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动机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并购的动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并购的动机

篇1

关键词:并购动机; 资源

Abstract: motivation f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motives f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down to study the motive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use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ccess to quality resources, occupy a favorabl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Keywords: M & A motive;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并购已经成为十分重要而普遍的企业活动,企业并购动机直接影响了企业并购决策的产生及企业行为,所以研究并购动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并购的动机。宋建波、沈皓(2007)以2002年度沪、深A股市场发生扩张式并购的13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2001-2004为时间跨度,采用会计研究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管理者动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宋建波,沈皓.管理者动机与扩张式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财经问题研究,2007,2:67~74 ]。杨晓嘉、陈收(2005)运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对上市公司并购动机进行了管理学分析,提出了中国上市公司需求层次理论,即安全的需要、规范的需要、政治的需要、逐利的需要、避险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与解释了隐藏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杨晓嘉,陈收.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5,1:38~42]。刘万里(2002)从企业兼并与收购行为的参与双方的内在动因着手,分析了其参与企业兼并与收购活动的动机,包括企业管理者的心理上的动机以及经济方面的动机,企业兼并与收购活动对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效应等,并对企业追求规模效益、融资需求、加强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赚取差额利润及促进快速发展等动机进行了阐述[刘万里.企业兼并与收购行为的动机与效应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25~228]。

本文从资源视角对企业并购动机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本文中提到的资源这一概念是广义的,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是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总和。此外,本文对优质资源的定义是,优质资源只对于并购主体而言,也就是说,如果对于并购主体,一种资源是能够带来预期利润的,高效益的,有利用价值的,那么此资源就是优质资源。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资源这一视角下的企业并购的动机。

利用优质资源

此类优质资源应具有以下某个或几个特点:1、可转移性,即此优质资源自本企业生成之后,不具有独占性,它可以移植于其他的企业并且同样能够发挥效用,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为企业带来效益。2、非排他性,即此优质资源作为一种效益产生的载体,不排斥其他企业的与它所承载的要素相类似的要素。

符合以上要求的优质资源包括:资金,品牌,技术,知识,管理,经验,销售渠道及融资渠道等。

当一个企业的此类优质资源处于以下几种状况时,企业并购即会出现,亦即企业利用优质资源成为企业并购的动机。

1、资源利用率不高或处于闲置状态。在此种状态下,企业会产生积极利用此类资源以获得利润,避免资源浪费的动机,进而并购成为了可以利用这类资源的可选择的途径,因此这些资源可以在并购后增加的经营规模中得到应用。如资金等。

2、资源回报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想方设法提高此类资源的利用,而如果此类资源是可转移,或非排他的,企业便可以方便的通过并购等其他方式合理的加大此类资源的利用,进而拥有较高的回报率。如品牌,知识,管理,经验,渠道等。

3、资源更新较快而且产品销售看好。此种资源通常有可能伴随着开发成本偏高的特点,基于更新的速度较快,企业需要利用已经拥有的资源在短时间内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扩大生产规模,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获利产品成为企业的目标,由此,并购的动机相应产生。如技术等。

所以,为了能够利用拥有可转移性或非排他性的过剩的优质资源,企业产生了并购的动机。

以河北建投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并购行为为例,该公司是一家主营发电业务的上市公司,2007年前其装机容量只有72万千瓦,公司利用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便利的条件,于2007年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了22亿元资金,全部用来收购河北南部电网石家庄、邢台、邯郸及衡水等地主要电厂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的装机容量提高到232万千瓦,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成为河北南部电网最大的发电企业。

获取优质资源

此类优质资源有以下的特点:1、稀缺性,此种稀缺是对于企业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全社会或更广泛的领域,仅是企业的经营发展中需要的而又与其他的要素比例不协调的稀缺资源,此类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稀缺性。2、难于内部自生性,此类资源或者是企业自身根本无法生成,或是企业生成此种资源的成本较高、历时较长。从而获得这种资源如果从内部的途径是无法在低成本下满足企业的需求的。3、不可再生性,即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符合以上要求的优质资源包括:人力,关键技术,品牌,壳资源,石油,煤等特殊资源。

当企业出于以下几种情况的考虑的时候,针对于此类优质资源的需求就会产生,从而优质资源的获取推动了企业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动机。

1、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优先占有的考虑,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当某种商品供小于求的时候,势必会造成此种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当这种商品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时候,供应量很难为市场关系所左右的时候,价格的持续上涨会成为必然,所以不管是出于获利方面的考虑,或是出于对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因素的考虑,此种获取优质资源的倾向都会影响企业的行为,进而有可能成为企业并购的动机。

2、为达到目的所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当企业内部生成的成本小于外部并购的成本时,企业不会选择并购这一方式,只有当并购带来了为达到目标所支付的成本降低时,企业并购行为才会出现。这里的成本既包括资金,也包括时间。当企业虽然有能力内部生成,但由于其他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方能达到目标时,企业会选择从外部获取现有的资源,并购行为因此产生。如关键技术,壳资源等,都会成为企业并购的目标。

篇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向国际进军以并购的手段进行海外扩张正成为中国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早在2002年,中海油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两块石油天然气田;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2005年7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2942.3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蒙托煤矿25.5%的股权;而最近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又将这一趋势推向一个,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潮可谓风起云涌。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一)绕过贸易壁垒

