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走势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走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走势

篇1

关键词:世界经济;欧债危机;贸易摩擦;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103-06

对201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不平衡发展的大变革、大调整时代。2009和2010年,世界经济呈现出逐渐复苏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0年世界经济甚至实现了5.1%的大幅反弹。但进入2011年后,由于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严重政治动荡,日本遭遇强烈地震及海啸灾害,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和大规模的政府债务,以及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国家面临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世界经济的复苏道路异常曲折,不稳定和突发性因素明显增加。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2012年世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对2009年、2010年全球经济及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2011年及2012年的情况进行了预测(见表1、表2和表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他们的预测报告,总体判断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悲观,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1年12月1日《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下滑至2.6%,低于2011年的2.8%和2010年的4%。总之,2012年世界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和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的趋势,全球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走势

(一)欧盟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提高

众多组织和机构形成的共识是,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是决定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走向的关键因素。欧元区国家是欧盟的主体,解决好欧元区的问题是欧盟面临的重要任务。为缓解欧洲银行体系面临的巨大流动性压力,欧洲央行救援欧债危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在2011年11月和12月连续两次降息。2011年12月8日欧洲央行议息会议决定下调基准利率,即主导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便利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至1%、1.75%和0.25%,从而使基准利率再度回到199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位。这说明欧洲央行对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心超过了对持续高通胀率的担忧。化解欧债危机需要庞大的资金,但在欧元区缺乏明确救助机制的情况下,外部资金介入的意愿并不强烈。随后的演变方向,可能是重债国必须使用大力度的财政紧缩方案,而这势必加大将已经疲惫的欧元区经济拖入衰退的风险。2011年,中欧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经济如出现大幅衰退,将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以及整体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欧盟的资产价格也会进一步下跌,从而为中国企业收购“质优价廉”欧洲资产提供难得的机遇。

对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有很多观点和看法。我们认为,部分欧盟国家弱小的经济实力、国家财务造假的隐患、欧元区的体制弊病、普遍的高福利制度及其带来的企业员工慵懒的工作态度,共同造就了这场危机。可以说,这场危机表面上是金融与财政危机,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危机。欧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三个深层次的矛盾。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实体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形式。虚拟经济尽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只能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说到底,价值是最终由实体经济创造的,虚拟经济发挥的只是辅助作用。欧盟虚拟经济的膨胀导致其日益背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并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二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公平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只有把两者关系处理好,才能对经济发展发挥交互正向作用。由于人类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所以公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欧盟国家长期通过扩大债务的方式维持高水平的“公平”,导致了经济效率的降低。三是权利与义务的矛盾。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是对立统一的,在功能上是互补互促的,两者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两者的关系如果出现扭曲,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欧盟社会的高福利特征,使得相当大的群体过分强调享受经济发展的权利,但同时不愿承担发展经济的相应义务,导致欧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推动力。总之,欧盟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长期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能依赖短期的办法解决。我们认为,欧盟经济的全面好转需要进行有效的体制变革,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

(二)美国和日本经济有望实现缓慢复苏

美国经济面临着由来已久的债务问题,而且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胀率上升的影响,但相比欧元区情况好一些。由于美国既拥有独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又掌握世界最强货币美元的发行权,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等工具的余地较大,因而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较小,总体有望实现缓慢复苏态势。201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美国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保持了上升的势头(见图1)。相比欧洲,美国有条件提高联邦政府举债上限,为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创造新空间;有条件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保持宽松态势,并通过美元贬值来转嫁国家债务,尽管这会面临美元信誉损害的风险。未来美联储仍有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放宽货币环境的可能性。

对于日本经济2012年的走势,日本各界多持悲观观点。日本民间经济智库大和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熊谷亮丸在最新一份经济预测报告中认为,2012财年度(始于2012年4月),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1.8%,相对2011年11月份的预测下调O.8个百分点。熊谷总结称,2012年日本经济存在三大风险因素:第一,核电站全部停运将导致电费上涨15%至20%,对实际GDP的影响超过1%;第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导致日本经济下行;第三,日元汇率持续坚挺将压迫日企利润和出口增长。我们认为,从整体看,尽管日本仍面临欧债危机导致外需疲软、日元升值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但日本制造业在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方面仍有潜力,日本GDP增速应该不会低于2%。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经

济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由于美国不断通过货币贬值、发新债偿旧债等方式提振本国经济,而中国持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债券,因此中国利益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人民币升值及美国提高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从大局判断,中美两国都深知发展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合作仍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主流。中国和日本是同属东亚地区的世界重要经济体,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极强的依存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日本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牵引,同时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日本经济的繁荣。因此,尽管中日经济关系还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中日两国已深深认识到,加快推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合作是促进双方经济繁荣的保证。据此我们认为,中日两国2012年将在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及合作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并一直高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并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国内外各机构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GDP仍将以9%左右的增速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可能性加大,新兴经济体面临出口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但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普遍显著好于发达国家,有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内需,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组织仍预测了6%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这是遏制全球经济萎缩的重要力量。

受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中国经济在2012年可能也出现一定回调,但我们判断,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一是中国地大、人多,发展层次低且不平衡;二是在中国的个人和组织都存在极高的致富欲望;三是GDP依旧是决定中国干部升迁的硬指标。具体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原有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由于中国人口多,所以市场需求依然很大;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层次低,所以中国还将持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由于市场化改革催生了中国“经济人最大化”的理念,所以“血拼式”的发展模式还将持续;由于“政绩就是英雄”“GDP就是选票”的官员产生机制,以及“层层加码”的政府运行机制,所以官员会继续大力采取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中国在“后改革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因素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中国由强调经济规模向强调结构调整转变,将推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将推动农村规模经营与农村城镇化的投入;中国经济向民生领域的拓展,将推动公共消费领域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国际经济合作及其产业格局走势

(一)国际贸易摩擦可能性加大

尽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坎坷。2011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屡遭滥用。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例,2011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主要针对中国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对所谓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发出了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错误信号。从总体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可能在2012年得到进一步强化,贸易摩擦可能加剧。

我们认为2012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保护措施数量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为转嫁危机可能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仿效欧美,较为频繁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二是花样多。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国家可能更多地以“劳工”“低碳”等标准对进口产品设限;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可能不断翻新、更趋隐蔽;贸易摩擦范围可能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三是中国面临的威胁最大。为了遏制中国快速崛起的势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可能有意识地采取集体行动,并分化利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给中国制造麻烦,使中国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对外贸易环境。四是政治化倾向加大。在多国政府选举密集进行的国际背景下,部分国家可能会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通过限制国外进口产品来取悦选民,谋取政治利益,进而对国际贸易活动构成障碍。

(二)国际宏观经济协调难度加大

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利益分歧点增多,利益共同点减少,可能导致2012年各国在国际宏观经济协调方面更难取得一致。由于WTO多哈回合停滞不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两大阵营互不相让,导致不少国家对短时间达成多边协议失去信心。

此外,由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短期挑战不同,政策取向也存在明显差异,估计发达经济体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并要求新兴经济体增加进口,而新兴经济体为保持出口竞争力可能极力避免本币过快升值,这将增加双方的政策矛盾。在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欧元区内国家之间,选择什么样的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可能倾向于适度宽松的刺激政策,而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可能被迫选择紧缩的财政政策,这使得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政策难以协调的问题。中国作为新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既面临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协调难度加大的问题,也面临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协调难度加大的问题,这可能会使中国2012年更加频繁地、更加灵活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协调活动。

