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伏产业报告

篇1

XX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时数2356.4h,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级别,发展光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光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引导扶持,完善产业配套,多渠道开发光电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前,我县优良的光伏发电条件和潜在的发展空间已吸引了苏州阿特斯、无锡振发、北京大唐新能源、常州佳讯等多家企业前来投资,已建成光伏电站9个,总装机量达164.7MW,另有35MW项目在建,光伏发电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上半年,全县各大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1386万千瓦时,实现产值1.03亿元、利税103万元。

二、我县光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总量小,产业体系有待完善。XX光伏产业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普遍不大,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产能有待进一步深度释放。

二是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有待提升。我县光伏产业发展仅处于产业链下游应用系统环节,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龙头型重大项目缺乏,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辐射带动力有限。

三是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我县光伏产业企业发展起步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生产大多处于低水平层次运营,导致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

做大做强光伏产业,有利于提升全县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促进清洁能源示范利用和能源多元化发展,同时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论是经济、社会效益,还是民生、环保效益,都十分显著,是一项在经济新常态下打造全县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多赢工程。下一步,我县将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落实扶持政策,动员全县上下协力、统筹推进此项工作。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光伏产业基地,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鼓励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及组件,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元件及设备制造;鼓励推进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支持佳讯、三有、振发新能源等光伏企业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进XX县西南岗及成子湖片区光伏扶贫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四、几点建议

(二)对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给予用地倾斜。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放宽条件、放宽标准,对县区光伏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光伏产业园通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争取更多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光伏产业企业进入我县,不断增强地方新能源产业实力。

篇2

2016年11月1日,旭友电子材料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下称“旭友电子”)正式落户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旭友电子为东旭光电(000413.SZ)子公司,总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中日两国在光电核心原材料偏光片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之一,这标志着长期受日韩垄断的高端显示材料――偏光片终于实现了国产化,也使得东旭从此拥有年产值达30亿元的偏光片产业。

偏光片是东旭又一次新的产业机遇,也是东旭“产业报国”路上的新辉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东旭集团的产业故事从未停止,并继续精彩。

短短不到二十年,东旭集团从河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厂发展成为拥有三家上市公司、近二百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的多产业大型集团公司,其产业涵盖光电显示、新能源、地产城镇化、金融投资等多个实业领域。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正引领东旭成为中国产业强国路上的新典范。

这家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它是如何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变革图新、迅速崛起的?

一片倔强的玻璃“解锁”民族产业

上世纪90时代初,东旭创始人李兆廷与李青夫妇敏锐察觉到彩电行业的发展机会。凭借多年的专业积累与技术钻研,李兆廷带领的团队很快就打开了玻壳市场,并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CRT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2003年,市场嗅觉敏锐的李兆廷再次凭多年的产业经验,直觉整个产业的风向似乎发生了变化。2004年,他做出了向平板显示产业转型的决定。

液晶玻璃基板是一个跨国公司寡头垄断的行业,技术壁垒强,投入资金大,一个赤手空拳的民营企业何以打破“铜墙铁壁”?

“外国人能干的事情,中国人一样能干成!”李兆廷一锤定音――先从装备做起,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李兆廷带着技术团队经过反复研发与调试,倔强的东旭人硬是成功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掌握了全套TFT-LCD液晶玻璃基板装备制造及产品生产工艺。

2010年5月,东旭集团在郑州旭飞建成国内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实现了玻璃基板真正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2015年,东旭的液晶玻璃基板薄型化水平已经达到0.3mm级,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技术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东旭集团光电显示业务积极推进产业延伸,已拥有建成及在建产线近20条,包含5代、6代、8.5代,实现了玻璃基板全世代的覆盖,成为全球第四、中国最大的玻璃基板生产商。

作为平板显示产业上游核心原材料,正是由于东旭等企业掌握了玻璃基板生产工艺,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从而使得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不再完全受制于人,带动了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对于其光电产业的规划,基板只是东旭走出的第一步。目前,东旭更加专注于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整合与转型升级,不仅顺利启动了我国唯一在产的“浮法”工艺的高铝盖板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还先后投资了69.5亿元福州8.5代线项目、30亿元昆山彩色滤光片项目、20亿元无锡偏光片项目、16.8亿元泰州石墨烯项目,产业上下游纵向布局及横向联动不断深化。

随着平板显示产业上游核心原材料陆续国产化,东旭光电有望变成中国最具前瞻性的光电显示材料公司,为国家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解锁密码”,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效应。

顺时针奔跑 再造下一个中国产业风向标

产业升级 运筹帷幄首次上市路

平板显示产业具有其独特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东旭又是靠什么将这样一个产业做到如此“风生水起”的呢?

成功掌握液晶玻璃基板全套生产技术只是东旭迈出了进入平板显示产业的第一步,如何解决产线建设资金、实现更快速的产品升级则一直困扰着的东旭。

事实上,刚刚起步不久,东旭就专门成立了融资部门,负责玻璃基板产线建设的融资工作。但如何让银行信任一家在起步中的民营企业是一个问题,即便是拿到银行的资金,间接融资成本又很高,如何降低成本呢?

