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碳排放的含义
比较早的给出碳足迹概念的是britishskybroad-casting(2006),是以碳足迹如何计算的方式给出的;POST(parliamentary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于同年也提出碳足迹是在产品或整个生产生命过程中释放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Eckel(2007)指出,对一个企业碳排放的评价不仅要计算能源消耗,也要涉及企业实践的各个方面。英国碳基金(2007)认为碳排放或碳足迹应评估在生命周期中从原材料、制造到成品的处理过程中排放的以碳形式表现的温室气体的一种方法;识别和测量在供应链过程中个人的每项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综合目前现有的研究,对于碳排放或者碳足迹,考虑和衡量的范畴应从CO2扩展到其他温室气体,即为某一活动(个人、企业、组织、政府等)、产品或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排放(包括上下游产业)到生态环境中的CO2及CH4(甲烷)、N2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及SF6(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总量,以CO2当量表示。
(二)碳排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应用范围尺度,碳排放可分为产品的碳足迹(碳排放)、企业碳足迹、个人碳足迹和国家/城市碳足迹,目前国际上已经就这四个层面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产品的碳排放足迹是产品和服务从制作、使用至废弃阶段的“从摇篮到坟墓”(fromcradletograve)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因使用化石燃料及处理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或组织的碳排放足迹,除了产品碳足迹外,还包含企业非生产活动时产生的温室气体。个人碳足迹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产生的CO2及CO2当量。国家/城市碳足迹为整个国家/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按照产生的方式分,可分为两种。第一碳足迹,衡量的是能源消费和交通运输工具燃烧化石能源直接排放的CO2或其当量,这类排放可直接控制。第二碳足迹,次级或间接碳足迹,是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从制造到最终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CO2排放总量。或者可按照边界和范围,将碳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前者是燃烧化石燃料,包括能源消费和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后者是人类使用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产生的CO2排放。
二、碳排放的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
对于不同尺度的碳排放,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大致分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目前主要有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IPCC计算方法和网络计算器。
(一)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评价和估算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制造、分销和零售、消费者使用、最终废弃或回收处理的整个周期内产生的CO2及其当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计算方法。碳基金(carbontrust)最早系统使用LCA方法进行核算,并与Defra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sInstitution)在2008年了《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估规范》(PAS2050),这是第一部通过统一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性文件,成为产品和服务碳排放评估和比较可以参考的标准化的方法。PAS2050是建立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由ISO14040&14044确立)之上的评价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针对某个企业的具体产品,从摇篮(原材料)到坟墓(产品报废进入垃圾场)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总量。PAS2050规定了两种评价方法:企业到企业Bto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业到消费者BtoC(busi-ness-to-consumer)。前者指碳排放从产品运到另一个制造商时截止,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大门”(fromcra-dletogate);后者产品的碳排放需要包含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PAS针对温室气体评估的原则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a)整个商品和服务GHG排放评价中,部分GHG排放评价数据的企业到企业(BtoB)以及企业到客户(BtoC)的使用。b)温室气体的范围。c)全球增温潜势数据的标准。d)处理因土地利用变化、源于生物的以及化石碳源产生的各种排放的处理方法。e)产品中碳储存的影响的处理方法和抵消。f)特定工艺中产生的GHG排放的各项处置要求。g)可再生能源产生排放的数据要求和对这类排放的解释。h)符合性声明。
(二)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EIO)
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该方法也可用于估算企业、部门或城市和国家的碳排放数据。Matthews(2008)将碳排放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计算。第一层次为来自部门或组织本身的直接排放,如生产或运输;第二层次将边界扩大到组织使用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第三层次边界继续扩大,包含了其他间接活动的碳,及产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他将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了EIO-LCA方法。这种估算方法涵盖了产业供应链中从采购开始的所有过程,边界广泛,包括了经济中的所有活动。根据他的计算,碳排放的估算公式为:b=Ri(I-A)-1y其中,b为温室气体排放量,Ri为CO2排放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消耗矩阵,y为最终需求向量。EIO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估算方法,并可以应用二手数据,将I-O表中的经济活动与环境指标结合,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边界,可以提供一种比较综合和稳健的碳排放估算数值。
(三)IPCC测度方法
该方法是200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和通用的碳排放估算方法。指南中将碳排放的范围分为能源部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部门、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以及废弃物四个部门。其中,能源部门包含了能源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运输业等燃料燃烧活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包含采矿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工业、电子工业排放以及源于燃料和溶剂使用的非能源产品和臭氧损耗物质氟化替代物排放等;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包括林地、草地、农地、湿地、聚居地及其他土地的排放、牲畜和粪便管理过程排放和石灰尿素使用中的CO2排放等;废弃物处理主要计算废弃物排放、生物处理焚化和燃烧以及废水处理与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IPCC的测度方法是:碳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四)碳足迹计算器
就个人或家庭的碳足迹而言,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defra)曾了CO2计算器,可以根据个人或家庭户使用的能耗设备、家电以及出行工具计算CO2的排放量;美国加州以及我国的一些网站也设计了一些碳足迹计算器,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以上几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如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时需要考虑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要确保数据的质量(数据来源、准确性、一致性、可再现性等)达到ISO14044及PAS2050的标准,为数据的获得付出的成本较大。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比较见表1。
三、我国碳排放测度方法及低碳经济发展选择
(一)以产品供应链为依据,确定碳排放的测度
计算碳排放是能够量化减排的第一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对供应链的研究,计算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再到最终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般包含如下步骤。第一步,分析内部产品数据,了解产品过程,包括原材料、将原材料转化成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和产出的副产品、存储过程中涉及的运输环节。第二步,建立供应链流程图,明确所有投入产出和过程,同时构成数据收集和计算的依据。流程图应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步骤和原材料,每一种原材料也许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品。因此,每种原材料加工需要详细的追溯,直到确认初级的原材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步,确定系统边界和数据要求,应包括原材料、生产转化,到使用和处理的所有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第四步,收集数据。构建的产品供应链流程图有助于确定数据,涵盖了从投入到最终处理的所有排放数据,为计算打下基础。第五步,通过供应链流程步骤计算碳排放。在上面的基础上,构建质量平衡,即在整个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流程中满足:输入=累积+输出。此过程中,使用能源或直接排放气体的排放系数,待每个步骤的CO2当量计算完毕,汇总的结果即为整个供应链中以CO2当量表示的产品的碳排放量。为了使计算结果具有科学性,需要与ISO14004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1生命周期清单系列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需要结合公司温室气体清单标准ISO14064、III型生态产品的环境标志的ISO14025以及WBCSD和WRI①共同颁布的企业温室气体议定书(greenhousegasprotocolforcorporatereporting),核查结果的标准化程度。
(二)考虑国际经济的环境利益问题
此外,在碳排放测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国际贸易部分。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和运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被置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科学技术和环境标准高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规制相对宽松,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成为高碳产业集中、碳排放密集的地区。因此生命周期的过程核算框架应该跨境延伸,在确定边界层次时,需要考虑到扩展的碳排放。评估与核算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建立)、改变、运输、储存、使用、提供、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中的任一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激励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产品系统的碳排放。
(三)采用具有成本效率的激励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与其他环境措施相同,降低CO2的措施和方法,有以限制为主导的命令控制方式和激励型的措施。命令控制方式通常由政府来决定企业实体的排放量或者应该采用的技术类型,而激励型措施由于对如何达到减排标准和减排数量更具有灵活性,可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激励性的政策包括排放税(ataxonemission)、固定的年度排放总量及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cap-and-tradeprogram)等。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降低CO2排放,最有成本效率的政策是可以最好地控制减排的边际成本。采取排放税措施,政策制定者为企业或组织排放的CO2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的每吨CO2制定一个费率。研究表明将CO2排放税的税率确定在估算的减排边际收益的水平,可以激励企业在减排成本相对较低时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排放量。与固定总量限制相比,排放税的净收益为后者的5倍②。虽然从长期角度看,排放税达到减排目标的成本小于固定的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使用状况与发达国家不同,而且北欧、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征收碳排放税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鉴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全面实行碳排放税需十分谨慎。在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计划下,可就一段时间内规定总排放的上限,要求企业实体拥有限制量下的排放权利或者额度。在给定期限内额度或权利分配完毕,企业可自由买卖排放权。与排放税不同,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会对排放上限有规定,但由于每个市场的能源、气候和减排技术不同,减排成本也有差异。自2008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龙头,广州、大连、河北、武汉、昆明等几个省市均成立环境权交易所。与欧盟和美国相比,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规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初始分配权存在制度缺失、缺少排放权的定价机制、配套机制不完善以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此,除了法律规范和加强政府监督指导外,合理地设计总量和交易安排的结构,对达到碳排放减排目的有促进作用。首先,设定排放的上限,政府通过维持上限,出售给企业额度。其次,允许企业跨期转让减排需求,即存储额度。当减排成本低于预期的将来成本时,企业将存储额度;反之,企业可以借出额度。最后,基于额度的价格逐年修订总量限制。
