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内容设置 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呼唤身心健康的人才资源。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从体育教学改革的狭窄圈子走向整体的体育课程改革。然而,面对体育课程教学时数的大幅度削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有争议。因此,以什么尺度或价值取向来选择和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热点。我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国外相关课程研究成果,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尽管《纲要》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对体育课题的性质进行专门的规定,但这些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把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对待。

我国的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实用、实干型的人才为已任,因此,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但多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同其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只是机械地套用《纲要》中提出的主要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即泛泛地强调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没有围绕学生的职业特征进行目标定位。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实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除了体育课程目标没有反映出人才的培养特点外,还存在着以下一些现实的困难:

1.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需求,但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其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不利于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这种思想的存在,阻碍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创新。

2.体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的束缚。

3.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三年,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三个学期,但更多的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安排了两个学期的体育教学课。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灵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多,实习、设计、实训次数多,占用教学时间长,体育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常被分割成不规则的2―3个时段。再加上高职示范性建设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训课时进一步延长,体育课时愈来愈少。

4.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目前,用人企业的功利性较强,部分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业务能力,几乎忽略学生的体育能力。在这种需求导向的扭曲下,学校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被视为可有可无,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和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与中学相比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愈来愈边缘化。

三、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设置是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是课程价值观和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从理论上讲,课程目标越是能揭示学科知识、反映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要,就越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基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认为,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专业特点与学生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1.精选学科知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并强调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认为学科知识这一价值取向的基本使命是传递文化。体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随着“终身体育”教育的兴起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众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运动项目为依托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现行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每个体育项目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系统地学习和掌握1―2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体现不出高职体育课程应有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怎样从大量的体育课程内容中精选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具体落脚点。

2.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求不仅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内容,而且成为课程选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然要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的实施、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繁荣为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重视当代社会生活对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必须考虑的问题。

3.考虑专业特点。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体育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未来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职业实用性的身体训练方法。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类体育课。如,根据不同职业的身体活动特征(伏案型、站立型、综合型),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发展职业体能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保健康复方法等内容),采用“两至三项主项带其他副项”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在某一类型的专业中,主要学习两至三个有显著作用的项目,提高该类型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素质。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选几个相关项目进行训练。这样既可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又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尊重学生需要。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要是全面的、有层次的和具体的。全面的需要,即学生的个体发展对课程内容产生的全面需要。例如掌握动作技能需要、审美需要、表现自我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升学与就业需要等。有层次的需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具体的需要则突出表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排列既要有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又要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感到能接受。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往往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和体育经验等,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在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呼唤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下,尊重学生的体育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等原因,体育课程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重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须以精选学科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考虑专业特点与尊重学生需要为基本价值取向。建议高职院校在改革体育课程时,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技能掌握、能力增强、体能提高和习惯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J].1999.5.

[2]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N],2002.8.6.

篇2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03-01

一、湖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通过对湖北省几所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开展状况研究发现:

1、大部分高校采取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基本与各本科院校一致,包括基本的田径必修以及新兴的各类体育项目的选修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是经过了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后形成的,适应了本科院校学生们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此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需要,不能针对性地对培养职业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设置课程内容,达不到高职院校最终的教学目标。

2、部分院校取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完全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通过在统一的时间里,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练习,将学生变为完全的主角,而教师只参与辅导。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了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要求,但是,完全忽略了教师的引导地位,淡化了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性,学生盲目地参与锻炼,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爱好的目的。

3、还有少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了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不分班教学,没有选修,课程内容仍然停留在田径、体操、“三大球”等基础训练项目上,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任何改革。这样的院校,只注重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体育教学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趋势。

二、根据职业特点设置体育课程内容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各类技术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工作环境日益复杂,职业种类日益增多、分工更加精细,再加上工作强度越来越高,职业病越来越多,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就凸现出来。高职学生需要具备足够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素质水平和一定职业保健知识等,才能适应这些高强度的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

