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伏产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与扶助,我国的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逐渐完善,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产业链内部的消费者、中介组织者及上中游企业彼此之间的协同性较差,上下游之间缺乏一定的延伸性与弹性,我国积极加大帮扶力度,力求实现我国新能源光伏产业链供应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我国新能源光伏产业的优化与创新。

1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

1.1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内容

由电池供应商与组建供应商提供设备与材料借助物流传输给光伏系统集成商,光伏系统集成商在获取材料及设备后转化给业主,而同步开展的是电池供应商借助信息流将信息提供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对信息进行整合后反馈给业主。组件供应商借助服务流将最新动态发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在完成动态分析后将其传递给业主。在该模型中始终贯穿着资金的流动,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条。

1.2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结构

我国供应链的结构一般呈现出网状结构与线性结构两种类型,其中针对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结构模式一般以光伏系统集成为核心。对于光伏产业供应链来说。产品的最初来源一般是自然界中的硅,其最终的去向是我国的电力产业。产品基于一定的生产需求而生产,最终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于光伏产品来说,从原材料到产品其经历了光伏材料供应商及光伏成品制造商、光伏产品应用承包商三大主体,在进行主体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了光伏产品的加工、产品的装配及转换等。在各个节点之间就需要借助需求与供应关系形成光伏产业的供应链。

对于我国的光伏产业来说,其供应链管理从硅胶原料的获取到电池的生产及集成系统的开发应用,本身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管理,从宏观上说起要求同一条供应链条上的多种生产要素相互调和,增强供应链条的灵活性。借助供应链条,相关企业增强彼此合作,从而提升光伏产业整体供应能力与实力。光伏产业供应链的最终管理目的是借助节点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最小的成本支出最大的经济利益获取。

2 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型解读

在光伏产业供应链中包含所有光伏产业基本要素,最初的硅原料供给、组合及信息的传递,到光伏系统的建构与集成,再到业务的验收,具有完整性与整体连贯性。模式下的光伏系统成为主导,以获取最大利益为优化目标,借助自身在光伏产业中的纽带作用,采用契约形式实现光伏产业各个要素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健全各项管理条约、约束机制及奖励机制,并将其作为选择与衡量企业的合作标准。

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型中还包括最基础的监控中心、信息化中心等现代管理平台系统,真正实现内部数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步共享、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实时监控数据分析、低成本运行管理等发展要求。在该管理模式下,供给方处于相同的供应链条上,借助信息的有效传递,服务的及时监控等最终确保产品始终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供给,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管理与时间、成本等的浪费、光伏系统集成商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关键与核心,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充当领导者、协调者及监督者。

在光伏系统的集成管理中,集成商批量采购光伏电站建设的核心设备,在采购后期进行整合并发送给项目所在地。光伏系统的集成商借助与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签订相应的管理合同,建立完善必要的管理模式章程与规范,将此作为衡量供应商管理标准,实现该模式下个成员企业的行为始终围绕在光伏产业的促进上,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管理中,积极建立系统集成为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的必然性趋势。

3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物流、信息、资金管理分析

3.1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物流特点分析

对于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物流来说,物流量大,复杂性高,光伏产业链本身比较长,节点比较多,从硅材料到硅片,再到太阳电池片等,最后达到光伏发电系统,因此在物流管理上要求迅速及时,管理清晰到位。此外,光纤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但是易损坏,具有一定的时效要求,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物流能加强与之配套的物流管理,增强彼此间的协调性,从组件厂接收订单到发货,形成采购、仓储、搬运、生产等一系列环节的时效性,加快物流运作,提高企业利润。

3.2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信息流特点分析

我国的光伏产业政策依赖程度比较高,存在于各国各个地区的光伏产业政策中,对于光伏系统集成来说,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十分重要。供应链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开放并为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协同合作。因此对于光伏产业来说,其信息管理与整合要更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查阅资料,了解存盘,掌握订单,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高效整合。一般来说,信息要求合作企业之间对外公开,并彼此监督,信息的充分共享保证了光伏产业中的各成员能够以最充分的动态信息进行光伏产业高效的设计、生产、传输,最大限度满足当前光伏市场发展,也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是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模型管理中信息的共享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管理渠道。

3.3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特点分析

光伏产业的供应链流动方向为从消费方向向产品供给方流动,由业主将资金交给光伏系统集成商,按照逐层递推计算,光伏系统集成商借助采购组件、相关核心设备将资金转交给企业。在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下,企业成员在系统集成商的领导下,以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开展合理竞争。各成员企业获取的利益是长远有效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行业的效益越好,其更方便借助集成系统开展融资业务,在开展融资业务时要完善项目资金流收入及支出模式,借助供应链的融资筹划保证集成系统及集成业务良好的资金流模式。不同的物资种类与不同的议价能力决定供应商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根据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与自身的集成供应能力灵活选择。

4 结束语

鉴于我国能源紧缺及光伏产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我国必须加大对新能源光伏产业的扶持与发展。通过分析市场动态、获取产业信息,不断建立并完善光伏产业供应链,形成完整稳定的产业供应链条,产业供应上做好光伏产业的辅助发展,实现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新突破。当前基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在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投入资金大力支持光伏产业供应链的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为我国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新能源光伏产业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本厚.新能源公司光伏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2.

[2]王华.新疆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13.

[3]杨立新,蔡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产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

[4]张翼.社保基金投资新方向――开发新能源光伏产业模式的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39-41.

篇2

一、光伏产业的特点

这里从策略研究的角度探讨光伏产业的基本条件(如技术、生产流程、供应链等等)、结构(如企业作为卖者的数量等等)、行为(如R&D、工厂投资、兼并和合约等等)和绩效(如价格和技术进步等等)诸方面的特点和有关政府政策的特点。此处所谓特点是光伏业相对于其他主流能源产业而言的,并不是说其他许多行业都没有。

(一)在供应链和企业构成方面的特点。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由提炼太阳能级硅、制造硅棒和硅碇、切割硅片等三个环节组成。中游由制造电池这一环节构成。下游由装嵌电池模块和销售太阳能发电系统这两个环节构成。光伏产业的结构特点表现为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即上游的企业数量较少,从事中游业务的企业数量远比上游多,而下游企业的数目最多。

(二)在企业行为方面的特点。

光伏产业在R&D和兼并上有显著的企业行为的特点。在R&D上,最早的R&D是在美国进行的,光伏技术和源头在单晶硅、多晶硅的研究开发上。利用太阳能直接发电最为诱人。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在1954年就已经研制成功第一个使太阳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硅光电池(单晶硅光电池),其效率为6%。半个多世纪以来,光电池的科研仍然是先进国家的物理、化学、电子学、材料学领域之最受重视的课题之一,美国仍然是光电转换研究开发最先进的源头国家,挪威、德国和日本也紧随其后。世界上光伏企业研发成果的应用行为特点是在宇航技术上独步领先于传统发电器械,而在地面上的应用行为的范围与一般的煤发电、油气发电和核能发电的范围广阔性不能比拟。具体地说,在宇航技术中,各国多年来发射成功的几千个卫星、探测器和飞行器几乎都用太阳电池为星体上的仪器、通讯设备提供能源,而在地面应用方面则相当有限,例如,可将光电池用于铁路讯号灯和航标灯,以及为边远地区的水泵站、无线电通讯站等供电,在这些事物上已可和别的能源相竞争。美、法、德等国在七八十年代都建立了一些示范性的太阳能发电站,其中建在美国菲尼克斯一个国际机场的太阳电池电站,功率近230千瓦。

(三)绩效方面的特点。

这方面主要特点是光伏发电的单位成本的大幅降低和技术进步的时快时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太阳能电池的单位成本是常规能源的500倍,实在非常昂贵,到了20世纪初期的今日,以中国大陆为例:以煤发电成本为每度电0.2―0.3元人民币,中国的太阳能发电每度电成本为2元人民币。太阳能电池单位成本已缩小到10倍至6.7倍。可见,尽管在一般领域用电,太阳能发电成本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还不能拉平,但无疑的是其单位成本在近三十年内有了令人瞩目的下降。

