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进步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C-D生产函数;索洛余值法;相关分析;贡献率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经济,是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对安徽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有助于了解本地区科技经济发展基础,从而确定适合自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指标,为安徽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研究通常是把资本和劳动这两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剔除后形成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称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前,关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有许多种,本文主要采用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的索洛增长速度余值法。这种测算方法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纳为劳动、资本和技术三大方面,并且从数量上将每个因素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离出来,以此测算每个因素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ouglas导出,故称C-D生产函数[1]。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y为产出的年增长速度;a为科技进步的年增长速度;l为劳动的年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增长速度;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按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1992年联合的通知,将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设为0.3,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设为0.7[1]。本文为了进行横向比较,统一采用国家纪委和国家统计局推荐值:0.3,0.7。
(3)科技进步、劳动、资本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的公式
科技进步、劳动、资本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以EA、EL和EK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篇2
文/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把品尝豆制品当做一种习惯。有些人认为豆腐吃得越多越好,于是,他们几乎每天吃、顿顿吃,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豆腐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大豆高,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其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较高。另外,豆腐中还含有脂肪、维他命、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中医也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具有生津润燥、益气和中、清热解毒的功效理论,还可用以治疗赤眼、消渴、解烧酒毒等。
但是,豆腐虽好,多吃也有弊,摄入过量还会危害健康。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会经过代谢变化,最终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如果此时不注意饮食,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就很容易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进而加重肾脏的负担,致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据有关医学专家指出,豆制品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就会转化为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会对动脉管壁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容易导致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上,促使动脉硬化形成。
此外,制作豆腐的大豆中含有一种叫做皂角苷的物质,它不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但是,如果长期食用过量豆腐,就很容易引起碘缺乏,进而导致碘缺乏病。同时,由于豆腐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但一次食用过多不仅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导致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再者,由于豆腐含有较多的嘌呤,如果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或是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吃了过多的豆腐,就会导致痛风的发作,尤其是老年人和肾病、痛风病、缺铁性贫血、动脉硬化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中医认为,由于豆腐性偏寒,所以易腹泻、腹胀、脾虚者和胃寒者以及经常出现遗精的肾亏者同样不能多食。
[专家建议]
豆腐虽好,但不宜天天吃,而且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每次以100克为宜。
老人禁忌的危险动作
忌说话快速:老年人说话莫要高声大嗓、频率过快。应保持稳定的情绪,否则易使血压升高。
忌伸头进冰箱:有些老人在为冰箱除霜时会发生头痛、晕眩、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现象。专家们断定这是由于寒冷造成血压骤升所致。如果除霜者将头部伸入箱体内,只需3-5分钟,便会引起视网膜小动脉强烈收缩,由此发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高血压。
忌久看电视:老年人如看情节波动大、惊险的片子,会使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和血液黏稠度增高。因此,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者,不宜过久地观看电视节目。
成都市老年病医院 李宝清
用茶叶解蒜臭不可取
文/杜攀
篇3
8月2日~6日,“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在山东泰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4名纺织行业专家从193个符合评审要求的申报项目中,评选和推荐了132项获“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其中,一等奖项目有14项、二等奖项目有43项、三等奖项目有75项。
中纺联名誉会长、纺织之光基金会名誉会长许坤元,中纺联副会长高勇,中纺联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泰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展宝卫,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蒋士成、姚穆,中纺联科技发展部主任李金宝、副主任徐新荣,康平纳集团董事长陈队范等出席了此次评审会议。
评审过程公平、公正
李金宝在会上对本次评审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提到,申报本年度纺织科技奖的项目共有198项,按申报和评审要求,对材料进行了汇总和形式审查,对部分材料不全的项目及时通知申报单位进行补充,共有193个项目符合评审要求。其中化纤产业用项目共53项,机械自动化项目47项,纺织项目62项,印染项目31项。根据申报项目的专业分布,今年分为化纤和产业用、机械和自动化、纺织一和纺织二、印染一和印染二4个评审大组,8个专业评审小组。从专家库中遴选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中纺联54位专家参加今年的评审工作。
专家在评审过程中,从纺织行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本着对纺织科技发展负责的精神,科学、公正地履行评审职责,对项目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科技进步成果显著
作为一个“老”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纺织行业的老战士,同时也是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第一任理事长的许坤元在会上谈了自己的感言。他谈到,“我们现在都在谈中国梦,童年时期我也有一个梦,那时穿着用祖母纺的纱、母亲织的布、父亲染的布做成的土布衣服,希望什么时候能够穿上洋布。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现在已年过七旬,我国的纺织业从人民缺衣少布,到现在我国纺织业占全球的半壁江山,这样的变化铭记了我们纺织战线上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科技进步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年,“十二五”规划已经时间过半,许坤元重点强调了“十二五”规划的科技进步提出的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和在全行业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并详细解读了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的基本思路: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健全机制,着眼未来。