1、不同的职业特征需要就业者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因此,应按照学生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应的体育课程内容。例如建筑从业者要进行高空作业,他们需要很强的攀爬和平衡能力;车工、木工、厨工等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的从业者,需要加强下肢髋关节柔韧性练习和增强耐力的有氧运动;文秘、公关、促销员等工作人员,从事社交、谈话、接待等工作,需要加强健美锻炼、礼仪姿态性锻炼、掌握交谊舞等体育舞蹈技能。

2、合理的体育课程内容安排除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外,还可培养学生适应第一线工作的职业心理素质。例如,航天航海类工作者,可进行跳水、体操、荡秋千等体育运动项目练习,以此克服恐惧心理;野外勘探工作者,可进行长跑、障碍跑、游泳、越野等消耗体能的体育运动,以此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财经类的工作者可选择乒乓球、气功、太极拳和棋类等运动,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3、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内容,可帮助学生掌握职业保健知识。例如,体育课程中的生理学、保健学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可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生理特征的同时,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的保健操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三、合理构建体育课程内容建议

1、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改革意识,培养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鼓励体育教师对学生采取针对性地创新教学,从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入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由教师选编训练内容,真正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

2、创编职业性体育教材。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点和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创编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性体育教材。课程教材既要保证必要的体育基础部分,又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具体课堂练习内容;既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康心理和顽强精神,又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培养终身体育爱好打下基础。并且,该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应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各行业职业特点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3、改革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中的考核方式。在体育课程考试成绩中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应鼓励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学习并自己创编适合自己专业的职业性体育健身项目;除了量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应通过比赛和游戏评估学生在集体项目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适当的领导能力等。

4、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除最基本的体育健身器械等,应逐步增加各类适合职业特点的体育项目所需的场地和器材。例如游泳池、健身房等等。又如,有些专业的学生需要开展越野长跑、野外生存训练等拓展类训练项目,可适当提供经费,外租场地,进行教学,为实现体育教学为专业岗位服务的目的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始终围绕教学为专业岗位服务的原则,制定适应各类职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如何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更需要学校和老师们不断地深入学习、探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课程内容资源;体育课程改革

1研究对象

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八所高校的部分体育老师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进行研究。

2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认知程度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他们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开发的质量和效果。为了了解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认知情况,向教师提供了20项课程资源供选择,包括:1.教师的综合知识2.体育教材3.学生锻炼经验4.竞技运动项目5.民族民间体育6.新兴运动项目7.单个运动技术8.社会资源9.体育类书籍10.专家科研成果11.价值观念12.音像资料13.运动场馆设备14.校外环境15.自然资源16.体育器材17.家长的体育经验18.网络资源19.图书馆和阅览室20.其他。要求教师按重要程度选择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联系最密切的前六位的体育课程资源。

由上图可知,通过抽样调查天津市高校的90名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内容联系最密切排在前六位的选项依次是竞技运动项目76.5%、民族民间体育70.2%、运动场馆设备54.9%、体育教材50.4%、体育类书籍45.9%、体育器材45.9%、网络资源43.2%。部分体育教师在前六位的选项中选择了体育教材50.4%、体育类书籍45.9%、体育器材45.9%、网络资源43.2%,显然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竞技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是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比较准确的。体育教材排在第四位,为50.4%,可见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够。

而选项中教师的综合知识是7%、学生锻炼经验是12%,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体被忽视,这说明部分体育教师偏重条件性、物质性的资源而忽视素材性、非物质性的资源,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理解狭义化、片面化。

3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态度

由上图可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对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持支持的态度,其中67.7%的体育教师大力支持,32.3%的体育教师比较支持。可见,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持支持的态度。体育教师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参与到课程开发中去,才能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引进教学中来。

4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基础条件

4.1教学思想认识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把握比较正确,86.7%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显示,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正在逐步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这反映出教师对新《纲要》认识的提高。

