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发展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张登科.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06):202-202
[3]张敏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与现实启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03):331-332
篇3
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行业逐渐发展起来,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系统比较多的国家,在广袤的森林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物种和森林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步入到了有计划的管理森林公园和建设森林保护区的行列当中去,当前已经初具模型,并且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各级森林公园共1476处,自然保护区共1757处,更有张家界、黄山和提上等多处国家森林公园被列入了世界遗产保护区域[1]。同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也逐渐的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各种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吃、住、行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可以说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最具有前景的事业。
2、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我国的自然景观类型比较多,周边的文化特色浓郁等特点,使得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行业在近年来迅速的发展起来,为我国的旅游接待奠定了稳定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提升,当前可以说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和难题。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中存着很多的问题。人类的改造能力逐渐提升,能将原本自然的环境和物质进行转化形成经济上的效益,但往往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长远性的利益,因此出现了森林资源滥砍滥伐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本身有限,长时间的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导致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这在当前已经成为了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森林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及对策
3、1提升环保意识
森林旅游主要依靠的是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最终形成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许多森林生态资源风景区,包括自然保护区中都经常会发生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乱扔垃圾,随意采花等现象[2]。这种现象就会在长时间以来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现阶段一定要重视起环保意识的强化。不仅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还要从全面角度来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告诉他们森林资源是怎样为人类的生活做出贡献,并讲解一些环保小知识等,促使游客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人人在思想上得到了环保意识的提升,才能更好的促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3、2采取保护性开发措施
我们在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起保护性资源开发,将目标定位在促使旅游资源能持续发展的目标上。开发与保护之间必须是统一的,对资源的保护要建立在开发的前提上,而开发则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经济则是保护的重要动力所在,三者之间相互依靠,并形成统一。我国当前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那么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一定要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加以重视,保证森林资源能持续发展。
3、3完善相关制度
我国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上一直以来都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持。新西兰的《保护法》当中明确的规定了必须提供与保护有关的资料为游客服务,因此新西兰也格外的重视相关的宣传资料制作和展示,为游客提供帮助[3]。而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应当积极的建立起相关条例规定,鼓励有人参与到自然中感受自然、了解自然,而不是实施豪华游方式来感受自然风光。
3、4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要想建立起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那么就必须要积极的提升服务的质量,而专业人才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将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森林公园中涉及到了多个相关学科,包括林业、旅游、建设、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加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对此一方面应当积极的培养起专业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现机会,发挥他们的优秀才能。另一方面则要积极的吸取一些优秀的国外经验,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从而提升业务的水平和整体服务的质量,为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篇4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旅游;优势;对策
前言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的最北边陲,其不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呼中自然保护区、大白山、北极村等都具有独特性,其旅游资源呈现出了大森林、大冰雪、北极光及大界河等鲜明的特色,使生态旅游的形式得以较好的体现出来。而且随着其知名度的提高,会有大量的潜在客户群,对推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生态旅游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入可观的优势,同时还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关联性,可以直接拉动该地区各行业经济的增长,充分带动了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吸收了地方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社会更加稳定。
1 大兴安岭生态旅游现状
目前大兴安岭全区内不仅拥有自然景观,同时还有人文景观,而且实体景点也较多,具有界江源、高寒冰雪、北极光及大白山等具有全国垄断性的五大旅游资源。这些资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是极佳的森林生态旅游载体。拥有众多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占黑龙江省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的三分之二。具有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大兴安岭地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与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东北三省、韩国、日本、朝鲜遥遥相望,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内,因此大兴安岭林区可以称之最富生机的经济区域,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资源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具有数量及类型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其处于中国最东部,也是最冷的地方,其冬季较长,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是冰雪爱好者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林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而且具有众多的古文明遗址和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有着人类历史的文明,同时也有着古朴的民俗民情。
