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在这些外出的农村劳动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同时,也由于这些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离开,使得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随祖父母生活或寄养在亲友家的农村儿童。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左右。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数量的激增,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在增加。这显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的农村劳动者的选择性的离开是分不开的。由于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而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我们要了解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还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下的那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希望通过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需要人关注的孩子们!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

首先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缓慢,生活条件无法和城市相比较。收入主要是依靠自给自足式的农活所获得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居住条件,许多的青壮农村劳动者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其次是因为社会中的户籍制度问题,这些劳动者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年长的父母或者一些留在家乡的亲戚抚养,这就是形成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时间的不在身边,没有得到普通孩子该有的关爱和家庭教育,滋生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三个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的外出打工,陪在他们身边的通常是年迈的长辈。两者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代沟,不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同时又由于自卑的心理作祟的原因,他们往往不愿和其它人进行交流,缺少知心的伙伴。所以在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往往极易造成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产生了抱怨的情绪,对社会产生怨恨的情绪,最终将这些不好的情绪通过一些触及敏感事件的时候爆发出来。在这样的自我保护色的作用下,也就在一些问题上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相比城市里的教育水平以及师资力量。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就根本不值得一提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本以为孩子们会积极向上,但是由于心理问题和对社会上的一些风气所影响下,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减落。在读书的时候,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平时的时候,学习不主动,养成边写作业边玩的坏习惯,常常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在家的时候,因为长辈要干农活和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限,没有能力辅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们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在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失去感觉,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的同时,这时的他们常常面对的是社会上哪些不良的社会人群。

3、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

由于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享受由长辈所供给的衣食,过着家人宠爱的生活,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家的时候,不注意个人卫生,好吃懒做,不做家务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经常说谎,欺骗长辈夜不归宿,对长辈不礼貌等。在学校的时候,不服从老师的管教和遵守学校的纪律。长久以往使得身体素质变差、自制能力变弱,更严重的是对生活的态度的消极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淡薄,。还有一部分的留守孩子们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并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他们,在这种环境的长时间影响下,极易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对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建议

首先应该先摆正自己的思想,树立远大目标而努力读书,不要因为父母的外出工作就从内心上有着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同时还要记住自己是一名学生,只有好好学习,才不辜负家长的期望,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和老师以及同学朋友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给父母打打电话,安慰一下烦乱的心情,千万不要把事情放在心里。平时在学校里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做一些健康有意义的事情。在家的时候可以多和长辈进行交流,分享在学校里开心的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

2、对于家庭方面的建议

外出的家长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多和孩子们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就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保持联系,创造条件和孩子交流沟通,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家长可以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用来激励孩子奋发读书的一种教育方式。

3、对于学校方面的建议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在平时的生活读书期间给予他们在学习上的关心。同时要特别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要更加留意,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孩子改正现有的缺点和陋习,只有让他们感到来自学校的关爱,体验到学习成长中的快乐与幸福,才能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对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的建议

社会及政府部门要努力的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的场所,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同时要完善社会制度,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就可能的解决好农村儿童进城读书的问题,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教育

引言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情况有着潜在的、深远的影响。相较于城市教育质量而言,农村的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而农村留守儿童在这种状况下的成长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本文选取江西农村某地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选取了600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问卷有效率为93.5%,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校情况、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课堂中是否会主动回答问题、逃课的情况、打架斗殴以及沉迷网络等情况[1]。

1.1生活状况:

在这些留守儿童里面,有将近20%人的父母在其一岁时就外出去城市工作,他们的生活状况都是由(外)祖父母照料,但是缺少父母关爱的他们很难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难以在亲人感情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树立正确的挂念。也有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能够自理,但是在其身心发育的关键期间父母没有在身边监护,他们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在成长过程逐渐变得孤僻、冷漠。

1.2教育状况:

在对该农村缀学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属于留守儿童的高达92.3%,在问到留守儿童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时,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在将来进入社会后同样可以获得工资,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读书无所谓。对于是否会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93.6%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2]。也有部分学生趁监护人不在时偷偷逃课外出,跟随他人一起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综合以上情况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力度。

