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物流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问题分析
引言
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物流发展迅速,并逐渐成熟,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国内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要求不管提高,因此必须加强物流管理的提升,确保我国物流行业的稳固发展。
一、物联网与智能物流
(一)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由KevinAsh-ton教授提出,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物联网的概念不断成熟[2]。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对物联网的定义,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当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日渐成熟,现如今物联网已经可以大规模的应用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完成企业日常工作和运维。
(二)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的出现是为了响应客户需求,当代人们消费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转型升级,传统的物流模式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智能物流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升级而来。当下对智能物流的定义主要是指在物流行业发展中,涉及到商品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运作方式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1]。智能物流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整合处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的支撑。
(三)智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能物流的发展,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智能物流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速度虽然十分迅速,但是仍然存有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1.目前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大量社会资源,并且现有资源也没有很好的与物流核心要素融合,其次,国家的运输资源整合效率低下,相较其他国家,我国的海运占比低下,智能物流中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2.统一的企业标准和社会标准是一个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智能物流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才能促进物流的行业各个节点的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我国物流相关的各项程序相对还不够完善,导致智能物流在某些环节的运作中发生的意外状况不能及时的解决,降低整体智能物流的运作效率,如运输车辆的空载问题,物品包装的标准化和散包现象的问题等,诸如这些问题拖慢了智能物流的发展进程。
3.缺乏智能化的整体投入,资金的投入是引进高端设备的重要基础[3]。想要全面推进智能物流行业的发展,就需要学习先进的物流技术,购入现代化物流设备,引进物流人才。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资金和融资能力有限,所以设备强化方面无法实现全部智能化,技术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进也存在困难。
4.智能物流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支撑,专业的物流人才作为物流市场的竞争主力,在智能物流的崛起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智能物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但是就智能物流目前的发展来看,当下的处于物流行业的人对于先进的物流设备操作专业程度不高,对新的物流技术接受程度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在某种程度无法达到智能物流信息化的标准。
二、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是利用广泛存在的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电子标签技术[4].通过这项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所有处于物流环节的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方便对物品的全程监督和管理。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广泛的,因此物联网对智能物流的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全面的。
智能物流存在基础和前提是物联网[5],智能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与物流相关的信息集中起来,采用物联网信息处理中心处理数据,并选择出最优的方案优化物流的运作。通过借助物联网技术,能够提升智能物流运营的效率和灵活性,满足顾客需求响应,能够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使智能物流的运作更为快捷,实时监控物流运作全过程,建立相关的物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健康交互。
物联网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在智能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联网的发展也离不开智能物流行业的支撑,物流行业是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物联网连接智能物流的各个环节,掌握货品的实时动态,并依据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物流在物联网的环境下能够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功能的整合,提升物理行业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提高整体智能物流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為了促进物联网背景下智能物流的发展,对当下智能物流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行业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整合物流资源,提升利润空间,将利润转化为技术、设备和人才,进而实现智能物流的全智能化。
(二)国家出台政策,合理管控智能物流的发展,我国的智能物流的发展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统一的行业标准,制定合理的行业的标准,探索智能物流发展的新方向,利用政策优势,优化市场审批流程,提高运维效率。
(三)实现物联网和智能物流的深度融合,构建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建设大型公共物流、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响应顾客的需求,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同时收集大量的信息包括竞争对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
物联网全面提升了智能物流的发展,想要真正的建设好智能物流还要从标准体系、人才建设、信息技术等方面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便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蒋海兵.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14):156-157.
[2]刘兴,陈龙,邓宇.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物流大数据平台研究[J].时代金融,2020(20):164-165.
[3]李林.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家参谋,2019(17):154.
[4]胡震.物联网背景下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09):51-52.
篇2
关键词:物流 第三方物流 技术构成 定义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更趋广泛和复杂。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都在不断的采用创新的理念与技术。在这种环境下,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无疑成为学者们和企业家们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作为物流崭新形态的第三方物流也应运而生,它标志着物流从传统形态进入了现代形态。