2.3 市场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优势,而且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开展了各项专项旅游活动,不仅能够很好的迎合当前旅游者的喜好,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增长,林区的各项专项旅游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2.4 生态环境优势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的较晚,而且林区人口密度较低,其生态环境保存的较好,在夏季季节,森林内鸟语花香,林区内蓝天白去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3.1 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精细产品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充分发挥神州北极、雪域林海、湿地界江和北疆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以“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为主打品牌,以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旅游城镇建设为依托,重点开发“北”资源为主的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冷”风情特色突出为主的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以点带面,打造“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的生态旅游产品,全力塑造“神州北极”的高美誉度品牌形象,把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成为一流的养生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3.2 加大宣传,强力推介大兴安岭生态形象
紧紧围绕“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的主体形象,花大力气进行多维多向、立体全面的对外宣传工作。组织美术、影视等专家制作明信片、邮资门票、画册等宣传资料;邀请国内著名的有经验的导演拍摄有特色的、制作精美的生态旅游专题片或宣传广告,在中央和重大省市级电视台播放;邀请重要杂志和刊登专题宣传文章,并常年开设宣传生态旅游专刊和栏目;组织摄影爱好者开展旅游摄影采风;通过网络扩大旅游宣传。
3.3 优化环境,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增强服务功能。在“吃、住”上,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产品和地方特色餐饮产品。在“行”上,要紧紧围绕增强“通畅性”和“可进入性”,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使各景区之间互相贯通,保证游客能够顺利通达;在“游、购、娱”上,加大旅游休闲、购物、娱乐场所建设,延长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刺激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欲望。
3.4 培引结合,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旅游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运用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和智力来为大兴安岭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借用社会专业机构人才力量,主动与高等院校“联姻”,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
3.5 建设独特的地域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比翼齐飞”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是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地域文化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品位,旅游有利于挖掘、丰富、优化、保护地域文化。大兴安岭地区应坚持“突出地域特点,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文化”的文化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历史资源、生态资源、民族资源,重点打造了“森林文化、北极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管乐文化”五大文化品牌。
3.6 将低碳理念融入旅游发展,打造知名的低碳旅游目的地
目前低碳环保是国家在环保保护事业上大力倡导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低碳旅游处于刚起步阶段,其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是一项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活力。而在旅游业上打造低碳产品,则需要旅行社、随团导游和旅游者三方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实现。
首先需要从旅行社方面入手,从环保的角度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和娱等各个方面。如充分利用林区生态旅游的优势,食用林区的绿色食品,住在林区绿色认证的酒店,在观光过程中使用景区电动观光车,使整个旅游的行程都在低碳环境中进行。
其次从提高导游人员的环保素养入手,使其在导游过程中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对美景的解说当中,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行为,从而使旅游者对低碳环保得以更好的了解。
最后需要旅游者从自身的小事做起,在旅行过程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每个旅游者的配合和努力,可以使低碳旅游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来践行低碳行为,使低碳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肖胜和,诸葛仁.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
篇5
关键词:青海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生态旅游业
一、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
青海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们务必认清省情,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大规模、高水平的发展,以四个发展为指导,通过转变增长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青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中,以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特征,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而旺百业”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会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有利于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升旅游竞争力
从我国旅游产业竞争的总体格局来看,为到2020年实现旅游强国之梦,目前已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定为支柱、先导或重要产业。近几年,青海旅游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圈两带和一区”的大力开发与成功营销;仅2011年上半年我省接待国内游客502.71万人次,入境游客14450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1.8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10.2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32.31亿元。旅游五大指标同比再创新高,其中,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5%和26.3%。这些数字,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潜力巨大。因此,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青海省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走内涵发展、规模发展、效益发展、生态发展的路子,打造国内生态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我省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三)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学者宋瑞认为,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社区做出现实贡献,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中至少五项:雇用当地导游;雇佣当地人作辅助工作人员;购买可持续的当地产品;购买当地劳务;销售适宜的、当地制造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向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提供现金和食物捐助;按照折扣价向当地居民提品 。 所以,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
