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20 00:1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学生的多元才能,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审美情感的宽松环境。我从事美术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人的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能力的优劣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我、塑造人生的根本。因此,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一、以生活体验为依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实践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感受价值,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主体,要帮助学生明确所学习知识的价值,在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批判和反思的实践中达到知识的建构,根据教育专家研究:人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亲身经历内容的80%,所以,生活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所学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掌握所学与巩固记忆的最佳途径。故选择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的学习内容是学生们所需要的,我十分注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促使他们从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手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了兴趣、喜欢上美术课,学生才会去主动的去研究和思考,这个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要把知识的内容与生活贴近,并且要创设和提供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机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二、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自主学习课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当今的世界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普通的社会现象,富裕、孤独、任性、焦虑困扰着这些孩子,他们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更没有与人交流和关爱他人的机会,人间的情感,合作的伙伴观念十分淡漠。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特别关注孩子们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心理缺陷。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教育和生长环境,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学习的环境应该是有的可说、有的可想、有的可玩、有的可做。在与同伴的交往和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力,在集体生活体验中增强公民意识和道德规范,教育依靠的不是单纯的限制式的管教,不是要你怎么做,而是学生们在与同伴的共处中的相互约束力,从中感悟到的应该怎样做。人的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得到促进和发展。人的智能发展的轨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式,在少年时期应该充分利用环境,尽量为孩子们提供机会,使他们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同时教师要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们的天赋,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进行指导。在孩子们的合作交充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应该互相依赖、休戚与共、资源共享、互相成长。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同他人合作的快乐。正是在这种交往中,孩子们相互交流影响,互相观摩评价,互相促进发展,认识到自我在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及伙伴的长处,智能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开发。
三、充分利用激励性评价与评价的多样化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受教育者取得的成效的判定,在教育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评价理念和方法,以说教、约束为教育手段,学科知识为中心,通过讲授和记忆获取知识,这种“标准件”式的教育,必然要通过考试和定性评论。甄别筛选出合格这种忽视过程只重结果的量性评价,看似好像“分数面前从人平等”,实际都无时不在的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限制着他们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正发生着由静态向动态,量性向质性的转变。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和学生个性学习的培养。我常用的方法是:1.自评:每次作业完成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全班同学的作业,对自己的作业认定等级,讲讲在这节课中的学习状态,思考的问题和最成功的地方,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总结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察觉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反思和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互评:学生间的互评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为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互相尊重的信任的习惯,学会与人交往,并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力图对学生采取全面总体的评价,尊重学生差异,以鼓励更多的学生,肯定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努力程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
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而人自信的拥有又离不开成功,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呢?因此学生需要更多方面的鼓励,更多方面的扶持。一个鼓励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学生谈想法和创作体会,师生一起分享了创作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表现性评价成为一种动力,推动着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文化素养
一、陶冶民族文化情愫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民族文化,想要学生培养出艺术气息,需要从民族文化方面着手,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和艺术情感教育是很好的方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维系着课堂的纽带,当教师能够以丰富的情感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其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简单作画或者手工制作。另外,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设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素养提升