(三)欧美再工业化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同时加速

欧美国家在遭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后,体会到了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所带来的经济风险,转而大力扶持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迹象明显。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向欧美国家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不断增加,从欧美国家吸引的制造业投资不断扩大。欧美再工业化步伐加快可能加大中国对欧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难度,对中国承接欧美制造业转移也会构成一定的挑战。

尽管欧美国家曾长期推行“去工业化”政策,但其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时代,发展传统制造业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优势,因此,欧美国家制造业的复苏动力首先是创新引领。近几年来,欧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研发和投入力度,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种、低碳和“绿色技术”、文化创意等产业。日本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及低碳等产业。此外,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和技术。这一趋势将影响世界贸易和投资的方向,全球制造业布局将会出现相应调整。

三、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

(一)世界经济面临较大通胀压力

2008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胀压力将长期持续存在。预计2012年,通货膨胀依旧是全球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大多需要采取或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各国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通胀压力。二是新兴经济体为了防止经济的下滑,可能逐渐放宽2011年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对抑制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压力。三是劳动力价格上涨正成为新的通胀压力。过去20多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凭借较低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依靠全球分工体系创造出巨大的增长红利。然而,随着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迈进、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城市化生活成本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和回补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中国也可能面临较为明显的“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可能加大

解决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是国际金融市场面临剧烈震荡的关键因素。欧洲的银行业对欧洲重债国债务有巨大的风险敞口。欧洲银行业习惯持有大量欧洲国家发行的国债,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欧元区重债国国债收益率攀升、国债价格快速回落,银行持有的欧洲国债资产大幅缩水。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1季度末),银行业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六国债的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欧洲,欧元区银行业对这六个国家债的风险敞口合计高达4548亿美元,欧元区内部又以法国银行业的风险敞口最大。按照清算银行的统计,法国银行体系对上述六国债资产的风险敞口高达2140亿美元(见表4)。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对欧洲银行债务提供保险的CDS(信用违约掉期)的利率大幅攀升,这说明市场对于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极度担忧。由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下调,金融市场长期信心缺失,短期投机行为严重,也可能加剧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震荡。

预期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受供求基本面、全球流动性状况、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仍将处于高位。但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进一步上升。若美国和欧元区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再次恶化,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重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高速回落状态。总之,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大幅的震荡。

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震荡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只要应对得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若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意味着欧美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从而为中国稳定并扩大出口创造了机遇;若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意味着世界通胀压力减轻和欧美资产价格下降,从而为中国控制国内物价水平和收购欧美企业创造了机遇。鉴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我们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不使国际市场风险引发国内系统性经济风险,同时通过及时、灵活地应对世界市场变动,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上升。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着力提高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以积极扩大内需应对世界经济降速的风险

中国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发展经济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在当前国际市场风险加剧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内需就变得尤为重要。2012年,中国应着力解决制约内需的三大问题:一是供给结构的制约,涉及文化、教育、医疗、旅游、通讯等非物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二是价格方面的制约,涉及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技术落后造成的生产成本、垄断造成的体制成本等因素推高消费品价格的问题;三是收入群体结构的制约,涉及中等收入者占比低、低收入者比重相当高及扩大内需的主体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三大举措:一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改变收入差距过大局面,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切实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二是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三是促进发展薄弱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家政等服务业的壮大。

(二)以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应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挑战,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改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2012年,中国应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范围,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二是深化对外贸易、涉外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改革,大力拓展新兴经济体市场,大力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抢抓欧债危机带来的跨国并购机遇,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质量;三是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丰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国际经济合作内容,提高应对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能力,妥善处理国际贸易摩擦。

(三)以调整经济结构适应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面对欧美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政策取向。2012年,中国应从以下五方面取得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一是从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战略高度,重点支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以创新性的产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二是应用先进技术及工艺设备升级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在同欧美同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三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持,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尊重企业作为最重要市场主体的地位,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服务和调控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长效机制的形成;五是加快东部产业与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机遇,为东部经济向高端转型腾出空间,优化中国产业的地域布局。

篇2

[关键词]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走势 内需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9;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7-0091-06

一、引言

2008年8月前,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次贷危机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统一的认识。不少乐观人士认为中国将幸免于难,更有甚者放言全球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将“风景这边独好”。很多人仍将危机定位于局限于金融领域的危机。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危机向实体经济的延伸,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明显升级到一场全球性经济动荡和衰退的世界经济危机。

随着事态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激烈的经济刺激和拯救计划。我国政策当局也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108个基点的利率下调、引导汇率适度贬值、增加出口退税以及研议中的税制改革,这些政策“组合拳”的密集推出,几乎囊括了政府可动用的所有政策手段,而且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些拯救措施是否得力有效?世界经济前景如何?中国能否率先走出危机阴影?这些无疑是当前最重要的经济问题。

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者和权威的研究机构相继发表了悲观的评价和预测,其中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格林斯潘就曾断言:本轮经济危机将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格林斯潘表态的一反常态,相信他一定已经有了充分的理据。其实具有经济学洞察力和经济史观的学者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都会发现,目前的宏观形势真正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下面我们就此提出几个判断、一些对策以及几点评论,并给出基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符合学理的分析。

二、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席卷全球的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它极大地伤害了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美国的经济,从其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耐用品订单数、失业人数、房地产成交量等主要宏观指标已经达到了十多年来最差的数字,而这还只是开始。难以计数的金融机构坏账已经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金融机构倒闭、大幅度裁员已初露端倪。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将进一步地影响实体经济,使得已经疲弱的消费与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危机将日益显示它的破坏力。从已获得及预估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见图1),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幸免于这场灾难,因而这场危机理应被定位为全球性危机。 br>

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索洛(Solow)增长模型则为我们探寻危机的根源提供了的线索。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实际产出在长期而言唯一的增长根源就在于(广义的)技术进步,即:在经济达到稳态(steady state)时,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

回顾1992年以来全球的经济景气,无非有如下几点原因: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如数控机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其次,发达国家资本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相结合,利用了剩余生产要素,深化了全球的分工体系。而后者又以网络IT技术为承载平台。最后,美、日长期以来的低利率政策(尤以为拯救网络泡沫破灭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最为直接)和宽松的金融监管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过度活跃,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双重泡沫。必须认识到,新技术自1998年以来已经没有飞跃的进展,而其它经济增长要素也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于是,在全球没有出现新的增长点以前,无法想象会有一轮新的经济景气。虚拟经济的泡沫也在预期逆转的情况下,瞬间破灭,并对实体经济进一步产生负面影响。我们据此概括出十几年来这样的一幅世界经济全景:

“在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十余年的持续增长。持续的经济景气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演化为盲目乐观。盲目乐观在低利率和宽松监管环境下使得大家更乐于接受和炒作金融市场上的高风险创新,这进一步推进了经济的表面繁荣,引发了泡沫。

当增长源泉逐渐枯竭时,没有实体部门支撑的虚拟经济泡沫迟早必然破灭;并且经济景气时间越长,人们越乐观,泡沫的积累就越大,泡沫破灭的爆发就越猛烈,危害就越强。于是金融危机进而经济危机出现。”