跨国并购避开了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壁垒,快速进入战略性行业。近年来,随着各国关税的普遍降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寻求合法而隐秘的保护工具的国家越来越多,他们为企业出口设置重重障碍,形式表现为:一是进口配额限制,比如欧盟给予中国彩电企业40万的进口配额;二是反倾销调查。国际反倾销案件数量正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作为WTO新成员和出口大国的中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不久前,继欧盟之后,美国又挥起反倾销大棒,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20%~25%的反倾销税,使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产品价格毫无优势,几乎退出美国市场。对这些贸易壁垒措施,中国企业为扩大国外市场,尤其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不得不通过并购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比如TCL收购施耐德电子、海尔收购意大利一冰箱厂,这些并购都使企业生产当地化,从而立足东道国,绕开关税非关税壁垒,同时也通过兼并减少市场竞争对手。

(二)获取战略性资源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初级形态的资源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对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使海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必然选择。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颇为引人注目。前者通过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和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后者于2005年10月耗资4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此举意味着中石油将拥有PK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12个油田的权益,得到了已证实的和可能的5.5亿桶石油储量,缓解了国内对石油需求的紧张局势。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在当前跨国公司对我国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中,核心技术空洞化已经成为转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企业的最大软肋之一。通过并购的方式直接接收外国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是中国企业尽快提升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设立时只是一家游戏,没有任何研发能力,它通过收购韩国网络游戏开发商ACTOZ的控股权而立刻获得了游戏产品开发能力;另外,通过对全球领先的网络游戏引擎技术开发企业――美国ZONA公司的收购,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使自己取得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地位,这是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

2005年底,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不仅获得了IBM的PC业务和市场,同时也获得了IBM所拥有的全球最好的笔记本研发能力、研发技术、品牌以及其在全球注册的4000多项专利,迅速提高了自身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联想完全依靠闭门研发,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恐怕要多年以后。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跨国并购时效强、低成本,特别是当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另一企业时,并购就成为获取该优势的唯一途径。

(四)拓展发展空间,抢占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通常采取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的进入是异常困难的,巨额广告费用、营销费用等进入成本是相当高昂的。由于中国企业大多缺乏国际性品牌,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不畅,只能贴牌生产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因此,通过跨国并购尽快建立起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并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既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又能迅速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得,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

二、跨国并购风险分析

(一)缺乏明确的跨国并购战略目标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则复杂得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由于他们往往不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所以在跨国并购时也往往不完全遵照价值分析和商业规律。在经济崛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纷纷以“国家政策鼓励、填补技术空白和建立完整产业链”为由四面出击,进行海外并购。当跨国并购的商业考虑让位于政治使命、管理者业绩甚至资产转移等因素之后,跨国并购的风险便大大增加。

(二)企业并购中的操作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并购战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行动成败的关键。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目标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因此在实际并购中,有好多企业因为事先对被并购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债务、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2.融资风险

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均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企业并购后能否及时形成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资金以及满足并购后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并购动机以及目标企业并购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还会造成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率的种种差异。与并购相关的融资风险具体包括:(1)在时间上和数量上是否可以保证需要;(2)融资方式是否适应并购动机,是暂时持有还是长期拥有;(3)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等。

3.反收购风险

在通常情况下,被并购企业对他方的收购行为往往持不欢迎或不合作态度,特别在面临敌意收购时,他们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组织反收购,提高并购成本,增加并购后的整合难度。一般说来,被并购企业主要是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实施接管防御的。

(三)并购后的“不协同”风险

按照西方国家公司并购的理论,公司并购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即公司并购所呈现出来的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总效能大于合并前各公司效能之和的现象,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三种基本形式。然而公司并购中的协同效应仅是一种预期,并不是现实的效应。并购之后,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将面临一段整合期,协调双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实现经营管理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协同,这个阶段的工作更复杂、更艰巨,更具风险性。

1.规模经济风险

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

2.管理风险

初步完成并购的前期工作后,企业应充分调整管理队伍,进行人员培训,提高并购后企业的整体效率,从而实现管理协同效应。从目前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凸显出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整合能力方面的欠缺,特别是极度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和水平的管理团队。并购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能否得到合理配备,管理手段能否具有一致性、协调性,管理水平能否因企业发展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极易造成管理风险。

3.文化风险

我国的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较大,如中国的文化和欧美文化,这使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在文化的整合上将面临巨大的困难。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企业,大多是欧美成熟企业,这些企业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并希望保持自身的文化。作为并购后整合战略的一部分,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吸收被并购企业文化中先进的成分,还必须放弃原有企业文化中无法被并购企业所认同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整合已成为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重要内容,并购双方能否达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带来风险。

(四)其他风险

1.政治风险

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即使有些不是国有企业,也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政府背景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海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中国企业,有的甚至设置障碍阻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如由于制度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美国政府就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进行全面的干涉,导致中海油收购的失败。

2.法律风险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东道国的法律、政策的熟悉与了解而使并购行动带来风险。如西方国家出于公平竞争的考虑,制定了一些反垄断法案,这些法案可能会制约并购行为,让并购公司精心制定的并购方案付诸东流。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防范

