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上虞 管理 发展
上虞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与上虞城区隔江相望、八桥相联,是上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 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31平方公里,实际已建成 13.8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上虞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是集科、工、贸、娱乐公建、居住于一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载体,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
开发区作为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城工并举的新城区,历经十几年的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吸引中外客商纷纷入驻、四海英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经济总量增长的主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一、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
上虞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既是老城区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上虞市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工业新区。区内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已实现"八通一平",完全适应各类投资项目需要。
(一)上虞经济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十几年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交通、电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达到“ 七通一平 ”,饮用水达到国家一级水标准,能适应各类投资项目的需要。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投资服务中心,竭诚为外商进行全程“ 一条龙 ”免费代办服务。同时开发区已建成 2 平方公里的生活区,集聚人口6万余人。
(二)以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轻工纺织、建材工业、光伏产业等产业的积聚充分体现着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其中,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生产各类电机、空调、制冷、汽车配件、数控机床、轴承等,占园区总产值的49%;环保节能产业主要生产节能灯、环保器具、环保设备等,占园区总产值的 20.7%;轻工纺织产业主要生产高档色纺、纱、袜子、手套、服装等,占园区总产值的11.8%;建材行业主要生产水泥、新型墙体、塑钢制品等,占园区总产值的5%。世界500强之一的松下、菲利浦等公司已在开发区投资发展。
(三)交通优势更趋显现。上虞经济开发区地处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五大城市中间,东距宁波 62 公里,西至杭州 70 公里,北到上海、苏州各 220 公里,南离温州 250 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已经建成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大桥的全线通车,使得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迈入了重要的一刻,也给上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动工兴建的杭州湾绍嘉跨江大桥起于开发区内的上三高速和杭甬高速交接点,终于嘉兴的沪杭甬高速和乍嘉苏高速的枢纽互通处,全程 67 公里,建成后, 使上虞到上海的路程缩短约 130 公里 。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开发区既面临着众多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未来发展的机遇:
1.国际国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吸引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港台地区也对大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些为开发区引进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增大,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跨国流动成为常态,这为我们招才引智提供了更多选择;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通讯设备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都有数量可观的扶持资金,而这些都是我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国家支持和保护的重点。
2.政府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开发区将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政府要求开发区成为全省、全国开发区的模范,成为城市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样板,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跨越发展,并且在经济管理权限、行政审批、财政税收、生产要素配置、发展环境和组织人事等方面都给予了开发区前所未有的支持,这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发区自身具备的比较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发区大企业多、人才多、整体素质高、科技含量高、企业管理水平高,这是开发区的独特优势,最容易让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后发优势。近几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成投产了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这些重大项目和企业的能量正逐步释放,将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开发区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1.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尤其是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必将导致我国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2.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各地开发区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西安、无锡、苏州、成都等高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转型,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而且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也堪称一流,已成为当地最亮丽的新城,其影响力、吸引力十分强劲。
3.开发区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的理念、思路与现代开发区发展的趋势要相适应。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更加重视产业的发展,而忽略城市的发展;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未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稍显落后。二是规划有待完善,现今规划与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招商引资对规划管理的“倒逼机制”,往往是项目选址跟着客商的意愿走。三是功能补位需要加强,与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融资平台需要夯实,与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开发区现有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要争取改变资源分散,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开发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更多的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立足区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优势考虑,建立有各自特色的产业定位。“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呼应大绍兴、实现大发展”是上虞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总体目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一轮的竞争,开发区提出了“乘势而上、错位发展、注重特色”的发展思路,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再创新的发展优势。
(一)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中等新兴城市是上虞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开发区作为上虞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一翼,必须充分体现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提高规划的品位及档次。开发区要努力提高规划建设的品位,使江滨生活区与上虞具有江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成为上虞城市发展的新亮点。1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在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城市工业区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机电一体化为主导、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要以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按照“改革开放先行区、体制创新实验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全面编制开发区未来5-10年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政府的要求,争取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对开发区进行统一的全域规划。调整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编制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减少项目安排的随意性,不断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
(二)完善开发区功能。要高位对接城市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完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尤其要加强城镇和村庄规划,为规范农村建房,查处违法建设创造条件。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产业园区。同时,可以按照产业分工,在建好现有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
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上要成为示范区,园区内不仅要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业园,还要有一流的社区、一流的商业服务、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在区内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物流、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商场、酒店、酒吧、金融、保险、工业旅游、医院、双语学校等配套服务项目。大力引进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加快建设高档居住休闲社区。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开发区国际化、都市化、现代化和生态化步伐,使之成为环境最优、品位最高、客商最向往、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和都市新区。
