碳中和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中和的目的与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碳达峰:在某个节点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顶峰,并呈现出下降的一个趋势。
碳中和: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节、植树造林、优化资源配置等治理二氧化碳的手段,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甚至是回收利用,以此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的。
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时代,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们在感受到环境逐渐恶劣的同时,也在不断为治理环境而努力着,毕竟这关乎着人类的共同家庭,所以环境治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一些环境治理的热点,其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常听到的词,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含义。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属于二氧化碳治理工程中的一种概念,而在这项工作中,有一个概念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碳排查。碳排查这项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作为单位,来统计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个排查工作,在整个二氧化碳治理体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统计清楚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针对性地去处理,做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做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治理好环境,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且,从大的方面来说,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碳中和碳达峰的含义及意义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碳达峰的意义: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法
不能只依靠节能提效带来的能源需求降低,也不能只依靠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能源电力部门脱碳,而必须依靠各经济部门和各能源行业的全面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呼唤着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市场的有效激励,需要有突破性技术支撑。
篇2
低碳不低调的杭州“范儿”
“2006年的时候,我和身边的人聊起低碳生活这个话题,大家都不知道低碳是什么。市民普遍的反应是‘这一切都与我无关’。凭什么我就不能开大排量的汽车?凭什么我就要多骑自行车多走路?凭什么我就要少用空调少喝瓶装水?凭什么我好日子还没过上,就到低碳时代了?”杭州市科协副主席张贵书感叹地说,“这些都是我们当时听到的声音。于是,从2007年开始,我们大力开展了低碳科普工作。2008年,杭州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动阶段,市里也正准备要建科技馆。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要建一个综合场馆,报到市里以后,当时的市委决定要建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场馆。从建设思路的转变中,也体现着未来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生态发展的总方向。”
这项工作具体落到了杭州市科协的肩上。为了让市民对“低碳”这个新鲜的词儿和理念有初步、科学的认识,从2009年开始,杭州市科协先后印制了《迈向低碳生活》和《低碳生活智慧》等市民丛书,分发到各个社区。还召集组织市科普讲师团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甚至在很多社区进行“点餐式”服务,即每个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社区民众的“特殊需要”来点有关低碳的主题,并让专家团进行专门的讲解。不难看出,为了推动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杭州市科协可真是使出了各路招数。
几年的努力下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概念在杭州市民心中由陌生变得流行。
经过四年建造,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于2012年7月正式开馆,成为中国第一家低碳主题的大型科技馆。杭州低碳科技馆以“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为呈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低碳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以及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
低碳科技馆自开放以来,已迎接22余万的游客,也正逐渐成为杭州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第二课堂”。杭州低碳科技馆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经过近一年与市民们的“互动”,于今年4月,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推荐、市民投票、先锋体验、专家评审等层层筛选,杭州低碳科技馆荣获2013杭州市民体验日“最具品质体验点”的称号。
在这里,低碳的主题不仅覆盖了整个展厅,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也在身体力行。上到馆长的名片、手帕都是可再生的,下到物业清洁时一桶水可以拖一层楼。吉京杭馆长说:“低碳并不是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改变生活模式。低碳馆开馆时给市民发放三宝:手绢、便携餐具、扇子。东西不贵,就是想让市民养成少用一次性用品的习惯。”
培养零排放的时尚公民
“在长期的低碳科普活动中,科协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开始的简单低碳知识讲座,到现在力争切切实实地影响每个市民的行为习惯,我们着实花了一番工夫。比如,城市居民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可观的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每个市民都计算自己的‘碳足迹’。”
张主席给记者拿出了“碳中和计算罗盘”。这个罗盘可以清楚地计算出个人的“碳足迹”。记者看到,这里记录着日常的碳排放指标。比如,乘坐飞机飞行1000公里的碳排放约为140公斤;开车100公里碳排放约为16公斤;平常家庭用电100度的碳排放约为96公斤。
除此之外,罗盘上还列明了中和碳足迹需要的“碳汇”量。以小轿车行驶20000公里为例,记者将旋转表盘的“小汽车”与20000对齐,显示碳排放量为“4500公斤CO2”,此时“碳汇”项为20,也就是说,为中和碳足迹需要种20棵树;如果购买100件衣服,碳排放量则是“640公斤CO2”,对应的“碳汇”量是3,即需要种3棵树,才能中和掉碳排放量。
张主席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会将罗盘的碳中和计算方法普及到广大市民,公众可以明确了解自己的碳排放量。当市民了解了日常碳排放指标,就能够以植树的形式,吸收二氧化碳,进行碳中和,让自己成为‘零排放’的时尚公民。”
如果要实现公民的碳排放交易,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碳汇交易平台”。所谓的“碳汇交易平台”,就是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目前,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从事林权交易,林业碳汇交易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杭州市科协和杭州低碳科技馆正与其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战略发展部经理林莹告诉记者:“我国目前的林业碳汇交易只是一种基于自愿的购买行为,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易行为,但未来有转变成交易行为的可能性。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如果每个人购买1元钱的减排指标,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减排量。”而且,个人购买碳交易不只局限于经济意义本身,这种行为还可以促进个人自觉形成低碳、绿色的环保意识,从而产生连带效果,推动更大范围内的碳减排。比如,个人购买碳指标有可能抵消一年来在工作、生活、旅行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碳中和,甚至达到零排放。
吉京杭馆长也对记者说:“低碳科技馆作为低碳科学普及中心、绿色建筑展示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以及低碳信息传播中心,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有着诸多的共同理念及广泛的合作空间。比如下一步,低碳馆还会设置专门的大屏幕,滚动显示市民某某在哪里种了几棵树,可以中和多少公斤碳,现在树木的生长情况,树木的具置,等等。”
文化科普 垃圾也生态
杭州是出名的“东方品质之城”,你会发现连垃圾处理也带着科技文化味儿。
张主席向记者介绍了一句杭州的流行语,那就是“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在他眼中,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垃圾资源化潜力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因此,杭州市科协会同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到: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且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所以说垃圾山可以变成金山。”
此外,杭州还开创了“跟着垃圾去旅游”这个品牌,用“垃圾文化”推行低碳环保的理念。
杭州市环境集团副总经理曹宏说:“开出垃圾旅游路线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市民近距离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公众一般对垃圾处理的理解是:肮脏、臭气熏天、污水遍地、苍蝇乱飞,而我们现在将整个垃圾处理过程对市民公开,市民自由参观整个垃圾的处理过程,不是为了作秀,是使市民成为监管的主体。”
吴正浩是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一名普通工人,他骄傲地告诉记者,面前这个占地约1740亩的生态园,就是天子岭一期垃圾填埋场。我们很难想象,走过的每一步脚下踩的都是垃圾。
返璞归真 向传统文化取经
杭州的低碳同样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离开喧嚣的杭州市区,一路向南65公里就是桐庐县的深澳古村落。深澳古村落历史悠久,有记载的始于南宋,存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深澳村至今还保持着一套独立的自然水系,由暗渠、明沟、坎儿井、水塘、溪流组成。暗渠的构造尤为巧妙,它长800米、深入地下约4米、宽1.5米、高2米,贯穿整个村庄。深澳的“澳”字就此而来。村内每户人家门前都可以采到水,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这就是他们所有生活用水的来源。天井里蓄的雨水流入门前的水沟,同时带走生活污水。
桐庐县科协副主席严亦慈向记者介绍,目前全村还有17口坎儿井,12个水塘,完整的水系使深澳村免受水旱灾害的侵犯,这在一千多年前的建村规划时是非常有远见的。深澳的优美生态环境让村里的长寿老人格外多,随便走走就能碰到百岁老人。
深澳村因保持着悠久历史文化而闻名,而一走进紧邻它的环溪村,看到的是一幅新农村的美丽风貌。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套特殊的污水处理系统,它采取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的处理模式,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可以回用灌溉,而沉淀池里的有机质底泥可以放入堆肥场,堆肥熟化后还可当作有机肥再利用。这样一套设施,既缓解了污水乱排的现象,也使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再利用。
让创新与传统完美统一,融科学与文化于一体,就这样,杭州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上,交出了属于自己的答卷。■
杭州市科协副主席张贵书
低碳理念具体落实有难度
科技生活周刊:
如何看待低碳理念?
