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25-02
随着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各地的教育改革也随之而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課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教学的主体,提升其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构建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以及当前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先进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数学核心素养是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核心素养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将教育作为学生知识获取和情志成长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基于现有的数学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新兴数学教学理念,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的经验积累中不断总结和思考,从而形成相应的数学课程体系,并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根据相关理论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机、知识获取、学习态度和信念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数学核心素养需渗透于数学教学课程的设计理念、设置内容等方面。可见,数学核心素养的产生,是构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因素。同时,在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数学核心素养,并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推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才能灵活应用数学法则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各地师范院校小学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在搜集对比各地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资料发现,不同地区的专业课程在内容、难度标准方面都各不相同,甚至一个省份的不同城市的专业课程内容和难度都差距较大,造成不同地区师范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流动性不强,适应程度不等。
二是随意性较强,通过对多所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发展,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很多小学数学专业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汇总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经验而得出,导致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数学教师,所学的数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校对小学数学的课程难度定位过高,加入了中学数学的知识点,与小学数学的实际内容切合度不高。
三是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差。小学数学教师最终的教育阵地在于小学,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理解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已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不但关系到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展示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所以,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培育其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综合教学素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很多学校让学生自己寻找实践单位,学校缺乏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情况普遍存在,极大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能力。
三、国际上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未来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数学素养。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小学教师的重要作用,将教师教育作为教育战略的核心内容。所以,很多国家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已经完善和成熟,这为我国小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8年美国针对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美国大部分师范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相差甚大,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我国当前的情况十分相似。当时,美国教育机构针对此情况收集了全美80所师范院校的教师课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并且,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突出小学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从而增强教师在就职前的教学能力发展。
四、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制定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统一标准
针对我国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存在随意性的情况,应由教育部门制定统一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并且组建一支由教研人员、基层小学数学教师等组成的调研队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知识重点,筛选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再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提供设置小学数学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和指导。
由于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标准,将作为以后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训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其操作性,将标准细化,并且针对每一标准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比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分别说明与小学数学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备的具体技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促使其在编制教学方案、传授知识时能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设置结合实际需求
在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设置的课程内容很多都融入了高级数学的知识,与小学数学的关联度较差。高级数学的设置虽然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就职前的理论知识水平,扩展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视野,但是如果脱离了小学数学的实际需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难以推进。所以,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合理分配高级数学比重,紧密结合小学数学需求。
(三)强化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实践
篇3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
教育部提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目标是:1.使中小学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以及自觉应用技术得以加强;2.加强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3.使中小学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学科的能力不断提高;4.使技术对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加强。
义务教育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对这一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应该用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看待“信息素养”这个核心目标:
第一,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通常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有素养,大多数是指这个人有知识,因此当我们称某个人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时候,这个人至少应该具备相当丰富的信息学科知识,所以说信息知识应该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第二,虽然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信息素养的高低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这种熟练运用贯穿在信息的获取和鉴别、加工与处理、交流与运用的整个过程中。因此,信息素养也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即技术素养。
第三,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还应该包括对信息的态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意识、一切是否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法规。如果没有信息知识,没有信息技术,当然也就谈不上信息素养;但你即使储备了很多的信息知识,掌握了很高的信息技术,而缺少对信息的积极态度,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社会水准,那也不能说具备了很高的信息素养。
第四,信息能力实际上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上来说,信息能力指的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传递信息乃至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除了上述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
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对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素养,指教师应具备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自我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现阶段,课程整合主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只是为课程整合提供低层次的技术操作帮助,充其量不过起到了“技术指导”的作用。其不应再局限于充当“技工”的角色,而应努力成为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专家和指导者,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明白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进行角色转变,做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做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2、因地制宜,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以强烈的信息素养需求为出发点,激发自身兴趣,根据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援,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互通,探索有关信息和疑难问题。
3.勇于实践,努力创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这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正如何克抗教授指出的:“教师要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那么,我们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努力地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之中,学以致用。
4、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篇4
一、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主要指对计算机和网络基础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软件使用和网络操作水平等。传统教学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在教师的掌控下,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的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已经启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总体目标和任务明确指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技术变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要顺应信息时代技术的变化,形成新的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而且还要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把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自己所任学科,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提升教学水平。
三、信息技术应用情感提速教师专业发展
篇5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本世纪的教育的新理念。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1.2 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1.3 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学生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想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2.1 课程目标的架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2.2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3 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4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物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强调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教师作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导性因素,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最主要部分,教师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有效构筑,将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环境中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6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握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原则:
(1)以“学会学习”为核心。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的能力。毋庸讳言,信息技术的教学建立在对各种软件的操作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毋庸置疑,因为新的信息技术软件层出不穷,而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必须帮学生培养相关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在培养这种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责任感、方法以及态度等。比如:在进行浏览器操作的教学时,讲浏览器基本的操作方法是本课时的直接目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如何利用浏览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知识,便于使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2)以“参与创造”为宗旨。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信息社会本来就千变万化,发展迅速,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应对汹涌如潮的信息,并从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2.注重手段,实现信息技能的熏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和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要重视一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tion)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典型特点,如信息容量大、处理信息速度快以及可运行多媒体技术和进行交互。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环节就会得到极大优化。这种优化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得到了更新。在教育领域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但便于实施各种形式的教育,而且,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大大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差异提供了多样化和多维化的教学信息空间。其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应用辅助教学也会引起一系列观念变化。经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教学中死板的条框以及定义的复制将大大减少,教学的过程即是理解、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从掌握学科知识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当今社会与人类的发展中信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其担负时代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3.善用内容,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能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知识并利用信息进行通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小学生能了解如何检索信息来源,并从纷繁的信息来源中选择最佳的,然后在选定的信息来源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所谓整理信息指小学生能够分析、比较自己所获取的信息,从中筛选出与当前问题有关的信息。整理信息以后,需要表达信息和评价信息,即能组织起来相关的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重要部分,即程序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最能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信息技术语言本身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在进行程序设计问题的解决时,适当的算法是首先要考虑到的,而应用算法必须借助符号和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推导和论证。编程是这个过程必须要依赖的。在编程过程中,又需要通过分析、推理问题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得出这个规律以后需要用信息技术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一个高度抽象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教学无疑会极大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4.总结
篇7
关键词:基础性; 应用性; 整合性; 趣味性
【正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成《纲要》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牢固地立足于平时课堂教学,任课老师必须要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特性,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并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
简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包含四个方面: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
一、课程特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1、基础性
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2、整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
3、应用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二、对策探讨
1、基础性对策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
2、应用性对策
生活处处有信息,而学生的"信息知识"不全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信息技能"也不都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生活中的各个主题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知识,掌握技能。
3、整合性对策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
4、趣味性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例如保存网上资料的模块综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等,其内容和版图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综合学习阶段。在最终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数学甚至体育科目的相关内容,当然也可以是其它领域的内容,制作一张电子版报。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不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课堂内容,也使他们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运用到其他领域,获得了更大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富有成效,就要熟悉课程的基本特性,不夸大偏颇某一方面,即把四大特性看成一个有机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知识经济与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社会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群体特点,制订符合小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成为教学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对于基础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基于目前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课程内容与类型设计上,注重计算机技术基础操作教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概念以及信息基础理论概念的教学,在内容上较为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在于,从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继而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凸显了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的特点。
(二)应用性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教学环境的改善,政府在教育领域中的投资比重不断加大,大多小学配备了专门的微机室。在教学实践中,在结合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培养,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通过小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使小学生掌握在信息海洋中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自身对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三)趣味性
信息技术以其本身应用对象极为广泛,在信息获取后,能够有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活泼的性格,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能够提升小学生个人技能的同时,让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增强了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从而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注重小学生兴趣培养
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包含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内容。教师应依据课程与学期目标,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避免在学习中设置过于硬性的标准,以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本节课或者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将课程的核心知识放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位置,对于难度较大、阻力较大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设置专门课堂进行重点突破。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引领教学活动的重要工作,应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避免将目标设置得过远与过大,从实际出发,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活动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该注重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对教学效果的反馈,适时、有效地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其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对生活事件及时进行收集与记录,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展开互动,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走进PowerPoint》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以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进入与退出程序,插入幻灯片、选择幻灯片以及剪贴画等操作的学习,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整合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当前,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具备充足、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基础操作技术,很多小学生在课下即已掌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数据,从而充实与丰富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例如,在对小学生教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知识点,有效提升知识获取的能力,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小学生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当前社会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应用性与趣味性,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之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策略:基于儿童的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7):44-47.
[2]皇朝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以及教学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1):40.
[3]韩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84.
[4]张明宏.加大学生资源开发,促进信息课程发展: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3(02):127.
篇9
刘向永:王老师您好,的确如您所说,我国自从1982年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后,历经了多次变革,当前就是又一次信息技术课程的转折期。您有许多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并富有特的价值观点,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您就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话题进行深度的对话。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
王爱胜:刘博士,您长期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构建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过实际的调查分析,先后出版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机制》等专著和论文。您为什么会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问题并就此开展研究呢?
