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澳门镜湖医院急诊科于抢救房对15例不同病因引致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术。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9~87岁,(69.2±13.7)岁。病因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10/15),病窦1例(1/15),急性心肌梗死致重度心动过缓3例(3/15),重度头面部外伤伴窦性心动过缓,用以术中保护1例(1/15)。15例起搏电极导管置入途径均为右颈内静脉。

文中术者均为急诊科专科医生,年资4年至16年。其中年资为4年者操作例数11例,年资13~16年者操作例数4例。详细资料见表1。

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接床旁体表心电监护仪,以肢体Ⅱ导联监护。步骤:(1)选取右颈内静脉,以生理盐水预冲鞘管,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技术,置人6 F鞘管,于鞘管之侧孔回抽血液,确认鞘管位于右颈内静脉。(2)用5 F漂浮电极导管,检查电极导管气囊有否漏气。(3)将电极导管尾端正负极接头与临时心脏起搏器脉冲发生器(medtronic single chamber temporary pacemaker)正负极相连接。(4)沿鞘管送入5 F漂浮电极导,当置入电极导管约20 cm后向球囊内注入1.25 ml空气。(5)开启起搏脉冲发生器,起搏器参数预设定:VVI模式、起搏电压:5 mV、灵敏度:3 mV、起搏频率以60~80 次/min。起搏频率设定为超过自身频率10~20 次/min,最低起搏频率不低于60 次/min。(6)缓慢推送电极导管,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仪,至体表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出现起搏信号并见宽大QRS波形(心室起搏)后,气囊放气。随即观察,若宽QRS波主波方向向上,则提示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可缓慢退出电极导管;若宽QRS主波向下,提示导管送达右心室尖,再缓慢送入电极导管1~2 cm,至心电监护显示稳定的心室起搏波形。(7)固定鞘管、电极导管及心脏起搏器脉冲发生器。(8)术后行床旁胸片确认电极位置,记录放置起搏导管所需时间。观察装置紧急临时心内起搏器操作过程中有否出现相关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 18.0。

2 结果

14例紧急心内起搏成功,1例失败。装置紧急临时心内起搏器时间(14.0±6.1) min。成功起搏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神志状况好转,血流动力学转平稳。经X线检查确认,14例患者导管位置合适。1例因穿刺置管出现气胸并发症,电极置入右侧胸腔致起搏失败。操作过程中无出现术区血肿、电极导管所致心律失常、心内膜穿孔、心包填塞、导管扭结等并发症。

3 讨论

床边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是目前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之一[1]。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猝死风险高,及时有效的人工心脏起搏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法[1—2]。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方法有多种,主要分为经皮起搏及心内膜起搏。经皮起搏优点为:(1)设备易获得,目前多数双相除颤监护仪均配备此功能;(2)操作容易,无创伤,只需于体表贴上电极贴。但其缺点为效果不确切,可因多种因素影响不能有效起搏[3],且转运患者及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时电极贴有脱落风险,若不及时发觉,将出现严重后果。本院曾有1例患者行胸部CT检查时,电极贴被撕掉,造成患者心脏停搏。相反,经静脉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行心内膜起搏效果最为确切[4—5]。既往常用的是普通电极导管经静脉行心内膜起搏,一般需在导管室透视下进行操作,定位准确,起搏效果确切,但床边操作不易准确到位[5]。床边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最适用于病情危重、不宜搬动而又需紧急起搏的患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相当多的患者由于疾病危重或条件限制,或需辅以其他治疗,设备不能搬动,须迅速在床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本组病例中2例于心肺复苏术过程实行临时起搏;3例为慢性肾衰并发高钾血症及急性左心衰患者,需于抢救室行紧急透析治疗;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须紧急起搏稳定心率,避免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停搏。1例为重度头面部外伤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术中保护。近年有学者建议应用漂浮电极导管在床旁置入[6],因其与普通电极导管相比,漂浮电极导管无需等待放射科准备和配合X线透视指导,明显缩短了术前准备等待时间,具有省时、迅速、简单易行的优点[7]。

经静脉放置电极导管主要有三个途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8]。右颈内静脉经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几乎成一直线,没有弯曲,因而到达右心室的距离最短。漂浮电极导管置入静脉后,气囊可以顺血流方向漂浮运动,一般不会误入其他静脉,电极较容易到达右心室。除右颈内静脉,可选择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但由于股静脉距离心脏远,沿途血管分支多,较难在没有X线透视的配合下将电极置入右心室,且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局部感染。而锁骨下静脉穿刺出现气胸和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9],有时锁骨和第一肋骨之间隙过窄,鞘管难以通过;有时鞘管过深,临时起搏电极不向心脏方向,而向颈内静脉方向。基于患者置管途径的解剖特征和结合作者经验最丰富的技能特点,本文的病例均选择右颈内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导管。置入电极导管深度为:(31.14 ±3.74) cm,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心室明显扩张,置管深度达38 cm。