二、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TO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本论文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调查,对青海生态旅游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以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为目标,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结合生态立省战略,扩张拉动全省经济发展,青海省投入巨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车里程达增加了1.2倍,“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开工建设。玉树三江源机场建成运行,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一大批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重点发展乳业、牛羊肉和马铃薯、蚕豆、沙棘、枸杞等产业。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二)劣势分析(Weakness)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相比较而言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呈现出以下劣势:
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形成生态旅游的热潮,特别是青海由于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而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开展生态旅游的政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青海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将青海建成中国西部生态屏障的目标”,以及 “五大生态圈”的建设和“三大体系”的构建,从国家到省、州、县都出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关政策,这就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生态旅游的成功经验。至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许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如非洲肯尼亚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美国国家黄石公园生态旅游、瑞士自然和文化生态旅游、尼泊尔山地生态旅游、我国湖南张家界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我国四川九寨沟生态旅游、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等,这些成功的生态旅游经验都是青海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借鉴的。
丰富的智力和技术资源。近年来,我国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研究经验,形成了一些适用于生态旅游的理论和技术,为合理利用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威胁分析(Threat)
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青海省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一定挑战。如西部的四川、云南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四川、云南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青海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青海吸引游客的主要是观光型、文化型产品,尽管近年来在产品多样性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与四川、云南等以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闻名的地区相比,青海省并不是典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地区。所以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卫书记指出:“在新形势下,把旅游业培育成青海省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是一项事关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全局的战略任务。”因此结合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SWTO分析就如何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首先,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其次,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三,在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旅游资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和文化特性,务必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以资源为依托,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一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两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予以有效的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借助环湖赛和中国夏都品牌,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包装宣传生态旅游,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整和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国道教文化发祥地品牌。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首先,建议省旅游局设立“产业生态旅游年”,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再次,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最后,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结语
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目前,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转变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务必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观念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推动产业升级。综上所述,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现“四个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青海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瑞;《生态旅游:全球观点与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20;
[2]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 [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5;
[3]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来进行管理和约束;
[4]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广西生态学会2003年学术会 2003:155 -159;
[5]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31;
篇6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10-1
1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大兴安岭林区的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冰雪浓缩了黑龙江省的自然特征,集聚了我国最密集的高品质寒温带林业生态景观,拥有地形地貌多样性的博物馆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拥有特色鲜明的北极文化、匠心独具的冰雪文化、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实足的森林文化。但在八十年代木材采运业垄断全区经济的历史时期,几乎没有得到利用。经过”5·6”大火和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危”困境后,旅游业发展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目前,正在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的北方生态旅游名城,有自然、人文景观6大类,24个基本类型,100多个实体景点,5条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构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了时代的需求。
