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新能源;时间与速度;经济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成为中国人担忧的对象。

为此,本版近期特推出“可持续发展”系列,共8篇,聚焦新能源及环保主题,希望引起读者的进一步关注。

新能源是相对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而言,已经开发但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新能源开发空间有待拓展

新能源包括海洋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等。也就是目前通常说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除外)。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地热直接应用,生物发酵及热分解以制取沼气和气体燃料,潮汐发电技术等等。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自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除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此外,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它清洁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其另一特性是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2007年中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605万千瓦,在建420万千瓦,该年的装机比过去20年总和还要多。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业界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仍不满意。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到200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1.3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1%。对于大型水电是否列为可再生能源,仍有争论。然而,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它相对高的成本和所需的电价。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一般比煤电高,生物质能发电为1.5倍,风力发电为1.7倍,光伏发电为11-18倍。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与快速增长的火发电装机容量相比微乎其微,因此比例可能进一步减小。以风能为例,中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据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中国推动风能发电近十年了,尽管近期增长较快,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也只有约605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焦点集中在降低成本,这是共识。然而,过度关注成本和所需的电价,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一个误区。表现在,一是过于迫切降低成本而急切要求设备国产化,二是对可再生能源电价控制过紧。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必然有一个大发展,这一点不应当怀疑。但是,开发时间和速度很重要,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战略乃至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简单地说,无论利用不利用,风一直在吹,阳光普照。但是,煤越挖越少,大气污染排放越来越多。

大规模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显然需要设备国产化。但是,设备国产化有一个先引进技术还是先做成市场规模后再国产化的选择。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引进技术需要政府行为和干预。除了扭曲市场之外,引进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谈判过程。相反,有了市场规模,国产化必然随之而来,且速度很快。以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设备为例,当笔者10年前做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项目时,设备基本进口,政府并没有刻意要求国产化。事实是,几年前30万和60万千瓦设备已基本国产化。大市场吸引了技术,造就了中国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控制电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能项目的电价实行特许权招标,企业则为了获取项目压低竞标电价,以不到0.4元/kwh中标。而根据风电的基本情况测算,除了自然条件特别好的风场,加上特别乐观的假设之外,能够达到商业要求的风电价格都应该超过0.6元/kwh。经验证明,中标企业可能没有想真正地按建设承诺经营这些风电场,而是先拿下项目,慢慢做,或等待政策,或再与政府讨价还价。当然,为装饰门面,亏本建设经营风电的企业,可能有,但不多。

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价格问题上,必须包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资源耗尽溢价。环境治理成本很容易理解,资源耗尽溢价则需要解释。涉及对能源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经济分析中要计算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由于这些资源无法再生,被耗尽时必须用进口或国内替代品来替代,因此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包括了资源耗尽后其替代品的成本。耗尽溢价或费用可根据经济价格和年开采量占总储量的比例来确定,该溢价与经济开采成本相加后就得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经济成本。如果在可再生能源定价时,将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扣去用煤发电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耗尽溢价,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不会比煤电高。

此外,还应当动态地来看可再生能源成本和价格问题,不应当将目前国家批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看成是一成不变。长远的看,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会上涨。因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价格会因为稀缺和增加环境治理成本而上行,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则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带来的迅速国产化而下行。现在认为被批高了的电价,以后可以下调。除非价格当局认定已经批复的价格永远不变,但是这样一来,那能源价格还改革什么?

当然,许多价格上的考虑是出于对提高目前电价水平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能成为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因。因为,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发电

的极小份额(大水电除外)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再高一些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电价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在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虽然不尽人意,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5-2007年间设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热泵供热。这些政策和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显然,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十一五”计划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末期的500万千瓦规划目标,但是与可开发利用的约10亿千瓦风能储量和每年8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相比,是一个小数字。发展速度是不是能再快一些, 政策能不能更优惠些,措施能不能更有力些?比如,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收购政策,强制某一电网范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还有其它一些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其它障碍。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小而且分散、成本高,会给电网带来一系列运行、负荷匹配、增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上网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及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运行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较大、盈利较差,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篇2

1.认识白色污染与生活的关系,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袋一类的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化学老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塑料的成分,认识塑料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一是减少使用塑料袋;二是循环利用塑料袋;三是使用布袋、篮子等取代塑料袋进行购物,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2.认识沼气的形成原理,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

沼气是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做饭,沼气的利用不仅体现了循环利用秸秆、粪便的节约意识,也体现了使用洁净能源的意识。因此,在讲到沼气时,应详细讲解沼气的形成原理、对生活的影响、利用价值,从而让初中生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变废为宝,走一条低花费、高效能、节约型、环保型的环保之路。

3.通过学习新能源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意识

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人类探究新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是走向环保社会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讲到大气污染时,渗透能量转换和新能源知识,应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能源,在将来树立开发新能源的远大理想,积极探索新型能源,开创一条低污染、高效能、循环利用的环保之道。

4.通过对H2O的深入学习,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学习化学时,当讲到水的成分时,应渗透水的相关知识,比如水的重要性,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一是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二是可以防止水污染。

5.正确认识拼车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一部分,因此,在讲到大气的成分时,化学老师一定要详细讲解汽车尾气的成分,以及这些有害成分对空气的影响。进而认识大气污染和人类健康、生存的关系,并结合相关视频进行熏陶教育。最后,提出拼车这一环保措施,引导学生认识拼车的重要性,不仅节约花费,还有利于保护环境。

6.结合实验教学,加深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研讨实际生活中的保护环境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经常要向学生介绍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这时附带讲授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使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预防方法。在具体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制取化学物质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并掌握污染物回收知识。如铜和热硫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存在,能得到明显的结果即可。如用硫化亚铁和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未排出的气体要用碱液吸收。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统一处理,一定要指定处倾倒或回收,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尽量避免有毒气体和液体泄露乱淌。

7.实施假期课题调研,提高环保意识

课外活?邮强翁媒萄У难由旌筒钩洌?在假期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假期里,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既可以补充课堂上教学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使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寒暑假前,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去教学,参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地,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以及尚有哪些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假期开动脑筋,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选取一些紧贴日常生活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像“贵港水泥厂的污染物处理问题研究”“东湖水质检验与分析”、“关于‘凤凰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等等。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篇3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察 现状 前景

[中图分类号] P641.4+61[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69-2

1煤田地质勘查现状

1.1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性

煤田地质勘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偏向传统,传统能源在其中所占比重过半,煤炭能源更是占了高于60%的比重。即使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理念的更新、新能源的不断被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将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化石能源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当我国的主要能源。而且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经济结构并未实现完全转型,需要的煤炭能源储量十分巨大。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观念成为主流,在生产中更注重安全、科技与效率。这些需求都将依靠煤炭地质勘查及其进步来满足,煤炭供应需要煤田地质勘察保障,安全开采需要煤田地质勘察技术的技术的进步。对煤田地质勘察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1.2煤田地质勘察的现有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煤田地质勘察中也得到了贯彻应用。面对不同的地质会采用不同的煤田地质勘察方法,以更好的达到煤田地质勘察工作的目的,为后期煤炭开采等工作做好准备。