小学生处在幼年,其抽象思维尚未建立,他们理解事物大多是用的形象和图像思维,因此,美术课堂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趋势,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别样的美术课堂,充分利用美术的图像感和色彩感,并融入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又不乏想象的空间。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情趣,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体验。如果能够结合多媒体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图、文、色通过多样性组合构建出理想的美术载体或是作品,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且艺术感和灵活感十足。
小学美术的课堂,其重点并不是教授多少的美术专业知识,而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多少的艺术素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新思维。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通过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某些美术文化的情愫,探索他们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每个人自身个性的需求分层次发掘他们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
参考文献:
篇3
主题词:美术 实践 思考
开设美术特长班,是为了培养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回顾大岭中心学校的美术特长班的办学历程,规模由小到大,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学生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发展成学校的一个办学品牌。在教学中,笔者作为美术老师,不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悟美术、学好美术。
一、关注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美术专业有其独特性、系统性,除和其他术科的专业差异外还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果对学生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纪律散漫或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管理学生一方面要照顾到专业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辅导不是先上课后练习再讲评这么简单,而是注重在日常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作为美术老师,不可能每一分钟都在学校,在教室里教导学生如何构思、画画,但是,在课堂上,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在特长生的身上作个别指导,修改一幅画甚至要利用很长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会切身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和关爱,即便是学习领悟能力相对偏差的学生,在经常得到老师的专项辅导,也会增强其上进的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让大家在老师的“关注”下营造出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此外,老师在安排学生自由消化时也要经常在教室走动以免使学生在老师不在时养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通过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外的活动和思想动向,课外要经常和学生一起聊聊天,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
二、既定目标,优化传统教学方式
初中高中美术课程,需要一定的“积累期”,也就是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术老师教给学生不仅仅是技能技巧、而且包含更广泛的美术文化,使得美术教育所具有认识技能、情感创造形成价值系统。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当前形式发展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与实施,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规律,对学生采取分类教学,实现全面发展,避免“一刀切”的认识误区,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性,进行意向选修,分类编班,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潜能倾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学生能接受、老师所期待的目标。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笔者通过与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量,以摸清学生的美术表现水平。对后进生实行个别辅导,做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明确,双基与能力目标清楚,重视做好教学质量的反馈和课后的教学小结,加强基础教学,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创新方面,笔者多次探讨实践研究型学习教学,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探究环境,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及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多深入生活,多画,多记,多观察,在头脑中积累素材,平时对生活景物的观察积累如同观察社会同样重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另外,还采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投影、幻灯、电脑动画等多种媒体交替使用,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俗话说的好:“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素描的物品、写生的景点等等,都是我们周边的事物,接触的很多。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但是,当学生存在无问题意识的状态时,怎样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某一动机或者某一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这个动机和目标或许不仅仅是考上理想的高中,也有可能在美术这门功课中领悟艺术、感受艺术。笔者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就说说,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此外,探讨用趣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新知识的强大动力,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去选择模块,解决模块的问题,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战胜困难的决心。在教学中,如果单从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结构、透视等元素出发分析美术作品,学生容易感觉乏味。老师应将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美术鉴赏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美术教育应有的作用,传授单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将文学、历史知识融入到美术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才能主动有效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另外,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实践,让他们熟练掌握色彩,素描的结构、重组,写生创作的技能外,配合创作、设计、文字表达、欣赏等作一些辅助综合训练练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在基本功、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上下功夫。一系列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让学生不断的总结得失,表达自己对绘画艺术的感受,学生获得了许多的收获与感悟,陶冶了情感