“上市!”李兆廷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通过资本市场弯道超车,借助全中国投资者的力量一起做大做强民族光电产业。

2012年,东旭集团接手河北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宝石A(东旭光电前身),当时这家企业已连续亏损多年、产品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2013年东旭光电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募集50亿元,启动了第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建设,使得东旭光电旗下芜湖基地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第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基地,与5代线形成了国产玻璃基板产业集群雏形,带来东旭集团显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让当时参与东旭本次项目的投资者享受到超高的红利。

2015年初,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同业竞争问题,同时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东旭光电增募不超过80亿元,用于第5代TFT-LCD用彩色滤光片(CF)生产线项目、收购旗下两家托管公司旭飞光电和旭新光电100%股权。

2016年5月,公司募集金额不超过69.5亿元用于建设第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玻璃基板生产线体系,优化玻璃基板产品结构,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实力,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

短短四年时间,曾经的“宝石A”不仅起死回生,还一跃成为福布斯排行榜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之一。截至2016年9月,公司总资产达393.42亿元,营业收入42.62亿元,市值近800亿元。在“2016中国智造业年会”上,东旭光电与华为、大众、京东方、美的集团等知名企业一同被评为“金长城・年度卓越创新企业奖”。

如今,如何让上万名员工继续过上好日子,如何对得住信赖东旭多年的投资者,已经成为李兆廷经常思考的两个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如果说,从CRT到平板显示的转型是东旭“忧患”下的“快人一步”,那接下来,东旭的强大就要靠“洞察”下的“抓住机遇”!踩点中国经济的步伐,不仅要成就一个“东旭光电”,还要复制无数个“东旭光电”!

“烯王”出世 善用强大产业整合拳

2016年7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务院参事、原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激动的宣布:“祝贺东旭光电在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进入石墨烯应用领域!”两个月后,徐老再次站在上海“烯王”产品上市会现场。这款由东旭研制的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烯王,代表着东旭在新材料领域的又一世界性突破。

作为目前世界唯一实现商业应用的石墨烯移动电源产品,“烯王”仅仅用时15分钟便充满4800Amh,充电时间仅为普通电池的1/24,未来能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各类动力电池领域,商业前景十分广阔。“烯王”上市预定当天,就接受了来自中外客户45175台的抢定量。

一个月后,在2016京津冀国际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峰论谈上,东旭光电副总经理、石墨烯产业投资负责人王忠辉称,“石墨烯产业是东旭光电未来重点发展的新产业,公司将会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快对石墨烯产业的投资和产业化落地,除了‘烯王’产品外,近期还将有具体合作项目落地。”

事实上,东旭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三年时间。三年间,东旭光电石墨烯团队洽谈走访了国内百余家石墨烯企业和技术研发顶级大学,以产业基金、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专家技术团队和产品资源。公司已经形成“碳源汇谷”和“旭碳新材”为代表的两大产业化平台,以“东旭华清”为代表的投资平台,发起成立多只石墨烯产业基金对优秀项目进行投资,形成了产业与资本“双引擎”布局,现在的东旭光电早已经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和投资的领军企业。

2016年4月,东旭光电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CN2)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推动石墨烯技术研发以及石墨烯技术在光电、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并共同协作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立石墨烯研究应用中心(GRACE)。

“烯王”出世,拉开了东旭石墨烯产业化的大幕,它更加坚定了东旭产融结合的发展路径。现在,东旭正在整合全球最强大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雄厚的产业运营实力打造一个全新的石墨烯产业帝国。

怀抱“蓝天梦” 问鼎中国能源企业新高度

李兆廷有个“蓝天梦”,要做大东旭的新能源产业。

2009年,瞄准太阳能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李兆廷带领东旭杀进光伏发电产业,在光伏组件制造、电站项目开发、EPC、电站运营维护、融资等领域组建起经验丰富的项目团队。六年过去了,团队经验越来越丰富,项目做得越来越多,可是由于体量规模限制,东旭的新能源产业无法壮大。

看到京津冀日益严重的雾霾,李兆廷的“蓝天情结”愈加强烈。他坐不住了。

此时的东旭早已今非昔比。公司具有一支强大的“投-融-管”专业团队,这支团队由来自券商、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名专业人员组成,平均从业年限都在8年以上,对于上市平台的选取与运营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对的时机,做对的事”,成功再次临幸了有准备的东旭。在经历上一轮产能过剩的行业洗牌后,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上游光伏组件等原材料价格总体下降,光伏与农业、扶贫、环境的结合,使得一批重技术、懂运营的光伏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10月,东旭集团控股深圳地产上市公司――宝安地产(现更名东旭蓝天,000040.SZ),凭借多年积累的光伏产业运营经验,东旭快速整合宝安地产现有业务,将旗下光伏发电业务板块注入上市公司,形成地产与新能源双轮驱动的主业格局。五个月后,东旭蓝天顺利完成17个电站、1.15GW的非公开募集资金项目。2016年7月,宝安地产正式更名为东旭蓝天。

东旭蓝天现有光伏电站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有序展开。截至2016年9月底,东旭蓝天已完成近3GW的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备案,其中近800MW的光伏电站已启动建设,包括赤峰、日照、广水、六安等地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部分电站已建设完成且并网发电。

东旭蓝天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248.8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316.49%。数据证明,东旭已经跻身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第一梯队,李兆廷的“蓝天梦”注定会更加精彩。

圆满了“光电情”、“蓝天梦”,下一个,东旭又将走向何方呢?2016年11月,东旭集团再次给市场惊喜,控股上海亏损纺织企业嘉麟杰(002486.SZ)――做实体、做产业,而且做大做强!