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90%的体育教师认为是被教育者,只有10%的体育教师把学生当做教学参与者对待。由此可见,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主体之一,学生的思想、情感、经验、知识、身体状况、体能情况等都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依据,任何的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都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最终的落脚点。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主体的认识上,81.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科专家更具主体地位。由此可见,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认识不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只是利用而不是开发提供,认为开发提供课程资源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

4.2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基本理论方面书籍掌握情况统计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体育科研与方法(占被调查人数的46.7%),社会体育学(占被调查人数的43.3%),奥林匹克运动(占被调查人数的36.7%),学校体育学(占被调查人数的33.3%),体育概论(占被调查人数的30%)。

由此可见,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仅限于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几个方面,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求体育教师作为开发主体,必须具备全面而宽泛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广泛涉猎。

4.3体育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由图可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健康知识方面的书籍掌握情况统计排在前三位的是运动保健学60%,第二位的是运动损伤与防止50%,第三位的是体育康复46.7%,第四位的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36.7%。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排在第四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熟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运动生理特征尤为重要。在科学技术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的交叉、综合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体育教师必须涉猎广泛的知识领域,了解、熟悉人体科学、运动医学、心理学以及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努力构建多层面、深层次自身知识结构体系。

4.4任教的运动项目知识掌握情况

由图5可知,体育教师在任教的运动项目中,最擅长的是该项目的运动技术的原理与运用(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6.7%),其次是该项目的比赛规则(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6.7%);而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概况介绍和基本概念排在最后(分别是10%和6.7%)。

5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参与情况

5.1在体育教学中开发体育教科书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10%的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体育教科书中的内容,没有对教材进行细致、仔细的钻研,挖掘体育教材的实用价值;而只有36.7%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了部分、深入的研究;5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简单加工,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显然多数教师没有重视对这一核心课程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

5.2体育教学中开发体育教科书以外内容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53.3%的教师经常使用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有40%的教师偶尔使用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这说明现有的体育教科书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从另一个层面说明高校体育教师也在逐步领会《纲要》的指导精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知识,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5.3改造竞技运动项目的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38.7%的体育教师会做到降低难度要求,37.9%的体育教师会做到简化规则,36.7%的体育教师会考虑简化技战术,14.3%的体育教师做到过改造器材。改造竞技运动项目的情况在我们的体育课上经常发生(比如,小场地踢足球、三人篮球赛等),统计结果说明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在对竞技运动项目教学时用到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5.4引进新兴运动项目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23.3%的体育教师创编过新的活动方法或练习手段,16.7%的体育教师创编过新的游戏,3.3%的体育教师引进过新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体育游戏、新的活动方法或练习手段的创编情况较多,而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情况则很少。体育教师多是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点进行开发,缺乏系统化的开发

5.5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况

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1〕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7%的体育教师有过将一些民间、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引入到体育课堂的情况,可见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这一任务完成得不好,以至天津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没有形成自己的地区特色。

6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思路及措施

6.1更新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开发的前提

新的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是要经过教师的理解、内化后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2〕要想保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高校体育教师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更新思想观念。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作出贡献,进而促进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6.2提高体育教师的开发意识和能力是开发的关键

由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技能将受到挑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创新的意识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积极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的要求。必须通过进修、教学、培训、科研等方式来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是关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在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使体育教师掌握先进的课程知识,提高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能力,这是推动和确保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

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4〕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5〕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意

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8,(7):81-84.

〔6〕陈毕栋.论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J〕.高教研究,2008,(5):56-57.