在体表心电监护下置入电极,识别心腔内心电标记是电极到位成功的关键。作者选取肢体导联Ⅱ导联,当监护见起搏信号后出现宽大QRS波形,即为心室起搏波。此时若宽QRS主波向上,提示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可缓慢退出电极导管;若宽QRS主波向下,提示导管已送达右心室尖,再缓慢送入电极导管1~2 cm,至心电监护显稳定心室起搏波形即可。本文病例均是通过确认QRS波形特征初步判断导管位置及起搏是否成功。故只要经适当培训, 熟悉心室起搏波形,注意QRS波的主波方向,则操作过程简单易行。

疗效及安全性,本组病例中有2例死亡。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死亡;另1例为心肺复苏术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病因分别为心肺复苏术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肾衰伴高钾血症患者,随后需放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其余9例患者经治疗原发病后,均可拔除临时起搏器,康复出院。

人员要求,根据我国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人员需有3年以上的心血管内科或心外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并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此规范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10]。本文中术者为工作4年或以上之急诊专科医生。急诊工作中有较多深静脉置管操作机会,工作达4年或以上之急诊专科医生一般已对深静脉穿刺置管十分熟练,于这基础上经适当培训后即能有效行床旁紧急临时起搏器置入。笔者经过此24个月的实行,成功率高。认为可更进一步的推广训练。

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胸腔闭式引流等是急诊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文献报道床旁紧急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疗效肯定[11—12]。故作者认为现今急诊科医生应掌握床旁紧急置入临时心脏起搏术,以满足抢救危重患者的需求。本文中第1例患者因穿刺过程中出现气胸未能及时发现,电极导管置入右侧胸腔,起搏失败,后经X线检查确认。分析失败原因为置入鞘管后未于鞘管之侧孔回抽血液,确认鞘管位于右颈内静脉,电极导管置入胸腔内,监护上虽可见起搏讯号,但无心室起搏波形(宽QRS波)。其后患者转至导管室于透视下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气胸则经保守治疗后完全吸收。

目前,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已成为急诊科医生抢救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医疗技术[13]。其操作过程创伤小,无需X线透视引导,对设备条件要求简单,不需搬动危重患者,急诊科医生经培训后可一个人完成全部操作。实施过程时间短,起搏迅速、疗效肯定。只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临床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现场抢救、转运治疗,亦可用于合并缓慢心律失常外科手术患者的术中保护[14]。经过2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笔者认为经右颈内静脉放置漂浮电极临时心脏起搏器是最佳的选择,建议应对急诊科医生作为常规技术培训,以及在急诊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ammage MD. Temporary cardiac pacing [J]. Heart, 2000, 83(6): 715—720.

[2] Greenberg HM. Bradycardia at onset of sudden death: potential mechanisms[J]. Ann N Y Acad Sci,1984, 427: 241—252.

[3] Bocka JJ. External pacemakers [EB]. Emedicine, 2010—12—23.

[4] Abate E, Kusumoto FM, Goldschlager NF. Cardiac Pacing for the Clinician[M]. USA: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LLC, 2008: 317—320.

[5] Sovari AA.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 [EB]. Emedicine, 2012—01—12.

[6] 张海澄, 李学斌, 郭继鸿.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7(4): 247—249.

[7] Meister SG, Banka VS, Chadda KD, et al. A balloon tipped catheter for obtaining his bundle electrograms without fluoroscopy[J]. Circulation, 1974, 49(1):42—46.

[8]窦丽.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入路及电极选择[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1): 85—86.

[9] McGee DC, Gould M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J]. N Engl J Med, 2003, 348(12):1123—113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222号.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

[11] Laczika K, Thalhammer F, Locker G, et al. Safe and efficient emergency transvenous ventricular pacing via the right supraclavicular route[J]. Anesth Analg, 2000, 90(4): 784—789.

[12] Harrigan RA, Chan TC, Moonblatt S, et al. Temporary trans—venous pacemaker placement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J]. J Emerg Med, 2007, 32(1):105—111.

[13]刘利峰, 夏鹄, 刘先华, 等. 2008年全国内科急危重病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深圳: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分会, 2008:21—22.

[14]谢秀乐, 涂立刚, 蔡伦安, 等. 围手术期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23(8): 1149—1150.

(收稿日期:2012—04—1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31

作者单位:澳门,澳门镜湖医院急诊科

通信作者:陈苑琪,Email: .hk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对128例危重病人采用超声定位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成功率为93.7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定位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病人的应用既能有效的赢得抢救时间,又能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所带来的并发症。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定位;临床应用

危重病人抢救治疗中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对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量及速度,尤其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时能迅速纠正休克,为抢救危急重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1]。常规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用于危重病人,一方面存在血管条件差、限制性等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穿刺采用根据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故一般耗费时间长,且穿刺相关并发症时有发生。我科自2007年3月对128例需长期静脉输液的危重病人,采用在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根据ApacheⅡ评分标准均达到3分以上的我科危重住院病人,其中胆肠吻合术后58例、肝叶切除后15例、门奇断流术后8例、消化道出血44例、急性重症性胰腺炎3例的危重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85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为56岁。

1.2 材料的选择

Arrow International Inc公司中心静脉导管包1个、多普勒SSD900型黑白超声诊断机(Aloka株式会社,日本)、1%甲紫(龙胆紫)、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肝素帽、 125u/ml的肝素钠盐水100ml。