我们可以证明,由于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旧有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因此,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那么,各国应对危机自救的经济刺激计划或政策,是否会迅速见效使得经济走出低谷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危机可以视为经济周期中低谷的一种极端爆发形式;如果襞平经济周期的政策真的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再存在经济周期了。而现实刚好相反。再考虑到增长源泉枯竭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找到新的足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以前,本轮危机很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不大可能在短期走出低谷。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种认识是,这场次贷风暴直接影响美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欧洲,而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这种看法未免太乐观了。次贷对我们的影响使得我们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大幅缩水,从已有的数据来源上看,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是――3700多亿美元美国两房债券,7400亿美元美国国债,2000亿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2000多亿美元次级债,1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共计1.9万多亿美元。现在去掉2000多亿美元美国次级债与很难保证的3700多亿两房债券,中国外汇储备以未平仓价格计算只有1.4万亿美元左右。加之美元不断贬值,它代表的实际财富价值更是在不断流失。

间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美国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每况愈下,美元不断贬值,出口需求日益疲弱。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已经有相当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的日常经营出现了困难。这对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我国沿海省份的影响尤其显著,并直接导致了大量农民工的下岗失业,潜伏了大量的社会隐患。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萎缩,对所有其他外向型经济体的影响是一致的,中国不可能是例外。(2)逐渐显现的全球流动性紧张会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困难,减少可获得的FDI。已有一些外资机构开始变卖、减持在华资产。这方面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危机的深入,中国经济受外来的不利影响会越来越严重。那种希望中国经济可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论调,只会是美好

的愿望。

四、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局:外因与内因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2008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后继乏力的态势。2月份GPI创出8.7%的涨幅新高以后,通货膨胀成为了首要矛盾。在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和非市场的措施以后,5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了CPI的回落,直至8月份令人意外地达到了4.9%。然而PPI却一路走高,8月份已经达到了10.1%。创出了12年来的新高,展现出与CPI倒挂的态势(图2所展示的消费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对比关系可以基本反映上述状况)。从理论上来说,PPI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CPI上来,然而之所以会出现二者倒挂的情况,一方面是政府的价格干预使得定价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另一方面国内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也限制了PPI对CPI的推动。PPI与CPI不断加大的差距直接蚕食企业利润,许多中小型企业因高企的成本而陷入严重的困难,倒闭破产也越来越多。

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外部原因:次贷危机导致预期美元贬值,热钱流入并内生地增加了我国货币供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表1和表2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证据。

以上只是外部原因。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1)在次贷危机和成本推动的通胀的经济环境中,中国出口为导向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维系。(2)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增长神话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也不再会出现。(3)于是,内部结构性矛盾爆发出来:在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不能及时出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减缓。形成上述判断的一个有力佐证是:用各种技术估算的中国各行业TFP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持续回落。作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TFP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增长的态势不可能长期维持。因此经济增长受到阻滞是或早或晚的事,只是这种必然在次贷危机背景下出现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五、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走势

近代较严重的经济危机,都严重摧毁了生产力。上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关联。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使其一蹶不振,被称为是“失去的10年”。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多年苦心积累的财富,被席卷一空,多年之后才逐渐恢复。此外,俄罗斯经济危机、网络科技泡沫的破裂给投资者的伤害,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图2和图3中,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持续了10年的时间;期间表现较好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高达25%的失业率。

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一些危机解决模式已经不再有出现的可能,例如我们不能想象再出现一场战争。因此如何尽快从危机走向复苏,在我们人力、资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只取决于我们能否及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电子、网络科技带来的这一轮经济繁荣已经走到了尽头,现有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基本耗尽其潜力。从国内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要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产业调整决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也许是痛苦的过程。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经济将经历较长的一段困难时期。这还是基于我们能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的前提上,如果我们的政策措施处理不当,则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陷入更长时期的经济萧条。

六、危机的应对策略

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场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也很可能是痛苦的。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来减轻这种痛苦,这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来指定相应对策。从短期来看,理论上我们可以合理采用一些逆经济周期的政策来减少或者平均化危机过程中不良影响,从而避免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而产生剧烈的经济震荡。在这里我们强调要“合理’’地运用,因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经济政策从来就没有熨平经济周期,相反还存在有激化矛盾的可能。同时在中长期,我们应该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结构性问题必须得到改善,而宏观调控政策是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此时,产业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彻底转变才是我们走出危机的根本途径。

基于上面的判断,我们在这里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来减少(而不是解决)我们即将要面临的痛苦。

1 短期对策。

短期而言,危机中的市场动荡不可避免,这种动荡既是经济下行的要求也是非理的后果。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合理的货币、财政、汇率政策或者政策搭配来缓解这种冲击。

(1)积极的财政刺激计划应该平衡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并具有前瞻性。应做好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准备。支出方向上应对症下药,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长远发展动力的培育留足准备。应对弱势群体有更多的政策倾斜,以确保危机下的社会安定与和谐。此外,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对体制改革的冲击。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掌握好分寸,并重视监管。确保放大的贷款真正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不是吹大资产泡沫。

(3)汇率和贸易政策应以稳定局面为重,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帮助出口企业度过目前的难关。

(4)此外,稳定经济其他措施,例如工资指数化、保值储蓄等都值得研究。

2 中期对策。

如前所述,要在中期内尽快走出危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1)刺激内需的政策要以消费需求为重点。上文我们已经论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不可能再在危机环境中持续下去的,那么为了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增长以缓解其它社会问题的手段只剩下了刺激内需。从最近的数据上看,2007年消费占GDP的比重还不足40%,这十分畸形,但也提供了刺激消费的政策空间。中国的市场容量是其它经济体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我们重振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但它也是老大难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提高消费只能是理论上的可能。

(2)完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机制和调控机制,预防泡沫的产生。

(3)汲取巨额外汇储备损失的教训,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通过资本帐户开放和汇率自由化,使得人民币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国际货币体系中“铸币税”的特权,也可以为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争取到更多的话事权。

(4)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性的经济合作,重新获得一些组织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以获得新的增长点。

(5)要改变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旧增长模式,科学地、逐步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加大使用成本,逐步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淘汰出去,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已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其战略是正确的。

3 长期对策。

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耗费巨大,政府在推动

技术创新的运动中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制度层面的优化和改革,风险创投机制的完善也是有益的补充。基础性研究对经济的影响也许在超长期才能显现,但是着眼于长远利益,加大对其投人依然是值得而且必要的。这些项目的推动,依然需要政府引导、立足制度改革和完善。

七、对当前经济学界流行观点的质疑

上述内容是笔者对此次经济危机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些基本看法。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结合当前形势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新思考,下面笔者对当前一些流行观点提出质疑。

首先,在赞赏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改革付出的代价。这种被形象地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改革,必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震荡,是否可以有逐渐“规范化”的改革模式来取代现有模式呢?这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含义及其批评》一文中,笔者已经证明,“摸着石头过河”具有预期的静态性、行为的短期性、宏观经济的震荡性的特征,这种改革方式本身急需改革。

其次,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新生产技术的应用,因此,笔者有这样一个观点,尽管目前美国遭受的危机影响最大,但是凭借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储备、领先优势和优越的创新机制仍然有可能先于其它国家走上复兴的道路,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因此,那些对此次危机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的论调似乎不切实际。