许坤元提出,“这些年,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得到了很好的成绩,2012年4项纺织科技成果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从这些成果中可以看到我国纺织行业科技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许坤元表示,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是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第一资源——人才建立的平台,肩负着行业技术进步的重任,专家要站在全球纺织科技的最高点,不断地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工作,为中国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
陈树津在会上表示,为了行业的发展,为了行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在中纺联的领导下,按照中纺联的要求,会更加努力地支持纺织行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动员更多有社会责任心的优秀纺织企业为基金会捐款,从而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纺织行业科技教育活动。
“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篇4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入模块
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识总量及创造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目标就是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资金、设备、研究选题、与研发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题、论证、立项并实施投入。提出研发选题的主体可能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农业推广及中介机构、企业及政府等,不同的主体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研发的重点也会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则是研发的根本动力,会促成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
(2)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
运作模块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备阶段之间是相互传递与联系的,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包含了如下几个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①科学原理的证实;②技术可能性的发现;③技术原理的提出与完善;④工程技术的设计和试验;⑤技术手段的研制。总之,在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中,科学要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联系起来,技术需要经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响着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出模块
经过运作模块,预计目的包括产出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农业科技成果及一些间接的收益,如技术贸易额的变动率、技术贸易收支比、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等。产出的科研成果进入推广服务子系统待推广,成果的相关信息也会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受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及备主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备子系统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会存在差别。另一类产出(包括该子系统运行的功能、效果、价值与预计的差距等信息)将反馈至运筹决策(输入)模块,作为系统下一轮运行的决策依据。
2.推广服务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解析
推广服务子系统的目标是将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输出的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需求方。输入模块中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资金、设施、信息、潜在的技术采用者、与推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推广眼务的运作过程包括沟通、创新扩散、培训、咨询等,推广服务过程结束,预计目的是农户等成果需求方获得知识、信息、生产技能,而且其观念、行为发生改变等。达到预计目的的产出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分别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即输入模块)及其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
3.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作为技术需求方,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受至4许多主客观因素}臼影响,因此,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运行过程,需先了解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与农业技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运作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预计目的是产出有技术含量I初级农产品,间接产出是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素质得到提高。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宏观调控子系统、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和推广服务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
4.市场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市场子系统的目标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产出的初级农产品投入市场流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技术、初级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等,经过流通过程,预计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结果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至0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目的,市场子系统的主体是涉农企业。
5.宏观调控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宏观调控子系统作用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全过程,鉴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农业科技进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诸多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必须使用多种政策手段,采用多种调控方式来完成。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制定农业科技政策,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作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过程,使其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整体要求和整体目标相适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达到促使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自适应控制过程。设有w、Y、E、P、I、F、D、G、V、0等变量。农业科技政策系统的目标是w,实际产出是Y,两者之差为E。R是调节器,即政府行政当局,P是农业科技进步系统。I是系统辨识器,包括各种各样的统计、调查和软科学研究。I将收集到的各种参量,经过系统辨识,把重要参量F送给决策机构D,决策者将决策结果送给调节器R,对旧的政策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调节器R根据决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执行误差E来制定或修正政策,产出是V,V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来的干扰O一起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P上。这里包含一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估的负反馈回路(w—E—R—V—岬一Y)(w属于输入模块、E、R、V、P属于运作模块,Y属于输出模块)和一个自适应校正回路(Y—I—F一[>_卜_+R)。这样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完善。
