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市场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内外汽车造型设计现状
全球有三个明显的汽车设计区域,它们是美国、欧洲、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美国主要是通用和福特两大集团,呈现出明显的特征:车体庞大、线条硬朗、装饰性强、善于创新。这种风格可以说贯穿了美国现代汽车发展的始终,直到现在,美国风格依然是世界车坛别具特色的流派。欧洲车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品牌做文章,非常强调品牌特征,设计大气沉稳、坚固尊贵、注重细节,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如发动机调效,底盘悬挂等方面。日本主要是针对国际市场来进行设计,设计风格较单调,没有突出的特点,这样比较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经逐步往中国转移,未来若干年内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将越来越快。如何接受这个“重心”并对其消化将至关重要。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从来不需要怀疑,成功建立研发体系才是保证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造型设计是研发体系的前端,也是容易被轻视的部分。企业真正的“用”好造型设计,才能建立起健全的研发体系,避免“巴西式”的沦为生产基地,进而被后崛起的汽车产业区取代。就在最近,大众收购了乔治亚罗90%的股份来充实自己的设计力量。大众的研发不可谓不强大,即使如此尚要以造型设计见长的乔治亚罗来强化,本土车企的决策层和研发力量又该做如何想法呢?
目前,本土车企对于造型设计的地位其实是缺乏认同感的。其一表现为只愿意对商业项目进行投入,对研究性的储备项目和前瞻项目缺乏投入的热情,甚至对不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回报的项目则根本不会投入;其二表现为缺乏对自有品牌造型的系统规划,对造型设计既缺乏决策时的科学性也缺乏换代时的继承性。其三表现为造型决策的非理性和不科学性,往往根据权威人士的个人偏好来修改和决策造型,导致造型质量的不稳定性;其四是对造型设计储备力量培养的缺乏投入,对造型设计教育的投入缺乏,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造型设计体系往往前沿到院校中,以资金赞助的方式来进行前瞻研究性课题,既为企业研发提供新思路也进行了合理的人才储备。
上述四个方面是造型策略的重要框架内容,也是自主研发体系的组成部分。只要车企稍许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即可建立起完善的造型策略体系为自己所用。评心而论,本土车企对于自主研发的投入正逐年大幅增长,尤其是2010年,车企的研发投入更是风生水起。但在具有强烈工科背景的研发圈内,似乎更趋感性的造型设计往往被视为对产业无足轻重。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通过实践建立车企对于造型地位的认知。
二、汽车造型设计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中级以下轿车消费者购车最重要的选择依据依次为品牌、外观、价格。从中外汽车广告史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汽车广告画面的主角是汽车外观的展示。从我国力年来的加价车现象说明,汽车造型对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轿车造型之所以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轿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又是一种使用可见性非常高的商品,因此对消费者的审美和社会形象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个人的穿着打扮还要大得多。在汽车产业山雨欲来的背景下,造型设计作为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界面,正确的认知造型设计地位和用好造型设计,对于每个本土车企都尤为重要。丰田的汉兰达在上市时就很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车型定位没有直接竞争对手。一辆25—40万价格区间内的大SUV,可以带来宽敞舒适的空间,看着也足够气派有面子,它的亮点无不压在中国内消费者最在意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尽可能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一是将目标顾客定位于对本车形满意度较高,而竞争车形品牌力较低,竞争较为不激烈的消费者市场;二是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以威姿为例,通过车形分析我们知道,它在车形设计方面的最大不足是整车动态感过于强烈。小型两厢车消费者本来就是较为喜欢动感较强的车形,威姿只不过是超出了他们所要求的动感度而已。所以,如果通过广告传输强烈动感给人带来的“好处”方面如给生活带来激情、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话便可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了。
三、造型设计是销量的第一要素
篇2
一、国内工程建设仍是主营业务
虽然关联交易工作量逐年下降,目前只占20%左右,仍有较广阔的揽活空间,目前仍应以开发国内油田地面建设、炼油化工、长输管道、大型储罐市场为主,特别是在炼油化工建设方面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以弥补长输管道工作量的下降。
在经营管理政策上要有所区别,一是把“自行揽活”与“自行揽活工作量”的概念区别开来,分别下达指标,分别考核;二是实行有偿揽活,分公司(或工程处)自己揽的活不一定自己干,可由公司统一平衡,但施工单位或项目部要向揽活单位(包括公司)交纳一定数量的管理费;三是揽活单位的界定问题,可由市场部牵头,组织计划、审计等有关部门进行界定,可分为公司揽活、公司与分公司共同揽活、分公司自行揽活等几个档次,分别核定不同的管理费比例。
(一)扩大海外市场势在必行
拓展海外市场新领域比开发国内建设市场的难度更大。因为我们是地区公司,单靠公司自身的力量直接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有很多不便,所以我们除了练好内功外,还必须有恰当的渠道和机制。我们认为,从揽活的角度讲,一要搜集国际招投标信息,尽快熟悉国际招投标贯例;二要做好内外市场开发部的工作,争取管道局出面替我们说话;三要协同管道局做好中油集团及中油工程建设公司的工作,争取挤入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份额。从施工的角度讲,我们一要做好人才(包括外语人才、国际管理人才和主要工种操作人才)的准备工作;二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有针对性地收集施工所在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施工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
(二)整合资源、培育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目前有一定数量的从事过产品生产、销售的人员,有生产压力容器、砼构件及弯管弯头、机电设备、建筑胶料等产品的基础,有不少闲置的场地、房屋和机床等设备,这些都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资源所在,只是没有充分利用罢了。由于机电产品和建材产品的生产,也曾进行过不少投入,始终没有形成规模,近年来又由于施工任务较多和某些产品生产效益不景气,干脆就放弃了。
整合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分散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工程施工和产品生产应成为公司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柱。在产品生产方面,一是要通过市场调研搞好立项工作,比如弯管弯头等管件产品的社会需求量、生产工艺、成本价格,引进家用(天然气、煤气)气体流量表项目的可行性,引进家庭采暖用的垫量表项目可行性等。这些问题都要经过调研论证后决策立项。二是尽量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减少投入,降低成本,促进发展。三是不管引进还开发,最重要的是决心和信心。