1.3心理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31.7%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为孤僻内向,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缺少父母的嘘寒问暖,留守儿童在与外界沟通时表现十分吃力,并且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与同龄儿童相比,在遇到事情时极易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35.4%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乏信,这些留守儿童在长期不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下,不能养成待人善良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得不到鼓励,使得学生缺乏自信。26.4%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其行为习惯受他们的影响较深,极易产生仇视、憎恨等不良心理[1]。

2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且相对于城市的家庭结构而言,农村很多家庭并没有真正实施少生优生的政策,甚至是一个家庭有3至4个或四个以上的子女,在面对越来越重的家庭压力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2]。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户籍的限制也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上学,而且相较于农村的上学费用而言是,城市的高消费让农村父母更无法承担,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是必然的。

2.2学校因素:

相较于城市里的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学育人经验十分缺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弥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时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作用甚微。农村教学条件差是学生得不到正常教育的主要原因,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表现出学习散漫、缺乏主动性等现象[3]。此外,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做相关调查,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缺少了解,也没有组织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探讨,忽略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2.3家庭因素:

现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较低,不能对子女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而且有大部分的农村父母认为让孩子上学就是让他们接受教育,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素质、品德问题都应该由学校负责[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出现这些想法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教育孩子学习的能力,甚至有些父母认为上学并没有什么作用,对孩子受教育并不十分赞同。这些家庭方面的因素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人生观念偏差的主要原因。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3.1加强监护人以及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

在校期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了解班里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发现问题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监护人也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发展,监督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沟通的力度,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4]。

3.2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留守儿童的智力:

农村学校应该重视教育的质量,利用高新技术开设优质教育,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理,培养他们乐观的学习态度,在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智力。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可以加强留守儿童与他们父母之间的沟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3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力度:

农村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并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将学校的留守儿童按照性别、年龄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利用父母在其身边时共同与学生进行交流[5]。

4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父母以及教师需要对其心理问题以及生活状况加以监视,在其成长状况面临许多问题时,需要随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还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战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臧亚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3]王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2.

[4]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6-18.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阅读;社会化;教育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为孩子的教育及社会化带来了极大影响,也为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欠佳。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难以抵御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难以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和引导。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大都采取“物质引诱+放任自流”的方式,这畸形化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性格发展令人堪忧。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往往养成任性、放纵、随性妄为的性格。部分留守儿童把从父母那里获取的不安全感转嫁到别的孩子身上,他们嫉妒别的孩子享有的幸福和温暖,充满了破坏欲和攻击性,产生一系列行为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教学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困惑,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二、阅读是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切入点

留守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寻求一种教学活动以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通过认真调查、酝酿和实作,我选定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为切入口,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如何指导留守儿童有效地阅读

1.教给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现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精读和浏览。精读以理解为目的,在精读细研中做到“厚书读薄”;浏览是以了解为目的,在博览群书中扩充知识、启发认识、借鉴作文。一个人既能浏览又能精读,那他就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

2.课内引导精读:(1)引读:在语文教学中,以插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插话一定要富有提示性、启发性,要起到画龙点睛之用。(2)悟读:对于课本中的名篇美文,让学生品读领悟。精读细研,获取营养,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才会有收获。(3)探读:所谓探读,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性地阅读。让学生独立地看书,填写阅读卡或做练习题,遇到了问题也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探读具有独立性,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外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外,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其大量阅读经典诗文,开展各种读书比赛活动。我任教的五年级一班,一年来,学生人均阅读的课外读物达20册,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达20万字左右。开展诗歌朗诵会、作文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等活动10多次。

我以为,正确指导留守儿童在有限的时间有效阅读是一件值得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商务印书馆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李卫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困境 依恋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50-02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困境分析

1.内部环境

依恋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基于儿童早期对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及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农村年轻父母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经过在安徽省某村随机调查30户年轻家庭,数据显示,63%的家庭父母双方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再次见面时,儿童表现出的是明显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不会去表达感情,甚至在面临丧失或分离的时候,导致回避的产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在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①

2.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中属于较弱势的群体,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加上可依恋的对象不在身边,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留守儿童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碍:

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辈照顾,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顾加上溺爱,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厌食、偏爱零食等造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约束,仅有教师在上课期间的正确指导不足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儿童在成绩落后时产生一种自卑感,自我放弃,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进而厌学甚至辍学。