张贵书:低碳是一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一种习惯,更是责任。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群体的认同,现在公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只有从思维方式上形成自觉的模式,在行为上养成习惯,才能形成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
科技生活周刊:现今低碳理念流行起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张贵书: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环保、低碳理念正在改变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它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今天,你‘低碳’了吗”已成为杭城环保人士新的问候语。
以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市场的无形“手”,除了引导企业自觉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外,其外延也正在不断扩大,并日益对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起着引导作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个人购买碳交易指标对节能减排的意义即在于此。华东林交所将低碳理念融入市场经济机制,且与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优势互补,为打造“低碳城市”,加快“森林浙江”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科技生活周刊: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有哪些?
张贵书:最大难点就是,科学传播,从传统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参与科学以及公共科学服务上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却有一定难度。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LED灯节能,但制作LED灯的过程是否节能呢?再比如,高晶硅应用于太阳能方面,但太阳能企业也是碳排放大户。也就是说,宣传和实际情况是脱节的。我们都知道写字楼等大厦地下室的灯都是24小时开着的,大家都考虑换成节能灯,但更换的成本高,导致实施困难。要想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在推广低碳理念的过程中结合奖励机制,以及公众的理解与自觉,才能把科普宣传落到实处。
科技生活周刊:杭州市在大力建设“智慧城市”,这和低碳城市建设有什么关系?
张贵书:“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交通”“泛在网”“智慧城市”就像低碳的概念一样,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被智能终端改变生活方式的时代。比如,浙大中控集团制作了滨江区的一个智慧交通系统。从滨江区江南大道上,假设把速度定在80公里/小时,能够保证一路绿灯,把行车速度和红绿灯联系在一起,实现时间节省最大化,这个就是“智慧杭州”体系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项目。无论是低碳生活还是智慧城市,最终的落脚点是幸福生活。何为“幸福生活”?既要有精神层面的体验,又要有物质层面的保障。“低碳生活”除了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外,也强调了环境对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发展;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83-01
1 低碳金融的产生及内涵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的灾害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所谓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如碳保险、碳基金和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低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世界银行2006年碳金融发展报告中,碳金融被定义为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而在国内,对碳金融的界定主要关注的是碳交易与碳融资。
2 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前我国的这项绿色信贷主要大力依赖于银行,银行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操作余地。虽然目前对于绿色信贷银行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这其中和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有关,当前对绿色信贷的概念还不明确,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环保专业人才,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产业投向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信贷指引,使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办法。同时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有“概念热、融资冷”的倾向,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由于前景难以预测,比如一些风投项目,对绿色信贷的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决定了信贷支持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度,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融资评估的复杂性,而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对道德风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形成稳定预期。
3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低碳金融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是当前我们对于碳市场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和非理性的认识,对于碳金融和CDM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CDM和低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人们视野的,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经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其潜藏的巨大商机。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对碳金融的需求有限。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对此关注较少。
3.2 中国面临碳金融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CDM市场的最大买方,但中国却处于CDM市场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我们国家现在企业卖出的CDM,是碳减排的产品,主要是由国际上碳公司来帮我们做,实际上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中国在碳金融发展中没有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且我国目前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发展滞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很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目前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3.3 巨大的政策风险
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在这之后国际碳减排政策如何安排还取决于各国在新一轮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结果。届时我国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这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碳减排交易风险中,交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而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也在变化之中。而且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要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
4 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对于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需要从金融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中国金融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金融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是当务之急。
篇4
荧幕之外的陈坤,多年来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先后担任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大使,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位“博爱大使”,中国文化艺术界慈善志愿者服务总团慈善宣传大使,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广州亚运会“亚运绿色出行”大使等等。
他是《金粉世家》里的阔少金燕西,《云水谣》里的热血青年陈秋水,《画皮2》里的大将军霍心,《龙门飞甲》里的“西厂一枝花”雨化田,《让子弹飞》里的狗腿子胡万……陈坤的精致面庞和多元化气质,让他成为颇受观众喜爱的演员。荧幕之外的陈坤,多年来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先后担任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大使,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位“博爱大使”,中国文化艺术界慈善志愿者服务总团慈善宣传大使,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广州亚运会“亚运绿色出行”大使等等。2011 年,陈坤还发起了“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动,呼吁人们走出去,带回正面的力量。这项公益活动以其积极而独特的理念得到广泛关注。
环保从出行开始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环保就从尽量少开车开始吧。”说起环保话题,陈坤说。2008 年奥运会前,陈坤参加了一次搜狐发起的“走向奥运——横穿北京不开车”环保活动。在35℃的高温下,从天坛东门出发到达鸟巢,其间经历了公交车、步行、自行车、地铁、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身体力行地宣传环保。
生活中,只要路途不是太远,陈坤会首先考虑骑单车出行或者步行,他认为这样对身体很好,也能减少一些碳排放;买车也会尽可能的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车型。关于行车,陈坤有自己的见解:“汽车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请大家不要忘记汽车给地球带来了负担,现在汽车企业的环保意识已经加强,通过生产过程减少了污染及碳排放。”
“绿色出行”系列活动是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发起的公益低碳环保项目,2010 年,陈坤因其健康正面的公众形象、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受聘为“亚运绿色出行大使”。为此,颇有艺术天分的陈坤亲自设计了一款低碳公益卡,践行绿色出行理念。第一次为公交卡设计图案的他对此感觉很新鲜,而这种由公众人物设计公交卡片的公益创新,也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位亲自设计公交卡片图案的艺人。
陈坤设计的这款低碳公益卡,整体以绿色为主,由公车、道路与地球三个关键意象组成,简单明了,预示着选择绿色出行的方式不但方便快捷、四通八达,同时还可以为地球培育出一棵棵茂盛的生命之树,对全人类都有着健康环保的积极意义。这张“迷你”版的羊城通卡限量发行10000 张,功能与普通羊城通卡完全一致,但不同的是,每张卡内含一吨二氧化碳指标,购卡者每购买一张广州亚运绿色出行羊城通低碳公益卡,将通过绿色出行基金购买1 吨碳指标,即为自己中和了一吨碳排放,真正做到了“绿色出行”。
作为绿色出行大使,陈坤以身作则地自掏腰包购买80 张交通卡,用来中和自己和家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陈坤说:“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我们全家每年消耗的碳大概需要50 张低碳公益卡的碳指标来中和,另外的部分我可以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能够明白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此外,陈坤还表示“种树等方式都可以抵消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去选择不同的方式为低碳环保出一份力”。
卡片制成后,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纷纷展开“广州亚运绿色出行羊城通低碳公益卡义卖周”活动,在近10 万名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卡片刚一上市便很快被抢购一空。
改变生活方式
关于环保,陈坤希望每个人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这会让我们享受到一个好的生活,对我们未来,对我们的下一代都有好处”。
陈坤提倡的环保理念,是以“改变自己生活方式”来促进环保的“内部环保”理念。培养好的生活习惯,用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来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除了养成习惯外,有些方面也可以立竿见影,比如使用节水马桶、节电冰箱等,多用长效性环保的物件。
他说:“就我而言,环保很简单,就是要在平时养成不损害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比如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要分类,纸张、金属、玻璃都可以卖掉,塑料袋越少用越好等。我平时无论上厕所还是洗澡也特别注意节水。上完厕所我会先问家里人还有没有要上的,然后一起冲水。洗澡打浴液时就一定要先把水关上。以前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一天一洗,但我觉得太浪费了,现在不是很脏就不洗了。”
