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的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 存在问题; 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cess, the economic strength is strong,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radually to human resource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However, China's human resources education training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is directly affected our country's social talents exca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blems. Therefore, in view of China's domestic human resource education training on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research and further explore solve human resources education training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the face.

Keywords: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Existing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力资源在社会的就业、创业等方面中,其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重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硬件和内部制度的创新与应用,其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人力资源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才是当前企业实现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就更显重要,好的教育培训能够使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而如何克服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是目前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目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所存在的不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了解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利于今后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人力资源培训目的众多且市场混杂

我国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上的差距,政府牵头派出了大批人员到国外求学,在国内则利用高校作支撑,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在中国,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一个主要部分,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需要,为了和国际接轨,更注重的是未来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而人才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未来的需要以及早期教育体制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很难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人力资源需求的主体,企业主要是从现实出发,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所需人才。这有一个成本效益分析的问题,也有一个市场发展需要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更多地选择自己迫切需要的应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也使得更多的企业除非不得已,更愿意到市场上挑选合适人才,而不是自己培训人才。而作为培训机构,高校要满足国家与企业的双重需要,无法真正与市场接轨,其他培训部门又有着师资等问题很难真正形成规范的培训体系。最后,人力资源自身面对各种培训机构与各种市场前景也存在着盲目跟从、目的不清等问题。由此造成我国目前人力资源培训形式混杂、部门众多、资质认证不统一、效果不尽人意的局面,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人力资源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

从中国当前的教育投资方面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培训上存在着重应用轻基础、重理轻文等问题。以2001年为例,中国在应用研究领域投入为79亿元,是基础研究投入的2倍多,在资金分配上,社会基金资助项目一般也就1万元~20 万元,而应用基金资助项目动辄就是几百万元。这虽然是科研上的资金分配,但却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基础研究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力度不够,这种只重眼前,不看未来的发展思路,造成在人力资源储备上的不可持续性,也就是应用型人才多,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少,专业技术型人才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少,在人才储备上存在与市场及未来发展脱节的客观现象。同样,在人力资源培训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例如,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多注重紧缺、即用型,单纯考虑现实条件,强调人才为特定的环境与时间所用,不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不考虑区域、企业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造成人才种类集中,结构不平衡,总体质量偏低等问题。

(三)人力资源培训重数量轻质量

以教育部门正规审核批准的项目计,2002年底中国有中外综合项目712个,其中学历教育是372个,这里属于职业教育的占了50.27 %,非学历教育项目313个,中间也有过半数是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实际上,中国还存在着非常巨大的没有正式批准的项目,所有这些机构每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上是足够的,但是应用质量上却值得商榷。因为中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在本质上还是一个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强调学科本位的教育机制,而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职业现场的工作需要,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理念,是实用技能,这是现有的普通教育体制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的。另一方面,从资质上看,中国面对职业市场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有着较为充足的师资与管理资源,但其一方面要满足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长期需要,另外还要兼顾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很难在规模及质量上满足人力资源培训的双重要求,其他培训机构又存在着利益驱动、师资匮乏等问题,无法顾及培训质量的要求,使得目前职教领域的项目、品牌多,而声誉好的却少之又少。

二、解决人力资源教育培训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中所出现的不足,企业应当要充分了解其内部人力资源范畴中有那些不足之处,然后根据不足制定长效机制。下面是几个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实施培训内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

实施培训内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通过培训教师的国际化培训、本部与海外公司交流管理人员、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形式.这些国际化培训适应了对外拓展的需要,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基础。

(二)实施高科技的企业培训

实施高科技企业培训。如运用光盘进行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利用终端技术互联网进行规模巨大的远距离培训等等.都使培训和教育方式产生质的变化。这种技术创新.使员工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速度加快,使企业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三)实施企业培训的深层次发展

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中,企业除了要注重员工的学习能力、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外,还应当注重员工的精神文明与素质教养的发展方向。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同事和公司的团体精神、个人的责任感、荣誉感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必须注重深层次的内容发展,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要求,注重员工的创造力与理解力,激发员工潜能,为企业发展增添力量。

(四)实施企业培训的社会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已经不单单是企业内部对员工的一种职业培训了,它已经向社会延伸,成为了社会上一种大众的培训课程。社会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方式多样,表现形式也多样,而且培训的方式打破传统,通过创新出现更多新的培训方式。

(五)培训质量成为培训生命。

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不能轻视质量,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才的素质与技能的完美结合。负责进行培训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员工的培训特点,在员工需求与企业需求之间寻找最大的结合点,令培训更加程序化、规范化,让企业的追求利益最佳化和成本合理化配合更完美。

三、结束语

我国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对于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力度和企业管理者的“慧眼识英雄”。只有把人力资源教育培训重视化、规范化、条理化,这样才能使企业接纳的这股人力资源力量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蒋莲.浅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2]钱振波,徐兆铭,王海燕,严立群.人力资源管理理论[J].政策与实践,2004(5)

篇3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评述

一、流动儿童的定义

从人口的特征的定义上来说,流动儿童是指0-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包括所有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本文所阐述的便是符合以上人口年龄特征的进程务工的农民工子女。

二、流动儿童的特征

作为一个特殊的流动人群来说,流动儿童具有不同于其他流动人口的特征:(1)年龄特征方面,流动儿童的年龄范围是0-14周岁,所以其年龄决定他们在城市融入中永远只能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存在,他们要在不断地成长的困惑中和非正常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去面临属于自己的问题和烦恼。(2)非自主性,由于年龄特征限定决定了其自主选择性的缺失,流动儿童在对未来或者其成长的许多问题上无法做出利于自己成长或者自主自愿的抉择。父母和社会已经“默不做声”地给他们做出了选择,或者可以说他们已“被选择”。(3)永久居住的可能性,在所有的流动人口里流动儿童在城市永久居住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作为其父母可能是一代农民工或者二代农民工他们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居住,但是作为一个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已经很难再回到其家乡继续生活,所以其在城市永久居住的可能性是最大的。由于以上的三个特征使得针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教育的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三、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评述