(一)在并购前,要仔细研究双方的政治、经济、法律、风俗、文化的差异

为了能够并购成功,要事先充分了解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风俗文化环境。对于这一问题,中国企业要加强沟通,让他国政府社会公众充分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情况、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企业自身的状况以及并购后给他们所带来的好处,把政治风险降为最低。如果只是凭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做到充分了解的,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来为企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可以发挥专业优势,解决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二)要有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面对企业竞争全球化和中国贸易开放的大环境,面对国内、国际市场两线作战的局面,中国企业在通过海外并购寻求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思考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状况的发展道路。一个企业要进行扩张,首先需要制订战略规划,有了战略规划就有了选择并购对象的标准。现实的选择是,在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可以从进入市场和获得战略性资源(技术、品牌)两个方向逐步实施。在进入市场方面,特别需要考虑现有竞争优势的可移植性,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入手成功的几率更大;而针对战略性资源的并购应与企业确定的目标市场相配合,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相适应。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国际竞争力的逐步培育来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并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

(三)提高整合能力

首先,企业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整合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完善的整合计划包括确定具体的目标、工作方案、时间表,明晰的整合工作范围、涉及单位和人员及层面以及相应所必须具备的沟通计划等。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整合规划。

其次,要做好企业文化的融合工作。跨国并购整合风险不同于国内并购的整合风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背景差异的整合。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主动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文化来创造“共同点”,在保持自身核心文化及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取舍,以达到“”或互补的目的。具体模式包括:

1.注入式:当购并双方强弱分明,尤其是目标企业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时,并购企业的优势文化容易把优秀文化注入目标企业,利用优秀文化去激活闲置的资产,达到企业并购所追求的“1+1>2”的最佳绩效。

2.适应式:有些目标企业的文化虽然整体品质不高,但健康、积极在其中仍居主流地位,可能在某些方面还优于主并企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企业可考虑采用文化适应战略,吸收目标企业文化中合理、有效的部分,通过文化交流和沟通将异质的、有益的因子引入到本体企业文化中。

3.渗透式:并购双方企业实力相当,企业文化虽有差异,但总体上都积极进取,富于竞争性,有较强的凝聚力。此时,两种优秀文化应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形成包含双方文化要素的混合文化,从而创建更优秀的新型企业文化。

4.分隔式: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如果并购方文化本身属于多元文化,目标企业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成员都极力维护它,保留它,不愿接受并购方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也不会给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可考虑采用分隔式战略。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控股日本五十铃公司时,通用公司并没有向五十铃公司输入自己的文化模式,而是采用了文化隔离的方式,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可能的冲突。

篇3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商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本身的所有权也逐渐商品化了。企业的商品化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企业的产权进行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交易。在生产上,最经常的现象是企业并购。作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演绎,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权利的角逐和利益的再分配。其实质是一个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对另一个企业法人产权的控制。并购在中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

关键词:企业产权;并购;股权;经营理念;运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3602

1并购的实质――企业商品化的重要方式

1.1企业是一种商品

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现有资产价值化、货币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所有权―产权证券化的过程。经过股份制改造,企业的现有资产及其未来的收益权全部化为可以自由流通的股份,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产权分割成相等的股份,可以拿到证券市场公开出售和转让;同时也意味着,其他企业可以凭借股权的买卖,控制这一企业的产权。可见,股份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商品化的过程,确切地说,是企业所有权商品化的过程。

1.2企业商品化的标的――股权

一般来说,企业商品化的标的就是企业在产权资本市场上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对象。在资本市场上,企业的所有权一般以股权的方式进行交易。股权包括共益权和自益权两个侧面。自益权是指股东为自身利益所享有的权利,如利润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索偿权以及股份出售转让的权利等等;共益权是股东为了公司法人的利益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出席股东大会参与议决的权利。由于股东大会普遍实行的是股权多数议决制,这就使得拥有多数股份的大股东得以掌握企业的支配权,控制企业的决策。由此,自益权的本质就是分红权,共益权的本质则在于支配权。依据股分公司运作原则,大股东拥有支配权,而小股东则只能体现收益权,除了等待分红之外,就只有拿到股票二级市场去炒作。对于小股东来说,他从公司得到的好处是企业给的,从企业买到的是“鸡蛋”;对于大股东来说,最感兴趣的是整个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他要把整只“鸡”都买下来。在前者,既定企业的分红成为商品,而在后者,整个企业成了商品。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股票既是收益证券,又是支配证券。正是因为股票代表企业的产权,具有支配企业的特性,故而才有通过收购股权而控制企业的可能。

1.3企业的资产和产权

所谓资产,即是组成企业的个别资源,如机器、厂房、土地、专利、特许权和商誉等;所谓企业产权,就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拥有的全部或部分的权利。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运转着的活的组织,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主体,拥有法人应当拥有的一切权利。当我们购买一个企业的部分资产时,我们是在购买这个企业中的个别资源,与企业的权利无关。更确切地说,我们是从这个企业购买东西,而不是购买企业,这与购买企业的产品没有多大区别。当我们购买一个企业的产权时,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时我们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购买,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我们不仅购买了拥有企业、控制企业、支配企业的权利,而且购买到了企业拥有的权利,也就是获得了该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法人权利。

