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线上教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线上教研方案

篇1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回首一年的点点滴滴,有犹豫,有执着,有艰辛,有快乐,更多的是成长与收获。

一、工作赋予时间更多的意义。

学前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教育者的的脚步永不停歇。著名作家得拉克洛尔克斯说过“我们不但创造产品,而且赋予时间意义”,一年的时间,虽然我们经历了疫情,隔开了距离,但是我们没有停歇工作,因为孩子的教育不能懈怠。今年我市继续开展“学前教育“五域”质量提升工程”,成立以学前教育科长为组长,视导员、教研员及部分园长为核心人员,各园优秀教师为骨干的教研工作坊;立项省级规划课题“学前教育“五域”质量提升的途径策略”研究;教研科研相结合,线上线下相配合,幼儿园通过年初谋划安排,每个月的重点落实,每一天的督促执行等一系列工作,把工作分配到时间里,让时间更充实;年末积累整理,交流展示,总结反思,回顾一年,我们没有碌碌而为,工作更有成效、有收获,时间更加的有意义。

二、工作赋予生活更高的品质。

2020年疫情来的突然而凶猛,打破了原有平静的生活,为了保证幼儿居家期间的正常学习生活,我市学前教育根据省教育厅工作部署结合本园实际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做好各项活动安排。教师通过省、市、园线上培训,研讨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线上指导;开设线上家长课堂,观看宣传月教育短片,领悟主题精神,引导家长珍惜家庭教育。特殊时期,家长有了教师提供的科学育儿常识、绘本故事、亲子游戏、科学实验,教育方式有了改善。他们以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更多表达和尝试的机会,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家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工作赋予自我更大的价值。

篇2

(2020年2月——2020年7月)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园结合实际开启网络办公模式,通过电话、微信或自媒体等途径,选取科学性强、观念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采用音频或视频等方式,编写防疫防控科普、身心健康教育、亲子游戏及阅读欣赏等方面的活动方案。定期向家长推送,注意合理安排频次,以不增加家长与幼儿负担为宜,不打卡不强制。普及卫生防疫及家庭环境消毒知识,指导家长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亲子活动,丰富幼儿居家生活。帮助家长和幼儿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疫情。下面将本学期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这学期共有幼儿26 名,其中有男孩14名,女孩12名,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全班幼儿的各项能力都有所提高,体质有所增强,全班幼儿都能适应集体生活了。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本领,而且大部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平时大部分幼儿能够大胆,清楚的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孩子都喜欢游戏,但有很多孩子在游戏中,往往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别人,经常会为玩具争吵,我们小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所以这学期我们在这方面要多多培养,让他们学会“协商、合作、交往、分享”。

二、教育教学工作。  

1.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以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为核心,在工作中树立为幼儿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思想,开展一系列线上活动、社团活动、家长会,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愉快的生活空间,在幼儿的生活管理方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常规为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工作目标:

(1)培养幼儿逐步学会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如搬小椅子,自己将玩具放回原处,包括在家里要把玩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自己学着穿鞋,认清左右脚,逐步学会系、解鞋带。学着折被子、衣服、并放整齐;增长幼儿爱护玩具对日常用品要轻拿、轻放、不乱扔。     

(2)培养幼儿对同伴要友好,不打人、不骂人,不争抢玩具。   

(3)注重安全教育、卫生习惯、自我服务意识、热爱运动的培养。

(4)了解节日知识、节气知识,发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培养幼儿尊敬老师和长辈,会有礼貌地称呼人,会用“早”、“再见”、“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语。

三、卫生保健工作

每日排查师生健康状况,了解幼儿一日作息变化,注意加强病弱儿的照顾,防御疾病的传播。根据疫情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做到让家长们放心安心,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消除不安全的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引导幼儿注重个人卫生及家庭卫生,了解防疫知识。

四、家长工作   

1.召开线上亲子活动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各方面情况,以及帮助幼儿消除长久宅家焦虑的有效方法,并增强家园协作,共同开发教育资源的意识。

2.利用幼儿园公众号、QQ群做好日常联系工作。平日,较多的与家长用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幼儿长久宅家的心理状态,使孩子、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 通过线上活动相册,家长也及时地反馈幼儿在家的表现,使我们彼此更加地了解,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4.个别访谈。个别的交流、谈话不仅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也使家长和老师更容易沟通,更能清晰的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

5.请家长带领幼儿积极参与线上活动,转变焦虑情绪,增加与幼儿的互动交往时间。

五、月度安排

二月:

1.做好春季开学各项准备工作;

2.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家园联系;

3.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的完善;

4.线上常规教研活动:理论学习,分享交流。

5.对照《一日活动指南》找差距、不足,确定本年段常规操作规范;

6.制定“生命成长”线上主题活动,提前定一周内容,及时活动预告及活动总结: 

三月:

1.线上家委会活动;

2.安全演习活动。

四月:

1.筹备亲子研学活动方案并实施;

2.“生命成长” 线上主题活动:春天来了、节气、节日教育;体育活动的进一步丰富;

3.线上课程孵化活动;

五月:

1.“生命成长”线上主题活动:劳动最光荣、节气、节日教育;游戏活动的多样性;

2.网络防灾减灾主题活动;

3.线上六一庆祝活动。

六月:

1.“生命成长”线上主题活动:幼小衔接、节气、节日教育;

2.大班开展幼小衔接、“我们毕业了”专题活动;

七月

1.完成幼儿发展水平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内容;

篇3

幼儿园的新教师不断增多,新教师的前三年是适应期和磨合期,更是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站在工作的起跑线上。新教师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哪些方面呢?是在学历教育和教学技能上?还是在工作态度和文化融合上?