“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首先提出的概念。它源自于管理学中的业务外包( Outsourcing ) ,将业务外包引入到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形态,第三方物流使物流从一般制造业和商业等活动中脱离出来,形成能开辟新的利润源泉的新兴的商务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受到了物流产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选择自营物流服务还是外购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不能回避的决策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便开始对第三方物流进行探索。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为了准确把握“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内涵,本文拟首先对国内外学者们为“第三方物流”下的代表性概念作一综述,进而从技术构成的角度分析这些定义的共同点以及分歧所在,最终提出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内涵界定。
中西方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无论在物流的理论建构上还是实践上,欧美、日本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而且欧美与日本在“第三方物流”的理解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因而下面将分别介绍欧美、日本和我国学者们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一)欧美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瑞典学者Andersson D(1995)认为:第一方是发货人或供应商,第二方是购买者,第三方是对产品没有所有权、充当中间人角色的物流服务企业。而物流服务提供商是根据与顾客之间联盟的情况来划分的。联盟情况的评估因素主要包括伙伴关系的深度、设计和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程度以及贡献程度、发货人以及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知识水平、物流特征等。
瑞典学者 Berglund M(1997)进一步指出:服务活动的地理范围以及外购物流服务的程度是区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另外因素。
美国学者David Simchi-Levi(2000)等人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利用一家外部的企业来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功能;第三方物流是真正的战略联盟,与传统的物流提供商相比,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面对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2)在《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中,对第三方物流作出如下解释: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企业去管理经营,而这些能为顾客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专业企业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他们的存在加快了原料以及零部件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流动,更为产成品实现从制造商到零售商的转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们所提供的集成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码头装卸、库存管理、包装以及货运在内的诸多服务。
(二)日本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日本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第三方物流”中的“一二三方”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供应商和制造商看作是第一方,将批发商和零售商看作是第二方,第三方则是为货主物流业务的企业。在这里,第三方不仅限于物流企业,无论是商社、信息企业还是顾问公司,只要能够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都可成为第三方。另一种解释是将货主(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看作是第一方,运输业者(持运输手段的物流业者)看作是第二方,而不持运输手段的商社、信息企业看作是第三方。第三方主要为货主企业提供物流系统设计方案上。
相对应地,他们对“第三方物流”也就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第三方物流是指为第一方生产企业和第一方消费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中间服务商组织的物流运作。另一种是第三方物流是指为客户提供主要包括物流系统设计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在内的全部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
(三)我国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
骆温平(2001)在其专著《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中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第三方”这一词来源于物流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和收货人之间的第三方这样一个事实。他认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可广义地定义为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这一定义把提供运输、仓储、销售、财务等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在内。继而,他从战略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下了一个定义:工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者双方建立长期关系,合作解决委托人的具体问题。他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第三方物流的特征:长期性的关系、合伙的关系、协作解决具体的不同的问题和公平分享利益以及共担风险。他进一步指出,与一些基本服务如仓储、运输相比,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服务更为复杂,包括了更广泛的物流功能,需要双方最高管理层的协调。
2001年4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对第三方物流给出了如下的定义: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货物的实际供应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发货人或收货人,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李松庆(2004)认为:第三方物流是指商品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为商品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按照这个概念,运输、仓储、报关等的单一环节物流服务和一体化综合性物流服务或多功能系列化物流服务,都属于第三方物流的范畴。于是,他用传统第三方物流服务与现代第三方物流服务来对两种进行划分区别,并进一步指出,后者才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其客户渴望得到的物流服务。
方芬等人(2004)认为,从我国当前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理论角度看,应当从是否拥有资源这个角度去区别第二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二方物流企业应是指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则是利用自身的特殊资源优势整合这些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是否拥有专业性资源和是否通过整合手段去整合了专业性资源。她(他)们进一步提出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即是: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社会专业性资源,为客户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模式。她(他)们认为,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整合,本质就是服务。
冯文龙(2005)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业态的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的需求者(第一方)、物流资源的拥有者(第二方)和物流资源的整合者(第三方)这三方通过相互有机联系而构成的(如图1)。
“第三方物流”定义的理论探讨
通过上面的综述,我们基本可以归结出对“第三方物流”的两种基本的解释。
一种是将发货人(供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收货人(需方)认定为第二方,将发、收货人之外的为发、收货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认定为第三方。欧美学者基本持这种观点,部分日本学者以及我国的部分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
另一种是将发货人(供方)以及收货人(需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二方,将整合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三方。部分日本学者以及我国的部分学者持这样的观点。