金融为用 永做产业“护航兵”

“产融结合”是做大做强企业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家产业为本的大型集团,在东旭集团几次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金融手段也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大金融产业,更好发挥“金融为用”的产业促进作用?东旭金融产业的未来是什么?成为了东旭的新课题。

2014年12月28日,东旭集团控股组建金融租赁公司,这家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由民企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2015年6月30日,东旭集团投资设立的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在北京隆重开业,这家公司率先为东旭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多元金融服务,这不仅能为东旭提供自身的融资便利、提高应收账款水平,还为东旭集团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动提供了资金保障。

截至目前,东旭集团金融产业已经涵盖财务公司、证券投资、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商业保理等多项业务,业务遍及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宁夏等多个地区和城市。

谈及金融产业的未来,李兆廷认为,“追求高额金融利润永远无法长久,我们要学习世界五百强企业――GE。”在李兆廷看来,成立于1892年的百年老企GE(通用电气公司)是学习的榜样,特别是GE金融业务,坚实的资产管理能力和独特的财务分析、产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更值得全球企业学习。

东旭立足产业运营,积累多年产业金融的运营经验。因此,未来,东旭的金融产业将致力于与产业合作伙伴共享东旭二十年的产融结合的经验,帮助和支持像东旭一样有产业发展梦想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创新型的资金解决方案。最终核心的目标是与合作伙伴共享产业金融利润,实现双方的共赢多赢,促进整个产业的生态繁荣。

当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新旧产业动力更替,势必会催生更多全新的变革力量,只要抓住产业转型带来的成长契机就会脱颖而出。以东旭集团为代表的产融结合的优秀样本企业,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实体经济的整体活力,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现,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升级。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产能过剩 成因解释 体制性原因

一、引言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最新的4月份PPI同比下降2%,自3月份以来一直处于通缩状态的PPI反映了中国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状况。从工信部的行业报告中可看出,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从传统的钢铁、水泥等行业蔓延至光伏、风能等高新技术行业。产能过剩成为制约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长期普遍的产能过剩无论对微观的企业还是宏观经济都有不利的影响。正因如此,探究产能过剩的原因,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产能过剩原因的文献众多,但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其产能过剩的原因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更多受到体制性原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致力于探求导致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之道。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产能过剩的一般性原因,第三部分为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定体制性原因。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

二、产能过剩的一般性原因

原因之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总需求波动。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经营环境持有良好的预期,往往会扩大投资,一旦经济不景气,需求发生变化和需求下降,企业来不及调整生产经营规模,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原因之二:产能过剩是在位企业的一种策略行为,是阻止潜在进入企业的一种理。在位企业为了保持行业地位和超额利润,往往会扩大投资,保持较高的产能,告诉潜在进入者,该行业已经产能过剩了,进入很可能会导致亏损甚至血本无归。

原因之三: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的产能过剩。每个行业和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当一个行业或产品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时,由于新兴行业和新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夕阳行业的产能过剩就不可避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分析,这种产能过剩对完善市场结构是有利的,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原因之四: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产能过剩。林毅夫(2007)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升级,企业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这个经济中的企业对哪一个产业是新的,有前景的产业很容易“英雄所见略同”,因为企业之间往往有相同的预期,在羊群效应的作用,往往会一拥而上,一起投资于某个新兴产业,导致“潮涌现象”,当企业投资完成后,“大潮”退去,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

三、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定体制性原因

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受市场不完全性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更大,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更为频繁,并且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特点。我国作为典型的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政府为缓解经济波动的影响,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引发了一轮大规模的投资热以拉动经济增长。在投资热背后是从钢铁、水泥、煤炭这些传统行业到光伏、风能这些高新技术行业普遍的产能过剩。本文认为我国的产能过剩更多是由转轨时期特定的体制性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中央政府产业政策的偏差。中央政府基于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降低了行业的准入标准,引起过多资金投入该行业。当行业出现亏损时,由于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退出壁垒高,落后产能的企业仍然留在行业中,使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失效,导致行业产能过剩。

原因之二:地方政府由于绩效考核机制和任期制的存在,热衷于投资。现今中国政府绩效考核主要是看地区生产总值,这让地方政府官员有很大的冲动通过投资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引起产能过剩。

原因之三: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管理者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且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更容易从银行得到融资,资金软约束下使其有很大的投资冲动。因此国有企业在决定产能时并不以市场为基础。

四、缓解产能过剩的政策选择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报告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减少对地方经济的过多干预,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主体。

2、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由于有地方政府的兜底行为,往往不能及时推出行业,导致不能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退出机制,有利于及时淘汰落后产能。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内需。我国的产能过剩内生于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用消费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周业,盛文军.转轨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解析及政策选择[J].金融研究,2007(2):183-190.