2原因

2.1企业并购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国有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战线太长,布局过散,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素质较差,产品结构趋同,大企业不大,小企业过多,这些矛盾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键时刻。

对待结构调整,我国历来都是采用增量调节的方式来缓和结构失衡的矛盾。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悄然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原来的产品总量不平衡的矛盾已基本缓解,市场约束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最硬约束。在此背景下,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就决不能再走增量投入、外延扩张的老路,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兼并、收购,通过企业并购,重新配置存量资产,淘汰落后企业,尽快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舍此别无他途。

2.2企业并购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有效调节的各种资源,不仅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土地等各种单一的生产要素,而且也包括“企业”这一多种要素的复合体。企业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通过兼并收购,使生产要素在不断流动中实现优化组合,使企业重新选择新的经营方式,从根本打破企业原所有者手中已经形成并难以改变的僵局,对原有企业进行认真的改组、改革和改造,使企业获得新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2.3企业并购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是从资产增量部分的适当放开开始的。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单纯的增量搞活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在资产存量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存量资产的经营效益势必低下;另一方面,增量改革先行,势必引起存量向增量的串换,导致国有资产存量的大面积流失。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产权界限模糊,国有企业成了一种“人人所有、人人无责”的模糊的公有制形式;二是产权无法流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权从来就不被认为是商品而可以纳入市场,产权产际上成了部门所有、地方所有,形成条块分割,不能流动。结果,资源在缺乏竞争力的产单位和人员手中凝固,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人才却有劲使不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闲置。

通过兼并收购,可将闲置的资产存量转移到可以使其发挥作用的高效企业和优势企业,改善资产的组合方式,提高资产运作效率,把无效资产盘活成有效资产,并在加速资本周转的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4企业并购有利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济企业规模小,摊子多,企业结构散乱。劣质企业退不出市场,优势企业长不大。面对有限的资源供给和有限的市场需求,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不仅自身达不到规模经济,还被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拖累。

如今,国内市场正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这样一种开放、动态的经济大循环系统之中,众多国有企业已开始感受到生存的威胁和发展的紧迫。因此,如何改变当前的企业结构,尽快扶植、塑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能否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以及中国经济能否适应全球竞争的关键。

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规模的形成,资本的积聚,只能主要依靠开放性的资本集中,而不能靠单个资本的封闭性积累。很显然,如果企业不主动顺应形势,做大蛋糕,降低成本,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是继续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水平上,宁愿吃补药,而不愿意动外科手术,就必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企业并购,正是企业迅速壮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

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都必须调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优势企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企业并购,无疑是达到以上目的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阳,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张永承.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J].上海金融, 2003,(11).

[3].中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分析[J].管理现代化, 2001,(3).

篇4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并购作为资本经营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引起重视。我们认为,企业并整合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下去,这就涉及到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否有效提升的问题。本文为此具体寸讨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措施。

企业并购从广义上讲是对资源的并购和整合,而各种资源的单项整合最终都要借助财务、资产和债务的整合来实现,因此,财务整合作为并购整合中的一项基础性整合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是实现并购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这期间,我国涌现了一批并购成功的企业,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也有许多并购失败的企业,对这些失败的企业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失败的具体原因各异,但是都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注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并购后整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提升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并购财务整合能力即动态能力指导下的财务整合能力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流程与内容

    1.1工作流程

    传统的企业并购整合流程是在收购小组完成签署合同的任务后,再由并购方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专家和发展专家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接管。但实践证明,效果往往不理想。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整合过程的前奏。并购前全面评估阶段对企业并购成功十分重要,这一过程可以使并购方了解被并购方能带来的资源,以及并购方能为被并购方提供资源支持和管理支持。对于希望通过并购实现经营战略的企业来说,更需要通过并购前的全面评估来考察并购将对其自身的核心能力带来的影响。并购前对被并购方硬财务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了解其硬财务资源的总量及质量等状况,找到财务整合工作的关键点。评估双方企业的软财务资源,包括财务管理体制、方法等,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能迅速为并购后的企业带来管理协同,促进双方的一体化进程。(2)整合的第二阶段是建立整合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拟定整合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建立起整合的框架组织结构。将两个企业合二为一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任务,必须对办事次序有一个清晰的准则。因此,引入专业化和结构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来对整合进行项目管理,建立整合的基础,并贯穿整合过程的始终。(3)整合的第三阶段是整合展开的阶段,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阶段。在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建立了整合基础的条件下,引入整合的内容和整合的方法,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变化。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进行阶段性评估,并用反馈的信息调整整合计划,同时,通过并购双方的沟通来促进整合的进程。

    1.2整合内容

    不同的并购企业,其财务整合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主要包括内部组织层面与外部经营层面的并购。

    1.2.1内部组织层面

    内部组织层面的财务整合指的是广义上的概念,既包括狭义上的“硬’财务资源整合,还包摺‘软”财务资源整合。(1)硬财务资源整合: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不同形态的实物资源,主要是由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有价证券等构成,该资源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可被企业利用进行生产经营获取一定收益。(2)软财务资源整合。软财务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管理体系。由于软资源具有内部培育性,因而企业不易从市场中获取该类资源,也使得该类资源更具有竞争优势,并成为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软财务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财务组织机构整合,业绩考评制度整合,组织学习能力的整合。