在整合公司资源时应抓好以下环节:一是确定产品项目时既要考虑公司已有的基础,又要考虑社会新的需求(当然都要经过调研论证)。对公司已生产或已生产过的产品要进行摸底统计、分析评估,对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可以保留并立足扩大生产,同时通过市场调研,对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销售前景好的项目可以立项攻关或引进生产。二是资产、资金的来源问题。首先要对公司现有的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详细摸底,分析评价,把初步确定的闲置资产或基本闲置资产与拟上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再进行分析评价,分为可利用的和仍闲置的两部分,然后,将仍然闲置的资产对外租赁,或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拍卖变现,把收益投入产品生产厂建设,当然必要时还需要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投入。三是组建专业化生产厂问题。可针对确定的产品项目分类、已有的专业设备、相应专业、工种人员和其他单位调剂出的富余人员(人员状况也要通过详细摸底分析),组建专业化生产厂,比如机械厂、管件厂、仪表厂、建材厂等。也可以在机械厂下设管件车间、仪表车间,在砼构件厂下设涂料车间、胶料车间等,当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分离设厂。四是生产厂经营方式问题。建厂初期必须得到公司大力扶持,实行优惠政策,使其在1-2年内具有一定规模,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以有利于公司发展为原则,初步考虑可实行公司控股的股份制经营、生产厂自产自销效益承包经营、与其他企业联合经营、职工集体买断经营等形式。
(三)机制是灵魂,人才是关键
企业的发展一靠机制,二靠人才。灵活的机制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1.组织信任、放手使用。一个人到一家企业工作,他本人的前途就与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不仅希望自己能够做出成绩,更希望得到企业的信任。现代大学生一般都有参政意识,愿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领导应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明确表示要发挥他们的作用,放手让他们去干事业,鼓励他们去探索,并允许失败,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到基层挂职,分管一部分技术或管理工作。这样既可使其受到锻炼,又体现了组织对他们的信任。
2.培训进修、激励发展。大学生一般都有在事业上得到发展的愿望,企业应当从政策上给他们提供支持,而不应把他们拴得太死。比如可根据企业需要和本人的愿望提供进修机会,允许或鼓励他们考研等等。同时要指导或协助他们制订发展目标,鼓励他们岗位成才。
3.承担课题、成果重奖。可结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和面临的施工难题,由大学生们自选课题,或由公司安排任务,让他们去调查、研究、探索,提出解决办法。公司每年可举行一次成果交流评比会议,对优秀论文予以奖励,对实施后产生重大效益的课题项目予以重奖。公司可以每年评选一次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含操作人才),由公司发给“人才津贴”,使人才香起来、富起来。
4.关心生活、住房优惠。大学毕业生新到企业,难免有一些生活上的困难,领导要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随时了解并尽量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家不在任丘矿区的新入厂大学生,特别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其住房问题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级虽没有专门的规定,但公司为了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又必须妥善解决。
(四)关于人才培养问题,下面谈两点看法
1.涉外人才。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离不开工程施工和产品生产“两条腿走路”。这就不仅需要培养或引进国内施工(生产)所需要的技术经济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或引进国际施工所需要的懂外语的技术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企业送出去培养的涉外人才,当他具备涉外工作能力的时候,应按具有“第二技能”享受“第二技能津贴”,从事涉外工作时应有较高待遇。
篇3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有针对性的激励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组织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全面薪酬管理的角度出发,探索科研院所薪酬管理的新思路,最终实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目的。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人类社会迈人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动力。而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人力资源成为组织生存、发展、赢得竟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随着国家各项科研任务的投人加大,各研究所都急需招聘到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在科研领域中能独揽大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提高科研院所在人才市场的竟争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结合全面薪酬理论研究如何提高科研院所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1科研院所人才现状
科研院所作为科研人才的聚集地,无疑在人才的市场竟争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同各类竟争对手相比,如今的科研院所早已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各类跨国公司大举进人中国市场,国内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提供了优厚的薪酬待遇;同时国家机关公务人员薪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吸引了一大批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这些因素均使得原本很受应聘者青睐的科研院所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步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受制于国家薪资政策的约束,以及各项科研经费在人力支出方面限制严格等方面的原因科研院所也无法在货币性薪酬方面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在一些应聘者看来,只有相对内向、适应环境能力差、没有报复、得过且过之人才会受雇于科研院所。因此,在一段时间来,科研院所招聘压力不断增加,骨干人才的离职率也节节攀升,这些都使科研院所的薪酬管理转变变的尤为迫切。
2全面薪酬体系理论基本内容
从狭义上说,“薪酬”指的是雇员因完成工作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支付。它包括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报酬(福利)两部分。前者如工资、奖金、佣金、红利等;后者如医疗保险、公积金、年度休假、员工培训等。全面薪酬理论认为,薪酬可以划分为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所有以货币或非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即外在薪酬;而内在薪酬指的是员工由于完成工作而形成的心理思维状态,如较舒适的办公室、较宽裕的午餐时间、较多地参与决策、较有兴趣的工作、较好的个人成长机会、动听的头衔、较为引人注目的名片、配合良好的私人秘书、研究人员设计研发出新产品所获得的某种心理满足感,等等。
