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垃圾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垃圾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镇垃圾治理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为核心,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美丽清洁乡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二、工作目标

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以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社区)为目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实现所有村居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和保洁服务组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制度,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扔现象基本得到清除。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按照工作目标,完成“九大”工作任务。

(一)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保洁队伍,各行政村的保洁员配备原则上一村一名,保洁员由村委会聘用,优先在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中选聘。

(二)完善设施设备。按照“车车对接、流动转运”模式,农村垃圾前端收集采取密闭垃圾车+240L垃圾桶的方式,由镇保洁队伍负责垃圾的运输。各村配置前端保洁收集设施:手推车、扫把、铁铲等工具,实现保洁人员人手一套。各村结合实际情况配备垃圾桶。

(三)规范垃圾处理。按照“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的原则,采用二种处理方式。一是焚烧发电处理。各村的垃圾全部运到重庆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二是简易填埋处理。修建填埋池,对道路条件差,存在运输安全隐患或散居村民的垃圾实行圈围防渗简易填埋。

(四)清理存量垃圾。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重点对居民聚居点、景区周边及田野、村头、道路沿线、村内空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进行彻底清理。

(五)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实施垃圾分类,推行有机垃圾还田工程,由农户对瓜皮果壳、秸杆杂草、剩菜剩饭、人畜粪便等有机垃圾,采取堆肥发酵后作为肥料再次施入庄稼地。原则上以户为单位就近建设堆肥池,从源头减少垃圾清运量。

(六)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创新开办“垃圾银行”,采取积分制,由农户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后,将塑胶、玻璃、纸质、金属等可回收垃圾收集送回收点收购,兑换物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七)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全体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保洁人员工作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明确村民、保洁员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责任和义务,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

(八)开展宣传工作。按照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原则,由各村编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手册和宣传画,每户一册一图,创办宣传栏,使农村垃圾治理方法、标准和要求家喻户晓。

(九)实施考核奖惩。制定考核办法,实行半年考核,

以村为单位,对达标的给予奖励,不达标的不予奖励,并纳入年终考核,给予一定处罚。

四、验收标准

2018年6月底前,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对各个村(社区)进行验收。

五有: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

十无:无陈年积存垃圾;无临时性垃圾堆放点;无水域漂浮垃圾;无随意倾倒垃圾现象;无直接焚烧现象;无垃圾倾倒于河、沟、塘现象;无生化成分堆肥;无非法的垃圾处理设施;无其他非法处理方式;无拖欠保洁员工资现象。

十三个达标:编制了实施方案;明确区政府、部门、镇乡各级职责;农村垃圾治理纳入各级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收运设施设备充足;有规范的处理设施并满足需要;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点;组建保洁收集作业队伍;开展垃圾治理技术培训;经常性开展宣传工作;开展“整洁庭院”评比活动;制定村民自治公约;建立各级检查考核制度。

五、经费保障

按照“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以“市、区、镇、村、民”五方筹资的办法,逐步实现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鼓励村民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按常住人口每人每月1元筹集(五保户、低保户、建卡贫困户免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保护环境的意识,筹集资金由村上统一管理,镇监管,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明细。财政投入按照“科学测算、以奖代补、包干使用”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所需人、财、物进行科学测算后,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初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包干使用。

六、组织保障及责任分工

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成立以镇人大主席为组长,镇各办公室及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协调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环保所,负责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环保所所长兼任。

镇:以“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为目标,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明确镇、所、村三级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职责,落实治理经费,加强宣传工作。负责本辖区存量垃圾治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垃圾减量化工作;负责对各村检查考核,开展“整洁庭院”评比活动;负责组织本辖区农村有机垃圾还田工程、废旧物资回收站点设置工作;负责按照国家、市级验收标准和审计要求收集各村农村垃圾治理资料,每月整理组卷统计归档各村治理内容、人员、设施设备、资金凭证、工作文件、照片等证明材料。

篇2

一、治理重点和目标

(一)治理重点。主要是我区四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治理对象为莲花和雨敞坪两镇。

(二)治理目标。用一到两年时间在我区四镇尤其是莲花镇和雨敞坪镇两个“两型”社会示范镇全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集镇生活污水和分散农户生活污水三大处理体系;全面完成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村、镇两级环境组织管理体系、教育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生活污水的洁净化处理,进而把两镇建设成家园清洁、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管理规范、乡风文明的全国最美村镇。

二、治理方式

(一)垃圾处理。按“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或“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少量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置模式。每户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池),每村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站,每镇建垃圾转运站。建立村、镇级垃圾清理、运输队伍,实行公司化运作。

(二)生活污水处理。一是对分散农户家庭生活污水,拟建设三格、四格式化粪池予以处理。二是对住户相对集中区,拟采取建设净化沼气池加人工湿地法进行处理。三是对乡镇中心集镇,拟采用湿地公园形式,对污水进行系统处理。

(三)禽畜粪便处理。对畜禽养殖场拟采用“零排放”技术或人工湿地加种养平衡技术进行处理。

三、技术标准

按照“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要实现“省市唯一、全国示范”的要求,我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体现“理念超前、技术精细、显现特色、结合实际、节约成本”等原则。