6.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实际运行结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S2%,而发达国家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达到80%左右,表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存在功能障碍的。备子系统的运行结果分别是: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每年产生60:)0—7(X)O项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数量达到系统目标,但质量情况需看其他子系统反馈信息;
(2)改革开放以来,推广服务子系统每年完成的成果转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项成果未能转化。而英、法、德的转化率达5o%,美国更是高达80—8S%。由此表明推广服务子系统和研究开发子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
(3)每年得到转化的2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后,实际输出结果是只有30%的成果被用于生产实践,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存在功能障碍;
篇5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
一、发达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下,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凭借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财政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西方国家,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二、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具体优惠政策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给予优惠允许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缴所得税。如法国政府规定,凡研究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均可以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
二是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政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仅10年左右,年折旧率为11%~12%。通过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即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如韩国税法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3%(技术密集型企业为4%,生产资料产业为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费、技术信息和培训费及有关技术革新计划资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如美国税法规定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以从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并对新产品的中间实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在科技税收优惠的税种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三大税种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司所得税作为科技优惠的重点。在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个人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实施优惠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中、低技术向我国转移,在部分领域,高端技术也开始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受技术开发力量、技术开发经费等的制约,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弱小,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发达国家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要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有关规定,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保持原有的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型机构的R&D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财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模式。3年过渡期满后,政府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必须控制在WTO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财政的资助必须是非专向性的,并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的50%。2.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安排的科技经费要集中用于加快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用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凡基础性研究,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坚持有偿使用为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
3.财政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扶持和引导技术进步必须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率,而不能遍地开花。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技术改造项目应重点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公益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竞争性产业。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5.必须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运用好财政贴息这一手段。高新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对这一领域,除国家进行少量的直接投资外,可以借助于财政贴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领域。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能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化。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6.必须改变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要能体现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其他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在流转税方面,除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外,应对高科技产业在增值税政策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使高科技产业增值税整体负担率能大幅度降低。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目前进出口环节大面积实施税收优惠的做法,应只局限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进口,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按照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特别是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尽快统一。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运用减税、免税、低税率和零税率等直接税做优惠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税收低免、投资抵免、税收饶让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的运用,实现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多元化。
7.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规模将越来越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相应地政府采购活动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国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政府采购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多采购本国产品,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倾斜。只有在国内不能提供或技术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采购外国生产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群,李倩.发达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经济日报,2002-11-19.