2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 行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目前,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少而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和力度,给行业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品布局呈点状分布,同构现象突出,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不强;应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开拓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制度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体制创新促进行业腾飞。
2.2 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一是旅游要素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绝大多数景区缺少观光车、景区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等;二是交通运力不足。目前漠河有两趟航班:一趟航班(漠河——哈尔滨——北京),一趟航班(加格达奇——漠河)。铁路有两趟慢车,一趟快车。虽然可以做到季节性加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可进入性较差,“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严重。三是缺少固定的交通工具。缺少固定的交通工具,给游客出游带来诸多不便。
2.3 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客源市场拓展乏力,产业链条不畅。旅游营销力量分散、营销投入不足、营销机制不活、客源市场营销手段比较单一,难以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产业意识薄弱。尽管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发展较快的产业,但将生态旅游业并入非生产性行业的陈旧观念,客观上形成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障碍。应当从潜意识中尽快剔除这一认识,牢固树立生态旅游业的产业意识,为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勃兴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2.4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
生态旅游业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区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质量不高,人才比较缺乏,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服务、导游人才,更加缺乏有一定理论深度、了解当地生态旅游业状况和发展趋势、思维开阔的旅游策划人才和头脑灵活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以及精明的经营管理人才。
3 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3.1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大兴安岭林区牢牢把握现有优惠政策,争取西林吉镇、加格达奇加北乡、呼玛镇、塔河镇和新林塔源镇5个城镇享受省级重点开发区优惠政策及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项目和资金支持。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行上,充分发挥空中航线的优势,争取引进多家航空公司,在旅游旺季加开临时旅游列车。在住上,加快三星级以上宾馆建设。在吃上,利用当地特产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提高游客购物率。在娱乐上,打造休闲娱乐小区。
3.2 强化管理,建立培训体系和专家指导的辅助系统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主要为:管理人员,一般工作人员。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和就地转化的方式,通过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完成对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项目应该随着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进行技术革新,并且要求建立生态旅游主管部门同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推动生态旅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3.3 运用市场手段,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突出宣传重点,创新促销方式,扩展宣传途径,借绿色食品宣传生态旅游,瞄准广阔的客源空间,将目标定位于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着力扩大知名度,打造生态旅游名牌,形成服务精品,突出特色产品,延展产品系列,带动周边项目,共同将“蛋糕”做大、做好,形成了旅游宣传促销的立体架构。譬如绿色食品的包装上可以印上林区生态景区的图片,良好生态的宣传可以大大加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度,而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宣传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的名片。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22604
1 引言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实践的热点[1]。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看重的大多是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忽略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方式转向了生态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与生态问题的加剧,生态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开始受到关注,成为各国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重庆巫溪县地理位置独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良好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对巫溪县的自然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巫溪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 自然环境概况
巫溪县地处重庆东部边陲,大巴山东段南麓,界临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位于重庆东北旅游“金三角”(奉节、巫溪、巫山)的腹心地带[2],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地形,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最低海拔近139.4 m,最高海拔近2796.8 m。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有不少珍稀名贵物种。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其数量多达350种,野生天然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其次,巫溪县位于湖南、重庆、陕西三省交界的腹心地带,南部临重庆市巫山、奉节两县,北部连接重庆城口县和陕西镇坪县,东部接湖北省神农架景区、竹溪县,西与重庆开县、云阳接壤[6],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其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最后,从重庆境内来看,巫溪位于渝东北旅游“金三角”的腹心地带,其旅游主题形象鲜明,旅游竞争力大。
2.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