太阳能发电的技术进步有时快时缓的特点,这是与电脑硬件制造的技术进步加速度相比而言的。电脑硬件技术进步的加速度,使人类迅速进入计算机时代。而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则随着油价的高低波动而显时快时缓状。20世纪70年代前,光伏技术虽在50年代已经起步,但由于石油便宜,故进展有限。70年代油价腾飞,光伏技术进步就快了一些,到了80―90年代,光伏技术进步因油价走低而缓慢下来。本世纪初,随着油价又一次腾飞,光伏技术在西方国家再次进入热潮。光伏技术进展的时快时缓,使人类社会很难进入能源的太阳能时代。

(四)政府的光伏产业政策的特点。

根据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所著《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政府的政策,例如规制、反垄断、宏观经济政策等与一国产业四大因素(如产业的基本条件、结构、行业和绩效)都有直接或既有直接又有间接的互动作用。本文笔者还想补充一点,由于光伏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它与国防产业和宇航产业的进步及其产业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和互动作用,这方面的互动作用在上文已有所涉及。

二、日、德、中光伏产业大公司的策略

这里将以日、德、中三家光伏大公司为代表论述西方和中国光伏大公司的策略,主要是整合生产开发(IPD)策略和整合供应链策略(ISC)。

(一)IPD策略。

IPD的概念最早流行于美国,整合生产开发这一概念,顾名思义就是对开发新产品的流程环节之间加以整合优化和完全协调,将产品开发的程序与市场要求完全相结合,使企业策略与材料供应紧密相结合。推行IPD首先要确认市场要求。对于光伏企业,要认定市场的要求是光伏产品(电)要融入生活。然后制定企业的策略并实行之,最终使新产品问世后既能符合市场需要,又能使消费者满意。

(二)整合供应链(ISC)策略。

所谓ISC,顾名思义,就是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加以协调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同的领先光伏企业处于不同的产业链环节,本文重点叙述的日、德、中三家公司主要处在中游环节(光电池环节的制造),它们在中游、上、下游自然有不同的目标,因而在下面的表格中反映出有不同的策略。

(三)三大公司在整合生产开发方面的策略。

这些策略因企业目标的不同而不同。详见表1。

根据表1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可以得知,尽管日、德、中三大公司在不同目标下的IPD策略相差不远,但三大公司在技术目标和技术水平上仍有相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日、德公司技术水平比中国公司更高。在薄

膜技术方面,德国公司的水平更高,其与人合资共同开发微晶硅薄膜更积极。Q-Cells以持有Flexcell公司51%股权去开发可挠式薄膜电池,使产品非常适用于消费产品、屋顶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Q-Cells与瑞典Solibro合组Solibro GmbH公司以便将铜铟镓硒吸光层涂于工业用玻璃基层面上作为太阳能电池,其优势在于省却硅材并具有高转换率。

在技术层面,太阳能公司有自己庞大的半导体集团作靠山,夏普高度注意消费者的诉求,其技术开发目标是改善可用性(Us―ability),Q-Cells则重在开发多种薄膜技术。尚德尽量利用中国国内低廉人力资源进行生产和技术研发,其技术开发是从相对较易实行的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人手,即推出硅手指技术,使传统金属导电带的遮光减少,从而提高电池效能。

(四)三大公司在整合供应链方面的策略。

1 在保证硅供应的目标下,夏普的供应链策略是采取与供应商订立长期供应合同与本集团自行生产这种内部筹供方式,而Q-Cells和尚德则采取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的方法。在硅片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夏普的策略更优于Q-Cells和尚德。

2 在保证2007年产能的目标下,夏普的策略性指标为710兆瓦,Q-Cells为516兆瓦,而尚德的目标定在480兆瓦,是夏普指标的2/3,Q-Cells指标的9/10有余。可见,在电能供应上,夏普在三家公司里最有竞争力。

3 在向大众宣示太阳能的目标下,夏普的策略较多积极的宣传,而Q-Cells则较少宣示,这是由于Q-Cells的产业链到电池和电池模块为止,将宣扬的任务主要由系统安装商、发展商、电力公司、建筑商等下游企业负责,而尚德在这方面是采取多宣示的积极策略。可见,在宣示太阳能优势上,夏普和尚德比Q-Cells更有进取性。

4 在促进新用途的目标下,夏普采取推广特色产品的供应链整合策略,Q-Cells采取使用薄膜电池的策略以增加用途,尚德在这方面基本上是停留在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产品,这对尚德而言是采取跟进策略。尚德的跟进策略说明中国企业技术上相对落后一点。

5 在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优势的目标下,夏普、Q-Cells和尚德都是采取积极利用的策略。政府在能源和太阳能上的各种立法和优惠政策会推动发电成本比传统能源高的光伏产品的需求,增加产能,通过规模经济减低成本,使光伏电池更快地融入社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之中。

三、日、德、中跨国公司对中国太阳能发展策略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光伏产业特点的探讨和对日、德、中光伏企业跨国公司整合策略异同的比较,我们可从逻辑上推导出其对中国太阳能发展策略的几点启示:

(一)降低单位电价的R&D活动是光伏行业在发电成本上不断缩短与传统产业电价差距的关键。不断降低单位电价的R&D成果主要表现在光伏发电技术的升级上。光伏发电技术产品现今分为四代:第一代为硅系光伏电池,产品有单晶硅和多晶硅光伏电池,由日光转化为电力的转换效率最高,因此其单位电价相对说来最低,故市场上90%以上的太阳能发电使用第一代技术。第二代为多元化合物薄膜光伏电池,常见的薄膜光伏电池是在玻璃、塑料、陶瓷、石墨、金属片等不同材料做的基板上,使用多种沉积技术,一层层地把P型或N型材料(如非晶硅等)涂上。常见的薄膜光伏电池有非晶硅(a-Si)、铜铟硒(cIS)、铜铟镓硒(cICS)和碲化镉(cdTe)电池。由于薄膜厚度薄,非晶硅之类的原材料需求量少,生产成本因而较第一代电池低。第三代光伏电池,诸如有聚合物多层修饰电极型电池、光电化学电池、聚合物、纳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这种技术可不依赖传统的PN结分离光生电荷,不过其普及程度比上述第一、二代技术更低。第四代太阳能电池目前还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包括多光谱光伏电池。这种电池能吸收红外线光谱部分热量使光电转换效率更高。要使第二、三、四代技术的光伏电池的深入研发其目标当然是最终降低单位电价,这需要我们的企业继续实行IPD策略,需要我国政府推出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税收措施。

(二)正确处理光伏产业与一般太阳能产业的关系,尤其是正确处理光伏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的关系,这一问题我国光伏电池企业关注不够。如果我国光伏电池企业也生产太阳能热水器,那么,后一产品所至的收益可用来支持前一产品的R&D。这样做也是实施IPD策略的一个好方法。

(三)从ISC策略的角度看,各国的法规、政策很重要。例如德国缺乏石油,核能发电又受到绿党的巨大牵制,故对光伏发电在政治、法规上予以高度优惠,因而德国近几年对光伏电池的需求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以Q-Cells为代表的光伏企业成长为世界上在规模和技术上均领先的企业,德国本身也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接受订单的主要来源国。借鉴德国的能源政策,我国宜制订核能源与太阳能并重的能源多样化政策。

(四)在大众媒体宣示太阳能和太阳能发电的优势在我国还做得很不够,将宣示c02减排和宣示光伏电池的优点在我国几乎是空白点。我们应该使广大消费者真正重视太阳能是一种洁净、取之不尽的能源,它到处都有,无需运输,随地可用。由于太阳能流密度较低,又有间歇、不稳定的缺点,至今光伏电池技术开发还远没有其他的技术(如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核能技术等等)开发那么快,致使目前在许多场合下光伏电池利用的经济性能还不如常规能源和核能。但我们必须向社会宣示:全世界的矿物燃料和核燃料正在继续逐年减少,最后必将用尽。与此同时,利用太阳能和光伏电池的成本则因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而继续下降。我们的一条有效对策是:环保部门和太阳能企业、部门共同在媒体宣示太阳能的优势。这种宣示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ISC策略。