(一)垃圾处理。做到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100%。村镇分散农户一般按每户配置一个垃圾桶,集镇中心和村镇主干马路按每100米配置一个垃圾桶,并合理设置摆放。垃圾桶的制作按式样统一、物美价廉的要求,统一设计,分镇定制;连住农户可建垃圾收集池。一般每村建一个垃圾收集站,按技术指标统一、式样统一要求,统一设计,分村建设。

(二)污水处理。做到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两镇集镇污水处理以湿地公园模式建设。其中莲花镇建日处理污水能力4000吨的湿地公园,雨敞坪镇建日处理污水能力2000吨的湿地公园。两镇分散农户污水处理则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三格、四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等模式进行建设。

四、资金配套

我区“两型”社会示范镇农村环境治理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在用活、用足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最大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区财政原则上按照市政府要求以市政府下达资金1:1的比例给予村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户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畜禽污染治理、村镇垃圾转运及运行等资金配套。区政府配套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下达到乡镇和村,具体操作办法由区环保局和区财政局共同制定后联合发文执行。

五、工作步骤

(一)年完成两镇乡镇污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立项、环评、审批和征地等前期工作,并正式启动建设;完成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全面展开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和清洁能源普及工作;两镇各选1-2个村作为试点,率先完成试点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和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建设,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达标。同时逐步推进其他村的污染治理工作。

(二)年上半年全面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调试与验收,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两镇所有村庄垃圾收集站和分散农户垃圾桶建设;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使其治理率达到100%;完成60%以上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建立完善的村、镇级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各项指标均达到《市环保先进乡镇考核指标》(见附件1)中环境保护部分要求,并于3月30日前申报环保先进乡镇。

(三)年下半年,全面完成两镇环境治理任务。基本实现环境友好目标。并由区政府按照本方案环境污染治理标准与要求进行“两型”社会示范镇验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区“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由任组,任副组,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卫生局、区城管局、区环保局、区交通局、区环卫公司、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以及莲花镇、雨敞坪镇政府行政正职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区环保局局任办公室主任,区环保局副局及两镇镇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区“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指挥,研究处理“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相关各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验收。两镇人民政府作为“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主体,具体负责上述环境治理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能积极予以配合和支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具体责任分工见附件2)。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工作,按照职能职责完成好本单位建设和工作任务。

篇3

一、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

(一)科学制定乡镇村庄规划。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强化对农村居民点有序调整与优化的科学引导。依据乡镇村庄规划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农民自建住房。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尊重基层实践,便于农民直接参与,成果直观易懂。

(二)开展工程项目与村镇规划一体化推进试点。以村庄道路、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吸纳和引导各类建设资金有序投入,探索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新机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国家贫困县编制村镇规划。

二、稳步推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一)组织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编制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施要求。抓紧制定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二)调研总结贵州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经验,适时召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与做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编制七省区定居工程规划,组织动员有关力量,加大管理与技术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工程质量监管。

(四)组织研究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推动农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励农民投资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民就业。

(五)探索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同一平台、预留接口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三、加强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

(一)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按照国务院2011年度一档立法计划要求,组织全国力量,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抓紧修订。

(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在有关研究课题基础上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

(三)修订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

四、继续做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区农村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按规划要求有序恢复重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对灾区农民抗震住房建设的技术援助,推进灾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与管理。

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编制发行《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继续推动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示范活动。

(二)组织编制全国村镇污水、垃圾治理规划研究,编制《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三)建立农村专项实用技术推广机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村住房节能工作。

篇4

1.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农村耕地、山地、林地、草地及天然湿地等遭到破坏,而且部分破坏后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农村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村镇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是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无规划的开发资源,过度索取,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辽宁全省耕地每年减少2万hm2,林地减少2.5万多hm2,部分矿产资源的开采(如调兵山地区、东鞍山等)破坏了生态平衡。脆弱的生态导致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系列变化,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的立体型污染特征,给农村的长久建设和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2.农村垃圾处置不当农村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废弃物和农田废弃物等。农村垃圾量大,且不断增加,与农民的富裕程度正相关。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露天随意堆放,没有任何分类或防渗、防流失等处理,不可降解物长期堆积,占用农村河流、耕地,破坏乡村自然景观;易腐有机物成为蚊蝇细菌、病毒的孳生繁衍地,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养殖业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其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寄生虫等,可能造成疾病传染,威胁人畜健康,同时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污染周边环境。农田秸秆废弃物主要是乱堆乱放,得不到有效利用,影响乡村美观;而地膜、农药瓶等废弃物基本无任何处理,致使土壤和水体污染。

3.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造成村庄的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受资金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村没有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场,更谈不上污水处理,只有极少数村庄铺设了排水管道,但是排水设施还不够完善。生活垃圾到处乱放,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会对农民安全饮水造成一定威胁。

二、辽宁新农村建设中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优先治理和维护已破坏环境目前来看,农村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或破坏,整体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如水源污染、土地沙化等。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治理污染,遏制威胁。首先,明确农村环境状况,可对辽宁各乡村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各地主要污染源、污染程度等情况;其次,确定优先治理范围,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费”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和保护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对策。这一措施在辽宁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得以示范应用,优先解决大伙房水库及疏水工程周边地区的抚顺和本溪桓仁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已见成效。