(三)培育发展优势。根据城市工业基地特点和开发区实际,在发展规模上,开发区要引进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及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在产业结构上,首先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其次根据城市工业园区的特点,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型的轻工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借助杭甬运河穿区而过的交通优势,在运河码头周边适度发展重型机械制造业。为营造成良好的城市工业区氛围,提高工业区的品位及档次,在区内禁止发展重复建设、工艺落后、浪费能源、环境污染的产业。
(四)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开发区一方面将加大机构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力度,以理顺管理职能来提高办事效率,以激发干群的工作热情来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聚集人才的高地。开发区如果没有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就不能称其为开发区。人才是高新区的第一资源,是经济腾飞最关键、最紧缺和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开发区要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必须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要认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引进人才的重点。即着力引进和留住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研发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携带项目、技术、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实战经验和高超操作本领的技能人才。
二是要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政策优惠、服务专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园,让他们在这里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三是建好企业家队伍。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我们要实施“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开发”的人才工程,突出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发展眼光、拥有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本领、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团队。在人才引进上,我们要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公司、企业、资本、资金引进来,更要注重把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和先进人才引进来。
以发展为主题,创新开发区功能,提高开放水平,是上虞经济开发区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通过未来的发展,上虞经济开发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为城市扩大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导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经济,它不仅在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和实践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以下十大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础型、理性型和发展型,是各不相同的。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从行政学和行为学中吸收营养,成长结果是的相互组化;发展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的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实现和自我发展。因此,发展型理念不再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掺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引导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管理中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转向集成管理
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势。传统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建立的竞争管理模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1973年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提出了机集成制造的概念,为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集成的思想和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的实践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它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放大为手段兼容各种管理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中互连互动,共同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3、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的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对象的管理:(1)企业要有能力并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络,不断获取全球的新知识、新信息,对它们进行知识的自我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2)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通过对员工的培训、终生,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获取、创新知识的能力;(3)充分利用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4、人力资源目标,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注重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
知识的信息化,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80—90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反思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取向。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把自己的目标定位超越了经济范畴,进入了伦理世界,更多的意识到了社会的责任,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员,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IBM公司把企业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在这些基础上,人们形成一种共识,未来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目标。这一种目标体系,是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是把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相用(系的体系,是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境界的追求。人力资源管理从来就服务于服从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工作的。随着企业目标由追求最大利润为唯一目标转移到对顾客、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负责,一心为他人,一心为社会思想观念的转移。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和形式都要取向到位才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取到企业目标服务的效果,在注重社会目标的同时,实现双重目标的统一,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5、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模式转向横向网络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模式,一般是根据物流过程而设计的,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强,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的特点,这样组织协调监督困难,管理成本高,效率却很低,官僚主义问题突出。显然,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开放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特点。对于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并提供共享。因此,企业管理中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行电脑操作;非标准化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决策,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地缩减,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在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一改传统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演变成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网络型组织结构。原来承担上下级层次问信息链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内部分工及由分工历带来的控制与协调可以抛弃,从而创造了最短的信息流,这种组织结构意味着员工素质已有极大的提高,具有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也意味着组织的分权趋势,组织成员可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直接处理事务;也意味着领导观念的转变,员工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和顾客,承担为顾客服务的责任,企业领导者起着指导、支持、激发员工智慧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地发挥了管理的效力。
6、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模式,从规模质量型转向速度型效益
,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效益,不能不说是过程中的一个创新,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为适应这种要求,都在规模、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规模和质量型效益模式虽都是成功的管理创新,但它们毕竟是工业经济时代以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还不能解决在迅速和信息化条件下的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对市场迅速反应。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美国企业从90年代开始创造了以速度求效益的速度效益型模式。速度效益型模式的本质就是降低时间成本。在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和质量成本的已有技术基础上,重组程序,减少环节,杜绝一切浪费,满足个性化所决定的多品种,少批量,灵活生产的需求,速度型效益模式的要求:(1)把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组织功能的首要标准;(2)提高企业的预测力,健全应变机制;(3)企业应在利润增长,市场份额,企业成长及责任三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在技术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实现效益的增长。