(四)改善能源结构,加快低碳发展
篇2
关键词:碳市场 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交易 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各省市纷纷建立起环境能源交易所、节能减排交易所、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2008年,我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迈出了构建碳交易市场的第一步。2009年,湖北、广东、浙江、云南成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机构。2010年2月,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挂牌。与此同时山东、四川、山西等省份也正在积极筹建中。在国际化碳排放权交易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和我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下,各省市跟风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机构,虽然有利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但地域性明显,各自为政,标准也不统一,应该说并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另外从建立碳交易市场的秩序看,似乎全国“普遍开花” 、“ 各自为政”的行政色彩浓厚,碳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而且形不成合力。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约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的法律困境如下: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规范
从国家法律层面来看,目前尚无有关国家层面的法律依据,除国家一些政策性软法文件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法规和规章外,在全国范围内尚没有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虽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中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有所规定,但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并未创设可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权概念,企业并未拥有所排放的碳排放指标的产权。从各省市出台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看,例如江苏省出台的《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出台的《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等,由于这些地方法规和规章大多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具有很大的地域色彩,且标准不统一,法律效力有限,不能充分有效的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的矛盾冲突
现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主要有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脱硫电价政策等,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这些现行的政策、措施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法律标准不统一、理论基础不一样和运行机制上不相容。要让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形成一个前后联贯、层次分明、内外协调统一、逻辑结构严密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急需进一步理顺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与其他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关系。
(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的欠缺
虽然各地相继建立多家环境交易所是有利于竞争的,有利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但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可能会由于平台职能重叠而造成浪费。完善的市场机制要具备活跃的供需双方及中介机构、充分的市场信息披露、竞争性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规范的交易流程等。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中行政干预和政府指导价格色彩浓厚,尚未形成市场价格机制。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体系构建
我国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提出了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效的同时,创建灵活、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机制,是我们以法律、经济、金融手段进行节能减排的创新性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法律法规,将碳排放权交易置于法律框架下
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根据中国特有和不断变化的立法和司法要求,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碳排放权的法理基础,创造一系列法律条件,为碳排放权交易的推行奠定法律基础。我国可以分步走和分阶段的开展碳排放权交易,选定区域或省市开展试点工作,为摸索碳产品的定价机制和交易机制,培育并活跃碳市场,可以尝试在选定的省或地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碳排放权交易的良性发展。可以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作必要补充和修改,规定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原则和纠纷的解决规则,除外还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权的确认;碳排放权产权的取得和确定;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及交易范围;当事人权利、义务和责任;碳市场交易程序及操作手段;政府的作用和职责等。
(二)建构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律管理机制,整合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组建专业化的碳排放权中介机构,研发和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为交易各方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碳排放权中介信息,提高碳交易过程的透明度,降低碳排放权交易的费用;建立经济和政策激励机制,对积极减少排放、出售碳排放权的企业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排放企业破产或被兼并,应鼓励碳排放权作为企业资产进入破产或兼并程序;新增排放企业,除去按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的碳指标外,对于超标的碳排放权可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得或通过专业化的拍卖机构招标、拍卖、集中竞价获得。
(三)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构的法律建设
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集约的组织管理机构、许可证发放机构,准确了解和掌握所有排放单位或设备的排放情况,并及时修改、完善有关环境法规和环境法律标准,从法律上引导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向经济、高效、可持续性方向推进。政府在碳交易过程中还应当肩负起监管职责:应建立主体资格法律审查机制,对于碳排放权主体的资格设定统一的法律要求;应建立相应的法律登记机制,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双方当事人就碳排放权指标交易的情况进行登记;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报告机制,对于碳排放指标持有者,每年提供的准确、详细地报告其碳排放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公示;应改善碳排放法律监测系统,加强环境监测法律体系建设;应培育碳排放权经纪人法律制度,以加强和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的正确和合理运行;应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4(4).
[2]张芳.国际碳排放交易对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1112.
[3]殷培红,赵毅红,裴晓菲.温室气体减排监管政策的国际经验[J].环境保护,2009(6).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碳减排;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04-04
引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采取共同行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共同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并建立了三种国际合作减排机制。2003年,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碳排放权交易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2005年,欧盟也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 )。之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特别是近年来碳排放交易额呈爆发式地增长。实践证明,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各国碳减排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地开展低碳生产和消费。中国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但在碳排放交易的体系和市场的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与前述发达国家。直到2008年9月25日,中国才成立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11月17日才完成中国首笔碳排放交易。这标志着我们也已在着手建立碳排放交易机构并逐步开展碳排放交易。不过,尚属于试行阶段,并未全面铺开或较大规模地展开,相关法律制度仍属空白。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排40%~45%,减排压力和任务可谓相当繁重。建立和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含义
碳排放权交易也称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部门根据其环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碳排放总量通过一定的方式分解为若干排放额度分配给各区域以及各区域内的企业,供其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若该企业在该时期内的碳排放超出其分配的排放额度,它就必须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对于这个碳排放配额,企业可以完全给自己使用,也可以通过减排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等方式把碳排放配额节余下来。这种节余下来的配额,企业可以把它出售给那些需要超额排放的单位,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对于购买到排放配额的企业,他们通过支付若干费用而获得一定的排放权,从而避免法律的严厉制裁。这种碳排放权配额或指标的买卖即为碳排放交易。它可在某一个国家或区域内进行,也可以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
在碳排放交易体制下,碳排放配额或指标成为了可以转让的一种法定权益。在减排政策执行下,这种配额逐渐减少,具有很大的稀缺性。由于从事低碳排放技术研发、运用和服务的企业能节余或换取碳排放配额继出让给其他企业而获得较好的收益,而那些碳排放大户却不得不花费较高的成本购买排放配额。这样在市场的调节下,高碳企业就会不断地向低碳领域转移,也会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因此,碳排放交易体系可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碳减排总量的逐步减少。
作为一种减排机制,碳配额交易方式与单纯的行政手段相比,更具可操作性。企业有更多灵活空间,它们可以按照相对成本的比较,来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节能改造,还是到市场上去购买所需的排放额度,从而实现以成本效益模式来管理企业碳排放问题。政府仅通过行业碳排放总量,制定基本的交易制度,以经济手段,让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调节,来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避免对单个企业的硬性管制和行政管理,从而实现降低排放量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调控手段比传统的行政手段,以及征收碳税或碳关税更为有效[1]。
二、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当一个国家根据碳减排目标确定好某一个时期的碳排放总量后,政府须再将其分配给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而再分配给需要碳排放企业或个人。由于在碳排放权交易体制下,碳排放配额不再仅是一种减排义务,还是一种直接可转换为金钱的法定经济权益。这种权益不仅涉及地区和企业直接的经济利益,还会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体经济行为或活动的开展。同时,这种权益还会影响到区域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碳排放权分配的不公,除了部分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造成影响外,还导致地区和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破坏市场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另外,这种不公还可能会导致企业和民众的强烈抵制情绪,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对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