以上是笔者个人对初中美术特长生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和经验感受,有许多方面不完整。但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这种新情况也包括美术高考是否有新的政策出现,教学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变化。所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长生的一系列问题,墨守成规只能是阻碍事物的发展而不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篇4
关键词:艺术综合素质;造型;素描教学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美术高考素描教学现状
1.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也是高考美术教学体系中的基础组成元素回顾近十年各大美术院校的考试题目,原有的训练项目如素描、速写等科目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增加了线性素描、石膏像、素描场景等形式。各省的联考题目也增加了速写、头像画照片、石膏像素描等内容。这些变化反映出艺术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面对这种变化,以往模式化的素描教学慢慢显露出弊端,虽然这些教学形式能让一些基础不扎实的考生快速获得不错的分数,但是面对这些变革,原有的素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具备优势[1]。时代的变化对美术高考素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教授模式化的技法难以满足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师只有从艺术教育的本质出发,建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完善、系统的造型训练体系,才能让学生实现对造型的认知与表达,形成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实现与大学的无缝对接。
2.高考美术教育素描教学应注意的内容首先,教师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为目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不是对技能的传授,提升绘画能力必须以强调和关注艺术素养为基础,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日后的艺术道路上才能更有动力,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否则,学生容易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作力。这样的学生即使升入大学也难以有效地完成大学的课程任务。高考美术教学可以将教学目标由绘画技术至上转变为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丰富其绘画技术。教师应避免单一、枯燥的模式化教学,因为这种条件下的造型教学训练犹如“背公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往往容易感到乏味,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为此,教师应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获得视觉和心灵的享受,通过学习艺术人文知识,感受绘画的乐趣,在日复一日的绘画练习中获得更多的动力。考前教学训练以实现和高校美术教学的无缝对接为直接目的,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的本质出发,重视丰富学生进入大学前的知识储备[2]。其次,强调造型,建立系统、完善的造型训练体系。分析数年来的高考美术考题可以看出,目前的评分标准仍是以写实风格为主要依据,因此系统性的造型训练仍是未来教学的重点。高考的题目是一种导向,不同院校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总体而言,不论是画石膏像、头像照片还是默画,其本质都是考查学生基本的写实造型能力。随着“美术高考热”的持续升温,许多美术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术高考生逐渐增多,市场的扩充让一些培训机构倾向于采用时效性、针对性强的单一教学方法,并将其作为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美术成绩的“秘诀”。个别培训班的教师甚至采用如鼻子下面加深色阴影、改变用笔材料等方法,追求速成、突出的效果。这些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深入地了解作品的造型、扎实地掌握造型方面的知识,往往会影响其大学期间对美术的深入学习和艺术创作。近年来,面对高考题目的变化和对学生文化素养重视程度的提高,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坚定自己的教学理念,具备长远的眼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造型认知水平。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对象,树立体块结构意识,才能让画面的造型更加严谨。无论考题如何变化,学生对造型的追求不变。教师要以造型基础的“不变”应万“变”,实现系统、完整的考前教学。美术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为终极目标,让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观念,培养学生系统、完善的造型能力,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美术高考素描教学实践策略
1.在课程内容上第一,强化艺用解剖通识知识与绘画实践的结合。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形成正确的造型意识,以写实造型为出发点,强化体块关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形与体的联系,重视对透视和艺用人体解剖知识的讲解,将通识课程内容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造型意识。学生的造型能力体现为对形体的理解能力和刻画能力。速成式的模式化教学未能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形体,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在某个地方加深色彩,或者用线刻画细节部分,以致作品千人一面、没有特色,明暗色调脱离形体,观者难以感受到内在骨骼和肌肉的穿插。要想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教师就要重视将解剖通识课程的内容与实践结合,在速写、素描人物头像、石膏头像课程中穿插艺用解剖知识,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手段。如,教师可以分解解剖形体,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类似几何形体的基本形和穿插关系表现人体的体积与结构关系。有体才有形,体量是表现的根本,形是将三维体积转换为二维平面,形成具有立体感假象的轮廓线。轮廓和明暗调子的表现都依赖于体的变化,只有了解了体才能将形表达清楚。在素描头像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头、颈、肩三者的穿插关系入手,以头部骨骼的突出节点为形体依据,由骨像到皮相,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外在形体转折的内因,从明暗技法组织上通过铅笔线条的组合、用手指揉、用纸巾擦拭等技法的组合,完成对人物体积感的塑造。第二,将造型原理的共性融入学生艺术感知的个性。