技术是由硬件、软件、智能件以及技术支撑网络四个部分构成的。从技术的角度看,专业性物流资源主要属于硬件(比如运输车辆、仓库)和软件(条码技术、数据处理传递技术),整合能力以及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便属于智能件,而技术支撑网络是指与该项技术相匹配的其他已经应用过的成熟技术以及人们的已有认知,比如信息化网络技术(支撑条码技术、数据处理传递技术在物流服务中的运用)。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虽然将供、需方之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包括传统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都归于第三方物流,但他们倾向于强调物流企业与供、需方之间的联盟关系、信息化服务(软件)、个性化服务以及解决方案的提供(智能件),以期将传统型与新兴型物流进行区分。学者李松庆更用“传统第三方物流”和“现代第三方物流”这两个细分概念来进行区分,并强调了第三方物流的现代化方向。
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则就将专业性物流资源(硬件以及部分软件)的拥有者归入到第二方物流企业,将能整合专业性物流资源并提供信息化服务(软件)、个性化服务(智能件)、综合性解决方案(智能件)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认定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这些学者更突出强调了“第三方物流”在专业性资源的整合、解决方案的提供以及信息化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看,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它们都在强调软件和智能件,都是将智能件的有无看作是划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标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种观点强调的东西实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称谓以及范围。
本文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从术语使用方便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观点更具方便性,因为它无需像第一种观点那样再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区别。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发货人(供方)以及收货人(需方)认定为是第一方,将拥有专业性资源的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二方,将整合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物流企业认定为第三方。就概念而言,本文为“第三方物流”提出如下定义:第三方物流是指通过整合自身或第二方拥有的物流资源(硬件和软件),为商品供、需方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智能件)的运作模式。
也许有些学者会认为,有些物流企业既拥有专用性资源又提供解决方案,那么基于这一概念是无法划清第二、三方的。实际上,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我们不能因为事物的多重身份而来否定概念的划分。本概念将第三方自身拥有物流资源(硬件和软件)以及自身不包含物流资源这两种情况都包含在内,从而可以看出,本概念强调的是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智能件)。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智造、互联网+等一个个新名词都在为传统生产与物流产业注入“智能”的基因,智能物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十三五”规划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其中的核心。智能物流作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综述
1.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的未来发展将会体现出四个特点: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与社会化。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智能物流的发展会更加突出“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化。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四个智能机理,即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智能运用技术。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是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2011年8月教育部拟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内学者多从不同的关注点与视角展开对职业教育协同的研究,其中关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出台,智能产业在研究迅猛升温。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国外的研究主要从教育资源的协调、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展开,但更多集中在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及其治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德国在双元制教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互补,为工业化提供高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题。本世纪初,提出职业教育在终身化理念。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三、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的意义
智能物流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核心环节,是智能工厂必不可少的剂,肩负着产品智能化生产的桥接作用,有望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最好的细分市场之一。对产品周期的缩短和对生产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对生产运送过程更精确、更高效的要求,智能物流是连接供应和客户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未来智能工厂的基石。
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全球化融合、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生活等等新技术的和理念的涌现,都给现代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和教育创新的双向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分享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物流产业之间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提高。
四、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方向探讨
1.构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度融合产教形态
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构建其理论与实践相交叉在课程体系,促使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群深层次融合,形成学校、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产教形态。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拓展为社会培训、企业内训、社区教育,也不局限于正规教育,还有非学历培训;有虚拟课堂,也有企业实践、网上课堂、在线学习;有学校学习,也有终身学习的观点。
2.制定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职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应的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建设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探讨;探讨与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3.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的创新
通过对物流产业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在技术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智能物流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对智能物流产业在技术与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
篇4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篇5
手机闹钟提前15分钟就响了?先别忙皱眉头,不是手机坏了。
原来,清晨忽降大雨,雨天低能见度和湿滑的路面将会降低车速,导致交通拥堵。倘若依旧按原计划出门,势必会迟到15分钟才能打卡上班。您的手机预测了这一切,于是它大着胆子提前15分钟叫醒了您。
接着,当您驾车行驶在早已熟悉不过的公路上时,车中的智能仪表板对你发出了语音警告:“请注意,一辆救护车即将驶过前方的十字路口。”您松开油门,减速慢行。同时,前方的交通灯提前亮起红灯,一辆救护车在您面前呼啸而过。警鸣声渐远,绿灯又亮了起来。
此时,仪表板又显示,前方1公里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选择其他路线,才能避免拥堵,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您听从了仪表板的建议,改道绕行。