陈坤家里使用的都是环保建材,环保涂料、节水龙头等等。他有点自得地坦言:“我家里生活用品大多是环保型或可回收性的。”
在运动方面,陈坤也尽量避免那些有可能伤害环境的运动如高尔夫、滑雪( 人造滑雪场的滑雪),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瑜珈,他认为瑜珈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调整身心,健康减压。
陈坤说,在拍戏的时候,剧组越来越注重环境卫生,不破坏环境。两者如果有冲突矛盾,他会提醒自己尽量在拍戏的同时避免危害发生。除了在生活中注意环保,陈坤也非常关心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们。由陈坤捐款购买的制氧机,已陆续送达“大爱清尘”四川、湖南、陕西等工作区,发放给尘肺重症患者。至今,陈坤捐助的制氧机已发放数百台。
“千言万语不如身体力行,其实作为公众人物更多是用行动来倡导大家环保。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明星呼吁大众,是想让更多的人为保护大家生存的环境出一份力。比如节水,我的朋友们可能会因为我使用节水龙头而去尝试,如果不说出来,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节水方式。”这么说着的陈坤,神情格外真诚。在许多情况下,明星的所作所为具有一定导向性,而用行动支持环保,则可以为大众起到带动作用。所以陈坤才会说出:“环保不是一人之事,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而我们只是一个开始。”
行走的力量
2011 年5 月,陈坤的公司“东申童画”推出大型心灵项目“行走的力量”,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在行走中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陈坤希望用最简单和本能的方式,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理念,从而净化心灵。
陈坤认为, 与其在物质上资助别人, 不如在心灵上帮助他们:“一个心灵强大的人, 哪怕遇到再大的逆境都会闯过去。所以帮助一些人提高心灵, 更多地了解人生的意义, 这比单纯资助有意义得多。我觉得‘行走的力量’这项公益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授人以渔’, 因为比起直接的帮助, 它带给你更多的是一种方式上的帮助。”活动的第一个目的地选在“世界屋脊”西藏。
陈坤带领演艺圈、媒体和在校大学生组成的队伍,全程禁语,调整呼吸,关注内心。此次活动历经11 天,共徒步115 公里,途径色拉乌孜山、羊湖、甘丹寺、桑耶寺等地。2012 年1 月,他的文学处女作《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出版,几个月卖出30 万册,陈坤成了畅销书作家。
2012 年8 月,陈坤开始第二次“行走的力量”,起名“观? 心青海”,目的地是青海阿尼玛卿山,180 公里徒步行走。80 多名参与者在青海阿尼玛卿山进行了十天徒步之行,让体验了十天远离手机和电脑的“纯粹生活”,感悟了内心的力量,亦学会了成长和给予。在这十几天不洗澡不洗头不刷牙不洗脚的转山日子里,有感动、也不乏艰辛。
陈坤在队伍里不是明星,他是随时照顾队友的领队,队友退缩畏难时的心灵导师,也是宿营时烘托气氛的开心果,他管这些志愿者叫“小朋友”,志愿者叫他“坤叔”。他会惦记着队员过生日,记得煮一碗长寿面。那么多人的安危系于他一人之上,有时候他感觉身上责任重大,半夜睡不着觉,信佛的他就起来打坐。临行前陈坤曾说:“旅途中发脾气是难免的,如果我态度太过分,你们就扇我耳光。我死了也要担保你们的安全。”
篇5
一、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尽管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但中国在绿色金融的很多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一)碳交易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碳金融领域,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非附件一国家,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项目开发。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目前碳金融业务主要是CDM项目的投融资、核证减排单位(CER)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活动,此外还包括企业和个人为实现自身“碳中和”而参与自愿减排市场的自愿减排单位(VER)的交易。
中国的碳市场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的特点。
1.市场规模巨大
中国CDM项目的市场规模巨大,是CDM市场最大的供给者。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碳市场,主要的着力点仍然是CDM项目。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中国在CDM市场份额按提供的减排量计算均超过50%,远远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截至2010年5月,经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总数为2477个,其中中国的项目高达1011个,占40.82%,而占比位居第二的印度仅为22.20%。从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单位来看,全球已核证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占了总量的61.28%,高达2.39亿吨,是印度的近6倍。
2.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配额交易市场尚未成型,自愿减排刚刚起步。2009年8月5日,国内自愿碳减排的第一单交易正式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以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完成了中国排放权交易机构在中国的首例碳金融尝试。与此同时,上海和天津的环境交易所均已开始建立自愿减排的碳交易机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了上海世界博览会自愿减排交易平台构建,允许各国参观者通过平台来支付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从而达到宣传环保以及碳中和的目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按照企业“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招募2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型排放类企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MRV)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
(二)绿色信贷
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规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被称为“绿色信贷”政策。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参与节能减排项目、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为符合有关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市场盈利前景的环保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中国政府要求银行业在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发挥支持和配合作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对银行业开展节能减排环保的治理方式和监管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管理机构的积极倡导下,中国银行业逐步进行绿色转型,各政策性和商业银行纷纷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设立绿色信贷部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目前中国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办了绿色信贷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绿色保险
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中国也开始探索建立企业环境污染责任险。1991年大连、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试点环境责任险,由于当时政策、法律都比较滞后,试点并无太多成效。
进入新世纪,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探索步伐开始加快。2006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又联合出台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广环责险制度。
2008年环责险开始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当年约有700家企业投保,2009年增加到了1700家,保费收入从2008年的1200多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300多万元。
2012年底,全国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相关试点,但尽管如此,环责险业务开展并不乐观。2012年投保企业仅为2000多家,承保金额近200亿元,在当年保险产品中的份额很小,与中国保险业的增长差距悬殊,在改善环境、维护环境受害人权益、建立市场化的企业污染约束机制方面作用甚微。
绿色保险在中国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开发阶段,有待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四)绿色证券
政策方面,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绿色债券的文件,如《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等。这些文件从绿色产业项目界定、募集资金投向、存续期间资金管理、信息披露和独立机构评估或认证等方面对绿色债券进行了引导和规范,同时明确了鼓励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的优惠政策。
金融债券发行方面,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颁布前,国内一些先行者已经进行了绿色债券发行。例如2015年7月,新疆金风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发行了一单3亿美元的3年期绿色债券,认购金额高达14亿美元。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中资金融机构首单绿色债券,总价值10亿美元,来自亚洲和欧洲近140家投资机构超额认购,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这也为以后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积累了经验。
随着相关规则的出台,中国的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和绿色公司债呈现出三箭齐发之势。
根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进行筛选,2015年中国未贴绿色标签但可以明确统计界定为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为6186亿元(约合951亿美元),发行数量为590只,占总债券发行规模的2.68%。
其中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中的579只绿债,规模6095.11亿元,占总债券发行规模的2.65%;资产支持证券(包括ABS、ABN以及其他资产支持证券)中的11只绿债,规模90.89亿元。在非金融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中,区域性场外市场绿色债券规模为15.11亿元,数量116只,如果剔除这部分,则绿色债券规模为6044亿元,数量为463只。其中,发债企业主营业务为绿色领域,募集资金用途为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的,其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1755.20亿元,数量185只,如果再剔除这部分债券,则2015年中国绿色债券数量为278只,规模4288.80亿元。
在绿色债券发行品种上,短期融资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和中期票据这三类券种规模占比最大,分别占总绿色债券总规模的32%、25%和19%。其中政府支持机构债即铁道债的单只融资规模最大,平均规模为83.3亿元。潜在绿色债券中,地方政府债的金额为9981.25亿元,占潜在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的88.53%,再次说明中国的地方政府是非常重要的绿色债券发行人,但从信息披露来看,地方政府的债券发行应当进一步完善对资金用途的披露。
这些绿色债券的发行方式以公募为主。2015年公开发行的绿色债券共计5609.4亿元,平均单只规模为14.65亿元;非公开发行的绿色债券共计485.71亿元,平均单只金额仅为2.48亿元。非公开发行绿色债券的利率普遍高于公开发行。由于非公开发行在发行条件和流程上相对要求更宽松,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发行人,其中不乏大型企业。因此,公募债券严格的发行条件以及管理制度可以试点对绿色债券适度宽松,从发行方式上鼓励企业更多公开发行绿色债券,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
二、中国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中国的绿色金融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
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定义仍不甚清晰,绿色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仍有缺陷