如何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分配碳排放权,如何在分配中保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极具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的是程序公正。政府应注意加强排放权配额分配制度和程序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将碳排放指标分配的各个步骤、程序、环节和事项以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加以充分的公开,各地区、各企业和甚至民众都能充分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充分听取各产业部门、各行业协会或经济组织的意见,对于重要问题应当组织专家、学者、经济实务界人士,以及民众代表进行充分论证。程序公正不仅可以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决策的独断性和盲目性,防止政府决策失误,还可以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减少利益集团的不当游说和攻关,防止腐败行为或不当行为的发生。
具体的分配方式与碳排放权分配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欧盟的实践来看,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主要有无偿分配和拍卖两种方式。其在减排的第二阶段,无偿分配方式所占比例为90%,而拍卖占10%[2]。无偿分配的方式,往往让垄断行业获得巨额的不当利益,而对于竞争性很强的企业却是加大了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增加了企业负担。出现这种不公平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垄断企业往往因其实力而获得足够多的碳排放配额。一方面,它们可以轻松地从消费者那边收回减排成本,另一方面,它们还能转让其部分或全部配额而获得额外收益[2]。在这些垄断企业下游的竞争企业,例如金属行业,它们不但得不到免费的配额,还要承受诸如电价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这对于下游企业来说显然不公。欧盟电力等能源型企业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获得巨额利益足以证明这一点。①另一种不公是,对于这些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排放指标进行无偿分配,极容易导致腐败行为,进而产生分配上的不公平。因此,我们必须吸取欧盟的碳排放权分配中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以免在中国重新上演。
由于采取有偿且公开的方式进行,拍卖方式自然在企业之间容易达成公平,但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可能出现新的不公平。碳排放权的拍卖实行有偿分配,显然与征收碳税相似。而政府通过拍卖的获得资金不一定被有效地用于碳减排领域,或者不一定公平地用到各地区、各产业、各企业上。同时,大多数企业因为没有能力将这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或下游企业,而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拍卖方式进行初始配额,程序公开、价格透明,可让企业多次参与,灵活处理;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游说,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寻租”,避免腐败问题的产生[2]。
无偿分配和拍卖方式哪一个更公平呢?拍卖似乎占上风,但是这种方式带来的管理成本可能远高于无偿分配方式。笔者认为,欧盟将这种两种方式结合采用的做法是可取的,但采取何种比例组合得视各国具体情况而定。在法制比较健全且监管严格的国家,无偿分配的比例可以高一些;相反,无偿分配的比例就宜相应降低,而应提高拍卖的比例。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建议50%左右以上的碳排放权应当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初始分配。
碳排放的初始分配还可能给提前自愿采取减排措施的企业带来不公。若在分配时,不考虑这些企业的利益,并根据其已经采取的减排措施和减排量给其分配若干排放配额,显然对该等企业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鼓励企业在自愿减排阶段实行自愿减排。初始分配还有可以在现有的企业和新设企业之间产生不公。若现有企业能无偿获得若干排放权,而新设企业却要必须有偿取得,这对新设企业来说无疑提高准入门槛,显然不公。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分配规制时也必须加以充分考量。
三、超额碳排放的处罚、执法和监督问题
在碳排放交易体制下,超出排放配额进行排放的企业,必须要受到法律的重罚,使违法成本远高于购买碳排放权的成本,否则这些企业宁愿接受处罚也不会花钱向别的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碳排放权交易也就难以开展。
中国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所带来的成本,大多数只有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50%左右,甚至不足10%。这样,企业往往愿意超标排放,而不愿意购买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进行污染净化处理[3]。因此,在立法环节,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对超额排放的企业应当规定较高的罚款金额和较重的处罚措施。在这些方面,我们可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对违法者实施“按日计罚”制度。如在美国,联邦环保局针对违法排污者向联邦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后,法院可下达禁止令,要求违法排污者立即停止违法。在禁而未止的阶段,每次违法罚款的幅度最高可达每个违法日25 000美元。也可制定一些加重处罚条款,如规定连续两年以上排放量不能达标的且未购买配额的企业,责令其停产,并处以碳排放配额总额双倍的罚款;或者对于那些排放超标的企业,限制其在金融市场的准入和融资,具体如采取吊销贷款证,限制上市融资或从银行取得贷款等处罚措施[4]。如只有通过这些严厉的制度设计,大幅提高企业超额排放的违法成本,才能保障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顺利开展和进行。
当然,徒有严格的立法而没有严格的执法、司法和监督也是不行的。目前中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地方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非法干预和暴力抗法等情况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完善和加强环境执法,健全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并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建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环境行政公开制度,保障监督主体的环境知情权等等[5]。
除此之外,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立专门的环保法庭,大力推行环境公益诉讼,这样才能减少超额排放行为,促进碳排放权的正常交易。
四、交易中各方主体的创设、准入和法律规制问题
碳排放交易自然离不开作为交易平台的碳排放交易中心或交易所。2008年,中国成立了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后来,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环境能源交易所也相继成立。日前,由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RESET(香港)在深圳联合共同设立的亚洲排放权交易所也注册成立。尽管国家发改委将全国能源机构限定在十家之内,但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环境交易所大有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势头。从法律层面来说,交易平台的创设绝对不能毫无制度和秩序,而应有一个明确的条件和程序,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面对各地地方政府或投资者的申请,发改委当然不能暗箱操作、随意决策。另外,当这些机构创设之后,如何规范这些机构的运作,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碳排放交易的有序发展,也是中国政府急需要考虑的问题。
碳排放交易的另一类重要主体就是交易的相对方,即碳排放权的卖方和买方。最为基本卖方是那些依法取得碳排放配额并且有富余的企业,而最为基本的买方是那些用完自身的碳排放配额且不得不继续实行碳排放的企业。但实际中,情况要复杂得多。从国际碳交易实践来看,碳排放权的买家主要有以下五类:(1)“合规”产业部门买家,主要是一些大型能源、电力产业部门,如国内外的一些火力发电公司等;(2)政府参与的采购基金和托管基金,如荷兰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世界银行托管的各类碳基金等;(3)商业化运作的基金,由各方资本汇集且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项从事减排额开发,采购、交易、经济业务的投资机构。此类买家目前在国内CDM市场更为活跃;(4)银行类买家,为其旗下的一些中小型产业部门提供一种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以扩大的银行服务能力和竞争力;(5)其他类买家,包括个人、基金会等以缓和全球气候变暖为目的非商业性组织[6]。这些买家的身份很复杂,购买排放配额的目的也不一定是供自己超额排放使用,随时都可以从买家转换为卖家,故其交易的目的也变得复杂。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是国外买家向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权的国内交易还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买家和卖家。复杂的交易主体和目的,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进而产生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正常秩序的可能。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对碳排放权的购买者加以一定的法律限制,并对其交易行为加以规范。特别是对专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各类专项基金和碳基金,以及专项从事减排额开发、采购、交易、经济业务的投资机构,很有必要对其作出专门立法,通过对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和对碳排放交易活动的严格监控,以维护正常的碳排放交易秩序。
五、对碳排放市场的调控和监管问题
对于碳排放交易,政府不宜给予太多干预,其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市场交易法律体系,完善交易环境和秩序,提高各方主体的交易效率。但这并不等于政府放弃对该交易市场的基本调控和管理,因为市场会存在失灵的情形,市场本身不一定能按照政府意志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进而提高交易效率。另外,碳排放权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权,它往往影响国家的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对之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显然是不妥的,对交易市场实行适度的宏观调控,以及对交易行为加以严格监管也是必要的。
政府对碳排放市场的调控主要在碳排放总量确定和交易价格的调控上。我们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某个时期的碳减排总量,以及做好国际贸易中的碳平衡工作。若过多地确定碳排放总量,并将这些排放权过多地无偿分配给企业,可能导致碳排放交易价格过于低廉。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理应由市场自由调节而成,但问题是,过低的价格可能导致从事减排技术投资、开发、真正购买减排设备采取切实减排措施的企业无法收回其成本,而没有采取任何实际减排措施的企业却可以通过购买低廉的排放权而获得继续排放的权利。故过低的交易价格难以刺激企业的温室气体的减排欲望和行动,进而导致国家确定减排目标和任务难以完成。另外,中国是碳减排大国 ① 而目前碳排放权配额主要是出卖给欧美国家。过低的交易价格不断会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也会损害国家利益,将会迫使中国政府和民众将付出更多的碳减排成本。
目前中国企业出售给欧美国家的碳排放权单位价格普遍低廉,在国际碳排放市场充当了一个“卖炭翁”的角色。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上碳排放交易机构均为欧美等国家所设,它们主导了国家交易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另外,中国相关专业人员和专业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欠缺,致使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时信息严重不对称,最后不得不将碳排放权低价出售。②导致交易价格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尚处于自愿碳减排阶段,碳排放权的取得似乎为无偿取得,它们在低价出售的情形下仍能获取一定的转让利润。为了实行一定的价格调控,建议政府在自愿减排阶段对碳排放额度实行有偿分配或拍卖,同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平台,争取碳排放国家贸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当然,政府还可以建立各种碳基金,代表政府参与碳排放市场的交易,通过市场的逆向操作,以实现对碳排放交易价格的调控和平衡。例如,在遇到金融危机,企业碳排放需求下降,甚至出现大量剩余时,政府可以通过碳基金对市场碳排放权予以回购,以防止碳排放权的暴跌。
在加强调控的同时,政府的另一任务就是制定一个富有效率的交易程序和规范,对各类交易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以增加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提高交易主体的履约率,从而提高碳排放交易的效率。
当然,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微观监管,都得依法进行,不能仅凭政府官员的意志随意作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法律制度,为政府的适度调控和严格监控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另外,也可规范政府自身行为,防止权利寻租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减少政府行为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不当干预和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易程序、特别是审批程序的设计和规定上,应当注意交易的便捷性和审批的效率化。过长的审批过程将导致碳排放交易风险,降低企业间进行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
结语
本文讨论的上述问题均属于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过程中不能回避基本法律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且未能形成一致认可的结论,但在立法之前对之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交流却是非常必要的。欧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交易体制的建立方面行动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它们在环境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都比我们更为成熟和完善,因此,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的国情存在着很多差异,在构建碳排放交易体制时应注意中国的特殊情况,使我们的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更为公平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戴承伟.应推行碳排放配额制度[EB/OL].21世纪网,.