我国从1994年便开始出现了对流动儿童的研究,而这部分最早涉及到流动儿童的便是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主要从早期的流动儿童的就学状况调查极其重要性过度到对教学质量和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上,再接着是通过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直指政策的不公平和社会的不和谐状况。调查方法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其中部分学者也进行个案的跟踪调查和研究。

在早期的研究中部分主要是利用流动人口的状况调查进行研究,进而研究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学者李耀龙、李建平等通过调查得出流动儿童在教育问题上的缺失和教育问题对社会和流动儿童自身具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重要性。有的学者提出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对社会和流动儿童自身造成严重的威胁。后学术界就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学校和家长这两方面开展了研究和调查。研究得出在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提供方——学校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打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的探究,发现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着教学质量待提高、软硬件缺失等问题。办学校所存在的人数有限、流动儿童受歧视、教育机会不均等等问题依旧让人担忧。而对流动儿童家长的研究,学者提出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一直都有一种高期待、低投入的现象,使得流动儿童的教育既受父母的支持可是同样受着限制。

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上,部分学者针对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提出了针对打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两条路并进的方法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提出混合班是对流动儿童教育的一种“良药”。而有的学者就流动儿童的整体发展上提出需要建立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建立流动儿童的教育良好环境而使得流动儿童能够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就我国现行政策上的研究,认为我国现行的“两为主”政策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合适的。但是又有一部分学者提出我国的这种“两为主”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入地政府造成了财政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

总体而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学术界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比较具有学术和实践意义的。但是在这些学术研究中,一部分只从单一的一个角度对流动儿童的问题进行论述,或者就是多维度的研究但是没有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剖析和给予操作性建议。

随着近几年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社会组织对流动儿童教育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同样存在着缺失。随着社会和政府对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投入,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政策也不断更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投入也不断的加大,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存在的突出矛盾相对减缓。但是现行的教育机制中还是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育政策在资源分配上不均衡。我国现有的政策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分配上村在不均衡。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流动儿童的流入地是教育资源投入的负担者。而在财政资源上却得不到资助。导致许多大、中城市在流动儿童教育投入上常是无法得到保障,教育公平性得不到实现。

(二)流动儿童教育公办学校入学难。在我国应对流动儿童教育承担重担的公办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许多的城市中流动儿童仍存在就学问题苦难,进入公办学校被限制等问题,流动儿童教育和城镇子女教育存在差距等等问题。公办学校名额设限,接受流动儿童的一些公办学校却多为公办学校中的弱势学校。

(三)打工子弟学校教育问题难解决。在我国作为流动儿童的教育直接主要承担者,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依旧不完善。打工子弟学校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流动儿童的接受教育的需求,但是在许多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完全达不到要求。老师的流动、学校的搬迁等等严重影响着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四)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关注。在流动儿童教育中,流动儿童的家长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在较大程度上不符合现行教育和社会的需求。家长的忙碌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欠缺,使其对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缺失,而且由于工作的问题,与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交流较少,使得对流动儿童较少的非条件性关注,影响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为本人通过文献研究和部分的个人实践探访得到的关于流动儿童的一些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篇4

和苏杭女士的采访安排在她的北京中关村国际学校,我准时赴约,她却没有。因为她刚刚参加完北京市海淀区举行的颁奖典礼,中关村国际学校获得了与北大、清华同享的“海淀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先进集体”,创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关村学校就获得了这一殊荣,苏杭高兴,学校的师生都高兴,他们要聚在一起分享这种快乐。采访开始的时候,苏杭已经从刚才的兴奋中走出来,她说:“我们能够和清华、北大这样的百年老校同时获奖,真的是当之有愧,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海淀区政府及人民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信我们会尽心尽力,不负众望的。”

梦想成真:办中国人的国际学校

很自然,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学校开始。

苏杭和中关村国际学校的投资人李云来女士,都是八十年代早期的留美学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都曾对她们的人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正因为此,能够建一所国际学校,帮助留学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她们两位一直以来的梦想。

学校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个学生,大都是留学归来人员的子女,也有部分外国小孩。然而却包括了从学前班到高中所有的班级。走上讲台的老师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外,虽然师资力量的构成中有中国老师,但在这里,他们只是助教。苏杭说,她要求校园内语言是英语,但仅仅具备流利的英语还远远不够,不同的思维方式、爱心、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等等,这些才合乎中关村国际学校老师的标准。他们采用的教材是从美国拿来的最好的原版教材。我很吃惊地问苏杭,这不等于把美国的学校搬到中国来了吗?苏杭说,可以这么说,但又不完全是。如果在美国,我不会考虑教育体制的衔接问题,仅仅是搬到这里来,我也不用考虑,但是在中国,我必须考虑,因为走出校园,外边的大环境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很自然,中国文化的学习在这个学校是很重要的内容,除了中国语言这门课,还要系统地引导孩子们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学习中国文化,他们采用的语言则是混合的,学生们的中文水平也就在其中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让学生每天都快快乐乐地学习,让老师每天都快乐地工作”这是苏杭的办学理念。

“我们要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解除后顾之忧,满足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留学归国人员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能够担任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校长,苏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当谈起学生未来上大学的问题,我依然很纳闷,如此一种教育,其实与我们国内的中学根本不同,如何才能顺利考取一流的大学呢?苏杭的答案似乎更为国际化一些,她说,我从来都不担心学生上大学的问题。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如何使他们更优秀,包括多方面的内涵。孩子在一个非常完美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健康,绝对是心理与生理双重的健康,与生俱来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不会受到丝毫压抑或打击,重视从国际视角对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当然还包括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我想我的学生绝对是哈佛、耶鲁这些国际一流大学所欢迎的,随着国内大学发生的一些变革,同样,这些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也会是他们的首选。在这方面,苏杭绝对是自信的。否则,她不会坐到校长这把交椅上面,因为她有丰富的国际教育的理论与深入而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