7、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接贡献分配
分配关系是由资源的占有关系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谁拥有资本,谁就取得了社会财富的支配权,于是按资分配是主体分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广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第一,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第二,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入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第四,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入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严防强盗出来抢劫。
8、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殖。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即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他们在企业人员数量中仅占20%,却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干。价值评价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指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使人才的贡献得到承认,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价值分配就是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9、管理模式,从区域文化管理转向跨区文化管理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它受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因此,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文化既渊源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同时又是再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民族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等,是具有企业个性特色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这种管理文化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属于民族的、国家的,具有地方特色。在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文化的地域性较强,有时由于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使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搞得水火不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无国境,无国籍的世界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和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跨文化管理,就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自成一家。跨文化管理不是管理文化的同—化,恰恰是、借鉴、包融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和多元化,人们可以在管理的实践中自主创新,建设有各具特色的个性企业管理文化。
篇3
引言:
学科竞赛是超出课本范围的、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展开的一种帮助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和锻炼其心智的特殊竞技考试。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学科竞赛主要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一些虚拟企业经营决策的竞技比赛,大部分比赛需要借助于相应软件,虚拟出一个仿真市场的环境来开展,而这也正是工商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从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近些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欲通过学科竞赛的形式,弘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内涵体系
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一系列理论课程,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由相关单位主办的一种学科知识应用竞技比赛,是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第二课堂。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校”),目前,引入开展的比赛有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大赛)、“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商道大赛)、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流通业经营大赛等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从学科竞赛的内涵体系上看,其覆盖的知识体系较为全面而系统,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多门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知识,尤其需要将所学管理类知识融会贯通。工商管理类的学科竞赛大多是借助相关软件,营造一个虚拟的市场场景,让参赛选手虚拟成若干家公司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在这种虚拟经营中,参赛选手需要综合运用到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知识,也会运用到基础管理中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知识。因此,从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内涵体系来看,学科竞赛是一种“老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实践训练模式,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检验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接近于真实的市场场景中实践管理决策,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创造的能力,又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场地难以解决且实践费用高的难题。
二、学科竞赛与实验教学课程的关系
学科竞赛能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但受学科竞赛规模的限制,参与到学科竞赛中的学生只能是一小部分,因此其受益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要使受益学生的范围扩大,还需要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来驱动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1.借助学科竞赛加强校方对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认识。学科竞赛一般是在各高校专业领域中影响较大的竞技比赛,学生如果能够在一定级别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能够给学校带来荣誉和口碑宣传作用的。学校能从学科竞赛中获得知名度提升的益处,便于招生工作的开展。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校方对学科竞赛及促进学科竞赛发展的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投入,因此,可通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并从中受益,推动学校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
2.通过学科竞赛了解及试用相关教学软件。学科竞赛往往是由各级教育主管单位主办,由相关软件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大多数学科竞赛需要借助相关软件平台,虚拟出一个仿真的市场场景,由参赛队伍虚拟成若干公司进行市场竞争,而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是将学科竞赛的整个过程进行教学指导。那么,先行进行学科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对软件进行了解、评估其价值,以便向学校申请采购并用于教学。
3.以实验教学课程为平台提高学科竞赛水平。如果能选用某个学科竞赛中所使用的软件平台开设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便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熟悉该比赛的竞技规则,通过教学进行赛前的练习和预热,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参赛选手的选拔。由此,更加能促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可见,学科竞赛与实验教学课程之间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用学科竞赛驱动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而将学科竞赛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也能促进学科竞赛本身的发展。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
1.课程开设前设计。(1)硬件物资准备。因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已取得了相应前期成果,加强了校方的重视,向校方申请筹建相关实验室就变得相对顺理成章。实验室的筹建需对学科竞赛所使用的相关软件进行遴选并采购,在软件公司的指导下进行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2)师资准备。学科竞赛的开展需要一支指导教师团队,因此,基于学科竞赛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只需从指导教师团队中选取。而指导教师通过前期对该项学科竞赛的研究以及与比赛组委会及软件公司的联系,已完全具备了能够教学该实验课程的能力。
2.课程开设内容设计。此类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以锻炼学生管理决策能力为目标,相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更为全面、具体、细致。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见表1所示。
教学内容一般安排32~36课时,根据学科竞赛使用的教学软件的具体情况,虚拟决策规则的介绍可安排6至8个课时,学生实践操作可安排20~22个课时。结合相关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的结果分析可穿插在学生实践操作中分散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实践操作全部结束后安排若干课时集中总结点评。
3.课程开设时间设计。学科竞赛驱动下的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该赛事的进程进行开设。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即商道大赛),组委会一般会在每年的5月启动大区赛,那么基于该项赛事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适合开设在下半学期,可以集中在三月底至四月中旬以实训周的形式开设,在本科年级的第四学期(大二下学期)进行开设。这样既有利于普及实践教学,也有利于为学科竞赛选拔参赛选手做前期准备工作。
4.课程教学考核设计。工商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多以虚拟经营竞争的形式进行,这类课程可设计为专业选修课程,在本科考核学分制中设计2个学分。教师考核学生该课程,可以学生参与操作的投入程度及经营成果的好坏为主进行相应考核比例的设定,具体考核项目及比例情况见表2所示。