2.政策引导,合理规划各级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应发挥积极作用,确立相关政策以及专项行动,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沼气工程、安全饮用水工程等。省级政府应建立与公共服务筹资相联系的财政保障体系,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益性的角度,在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调动各方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新农村正处于发展阶段,科学的规划有助于乡村发展,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更是大有益处。合理确定不同村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格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规划,对生活区(含商业区)、村镇工业区、畜禽养殖区、农田耕地区等各功能区统筹规划,分区建设管理,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减轻环境负担。

3.优化水、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污染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对其造成了严重威胁。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乡镇特别是自然村的饮用水、日常用水供水途径,提高农民用水水质,保障用水健康与安全;建立引水沟渠,协调水资源分配,加强监测与监督,保障农田用水水质和水量;保护相关水源地、河流、水库、湖泊等,减少污染,设置相应保护区,加强监管。田地、山地等土地资源设立保护区,杜绝无规划占用和开采,保护耕地农作物、山地农林作物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多,且综合利用效率偏低,特别是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农业产业链短,造成资源浪费。建立废弃物收购站及固体垃圾处理、填埋场是一种有效途径,可减少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特别对于可循环利用的废物资源,应推动高效能源技术(如沼气发酵、厌氧堆肥等)予以处理,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

4.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急需跟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灰渣成分多,不宜与城市生活垃圾一同处理,且农村生活垃圾分布散乱,必须建立适宜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的专门收运系统和处理处置场,解决生活垃圾散乱、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农村生活污水一般任其自留或利用自然沟或撇洪渠铺设的简易排水管排放,最终渗入地下水或流入河道,应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道、集中污水收集池及污水处理场集中处置废水。

三、结语

篇5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使农村乱扔垃圾、乱堆杂物、乱排污水、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的现象明显减少,“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容镇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各类污染大幅降低,生态环境整体良好,为全面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一)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和评估,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建设水源地周边截污工程;对中心集镇和村庄集中式饮用水源实施污染预防、治理措施;加强对施用农药、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管,防止水源受到污染;清查治理废水污染源和固体垃圾,消除农村饮用水污染和安全隐患,保障水质安全。

(二)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排污设施建设步伐,实现村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标准。采取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转运、定点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办法,逐步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入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发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三)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扩大绿色和有机产品种植面积。鼓励使用秸秆气化炉技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防止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科学规划和建设畜禽饲养小区,鼓励农户集中饲养畜禽,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推广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四)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鼓励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扶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五)强化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对湖泊、沟渠、河道、坑塘等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清理沟渠淤泥和垃圾,改善农村水环境,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积极开展“绿色家园”活动,在村庄、集镇规划和建设公共绿地,在公共活动区域种花植草,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小沟小渠旁及荒坡、荒地上栽种树木,抓好“四旁”林网建设,力争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到100%。强化对各类建设活动的监管,防止出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

(六)加强村镇建设管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集镇和村庄进行科学布局。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进入集镇和村庄规划区建房,依法查处违反规划建房的行为,切实规范村镇建设秩序。

(七)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和推动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的乡镇、行政村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力争到2012年底,全县创建30个以上省级“生态村”,创建4个以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三、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措施

(一)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把农村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及任期目标责任制,并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依靠科技”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格局,使农村环境保护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二)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县环保部门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防治工业企业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指导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县农业部门负责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清洁能源推广;县林业部门负责做好农村绿化工作,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推进生态林、公益林、防护林建设,指导林业病虫害防治;县水利部门负责加强对水体的保护,有效防治水污染,组织和指导农田水利建设,编制并组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规划;县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卫生监测和传染病防疫,指导和监督农村卫生医疗机构规范处置医疗垃圾,并推动“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县住建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乡镇、村庄规划,并指导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抓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强化措施,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篇6

南方沿江地区村镇居民一般沿河浜两岸或湖塘四周分散而居,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河浜或湖塘,造成河浜、湖塘污染严重,有些河浜、湖塘基本失去原有功能,成为纳污池,水体富营养化十分严重[1~6]。沿江地区村镇生活污水主要特点如下:①千百年来农村住户分散而居,污水就近分散排放,造成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污水收集管网和收集系统建造困难;②污水成分复杂,含有较高的人畜粪尿成分,氮、磷含量较高,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③污水排放量小,间歇排放,变化系数大;④污水可生化性强,水质浑浊、色深且具有恶臭。因而寻求基于村镇污水特点的造价低廉、效果良好、维护管理简单的村镇污水收集处理方式[3,5,7],是环保工作者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安徽省马鞍山市某村镇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采用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沿湖塘岸边建造生态混凝土墙,与岸边构成生态调节沟收集污水,以湖塘自身作为污水处理载体,并在其中构建净化浮岛和景观浮岛以净化水体,该处理模式在不建设村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收集系统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污水的100%收集,同时解决了居民随意向湖塘中倾倒污染物的问题,在治理分散村镇生活污水的同时保持了湖塘良好的水质,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和维护方便等特点,生态效益显著。

1示范工程概况

工程治理湖塘平均长度约为110m,平均宽度约为52m,面积约5720m2,平均深度为3m。接纳的污水包括周边居民生活污水、集镇农贸市场污水及垃圾收集池渗滤液等,湖塘为典型缓流纳污水体,水质恶臭,藻类疯长。周边常住人口为3000人,流动人口为1000人。