[2]饶蕾,曾骋,张发林.欧盟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方式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9,(5):66-68.
[3]程会强,李新.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J].中国科技投资,2009,(7):23-25.
[4]孙法柏,李晓芬.“双型社会”背景下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探讨[EB/OL].青岛法学会网站,,2010-04-22.
篇4
一碳排放制度的构建和民法基本功能的契合
生态危机的不断凸显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并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同时,西方环境哲学的兴起和我国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等当代哲学的新发展是其典型代表。碳排放制度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调节法律制度,以一般的市场交易机制为载体,目的在于通过环境权益的私法化和市场流通化,达到环境权益的合理分配和最优化利用。因为民法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础,使得碳排放制度的构建必须以民法为基础,这具体包括:1.碳排放制度的构建需要同民法基本理念相契合。碳排放制度是环境权的私法化,这主要是因为私法化的权益通过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对于资源的优化分配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为了防止权利滥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民法以诚实信用原则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为基础,在民法各子部门法的具体规定上凸显了对绝对自由的适度限制,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2.碳排放制度的构建需要依托于民法的主体制度。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律,为适合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风险和利益相关联原则,发展出了自然人、合伙组织、有限公司、股份制公司等不同范畴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公司法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这也是碳排放权制度构建的主体依存。如何实现民法主体在气候环境资源上的合理分配成为重要的内容。3.碳排放制度的构建需要依托于民法规制下的市场调节机制。民法在财产占有使用和流转过程中包含两项机制:一是对财产权利的归属和利用的机制,目的在于权利归属明确化,并以此作为财产权利流转的基本前提,简而言之,该项功能就是定纷止争;一是对财产权利的流转机制,通过市场交易的二次分配达到市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保障财产价值的充分利用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碳排放权制度是环境权益的私法化,并以此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基于此,碳排放制度的构建需要依托于民法规制下的市场基本规则。
二碳排放制度规制对象———气候环境资源的民法属性
气候环境资源是碳排放制度和碳排放权所规范的价值所在。具体来讲,环境资源的相关权益可以区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益、生态权益和排放权益,碳排放制度所规范的气候环境资源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权归属确权和交易流通的制度,属于对环境资源利用的一种具体制度。民事规制对象的范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总体来讲是以动产和不动产为主要形态的所有权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法律制度体系,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以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成为新的权利类型,这些权利从属性上来讲是对传统物权理念的衍生。现在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并开始探讨环境权益的规范问题。与碳排放制度相关的气候环境资源在性质上是一种民事权利。
(一)碳排放制度规制对象———气候环境资源的“物”化
传统物权理论认为,物权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体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能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①。它具有须存在于人身之外、可支配或可控制性、有价值性。并且以此特征进行选择,不动产和动产成为传统物权法规制的主要对象。这些特征也反映了法律规制对象的选择标准是人这一社会主体对行为客体的价值判断。自工业文明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以来,气候受人类影响的程度愈发凸显,这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容量成为了有限资源,并逐渐具有了法律意义上物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于人体之外的可感知的现实存在。地球大气层是由多种气体成分组成的混合系统,但这并不影响气体环境系统的物质性。同固体等其他物质形态一样,在构成上,都是由原子等基础物质构成的,具有物质的普遍属性。另外,大气层是存在于地表之上的物质层面,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领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系统具有多重功能。二是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排放容量具有稀有性。如前所述,在工业社会之初,人类活动的规模对整体气候资源产生的影响有限,人与自然的矛盾并未凸显。随着人类社会化生产的普及和整体规模的扩大,人类行为的气候影响已经凸显。三是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排放容量具有价值性。温室气体排放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其具有经济价值,人类社会生产过程是通过利用能源动力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的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容量的分配实际上是发展权益的分配。四是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排放容量具有可支配性。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对于环境要素的价值理解发生了变化,对环境要素的驾驭和运用手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如此,促使了环境要素的特定化,使其能够进入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统筹范围之内,也使得市场手段在气候变化应对过程中成为可能。
(二)碳排放制度规制对象—气候环境资源的特殊性
温室气体排放容量的上述特征使其具有了一般自然资源的社会生产使用价值,具有了法律的规范意义和规范需求。但是同传统物权标的及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气候环境资源具有以下特殊性:一是气候环境资源所针对的法律对象是温室气体这一类气体成分,在物质形态上具有无形性。传统物权法将规范的对象局限于有形物,以物的特定化为基准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全能的设置。后来针对水、矿产等自然资源所设定的用益物权所针对的法律对象也能够以实体物质形态的方式体现。而碳排放交易所依存的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均有无形性特征,这是该物质的异化之一。二是碳排放制度所规范的气候环境资源具有全球性和流动性。气体的流动性和全球一体性使得大气资源更难以以国别进行控制,就现有国内和国际法律来看,大气环境资源既不属于各国控制和管辖范围内环境和资源,也不处于两个或多个国家共享环境和资源之内。
(三)碳排放制度规制对象的性质评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碳排放制度规制的对象———温室气体排放,是利用气候资源的一个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其具备了法律上的物的部分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独特属性。同传统排污权一样,这使得人们对于其本质特性有了不同认识,并影响到了法律制度的构建。目前人们对传统排污权的性质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讨论。
一是排污权是种新型的环境役权。排污权虽然是利用环境的权利,但没有固定的客体,归入传统的地役权或人役权不合适,应当创设新型的环境役权②。
二是排污权属于特别法上的物权(准物权)。环境资源的上述物化特征使其具有了价值性和稀缺性,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排污权实际上就是环境资源使用权。但同时因为排污权客体的特殊性,以及排污权的取得需要行政审批,因此排污权属于准物权的一种③。