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的留学生

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苏杭分到了一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了与儿童教育打交道的日子。她说她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根本就没有想过出国。当时,适逢又一波出国留学热,很多朋友都劝过她,因为她13岁就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很棒,国外的朋友也极力怂恿,她虽然没有特别强烈的出国愿望,但是看到身边那么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出去了,争强好胜的心便驱使她动手准备申请奖学金。

真的是很幸运,她同时得到了两笔奖学金――一笔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约每年1万五千美金的奖学金;一笔是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的国际教育奖学金,大约是一万美金,但是她可以随意选择学校。规定必须二选一,苏杭当然地选择了额度较高的又可连续获奖三年的前者。

她说自己当年在留学生当中算得上是小富婆了,别人除了上课,还要忙于打工赚钱,只有她,拿着一笔足以养活全家的奖学金。所以,她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但读书读得真叫苦呀,苦就苦在根本念不过来。

由于学的是比较教育,理所当然要去研读大量的书籍,加上她的第一导师是《比较教育》杂志的主编,第二导师是世界比较教育协会的会长,这些必然会加重她学习工作上的负担。除了上课,还要作助研,帮他们搜集大量的资料、写书,此外,还有不得不写的课程论文。

仅仅是上课,每门课每个礼拜规定就要读500页书,一学期是四门课,甚至有一学期她选了五门课,一个礼拜要读2500页书,全部是英语,每天都是这样,有很多都是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地读下来,没办法,根本没有时间容你查字典。不读又不行,一上课老师就会提问。记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点名的两个同学回答起来似是而非,老师很是生气,当场宣布三个小时的课停上,必须马上回去读书,读完之后再接着上。在国内号称“会读书、快读书”的苏杭在这里却显得精力不济了。现在回忆起来,她说自己当时像疯了似的,每天早晨8点从家里出来开始读书,一直到深夜12点钟才回到家里。看到的永远都是女儿熟睡的面孔。唯独周末和节假日,她可以休息,陪陪丈夫和女儿,而这种休息又是她偿付不起的奢侈。一到这种时候,家人免不了要高呼一番,她也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在一家人外出游玩的时候,她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学校的事情,但一想起来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返校就得交的记文还没写完,吓得浑身直出冷汗。苏杭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心脏不好就是那个时候吓出来的。但总结起来,她说自己要衷心感谢那个时候的苦读书,若不是当时疯狂的训练,面对今天办公桌上一摞摞全英文的等待她去处理的文件,她又怎么可能去完成呢!

“玫瑰公主”女儿是我的 一个教育成果

女儿随她到美国的时候只有三岁,连ABC都不认得的孩子,却不得不去一家陌生得连空气味道都不同的幼儿园上学。苏杭清楚地记得送孩子去纽约州立大学托儿所的第一天,老师带领着其他孩子列队欢迎自己的姑娘妮妮,其场面着实令人感动,老师一介绍完,妮妮就被班里的非洲“小黑孩”领走了。苏杭则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上学去了。整整一天,她都在想着幼儿园的孩子,害怕她被人欺负,当她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妮妮根本就没发现她的存在――她正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呢!苏杭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同时也悟出来――他们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她去学习。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苏杭正式以观察者的角色走进了美国的教育王国。幼儿园园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她忠实地记录着,她积极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家长联谊会,与园长经常就有关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回到家里,她则用自己尚未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在妮妮身上实践着。伴随着女儿的成长,她把敏锐地触角伸到了小学,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如何管理学校,这些都成为她工作经验中的重要财富。与此同时,她来到了女儿曾经就读的幼儿园开始了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发展着自己儿童教育理论。后来,她又接连在几家不同的幼儿园做过园长助理、园长等工作。虽然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也以惊人的个人竞争力走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然而,美国再美,永远不是她的家。所以,拿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后,1993年7月,她带着女儿回到了中国,她要用自己的所学创办国际化的学校,报效祖国。

然而,她被妮妮的教育问题困扰了,正如很多海归人士一样。她想方设法让孩子进了一家重点小学,临送孩子上学前,千叮咛万嘱托让她把一天中所干的事情记录下来――为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午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妮妮泪水涟涟,苏杭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妮妮说老师冲他们嚷嚷,妈妈问是不是冲她,孩子哭着说:“不是,是冲别人,可是我好害怕。”下午还有音乐课,无论家里人怎么劝,妮妮死活也不愿再踏进那个学校了。孩子感情上受到了伤害,她曾经接受的是那样一种温和的教育。无奈,苏杭带着女儿重新回到了美国,她想等女儿考上了大学,她再回来圆自己的梦吧!

篇5

[关键词]融合型合作 质量 因素 规避

前言:目前,国内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寻求高职教育国际合作,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对其消化、整合和吸收,来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由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加之成熟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体系和与中国区域地理位置的便利,成为广东,上海,辽宁、江西等省内一些高职院校寻求国际合作的一种途径。本文通过对中澳合作项目案例的分析,透视了影响高职教育融合型国际合作项目质量的因素及规避措施。

1.澳大利亚TAFE简述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课程开发依据各个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制定,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审定后颁发行业培训包(industry training package),其每隔五年进行一次修订。行业培训包主要包括:能力标准、资格证书、评估指南、学习方法指导、评估和发展等有关材料,把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与教育培训目标紧密结合。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课程通常是模块课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设置教学目标,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终身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需求,并根据市场变化需求不断调整和修订。

澳大利亚TAFE教育采用企业本位的校企合作方式,形成了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制度,行业企业在教学改革中起主要作用。一方面行业根据雇主提出的专门培训要求,向TAFE学院拨款开展培训;另一方面,学院也必须依靠企业,为企业“顾主”服务。