1.1设计水量

日用水量标准:居住人口用水量为100L/(人•d);流动人口用水量为50L/(人•d)。生活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为280m3/d。农贸市场屠宰家禽污水量约15m3/d,其他污水产生量按5m3/d计算,则总污水产生量为300m3/d,设计处理水量为360m3/d。

1.2设计进、出水水质

根据沿江地区生活污水相关资料,考虑到垃圾渗滤液直接排入湖塘,确定了工程设计进、出水水质(见表1)。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

1.3工艺流程与原理

工程采用生态调节沟/生态混凝土墙/原位增氧/生物强化/人工浮岛方案,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以村镇为单元,沿岸村镇农户将生活污水就近排入生态调节沟,一部分污水沿生态调节沟降解净化水质,一部分塘内污水经生态混凝土墙过滤降解后,进入生态调节沟,再经提升泵进入原位增氧池,通过曝气对水体进行复氧,以达到除臭、降解有机物的目的,处理后污水自流进入生物强化池,进一步去除氮、磷等污染物,出水进入湖塘内,利用净化浮岛和景观浮岛进行深度净化,最终使得河浜或湖塘的污水得到净化。生态调节沟中的底泥可作为绿色生态肥料,每年春季清淤一次。本组合工艺净化机理如下:

①生态混凝土板具有过滤截留吸附功能,如土壤颗粒孔隙的截留作用,黏土等硅酸盐类物质的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重金属离子与土壤胶体、腐殖酸等的螯合作用,与土壤中的某些组分形成难溶性化合物或因pH值、ORP改变而产生的沉淀、挥发,与土壤中的铁、铝、钙、磷、碳酸盐等发生反应,氨氮在碱性条件下挥发等。

②生态混凝土板内部能够产生生物膜进而通过各种微生物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降解各种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③生态调节沟内主要是利用水生高等植物降解污染物,其生长快,且在生长期间有效吸收并富集水中的营养盐,起着营养泵或营养库的作用,合理构建并维持水生植物生物量,可转移出氮、磷等营养盐,保持水体净化能力。水生植物上附生的藻类在净化水质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④净化浮岛和景观浮岛内种植美人蕉、聚草、四角菱、凤眼莲、灯芯草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降解和蒸腾作用及其植物根系表面生物膜的降解作用来吸收、降解有机物、氮磷等各种污染物。

2主要构筑物设计

2.1生态调节沟及生态混凝土墙设计有效容积为1320m3,停留时间约4.4d。设计长度为220m,设计有效水深为3.0m。沿湖塘岸边建造生态混凝土墙,与岸边构成生态调节沟,工程主要由生态混凝土墙、生态调节沟、净化浮岛和景观浮岛组成。生态混凝土墙由生态混凝土板、填充钢渣、生态混凝土插槽、C15混凝土垫层组成,具有过滤截留和生物降解功能。实施了池塘清淤、周边垃圾清理、生态护坡,利用在净化浮岛和景观浮岛种植的菖蒲、再力花和水葫芦去除或分解有机污染物,削减污染负荷,提高可生化性。通过以上工程实现拦截水中杂质,均匀水质、水量,去除或分解有机污染物,削减污染负荷,提高可生化性的功能,为后续好氧处理创造良好条件。

2.2原位增氧池原位增氧池为钢混结构,设计有效容积为90m3,平均宽度为2.0m,设计长度为15m,设计有效水深为3.0m,停留时间约为0.3d。池内安装推流式曝气机2台(1用1备),对水体复氧,同时安装不锈钢支架和半软性填料,通过半软性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污水进行生物吸附、过滤和降解。

2.3生物强化池生物强化池为钢混结构,设计有效容积为45.6m3,平均宽度为2.0m,设计长度为7.6m,设计有效水深为3.0m,停留时间约3.6h。安装不锈钢支架和半软性填料,通过半软性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对污水进行生物吸附、过滤和降解,去除有机物、总磷和氨氮。

2.4塘内浮岛净化段设计浮岛面积为300m2。浮岛尺寸为5m×2m,共30组。

2.5生态护岸段主要工程包括河岸垃圾清理、沿岸垃圾池建设、现有排污渠道清理、生态护坡。其主要功能为规整河岸,美化景观,建立起河水生态和河岸生态良好的互动,削减污染负荷。

3运行效果、减排与技术经济分析

3.1运行效果本工程建设前塘内COD为12.03mg/L、NH3-N为2.89mg/L、BOD5为7.68mg/L,建成后水质监测结果见表2。监测结果显示,其出水COD、NH3-N、TP、SS指标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塘内水体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

3.2减排效果分析工程运行表明:湖塘周边地区300m3/d污水持续流入,通过本工程处理后,可减排COD为43.11t/a、NH3-N为5.98t/a、TP为0.86t/a,使湖塘水质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水质,并较好地维持在Ⅲ类水质。#p#分页标题#e#

3.3技术经济分析

本工程按处理水量为360m3/d设计,总投资为30万元,单位基建费用为833元/m3。本工程运行费用如下:①电费。污水站用电负荷为2.75kW(近期每天实际运行时间按8h计),电价按0.6元/(kW•h)计,则用电成本为0.037元/m3。②人工费。污水处理站共设1人(兼职),人均月工资按150元计,则人工费用为0.014元/m3。③日常维护管理费。以每年0.15万元计,则日常维护管理费为0.011元/m3。④湿地植物养护费。用于植物的更换、修剪、收割的费用以每年0.30万元计,则该项费用成本为0.023元/m3。污水处理运行成本总计为0.085元/m3。