1.3 操作方法

超声检查:患者去枕平卧,肩部背展,头偏向左侧约45°(一般取右侧颈内静脉为穿刺点)。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从正面确定颈内静脉走行、与动脉及临近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确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用1%甲紫(龙胆紫)做好标记作为A点[2],按照上述方法在锁骨上缘切迹1横指处查找颈内静脉作为B点(参见图1)。按操作规范消毒穿刺部位、铺消毒单,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在A点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在A点向B点方向穿刺进针,按Seldinger法置入相应的导管[2]。

2 结 果

本组128例病人,一次穿刺成功120例,再次穿刺成功8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75%,穿刺时间为3.0~5.5分钟,平均为4.2分钟。二次穿刺成功率为100%,无出现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的患者。

3 讨 论

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过程中需要注射抢救药物、补液、静脉营养、血液净化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但因这类病人常常置管困难包括限制性、血管条件差,躁动、不能配合操作者,肥胖、短颈,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置入大口径静脉导管,全身高度浮肿例,严重低血压例。若按照采用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易出现以下并发症:⑴气胸: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经锁骨下的锁骨下静脉穿刺[3];⑵血胸:穿刺过程中若将静脉或锁骨下动脉壁撕裂或穿透,同时又将胸膜刺破,血液可经破口流入胸腔,形成血胸[3];⑶血肿:由于动静脉紧邻,操作中可能会误伤动脉;⑷神经损伤:损伤臂丛神经时,病人出现放射到同侧手、臂的触电样感或麻刺感;⑸胸导管损伤:作左侧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时有可能损伤胸导管,表现为穿刺点渗出清亮的淋巴液;⑹大血管和心脏穿孔:为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在超声引导下对危重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任何剖面的血管和周围组织结构,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和优势静脉分布确定穿刺侧,探查静脉走行、与动脉及临近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确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依据超声图象,选择颈总动脉外侧旁开约0.89cm与环状软骨水平为进针点,由于定位准确,提高了穿刺置管的成功率[2]。若对本组患者按照常规解剖定位法反复试穿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穿刺时间延长或置管失败而影响患者的救治。国外研究发现在超声辅助下行深静脉置管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将超声技术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相较于传统的单靠根据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更加快捷、安全,对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更适宜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业霞,罗志刚.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35.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人手背静脉穿刺的方法。方法:将100例危重病人每人10次静脉输液,共1000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0次,分别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和改进后的静脉穿刺法进行手背静脉穿刺,观察其效果。结果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289例,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456例,观察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人疼痛感轻。结论改进后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关键词】危重病人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疼痛

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主要给药途径,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疗效,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危重病人由于其病程长,营养状况差,血管多不充盈,碎性增强,且多伴随消瘦或浮肿,另外由于其输液时间长,血管硬化,容易滚动,用常规握拳法成功率低,且病人疼痛感强,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归纳出一种静脉穿刺法,能提搞危重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从2007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0日病程超过2个月,神智清楚,能准确表达其感受的危重病人共100例,其中慢阻肺43例,肺心病23例,结核性脑膜炎34例。年龄23岁---82岁,平均67·8岁,男73例,女27例,住院天数均超过10天,选取每位患者任意10次输液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次作为对照组,5次作为观察组,每组输液次数均为500次,两组客观条件比较无差异。输液操作由笔者亲自完成。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

篇4

市中医院的急诊主要分四块区域,包括抢救室、输液室、急诊病房和监护室,我主要在抢救室和输液室上班,就谈一下这两块的工作流程和好的方面。

一、抢救室工作情况

1、先预检分诊给予挂号牌后挂号,对入院病人做到认真、细致的分诊,对急、危、重症患者能迅速及时处理。

2、进抢救室的病人,根据情况一般都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测血糖、开通静脉通路等措施。

3、抢救病人填写急诊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单,保证抢救记录的完整、及时、准确。

4、护送危重病人时,携带急诊抢救箱(备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安、注射用具等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等。

5、护士抢救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对病情观察比较细致,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对重症患者经处理病情稳定后在送病房进一步治疗。

6、建立住院病人回访制,以了解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听取意见、建议,使急诊工作做的更好。

7、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各科室医生互相帮助,互相协助,共同抢救病人。

8、新老护士搭班,传帮带精神比较好。

二、输液室方面

1、工作量很大,每天有两三百个病人,但护士只有3人,因此很繁忙,没有空闲时间。

2、人手虽然比较少,但查对制度很严,医嘱经两人核对无误后再执行。每做的一步操作(配药、注射,巡视等)都要用掌上机扫描确认后,才能执行,以防差错。

3、消毒无菌很严,注射时都是一人一巾一带,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送供应室塑封包装。

4、药物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5、输液最后一袋液体贴上红色标签,防止漏挂液体。

三、其它方面

1、皮试液配置,用原液配置,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消毒用新洁尔灭(取新洁尔灭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或酒精。

2、皮试过敏史盖章,家属签字,严格执行询问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

3、收费方面:凡进抢救室的病人都收床位费、等级护理费、危重病人抢救费等,费用收的比较细,不漏收。

4、科室的学习气氛很好,科室组织的操作训练,业务学习等,不管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认真参加,认真训练。