3.心理及道德行为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对父母依恋的弱化,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会把事情压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导致性格发生变化,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扭曲,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②

4.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人身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垃圾食品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儿童好奇心及贪吃的性格导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尝试。二是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不完善。

二、解决对策

(一)内部环境

1.完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渠道

Mastern和Garmezy提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家长外出务工时要尽量考虑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务工地无法解决孩子的教育等问题时,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③,每年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将孩子接到身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

2.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

一是在条件允许时,在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时,考虑把孩子托付给有责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亲属等;二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提醒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的沟通辅导。

(二)外部环境

1.建设家庭制学校,给孩子正确的监督指导

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实行家庭制教学,完善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每位任课老师“认领”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全面的指导监督。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及日常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老师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孩子与家长视频或者是电话沟通,帮助孩子,与其父母保持依恋关系;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及心理取向进行及时的矫正。

2.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向社会各界发出号召,筹集社会资金,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及所在学校建立学校支持系统,全方位地在生活、学习、健康、心理等方面照顾到留守儿童;社会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购买政府项目,直接与留守儿童进行接触,利用组织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实施策略,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关的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切实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给农村孩子入城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户籍性质有直接的关系,农村户口的孩子无法进城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而被迫留守。放开教育系统关于户籍的限制,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依恋不再在农村留守儿童一方缺失。

4.社会工作者介入

社工通过提供理解支持和心理治疗进行干预。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即长期以来形成缺少对父母的依恋,正确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运用相关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介入治疗。保证案主在自愿自觉的情况下,缓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陌生人的排斥或者敌对的心理。另一方面,要详细告知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失对父母的依恋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并提醒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恢复。④

三、结论

依恋关系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长久的意义。儿童早期的这些关系和经历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深刻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父母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也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政府和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其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一个大的考验。另外,社会工作机构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将儿童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改造,以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

现状,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李静,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

②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J].2013(1).

③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④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2] 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13(1).

[4]俞晓莉,论亲子依恋类型、原因及其应对[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4).

[5]张玉沛,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引言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不均衡发展造就了一个群体我们叫他们农民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很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上学,有家里老人监护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在农村学校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父母出陪伴和教育,其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方面都会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着很大的不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已经很明显加之庞大的数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关系到留守儿童本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甚至涉及我国教育的未来整体发展。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有着很深的历史原因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是这样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者的问题也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问题。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1.1留守儿童教育

统计调查发现,与正常家庭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中溺爱放纵型家长的比例要高的多。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留守儿童主要是有家中老人“隔代教育”和亲友的临时监护造成的。这就造成了“不敢管”“管不了”的情况。监护人一般都有年纪大、文化低的特点。在监督过程中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导致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难满足需求。学校和家庭的双双缺位导致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有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很容易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升学率都明显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1.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几乎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心里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某南方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占19.6%,觉得自己受歧视的占11.4%,曾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的占9.5%。由于监护人都具有年纪大、文化低、思想保守等特点,和孩子沟通困难,父母无法及时有效的沟通,很多留守儿童思想上处在完全不管制的情况下。无型之中出现感情冷漠、自我封闭、行为孤僻、任性、蛮横、逆反心理严重等性格特征和心里障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里成长和物质一样重要。

1.3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给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在思想上的引导和帮助,几乎完全处在无管制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价值观偏离和心理发展异常,这也导致其形成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很过留守儿童因缺乏管理而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

2.“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2.1从整体社会发展来看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户籍制度则让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原户籍地低收费或免费入学,以及升学考试都必须在原户籍地。大多数农民工无法承担城市学校的高昂费用,条件有限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虽然可以入学但是升学考试还是要回原户籍地参考加之各地教材试题不统一使得农民工不得不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由老人或者亲友代为监护。这直接催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2.2从家庭方面来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大多数农民工也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会有很多问题,但是面对家庭的经济收入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后者。不外出打工没经济能力来培养孩子,外出打工又没有时间陪孩子这是大多数农民工的感受。

2.3从学校教育来看

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其心里成长方面需要学校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同学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陷,减缓其在亲情缺乏产生的负面情绪。农村学校由于地理环境及教育经费等原因软硬件设施都很难跟上很难满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要求。