4工艺特色

①取消管网建设,不占用土地。本工程针对村镇生活污水分散、难以收集的特点,设计了生态混凝土墙,将池塘变成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设施,对污水进行原位生态修复,从而取消了村镇污水管网建设,基本确保了污水的全部收集,既克服了在村镇建设管网收集工程的困难,又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不占用土地,使得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得以可靠实现,并能长期运行。

②对塘内水体隔离保护,保证塘内水体水质。生态混凝土墙将湖塘隔成塘内和生态调节沟两部分,形成对塘内水体的隔离保护,居民随意倾倒的污染物质难以污染塘内水体,从而保证了塘内水体水质。同时生态调节沟沿水流方向建造,具有自动增氧功能,在生态调节沟中种植水生植物对污水进行生物过滤,通过增大污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对污水复氧,利用水生植物具有极强生态适应性的抗逆(旱、湿、寒、热、酸、碱等)能力和生长迅速的优点,对污水进行降解和复氧,降低了运行费用,保证了塘内水体水质。

③采用了节能环保,且具有过滤、截留、吸附、生物降解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混凝土墙,实现了对污染物的去除。

5结语

篇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节俭、群众参与、建管并重”的方针,按照“因地制宜、分层推进,完善机制、合力共建,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力度,丰富内涵,提升水平,整体推进村庄和农村集镇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市农村实现村镇环境大改观、基础设施大改善、公共服务大提升、新农村建设大推进。以“改水、改路、改厕、改线”为主要内容,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的要求,建成200个以上“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农村新社区。按照规划科学、建设有序、设施完好、服务配套、生态良好、镇容整洁的要求,全面完成全市小城镇、乡集镇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集镇面貌和整体功能。

(二)工作重点

1、全面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尚未整治的自然村实行扩面整治,对已整治但标准相对较低的自然村,以通村和村内主要道路建设、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实行整治提升。加快整乡整镇整片整治,到2012年,全市农村除近期要撤并的村庄外,全面得到较高标准的整治。继续对交通要道沿线、主要门户、景区等重点地区实施定点整治,把主要区域建设成为洁美、和谐的乡村景观带(区)。

2、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中心村、全面小康示范村为重点,按照体现科学发展、方便生产生活、突出乡村特色、彰显文化底蕴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村人口有序集聚,着力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3、有序开展小城镇环境整治。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开展以增添环卫设施、增添污水处理设施、增添道路面积、增添绿地面积“四增”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设施建设;开展以乱停车、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四乱”为重点的环境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完善城镇规划,配套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管理水平。

4、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继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清除农村陈年垃圾。加快市、县垃圾焚烧厂建设,完善乡镇垃圾中转站、行政村垃圾收集房、自然村垃圾箱(筒)等环卫设施,建立保洁员、清运员、养护员、监督员“四大员”的农村环境卫生维护队伍,落实市、县(区)补一点、乡镇贴一点、村集体拿一点、农户企业出一点“四个一点”的农村垃圾清运费用筹资机制。到2009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覆盖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已整治的自然村,做到“日产日清”。

5、大力整治农村水环境。制定和实施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到2012年,全市60%以上的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实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力争到2010年前,全面完成生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场的治理任务和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搬迁任务。加快推进温室养殖、外河网箱养殖治理,加强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扎实推进河道清淤工程,到2010年,全面完成村庄内河道清淤任务。加快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三、工作措施和工作保障

(一)工作措施

1、统筹城乡规划。以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为基础,逐步深化完善村镇规划,全面完成中心村建设规划,着手开展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广农民住宅通用图集使用,到2010年,所有行政村达到规划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与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的衔接,按照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两规合一”的要求,解决规划落地难问题。加强村镇规划的实施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职责,发挥乡镇、村主体作用,健全村镇规划管理队伍,增强规划监管力量。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通组达户的农村道路建设,村内道路路面硬化率达到95%以上。深入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全市行政村的电气化建设工作。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加大对农村网络、广电、电力“三线”交越、搭挂现象的整改力度。

3、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配套完善社区医疗、教育、就业、文化、购物、福利、保洁、治安、管理等社会服务事业。全面开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创建。加快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地建设。深入开展“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

4、开展村庄宅基地整理与置换。积极探索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中心点集聚的有效途径。中心镇镇域范围内的村庄按照城镇社区要求进行整理改造。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通过村庄整理与宅基地置换,推动自然村落的整合与农户的相对集中居住,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水平。

5、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村庄整治建设。深入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法制和改陋习为主题的“四讲一改”活动,拓展乡风评议,完善乡规民约,增强农民群众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科普、法制、文化、健康等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二)工作保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关键在县区、责任在乡镇、基础在村庄”的工作体制,县区、乡(镇)要及时制订今后五年计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并有明确的保障措施和责任制度。市“百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农办、市规划与建设局联合牵头负责,县区和乡(镇)也要充实和加强“百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力量。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2、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今后五年,市“百千”工程专项奖励扶持资金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用于村庄规划编制补助、小城镇及村庄整治以奖代补、示范村建设奖励、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区域性重点建设项目补助。各县区、乡镇也要增加对“百千”工程的投入。要切实保证实施“两规合一”的村庄建设规划所需的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原则上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建房。鼓励农村宅基地依法流转,提倡在中心村按规划建设农村新居。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选位”。对已在城镇居住的农户自愿退出原宅基地的,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3、切实加强部门协作。各级各部门要把有关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系列工程与“百千”工程进行整合配套,做到规划衔接、资金整合、项目对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规费收取标准,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认真落实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村庄整治建设。网络、广电、电力等项目单位延伸农村业务、开展“三线”治理,要“优质服务、惠民利民”,确实减轻基层负担。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上级相关会议精神,按照各级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要求,解决农村广大群众最急需、最关切、最直接的环境卫生难题,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长期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二、工作目标