在这样一个繁忙的清晨,您依然准点到达公司,完美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不是电影《骇客帝国》中的场景。车联网的飞速发展,正在将这一切变为现实。
“治堵精英”减少30%等候时间
5年前,智能手机还是科技前沿的热门产品。而今,已有数十亿的日元、美金和英镑投资到了下一个吸引眼球的科技热点——车联网。
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的Auto-ID中心提出了“通过感应器连接物与物”的概念,也就是人们如今熟知的“物联网”。在物联网的基础上,车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车联网,就是以车为载体,通过RFID(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以及图像处理等信息传播设备,采集适用的数据,再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平台,使行人、驾驶者、商家、基础设施和政府组织相互共享由中央处理器整合好的数据信息。
在美国,通过ATIS(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提供的实时路径信息,驾驶员能够及时获知前方道路是通畅还是拥堵,道路阻塞的原因是车祸还是道路维修,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多长时间。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你的车甚至能够先送你到机场,然后再自己开回家——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切。
从小移民美国的Yan,喜欢利用假期与朋友一起自驾游,她告诉《支点》记者:“就算是去那些从没去过的地方,也不用担心因为道路不熟悉而超速驾驶,因为智能导航会提醒你。”不需要驾驶者亲自搜索信息,也没有繁杂的操作系统,智能化的车联网服务,目的就在于优化用户体验度。它的操作方式很简单,通常都通过语音控制完成。
通过车联网治理交通堵塞,也逐渐深入到各大城市的交通管理理念中。美国洛杉矶市著名的“治堵精英”——洛杉矶的ATSAC(自动交通监测和控制中心)建于1984年,最初只限于奥运会主场——洛杉矶纪念体育场地区使用,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市。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说,ATSAC目前已经控制全市4398个十字路口的信号灯,而洛杉矶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全市信号灯同步的主要城市。每年,ATSAC为洛杉矶市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增加12%的交通速度,减少30%的车辆等候时间,节省至少15万美金的开销。
物流配送试水车联网
车联网进驻中国的时间并不晚。2009年,G-BOOK和Onstar被引入中国,这一年也被业界定位为“中国车联网元年”。但是,在乘用车市场里,车载导航等智能系统大多运用在中高端车型中,并没有惠及中低端车型。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杨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的车联网普及率不足10%。
但在商用车市场,特别是物流业,车联网技术已经悄然布阵。
翼彩科技有限公司是土生土长的武汉车联网概念企业,也是中国精准化物流领域的开拓者。他们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物流管理软件研发团队,在交通运输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司机的营运管理上不断突破创新。翼彩科技总经理龚晓斌表示,都说“物联网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些好的新兴概念在国内落地。
在物流领域,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物流,都离不开库和车。库是固定作业体,易于控制,而在车的管理上,就相对粗放,从而带来了大量的资源和效率浪费。
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给商家带来困扰。龚晓斌告诉记者:“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配送效率会直接影响CPI,这和每一个消费者息息相关。比如,从寿光市往武汉市运送蔬菜,如果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配送效率不能提高,那么从武汉市白沙洲批发市场到市中心卖场的运费,甚至比寿光到白沙洲的运费还要高。”
“现在,我国用于物流的费用,占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18%,这个数字在欧美发达国家仅为10%,甚至8%—9%。在这18%里面,运输费用超过50%,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运输产生的费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很大的推动。”龚晓斌说。
车联网管理“智慧城市”
“就拿报纸的配送来说,编辑半夜定稿,送到印刷厂,开机印刷,分拣装车,送到发行站,再送到各个售卖点或者门栋。如果报纸送晚了,就成了废纸。”龚晓斌这样解释精准物流的意义所在,“现在的管理模式,稿样什么时候给印刷厂、什么时候给发行部,只能靠工作人员口头沟通,也正是由于物流管理的不精确,节点控制的不精准,一旦物流中出现送货延迟等问题,就会造成责任的推卸。”
如果所有的流程都能“按时打卡”,同时向货运司机提供智能化的路线规划,物流配送的时间、财务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也能改善城市配送的低效率问题。
龚晓斌这样介绍自己的研发成果:“通过我们的平台,每一个货运司机都是信息搜集者,他们只需要对门店拍照片,那么到达门店的时间、门店经纬度以及进入送货点的最优路线,都会被一一上传至信息平台。”仅凭这些数据信息,就能成功防止货运司机因找不到送货点而走错路,耽误到货时间,甚至蝴蝶效应般地影响接下来的全部货运流程。
这种精准管理不仅适用于物流,同时也适用于公共交通管理。
作为武汉公交集团下属企业的武汉东方软件科技公司,已经为市民“智慧出行”推出了公交定位及报站系统,市民可以根据手机软件提供的信息,及时了解自己希望搭乘的公交车的信息,合理规划出行安排。该公司董事长张友华介绍,当前,下载软件客户端的用户已经达到35万,网页用户有5万,占公交乘客的8%,智能手机用户的25%。下一步,公司将会更广泛地拓展地铁、出租车、航班、交通路况等业务。
“车联网能够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我们正与贵阳市合作,推出一套城市物流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将融合车辆管理、碳排放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也许将成为国内第一例车联网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的案例。”龚晓斌说。
智能移动的“千亿时代”
到底有多少人在期待车联网的普及?
根据信息技术研究分析公司Gartner的调查,在美国,有46%的人希望体验车内联网的智能应用程序,超过33%的人期待亲自坐上自动驾驶汽车出游。当然,就连自驾车都已不再是奢侈的梦想,Google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15年至2017年进入市场销售,而目前,这些自驾汽车已无事故跑完48万公里。
深圳车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张家同认为,到2015年,车联网用户量将从今年的50万户大幅提高至400万户(不包含强制安装的用户)。另外,易观智库根据分析得出,我国汽车产量将于2015年达2500万辆,而车联网的服务渗透率将接近10%的临界点,用户数将升至1000万,而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而龚晓斌认为,目前无法判定车联网的发展上限,“几百亿,几千亿,你有多少想象空间,它就有多少发展空间。”
英国的科技研究机构Machina Research则预测,到2020年,将有6000亿美元投入车联网全球市场。
商业模式有待挖掘
车联网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应用的革新。它改变的,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运作模式。
车联网概念在国内被迅速炒热,商家们意识到车联网行业的上行空间之后,资金蜂拥而至。然而,目前国内的车联网行业还处于摸索阶段,车联网的概念并没有正确普及,甚至有一些厂商还在概念懵懂期时就跟风投入。在这样的状况下,电子硬件产品加工制造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车联网产业过于“早熟”,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体系。
另外,近两年开始,乘用车的终端客户对车联网技术的需求逐步提升,乘用车的车联网技术开始投入前装市场。而商用车车联网技术多位于后装市场,因为终端客户对车联网的认识和需求尚未成熟。
张家同认为,目前,国内的车联网产业处在第一阶段的泡沫期,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同时,汽车产业链比较封闭,不愿意把车联网外包给第三方做,终端厂家的上游被汽车生产厂家切断,未来,整个产业都面临着严酷的竞争。
当然,有更多的商家对车联网产业持乐观态度。龚晓斌表示:“目前,车联网的概念是正确的,商家却不知道如何落地,产品价值因此无法提供出来。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把好的概念、商业运营模式、产品呈现方式和市场推广手段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有价值的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过度的互联网化,可能会给智能机动车带来其他的隐患。
“安全问题是最大的威胁”,在2013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福特公司的全球技术专家John Ellis说道,“过于便捷和自动的用户体验,可能使驾驶者忘记自己正在开车,反而因此造成交通事故。”
篇6
城市化是把美丽的双刃剑,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日渐拥堵的生存环境,亦带动了城市物流的发展。业内对城市化物流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全球物流领域的领导者――德国邮政DHL提供了城市供应链管理的解决方案,用DHL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伍荣和的话来说,就是“学会用创新的目光去管理供应链的未来。”