三是将排污权的属性归纳为合同债权。该类学者从物权法定、客体的特殊性、环保实际需要的暂时性等角度出发,结合美国的法律规定,将其认定为民事主体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合同债权④。
上述认识反映了我国学者对碳排放权等一系列环境资源使用权性质的认识。本文认为,碳排放权和其所依据的环境资源均属于物权范畴。碳排放权所依据的环境资源属于国家为主体的公有财产,碳排放具体份额的出让、取得和使用属于用益物权的范畴。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环境资源要素的物权属性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科技的进步,量化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环境资源生态价值的权利化并非绝无可能。随着碳排放总体容量和个体排放测算技术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可甄别性是有可能的。二是环境资源要素存在物权法规范的必要性。环境危机使我们认识到了环境资源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稀缺资源,并成为具有了法律规范意义的对象。简单的债权定性无法达到确认其归属和利用的基本要求和权利稳定性。资源利用秩序的需求决定了物权法规范的必要性。三是以环境资源所有权为基础的物权体系的架构更加有利于实现法律规制的目的。环境资源的全球性分配体现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公平发展权和环境问题的社会法属性。同时,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更具有国别社会法的基本属性,通过国家出让环境资源使用权使其能够进入市场调整范畴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有效调节。同时环境资源使用权还可以作为担保权的客体为发展新型经济提供融资渠道。
三我国碳排放权制度的民法构建建议
篇5
关键词: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就是中国交通事业的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我国有着辽阔的山地地形,因此,隧道施工交通事业的发展企业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中国的交通真正地做到四通八达,在必要的时候就要穿山凿洞。从整体上看来,我国的公路隧道技术已经成熟,但是防排水技术一直是我国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攻克的难点之一。
一、公路隧道防排水的设计原则
不同公路隧道防排水设计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1)对水环境的影响:排水型隧道对地下水环境有较大影响(地下水流失),防水型隧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基本没有流失);(2)衬砌压力:排水型隧道没有水压,防水型隧道全水压;(3)防水层范围:排水型隧道的拱与墙,防水型隧道全断面铺设;(4)抗侵蚀能力:排水型隧道二衬混凝土抗侵蚀能力较差,防水型隧道二衬混凝土抗侵蚀能力较差较好;(5)工程投资:排水型隧道投资较少,防水型隧道较多;(6)维护费用:排水型隧道的维护费用与使用时间呈正比,防水型隧道维护费用较低。
例如,在法国的公路隧道大多以排水为主,并要求围岩水和污染水分开排放;但是“全封闭、不排水”是德国新建隧道的设计理念,它不允许地下水流入隧道。
二、公路隧道防排水的施工控制方法
1.隧道施工中混凝土初喷时的防排水措施。
建议采用超前固结注浆的施工方法。具体措施是在开挖前对掌子面前方断层、破碎带、含水层等施作超前措施并采用单液或双液固结注浆,不仅增强了围岩稳定性,而且对防水、堵水也起到一定作用[1]。
由于我国的隧道施工(包括公路隧道和铁路隧道)通常都采取爆破开挖的方法,因此,对爆破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围岩稳定性的强弱,而且还对隧道的防排水效果有着莫大的影响。所以笔者建议如果可以采用预爆破或者光面爆破,应该尽量采用这两种爆破方式,爆破的质量越高,对隧道防排水(主要是防水)效果的影响就越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对不同层裂隙漏水位置设置暗埋式排水管并多层喷混凝土的方式,达到二次衬砌和防水层之间无水压的目的。虽然我国采用此种方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然而也正是因为此种原因,它的开放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应用的过程中,注意关注欧洲国家采用此法的最新动态,学习经验,吸收教训,尽量少走弯路。
2.二次衬砌之前的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控制方法
2.1土工布的铺设。
现代隧道在铺设防水板之前,普遍采用300-400g/m2土工布作为防水板的垫层,其目的有两个:保护防水板,避免防水板直接与初期支护或围岩接触,造成损伤;滤水作用,通过土工布的过滤把一部分地下水泄到墙角的排水管道,减少水压力,对阻止排水管道阻塞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铺设时由拱顶向两侧对称铺设,采用专用塑料垫圈作固定点,使用射钉枪或铁锤将水泥钉通过垫圈中央打入喷射混凝土中,用以固定土工布[2]。
2.2防止防水板的破坏。
相关的研究显示,防水板的破坏原因是二次衬砌间与喷射混凝土的压力(部分由于两者收缩变形的失调)不协调而导致剪力的发生,会造成防止防水板破坏;除此之外,喷射混凝土表面的粗糙不平也是导致防止防水板破坏的诱因之一。防水板的破坏极大地影响了防水板的防水效果。目前,能够用来避免防水板破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检测喷射混凝土表面。假若发现锚杆露头、钢筋、喷混凝土尖,应该首先将它们去除,然后采用砂浆罩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防水板的表面光滑平整。
第二,喷射混凝土表层应该防止使用碎石,首先采用卵石作为粗集料,并且在初凝之前,应当机械压抹,至少人工压抹。
第三,恰当地增加防水板垫层,即土工布的厚度。例如,笔者建议防水板的垫层可以采用双层的土工布,防水板的防护力度因此将得到加强。于此同时,防水板的厚度也可以恰当地增加一些。最好能够达到1.2毫米至1.5毫米。
2.3橡胶防水带的安装。
预埋式橡胶防水带在隧道施工中通常采用的安装方式,橡胶防水带具有施工简便、构造简单以及质量可靠等诸多的优点,因此在隧道防排水施工中比较受到青睐。
目前橡胶防水带安装通常先钻钢筋孔,然后将制成的钢筋卡卡紧止水带一半,另一半止水带紧贴在挡头板上。止水带现场接头一般采用搭接,通过胶粘剂进行粘合。也有采用钢钉把遇水膨胀止水带固定在预留槽内安装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快捷,而且施工效果良好。为减少接缝防水失效的可能性,最好避免止水带接头。如果无法避免,接头不应设在拱顶,可设在边墙处,接头要有利于排水,不应反向搭接[3]。
2.4二次衬砌施工措施
目前,国内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普遍采用抗渗或防水混凝土。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背后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往往留下空洞,二次衬砌出现蜂窝麻面等现象,给防排水留下很大的隐患,部分是施工的原因,也有材料自身的原因。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采用合适的材料、采用二次衬砌背后压浆等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公路隧道防排水比较常用的防排水措施。
3.1安装环向排水管。
环向排水盲管的作用是在岩面与初期支护喷射砼之间、初期支护喷射砼与防水板之间提供过水通道,并使之下渗汇集到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的设置视地下水施工渗漏情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2安装纵向排水管。
纵向排水管是沿隧道纵向设置在衬砌底部外侧的透水盲管。Ø为10cm的带孔软式透水管或者弹簧排水盲管是当前常用的纵向盲管,其主要作用就是将防水板垫层下与环形排水管排出的水汇集到横向排水管当中,最后流出。在安装之前,应该将安装基面整平;在安装的时候,必须保持适当的排水坡度,并且中间不能够有扭曲和凹陷等等,避免泥沙在再次沉淀而导致排水管的堵塞与淤积。
3.3安装横向排水管。
横向排水管位于衬砌基础和路面的下部,布设方向与隧道轴线垂直,是连接纵向排水盲管和中央排水管的水力通道。硬质塑料管通常被作为横向排水管来使用,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要提前留好接头,在地面施工的时候将其连接到中央排水管。
横向盲管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查看接头是否密实和牢靠,查看接头位置是否有断裂,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纵向盲管和中央排水管之间的水路通常。排水管的断裂通常会导致排出水漫出地面,发生路面冒水翻浆,对过往汽车的行驶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减轻路面负荷对横向盲管的压力,应该在横向盲管上面建立适当的缓冲区,否则很容易导致横向盲管的变形,甚至破裂,对正常的隧道排水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结束语:
要解决好隧道渗漏水问题,不仅设计方案要合理,更要严格按图施工,注重过程控制[4],并且还要考虑运营期间的维护问题,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
参考文献:
[1]东西高速公路项目中标段专用技术条款(CCTP),隧道分册[Z],2006.