3.解决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现状问题的建议

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数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内都会呈上升趋势,留守儿童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合理有效的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该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解决,才能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1政策调整,合理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留守儿童现在根本上是因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无法顺利入学,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受严重的不公平待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顺利入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3.2改革创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

农村中小学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针对留守儿童进一步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住宿,让其在集体环境中成长学习,帮助其在心里道德方面的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过的关爱和监督。对其家长情况进行备案以便及时的与其家长沟通和掌握学生情况。对特殊群体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管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3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

篇6

关键词:彝族 留守儿童 现状 四川凉山

中图分类号:D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60-02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①。随着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打破,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开始背井离乡成为打工族。但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关注还不够,对其生活现状了解较少,为此,我们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展开了本次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在凉山州西昌市随机选取大箐乡、洛古坡乡、安哈镇、四合乡、荞地乡五个彝族乡镇。共调查居民228户,其中,留守儿童家庭为154户(67.54%)。共调查到留守儿童256名,其中,男86名、女152名;彝族214名,汉族18名,其他民族6名。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自述者152名,非自述者104名。非自述者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述者77名,由母亲或父亲代述者21名,其余6名由其他家属代述。

2.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由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调查小组(共计25人)于2011年7月7日―12日进行。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和调查技巧进行了统一培训,以2~3人为一组,深入到户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监护方式、生活情况、教育状况、心理状况和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度。每小组调查后及时核对调查表,补充和更正信息;每日进行小结,进一步确保信息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结果

1.留守儿童年龄结构现状。从年龄结构看,该地区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低龄组。在调查的全部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79人,小学学龄(6一l1周岁)96人,初中学龄(12―14周岁)45人,大龄(15―17周岁)36人。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例分别为30.86%、37.50%、17.58%和14.06%。

2.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从监护方式看,该地区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主要为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在所调查的154户留守家庭中,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由隔代亲属监护的户数有109户,约占到了所有留守儿童户的70.78%;父亲独自出去打工由母亲监护的有38户,占总户数的26.68%;母亲一人外出打工由父亲监护的的仅有7户,所占比重仅为4.55%。

3.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由于彝族农村生活水平低,生活习惯落后,从整体情况来看,监护人对孩子的照看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较浅层次上②③。而在留守儿童的健康方面,在我们调查的154户中,儿童生病时监护人选择正规医院就诊的只有7户(4.55%),选择找赤脚医生购买药的有91户(59.10%),选择宗教仪式甚至迷信活动的有51户(33.12%),不会采取任何措施的有5户(3.25%)。因此,该地区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留守儿童劳动负担方面,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往往作为重要的劳动力参与劳动,孩子带孩子的现象出现频繁,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4.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1)早期教育缺失,在我们调查79名0―5周岁学龄前儿童,无一人接受学龄前教育;(2)学业成绩较差,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缺失,很多几乎都无法进行;(3)缺乏必要的安全和青春期教育,使得该地区留守儿童,尤其是女童,在面临威胁时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4)辍学情况较为普遍,在我们调查的36名15―17周岁大龄留守儿童中,31人(86.1%)处于辍学状态,或者有过辍学经历,学历普遍集中在小学或小学以下。

5.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欠缺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时常有或有时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胆小、自卑的性格。在与监护人的情感沟通影响方面,我们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聊天情况发现,超过50%留守儿童与监护人存在着沟通障碍;从他们聊天的内容看,大多只是涉及到身边发生的一些琐事,很多留守儿童不愿意把他们内心深处想法告诉监护人,而监护人很多也不愿意或忽视他们内心真实感受。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形式,调查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当前的愿望和想法。调查发现,如果有可能,137名(53.5%)的留守儿童愿意随父母到城市生活。

三、对策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凉山,有近200万人,占了全国的彝族人口1/4。彝区留守儿童因其民族性和地域特殊性,成为留守儿童中更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群体,目前,妥善解决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监管,该地区农村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存在学业偏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急需得到社会关爱。否则,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只能进入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延续其父辈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部分留守儿童还会因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而误入歧途,危害社会治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未来④。