篇4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一直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着力缓解外需萎缩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于2013年6月的最新全球制造业报告――《2013年全球制造业展望》指出,中国本地制造产业一直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并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及保护环境。中国政府继续为投资高端设备制造、高科技及高能源效益产品,以及新物料行业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该报告还指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仍是一个甚具成本效益的制造基地,仍吸引着全球的制造企业。从全国看,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201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9.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统计显示,2010、2011年,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速与前些年相比已经明显回落,仅为14.7%和18.3%。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下,2004―2011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30%。2013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上半年的增速达到11.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规划实施。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兼并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29%,超过工信部设定的5.0%预期目标2.29个百分点。

2.信息化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不断深化。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广受关注,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深入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基本形成,示范企业评定、18个行业水平评估及区域水平评估有序开展,9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以两化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一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成效明显。根据35个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当前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和10%。2013年以来,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和智能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工业初步发展。3D打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

3.服务业的贡献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投资规模、增速均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所占GDP比重比上半年又提高0.2个百分点,最新占比为45.49%。工信部的资料显示,近年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现代化,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业快速壮大,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越来越专业化。2013年1-4月,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增速分别达27.8%和28.3%。显然,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进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贡献不断提高。

4.研发支出稳步增加

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10、2011、2012年,研发支出、研发支出增长率与占GDP比重分别为6980、8687、10240亿元;20.3%、21.9%、17.9%;1.75%、1.83%、1.97%。目前,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东部沿海省份和地区的研发比重更高。例如,2012年,广东省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深圳的投入比重高达3.81%,约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为全国领先水平。

从企业层面看,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统计,以我国制造业的精华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472家填报了研发投入数据,共投入研发费用总额为4273.6亿元,比上年的3922.4亿元提高了8.95%;平均研发费用为9.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33%;平均研发强度为1.87%,与上年持平,保持稳定。有449家企业填报了专利情况,共拥有专利27.8万项,比上年(441家)的22.4万项增加了24.11%;其中发明专利7.5万项,比上年的6.2万项增加了20.97%,占全部拥有专利数量的26.98%。

二、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对策

总理在去年人大履新后,首次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思维与构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经济的系统性、整体性提升,是根本性变革。毫无疑问,推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和传统产业升级速度、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与竞争力,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极为重要的内容。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我国制造业必须制定更加明智的发展战略,有效进行产品、产业结构、企业价值观和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竞争制高点上拓宽新的视野,在产业体系上完成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向中后期的产业体系转变,最终实现由低成本的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转化,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一) 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转型升级模式

党的十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无疑问,该论断同样适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把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结合型的产业升级模式会有效地推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是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调节,还是发展战略性产业,都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伴之以政府的调控与引导。以此标准衡量,我国政府前一段时期在调节过剩产能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一些“过激”做法应当予以调整。对政府而言,应当运用适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协调推进,更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一方面,“稳增长”能够确保结构调整平稳、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调结构”也能够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与消费需求,减小经济增长硬着陆的风险,更好地保证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 推行适合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战略

当前,我国制造业应当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趋势,推行适合制造业发展最新趋势的战略,力争建立起高起点的新兴制造业,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是从“平推式”发展转向“立体式”发展,目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从过去“平推式”工业化转向“立体式”工业化,也就是指各个领域向着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攀登,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都应在平等竞争中实现技术创新。政府经济政策应逐渐从倾向于给优惠待遇,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二是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平台,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构建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从微观层面看,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必须发挥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将分散于产业链各价值环节的资源积聚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从宏观层面看,应当根据我国制造业长远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体系,在促进投资、创新和进出口发展等方面给予明确保证和激励;同时,针对不同的制造行业和地区,制定有效的差异化产业政策、财税和金融政策。

三是培育我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未来我国政府一方面要从法律、政策等方面来引导和支持国内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组合,有效扩大规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清醒把握世界形势,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帮助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市场扩展,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三) 提升供应链、生产与营销流程的效率

当前,我国制造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形势下制造业竞争要素、流程的变迁及发展趋势,采用适合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理念、方法与工具。

一是实施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关系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协同竞争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而不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一体化的企业供应链体系能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规模越大的企业,越面临改造其供应链关系的任务。对于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来说,有效实施供应链一体化战略是新形势下竞争战略的最重要课题。

二是推行精益化生产,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并对人事组织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可以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去掉生产环节中一切无用的东西,每个工人及其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并通过推行精益化生产进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反应。

三是实行营销扁平化,营销扁平化是优化销售环节的最佳选择。从生产厂家来说,这种扁平化的合作模式使生产厂家可以跳过商、经销商直接与商家合作,从而压缩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可以将更多的费用用于终端促销,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营销扁平化是一种与顾客建设新型联系以捕捉商业机会的方式。

(四) 有效调节产能过剩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2013年10月,国务院最新的《指导意见》对五大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制定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提出了包括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环保、职工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用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五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毫无疑问,产能过剩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坎”,化解产能过剩必须毫不动摇地一直坚持下去。鉴于前期的经验与教训,政策的制定必须既充分考虑现阶段的体制特点与经济环境,又前瞻未来的体制改革目标,从而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是提升组合政策的有效性,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门一直采取“组合政策”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度。从前期治理产能过剩的实践看,组合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提升。首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还应当加快,这样能够有助于约束政府及企业的投资冲动,也有助于从体制机制的源头抑制产能过剩的发生。其次,要加大执行监管的力度,切不可姑息手软,同时增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效应,共同发力。最后,在目前体制环境下,强调行政问责制的使用。鉴于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权力干预市场运行所致,因而,行政力量造成的问题现阶段还只能用行政的办法来应对。