四、新技术

1、口咽通气管的应用。

适应症:

(1)意识不清患者由于呕吐反射减弱或颌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

(2)昏迷患者通过其它方式如头后仰-托下颌或下颏前伸等方法开放气道无效时。

(3)患者经简易呼吸皮囊给氧时,口咽通气管能托起咽后软组织,有利于肺通气及防止胃胀气。

(4)防止经口插管者咬气管导管。

(5)需要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

2、抽血气(2ml注射器抽取肝素钠1ml-打在针套内-抽动脉血后-针头套上针套-送检)。

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29-01急诊科是医院文明行医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阵地,长期在这种高风险、高责任、高负荷的环境中工作,势必会对护士的心理及精神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抢救成功率。现结合本人在基层急诊护理岗位上工作十余年的体会,对急诊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以下的分析,以变今后更好地做好急救护理工作。

1 造成急诊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

1.1 工作特性 急诊病人随时都有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工作性质的特点决定了护士上班时不能有丝毫怠慢,必须时刻准备抢救病人,大脑神经时刻处于绷紧状态,久而久之,会对护士产生疲乏感。

1.2 "三班倒"工作制 三班倒扰乱了护士自身的生物钟规律。护士单独值班时,要独立完成繁重的护理工作,遇到危重病人抢救更是马不停蹄。下班后随时接到转送病人的任务,这样,不仅造成护士体力上的消耗,还影响了家庭生活,既而造成了护士情绪及心理不良状态的出现。

1.3 急救环境 急诊工作环境嘈杂,基层医院又没有保安值班。遇到喝酒及不讲理的病人,任由病人无理取闹、谩骂、甚至殴打。值班时,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如果病人欠费、逃费后,护士本人还要承担追费责任,长期心身过度支出,却得不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1.4 高传染的可能性 急诊护士有很高的职业污染机会,遇有急危病人的抢救时,护士往往全身心的投入到抢救中去,而忽略了对自己安全的防护意识。长期下去,不少人顾虑重重,情绪低落。

1.5 死亡现象的刺激 急诊病人常由于严重创伤造成面目全非、断肢、内脏暴露等惨状,这就直接对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一些病人来院就诊时,已处于濒死期,病人的死亡也会使护士认为是自身工作的很小失误造成的,从而产生心理负担。还经常处于悲伤、生离死别的氛围中,也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

1.6 愿望与行为的冲突 在危重病人抢救中,医生之间的处理意见不一致,或不同医生下达医嘱相矛盾时,使护士难以执行。当护士感觉救病人的愿望与医疗水平、技能不足而发生冲突时,护士也会产生内疚、沮丧,这些矛盾的出现,会使护士心身健康受到不同的损害。

1.7 护患矛盾的冲突 护士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往往无暇顾及其他就诊病人,这样对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就不能及时满足,又没能马上给予解释时,会引起病人及家属的误解、不满,既而将怨气向护士发泄,在这种状态下,护士会产生委屈及失落感,这也是产生压力的原因之一。

2 相应对策

2.1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急诊护士要加强急救操作及护理基本功的训练,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也可减少死亡对护士的刺激。

2.2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急诊病人随机性很强,工作强度也无一定性,护士要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工作,以此减轻工作负荷。同时对抢救用的各种药品、仪器要定期检查,定人、定位、定量管理,有利于护士在抢救中能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

篇6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留置针的诸多优点已越来越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

1 临床应用范围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尤其是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将其成功应用于家庭护理的报道,其临床应用范围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留取血标本

在临床上,可使用静脉留置针留取静脉血液标本,若通过动脉穿刺置管也可以用于留取动脉血液标本。留置针置管期间,血液标本随时可取,能够较方便地间断、多次留取血液标本,从而减少了血管损伤,减少多次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临床常用于需反复多次采血进行电解质等生化检查的危重病人或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某些需进行特殊检验项目连续、定时监测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后心肌酶的连续测定、糖尿病病人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糖的连续测定等。对照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静脉留置针采取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不会产生影响,与其他外周静脉采血途径相比,血标本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

1.2 静脉输血、输液

静脉留置针能满足不同年龄及病种病人的长期输液,以及多次化疗外周常用浅静脉严重破坏、穿刺极度困难病人的多次输液。留置针最大输液流量可达97ml/min[1],能满足危重病人抢救、围手术期输液、全胃肠外营养以及手术中快速输血、补液的要求。放置静脉留置针等于保留了1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可随时给药。对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更具有重要意义。

2 使用优点

2.1 为临床治疗和抢救提供便利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危重病人需经常性临时用药,且药物种类多和快速输入药物,各类药物之间相互无配伍禁忌,从静脉留置针尾端可多部液体同时输入,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2.2 减少输液渗漏

静脉输液渗漏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影响了治疗、抢救工作。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则减少了输液渗漏,它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管壁光滑平整,在血管内有良好的柔韧性,可随血管的形状而弯曲,进入血管内的部分较长,因此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渗漏。