在区,由于地质的影响,先期除对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分析,还应进行野外实地的勘查,获取地质、煤层等的最直接的资料,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项目进行时注意将各种煤田地质勘察方法衔接起来。采用机械岩芯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具体工作方法。

在半―覆盖区,由于勘查难度的加大,事前工作应做的更为精细,可以进行专门的小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并且随着地质复杂度的提高,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各种专业的勘查手段需交给不同的专业团队完成以达到标准。在这些区域可以采用地形地质测量、地面物测等方法和地震、磁法、电法等专业性很强的勘查手段。

受生产力和技术人才等因素发展的限制,煤田地质勘查的现有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与不足。现有方法将无法适应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等当今时代的主流新思想。而且煤炭资源在现有条件下是有限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对煤炭的不断开采利用,煤炭资源的减少,剩余煤炭开采的难度不断加大,对技术方法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方法越来越无法满足开采要求。

1.3煤田地质勘查的现有问题

煤田地质勘查布局不合理。我国的煤田大强度开采多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在大规模高强度的长期开采之后,东部地区可供建设新井的地区越来越少的同时,寻找新煤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西部有些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地区则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煤田地质勘察布局的不合理阻碍了煤田地质勘察的进一步发展与帮助我国煤炭能源的利用。

煤田地质勘察工作中得到的科技与人才支持不够。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科技与人才的支持。然而或是受父母思想的影响,或是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或是由于个人无法忍受艰难的环境,从事煤田地质勘察工作的人才稀有。煤田地质勘察并非高科技行业,在大多数时候自身不重视对科技的应用与引进,国家对煤田地质勘察行业的科技技术支持力度也并不大。

就煤田地质勘察工作自身而言,如上文所述,煤田地质勘察的现有或者说传统方法存在不足,使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法安全与可持续进行。煤田地质勘察在方法与手段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勘察过程中,精细化程度不够,这是在工作中不能将勘查施工与对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导致的。精细化程度的不足会导致整个煤田地质勘察工作的失误,使得后期工程出现严重浪费的现象,在我国煤炭资源长期将不足的情况下,这将造成极大危害。施工过程不规范,我国对煤田地质勘察工作程序并未有强制性规范的明文规定,也没有完整的施工流程细则,这导致施工的随意性增大,基础性工作程序不规范。在开始煤田地质勘察工作之前,不做详细的地质调查,仅依靠二手的访问资料。先期工作的不足与不规范将为整个的煤田地质勘察工作增加难度,带来一些本科避免的困难。对煤田地质勘察工作的行业管理不到位,煤田地质勘察工作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速度不断提升,各经济单位为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经济效益,纷纷选择以包代管,将外协队伍作为达成其目的的手段。但外协队伍的素质严重参差不齐,每当项目工作量过大和工作紧张时,外协队伍总会出现技术质量不过关或工作进度跟不上等问题。对煤田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监督不到位,严格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监督过程中,出现应付与临时突击等现象。质量标准的不过关将给煤田地质勘察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我国煤田地质勘察工作在现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给煤田地质勘察工作带来各种隐患,不利于煤田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煤田地质勘察的前景分析

2.1新能源的开发给煤田地质勘查带来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国家开发新能源的力度加大,社会对新能源的接受度提高。这将使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新能源的比重将会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化石能源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会不断降低。煤炭能源将会让位与可再生环保的能源,煤炭能源地位的降低会使煤田地质勘察受到冲击。国家政策倾斜于新能源,资金与人才流出,企业与个人投资投资时煤炭行业的吸引力降低,整个煤炭相关行业都将面临挑战,煤田地质勘察作为煤炭行业的基石更是首当其冲。

然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过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是主体能源,而且技术水平与人才素质都属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这些都给煤田地质勘察工作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转型带来缓冲空间。煤田地质勘察在面临挑战时,如能有效把握其中机遇,将会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与可能。

2.2煤田地质勘察中不断产生应用新方法、新技术

当前煤田地质勘察中新技术得到应用。采用内套管结构的绳索取芯技术,通过各传感仪实时掌握各钻进参数的钻进参数探测技术,以数字方式记录高质量的地震信号的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探测小结构程度更高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有效提高了煤田地质勘察数据的精准度与可靠性,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与缺陷。增加技术与科技的使用度,可以增加煤田地质勘察的客观性与安全性,为煤田地质勘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先进,总会存在不足之处,并且受成本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方法的推广会受到阻碍。例如绳索取芯技术推广已有数年历史,但仍不能称上普及,也谈不上完善。并且,煤田地质勘察工作总要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需采用不同的方法,现有新方法种类仍不能满足不同环境不同方法的需求,更多的新技术亟待被研发。

煤田地质勘察前景广阔,但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新方法仍需完善,并且要及时推广,同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的研发新技术。国家提供政策、资金等的支持。各单位更新观念,积极更新设备,引进新方法,不能吝惜一时的资金,要从煤田地质勘察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使得自己的工作更安全可持续。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更广阔的前景。

2.3人才、科技助力煤田地质勘察

人生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技术方法的研发与实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之前,或是由于单位的不重视,或是由于人才的就业观,煤田地质勘察工作中人才稀缺,人才队伍薄弱,即使从业人员有足够的技术,也会存在观念落后等缺陷。现如今,国家重视教育,高校扩招不断,培育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人才基数扩大,也扩大煤田地质勘察的人力前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传媒为工作人员自学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煤田地质勘察行业工作人员也增强了提高自我素质的信念。各从业单位也更为重视人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为人才提高更好的环境,用奖金等激励员工深造。给年轻人才重要项目及重要岗位以进行人才的锻炼,注重关注基层的作业人员。及时发现有潜力的新人,用有经验的老员工带动与帮助。

科技能为煤田地质勘察工作提高助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技迅猛发展,在各行各业的重要性提升。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煤田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如数字测量技术能使煤田地质勘察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避免了人工操作测量的主观性错误,而且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危险性活动。地震勘探技术在可以获得更多数据的同时能更好的保障人员的安全。科技的应用使煤田地质勘察能为后期煤田的相关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

新观念的推广,从根本上有利于煤田地质勘察的发展。新的思想理念是以煤矿为核心,这种理念在煤矿从粗放型开采向精细型开采转变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煤田地质勘察要符合地质工作规律,合理设计勘察周期,使煤田地质勘察工作更为合理,为后续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

煤田地质勘察工作中新观念的推广与科技人才的发展,都有利于煤田地质勘察的安全可持续发展。而煤田地质勘察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更符合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顺应时代的潮流有利于煤田地质勘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小结

煤田地质勘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与煤炭利用有关行业都是重要行业,更何况,煤田地质勘察在煤炭行业中起基石和先行者作用。煤田地质勘察存在各种问题,煤炭也在面临新能源的冲击。但用发展的眼光看煤田地质勘察的发展也是充满无数机遇。积极研发、推广新方法,利用好科技与人才助力,顺应时代潮流更新观念,遵循客观规律,煤田地质勘察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参考文献

[1] 地质总局.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R].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2006.