二是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对于抑制产能过剩,企业也是责无旁贷。企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在充分掌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做到理性决策。在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尤其应当以转变发展观念,改变竞争模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五)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7月,国务院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分6个部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借鉴、吸取前期光伏产业成长的经验与教训,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我国需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实力。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不断加强资源整合,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在资金支持上,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承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国家的总体经济布局看,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一不可。为此,要把握新旧产业的更替发展规律,寻求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成长路径上看,要沿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等3个方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分布结构。

篇5

[关键词] 新兴产业 新能源 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85-06

2009年3―5月,台湾当局连续推出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 、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

首先推出的是生物科技产业。3月26日出台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将生物科技产 业列为领跑产业。方案核心概念为整合资源、跨领域协调,引进企业经营精神。内容主要是 建构生技中心、工研院医材中心等法人单位转译研究试验及雏型品开发基盘。强化审查效率 ,推动法规协和化。提供生技整合育成服务平台,引进专业人才,协助研发成果产业化。成 立生技创投,第一阶段募资75亿~100亿元,目标600亿元,以官民分别为40∶60。促进民间 投资金额倍增,生技产业整体产值四年倍增,并尽快成为兆元产业。启动十年后,生技园区与 聚落逐渐成型,带动产业与就业。

其次推出的是观光旅游产业。4月9日,当局公布 “观光拔尖领航方案”,主要内容为发展5 大区域观光旗舰计划;辅导地方政府创造至少10处具国际魅力的独特景点;推动至少10处无 缝隙旅游信息及接驳服务;深化观光内涵,依各区域特色定位,推出独特性、长期定点定时 、可吸引国际旅客之产品等。以两岸大三通为新契机,两岸航线增班及未来延远权拓展结合 位居东亚中央的区位优势,以其打造台湾为东亚观光交流转运中心、国际观光重要旅游目的 地。

第三推出的是绿色能源产业。4月23日当局公布“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将太阳 光电产业和LED照明光电产业列为主力产业,能源风火轮产业列为一般具潜力产业,计划通 过“旭升方案”,引领台湾产业朝向低碳及高值化发展,5年内至少投入技术研发经费约200 亿元,未来并将逐步扩增,绿色能源产业由目前的1千多亿达到兆元产值规模。

第四推出的是医疗照护产业。4月30日当局公布“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以医疗 照护、长期照护作为服务产业,以养生保健、智慧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以及“国家”卫 生安全作为加值产业,规划提供完善的医疗照护以促进健康,并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品质 。

第五推出的是精致农业产业。5月7日通过的“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以新科技开 发、新经营模式、新市场开发,打造精致农业三大主轴: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

第六推出的是文化创意产业。5月14日,公布的“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 案”,明确了立足台湾、开拓大陆市场、进军国际的发展战略,计划通过资金挹注、加强产 业研发辅导、市场流通拓展、人才培育及媒合机制、产业聚集效应等措施建构友善的发展环 境,通过电影产业、流行音乐产业、数位内容产业、设计产业、工艺产业、电视内容六大产 业旗舰计划使台湾成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汇流中心。

台湾当局推出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风暴,通过官方投资和 引导民间投资来提振经济,更重要的是希望发展新产业,调整和优化台湾产业结构,改变过 去过分依赖资通讯(ICT)产业的局面,以及公司代工的命运,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推出 六大新兴产业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酝酿很久的大战略。

台湾当局推出的六大新兴产业主要特点如下:

1.向服务业倾斜

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劳动密集型工业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食品、纺织服装 、肥料等工业;60年代实施劳动密集型工业出口导向政策,继续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电器 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业;70年代推动重化工业实行第二次进口替代,发展石化、钢铁、造 船、机械制造业等;80年代后以推动技术密集、高科技工业的发展为产业政策重点。以技 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附加价值率高、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如机械、信息、 电子、电机、运输工具等工业为发展重点。

产业政策从单纯的工业重点转向服务业。台“行政院长”刘兆玄说台湾将从过去卖产品、硬 件制造导向,透过推动六大新兴产业,走向建造软实力、卖高附加价值产品为主。六大新兴 产业中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明白地属于服务业,而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 业中研发、营销也属于服务业。把发展的重点从“硬”的产业转向“软”的产业。

2.互相关联性强

台“行政院长”声称,六大产业之间有关联性,是战略思维下的产物,例如绿能产业与ICT 产业密切相关,也有许多科技业者已经投入;生技部分,分为医疗照护及农业,这两项又可 以发展出观光产业,并延伸到文创产业,六大新兴产业可说是“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改 变的不仅是产业结构,甚至是生活型态(Life Style)。