学科竞赛驱动下的实验教学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科竞赛的受益人群,因此,虽然其经营结果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在该课程中接受知识的多少,但不能作为判断学生受益程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一指标在考核比例中不应该占据一个很大的比例。相较而言,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经营结果的自我分析总结应该更多地作为考核的重点,以此来评判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受益程度。
四、总结
学科竞赛驱动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是将一些与学科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与学科竞赛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科竞赛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日常教学中渗透学科竞赛的相关内容,以学科竞赛驱动管理类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这种将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结合的形式必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平,杜力.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 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高,二者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最终办学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助推作用,当高职教育培养输出的人才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时,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将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发展速度、整体规模以及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实力。因此,应当协调好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潍坊经济发展现状
潍坊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潍坊同时也是中国风筝文化的发祥地、国际风筝联合会组织总部所在地,也是国际风筝会的固定举办地点,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近年来,潍坊市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17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52.2%和43.7%,分别拉动GDP增长0.34、4.33和3.63个百分点。表1是潍坊近几年经济发展变化的统计数据。
根据《2016年潍坊市政府工作报告》,潍坊市将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三个新的千亿级产业链,智能装备、新能源及电动汽车两个300亿级产业链。实施新一轮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集中突破总部经济、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业,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和农村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700亿元、占比超过50%。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潍坊将进一步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制造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并持续推动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第二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型。随着潍坊产业结构的转型,第二、三产业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也引导着高职院校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体现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潍坊高职教育现状
潍坊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潍坊市职业教育规模较大、发展较快,山东省教育厅网站统计的山东省高职院校中,潍坊市共有10所,其中有7所设在潍坊市区,2所在青州,1所在诸城。此外,在寿光曾有一所职业院校(潍坊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根据《2015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如下:潍城区243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97.9亿元,坊子区138.1亿元,奎文区239.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59.6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290.4亿元,青州市578.8亿元,诸城市746.5亿元,寿光市806.9亿元,安丘市286.6亿元,临朐县244亿元。由此可见,潍坊市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分布存在密切联系。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潍坊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现状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产业结构和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这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从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对应性角度,说明目前潍坊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现状(见表2、表3)。
篇5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中职学校布局到中小城市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提出合理布局有利于开展产学合作,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生劳动力的聚集;通过校园资产的置换有利于中职学校的规模发展。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各区域大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与转化。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设在大城市中心的中职学校纷纷寻求合理布局校址,或到周边的中小城市,或到产业园,或到开发区。本文拟对这种现象作一些分析。
一、中职学校合理布局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分析
1.经济性
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从人力资本的理论可知,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是塑造人力资本重要的方式,而且是回报率较高的投资,学生花钱,购买教育产品,就是指望将来能得到回报。短期回报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顺利就业,长远来看,能够使投资者获得事业和收人上源源不断的收获。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首先要考虑学习和教育的经济成本。目前重庆市中职生源主要是农村的初中毕业生,若中职学校布局集中在大城市中心必然要增加农村学生的食宿成本,交通费用。但是若将中职学校布局在生源集中、文化层次接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近的地方,对求学者和学校举办者,都是低成本和经济的付出。
中职学校从中心城市调整到中小城市办学,在客观上顺应了教育投资者的愿望,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投资。
2.社会性
中职学校招生的重心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根据对重庆主城区的几所中职学校的抽样调查,城市的中职学校生源95%以上是农业人口,这些学生勉强学完初中课业,年龄平均在巧岁左右,人生观正在形成中;学生中很多是应试教育失败者,是层层过滤下来的“学习弱势”群体,这些学生进人大城市后,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往往对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充满渴望和崇拜,但又缺乏抑制负面影响的能力。这容易使得部分学生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性、纪律涣散,排斥学校教育和管理。若将中职学校布局在中小城市或经济开发区,学生没有离开自小熟悉的环境,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是有利的。
二、中职学校合理调整布局,将会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中职学校是直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层次以及产业结构的分布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空间布局和专业设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与中职学校就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正在从主城转移到城郊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周边的卫星城市及区县城市。如重庆市近几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以it信息、医药化工和制造业为龙头的主要支柱产业,引人富士康、惠普及英业达等it巨头人住重庆主城外的西永工业园、保税区、经济开发区。这些企业和公司每年需要数以万计的一线技能人员和操作者,其主要来源就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中职学校就业主体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城郊地区,必然促使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要调整布局。
1.合理布局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职学校布局在二、三线城市或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有利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互利互惠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的,中职学校紧靠企业布局,企业可能为学校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企业可以开展深层次的参与,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提高质量,学校也可以向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合作,从企业一方获得设备、师资和学生实习实训等教育资源的支持,当学生毕业后,能在就近的企业就业。
2.合理布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生劳动 力的聚集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又是一个大农村,农村人口占重庆市总人口的70%以上。多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绝大部分分布在县级以上的城镇,农村职教主要依托部分职业中学及条件较差的培训机构。2000年以来,重庆市对中职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以万州、涪陵、永川、黔江四个卫星城市的中等职教中心和以重庆主城职教为龙头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与中职学校就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化工、机械制造、医药、计算机电子产品、汽车等)已经转移到重庆主城外,分布到重庆周边的卫星城市、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及区县城市。而重庆主城区及近郊工业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和金融、物流、it信息产业和国际贸易。对于万州、涪陵、永川、黔江及各县的城镇地区,较多地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确定为制造中心与中等职业教育倾向地区,在那里设置中职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就地就业。