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其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课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等;其次是从社会大量选聘具有3到5年从事本行业工作、具备实践经验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其占的比重较大,这些人员必须通过Teacher’s CertificateⅣ的考核。

2.中澳合作项目途径

目前,在实践中,中澳合作的办学模式从组织结构上可划分三种主要模式,即衔接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和融合型模式。

2.1衔接型模式。衔接型模式,即在国内与澳大利亚合作院校分期学习,互开课程,互认学分,互发文凭和学位,其可分为2-1模式(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一年)、1-2模式(国内学习一年、国外学习两年)等模式。即在国内国外分学期学习,互开课程,互认学分,互发文凭和学位。

2.2松散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国内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和国际接轨的方法。

2.3融合型模式。融合型模式的特点:(1)引进澳大利亚TAFE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2)部分课程聘请澳大利亚的教师进行授课,派遣中方教师去澳大利亚进行TAFE的师资培训,获得授课资格后讲授大部分课程;(3)引进澳大利亚的教学方法及多种评估考核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4)学生在国内进行学习,毕业后获得中澳双方文凭。

教育界普遍认为融合式合作是较为深层次的合作,多数中方院校采用融合型合作模式,如广东某职业技术院校与澳大利亚Box Hill Institute合作,引进澳大利亚职业证书(TAFE)教育,学生不出国,即可获得国外学历。顾名思义,融合型合作模式重在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融合国外的教学理念、师资、教学方法等,一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融入国内的教学理念、师资、教学模式等。

3.中澳合作项目的质量保障

任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最终要归结到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这些基本的教育问题上。通过对中澳融合型合作模式的实际调研,项目组从以上四个基本教育要素,剖析了影响中澳合作项目质量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规避措施。

3.1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职业属性,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TAFE教育以学生能力本位设置教学目标,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强调教学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密切联系。中澳合作的教育体系应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开展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

实践中,中澳合作项目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项目采用了直接来源于澳方提供的培训包,并且根据澳方所提供的配套教材组织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实训设备,或由于缺少中澳双方教师的良好协作,或由于中方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往往仍然采用中方的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区分,未能从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实践环节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项目首先应具备必要的实训设施,建立多功能一体化教室,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学生现场操作,多练少讲,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3.2课程设置

一些院校中澳合作项目,如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澳合作项目,课程设置来自于澳大利亚TAFE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其职业技能认证的具体标准立足于澳大利亚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程(课程即我们所理解的专业)有不同的课程单元(unit)组成,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期内完成相应课程单元的学习。

实践中,第一年,校方针对中澳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并且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英语教学评估并不完善,针对性不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后续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效果。另外,在中澳合作项目课程中,部分澳方培训包中的单元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融合型合作项目的合作双方应灵活处理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测试,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英语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可继续开设英语应用课程;授课前,可对中方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进行能力点的测试,如果学生通过了测试,就可以不必再修这门单元,并且给予该单元相应的成绩;如果学生通过该测试部分内容,可以缩减其对该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增加专业实践学习与培训。再者,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在融合型合作项目中,中方院校可设置相应的适合国内的专业课程,取代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外方课程或培训包单元,实现合作教育资源的本土化。

3.3教材

由于大部分的中澳合作项目并不十分成熟,在教材使用上,中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处于被合作对象,全盘接受澳方TAFE院校使用教材的模式:国外知名出版社的原版英文教材,澳方TAFE学院依据培训包所列出的能力

点开发编写的教材。澳大利亚TAFE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自,这使得澳方教师可以针对培训包中的知识能力点对教材进行修改和筛选。

在实践中,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阅读全英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某些课程,如餐饮和贸易等课程,拿来即用的教材在某些方面并不适合国情。

针对上述问题,中方院校可以将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按照澳方培训包所提供的能力点和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编写成为双语的课外学习资料,既可方便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阅读,也可帮助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于融合型的合作项目,中方院校应组织国内外教育专家与企业专家对引进教材进行研讨,从中方的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出发,融入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同时参照国外院校所提供的教学大纲和评估标准,适度改编引进教材,确保中澳合作项目的教学质量。

3.4师资

澳大利亚TAFE学院注重教师的职业技能,多数任课教师具有职业背景及相关工作经验。而中方院校未将专业教师具有相关企业、职业经验作为硬性规定。中澳合作项目教学中,澳方院校每学期派来任课教师在中方院校进行授课,中方任课教师多数为国内院校专业教师。

实践中,澳方所派教师一般采用集中授课方式,全英教学。由于中方学生的英语基础与专业知识不足,往往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方部分专业教师英语的听、读、写、译能力较强,可以很好的理解英文原版教材,但是英语口语能力较弱,在课堂上,用英语传递知识点及开展教学存在不小的问题。

为规避如上问题,在融合型的合作项目中,中方院校可为外方教师配备专业的教学助理,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从事合作项目教学的中方专业教师,应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并可选派他们前往合作院校所在国家进行行业、职业或教师资格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英语水平。同时,校方还应为专业教师深入国内外相关企业进行职业岗位实践创造条件,从而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流利使用英文、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方可确保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文婕.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J].教育探索,2005(5).

[3]王斌泰.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建设江苏教育强省[J].江苏教育,2008(1).