    1.2.2外部经营层面

    成功的财务整合不仅要注重企业内部的各项整合,对于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也应当进行有效的整合。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要素主要有六类:政治法律环境、国家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金融环境、科技人才市场、行业竞争环境。在财务整合上来说主要体现为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外部整合是财务整合的外因性风险,只有对这部分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才能使并购后的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能力。

    2.加强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果的措施

    财务整合是各种整合的关键所在,其整合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并购后企业的成败,但它并不是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实现并购企业整体的发展壮大。需做好以下工作。

    2.1整合前的财务审查

    整合前的财务审查同步于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财务分析,因此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为并购企业的运行提供可行性分析:二是通过审查可以发现被并购企业财务上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整合过程中有的放矢,并提高整合效率。财务审查的目的在于使并购方确定被并购方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充分地反映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内容包括审查被并购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常常能发现的未透露之事;对被并购的企业资产科目审查;对被并购企业负债科目的审查。

篇5

[关键词] 并购 经济学动因 体育用品业

体育用品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加工基地,体育用品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跨国体育用品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本土企业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直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激烈竞争。阿迪并购锐步在世界体育用品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理论界对此事十分关注。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并阐释了对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影响。

一、并购的经济学动因

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同时市场行为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除定价行为还有非价格行为,特征是产权关系发生变动。阿迪并购锐步是较高层次的市场行为,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1.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追求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最主要原因。首先,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阿迪、耐克、锐步三足鼎立,瓜分了相应的原材料、消费品和高科技市场。并购后,阿迪根据现有的设备资金整合锐步,使美国市场份额迅速扩大。设备、管理、销售及人员报酬等成本,也被更大的产量和销售量分摊。其次,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充分利用掌握先进科技的优势,获取新的技术。阿迪的优越在于世界领先的专业性能;而锐步在于独到的、特有的时尚性和新颖性。因此,两大集团都希望相互吸取对方的核心技术,使产品“有特色”且是“完备”的。

2.经营上的协同效应

根据排名阿迪很难进入耐克、锐步占领的大片市场,即使进入也很难达到期望的市场份额。锐步的美国市场对阿迪是最重要的,并购回避了进入市场的难题。阿迪产品的目标是专业运动员;而锐步定位的消费群体是妇女、年轻人和一般消费者,并且锐步的高尔夫球和所罗门滑雪服装器材拥有很大的市场。锐步还是惟一可以设计、制造,并且在几乎所有销售渠道中销售NBA、WNBA、和NBDL各支球队的鞋帽、T恤、绒衫和其他服装产品的企业。新企业将在篮球、橄榄球、冰球及女性体育用品市场协同合作,可望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总额翻番。

3.降低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经营范围跨越多个领域,就可以抵御单一市场波动、变化的风险。阿迪并购行为减少了产业内核心企业数量,保持了市场的先进性和占有性,减少了具有可与之竞争的企业数量,从而能够联手抗衡耐克。阿迪和锐步所涉及的领域和市场存在着差异性且各有特色,强强联合更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价值,带来巨额利润。2003年阿迪销售额370亿欧元,利润超过11亿欧元,企业价值被权威机构评估为400亿欧元;锐步拥有巨大的美国市场,市场估价为26亿美元。并购后两家企业的价值是总价值的加权平均值,其市场价值往往隐含着一种内在增长驱动。因而并购不仅使阿迪市场集中度提高,也使单位资产价值上升,即并购活动本身就创造了价值。

二、对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影响

1.抢占市场份额,挤垮民族企业

阿迪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规模的扩大其影响,抢占市场份额;同时,耐克在中国保持每年增加500个销售点的扩张速度。所以,民族品牌的生存空间必然受到空前挤压,前景不容乐观。

2.民族企业应该通过学习壮大自己

国际企业的靠近,能够使民族企业看到更先进的技术,更科学的管理,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本身的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必然会缩小差距,赶超行业寡头。

3.机遇和挑战并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并购产生了两大寡头的市场博弈,对中国民族运动品牌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挤垮这些品牌。但市场规律表明:只有那些有眼光、有创新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才能得到并购所带来的机遇。这也帮助我们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建文:产业经济学[M].学林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

[2]聪慧网info.shoes.省略/html/zt/lining/

篇6

【关键词】政府干预;并购;绩效

一、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一)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理论动机

并购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壮大,以至于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受益于它。这是资本执着于并购的原因。企业并购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行为,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从企业并购的商业行为特点和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经济资源的社会效用角度看,政府没有必要对企业并购进行过多的干预。但市场失灵的存在使政府干预成为必要。当市场失灵时,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并购不是有损于并购参与方的利益,就是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市场失灵要借助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政府加以克服。政府需要承担起调节经济和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的责任,从提高社会效率和公共利益出发,制定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平衡并购参与方的利益,约束可能导致垄断的并购行为,利用政府自身在宏观信息方面的优势,引导企业并购行为。

(二)政府干预的初始动机

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干预是从反垄断开始的。谋求竞争与垄断之间的平衡是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初始动机。