中、小城市作为大城市的卫星城市有聚集富余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的功能,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加大城市的稳定指数,在这些地方,无论在投资、运行经费,还是学生的学习成本都低于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发展中职教育,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可以解决城镇青年和农村大量青年转移劳动力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就地安排就业。中职学校布局在这些地区,还可以刺激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有效聚集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
3.合理布局可使中职学校自身得到较快的发展许多一线城市的中职学校办学时间长,在城市中占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但校园面积并不太大,这类学校靠自身的努力要快速发展起来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历史欠债多,负担重,招生成本过高;二是主管部门多为不同的行业,不重视中职教育,没有足够的投人;三是中职学校在城市中心办学,学校运行成本增加,身处闹市的学校管理难度大。
篇6
[关键词]英雄工业园;产业集聚;区域分工;空港经济圈
[作者简介]黄志平(1994―),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何振学(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江西南昌 330013)
一、英雄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5年英雄开发区揭牌以来,虽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然而其内部的产业结构却存在不少问题。“十五”期末,英雄工业园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为31:54:15。开发区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严重的失衡,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在第二产业中,又有技术含量较低的特点。入驻英雄工业园的中大型企业占少数,而且大部分都是食品加工行业,如:江西金牛企业集团、江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亚啤一厂区、江西正邦集团养猪育种有限公司等。从这个层面讲,食品加工成了英雄工业园的支柱产业。在开发区经济中主要是以加工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大型规模性企业。
英雄开发区缺乏商业、教育等设施,全区除了各企业厂区和一些民宅交错分布之外,没有任何的商业集聚,也缺乏教育设施。外来人口不足,经济缺乏活力。
在区域的布局规划中,英雄工业园的区位功能十分不明确。由于政府招商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而多多益善,因此引进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没什么很强的相关性。
(二)人才资源现状
1.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创新型人才紧缺
区内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配置还远远低于事业单位。从人才资源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普通人才过剩和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并存,将极大地影响区内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2.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层次偏低
技能人才在目前开发区人才总数中占据比重最大,但高技能人才比例偏小,人才素质偏低。农村实用人才中企业经营能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比例相对较低,这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三)招商困境
开发区政府主要是依靠提供土地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由于这种模式并不重视企业内在机制的建立,使得这些企业既在空间上没有形成集聚,也未显示出对开发区强烈的植根情怀。更为关键的是,英雄工业园本身的短板限制了其长足的发展。第一,开发区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第二,区域内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极力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然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没有提供较为直接的资金支持,也缺乏与该地区合作的金融机构,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第三,区域内人力资源较为贫乏,技能人才与实用人才较少,并且距离市区较远,城市化水平较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四)环境污染
英雄开发区在开发发展中,整个园区内没有污水处理企业等环保措施,而却拥有晨鸣纸业、中石化昌北储油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在开发区内,烟囱将废气直接排放到空中、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据了解,目前整个开发区内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为开发区的持续发展遗留隐患。
二、对英雄工业园的定位
(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根据上文对英雄工业园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
1.园区内没有完备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分工程度较低。
2.园区内的各要素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融资方式单一,人才资源较为低端,技术资源短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区域规划不协调。
3.园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不齐全。
这些都导致英雄工业园无法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二)区域分工与竞争
作为大区域,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希望实行分工是因为地区分工将以较低的成本来满足整体需要;作为子区域,英雄工业园参与分工是因为分工可以增进本地区收益。分工则导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则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方针。无论是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的分工,都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内部实现分工,则内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区域间分工,则在同一产业中根据区域的生产力完成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而影响区域分工的主要因素,则是分工产品或要素之间的价格比,即实现生产分工的平均成本。从英雄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得知,该区域在各要素市场的供给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提供要素的成本会较高。从这个层面讲,在市场规律下,市场更情愿选择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内部分工。这也意味着如果通过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使整个英雄工业园参与到生产分工中来,就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机会成本。这也是单独为英雄开发区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的一种弊端。虽然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却无法综合更大区域的整体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互动效益。针对单个区域的区域政策会影响到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一定的区域政策制定后,所有受政策影响的区域将同时就政策规则作出理性博弈。假如英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制定政策时只考虑本区域的行为,而未考虑到非目标区域的行为选择,那政策实施的效果必然与预期目标有所差异。因此,英雄工业园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在产业的分工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种竞争,而这种竞争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区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三)工业发展的后花园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南昌英雄开发区的关系可以通过“中心―”模型得以解释。南昌经济开发区属于中心位置,英雄工业园则属于经济中心的。经济中心部位由于其区位独特的优势,使生产要素从周边向中心流动。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英雄工业园还将持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地位。
英雄工业园作为南昌经济开发区的辅助区域(简称经辅区)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一个层面,对英雄工业园而言,作为经辅区可以较好的解决开发成本较高的困境,因为区域内的企业规模会比较小。另外一个层面,对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经辅区的设立可以完善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加强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度。因此,定位英雄工业园作为一个经辅区,就像是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花园,如果做好后花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做好经济中心的经济建设。
三、开发区经济发展瓶颈的改良途径
(一)加强人才吸引力度
人才的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发区作为所在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经济增长级,应高度重视人才聚集,以推进开发区的发展,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才的聚集和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推动区域经济深入的发展。
(二)打造空港经济区
2008年4月24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开始启动。此次扩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将把自身的物流、商务等配套设施与乐化组团规划建设、南昌经济开发区、南昌英雄经济开发区、桑海开发区开发建设连接起来,进一步推动南昌临空经济圈规划建设。若能合理的整合资源,形成土地、产业、规划的互动,可以带动整个南昌大区域经济的增长,实现区域之间经济互动效益。
(三)加强自主创新
建立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制,要以企业为核心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产业的转型。
1.对企业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财税政策给予企业创新大力支持。鼓励先进的产业,淘汰落后的产业,并在财税政策上减免企业设备创新与更新的税收。
2.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给予企业技术支持与辅导。
3.积极引进其他区域先进的技术以及信息资源。英雄工业园临近四个开发区,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积极向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红谷滩新区等开发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以及大量的资金流。