篇6
关键词:建筑安装,节能减排,低碳社会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热以及国家基础建设的开展催生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节能、环保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对建筑安装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实施也日益重视,本文即基于此进行探讨。
1 节能减排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发展的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小视,在建筑安装过程中,实施节能减排乃当务之急,这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建筑行业能源消费量大。研究显示,我国当前能源消耗中,建筑消耗最大,占总量30%以上。比如说,单单从楼宇方面来看,每年其电力消耗量就高达总量一成。而另一项数据也显示,和美国相比,我国单位建筑面积明显高于其同期水平,可以说,可以提升空间非常大。
其次,建筑安装污染严重,建筑安装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使建筑安装过程中节能减排实施非常必要。不得不提的就是建筑垃圾,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严重污染城市环境,降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这从客观上要求建筑安装过程中尽量采取节能减排策略,实现绿色安装,尽可能实现建筑过程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节能减排也是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建筑安装过程中,不合理配置资源等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从宏观上要求节能减排制度的实施,借此,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发挥其促进作用。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应该,也必须从每一个角度入手,实施节能减排。
2 节能减排的具体落实方法
根据以上几个要素的分析,本部分内容对建筑安装过程中落实节能减排概念的具体要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2.1 方案设计阶段节能减排概念的落实
如上面所说,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安装乃至整个建筑工程落实节能减排最重要的阶段。为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就充分体现这一概念,我们在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就需要对节能减排进行充分的考虑,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利用自然能源,实现节能。比如说,可以充分考虑太阳能、地热等要素,对各种可能利用的能源充分利用。一方面,建筑设计要符合采光和日照,这在前文已经设计,另一方面,如果有地热资源,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并通过设计,使建筑物最终能充分利用地热,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另外,在一些装修的细节上也是,通过门窗的良好设计(如双层玻璃的采用),实现能源流失最小化。
总之,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选择合理朝向充分采光,合适的户型减少热流失,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科学设计,实现节能减排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2.2建筑施工阶段节能减排概念的落实
建筑安装施工阶段是节能减排概念落实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应当合理选择的施工步骤,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化。考虑到绿色环保的要求,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应该强调对节能建筑材料的应用,并采用节能型工艺,降低能耗。举例来说,在墙面装修过程中,可以采用隔热砖,这对建筑物的散热作用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实现建筑保温;双层玻璃的采用也是出于这一考虑。为了防止散热,还可以采用先进工艺,通过在散热部位加入隔热层,来实现建筑降低能耗的要求。另外,还可以使用节能灯、采用可降解材料等,实现节能减排。
2.3 建筑安装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节能减排的落实
建筑安装过程中废弃物的处理,是节能减排概念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建筑废料主要产生于建设安装过程中,在拆迁维修等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很多估计垃圾,如果处理不当,就好对环境造成影响,热如果能够良好处理,则能有效实现物质回收,不仅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实现减排,还能够废物再次利用,节约资金和能源,实现节能。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将建筑安装过程中废弃材料转变成有用材料的技术也日趋完善,建筑安装过程中废旧的金属材料(如钢筋、电线等)能够回炉冶炼,实现再利用;废弃木料也可以粉碎后,制造木板。因此,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与此同时,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21世纪,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必须把节能和减排当作工作中的大事来抓,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的大户,更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在低碳呼声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创建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在建筑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做好设计,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积极采用节能产品,做好建筑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以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发动机窜烧机油的故障现象
我曾对一台东风车用的发动机进行大修,该车大修后不久,就出现了窜油现象,表现为:汽车行驶时,低、中、高速都有蓝烟,且机油压力低,启动困难,行驶乏力。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大大下降,燃油和机油损耗增加,机油约5天时间补加一次,废气排放超标。打开机油加注口察看,有一定的脉动烟雾冒出;检查曲轴和进气口,有刺激气味烟雾窜出;看排气管口,有油湿现象,检查火嘴,积炭明显。以上特征表明发动机窜油现象突出。
二、造成发动机窜机油故障的原因分析
发动机在正常温度下运转,要取得动力性和经济性,工作时就必须要使进入燃烧室的混合气的压缩力符合设计要求,而且保证进气充分并且燃烧彻底,因为只有压缩压力达到最大要求和进气充分,才能保证发动机做功时能产生足够的爆破力,从而产生足够的动力,带动发动机曲轴高速运转。而要保证发动机气缸压缩力达到最大要求,则要求发动机配气机构以及曲轴连杆机构等各配合部件密封配合良好。保证密封配合良好,则要求各配合间隙符合技术要求。一旦发动机各密封配合件磨损过大,将会影响其密封性,使发动机出现窜烧机油的故障,最终令其输出功率下降且不能正常行驶。造成发动机窜烧机油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配气机构引起。配气机构的气门、气门杆、气门导管的磨损,令其配合间隙增大。当气门杆和气门导管由于修理工艺及磨损不均匀时,会造成密封配合不良,产生漏油现象。配气机构出现上述故障,将使机油窜入燃烧室燃烧,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2.由曲柄连杆机构引起。一是活塞环磨损或失效、各环环口对口。活塞环是活塞连杆组中磨损最快的零件,尤其是第一道活塞环的磨损更为剧烈。在燃烧的作用下,环背产生很大的压力,当然大的环背压力有助于密封,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环背的磨损。活塞环磨损或失效后,弹力减弱,开口间隙、边隙以及背隙增大,令活塞环与气缸体的配合间隙增大,使气缸内密封性变差而出现窜油,造成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降低,机油消耗升高,引致通风系统严重冒烟,排气冒蓝烟和燃烧室表面积炭。二是活塞磨损引起的窜油。活塞磨损最快的部位,是活塞环槽与活塞销座孔环槽的磨损,其中第一道环槽磨损最严重,由上至下,依此减轻,环槽的磨损,使活塞环槽中配合间隙增大,结果容易引起窜油现象。
3.由气缸磨损引起。气缸的工作表面,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在活塞环运动的区域形成不均匀的磨损,沿气缸轴线方向磨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磨损产生圆柱度误差,最大的磨损部位是活塞在上止点位置时,第一道环所对应的缸壁处,而沿横向截面是磨成不规则的椭圆形,磨损产生圆度误差。最大的磨损在进气门对面的气缸壁上,由于此处受新鲜混合气流较强冲袭作用,导致油膜稀释磨料增多,温度降低,使该部位磨损严重。
4.由机油加注过多而造成。由于机油加注过量,发动机高速运转时,飞溅的油多,使气缸壁产生过量机油,而活塞环亦无法把其完全刮掉而窜到燃烧室燃烧。
三、排除故障的措施和方法
1.拆下气缸盖检查,发现有个别排气门座有灰白的积炭,进气门有油湿。将有问题的气门进行导管与杆的配合间隙的测量,发觉其配合间隙大于原厂标准0.12mm以上,造成个别进排气门与座的配合密封不良而产生积炭。显然这是由于维修工艺不规范或材质不佳而造成的。而部分气门杆与导管的配合间隙过大,同样不排除工艺与材质的因素。于是我重新更换气门、气门导管和气门油封。
2.重点检查活塞环几个重要数据,没有发现对口现象;个别环的漏气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度偏大,>45o;环的端隙、背隙和侧隙均符合标准,弹力正常,端隙为0.29~0.49mm。背隙低于环槽岸表面通常为0~0.35mm。我怀疑环的材质有问题,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正、副厂原件都有,质量参差不齐,而环的工作条件恶劣,受高温、高压的影响。高温达到600K,压力有时会达到5MPa以上。条件差,如环的材质跟不上,会使磨损加快。于是,我又选一副原厂生产、认为质量可靠的活塞环试配,重新装好发动机启动试运转,燃烧机油和动力不足现象有明显改善,但尚有蓝烟从排气管排出。即发动机窜烧机油的故障还未排除。