篇3

关键词:光伏产业;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

一、引言

我国光伏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已颇具规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目前国内已拥有400多家光伏企业,行业总产值超过3 000亿元人民币,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万。但这些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即光伏电池及组件环节,这也是光伏产业价值链最低环节。在金融危机下,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些处于低端制造环节的企业,因此,我国必须寻找光伏产业升级之路。

二、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回顾

价值链理论首先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之后Gereffi于1994年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并于1999年研究东亚发达地区服装升级的文章中对全球商品链做了完整的阐述,即一个商品链指的是包括设计、生产和产品营销在内的全部活动。并将商品链治理类型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前者多出现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后者多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随后Gereffi在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于2001年又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相应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也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更加强调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后来的学者以这两类价值链的驱动力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Handerson指出,生产者驱动型的价值链是由生产者投资拉动市场需求,从而在全球形成特定商品的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买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是拥有品牌优势或是强大的销售渠道的采购商,以自身的全球战略为基础,通过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布局,形成的全球价值生产网络。

三、从光伏产业的产业链分析各节点的价值分布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见图1)。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链5个环节所涉及企业数量依次大幅增加,光伏市场产业链呈金字塔形结构。

图1 光伏产业链

在整个产业链中,硅料尤其是高纯度的硅料毛利率最高。由于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硅料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硅料的价格更是节节攀升。2008年初从以工业硅为原料提纯后所得的多晶硅价格已经上涨至约300美元/公斤,部分高纯度多晶硅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其次是硅片生产的利润率较高,而组件生产和工程安装利润率最低,约为10%左右。整个光伏产业的价值分布曾微笑曲线分布(如图2所示),正如前面所说的,多晶硅的利润率最高,而中间的组件生产利润率最低,光伏产业呈现出两头高利润,中间低利润的价值链布局。

四、我国光伏产业的价值链上各节点现状分析

1.上游的硅料与硅片

虽然我国的硅矿藏储量是世界总储量的25%,但我国硅提炼技术只能达到99.5%的程度,而作为太阳能硅电池的多晶硅纯度要求达到99.9999%,这使得我国只能承担高污染的工业硅生产,而多晶硅只能依赖于进口。

在市场需求和资本的有力推动下,2006年开始我国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到2009年,全国已建成(加上在建项目)超过50个,项目产能将在2010—2012年释放80%。但由于我国主要采用“改良西门子法”提纯硅,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环节,其生产成本大约是国外的3倍。

硅锭/硅片的生产最近几年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制造技术较成熟,产品质量与国际基本持平,拉棒、切片的相关设备已经全部国产化。但相当一部分硅锭/硅片企业是依附日本企业发展的,承担了污染、能耗最高的环节,盈利能力小。

2.中游的电池片和电池组件

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自21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技术水平与国际相当,成为了世界太阳能电池制造中心。据统计共有近62家生产企业,占了近3成的全球产量。

由于组件封装投资小,效益高。5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初始投资就可获得30兆瓦的封装能力,每年产值可达近10亿元,即使按照5%的纯利润率水平,每年也可获得5000万元左右的纯利,因此许多小企业纷纷投产封装电池。国内主要封装企业的产品都通过了UL等国际认证,但由于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还未成熟,因此98%的国产光伏组件只能出口国外。

目前,我国的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超过300家,其中将近200多家从事组装工序,是比较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操作,缺乏核心技术。

3.下游的应用系统

下游环节的核心是将太阳能电池以一定的产品形式实现商业化。目前光伏系统主要为并网或光伏建筑一体化。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消费品生产国,但受产品价格和市场空间的限制,应用化程度不高。

五、从价值链角度我国光伏产业低碳化升级路径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光伏产业主要还是停留在来料加工阶段,在全球价值链中承担的只是简单的加工组装,在具有最高利润的多晶硅生产上缺乏核心技术,并且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在拥有较高利润的应用商场上又缺乏有力的竞争力。这导致了我国光伏产业基本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随着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应该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让光伏产业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去,针对价值链各节点的不同特征去设计我国光伏产业的升级之路。

由于硅材料提纯环节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具有技术要求高、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能耗大的特点。这使得进入该产业链环节的企业数量有限,其市场结构垄断程度最高,可以近似的将其归纳为“寡头垄断”市场。主要集中在技术、经济实力较强的德国、美国和日本。同时,该环节产业的集中度相当高,其中核心的前5家公司提供的高纯度晶体硅约占世界总产量85%以上。

硅片生产环节技术门槛、投资规模、能耗虽然都处于高值,但都大大低于硅材料提纯环节,其市场结构可以初步归纳为“垄断竞争”。其核心企业来自日本、德国和挪威的公司,共15家;前5强的企业产量占整个行业的60%,这表明该环节的产业集中度虽很高,但低于前一个环节。

电池片生产环节生产技术门槛与产业链上前两个环节相比相对下降,可将其市场结构归纳为“垄断竞争”。特别是相对硅片生产环节,电池片生产环节市场竞争日益增强,市场垄断程度进一步下降,空间分布也日趋分散,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大量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分布。

组件封装环节具有技术含量较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高污染和高耗能等特点。这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竞争最为充分的环节,其市场结构近似的表现为完全竞争。从空间分布上看,电池组件生产环节的企业分布比较广泛,中国、拉美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有较大比重,空间分散程度最高。

因此在垄断程度较高的硅料提纯市场、硅片市场,即被欧美垄断的市场,我国可以采取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发挥企业承包外来加工的优势,通过知识外溢效应,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技术的集成创新,改良我国的多晶硅提纯技术,使得提纯后的多晶硅符合太阳能电池的要求,先实现“产品升级”进而创立自己的品牌,实现“功能升级”。

在竞争较弱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市场、组件封装市场,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光伏企业所在的市场,我国企业应该采取与产业价值链一道实现整体性过程升级。因为我国在这两个市场中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成熟稳定的企业集群,我们可以利用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和信息传递效率,提升技术,达到价值链的提高。

最后还可以通过价值链的横向跨越实现产品集成创新。这种模式一般源于价值链之间的知识交互和融合,体现为“链的升级”。这要求这些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基础,其产品创新也主要是基于技术上的关联性。我国那些已具规模,资金雄厚的光伏企业可以通过中方式完成光伏产业升级。

六、小结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企图在高新技术行业占领制高点,我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升级,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不败优势。

现阶段我国的光伏产业主要还停留在来料加工阶段,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要利用生产全球化的趋势,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全球化进程中的知识外溢,进行集成创新,最终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价值链升级。

参考文献:

[1]Gereff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2]Handerson. The organization of buyer-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7(3).

[3]王晓宁.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11).

[4]李园红 高 明: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思路[J].亚太经济,2010,4.

[5]中国民族证券:光伏产业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J]. 2009,04.

[6]王文静:光伏电池产业链发展[ J ] .新材料产业,2006 (7).

[7]王晓宁.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剖析及其对产业的影响[J].电器工业, 2008 (7).