新教师的前三年是适应期和磨合期,她们身上的优势明显:年轻、活泼、富有朝气,但弱势同样存在:缺乏经验、遇事慌张、不善于和家长沟通交流。为了让她们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工作前三年的学习、培训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取决于她的专业态度,其次才是她的专业技能。有了良好的专业态度才能转变为规范的专业行为,有了规范的专业行为的付出才会习得较高的专业技能。我园的做法如下:

1 帮助新教师融入园所文化和体制,形成专业态度。新教师刚来,看到的只是当前幼儿同的状态,不了解幼儿园的过去,作为园长有义务传承幼儿园的历史文化。可以借助老照片帮助新教师了解幼儿园的创建史,在每个发展阶段幼儿园都取得过哪些成绩,涌现过哪些优秀的教师……激发新教师以园为荣的情感和传承幼儿园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另外,针对我同引进的新教师编制都属于编外人事的实际,我同制定了符合发展需要的人事管理方案,此类教师的待遇可以根据她们对幼儿园贡献的大小来定:在不同的岗位给予不同的报酬,同一年来的老师如果发展的状况不同工资待遇也不同,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样的制度使新教师有了一定的忧患意识,端正了工作的态度,她们在日常工作中尽力寻求机会学习和提高,力争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提升。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 老师 耐心

幼儿教师是为幼儿打开知识之门的光荣岗位。就像人们说的: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孩子的引航,教师是社会改造的引导者。幼儿教师站在人类未来的摇篮边,幼儿教师是幸福快乐的。为了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扎实自己的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教师的爱心能使幼儿健康地成长,教师的耐心能使幼儿更自信地成长。

家长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并教育他们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吃饭、入厕、睡觉等,这些与幼儿教师的爱是分不开的。孩子也渴望老师像妈妈一样的喜欢他,疼他。因此,老师应该对幼儿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他们呵护他们。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幼儿好比一张白纸,他们对知识认知的起点是零,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记不住、反复出错、很快遗忘等情况。这时候,教师们应该拿出超强的耐心,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允许幼儿犯错,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耐心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教育方法,这种方式不行就换一种,相信总有一种模式能被幼儿接受。同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幼儿也是如此,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这又需要教师们耐心地为每一位幼儿制定一套培养的方案,因材施教。

一、耐心是教师内在的心理素质,而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

有耐心是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职业心理素质,而不应仅仅表现为某些外在的动作和行为,它应根植于教师的教育观,代表着教师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虽然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可以对幼儿教师能否做出耐心的教学行为起到良好的鼓励和监督作用,但关键还是要依赖教师主动地表现出有耐心。“当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承诺主要是种规范承诺,而不是情感承诺,也就是说,她们只是服从社会规范而不是真正喜欢幼教事业才从事这一职业的”。而要真正让教师形成耐心的心理品质,也就不应只是依靠幼儿园的管理和规范,而要注重对教师进行职业热情的激发和良好的专业态度的培养。幼儿园只有真正从教师的心理需要出发,强化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和敬业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耐心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耐心会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态度具体表现出来

有耐心的教师主要表现为能静下心来,平等地同儿童交往,倾听儿童的声音,理解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各种活动不像在成人看来是无目的的,而只是用自己特有的一些方法来熟悉自己的世界”。鉴于儿童的这种成长特点,有耐心的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儿童独特的话语,并心平气和地同儿童进行平等的交流,倾听儿童的声音,把握儿童的需要。其次教师要尊重孩子玩的天性,在孩子沉醉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进行观察,从中把握儿童发展的诸多契机,借此组织有效的教学支持。此外,对于儿童所犯的错误,教师应该将之视为教育的契机而不是“麻烦”,通过平等地与儿童交流来把握儿童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需要,同时帮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思考自身行为后果,学会选择和做出正确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的耐心又具体表现为一系列教学能力的展示,包括观察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以及批判反思的能力等。为此,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园本教研和常规性教研讨论等机会,通过案例分析激励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明确自身亟待发展的专业能力,强化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动机,使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形成耐心的心理品质。

三、耐心是教师理解和认同自身多重角色与责任的结果

由于幼儿教育相比于其他任何教育更具生成性,强调由“学习取向”转为“成长取向”,教师需要从传统“教”的前台走到“支持”儿童成长的幕后。这都要求教师能够适时理解并及时转变自己的专业角色,很好地处理自身同儿童、家长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除了要承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外,她在教学中的角色也是十分多样的,与之相伴随的就是专业责任的多样化。很明显,如果一位幼儿教师只将自己定位为“教”的角色,那她很可能会以一个缺乏弹性的教学标准来要求所有儿童,只注重儿童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儿童人性的发展,自然会表现出对幼儿的个别化需求缺乏敏感和耐心。实际上,教师除了要适当的“教”之外,还要扮演儿童的朋友、父母以及长辈等多重角色,才能在最适当的时候给予儿童最人性化和合理的成长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耐心实质上是教师全面认同自身多重角色和充分体悟自身专业责任的结果。为此,幼儿园应关注教师的成长需要,在帮助教师合理应对专业生活同个人生活之间的冲突的同时,通过案例评析、观摩教学、与优秀教师和专家开展交流等方式,引导教师意识到自身在专业教学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通过增进教师对专业生活的理解程度,提升其有关耐心的心理品质。

篇5

一、党务建设方面

(一)抓组织建设

华苑一幼按照上级要求创建了党员活动室,督促收取党费并要求党员自觉履行义务,对上缴结果进行公示。开好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赋予党员享受组织生活的权利,为广大党员交流思想加强学习搭建好平台。

(二)抓思想建设

以上党课,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学习强国等多种形式学习党内规章制度。利用节假日节点上好思政课,对党员干部及广大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性意识。