篇6
[关键词]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26-02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如何处理保护环境质量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着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资源供给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趋加剧。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可以说,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科学技术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
1 科技进步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 义
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作用对于缓解人口与经济增长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容量、进而相应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尤为重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支持环境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作了精辟的论述:“没有科学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对于当今的许多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来说,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在探索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以及确保采取科学的行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对待臭氧层损耗方面表现得尤其显著,针对其他诸如气候改变、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水和沿海污染等问题,科学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事实上,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一切进展,科学技术无时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是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发展,以及满足全世界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的基础。”进一步说,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也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技进步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取代了资本和劳动而上升到首要位置。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在某些高技术产业甚至还要更大一些。这说明,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决定力量。
1.2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减少资源消耗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科学技术对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开发新资源是必不可缺的。
1.3 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需要科技进步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用下面这个恒等式来加以讨论:
污染=污染/GDP×GDP/人口×人口
因此,保护环境质量也应从上面三个变量入手,即降低污染强度,减少人均收入和控制人口增长。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数量的降低在短期内绝非易事,人均收入的减少又是与其摆脱贫困的基本目标相违背的。因此,在三个变量中,最有调节弹性的就是污染强度。只有通过大幅度降低污染强度,才能达到保护环境质量的目的。
降低污染强度的目标主要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改善减排措施,实现无污染排放或少污染排放的新资源的利用。总之,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在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抑制环境恶化,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境界。
关于科技进步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如下图形加以说明。
图中,A A曲线表示G D P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A A曲线位置会向外平移,从而达到第二阶段。在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继续采用旧的、有污染的技术,环境质量会发生退化,即AA会平移到BB,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了,但环境质量下降了;如果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即采用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新技术,则AA会平移到CC,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环境质量也改善了。
1.4 依靠科技进步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密切相关。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不高,则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桎梏。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来解决。只有迅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才会有助于人口控制计划的实施。
1.5 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由于科技进步的力量,才使人类能够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可以说,科技进步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竞争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善着发展的质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增长、控制人口、消除贫困、开发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保持生态和环境都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才有可能逐步得到解决。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最终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发展中国家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和解决途径
目前,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利用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2.1 科技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
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很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转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1998年全世界颁布的34.7万个专利中,OECD成员占91%。从科技论文的数量看,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不到20%,而科技论文
却占到了总量的75%。
2.2 科技能力建设不足
由于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普遍缺少开发、转化和应用新兴技术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能力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了2.5%,而发展中国家只有0.3%;同样在教育与人才培训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投入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发达国家却达到了6%。加之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存在许多障碍,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复引进发达国家的传统技术,这既浪费大量资金,也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1)发挥政府在促进工商企业界与科技界建立伙伴关系方面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企业改变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保持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2)加强工商企业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界和工商界应携手合作,通过建立经常化、规范化、层次化、多渠道的有效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在这方面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研究、开发、应用新兴技术以及技术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携手合作,共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能力建设。建立商业和科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固然重要,但是,仅靠合作伙伴关系是不够的,这种伙伴关系并不能取代《里约宣言》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这是处理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石。目前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人力和财政资源的支持以增强其科技能力。为此,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增强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3 结论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人口数量的控制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持。目前,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利用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科技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科技能力建设不足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应该由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加强工商企业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发展国际协作,共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科技进步 交通经济 交通发展 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业是科技成果率先应用的领域,同时,科技又是交通发展的羽翼和助推器。