[8]宇文旭. 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篇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问题;对策

随着当前全球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市场的不断升温,浦江县的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正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初步形成等特点,在浙中城市群中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作为新能源、新光源领域的新兴产业,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加快发展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形势,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浦江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促进浦江县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通产业链,提升竞争力,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现就浦江县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1浦江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浦江县的新兴产业,从2006年首家企业尝试进入太阳能光伏产业以来,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等特点。

1.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几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园区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原先从事传统水晶、制锁企业纷纷尝试转型转入高新技术产业。LED作为全球新兴产业之一,极具发展前景,因而迅速成为园区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县政府在2010年的工业科技发展扶持政策中突出了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支持幅度,欲将其培育为园区继绗缝、水晶、制锁、纺织、服装、化纤六大大产业后的第七大产业。截至目前,园区共有7家企业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另有2家正处在试生产和设备购买阶段。2008年园区LED企业累计完成产值约1.5亿元,2009年累计完成产值超3亿元,成功实现翻番,2010年1-6月累计完成产值将近2亿,呈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良好局面。

1.2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LED外延片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和产品应用,限于技术和资金等诸多方面因素,目前园区尚未有外延片生长、芯片制造企业,但以星碧、中星、三思为龙头的企业已初步形成从封装应用的下游产业链,带动了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主要以显示屏、路灯、大功率室外灯、隧道灯、广告灯、特种工作照明等系列新兴节能照明产品,并在与外县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独特优势。

1.3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太阳能光伏产业要发展,技术水平是关键。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LED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了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中星公司、星碧公司、中鼎公司都致力于开发高亮度大功率LED集成应用技术,其开发的主干道路灯、LED日光灯已列入浙江省第四批、第五批节能产品推广名录。另外,中国最大的LED显示屏生产企业上海三思公司在园区投资的LED显示屏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浦江光伏产业发展所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发展LED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一个新兴产业,浦江县对其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LED照明作为照明领域的第三次革命势不可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像互联网一样席卷全球,进入千家万户。这样一个新兴而庞大的产业,对浦江县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浙中新兴特色城市的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开创性作用。全国已有许多城市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战略产业来抓,政企合力谋发展,对上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对下加大土地、金融等的扶持力度,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而浦江县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总体上还处于企业自我发展的状态,政府的推动力度不够大,甚至某些企业有积极的投资意向却因土地等问题而搁浅。

2.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像大多数电子产品一样,初期都有一个技术攻关和成本高昂的阶段,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和财力的扶持。为此,国家除安排巨额财政专项资金用于LED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外,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意在大力引导扶持LED照明产业的发展,但具体落实到浦江县,没有及时跟进出台促进浦江县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在税负、能源、金融等优惠政策方面差距较大。

2.3产业链体系不完善,企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当前,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只是初步形成了“封装一应用产品”这一环节,产业链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基础薄弱,虽然在显示屏、路灯、矿用照明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真正具备特色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尚未成长起来,现有企业的产业带动性远远不够,致使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国内重点发展区域相比,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不明显。从竞争力角度看,尚未形成较强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从企业的产品关联度看,企业之间的协作开发还不够,产业链紧密度不够高,集群效应尚未形成,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相比,无论是研发力量、资金实力、还是生产规模等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

2.4缺乏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

园区LED应用产业缺乏规模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LED主导应用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缺乏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宣传和示范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LED应用产业的发展速度,无法进入政府采购应用工程招投标体系。因此在实施政府采购、建设示范项目、加强产业宣传、开展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关注等方面有待尽快加强,以加快市场形成,推动产业发展。

2.5专业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由于浦江是个小县城,相对大城市而言,对LED中高层骨干人才、高级技工的吸引力严重不足,甚至企业自身培养出来的熟练工也因各种原因纷纷远走大城市,更不用说引进诸如国家重点科技领域带头人等高素质人才。另外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未搭建,资源配置效率低,产学研沟通效果不好,社会科技资源与企业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互动联系机制,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化支撑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3加快浦江县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1.1成立“浦江县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定期召开由成员单位及重点企业参加的产业发展联席会议,通报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重大问题,协调相关工作。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LED和光伏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创造条件支持重点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

3.1.2尽快成立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业分析报告和发展建议,协调联盟内外部关系,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促进产业融合。

3.1.3建立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用于对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的引导。

3.1.4对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企业实行优惠的财税、土地与规费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推动科技创新和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促进该县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1.5加大政府采购与扶持力度。制定该县鼓励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的实施意见,编制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政府采购办法,大力推广使用LED和太阳能电池等节能产品,规划建设应用示范道路、广场和示范景区(绿地)及示范小区,鼓励开展屋顶或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并网发电应用。

3.2鼓励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对企业承担建设公共平台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3.3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思路,围绕扶优扶强,充分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主业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鼓励优势骨干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实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重组,实现宽领域、深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促进各类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和特长,实现做强做精做优的目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在大力鼓励光伏企业与国内外光伏大企业的配套协作或战略合作的同时,突出对区域内现有重点企业、核心企业的支持与整合,形成行业协作优势。

3.4围绕产业和技术瓶颈,强化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条

继续强化欧、美、日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抓住台湾光伏产业转移的契机,根据自身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现状,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研发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的世界知名企业,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重点引进LED外延片、大功率LED封装及半导体与光电关键零组件生产企业,大力培育光伏发电专业设计和施工企业,促进产业链拉长增粗。要在引进产业资本的同时,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积极鼓励企业在浦江县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由生产制造向自主研发的方向转变。同时,发挥我市在技术和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集成LED和太阳能光伏技术,加快开发新一代终端应用产品,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多样化和风格化。

3.5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国际化步伐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本土化”的原则,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引进实施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区域科技合作带动技术、项目和资本向浦江县转移。以科技交流活动为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学术研讨会、洽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各类对外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新能源、新光源产业论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不断建立新的合作网络,努力拓展新空间,进一步加强与日本、台湾、德国等先进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推动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多种手段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篇5

【关键词】光伏产业;发展;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F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70-01

虽然这些年国伏产业迅速发展,以二十家上市光伏公司为例,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但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且产业整体技术薄弱。光伏产业投资额虽然巨大,但其中大部分是投机行为。大量原来从事纺织、房地产、家具、电子以及传统能源的投资者看到光伏产业的一个又一个神话,纷纷涌入,其中大部分投资者所追求的都是短期效益,鲜有长远考虑。欧洲等国家2010年纷纷削减光伏的补贴之举,被视为加剧中国光伏产业破沫破裂的诱因。为求利益,盲目上马,不从长远考虑,一直是光伏产业的隐患,欧债危机加速了它的爆发。在2012年,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形成是有其必然性的,中国光伏组件龙头企业-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2012年年报没有一家是盈利。

近几年来,受“双反”及产能过剩影响,光伏行业仍然持续低迷,光伏产品销售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大幅下跌,使得产品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同时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也略有下降,使得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下跌。加上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计提的存货准备大幅上升还有近些年来欧洲市场持续低迷,客户违约情况开始显现,部分应收账款预计难以收回,相应的坏账准备有所增加,给我国光伏产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光伏产业该何去何从?

一方面是光伏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光伏产业有一息喘息的机会。国家能源局在1月7日召开的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将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2012年增加到700万千瓦,去年新增装机为400万千瓦。意味着2013年提出1000万千瓦的目标,是去年新增装机规模的2.5倍。

面对光伏产能已经过剩的现状,国家能源局仍然大幅度增加装机规模,让业界直呼看不懂。有业内人士称,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会很累,难度很大,很怀疑这种喊口号定目标的做法。一位新能源分析师表示,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今年需要盖好几百甚至上千个电厂才够,要达到此目标几乎不可能。

如此大力支持光伏产业的一个显见原因是我国光伏产业出口正遭遇围追堵截,因此也有业内专家将今年的装机目标视为“救市”之举。但是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有至少三分之二的产能是过剩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内外条件并不允许我们在今年就‘一口吃个胖子’。”上述分析师无奈叹息道。光伏产业在我国仿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政府补贴以达到做强公司竞争力的初衷未能实现,相关公司不仅没有创造出高额的利润,反而出现了业绩大“跳水”。因大量的补助虽让企业做大,但也促使企业快速扩产并导致激烈的价格战。在获得补贴的几十家光伏公司中,海润光伏颇具代表性。海润光伏获得的各种补助名目包括研发、自主创新、培训补助、国际市场开拓、科技奖励、进口贴息、生产经营贷款贴息、外贸促进政策奖励等等,最少有几万元,最多的高达几千万元。2012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高达4.538亿元,而2010年、2011年获得的补助则分别为1100万元和1.7476亿元。