(三)“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开展情况

严格对照“严、细、深、实、快”的标准,对照教体局活动方案要求,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作风教育。一是制定方案,有序推进。制定华苑一幼《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的实施方案》,引导园内党员干部及教职工提高标准、精准精致,把“严细深实快”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二是深入学习,武装头脑。始终坚持把学习贯穿于作风教育的全过程,每月至少组织4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不少于2学时,保证每月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8学时。截止目前已组织10次集中学习。三是查摆问题,深入检视。针对“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开展以来查摆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查找问题根源,园内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自省反思检视问题,查出如下问题:时间观念不强、工作拖拉等问题。四是剖析原因、全面整改。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逐项整改到位。五是总结提升、形成机制。园内领导班子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交流“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的收获体会,把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园以《规程》和新《纲要》精神为工作标准,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与发展并举。总结如下:

(一)强化建设,稳定师资,培养优质教师队伍

1.加强了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我园行政班子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听“推门课”,指导教学教研工作,跟班指导,定期检查教案,开展主题活动,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

2.加强教师专业学习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每周组织教师进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各类专业理论学习,分享学习心得。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我园还举行了“自制玩教具”评比、“同成长 共进步 齐发展”青蓝工程启动仪式暨拜师典礼、“才艺绽芳华 青春写梦想”教师技能才艺展示大赛,以及以“让青春绽放师德之美”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等。

3.观摩研讨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1)11月3日,我园开展了“骨干引领展特色”教师观摩研讨课活动。执教老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大班语言活动《逃家小兔》、小班音乐活动《森林狂想曲》、中班奥尔夫活动《劳动狂想曲》。活动中,教师以游戏为载体灵活执教,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了“一切活动以幼儿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2)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园从本学期开始增设了劳动课程,由保育员老师担任专职教师。11月3日-5日,我园举行了以“展现自我 提升自我”为主题的保育员公开研讨课活动。

(二)特色教学,主题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落实班级精致化管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

我园以《纲要》为基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了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及工作计划。在日常活动中,每个班都精心设计、布置环境,设置区域,并在活动区角中投放适宜的材料,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的兴趣。

2.围绕主题目标,开展主题活动,展示幼儿才艺。

疫情期间,我园全体教师群力群策、加班加点,首先对各楼层走廊环境进行了重新布置,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参观了幼儿园的新环境。其次,我园还结合节日、季节等组织幼儿开展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您”、“万家团圆迎中秋 四海欢腾迎国庆”、“情暖重阳节,金秋敬老情”、“劳动小能手”、“辞旧岁,迎新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加强家园联系,构建家园共育环境

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我们把家长工作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方法,育儿保健知识等。鉴于疫情原因,9月15日晚7:30,老师们利用微信平台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线上新生家长会。分别从教育教学、分离焦虑、膳食食谱、安全及卫生保健等方面介绍了幼儿园的工作,让家长放心。

三、疫情防控方面

自疫情以来,我园一直严格执行“三案九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一直坚持做好“六个不”工作,在幼儿园显著位置张贴“六个一律”、“温馨提示”、“处置流程图”等标识;在开学以来,我园一直坚持错时错峰入园离园,园内在显著地方张贴“一米线”及“班级路线图”,入离园时分别由各班教师到大门口领送幼儿;幼儿在来园时必须在班内群里上报体温,幼儿及家长入园必须测温正常后方可入园,幼儿入班前还要进行一次测温,正常后方可入班;幼儿在园内每日的晨午检是必不可少的,如有体温异常的幼儿,班长会马上上报发热应急小组,并启动发热应急预案,等待家长接走,体温正常后方可来园;我园每周都要对全体教职工对疫情防控开专题会议,始终让全体教职工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园内每周都会定期给教师及幼儿发口罩,并每天叮嘱教师、幼儿出门戴口罩;每日园内各个区域都要进行84消毒、通风、紫外线消毒,每周五放学后还要进行全园的彻底消毒;每次假期前都会叮嘱教职工及幼儿不外出、不聚餐、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幼儿要勤洗手、多喝水、多运动。

四、校园安全方面

(一)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明确责任,抓好幼儿园安全工作

我园制定了安全网格化隐患排查管理制度,安全到每人、责任到每人。每天对门口、校舍、围墙、活动场、玩教具、教室、水电设施、消防设施、厨房、各种设施、设备、活动场地、大型玩教具、器械、护栏、门窗、电源、开关、煤气灶、库房等地进行了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通过排查并做到安全台帐的详细记录,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维修。要求各岗位教职工在上班下班前必须将所自己管辖的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待每一环节确认安全无误后方可上岗或离岗。

(二)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制度并定期组织全园安全演练

我园建立以园长为组长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本学期我园组织了全园防震、防控演练、消防演练。

(三)加强幼儿园食品卫生工作的规范管理

为做好食品绝对安全,幼儿园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制定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园长负责制,食堂工作人员每年体检,坚持持健康证上岗。采购员严把进货关,做到正规渠道采购食品,严禁购买腐烂、变质食品及原料进入园内,幼儿园还与各家供货商签订协议书,确保幼儿食品卫生安全,每天做好食物留样工作。保健医生每天认真检查食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条件,合理安排幼儿食谱和定期做好幼儿营养计算,指导炊事员科学烹调,做好干稀搭配、荤素搭配,保证幼儿食物营养充足平衡,多样丰富。炊事员严格把好食品的最后一关,发现不卫生、变质和过期等问题的食品严格要求立即报告,同时严把厨房关,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厨房,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期末,我园向家长发送调查问卷,征求家长对幼儿园膳食的意见,保证孩子们吃着开心,家长放心。

(四)加强门卫保安管理制度

为加强安全管理,保证幼儿安全,我园特聘请金盾保安公司的两名优秀保安人员,实行及时开锁门制度,家长中途有事需要接孩子离园,先要给本班老师打电话,由老师将孩子安全送到家长手中。并规定凡不认识的人或未成年人来接孩子,一律不准放行,以确保孩子安全。外来人员一律进行实名登记,待相关工作人员准许后方可进入。