3.重新用量缸表测量汽缸体的圆度和圆柱度误差,圆度误差为0.05mm,圆柱度误差为0.01mm,且无拉伤痕迹,符合大修标准。但检查汽缸表面的粗糙度时,发现气缸有局部位置与活塞环无接触的痕迹。根据这种情况,估计故障可能是气缸体承孔与气缸套外径配合不良造成,因为如果气缸套与承孔配合不是过盈,而存在间隙B,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有间隙的部位,在瞬间高温高压作用下,缸套会整体局部变形压紧在承孔上,造成较大S型变形,使活塞环与缸体间产生瞬间密封配合不良。而采用量缸表是不能量出这一变形误差的,原因是零件表面的实际形状对理想形状的变动量是在受到冲击力时才出现的,而且发生时的变动量为形状误差,当实际圆柱面偏离理论圆柱面时,实际圆柱内各垂直面的直径是相等的,所以用量缸表测量仍得到符合标准的数据。如图所示,实际圆柱面各点直径D数值相等,而缸套与承孔存在公差B。根据以上分析,我重新压出缸套,经测量,果然是气缸体承孔加工不符合技术要求。我重新镗磨气缸体承孔,配换合标准的新缸套,重新装好机试运行,发动机窜烧机油现象消除。经过一系列的调试,发动机呈正常运行状态。
篇8
摘 要 科学概念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对于学生来说,是经过专门教学获得的。这种概念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一种经过科学抽象形成的理性概念。
加强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即错误概念的研究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对体育教学中排球垫球的错误概念及其转变提一些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垫球 动作习惯 前科学概念(错误概念)
一、错误概念对体育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也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教学的艺术首先表现在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建构了大量的有关排球垫球的朴素概念。这些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一致,有利于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但是更多的是貌似正确,实际上与科学概念相去甚远的错误概念,从而会严重阻碍他们的科学概念的学习。特别是垫球部位,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有的学生知道用小臂垫球,但是做的时候却是用手腕垫球;为了能够放松省力,在垫球过程中手臂一直是弯曲状态脚步也不愿移动等。研究发现,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有极强的顽固性。学生甚至在学习体育的几周后,又恢复了最初的错误概念。为什么错误概念如此顽固呢?这是因为学生花了很长时间与精力建构了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含有自己对体育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的东西,同时学生又要凭借这种错误概念来认识体育运动。因此,这种错误概念有很强的顽固性,不可能通过传统教学那样的知识传递,就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形成科学概念。
二、加快错误概念转变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
波斯纳等人在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和库恩(T. S. Kuhn)的“范式更替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转变学习的机制:1.同化,指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观念理解新现象的过程;2.顺应,指学生转变或重组原有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现象的过程。为了促使学习进行概念转变,他们认为必须提供以下四个条件:1.学习者对当前的概念产生不满。假如学生认为他们的概念(错误的)能够解释科学现象,他们可能看不出有转变它们的迫切需要;2.学习者必须尽可能地理解科学概念。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理解,学生就不能评价它们的意义;3.学习者必须认为科学概念是合理的,假如概念与保留在学生记忆中的其他概念相矛盾,就不能引起学生对它们的强烈关注;4.学习者必须认为科学概念是有用的。它们可用于结实和预测各种现象。根据波斯纳的观点,如果满足了上述概念转变学习的四个条件,学生的错误概念就会被科学概念所代替或改变。在排球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用对墙垫球的练习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错误动作。我让用手腕垫球,屈臂,原地不动和标准姿势的学生分别做对墙垫球练习,看谁能够垫的时间长而稳定。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发现用手腕垫球的学生由于手腕垫球是用点垫球,而手臂是面垫球,因此稳定性比手臂垫球要差很多。屈臂的学生由于手臂弯曲,因此在垫球过程中手臂很难保持高度相同,也使球在飞行中很难控制。还有原地不动的学生对突发的求变向和很小的失误都无法进行补救。使学生理解在排球垫球中手臂垫球和移动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趁热打铁的把标准的姿势和动作要点“插、夹、抬、蹬”讲解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用“垫球打点”的比赛性游戏让学生进行垫球练习,这样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即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兴趣也提高了技术。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相关学科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有哪些错误概念并充分运用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情境),以此作为引发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
三、加快错误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如何使学生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呢?根据前概念转变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学生原有的概念的转变、发展和重建,就是学生前科学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过程。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原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物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冲突,从而反思和修改自己的原有经验和认识。只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才能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具体的说,促进错误概念转变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揭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这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论及自己的观点,不仅借此了解学生,也可以促进学生反思。例如:在垫球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前引导学生对排球垫球应该用什么部位以及理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及时发现在前概念中一直以为用手腕垫球的同学,在经过讨论和练习发现在垫球中用手臂比用手要稳定的多,由此就可以帮助教师了解错误概念产生的原因。
(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契机和动力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是试图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来同化新概念。当不能解释新知识时,就会引发认知冲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呢?教学中我使用了以下两种策略:
1.通过揭示事实之间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2.通过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讨论与对话引发认知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在剖析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流下认识和思考的空间,千万不能用教师的经验、思维来代替学生的认识,从而将正确的观点生硬的强加与他。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锻炼学生的意识,有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摒弃他们生活中的错误概念,建立他自己的科学概念。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争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坚持到底。
其实学生头脑中类似的错误概念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研究学生都能把握的到,然后巧妙设计,加以利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 排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占有一定的地位,它还是球类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创新排球运动训练方法展开了探讨,对排球运动训练作了详细的概述,并对其的训练方法创新作了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加强排球的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排球 运动训练 方法创新
排球作为国际上三大球类运动之一,具有着相当高的人气,当然在我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如何对排球的运动训练方法做好创新就得到了众多运动员的青睐。基于此,本文就创新排球运动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排球运行训练概述
排球属于球类运行之一,其球场是一个长方形,将高网竖立在中间,比赛的双方各自占据球场一方,运动员用手将球通过网子的上空打击。排球运行中所用球,都是采用人造革或者羊皮做壳,用橡胶做胆,其大小与足球差不多。
(一)排球运行特征
1.群众性。排球运行所需场地、设备较为简单,极易掌握比赛规则,可通过球场进行比赛与训练,还可在空地上进行活动,适合不同的性别、年龄、体质以及训练程度。
2.全面性。在运行中每一个运行员都要位置轮转,要运行到前排、拦网以及扣球,还会轮到后排进行防守和接应,所以每个运动员必须要掌握全面的技术。
3.技巧性。一旦开始比赛,球不能掉地,必须要连续持球及连击,击球空间多变,需要高难度的技巧。
4.对抗性。在比赛中都是通过网上扣栏进行对抗,要想获得一分都需要许多次交锋,因此,比赛的水平越高,也就会进行激烈的对抗争夺。
5.两重性。在比赛中通过多种技术获取分数,同时失分也容易,因此每一项技术都有攻防两重性,所以技术不但要具有攻击性,还必须要具备准确性。