但相比海润光伏,超日太阳与尚德电力的日子可不好过。超日太阳“董事长跑路风波刚过”,而今在美上市的尚德电力又成为光伏业的另一痛楚。这不禁令人反思,谁来为过去十年里,中国太阳能产业快速扩张,以致出现产能过剩局面埋单?近年来,光伏产业作为“绿色GDP”受到各地政府的追捧,在贷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也毫不吝啬。但当时地方政府似乎以为只要有钱有机器,就能做光伏,地方在做地方业绩的同时,却忽略了市场实际需求。

首先要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以产业上游的多晶硅材料为例,由于准入标准缺失,我国多晶硅产业在发展初期一度出现无序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受多晶硅价格高涨的诱惑,盲目采用低成本但高污染的技术进行生产,其生产出来的低端产品对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次要尽快明确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据了解,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了“上网电价”和“全网平摊”的法规条款,但是至今仍没有把光伏发电纳入“上网电价”,而坚持采取“一事一议”的招标方式,影响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

最后要对我国现有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属于调节能力差的能源,昼夜变化、气象条件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均会对发电产生影响,由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不具备调峰和调频能力,其接入对电网接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可调可控性差的光伏发电,国内的电网也未能升级到与其匹配的程度。“要实现以发展清洁能源为目标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实现电网的革命是前提,必须建立起能够适应清洁能源间歇式发电特点,具备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点的‘智能电网’。

参考文献:

[1]张伯泉,杨宜民.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电力,2006(6):65-69.

篇6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88-02

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至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电池生产国,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光电生产企业,已形成具有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的产业链条。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光伏产业链,从多晶硅、硅片、电池到组件及系统,其中硅片不管是单晶硅还是多晶硅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和江西,太阳电池与组件主要是江苏、河北、浙江等地,在产量上居世界前列;比较薄弱的是多晶硅和光伏逆变器产业,多晶硅已经有十多家陆续投产,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重庆、青海、内蒙、湖北、江苏、江西等地,我国从北到南形成了光伏产业扎堆式、井喷式发展。

在相关政策方面,近几年来,政府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如2009年3月23日财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展开了对光伏建设行业的支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展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并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建筑光电利用等给予定额补助。2012年8月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太阳能专题提出相关规划,并订立“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

然而,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国内光伏市场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加大了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为了扭转此局面,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有关部分相继出台了一些光伏应用的鼓励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也将大大鼓舞了我国的光伏行业,促进我国光伏市场的启动与发展。据统计我国大约有400亿平方米的建筑,其中屋顶面积40亿平方米,南立面约50亿平方米,如果仅仅选用20%面积安装光伏组件,就可以安装100吉瓦。可见我国仅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市场潜力就十分巨大。如在我国没有耕种价值的山坡、海滩甚至沙漠地带发展光伏发电,那更是不可限量。从光伏产业井喷式的发展再到目前的产业危机,不难发现,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在跌宕的市场夹缝中艰难发展着。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首先,立足全球,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因西方国家削减了光电产品价格补贴,直接导致了中国许多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倒闭。近期,欧盟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减弱,国外市场的利润不断减少,我国的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美国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光伏产品在销路上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此时,一些光伏企业开始尝试开辟新的国外市场,如向日本等国家市场,然而,这种解决方案依然没有触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之根本,受制于人的模式也不会得到改善。

其次,反观国内市场方面,发展受限也是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将重心放在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能源结构依旧是以煤炭、石油等传统一次能源为主,而居民用电也是由国有五大电力公司垄断,新能源产业根本无法进入。即使国家在新36条。中指出了,要进一步放开电力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但具体实施方案的缺乏也使得民营资本对于进入公共能源领域只能望而却步。

(二)严重依赖政府补贴

由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因此各国对光伏发电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贴补,以弥补企业的亏损。今年我国仅金太阳项目一项需补贴94亿元人民币;此外,国家还需对4GW光伏发电补贴近20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国家的财政收入是10万亿元,仅以上两项补贴就相当于国家财力的0.114%,且尚未将“光电建筑一体化”补贴、光伏发电输送补贴和往年已建成光伏电站发电补贴等计算在内。

毫无疑问,补贴其实又是把“双刃剑”,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制约其按照市场规律“独立”发展的重要因素。扶持光伏发展是人类探讨新能源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成本,但是对于这一成本,一个国家只能承担能够承担的部分,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承担,直至光伏产业完全市场化不再需要承担的那一天。只有合理的扶持,才能加速让百姓用上最清洁能源的进程。

(三)发展产能过剩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投资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地方盲目建设,粗放扩张,目前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2009和2010两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出口量成倍增加,而国外太阳能市场却接连出演企业破产的戏码,其中包括德国、美国著名光伏企业大亨。然而,尽管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很高,但是中国企业还是不得不直面产业爆炸式增长的严重负面影响——产能过剩。太阳能电池板的产能大大超过全球总需求量,结果导致产品价格直线下降。如今,面对超额的产量,中国太阳能企业挑战“自杀式”价格,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企业一路压低价格。

三、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开拓国内市场

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加快规划和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在太阳能资源丰富而有人口稀少的西北荒漠地区,集中建设MW级和10MW级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边远地区,建设小型离网式太阳能光伏系统,解决当地居民的用电问题。还可以效仿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验,推进“屋顶工程”,利用建筑物屋顶和墙壁,建设分散式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我国保持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大国地位的同时,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大国。这不仅能有效地利用清洁的太阳能转化的电力来缓解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市场在外的格局,提高光伏电池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自主创新

未来光伏企业要决胜市场,必须拥有“品牌、资源与产品”。首先,应当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力。光伏产业的自主创新务必需要每个光伏企业的自主创新。这是一个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双重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将企业的自主创新置于公司战略的最前线,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其次,加强光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光伏产业自主创新需要专业的光伏人才队伍。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人才储备量相对较少,更应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当前应努力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形成稳定的人才梯队供应体系,缓解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供应短缺”的瓶颈。国家层面,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政策性贷款和专项资金,鼓励优势企业进行高纯度硅料等核心技术和薄膜电池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使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发展逐步摆脱核心技术在国外的格局,从毛利水平低的中下游环节逐步向高利润的上游环节攀升。这将会大大提高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国跃升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强国。

篇7

即使最乐观的预言家,也很难想到中国太阳能的应用,会在几年间出现爆炸性的发展。

在2003年至2009年6年之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世界市场份额由1%升至30%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超过1.3亿平方米,占全球76%。而太阳能热水器的成功还催生了太阳能利用的另一“蓝海”――光伏发电。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电站,仅西部地区就已经建了622座。依靠这些新能源,已经解决了西部地区134.5万户居民的基本用电……串突飞猛进的数据背后,除了彰显出中国清洁能源企业在低碳时代的作为之外,也使得太阳能应用成为了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标志性符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以索具生产闻名的制造企业,开始了他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而从索具到太阳能光伏,中国巨力集团正试图找到自己在低碳时代的新增长点。

布局新能源

河北巨力――索具。

对于公众来说,这似乎是巨力集团形象的一个标准答案。

作为国内最大的索具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索具产品类别、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生产企业,国内工业企业100强中有80%是巨力的客户。然而,在索具领域中的老大地位,并没有让巨力停止在新领域探索的脚步。

2009年8月28日,巨力新能源规划中的三期太阳能组件项目,一期项目已竣工投产。作为中国巨力集团旗下的控股公司,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以晶体硅电池片、光伏组件、电站项目为一体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而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表示,巨力新能源将专注于以国际上先进的光伏生产设备,努力打造世界上最高品质的光伏产品,给世界各地的并网和离网状态下的商用、工用以及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带来洁净、可靠的太阳能。

对于促使巨力集团投身光伏发电行业的诱因,杨建忠解释称,在这个低碳经济环境中,太阳能光伏行业应该成为一个领头的行业;而新能源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支持政策强力推动,将促使光伏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光伏行业前景广阔。