2.3 减少血管穿刺次数

静脉留置针能延长每次血管穿刺的间隔时间,减轻对血管的破坏,起到保护浅表静脉的作用。对需要多次做静脉输液的病人,不需每次进行静脉穿刺,减轻了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3 操作用物准备

3.1 留置针的选择

目前我国大多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on材料制成的静脉留置针。依据病人病情、年龄、静脉情况、输液量多少等选择不同型号的静脉留置针。通常,成人多用18G、20G留置针,小儿多用22G、24G留置针。

3.2 其他用物准备

除静脉留置针外,其他用物准备基本同常规静脉输液法。另外准备肝素帽、无菌透明敷贴1贴或宽2.5cm、长(5-6)cm胶布2条。对于躁动的病人,可视需要准备约束肢体的用物。

4 正确留置静脉套管针

4.1 正确的穿刺方法

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2%碘伏消毒2次,待干,留置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左右顺着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5~1cm,抽出针芯。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静脉滴注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4.2 妥善固定

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胶贴固定,使其松紧适宜,牢固美观,保证针尖不扭曲、不折叠。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滴入少量,如静脉滴注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4.3 封管方法

封管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使其充满整个导管腔。有研究表明[2],生理盐水可以替代肝素盐水作为封管液。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形成,且无需配液,方法简单,尤其适应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的病人。生理盐水用量为(3-10)ml,对于脑梗死或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封管液则最好选用稀释的肝素盐水,剂量以2ml为宜。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55-02

众所周知,对危急重病人的抢救能否获得成功,护理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病情重笃,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急的病人在各种疾病中均可见到。其特点是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中医认为病情严重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甚至出现亡阴亡阳,阴阳离绝的危候。由于危急病人病情瞬息万变,故在抢救工作中必须分秒必争、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精心治疗,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

由于对病人的治疗工作量90%以上是通过护理人员来完成的。所以我院根据中西医的特点,针对危急重病人的护理特点,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广泛的培训活动,现介绍如下:

1 对常见危急重症情况的认识

常见危急重症在各系统的表现不同。一般情况:高热,脱水;神经系统:昏迷,惊厥,呼吸肌瘫痪,脑血管意外,持续性癫痫及脑实质的严重疾病;呼吸系统:大咯血,喉头水肿,气管异物,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循环系统: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跳呼吸骤停,高血压危象;消化系统:急腹症,急性大出血,肝性昏迷;泌尿生殖系统:尿血,急性尿潴留,肾功能衰竭,宫外孕破裂;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急性中毒;其他:药物过敏,中暑,电击,烧伤及创伤。

2 对常见危重证候的观察

2.1 神志

危重病人如出现昏迷,抽搐,谵语,表情呆滞,反应迟钝,抓空摸床,反射逐渐消失,大小便失禁,为濒死征象。

2.2 体温

体温由高而低,全身汗出如油,四肢末梢逐渐变冷,常为濒死征象,中医称为阴阳离绝。

2.3 脉搏

脉微而数:成人超过130次/min,小儿超过160次/min。见于循环血压下降,心排血量下降等。中医认为是正气衰微、脉道不充或阴血不足之证。脉似隐似现,似有似无,常见于休克,此时伴有烦躁,神情呆滞,面色苍白,肢冷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

脉微细欲绝:收缩压常在7.5 kPa以下,舒张压测不到,多为濒危征象。

血压及脉压差:收缩压下降,如收缩压降至10.7 kPa以下,应考虑休克,晚期收缩压、舒张压测不到。血压突然升高,伴剧烈头痛、恶心、气喘、呕吐、视力模糊、甚至昏迷、抽搐、气喘、心悸,以致出现肺水肿为“高血压危象”。

2.4 呼吸

周围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出现三凹征,频率浅快而有节律,伴咳嗽咯痰。中枢性呼吸困难:多为卧位,呼气、吸气困难或见周期性呼吸(潮式呼吸,叹气样呼吸和抽泣样呼吸)常不伴咳嗽咯痰。濒死病人的呼吸:呼吸浅表或深长,时断时续。如潮式呼吸,用口呼吸时下颌张开。

2.5 舌象

舌质:舌苍白,为气血大伤或严重失血后血红蛋白减少,或舌组织水肿致微循环障碍所致。舌红绛:多为热入营血,见于败血症及重症感染。蓝舌:主危重疫疠,为气血俱亏重症。可见于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或严重缺氧和窒息时。舌颤抖:多为热极生风或肝风内动。舌苔:黑苔由白而灰,由灰而黑多为重症,见于高热脱水,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无苔:舌苔突退或完全消失,亦为危重症侯。舌象的辨病: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苔较多,链球菌、金黄色葡萄菌性败血症多为黄苔,癌症病人晚期出现舌光亮而无苔,可见浅表溃疡。

2.6 体液失调

脱水:症见口渴、口干唇燥,尿少,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减弱,严重时烦躁不安,体温上升,血压下降,甚至昏迷。低血钠:神志淡漠,极度疲乏无力,纳呆,恶心呕吐,肌肉抽搐,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缺水、缺钠:以上两种症状兼有,见于严重呕吐、腹泻、腹膜炎、烧伤等。低血钾:见精神萎靡,疲乏,四肢无力,肌腱反射下降,肠麻痹,呼吸肌麻痹。常见于手术后长期禁食,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病人。输液不当所致水肿,常因输液过快所致。病人突感呼吸困难,胸前压迫感和疼痛,烦躁不安,阵发性咳嗽,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肺部有湿音。