物流业作为创新型的行业,过去几年许多业内人士都在探索创新的变革。在DHL看来,绿色物流正赋予着全球城市集群发展更为强盛的生命力,并以迅猛的姿态,高效推动着当今产业规模的扩张。
创新城市物流
纵观全球大型一二线城市,拥堵的卡车,狭隘的道路,多样化的顾客需求,让物流商的服务效率并不是特别高。大城市的货品物流分销与供应链局面已经变得相对复杂。
当下,大城市物流正面临非常明显的挑战:资金不足、交通拥堵、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污染严重、交通设施不完善等。这也从另一侧面积极呼唤更多创新型物流解决方案的出台。当卡车运送堵塞了道路,城市供应链显得灵活性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商需要加大储备量,在成本和投资方面自然非常吃力。
物流尽量攻克这些挑战,要让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一些发展。到底大城市做哪些改变才能让物流更加有效?事实上,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不但要直接规划物流设施及物流项目,如建设公路、桥梁、建物流基地、仓库等,还需要以物流为约束条件,来规划整个市区,如工厂、住宅、车站、机场等。
缓解交通堵塞,提高投递效率,改善空气污染,是解决城市物流方的主要着力点。DHL提出了DHL Solutions and Inovations理念 (以下简称DSI) ,综合一系列的手段,例如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统筹区域物流运输和使用电瓶车减少噪音等,这些就是DHL为城市物流提出的创新性运营机制。
综合运用传感器、RFID、绿色物流、智能车辆、电子服务、自动分拣技术、次日达、条形码这些高科技开设,DHL在大城市里的物流运作变得高效而与众不同。DHL通过不断尝试相关的想法和数据测试,为消费类电子产品,例如戴尔、惠普这样的电脑生产设备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DHL为区域物流提供了全面的统筹观念,例如思考怎样减少运输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怎样在相关城市之间提高物流的效率,怎样在城市之间实现交货的最大化并减少返空率,兼顾实现夜间的交通等等问题。
为减少交通压力,让交付时间更加准确,DHL从“西斯洛矶机场”运输的形式获取了经验指导,提出用电动汽车来运输更好地解决碳排放问题。电动汽车可以在夜间行使配送,不仅有利于降低装货和卸货的噪音,由于配送的整合还可以把资源的利用率从40%提高到95%。在降低了碳排放的同时还对环境更为。
“西斯洛矶机场”是一种值得借鉴学习的管理方式,具体来说,物流公司将仓储基地设在西斯洛杉机场附近,有利于减少压力,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机场。不造成交通的堵塞。为城市物流创造有利的交通环境。
为了解决内陆的城市的交通堵塞的问题,DHL也为顾客提供的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增加比原来汽车大概要提高每小时5―8公里左右的运输速度。据了解,DHL目前正在迪拜做的城市物流的计划,在吉隆坡也做了相关的计划。
冷链物流成为重点
德国邮政集团DHL解决方案及创新部门负责人PetraKiwitt日前向外界透露,DHL已经将冷链、产品召回和城市物流作为2010年的重要研究和发展课题。
DHL在德国波恩设立了研发中心,城市物流的冷冻食品供应链问题便是其中的一大研究课题。DHL对于“冷链物流”的供应链温控研究渐渐起步,如今已发明一种智能传感器,可利用RFID技术传送到中央IT监控系统并主动警报。
据了解,把智能传感器放到货柜里面,通过观察LED显示屏的颜色的改变,可以了解里面的湿度和温度的改变,从而掌握物流运输过程中货柜里食物和药品的保鲜程度。
智能传感器大约有两张信用卡大小,在对应的颜色中可以读取货物的新鲜程度和质量程度,而且还可以重新再在使用。在插入另外一个货柜后,可以显示另外的湿度和温度,业内人士评价,这个传感器的性价比非常高。
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时而变,发明新型的智能感应器只是DHL物流创新方案中的一个案例。也许这就是创新的要义。 “作为物流商和供应链的管理,我们总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如何更有效的帮助顾客取得有更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对城市居住者。” DHL副总伍荣和在日前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举办的年会上如是说。
“通过不同部门之间发展、分送、调度的分工,DHL针对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了不同的业务以及解决方案,从而为应对城市化中的物流挑战做好准备。”据了解,DHL解决方案和创新部门在2010年底前打算完成冷链、货物回收和三个课题发展“交付”业务。
绿色物流的探索
DHL在绿色物流上做了很多探索。除了城市物流和冷链,货品的回收问题也是DHL研究中心的主题之一。针对客户邮购的物品以及废旧电池的逆向物流问题,DHL也对于逆向物流的综合运输提供了解决方案:利用概念电单车和RFID技术,以便让各方物流商达到更好的协调。概念电单车可以利用车身上的光能吸收板,为安装在尾轮上的电动马达提供动能。
“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物流行业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挑战性很大,很多物流公司都在提倡绿色物流。但是物流企业每天碰到的问题很多,如气候的变化,大气的污染等,汽车用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汽车废气等也都是很大的课题。”德国邮政DHL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伍荣和在2010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年会上如是说。“我们不去重复发明其他公司已经发明的东西,创新就存在于供应链和物流之中。”
“物流业是否创新型的行业?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 绿色物流作为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物流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处理城市物流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正在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50年代到70年代,DHL对物流集装箱进行了标准化尝试,80年代,DHL开始探索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次日达服务。当今,随着物流已成了世界上各大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要研究的一项重点,DHL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表示,“绿色物流大趋势的兴起,要求业界真正找寻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DHL通过更好的设计卡车,让卡车更好的利用燃油。“30%的油耗取决于开车的方式,而不是取决于车本身的性能,就是开车的方式绝大多数取决于开的方式来节省油。”DHL想到了把小的卡片放在卡车司机的脚下面,DHL把感应器放在司机的脚下,通过记录他们的驾驶情况来达到更好的燃油经济的效率。通过这种测量司机的行车方式可以有标准化行为,我们通过这样就可以纠正司机的驾驶行为,能节省20―30%的燃油消耗。
DHL还发明了智能开关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不需要每处都照明的大房间里,DHL的智能开关安在宴会厅,可以根据情况来开关灯,不会改变整个宴会厅里面的照明设施,也不需要总开关,只需要在房屋的不同地方设置开关。这种开关在房地产当中容易达到实现节能的功效。
目前,DHL在柏林建立了“智能卡车技术”的相关实验基地。柏林出租车都装有GPS,柏林出租车知道哪些地段没有堵车,了解每个地方车的行使情况,可以提高DHL的配送率和货运的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节能。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国,人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都市的爆炸性的成长。庞大的经济规模、剧增人口数量和严峻的气候问题,亦让人对城市发展相伴而来的物流挑战忧心忡忡。
伍荣和还谈及了新加坡成为世界物流中心经验,“新加坡人口有400万,人口如此稀少又狭小的地区,如何发展成为世界高效能的物流创新中心?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创新,DHL通过解决方案和创新,学会去管理供应链的未来。”
创新是很好界定领导和追随者的指标,我们不会说重新发明其他公司已经发明的东西,创新也可以体现在供应链里面已经发明的东西,创新存在供应链与物流之间。尽管发达国家中的城市物流发展的背景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会通过更加合理的城市物流规划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绿色物流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他们在设置环保专区、大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以及物流配送设备设施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获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
篇7
关键词: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管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96-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也在销售、生产、物流方面寻求创新和进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大和禁烟活动的进行,烟草行业面临着空前挑战。对烟草工业中的物流进行改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烟草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构烟草物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机制成为了提高烟草物流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一体化服务的概念