教师应以对造型理论的讲授为基石,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原有写实具象造型的基础上延伸扩充,为学生介绍非具象造型的优秀作品,将艺术理论讲授的普遍性和学生艺术个体的特殊性相结合,在原有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在原有造型知识讲授的基础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学生能力提升与美术高考教学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采用分组教学法,引导创作风格较为类似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讨论,比较美术史中风格较为接近的艺术作品。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塑造形体和创作,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技术、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在提升学生绘画造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扩充学生的艺术知识储备,最终让学生实现对造型、材料及艺术表现效果的优化处理。第三,在课程中融入部分中外艺术史的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了解艺术史,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类对于美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审美标准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学生从多方位、立体的角度看待造型的表达,可以为日后走上艺术道路铺垫基石。关于艺术史的内容可以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主要依靠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达。如:在讲到人物速写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结合,为学生介绍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鲁本斯等艺术大师的速写作品,让学生欣赏历史上优秀的速写作品,感受艺术大师对人身体动态的掌握和线条的表现能力;在素描人像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介绍费欣、列宾等人的优秀素描头像作品,避免让学生只观看市面上单一审美的高考范例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与感染力。第四,将绘画创作意识与素描教学接轨。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高考美术素描以写实为主的评判标准,将超级写实主义的绘画观念与素描基础训练结合。高考美术素描带有强烈的应试特点,但是美术教师应在以应试为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超级写实主义的素描练习要求学生深入认识和观察对象,同时完成绘画的时间较长,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技法体验,也使学生对于素描语言的表现力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将长期作业与基础训练的短期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可以避免学生观察的不足,并能引导学生采用彩铅、水墨等表现形式完成作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路。
2.在授课方式上利用多媒体形式构建开放的、多维度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对造型的感受。当前,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单一维度的课堂授课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如抖音、快手等App制作教学短视频,与学生形成教学互动,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有朝气的年纪,对未来充满想象和希望。新颖的教学形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程设置上将拓展性选修课程与基础类必修课程相结合。教师可以将陶艺、雕塑作为拓展性选修课程,与素描石膏像、素描头像等必修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立体空间中树立对形体的三维认知,与之前在素描课程内容中掌握的解剖知识相结合,将对三维空间的认知通过二维平面的明暗技法塑造出来,强化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素描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只有通过系统、完善的造型训练,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美术课程设置如下。高一上学期以素描几何体、素描静物、速写人物为主;高一下学期以素描静物、速写人物、色彩静物为主;高二上学期以素描人物头像、素描石膏头像、色彩静物、速写人物组合带场景为主;高二下学期以素描石膏头像、色彩风景、速写场景为主;高三上学期到美术联考前以素描、色彩、速写综合复习为主。从高一到高三,学生可以形成逐步深入的训练系统。教师将艺术史中关于美术作品鉴赏的内容贯穿于高一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尽早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基础,让后期的技法训练更加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感受艺术作品魅力的同时,能够借鉴和认知艺术作品中的技法与美感要素,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3]。
篇5
关键词:小学生 美术课 兴趣 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
小学生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小学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挖掘,笔者就此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课《水墨画动物》时,我在课前用了不少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多幅动物水墨画的作品。刚上课时,我向小学生展示了那些精心准备的美术作品,他们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当我问他们是否想学习水墨画时,个个欢呼雀跃,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他们想学,所以那堂课他们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又因为他们的认真和投入,所以个个画得都很棒,虽然笔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画都表现得生动有趣,彰显着个性。这就使我感觉到学习美术,兴趣很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材料,比如旧报纸、硬纸板、废旧瓶罐、旧毛线等,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折等进行手工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上好美术课、学好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可启发小学生的大胆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的确,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先通过想象开始的。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发散思维、产生灵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样,在教学《我爱树木》这课中,我带学生去公园认识树木,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这就是对学生观察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才能使他们把握树木的色彩和造型。
四、改变教学方法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能够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可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篇6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实践;美术专业