篇4

关键词:化石能源;新能源;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95-02

引言

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能源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材料等。另一种是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近年来,化石能源的短缺和其在利用中产生的严重污染、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由于技术落后,中国传统的发电生产中,火电(完全燃煤机组)发电占所有能源发电的82.9%,水电占15%,核电占1.9%,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只占发电能源的0.2%。由此可以看到,火电的利用是中国能源利用的绝对主力。要保证经济的发展,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降低火电的利用比重,就必须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份额,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提倡低碳高效的经济生活,这三步走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人们生产、生活的主旋律。

一、第一步走,化石能源和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紧迫性

人类在改变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能源形势一直不为乐观,结构失衡。据国际能源专家推测,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存储采比分别是82年、15年、46年。今后,一方面要大力节约能源和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探明新的化石能源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但从人类长河中看,化石能源毕竟是有限的,只够我们使用很短的时间。况且化石能源在满足我们生产、生活之必须外,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染、酸雨、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等日趋严重,不容忽视。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中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标准煤用量很大,在所有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用量占到能源结构的一多半以上,而煤对大气的污染是最严重的。另外,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传统的生物质能的利用比较广泛,这部分能源比重占能源结构的15%,但这部分能源是靠低效、高污染的低级燃烧方式获取的,比如燃烧麦秸秆、玉米秸、树枝、柴草等。这种能量的取得,常常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面对严峻的形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化石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的使用量,开发新的可再生利用能源,已经迫在眉睫。

二、第二步走,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优、缺点

新能源和可再生利用能源,包括太阳能、空气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虽然比重不大,但却让我们看到了能源领域的新曙光。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稳定而充足的能源供应来满足发电、热水、运输及农村能源的需要。可再生能源可以弥补化石能源的不足,有利于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可再生利用能源,清洁无污染发展潜力很大。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目前中国新能源的普及还不够广、虽然发展较快,但所占能源结构的比重还是很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科学技术能力还很低,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课题没有攻破,比如空气动力的应用、磁动力的研究等,很多难题还没有解决。在诸多新能源中,真正可以规模化利用的能源并不多,很多课题都还在试验中,从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转换还需要时间。另外,目前中国新能源在开发利用中还不能做到多地域间能源互补、综合利用,开发过程中浪费较为严重,区域间协作较差,比如风电的起步,从资金和技术方面都有要求,需要和大电网协调关系,因地域关系分散作业成本会很大,直接造成一些发展风能的小企业和村镇企业难以维系,甚至倒闭。

2.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丰富,能源的需求量也很大,但可再生能源能否得到利用,价格是一个瓶颈。除技术原因外,新能源的推广与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到位也有关。新能源的前期开发和研究的成本较高,个别新能源的维护成本也很高,所以人们一度称新能源为“贵族能源”。太阳能热水器是中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成功典范,但太阳能产品的价格很高,百姓难以接受。目前国家对太阳能产业没有优惠政策,尤其在税收方面,优惠政策没有把太阳能热产业包含进去。价格高,造成太阳能产品的需要量大,但人均拥有率较低。再比如潮汐能电站,它的维护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很难实现,潮汐能海下发电设备多为一次性的投入较多,发电成本在可再生能源中是最高的,这些因素使得很多潮汐能产业发展不起来。

3.中国可再生能源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资源分散、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风力较小,有的地方光照条件差;内陆地区无法发展潮汐能;生物质能利用多在农村,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不集中,难以集中收集利用;中国西部荒漠地区面积广阔,可再生能源丰富而巨大,但由于环境艰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困难等等。这些自然条件从客观上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上这种能源一旦开发很难储存、运输,妨碍了大规模的应用。

所以,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有利有弊。在目前状况下,提倡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第三步走,节约能源从现实的生产、生活做起

篇5

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克森笑得有些尴尬。

9月20日下午,在上汽大厦的签约仪式上,上海汽车(600104.SH)与通用汽车正式签约,双方将联合开发新一代电动车平台。上海汽车和通用高层悉数到场,包括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克森、通用汽车国际运营部总裁李添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元、上海汽车总裁陈虹和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陈志鑫,此外,首次到亚洲参加董事会会议的通用董事会成员也见证了该仪式。

但这项合作来得似乎并不十分顺利。就在一周前,艾克森曾表示:不愿意为了中国政府1.9万美元的补助(基本上是该车售价的一半),而把有关增程式电动车雪佛兰VOLT(沃蓝达)车型核心技术的秘密与中国汽车公司分享。

“本次合作是通用汽车努力反思运营方式的例证:我们将寻找技术研发与消费者利益之间的最大共同点。”签约仪式上,李添泽代表通用汽车所作的一番致辞,或许多少反映了通用汽车运筹帷幄的一番心路历程。

红火表象

当日上午,艾克森一行还拜会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第二天上午,艾克森一行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上海浦东金桥,出席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一期落成启用仪式。这些活动则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在中国召开全球董事会期间的一部分,这次董事会也是通用汽车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亚洲、第四次在美国以外召开董事会会议。然而,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大众汽车集团已经不止一次在中国召开全球董事会。

签约仪式上,上海汽车和通用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将联合开发新一代电动车平台。未来几年,上海汽车、通用汽车以及双方的合资企业将基于联合开发的新一代电动车平台推出各自的新型电动车产品。

艾克森指出,在华跨国汽车企业中,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汽车研发领先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先有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现在又有了前瞻技术科研中心,将进一步巩固通用汽车在中国的研发和市场领导地位。这也是通用汽车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正如艾克森所说的那样,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通用汽车最重要的市场和振兴的关键因素。2010年,通用汽车全球销量838万余辆,中国市场销量达到230多万辆,占通用全球市场的28%左右,也是通用汽车利润的主要来源地。今年前8个月,通用汽车在华合资企业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4%,高于中国行业增长水平。

上海通用执行副总经理刘曰海透露,新一代电动车平台研发的首款车型既不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也不是增程式电动车,而是纯电动汽车。

在整车平台开发技术上进行共享,这是跨国汽车和中国汽车企业第一次合作,新能源汽车方面更是罕见。然而,在这红火的合作表象背后又是什么?