(五)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1.保健老师和值班老师坚持每天晨午检,保证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如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并教育幼儿,并与其家长沟通。

2.平时注意预防冻伤、烫伤幼儿。

3.坚持每天午检,防止幼儿带异物入寝室,防止异物进入耳、鼻、口的现象发生。中午值班,加倍照看好幼儿,不忽视午休的幼儿,尤其是体弱幼儿。

4.把好幼儿入园、离园关。每天,在孩子入园离园的时段,都有值班老师在幼儿园大门口维持接送秩序。

5.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消毒制度。要求班级老师保证教室每天开窗通风或紫外线消毒、保持干净;保证桌椅的安全、卫生;定期消毒玩具,保证幼儿的水杯和毛巾每天清洗消毒,保证寝室干净、并按时消毒。每两周,提醒家长把被子拿回家,清洗晾晒,及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五、节水、制止餐饮浪费方面

篇6

一、“以教人者教己”——做学习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是“既当先生,也当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假如教师对于课程理论把握不准,认识不清,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1. 与书本对话

教师成长如无读书积累做底蕴,是很难快速成长起来的。我们开展了“读书伴我成长”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读书活动中,我们以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汲取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利用网络开展网上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结合工作开展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学习活动,教师间互相推荐书目、读书演讲等。

2. 与同事对话

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与同事对话,它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教育随笔是教师平时教学的脚印。我们开展了“教育随笔”交流会,让教师与身边的同事对话、交流、探讨,达到共识、共享、共发展。在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发生在身边的教育小事,学到了同事们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来进行教学的。

3. 与专家对话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我们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指导,构筑了与专家交流、反思的平台;我们与专家对话,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向专家提出来,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充实自己。

4. 与孩子对话

我们鼓励教师蹲下身来看孩子,与孩子对话,共同谈论着孩子们关注的话题——蜗牛头上的触角是不是辫子,西瓜虫是不是西瓜子变出来,蚂蚁和芝麻是不是亲戚等。教师学习幼儿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独特方式,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朋友,真诚地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

5. 与家长对话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鼓励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在赢得家长的信赖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行是知之始”——做研究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充分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形式,努力使我们教师“在做中学”。

1. 互听评课教研活动

教师的互听、评课活动,可使个体教学理念重新建构与整合;可培养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师在“教研实践课”中经过教学、组织、反思后,对每一个活动进行了剖析和点评,在肯定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求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同时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从一个新的起点进行自检、思考、重构。对于听者,通过“听评课”活动,可以学到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用别人好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

2. 区域活动设置与材料投放研讨活动

游戏和区域有效管理,是保证幼儿的自主活动。因此,我们开展了立足课程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研讨活动。

我们组织教师对区域活动进行再认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翻阅有关资料,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探索,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们立足主题计划和幼儿的知识水平,及时调整区域活动内容,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合的材料,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活动气氛。

在此研讨活动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教师始终是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在活动中给予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地帮助与指导。

3. 主题环境创设研讨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与环境的融合”是我园多年来的研究内容。我们围绕“春天”的主题开展了创设主题环境的研讨活动,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第一,撰写主题环境创设的方案,并组织大家共同就方案进行思考,找出存在的不足,大家同思考、共修改。第二,利用班级博客、家校通等手段让家长了解课程的进程,为家园教育的配合架起互动的桥梁。第三步,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共同参与呈现孩子的学习痕迹。

我们围绕主题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区域,创设各具特点的主题环境,使教师践行了“在做中教”;孩子们参与同一主题下不同区域活动以及主题环境的创设,使孩子践行了“在做中学”。活动最后,每位老师都萌发了对主题环境创设的新感悟:(1)关注主题活动的目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提供是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的,是在预设、生成、预设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使环境越来越丰富。(2)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提供的环境如果脱离了孩子,就不能成为孩子自己的环境,幼儿就无法介入与之产生共鸣和信息交流,环境创设就形同虚设。(3)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只有关注幼儿,才能读懂幼儿,在发现孩子的需求后及时完善环境创设,使其与幼儿产生互动,促使孩子得到发展。

三、“劳力上劳心”——做反思型教师

陶行知认为:“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里的“劳力”对教师而言是教学实践,“劳心”在教师而言就是反思。倡导做反思型教师是课改新理念,也是教师成长的需求。

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是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和分析的过程。

在自我反思时,常常把自己充当“他人”,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用儿童的眼睛看待自己的教育行为。当一个老师上了一节课后她会进行反思,当一个班主任处理班上突发事件后她会反思,当一个人看了某本书后也会进行反思……当活动结束时候的一刹那,抓住你的所想——在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立即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你会发现那是一笔不小的宝藏。

2. 集体反思

篇7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特色课程

1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研发

泰勒在《课程研究入门》中提到:“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体现价值的媒介。”[2]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外显途径,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但当前部分院校在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便已经开始着手申报增设该专业。多数院校秉持“尊重传统,避免出错”的原则,唯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至上,采取简单复制的方式设置学前教育课程。但对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构建何种课程体系、能够开设何种特色课程缺乏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今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以突出特色、彰显优势。

1.2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培养方案的定期研讨

当前,部分院校地处地级市而非省会城市,且新设专业缺少影响力、知名度较低,受地域和专业知名度的双重影响,难以引进高素质的博士人才或高职称资深教师,而优秀的硕士人才则因学历限制而难以获得相同的待遇。这使得部分院校学前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个别课程须由外聘教师进行授课。此外,部分院校无法成立学前教研室,或教研室的教师数量较少,难以保证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不能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也难以研发凸显学校及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

2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

长春大学作为新一批增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地方性院校,早在制订培养方案前就认识到提高学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必备前提。这就涉及了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课程作为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长春大学结合自身特色和二级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专业优势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如下特色课程:

2.1明辨性思维课程

当前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沿袭中学时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缺乏对新事物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就导致多数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创新型与学习型社会,无法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全面客观地思考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此,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明辨性思维课程。该课程是国家基金委引进的国外本科互认课程(ISEC)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教育课程。课程以开放、民主、互动、批判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以专业性与批判性视角看待当前的教育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雅思英语

在教育国际化浪潮下,英语仍是学校考核的重点科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掌握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与俄罗斯的孔子学院联系密切,且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升学压力,创新性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雅思英语课程。学校希望通过雅思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学生的就业优势。[4]

2.3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2017年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也明确提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由此可见,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能够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对儿童进行差异化教学也是当前学前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能力之一。长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同时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残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结合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优势和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开设了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既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体系又具备特殊教育的知识体系,既能了解全班儿童的知识性学习,还能探究如何在班级中和谐容纳特殊儿童。[5]

2.4提高实践学分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教师须注重知行合一。由此可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而长春大学作为应用研究型大学,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在保证学生取得毕业总学分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学分。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为例,不仅每学期都会保证两周的幼儿园见习活动,而且增加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学时,引导学生适时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除了开展上述特色课程教学以外,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定期组织教师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状态与课堂表现进行研讨,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在遵循学生专业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养成良好的专业品质,培养学生独特的专业技能。

3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探索

地方综合性院校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体要求如下:既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也要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既要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也要考虑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既要着眼于当前教育的整体形势,也要结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模式,地方综合性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专业发展:

3.1完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在课程理念上,学校要彰显育人价值,强调学前专业人才的人文情怀培养,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努力培养具有教育情怀、具备高尚师德、心系幼儿发展的学前教师。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须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专业情感与专业道德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要着眼适应幼儿园发展的新需求,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可充分调动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将各相关专业优质课程进行共享,适当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可提高实践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场域空间,延长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全方位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更合理地定位学前教师的角色;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善、实践丰富的优质学前教育“课程群”。

3.2搭建多样化教师学习平台,提高教师能力

一是要搭建专业能力提升平台。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应落实一对一、老带新的导师制,聘请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教务督导组教师定期为新教师传授经验,可通过观摩课程、共同备课、同上一堂课等方式提高新教师的授课水平,并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学校也应定期组织专业研讨,在研讨中及时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优化课程科目,并结合社会教育热点及学校发展特色,共同研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全方位优化学前培养方案。二是要搭建科研能力提升平台。由于多数新教师缺少独立组织科研的能力,且部分院校禁止教师在入职前三年申报课题,因此可以鼓励新教师参与到骨干教师申报的科研课题工作中,并为学前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中,引导教师借鉴其他高校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模式,思考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并深入探究科研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

4结语

篇8

[关键词]教育实习;专业成长;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41-05

教育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工作,它对准教师运用、检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理论,获取实践性知识,形成教师理念和角色认同,培养专业能力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实习生的角色特点、角色适应、教师指导策略、教育实习模式与改革等进行过理论分析,或比较过国外经验,为教育实习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本研究通过对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四本科实习生及其指导教师的访谈,对实习生工作总结、教育日记等文本资料分析,以及对其中7名实习生的深入观察和指导,总结了实习生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特点以及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实习生的专业成长

实习生的专业成长是指实习生通过实习在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自主意识等方面获得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本研究将其划分为准备、适应、调整、提升四个阶段,并归纳总结了实习生在每个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其专业成长诉求。

(一)准备阶段:憧憬与不安

在正式实习之前的两周内,大部分实习生开始进入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实习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将要发生变化,即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学习者、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并开始着手为实习做一些准备,但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虽然他们对鲜活生动的教育实践充满好奇,期望在实习中充分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但由于教育现场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他们对即将发生什么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掌控能力,不免产生惶恐与不安的心理。

“我们作为幼儿园实习教师。要面对的是丰富精彩的个体。因为丰富,也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K01ST03)

“在这之前的几天心里就一直忐忑不安,很担心没有任何教育技能的我是否能够很顺利地带班,幼儿是否能够接受自己,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否付诸实践。”(K01ST06)

“听师姐们说,小孩子比较喜欢手指谣、故事,我也准备了一些,但是这是不是他们真的喜欢和需要的呢?”(K01ST02)

(二)适应阶段:观察与模仿

在正式实习之初,实习生初次登立担当教师角色,渴望得到幼儿的接纳和指导教师的认可,因此,特别关注自己的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身份认同需求。为了尽早介入工作、树立自己的教师形象,实习生一般会充分了解班级的工作环境和一日常规。熟悉每一位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选择模仿“权威”教师。

“我的教师形象几乎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已经来班里两周,仍有一些幼儿对我只是敷衍了事。曹xx是个特别好动的男孩,我对他进行指导时,他往往是对我做做鬼脸,或者根本不理我,必须等到该班老师出马他才肯罢休。”(K01ST05)

“组织活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了解班级有哪些资源可用。”(K02ST02)

实习生尚处于熟悉幼儿和指导教师以及班级工作常规的阶段,一般只是在指导教师的指点下参与个别环节的组织工作。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实习生往往比较关注能否完成教学计划,是否能按预设的内容与过程展开教学活动,而较少关注幼儿的反应,更少根据幼儿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例如,笔者曾在观察实习生的教学工作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实习生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是鼓励幼儿多吃蔬菜,不要偏食。她拿出实物,让孩子观看后在纸上记录下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蔬菜。但是幼儿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实物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记录要求毫无兴趣。此时,实习教师仍然不断地要求孩子保持安静,并一再重复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实习生通常较多提出面向全班幼儿的指令性要求,或者只与固定的几个幼儿互动而无法顾及全局;不会说幼儿听得懂的话,容易出现负向指令以及成人化语言;不善于灵活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