“一体化服务”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概念,它是在“产品服务化”潮流中与“服务供应链”概念融合而被提出的,注重产品的服务性,重视行业供应链的整体互动。在对行业价值链进行优化时,还需要对物流服务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进行革新,以使消费者、零售商、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二、烟草工业中的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
在烟草行业中推行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对烟草行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这一评价管理体系的模型和实施策略进行介绍。
2.1 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模型
在对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进行建立时,应引入“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改进”的管理理念,应将改进、追溯、评价、规范等关键物流环节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连接起来,并将这一评价管理体系运用到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服务中来。
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模型包括三部分:智能追溯、服务考评、服务规范。这些环节在这个模型中都是很关键的,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体化服务的管理理念。
在烟草的物流配送中,其配送中心的服务规范的意义在于:1.对烟草物流服务提出引导性规范,提出了“事前规范预警”,能够在事前对物流服务进行规范;2.物流配送业务流程是与物流服务的评价是有密切联系的,是以之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能否成功实行服务考评制度,其关键在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供应链、KPI、平衡计分卡等理论的指引下,综合烟草物流的特点以及ISO、服务规范等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在服务评价结果的管理上,要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追溯管理,以实现“事后改进”。
在这个服务评价管理系统中,构成了一个循环回路,后向环节以前向环节为基础,前向环节依据后向环节进行改善,并提出改进方法和改进方向,不断优化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动态的服务评价管理。
2.2 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2.2.1 烟草行业物流规范
烟草行业物流规范中对烟草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合理科学的保障、警示、指导和支持。物流规范对烟草的“配送”、“分拣”、“仓储”等环节都有重要的支持和规范作用,以基本完成物流服务任务为前提,对烟草工业中所涉及的物流环节的安全、人员培训、投诉建议等都进行了流程和任务上的规定。烟草工业中的物流业务,不仅要从生产实际出发,还要对其可行性、全面性、细致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避免在管理中出现晦涩、片面和粗犷的管理方式,提升烟草物流一体化服务的质量。
2.2.2 烟草行业物流服务评价指标
服务评价指标是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对“事中控制”进行管理的主要标准,是实现一体化服务的关键所在。建立起来的一体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可行性和较为全面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应以科学理论为导向,基于实践,对烟草生产和配送过程中的物流服务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对各项指标的细化,对应依据指标的性质和指标的巨细程度对指标进行合理细化,并标明合格标准与评判方法。
2.2.3 烟草行业评价结果与智能追溯管理
制定和实现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要提高烟草物流的质量,提升烟草物流的服务效率。在对该系统进行实施和改进时,应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追溯,寻找出物流效率提高或下降的原因,并给予合理和及时的解决。
三、实行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系统的措施
在烟草物流中实施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需要注意:
应该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对管理实行标准化操作;
对管理实行智能化和自动化,开发和使用专用的物流软件,对物流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反馈、统计和分析;
聘用和培养综合性与专业型人才,组建管理小组专门对物流服务的评价和组织进行管理。
篇8
关键词 物联网 仓储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构想是麻省理工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提出来的: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随后,从“智慧地球”的理念到“感知中国”的提出,从“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
二、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均有很多关键技术,其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终端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等。
三、物联网在智能仓储的应用
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软件部分主要为仓储管理系统,它按照物流仓储的业务要求,对信息、资源、行为、物品和人员等进行管理和调配,使它们高效合理地运转,并使整个系统与互联网相对接;硬件部分主要是支撑仓储管理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和各种工具等。
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将货物的信息到物联网中。在整个物联网范围内,不管是货物信息查询、货物订购,还是货物流通都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操作和监控。智能仓储系统中用到的物流技术如下:
1、感知技术应用情况。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相对而言,目前在我国仓储业应用最多的物联网感知技术是RFID技术,在一些先进的仓储配送中心,RFID标签及智能无线射频手持终端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RFID技术与托盘系统结合,在仓储配送中心闭环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2、智能仓储的网络与传输技术应用情况。现代物流最大的趋势就是网络化与智能化。在制造企业内部,现代仓储配送中心往往与企业生产系统相融合,仓储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网络系统。
3、智能仓储作业与管控技术。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仓储业智能终端技术有机器人技术、无线射频(RF)手持终端、语音提示终端、视频监控终端、无人搬运车等技术。借助这些技术,实现了物品的自动搬运、机器人自动堆码垛、物品自动识别、智能辅助人工拣选等作业。在智能仓储管控系统中,物联网技术与仓库管理系统(WMS)相结合,实现了仓储业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四、物联网在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核心是应用现代通信、信息、网络、控制、电子等技术,建立一个高效运输系统. 它包括: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营运货车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 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能够使人和物以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完成空间移动,显著地减少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挤。
智能运输所用的物联网技术如下:
1、移动信息技术。为了将移动的车辆信息纳入物流运转的信息链中,则需要使用移动信息系统。 该系统和物流企业的信息中心构成统一的整体,将合同数据、运输路线数据、车辆数据和行驶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交换和处理。
2、定位技术。 车辆的实时定位,有助于物流控制中心在任意时刻查询车辆的地理位置并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显现出来。动态掌握车辆所在位置可帮助物流企业优化车辆配载和调度。另外,车辆定位技术也是搜寻被盗车辆的一个辅助手段,这对运输贵重货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GPS技术是车辆定位最常见的解决方案。对于网络GPS的用户,还可使用GSM的语音功能与司机进行通话或使用安装在运输工具上的汉字液晶显示屏,进行汉字消息收发。驾驶员按下相应的功能键,将需要了解的道路交通情况的请求和当前运行状况信息反馈到网络GPS。网络GPS工作站管理员在显示屏上确认后,可传送相关信息,同时也了解并控制整个运输作业的准确性(如发车时间、到货时间、卸货时间、返回时间等)。
3、感知技术。借助电子识别系统,使运输中的货物可通过一个号码和特别的信息加以区别,方便运输途中时间及地点的跟踪与监控。还可以与其它系统衔接,用于控制物流中运输、转运、代销和存储过程。