3.主动依托中国大陆市场

大陆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重视大陆市场的开拓。台湾与大陆有着密切 的血缘、地缘和文化联系,自应重视大陆市场。其实台湾当局不是没有看到这点,早在1995 年台湾提出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就欲以大陆为腹地,希望能将台湾建构成亚太地区科技产 业发展的重镇,以及成为跨国企业在亚太市场贸易、生产、资金、研发及信息流通的重要基 地。可是由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两岸经贸政策及其后的“积极开放”为名、“有 效管理”为实的两岸经贸政策,两岸关系紧张,以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只能搁置。这 次推出的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中明确提出对大陆市场的借重。绿色能源产业方案,“藉两岸搭 桥计划完善产业价值链,扩大市场,以利全球布局”,实际上台湾的LED市场高度集中于中 国大陆;观光旅游产业方案,计划吸引大陆游客,2008年为32.92万人,2012年发展到150 万 人,占台湾新增游客的70.75%;医疗照护产业方案提出“积极开拓海外侨胞与大陆地区市 场 ”;精致农业方案里提及的新市场为“国外目标市场及大陆高所得地区市场”;文化创意产 业方案提出电视剧产业要“抢占大陆电视黄金时段,2014年海外市场销售自9.8亿元”上升 到30.62亿元,其中大陆市场版权销售自3.44亿元提升到25.05亿元,大陆电影市场占有 率自2.3%上升到6.9%,音乐产业大陆市场占有率自1.47%发展到7.35%。

六大新兴产业方案推出后,岛内外质疑声不少。对于首先推出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 案”,有论者认为执政时期曾宣布“两兆双星”发展计划,其中的一星就是生物科技 ,结果雷大雨小,过了一阵连它的网站也找不到了。“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有何不同, 还待静观后效。其他五项新兴产业有的不见新意,有的甚至近乎荒谬。观光旅游在台湾行之 有年,算不得新兴产业。其他如医疗护理,如何将之变成可以赚钱的产业,还没听到什么计 划。整个台湾农业不振和农民生存的问题还悬在那里,“精致农业”又从何谈起?绿色能源 更加时髦,台湾有这个环境和条件发展另类能源吗?把文化创意列为台湾的新兴产业之一, 最叫人摸不着头脑。绝大多数文化事业都不是赚钱的买卖。[1]也有论者认为六大 新兴产业的 发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仍有待观察。一是最为重要的是方案能否切实执行并延续下去。二 是解决方案所需的资金也是当局面临的考验。[2]

笔者同意六大新兴产业有硬凑之嫌,实际上推出生物科技、绿色能源、观光旅游、文化创意 四个产业就可以了,即使这四个其中有的也称不上是新兴产业。

生物科技在上世纪末在美国也曾疯狂过,大量的风险投资投入其中,结果宛如飞蛾扑火般地 烧钱。在互联网泡沫之前破灭的就是生物科技泡沫。生物科技产业和后来的ICT产业不同, 后者产业链可以拉长,实施模块化、分散化在全球进行,后进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进入此信息 技术生产网络,而生物技术产业不宜进行垂直专业化生产,所以接受外包的机会比较少,融 入发达国家产业链的机会比较缺乏,获得技术、知识外溢的机会也就少。这对台湾追赶世界 生物技术发展不利。

精致农业有待于生物科技的突破,新的经营方式难以建立,新市场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现代,农产品的消费弹性比较小,发达经济体的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并且 一直呈下降趋势,所以精致农业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精致农业方案预计至20 12年精致农业总产值只有1589亿元新台币,体量太小。主推其作为一大产业其实难 副。并且 其所依托的也主要是生物科技,产品市场也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只是范围上的扩大。把精致 农业列为新兴产业有些勉强。

医疗照护产业仅生技医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有些技术含量,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其 实医疗照护、长期照护属于一般服务业,养身保健产品是一般制造业,发展空间不大。医疗 服务国际化方面,台湾在某些疾病的手术治疗方面有优势,但是治病一般是在本地进行比较 方便,再考虑到大型台资医院已经在大陆开设,各国的医疗保健保险报销制度,很难吸引到 大规模的客户。国家卫生安全,主要指的是全面健康保健使用的疫苗研制推广使用、卫生的 血液制品的生产等,具有公共医疗保健服务的功能,很难成为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智慧台 湾医疗服务有些不知所云。

观光旅游业,世界上已经发展很多年,实在称不上新兴产业。不过,依托大陆观光客可以有 较大的发展,但是方案中没有看到应该有的重点吸引大陆客的具体措施。这将考验大陆旅客 来台增长的可持续性。

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在流行音乐市场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工艺设计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在 电影制作、电视剧制作方面在大陆市场以及华人市场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大陆的动漫游戏 产业已经是后来居上了,很难看到台湾有多大的把握。

绿色能源产业,笔者比较看好其发展前景。

一是抓住了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环境保 护的需求提高,全球大气变暖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发展环保可持续的绿色能源成 为世界潮流。

二是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所提出的“阿波罗计划”(Apollo Project)一改前总统小布什的对 绿色能源的态度,计划在10年内投资500亿美元发展绿色能源,预计在2025年时把替代能源 比重提升至25%,还将每年协助100万个家庭进行隔热装潢,于2015年前推动100万辆油电混 合车上路。美国承担其发展绿色能源领头羊的作用,欧洲日本早已起步,中国大力追赶,世 界新能源市场将爆发式增长。