[4]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篇6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我们调查组一行七人于2007年8月份,历时月余,对贵州省不同发展程度的六个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六个县依次是:L县、X县、W县、R县、N县及G县。样本县的选择是根据其贫困程度及离省城贵阳的远近来确定的。除X县离贵阳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外,其余五县均在交通不太方便的边远地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越是经济贫困、交通不便的地方,外出务工的人越多,田地荒芜,村寨里人烟稀少,除了老人,就是孩子。在一个寨子里穿行时,向导告诉我们寨子里原本住了一百多户人家,现在完整的家庭,即父母与孩子都在的,已不足四户,其余的就是全家外出或留下孩子与老人为伴,甚至只有孩子没有监护人(即除外出的父母外,没有其他亲人)。

我们的调查得到了各县计生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通过他们所掌握的外出流动人口数据来推测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计生干部经常深入农村,走家串村,对留守儿童情况了如指掌。同时我们也去县教委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的情况。教育局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留守儿童已成为严重的教育及社会问题,却无法提供具体数据和应对措施。根据我们走访的情况来看,有的山村留守儿童达100%。[1]尽管难以推测出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但据W县教育局的主管领导估计,该县留守儿童数量至少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W县在贵州省的经济状况中还不是最差的,那些极端贫困的县乡镇,留守儿童的数量可能会更大。正如诸多研究文献所指出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在心理素质、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些问题,不管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线基层教师,甚至是社区居民,都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教育问题束手无策。[2]本文着眼于社区内部组织,分析及挖掘组织内的教育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二、社区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家庭、学校与社区三者相互交错的时空之中的,强调家庭作用、学校作用、社区作用或三者相互作用,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难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爱泼斯坦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提出了“重叠影响”理论,旨在从社会组织的重叠影响角度解决以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路径问题。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亲就业的家庭增多,年轻的单亲就业家庭增多,更多的孩子陷于贫困之中,有更多的移民、无家可归、领养家庭的子女,学生就学期间的流动性日益加大。[3]这和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有相似之处,大量的家长独自外出打工或双双外出打工,有(外)祖父母的家庭,孩子跟着(外)祖父母;没有(外)祖父母的家庭,孩子跟随叔伯姑等亲戚;或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独立生活;有的则寄养在别人家里,或寄宿在学校。由于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报酬也低的工作,因此也难以保障留守儿童较好的生活条件,儿童的贫困状况没有多大改观。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难以获得有质量保障的良好教育,随时处于流动性中,给当地社会治安及学校稳定带来了冲击,以致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重叠影响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考虑到社会组织的生态特征,并将社会资本概念纳于其中,而这一切的中心关怀则是儿童的健康成长。重叠影响理论强调共担责任,有助于理解和阐释社会联系及获取、投入社会资本等过程发生的情形和方式及家校社区的合作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个组织,并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之分,它们的影响几乎是同时存在的,即重叠的。因此,在面对儿童教育失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家庭、学校或社区在儿童成长中的失责行为,或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关联性。

“家庭”、“学校”是意义确定的术语,但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为了论述的方便,有必要对“社区”在农村的意义作简单说明。“社区”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历史溯源指出志愿精神和慈善文化是社区得以存在的核心基础,它以相互帮助、公民参与、民主原则、崇尚个人自立和有限政府责任为特征。[4]所以严格地说,我国没有社区,农村尤其如此。如果笼统地以“乡村”来指代农村社区,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根据我国农村的家族特征(基本上由家族组成自然村),自然村更接近社区的内涵,与社区成员的个体生命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在行政区划的迭经变革中,很少有“自然村”成为一个村级组织的,常常是多个自然村联成一个行政村,再由多个行政村组成一个乡镇。在农村学校的设置中,小学基本上以行政村为设置标准,即一个行政村设一所小学,或称教学点,几个行政村组成一个片区,再设片区小学,然后在乡镇设中心小学。随着适龄入学人口的减少,在一些地方,由于考虑到成本问题,有的乡镇把小学生全集中到乡镇小学。而初中根据人口分布及距离,一个乡镇设一至两所初中,高中则跨乡镇设校,或依县城设校。因此,从学校设置角度来审视社区,显然有一个可操作性问题。越是学龄趋大的儿童,其学校所在的地方与原初意义上的社区相距越远。

鉴于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乡镇组织的特定作用,研究者将社区界定在乡镇组织层面。因为就农村社区而言,社区事务常常是由乡镇政府以行政手段向村级下达,村级缺乏基本的由下而上的处理公共事务的自觉。自从农业税废除之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已向社区服务转变,尤其是围绕计划生育组织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新农村建设。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技术手段及拥有的资源,可以说是农村任何其他部门不能相比的。由此可见,以乡镇组织作为社区单元,是因其拥有其他留守儿童研究不曾关注到的资源,这部分资源在社区资源分布图中占有异常重的分量,且是优质资源。尤其是计生工作人员所掌握的社区儿童信息比学校还要全面,他们甚至还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向。由于分工明晰,计生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儿童健康成长及其进入学校之后的责任,他们只是尽自己计生工作的本职。从调查来看,教育系统与计生系统基本上是两个互不联系的系统,尚未结成合作关系。

农村家庭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即使家长不外出,其教育能力不足也是现实存在的。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短时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尽管它对儿童成长很重要,但它的作用难以发挥。农村家长拥有的少量社会资本,又因其流动性不能使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增值,反而因其流动而失去了代际传递价值。家长的流动使得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互动降到最低点,因互动而积累的社会资本得不到实现,儿童无从受益。因此,指望家庭在儿童的社会资本积累方面做出贡献,是一种不太实际的想法,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阻止人们希望通过打工改善生存质量的合理需求。再看学校,学校基本上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几乎不与社区发生联系,资讯的发达反而加剧了学校的封闭,教师与社区联系的传统方式――家访,正日益变得稀少。尽管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已得到了保障,但并不能保障儿童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学校教育正日益使儿童失去兴趣,尤其是对缺乏监管的留守儿童影响更大。

观照计生工作者,他们与社区的联系是紧密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参与了教育工作,但只限于资助贫困的遵守计生政策的家庭的孩子入学,以鼓励社区成员不违反生育政策。他们穿行在家庭、社会及学校中,是打破组织藩蓠的行动者。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基本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目前偏重经济,在教育方面仅满足于把儿童送进学校,而送进学校之后的后续责任还有待确认,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没有放到新农村建设的显著位置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在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割与断裂,它们没有建立一定的联系,使留守儿童处于社会组织的互不交叉的真空中。