4.构建“赣菜城”的设想
结合英雄工业园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食品加工产业基地。预期在英雄工业园中分别划分三个关联区域,建成食品加工基地、特色体验超市、物流包装中心三个围绕赣菜生产、销售、出口的集约化“赣菜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海陵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区域经济;联动性
作为当前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园区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当中所发挥的作用都越来越重要。海陵工业园区作为江苏省泰州市主城区的一个工业园区,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快与慢,直接关系到泰州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成与败。因此,本文以产业园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托,对海陵工业园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期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分析
(一)产业园区的理论概述
建立产业园区的设想,最初由原斯坦福大学校长弗雷得里克·特曼于1947年首次提出,并据此创办了日后闻名于世的“硅谷”产业园区(其前身是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办的斯坦福产业园区)。“硅谷”产业园区被看作是产业园区的起源,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伴随20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全世界迅速兴起了建设产业园区的浪潮。
(二)产业园区的作用
产业园区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作为培育产业集群的摇篮,产业园区有利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其中,园区的规模效应使得园区内共享市场、人力、原材料、信息和基础设施等成为可能,这种便利性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与交易成本,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生产率。而分工的专业化和紧密的产业关联,则有利于加强供应商与客户间的沟通,同时还可能衍生出新的产业,进一步细化园区内的产业集群和分工,密切企业协作。此外,一般园区企业的经济手段、设备技术、产品价格、客户渠道等都相对公开和透明,这极大地便利了园区企业相互学习借鉴,促使技术装备、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不断创新。
(三)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依赖其产业集群的形成及集群竞争优势的发挥。一旦其产业集群形成并得以发挥其集聚效能,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便可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即,产业园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反作用于产业园区,为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促进其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二者演变成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壮大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产业园区通过集聚、规模效应与外部经济性等影响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产业园区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也决定了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和演进路径。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园区还有一个强大的生命力——创新效应。完善的区域创新环境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园区的创新活动,使其成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同时,产业园区的创新又可反作用于区域创新环境,如提高区域内劳动者的素质,形成区域要素享赋,并且区内企业的创新行为也会因互相学习扩散,从而影响区域的基础知识,产生新的创新网络。如此,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便可良性发展。
二.海陵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海陵工业园区,于2003年4月经市政府批准组建,规划面积16.6平方公里,2006年4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1月,京泰路街道由泰东镇改设而成。2006年底,海陵工业园区和京泰路街道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转模式。2011年8月,又增挂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牌子。目前,辖区面积近40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5个社区,总人口近6万人。已建成“十纵十三横”道路50公里、桥梁25座、标准厂房55万平方米、安置房60万平方米,实施绿化100万平方米,疏浚整理河道40公里,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
通过多年的努力,园区街道经济社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保持40%左右的增幅。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1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初步形成;累计引进各类项目450多个,其中工业项目330多个,建成各类项目300多个,在建项目30多个;以春兰、LG及其配套企业为龙头的电器制造,以金阳光电子材料、申视复合管、博维高分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华龙电子、明昕电子、科化塑封料为依托的微电子,以中嘉国际装饰城、春兰星威园为标志的城东市场集聚区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随着中广国际绿色传媒示范基地等项目落户,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破题,园区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
海陵工业园区始终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等问题,努力打造和谐园区。目前,累计投入3亿多元发展社会事业,接饮长江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供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省123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海陵工业园区综合排名68位,连续三年在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连续四年获得海陵区“三个文明建设”综合考核一等奖,京泰路街道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泰州市经济工作“十强乡镇(街道)”、全区“十佳人民满意机关”。
三.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功效的措施建议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园区;园校一体
作者简介:王丽华(1964-),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实验室主任,讲师;张春乐(1956-),男,广西凌云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 南宁 5302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五批重点立项项目“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9A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78-02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建立特色的一条必由之路。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企业配合、校企联合、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等合作模式。但是,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形成“园校一体”发展模式,在校企合作中还是一个创新模式。下面我们就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为例,来探讨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范例。
一、理论基础
1.区域优势理论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依据,除了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区产业集群化、农业集团化等规模经济以外,人力资源是决定性因素,掌握了知识、技能、经验的人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率远远超过其他形态的资本投资的收益率。①人力资源的获取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深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为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取向。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是德国二战以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鲁尔地区因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三所大学。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2.园区经济
现代园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是为了摆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的新型经济主体。园区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经济模式,是区域经济价值链中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经济形式,有着集聚性、要素集约性和特色区域文化的特点。②区域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产业聚集的特点,园区产业聚集度高,政策优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速。产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引发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催化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而区域高职院校主动地适应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寻找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这是在产业园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本地区的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产业园区内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的优势,为园区内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一体化理论
经济学中,一体化最初是指厂商通过协定,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及兼并等方式联合而成的工业组织,它又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体化。水平一体化指竞争者之间的合并,垂直一体化是指供需双方的结合。③1954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an Tinbergen)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其本意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区域要素流动,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