概括起来全面薪酬主要由四大类组成,由核心至边缘依次为:薪资、福利、事业、环境。其对员工的影响也由里而外扩散开来,类似于涟漪的传播方式,被称之为全面薪酬的“涟漪式”影响扩散模型。
3结合全面薪酬理论谈科研院所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薪酬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员工的薪酬水平不应该仅仅由薪资这一项内容来衡量,而真正可以影响到对员工长远激励水平的福利、事业、环境才是更加重要的非货币薪酬和内在薪酬。
全面薪酬综合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粗略的对比就可发现,从全面薪酬理论看,科研院所在薪酬方面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使一些内在薪酬在市场竟争及人才队伍培养中得以体现和实施,是提高竞争地位的关键。
首先,将科研院所的薪酬定位在高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在前期招聘和录用过程中的宣传,做好全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应培训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专业水平,由于科研院所在内在薪酬方面的优势是隐性的,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与应聘者及时沟通,使其显性化。在招聘中,通过细致的宣传,与应聘者建立一种互动的交流了解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设摊收材料,联系求职者,组织专业面试以及介绍一些所宏观层面的情况。应特别对应聘者关注的薪酬给予全面地介绍和解释。这对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整合现有的福利项目。规范所、部门以及工青妇等各层次所开展的福利,将各类福利分门别类归入统一规章制度范畴内,编制适合员工使用的福利手册,充分发挥所各项福利设施和福利政策的使用。在新员工人所培训中进行详细的讲解,设立网站专栏,随时就员工的疑虑和关注热点进行解答。同时,增加福利的透明度,对于一些有选择性的福利项目可制定菜单式福利计划,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区分对待,增加福利的弹性,使福利也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而非以往刚性的生活保障。
篇4
关键词:建筑;成本管理;造价;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企业不但要勇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有活力,从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要具备比其他对手更强的优势,并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讲,担负着大量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工程建设管理的任务,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造价对施工单位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1、对工程项目而言,技术方案、措施的优劣,对整个工程的影响最大。一旦技术方案确定,就意味着工程成本已基本确定。施工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现场管理组织者,其全部管理行为的本质就是运用项目管理和各种科学方法来优化施工技术方案,从而降低工程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为业主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成为企业经济效率的源泉。因此在全员中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2、对工程材料而言,严格控制材料采购价格和管理使用成为增收节支的一个关键.施工费用中百分之六十是材料费用,为此在材料采购时做到多跑多看,货比三家,部分可以自己加工的自己加工,既降低了工程成本,也为公司取得了声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对工程管理费用而言,降低管理费用也是控制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管理费用中管理人员工资占很大比例,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根据项目特点选配人员,以岗定人,同时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时调整管理岗位和人员,是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能动性,既保持了工程的正常运转,又大大节约了管理费用,真正体现了项目化运作的动态管理。
二、我国当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发展现状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一般是指承包企业为使项目成本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所进行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管理工作。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些年来我国的施工企业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加强工程成本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世界发达国家将建筑工程项目咨询机构、设计部门、建筑公司、国家建筑管理监督部门、建筑科研与教育部门,有效地综合在建筑整体内。而我国目前建筑还未与国际惯例接轨,施工承包企业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较国外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的建筑企业要在世界舞台上逐渐成熟,就必须要在技术经济、管理和法规上不断完善,从方法、观念、组织和手段入手,为接轨创造条件。纵观我国当前建筑工程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1)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2)成本管理意识薄弱,认识有局限性;(3)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4)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5)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6)材料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制度不健全,没有编制合理的采购、使用、限额领料制度,造成损失和浪费;(7)施工程序安排不合理,导致窝工浪费,增加人力、物料和资金投入;(8)对项目成本预测不够重视;(9)成本核算流于形式,指导意义不大。
三、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要加强成本管理,必须要把基础工作搞好,否则加强成本管理就是一句空话。要搞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掌握成本管理的自身特征,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管理过程,任何一个项目的成本在一定的建设周期内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其主体是项目经理,内容是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一次性控制。因此,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公司(处)、基层和项目体系三级成本管理体制。按照公司(处)为经济效益监控中心,基层为利润中心和项目体为成本中心的职能定位,把项目成本管理的各项管理要求和目标合理分解,渗透到经营生产和技术质量等各专业管理之中,落实到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岗位,形成纵横协调的责任成本网络。实行分配与效益、效率挂钩,把激励机制引入到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