三、结论

重叠影响理论强调共同责任和社会资本的增值,这暗示我们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必须把留守儿童放在关怀的中心,充分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尤其要利用好社区中强大的计划生育资源,扩大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使社会资本在社会组织的互动中实现增值,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组织之间的断裂与封闭、没有有效整合资源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瓶颈。以留守儿童关怀为核心,充分挖掘社区中的有生力量,打破组织隔离,在社区范围内确定并整合资源与服务,支持和强化学校、学生和家庭之间的联结。社区的有生力量包括新农村建设力量及计划生育力量,他们从国家获得了充足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保障机制和支持系统。

(本文为200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611)

注释:

[1]G县花江镇是闻名国内的狗肉之乡,人们的季节性外出明显。每年9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全镇举巷皆空,人们到全国各地开狗肉馆,高温季节则纷纷回乡。由于这项工作的季节性强,除了少数长年或部分已定居在外的人,他们基本上全家外出。而季节性外出的几乎不可能带走孩子,因此,100%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一点也不夸张。

[2]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儿童“进不了校门”的难题,但“进了校门之后”的问题仍很严峻。

[3]乔伊期•L•爱泼斯坦,迈韦斯•C•桑德斯.联系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研究新取向.教育社会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1-393.

篇7

1.资金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加大了公共财政中教育的投入,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另外就是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仍比较单一,且收入有限,无法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杜琳娜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观念"城市化",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农民教育负担重,师资流失较严重。柳方提到当前我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存在着县级财政份额过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难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诸多问题。邵锋也提到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多级分担,规范高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范先佐发现: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村中小学教育保障条件大大减弱;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仍不能得到较好解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本解决县级政府的财力结构与其负担的义务教育责任不相称问题。针对农村教育财政短缺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其次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和完善测算制度及经费监管机制,将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进一步调整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和能力。第四: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间接提高农民教育可投入资本。

2.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城市学校资源雄厚且“人满为患”,而一些边远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差,生源少,师资缺,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何东亮认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等多个方面,而在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方面的城乡差异问题是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正最为显著的因素。李方强认为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不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袁犬提到应当下农村教育公平难题亟待破解,它已严重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要想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是人才外流的问题。教育越不公平,人才外流现象越严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政府就必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其次保证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还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体制,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3.农村教师问题。

农村教育的开展落实到根本还是要靠教师去实现。因此农村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也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廖其发总结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为:量少质弱,待遇较差。王世忠,王一涛认为农村教师的总体素质不高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严重。针对农村教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刘勇认为要清醒认识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愿景中的重要地位。把好入口关,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素质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使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常化、规范化。秦玉友提到要让农村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第一,严格农村教师准入标准;第二,审查当前教师的任职资格;第三,重新确定教师编制标准;第四,要普遍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综上,我国政府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农村教师的招聘工作,并为之落实编制。其次通过政府组织考试、严格筛选,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再之,各级政府要保证落实教师待遇和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最后各级政府还要实行教师统一标准,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异。

二、农民职业教育是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大量在中国登陆,国内的农产品竞争力增加,而我国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和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也是农村教育顺应时代为农服务的根本途径。余永德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看法现在也已得到了农民和农村工作者及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王贤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大的生源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李水山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中农民的职业教育是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首先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财政投入和宣传投入都需要加大,保证和鼓励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其次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各部门要注意使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渠道,开展远程教育。还可以开展农民的岗前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多种手段保证农民接受到教育。

三、目前的研究成效和不足

首先,研究者对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农村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已经分析比较全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解题之道。其次,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比如教育资金,教育公平、教师问题,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等,研究者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极具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再次,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保证。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和分析都是建立在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但是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理论的证明必须靠实践靠时间。

篇8

其实员工在决定是否响应外派的时候,内心往往有一杆秤,他会衡量外派给自己带来的得失,除非所得远大于所失,才会作出积极响应。那么,面对这样的状况,怎样做才能调动员工响应外派的积极性,完成企业的扩张发展呢?这需要物质的激励,而更多的是关注员工的内心,帮其排除后顾之忧。

正所谓经济是基础,企业首先需要满足员工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就是在工资奖金等收入方面要达到员工的期望。在工资确定方面,很多企业通常会参考派驻地消费水平及同类职位的市场薪酬水平,但这远远不够,企业必须要拿出更多的补贴,以弥补员工因放弃相对优越的生活去到艰苦地区工作所牺牲的生活质量,因缺医少药而可能遭受的健康威胁,甚至因社会安定问题而带来的生命威胁。不少企业为外派非洲贫困、战乱地区的员工发放的工资收入为原在国内的3—5倍,甚至更高。所以,工资往贫困地区倾斜应该成为企业外派员工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

除了薪酬待遇之外,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外派员工内心追求的一个方面。比如华为公司为了鼓励员工向一线和海外艰苦地区工作,规定优先选拔责任结果好、在一线和海外艰苦地区工作的员工进入干部预备队加以培养,而那些不愿去这些地区发展的人员将被排除在干部提拔名单之外。

同时,大凡有资格被选拔外派的人员,通常都是管理精英或技术骨干,而他们多数都已成家,所以因外派带来的家庭问题(比如夫妻分居、子女教育等)往往让他们备

感头痛,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也将大大影响他们响应外派的积极性。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允许带配偶同往,并帮配偶解决在派驻地的工作问题;配偶不能同往的,给外派人员提供逐年递增的探亲假或资助配偶前往探亲。同时也尽可能想方设法帮助外派人员安排好子女的教育问题。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汽车营销;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汽车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国内的汽车营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汽车营销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汽车营销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提醒着我国中职汽车教育应该积极改进营销方式。

1.汽车营销环境问题。有的汽车交易市场十分简陋,甚至只用几根钢柱支起一个顶棚就成为一个汽车营销中心。汽车营销环境不好往往让消费者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汽车销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职汽车教育内容中应该加入汽车营销环境模块,以适应现代汽车市场的需求。