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台湾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一个学习内容要兼顾多个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而应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的手段。划分学习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和拓宽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篇5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以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开展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为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体育课 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要提高人才的素质,体育课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刻不容缓。

一、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课程内容落后于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内容依然以传统教育理念为宗旨,教学的内容仅限于书本知识而缺少适当的扩展,并且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课程内容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即没有考虑到所授专业与地区的差别;在教学方式上依然以传统的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造成课堂气氛呆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健康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二)课程内容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它要培养的是有实际操作技术的人才,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服务于基层行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身体力行,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而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一般的高中无异,并没有针对专业进行特别设计,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三)课程内容设置忽视学生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展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程的教学更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的内容从来都是以书本为主,教师和学生从来都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的选择权,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往往不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改变传统观念,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

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中,体育课程往往是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因为应试教育仅仅看重文化课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往往也把体育课看作是学生休息的时间,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所有学校都要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也应该被当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都不低于其他课程。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通过体育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参与体育实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交际能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之中享受乐趣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心理品质以及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价值及重要性,把体育课程当作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对不同专业具体特点的考虑,往往对所有学生使用一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课程,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是统一标准下的产物,而现代的体育课程更需要融入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具体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单调,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而现代的体育课程更需要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另外,在教学理念上,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树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就业后的身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专业,不同于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他们需要亲身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所以体育课程需要开设扩展训练、野外生存等课程;对于数控专业,学生需要有良好的上肢力量和下肢,所以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长袍、往返跑等项目培养他们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三)体育课程体系应该以“健康第一”为宗旨

体育课程的设立目标是要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锻炼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淡薄,因此未来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重要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未来的改革中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充分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体育课程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上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与普通教育一样,特殊教育也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不待言,体育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异常活跃。特别是小学、中学体 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是,相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特教学校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缺乏认识,实践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等等,照搬普通学校,甚至以普通教育来代替特殊教育。其结果,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阻碍了特教学校体育的发展。 为此,本文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从教育对象、学校体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体育师资、场地设备等分析了特教学校体育特点。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为特教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 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 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 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二、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一。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 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 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

三、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

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 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配备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 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

五、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篇7

新型和谐体育课程文化

一、体育课程文化的概念

“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关键是它具有被传递性,即通过教育传递,人们才能了解其中的意义、观念、技术,才表现出群体性,才能作为文化而存在,才能对人类产生影响,文化正是通过教育得以保存和不断传递的。“文化”可以理解为有三个层面,即为表层的物质方面的、深层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和人们为了达到物质和精神方面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手段、方法的中间层面。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的生活对下一代获得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的观念和活动形态。现代学校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

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和指针,它与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以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为其主要特征的。体育课程文化是以人类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在具有规则性、组织性、竞争性、娱乐性、挑战性的运动过程中创造的,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是关于人类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体育课程的含义不仅包括运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发展的内容,还包括运用体育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及精神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培养与发展。

体育课程回归于文化,确立课程文化的主体性,是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新趋向,是实现体育课程现代化的必需. 当然,体育课程又来源于文化,它的核心是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师生的行为方式、教与学的行为方式。

二、为什么要构建体育课程文化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文化的核心,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活动都是围绕着体育课程文化来展开的。在课程文化的研究中,体育课程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关键部分,但也是薄弱环节。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以掌握知识为中心,认知性活动完全占领了课堂,养成完美人格所必需的实践和心理活动完全被排斥在课堂以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受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相隔绝,缺少交流的关系,这种教学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实现造就新型公民这一根本目标,就必须重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课程文化的广泛支持,体育课程需要大量的体育课程文化资源,但具体实施内容和形式则完全看学校和教师的开发程度。体育课程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对体育课程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体育课程文化的构建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1)可以超越狭隘的单纯体育课程内容,让其更富有价值,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意义,使其在锻炼中感悟体育课程文化知识的快乐;(2)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同时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三、构建体育课程文化的思路

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文化育人,让课程知识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以激活受教育者的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建设体育课程应从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和课程组织等方面,加强科学设计,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文化价值。要构建新型、和谐体育课程文化,就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对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各要素进行构建。注意趣味性、教育性、可行性等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构建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要构建新型、和谐的体育课程文化,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指导思想。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动文化的特性和社会的要求选择传承和创造运动文化。二是确立课程,目标围绕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定具体课程目标。三是优化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应从学科价值、社会价值和学生需要等三个方面。四是构建课程组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基础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更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学习需要。