平面设计是一门艺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学科,设计出来的作品以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平面设计方式丰富多彩,可以通过文字、图像或某些符号来传达信息。在教学中,平面设计对于美术专业来说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不仅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学生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平面设计的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以后的就业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对平面设计课程重视度不够,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上也不够深入,教学方法老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有实用价值的课程。这些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系统地探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问题能够让平面设计教学者更清晰地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1平面设计教学实践问题的“病灶”
1.1学校教学不能实事求是
现在学校里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大多是概论课,虽然讲解了很多概念,但主要是学生被动接收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记录大量的概念后根本不能及时消化,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能了解到零散的专业知识。这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对于一门刚刚接触的课程,学生还需要一定时间去了解,一味追求课程进度只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一知半解,可能有的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练习,还是不能熟练运用平面设计知识。设计类课程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现状是很多高校延续了中学的考核教学模式,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状态。
1.2新型教学工具的局限性
随着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我们可以很简便地运用软件来完成设计任务,计算机设计的便利和快捷是传统美术所不能匹敌的,它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创作,可以快速引用现有资源。这对于平面设计的创造本应该是件益事,但现在很多高校只教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反而减少了传统美术设计的教学。所以,现在学设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只是各种设计类的软件,离开这些软件后就不知道如何画图了,完全被工具所限制。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设计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自己动手去赋予作品生命,而不是复制粘贴计算机里的资源,所以老师不能只注重计算机软件的教学,还要教授设计的理念,不能丢掉传统的美术设计,让学生脱离工具的束缚。
1.3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轨
平面设计需要走出课堂,学生不仅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活学活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在很多学校是在闭门造车,教授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太远,没有构建很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没有足够多的机会去设计一线工作,严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变成有社会价值的作品,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延长了学生工作时与企业的磨合期。
2改善平面设计教学效果的“治病良方”
2.1改进教学理念
不能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还需要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老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的想法能够运用到学习和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设计的魅力。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创作作品,让课堂上的设计理念活生生地展现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的魅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将学生平常的实践表现放到成绩考核中,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寻找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2.2加强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的训练
设计软件让设计变得简便、快速,设计作品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互联网上能够伸手拿来的东西太多了,设计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导致设计作品抄袭问题严重。学生要具备自主设计作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出一份优秀的作品,如何通过设计作品向别人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练习。老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减少设计软件的使用,让学生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积累知识,让学生脱离工具给设计带来的束缚,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师,而不是只会使用软件的制图员。
2.3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平面设计必须要走出课堂,在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进入需要平面设计人才的企业或者单位合作,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设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实际成品的制作过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掌握平面设计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给需要平面设计人才的企业和单位培养输送平面设计人才。学校要制定出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3结语
平面设计本身具有艺术被认同的偶发性,平面设计作品是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与生活需求所结合的产物。一般情况,平面设计是一种以改造具体事物和影响人们的生存行为来增进社会转变的因素,它在新的流行文化的发现和推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设计对生活中一些边缘化和非主流的文化保持了一定的关注。事实上,平面设计是一门与其他领域有高度联系的学科,其特性使它具备了很多学科不具有的中心性,而设计者在这种属性下得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权威性。如今,平面设计在实践教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教师应当身先士卒积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实践环境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推动平面设计进一步发展。