刘向永:课程价值其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些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追问。我们要认识到价值研究的重要性,所有学科都是高度重视学科核心价值研究的,否则就会如吴正己教授所警告的一样:“对信息科技课程未来地位的迷茫,主要是对课程核心目标没有定见或共识,如果我们这些从事信息科技教育的学者对课程的核心目标都无认知或形成共识,当然会迷茫,最终走向消亡之路将不可避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那么,是不是信息技术课程只需要研究者关注和研究就够了呢?其实,课程价值关系着教师的教学决策与行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也必须时刻思考所教授内容的价值。例如,我在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交流时,会问教师们为什么要在初中教授Flash,许多教师回答不出来,只是因为教材内有这部分内容就去教授而已。正如吴正己教授所说的:“理想的信息科技课程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去思考:到底这一门课对学生现在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应该教些什么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对课程价值不明确或者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缺乏明确的指引,甚至导致错误的教学行为。
王爱胜:刘博士,您说得很对,我在教材开发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重要性。我也曾经就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有自己的探索。诚如您所讲,我探索的初衷就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板报的制作提出疑问。文字处理为什么以板报为主要形式呢?文字的书写、编辑、传播等原本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板报制作本是一种在电子化时代应被淘汰的形式,但却被广泛拿来教学甚至比赛。为此,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曾经通过专栏文章,以探索技术的核心价值去追问课程本身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例如,通过研究,我认识到学操作系统更应关注以“控制面板”为代表的“系统本身的应用与管理”,学文字处理要注重“写作与交流的价值平衡”,学数据技术要形成“从运算到分析的升华”,学动画技术要讲究“从表达效果向过程描述递进”,学多媒体集成要讲究“必要性决定表现力”的体验,学编程要注意“从想法、算法、软件,勾画思维、技能发展路线”等,可以说是从技术核心价值去自发地寻找类似计算思维的一种探索。在此观点支撑下,我所主编的山东省信息技术教材(泰山小学版)很早就关注了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在最新主编的山东省信息技术教材(泰山初中版)中首倡项目学习、微项目教学,以此为平台广泛推进在课程中以技术的价值去真实、主动、有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技术探索”去研究、实验,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科学技术原理、应用、创新等的理性学习,夯实课程学习的认知根基,以逐步摆脱课程的虚无主义。但我也观察到,许多教师不同的教学行为背后是他们的课程价值取向不同。由此,我也想进一步请教您,您认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价值取向方面,面对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
刘向永: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问题,我曾经访谈过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最后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秉持着“什么实用教什么”的价值认知。信息技术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认为操作是学生马上能够学以致用的。有的教师就直接说:“我觉得什么有用,我就给他们讲什么。”“什么实用教什么”的认识是有些短视和不全面的,这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而缺乏对学生的发展价值等方面的关注。
我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课程价值取向量表,从学术理性、认知过程、社会重建、人文主义、科技发展和生态整合等六个取向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课程价值取向的问卷调查。信息技术教师对社会重建取向认可度最高,但并不排斥其他五种取向,接着是生态整合、认知过程、人文主义取向、科技发展取向、学术理性取向。社会重建取向最高,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倾向于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个体进入社会的方法和工具。对学术理性取向认可度最低,是因为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指向操作性技能,并不太具有系统知识性,这显示教师并没有把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严谨的学术型学科。当然,影响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正如刘旭东教授所言:“实施主体对规定课程的价值认识或者理解,不是从文件课程中背诵而得来的,而是受到其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认识的影响,也受到其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的制约,还受到实施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等。”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分析与趋势
王爱胜:刘博士,从您和您团队细致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价值取向及其差异的确是存在的。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范围太广,并且内容时时更新,似乎价值差异很难避免。而无论是从课标、教材还是教学管理,大家却都期待一种更稳定的课程体系出现。例如,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重建与梳理,目的就是想寻找一些更加稳定的内容,在思维方式、生活技能、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等方面给出一些框架式、体系化、方向性的定义,更开放地采用不断更新的内容进行填充与补充。当然,这些想解决更多人、更深层的课程价值取向的方式也不都能得到认同。例如,相当多的学派会从自己的视角,要么突出创新行动(如创客)而忽视科学体系,要么突出考试评价(如教研)而忽视非标准化的包容,甚至有些也会突出思维能力(如编程大赛)而忽视实践应用等。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并非由经济、师资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招生、比赛、特色学校、学派竞争甚至商家利益驱动有目标性地片面强调某一价值取向。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建设纯粹面向学生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动态、变化、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变革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生存常态。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在某一历史时刻看起来很完善,但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再完善。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繁琐操作训练式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当前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亟待发展变革。刘博士,您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深层问题有很多的见解。所以,请您对促进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动力体系进行剖析。
刘向永:王老师,您所说的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话题,我的博士生导师董玉琦教授在2008年就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我本人有幸参与到董老师的课题研究中。董老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在他的著作《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导论》中看到。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但是能够研究发展机制从而预测发展趋势是我们努力在做的。
根据原理,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因都不外乎从事物的外部系统和内在体系两个方面来探寻。根据动力理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力可以分为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2016年5月,我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期间认真研读了的重要讲话读本。其中,总书记曾用的一句话“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也”,就是说做事不衡量当时的时势就会失败。基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而产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机会称为外源动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技术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等。当然,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被动地等着被改变,其自身也在主拥氐魇砸约笆视ΑN医来自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实践与认识的深化称为内源动力。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以及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活力,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特别是国内许多实践者的成长和实践,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步伐。例如,您在山东所做的实践,就凸显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思考与超前实践。