此前,中国曾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的作出,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一系列的新能源、节能减排政策、各种补贴、税收等具体措施也会相继出台,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正在成为更大的更有潜力的市场。

杨建忠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巨力新能源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面向光伏行业和中国产业链发展的科技前沿,以立足自主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光伏产品检测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为主线,与世界知名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合作、交流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经济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的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而业内专家指出,全球加大限制碳排放力度明确。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建设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两大重要途径。必将给新能源产业、太阳能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到一个新的春天。

低碳经济新引擎

近几年,在能源危机日益加剧和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加强的态势下,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新能源产业以代替日益减少的非可再生资源。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提出要抓紧研究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国务院副总理领衔的高级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也将在近期成立,主要职能为研究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的一系列举措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好的宏观机遇,新能源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参与到其中,而中国光伏太阳能的发展成为了新能源领域中的佼佼者。

而为了加快中国光伏行业的前进步伐,中国政府也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光伏补贴政策,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步入发展新阶段。

杨建忠说,“中国光伏新能源行业是目前唯一一个与西方差距最小的行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并未被有效开发和利用”。

杨建忠还表示,这一行业有可能成为支撑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继汽车、房地产后的核心产业。

而针对此前光伏新能源企业产能过剩的说法,一位科技部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市场潜力、产业链上下游的开发整体来看,未来几年内,国内光伏新能源不会出现供大于求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不但如此,作为光伏第一生产大国,中国的光伏生产将成为新能源的主流。

井喷下的瓶颈

尽管目前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同时清洁能源领域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但繁荣中问题隐现。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新能源产业遇到的发展障碍,主要在于国家非常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缺少更为具体的可实施性政策。行业的发展急需国家制定出更为明确的可实施、可操作性强的各方面补贴、免费等政策。

巨力新能源的内部人士也表示,他们的新能源项目仅得到了一些设备免税政策,而这显然还是不够的。

杨建忠表示,对于光伏行业来说,最终促使它代替传统能源的因素一定是在价格上具备了竞争优势,而要实现这一点,从目前看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国家补贴,这种途径是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通过强制性政策对产业进行扶植;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本下降。比如,不断提高的硅片切割技术,使硅片的厚度不断降低,并有效控制了切割过程中的原料磨损;同时通过降低硅料废品率及废旧品的回收利用等措施大幅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篇8

一、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反倾销困境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自2002年左右起,中国光伏产业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在最繁荣时,全球最大的15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中就有10家来自中国。

我国光伏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五大产业集群。长三角以江苏为代表,主打中下游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产业规模占全国一半;环渤海以河北为中心,主打上游材料生产加工,产业规模居第二;珠三角以深圳为核心,主打下游应用产品生产;中部地区主要是江西、湖北、湖南三大省份;西部地区主要是青海、内蒙古、陕西等省,重点利用能源、矿产等优势,主打上游多晶硅原料生产。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反倾销困境

1.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世界工业公司Solar World在美国的子公司Solar World Industries America Inc联合其他六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本地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是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限制调查,也是美国首次对中国新能源发起的“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征收14.78%到15.97%反补贴税。

2.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

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尽管欧洲多个国家和超千家企业高管签名发公开信要求放弃对华光伏征税,但是在2013年6月初,欧盟仍然裁决向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了11.8%的临时性惩罚性关税,为期2个月,如果中欧双方在8月6日前没有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3.美国和欧盟对光伏产业反倾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美国和欧盟反倾销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2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出口总额289.5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额233亿美元,同比下降35%,出口数量同比下降8.1%,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9.2%;进口额56.5亿美元,同比下降16.1%,进口数量同比下降9.2%,进口价格同比下降7.6%。目前,光伏企业普遍面临库存高、利润少、贷款难的资金困境,而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光伏企业出口前景令人堪忧。如果此次欧盟反倾销最终成立,将给中国光伏业带来致命打击,预计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

二、光伏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

中国虽然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中国的光伏产业却面临着严峻考验,存在着市场与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困境。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组件制造环节。上游方面,我国光伏企业每年都从欧洲进口大量生产终端产品的多晶硅、银浆等原材料及制造设备。而下游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例如,光伏系统装机量外销比例接近80%,而欧洲占70%。相比较国内光伏产品庞大的生产规模,目前国内光伏产品的使用和销售规模非常渺小。

(二)融资渠道不畅,债务危机逼人

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国内光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几种。近年来,为调控楼市等经济过热领域,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日趋收紧,银行信贷压缩,加之证监会提高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我国不少光伏企业遭遇了“融资难”的问题。

(三)高端人才稀缺

本世纪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光伏技术研究者学成归国,形成了我国光伏产业界一个人才聚集的小。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充,光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海归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光伏产业严重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

从国内来看,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较早的细分领域,光伏产业严重存在同质化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有超过高新区域30%涉足光伏产业,大约20家高新区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另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有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有在建的组件总产量约30GW。高新区与高新区之间,光伏企业之间多属同质化发展模式,为了争夺订单,出现低价出售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多晶硅、光伏组件价格一路暴跌,加上市场需求不振,中国大量光伏制造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中。

(五)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其中欧洲占到60%左右,美国约为20%。这就造成,欧美市场一旦对我国光伏产业闭上大门,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

三、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

(一)启动国内市场

为了缓解光伏产业目前面对的产能过剩的压力,不论政府还是企 业都应该尽快启动国内光伏电力市场。为了配合节能低碳的发展思路,中央政府提出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清洁电力,逐步改善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作为 “十二五”确定的国家能源战略。截至目前,中国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已经做出了四次调整。预计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21G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这对光伏企业来说,不失为利好的消息。

(二)将光伏产业一部分转到海外市场

把相当一部分产能迁移到海外有需求的国家,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这样能使得由中国资本掌握的光伏产业的安全性大为上升。许多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这一转移,如我国四大光伏企业之一的英利集团已经开始谋划在欧洲或东南亚等地建厂。

(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当下涉案企业除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外,更应从长远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规划企业产品转型,尽快开拓新的产业链条。此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是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相互合作

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应是一个由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首先,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加强配合,尽量避免低价竞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应诉,并努力生产高端产品。其次,对国外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政府应做出适当反应,一方面,加强与外方的沟通,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做好国内市场开拓,提供各种资金及政策保障;最后,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SEMIPVGroup(光伏分会),SEMI中国太阳能光伏顾问委员会和中国光伏产业联盟联合.

[2]王伟.中国光伏产业摆脱当前困境的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2(8)

[3]中国最大光伏企业破产凸显国内应用市场开发难题[EB/OL].新华网,2013(3).

[4]顾世祥,闵霞,陈春园.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区域式竞争格局[N].经济参考报,2009.5.6

篇9

1既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对于该专业方向曾经制定了 2009 和 2012 版的培养方案,对比两个方案,我们发现其中变化不大。从光伏产业发展情况看 2009 版培养方案是符合当时光伏产业发展特点的, 当时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且当时国内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因此 2009 版的培养方案处于摸索阶段,实际是基于传统物理+部分光伏知识的结果。而 2012 版培养方案修订实际是在 2011 年,对于 2012 年出现的巨大变化始料未及。 按照此两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对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光伏产业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传统物理知识过多,造成该方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学生毕业后对要从事的行业了解甚少,这一点在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中已经有所反应。 为了改善该方向教学现状,我们在课堂上作出了种种努力,例如降低教学难度等,加大光伏知识的讲解,但是受制于专业建设的设计,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找准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9 版和 2012 版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标准等基本的方案内容上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专业建设的设计需要做调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光伏方向,我们试图在光伏产业特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本校实际情况下,研究专业建设的设置,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将来的就业。

专业建设, 即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的。 专业建设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建设。 光伏方向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

2012 版的培养方案中 ,公共基础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 选修课程、 集中实践与第二课堂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5.59%,22.03%,13.84%,14.41%,11.86%和 2.26%,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光伏方向的选修课程只占到了总学分的 14.41%,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是不利的。而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其比例高达 71.46%,两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相关光伏产业的知识传授是偏少的。