作者:温宇君 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篇7
[策略依据]古人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思解,需解则长新。好奇好动、问题不断是小学生的天性。本文试图通过“问题式”教学尝试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生都喜欢上美术课,普遍具有眼高手低的特点,他们动手能力差,对老师的教学充满了期待,容易产生依赖老师或别人帮助的心理特点。尤其对一些好玩的手工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所在。
[设计思路]根据学生喜欢手工特点,笔者编写了校本教材:漂亮的小纸盒。教材难度适中,符合儿童认知特点,通过学习简单的折纸,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装饰纸盒并延伸应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教学过程分三部分实施:一、学习折纸盒;二、装饰美化纸盒;三、纸盒拓展应用。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也让学生自主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学力求始终贯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实录]一、谈话导入
展示教具,好奇生问。老师先和学生们聊一聊折纸,了解学生的基本折纸经验。然后出示纸盒范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和问题。师:其实这是用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来的。你们相信吗?
[意图解析]美术课始,教师利用一张纸折成的纸盒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诱发学生“生问”一张纸如何能折出纸盒?问题在学生的好奇心下不知不觉产生。
二、观察体验,活跃思维,大胆尝试
请一个学生尝试将纸盒拆开,证实是一张纸折成的,再尝试进行复原,结果很难成功。请学生分析不成功的原因?(折痕太多,搞不清楚。)老师再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事先准备好并有折痕的正方形纸,让学生尝试复原折出纸盒。
(意图解析)教师没有立刻揭秘纸盒是如何折出来的,而是设置了问题情境,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学生的质疑激情和解惑热情随着老师的“卖关子”水涨船高,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不至于让学生无从下手,老师又给了学生一条揭开秘密的线索――“折痕”,学生会在接下来复原纸盒的同时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
三、分析问题,适时点拨,尝试解决
学生尝试复原纸盒,结果未成功。请学生说说在复原时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老师进行归纳总结。1.折痕太多,看不清。2.按折痕可以折出大致模样,但是无法最终组合成功。3.搞不清先后顺序。4.完全折错了。老师给出提示:纸盒是在折痕的基础上最后一次性折出来的,所以必须先按折痕折出大体模样再组合穿插成形。老师提示关键步骤:穿插组合。启发学生思考,提出注意点:折痕清晰,折线对齐、方向正确。
(意图解析)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问题,同时也激发起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此时最需要的是有人指导点拨。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会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更加激发起成功的欲望。通过相互交流,彼此沟通讨论总结,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自主探索,互相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继续尝试复原,老师巡回指导。终于有学生复原成功,发出兴奋的叫声“我成功了!”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成功的秘密!其他学生仿做。经过试验摸索,全班同学先后折出一个个小纸盒。请学生总结一下是如何成功地折出纸盒来的。(总结成功秘诀)
(意图解析)教师没有马上解开谜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实验找到成功的途径,然后让学生复述复原过程,更体现了学生成功的自我价值。同学间的相互传授,也可以使同龄人更易于接受彼此之间的知识经验。而教师的适时表扬肯定,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成功的信心。
五、观察作品,美化装饰,引发新问
请学生观察小纸盒,想想还缺少了点什么?提出问题:如何将小纸盒打扮得更加漂亮呢?学生纷纷回答:可以在上面画画、可以在上面剪贴、可以加彩带装饰……教师表扬并肯定回答,请学生尝试快速给纸盒进行美化装饰,方法不限。鼓励同座之间互相合作配合完成纸盒装饰。展示部分作品,请学生介绍自己装饰盒子的方法。想想这些纸盒能用来做什么?谁来给它出出好点子?学生思考回答:可以当礼物盒、可以装月饼、可以装瓜子果壳……
(意图解析)单单让孩子学会纸盒的折法并不能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还需要孩子用审美的眼光给纸盒进行简单的美化装饰,从而提升作品的档次和水准,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提供了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告诉学生折好的纸盒还需要进行装饰美化,这里教师同样没有讲解如何装饰,而是把问题给孩子,给学生即兴发挥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六、拓展思维,多维互动,学以致用
老师提问:如果大家把纸盒都集中在一起,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可以当礼物送人、可以布置教室、可以做游戏、可以当奖品……教师提出建议:让我们一起用纸盒来布置教室好吗?想想该如何布置呢?请学生思索方案,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说出最有创意的布置方法。学生方案一:用绳子串联起来当风铃。方案二:用彩带一个个吊起来布置教室一角。方案三:组合粘在一起做个大的礼物。方案四:贴在教室墙上……让学生自愿合作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环境布置,教师给予指导。学生集体布置美化教室,巡回指导。
(意图解析)通过美化手中的纸盒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而将手中的纸盒进行集中布置环境,更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和灵感,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集体主人翁意识。此时老师同样只是充当了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孩子用自己的作品布置教室,美化环境。当孩子置身于自己创作布置的环境里,那种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学生沉浸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收获自然不小。
七、设置情境,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集体布置,学生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纷纷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老师引导学生说说这样的布置有何优点或建议?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展示其他不同造型的纸盒作品应用范例,让学生课后思考这些纸盒的其他作用。总结下课。
(意图解析)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中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同时又能从中发现某些欠缺或问题,思索改进的方法。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课后探索纸盒的其他开发功能。
[反思总结]本案例尝试在教学中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有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舞台;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自我见解,通过合作探究,达到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充分整合资源的目的。使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合作过程中解决了认知冲突,自我构建起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美术 单元教学 地方资源 展览