四、构建新型、和谐的体育课程文化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给教师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说重构体育课堂教学文化,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第一个方面。首先,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充满感彩的关系。

2.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学软环境的一个部分,这里所说的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指对教材的进一步“教材化”,使其更贴近具体的学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时,第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三,要考虑到客观教学条件。

3.构建师生互动、对话的平台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交往、互动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变,变自己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伴奏者。其次,体育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和教师进行交往、配合教学的能力。再次,体育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并积极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课程资源配合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去解决课堂的一些问题,主动地去掌握知识与技能。

4.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人认为,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主要是技能学习和身体练习,很难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我们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学生学习的惟一与全部方式,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有机整合各种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构建文化主体性的体育课程

传统的体育课程理念把课程看作为学生身体和心理机械设定的教学内容活教材,不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把课程仅仅看作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将课程本身视为文化,是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属性与品质。当代体育课程逐渐意识到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赋予课程更多的能动性,注重课程文化的整体构建,而不仅仅将课程视为文化与知识传承的工具,这说明“文化传递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涵化,即系统的重组,这种选择与重组,既包括原有文化要素的选择组合,同时又包涵了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发生不同性质的变化”。

总之,构建新型、和谐的体育课程文化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文化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加强体育课程文化建设,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必将进一步的振兴和腾飞。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6-197.

[4]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

[5]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潘海湘.现代体育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

[7]唐静萍.关于体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和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1-152.

[8]郑洁.21世纪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从模仿范式走向变革范式[J].教育探索,2003,(6).

[9]张丽,林振平.体育教材的属性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

[10]李金梅,路志峻.我国体育课程与文化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4.

[11]金文慧.高校体育课程文化探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493-497.

[12]吴健.关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形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94-96.

篇8

关键词:终身体育 高职院校 选项课

自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应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制定 教育政策时的指导思想”之后,各国将这一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思潮视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总政策”。“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渐渐树立了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的观点, 将“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及导向。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高级阶段,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与终身体育联系最密切的环节。因此,对我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校切实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对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创建设立特色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有关的书籍、论文、报刊等资料,进行整理以获取重要的数据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完成本次研究。[1]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我校11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我校学生对我校目前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满意程度。

3.访谈法对我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我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拓宽本课题的视野,从中得到启发。

4.数理统计法对发放问卷所收集信息,我校师资情况,我校现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我校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如下:

发放数量为110份;回收数量为108份;回收率占98%;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率占100%。

从以上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同学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很高,能够积极配合问卷调查,并在问卷所涉及范围认真填写,各抒己见。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帮助。

2.学生我校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喜欢程度反馈如下:

全部喜欢20人,占比例19%;部分喜欢86人,占比例80%;不喜欢2人,占比例2%。

目前我校体育课内容学生感兴趣度分别为:篮球85人,占比例79%;排球48人,占比例44%;健美操20人,占比例19%;足球23人,占比例21%;武术23人,占比例21%、羽毛球53人,占比例49%。

学生期望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游泳、网球、跆拳道、体育舞蹈、太极拳、搏击、健身、溜冰、羽毛球、瑜伽、乒乓球。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我校目前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程内容喜欢程度不高;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传统;学生希望学习适合大众运动的体育项目。

3.我校体育教学师资与教学场地情况

我校是由原云南省农业学校(茭菱校区)和原畜牧兽医学校(小哨校区)合并组建成为现在的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典型的中专学校合校组建升为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和场地建设不完善的情况,目前我校共有专职体育授课教师8人,分别负责大二篮球、足球、排球、茭菱校区羽毛球、大一田径课程的教学,每年外聘教师3-4人,负责武术、健美操、田径课程的教学,目前的场地与课程安排仅仅可以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教学需要。体育教学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无从发展。