“我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有几个小朋友比较调皮,拉着圈不停地跑来跑去,结果更多的小朋友不听我的指令,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去。这时,一旁的李老师说了一句:‘我们来吹个大泡泡。来,让我看看这个泡泡大不大。’小朋友一下子手拉手站成大圈圈了。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意识到。将命令具体化、形象化很重要性。”(K01ST07)

(三)调整阶段:探索与反思

实习生熟悉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班级幼儿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其他教师逐步认同了实习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幼儿也逐渐认同实习生的“教师权威”,实习生本人对教师角色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明显提升,对“教师”身份的需求已经逐渐从外部的树立“教师权威”形象转向内部的追求专业自。

在这一阶段,实习生开始独立组织某些环节的活动。他们开始关注教学任务本身以及教学情境创设,能够注意到幼儿的总体反应,并尝试作出调整。但是,由于缺乏对幼儿的经验、兴趣、能力的充分了解和准确判断能力,实习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容易出现一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太多、活动持续时间过长,只考虑部分幼儿的需要、忽略其他幼儿,对幼儿的反应预期不足,无法灵活有效地调整教学过程等问题。

“这段时间保健医生正在给孩子们检查牙齿,我本来打算教他们认识牙齿及其功能。当时,我拿着模型让他们看,但是他们根本不听,他们在讨论“牙齿掉了还能不能再长出来”“上面的牙掉了后该往下扔还是往上扔”等问题。因为班上有的孩子开始换牙了。他们很怕牙掉了不再长。”(K01ST03)

“我在教孩子用手势表示音高动作之前,没有向孩子们交代清楚为什么要学这套手势动作。因此很多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学这套动作。显然,新的知识与他们的已有经验产生了冲突,而我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没有被有效激发出来。反而出现了一些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活动进程。”(K01ST07)

正是由于熟悉了环境,获得了认同,实习生参与组织活动的愿望增强了,开始从一个相对被动的观察、模仿者转换为一个主动的探索、反思者。他们除了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有特长的领域进行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外,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幼儿园里的现象以及班级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并努力表现自己的特点。

“指导老师不太愿意让我去带班,怕影响班级

常规,因此我做的基本上是助理教师的工作,我很烦恼,我的实践机会太少了。”(K01ST10)

“我一开始也是耐心地去跟孩子解释的,可根本没用,特别是面对一帮幼儿时。我发现主班老师偶尔采用的自己静坐、恐吓幼儿等惩罚方式比较有效,可是这明显与我们新学的理论是相悖的,我不知该不该用类似的教育方式。”(K01ST04)

(四)提升阶段:创新与重复

这已是实习工作的后期。实习生完全熟悉了班级幼儿的特点,适应了工作环境,能相对得心应手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半日活动。在这一阶段,实习生的专业成长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

一种是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专业发展。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到班级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自己的教育思路,更加关注任务与情境,并开始注意到幼儿的个体表现或反应。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他们能对幼儿作出相对全面、准确的判断;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处理突发事件。

“在实习的最后两周,主班教师让我带完整的半日活动。我觉得可以为班级和孩子们再做些什么。我发现我们班有与家长交流的网络平台,但是内容几乎没有更新过,互动性也不强。于是,我把幼儿园活动的照片、文字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家长分享,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家庭教育等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这也是我完善自己,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K02ST05)

另一种则是倦怠松懈,简单重复。由于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和紧张感,或是疲于应对细琐但高强度的工作,一些实习生满足于现状,不思提高,只是在原有水平上简单重复每天的工作了。

“后期的工作内容似乎一直在变,但本质是一样的,现在工作顺手了以后,反而不如以前那么用心设计活动方案了。”(K02ST04)

二、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

指导教师在指导实习生时应重点关注实习生对儿童发展和自我专业成长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习生探索、反思以及创新的能力。

(一)准备期:积极与实习生沟通,指导他们做好实习准备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指导实习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准备工作,并引导实习生把憧憬与期待转化为动力,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

首先,在实习前三周学校开实习动员会,向实习生说明实习计划、介绍接收单位的基本情况,帮助实习生明确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安排实习生提前三周进入班级见习,重点帮助实习生熟悉班级的环境(活动室布局、可利用的图书和材料等)、一目生活流程、幼儿的基本情况,并与幼儿初步建立起关系等。再次,督促实习生准备一些教学活动材料,如小游戏、小故事、手指谣等。

“实习生一来就带班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是他们跟孩子相处的时间短,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不准,他们说话时很多时候是成人式的,和孩子难以沟通了。实习生事先就要多接触孩子、了解孩子,可以在实习之前每周都来一两次,和孩子多交流,以积累一些和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到了实习时就能较得体地和孩子交流了,也能很快适应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比较好地运用已学过的教育理论。”(K02T01)

(二)适应期:帮助实习生深入了解班级幼儿,获得“教师威信”

这一阶段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了解班级幼儿,熟悉工作内容与要求,获得幼儿与教师的认可。

首先,指导教师要支持实习生对“教师”身份的诉求。实习生的情绪情感和成就感明显地受制于其对角色的接纳和认同程度。在实习生初到班里时,指导教师就应将实习生作为教师正式介绍给本班幼儿和其他同事,突出实习教师的特长和不可替代性,同时应给予实习生足够的机会与时间、充分的信任与肯定,鼓励实习生大胆工作,允许实习生失败,并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以帮助实习生树立信心,建立威信。

“我的指导教师是这样向小朋友介绍的:‘这是新来的张老师,小张老师,她很喜欢你们,会教给你们很多新的本领,这些本领只有她会,我还不会。’我觉得这样的介绍很容易让小朋友接纳我。”(K01ST02)