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综合整治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四抓四促”、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城同创”结合起来,到2020年底,按照规范建设、改善环境、分类实施、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发动全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主干道路、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强化农膜源头防控,提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网格化管理逐步完善,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卫生习惯基本养成的农村工作新局面。

三、具体任务

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污水和厕所。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参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广泛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努力实现“三清两改一提升”的工作目标。以村庄清洁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从而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倒,污水、粪污不乱流,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完善,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文明意识普遍提高的工作目标。

(一)集中清理整治全镇范围内农村生活垃圾。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保洁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的作用,对辖区内道路沿线、河道、沟渠及房前屋后的垃圾以及乱堆乱放进行大清扫、大清理、大整治,不留死角,彻底清除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基本做到无成堆暴露垃圾、无乱堆乱放。垃圾车负责全镇垃圾每日清运,做到日产日清,促使全镇环境卫生状况随时保洁。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清理、专人检查,做到单位院内保持整洁美观,办公场所环境优美,窗明几净,无垃圾污水、杂物堆放。(责任单位:镇政府、各村委会、村镇中心、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

(二)全面开展农村道路交通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加大镇村道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全面清除道路两侧的垃圾、杂物,拆除道路两侧违章建筑,整治沿线小卖部、小厕所,清理公路沿线违规小广告,不断提升对外形象。进一步落实公路巡查制度,重点抓好农村公路沿线的巡查,杜绝在公路沿线两侧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设障碍、打场晒粮、放养牲畜、焚烧秸秆等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各村委会、村镇中心、公路管理所)

(三)全面开展河道沟渠及大环境绿化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大对河道排污整治力度,对河流沟道沿河排污口进行排查整治,对河道垃圾及漂浮物进行集中清理。采取生态修复等措施净化流域水质,美化河道环境。落实日常管理维护责任,定期巡查,严肃查处取土采砂、损毁河堤、偷排污水废液、倾倒垃圾杂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巡查和清理大环境绿化区域内的垃圾杂草、白色污染,切实整治绿化区域内垃圾乱堆现象,巩固城镇绿化成果,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各村委会、农服中心、村镇中心、环保站、安监站)

(四)全面开展辖区建筑工地环境卫生整治。按照文明施工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到工地内施工物品堆放整齐,工地出入口整洁有序,垃圾杂物清理及时。工地围墙围挡标准统一,无乱张贴、乱涂写现象。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抑尘目标要求,集中整治建筑工地扬尘及周边环境,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加盖防尘网、洒水降尘、设置车辆冲洗设备和硬化路面及出入口,做到车辆不带泥上路。(责任单位:各村委会、村镇中心、环保站、安监站)

(五)全面清理整治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镇内建有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所,为防止畜禽粪便直排现象发生,需要加强对养殖户教育宣传和惩处力度,坚决杜绝畜禽散养行为和粪便直排,加大对随意丢弃的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力度,严格按照规定处置,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责任单位:畜牧站、环保站、各村委会)

(六)全面开展门头牌匾和沿街摊点环境综合整治。

1.加强门头牌匾、广告设施的规范和管理。对各路段建筑物、公共场所的公告牌、电子显示屏(牌)、橱窗、灯箱、条幅、实物造型等形式的广告牌匾进行规范整治,解决杂乱无章、年久破损、一店多牌、布局混乱、求高求大、视觉污染等问题。(责任单位:村镇中心、食药所)

2.对在建筑物、市政设施上乱贴、乱喷以及利用其它形式在户外设置、悬挂张贴的小广告进行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张贴喷涂“小广告”行为。对电力设施、通信设施进行清理整治,对乱拉乱挂的线缆,废弃线缆、线杆等设施进行清理拆除,消除街道上空“蜘蛛网”。(责任单位:各村委会、村镇中心、电信所)

3.严格实施“门前三包”制度,保持环境整洁美观。加强对沿街小旅馆、小餐馆、美容美发店和生产加工店的监督管理,坚决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违章搭建、乱设广告牌等行为,取缔无证加工点和无照经营户,对造成环境污染、销售不合格食品、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坚决按规定进行罚没关停。加大对废品收购站、露天烧烤、夜市摊区等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责任单位:食药所、村镇中心、交管站)

(七)积极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文明,小厕所、大民生”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以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精细、人民满意为目标,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旱厕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厕所革命”是一项系统工作,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对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普及卫生知识。(责任单位:各村委会、村镇中心)

(八)扎实开展农村拆违治乱整治工作。切实将拆违治乱与乡村振兴和全域无垃圾整治等结合起来,到2020年底,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拆违治乱专项行动,全面清查处理各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全面治理镇村范围内乱堆、乱倒、乱占、乱摆、乱贴、乱画、乱停、乱养、乱拉、乱架、乱接、乱排、乱施工等现象,着力维护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良好秩序,努力营造整洁、有序、文明、优美的镇村环境。(责任单位:各村委会、村镇中心)