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由于它直接或间接地使劳动过程发生变化来促进交通行业经济增长的。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科技进步一般指广义的科技进步,指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增加使经济产出量增长之外,其他使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均为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对我国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得运输工具的运输速度、装载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经济运距不断地延长,运输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公路运输的经济运距,由原来的50~60km提高到现在的250~300km,美国公路汽车运输的经济运距甚至提高到1200km。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对交通的影响日益显著。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通过对从C-D生产函数的大量研究和开拓性工作,建立了增长速度方程。增长速度方程是从经济变量相对变化来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它是用于描述投入要素增长速度、产出增长速度与科技进步速度之间关系的,其基本形式为:
Y=a+αK+βL
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a为年科技进步速度,α为资金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K为资金产出弹性,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
该方程是衡量科技进步作用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其意义是:经济的增长量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广东研究者通过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得出如下结果:在广东交通事业中,从1995―2003年,年均科技进步速度由6.28%上升到14.32%;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60%提高到57.51%,提高了4.9个百分点;而产出量的增长速度提高了12.94%。从1995年开始,广东交通行业的直接产出年均速度增长已经达到18.42%。同样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科技进步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和作用呈增长趋势;科技进步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率增长了5.66个百分点。
吉林省交通厅在《“九五”计划、2010远景发展规划》中指出,“九五”期间,吉林省科技进步对交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32%提高到50%左右,到2010年达到65%。
可见,我国交通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已经成为重要因素,其对交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呈增长的趋势,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科技进步对交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会越来越突出。
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广义的科技进步包含了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不断转化为现实的交通生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道:如道路、航道、管道,以及通信、信号、导航设施等)的发展、交通工具性能(如速度、安全性、体质和重量等)的提高和增强,促进交通方式的发展与完善、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化、交通管理效能提高以及交通管理体制的变化和交通从业人员素质的增强。现代科技进步对交通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使交通运输效率不断提高
交通运输效率是指运输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即要素投入与有效产出的比率。
运输装备的改进 运输装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运输设备、运输工具的改进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特种车辆、船舶、专用车辆、现代化装卸机构和检测保修设备应运而生,使运输方式逐渐增多,运输规模从小到大,运输工具从落后到先进,运输效率从低到高,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运输质量的需求。此外,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对运输对象进行规范,从而实现装卸、运送的全盘机械化。集装箱运输使运输能力增大,运输数量增多;集装箱运输不仅提高了装卸效率,加快了运输工具周转,还减少了货损货差。
运输结构的改变 运输结构指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内外,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主要是指各个行业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最终会改变原有的运输结构,打破原有平衡,建立一种新的运输结构。高速铁路的修建、磁悬浮技术的运用使得铁路恢复了生机。在现代海运技术中,涡轮增压技术和水上喷汽发动机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促进海上快速货运业的发展。4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也正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已经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以说,各种运输方式都在不断采用新技术,必然会影响到运输结构的改变。
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 科技进步使运输方式日益多样化,水运、公路、航空使得客、货位移的替代性增强,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加大,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但由于它们提供的都是运输劳务,因而能将它们组合起来,使其发挥各自的技术经济优势,产生互为补充或互相加强的作用,构成统一、协调的综合运输网。通过优势互补,取得1+1>2的协同效用,为社会提供方便、经济、及时的运输劳务。可以说,科技进步是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使交通管理效能不断加强
交通管理是对人的交通行为的管理,是为了安全、通畅、快速、高速、低公害的目标,控制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交通运输管理的难度与水平、要求及其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的应用从系统工程角度对各类道路交通流向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道路的实际交通负荷水平,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控制,提高了通行能力,使交通流向更加优化;并能够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的分布特点,加强区控道路的交通渠化研究和实施,提高渠化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优化交通秩序,使得道路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电视系统的使用 电视系统的使用,使交通信息的获取更快捷,管理更直观、方便。第一,监视交通流量及道路状况,及时得到交通阻滞状况及原因。第二,信号显示终端的直观确认,作为计算机确认信号的辅助手段。第三,交通流量调查,为计算机考察、试验、调整各交通方案提供依据。第四,地图板的辅导显示,提高交通指挥中心的应变能力。第五,对特种车辆的监视,保证其安全畅通。第六,配合其它公安业务工作,提供现场信息等。
模拟技术的运用 模拟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交通规划、组织和管理研究的效益。利用交通仿真模型能动态逼真的模拟各种交通现象,从而有效地进行交通规划、交通组织和管理,交通能源节约及物质运输流量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避免周期较长的交通调查和现场实验,以很小的代价获得各种数据,再现多种交通现象,从而在大范围、深层次上对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智能交通系统的产生 智能交通系统(ITS)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一般包括智能导航系统、安全驾驶系统、交通管理系统、行人帮助系统、公路高效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和运输车辆管理系统以及车辆紧急支援系统等子系统。它将信息、通信、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它现代技术集成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使人、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密切结合,建立起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实现对运输网络的现代化管理和对运输工具的服务,同时,也为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他高新技术的引入 由于通讯技术进一步完善,运输的安全性得到根本的提高。航空运输中,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着手建立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CNS)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ATM)。新系统以加强数据通信为特点,包括有卫星覆盖全球,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此外,还有自动监视(ADS)装置,该系统能够监视海洋空域、边远陆地区域和雷达覆盖不到的其它区域。铁路方面应用的有列车运行安全自动控制和安全监控系统;目前国外还引用自动定位系统、测速系统、车载数据库等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使铁路安全性大大提高。一些国家的水路运输采用了星基定位,以及船舶自动操纵与避碰等技术。