表1我校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与使用情况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到,我校目前体育场馆建设严重匮乏,缺少大量相应的场馆与运动场地。有限的场地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样是我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4. 体育课程设置时限情况分析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专科学校(三年制)开设两年体育课(4学期),高等职 业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一般是三年,我校把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放在大一大二年级,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到大三年级修体育课程。

表2体育课程设置时限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课程安排上,大一年级以田径教学为主,大二年级以选项课为主。这样的课程安排略显单调,而且选项课开设时间较晚,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到完整的单项内容,与社会体育衔接不紧密,无法完成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2]

5.学生对我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反馈

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反馈结果为:

有必要人数为88人,占比例81%;没必要人数为20,占比例20%。

针对我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对学生进行提问: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是否需要改革?得出结论,81%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改革的方式主要是选项课开设时间希望提前,希望多开设一些选项内容;19%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改革,目前的体育课程设置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3]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校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的严重滞后制约体育教育的发展

2)体育课程设置过于老化

3)有限的运动场地利用不全面

4)体育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体育兴趣的广泛性存在严重矛盾

5)目前体育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与兴趣培养需要

2 .建议

1)完善体育场馆建设。

2)积极了解学生体育兴趣方向,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发挥专职体育教师专长。

3)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构想如下:

4)调动体育教师授课开课积极性,第二、第三、第四学年选项课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发挥体育教师一专多能的特点,担任两项以上的选项课授课。

参考文献:

[1]赵苏吉吉,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学刊.2006年9月,第13卷第5期

篇9

关键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与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目的在于探索具有高职体育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体育课程的优化整合。为此,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开发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职业面向功能,创造性地搭建富有基础课性质、专业课性质、娱乐体育为一体的专门性职业体育课程。同时,挖掘存在于我们身边、同学中间的部分易于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族特色、民间体育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形成一整套具有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就目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专题分析,以便为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技术能力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比赛及运动队训练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农牧一线在岗职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3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创新

1.建立“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据我院近三年统计,有47%的学生反映自己在体育上没有目标;82%的女生甚至根本不喜欢、没有兴趣;8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一下,对所安排的内容兴趣不大,感兴趣的项目参与,不感兴趣的仅仅是被动参加,有近84.6%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较多,教学、生产实习实训任务较大,对体育课无暇顾及,更谈不上系统学习。总体来看,91%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单调、枯燥,体育课堂内容均是被动接受。因此,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我院学生特点,适合学院示范校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非常迫切。调查发现有76%的学生在学习中最认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快乐、趣味性体育情感模式,因此,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了“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2.把“体育教学融入生产实训,课堂搬到顶岗实习单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调查有60%的学生认为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有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要求,36%的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中有相关体育的比赛和活动,79%的学生认为需要在生产实习中进行体育锻炼,有52%的学生认为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需要有体育老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标准,掌握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目标、计划、内容,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把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使“工”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技能”共同递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初步构建了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新模式

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体育课建设的新载体,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示范校课程建设中,将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运动锻炼的手段、实践教学相融合成为了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新的着力点。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开发

1.针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设置学年课程内容

有60%的学生认为素质项目对所学专业身体素质要求最有帮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体育心理、生理教育课等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课堂设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重点掌握1-2项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掌握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等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主要以“工学相交替”、“技能递进五段式”、“季节轮岗”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要求开设专项体育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训练课,突出专项体育素质,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2.课程类型的设置与分类

(1)必修课。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完成健康体适能学习任务,获得“通过”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规定学习内容有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2)选修课。主要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形体课、体育舞蹈等项目为主,各项目均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爱自主选择。