磕磕绊绊

通用汽车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显现出来。1990年代,通用汽车的电动车EV1一度上路行驶,而且直至2003年才最后退出市场。看来是失败的经历,但是也表明了通用汽车在电动车技术方面的经验。

2010年8月18日,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双方宣布联合开发新一代环保节能动力总成技术,包含高效能小排量系列发动机和干式双离合变速器。

同年11月3日,上汽集团再次宣布,与通用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研发和新一代车型开发等核心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借助与通用的合作,上汽扩张战略加速升级。

可接下来的路,双方却走得磕磕绊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合作放慢了脚步。

艾克森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解释。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表示,“这当中(指与其他企业分享VOLT技术)有技术风险,也有商业风险”。很显然,通用汽车担心中方获得自己的电动车技术,并从而与自己竞争。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通用汽车希望与中方合作电动车平台的开发,同时又坚决表示不会转让电动车技术给中国的矛盾心态。

然而在现实面前,阿克森要坚持也许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通用要保持全球范围内的业绩,就不能放弃中国这个增长最快的大市场,而大众、福特、PSA等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紧锣密鼓的布局,让通用根本就不能放慢脚步;另一方面,抱团开发已经成为各大车企发展电动车普遍采用的方式,比如戴姆勒去年联手雷诺、日产生产电动车,丰田与福同开发用于皮卡及SUV的新型混合动力系统,无论纯电动还是混合动力,谁站住脚跟,谁才有长远发展的机会。

更为关键的是,业界人士分析,中国政府目前对外资生产的电动车施压,以技术共享换取销售补贴,而且可能在近期正式政策。为此,合资企业多调整策略,比如一汽大众自主品牌“开利”、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都定位为电动车。

同为上汽的合资伙伴,古板的德国人这次走在了美国人前面,大众在今年先是启动了中国电动车战略,又与上汽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进入技术合作新阶段,大众 (中国)还参与到中德两国政府电动车项目中――这个夏天,大众还在中国开展新能源汽车试驾活动,扩大新能源车影响。以汽车电气化作为全球首要任务的通用,必须做决定了,尤其在其VOLT电动车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时期。

“由于中国市场对于通用汽车的重要性,艾克森又不得不屈服于市场的压力,转而与上海汽车合作了。”一位分析人士如是说。

优厚回报

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尽管通用一再否认回购1%股份与VOLT技术互换并共轨,并坚称:待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把通用的技术“消化”后,才推出新电动车产业化平台。

有消息称,美国通用汽车正在加紧回购上海通用汽车1%的股权,使其能与上海汽车在上海通用的控股权上平起平坐。 为了共同的市场,通用一边与上海汽车努力牵手,而另一边却时刻不忘50∶50的对等合作地位,可以说,通用在与上海汽车合作中从未放下紧绷的弦。

“如果一直由上海汽车集团控股上海通用,那上汽集团就会在渠道建设、产品规划以及技术引进方面更多地去体现中方意志,这显然不是通用汽车愿意看到的情况。”汽车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主张权利的背后,是通用汽车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9月21日,就在签约仪式的次日,通用汽车中国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在通用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一期落成典礼上表示,通用正就回购一事与上海汽车进行讨论。此外,通用汽车全体董事首次来华的阵容让业界猜测与回购上海通用1%股权有关。

艾克森认为,拥有各有一半股权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10年后上海通用可能发展成为300亿美元~400亿美元的公司,而不是200亿美元的公司。

通用再一次强势地把难题甩给了上海汽车,这无疑给此前业界关于“金融危机让中方话语权和地位明显上升”的论调泼了一盆冷水――无论是拒绝转让VOLT核心技术还是强势回收股权,现在的通用无时无刻都在主张权利。

可以相信,“上海汽车同意通用回购1%股份”的重大新闻或将不久付诸于各大报端。不过,这种回报还有上汽通用五菱生产微型车的优势作为中方的筹码。

留有后手

拥有电动车技术领先优势的通用汽车,一旦和上海汽车合作,上海汽车会获得通用最新的电动车技术吗?恐怕这只是中方最期盼与渴望的。不过,这一被合资双方视为重大合作的事件,却并未引来业界的高度肯定,反而引发了失望情绪。

对通用来说,雪佛兰VOLT可谓是通用汽车在电动汽车上的看家宝贝,技术也相对成熟,并已经于去年8月份在美国上市销售。实际上,业内关于“通用会将VOLT放在中国生产”的预判,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按照2009年2月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车要想享受政府补贴,其身份必须是国产车型;另外,就在不久前,丰田宣布将把其混合动力车型的两大关键总成――发动机和电池实现在中国落地生产,这将是丰田首次将其“独步天下”的混合动力技术核心零部件拿到海外生产。

现在看来,通用显然并不准备这么做。通用(中国)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称,VOLT将作为进口车在上海通用的网络进行销售,因此它不会享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通用汽车也不会将VOLT的技术进行分享和转让。

“原本以为通用会先将雪佛兰VOLT放在中国生产,以实现中外双方对相关技术的共享,但现在看来,通用还是留了一手。”一位上海汽车内部人士如是说。

已有业内人士指出,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平合开发可能另有所图。《美国汽车新闻》中国总编杨坚表示:“十分明显,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签约首先是满足通用汽车电动准入门槛,其真正目的是为雪佛兰VOLT入华铺路。”

2010年中国政府针对5个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试点城市推出了补贴政策,电动车最高可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最高可补贴5万元。“为了满足政府自主品牌和电动汽车要求,合资企业多调整策略,一汽大众自主品牌开利就是电动汽车,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新车也变身为电动汽车。”杨坚如是说。

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的合作,电动车方面只是一个形象工程,实际上,通用汽车合作的重点在于未来中国市场增长的潜力。比如,通用汽车未来打算在中国市场投资数十亿美元,并考虑凯迪拉克中国市场国产化的计划筹备。

“通用不会与中方分享VOLT电动汽车的技术,这也就是说明,电动车VOLT的技术与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在合作研发的全电动汽车技术不同,且研发的时间将会比很多人预想的要长更多。” 杨坚表示。

虽然通用与上海汽车联合开发新一代电动车平台已经是通用在技术输出方面的一大进步,但相比直接将成熟车型技术共享而言,前者需要从头做起,花费的时间也较为漫长。即便双方从现在就开始研发新一代电动车平台,到推出成熟车型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至此,通用汽车对其核心技术的保护以及在中外双方合资过程中的强势姿态,已经一览无余,一场围绕通用和上汽的合资关系裂变正在逐渐清晰。