迄今为止,中国关于绿色金融尚缺乏完整、统一、明确的概念框架和统计意义上的详细定义,决策者及各参与机构对绿色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导致各方对绿色金融及相关概念存在理解狭隘、概念冲突等问题。此外,虽然中国明确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但缺少一个关于绿色金融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规则,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仍不完善。这使得该战略难以在金融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得到完整有效的落实,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和战术层面尚未有效衔接。在对绿色金融概念进行定义,以及绿色金融战略的顶层设计、实施方面都存在较多空白的情况下,难以真正将相关概念在立法和实施层面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中国的现状是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政策比较零散且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CDM项目审核缺乏一套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执行标准;二是中国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的相关管理办法仍处于拟定之中,自愿减排市场政策缺位;三是绿色信贷推进尚无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估标准、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以信息披露为例,政府产业部门、环境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联通机制。银行关于绿色信贷的披露信息缺乏一致、清晰的口径,导致数据缺乏可比性。上市公司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治理措施及效果等重要信息的披露也不足,且仅针对IPO环节。排放权市场上,监测、报告和核证体系尚未建立,市场体制尚不完善,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计能力尚不足。
(二)未形成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
2008年下半年,北京、上海、天津凭借其金融和区域优势,先后成立了三家碳交易所。随后,在“先行先试”的主流政策意见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的激励下,全国出现了建立交易所的热潮。目前,武汉、杭州、长沙、昆明等正式挂牌的交易所有近10家,还有将近10家交易机构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但是,从长远来看,交易平台的割据导致市场的分割,市场规模狭小,难以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的直接驱动力,影响统一市场形成,不利于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此外,交易平台众多导致职能重叠,增加了社会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的浪费,也给统一监管带来了困难。
(三)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当前,中国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还比较陌生,对于碳交易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尚不熟悉,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也不明确。除少数商业银行对碳金融较为关注以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参与,发展碳金融仍停留在一个理念与口号的基础上。中国的一些专业机构,如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还未真正涉足该领域,其他诸如第三方核证单位、碳交易结算登记机构、政策性绿色银行等中介服务机构也尚未建立。由于碳金融交易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专业性强、操作程序复杂,它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发达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显然,碳金融专业性中介服务的缺位已成为影响当前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交易工具缺乏创新
缺乏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一直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短板,再加上国内绿色金融刚刚起步,这一特点在绿色金融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国际碳市场状况来看,中国主要参与一级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基础类碳金融产品核证减排单位(CER)的交易。中国国内自愿减排市场尚未形成,自愿减排机制下的自愿减排单位(VER)交易大多是一种个人和企业为提升形象、购买碳排放配额以实现自身“碳中和”的小规模交易。尽管中国国内金融业在把握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创新,如绿色信贷、结构化理财产品、碳基金等方面有许多亮点,但与国际市场上不断创新演进的绿色金融衍生品如CER/EUA期权、CER/EUA期货、CER/EUA互换、承兑CER等相比,这些局部意义上的创新无论从广度与深度,还是从规模来看,都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空间不相适应。
(五)CDM市场问题突出
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来看,当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CDM项目开发周期长,风险因素多
CDM项目要经历国内审批―EB注册―DOE核证签发等繁杂程序,这就导致项目开发周期长,增加了交付风险和额外交易成本,如项目申报费用、DOE核证费用、搜集信息费用等。即使项目审核通过,能否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截至2010年10月,中国通过国家发改委的CDM项目数量众多,有2719个,但在EB通过注册的项目只有998个,通过率为36.7%,而通过DOE核证签发的项目就更少了,只有301个,通过率仅为11.1%。此外,与项目相关的风险还包括项目自身建设风险、DOE道德风险、项目融资风险、由于东道国政策法律变动带来的投资风险,以及商业风险(主要包括更新有效期的行业风险、碳信用额发生变动的生产风险、碳信用价格的市场风险)等。面对上述诸多风险,保险领域尚未发挥其风险管理和控制作用,而在机构建设上,也缺乏本土的注册、核证机构,对国际相关机构依赖性较强,难以形成区域性CDM交易市场。
2.CDM市场议价能力弱,缺乏话语权
中国是低碳产业链上最大的供给方,却不是定价方,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减排量,却被发达国家用远期合约的方式低价购买,经过审批、注册、签发,包装成价格更高的产品在二级市场交易。中介方易手使得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也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其次,国内专业机构服务不到位。CDM项目的审批签发需要专业机构的协助,如项目评级机构、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服务十分欠缺,加上国内企业对CDM项目缺乏相关经验,在项目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丧失议价能力。
最后,中国CDM项目以“双边项目”为主,且由买家承担风险。双边项目是由中介商找好买卖双方才开始开发的项目,或者由中介商开发,且在项目期间发生的任何问题都由买家承担,卖方无须承担风险。“低风险、低效益”的盈利模式导致中国在CDM项目议价上没有优势。
3.缺乏专业的方法学研究机构
在CDM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减排量交易的环境效益的完整性,会涉及很多方法学的应用。截至2007年7月24日,联合国执行理事会共批准普通方法学44个。但是,在中国注册成功的项目中只是用了其中三个,并且使用这些方法学的项目数量以及相应的减排量的分布很不均衡。这表明中国很多行业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方法学来开发CDM项目,这也是中国CDM项目通过率低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表明中国缺乏专业的方法学研究机构,不能开发新的方法学来满足中国CDM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六)宏观调控政策对绿色金融支持不够
要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必须让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把绿色理念纳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仅有利于支持绿色金融发展,而且有利于为其他参与者和主体做出表率。从目前中国的实践看,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
一是货币政策对绿色金融的支持不够。存款准备金率、利率、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设借贷便利)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未能考虑“绿色金融”的因素,对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支持不够。
篇6
绿色金融创新的案例――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创新实践
从战略决策上,将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战略纳入战略决策当中并作为重点。兴业银行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通过加深对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重新确立了银行发展的核心理念――“寓义于利”。将银行的社会责任和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社科的结合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早在2005年的时候,支持节能减排和开展绿色金融这两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就创新式的成为了兴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的绿色化。兴业银行实施信贷管理机制的绿色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产业准人标准审核申请贷款的企业和项目,积极贯彻和落实环保政策。对相关项目的安全、环保和能耗进行严格考察;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对待授信企业的环保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尤其是对企业环保信息和环保技术的审6孕糯过程中的环保风险加强控制,贷款前采用风险预警,贷款后则对重点项目加强监控力度,尤其是对于宏观调控行业,日常监测和风险排查更是必不可少。
顺应节能减排创设新融资产品。
对碳金融进行摸索和介入。通过CDM将国内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成有价商品出售。
采纳“赤道原则”。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采用这项原则银行,是兴业银行为完善和贯彻落实全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战略的重要决策。在半年度和年度企业报告中,兴业银行主动披露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隋况,包括有绿色信贷、可持续金融以及公益事业等方面。
制约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因素
所谓绿色金融。其本质也各N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但不同与普通的金融活动的是,绿色金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绿色金融,也叫低碳金融、环境金融和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金融介入环境问题是绿色金融产生的契机。绿色金融的产生不仅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也会采取一定的经济惩罚并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约束。形成一个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圈。因此,尽管绿色金融在我才刚起步,却日益重要。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缺乏相应政策比系的支持,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政策不仅零散而目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套专业性强、可操性强的CDM审核执行标准;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的相关管理办法仍旧空缺;缺乏可行的环境评估标准、信贷纰漏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辅助推行绿色信贷;缺乏政策上的引导,致使绿色产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和融资支持,失去发展先机;监管的空白导致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加剧。交易成本过高。
发展滞后的中介服务体系。多数企业对于碳交易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改法和交易规则等知之甚少,参与其中的主体也并不明确。除了少数商业银行比较关注碳金融外。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发展也只停留在言论上。信用评价机构、自然评估机构等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也还未真正设计碳金融。其他涉及碳金融发展的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也都还尚未建立。
交易工具缺乏创新。我国我国的自愿减徘市场,仍旧仅限于以提高个人或企业形象为目的的VER交易模式。都是为实现自身“碳中和”的小规模的交易。尽管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衍生出很多具有两点的金融产品,诸如绿色信贷、结构化理财产品和碳基金等,但是相较于国际绿色金融产品:CER/EUA期权、CER/EUA期货、CER/EUA互换、碱CER等相比,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这些创新刘于我国绿色金融i发展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CDM市场问题突出。中国存在很多制约CDM市场发展的因素:(1)周期长、风险高是制哟国内CDM发展一大重要原因。到2011年7月,向我国发改委提交CDM申请的共有3154个。然而最终通过审核的只有500个。仅占1585%,(2)国内CDM缺乏市场话语权碳交昂的市场基本都荏国外。而国外标准也桕较于国内要完善和科学,而我匡叹缺乏相关的专业机构,导致在CDM项目议价匕我国一直处于劣势。(3)专业的方法学专业机构的匮乏。导致CDM市场发展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框架
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绿色项目的发展,尤其是新绿色项目发展顾全融资才是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拥有了资本才能开展债务融资。绿色基金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从起始阶段就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资金的帮助和支持,政府可以通过GP、LP的方式。来促进和推动绿色产业基金的建立,甚至将某些绿色产业基金发展成为区域性或者行业性质的基金。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从地方到国家建立起各种绿色基金以促进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改善。