使交通经济增长日趋合理
科技进步使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运输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就交通运输而论,提高经济效益表现为:在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的运量、周转量越多,运输收入越高;或者是在产出的运量、周转量,以及运输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投入的人力、资金越少。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转换阶段,其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消耗的根本途径在于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但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增长的贡献份额将会逐步提高。
科技进步使交通运输的经营方式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不单是交通运输规模和场所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依靠高科技,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方向。国外著名的物流企业(如UPS、DHL、TNT等)不单是具有一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结构的优良,具备一体化作业能力,物流资源得到较好地利用,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有根本保证。因此,现代交通运输不是依靠单纯的数量增长和场所的扩大,而是利用高科技,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的。科技进步是集约型经营的核心,是降低能耗和各种物资消耗的最有效的途径。
科技进步使交通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产品结构也向短小轻薄化、小批量多品种化和高技术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在客运结构上,生产性旅行的比重下降,消费性旅游的比重增长;货运上产品重量趋向轻型,原材料用料下降,集约化产品逐渐增加。以上变化要求运输行业提高运输工具的档次,增加专用车和特种车辆,并增开直达列车等,提高运送速度,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运输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条件和运输及时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是交通运输的生命和未来,交通运输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列汉,吴元强.论交通与科技的互动.理论月刊,2005,(2)
2.成耀荣,周列茅,胡列格.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作用的定量测度方法研究.系统工程,2004,(5)
篇8
近几年来,化纤行业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是通过规划来明确科教发展的方向。《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六项重点任务,其中四项与科技密切相关,分别是“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替代棉花等天然纤维的高仿真功能性纤维;努力提升满足航空、航天、环保、特种防护等需求的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有力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加快提高重点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
其次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行业科教进步的基础,当前发达国家化纤产业萎缩,基础理论研究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因此中国化纤工业必须承担起化纤产业技术进步的重任,要加大自身投入来解决基础研究深入和升级的问题。协会正在筹划设立专项基金,用来推动化纤工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第三要通过发挥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来推动产业链合作,解决一些重大技术难题、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等。例如2011-2012年重点开展的超仿棉项目,就重点组织上下游20多家企业多方位开展研发和推广,并已取得了许多积极的进展。高亲水聚酯纤维、亲水细旦聚酯纤维等产品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产品已成功推向市场。
第四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市场推广。2012年和2013年化纤协会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引领市场,创造需求,扩大消费。同时组织开展第三方吊牌,加强市场推广。去年协会针对再生化纤制品进行吊牌认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生产的再生化纤产品出口美国,很受欢迎,但美国的进口商要求提供认证,证明产品的循环再生属性,为此化纤协会牵头进行体系认证,并对通过认证的产品进行吊牌,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除此之外,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组织科技评奖等都是推动化纤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措施。
第五要继续推动高新技术纤维发展,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高新技术纤维主要包括生物基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目前我国以PTT为代表的生物基化学纤维已经完成从聚合、纺丝到市场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在纺丝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市场规模等方面处于领先,唯独其生产原料1,3-丙二醇(简称:PDO)是我们的短板,受制于国外跨国公司。值得欣喜的是,近日盛虹集团生物基化学纤维及生化原料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填补国内空白,实现我国在该领域的全面国际领先,对发展我国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篇9
1.1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人们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实现一定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它是一个经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知识和技术扩散,把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农业产出增长的过程。
1.2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虽然河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在农业科研的设备、设施和手段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当前农业科技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存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及回报机制尚不完善,农业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制约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分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然而,河南省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一般认为,目前河南省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约为48%左右,虽然高于国家40%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这一方面说明河南省的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定存在着一系列阻力因素影响河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
2.1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力度不够和投资机制不完善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农业科研投资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单一。(1)农业科研投资不足。农业科研投资水平的高低与农业的科技进步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低水平的科研投资直接制约农业技术的创新,进而影响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河南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虽逐年提高,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资额在财政支农的各行业中比重极低,满足不了河南省农业需求地步伐。(2)投资机制不完善,投资主体单一。在我国,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规模小、企业科技意识淡薄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农业企业对科研的投资份额小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这样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大,用于农业科研的资金不够充足。