篇6

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目前为止的技术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已经上市的新能源技术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销量也是寥寥无几,许多汽车行业专家预测,即便再过10年,新能源汽车也未必会产生多么大的产销量规模。但现在,无论是传统的底特律三巨头,逐渐扩大在全球占有率的日系汽车,或者其他诸强和追赶者们,都在关注高科技和环保的新型汽车上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

他们都有各自的打算,或者想巩固在未来的地位,或者想凭借新能源汽车改变旧有格局,总之可以确定的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研究,已经不再是仅仅做出几辆高级展品般的概念车那么简单,而是对汽车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真正的意义,是可以围绕于此进行营销推广的重要契机。

环保汽车迎来发展时机

若将时间退回到10年前,或许没有多少人会对投入巨大却又几乎看不到回报的新能源汽车研制产生兴趣,但随着汽车的体积和排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降低汽车污染以及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今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曾突破100美元/桶,引起了对能源供应是否将进入紧张期的一场讨论,而靠汽油奔跑的汽车企业,即便是以大排量轿车及重型皮卡为特点的美国车企,也已经开始衡量今后汽车制造和销售的走势。

2008北美车展上,通用汽车展示了采用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相结合的雪佛兰Volt概念车,以及土星品牌的双模混合动力车,节能的同时又大幅降低了价格,通用汽车还透露,将有可能在未来4年中推出16款新能源车型。

福特汽车则推出了被认为是其下一代主打产品的新Explorer

America概念车,并且已经生产销售了世界上第一款混合动力SUV福特翼虎混合动力车。至于早已经将混合动力汽车推入市场的日本丰田和本田,美国汽车巨头们的转变更让人感受到环保型汽车对未来的重要性。

过去人们也许谈论新能源汽车,但碍于技术限制以及成本等问题,往往只能以概念车的形式望梅止渴,而如今,虽然被认为是将来长远替代方案的氢能源技术还不成熟,但混合动力技术、清洁柴油技术等新能源技术已经逐渐投入市场。

从展架上的展品成为市场上真正的商品,在概念能够成为商品的前提下,汽车企业们如何选择,则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围绕环保型汽车,汽车企业间开始了新一轮的营销比拼。

巨头们从中寻求突破

回到2000年,同样是在底特律车展上,丰田的第一款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出现在人们面前,当时这款价格昂贵且性能普通的汽车对美国巨头们来说根本不屑一顾,但经过3年后的升级,将外观、性能等要素一一提升后,普锐斯近几年已经在汽车市场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2007年,普锐斯在美国的销量超过18万辆,包括雷克萨斯等在内的混合动力车总共卖出27万多辆,其中普锐斯成为2007年的第九大畅销车型。

日系汽车在北美的逐渐强势,与日系汽车的低油耗特点更加适应当今世界对能源的态度不无关系,当节能环保的小型汽车已经慢慢被世界接受和推崇的时候,更加环保的混合动力汽车逐渐成熟,并且让丰田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

前不久,丰田在美国推出了名为“Why

not?”的、公司历史上最大、最广泛的品牌推广活动,这场整合营销活动,就是将重点放在了对环境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上,进一步加深了丰田品牌在当地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在丰田努力争取超越通用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进程中,对环保车的成功营销推广,无疑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2007年,美国汽车三大巨头在本土的占有率几乎跌破1/2,而以低油耗车型见长的日系厂商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37%,在汽车工业最发达的美国如此,对全球市场来说,这也是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当丰田希望利用自己的环保优势夺取世界第一宝座时,通用、福特等公司在连年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也开始加大了对环保车型的研发和推广以求突破。

通用汽车已经在逐渐加大雪佛兰的Volt可充电混合动力车计划的推广力度,福特则号称每年投入约75亿美元来开发新能源技术及提高燃料经济性等研究,并且是惟一全面开发混合动力、乙醇、氢气和清洁柴油等多种新能源汽车的公司。

以通用、福特等为首的许多汽车老牌企业,近些年来却始终处在整体下滑和亏损的经营状态下,除了在公司体制上逐渐改善以减少臃肿、增加效率外,主要的常规传统制造销售业务已经很难取得更大的突破,而环保型汽车则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通用开始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除了出于能源换代的预期,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希望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以此来应对丰田等竞争对手带来的强大压力。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提高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有形象较为固定的传统车型认知度,不如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特性上去寻求品牌突破,这些越来越被汽车巨头们所认同。

后来者希望借此改变格局

在至今为止的许多年里,世界汽车市场上的霸主始终是那些老牌巨头们,即便丰田后来居上,大有取代通用成为世界第一的势头,也是经过了长久的积累逐渐取得的成就,在汽车领域,缺乏时间、技术、资本积淀的新兴品牌很难动摇旧有的市场格局,而且在一些汽车市场比较成熟的如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对汽车买品牌胜于买产品的观念更加深入。如今的后来者想要实现突破性增长,非需要一次“技术革命”不可。

传统巨头公司结构完整、资源雄厚,但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转型,当新能源汽车即将成为趋势时,巨头公司的应对速度未必会比新兴品牌的从头起步快,如果新兴品牌能够抓住时机,围绕新能源及环保型汽车展开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营销计划,也许若干年后,新的巨头就会在其间产生。

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相比国际巨头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优势可言,想要在国际市场,甚至仅仅本土市场上占据主流,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作为追赶者,也许新能源便是一个契机。在2008北美车展上,参展的比亚迪试图利用新能源建立品牌就是典型之一。这家以电池制造起家的公司,在进军汽车业后便利用电池方面的技术优势打起了新能源的营销牌,其计划在今年开始量产的F6DM双模电动汽车以新能源电池为宣传点,若真的可以在技术和价格上具备一定优势,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争夺上,无疑会从品牌建立上占得先机。

在任何注重品牌的商品市场领域,“第一个”往往具备比“最好”更有认知度的品牌优势,目前的汽车市场上,无论是老牌巨头还是新兴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争夺上,似乎仅仅是丰田略先了一步而其他多数企业还都没有明确的先后之分,如果哪个品牌凭借在新能源上的推广首先获得消费者的支持,谁能断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汽车巨头呢?