2、明确项目成本的构成,发挥工程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根据工程的报价、预算及定额,在综合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程计划成本,并提高计划成本的编制质量,使之既能符合工程实际,又能做到不漏项。区别工程费用开支那些可以进入成本,哪些则不能,以便加入控制,真正做到先算后做,质价双控落实到处。
3、彻底推行项目管理承包经济责任制。选择素质较高的和管理管理能力较强的项目经理,以工程造价为依据,进行项目成本经营承包责任制,对于盈利的按比例分成,直至全额留成,分成后一切的相应费用均由项目经理或项目体自行负担,对于亏损的也应相应扣罚,以确保公司利润。
4、增强总包管理能力。特别对于双包工程要以质量为前提,引入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防止以包代管、影响企业的声誉,砸了企业的饭碗。要按照总包管理的要求,增强总包合约能力和对其的约束能力,强化现场管理,为企业拓宽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加强项目成本管理的领导和监控。建立工程成本管理保证体系,规定各级经营管理责任制、大力开展项目经理任职评审、评优、创先等活动,围绕将成本管理和成本绩效列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对年度考核达标的项目奖励予以重奖,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又体现透明度,又调动了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培育内部模拟市场,杜绝无人竞争的状况。
(二)正确处理好项目各项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核心,但忽略了质量、工期、合同、技术、安全等,成本管理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好,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建设质量,满足投资者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建筑质量越高越好,当其超过合理水平时,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因此,在施工规划以及施工过程中,作为成本管理的核心,项目部必须找到一个质量与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尽量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力求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最小化建设成本,实现质量与成本的有机统一。同时,也应该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将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一方面要防止停工、窝工、返工等现象的发生,保证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缩短工期,以防施工费用的剧增。
1、强化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坚决做到工程质量有人抓,有人管,真正把质量当做企业的生命看待,努力创造出一批精品工程,用质量给企业扬名,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强化时间观念,做到好中求快。认真理会质量、进度、造价三者的辩证关系。在组织施工中,采用工程网络管理技术,从每一个部位到每一个工序都要做到超前指导,确保工程进展完成率,使工人明确工期对成本的影响。
3、注重合约,加强管理。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条件下,一丝不苟的履行合约尤为重要。不能给业主留下“履约能力差”的印象,要干一个工程,创一个精品,交一个朋友,留一个好名声,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拓宽市场。
4、管理到位。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做到到其位司其职,都要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促使他们做好各自的本质工作。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方案进行科学的操作和管理,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施工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质期结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的管理体制在成本管理方面都有差别。通过形成严密的成本管理体系,用统一的规范、责任来约束和指导工程参建人员的工作,就有利于达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共同目标。当项目成本控制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时,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现状问题;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06902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企业发展趋势日渐向上。建立完备的经济管理体系,拥有一套极具可行性的经济管理方针政策,在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在思想观念上不断创新,注入新的竞争元素。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中要不断地捕捉发展商机,及时发现企业不同方面的发展问题。针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积极探索提高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方法和策略,推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1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1企业发展运营财务资金支撑力度不够
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通病便是资金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运转模式——企业融资。目前企业融资管道不畅通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企业效益上不去,资金支撑力度就会相对减弱。企业的资金运转不恰当,会导致企业的其他任何环节都无法正常运行操作。资金筹集的及时性是我国企业面临尤为突出的问题之所在。很多企业面临规模上的限制、低于资金风险能力、在外信誉度不高等因素制约,迫使企业在发展运营中无法具备一些资金承受能力,筹措资金的管道随时会被冻结。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就会影响企业发展进度,进而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进度。目前企业过分依赖银行的扶持贷款策略,尤其是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高额的贷款利息背景下,就会出现企业在贷款偿还期限内无法按时支付资金,导致企业信誉度降低。
1.2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投资分析不透彻