本文中“园校一体”借用“一体”之意,一体是指分散的部分融合为一体,不仅相互间的联系加深,更强调部分之间的共生性。“园校一体”的内涵是指高职院校与经济园区两个独立的组织,为提高各自的竞争力,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分担责任、义务、风险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它们的共生性表现在高职院校通过与产业园区企业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立体化的深度合作,适应和促进产业园区经济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聚与集群的需要,使区域要素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加快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外联动,实现与产业园区企业共享、共荣、共发展。
二、实施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一体化优势
1.南宁-东盟经济园区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商机无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与东盟十国合作的新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是中国沿海与东盟国家进行陆上交往的枢纽,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
广西南宁处于中国与东盟、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成为联结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三大经济板块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南宁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以其优越的区位、环境、政策优势,经商务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基地。
位于南宁市北郊的省级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80平方公里,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1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和广西重点发展工业区域。产业园区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环境优势,应势而为,快速崛起,成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是南宁乃至广西面向东盟各国贸易开放开发的桥头堡。产业园区形成一定规模的纸业、药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产业园区综合工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旅游度假区等三大园区,吸引了加拿大、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泰国、印尼、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西等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入驻,世界500强企业2家、上市企业5家、外资企业3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发展势头强劲,辐射东南亚,拓展到欧美,成为广西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之一,是南宁市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开发区依托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抢抓发展机遇,以独特的土地资源和侨文化资源为核心优势,积极打造以工业为支撑的生态卫星新城。
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地域优势和行业企业优势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水利、电力、机电、汽车、建筑、计算机与信息等工科类专业为主,经济、管理等人文类专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型高职学院。学院新校区位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是园区内最大、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从外部环境来说,区位优势、园区经济、园区产业拓展和延伸、园区企业高端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等特点都使学院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企业优势。学院与园区管委会合作态势良好,园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院各项建设,对学校建设用地、基建立项与建设税费等给予政策优惠,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校与园区文化建设、园区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积极开展全方位一体化的合作。
从内部环境来说,学院原先发展的基础好,学院是广西第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的学校、广西首批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单位、全国水利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0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企业锻炼、专业教学改革、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起点和平台,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在当前如此好的发展机遇面前,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大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融合力度,探索“园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园区良好的产业环境实现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为北部湾和广西经济建设及教育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园校一体”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政校企三方联动,秉承“共享、共荣、共发展”理念,遵循互惠多赢的原则,共同打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1.以产业园区内企业为需求,开展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
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广西红太门业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双赢,2011年第三季度学院师生累计为企业服务150多个小时,学院成为了产业园区企业攻关克难的带头人,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新产品开发,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赞誉,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具有真实任务的实践操作。学院与企业相互渗透,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院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双方合作的基础、起点、平台突破以往浅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学校对应产业园区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合作范围广,程度深,与企业建立良好互动,以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需求为终极目标,开门办学,培养能够体现产业园区特色的一体化人才,使学生成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引企入系、引企入园、引企入校,创新办学体制
学院建立了创业创新园区,筑巢引凤,引企入系、引企入园、引企入校。如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创办了中锐汽车学院,已建成3000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场地,推进了1200万元的项目合作,中锐班214名学生已顺利就读。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与广西水科所签订框架协议,共建“广西水利综合实验研究基地”,建筑面积8800平米,项目总投资42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0万元,地方投资750万元,项目建设期2年。主要专业与广西海河公司等一批行业内主流企业深度合作,无缝对接,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体制。
3.构建具有区域民族特色、职业氛围和品味高雅的一体化和谐人文环境
地方政府积极介入,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将会实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有利局面,其合作模式也会更加多元化。学院在与产业园区的管委会、企业合作过程中,探索资源整合,部门合作,市场运作,校企融合等,引进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合作育人,加快实现学院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学院二期工程与产业园区共建大型的图书馆、体育馆、大会堂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开放式校园,提高信息化资源配置,加强校园与产业园区的服务网络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互动,打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化的企业文化相交融的职教园区文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中来,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等素养,把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科学的人文精神等校园文化渗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依托园区东盟特色和侨乡特色,构建区域民族和高职特色为核心文化,品味高雅的一体化和谐人文环境。
4.营造绿色生态“园校一体”,宜居宜商宜学的现代化卫星新城
学院与园区管委会共同研讨,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努力打造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有凝聚力、现代化、绿色生态和谐一体化园区。园中景,景中园,校园与园区,互相映衬。校园即是园区一景,湖光潋滟晴方好,风物宜人好读书。徜徉林间校道,曲径通幽,书声琅琅,乐韵悠扬,濡染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梦想,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校园续写着学院“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深邃与隽永。校园内,学校以优美的校园物化环境熏陶学生,凸显潜移默化功能;校园外,学校与产业园区规划了“一山两湖”的自然景观,即以产业园区的那油水库水资源为改善园区两湖水环境系统的总闸,学院中心静湖与产业园区的大帽山公园环山湖交相辉映,形成“一山两湖”的绿色生态园区,学校整体校园环境与产业园区环境相得益彰,共创宜居宜商宜学的现代化卫星新城。
四、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明晰,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特色和发展是高职教育不变的追求,合作成为方向,共赢成为目标。我们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在发展中赢得主动,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以“园校一体”打造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使学院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注释:
①肖美香,丁银高.借鉴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 实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成人教育,2009,(1).