比拼的不光是现在,更是未来

环保汽车的推出应该已经在各汽车厂商的日程表上,但对目前许多还不够成熟的新能源如氢动力等的研发和宣传,现阶段的象征意义还大于实际意义,首先占据消费者的心智空间是首要的目标,而现在对此做出的努力,也许在几年后便会形成惊人的品牌力爆发出来。

篇7

[关键词]能源转型;新能源;推动力;化石能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18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使得能源越来越少,同时,传统能源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1 中国能源市场的垄断阻碍能源转型

中国石油资源的“三巨头”是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垄断格局;电力资源的巨头是国家电网;核能资源的巨头是中国核工业集团;煤炭资源的巨头是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我们不难理解,凡是能源类的资源,都由国家掌控,因为能源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加上能源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性,导致政府对能源市场的管制更多选择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从而强化了国家政府对能源的宏观调控,因此对能源的控制更具政治色彩,大大降低了能源行业的效率、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1]能源行业的垄断,一方面滋生了管理层的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垄断企业恶意操控价格,使得依靠能源生产、运营的公司成本增加,消费者又需花高价购买产品,针对某些可替代产品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简而言之,国有能源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了能源市场格局。因此,打破能源市场的垄断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为能源是国家所有就由国家说了算,应该e极推进价格机制实现从“政府定价”为主向“市场定价”为主的根本转变;努力推进监管方式从“项目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为主的根本转变。[2]

2 产能过剩阻碍能源转型

产能过剩问题,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消费结构不均衡,易出现产业潮涌现象。IMF认为中国的高投资率引起产能过剩并导致资源错配,使得总体的投资回报率由21世纪初的25%下降为如今的16%。并指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被重视或解决,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可能跌至4%。[3]《2015年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煤炭、汽车、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供给过剩,产能利用率平均在70%以下,市场需求增长乏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产业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发展,而更换新设备的价格又过高,致使很多企业选择保持现状,同时传统行业发展的饱和和黄金时期的过快投资和增产,使得现在供大于求,造成产能过剩。大大减缓了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因此,想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务必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只有高效率利用资源,才能保证国家供需平衡,以此来促进经济的持久发展。

3 城乡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阻碍能源转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沿海城市,贸易的往来、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得先富起来的城市越来越富,而落后的城乡则发展缓慢,从而导致了政府在财政、科技投入上的城乡分布不均和人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相对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可以更快地接触到新的思想、见识到更多的新产品,同时伴随有较高的收入,可以承担更高的消费需求,然而,在相对偏远的中国农村,地理位置的偏僻和交通的不便利,使得人们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从能源的消费使用上来说,城市居民更多的是集中供暖、供电,大部分地区都使用了天然气,而在农村,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依赖生物秸秆、薪柴等非商品能源;并且,其使用方式主要是利用传统的燃柴灶直接燃烧,能源的有效转换率较低,仅为10%~20%。这种传统、低效、高耗的用能模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大、长久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虽然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但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被迫继续依赖于传统能源;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政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中央对于农村新能源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项目配套资金难到位;新能源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地技术力量无法跟上新能源的建设速度,相关后续管理不足,导致多数设施报废或停用等。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加大了政府的调控难度;人们贫富差距大,使得人们的观念、消费方式有所不同。只有国家出台适应性政策,调整工资收入档次,从根本上满足或平等对待城乡发展,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拥护与支持,才能顺利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能源转型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能源转型。

31 开展世界经济及全球化合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任何一个国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会威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类生存。因此,开展全球化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今天的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因此,各个国家都比较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研发新能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中国可以多多与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合作,可以深入各个学校、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学习他国的先进手段与技术,可以对好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他国的运营模式,也可以针对某一地区、某一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开展合作,从而制定更适合本地化的发展策略。优化能源结构,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可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

32 政府、研发部门协同发展

政府是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者、高校是国家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和后援团。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监督与实施,同时,高校和政府也要相互配合。我国要积极构建以大学、企业、研发机构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为辅助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新型创新体系。[5]高校、科研机构,主要以研究为主,他们可以创新并且测算出各个地区的产能、消费量等数据,进而推算未来的需求和总结一段时间的发展情况,但是有的时候研究是脱离实际情况的,有的研究并不能为企业或地区所适用,即人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出的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这时就需要政府的帮助,政府可以多多与研发部门沟通,向他们阐述自己的需求,从而使得研发部门的研发可以更具有针对性。政府与研发部门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提高研发效率和适应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省研发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强有力地保障能源转型的顺利完成。

33 分区化能源使用、优化能源配置

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以说不再使用化石能源,转而使用新能源,只能说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各个地区的能源储量,比如西部的天然气储量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煤储量比较丰富,而偏远的山区、农村,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质能和秸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当地的能源特点,在能源丰富的地区,就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来减少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并不充足的地方可以进行管道输送、补贴新能源使用等方法,建立合适的发展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转型与保护环境并存的健康发展。

34 完善新能源价格

价格,永远是一个核心问题。能源转型,如果转型后新能源的价格高于传统能源的价格,那么新能源的市场占有率还是会很低,尽管人人都深知它环保。因此,能源转型问题,需要解决能源价格的问题。近年来,因为煤、石油等能源价格的降低,减缓了我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新能源开发的热情。政府为了推进能源转型,就需要提高新能源的补贴价格,针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政府要多加投入;对新能源企业、购买使用新能源的个人或单位,实行补贴制度。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人们的观念,能源转型是必需的,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能源是有限的,并不能长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保护环境,为我们自己造福,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只有人们的观念意识提高上来,能源价格才会被人们所接受。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价格调控,尽管国际市场的价格有所变动,但是这个变动有很大程度是政治原因,而并非能源本身价格的贬值,因此,国家要控制传统能源的价格,对新能源以研发出来并使用的给予高补助,对于研发过程中需要的实验、原材料等可以进行国家提供,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功率,也会减少一部分的财政浪费。

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成一种趋势。中国既是一个“多煤、少油、贫气”的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高效率、高产能也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突出,中国连续数年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首位,传统的生产模式、落后的科技手段和小农思想,都影响或阻碍了能源转型,而当今的世界形菀求中国必须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以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人民要高度的配合,政府出台更为适应国情的政策,科研高校研发更具时效性的手段,企业要合理定位、节能减排,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的利润,人民群众要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只有思想、行为、政策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转型。

参考文献:

[1]朱琳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模式研究:以石油行业垄断为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杨枝煌,易昌良中国能源新常态新格局的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5(48):3-7

[3]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J].经济学动态,2014(3):35-47

[4]孙湃我国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的法律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5]薛奕曦,毕晓航,尤建新等荷兰能源低碳转型管理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6(7):56-65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生态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76-02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黑龙江省的综合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缓解黑龙江省当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实状况,实现资源节约代用、低碳经济发展以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黑龙江省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生态治理体制不完善

黑龙江省环境治理机构的成立时间比较晚,直到1979年才成立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是主管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省政府直属机构。2008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设立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黑龙江省的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环境治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城镇化建设规划城不够系统,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政策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各项生态治理政策缺乏有机配合。第二,政策的执行力低。环境执法的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导致环境问题一直很难控制;同时,行政处罚不够规范,很多事件以罚款告终,但并未解决环境问题。第三,权责不明确。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的规定环保部门的职能,也未明确责任,结果导致权利不清,责任不明。