着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农民就业本地化,这是解决凉山州彝区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在社会的关爱下,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已有所改善,但凉山州彝区的留守儿童,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要大力宣传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对孩子的监管不能缺位。因此,在全社会提高关注度的同时,还要加强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就业本地化,尽可能地让儿童跟在父母身边。儿童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童年才是完美的,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根本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彝区留守儿童的直接帮扶政策,充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边缘化”,那他们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⑤。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在凉山彝区,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儿童容易过早地接触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赌博,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留守儿童甚至染上了。因此,解决好该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要。政府应继续实施特殊的教育投资政策和措施,适当调整财政教育经费的地区配置,加大国家对彝区的资助和扶持力度,确保对彝区教育的投资快速增长。对民族地区的重点寄宿制学校实行全包干制,彻底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扰,让他们安心学习,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制教育,让流失的学生重新返回学校⑥⑦。比如,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创建更多的“留守学生之家”这样的温暖工程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交流的环境;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开展更多有利于彝汉儿童交流的活动,鼓励彝区儿童到汉区学习生活,使儿童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还可以考虑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制度,落实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措施;也可以通过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通过多种活动给留守孩子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当规模的受过职业培训的生产劳动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该地区脱贫致富的突破点。该地区的中小学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在教学计划中积极引进职教因素,使留守儿童在中、小学生毕业时,初步掌握适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劳动技能和脱贫致富的本领⑧。

总之,凉山州彝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是单一的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现象。凉山州彝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多方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在落后的凉山彝区,只有很好地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使他们尽量避免父辈们的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落后。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青年项目基金资助)

注释:

①陈俊.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8-19.

②张锦荣,胡澜,杨正伟等.峨边彝族自治县彝族与汉族农村家庭留守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25-226

③文爽,孙冲,胡澜等.小凉山地区彝族与汉族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现状对比分析[J].经济师,2010(7):198-199

④徐爱云.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现状及对策[J].魅力中国,2011(2):212.

⑤郑再良,王哲.皖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1(3):53-58.

⑥陈喜慧,胡澜.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受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4):10-12

⑦何香,张春祥.浅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32

篇7

【关键词】城乡留守儿童 二语习得现状 支持网 分别教育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分层样本中随机抽取对象,分别访谈了四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及其母亲,同时抽取了来自城市的四名留守儿童及其母亲,访谈人数共计16人,全面深入地了解安庆市山湖村和安庆市华中路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及其支持网状况。

二、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

为了全面、有效、真实地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习得现状,笔者对四名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本次调查的分析单位是个人,以安庆市的山湖村村内的所有留守儿童为总体,按村内留守儿童的不同年级进行分层抽样,再从分层的群体中随机抽取四名调查对象,两男两女,以期全面了解不同年级结构的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现状。被访者基本情况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

何某,男,10岁。山湖小学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其父在温州打工,常年和母亲在一起。其母,林某,初中毕业,知道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

程某,男,11岁。山湖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一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初中毕业,了解一点英语知识,现为镇上一超市的售货员。

曹某,女,12岁。山湖五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在家做家务并照顾孩子。文盲。对英语一无所知。

叶某,女,13岁。山湖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三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在家照顾孩子。初中文化。对英语略懂一点,但学习程度无法辅导孩子的英语。

(二)城市留守儿童

陈某,男,9岁,华中路第三小学三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其父在广州打工,母亲初中毕业。对英语有所了解,但无法辅导孩子英语学习。

方某,男,10岁,华中路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其父外出打工,常年与母亲生活。其母高中毕业,可以辅导孩子简单的英语学习。

王某,女,11岁。与方某是邻居。其母初中毕业,家境与方某相似。

吴某。女,12岁,华中路第三小学六年级学生,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接触英语六年时间,其父外出打工,其母初中毕业,当过幼师,后因幼儿园拆迁遂改行,现为一百货公司员工。无法辅导孩子英语学习,但会给孩子购买相应的英语书籍。

三、资料收集和整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场访谈和录音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方式。当日访谈结束后及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采用连续接近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个案访谈是针对特征鲜明的个体进行访问,故笔者分别访问了四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以期了解不同年级结构,不同教育水平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状况的影响。笔者于2011年7月23日至7月29日对安庆市山湖村四个典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问,于8月2日至8月10日对安庆市四个典型的城市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并及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于2011年8月底完成资料整理工作。