3 危重病人的护理

3.1 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术

如遇到病人病情突然恶化,除嘱家属或其他人找医生外,护士应当机立断,根据病情迅速进行吸痰、给氧、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压等抢救,切不可放下病人,去找医生而错过抢救时机。

3.2 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

针对病情,医护密切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西医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组织落实,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一环。迅速将病人置于去枕平卧位,以利于脑部供血。给予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尽量不搬动病人,若必须搬动,动作要轻。

立即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以利输液和给药。若周围静脉萎陷,穿刺困难,可考虑行锁骨下或锁骨上静脉穿刺,必要时做静脉切开。严密观察病人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神志、面色、四肢温度变化等情况。留置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协助医生迅速建立中心静脉压监测,做好血气分析。护士应准确记录补液的种类和入液量。要定时给病人翻身,以防褥疮的发生。积极预防并发症,防止感染。

3.3 保持各种导管的通畅

危重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身上往往有数条管子,如氧气管、胃管、气管切开套管,胸腔闭式引流及导尿管等。这些管道都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稍不注意就会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造成抢救的失败,故需认真观察,精心护理,保证各种管道的畅通。

3.4 警惕病情反复

有些危重病人经过积极抢救后病情暂时好转,此时绝不可麻痹大意。如有机磷中毒病人易复发而猝死。安眠药中毒亦极易复发。心肌梗死病人好转后因活动又可突然恶化,心衰病人可在大小便后心跳突然停止,故应警惕,防止复发。

3.5 饮食注意事项

给予病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增强病人抵抗力。

4 准备好急救药材

包括几方面:①除准备好常用西药抢救药品外,还应备好中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室丹、速效救心丸、心宝、止痉散、云南白药、人参注射液等。②急救用品则根据本院具体条件配备。

篇8

【关键词】 急诊急救;急诊学;医院管理

我国的急诊发展迅速,经历了急诊室——急诊科——急诊部——急救中心的发展模式,并升华到了有固定的急诊急救专业及人才队伍,急诊业务也得以不断拓展,随其功能的扩展也使急救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急诊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病人对急诊医疗和服务又有了新的标准,单凭医院先进的仪器和急诊人员单纯的操作技能,已经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

1 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急诊急救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急救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急诊急救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急诊急救工作可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从而提高治愈率和人类寿命。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丰富提高,突发性意外事件如:交通事故、各种中毒、火灾、溺水、坍塌等日益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支高效优质训练有素的专业急救队伍,以满足保障各种急救任务的较好完成。

2 急救组织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救医学也承载着越来越大重的任务和责任。

急诊科、急诊医学科或急救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应了医院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国内外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技术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这无疑对急救组织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3 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要求

3.1 急救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

3.2 强调时间观念,时间长短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3 强调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效率。

3.4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完备固定放置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5 抢救记录及时完整、清楚、真实。

3.6 建立常见疾病抢救预案。

3.7 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

3.8 严防差错事故。

3.9 严防交叉感染。

4 急、危、重病救治策略

4.1 院前急救——急诊室抢救——ICU加强治疗一体化,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是整个生命支持连续体中彼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核心环节,只有对急病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完成心肺复苏等基本救治,危重病医生才有可能介入,进行进一步加强治疗建立急救一体化,有利于危重病急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减少医疗环节,缩短抢救时间,争取救治时机。

4.2 综合救治 在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由于病情危重往往不容细查慢诊,很多患者专科情况看起来都不严重,但综合在一起整体的打击就能引起死亡,急危重病医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其突出的特点是跨专业、多学科,在分科不清的情况下在抢救时进行科学内容的综合。所以从事急危重病专业的医护人员应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有关危重病急救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才能应付预知的病况以及对众多的急危重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

4.3 建立各种危重症的救治流程、制定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如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流程;大咯血的处理流程;急性化学中毒的处理流程,可帮助医生快速作出临床决策,节约抢救时间,并可节省脑力,提高工作效率。

4.4 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是当前急危重病救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以病情及脏器功能为基础,可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对危重症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5 心理学在急诊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人们更加强调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国外一位资深的心理医师曾经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着心理问题对自身存在威胁将永远大于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生理疾病,许多身心疾病都是由生活忙乱,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引起的,患病是机体不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是受环境制约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生理功能。2003年我国医学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已跃入前五名,可见心理医学的重要性。

急诊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急诊过程中把握病人就诊时心理变化,提高医护人员本身的心理素质,是抢救能否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的急诊急救模式需要应用心理学的规律与急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就医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

6 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工作

6.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尽职尽责。

6.2 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原则,学习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原因、病理、症状、体征,急救处理时判断迅速准确,处置熟练,措施行当有效,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

6.3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能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时间,正确使用包扎、固定、搬运方法,降低致残率。

6.4 掌握急救药品的用药原则,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如:心梗病人入院前的溶栓治疗,真正达到有效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6.5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术,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机、心肺复苏机、洗胃机、吸引器等使用和操作技术,并能熟练应用于各种病人的抢救之中,从而降低死亡率。

6.6 工作谨慎做到严、细、实;虚心、不耻下问,保证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建宇,李杨.襄樊市中医院质量管理“落地有声”[J].光明中医,2010年03期.