篇9
一、工商管理主要职能
在市场监管的实践中,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首先是严格监管市场中的各类商品的出入,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商品在不同类市场中的登记与注册来实施监管的。其次是为市场健康运行制定规章制度,关键是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维护市场经济活动公平公正竞争环境,严查市场中存在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作为国家对市场监管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还承担着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使命,尤其是要严厉打击商业诈骗、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第四,要大力打击侵犯各种商品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依法指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第五,维持市场健康的运行态势,对于一切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要加以抵制,尤其是传销以及变相传销。工商管理的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职能发挥是否全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经济活动的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二、工商管理与连云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前面已经简要的介绍了工商管理的职能,以此可以推断工商管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合法性监督促进作用,这是保证市场经济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发展。其次,能为市场中每个经济主体制定公平、合理、安全的登记备案制度。从中国市场准入标准来看,主要是工商行政部门对商品出入市场的严格把关,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密切合作严格审批手续。随着连云港的工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及区域软环境建设水平的提升,能吸引大量的企业和经济实体登陆连云港,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备案。申请后就能更为快捷地了解市场经济活动动态。需要强调的是工商管理行政人员在他们申请注册时要严格审查相关材料和验收,同时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严格工作规程逐步落实审批程序,要让每个注册的企业或是个人对连云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产生办事严谨,服务热情的好印象。与此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担负起培养优秀的市场人员的任务。这对连云港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制度化、规范化的市场准入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数据,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稳定并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成长。
三、工商管理对连云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篇10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市规划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urban planning.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而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的地域单元为基础,依照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原则,在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区域经济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由于同一区域的城市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物流,交通,人才和科研等领域有着许多共同特点并相互依赖,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该区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继2003年5、6月间考察辽宁省之后,总理于2003年8月初又考察了黑龙江、吉林两省,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策,是涉及全国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系统工程,振兴东北已提升到和西部大开发一样的战略高度。
齐齐哈尔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西北角。这里有着共和国深厚的工业底蕴。振兴战略使大型企业和地方工业的活力开始显现。每年一届的绿博会影响不断扩大。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齐齐哈尔是一颗举足轻重的砝码。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齐齐哈尔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工业,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环保、能源、造纸、冶金、建材等产业。建设南苑、北苑、富拉尔基3个工业园区及物流产业项目区。
其中南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区以南,重点发展装备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北苑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区以东,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电力电子、新型节能环保建材产业和能源产业。富拉尔基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机械制造、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煤化工精深加工等产业。物流系统,由南苑物流基地、北苑物流园区、北大仓物流中心三部分组成。
通过“哈大齐工业走廊”这一区域建设活动,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建设主要包括:
1.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影响上。城市基础设施通常包括:能源、水源、交通、通信、生态环境等。而城市区域经济中,包括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节约成本,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的地区往往可以集聚更多的产业和经济。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2.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城市规划通过设计新的城市空间模式,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城市规划对产业结构,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等等。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功能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城市面貌将有突破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在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调整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协调三个产业上,政府可以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纽带,合理进行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不但可以发挥本地区的产业优势,体现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而且可以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3.土地配置与价格
作为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可以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为准则,科学地设计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地配置城市用地结构,有效地调控城市土地价格,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保证区域经济在符合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就业问题
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宏观地调控手段来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其对就业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城市扩张过程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新的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可以直接吸收包括房地产、基建等部门的劳动力。同时,可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和再就业资金,并通过城市产生的规模效益,吸引投资如果政府再给予优惠政策,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到扩张部分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弥补城市建设和就业资金不足。第二,根据自身的条件,城市通过规划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有利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第三,利用城市规划平衡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从而减少就业的时间消耗和金钱消费成本。同时,可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和再就业资金,并通过城市产生的规模效益,吸引投资如果政府再给予优惠政策,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到扩张部分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弥补城市建设和就业资金不足。
-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总结
- 下一篇:生态文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