最后,我们已经论证,我国以高投资拉动的粗放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可维系。因此,目前国家和地方以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值得商榷。也许出于社会稳定等非经济目的的需要,这种做法尚可以讨论。但从经济学上看,在目前我国投资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的情况下,高投资的长期效应一定不尽人意。具体说来,从近期出台的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来看,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对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吸纳就业会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对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应该有所防备。按照经验来看,政府投资的大量上马,必然会对社会私人投资带来挤出效应,并且在权责不明、监管缺位的情势下,很可能会重演盲目、一窝蜂、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寻租问题。而4万亿的投资支出可能还不足以确保“保八”任务的完成。据估算,地方财政还将配套3万亿左右投资,而这个数字只有一成至三成的来源有保障。其余还要依靠银行贷款。如果投资的效益、质量得不到保障,可以预计的是我们财政辛苦挣来的家底必将不保,而且银行系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为我们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此外,我们遗憾地发现,与民生问题紧密联系的医疗、教育、住房改革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没有在这次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是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这些中、长期发展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因此,在这个刺激方案的操作上,财政政策依然显得“短视”,市场经济方向的理念甚至可能有所倒退。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指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和我们的一些建议和批评是不谋而合的,但我们还应更加重视长期增长因素及其相关制度建设。过分担忧和恐慌是没有必要的,踏实和前瞻性的科学决策、合理的政策方案设计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A panoramic View 0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3882,2008

[2]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e Aftermath 0f Financial 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4656,2009

[3]郑京海等,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J],经济学季刊,2008,(3)

篇3

第一,从实体经济来看,上半年GDP增长了11.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夏粮虽然减产了8亿斤,但仍然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规模以上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速度是17.6%。

第二,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来说,内需和外需对经济增长动力在增强,协调性在增强。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是比较高的速度。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8.2%,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出口形势比较好,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恢复,进出口总额增长43.1%,其中进口增速更快,增长了52.7%,进口的增长一方面说明国内需求还比较强劲,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2.6%,其中有1.4%是去年价格上涨的效果因素影响,新涨价因素是1.2%,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温和、稳定的。

第四,就业形势比较好,上半年根据统计,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增加了五百多万,农民工就业比去年同期有一个很大的改观,上半年外出农民工就业人数增加了632万人。

第五,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上半年增长了27.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了81.6%,城乡居民收入基本都保持了7%~10%的速度。

篇4

关键词:节能减排;煤矿企业;循环经济;

矿山企业节能减排,能有效降低矿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以提高运转的效率和增加产品的产出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延长矿山企业的生存年限,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生活环境。所以,做好矿山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矿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一)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我矿有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2套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皆为2400 t/d,处理工艺为A/O接触氧化法,实际处理能力为4800 t/d;有1座矿井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14000 t/d,实际处理能力为14000 t/d,处理工艺为斜板沉淀法。我矿西南角有1座医疗废水处理设施,1台ClO2发生器,处理能力为20t/d,医疗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工业广场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外排。我矿有A/O接触氧化法处理系统1座,实际处理能力为4800 t/d,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外排。我矿工业广场锅炉房有4套麻石水膜除尘器,和2套旋风除尘器。所有环保设施投运率达到100%,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二)主要耗能设备状况

煤矿有主通风机、主副井提升机、空压机、主排水泵、胶带输送机、燃煤热水锅炉、综掘机、刮板输送机、采煤机、液压绞车、污水泵等主要耗能设备。已完成大型设备的技术改造或更新,目前无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高耗能设备。空气压缩机、主排水泵、胶带输送机等大型设备都实现了集中自动化的控制,矿井月平均负荷率达70%以上,矿井平均功率因数不低于0.95。

(三)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积极利用煤矸石充填大坝、道路,进行煤矸石、中煤、煤泥的有效利用,发挥其综合效益;进行矿井水净化处理及综合利用,2010年矿井水回用量达134万m3,2011上半年矿井水回用量达80万m3,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二、 2011年节能减排工作的对策研究和实施

(一)健全机构,责任到人

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据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合理制定并分解7个年度节能减排目标指标,按月落实到各主要责任部门,再由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对责任部门和主要责任人实行月度、季度绩效工资考核。

(二)科技节能,创新减排

选煤厂选用新型能源解决照明难题,照明效果满足现场要求,预计节电30%,年节电34万度; 转载溜槽节能降噪技术改造,减低噪音排放,节省材料开支年节约2.4万余元;对1~4号职工宿舍楼进行管网改造,将由原来的利用清洁水改为能利用生活废水,大大提高废水的复用率,估计复用率将提高至85%以上;严格控制耗能设备的空载、轻载运行时间。

三、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2011年上半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为0.021 t标煤/万元,低于计划0.022t标煤/万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燃煤、电力的消耗有所下降,同时工业总产值有所提高。

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

(一)建立绿色矿业的开发模式

此开发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生态环境的容量和与矿业开发规模的协调。所以,矿产开发之前就要同时进行区域环境评价及制定区域矿业发展规划;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社会价值和矿产资源开发经济价值的协调。所以,要采用技术创新,达到矿产采和选的过程对环境的最小污染;三是矿产资源的开发速度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速度协调。要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前、中、后期都要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并且和其同步进行。

(二)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再资源化

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大多是通过单一的矿产资源开发,这就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对尾矿的正确对待非常重要,利用即是宝,丢弃即为害。同时,尾矿也是矿区的环境污染大问题,只有让遍及矿区的尾矿坝彻底消失,才可以避免尾矿之害。现有的治污和防污技术却都做不到这一点,但可以对尾矿进行综合的开发利用,使大量的尾矿有所使用,而不是异地堆放或者废物搬迁,也就不会产生新的污染,同时可以滋生出新的财富,使得矿区环境治理持之以恒,良性循环。

结 语

节能减排和矿山企业生存及发展息息相关,矿山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支持尾矿综合利用的示范工程,做好政策的引导,建立起尾矿的综合利用激励及制约机制,加速我国矿山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余龙,齐莉丽.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矿山[J]. 中国井矿盐, 2009,(02) .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信贷投放节奏;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9-0013-03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进入20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已经缓解,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却仍非常脆弱,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在内需和就业等方面仍没有大的起色。同时,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也面临诸多压力。

鉴于上述宏观形势,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商业银行各项工作,尤其是信贷管理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信贷超额投放形成的结构失衡要求商业银行准确把握信贷节奏

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立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2009年成为全国信贷大投放的一年。然而,尽管信贷的大规模扩张有效地抑制了经济总量增长的下滑,对我国积极应对危机,推动经济企稳回升贡献重大,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却作用有限。而信贷风险暴露总是有相当长的滞后性,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业机制转换不到位、管理水平跟不上的情况下,过去一年多来,为应对危机、支持经济企稳向好而大量投放的贷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压力。因此,控制好2010年全年信贷增量、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结构,是当前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银行准确把握信贷投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运用在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突出地调整和投入到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相关的方面。而当前这一根本利益主要体现在缓解资源瓶颈、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关注民生和中小企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

因此,加快发展“绿色信贷”,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这既是银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更是银行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投放

实现我国经济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资源、环境、生态、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只有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配置资源,维护各方面生态的平衡,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金融生态的稳定正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题中之义,失衡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波折。

(四)统筹兼顾要求银行在信贷工作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

作为商业银行,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正确运用信贷手段,发挥自身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商业银行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既要保持信贷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又要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发挥信贷对调整经济结构的促进作用。

二、银行业超常规过量信贷投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信贷过量投放对急需加大发展的实体经济企稳回升作用有限