2014年,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的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分区战略目标的决策后,巫溪县被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7];2015年4月,巫溪县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5年全县旅游工作目标任务部署会议,会议要求巫溪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立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全方位推进“两环一线”的生态旅游发展带建设,计划并实施好“全域景区化”战略,加快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品牌活动和道路建设工程,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不断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2016年10月20日,巫溪县在市政府新闻厅举办了生态旅游新闻会,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巫溪将重点打造县内生态旅游。由此可以看出,巫溪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3 依托“长江三峡”黄金线路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拳头产品之一。重庆市政府在规划其区域空间格局的时候把渝东北作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北是加强三峡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提升长江三峡的整体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三峡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重庆市也致力于将“渝东北翼”构建为品牌突出、产品丰富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在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巫溪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巫溪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更离不开长江三峡的助推作用和带动作用。
3 巫溪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体系比较缺乏
巫溪县区域面积4030 km2,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以往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旅游体系的构建缺乏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首先,旅游景区之间联系度不强,景点与景点之间孤立发展,如时而打造巫文化,时而打造红池坝,景点缺乏相互带动作用;其次,缺乏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偏重于生态观光旅游与节庆旅游,缺乏生态体验、老年养生、学生科普教育等参与性生态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需要;最后,巫溪县生态旅游业六要素之?g缺乏联系,孤立发展,这与当今倡导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背道而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产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链不完善,导致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低,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体验,造成了资源浪费,拉低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3.2 生态旅游发展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巫溪县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巫溪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阻碍和改革开放前长期发展第一产业的影响,其旅游发展结构一直处于比较陈旧的状态。
现今,巫溪县生态旅游发展仍受到交通落后、生态旅游市场分散、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不清晰的影响。县内三大产业之间联系不强,各个大小景点都无法走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没有将近年来提倡的“旅游+”和“全域旅游”等发展理念真正运用到生态旅游发展当中。巫溪县旅游投资方式单一,政府在旅游投资与发展上过于强势,干涉力度过大,无法调动市场活力与民间资本,生态旅游发展过于封闭,缺乏与周边湖南、陕西等省市的交流合作,不引进外界实力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也不重视搭建项目合作平台,无法将县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效益发挥出来。
3.3 生态旅游人才队伍薄弱
巫溪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受到旅游发展结构单一和缺乏旅游体系的制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专门从事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且仅为少数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分散,旅游各方面所需的人才缺乏实际经验,与生态旅游发展能力要求相一致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旅游要改革创新,关键要素是人才,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旅游业的综合水平和服务质量[13]。巫溪县在人才教育方面应该将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应该创办生态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也应该把生态旅游作为核心课程;要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管理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懂得现代旅游管理的人才,以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人才和具有较强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的导游人才,使巫溪旅游人才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都能够适应旅游竞争的要求。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在旅游富民上要有突破,就必须让整个巫溪县的居民加入到巫溪?h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加快形成巫溪县生态旅游建设全员参与的局面,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民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通过增强旅游的收益来促进民众的积极性,自觉把自己作为生态旅游建设成员,真正树立主人意识,提升整体生态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4.4 加强宣传,强化促销,加大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
巫溪生态旅游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完整的营销宣传体系,全方位宣传与整体宣传刚好也符合“全域旅游”的思路,完整且有特色的宣传会为巫溪的生态旅游打造出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品牌。从宣传的范围来看:可以借助长江三峡的影响力,从仅是市内宣传扩大到国内宣传,从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宣传转变,将巫溪县的生态旅游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向外宣传,建设旅游品牌整体形象,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从宣传方式来看:旅游宣传方式应该多样化,策划举办生态旅游节庆活动,如巫溪巫旅游文化节;通过电视、网络、会展以及旅行社等各种形式,统一包装巫溪县生态旅游形象,全方位、立体化、持续不断地广泛宣传;协调发挥专家作用,邀请上级部门、国内外学术机构来巫溪召开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生态旅游专家学者等来巫溪考察参观,通过间接的方式宣传巫溪生态旅游产品,树立旅游对外新形象,扩大巫溪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5 重视基础,加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现代社会的旅游发展更加离不开网络化,巫溪县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应该着重于交通的建设与网络化的建设。在交通设施上,巫溪县交通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要提高巫溪县各景区的可进入性,不能仅仅依靠高速公路,还需要铁路、航空、水路等多样化的进入方式。在公路建设方面不仅要注重主干道的建设,还应该加强各分支公路建设,尽早谋划巫溪县城至巫溪神女峰的的高等级连接公路,尽快建成巫溪-神农架、巫溪-巫山、巫溪-城口、巫溪-湖北十堰四条县际联网公路,尽快启动选建在巫溪县境内的大宁河花台码头、巫溪深水港、旅游专用码头,加快游船改建速度[14],航空运输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巫溪县应加快巫溪县内各条主干道连通巫山机场的速度。在旅游游憩服务设施上,电力、卫生、医疗等设施应加强建设,各个景区内应积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内道路、指示牌、观景台等硬件设施,加强公用网络的建设,通过网络建设加强游客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自,减少与发达城市服务设施的差距。
4.6 凸显特色,打造亮点,着力推出旅游精品