篇9

【关键词】ICU; 护生; 临床教学

重症监护室(ICU)是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1],是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地方。作为临床实习的一个重点科室,ICU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多变的病情往往使实习生茫然不知所措,不能很好进入角色。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笔者对本院ICU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5月我院外科ICU共接收36名实习护生。其中男生4人,女生32人。本院校学生20人,在ICU实习时间为3周;外校学生16人,ICU实习时间为4周。本科学历32人,大专学历4人。ICU实习内容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技术操作及专科理论知识。

1.2 教学方法

采取一对一方法实施临床带教。入科前3天由总带教老师负责培训,包括介绍ICU的组成、职能、环境、进入ICU的注意事项、ICU的工作特点及服务理念等,让学生对ICU及危重病医学有初步的认识。根据实纲的要求制定带教计划,要求细化到每周的教学安排。

实习最后一周进行出科成绩评定。评定指标及考核内容包括:评价表(包括思想品德、工作纪律、工作整体性、计划性、独立性、合作能力、应急能力等的总评)占20%、过关项目占20%、护理程序运用占10%、基础操作占20%、专科操作占20%、理论成绩占10%。

2结果

36名学生全部按照计划完成ICU实习,掌握ICU基本工作流程和基础的监护抢救技术。护生出科平均成绩为87.2分,理论成绩平均84分,技术操作成绩平均89分。

3讨论

ICU收治的是各种急、危重病人,涉及多个临床专科,集各种先进监测、仪器设备于一体,实习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而教学大纲针对ICU的实习要求存在内容广泛、操作复杂与实习时间较短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的ICU护理教学方法是临床教学的重点之一[2,3]。我院作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任务繁重,而且ICU接收的实习护生来自不同的院校、实习时间有所不同,给临床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1护生进入角色困难

重症医学虽然已经成为二级学科,但在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学生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危重病医学的专科知识,仅是在各门临床课中学到一些疾病危重阶段的内容,这可能导致学生到ICU后不知从何学起。而且ICU环境特殊,工作压力大,具有仪器设备多、报警声音不断、患者病情危重、突发事件多等特点。部分护生可能因环境陌生或压力过大产生恐惧心理,很难适应实习角色,面对病人感到束手无策。

3.2不重视基础护理

ICU基础和专科护理操作较多,护生往往在实习初期对技术性较高的专科操作,如动脉采血、气管插管、床边血液净化治疗等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但对床上浴、口腔护理、更换床单等基础护理重视不够,在完成实纲的要求后不主动参与生活护理。

3.3缺乏整体医学观念

ICU 集中了各专科危重病人,而且同一患者的疾病往往涉及多个脏器、多个学科。与传统学科不同,危重病医学更强调以整体的思维来诊治患者[4]。护生从其他专科轮到ICU 实习,往往只能观察到患者片面的生命体征的改变,缺乏从患者整体进行综合判断的思维方式,需要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加强。

3.4带教老师压力大

带教老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之一,其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5]。ICU工作高度紧张,护士队伍较年轻,带教老师要承受来自学生和危重患者的双重压力,需要付出双倍精力,在某种程度上临床教学可能成为工作的负担,致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未得到老师足够的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ICU实习有可能变成单纯的观摩学习。

4管理对策

4.1临床教学循序渐进

为减轻护生压力,教学应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展开,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制定每周的教学计划,第1周以熟悉环境、了解ICU理念和工作模式为主,消除学生对ICU恐惧、排斥等心理。第2~3周实习内容逐渐接触ICU常见的危重病人护理及基本抢救监护技能,理论讲课和临床实践同步进行。第4周进行考核,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对此教学计划接受度比较高,能较快转变角色,顺利完成ICU实习。

4.2重视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

带教老师的言行对护生的临床实习和今后的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带教老师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临床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设立总带教老师,负责整体把握教学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的安排和调整。所有带教老师必须参加医院的教学培训后方能担任教学工作。每年度教学结束后实习护生评出优秀带教老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4.3培养临床整体思维能力

在ICU临床教学中要坚持整体思维,无论病人还是疾病都要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教会学生不仅要观察监护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还要考虑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病人的基础生活护理,提高学生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度。

4.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采取教、学互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查房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或将临床常见问题、重点问题制作成讨论题,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练习从整体的观念思考临床的问题。

由于ICU病人周转快,一些很有教学意义的病人往往很难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碰到,因此,总带教老师将平时遇到的典型病例收集整理,做成多媒体教学材料,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ICU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阶段,认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因人施教,教学计划与时俱进,有利于提升护生的临床护理水平和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大为. 21世纪的医师丛书-危重病医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2]梁玲, 高海莲, 曾新芝. 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讨[J]. 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2): 161-162

[3]张春英. 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探讨[J]. 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6): 692-693

[4]叶进燕, 林锡芳, 潘景业. ICU临床见习带教的方法和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11): 1056-1057