当同学们伫立在一幅幅美术作品前,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们在尽可能讲授一些基本知识以外,更需要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引导并带领同学们积极拓展美术实践活动的有效空间。
实践一:以“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促进某一教学项目的整体开发、设计,充
分体现区域特色课程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考、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发挥教学的整体优势
早在193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莫里逊就创导了著名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得到迅速推广,并发展成为多种不同的单元教学法。
我国目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美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采用“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几个课时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主题。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适用地方主题性课程的开发,又便于体现灵活多样的技能训练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地方特有的资源来组织教学,如乡村的麦秆、黏土、谷类、果壳、竹木等,海边的贝壳、卵石等,城市里的易拉罐、各种包装盒、装饰材料的边角料等等。WWW.133229.coM
学生作业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和装饰,提高作业的品位。某一日本学者说:“学生的作业不是垃圾!”说的是要珍视学生的作业,美术教育就应该设法让学生的作业更美,有更高的品位,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充满自信,而这一切都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各地学校纷纷研究开发综合课程,而美术作为一种表达语言是最能与各学科有机结合的。我们的做法是将寓言、童话、历史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设计、制作木偶或面具,以及相应的服装、道具、舞台进行表演;将物理、数学知识制作有创意的文体造型或运用于室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之中……
结合团队活动组织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然后组织教学。比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剪纸、刺绣、蜡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调查身边擅长此类艺术的艺人,请他们讲述这一艺术的传说、历史、特点、方法,收集相应的资料,然后回来创作;我们还组织学生调查社区(乡村)的历史和变化,让学生结合社区(乡村)的地形规划设计未来的社区(乡村),并分头设计制作各种建筑模型,然后将全班的建筑模型结合绿化、休闲、文化、服务等功能的需求,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组合成一个社区(乡村)整体的模型,最后可以此举办主题班会,届时可以请家长、社区里的人们一起参加,听学生们的想法,也听听大家的意见。
无论是乡村的麦秸秆、谷类、果壳,还是城市的易拉罐、包装盒、装饰材料的边角料,或者是民间传统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我们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其中的响应内容,采用“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实现地方特色的课程开发,从而摸索出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平时的作业展览时,展出的每一件美术作业旁都配上一本活页夹,其中存放着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时所做的文案。比如,中职学生服装设计的作业(在一个等人大的服装模特儿架上制作的以创意为目的的作业),在其文案中包括:服装设计知识,不同风格服装资料的收集(电脑打印、画报剪贴、手绘或复印)与说明,自己的服装设计稿(手绘、电脑绘画或实物拼贴)与设计意图,计划采用的材料(包括布料、线绳、纽扣、敷料以及废光盘、瓶盖等杂物),在制作时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了这一问题,最终的作业效果(照片),作业的体会或小结等。可见,我们不仅要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业,更要看重学习过程——学习、计划、研究和思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我们是通过“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去实现的。
实践二: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使学生视野开阔、激情倍增,同时也让校园文化更添风采
与教学结合紧密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展览,可以使美术教学出奇制胜、别开生面。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且能给学生创造学习美术的浓厚气氛,使其在自觉、主动和热情中学习。同时也为实现美术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学生阶段性作品(作业)汇报展。这种展览可不间断地举行,因为美术教学中阶段课是我们惯用的设课方法,也称强化训练。只要完成一个阶段课,接着就来一个学生作品(作业)汇报展,这样既可以鼓励先进的学生,也可促进后进的学生,也让所有来“读画”的观众评出优秀的作品编入画册,从而又提高了展览的品位,扩大了美术教学的影响面。
教师作品示范展。这种展览适宜安排在新学年之初,此时正值新生入校,豪情满怀。新的一天带给他们美好的开端,预示着今后的路将是什么样的一幅图画。教师的示范作品能够带给同学们美的享受,美的追求。同时,在技法表现上也能给以同学们一定的启发教育,为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绘画之路上注入新的活力。
分门别类专题展。这种展览一般适用于单元展、年级展、不同美术专业展、非美术专业兴趣特长展。比如:现代招贴画展、标志设计展、民间剪纸展、蜡染、扎染作品展、挂壁制作展等等。这种类型的展览,具有很好的可欣赏性,人人喜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成就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激发更好的学习热情。
全校学年大型展。这种展览是指举行学期展、学年展、分届展等等,一般选择上述方法之一种。比如分届展,可以把某专业班级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作个总结,并评选出更优秀的作品。学校不仅要发给学生美术作品收藏证,还将被藏的优秀习作推荐参加全国、省、市级举办的学生技能制作、美术作品比赛,或推荐到有关报纸、杂志发表。
美术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美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因此每一个美术教师都要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上下一番功夫,花一番脑筋,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空间。
篇9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兴趣以新奇独特的形式唤醒,用美的感染和化静为动的方法把兴趣激活,让其由萌动到活跃。而电教手段具有形声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的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美术教学的情境感