4、通信与网络技术。在现代运输网络中,数据越来越多地需要远程输送与交换。采用标准化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网,可使数据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与适用性,有利于加速信息流程,降低手工输入错误率,减少纸张需求以及使数据易于检验等。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晓钊.物联网技术在在仓储领域的应用分析与展望.中国流通经济,2011(6):36-39.
[2]武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现状与前景.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篇9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联网技术;智能安全;信息化通道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87-02
引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催生各种信息化产物的形成和发展,这些信息化产物又从反作用上来促进产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在信息化向着高度集成和高度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产品和媒介来反应信息化的优越性,是产业信息化开发和研究的重点,而在众多的科研产物中,物联网技术则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物联网技术是通过信息网路等媒介手段,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进行任何产品之间的交换,打破了传统商品交易、信息传递的手段,为市场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手段。所以,分析和研究物联网技术能够真正明确信息化高度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对于促进产业发展所采取的具体手段,从而对于进一步市场前景预测带来一定的参考。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物流产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物联网本身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达到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这也是对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直接体现。因此,本文将从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分析与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物流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状况分析
物联网技术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技术具有典型的信息化特点,在这一部分将从物联网技术内涵及其产业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全面的讨论来研究体现技术的优越性。
(一)物联网的内涵及产业体系
与其他技术不同,物理网技术从提出和发展仅仅只有十五年的时间,但是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内,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分析其他内容之前,必须要明确物联网的内涵及其产业体系构成。
物联网是以物物交换为中心的渠道联系纽带。以物联网业内的概念来分析,就完全可以突出物联网的内涵,物联网即“物物相联之网”,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物联网不是一种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而是架构在现有互联网或下一代公网或专网基础上的联网应用(network)和通信能力,强调智能应用。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的内涵或者本质就是一种无物交换的通道,只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虚拟了。
物联网技术体系具有明确的层次感。按照物联网组成的层次来划分,整个网络体系可以分为应用层、网络层以及感知层,如图1所示。应用层是物联网技术的主题,它是整个物联网技术的物理基础,在物联网中涉及范围较广;网络层是整个物联网技术的网络通道,在物联网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是重要的纽带作用;感知层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数据处理和智能规划层,是信息处理和物流通道控制的重要技术层次。
(二)物联网核心概念——智慧安全
智慧安全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也是完全体现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手段,要理解这一核心概念,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智慧安全的概念。从表面层次上可以看出,智慧安全所能够体现的就是在物物交换过程中信息通道的主要特点。从定义上来讲,智慧安全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通过城市安全信息的全面感知、各子系统间协同运作、资源共享,以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系统及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公共安全的应急联动、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达到对公共安全的智慧化管理;其次,智慧安全的核心应用价值。智慧安全的核心应用价值实际上就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价值所在,具体而言,物联网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加工处理,实现有效的预测、预警,并通过资源整合与联动,实现高效、智能化的应急处理,整个过程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操作;第三,智能安全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技术推广过程中,智能安全作为核心技术被广泛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智慧化的预测、监测及有效的安全隐患避免。例如,通过摄像头、传感器、RFID等传感设备在城市重要部位和关键节点的安装布局,加强对城市安全信息的采集、处理,实现实时动态化的监测、预测,并有效避免安全隐患。
(三)国内物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分析
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开展较晚,但是,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物联网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形成了有效的商业模式。在行业的应用过程中,电信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属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商业模式,如图2所示,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作开发、独立推广。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主要适用的用户范围是企业客户,以采集类和定位类应用为主,应用范围广泛,具体可应用于环保监控、自动水电表抄送、智能停车场、电梯监控、物流监控、智能交通等领域;第二,客户定制模式电信运营物联网商业模式以客户需求为主体,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开发,电信运营商制定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直接提供给客户,而不与其他企业合作。目前国内实行这种模式的还比较少。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作为发展载体作用重大,这也是催生物联网技术介入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物流信息化的应用,因此,将着重探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的应用体现。
(一)物流业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多种信息技术的合成,在不同的产业发展中,物联网技术所体现的优点不同,对于物流业而言,所应用的主要技术有三类。第一,物联网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在物流业中,感知技术主要通过各种信号的识别将信息化手段引入物流业,从而达到对车辆、商品实时追踪等,保证了商品运输交换的安全,这方面的技术包括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第二,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操作平台和信息处理通道,只要是涉及信息化的技术,必然要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实际应用,这也是物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这类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有线与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第三,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也是体现物联网技术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在物流业中由于物品交换较为频繁,无论是物品信息还是交换通道信息都非常多,如果没有智能技术作为保障,将无法完成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物流产业就无法良好的进行运转,这类技术包括,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