企业面临着事成竞争的巨大压力,企业必须在收获企业效益的同时对办公设备实施及时进行更新换代,以此来跟上技术发展节奏,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要求对企业的专业人才素质要求随之提高。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上要考虑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双重兼顾,这对大型企业来说并不难,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就很难留住高技术人才。招聘人员能力的局限性就会对家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在运营上带来弊端,在投资策略上出现方向失误的情况就会常见的发生。一些企业家族化观念较深,很难接受新元素的注入,在经济管理模式上相对滞后,耽误企业经济正常运营。很多企业在投资商的风险估计不足,在经济管理态度上不严谨,资金闲置或是浪费情况频频发生,造成财务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企业项目负责人对投资分析不透彻,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没能紧跟现代企业元素的发展步伐,在投资项目的预测和计划方案制定上欠缺考虑。
1.3针对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匮乏
各个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发展水平。在企业不断运营的现代化状态下,我国政府针对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相对匮乏。相关管理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的政策扶持过程中,很多企业享受不到真正制度上的福利,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管道狭窄的发展状况。当地政府没能积极地与当地银行或代换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对当地企业尽可能地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不成熟、资金融资管道狭窄的企业,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标准上无法触及。企业内部间的人才流动性大,对专业人才固定在工作岗位上的定位不明确。目前企业与专业人才之间存在互相选择的空间性,企业在选择应聘人才时注重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注重能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作进展。
2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策略
2.1强化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积极革新经济管理意识观念,在不断的反复实践中获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方法和策略。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和经济层控股都由一人负责,在管理体制上缺乏合理的结构程序。企业必须强化财务管理的预防和规避意识,对财务支出和收入做严谨的流程控制。只有强化经济管理意识,才能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对于财务管理内部的员工队伍建设问题进行科学的培训指导,尤其针对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注重较为专业的理论基础功底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在强化财务管理的问题上,首先要制定一套被企业员工通过的制度建立,在根本上对财务部门工作提供保障。企业负责人对公司潜力人才充分审视,根据员工自身特长进行岗位分工。这样一来,公司可以保证工作的效率效果,职员也能信心满满的胜任自身喜好的工作,还可以感受到公司对自身使用价值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避免专业人才不稳定的员工流失状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跟会计的工作效果好坏有直接关系,会计信息失真是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的必要因素。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企业要注重设计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企业各部门的核心管理工作有效监督,施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奖惩制度,在员工不断努力的同时提升企业市场经济竞争力。
2.2加强企业内部员工队伍建设
拥有强大的企业战斗力,首要的及时必备一组强大的冲击队伍。加强企业员工的整体培养建设,根本上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的有效运行。在企业不断加深管理观念意识的作用下,必须对工作人员核心队伍的组间工作充分重视。积极开展经营管理的专家讲座,培养员工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增进对理论基础的指导意识。客观的开展工作流程,注重对管理秩序中每个环节的有效风险规避。对企业项目负责人等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管理策略的定期培训和学习,积极吸收其他企业的成功运营之处并得以融会贯通。领导与员工同时接受自身阶层的培训需要,以此来提高员工在企业岗位上承担的业务综合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建立公平的岗位主观竞争机会,根据工作能力和业务表现对员工施行升职加薪的机会,为了出色完成任务,员工必定会主动对自身业务能力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2.3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下融资管道的拓宽
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高,需要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拉拢外界一切可用资源。经济管理部门的资金运营决定着整个企业经济制度是否瘫痪,拓宽企业融资管道的态势迫在眉睫。缺乏资金的支撑企业项目必然无法正常开展,很多企业的融资管道相对来说较窄,经济运营能力不强,资金来源范围狭窄。这就要求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融资管道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协调相关负责部门,对企业融资问题权利配合,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设定下个地方企业融资系统,帮助当地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等经济管理障碍,为企业的财务资金可以正常运转提供基础保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地与当地银行多沟通交流,鼓励银行拓宽对企业的自己支持力度,进一度放宽贷款前提条件。企业自身也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扶持,对发展项目相同的企业间可以互相借技术设备和人才方向的培养,在不断学习和促进下提高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融资管道提供便捷的服务,是当地政府应尽的义务范围,更好地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3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要求企业继续存活的必要条件就是对经济管理体系无条件的进行随时的完善和维护。企业自身发挥好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依附于企业员工的内部队建设是否完善,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是否到位。我国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对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企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要积极采取方法策略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策略,及时改善企业发展的弊端现象,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行天,刘旭娥.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综合分析[J].中国商贸,2010,(05).