3.集体性。排球运行属于集体项目,发球之后均需要集体配合,一旦配合不好,个人技术再好也发挥不出来。
(二)排球运行功能
相比较而言,排球运行也有其自身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改善姿态及体型,对脾肾进行调节;2.能够发泄心情,保护肝脏,释放压力;3.降低血压、减肥;4.改善肌肉力量,促进身体协调与灵活性;5.推动身体生长、提升跳跃能力,有效修复脊椎,改进心肺的功能。
二、对排球运行训练进行创新
(一)对体能训练进行创新
在排球运动时,运行员需要下蹲、起跳,以及用力打击排球等,各种动作都需要运动员具有充沛的体能,便于比赛之时灵活使用。事实上,排球运动员也就是将体能作为运动之基础,只有拥有了良好体能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动作。特别是比赛到了后期,体能状况直接影响比赛的最终结果。事实上,排球运动训练中多数教练将体能训练作为重点。比如在平常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员连续起跳和下蹲训练,这种体能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排球运行效率,达到训练的目标。
(二)创新单项技巧的训练
在排球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属于基础训练,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良好体能才能够做到进攻、防守自如。拥有了良好的体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技巧才能够达到训练要求。由于排球训练中动作的难易程度不同,在进行技巧训练时,一定要重视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训练,重视运动员动作的规范性。只有通过良好的训练,才能够改变不良的运动习惯。尤其是训练一些刚刚入行的排球运动员,更是要加强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训练,确保基本动作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继续学习其他的高难度的动作。
(三)创新队员间的配合训练
排球是由多个人共同配合、完成的进攻与防守项目。因此进行日常训练之时,不但要高度重视每一个人的技能与体能训练,还必须要重视各个队员之间协调配合训练。比如在比赛中,各个队员哪怕是一个眼神都可以传递出是要进攻还是要防守之信息。在对队员训练配合战术十分重要。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就要依据队员自身优缺点,灵活分配运动员在整个运动中每一个队员担任的任务及角色,达到彼此的默契配合。
在训练排球运动时,就需要分析球队中每一个队员实际水平及竞技水平,依据每个人实况选择合适战术进行训练,防止出现盲目的训练,因此在训练战术过程中,就一定要遵循从简单逐渐到复杂、从容易逐渐难度大的规律。假如脱离循环规律而盲目练习,往往会降低了战术效率,对球队水平造成影响。
(四)创新心理训练
体育竞技上不但要具有过硬技术水平,还要具有坚强的心理素质,这是影响比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各种排球比赛实况来看,心理素质较差的队员输掉比赛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一些高级别比赛,两队运动员技术水平相差较近,在这种情况下除机遇外,球员自身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心理素质较好者基本上都能够超常发挥,心理素质较差者常常会发挥失常。
对排球运动进行训练时必须要加强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强化运动员集体配合之时心理素质。经过平时训练,各个队员互相了解,比赛中就能够互相呼应,如对进攻手和二传手做心理素质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二传手属于较为关键人物,必须要依据排球高度、弧度以及方向等各种因素相结合,在训练中一定要结合这些因素进行灵活转变。很多比赛中都能够看到进攻手和二传手之间的彼此抱怨,总认为对方的传球质量不高。因此,在训练之时要做好进攻手与二传手之间心理配合训练,让队员在比赛场上扬长避短、互相配合,并且还要彼此相信对方技术和实力,防止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排球作为一种普及竞技性的体育运动,若要取得好的成绩,就不能缺少日常的训练。而为了进一步增强训练的效果,我们就需要对训练的方法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运动员综合实力,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排水;管道清通养护;方法的探讨;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在关注节能减排的同时,对污水处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使得城市排水建设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维护机制,造成城市排水管道轻维护、重建设问题的普遍存在。首先是城市管道出现淤堵、排水能力低等问题;其次,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局部管网瘫痪、管道系统部分功能丧失的现象。在无法及时对排水管网进行养护的情况下,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良好的清通养护工作,是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运行正常的保证,这对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化以及正常秩序的维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城市排水管道的养护
通常情况下,城市排水管道的养护被分为清洗和疏通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只有同时做到,才能成为排水管道的畅通,并正常工作的保证。
1、排水管道的清洗
理论上来说,排水管道的清洗,就是把污水中可沉积的悬浮物质通过较大的流量挟带输送出去,这是在冲刷或分散管道中的沉积物(污水可推移)时对较大流速加以利用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人为的处理方法,使得管道中水头差提高的同时,水流压力得以增加,然后通过流量和流速的加大来对管道的沉积物进行清洗。清洗主要有水力冲洗和机械冲洗两种方法。
(1)水力冲洗
水力冲洗,顾名思义,在进行管道冲洗时,水是主力军,这里的水可以是管道内自身的污水,也可是外面的河水或自来水,而对水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冲洗方法来决定。
在水里冲洗的过程中,有三种方法可以提高水头差。第一,是把闸门安装在管道中,这里的闸门既包括固定也包括临时的,它的优点就是对管道自身的污水完全利用,而且在操作时不需要人工。平常,闸门是紧闭的,由于阻断水流而使得上游水位不断升高,当升高达到一定高度时,浮力会将闸门冲开,从而使自动冲洗实现。第二,就是把水力疏通球放入管道内,这是利用经过浮球时水流的过水断面缩小方法来增加流速,这样形成的局部大流速完全能够做好把管道冲洗干净的任务。第三,是对泵站运行方式调整,即在某些时段内,以减少开泵的方式达到管道水位抬高的目的,与其他方法相比,这是最省钱,也是最方便的方法。
(2)机械冲洗
管道机械冲洗是对机械装置加以利用,通过高压射流的产生完成冲洗管道的任务。由于高压水流的作用,处于上游的沉积物会产生松动,并变成悬浮物质,在水流的作用下被挟带输送到下游管道中,而下游管道出口处一般都会修建沉泥井来接纳这些污泥,当污泥数量储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真空吸泥车的帮助下把沉泥井的集泥吸出来,运输到外面进行处理。
2、疏通排水管道
当淤泥沉积物过多地存在于管道中,或者形成堵塞对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时,就必须使用疏通工具来清除管道。简单地说,疏通排水管道就是直接把机械作用于沉积物,在其在产生松动后变成管道中的悬浮物,然后用人工将其直接清除出管道,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是在污水水流的作用下被挟带输送。疏通排水管道的方法分为竹片疏通、钻杆疏通、绞车疏通和人力疏通这四种。在实际生活中,人力疏通应该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因为这种方法的危险系数较高,所以本文就简单介绍竹片疏通和绞车疏通两种常用的方法。
竹片疏通的方法,就是通过人力在管道内部推入钢条和玻璃钢竹片等工具,然后对淤积阻塞的部位进行顶推,有时是对沉积泥采取扰动的形式,从而使疏通的目的达到。在我国,在疏通小型管道方面,竹片依然是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管道竹片疏通也是存在限制的,它不仅推力小,而且由于截面积小,使竹片对积泥的扰动有限。
绞车疏通一般使用在淤泥已粘结密实,管道堵塞严重的情况下。把两辆绞车分别设置在堵塞管道紧邻的两个检查井旁,然后将其中一辆绞车的钢丝绳通过穿绳器牵引到另一绞车那里,并把通管工具连接在钢丝绳的连接端,最后让通管工具在绞车的交替作用下上下刮行于管道中,达到疏通的作用。
二、排水管道的检查、维护及修复
排水管道作为每天的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经常性的检查来确定是否需要清洗管道,并对其损坏和损坏原因及时发现。定期检查不仅可以尽量对昂贵的修缮工作避免,还可以通过检查发现出容易发生问题的管道,制订出相应的检查计划对其进行监控,并通过对此类管段的检查频率加大来使整个管网的安全性提高。检查排水管道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包括如视觉法这样的定性方法和测量法这样的定量方法。实践中,定性方法由于使用简单而更为广泛地应用。
排水管道的维护维修内容包括清淘作业、修补局部损坏管道以及检查井、雨水口的维修和更换等。排水管道的检查、维护和修复是有相应日常养护合格标准的,检查要求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每次检查时管道内淤泥的高度要小于管径的五分之一;而维护工作包括开启井盖、人工清淘、真空吸泥车、安置雨水口网篮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作用和特色;当输水工作受管道损坏影响时,必须及时修复,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措施,比如,若管道损坏但还可以输水时,就可以对塑料管内穿的方法加以采用来完成修复工作,而当无法输水时,就可以将其替换成抗渗性较强的管道。
三、城市排水管道清通养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排水管道方面,我国各个城市都正逐步加大真空吸泥车、高压射水车、钻杆疏通机等装置的使用,想要把以往以竹片、绞车为主的老方法发展为以这些新的清通排水管道方法。目前,在城市管理水平现代化的影响下,城市排水管道清通养护也有了发展的方向:排水的设施向施工组织、专用机械靠拢,也就是说,对机械设计使用和施工组织有利的方向才是排水设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柏杉. 浅析城市排水管道的清通养护[J].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1(02)
[2]刘丽萍,白春燕. 试谈排水管道的清淤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05)
[3]张世娟. 关于排水管道清淤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04)
[4]边艳玲,董巍.排水管道中的清淤方法[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