四、组织实施

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32-02

我国有将近10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城市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纵观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可以说现状已经非常危急,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进行彻底治理。我国广大农村环境整体可以概括为:局部好转不多见,环境整体持续恶化,前景令人十分担忧!从污染源角度来看,农村面源污染普遍没有有效治理,点源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和城市等污染源相互叠加加剧了农村环境危急的形势。2006年《中国环境公报》对此有客观的评价: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突飞猛进成就,但城乡环境保护存在着非均衡发展倾向,农村环境污染仍不容忽视,城乡同步规划、同步投入、同步建设管理“老话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无法回避的“新问题”。

1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特殊性、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资源调配体系建立在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基础上,因此,我们的环保工作更多地体现了“以城市人为本”,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农村污染治理仍需加大力度。同时,农村居民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1.2 农村环境规划要更为体现科学性、统筹性和整体性

农村建设时要摆脱传统建设思维,更加重视农村整体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在建设的设计期就应考虑农村或集镇区供排水、垃圾处置、电力管网等设施建设,更加科学地考虑所辖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1.3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

主要表现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分离、种养脱节;散、小规模禽畜养殖业加大了污染防治难度;过度依赖化肥增产导致耕地退化和农田地表径流污染加剧。

2 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策略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县的转型、跨越发展,事关我县城乡统筹发展。为此,针对我县城乡环境保护非均衡发展倾向,结合我县农村环保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2.1 完善农村环保机构职能

农村环境管理涉及农业、林业、环保、水力、建设等部门,各部门均掌握了部分审批和资源调配权。因此,需要科学划定各部门“三定职责”,统一“责、权、利”,建立强制性协调机制。

2.2 强化农村环保规划、计划编制与管理

既要科学制定农村整体发展规划,又要进一步制定镇村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农药、化肥污染防治规划、农村饮用水保护规划、集镇污水、垃圾污染整治规划等。同时,增强规划、计划的落地性、可操作性,做到规划、投入、项目落实三到位。

2.3 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比例

目前,财政对村镇污水与垃圾治理、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农药化肥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污染土壤环境修复等直接性农村污染防治资金投入较少,需要逐步加大农村环保直接性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达到并保持在污染防治资金比例的30%以上。在资金投入上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①在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出于投入与产出的考虑,目前,应以建制镇、一般集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投入为主,首先解决镇级生活污水污染问题;以村级污水处理站建设投入为辅,重点解决村镇饮用水安全问题;②在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方面,要大幅增加财政对畜禽养殖场“种养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的专项投入,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我县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以基本还清我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历史欠账。同时,积极争取在县政府每年安排的环保专项中,落实畜禽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的县级补偿资金。

2.4 完善农村环境执法

要将农村环境执法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调整人力和物力配置,做好资源储备,加大执法对象范畴和执法比例,会同具审批权或执法权或资金调配权的其他部门开展综合执法。重点加强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各级自然保护区、畜禽水产养殖、农村乡镇企业等环境执法,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2.5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在加强绿色创建的宣教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生态系列创建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农村环境治理刻不容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10.23新华网.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2007]63号.

Th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of Yangcheng Count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ai Lili

篇10

关键词面源污染;现状;防治对策;牡丹江流域;黑龙江林口

中图分类号x832;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268-02

currentstatusofnon-pointpollutionalongmudanriverwatershed in linkou county andcontrol measures

xu wen-tao 1zuo yan-dong 1zhou hao 2li jing 2ye zhen 2sun wei-guang 2zhou jun 2pan bao-yuan 2

(1 mudanjiang enviroment monitoring centre st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 2 heilongj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ademy of science)

abstractthe current non-point pollution status of linkou county of mudan river basin was researched,and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linkou county along mudan river was evaluated through accessing the raw inform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of linkou county was class v or worse.the pollutants of linkou county included domestic wastewater,household garbage,livestock waste,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with 1 185 155.00,15 407.02,52 311.41,371.30~397.15t and 36.00 t,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the pollutants,the relative control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non-point pollution;current status;control measure;mudanjiang river watershed;linkou heilongjiang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由于工业污染严重,点源污染研究与治理一直被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源已由工业为主逐步转到工农业污染并重,面源污染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水体污染物来自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大约各占1/3 [1]。治理实践表明,单纯控制点源污染,不能消除水体的污染,大量的面源污染物分散地、不间断地进入水体,具有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过程更复杂、污染更严重、相应的研究、治理及管理的难度更大等特点。因此,在有效控制点源污染的基础上,加强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林口县为例,探讨牡丹江流域沿江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1牡丹江林口县流域概况

牡丹江流域地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是松花江第二大支流,河流全长为726 km,呈南北走向,总落差为 1 007 m,流域总面积为37 023 km2 。牡丹江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从宁安市西南部的镜泊湖进入牡丹江市境内,经温春镇入牡丹江市,由柴河镇进入海林境内,再由莲花湖上游入林口县境内,最后由林口县北部出境入佳木斯市境内,在依兰县汇入松花江。因此,对牡丹江流域的污染控制对松花江的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东北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工业废水、沿岸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强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已使得牡丹江沿岸部分河段遭受严重污染。林口县是牡丹江流域牡丹江市区段最后一个控制单元,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地处张广岭和完达山脉交接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东与鸡东县、鸡西市相邻,西与方正县、海林市相连,南与牡丹江市、穆棱市交界,北与依兰县、勃利县接壤。林口县9个镇3个乡200个行政村,全县人口4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3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0.96%。