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作为一个面向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应该紧密联系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 例如国家允许私人发电并网,其中私人发电很大一部分就是家庭光伏发电,这就要涉及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课程,而在我校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因此,对于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要体现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增加基本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专业建议的几点思考

2.1 一条主线

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特点和徐州作为新能源发展较好地区的优势,我们提出"科教结合"、"校企结合"(协鑫集团、海润光伏、艾德太阳能等)一条主线,坚持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通过构建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三大硬件平台,构筑课程体系框架,校企联合编写特色教材、开设学科思维意识讲座以及在学分基础上探索创新学分等手段,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目的性的有序长效开展。

2.2 平台建设

融合我院拥有的太阳能驱动 LED 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徐州市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强力打造功能集约、开放充分、高效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实现教学、实习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三大教学平台,且三大平台相辅相成。

2.3 课程设置

除保障通识通修的基本科目,例如思政课、外语课、高数课之外,将剩余学分分成学科基础、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发展选修、就业发展选修等课程类型,现实目的多样性的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架。

2.4 实践模拟

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将今后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化的教学是当前新形势下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新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选取典型的企业任务作为载体,以学生出发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工程的顺序和学生已有的通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目的。

例如江苏省提出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以此实际需求,把能够独立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的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实际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类:

(1)项目申请

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光伏企业很大一部分市场直接来源于政府,因此与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类似申请书,项目书的书写必不可少,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我校已经决定在 2015 级学生中开设《

大学语文》,这对该部分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应该鼓励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的公选课程,加强该方面的锻炼。 (2)项目执行

项目申请到后,就涉及到项目的执行。 这当中包含了光伏组件的选择、控制器、逆变器、防雷接地系统、流量监控等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 我们目前已经开设 《光伏材料》、《硅片晶控技术与加工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光电子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光纤技术及应用》、《电子材料与器件测试技术》等课程,但是应该清楚看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还应该选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工艺及检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课程充实学生的知识水平。

(3)项目运营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光伏电站的发展,都存在重建设和轻管理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运营管理,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组件不注意清洁维护,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反之,加强运营管理,则可以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减少业主经济损失;获得更高的发电量,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运营维护管理可以有效的减缓组件的衰减及系统效率的降低速度。 所以这些运营管理对今后的电站投保以及电站交易有重要意义。 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我院 2014 年 12 月 8 日与协鑫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去其运营的电站协作运营管理。但是应该在培养方案适当加一些类似的课程,以及请协鑫公司等相关公司帮忙共同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拓展实验室功能

围绕学生充分就业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构建以模拟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除保障基本实验外,应该鼓励学生实现自主管理,注重过程的运行模式,坚持项目制度,注重过程管理。以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创业竞赛、点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为纲,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自组团队,自定题目;同时通过专家会诊把脉等措施,赋予实验室学生实习的消化功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行业的热爱

篇10

2011年1月15日,由青岛哈工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200千瓦高倍聚光太阳能示范电站并网发电。

由于成本高昂以及缺乏有竞争力的装机成本和上网电价,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没有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业界之前将目光集中在改进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工艺上,但效果非常有限。从技术上解决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通过减少太阳电池在光伏系统中占比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也就是聚光光伏技术,被寄予厚望。

技术优势凸显

聚光光伏技术被看做是未来取代部分晶硅市场的第三代光伏技术,它具备晶硅电池无法比拟的优势。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学系统,将太阳能汇聚到太阳能电池芯片上,然后再利用光伏效应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它主要由聚光组件、太阳跟踪器、系统支架等部件构成。

看起来很简单,就像用放大镜点着火柴一样。实际上,聚光光伏却涉及力、热、光、电、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等综合性技术,需要解决太阳跟踪、光效、散热等一些列问题。

相比晶硅以及薄膜电池产业来说,聚光光伏是一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市场。目前,投身于此行业的国内外公司已经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Boeing、Amonix、夏普、PracticalInstruments以及国内的三安光电、广东新曜、昊阳新能源、安徽应天新能源、汉龙集团、上海聚恒,等等。

广东新曜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曜光电”)总经理容雷告诉《新财经》记者:“第三代聚光光伏技术具有单块功率比较大、效率比较高、占地面积小等优势,但因为牵扯到对日系统,所以,比较适合用在发电公司、发电站,而不是民用。”

容雷进一步解释:“聚光光伏目前适合在中国西北地区应用,因为那里阳光比较充足,地域辽阔,适合做大型的聚光光伏发电站,而不太适合在城市里做民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美国、欧洲有很多地方都是独立的别墅,别墅的屋顶是属于自己家的,可以自己安装太阳能板。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大多数老百姓住的都是楼房,给每家每户安装是不现实的。另外,聚光光伏的特点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其效率要比多晶硅好很多,现在城市的空气洁净度都很差,对聚光光伏的应用效率会有一些制约。”

2011年1月15日,由青岛哈工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200千瓦高倍聚光太阳能示范电站并网发电,这是国内第一个按照商业化运营建设,且并网发电、投入运营的高倍聚光太阳能电站,也是目前国内转换率最高的并网太阳能发电站。专家认为,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如果得以大规模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目前,上海聚恒太阳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聚恒”)所研发的产品,可以让透镜的面积达到电池面积的576倍。换句话说,1000平方厘米的晶硅面积,才能与类似1平方厘米的太阳能聚光电池所发出的电能相媲美。如此看来,聚光光伏技术如果得到推广,其效率将大大超过晶体硅。

上海聚恒副总经理廖军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放大倍数越高,芯片的材料就越节省。一块用在聚光光伏发电上的电池,其造价是晶硅电池的100倍。不过,如果透镜与电池之间的倍数能超过300倍的话,那么,聚光电池的成本也就与晶硅电池的成本打平了。所以,各企业都在研究放大倍数更高的聚光光伏产品、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材料。”

聚光光伏发电中的砷化镓聚光电池(也叫“多结三五族”太阳能电池),有比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更高的转换效率。我国砷化镓聚光电池产品的转换效率已达到35%~39%,远远高于晶硅电池16%~19%和薄膜电池10%的转换率。此外,砷化镓聚光电池还具有吸收光谱范围广、衰减慢、耐温性好、有效发电时间长等显著优势。

上海聚恒总经理容岗介绍:“上海聚恒在哈工大威海校区建立的示范电站项目,其电池转换效率约为25%。”这比国内所有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高得多(目前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大约是18%)。

廖军也表示,“理论上,一般聚光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约为70%,若加上一些折损,未来一两年聚光转换效率突破30%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能大规模制造,我们的发电成本可以跟煤电一样。我们认为,到2015年,如果国内聚光光伏市场能有几个G瓦的规模,就意味着这个产业链完全成熟了,市场容量是非常大的,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到2015年可能达到45%。到那个时候,聚光光伏转化成发电成本,可能只要六七毛钱,这就意味着,国家不需要补贴了。”

聚光太阳能在节省半导体材料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生产成本和能耗,具有更短的能息回收期。

容岗向记者介绍:“能量投资回收期,是指生产这套系统所消耗的能量和产生的能量之比,回收期长短是判断一个技术是否清洁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套系统生产出来要消耗10度电,而这套系统一年能发5度电的话,要两年才能收回所耗费的能量。目前,我国的多晶硅能最投资回收期要在五到六年以上,国外要两到三年,薄膜技术在一年左右也能回收,而聚光光伏大概只需半年时间。”

但就目前来看,对高倍聚光太阳能来说,一些系统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国外也处于示范阶段。投资者在计算投资回收期的时候,还应该考虑系统维修的成本以及维修期间不能发电造成的损失。

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对于很多聚光光伏行业的投资商、生产商来说,投资聚光光伏示范电站的建设成本还是比较高的。由于聚光光伏电站多采用砷化镓电池,其价格非常昂贵,最早使用在太空领域,为卫星和空间站提供能源,在地面使用难以普及。