(二)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单一

生态环境治理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传统的管理学把政府定位为这项活动的主体,并且长久以来作为唯一主体。所以,黑龙江省的环境治理职责一直是由政府承担的,但现阶段环境治理问题日益严重,由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每年政府缩头入资金都在增加,但可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治理结果不容乐观,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公民、社会团体、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都应该参与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行动中。当前的环境治理模式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行政手段的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非经济利益性、封闭性,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手段具有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很多时候只是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也不断提高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资金投入量明显不足,表1是黑龙江2003―2011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情况。

二、黑龙江省生态治理对策

(一)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黑龙江省教育、文化方面比较落后,农村人口比重大,生态文明意识薄弱,为了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让民众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对公民进行生态教育,让公民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关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公民环境保护的意识。政府应承担宣传教育的工作,应采取多种手段面向全体公民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在基础教育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电视上播放环境保护的广告、讲座;利用网络进行推广教育等等。政府要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媒介,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树立新的生态观念,生态不再是单一的考虑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必须是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一种状态,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将城镇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出其承载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与环境共同发展。最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只有让公众切身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才能说明公众成功的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过程中,政府也可以运用政策指导、法规支持等手段。

(二)优化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属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主要是资源的初级加工,耗能高、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分配不均衡、技术水平落后,这些无疑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形成制约,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优化展业结构可以采取一下几种措施:第一,加大力度发展农业,加强科技创新,用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要把农业和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农副产品作为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以此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铁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优化提供有利条件。第三,加强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教育。2012年黑龙江省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是2.44%,必须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定期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把人力资本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四,用高科技引领经济发展。黑龙江省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进入到瓶颈阶段,必须通过高新技术寻找替代产业,解决当前的资源危机。第五,利用生态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创新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减少当今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产业,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新能源

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但这些传统能源的贮存量是有限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较,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新能源具有节约资源的作用,新能源是对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传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储备量已经匮乏,而且资源分布不均衡,开采困难。其次,新能源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传统能源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2012年,黑龙江省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是521 896吨,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是783 753吨,粉尘的排放总量是655 869吨,工业废气的总排放量是10 377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会造成酸雨,不仅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当今的温室效应、雾霾等都与传统能源的使用有密切关系。2011年,黑龙江省对环境治理的投资总额是56.1亿元,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占GDP的比重是1.21%。与传统能源相比较,新能源具有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的优势。每年大约有17.8亿千瓦的太阳能辐射到地球上,根据当前的技术水平利用太阳能可开发500―1 000亿度电。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150℃以上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必须在资金上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在政策上对新能源开发应予以大力支持,必须着重发展新能源。

(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经济发展缓慢,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013年,环境建设投入总额为26 755.94万元,其中节能环保13 377.97万元、环境保护管理事务757.09万元、环境监测与监察101.71万元、污染防治10 500.09万元、自然生态保护123.62万元、污染减排1 895.46万元,占2013年黑龙江省GDP(14 800亿元)的比重为0.018%,所占比重非常小,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应将环境保护投资计划列入到黑龙江省重点发展中,对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环境保护投资所占的比例。二是,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在上产过程中会产生对水、大气、土壤等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必须严格要求企业及个人对相应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企业、个人必须具有完善的处理设施,政府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督系统,确保环境不受污染。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较高的的罚款。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对政府来说是巨大的压力,政府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个人和企业为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制定相关的政策,如税收、信贷等,奖励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的企业,鼓励企业注重环保投资。

篇9

关键词: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是指相对于常规能源,在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开发利用而获得的能源,主要指常规化石能源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根据联合国1981年会议的定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发电、风能、生物质能、薪柴、木炭、畜力、海洋热能、波浪力能、潮汐能、泥炭、油母页岩和重质油砂共14种。1981年8月,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之后,各国对新能源的称谓有所不同,但达成的共识是,除常规化石能源和核能之外,其他能源都可称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和水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可以循环利用。相对于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但利用难度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分布比较分散,目前有很多关键技术还亟待解决。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克服了常规能源存量有限、污染严重的特点,所以有利于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世界能源理事会(WEC)经过历时5年的研究,于2000年发表了《世界能源评价》(World Energy Assessment)的报告,报告根据对未来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确定了21世纪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该报告认为,到21世纪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世界能源系统的主角(王革华,2010)。

根据初步资源评价,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小水电资源蕴藏量在1.6亿千瓦左右;5万千瓦(含5万千瓦)装机以下的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达到1.3亿千瓦,这说明小型水电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风能资源合计可开发量有10亿千瓦,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约为32.3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量为2.5亿千瓦,近海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有7.5亿千瓦。如果陆上风电场年等效满负荷按2,0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电量5,0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年等效满负荷按2,500小时计,每年可提供电量1.8万亿千瓦时,合计2.3万亿千瓦时电量。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必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全国2/3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每年太阳能光热应用可以达到17,000亿吨标准煤;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根据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未来50年内年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燃料能将超过2亿吨。中国的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储量十分丰富,其资源储量占世界的7,9%,总资源潜力有2,000亿吨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千瓦和33亿吨标准煤。中国有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有潮汐能、潮流能、海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其中可供开发利用量约5,000万千瓦(林伯强,2010)。

一 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能源与环境是目前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石油价格迅速上升。到2020年我国实现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能源需求量将达到25-33亿吨标准煤(倪维斗,2009)。届时,中国能源供应不仅总量上面临更大压力,而且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能源供应安全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世界范围而言,化石燃料消费形成的碳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已开始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我国2007年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1/4,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尽管发展中国家当前不可能承担绝对地、强制性地减少碳排放义务,但是随着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的履行,中国在未来国际谈判中也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能源供应、经济发展、环境制约的形势下,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约和替代部分化石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减轻环境压力,是保障国家能源与环境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罗汉武,2010)。

“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定,重点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到2015年,来自天然气、水电与核能以及其他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的电力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3.9%、7.5%、0.8%上升到8.3%、9%、2.6%。而与此同时,到“十二五”末,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70%下降到63%左右,天然气消费占比将从目前的3.9%提高至8.3%。为实现非化石能源到2020年达到15%的目标,我国将重点发展三类非化石能源,即核电、水电、非水能的其他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据测算,届时核电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至少达到3亿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质能的利用规模达到2.4亿吨标准煤以上。而根据目前规划,2015年中国天然气利用规模会达到2,600亿立方米;水电利用规模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按照国家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能源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投入5万亿元用于新能源产业建设。除了资金的投入,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强调将重点推广257项技术;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正紧张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正在加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十二五”与“十一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无疑是“十二五”能源规划的

关键所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减缓温室气体增长、保护环境的同时,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的挑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随着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也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中国而言,加强促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