四、结果与分析

经过为期近一个月的走访访谈以及后期的资料整理,影响城乡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现状的因素及其支持网的差异表现如下:

(一)城乡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现状的影响因素

1 学校及其任课教师的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学校资源配置情况都会对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中,启蒙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对儿童的关爱程度对留守儿童二语习得有直接深远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城市留守儿童因其接触英语时间较早,所处学校资源配置较好,故英语成绩及其素养普遍比农村留守儿童要高。

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水平能间接决定孩子的二语习得素养。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在英语习得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在与孩子英语学习方面的交流易受到阻碍。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对儿童的二语习得产生很大影响。调查发现,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其父母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补救,比如请家教,购买各种英语类书籍,因此城市留守儿童在二语知识方面相对懂得较多,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就很少有这种意识。

3 儿童自身的学习欲望。儿童自身的学习欲望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属于工具性动机,内部动机还未完全激发出来。

(二)城市留守儿童城市二语习得支持网现状及差异

城乡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支持网来自:

1 父母的支持。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留守儿童因为情况特殊,无法获得一般正常家庭的家庭教育,一般都是父亲在外打工或者父母均在外打工,常年与母亲或爷爷奶奶生活。因此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和自身素养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状况。

2 老师及其学校教育资源的支持。城市留守儿童的二语习得主要是来自学校资源及英语老师的直接传授。因此英语启蒙老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对英语的兴趣。

3 同伴的支持。同伴的支持是影响留守儿童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同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

4 亲戚邻里的支持。调查发现,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的亲戚邻里的支持要高于城市的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因邻里关系淡薄,亲戚联系不紧密,很少在亲戚邻里那里得到学习上的支持。

5 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近些年由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投入大量资金来配备资源。

格兰诺维特认为,个人间关系的力量是不同的,按照互动所花的时间量、熟识程度(相互信任)、情感紧密性和互惠服务等概述关系特征的因素来衡量。关系可以是强的或弱的。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同样存在着强支持与弱支持,在给予留守儿童支持的力度上是不一样的。

篇8

__县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妇女22万人,据统计我县共有留守儿童39050人,其中男童20862人,女童18188人,仅农村学校的学生就有80%为留守儿童,他们约有80%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13%被托付给老师、亲戚、朋友,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正处于成长发育关健时期的留守儿童,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这种角色又是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的。这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许多教育问题:一是亲情淡薄、感情冷漠;二是不合群,心里相对封闭、孤僻;三是较任性、顽皮、偏激、脾气暴躁、我行我素、难以管教;四是学习自觉性差、马虎、拖拉;五是缺乏安全感、胆小怕事;六是存在安全问题。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对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更应该受到重视和关爱。

1、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2、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视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3、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他人。

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第一,淡化“留守儿童”观念。社会在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时,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比如在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特别是利用婆婆妈妈大舞台举行一些歌诵亲情、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娱乐活动,、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第二,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和针对性举措。组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加大对本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的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心理介入和疏导方面的措施,避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3.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义务。一是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加大对留守儿童现状及个案的宣传,提升家长的责任感。二是利用农忙或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街道、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4.加大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一整套工作体制。改变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政府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定期统筹部署,使这项工作长抓不懈,收到实效。二是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比如:降低入学的户籍、成绩、费用等门槛,让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享受跟随父母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实施好“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参与关爱行动网络。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特别是发动退休的教师、干部等参与这项工作。这些老同志思想觉悟高、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热心公益事业,可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让他们充当爱心大使,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对这些爱心人士,相关部门要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关爱帮扶方式要从传统的简单给钱给物,向充当孩子心灵朋友的角色转换。

篇9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湖北省随州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从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关键词】湖北省随州市 教育 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200多万,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8%。据随州市妇联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该市留守儿童人数己达到12.56万,占全市儿童的32.12%。

感情缺失。当问到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的时候,80%的孩子都会回答“父母的爱”。由于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父母和孩子感情逐渐淡漠,即使回家,父母和孩子交流也非常少。并且和孩子交流内容多是关于金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在父母给钱的时候才能感到温暖。