传统的绘画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式的新颖,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能够较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地释疑克难。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在学科中要体现美的教育性,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由于学生阅历浅等原因,对审美对象的比较、想象、联想能力较差,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表现一些教材中蕴含的美,学生往往很难感受到。有些学科内容蕴含的美是深藏在抽象的文字符号之中,教师用语言、神情、动作等都无法表达,学生就更加难以感受和理解其中的美学内涵。如果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形、声、色、光等共同作用下,能有效再现和创设美的环境及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传统欣赏课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审美教育势必沦为说教。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等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
而且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地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外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态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能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为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偏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可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减少常见的知识、技能、讲解、演示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的传播密度,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美术教学的新路子
在工艺与设计教学中,图案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都非常方便、快捷,比如说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如二方连续纹样设计,我按以下步骤,构思制作了四个课件:首先安排一组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运行时,学生便一目了然地看到了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作用。紧接着,播放一组二方连续纹样的花边,先出示一个基本纹样,再出示一个单位纹样(由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点击鼠标后,基本纹样和单位纹样自动地向左右或上下不断地重复、排列,形成了一条花边。让学生观察动画制作过程后,总结出二方连续的概念,即:以一个基本纹样或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的单位纹样,向左右、上下两方面重复排列,形成的带状的连续纹样叫二方连续纹样。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中当场演示的话,会费力不讨好。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通过电脑美术设计,以其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非常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篇10
我们这一代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差异不大,在许多方面都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也就特别希望通过良好的沟通,能为学生打开五彩缤纷美术世界的大门。在分析了教材上的局限和缺点后,我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上能很好地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上课的质量与效果。但究竟怎样才能把握两者的尺度,除了理论上的思考外,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比较来加以证实。在用心记录了构思和方案的基础上,经过推敲,我挑选了七年级十个班级中的三个尝试进行了教学试验。这一试验以一个学期为考察期,期间详细记下了相关的数据,以探索何种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三种不同的教学进度与内容安排
首先,七年级一班不做任何教学上的尝试,完全依照课本来安排教学顺序。其教学进度为:素描色彩临摹与写生中国画手工与设计。
其次,七年级二班在教学进度上做了部分改动,顺序如下:手工课素描色彩中国画设计课。在内容上也稍作改动。以手工课为开端,目的是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手工作品的效果展现让学生自我挖掘缺点并加以修改;之后引入简短的素描课程,加强造型能力;接着上色彩课,但不先画在纸上,而是改为给立体的物体调色,用新奇的方式和强烈色彩冲击来加深学生的色彩感觉,再回到课本内容,在纸上作画着色。国画部分内容稍作改动,用多媒体形式介绍宣纸的制造过程以及颜料提炼步骤,并让学生加以尝试,之后才加入用笔、用墨的技法教学。最后是设计课,课时增多五周,先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商业广告、设计,开阔眼界,吸取营养,并不急于动手制作,让学生多看多动脑,再在班内以社会上新产品会方式让学生自行连贯思路,用言语表达。师生热烈讨论交流后给予充分时间,并加以指导,最终完成作业。
再次,七年级三班大胆尝试,完全改变现行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具体操作如下: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手法,从游戏方式入手。课上直接摆放实物,允许学生用任何方法,比赛谁先在纸上画出它的真实大小,并规定画完后还要着色。用这种方法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接着,让学生自己调配二十种以上的不同颜色,并做成色表备用。这也要求比赛,看哪位同学能配出更多颜色。色表完成后,再要求他们用这些色块来表现立体空间。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对色彩的感觉。之后的课程也是尽量减少教授过程,多用引导让学生自行用笔和颜色去摹仿和创作,教师只起引导管理和提供材料、设备的作用。
2 学生美术能力比较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以七年级二班的效果最为理想。这不是说七年级二班的成绩最优秀,而是他们的整体水平最佳。我们的实践目的十分明确,是要知晓哪种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年一班坚持从绘画根本着手,确实提高了少数学生的绘画能力。但过多的理性知识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不再是喜爱画画,而把绘画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因此,使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很明显,一味地机械教学,是无法很好地提高整体水平的。
七年级二班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增加教学的凝聚力和趣味性,并引入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由于手法的多样性,令大多数学生都能集中精神学习,再加上结合技法的教授,学生们只需用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二班在整体水平上有很大进步。
七年三班的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非常愉快的。一些学生的作品非常富有创意,在色彩运用上也大胆且深具感染力。但在大多学生身上反映出造型能力的缺陷和构图的混乱。这说明纯感性的教学方式,也不很适合现在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已习惯于我们国家侧重理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要在方式上多加推敲和尝试,还需学生在学习方式、思考方式上有所改变,这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