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初期,企业的兼并活动几乎不受政府政策和法律约束。过度的企业并购形成了垄断,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这与西方国家传统的自由竞争价值观念相悖。这种状况导致了美国第一部反垄断法的诞生,即1890年的《谢尔曼法》。该法案规定,垄断贸易是违法行为,政府必须取缔旨在限制自由贸易的联合式勾结。1914年,国会制定了《克莱顿法》,反托拉斯《克莱顿法》的颁布,使得带有垄断色彩的横向并购难以进行,资本追逐垄断的成本得以大幅提高。

(三)政府干预的普适性动机

政府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干预不仅存在于欧美等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更存在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中国家。我国是“转轨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为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相对于“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和“有管制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更多地介入了企业并购活动。政府往往会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企业并购。并购的发生会改变利益关系,改变业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为了保护相关各方的权益,政府需要对并购加以干预。政府保护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并购双方企业相关者利益和国家利益两个方面。

二、政府干预的效应分析

(一)正面效应

由于政府行为在国有企业并购中是存在一定必要的,因此政府的介入将会给国有企业的并购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

(1)政府发挥中介替代功能。对于国企并购双方而言,政府适当的引导、干预和牵线搭桥,可以实现对我国不健全的中介机构体系的功能替代,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现阶段中介机构力量薄弱的缺陷,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并购活动。

(2)政府行使产权流动的监督权和协调权。如果并购活动涉及跨地区、跨行业的不同企业时,必然带来利益上的重新调整,从而影响到被并购企业隶属政府部门的财政收人和主管部门的既得利益。这时,政府通过产权流动的监督管理权和协调权,可以协调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并购活动在更大范围内盘活固化存量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政府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对企业并购起着导向作用。由于产权流动的低效性,大量的资产存量凝固在低效部门和行业上。通过企业并购,这些闲置的固化资产可以流向资金短缺的产业部门,达到优化的效果。但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政府干预和调节,引导这些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增强并购动力,提高经济效率。

(二)负面效应

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和多元化目标下,常常会出现混乱,以政府的目标代替企业的目标,给企业并购活动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并且,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些公司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国家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股权设置模式。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表明,尽管改制后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形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实质性的进展却严重滞后。这突出表现在政企不分的现象仍较为严重,政府职能存在“缺位”“、错位”“、越位”问题。政府职能的“错位”与“越位”又将导致“政府干预”问题。简言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然存在传统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所以说,政府干预是并购绩效研究未得到一致结论的原因。理论上,并购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但实证研究却未能得到一致的结论。为什么我国会存在这种“并购绩效悖论”?因为企业并购活动是并购双方基于市场化原则自由达成的契约,较少地受到政府的干预。但是在我国,地方政府有动机和能力要求其控制的上市公司缓解当地的失业率问题或者实现其政治晋升目标,盈利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常常受到地方政府的负面干预、收购公司的收购决策常常是出于地方政府的政治目标,而不是基于企业效率最大化目标。

篇7

关键词:企业并购 并购动因 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一般涉及到四种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委托―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并购的理论,下面将分别加以综述。

一、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

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并购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现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周整:横向并购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并购,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并购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并购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井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模效益的达成,只有在横向或纵向并购中,优势企业既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又达成了规模经济,这一假说才能够成立。

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二、协同效应假说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2+2>4。对于并购公司而言,2+2>4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通过并购方式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且在企业并购活动之前,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规模都达不到时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范围经济指企业能够利用现有产品的生产销售经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关的附加产品。

(二)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例如,合并公司的举债能力可能大于合并前各个公司之和,从而可带求税收上的节约,或者举债成本更低,从而可带来财务费用上的节约。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的税收减免大于并购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三)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假设两个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在高管理效率公司并购另一个公司之后,通过资产重组、业务整合,可以改善低效率公司的管理技术以创造价值。

三、委托-理论

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决策或控制人)和所有者(风险承担者)之间的合约不可能无代价地签订和执行,由此而产生了成本。该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并购可以降低成本

公司的问题可经也适当的组织设计解决,当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时,决策的拟定和执行与决策的评估和控制应加以分离,前者是人的职权,后者归所有者管理,这是通过内部机制设计来控制问题。而Maline(1965)认为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Fama和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在自由现金流支出方面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成本是并购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管理主义

Mueff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决定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但LeweHen和IIuntsltlan(1970)的实证分析表明,人的报酬与企业利润率相关而与销售水平无关,此结果与Muller的假设相反。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收购本身实际就足问题的表现形式,因为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为了其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并购决策。

(三)自大假说

Roll(1986)提出的自大假说认为,并购企业决策者过多地关注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从而忽视或有意回避两家公司合并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协同作用,而并购企业的过高估价来自于自大――他们的过度自信。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增加了人们对企业并购动机的认识。这意味着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是增加企业的资产,但其决策违背了股东的利益,并购价格过高。

四、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并购的理论

篇8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现状;财务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资源配置与优化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手段,在企业的兼并重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实现多元化投资,实现外部增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虽然企业并购带来很多利益,但并购过程中也涉及到很多的财务问题。而这些财务问题的存在将会阻碍企业并购。