巫溪素有“峡郡桃源”美称,是三峡腹地中最神奇、最原始的一方净土,是新三峡旅游布局当中的“三峡生态明珠”,也是巫巴文化故乡[15]。巫溪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口号的设计上也应该突出特色和亮点,比如突出巫文化和盐文化的悠远、栈道和悬棺的神秘、大官山的原始野趣、鸡心岭的雄险幽秀。挖掘生态旅游亮点时应注意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推出景点时应该将整个巫溪县境内的生态景点作为整体,将大宁河景区、红池坝景区、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生态旅游景点作为特色生态旅游景区,深层次的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时应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要借助大景区的带动效应,加强朝阳石林、团城山水、兰英寨古迹、古栈道遗址、古城古镇等周边景点的的推送,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加强大景点带动小景点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小景点的发展,力求形成全方位、整体规模的发展态势,促进巫溪县形成“全域生态旅游”的良好局面。
篇8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房地产业;经济危害
一、影响经济方式转变,造成产业结构畸形
第一,需求增长结构不均衡,增长内生性动力不足。2010年,从对海南省经济的贡献来看,其排名顺序是:投资遥遥领先,其次是出口,最后是消费。2010年数据显示:在投资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2.8%,比全国平均增速快9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一;特别是房地产直接开发投资,增长异常迅猛,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比增长62.5%,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2%。在外贸上,海南省一直处于逆差,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质上不利,单从外贸出口上看,全年仍实现25.8%的增长。在消费上,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比上年增长19.5%。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对消费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区域经济转型难度加大。第二,产业重心房地产化,旅游业发展将会受到压制。在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房地产业、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的现状下,海南省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结构布局,有被房地产绑架的风险。以旅游业为龙头、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最大融合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产业发展路线,但是如果房地产业先行发展,长期压倒旅游业的话,其他产业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二、刺激地方政府权力膨胀,拉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地方政府夺取干预经济的主导权。改革开放进程中,在经济领域内,中央一直以来希望政府放开、市场搞活。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在货币和财政刺激下,各地掀起新一轮房地产,地方政府职能又快速膨胀起来。就海南省来讲:地方政府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比重过大,成为最大受益者,财政收入增长率四年内数倍于居民收入增长率(年增长率最低也有3倍,最高可达7.5倍),而岛内居民利益保障相对不足;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政府是游戏规则制定者,规划所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同时又通过下属实体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成为实体经济的最大玩家。第二,在财政资金的挤压下,拉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海南省市场机制完善程度,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不高。在政府动用行政力量以巨量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更大社会信贷资金进行“国际旅游岛”建设时,民间投资在诸多领域被排斥在外;由于体制原因,政府相对于市场化主体,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内耗较大。在货币政策日渐收紧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和下属企业仍占用更多信贷资源,而为地方税收和就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其融资就会变得更难,一旦资金链断裂则极易走向经营失败。
三、财富分配机制扭曲,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由于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住房是最大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地方政府如果依靠房地产业创造收入、发展经济,势必损害本地居民最基本的居住权利,造成“政府富、居民穷”的两极现象。从人均收入上看,海南省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新一轮房地产热潮更是推动了岛内居民购房和居住成本上升;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岛”政策推出后,短期部分城市房价事实上翻倍(2010年官方统计数字,海口、三亚同比涨幅分别为35.5%、43.3%,分列全国70个大中城市第二、第一),而同期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远远低于房价上涨幅度。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助推房价上升,俨然已经成了一种严重扭曲的财富转移机制,它使社会财富分配愈加不公,降低了社会和谐幸福指数。
四、放大资产泡沫,埋下经济危机祸根
海南省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或收益为担保,通过搭建融资平台,获得银行中长期开发性信贷资源,用于政府性投资,只要地价不降、市场繁荣,银行认为信用风险无虞。房地产商利用银行贷款获取建设资金,是银行优质客户;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银行可以分享到高额利息收益。岛内外居民是房地产的买家,只要房价看涨,投机购房者可赚取转手差价,消费购房者可降低未来居住成本。银行放贷需求与政府融资需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需求、居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需求彼此呼应,借款方和贷款方达成默契,经过若干次博弈,合力助推房地产价格。只要房价继续上涨,整个链条看起来就是稳定的。但是,整个链条也异常脆弱,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锁反映,进而给居民和地方政府带来财务风险或者为金融系统带来坏账风险。
五、累积社会矛盾,提高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成本
海南省房地产业过度膨胀,提前透支“国际旅游岛”发展潜力,在短期内会引发诸多矛盾,提高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成本。第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强势国企为解决内部职工住房问题,采取非市场化手段筹建集资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团购房等,引发市场化购房者和福利化购房者之间的矛盾。第二,随着房地产价格上升,即使在市场化购房者内部,如已购和未购者之间、岛外和岛内购房者之间、投资型和自住型购房者之间,由于购房成本不同,导致贫富分化趋势明显,民众心理纠结失衡。第三,房地产商和购房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前者对后者在购房时,为了短期利益,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合同和价格欺诈,导致经济纠纷增多。第四,在土地征用上,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城市被拆迁居民,在拆迁补偿上发生利益冲突,引发公共群体性突发事件。第五,房地产开发领域,引发政府部门产生一些恶性腐败案件,给党和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第六,政府和房地产商,在市政建设和房地产融资上,强势获取社会信贷资金,对弱小经济实体在信贷上产生“挤出”效应。第七,信贷资金集中投向政府和房地产商,导致银行体系风险增加,随着宏观调控收紧,放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矛盾凸显。