(3)职业体能训练课。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练习内容。

3.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整合与专业技能动作方式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职业工作身体行动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职业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内容。比如:兽医专业和动检专业,由于专业特点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就应该结合职业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下肢支撑能力、左右换站立耐久能力等,以提高他们对今后所做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根据其运动特点,重点发展手腕、上肢和躯干的力量和耐力,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2)整合与专业技能反映特点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根据职业技能反应的特点需要,体育教学中选择与职业技能反应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反应能力。比如:畜牧机械专业,在加强上下肢配合的同时,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听信号或看信号迅速反应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特点的需要。

(3)技能技巧项目与游戏的整合。由于技能、技巧项目在教学时单调、枯燥,如果和游戏组合在一起就显得丰富而活跃。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教师可根据篮球运球技术的特点创编游戏运球接力,把运球技术的要领和游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既提高了奔跑能力又掌握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技能,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4)整合预防一般职业病生成的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是在认真研究职业病生成的特点和人体生理解剖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职业病生成的原理,强化有关骨骼、肌肉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比如:文秘、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由于经常伏案,低头工作,容易造成弓肩、含胸、驼背等职业疾病,那么,体育课就应该多采用一些俯卧体后屈等动作练习,此外,教学生多做扩胸、体转、体侧等练习,以防止职业疾病的生成。预防职业病,还要教会学生自编徒手操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创造性地编排各种徒手体操、防止职业病的生成。

(5)整合缓解职业性疲劳的教学内容。从长远观点看,就是要掌握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能够经常坚持,要采取身体放松和精神放松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掌握1-2种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单元计划构建框架

各单元计划包括课时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动作技术要领、技术动作的整合、竞赛、游戏等运动形式、运动安全知识、评价指标几个部分。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体育课程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根据学院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创建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引导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1.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层次教学法。按照专业建设和岗位能力要求,体育课程分为体育综合素质课、选修课+体能训练课、俱乐部体育活动课、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四大模块内容。对不同体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把该课程分成2-3个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计划等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和俱乐部(各单项运动健身协会),教师依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水平层次进行重点辅导,考试也采用分层考试的形式,促进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运动健身技能的提高。同时针对有需求和特长的学生群体,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运动队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

(2)专门性教学法。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要求,针对专业特点,选择与职业活动相似的辅或针对性练习,提高职业活动时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发展颈、肩部、上肢力量、指碗灵活性和静力性耐力素质。如采用肩部的拉伸、柔韧性练习和指关节操等方法。

(3)网络自主学习法。该方法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手段,面向所有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生。通过校园网建立教学健身辅导站,将电子教案,部分健身技能视屏教材和讲课录像置入网站,学生根据大纲内容和个体需要,自主学习与自主健身实践。该方法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达到了课内外一体化互动的教学效果。

(4)学生互导法。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健身技能,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自然环境锻炼法。主要采用与自然条件相似或相近的环境,如爬山、野外训练等方法提高机体的适应力水平和抵抗职业活动特殊条件的不良影响。

2.课程组织形式

(1)“三自主”选课模式。学生自第二学期起,按照体育教研室规定的授课内容和时间范围让学生不分专业、不分班级、不分年级,可凭个人的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以专项体育为内容、在具有专项特长的教师指导下的专项班课程组织形式。形成了以专项教学组教师为主导、专项教学班为主体、学生专项协会为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项教学模式。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必然延伸,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主锻炼的能力,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以课堂带课外,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将给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课外成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课堂。据调查有68%的学生希望课外活动时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有教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体育课的时空延伸。课程教学中,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并通过指导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和实施课内与课外统一。加强早操、课间操的管理,制定两操管理考核办法和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对促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化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尤其是第三学年学生没有体育课,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一个学分的规定,推进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的特点,突出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在评价范围上,不仅停留在体育课上还要向学生课外活动、课间操活动拓展,以学生在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身体机能发展为依据,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据调查我院学生有56%的学生认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最合理,有30%的学生选择集体评价,只有14%的学生选择自主评价。因此,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体育成绩的考核内容