2.汽车营销模式问题。当前,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的是品牌专营模式,即汽车经营商往往以品牌为单位,各自按照销售公司的要求建立展示厅,进而以规定的销售方式进行销售和宣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4S店。4S店的投资规模较大,相对应转嫁给消费者的费用也高,无形中加大了购车者的购买成本,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垄断性经营,在短时间内可能能够促进营销,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因此,中职汽车营销教育应着重探究多元化的营销模式问题,积极开拓营销新渠道。

3.汽车售后服务问题。目前,尽管几乎所有的汽车营销商都认为售后服务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汽车销售中,却存在着部分售后服务问题,尤其是当汽车质量安全存在问题时,常会出现汽车经销商推卸责任的现象。可见,中职汽车营销教育应将汽车售后服务纳入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售后服务意识和服务热情。

二、我国汽车营销的对策以及建议

1.慎选汽车交易市场,改善汽车营销环境。汽车营销环境直接关系到购车者的情绪,因此汽车营销商必须高度重视。在我国,很多汽车营销商都是通过4S店为载体来完成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因此4S店的位置十分关键。以大众汽车的销售为例,大众汽车在我国的销售量是非常大的,它常常将4S店的位置选择在各个地区的汽车销售集中群里,而又不会离人们的生活区太远,这便于消费者的购买以及售后服务。与此同时,汽车营销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大众4S店的基础服务设施十分健全,不仅有明确的咨询指示牌,而且还设有免费的游乐设施,便于带孩子的购车者停留。此外,大众的销售人员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打扫卫生,确保为购车者和维修者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

2.改变单一营销方式,实现汽车多元营销。针对当前我国汽车营销主要采用的品牌专营模式的弊端,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汽车营销新模式,以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实现汽车营销的健康发展。在当前中职汽车教育中,应加入网络营销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网络营销对于汽车营销的积极意义。为此,可以加入以下具体汽车网络营销内容:一是加强网站自身建设,汽车制造商或营销商可通过自身的官方网站,通过真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方式向消费者介绍企业和产品,还应设有360度全景观车页面,让消费者能够全面而真实的了解车况;二是进行综合门户推广,汽车经销商可与类似于汽车频道等网站合作,以实现精准营销,还可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推广,扩大营销范围。

3.建立售后跟踪服务,增强客户满意程度。教师应该让每一名学生意识到,“汽车卖出去了并不意味着营销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开始”。“行百里者半九十”,售后服务与营销一样十分重要。当前,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汽车售后服务的好坏对汽车营销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

要想增加汽车营销竞争实力,汽车营销商必须高度重视售后服务问题,尽可能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如大众汽车就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售后跟踪服务机制,为每一位购车者建立了一个档案,并就客户的使用情况做了详细的记录,当汽车需要保养或需要维护时,还会有专门的售后服务人员给出通知,由客户自己决定是否需要保养或维护,甚至还会在客户生日时准备一份小小的生日礼物。如此贴心的售后服务对大众的营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锐.我国汽车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4(12).

[2]方梅.我国汽车营销渠道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篇10

一、网络财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它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了财务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财务数据也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作为把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可以说是会计电算化的未来,也是财务会计的未来。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产生的,即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网络财务的出现,并带动了网络财务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因特网和WWW技术为电子商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更为网络财务的产生建立了技术前提。网络财务依赖于电子商务技术,其技术水平也必然还要随着电子商务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中,电子支付、电子查询、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给网络财务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为网络财务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电子商务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会为网络财务技术带来有益的促进,如电子商务技术中,电子加密技术的发展,必然使网络财务受益匪浅。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在结算、付款、物流系统方面的缺陷。因为电子商务的实现势必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财会业务往来,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支付、清算和税务等对外的财务往来业务,这是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因此,电子商务将不得不面对着支付手段和运营信誉的考验。从技术角度来说,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能够支持电子商务的财务软件系统,自动无误地帮助企业完成这些工作,这套基于WEB技术的财务软件系统就是“网络财务软件”。

所以说,电子商务不仅需要有互联网作为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要有功能强大的“网络财务软件”来支持其运作。可以说,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财务能够支持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协调业务。从内部的协同来看,网络财务使得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能够协同进行;从外部的协同来看,网络财务使得企业的网上询价、网上催账、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等工作与其他企业和社会部门的工作能够协同进行。其二,网络财务能够支持电子货币,这是电子商务实现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支付过程是整个商贸交易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双方实现商贸交易的目的,而电子货币的出现解决了诸如支付效率、支付质量、支付信誉等令财会人员头痛的难题。

网络财务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远程化,其技术保证一方面来自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另一方面则来自保证网络安全的软件和硬件整体方案,这一切充分保证了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物流、付款、结算的顺利进行。一旦电子商务的关键性难题得到了解决,电子商务的全面实现与普及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网络财务概念的推出是一场企业运营与管理的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形式上看,网络财务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从桌面走向网络,体现在财务管理空间、时间和效率上。空间上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从企业外部走向企业周边。时间上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走向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显然,财务管理时空的改变从本质上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也拓展了电子商务的应用深度,这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从内容上看,网络财务解决了电子商务的目标环节,即支付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为电子商务的普及扫清了很大的障碍,这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或许,不久的将来,当网络财务全面展开时,企业决策者将不会再为电子商务中出现的贸易信誉、质量与效率而感到忧心忡忡,疑虑万千。

可以看出,网络财务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子商务的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网络财务的出现,使企业在网络上实现的经济行为更多,更有可靠性,因而,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信心也更足了,企业会把更多的经济业务放在网络上,也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财务在技术上和学术上的客观要求,会给电子商务技术带来许多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不仅会给予网络财务领域技术前进的动力,更会给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电子商务是商务的未来,网络财务是财务的未来,二者都是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的形势下,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产生的。可以预见,在将来的社会中,网络财务作为电子商务的产物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剂,必然导致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水平的新局面的产生。