篇6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以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业技能进行培养,面试技巧进行培训等的指导工作。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多数是在毕业前半年进行的。学生们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学校开设各种各样的就业指导课程等,这种培训,带给大学生的只是具体的求职技巧上的指导,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提升高职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现在的某些学生是在只注重分数而很少关心能力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入校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是什么,未来是什么,人生如何规划等问题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一个有计划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做好就业指导的启蒙教育。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在毕业前的半年进行,这段时期学生既忙着应付各种招聘会,又要上就业指导等课,时间很紧,学生还没有消化好就去应聘,导致学生就业选择的时候显得很茫然。因此,在新生入学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2.高职学生定位不够准确。激烈的职场竞争、激增的应届大学生、严重的区域性就业失衡等问题,使就业市场的发展很不协调,学生往往偏重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区,这就使本来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职场,高职生不能准确定位、就业期望值又高,就业自主能力又不强,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重,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多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多注重政策层面的指导,多关注“就业”本身的问题,至于就业质量的高低,由于人员数量不足则很难顾及。而且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则多偏理论,案例也是只针对学生,离真正的职场情况还有一定距离,从职业发展方面的师资配备看也显得严重不足。
4.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缺乏。目前多数学校把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但仅限于理论教学,教师只是从讲授理论出发,学生也只是以接受理论为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用不大。教学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如何去适应社会组织的要求与挑选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较少有创业教育的观念。导致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没有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对身为高职生进行创业缺乏信心,在创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
二、高职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主题构想
1.加强职业规划的指导,做好职业启蒙期教育。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所以我们称这个时期为职业启蒙期。这个时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使学生对学好专业课有一个主动性,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做好职业定向期教育。大二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对所学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规划,我们称为职业定向期。在这个阶段我们采取的做法是:(1)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便进行职业定位;(2)完善双证制培养工作,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工厂聘请有经验的师傅参与培训工作,使学生在进入工厂前就受到职业技能的专项培养。几年来我院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至少拿到一个职业技能证,100%获得双证;(3)邀请企业负责人、优秀毕业生、成功的企业家等来校介绍就业的经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4)在高职2+1模式下的最后一年,利用“1”时间,将学生安排到工厂,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就业技能,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从而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实现更好的就业效果,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3.加强就业技巧的培训,做好职业冲刺期教育。大三进入到就业的最后阶段,为职业冲刺期。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教育、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外,利用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守信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为主并邀请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给毕业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综合辅导、现场讨论、模拟“双选”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辅导。让学生在不同的授课方式中去感悟、去思索,从而使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指导教师要利用毕业前的最后阶段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前的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4.摸清学生就业的想法,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前,要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效果。如,我们在生物08级学生即将离开学校进行就业顶岗实习前,专门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88.73%学生很想毕业以后马上就能参加工作,并有强烈的愿望;对就业的地点有61.97%学生希望在省内工作。对于企业的性质学生们要求的不是很严格,在民营和国企都可以,基本上持平。对薪酬的要求,有2/3的学生能正确定位,要求较合理。对劳动强度要求较随意的占半数以上。对于企业是看重现在还是未来发展的学生各占一半。在就业方面有95.77%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的推荐。对于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有35.21%的学生认为已具备,39.44%的认为一般,18.31%的认为不具备。对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愿意从事发酵行业的学生是制药行业的2倍。根据这些调查,我们在学生2+1顶岗实习前邀请了一些用人企业到我校来选拔学生,被选上的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一年,结束后双向选择,经过几年实践,效果很好,本专业的学生声誉一直在上升。
5.利用网络数字化管理,创新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指导的新模式,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QQ群,整个群是由教研室的老师担任群主与管理员,随时把握群的动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目前这个QQ群中有近200人,吸收了3个年级的学生,既有毕业班级的学生,也有新入校的学生。建群的目的一是建立与学生的密切联系,随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二是随时与就业用工有关的信息;三是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近半年的试运行,学生反应效果良好,我们将总结经验,继续将这个群办好,为学生提供一个随时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6.了解就业市场的行情,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发动全体教研室教师通过网络、调研等渠道,主动出击,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教育学生抓住机遇,随时迎接用人单位的挑选。如2010届毕业生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生物ZG07共有毕业生55人,截止到2010年6月15日一次签约就业协议52个,占94.5%;灵活就业3个,占5.45%;总就业率100%。位于全校高职专业的首位,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目前这些学生已经分布在各个行业,有63.64%是在我们专业的培养方向的行业工作,详细分布情况如图1。由于我们专业在就业工作上做的早,管理到位,不流于形式,为就业工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如,生物07级就业工作做的较好,这种状况已经延续到生物08级。现在生物08级在第2学年还没有结束,就有企业到校招人,现在已经签约实习的有:本溪汇源录用30人,山东德州汇源录用12人,辽宁科泰生物基因制药有限公司录用5人。另外,还有沈阳今方药业预计录用5-10人,沈阳依生制药预计录用5-10人,本溪市龙山泉啤酒厂预计用10人左右,还有本溪市木兰花乳业有限公司预计用10人左右。生物08级就业形势看好。
三.结论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做早、做细、做实,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坚持高职办学方向不动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从社会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职学生是可以找到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服装业 国际竞争力 国际市场