利用财政贴息促进绿色贷款发展。利用财政贝占息来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本质匕是通过财政贴息来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信贷的支持。我国的财政补贴大多数是直接补贴的方式。而财政贴息则是政府通过少量的利息贴补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领域。同时财政贴息还可以将绿色环保项目的甄另工作转移到其他社会主题和商业银行身上。在促进绿色贷款发展的同时还能减轻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压力。
建立健全绿色担保机制。专业性较高的绿色担保机制对于解决高风险绿色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在我国部分地区政府已经在筹划建立专业性的绿色贷款担保机构,还有一些地区考虑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分担绿色项目的风险。帮助绿色项目顺利融资。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从融资上来讲,绿色债券市场为绿色项目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从融资成本方面而言,绿色债券市场能够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有利于解决银行和企业期限错配的问题。
篇7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碳排放限额与交易;单位减排成本;减排率;边际替代率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080-06
Decision Mechanism Study on Product Pric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wo Level Low-carbon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CDM
XIE Xin-peng1,2,ZHAO Dao-zh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27
2.Schoo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Tianjin 300161)
Abstract:This paper,under the framework of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starts from the customer's actual demand for low-carbon product,combining with the emission right exchange in the carbon market,and then deduces the profit functions which take retail price as decision variable of retailer and wholesale price as decision variables of manufactur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it can be derived that it has close relation between wholesale price and emission reducing rate,emission reducing cost as well as carbon trade price.Overhigh emission reducing cost means that the manufacturer will pay a huge cost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and then will lose the cooperative space when cooperates with retailer,meanwhile,overlow means that the product will lose competition ability,it has little 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Key words:low-carbon supply chain;carbon cap and trade;unit cost of carbon abatement;carbon abatement rate;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引言
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温室气体(CO2)无节制的排放。国际社会致力于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上来。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及2010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是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1]。
目前在众多的碳减排的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是征收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其中,排放权交易是在排放限额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管制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减排手段[2]。CDM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2006年12月,安钢与英国CAMCO公司签署了合作开发安钢CDM项目协议。如此,发达国家通过资金购买不足的碳配额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而发展中国家开发了先进技术实现了碳排放量的减少。
1 文献回顾
1.1 庇古税和科斯定理
碳税或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就是将生产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传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20世纪20年代庇古(Pigou)提出的庇古税[3];另一是20世纪60年代科斯(Coase)所讨论由外部性导致的社会成本问题以及采取“私了”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科斯定理[4]。科斯认为解决的方案应与强制企业支付给其行为造成损失的受害者的赔偿方案不同。
1.2 碳配额的政策研究
遵循着以上两种思路,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碳排放权分配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主要有免费分配、公开拍卖和标价出售,前两种方式最为常见[5]。Aarón David Bojarski等人设计了低碳供应链的网络模型,认为整个供应链中某一时期的碳排放量等于政府在这一时期免费分配的碳配额加上从市场上购买的碳配额再减去通过市场卖出的碳配额[6]。杜[7]在考虑碳排放及其交易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时认为:企业获得的排放许可来源于三种方式。即:政府免费分配量、碳市场交易量和碳排放减少量。本文在建立碳交易模型时也认为制造型企业的所有碳排放权来源于以上三个方面。
1.3 排放限额对企业行为影响研究
在对碳减排成本分析方面,张中祥[8]的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在国际间比较活跃的原因是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在分析环境对企业行为影响方面,Fredrik通过比较三种模型分别得出了他们的最优排放税收[9]。J A Poyago-Theotoky[10]考虑了企业减排的技术溢出问题,对于R&D合作,独立R&D和ERC三种不同情况设计了两种契约机制。杜少甫等人分别研究了净化水平确定下企业的最优产量和最优净化量[11]。Zhang等[12]通过报童模型建立了企业依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的生产与存储的优化决策模型。何大义等运用存储论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企业的最优生产决策、碳排放交易决策和减排率决策[13]。
1.4 考虑碳排放约束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
Hoen等[14]研究了排放成本和排放限制两种碳排放规制对供应链中运输模式选择影响。随后,Hoen等[15]以一个实行运输外包的自愿减排的企业为对象,同时考虑了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定价问题。Benjaafar等[16]分析如何通过运营决策的调整减少碳排放。Cachon[17]研究供应链零售商下游网点布局如何在满足碳排放约束的同时使运营成本最小化。
张靖江考虑了由排放权供应商和排放依赖型生产商所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给出了各方的最优决策和整个供应链的最终利润[18]。在此基础上,Du等[19]在考虑由传统非营利绿色环保组织(如能源管理公司EMC)作为碳排放权的供应商和碳排放权依赖企业组成的新型供应链优化问题。
综上,更多的学者还是侧重于要减少整条碳排放链的同时使得减排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或者是侧重于考虑碳排放的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优化设计和布局。而很少有人关注于在考虑了碳减排约束条件下的供应链上下游之间转移价格的博弈关系,及其与边际减排成本和碳交易价格之间的关系,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景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的。
2 情景与模型
本文分析基于如下情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环境意识将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要考虑价格因素外还会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碳减排与环保和健康的关系。例如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连锁京沪—西南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王伟对什么是“低碳家居建材商场”做了严格的界定,该企业通过倡导低碳理念,扩大了潜在的消费群体。又比如国内两大零售商国美和苏宁相继通过宣传低碳节能产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将一部分潜在的普通消费人群转化为低碳消费人群,最终实现了销售利润的提高。Fan Wang(2011)等学者就认为进行低碳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时,我们不仅要以价格作为标准进行判断,还要考虑到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的大小。因此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低碳产品的需求将是价格和碳排放量综合的函数,即Q(p,e)。零售商将面对潜在需求增加与供应商抬高价格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而制造商将在批发价格与减排投资之间进行权衡和决策。
2.1 假设与参数设定
(1)供应链中存在着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双方均不存在库存。
(2)低碳产品的需求量是价格和减排量的线性函数。
(3)低碳产品采取成本加成法定价,即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加价率确定产品的价格。
(4)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一定,制造商总的碳排放量将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5)单位碳排放的减排成本是减排率的增函数,并且随着减排率的增加而边际递增。
(6)减排成本投资对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影响,即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减排前后保持不变。
(7)政府在单一周期内免费分配的碳配额量是外生变量,并且当期碳配额不能转移到下一期使用。
(8)碳交易价格是由碳交易市场决定的,是外生变量。
(1)零售商批发价格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制造商批发价格曲线的斜率随着c(τ)τ的不断减小而由正值变为负值。制造商与零售商所形成的合作空间如图4灰色区域显示;
(2)随着c(τ)τ的不断减小,k1的变化速率要大于k2,于是灰色可行区域的面积将会减少,制造商批发价格的区间和上限都会减小,减排率由于减排投资的减少而减少;
(3)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讨价还价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减排对于制造商来说意义很小。
以上四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低碳环境中,制造商减排效果在其与零售商价格竞争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过高,将减少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进而提高利润的空间;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过低,将使产品的碳排放过高,使其在与零售商进行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单位碳排放量减排成本在一定的区间内围绕着碳交易价格波动时,并且略低于碳交易价格的时候,将使得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讨价还价中更有话语权,此时的减排投资对于制造商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4 结论
本文从对产品的需求出发,讨论了低碳环境下,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价格,还要考虑到产品的碳排放量,从而构建了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函数。在假设零售商按需采购和制造商按需生产的前提下,得出并比较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零供双方的利润函数,结果可以看出双方均可以通过改变批发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批发价格是与低碳产品的减排率、减排成本以及碳交易价格有密切联系的。单位减排成本过高,制造商将不会投巨资去减排,零供双方将没有合作的空间;单位减排成本过低,所生产的产品将不具有竞争力,制造商的减排投资不会起到什么效果,制造商在与零售商价格竞争时失去话语权;而单位减排成本在靠近碳交易价格区域内波动是最理想的状态。此时,零供双方均会有较大的利润提升空间,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优势,并且制造商在与零售商进行价格竞争时更有话语权。对消费者来说,产品更加清洁环保,消费者使用得更加安全放心;对政府来说,总的碳排放量会逐渐地有所减少,从而完成联合国限定的减排任务;对制造型企业来说,利于它的长期发展,使其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减排投资决策,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10.8.