二、企业并购概论

企业并购,指的是企业兼并与收购活动的总称,是企业进行经营以及资本运作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兼并是指一家企业取得了对其他家企业的控制权,一般是用现金或证券等其他形式买下他们的产权,然后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和权力义务关系合并为一家企业,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企业收购则是指企业以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了另一个企业的行为。因为企业兼并与企业收购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被一起统称为企业并购。

具体而言,企业并购的动机和目的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扩张的需要;2. 发挥财务协同效应,扩大资产,快速占领市场;3.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4. 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从而进行低成本的竞争。

三、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企业并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起步上晚于西方国家,但发展速度很快。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目前的并购方式显然是落后于他们,从我国的企业并购众多案例中来看,采用的主要是承担债务和现金收购的方式,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的并购方式,比如股票收购、股票换股以及杠杆收购等方式也逐渐增多。企业并购是涉及范围广、风险大的一项复杂的经济行为。企业收购过程当中出现的其他问题最后也都是以财务问题的方式体现出来。

(一)政府对企业并购进行干预

企业并购应是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主动采取的一种战略行为,其并购的动机应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但是企业并购的动力不只是单单来自于企业的内部,它还来自于政府部门,甚至政府的动机比企业自身还强。为了缓解减少财政压力,政府盲目干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制约了并购市场的发展。在我国,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国有企业,尽管帮扶企业摆脱亏损的局面使企业走出经营的困境是政府干扰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然而这样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二)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问题

由于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晚,加上企业界对企业价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国企业并购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评估价值很多不准确,国有企业一般是低估价值,而私营民营企业则是高估,互联网+更是严重高估;2. 信息严重不对称且失真,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导致并购损失;3. 只关注有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忽略了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致使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不准确;4. 并购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以及对未来的预见性,这无形中也导致并购的损失;5. 定价方法太单一,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方法在选择上受到限制,导致结果的不科学性和不确定性。

(三)并购企业的支付方式问题

支付方式单一是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金支付-资产置换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并购活动中最经常采用的一种支付方式,它需要收购方在一个确定的日期内支付相当数量的资金,收购方因为现时付现能力而使得交易规模也受到限制,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在跨国并购中则是意味着收购方要面对货币可兑换性以及汇率问题。因受到资金瓶颈的束缚,企业并购很容易发生资金短缺的情况。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支付方式,最典型的是政府将经营不善或是陷入困境的目标企业无偿划分给收购方,从形式上看收购方是没有进行支付任何金额但实际上是承受了很大的安置成本和剥离费用。除了这个还有资产折股式等特定的支付方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很难进行正确核算企业的并购成本也不利于控制并过程中和并购后的成本,所以给并购后的企业整合带来困扰,并且增加了财务风险。

(四)并购企业的融资问题

在企业并购中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另一因素是融资问题。并购融资的主要特点是融资成本大,融资成本也就是企业为了获得所需的资金而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比债券市场的发展要快得多。上市企业一般比较青睐于增发新股和配股,但非上市企业则是比较青睐于上市募股的融资。

目前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 中介机构的融资非常有限,我国还没有形成占主要作用的中介服务机构,所以能够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工具和能力非常有限;2. 融资渠道单一、不畅通,而且很保守,没有任何创新,这是阻碍我国并购交易发展的关键所在;3. 广大中小企业和绩效较差的企业很难获得并购所需的资金,而且又是用于并购这种高风险项目,所以贷款更加困难;4. 在办理融资过程中,非法融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并购法律法规不健全

篇9

一、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进行并购活动,其目的在于利用并购产生的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调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我国企业并购起步较晚,在并购中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政府干预过多。并购应是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而自愿采取的战略行动,企业的并购动因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但在我国,许多并购行为并不是出于纯粹的市场经济动因,政府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企业动机,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企业摆脱亏损局面,使企业走出经营困境,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为。笔者认为,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产权界定不清,产权关系复杂。

(二)价值评估欠准确。企业确定并购目标后,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合理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作为收购的底价,这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能否准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并购企业准备并购的时间长短、是善意并购还是恶意并购,目标企业是否是上市公司、最近一次被审计的时间距并购的时间长短等。也就是说,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根本上取决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水分较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并购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并购方很难准确判断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价值的收购价格,由此导致并购方资产负债率过高,目标企业不能产生预期盈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三)支付方式单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并购的证券化程度低,被并购或交易的资产多为实物形态的资产,而非证券资产,发达国家盛行的换股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起步。这种以实物资产作为并购或交易标的的交易方式,往往由于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安排、债务处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并购的谈判过程和交易过程复杂化,从而使并购的成交率低。笔者认为,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杠杆收购中的垃圾债权发行和过渡性贷款安排都高度依赖于投资银行。在西方国家,中介机构不仅参与企业并购的咨询、策划和组织,还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在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才刚刚起步,投资银行的行业操作能力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