2牡丹江流域林口县沿江面源污染源

在林口县最终排入牡丹江的3个主要排污口采集水样,对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和nh3-n进行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水体均为劣v类。因此,进一步弄清牡丹江流域林口县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途径对于治理整个牡丹江的水体污染至关重要。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些溶解性或固体污染物随降雨以及地表径流最终汇入牡丹江,对水环境造成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化肥与农药污染等。林口县的三道通镇、莲花镇直接排污进入牡丹江干流,对控制单元林口有直接的影响。

2.1农村生活污水

牡丹江流域沿江分散着很多村落,农村生活污染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农村城市化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污染数量日益增长,资源回收率低,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渗滤液对水体的污染。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卫生环境状况差,绝大多数农村无排水和垃圾清运系统。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有的直接排入水体,有的排入土地系统,直接危害着汇入区的饮水及食品安全。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露天堆放是主要的处置方式,缺乏垃圾收集和处理处置系统,不仅占去了大片的耕地,还可能传播细菌、病毒,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渗滤液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威胁。根据现场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计算得出牡丹江林口县沿河村镇生活垃圾、污水产生量及其主要污染物的贡献量(表2)。

根据国家推荐的cod产生系数(60g/人·d)、氨氮产生系数(7 g/人·d),以及北方地区每吨垃圾的渗出液占垃圾总量的15%,垃圾渗出液的cod含量为50 kg/t计算可知,牡丹江林口县区段沿江村镇年生活污水与垃圾产生的cod贡献量为788.13 t,年生活污水产生的cod和氨氮的贡献量分别为711.09、82.96 t。

2.2畜禽养殖污染

牡丹江林口县规模化大型养殖和小户养殖都比较多,但是相当部分的农村畜禽养殖场都存在设施简陋、管理不善的情况,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问题严重。绝大多数的小户养殖畜禽粪尿更是没有经过处理肆意排放,有些直接排入河道,有些露天堆置。根据调查、分析与相关标准测算[2],得出林口县直排牡丹江的2个镇的畜禽养殖情况以及禽畜粪便污染情况(表3)。

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测算[3],牡丹江市林口县cod年贡献量为477.59 t,bod年贡献量为388.02 t,氨氮年贡献量为47.21 t,年总氮的贡献量为112.60 t,年总磷的产生量为21.90 t(表4)。

2.3化肥与农药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粮食产品的增加,我国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不断上升,已成为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4]。盲目地过量使用化肥以及施肥不合理,使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每年农田养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35%~50%[5]。大量未被利用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等方式污染了地表水环境。农业施用的化肥主要是氮、磷、钾3种,由于施用量不当及施肥方式不合理,导致很多化肥的浪费,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牡丹江林口县沿江农田每年施肥量大约为577 t,据计算,流入牡丹江量为371.30~397.15 t,严重影响牡丹江水质(表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药生产和消费量都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我国每年施用的农药达50万~60万t,其中约有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6],农药污染已成为影响范围最大的一种有机污染。据计算[6],牡丹江市林口县的三道通镇和莲花镇每年农药施用量为45 t(其中,三道通镇30 t,莲花镇15 t)流入牡丹江量36 t(其中三通镇24 t,莲花镇12 t)。农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农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也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空气、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积在牲畜和人体内引起中毒,大部分农药残留于环境中,造成潜在的环境威胁。

3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3.1建立缓冲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的截留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减少生活污水对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建造成本及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效果好、适用面广、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应用研究颇多。赵建刚等[7]分别以砾石和土壤为填料构建成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处以较大水力负荷的污水处理,比较了2种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潜流湿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净化能力都优于表面流湿地。

3.2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与工业污染源不同,畜禽粪便含有丰富的肥源,牡丹江市林口县畜禽养殖业cod年贡献量为477.59 t,bod年贡献量为388.02 t,氨氮年贡献量为47.21 t,年总氮的贡献量为112.60 t,年总磷的产生量为21.90 t,大量流失或弃之不用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既减轻环境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3.3科学施肥,防止肥料污染

控制化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严格执行使用规程。目前,林口县氮、磷、钾肥年施用量分别为268、142、167 t,流入牡丹江量为371.30~397.15 t,应根据气候、土壤类型,按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规律,科学预算作物需肥量中氮、磷、钾的配比。适时适量施肥,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减少化肥在土壤中的流失和污染。

3.4加快无毒、低毒农药的开发研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推广利用食物链以虫治虫的技术,筛选生物工程菌种,加快土壤中残留农药的分解速度,加大生物农药开发力度,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实施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及有机食品。在农田中建设树篱和沟渠,形成具有很高生态环境价值的人工网络系统。加强立体农业生态模型的研究,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农业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施肥、喷洒农药等,以防治和减轻农业非点源污染影响,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编辑

4参考文献

[1] 王海云,王军.农业面源对水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4):53-55.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43号关于减免家禽业排污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2004-03-05)./epi-sepa/zcfg/w3/fa200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