2009年一季度信贷巨额投放后,主要经济指标并不十分理想,而2010年1月份的信贷投放量与经济增长幅度的差异依然巨大。这说明天量信贷投放没有进人经济实体,或者进入了经济实体而没有到生产、流通、消费环节。

(二)信贷过量投放易造成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不利于股市、楼市的健康发展

2009年我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在30%的货币供应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只有8%左右,同时CPI是负的。据测算,大概不到1/3货币供应量被实体经济吸纳,而有2/3进入到了资产领域,这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推动了股市、房市价格的泡沫。

二是造成市场资金价格倒挂,闲置资金在企业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倒腾牟利。2009年曾出现了一部分企业将借来的信贷资金,通过票据贴现与定期存款之间的利差进行套利的情况。

(三)银行巨额资金过于集中投向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给未来信贷资产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首先是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度较高,如一些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一般性贷款占比不到60%,其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就占30%。虽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政府财政信用做担保,但由于在获得银行贷款时各家银行都要求担保或将贷款的还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这将导致政府担保杠杆率较高;且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巨额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负债率居高不下,导致银行在这一领域的信贷风险日益提高。

二是沉淀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量巨大,据统计,2009年房地产贷款新增量达到2万亿元。在贷款总新增量中的比例平均约占20%左右,而在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是高达40%左右。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将给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四)信贷过量投放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银行信贷集中于政府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造成的关联问题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并存。

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推进信贷投放的初衷一方面是抑制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拉动内需,重点是加强新兴制造业和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与强烈的信贷投放冲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对新兴产业在信贷政策、风险管理机制、市场规划上的准备却严重不足,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必然导致投放的偏向和“跟风放贷”。

从2010年1月末的数据看,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9.7%,比年初下降5.2个百分点。从余额看,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22.1%,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信贷资金投放的不足也导致了民间借贷成本的上升。这不仅严重限制了其进行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以及建立自主品牌,抑制了民间资本再投资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中国健全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

三、银行信贷有节奏均衡投放是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必然要求

(一)信贷均衡有节奏投放,是保持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生态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第一要务”所决定的

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信贷的均衡投放不是平均投放,而是依据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来把控信贷投放的数量与节奏,“均衡”既指总量的均衡,也指结构的均衡,即信贷投放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合理需求达到均衡,确保经济有效率地运行。

一是要与实体经济运行的需求进度匹配(即数量和时间)。从满足实体经济和工商企业各个时期的资金需要出发,银行应当均衡地按需投放信贷。

二是要与实体经济需要的投放对象、投放领域匹配。就是要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向国家支持的、关系民生的、资金最短缺的行业和领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二)信贷均衡投放,是银行业顺应国家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但要在经济增长总量上保持一定的水平,更要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这既要控制“两高一剩”行业,又要发展新型制造业、形成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内需。商业银行一是要保证信贷行业集中度的均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要保证信贷投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进度均衡匹配,否则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将是反向和有害的。

(三)信贷均衡有节奏投放,是银行业自身风险控制、审慎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倡导的“绿色”“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一是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明显;二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压力逐步加大;三是案件风险防范压力长期存在;四是金融信息科技保障压力依然存在。因此,银行只有按照企业经营的实际资金需求进度进行信贷投放,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从而控制信贷风险;而均衡投放也能减轻银行风险评审和管理的集中性压力,降低操作风险等内生性风险的概率。

(四)信贷均衡有节奏投放,有利于落实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抑制房地产过热发展等有保有压政策,也是科学发展观着力关注民生、协调统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围绕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行战略布局,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应特别关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房地产经济过热、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多样化、国家城镇化发展等问题,密切关注市场,加强对宏观政策及其趋势的研究,在大的经济周期内坚持逆向发展思维,合理把握发展节奏,履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当前必须控制好信贷增量,把握好投放节奏,推进政府融资平台“解包还原”工作,严控房地产贷款,切实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并在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服务渠道与金融产品等方面形成特色和品牌。

四、商业银行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主动作为

首先,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规模受到控制和货币政策逐步收紧的情况下,应按照国家及监管部门的要求,主动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继续推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是继续支持各地“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可以加大对国家级战略产业的信贷投放。

其次,商业银行应正视超常放贷的隐患。加强风险排查和管控力度,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保持银行信贷质量和持续发展。一是可以探索信贷业务的优化方案,梳理存量贷款客户,列出集中度高行业的客户,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发行信托理财计划、逐步调整退出等方式调整贷款余额,将有限资源用于国家重点项目。二是通过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和用途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三是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严控自有现金流不足,完全依赖政府担保补贴的新开工项目贷款。

篇6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以博大的胸襟虚心学习国外盆景艺术中的先进之处,借鉴他们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将精益求精的现代技术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这种学习与借鉴绝不是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而是要消化吸收,为我们所用。

在这种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中,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胸襟、虚心学习,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陋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民族的盆景艺术得以丰富和发展,并最终走向世界。

在这个方面,中日友好盆景园暨常州宝盛园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一、 中国盆景艺术必将融入到世界盆景艺术中去

盆景艺术是以自然的材料来表现自然景物的一种特殊艺术,历来被称作是“无声的诗歌、立体的绘画”。这种艺术所产生的美,既有自然的美,又有艺术的美。这种美感是由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价值趋向等因素决定的,并且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然美成了现代盆景重要的审美标准,因为它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盆景艺术是全世界一切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人的共同爱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行各业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必然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在当今生活中,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盆景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世界盆栽友好联盟副会长、日本高砂庵主人岩崎大藏先生每次来到中国,都感叹中国盆景艺术的巨大进步。他深信,盆景艺术必将再度在中国发扬光大,中国盆景也必将再度引领世界潮流。因此,岩崎先生自与宝盛园主人辛长宝先生结识并成为挚友以后,就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盆景园暨常州宝盛园的建设,并决定把自己收藏的盆景带到中国来。岩崎先生认为,只有中国才是他毕生收藏的盆景精品的最好归宿。

宝盛园的建设,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盆景艺术界的关注,盆景艺术爱好者、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日本众议员、农林水产大臣野吕田芳成,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名誉会长加藤三郎,会长Solita,副会长岩崎大藏,日本盆栽协会会长竹山浩,韩国盆栽协会会长成范永,美国农业部副部长Josephjen,美国国家植物园馆长Thomas S Elias都来电、来函、题词或亲自来常州对宝盛园的建设表示祝贺,这些祝贺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宝盛园的建设,是“世界和平与安宁的种子”,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纽带”,是“与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相连的”。辛长宝先生也在与世界著名盆景艺术家、收藏家的合作与交流中,把中国盆景艺术融入到世界盆景艺术中去了,架起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

二、“走出去,请进来”,创意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有着海纳百川般的胸怀,兼收并蓄,从不拒绝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

鲁迅先生在阐述“拿来主义”时说道,“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是说,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的时候,要运用智慧,自己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文化才能成为新文化,才能为我所用,发展自己。

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走出去,请进来”,这几乎已经成了各行各业的铁律,而绝对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崇洋。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工商业者,再愚蠢的人,也没有不愿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愿意借鉴别人的长处的。

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已经由资本时代进入到创意经济时代了,一个好的创意、一个金点子,也许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当整个世界都把中国定义为“世界工厂”时,难道我们真的就甘心守在“微笑曲线”的末端?中国已经错过了工业革命,落后于信息革命时代,难道我们还要再一次错过“创意产业”时代?