前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国,特别是中国的纺织品,其生产量和出口额均位居世界前列。服装业的繁荣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早在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就已经占全国总产值的1/10。而且,我国对外贸易中最重大的部分也是服装业,它对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经,服装业连续位居续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积极变化。21世纪以来,产业国际竞争力及我国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余为丽、王治对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著名“钻石”理论进行修正后分析出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认为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该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但这主要是以粗放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缺乏集约性,以此为基础构造的产业在量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质上竞争力不强。而谭力文、马海燕、刘林青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认为我国服装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附加值最低位次,大多数本土企业还没有切入主流的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非常脆弱。通过在数量上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张宏性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竞争实力不断降低的隐忧。很多学者通过对我国服装出口面临的国内外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分析,提过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对我国服装业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际经济的发展使得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通过对我国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找到其市场竞争的优劣点,并寻求有效地方法取长补短,以此促进我国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达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实力的目的。
本文中笔者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国服装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利于我国服装企业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竞争能力等方面不断进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以此提升中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服装业贸易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工价格越来越高。近年来,许多服装企业不断地引用国外先进技术(如吊挂生产线、电脑缝制设备、产品检验检测设备等)来降低成本,提高制造水平。另外,设计大师、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以及综合性管理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而且,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化使用,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现代化营销模式,那就是网上服装店。2009年,线上与线上复合营销成为营销的新亮点,销售额超过了300亿元。
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服装业的出口量一直处于下滑趋势,我国纺织品服装在2009年1月到7月期间累计出口额达892亿美元,同比下降11.3%。但是,许多省份和地区的服装业在总体下滑的前提下不降反升,海关统计表明2009年,福建省出口纺织服装9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辽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30.9亿美元,光九月份就达到3.46亿美元,同比增长0.26%。据了解,美国在2009年1月至11月期间纺织服装进口基本平稳,降幅在10%左右,其中,从中国进口纺织服装小幅增长1.9%,进口数量所占份额由去年的34%上升至40.69%。由此可见,我国服装业是有很大国际竞争力的,在金融危机下仍能保持较好的出口。另外,产业升级、内需刺激、国际品牌挤进中国市场以及国家和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创新以及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促使着我国服装业重新定位,将打造品牌服装、进行产品创新放在发展的首位,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陶瓷服装、智能服装、防手机辐射的服装等。
二、中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分析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笔者着重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来分析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水平及变化趋势。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所谓国际市场占有率(又名出口市场占有率)就是指一国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的比重,是竞争力强弱最直接的体现。计算公式为:MS=Xi/Xw,其中Xi表示i国的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该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MS是国际市场占有率,它越高说明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甚至在经融危机期间,市场份额也没有多少影响,但是欧盟服装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正在不断提高,有紧追我国的趋势,它将会是我国服装业主要的国际竞争对手。
表1我国与其他三个国家和地区服装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资料《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09》计算整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所谓贸易竞争力指数就是指一国产品或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国该类产品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数同时考虑了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和进口方面,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篇8
【关键词】装潢艺术设计;双师型
前言: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装潢艺术设计学生的时候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精密的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笔者结合我校的实践探讨了民办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培养策略。
1、 教师和设计师的结合
时代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教师的要求就是随时要和实践以及市场紧密联系,传统型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一个方面教师不能脱离课堂去参与社会实践,另外一个方面,学生需要由实践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予以辅导。在德国包豪斯时代,他们常常在工业设计教学中采取一名教师外加一名经验丰富的师傅的方式。在当前国内装潢艺术设计教学中,特别是对民办高职院校要采取这样的人员配置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同时装潢艺术设计也不需要达到工业艺术设计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形式合二为一,换句话说,教师在以理论传输者教学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设计者,换句话说就是采取双师型教师教学。所谓“双师型”教师,即为教师既需要由传输前沿的理论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又需要教师具备工程师和技师的时间能力。
换句话说,对民办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的教师来说,不仅仅需要他们对学生能起到“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同时需要他们扮演“师傅”的角色,做到“能文能武”。因此,对民办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的老师来说,仅仅具备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需要他们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同时在反哺学生,这要求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学习,为自己确定终身学习的长远计划,放弃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教学相长中不断补充和提高自己,同时也能为社会和学校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
2、 装潢设计工作室与课堂教学的联合
装潢艺术设计工作室是学生学习、科研和工作实践融为一体的场地,民办高职院校设立工作室是为装潢艺术设计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一个团队学习和实践的工作产所,在工作室,教师一个方面可以传输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模拟实践项目,通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工作室这样的小社会,理论和实践能紧密的联合起来,以理论带动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最后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在工作室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计划中的理论部分通过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分解传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联系市场,通过对市场动态的观察随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社会,在工作室的实践中根据市场的动态完善所接收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对市场的动态有最新的把握,不至于脱离实践,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3、 企业实践与课堂的融合
大多数企业盲目扩张、求利心切、目光短浅,大多不愿意投人精力与学校一同培养学生。然而,客观的环境并不能决定学生就可以完全脱离实际地学习理论了。装潢艺术设计在这一方面却是有优势的,企业难以接受大量的学生到企业实习,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学校加企业的形式,将实践的场地搬到学校的课堂之中。譬如,一门设计课,课前可以以学校设计工作室或教师的名义与企业洽谈,承接一个项目。上第一节课,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通过能力竞选确定职务。接下来的课程就以所承接的项目为核心,将装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项目设计相结合。同时,针对每组的不同情况与进度,采用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形式。这样从一开始就提升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项目是实际的,学生们的设计必须符合企业、市场的要求,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纯表现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与公司联系,进行相关的沟通;而企业也会在每一阶段派相关的人员到课堂中看稿。课程结束时,采取竞标的形式,让每个组的代表向老师和企业人员汇报本组的设计,与此同时,企业初步敲定满意的作品。这样,整个过程并没有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教学的进度,却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被企业选定的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中去跟进项目的后期工作,其余的学生则重新进人下一个项目。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被选中或淘汰,但最终所有的学生也都有机会从课堂的实践学习到在企业跟进项目学习。也就是说,并不一定要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一模一样的课程,而可以在不断地淘汰、中标中向自己最有潜力的方向发展。