[2]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4.
[3]Arthur Cecil pigou.Welfare Economics[M].华夏出版社,2007.177-179.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326.
[5]Tietenberg T H,Cui Weiguo.Emissions Trading–Reform on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M].Beijing Joint Press,1992.
[6]Aarón David Bojarski,José Miguel Laínez,Antonio Espua,et al.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Regulations in a Holistic Supply Chains Modeling:An LCA approach[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9,33:1747-1759.
[7]S DU,JF DONG,L LIANG,J Zhang.Optimal Production Policy with Emission Permits and Trading(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9,17(6):3.
[8]Zhang Zhongxiang.The Economic Impact of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Based on 12 Countries and Regions Marginal Abatement Cost Global Model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03(9):95-99.
[9]Fredrik carlsson.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Strategic Commitment in Duopoly Model[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2000,15:243-256.
[10]J A Poyago-Theotoky.The Organization of R&D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7,62:63-75.
[11]杜少甫,董骏峰,梁樑,等.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81-85.
[12]JJ Zhang,TF Nie,SF Du.Optimal Emission-dependent Production Policy with Stochastic Demand[J].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1,3(1-2):21-39.
[13]何大义,马洪云.碳排放约束下企业生产与存储策略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2):63.
[14]K M R Hoen,T Tan J C Fransoo,G J van Houtum.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Regulations on Transport Mode Selection in Supply Chains[N].Working paper: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etherlands,2010.
[15]KMR Hoen,T Tan,JC Fransoo,GJ van Houtum.Switching Transport Modes to Meet Voluntary Carbon Emission Targets[N].Working paper,Schoo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October 17,2011.
[16]S Benjaafar,Y Li,M Daskin.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N].Working paper.2009.http://ie.umn.edu/faculty/faculty/pdf/beyada-3-31-10.pdf.
[17]Gérard P,Cachon.Supply Chain Design and the Cos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N].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1.
篇8
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助理总干事爱德华多・罗哈斯说:“在‘国际森林年’期间,我们需要强调人与森林的联系,以及通过当地人民以可持续和创新的方式经营森林而创造的惠益。“实际上,森林对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提供庇护场所,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作为食物,药品和洁净水的来源:以及在维持全球气候和环境稳定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森林对于全球70亿人的生存和福祉至关重要。
亚马逊森林是世界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和品种最丰富的地方,占地球现有热带雨林面积的一半以上。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区在刚果盆地。北半球和高寒山区有14亿公顷针叶林,是覆盖面积最大的森林复合体。虽然它们所含的树木种类极少(如冷杉,松树、云杉和落叶松)但却是大量动物和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森林是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含有超过90%的世界陆地物种。仅热带森林就包含50%的所有已知脊椎动物种类,60%的植物物种和绝大多数的昆虫。丰富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的财富。
虽然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但差异往往是自然原因,各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产生变化。完善的规划能够确保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与保护相协调。
森林与野生动物 森林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森林野生动物既提品(如蜂蜜,可食用昆虫、传统药材)又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授粉、种子传播)。森林野生动物还为诸如摄影和观鸟等商业和娱乐活动提供了基础。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森林野生动物的最大威胁是以商业贸易为目的的不可持续,无管制和常常非法的狩猎和捕捉活动。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如大象袭击农作物狮子吃掉家畜、狒狒偷吃食物、野鸟破坏庄稼鳄鱼攻击汲水村民)也是一个日益令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对粮食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的非洲。
森林与气候 无论在地方或在全球范围,森林对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供遮荫并在温暖地区起到冷却效果并减缓极端气候。它们清理空气中的杂质和灰尘并在水循环中发挥重要功能。最后,作为重要的碳汇,森林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量,枯木和土壤)至少含有与地球大气中同样多的碳。我们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办法包括减少毁林及森林退化所导致的排放量,通过对现有森林实施可持续管理、植树造林、森林恢复来加强森林养护,提高森林碳储量。
气候变化也将给森林造成影响。例如,温度和降雨的改变可影响森林恢复力,生产力和物种范围。在应激状态下,树木也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重要的是对管理森林和林地实行管理,以便应对并帮助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时,必须仔细选择树种,特别是在重要的木材生产地区。良好的森林和树木管理还可帮助弱势群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森林与水 森林覆盖的流域为世界提供水源。森林在稳定供水和确保其清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保护土壤不受侵蚀,调节排水。它们过滤沉淀物和污染物,促进水的流量和质量。森林在局部地区的水循环,水分吸收,水储存及水蒸发调解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此外,在许多林区,河流是当地人民和产品至关重要的运输通道。
森林提供粮食安全 森林以多种方式支持粮食安全。数百万人依靠来自森林的食物维持生计和赚取收入,这些食物包括果实、种子和坚果、叶子、块根块茎,蘑菇、蜂蜜,野味
昆虫和鱼类。此外森林为牲畜提供饲料,为烹调和食品加工提供燃料。森林资源为生计提供支持并有助于减少贫困家庭的脆弱性,在食物供应匮乏的歉收时节,它们发挥安全网的作用。农场和农业景观中的树木有助于稳定、维持和恢复农业生产,通过调节供水和气候及缓冲大风暴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它们间接地促进粮食安全。
森林与人类健康 森林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人类健康。许多森林植物(叶片、树皮、种子和根系)具有药用价值。来自森林的药用活性成分对林区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其使用的传统知识往往是世界各地现代医药产品的基础。森林还是天然和营养食品的来源。在森林中散步和锻炼身体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于那些居住在城市,日常很少与大自然接触的人来说尤其如此。研究表明,在林地环境中活动可以改善情绪,如沮丧、愤怒、紧张、迷茫和疲惫。这些作用可能不仅仅来自体育锻炼和呼吸新鲜空气,而且还可能来自森林树木(特别是针叶树)向空气中释放的芳香油。
篇9
碳金融产生的背景
(一)碳金融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气候变化的外部性是碳金融产生的经济学原因。气候变化的外部性完全不同于很多通常研究的外部性物品,具有全球性、长期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Stern,2007)。而作为我们研究主题的碳金融机制,则是解决气候变化外部性特征的重要市场工具。
针对气候变化外部性的全球性特征,Mendelsohn,Nordhaus和Shaw(1994),Rosenzweig和Parry(1994)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国际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全球性外部性的根本途径。但是,气候变化的收益和成本并不在国家间统一分配,气候影响会使发展中国家更加趋于落后,存在国际不公平(O’Hara,2009)。Uzawa(2003),Sheeran(2006),Baer,Athanasiou和Kartha(2007),Stern(2007)都为这种国际不公平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针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性特征,环境经济学家认为,应该使用代际贴现的方法,将每一代人从环境和自然资源中获得的利益考虑在内(Sumaila和Walters,2005)。一部分人主张基于高机会成本,确定一个高贴现率来减少当前对气候变化控制(如Birdsall和Steer(1993),Stern(2007)),另一部分人主张基于低时间偏好率,确定一个低贴现率来加强当前对气候变化的控制(Cline(1993),Nordhaus(2008),Weitzman(2007))。
针对气候变化外部性的不确定性特征,Henry(2006)指出,
“不确定不可以被扩大化,也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对不确定性所采取的政策可能是错的。通过获得更多信息后开展减排能更认真地制定相适应的政策,也才能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与可能造成较高损失的行动之间的失衡,奠定了兼顾减排政策和获取信息政策的基础。Peck和Teisberg(1993)将上述分析方法从美国扩展到了全球。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也日渐增多,陈迎(2000),潘家华,庄贵阳和陈迎(2003)对如何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经济学视角,崔大鹏(2003)从国际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强调了气候领域国际合作的作用,王军(2008),谢怀筑,于李娜(2010b)则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作了评述。
(二)碳金融产生的政策背景