辛长宝先生早就关注到了盆景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创意。近几年来,他多次邀请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韩国、欧洲的盆景艺术家到宝盛园交流技艺,进行盆景创作。其中,竹山浩先生、木村正彦先生、铃木亨先生以及师从木村正彦先生的漆田大雅先生、波兰盆景艺术家MARIO・KOMSTA先生、世界著名盆景艺术大师小林国雄先生、今井千春先生、意大利马克先生等,他们长期担任宝盛园的顾问,并先后在园中创作了一大批盆景作品。

我有幸目睹了木村正彦先生先生创作盆景的过程:原材料是一盆主干扭曲与天然舍利浑然一体的柏树,看起来虽枝繁叶茂,但因没有造型,而显得有点杂乱。木村先生先将多余的枝干进行清理,使整盆树的结构露了出来,然后开始对桩材进行舍利加工。最后,木村先生对主枝进行定位蟠扎,然后由助手协助缠绕细枝铜线。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全部完成蟠扎作业,整件作品层次分明,自然和谐,完全没有当初繁杂臃肿的感觉。造型空灵飘逸,丰富的舍利显得刚柔相济,枯绿之间显现出勃勃生机。

后来,辛长宝先生对我们说了三句话:“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境中的惊喜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思索后的顿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胸有成竹的自信。这就是创意!“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说,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艺,还要学习他们独到的创意。如果我们总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小范围内来进行学习与交流,这就难免会使作品成为“近亲繁殖”的牺牲品。

“走出去,请进来”,这是去年刚当选为“世界盆栽友好联盟”(WBFF)国际顾问的辛长宝先生深深的体会。他认为,盆景艺术具有的审美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盆景艺术具有时空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们今天“走出去,请进来”,是为了壮大自己,是为了明天能够以更高的姿态“走出去”,能够走向世界。

三、中国盆景艺术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

和国内外许多盆景艺术家、收藏家一样,辛长宝先生也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十二年前靠五万元资金创业,现在他的盛士达集团已经拥有十家工厂,年产值近十亿元。集团连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有成长型企业百强”、“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他本人也连续九年被常州市政府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家”。

但是,辛长宝先生没有停止他前进的脚步,他投巨资创办宝盛园,同样是为追逐他心中不息的梦想。当初,有些人并不理解辛长宝先生的做法,甚至有一些流言蜚语。但是,辛长宝先生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思进取、不图发展,那他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他义无返顾、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盆景艺术事业之中去了。

作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辛长宝先生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作为一位盆景艺术收藏家,辛长宝先生同样非常重视盆景的质量。他认为,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中华瑰宝发扬光大。我们既要有民族自豪感,也要有历史使命感。我们应该通过从盆景艺术品的原材料、作品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人与环境”的主题等方面入手,因势利导,以作品设计的个性化为主导,来全新设计作品,全新定位,打造更专业的品牌,使中国的盆景艺术以最高的品位走向世界。

所以,他四处奔波,因为他需要世界上最优秀的盆景艺术作品。搜寻国内外最好的桩材,寻觅世界上最著名的盆景艺术家,为的就是让中国盆景艺术更快地与国际水平接轨,能够让中国盆景显赫于世界!

可喜的是,不久的将来,辛长宝先生的盆景园又要有大手笔了!他准备在金坛茅山再投入巨资,征用土地,用于中日友好盆景园暨常州宝盛园的扩建。整个宝盛园以盆景艺术为主导,形成中国园林、日本园林两大板块。同时还将建造收藏盆景、奇石、根雕、字画四大博物馆,馆中除了展出国内私人收藏的大量珍稀的艺术品外,还将引进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及著名收藏家、艺术家的作品。园中还将建立创意中心、科研中心、生产中心、培训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产、学、研一体,门类齐全,分工明确。到那时,常州宝盛园将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艺术园林之一。

辛长宝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用来浇灌他挚爱的盆景事业,他把自己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物产富饶,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西汉的外交家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也带回了地毯、毛织物、蓝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等,他把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扶桑,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并与日本弟子荣睿、普照结下生死友情,传承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鉴真大师传播交流中华文明,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盆景艺术要走向世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需要每一个有识之士充当文明传播的使者,搭起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

我们相信,中国的盆景艺术将一定会从这里走向世界!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能象辛长宝先生一样担负起历史的重担,扮演好文化的继承者、友谊的使者和文明的传播者的角色!

篇7

关键词: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比较优势陷阱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77-02

在国际贸易的理论中,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与俄林(Bertil Ohlin)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都主张立足于本国的有利方面去生产和出口产品。

然而在当今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一国的比较优势已不再仅仅体现为一个具体的产业或行业及特定的产品,而更多的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条上的环节或工序上要素禀赋的投入 [1] 130-133。过去单纯地依靠原始的比较优势或者要素禀赋(如各种资源的丰裕程度)来定位一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已受到不少质疑 [2,3] 19-44,20-26。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单纯地依靠“比较优势”很可能使得一国在国际贸易中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当中,即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3] 21。

一、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

要素禀赋结构指经济发展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当主要研究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就是资本相对劳动越来越丰富、或者说资本的深化过程 [5] 96。

首先,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有着始发性地决定和制约作用。一方面,从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是其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4] 67,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结构且随着要素结构升级而升级 [5] 94;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始发因素上,比较优势是贸易的基本动力,而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 [6] 51。

其次,产业结构决定着贸易结构,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改善有着反向作用。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之间是一个“原像”与“镜像”的关系,对外贸易只不过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 [4] 66;同时,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能有效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6] 69。

综上所述,可将三者的关系用图1表示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实质上是要素禀赋结构对贸易结构的一条迂回决定途径。

二、我国要素禀赋结构下的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现状

人口多、底子薄在相当长的阶段都还是我国要素禀赋的基本特征 [6] 51。然而,尽管我国目前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 [3] 22。于是,我国当前的要素禀赋特征决定着我国产业结构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进而决定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结构,从而导致我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如加工组装环节等)。这充分体现在发达国家的“微笑曲线”和发展中国家的“苦笑曲线”上(图2)。

这种仅限于初始要素禀赋优势的贸易模式使得我国绝大部分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都扎堆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进而大部分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上,而在外的“两头”往往都是附加值高的环节,这就导致了发达国家“微笑曲线”与发展中国家“苦笑曲线”的产生。此外,我国现今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条延伸缓慢甚至出现了“凝滞化”倾向,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加工贸易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即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力要素贸易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劳动力无限供给从而缺乏进行升级转型的内在动力 [4] 72。

三、走出“比较优势陷阱”的关键在于要素禀赋结构升级

由前文分析知,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故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必然会促进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的升级。我国“比较优势陷阱”的产生,浅显地说,就是“死守”劳动这一具有比较优势要素而“不思进取”,以致劳动密集型企业扎堆且绝大部分拥挤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这样的产业分布必然会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还易受全球商业周期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现今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便是例证;而消除这些由“比较优势陷阱”带来的种种弊端的关键则在于加快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步伐。

首先,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提高我国资本的丰裕程度。FDI的注入不但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本稀缺的制约,加快我国资本深化的进程,还能增进我国承接国际中高端产业转移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有效地引导国外资本流向国内中高端行业还利于吸收国外较为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其外溢效应还能刺激国内中高端产业的发展。

其次,加大研究开发(R&D)及高等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增强本国产业向中高端领域迈进的后劲。

再次,完善要素市场,提高其对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强化其提升要素质量的内在机制,以求要素禀赋结构在一个良好的载体中实现优化升级。

总之,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对不同产业的相对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基于此,我国企业方能由中间的低端环节向两头的高附加值环节进军,进而使得“苦笑曲线”逐渐变平(图2),于是产业链也将逐步向两端延伸,最终逐渐走出“比较优势陷阱”。

参考文献:

[1] 郭炳南,黄太洋.比较优势、全球价值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30-133.