三是台湾有一定的基础。台湾在LED与太阳能产业方面表现优异,台湾LED产业2000年起产量 已 达到全球第一,产值全球第二。2007年全球LED产值为66.78亿美元,台湾LED产值就达新台 币538.91亿元,约占全球25.2%。台湾ICT发展水准很高,如能和新兴产业结合,可创出一 片 新天地。如太阳光电,除制造太阳能板外,与ICT产业结合成为能够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

四是台湾领军大企业已经纷纷投资。由于看好LED产业发展前景,台湾领军大企业已经 投入纷纷投资,积极进行布局。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晶圆代工制造商台积电公司于2007年开始 评估进军LED产业的可行性;2008年底其旗下创司VTAF已投资美国LED大厂BridgeLux约 4000万美元, 跨足LED磊晶事业;2009年初VTAF更以2600万投资液光固态照明有限公司(Liqui d LEDs )。2009年6月,董事长张忠谋宣布将跨足太阳能与LED等绿能产业。台积电公司规划在台湾 竹南科学工业园区内进行相关投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晶圆代工制造商联电公司对LED的投 资布局已初具规模,公司旗下的晶粒厂元砷公司已与晶电公司合并;其子公司联阳公司已投 入LED驱动IC的研发;旗下两家创司入股研晶光电公司则取得23%的股权,成为最大法人 股东,跨入高功率LED封装市场,并向下延伸至晶粒代工,入股琉明光电。2009年3月,联电 又再度投资资本额2亿新台币于宝霖科技,并以直接持股方式握有三成股权,宝霖科技从事1 W至4 00W照明用LED电源供应器,也将跨足生机植物用的LED模块与太阳能应用的电源管理模块。 台湾知名的面板大企业友达光电公司已投资LED封装厂凯鼎公司,旗下的威力盟公司则投入L ED封装业务,2008年投资LED背光项目,以及宣布投资15亿元新台币成立隆达电子公司,从 事上游晶粒与磊晶等产品的制造业务。2009年6月友达光电宣布跨足太阳能产业,董事会通 过以1.25亿美元(约新台币41亿元)投资日本太阳能上游多晶硅及晶圆专业大厂M.Setek 的 现金增资计划,逐步取得过半股权,以掌握太阳能材料及强化能源事业布局。奇美光电公司 除投资灿圆光电公司与东贝公司(封装厂)外,另成立奇力光电公司,从事上游磊晶与晶粒 生产,未来进一步向下游发展。随着电子产品对LED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最大电子零 组件集团鸿海集团决定自己投资LED产业。

至于有论者担心的执行力和资金问题,可能不幸而言中。台行政部门负责人刘兆玄6月4日听 取六大新兴产业报告后强调指出,推出六大新兴产业只是行动的开始,落实执行才是成功关 键,要求相关部会须在1个月内完成行动方案规划,包括拟定细部计划、进度与预算配置, 应将相关计划项目与经费列入2010年度的预算,确保顺利推动。可是几个月时间已经过去, 也未见有关部门完成行动方案规划。

台湾推出六大新兴产业方案给两岸经济合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1.两岸合作制造产品,走向世界

台商早期来大陆投资,以从事“三来一补”为主,原材料供应和市场两头在外。即使目前已 经赴大陆投资二十余年的台商,仍利用大陆的劳动力、土地、税费优惠,大多数以出口欧美 市场为主。六大新兴产业中有些产业仍然需要两岸一如既往的合作,以降低产品成本,培育 和开拓国际市场。如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相关产品太贵,产品虽然环 保,但是成本太高。如果能够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和税费优惠、土地厂房方便获取等有利 的生产要素条件,引入竞争,发展规模经济,大幅降低成本,可以迅速向全世界推广。两岸 在资通讯产业的“台湾接单,大陆出货”模式可以复制。

2.两岸合作,开拓大陆市场,创立品牌

中国大陆拥有13亿人口,占全球大约1/5的人口规模。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改革开 放30年来平均每年将近两位数字的经济成长率,2007年中国已取代德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 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2004年从低收入国家组上升到中低收入国家组, 2007年达到236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多,收入较高,并崛起一批富人阶层,中 产阶级和 富人阶层都是台湾的观光旅游产业、医疗照护、精致农业的目标客户。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 的音乐、电视剧以及电影在大陆年轻人中间较有市场。大陆极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太阳 能、风能、电动汽车、核能,以及节能环保的LED产品等。鉴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快 速养成,大陆可能将2020年太阳能发电内需市场总容量180万千瓦的原本规划数字变为1 000万千瓦,甚至是2000万千瓦,最大增幅高超过十倍。2020年风电的发展目 标有可能从原先的3000万千瓦提高至1亿到1.5亿千瓦。“十城万盏”计划预估总 体商机高达新台币700亿~800亿元。大陆如此庞大的市场和消费能力,加上中央政府“和平 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旨,台湾 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在旅游观光产业,台湾业者应该积极和大陆业者合作,因为大陆业者更 了解大陆内地游客的旅游方面的需求,双方应建立战略联盟,合资、合作开发大陆游客赴台 旅游业务。台湾企业有机会与大陆业者合作开拓大陆市场,然后以大陆为桥梁或基地再进军 国际市场。如台湾LED产业,整体产业链完整,人才及技术发展也具竞争力,而大陆企业贴 近内地市场,有的规模够大,拥有品牌知名度及通路,两岸在产品架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未来合作开拓大陆市场的空间极大。两岸企业可以合作利用大陆市场创立品牌,再在全球市 场拓展。台湾企业利用大陆市场,把大中华市场当做本土市场培植产品品牌,这对于岛内市 场规模有限的台湾厂商尤其重要。