二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已有近50个国家颁布了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法规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自正式实施以来,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重点发展领域、投资估算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提出的总目标反映了从2005-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整体要求。根据这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入口的供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规划还对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提出了分类发展目标;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

国家发改委2010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人调配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三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化石燃料资源一直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形式,但近年来,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因此受到各国普遍的关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原因主要在于:(1)传统能源储量有限,能源价格波动剧烈。3次石油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转向国家能源安全的建设上来,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获得充足和安全的能源替代形式。(2)传统化石能源不仅具有高污染性,而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之间,将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平均下降5.2%,这使许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不仅清洁而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3)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产生,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种类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因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有差异。然而,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由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时间和速度很重要,政府应当以丰厚的补贴和有效的税收以及价格支持政策,尽快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陈元,2007)。考虑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政府如何鼓励,都不过分。(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开创初期风险较大,赢利能力不强,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运行成本低,但初始投资高,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予以支持,并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成本。(3)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与其他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其环保和社会效益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难以体现出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了运行风险。(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尚未确立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5)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关键的设备仍需进口,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缺乏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保障。(6)可再生能源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发展目标。但距离大范围普及利用,还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技术瓶颈和商用化周期长等诸多难题。(7)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公众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认知程度低,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因此,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

四 加快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般认为,技术成熟度是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瓶颈,但是忽视了一个被经验所证明的规律:一个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是本国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对接以及政策驱动的结果。中国之所以还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步履蹒跚,其主要障碍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战略和体制上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明确了美国国家战略的几大目标,其中第一目标是重新夺回新能源的领导权。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战略发展方向,新能源无疑是承担这一重任的最好选择。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并未形成同时考虑所有能源利用和技术发展两个方面的新能源战略,几乎所有影响了中国新能源发展过程的重要决策都是从行业的局部出发。一方面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偏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化石能源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丰富,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因此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速度,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目前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截至2008年底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不包括大水电)才7,600万千瓦,与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储量相比,目前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十分微小,因此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挥作用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发展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主要有:

1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从现象上看,以往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技术造价昂贵,与常规能源相比缺乏优势。昂贵的直接原因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还不成熟,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则发现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主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政策环境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完整。这些障碍的本质,是没有真正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考虑和规划之中。从立法层面到技术应用层面都涉及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只是缺乏国家战略层面的法律以及行政和全社会之间的协调联动,多数条款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推广的迟滞。为此,我们的新能源战略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将各类新能源全部纳入,统一考虑,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面参与和践行。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把强制性的制度手段落到实处。

2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

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能形成适度经济规模的时候,需要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的在于吸引企业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降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其在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力。经济鼓励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批准执行的各种经济鼓励措施,如税收减免、价格优惠、投资补贴等经济政策。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部件引进实行减免税收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高电价收购;为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和投资补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发放专项贷款;建立公共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拉动和引导全社会增加投资,形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持续发展态势;建立鼓励企业和私人投资机制,扩大投融资渠道,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优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公司上市融资。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政府采购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需求,培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3 明确发展规划和目标,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

总结国内外经验,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有明确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确保市场规模和效益的逐步实现。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制定规划目标,并且将目标进行年度分解。规划目标不仅要通过省级规划和产业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省、每项技术和每个项目,而且要将规划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表,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保证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未来长期战略能源,需要政府花大力气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设置职能明确、管理有效的机构,建立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政府要逐步从依靠行政手段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逐步发展到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和标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4 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化体系建设

今后20年是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的总体目标是要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都应该达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实现商业化运作,为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化使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为此,需要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体系,同时还要形成和完善产业标准和产业服务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随着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又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平台、产业知识基础与关键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产业化政策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形成市场竞争力。

5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人才和能力建设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大力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整合现有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运用适合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的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能力建设。加强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和产品制造能力建设,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创者和管理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和吸收相结合,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力争掌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和本土化。

6 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识,形成全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树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国未来主体能源的观念。各级政府应该率先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政府采购计划中积极购买和安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带动全社会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鼓励国家级大型企业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引导其积极投入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中去。对企业和个人自愿认购高价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行为予以鼓励。

篇10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低碳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低碳城市要求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逐步优化社会的产业结构,建立起循环利用和节能高效的城市经济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低碳城市具有“高效性、地区性、稳定性、零碳性”四个特点(孙钰、李泽涛、姚晓东:“城市发展新机遇的选择——低碳城市模式探析”,《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新能源利用。主要指绿色能源的利用。绿色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能源等新能源。目前绿色能源的比重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约占15%-20%,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2.清洁生产。就是将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纳入到生产的全过程,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

3.绿色规划。重点是绿色产业规划和绿色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改造高碳产业,及时淘汰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设备、工艺和企业;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和环境成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4.绿色建筑。以最小的资源消耗,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和高效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

5.绿色消费。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使用。

二、低碳城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理念问题

2007年,我国上海市和河北保定市开始实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从建筑节能和能源产业发展角度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薛冰、鹿晨昱、耿涌:“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计划评述与发展展望”,《经济地理》,2012年第1期)2004年《大邱宣言》中提出的“中国太阳城”战略推动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胡嫣然:“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以德州‘太阳城’为例”,《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3期)

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

1.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气候变暖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面临着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必须采取措施对全球的低碳经济建设做出积极回应。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却越来越大,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2.低碳城市不能掩盖过去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如1990年提出建设“山水城市”、1992年建设“园林城市”、1999年建设“卫生城市”、2000年建设“宜居城市”、2001年建设“绿色城市”,到2003年建设“生态城市”,再到现在建设“低碳城市”,城市的发展目标与经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但从总体来看,城市建设的发展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市民的生存状态、环境发展及经济建设予以了充分关注。低碳城市是在过去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与过去的城市建设目标相比,低碳城市建设由于考核的指标更具体、与市民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更强。但是应该认识到,低碳并非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切进步因素包括在内。低碳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也涉及了社会观念、市民的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但并非概括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3.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象,不少企业将低碳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没有将低碳城市建设落到实处。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才能实现。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该认识到低碳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新能源开发,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清洁技术的应用,也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包括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新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以及交通体系的优化等,需要经济、工程、管理、规划、交通和园林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4.低碳城市建设要根据城市情况,因地制宜。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法国、美国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降低市民的居住能耗、改善交通状况和减少生活排碳量。而韩国、日本的低碳城市将更多的工业生产环节纳入到城市建设中。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国家政治结构和城市功能方面的差异。(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责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就国内而言,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定位存在着不同,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也会有很大不同。上海、贵阳和南昌等城市的实践可以归为低碳示范发展的模式,而保定、德州等城市的实践可算作低碳支撑的产业模式。低碳城市建设应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城市特点的发展策略。如日照充足的城市可以选择“太阳能之城”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