[2] 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1):19-44.

[3] 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20-26.

[4] 袁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镜像”与“原像”的背离[J].经济学家,2010,(6):67-73.

[5] 徐朝阳,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10,(3):94-108.

[6] 鞠建东,林毅夫,王勇.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4,(1):27-54.

[7] 马红旗.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关系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视角[D].重庆:重庆大学,2010:20.

Promoting the industry chain extension with the main factor gift the structure upgrade:

Going out"the comparison advantage trap"

XU Chun-hua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Guangdong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篇8

世界经济上升趋势依旧

众所周知,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一个是美国,另外一个则是中国,两国的经济状况对世界经济的走势有重要的影响,而目前经济的先行指标表明,两个经济均处于稳步的复苏之中。

其次,从两国的实体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也都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美国作为一个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国家,2010年10月零售销售月率达到了1.2%,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7%,也超过了2010年9月份的0.7%,并达到了7个月以来的新高,而成屋签约销售量也从2010年三季度以来开始触底反弹并稳步上升,这表明,美国经济依然处于良好的复苏进程之中。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虽然2010年中国出台了一些紧缩流动性的措施,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复苏的总体趋势,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来看,依然呈稳步增长走势,这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0月我国的投资、消费和贸易顺差分别为21686亿元、14285亿元和2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69%、18.6%和13%。

2010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全球经济复苏持续推进,报告指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仍将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复苏速度继续领先于发达国家。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0年和2011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分别达到4.8%和4.2%,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在2010年和2011年将分别增长7.1%和6.4%,其中,中国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维持其10.5%和9.6%的领头羊位置不变。发达经济体2010年、2011年的增长率则为2.7%和2.2%。IMF的预测也进一步表明,世界经济依然处于复苏趋势当中,不太可能陷入二次衰退。

世界性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除了世界经济复苏拉动大宗商品的需求,从而推动其价格上涨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界各国维持低利率导致的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商品价格上涨。

虽然2010年中国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一系列紧缩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背后是管理当局也意识到未来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历史分析也表明,历来的加息周期也是资本市场的上涨周期,政府紧缩政策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早期的政策效应都会被市场“封存”起来,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爆发。而2011年新增信贷初步预计为6.5-7万亿元,也相当于正常年份的两倍之多,目前市场上的货币依然非常充裕,过量的货币发行无疑会使得市场上流动性泛滥。

世界主要经济体均继续延续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未来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而高通货膨胀则会与高经济增长相伴而来,目前世界经济还未达到高速增长的时期,因此目前只是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好,世界性的通胀必然会到来,从而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

新经济周期依然处于扩张期

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运行规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一般要持续7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扩张期持续时间要长于收缩期,比如美国,根据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统计,其历次的经济周期,扩张期平均59个月,收缩期平均10个月,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运行规律也表明,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一般会持续7-8年的时间,且扩张期持续时间往往要大于收缩期持续时间。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各国普遍进入衰退,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世界经济开始走出衰退,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逐步复苏。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则在2010年9月20日宣布,最近一轮经济衰退已于2009年6月底结束。如果根据本轮衰退开始时间2007年12月来计算,本轮经济衰退持续了18个月的时间,已经是二战以来美国最长经济衰退时间。当然,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各国联手救市,其力度之大,超出以往,因此,本轮经济从衰退到复苏走出了V型反转态势,这是之前的历次经济危机所不曾遇到的。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走势可能会非常复杂,是之前所没有见过的,因此才会经常出现关于经济未来走势的不同争论。但是,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复苏期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复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目前的情况还远没有达到繁荣高胀阶段,更不可能出现二次探底,根据经济周期固有的运行规律,未来的2-3年内将都会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而大宗商品也会呈现一个震荡上行的走势。

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展中国家存在长期需求

篇9

2009年第二季度,大宗商品价格率先走出衰退阴影,在犹豫和观望中走出了凌厉上行之势。代表一揽子商品的RJ/CRB指数由年初低点200点附近,一路上涨至年底的283点,全年涨幅超过40%。主要商品期货价格也是节节高攀,国际铜价从3000美元/吨下方,涨至7400美元/吨的年内新高;国际油价从最低约32美元/桶,回升至80美元/桶左右;国际金价更是在年底创历史新高(1216美元/盎司);农产品方面,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年初800美分/蒲式耳,涨至1100美分/蒲式耳。短短的半年时间,大宗商品价格扭转乾坤,纷纷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进入2010年后,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但好景不长,仅几个交易日后就掉头直下,甚至连续暴跌,CRB指数由1月6日的最高点(294点)大幅下挫至2月5日的最低点(259点),一个月跌幅高达12%。具体来看,伦敦铜价从最高的7665美元/吨跌至6285美元/吨,跌幅达18%;国际油价从最高的83美元/桶跌至72美元/桶,跌幅达13%;国际金价从最高的1150美元/盎司跌至最低的1061美元/盎司,跌幅近8%;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最高的1050美分/蒲式耳跌至最低的915美分/蒲式耳,跌幅近13%。在人们认为始于2009年的价格反弹即将结束之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又出乎意料地开始了新一轮反弹,CRB指数由2月5日的最低点一举升至3月初的277点,伦敦铜价从最低点回升至7550美元/吨,国际油价回升至82美元/桶,国际金价回升至1139美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回升至961美分/蒲式耳。

在新年开局的3个月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充分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10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势将加剧

经济基本面、流动性、美元走势以及地缘政治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2009年虽然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但在经济回升预期、流动性充裕以及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还将继续作用下去,但是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去年的新变化,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

(一)全球经济基本面因素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的决定性因素

总体来看,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好于预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内的主要国际机构,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预测也比先前更乐观。联合国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由负转正,实现2.4%的温和增长;IMF则认为,今年世界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1%;而OECD则预计世界经济将增长3.4%。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国际大宗商品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价格继续稳步上升。

在看到复苏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未确立,增长前景还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很脆弱,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贫困人口明显增多。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一致认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前景不佳,失业率还将继续攀升。而且,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仍未完全消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私人消费依然疲软,企业投资意愿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在下半年很可能会后劲不足。尽管新兴市场国家迅速恢复增长,但如果缺少了以三大经济体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增长活力,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的局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样的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走高,更多的会是加剧其震荡。

(二)尽管流动性依然充裕,但政策退出预期将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造成压力

2009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投机资金的推动,这与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世界各国向市场注入了充裕的流动性有密切的关系。流动性的本质是追逐最大收益,而在世界经济复苏预期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全球流动性的指向只能有三个: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相比而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兼具商品属性(稀缺)和金融属性(投机、避险),更加受到流动性的青睐,从而导致去年价格强劲反弹,部分商品不仅收复了之前下跌的“失地”,甚至再创历史新高。