4、 毕业设计与市场的融合
特别强调以动手能力见长的民办高职教育,要鼓励学生走进市场,确定毕业设计选题,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再创造和再提高,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提高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兴趣、热情和责任感,发挥主观性和创造性。如果设计成果得到采纳、应用,不但能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服务,更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能力。
如装潢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从市场中找选题,不但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装潢设计流程与制作,巩固和丰富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制作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要适应当前的市场需要,就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药根据教学的情况,调整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民办高职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其理论深、学术高、而在于其职业型。成功的艺术设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及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孙湘明,萧沁.对高校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J].装饰, 2009, (149): 38~39
篇9
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企业必须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在企业内部建立旨在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的企业研发中心,抓紧对产品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既重视新技术的消化,更重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新品牌,通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全省确定的高新技术、优势资源、重大技术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企业集团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着力提高四川工业的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也应当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善于运用经济手段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提升品牌竞争力。
发展集群,壮大整体竞争力。工业强省要求我省调整并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而发展产业集群则是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我省应该通过抓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应围绕产业优势,通过大的项目投资做强龙头企业,并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围绕龙头企业构建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等配套协作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作用,形成密不可分的强势产业群,增强我省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加强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好营销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学习国内外优势产品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方法,制定出符合各自企业和产品特点的市场营销办法: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品牌营销人才,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营销人员为开拓产品销路和提高品牌竞争力多做贡献:重视品牌宣传,健全售后服务,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
篇10
关键词:出版发行;企业;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33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竞争国家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一个竞争激烈、竞争层次更高的竞争氛围。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出版发行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哪些市场竞争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 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1)读者的竞争。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人们用于娱乐、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消费越来越多,这给出版发行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出版发行书刊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对于书刊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出版发行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新的出版发行企业进入市场有限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出版业的准入门槛不高,资金、人员、规模、技术、品牌等的构建和筹集都不会成为阻碍出版发行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但是,开放市场需要一个过渡期,我国目前的开放的局限性得以凸显。随着我国进入WTO之后,出版发行市场的开放性过渡期很短,这使得一流的跨国出版集团进入了市场,而我国的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新的出版物替代品的出现。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版发行企业生产的出版物受到了一些替代品的冲击,这显然对于出版发行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兴媒体的出现,特别是网络第四媒体的发展,给了传统的出版强烈一击,使得传统出版处于信息服务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的劣势地位。如何面对新的出版物替代品的挑战,已经成为了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4)同行业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发行市场已经呈现了开放化,这里面对的是同行业之间的正面战争。一个出版发行企业的图书数量、图书质量、图书价格、图书服务、出版周期、发货运货速度、促销宣传、分销商、营销队伍等都会成为影响竞争力的砝码。对于批发商、分销商来说,图书的种类、质量对于下一步市场的选择、控制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
2 分析如何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 调整产业机构
目前我国的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占据着出版发行市场的大部分位置,垄断了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然而,在目前的社会市场中,除了中小学生是出版发行市场的消费群体之外,还有一些各行各业工作者、家居生活女士男士、幼儿老年人等消费群体,而这部分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专业化的书刊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出版发行企业可以实施计划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分开的原则,根据行政区划和地区发展情况调整出版发行图书,实行职能单一化、图书专门化的出版方针,在保证出版发行事业支援教育事业的同时,走入市场,实现“自治”。
2.2 打破出版企业的行政配置
为了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国家要打破出版发行企业的行政配置,坚持政企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国家的宏观引导作用,逐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首先,坚持政企分开,就要逐渐取消主导和管理的关系,让出版发行企业自行走进市场,自行管理,在市场中不断调整和改革,提高竞争力。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决定出版发行企业的产权组合形式,允许企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组合,让企业具有良好的竞争、融合、结构优化氛围,进而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高水平的出版社、书店、印刷厂、物资公司等出版发行企业。
2.3 实行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市场化的今天,出版发行企业要坚持产销一体化原则,加强出版的上中下结合,积极融资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建设成为出版行业的龙头型企业,打造生产、营销、服务一体化的营销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总之,要坚持“不均衡发展战略”,积极鼓励大型出版集团的发展工作,促进出版集团与发行集团合作,打造出几个像“时代·华纳”的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
2.4 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抓好人才环节。在出版发行企业中,要加大对高级专业编辑、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外贸、投资理财等复合型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更新,促进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坚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中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杜一娜. 美数字出版发行专家9月抵京谈数字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820(003).
[2]陈奇亮.打造教育出版核心竞争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1126(006).
[3]程孟辉.关于出版社“核心竞争力”问题的若干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20703.
- 上一篇:关于乡村道路建设的建议
-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