二、网络财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全球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工作者大伤脑筋。

1.基本硬件设施问题

众所周知,基本的硬件设施是保证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正常运行的物质条件。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只有金融网与商业网互通,才有电子货币流通的可能。我国目前金融业自身有的没有实现完全的电子化,全国性的金融网络还没有形成,商业电子化又落后于金融电子化,有的甚至还没有起步。所以,在大规模的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网络形成并正常运行之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至少它的生存、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成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设施条件:第一,整个企业社区的局域网建设要达到一定水平;第二,国内要有大面积的广域网;第三,实现Internet和Intranet的改造升级;第四,商业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完备;第五,实现电子货币的流通,如IC卡等;第六,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成功,IT技术能解决的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问题,商品流、物资流和社会的基础建设有很大关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形成闭合的全电子化的循环,这样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才有意义。

2.信息意识和观念问题

国内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因互联网络和银行系统联网建设滞后,金融管理部门意见不明朗而进展迟缓,人们也习惯于等待政府部门出台新的管理细则和技术标准,形成了现在这种不因商业利益而动,几乎无视贸易发展原则的窘迫局面。

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似乎还只是技术专家讨论的学术问题,很多企业面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总是持观望态度,不愿尝试。惟恐企业和地区的局部利益受损,只愿做信息的使用者,不愿做信息的提供者。

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这一点尤为重要。企业要考虑如何将传统意识向现代化信息环境转移,充分意识到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21世纪的运转结构是以网络为基干的计算环境,21世纪的经济应该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各阶层人员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要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看成是神秘的高新技术,不要把它当作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更不要等到单证传递与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所有的标准已经统一以后,才考虑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那样将远远落后于先行者,有可能失去竞争能力。

另外,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推广需要人们在认识观念上的转变。例如,在采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系统后,制造企业最基本的工艺、生产以及库存过程等许多原来的“内部”信息将公开给销售商,作为制造企业是否愿意打破原有的“围墙”,让相关的关联企业真正参与到业务中来,的确是一次文化观念转变。再比如,网上购物不直观,顾客缺少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根深蒂固。用户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意识淡薄,很少有这方面的需求。

3.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发展的最大制约。没有网络交易的安全,就不会有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发展。从最初几个具有实验性的网上电子交易到完全成熟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这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而且要使这种想法让顾客相信,并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网上通过银行调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安全问题成了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全面发展的一个难关。

Internet的诞生并不是因为商业目的,而是为了能方便地共享信息资源。所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及源代码的开放与共享是合理的,是适应当时需要的,但要在Internet上进行安全要求很高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活动,也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因此,人们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泄露。即商业机密的泄露,主要包括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内容被第三方窃取,交易一方提供给另一方使用的文件被第三方非法使用等情况。第二,纂改。即商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电子交易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可能被他人非法修改、删除或重放,这样就使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身份识别。涉及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中的两个问题:(1)如果不进行身份识别,第三方就有可能假冒交易一方的身份进行破坏交易、败坏被假冒一方的信誉或盗取被假冒一方的交易成果等活动。进行身份识别后,交易双方就可以防止“互相猜疑”的情况。(2)“不可抵赖”性。交易双方对自己的行为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能不能对此予以否认。进行身份识别后,如果出现抵赖的情况,就有了反驳的证据。第四,信息破坏。这也涉及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中的两方面内容:(1)网络传输的可靠性。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或软件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导致交易信息传递的丢失与谬误。(2)恶意破坏。计算机网络本身容易遭到一些恶意程序的破坏,而使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信息遭到破坏。如为数众多的计算机病毒、神出鬼没的远程监控软件(黑客软件,如BACKOFFICE、特洛伊木马、YAI等)、臭名昭著的计算机蠕虫和恶劣之极的逻辑炸弹等,如今都成了计算机网络世界的公害。

利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来非法获取信息、攻击网站的黑客,是目前Internet上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他们非法闯入军方网站或世界知名站点,或散布耸人听闻的消息,或盗取大量重要信息,其中有数以万计的信用卡账号和密码,有极为敏感的核试验数据。更有甚者,根本就无所谓获取,只是用自己的高超技术将目标网站击毁,使其陷入瘫痪,给网站经营者和消费者造成巨大的损失。2001年初,世界几大著名网站如Yahoo(雅虎)、AOL(美国在线)、Amazon(亚马逊)、Sina(新浪)、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等均遭受邮件炸弹的疯狂袭击,遭受袭击的网站几小时甚至几天陷入瘫痪状态,无数的消费者和网民无法登录网站,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

4.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但是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应用绝不是简单地购置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制定一些标准,建立一些通信网络就能实现的,它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人才和教育问题在电子商务及网络财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人才和教育问题解决不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应用就不会顺利实施,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

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所需的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服务支持层、一般管理人员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层。

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技术方面,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目前的情况是,程序员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已有的教育手段基本上能满足需求,但是系统管理员一级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在我国,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更是十分缺乏,而培训费用又比较高,造成目前很多系统的管理员水平不高,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工作,像安全性调整、性能调整等高级管理工作都很少进行,这也使得国内的不少系统都存在安全性的隐患。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他们是企业或部门中的一般管理人员,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并不关心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技术细节,而只需知道如何在电子的方式下开展工作就足够了。但是,目前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层次人员的需求。第三层次的人员即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目前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考虑到这些人员。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懂得一些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方面的知识,诸如如何使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有利于企业竞争等。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问题解决不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应从三个方面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1)在实施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应用时,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教育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教育问题,避免或少走国外在应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时由于教育问题而走的弯路。(2)继续目前的各种教育手段。如研讨会、培训班及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杂志等进行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意识等。(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培训工作。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但实际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系统由于涉及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关键数据,只能由专人操作。因此,在培训时,如果一方面传授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员在一个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仿真(模拟)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效果就会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