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这就为碳金融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碳排放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碳排放价格和水平、消费者福利水平等的影响等方面。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政策工具有二: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这两种市场性手段孰优孰劣,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McKibbin(2005)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外部性的长期性,减排的社会边际收益变化不大;但是减排的社会边际成本却会随着减排数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在这个前提下,一旦存在对减排边际社会成本估计的误差,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比实施碳税的经济效率损失要大,碳税是更合理的手段。但作者同时指出,如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是减排的社会边际收益而不是社会边际成本,那么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同样会比税收更可取。Winters(2008)进行了类似的分析之后,认为碳税比碳排放权交易更容易控制,税款的利用也更可以符合预期,因此更具优越性。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Khanna和Zilberman(1999)讨论了贸易的影响和国内政策对于碳排放规模的限制及这种限制对福利成本的扭曲。认为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和国内政策改革减少碳排放,将比在碳税的情形下能带来更多的福利。
我们认为,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相比,有更大的优越性。
首先,碳排放权交易便于设定一个总量控制的目标,而碳税只是针对既定排放征税。因此,对于有减排目标的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对我国来说,更有助于分期有计划的实现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作的庄严承诺。
第二,顺应国际潮流,有利于国内政策与国外政策之间实现对接。继欧盟EU ETS框架下的碳金融市场功运作之后,澳大利亚和美国强制性减排立法工作也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这说明这种政策手段是大势所趋。因此,通过建立国内的碳金融制度,也有利于我们顺利的开展国际合作。同时,只有全球性的国际合作机制才能根本解决气候变化全球性的外部性难题。目前开征国际性碳税的构想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但通过碳资产在不同区域市场的可兑换,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全球性的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应该在国际气候合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由碳排放权交易所引致的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将会撬动可观资金投入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而这更是我国低碳战略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近几年,全球碳金融市场集中涌现了大批碳基金,2007年,近58只公共或私人的投资基金筹集了约95亿美元。2008年全球碳基金的数量增至67只,带动的碳金融投资总额约为138亿美元。而世界银行估计,仅2007年一年,CDM项目就吸引了总规模为33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清洁能源行业,超过了自2002年起连续5年同类投资的总额。碳基金的集中涌现,不仅为全球投资者在其资产组合构造和风险管理过程中提供了一项另类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使更多资金投入环保尤其是清洁能源领域,推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碳金融产生的制度背景
由于碳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是一种权益,而这种权益的产生又是基于政府某种规制。具体而言,这些权益的产生是基于某国区域内的排放贸易制度框架(Cap-Trade Scheme)或者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间合作的制度框架。国内法规如果说是直接产生交易的制度“孵化器”,那么国际法规就是对各国境内交易制度的重要补充。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2 《京都议定书》
为了促使《框架公约》的各个缔约国通过国内立法等实质性行动使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附件I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国家买进超标排放的部分。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京都议定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它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
3 区域性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权益交易的制度框架
其实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很多区域性的碳市场,即碳排放权或碳排放配额贸易机制已经开始运作,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等权益已在多个交易所里挂牌交易。比如,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及配额交易机制(EU-ETS)、美国加州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减排计划和新西兰减排交易计划。由于这些国家或地区均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Cap-Trade Scheme),就形成了一个个区域性的“碳市场”。
碳金融的市场特征
我们认为,碳金融市场主要由如下几个典型特征:
第一,碳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是各种权益,是排放权或排放许可证。而各国政府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通常需要限定一定时期内排放的上限并分配给企业,超标排放的企业要受到经济惩罚。因此,这些碳权益对于企业的稀缺性,以及企业违规排放之后面临的成本约束,使得各种各样的碳资产变成了一种有经济价值的可交易标的。
第二,碳资产本质上是一种权益,而这种权益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高度依赖于某种政府规制。因此,不同制度框架下产生的碳资产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市场交易的产品在目前这个阶段还很难彻底标准化。
第三,不同类别的碳资产是否能实现跨国交易,即实现超越不同制度框架的“可兑换”,依靠的是不同政策制度之间的相互融合及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
第四,碳金融市场当前的基础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相关法律问题、会计及税务处理、尤其是各类衍生品的定价研究刚刚开始,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第五,由于碳金融市场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新兴的大宗权益国际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流入。从交易者构成的角度而言,市场结构也由原先购买碳资产实现碳中和的终端用户占优,向包括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在内的各类金融投资者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转型。在这个远不同过去任何一个大宗商品市场的新兴市场上,初创期的巨大波动性及其引致的高额投资回报,正在吸引更多的流动性,而碳金融市场也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一个新兴的泡沫制造地。
碳金融的市场发展概览
(一)碳金融的市场规模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2009年的碳市场经历了一个波折的发展阶段。尽管如此,国际碳市场上的交易数量和交易总额仍然有所增长。其中,交易额由2008年的135亿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144亿美元,涨幅为6‰但交易数量的涨幅更高,达到80%,这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碳资产的交易价格明显下跌。而在这一年度,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仍是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其交易额和交易数量在配额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上都占据绝对优势。从交易的具体内容上看,像往年一样,期货交易在各种交易中占据最大的份额,达到总交易额的73%,现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也大幅上涨。但是与此同时,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碳补偿二级市场交易额却出现了约三分之一的下滑。从变化趋势上看,2009年基于配额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额均有所上升,但交易量的上升幅度大于交易额。基于项目的交易额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从地区看,2009年中国仍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最大供给者,但一些曾经未受重视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和中亚等地区)作为购买方,在市场上参与的份额也越来越大。至于AAU市场,其最大的买家是捷克和乌克兰。由于国际碳市场相关规则尚未健全,CDM项目平均要花费三年的时间才能走完整个流程获取相应的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 Reductions,CERs),这无疑阻碍了项目市场的发展,然而其潜力为2012年以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碳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尤其对于新兴国家和地区来说,在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上,他们将会得到更多出售产品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和碳交易有关的政策和交易规则尽快得到完善。
(二)《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交易状况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碳交易市场包括CDM市场和JI市场。
CDM的全称是清洁发展机制(The CleanDevelopment Mechanism),它是《京都议定书》三个灵活机制之一,是帮助非附件I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实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最终减排目标的重要机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
《京都议定书》只给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任务,而没有给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的减排任务。而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成本较发展中国家要高,因此按照清洁发展机制的要求,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并实施一些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由此获得的减排量可以用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任务。从这类项目中产生的减排量被称为“核证减排量”(CER)。
与清洁发展机制相似,JI也是通过建立项目的方式来获取减排量。JI的全称是联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它的操作方式与清洁发展机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对项目进行投资的国家,还是项目所在国,都必须是《京都议定书》的附件I国家。即一个附件I国家可以在另一个附件I国家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项目建设,获取的减排量用来履行本国在《定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义务。从这类项目中产生的减排单位被称为“ERU”。
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碳资产交易量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其中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碳资产成交量下降最为明显。图1显示了2008年和2009年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和自愿市场三者的交易状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清洁发展机制下产生的交易是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市场的主体。以欧盟为例,2009年CERs交易中期货交易占了85%,现货交易也出现了明显增长。与2008年相比,2009年CERs二级市场的交易量基本没有上升,略高于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全部CERs交易中,现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的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下滑,CERs的平均价格由2008年的24.5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6.6美元。