但进入2010年,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步入了基础薄弱的经济复苏期。尽管多数国家都表示为保证经济持续复苏,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环境,但未来在经济复苏得到巩固之后,各国终将面临扩张性政策退出的选择。而未来一旦各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资金的流动性开始收紧,也就意味着促使商品价格上涨的力量将会减弱。

在本轮经济危机中,金砖四国表现良好,在全球率先复苏。但金砖四国经济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印度和俄罗斯最为明显,中国也出现了成本推动型通胀趋势。为抑制通胀预期,收回流动性,各国已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措施: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相继加息,中国和巴西等国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美国也已提高再贴现利率,为政策退出进行一些试探,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造成了压力。

更进一步,无论政策大规模退出所造成的流动性趋紧的事实是否会在今年发生,这种行动的预期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会给市场和投资人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正如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推动了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样,对于政策退出的预期同样也会对商品价格上升造成压力。

(三)美元长期走软,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都是以美元标价,因而美元涨跌也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美元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下跌;美元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然而这一规律在今年2月却发生了逆转,一方面是美元指数强势维持在80点以上的高位;另一方面原油、黄金、伦铜等大宗商品则出现了较大涨幅。从2月5日至2月24日,美元最高涨幅为1.35%,而路透社CRB指数上涨了6.2%,原油、伦铜的涨幅都在10%以上,黄金涨幅也在4%以上。

这一现象似乎表明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出现了“脱钩”。但实际上,美元反弹是美国经济复苏表现好于欧洲和日本、欧洲国家债务风险凸显、套息交易平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则是由于受到了世界经济复苏预期的正面刺激,特别是2月各国相继公布的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大部分好于预期,使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基本面因素改善的预期增强。

此外,从根本上讲,美元指数是以全球各主要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结算量为基础,以加权的方式计算出美元的整体强弱程度,其最终还是反映到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兑换的强弱上。在美元指数构成的一揽子货币上,欧元是权重最重(57.6%)的一个,美元兑欧元的走势自然也成为美元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自去年底以来,欧元区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相继爆出债务危机,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导致欧元暴跌,短短的两个月欧元兑美元汇率就由1.44跌至1.36。欧元大跌,必然会导致美元指数大幅上升;反过来说,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与美元指数上升是同步的,在2月份也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发生了“逆转”。但是,如果我们以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关系比较密切的澳元来衡量美元汇率的变化,会明显地发现其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几乎完全同步,说明美元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负相关关系并未发生明显逆转。

篇10

受2008年粮食丰产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国际粮食价格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普遍下降,一直持续到了年末。

2008年全球小麦大丰收,国际市场上可出售的小麦数量显著增加,导致小麦价格年末继续下降。

国际玉米价格在年末则主要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油价格大幅滑落、美元走强都压低了玉米价格。

国际米价也在年末继续回落。

二、2009年粮食市场发展分析

放眼2009年,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的因素最终会归结到两点上,其一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全球经济走势;其二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供应情况。

(一)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有利于粮食价格处于低位

按照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较为乐观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至2.2%,低于世界经济增长3%即为衰退的标准值,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经济体分别负增长0.7%、0.5%和0.2%。世界贸易量增长将放缓至2.1%。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在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预计2009年世界粮食市场会持续保持低迷,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

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巨大的信用泡沫破灭。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在1.5万亿美元的房地产次级贷款的信用基础上,创造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64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伴随着次贷危机,这些信用泡沫一一破灭,令参与这些金融产品交易的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进而直接影响到这些机构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上的交易能力。除此之外,由于金融领域已经出现系统性风险,信用危机显然不会只停留在次贷相关的产品上,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必然受到波及。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炒作,而现今炒作环境已然不再,粮价必然从虚高向供需决定的理性价格回归。

第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扩散和发展,经济走势低迷,粮食需求前景不容乐观

短期内,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消费者难以再依赖对外借贷和财富效应支撑其消费增长。而且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也将次贷危机的影响放大到全世界实体经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在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进入技术成熟期后,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已开始减弱,目前尚看不到世界上技术进步或生产组织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由于粮食需求与世界经济增长形势正相关,因此世界经济的低迷必然引起粮食需求的增幅减缓甚至是减少,综合起来有利于维持2009年粮食价格持续处于低位。

(二)2008年的粮食生产大丰收,保证了2009年的粮食供应,进一步下压粮价

FAO12月份出版的最新一期《作物前景和粮食》预测,2008/09年季的粮食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2.45亿吨,较2007/08年增长5.4%,该预期数字比6月份预测的2.8%高出了2.6个百分点,比10月份的预测也高出了0.5个百分点。同时FAO预计2008/09年季粮食使用量为21.98亿吨,比产量少4700万吨。生产比需求增加的快令年度末库存水平提高到4.74亿吨,比上年度回升10.1%。库存水平的回升有利于保证2009年的粮食供应充足,因此有利于在2009年维持粮食价格弱势。

第一,小麦大丰收,远超过年度使用量,库存水平迅速回升

2008/09年季小麦产出预计为6.82亿吨,相比上年度大涨了11.7%,远高于过去平均五年的水平。相应年度的总使用量6.48亿吨,比产量少了3400万吨,令2008/09年季末的库存水平恢复到1.83亿吨的水平,比上年度增长21.8%,接近2002年以前的库存水平。库存与使用量的比率上升到28%。

今年小麦的增长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2008年的产量也高于预期,亚洲由于伊朗等中东国家受干旱困扰,今年产量估计比去年的丰收水平减少20%左右,导致整个亚洲的小麦产量与去年相比会略有下降,不过更长远的看,今年仍然是历史上的好年景。

第二,粗粮生产好于预期,令2008/09年季库存水平与上年度持平

2008年世界粗粮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11.11亿吨的水平,比去年高出了3.1个百分点。良好的天气条件令美国的玉米大幅增产。而欧洲、亚洲等地区的产量也有增加。在粗粮使用上,预计2008年为11.06亿吨,比去年高出3.3%,低于去年5%的增幅。由于饲料小麦的大量使用,玉米作为饲料的投入相比去年已经下降,今年使用量的增加主要来自用于美国制取生物乙醇。由于使用量略低于产量,令2008/09年度末的库存水平较上年度恢复了2.5%。2009年如果石油价格持续弱势,利用玉米制取生物乙醇的积极性会受到考验,会释放一部分玉米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也会减少对饲料玉米的使用,两方面相加意味着今年的玉米需求将趋弱,也有利于维持弱势价格走向。

第三,大米受到高价刺激,生产量大幅度增加,库存水平回升

FAO最新预测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4.51亿吨,比上一次的预测高出450万吨,较去年的产量高出2.5%。而且与此同时大米的使用量为4.44亿吨,产量高于使用量,令2008/09年季末的库存水平比上年度高出了660万吨,增长了6%。至少保障今年次季收成之前大米供应充足。有利于维持大米价格在2009年上半年走势趋弱。

第四,2009年冬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可能阻挡粮价进一步下滑,需要静观待变

在对2009年粮食价格的悲观预期和生产投入成本增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主要生产国的种植面积已经较2008年减少。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下降了3―4%,在欧洲,欧盟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下降了2%,俄罗斯、乌克兰的小麦种植面积也出现下滑。只有亚洲情况较为稳定,印度、巴基斯坦政府都在鼓励小麦扩大生产,中国的种植面积也较为稳定。这令2009年下半年的小麦价格基调存在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