[5]边巍, 罗媛, 张媛, 等. 临床实习管理及带教工作体会[J]. 华北国防医药, 2008, 20(2): 34-35

篇10

【关键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

研究证明,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肠内营养不仅能够保护胃肠黏膜,维护胃肠功能,还能够维持正常的内脏血流。危重病人的身体状态处在高度分解代谢的状态下,场内营养可以为病人供给充分的能量,以纠正负氮平衡,还能够防止因细菌移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本文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的选取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68名患者中,男性患者4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为47岁。在所患疾病上,有39名患者诊断为重度胸腹复合伤,有14名患者被诊断为头胸复合伤,15名患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68名患者均存在肠胃功能问题,不能经口进食,经专业诊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长达7天以上。

1.2方法患者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后,定期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糖进行连续监测。

1.3营养支持给予途径①经鼻胃管途径:此种营养支持给予途径适用于肠胃功能状态正常,施行期间没有出现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尚且可以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的病人。②经鼻空肠置管喂养:若患者肠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且没有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那么可以使用此营养支持给予途径,此方式能够使因导管途径问题产生的误吸和返流发生几率降低。③经胃、空肠造口喂养:这种方式因其具有创伤性,所以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这种方法需要运用手术造口的方式将营养管放置到胃或空肠内。

1.4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肠内营养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肠胃功能,可以选择要素型和整蛋白型两种肠内营养类型。要素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百普力。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使用这类肠内营养供给的患者因要使用安素、能全素,所以患者的肠道功能要处于一种较为良好的状态。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血糖和电解质的测定,询问患者胃肠道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调整肠内营养液的剂量和浓度。

1.5喂养方式①一次性投给:这种方式是把调配好的肠内营养食物一次性注入,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并发症。②间歇性喂养:就是分次给予所需的肠内营养食物,注入频率为3-4小时给予一次,若需重力滴注,注入频率为30-40分钟给予一次。③连续滴注:这种方式需要借助于肠内营养泵,对患者连续性20-24小时内进行滴注,因为此种方式需要时间较为长久,就要求患者能够具备较好的耐受力。④循环滴注:此种方式需借助于输液泵的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泵入。

2结果

在资料所选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饲,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疗法后2周,测量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

3讨论

3.1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营养支持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而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又称治疗营养。所采用的膳食称治疗膳食,其基本形式一般包括治疗膳、鼻饲、管饲膳、要素膳与静脉营养。是维持与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主重要措施。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包括:①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者。口腔肿瘤、咽喉肿瘤手术后;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脓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及其化疗或放疗时、畏食、抑郁症;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②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胰腺疾病、肠道准备。③胃肠道外疾病。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烧伤和创伤;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肠外营养的过渡;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包括胃肠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肠梗阻;严重的腹腔内感染。

3.2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3.2.1鼻饲管的护理鼻饲管的选择大多数为采用鼻肠胃管或者是鼻胃管,导管放置后,要注意对存在躁动或不配合的患者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导管的意外拔出。导管的固定要使用无侵入性的固定方法,将长方形绷布的上端贴在鼻尖下端,然后再把绷布的下端撕开,左右交叉后螺旋粘于鼻饲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鼻饲喂养的时候,要注意检查鼻饲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并抽取胃液,这样能够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止导管堵塞,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持续性输注高浓度营养液,要每隔2-4小时用10-20毫升温开水对导管进行冲洗,间隔24小时要更换体外输注管。②如果需要经鼻饲管给予药物,要注意不同的药物区分输注,这样可避免药物和营养液混合。

3.2.2营养液输注的护理营养液的温度要有效控制在35-37摄氏度之间,如果天气寒冷,要输液时要先加温输注,输液增温器的使用应放置在输液管道上离输入口的段上,还要注意更换增温器的位置,以防局部温度过高。护理人员在进行营养液调配的时候,要注意检查营养液的外包装和出厂日期,避免把过期、污染的营养液输注给患者,在进行操作前,要注意对手部的清洁,营养液要摇匀。营养液开启后的放置条件是,2-8摄氏度条件下不超过24小时。输注营养液时的正确是取卧位,头部抬高30-45°,输注后半小时可调整。

3.2.3口腔护理经总结及研究,很多肠胃置管的病人,会发生口腔炎。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口腔腺体长时间缺乏食物刺激,口腔内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于肠胃置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帮助其进行漱口,一般使用水或者漱口液,昏迷患者要用生理盐水对整个口腔进行擦拭。

3.2.4心理护理有的危重病人实施了气管切开,多个引流管会对患者产生刺激,引发疼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患者也会发生反复性的腹胀和腹泻,这些原因都会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时候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相关知识给患者及家属。诸如肠内营养的优点、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要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详细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够信任和依赖于护理人员。

4小结

危重病人是临床营养支持最重要的群体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出现的应激性分解代谢增强,危重病人因为疾病原因很多还实行了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其能量消耗增大,对营养的需求也就随之增高;另一方面,危重病人的肝肾功能不全,营养负荷地下,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经研究,临床上及早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内环境紊乱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参考文献

[1]严海萍.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应用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

[2]张水娇.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