2.2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高级技术人才偏少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员多,农业从业人员之所以影响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二是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偏少。
2.3科研活动的市场导向性不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长期以来,河南省的科研活动是以政府计划指导为主,而不是遵循市场的导向,而是片面追求高、精、尖,使得科研活动脱离生产实际,科研成果的适用性也大大降低。其次表现在科研鉴定上。河南省科研鉴定往往流于形式,鉴定结果缺乏公正性和真实性,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脱离市场实际,不具备产业化价值,难以实现其向生产力的转化。
3完善公共财政对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作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省现阶段农业状况和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改变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旧观念,将农业科技意识充分地融人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去。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刻认识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以财政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契机,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1明确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的主要环节和重点第一,实施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开发工程。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繁育、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无害、增产幅度大的特种化肥和施肥技术。第二,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第三,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综合示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第四,优质高效种植与产业化技术。第五,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开展土壤环境综合调查与整治技术研究,为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创造条件。
3.2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投入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每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在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基础上增加财政农业科技发展支出,提高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支出的比重。
3.3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财政部门应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构造“科研十推广十农户”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支持建立以“主体社会化、形式多样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调动科技人员、农民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有机结合,建立“机制灵活、网络健全、技术实用”的推广体系。
3.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完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推进国家各项农技推广投入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试点启动优势农产品良种补贴和优势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对农业科研单位予以免税、信贷担保等政策优惠;对个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合法收入降低所得税税率或提高纳税额度的政策优惠等。
篇10
摘 要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
关键词 农业科研 绿色会计 财务管理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是值得提倡的。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历史机遇。党的十报告把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报告的第八部分被单独强调。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全文共提及“生态文明”15次之多,这些充分说明,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面临历史性的的发展机遇。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本质需求。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人类从远古开始就在探索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所有进步和发展都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在走“科技兴农”的路子。问题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是双刃剑,既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一面,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面。下面仅举历史上农业科技进步的典型--农用化学物质为例。农用化学物质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产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当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公顷,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可以断言,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不但要保证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确保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三)推行绿色会计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绿色会计,从理论层面来看,实现了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完美统一;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了“信息披露―现场诊断―管理决策―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环保理念,以环保理念重塑单位整体的业务流程,运用绿色会计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可以把单位由被动的环境保护型转变为主动的环境经营型。
二、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体制、制度、机制全方位展开,根据笔者的实践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在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过程中,要把 “综合效益最大化”替代现存的财务管理目标。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财务管理活动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农业科研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样可以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行绿色会计委派制。推行绿色会计建议实行委派制,有利于单位对所属机构实施更为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业务上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力度。按照单位自身的特点,会计委派制应该设置委派机构以及管理机构。一是要组建会计委派有关的领导机构,当作本单位相应的会计委派机构;二是要授权给本单位的财务部门成为其管理主体机构。三是可以采取从基层筛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委派到其它单位的内部委派制度、委派形式以及范围。
(三)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都认为,绿色会计是单位的“绿色账本”,在传统会计基础上融入环境因素,采用会计报表方式反映单位损耗的环境资源及污染状况,向公众展示单位环境保护的活动过程和环境业绩,以接受社会对单位的监督。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在全国还尚未出台可以指导环境会计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条理性规定的情况下,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报告的形式及内容方面实行某些约束性指标数据的绿色会计报告。报表要规定以下会计要素:一是绿色资产的确认;二是绿色费用的确认;三是绿色效益的确认;四是绿色负债的确认。
(四)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满足绿色会计管理的要求。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的能力。单位可利用现有条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强化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农业科研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绿色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