“我的指导教师在我还不能很好地组织活动时,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不会当着幼儿的面向我指出来,或者抢走我的话语权,她说,如果这样会让幼儿对我产生不信任感。但是在每天工作结束以后,她都会及时和我交流,这对我帮助很大。”(K02ST03)

其次。指导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支持和引导实习生深入了解班级幼儿,熟悉班级工作,重点帮助实习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行为作更为细致的观察。例如,可以引导实习生细致地观察和比较分析主班和配班教师组织的半日活动,包括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一日生活流程(什么活动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开始和结束)、每个环节的主要任务以及教师的语言与行为(教师在什么情境下说什么、做什么)、班级规则(教师在各个环节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等;观察分析不同幼儿在同一活动以及同一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以了解本班幼儿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这一周我开始带半日活动了,前两个星期虽然每天都在看半日活动。可是只有真正自己经历整个过程才能将每一个细节记住,比如什么时候该提醒幼儿喝水,什么时间该催促幼儿快点吃饭,等等。”(K01ST07)

“主班教师去开会了,让我组织分享活动。其他小朋友都很好。就是淘淘不老老实实地坐在线上,我让他把腿收回去坐好,他说董老师在时就可以这样坐的。当时我就有点懵了,不知道董老师在时是不是真的允许他这样坐。”(K01ST08)

(三)调整期:给予一定的自,鼓励实习生积极反思

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首先要给予实习生一定的自,使其有充足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获得实践知识,初步形成专业自主性。给予自并非放任自流,由于此阶段实习生的关注点已经转向教育教学活动,指导教师宜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实习生具体的指导,包括:(1)让实习生根据班级现阶段的活动计划,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主地设计教育活动,与实习生就教案的目标设定、活动内容和活动组织形式选择以及活动评价等进行沟通,引导实习生充分考虑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及其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并做好活动材料的准备工作。(2)结合实习生出现的同题与困惑,给实习生一些具体的实践性指导,如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等。(3)通过每周一次的教育活动回顾及教育活动观摩,引导实习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4)组织实习生参加幼儿园的园务会议、教研活动等,让实习生对幼儿园的全部工作有较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鼓励实习生积极反思是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带队教师每周开实习生例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也应要求实习生在每日和每周实习结束

后撰写观察日记、活动总结等,以引导实习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同其他实习生一起讨论和交流。

“在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做音高游戏时,我在教案中只安排表演音高的小朋友做动作,没有其他小朋友,所以当主班老师为了维持活动纪律,让原本只观看的小朋友也一起跟着做时。我乱了阵脚。另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明确每个小朋友每个环节的角色和任务,导致很多小朋友被动地坐在线上不知道干什么,场面陷入混乱之中。”(K01ST07)

(四)提升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敦促实习生关注幼儿与自身的发展

此阶段已经接近实习尾声,实习生在教育实践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步。指导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实习生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引导实习生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及个体差异。

“我觉得她能够完整地组织好半日活动以后,就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交流,敦促她去思考活动当中幼儿获得了哪方面的发展以及为什么能得到发展,提示她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幼儿。当然,这对实习老师来说是比较难的。”(K02ST03)

就实习生可能出现的懈怠心理,指导教师应该更多地结合个人经历和对职业的深刻理解与实习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以自己的深刻感悟和高尚的教育理想鼓励实习生在实习工作的最后阶段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作出努力,促使其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有效性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2010,(2):64-65

[2][7]王香平,李学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角色特点与适应过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457(11):27-30

[3]王芳,卢乃桂,教育实习中的“三角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2010,(2):40-45

[4]杨秀玉,实习教师的反思:理论研究与来自美国教师教育实习项目的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2009,(12):74-79

篇9

【关键词】会计文化;内涵;对策

2010年7月29日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加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满足广大学前儿童及其家庭特定的教育需求为宗旨,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对公共学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社会生产与供给过程。

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物质保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霍克曼证实,投资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回报高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投资。佩里方案的研究也表明了,幼儿教育投资是一种最省钱的、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但我国一直存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占GDP总量4%这一目标长期以来没有落实,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1.3%左右,而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少数民族的确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不是单一的某种需求,而是包括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九个维度在内的多种需求,以及在这些需求维度内部更为细化的需求项目,在访谈中家长还表达出一些在本研究之外的更为广泛的需求内容。同时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的各维度重视程度也不同,其需求度从高到低为对费用、保育、教育内容、师资、家园沟通、方便性、环境设施、可选择性、服务性项目的需求。

农村学前教育是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之一,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还应该包括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好坏关系着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学前教育也是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难点,它始终是学前教育的一块软肋。

“入园难”问题多次被提出来,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学前教育长期存在普及率偏低,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越严重。最近流行这么一句话,“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上幼儿园难的问题不仅让家长感到焦心和烦恼,也引起了教育界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普及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愿望,因此,普及学前教育是国家解决学前教育种种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刻不容缓。国家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建立合理的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我国少数民族的确学前教育解决措施构想

人们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价值有了深层的认识,意识到学前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转变了思想,开始重视农村学前教育,但如果没有经济力量的支撑,没有物质保障,光靠转变思想,光靠提高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力发展贫困农村地区经济,提高贫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和财政支持,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那么怎么提高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呢?首先从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增加对农村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国家提高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够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其次是调整优化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在保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走优质化、精细化、产业化的道路。根据市场而进行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再次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政府要制定和实施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保证乡镇企业快速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最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除了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通过这些政策加快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快速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在财政上的支持和投入,加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实现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全面普及。

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稳定农村幼师的队伍,才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前提条件。首先政府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出台相应的幼教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使农村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工资持平,对在边远农村地区任教的幼师采取倾斜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教师的尊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再次,落实农村幼儿教师编制、职称、住房等问题,将幼儿教师纳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安心在农村长期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最后,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农村幼师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受尊重的、被人肯定的环境氛围里,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从事农村学前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顾复.农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梁志焱.学前教育学口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陶行知.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篇10

在比赛中,我们三人白天进行头脑风暴,晚上对微视频设计和陈述稿进行推敲研讨和智慧碰撞,最终呈现出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巧妙整合,思想品德活动有仪式、有故事等特点,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7月13日上午,决赛赛题公布。当看到赛题――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背上了新书包》时,我们都愣住了。这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思想品德课,内容看似很简单,但怎样才能把它设计得精彩呢?