3.开放资本合作,发展新兴产业

海峡两岸企业在新兴产业的资本合作已经开始,不过多数都是在大陆这边。如台湾联电持股 三成的宝霖科技,已在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签订LED固态照明项目合作合约,预计2009年 9月 试产;台湾升阳科与江西最大太阳能硅晶圆厂江西赛维(LDK)结合,就地取料投产,打造 年产能逾100MW的太阳能电池产线。大陆企业方面对台湾开放绿色能源投资很是期待,希望 从产销合作发展成为投资伙伴。大陆知名LED生产企业厦门三安光电近年一直向台湾采购基 板、原材料及设备,其负责人表示,未来在政策成熟后,如果有机会投资台湾厂商,会很感 兴趣,无论是何种方式都可考虑,也可讨论。大陆最大太阳能硅晶圆厂江西赛维(LDK)与 台湾新日光、升阳科等太阳能电池厂已有供货合作,创办人兼董事长彭小峰表示,不排除来 台投资。

2009年6月底台开放制造业64项,服务业117项,公共建设11项给陆资。制造业包括纺织、汽 机车、橡塑料等传产、家电及计算机周边制造,电子零组件仅开放被动组件,但是据称岛内 民众比较敏感的面板、晶圆产业、中药业、营造业等都还未开放,无论绿色能源产业。

值得欣慰的是,2009年6月的“两岸LED 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的达成的默契之一是 推动产业投资,研议两岸共同合作成立世界级半导体照明企业。期待台湾当局,尽早开放有 关陆资来台,实现两岸双向投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4.两岸研发合作,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台湾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台湾企业大都是为欧美日大厂代工生产,以代工为主,鲜少 有自有品牌。这种经营模式优点是,厂商可以利用当局购买生产设备的优惠,购买国外大企 业专利,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无须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然这类缺乏根 基的产业,市场进入门坎较低,竞争相当激烈,毛利通常极低,在景气差时品牌大厂一旦抽 走订单,代工企业极易发生巨额亏损,甚至无法逃脱倒闭歇业的命运。

大陆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电池、基因技术、中药研制等方面 有着一定优势。台湾方面应该利用大陆内地及海归科技人才,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与此同 时,应该解除大陆科技人才来台的限制,善用大陆人才。

两岸相关企业也有合作研发的要求,甚至江西赛维(LDK)正评估来台设立研发中心。 “两 岸LED 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2009年6月10日双方达成具体合作默契,其中有:两岸协 商建立具有公信力的LED照明检测机制;制定两岸LED照明专利策略,共建专利预警机制,探 索专利交互授权与优先共享机制;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分工开发高效率LED材料及制程新技 术,逐步建立华人LED照明自主智权。希望成为两岸技术合作的良好开端。

5.两岸共同制定产业标准,让新兴产业国际标准领域也有华人世界的声音

两岸民间的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截至2009年已经召开了五届,在数字音视频编解 码技术(AV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移动存储、高清晰度平板显示技术( TFT-LCD)、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专业技术领域,就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应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探讨。绿色能源、半导体照明(LED)也是列入讨论范围的产业。

2008年中国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大幅改善,两岸官方正式成立产业交流平台,2009 年5月8日,台“经济部”成立“搭桥项目办公室”,与中国大陆的国台办经济局对口合作。 双方将定期召开两岸产业合作指导委员会,规划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方案。

六大新兴产业中绿色能源产业方案明确提出:“建构两岸LED产业标准与产品认证,由两岸 标准发展成全球标准。”这些都将成为两岸在新兴产业制定产业标准提供良好的基础。

2009年6月10日,“两岸LED 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达成成立工作组,建立常态交流 机制共识。同日,厦门厂商制作的LED灯被送往台湾工研院进行检测比对,标志着海峡两岸 标准规范与验证实验室互相认可的实质起步。

台湾推出六大新兴产业计划,不但是对抗金融危机,更是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展台 湾经济的长久之计。这为海峡两岸的长期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大 陆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扩大,消费能力增强,成为全球第一新兴市场,资本、技术实 力有了很大提升,大陆企业正大步“走出去”。大陆太阳能光伏产业全球第一,风能设备生 产量也是名列前茅,电动车电池技术方面世界领先。台湾方面应该与时俱进,正视大陆的科 技进步,把大陆方面看成是平等的、值得尊重的合作伙伴,积极推动相互合作,扩张至更多 的产业链环节,向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共同研发技术,打造品牌以致全球产业标准,摆 脱代工的宿命,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谱写出两岸经济合作的新篇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