王爱胜:刘博士,您从内外两个角度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趋势及动力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困扰我们很多人的一系列问题,由此找到了根源,也明确了奋斗的方向。尤其是,我对您对学术界重提“计算机科学”的概念非常受益。毕竟信息技术是基于信息科技领域的课程,对比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课程,我们明白了目前课程体系以及未来课程体系中应重视的方向就是科学技术。说到科学技术,第一个内涵就是科学,最基本的方向就在于科学要研究理论、原理、道理、方法,不论是计算思维、计算机原理,还是网络技术原理等都是基于底层的构造、运行的科学知识,由此打好基础并为将来进行原理的应用、创造等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个内涵是技术,我们在上一轮课程建设中虽然也注意到科学,但更多比例的技术占据了主流,而技术又不是从技术的价值、规律、应用、创造的多维结合立体发展的,而主要是面对应用操作训练或任务完成,层次非常浅,这就导致课程发展的动力不足,甚至带来了阻力。可见,我们能否抛开越来越盲化且操作的技术应用,走向科学引领、原理打底、技术创新的新路上去,就要看我们新一轮改革的力度了。刘博士,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自然需要关注国际最新动态,您一直在跟踪研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国家的最新动态及启示吗?
刘向永:我想可以主要从国际经验和本土行动两个路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研究。学习外国经验并非盲目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结合国情。我长期跟踪关注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动态,英国从ICT 到Computing的课程变革对我国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是从民间批判反思开始的,经历学术组织研究之后,再到官方政策改变。虽然不能确信英国变革之路就是正确的,但英国的中小学Computing课程变革给我们来很大的启发,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也应及早解决课程价值取向技能化、过分强调实用性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实用技能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在学校中就可以学到,当任何学科教师都可以来教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就会受到强烈的质疑,这样的话,信息技术课程就非常有可能从正式课程中消失。因此,从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的经验来看,在学术与实用价值取向的平衡上,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超越单纯的技能化实用取向,重新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哪里。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王爱胜:新一轮课标修订稿正喷薄欲出,当它的光芒照耀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沿阵地之时,我们是否会胜券在握?通过阅读新的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刘博士对它的理念定位、课程体系、内容结构、评价机制等有些怎样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网络;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80-01
网络是我们生活学习最便利的助手,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目标做出来明确的规定。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目的地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高效地接受和利用网络。
一、任务驱动,培养信息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穿插到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同时增强自身的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网络的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是首先给学生发放一些计算机系统的图片,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查找相关信息来认识图片上的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大概的功能,并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任何的困难要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争取更快更好地完成。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图片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以及自己在课本上查找的相关知识,最终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带领学生去机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在看到计算机后学生都能很快地说出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同时在学生自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
二、有效整合,升华信息意识
如今的社会信息横流,想要掌握事物的主动权就必须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对于学生而言即具有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其他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升华信息意识。
比如,我在讲解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总结用笔纸画方和画圆的方法和技巧。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接触过这些简单图形的画法,因此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随后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来画图,并且就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进行比较。学生刚开始用计算机画图时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但是熟练之后就能够快速地完成。在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后,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参考美术老师的要求,用简单的图形拼成美丽的图形。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可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功能。
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促进了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效地充实、完善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时使学生更加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使学生的信息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结合网络,优化信息道德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潮流之中。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容易沉迷于网络的世界,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
比如,我在讲解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网络文明小公民”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使用网络获取更多资源的同时,做到安全、健康上网。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为学生增加了计算机病毒和常用杀毒软件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电脑的垃圾清理和病毒查杀,保证学生日常上网能在健康文明的环境中进行。除此之外,我还带领学生学习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了解一些文明上网的规则,要求学生在日常上网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文明上网。
通过为学生讲解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学生明确了做一个文明小网民的目标,纷纷表示在以后使用网络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弘扬网络道德精神。可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