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两操、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

2.综合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体系反映了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和技能状态,将体育学习的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看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和上课的认真程度,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习行为、表现、体育参与能力、锻炼后的技能变化、合作和交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向过程化、弹性化、综合化转换。

(五)高原民族民间和休闲娱乐性体育内容的融入

1.高原民间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

高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取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由于多民族聚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些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因此,探索和挖掘传统体育和现代流行休闲体育项目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已实在必行。它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

2.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

现代休闲娱乐体育是一项深受高职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运动的积极性,满足对健与美的追求。

三、结论与建议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和“健康第一”“以职业岗位素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设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专业特点、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的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的设置上以社会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点,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改革,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对深化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提升体育教学内涵质量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歌声.“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6,(2).

[2] 李力.高职院校自助式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9,(12).

[3] 陈勇.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纲要的理论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7).

篇10

摘 要 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非常类似,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活动的基本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改革非常必要。基于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结合从教经验,归纳总结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出改革对策,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职业需要 体育课程改革

我国从上世纪80年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改革,到目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国的教育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教师体育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现状

(一)体育课程内容与幼儿教师职业需要脱节

目前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的特色,也没有与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相衔接,还是与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基本一致,以至于学生见实习时没有办法参与到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只是在单纯的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是幼儿园体育活动需要的幼儿基本体操、游戏、基本身体活动等内容较少,在进行改革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在七个学期的体育课中必修结合选修,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业的针对性。

(二)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与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偏离

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作为幼儿教师应具备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基本体育教学能力。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传统的是锻炼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基本一致,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培养。我们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和职业发展,制定专业特色目标: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幼儿体育教学基本能力,游戏活动组织能力等幼儿教师职业技能。

(三)中职体育课程与高职体育课程没有贯通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然而中专阶段和高专阶段的体育课程没有很好的贯通,有些体育项目中专阶段开设过而大专阶段又以大量课时开设,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项目少了,能力也就相对比较局限,所以我们要结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中专和高专的体育课程以发展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基本体育教学能力等目标合理统筹体育课程内容。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师范性

学前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她们担负着教育祖国花朵的重任,所以作为教师她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在五年学前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会利用自己所学进行教学。目前五年制学前教学专业的体育课只是局限于身体锻炼和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学生们如何进行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教学、幼儿心理生理知识等内容却没有涉及,所以学生们五年毕业后只是锻炼了身体,然而对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组织却一无所知,导致学生们毕业后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岗位需要,限制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二)课程目标设置缺乏针对性

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总目标进行了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方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在未来幼儿教师岗位中的基本体育能力,然而对于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体育能力没有明确提出,且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没有根据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发展学生们的进入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幼儿体育活动基本教学能力。

(三)课程评价标准的不科学性

我国教育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评价标准是:过程性评价,评价指标简单,评价理念有碍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指标要多元化,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评价理念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基于幼儿教师职业需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改革

(一)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体育活动教学能力还有具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但是幼儿教师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健康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等社会活动的基础,所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要具备基本的幼儿体育活动教学组织能力。然而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教学时要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这就决定了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快速适应岗位需要,对于以后在岗位上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在中职阶段主要进行发展学生体质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到高职阶段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幼儿体育活动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幼儿健康知识讲解、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指导,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等,实现园校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加快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岗位发展。

四、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衔接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师范行与职业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体育课程不应再继续传统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需要,不断的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第一年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可以开设一些田径跑步类的项目和武术项目,还可以加些队列队形内容;第二年可以开设幼儿基本体操,幼儿广播操,幼儿运动卫生知识,球类等内容,可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设民族传统项目;第三年可以开设健美操和啦啦操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创编和训练基本知识,用以幼儿园日常早操的指导和创编,还可以有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教学方法、幼儿体育课程设计等与幼儿园课程相关的课程;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教学实践,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实践给予指导,以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