性格极端化。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化的性格。一种是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一种是性格极度张扬、骄纵。由于父母的远离,孩子出现怨恨情绪,从而出现反抗心理,身边的监护人或者不敢管或者不能管、不会管,或者过度宠溺,从而使留守儿童变得骄傲放纵。

学习无助。目前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非常关注,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校舍,a充师资力量,课业负担加重,成绩逐渐下滑,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辍学。

生活失助。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很多老人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安全缺位。由于老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学校缺少安全知识的普及。

2013年9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随州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解决留守儿童感情缺失、生活失助、安全缺位等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州市还向每个留守儿童发放一张爱心联系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

二、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本团队成员以社会工作伦理为导向、小组工作为工作方法,为随州市草甸子社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小组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和留守儿童的交流,当地的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

(一)亲情缺失。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正常的家庭交流已经逐步被其他方式替代,孩子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平时多用电话联系,大部分都是一周1―2次,交流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关于学习。因此,父母们会经常忽略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性格缺陷。父母们不能行使监护人的责任,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因受本人年龄、文化素养、教育观念等的因素制约,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会出现偏差。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形成放纵、胆怯、自卑或是社会逆反、厌世自闭等种种不良性格。性格也会带来一系列人际交往的问题,存在性格缺陷的小孩经常是个人活动,不善于交际。

(三)学习兴趣低下。孩子们的学习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单纯,多数人认为学习是为了给“父母增光”或是“出人头地”,而忽略学习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由于家庭监督不利,留守儿童们课余学习环境也很差,他们回家后很少会帮助家里人做家务,这些问题亟待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留守儿童一片健康发展的天地。

三、解决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可以通过间接沟通,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

(二)学校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活波、互助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又缺少辅导或在家无人指导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第二,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实践证明,结对帮扶活动,能通过其学习伙伴的影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使其优势或其他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唤醒他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会关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李娟.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篇10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及现状;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74-0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耀眼光环的背后不可否认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辛酸与无奈。大批农民工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显露并突出。

一、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

所谓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非户籍所在地,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其孩子则因各种原因无法随行,继续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发生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综合力量整合的必然结果。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所处的环境是其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民被严格的户籍制束缚,加上各种生产要素被当时体制所限,农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再者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使城乡差别处于农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故外出务工的意愿并不强烈。可改革开放后随着效率至上的战略实施,各种差别进一步凸显与拉大,极大刺激了农民们,同时国家进一步推动和释放各种生产要素并促使其在大区域的整合与自由流通,这样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就产生了。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

1、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 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婆等祖辈,他们的自身素质普遍低下,能够给予孩子的仅仅是保证身体的成长而无法丰富孩子的大脑。再者过分的溺爱也导致了孩子不良习俗的形成

2、心理偏差和情感世界封闭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性格情感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时他们却普遍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必然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同时其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较少,关注不够。加上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导致他们情感脆弱、焦虑自闭、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产生。

3、学校的教育力度依然不够 留守儿童的教育早已是不能再回避且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他们不能采用简单的课堂说教,更多的需要老师的亲情关爱来弥补父母爱的缺陷,这需要老师正常的工作之外要有更多的付出,比如说定期家访、和学生经常性的心灵交流与沟通等。但大多数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做到这些,

4、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加剧 小平同志当初设计改革路线时指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但事实是精神文明早已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结果失去了健康向上文化引导的农村必然被低级庸俗的东西所侵蚀,迷信思想、打架叫骂等不文明行为充斥。试想这样的环境会对留守儿童产生怎样的影响?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易受不良诱惑。生活习惯不良,主要表现为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等;

三、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从目前看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好在它已引起多方的高度关注,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要全面理清问题产生的实质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1、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孤寂时抚慰、进步时鼓励!让他们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 同时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

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同时组织相关的教育专家及心理专家积极调研从事相关研究,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4、政府方面,要积极作为。具体包括:(1)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薪资待遇。试想如果在家附近工资可观,谁也不愿离家舍子在外漂泊。(3)国家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农民成自主经营,建立完善的城乡营销网络。(4)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努力消除城乡差别,力促教育公平,彰显社会平等。

四、小结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美好明天能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