在初步协商后,我们梳理了各自的思考和建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着重从抓住“学情”,聚焦“学习内容”;巧用“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立足“特色”,上出“实小品味”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抓住“W情”,聚焦“学习内容”

【王艳】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角色的变化是重点,所以我们要通过设计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以便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没有仪式就没有教育,我觉得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成长,体会上学的幸福味道,你们觉得呢?

【刘晓杰】同意。学生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有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但在常规习惯的养成上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王丽娜】《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抓住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三条轴线确定教学内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成为一名一年级新生的开心,更要引导他们学会与同伴、与老师、与学校的周边环境相处,从而喜欢上同学、老师和学校。

通过讨论,我们将引导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的场景和指导学生一日常规并实地了解校园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既符合学情,也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巧用“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王丽娜】我觉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学习,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虽然他们在家也用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但是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下乐教乐学平台的录音功能呢?

【王艳】同意。我们不仅可以借助乐教乐学的录音功能,还可以借助其拍照和录像功能,尤其是通过拍照功能,能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画出的与学校有关的内容拍照上传,并与其他同学共享。

【刘晓杰】我认为让一年级的学生把快乐画出来、唱出来是更好的表达和学习方式,这样,家长通过平台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从而便于支持学校的工作,关注学生的成长。

【王丽娜】一年级的学生最喜欢看视频,还擅长模仿,我们是否可以把学校的一日常规示范视频播放给他们看,将一日常规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王艳】可以,但是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我觉得可以从一日常规里选取学生在刚入学时必须掌握的几个规则,如按时到校、下课及时去厕所、提前准备学习用品等,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最终,我们通过讨论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帮助学生掌握一日常规。

3.立足“特色”,上出“实小品味”

【王艳】我觉得我们可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准备一份快乐的礼物――开学护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找到图书室、阅览室、书法室、陶艺室等功能室的位置,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校园环境,使其能更快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刘晓杰】同意。开学护照活动的开展,能使一年级学生借助自己的力量有礼貌地走在校园中,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同学主动打招呼,不断养成好习惯,将高尚的品德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准备入学礼、走幸福门、戴幸福花等一系列活动,以便让他们尽快喜欢上同学、老师和学校,感受到上学的美好。

【王丽娜】是的。开学第一天,教师还可以为每位学生准备幸福小甜饼,使其品尝上学的幸福味道,感受到实验小学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周围的同学并互相做自我介绍,还可以熟悉校园环境。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这节课要着重体现有仪式、有故事的活动,这也一直是实验小学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独特做法。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根据兄弟团队对我们微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评价以及自身的反思,我们也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王丽娜】我觉得兄弟团队提出的建议很中肯。我们确实应该在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上多下功夫,借助开学护照的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园的各个角落。

【刘晓杰】是的。但是学校大、功能室多,有什么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好的建议吗?

【王艳】我认为可以在开学护照的设计上,设计熟悉校园环境的专栏,对学校的特色功能室,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经常用到的教室等地方进行特别介绍,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

【刘晓杰】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在实际的设计上,我们还可以在开学护照上直接标注出学校的楼名、层数等具体信息。

【王丽娜】管理功能室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室里向学生一一介绍,并为完成任务的学生盖上开学护照独有的小印章,以激励学生。

通过自由争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微视频进行了完善。

1.内容更贴切

我们对初稿中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微课程的要求;围绕活动进行设计,使微视频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活动实际。

2.情境更丰富

借助乐教乐学平台,让一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以说为主;借助该平台的录音功能,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上学的感受。学生上课时交流的内容成为教学的素材,教师展示发言优秀的学生的录音、图画等,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对其他同学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让他们更好地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3.视频更精美

为了提高微视频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我们改进了微视频中的很多细节,如增加背景音乐、添加学生第一天入学时的照片等。

畅谈设计亮点

1.融合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发 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学习,为学生在课堂内外安排了活动,具体如下。

(1)乐教乐学活动说一说

我们在语言表达上以说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入了乐教乐学平台。学生借助乐教乐学的录音功能,在父母的帮助下,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上学的感受,并附上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场景照片,然后同伴间在线上进行上学后的感悟交流。这些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成为小学生后的变化,对刚入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

(2)回味上学的幸福味道议一议

品德教育必须有仪式、有故事,才能感动学生,感化其心灵。只有触动心灵的品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具特色的实验小学入学课程能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品德之弦,我们把学生第一天入校的情景做成微视频《回味上学的幸福味道》,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上学的美好。

(3)我要做合格小学生的视频看一看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通过播放小学生一日常规的视频,让学生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积极改进。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如何交往、如何就餐、如何与同伴相处等很多问题的技巧,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疲惫,再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实小味道,上出思想品德本 质

让学生在仪式和故事中成长是实验小学品德教育的特色。一直以来,学校的品德与生活课程都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1)回味上学的幸福味道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位儿童的权利。走幸福门、戴幸福花、吃幸福甜饼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融入小学生活。看着视频中的自己,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开学护照伴我成长

一年级的开学护照是红色的,这是品德高尚的颜色,也是教师给学生的一份品德成长礼物。在开学护照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有目的地与同伴交流,与教师沟通,还能凭着自己的努力,找到W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保卫处、德育处、少先队等功能室,这将对他们在未来的学校生活和班级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3)宣誓,自豪感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