六、浪费土地资源,助推农产品和居民消费价格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消耗型行业,而且具备不可持续、不可循环特征,特别是要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有资料显示,早些年,海南省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其中,可用于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土地价格一涨再涨,海南省各级政府为了经济利益,掀起了一轮圈地卖地。在2010年,仅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为4659公顷,其中93.60%为农用地;同时又征收1316公顷,作为储备土地以供出售。可以预计,如果海南省房价继续飙升,土地价格将会继续上涨,在对比农业和商业、住宅用地收益之后,农业用地将会进一步减少。可用农地减少,将导致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产品价格就有动力持续上涨;同时,房价高企也会导致居民住房支出上涨,也体现在居住价格上,如果按照最新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方法来调增居住价格比重,统计结果会让CPI涨幅更大。自2010年10月份以来,海南省CPI涨幅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6%;2011年一季度,海南省CPI同比上涨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价格水平居高不下,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七、不利于人才集聚,削弱区域人才竞争力优势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省面临的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如果缺乏与之配套的人才队伍,根本无从谈起。有资料表明,海南省在全国31个省市区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后三位。一直以来,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后,海南省政府更加意识到人才强省的重要性,不止一次提出:人才队伍总体水平不高,是制约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原因和最大瓶颈。但是,一方面,海南省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助推地价升高、房价上涨,最终会传导到CPI和PPI,引发居住和商务成本、服务和商品成本、生产和生活成本支出加大,而同时岛内收入水平徘徊不前;另一方面,城市房地产过度膨胀,信息、物流、交通、电力、教育、医疗等综合配套体系就会相对滞后。两者最终结果,致使海南省创业和人居环境全面恶化,从而丧失对人才的吸引力。没有人才优势,更不利于地区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发展丧失动力和活力。长此既往,海南省就会进一步陷入人才短缺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作者简介:
王培(1980-),男,硕士,会计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国库处。
篇9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当然旅游产业也不例外。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是我国生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经济发展良好的背景下,生态旅游景区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环境的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中的各种环境问题依然对我们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就目前来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少,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规模也不大,导致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主要对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让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 管理工作 问题 应对策略
前言: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主要是针对环境的影响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也在快速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对于地区来说更具备针对性,在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能扩大区域的经济来源,带动着整个区域的良性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会把旅游当成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自然的生态旅游会变得更受欢迎,但是很多生态景区受到了全球环境的影响,与生态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于生态旅游区来说,游客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因为他们的参观和欣赏会对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干扰,如果这种破坏超出一定的范围就会直接打破生态的平衡,而游客们生态意识的薄弱和环保意识的不强烈也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所以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工作和安全问题是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的。
一、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意义
1.1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游客出门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和放松,所以生态旅游景区必须把这个前提考虑到位,在景区的管理上以这个为目的,保证游客能够真正的享受景区。所以抓住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对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作用,让游客真正的信任景^,增强对景区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游客就会放松心情去享受景区,感受景区所有的美好事物。
1.2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个公共的场所,它可以一次性容纳很多游客,当所有游客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旦问题发生就会对景区的公共秩序造成影响。所以景区的管理有序能够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旅游氛围更加和谐,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1.3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有助于实现景区发展的目标
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管理,能够为景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保障,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因为景区的管理一旦混乱起来就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给游客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相反实行景区的良好管理能够保持景区的秩序,带动更大的游客量,促进景区的经济效益发展,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生态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生态旅游景区注重的就是生态和环境,可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游客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就算景区环卫随时清扫,这类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改善,这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严重的还会影响全球生态旅游景区的形式变化;另外很多生态旅游景区在环境保护的力度上都不够,管理上的工作比较薄弱,导致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差。
2.2生态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明显
旅游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旅游安全,安全第一是每一位游客都不可否认的观点。对于生态旅游景区来说,安全问题也是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的点。但是在生态旅游景区中,很多安全因素都被管理者忽视,比如景区中的植物、动物是否会对人类造成伤害;景区内的设施设备是否存在故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管理中重视的问题。
2.3生态旅游景区的收费制度不规范
我们经常从网络报道上得知,很多景区都存在着乱收费的现象,虽然被网络等媒体曝光,但是这种现象还是一直在蔓延。对于生态旅游景区来说,网络报道的负面新闻对它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业绩是直接相关的。景区的管理者应该维护景区的名声,为景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旅游景区的环保力度应该从多个方面一起入手,培训景区员工去保护环境是必要的工作,另外还得激起游客对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从两方面结合让游客和工作人员都具备环保意识,从景区里的一花一木开始。所以加强生态景区的管理,管理者自身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做好景区内每个板块的保护工作。对于游客来说,景区应该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传播,在景区内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设立更多的环保警示牌,让环保知识随处可见,可以给游客带来无形的影响,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去保护环境。