(二)物流业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前文中分析了物流业中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技术,这三种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柱技术,其应用现状分别如下。
第一,感知技术的应用现状。根据对各种案例统计分析,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就是RFID技术,占38%;其次是GPS/GIS技术,占32%;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占9%的案例中采用了视频或图像的感知技术,这一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大约不到4%的案例采用了传感器感知技术;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应用,不足4%;
第二,网络技术。企业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以局域网为主体;社会物流往往是互联网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数据通信方面一般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统计分析,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
第三,智能技术。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还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在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三)物流业中物联网技术平台的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物流业的业务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速递这样的小型业务,大型的物流产品交换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种物联网技术平台的建设使得物流业发展向着更快的速度发展。
1、智能物流货运与配货的信息化平台
智能物流货运与配货的信息化平台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开始的物流信息化平台,这种技术依托RFID、GPS/GIS、GPRS等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搭建物流货运与配载信息化监控管理平台,为客户在线提供实时的货物信息、返程配货信息、导航信息、联网监测等。目前中国已经出现多个这样的物流信息平台。物联网时代建立智能物流货运与配货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重大市场机遇,目前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拓在这方面应用。
2、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
除了对物流通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物流管理方面,所形成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也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重要体现。这种技术主要是附属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一个面向集装箱多式联运全过程的物联网服务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全程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综合业务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领域,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上海港机包起帆牵头在RFID技术基础上建立的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监控平台。这种系统实质上就是以集装箱为跟踪目标的一种物联网,采用了电子标签(RFID)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集装箱在经过各物流节点时的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物流的透明度、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3、物流产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物流产业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也是一类特点明确的物流交换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标准的不统一,使得物流产业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系统,相反,因为标准的不统一产生了各种问题。所以,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标准和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趋势之一。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黄宁(1971.09— ),男,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师,高级经济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篇10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绿色发展交通体系”的概念,最初的绿色交通理念仅仅局限于对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而今绿色交通的概念不断扩展,成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通发展方式。绿色交通物流则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物流体系,从结构优化角度提高运输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即交通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交通时间、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实现。和谐性即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和谐,通过结构优化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可持续性,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又能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二、交通物流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结构优化层面
(1)加快建设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枢纽。推进绿色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通道畅通化、网络化发展。积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输的关键。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2)优化运输装备。加快先进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弥补缺重少轻局面。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推广厢式货车。水运方面,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船队的吨位结构,积极引导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港口装卸设备结构,加快港口装卸工艺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船舶。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据统计显示,航空、公路、铁路的能耗比在等量运输下为18.6∶9.3∶1,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铁路运输和海运最环保,因此,应加强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提高其承运比重。
2.技术创新层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新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强混合动力技术及清洁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广应用乙醇汽油,同时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应,逐步增加生物柴油产量,提高对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国Ⅳ车用柴油升级准备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洁能源技术在水运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发展轨道式龙门吊等高效港口装卸设备,引导港口装卸设备向轻型、高效、电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加快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推进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台建设,实现车辆追踪定位、动态监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导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