在国际上,专业制作砷化镓电池的公司主要是美国的Emcore,SpectroLab(波音的子公司)和德国的Azur Space。目前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已经看出了这个趋势,聚光光伏已经被作为光伏电站的主流技术。

从国内来看,目前尚无成熟的聚光光伏设备制造商,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由于聚光光伏电站结合了光学、控制、机械等多种学科技术,其研发投入相比晶硅技术要更高一些。

容岗表示:“就聚光光伏这个行业来讲,因为每个公司处在不同的状态,它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有些公司不愿意从基础做起,而是从国外把技术和设备直接搬过来,更多地倾向于‘拿来主义’。所以,中国聚光光伏市场,利用‘拿来主义’的公司与经过多次研究、自主研发的公司,所碰到的问题肯定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是,国内真正由自己来开发系统集成的公司非常少。”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仅有的一家涉足聚光光伏产品生产的上市公司三安光电的产品组件全部为进口,仅在国内实现拼装。高昂的成本使三安光电的聚光项目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业内人士认为,三安光电之所以愿意去做这个高成本的项目,主要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提高知名度,是以广告效益为目的。

不过,基于聚光光伏的发展前景,国内也有默默无闻的企业在潜心研究这一新技术。新曜光电就是其中一家,公司是以第三代高聚光型(HCPV)太阳能发电模组和发电系统的开发、设计和产业化为主要业务方向的高科技公司。

新曜光电总经理容雷表示:“我们自主研发的发电模块、光学系统以及跟踪系统等,已经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这些设备的倍率、发电效率和系统控制功能都比国外先进技术要领先。”

上海聚恒总经理容岗也表示:“我希望做聚光光伏的公司要多投入一些精力和资金去做研发,而不是光做市场。对聚光行业来讲,这个产业链不是很长,把几个关键点抓住了,问题就不大。”

记者了解到,上海聚恒对聚光光伏产业的整个环节做了详细的分析,公司目前除了没有参与电池片的设计以外,其他设备的设计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容岗对记者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瓶颈。当然,聚光光伏行业还处于比较新的阶段,一些加工厂商的生产能力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培养。不过,将来这个行业的加工能力不会像晶体硅那样,一会儿缺硅、一会儿缺玻璃。比如,聚光光伏电池片用的是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涂层)设备,这个设备既可以做LED,也可以做聚光电池,同样的设备、类似的工艺。所以,只要这个行业做起来了,MOCVD设备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应用于整个行业,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现在在国内,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特别大的公司在做电池片,随着行业的整体发展,未来,国内整个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的瓶颈不会改变,聚光光伏应该会比晶硅好得多。

另外,聚光光伏产业的产能扩充会相对简单一些,薄膜的产能扩充是非常困难的,要靠设备;晶硅的产能扩充也不是特别难,但可能时间会长一些。而聚光的产能扩充速度会更快,因为聚光对设备的需求不高。没有什么特别专用的设备,都是一些通用的电器设备,会相对简单。所以,聚光光伏将来的供应链应该不是问题。

降低成本是关键

既然聚光光伏比多晶硅和薄膜技术有太多优势,为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聚光光伏技术运用得不多,产能也不够大P业内人士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成本太高。国内地面应用聚光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也还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份额较小。国内整个产业链主要环节中试技术和产品已经完成,正在进入小规模电站试验阶段。

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红波认为:“聚光光伏发电要得到推广,还需要业界加大投入。由于聚光光伏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一些配套材料的厂家对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并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跟踪系统、玻璃透镜、封装材料等各环节实现突破,需要从事不同领域的厂家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解决太阳能电池的问题。在聚光光伏电站示范运行过程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只要有厂家愿意投入力量去解决,聚光光伏很快就会得到推广。”

以聚光光伏的行业特点看,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李红波表示:“可行的规模至少应该在100兆瓦以上,如果只有几兆瓦的装机容量很难体现效益。一座100兆瓦的聚光光伏电站,如果其中1兆瓦的设备需要维修,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如果电站的规模只有1兆瓦,经常处于维修状态,成本就会大幅上升。”

容雷认为:“聚光光伏的成本包括两块:一块是建设成本,另一块是发电成本。目前,国家对于太阳能的补贴,每度电补贴0.7~1元,新曜光电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如果以每年2000小时的发电量为标准做参考,大概每度电的成本是0.7元,按照国家每度电补贴0.7元来计算,我们就可以实现零成本发电。”

容雷进一步分析:“现在每度电0.7元的发电成本是我们的实际成本,如果进入大规模生产以后,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样,我们的成本就会低于多晶硅。再加上聚光光伏的发电量比多晶硅多1倍,未来,对太阳能行业将产生颠覆性影响。”

聚光光伏技术研发在国外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但聚光光伏电站的商业化运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成本太高。容雷说:“尽管聚光光伏有很多优点,占地面积小、发电效率高、节省材料、减少污染,等等;但聚光光伏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太高,其成本大大高于多晶硅。太阳能行业还属于政府补贴的一个高成本行业,但政府补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延续的。如果成本始终大大高于多晶硅的话。聚光光伏产业的发展肯定要受制约。只有把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或者有突破性的技术出来、聚光光伏的市场才能打开。”

所以,按照新曜光电目前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完全可以把聚光光伏产业的成本降下来。目前,晶硅体占据了太阳能电池95%的市场份额、但多晶硅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生产100公斤多晶硅需要46度电,另外,多晶硅的的材质回收是不可降解的,这些也都是多晶硅的成本。

容雷举例说:“在美国,买电器的时候要多花10%的回收成本,假如1000美元的电视机,要花1100美元,多花的100美元就是回收成本。按理说。多晶硅的回收成本比电器要高,1000元的多晶硅,至少要有20%的回收成本。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涉及回收成本这一制度,所以,多晶硅的价格较低。”

而聚光光伏技术材料99%用的是铝,是一些玻璃结构,在十年或二十年以后,铝是可以回收的,这个回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发展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聚光光伏技术的更加成熟以及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聚光光伏将长期与晶硅、薄膜电池共存。长期来看,聚光光伏并不会完全取代晶硅和薄膜电池的市场,正如薄膜电池不会完全取代晶硅电池一样。

目前,全球的聚光光伏装机不到200兆瓦,预计今后几年,随着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凸显,市场规模将有爆发式的增长。未来十年,年均增速预计在40%以上。

容雷分析:“聚光光伏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无论对于全世界还是对于中国,太阳能产业都是一种主动的环境需求,而不是迫于经济利益的需求。况且,中国的产业结构也的确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现在,在几种精洁能源中,核能和风能都受到一定自然条件的限制。相对来说,太阳能的利用前景最为广阔。今后,我们只要把成本降下来,将聚光光伏的成本控制在多晶硅之下、这一产业将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未来,可能不光是应用在发电站方面,在一些乡村、一些二三线城市,居民也会有自发的需求。”

目前来看,光伏产业还是一个政策驱动型的市场,靠自身发展,成本无法与煤电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就非常重要。容岗表示:“中国恰恰在政策方面不明朗,很多地方政府和部委出台了一些政策后,也定了一个上网电价,但并没有说补贴多少年。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没有政府的政策,就更不敢贸然进入了。”

在美国,政府对聚光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曾有一家聚光光伏企业得到了美国政府几千万美元的无偿补贴。而在中国,很多政策还是跟不上,容岗认为:“作为一个新技术,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聚光光伏未来的前景,将来如果能建起大型的聚光太阳能电站,其成本肯定会下降。现在包括几大电力集团在内,也都在考虑尝试建聚光光伏电站。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抢占市场。”

2010年9月,三安光电在青海格尔木3兆瓦聚光光伏太阳能示范项目中,其中的1兆瓦并网发电项目、使用的是500倍透镜,双轴追日系统,平均转换效率达25%。从2010年10月初并网发电情况统计,平均每天发电4500度左右,运行情况比晶硅发电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