3.2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安全性
景区的安全工作在管理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游客最在意的就是景区的安全,只有保证了游客的安全才能让生态景区发展得更好,这对游客和景区来说都只有利没有弊。所以提高景区内的安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证游客放心安全的享受景区风景,从景区内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景区内的动植物要确保无伤害,景区内的设施设备随时检查和更换,做到游客的真正放心。
3.3规范生态旅游景区的收费制度
改善生态旅游景区的收费制度对于景区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收费是个比较实在和现实的问题,对景区的名声有很大影响。收费制度的改善带给游客的是放心,带给景区的是安心,这一改变不仅增加了景区的游客量,还给景区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旅游形式的选择,生态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现实社会中,生态旅游景区是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注重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促进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现代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整体性及综合性特征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旅游资源所构建的区域旅游系统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即开发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已迫在眉睫。因此,相关人员很有必要对于现代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况进行研究,以便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为我国旅游业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1.生态旅游发展的速度较快
在过去,我国发展旅游业,基本是以对于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换取经济效益的模式为主,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和质量的下降。随着生态旅游概念和绿色消费概念的兴起,弥补了生态环境逐渐恶劣的现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植和群众的积极响应。人们对于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旅游的诉求十分高涨,使得生态旅游在提出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旅游业产值的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2.生态资源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尽管生态旅游主要强调的是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毕竟生态资源的保有量是有限的,而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不能够长时间的过度开发,因此目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趋向于饱和状态,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短时间内不能够再持续地开发,应该将开发的重点转移到现在还未进行过开发的区域,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3.未形成成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型期,既要求发展,又要求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也再为这个目标的实现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为旅游资源本身存在破坏后恢复周期长的特点,及时采取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还是不能够合理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予补偿,其补偿机制显现作用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相关政府没有制定系统的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生态破坏现象无法进行有效的制约,从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
二、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紧张,总量少,而开发需求大,并且面临着后续资源不足、浪费严重的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1.提高生态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
在现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生态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加大对于传统技术的改造力度。通常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在现有情况下弥补我国生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一种有效措施,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不但能够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问题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提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还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循环利用资源的模式,尽量减少经济开发中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资源浪费,从源头解决和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此同时,需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是循环经济为现代生态旅游资源保驾护航。
3.引导旅游消费模式的改变
现代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全社会对于这个问题予以关注和行动上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要进一步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带来了旅游资源开发过渡、破坏严重的问题。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人们转变思想,改变旅游消费模式,珍惜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绿色旅游,开展与可持续经济相对应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子孙后代造福。
4.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在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起到指挥和引导的作用。要强化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源配置。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政府职能要逐渐从市场的组织者变为市场的协调者,做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纽带,促进三者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的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冲突,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政府、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三管齐下,使得资源开发能够更有效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还要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强效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开发中的损坏率,加大力度开发新的生态旅游资源,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紧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洪守礼,王万英,等.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草海的战略和实践[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2]光,赵农.决策权的配置与决策方式的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