(四)占用流动性资源过多。我国企业并购大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大量闲置资金,就需要对外筹集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采取债权融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会使并购后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额都大幅上升,资产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度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使并购方资产流动性减弱。大量的长期负债还会大大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或令企业被迫接受一系列限制性条款,限制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和资金的正常运作。因此,企业应根据并购目的、自身资本结构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避免因融资渠道、还款方式选择不当增加企业资本成本,令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二、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为了使并购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实行政企分开。政府部门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或行政机关,是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除搞好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外,更重要的职能是搞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政府部门不是经济组织,更不是企业。企业是生产经营商品和劳务的经济单位,直接以赢利为目的,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构成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可见,政企主体不能混同,必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实现政企分开,就应该使政府与企业成为法律上两个平等的法人组织。否则,企业改革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来。只有有效地实现政企分开,理顺产权关系,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才能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避免两者相互“越位”;只有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与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角色定位。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明确界定产权,完善市场机制,加快企业并购中的法律建设问题。

(二)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准确的根本原因。企业在并购前,应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评价,并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估价。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估价时,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料来决定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三)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并购双方协商好收购价格,并购方就应根据并购支付方式着手筹措资金。并购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的资金筹措压力最大。并购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设计并购支付结构,以满足并购双方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企业并购;委托;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一、效率动机

并购的效率动机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效率理论从交易成本学说出发,依据“内部化”理论认为,并购行为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或者降低经营风险,进而提高运作效率以获取利润,其效果被称为并购的“协同效应”。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Porter提出企业并购后还存在“运作协同作用”,即相关或相似部门的合并减少了费用,同时各部门的分工专业化又提高了运作效率。知识在更广大范围内的转移使其功效放大。Jensen又提出当并购公司的经理人具有比被并购公司经理人较高的计划、监督和实施能力时,还会产生“管理协同作用”。

二、分散风险动机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时时存在风险。如果企业的产品品种单一,一旦市场需求低迷时,企业就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通过混合并购行为,进行“资本组合”,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依靠新产业和多元化经营来支撑企业,以降低或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性。混合并购分散风险的功能具体表现在:实现资本投向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利用资本来源的多元化,通过“共同投资,共同收益,共担风险”减少投资风险;利用资本运作的多元化, 通过增量的多元扩张与存量的分流置换回避市场风险。

三、委托动机

理论认为是追求私利的管理者驱动了并购活动的发生。Mueller(1969)提出假设,认为人的报酬决定于企业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企业规模扩大,而忽视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率。Jensen 和Heckling认为,部分问题使管理者容易丧失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其额外的消费,因为这种成本将其他大多数的所有者承担。Fame and Jensen认为通过报酬安排、经理人市场、有效股票市场以及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机制,可以减缓问题。当这些机制都不足以控制问题时,接管将可能是最后的外部控制机制。这一理论还产生了控制机制论、管理主义、骄傲假说等几种并购理论。

四、垄断地位动机

垄断理论认为,并购行为主要用于获取特定市场的垄断地位,垄断地位可获得强大的市场势力,即指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强大的市场势力可以使企业获得垄断权,这种垄断权有利于企业保持垄断利润和原有的竞争优势。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主要动机在于借助并购可以有效地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通过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销售渠道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

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而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保持长期获利的机会。获取垄断的并购,最有可能在横向并购中出现,即把相同性质的企业纳入自己的管理范畴,以消除市场竞争取得垄断地位,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产业集团公司有“合谋”垄断的动机和可能。Coase提出的交易成本学说,而Williamson(1991)对Coase 的观点做了最有力的推广和扩展,他提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将导致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可以通过“分层管理”来降低或者避免,而实施分层管理的机构就是并购方。Tnson着重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带来的交易成本,Buckler和Casson详细分析了中间产品所具有的某些“公共产品”的特性而导致的交易成本,Hennart的研究重新又回到了Coase对雇用合同的研究上,多项数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何种产业,随着横向并购的进行,产业集中度会随之逐步提高,但该产业主要产品价格却不会提高。

五、规模经济动机

规模经济是西方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动因的最早理论之一。Weston认为所谓规模经济,是指每个时期内,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的业务、职能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活动的动因在于谋求平均成本下降,因为企业并购可以将许多生产单位置于同一企业的领导下而带来经营上的规模经济。Weston认为其来源有三个:一是市场营销的规模经济效益。他指出数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可以使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从而充实了企业市场营销的经济基础;二是管理的规模经济效应。虽然并购后企业的管理费用大多数为绝对增加,但由于生产布局、设备利用、技术开发和营销能力等的改善,加之有更多的产品参与管理费用的分摊,使得生产单位产品所支出的管理费用呈下降趋势;三是研究开发的规模经济效应。

六、管理者过度自信动机

Roll(1986)以竞标理论中的“赢者诅咒”理论为基础,根据拍卖市场特点提出的“过度自信”假说认为,由于经理过分自信,所以在评估兼并机会时会犯过于乐观的错误。Roll是从管理者行为来解释企业并购现象的,认为收购企业的管理者试图通过兼并其他企业来提高企业利润,如果兼并确实没有收益,那么,过度自信可以解释为什么经理即使在过去经验表明收购存在一个正的估值误差的情况下仍然会做出收购决策。如果过度自信假说成立的话,那么,收购企业的过度支付就使其股东利益转移到目标企业股东,企业并购导致收购企业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大多数企业合并的实证研究表明收购企业股价的下跌,而企业收购却不能提供类似的数据(M.Bradley,1980)。所以,完全支持过度自信假说仍然缺少一致的研究结论。然而,“过度自信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企业并购现象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