目前的CERs主要涉及的温室气体是氟氯烃(HFCs)和二氧化氮(N2Os),这也是欧洲交易所主要的交易内容。ERUs因为存在供应上的限制,所以并不受欧洲主要交易所的青睐。某些类型的CERs和ERUs还不得不以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进行出售。以装机容量超过20MW的大型水电项目为例,由于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明确的交易规则的标准,因此大水电项目存在一种不确定性,欧洲气候交易所拒绝在其平台上进行这种交易。这就导致这种类型的CERs价格下跌。
(三)区域性框架下的交易状况
1 欧盟的碳金融市场
欧盟2D09年的碳交易总额达887亿欧元,约合1185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交易来自现货市场,约有14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而2008年的这一数字只有0.25亿吨。金融危机使期货交易的风险增大,因此,2009年碳市场的参与者们希望能寻求一种更为透明、安全的交易方式,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与场外交易相比,2009年上半年,通过交易所的交易量大大增加,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好,现货交易的比例又有所回落。图2是2008年5月和2009年5月欧盟碳市场交易方式的对比。
欧盟排放配额(EUA)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一种可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用来对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限制,所针对的行业包括电力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如化工业、钢铁、水泥和油气行业等。一个单位的EUA等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在这一方案下,欧盟约12000个大型工业企业将获得二氧化碳排放许可(或被称为排放权),如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可以出售它们剩余的EUA用来获取利润。欧盟ETS在温室气体的减排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事实上,仅2005-2007年的试运行期内它就实现了40至1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约占排放量总数的2%到5%。它的成功在全球是有目共睹的,对今后全球各种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中破产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投资银行曾经是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它们的破产降低了碳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而在这样一个低迷时期,新出现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更不敢贸然参与到不确定性如此之大的碳金融市场上来。受此影响,2009年一开始EUA的价格就处于一个显著下滑的过程中,由于现货市场上的大量抛售,EUA的价格在第一季度的二月份跌至谷底,创下历史新低。但随着经济的复苏,EUA价格也很快出现了回升。到五月份已经由2月份的每单位8欧元上升到13欧元,并且在随后的月份中将这一价格控制在13到16欧元之间,不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在此处,碳资产价格的一个意义在于它是市场机制在欧盟ETS中的一个体现,因为它可以像其他较为成熟的能源类商品一样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展和经济的回升而变化,这就说明这一市场是有效和理性的。
与2008年相比,2009年EUA的价格走势相对平稳,年底哥本哈根会议不了了之的结局使EUA价格出现下降。2008年和2009年EUA价格走势的比较如图3所示。
2008年经济下滑导致的碳市场低迷,使得诸如钢铁和水泥行业这类行业备受影响。由于2008年的履约期限是2009年4月,而2009年排放配额的发放时在2009年2月,因此这些行业纷纷利用这之间的时期,抓紧销售它们的排放配额,有些行业甚至预支了它们2010年至2012年的配额来获取收入。这也使得碳市场的价格和原油市场的价格之间的联系不再像以往那样密切。
2 美国的碳金融市场
美国有一个区域性的强制性总量管制及交易框架(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即区域性温室气体减排立法提案。由于这个框架的存在,以及一些其他相关的区域性法案的实施,2009年,美国碳市场的交易额增长显著,RGGI框架下的交易额从2008年的1亿9820万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1亿7890万美元。从价格上看,由于市场预期的下降,从2009年底到2010年初,RGGI配额和基于项目的CRTs(ClimateReserve Tonnes)的价格都出现了下降趋势。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Energy and Security Act of 2009,即W-M法案),这项法案将建立一个包含经济中所有行业在内的总量管制及交易系统(也称为ACEs)。根据W-M法案,企业同样可以选择通过碳补偿的方式来满足法案的要求,每年碳补偿活动量可以达到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包括国内和国际两部分在内。但是从2018年开始,企业若采取国际碳补偿的方式,必须对补偿量进行以1:1.25的比例进行换算。在美国国内,目前对碳补偿的有效性仍存在不少质疑。
此外,参议员SenatorKerry,Graham和Lieberman提出了一个多党合作的法案,称为美国能源法案
(American Power Act,APA),也称为K-GL法案,虽然Graham于4月份退出,但该法案还是于2009年5月获得颁布。这项法案的目的是到2020年,整个经济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能从2005年的水平上下降17个百分点。排放者每年可以分别使用15亿吨和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国内或国际碳补偿来履行义务。对于这项法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目前在学者和民众中仍存在争议。
3 澳大利亚的碳金融市场
澳大利亚现在唯一在真正运行的环境类产品的市场是可再生能源目标计划(RenewableEnergy Target,RET),这项计划于2009年开始实施,它的目标是到2020年,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能比目前多一倍,即达到20%的比例。有这一计划产生的产品被称为可再生能源许可证(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RECs),这种产品目前的价格是每千瓦时40澳元(约合37美元),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衡量的话是大约每一单位的二氧化碳当量47澳元(约合43美元)。
2008年,澳大利亚的降低碳污染计划(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Scheme,CPRS)自从提出以来,已经被国会参议院拒绝了两次,如果这一计划得到通过,它将会成为澳大利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央工具,它将会覆盖澳大利亚大约四分之三的温室气体排放,对该国乃至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起到重要作用。这项计划的搁置,也给澳大利亚乃至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带来了一种不确定性。2010年2月这项提案被再次提交国会,其结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4 新西兰的碳金融市场
新西兰ETS是除欧盟以外第一个强制性、全行业的碳交易框架,它不仅包括碳交易中的传统行业,如水泥和钢铁等,也将林业等行业包括在内(其中林业是2008年加入新西兰碳交易中来的)。新西兰ETS框架下的碳交易始于2009年11月25日通过的《应对气候变化修正案》,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排放贸易体系。目前新西兰ETS的排放配额(New Zealand Units,NZUs)在能源密集型行业是免费发放的。其目的是让企业既能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一些努力,也不至于因此而负担太大的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与欧盟ETS不同的是,NZUs在2010至2012年期间有一个固定的价格:25纽币(约合18美元)。关于排放上限,新西兰ETS的做法是在2010-2012年这个过渡期内不设定排放量上限,但是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得超过他们免费获得的配额。拥有排放量余额的企业可以将它们的余额拿到市场上销售,排放量超标的企业既可以用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的余额,也可以固定的价格(即前面提到的大约25纽币)向政府购买排放配额,政府对配方配额的供给是无限的,但是从政府购买的配额不能用来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在新西兰的排放量交易体系中,一些其他的排放配额(例如CERs,ERUs和RMUs)也可以用来支付企业的排放。但是在过渡阶段(即2010-2012年),为了防止套利带来的价格变动,NZUs不能用来出口。
5 日本的碳金融市场
日本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一个特点是一直以来其减排政策对市场手段都很少涉及。但是2010年五月日本政府提出了“全球变暖应对方案基本法”,这一法案将建立一个强制性的排放交易体系,并将一些和温室气体排放或可再生能源有关的税收也包括在内。对日本来说,这一法案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使日本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向市场化转变。反对者越来越多,担心提高成本,影响经济发展,与工业集团也缺少磋商。因此要获得通过并顺利实施可能会比原计划要多花费一段时间。
除了全国性的强制性减排方案以外,2010年4月,日本的东京地区也开始了自己的强制性总量管制及交易计划。这项计划涉及到日本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且将服务部门也包括在内,对它们的能源使用进行管理,这是这一计划与其他地区的排放交易体系的一个重要区别。这项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10至2014年间,参与者将在某个基准排放量基础上实现6%-8%的降低。第二个阶段,即2015至2020年间,再进一步实现17%的减少。根据这项计划,企业实现减排的目标有很多种,包括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排放许可和参与碳补偿项目等等。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前景展望
世界经济正在全面复苏,国际碳金融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波动之后也重新回到稳步发展的轨道。从目前来看,区域性排放贸易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首先,未来将总量管制和交易框架的发展前景尚不明确。以欧盟ETS和新西兰ETS为例,虽然两者的制度框架和交易市场都相对完善,但是对于未来如何发展,欧盟各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也在观望其他国家的态度。如果其他国家在此方面表现得并不积极,他们也可能以不再继续进行温室气体减排进行要挟。当然从目前来看,这两个排放交易体系,尤其是欧盟ETS已经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仅仅因为其他国家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放弃之前的努力也是不太可能的。
其次,碳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和隐患。大多数总量管制和交易体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是一个排放数量上的限制,而不是对价格的控制,因此碳资产的价格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样经济低迷的时期中,由于厂商生产数量的下降,排放量也会出现下降,所以碳资产的价格也就出现下跌。因为排放数量是固定的,因此总量管制和交易体系无法采取改变排放上限的方式来对碳资产的价格进行调控。从近期的迹象来看,欧盟ETS打算采取变更EUA分配方法的方式对EUA价格的波动性进行一定的控制,但是适当的调整并不能改变碳资产作为商品的属性,因此它的价格还是会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如果欧盟ETS真的为了调控EUA的价格而将分配EUA的方式由目前的免费发放改为拍卖,那么欧盟内部各国政府将如何使用拍卖收入又会是一个疑问。
篇10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