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道路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道路发展

篇1

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乡镇人口众多,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城乡公共汽车交通是连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交通,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广西区内各大中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大,居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此外,随着城区的不断拓展和公交线路的对外延伸,城区公交和公路客运的经营区域逐渐产生了“交集”,这样,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成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一种交通运输模式。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够明显提高城乡客运的服务质量,使乡镇居民享受到“快捷、方便、经济”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体现了运输和谐。宏观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城乡道路客运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城市公交与公路客运之间的无序竞争,有利于客运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城乡客运的整体竞争力。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交运发〔2011〕490号)的要求,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目标是: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二是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客运系统,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不断巩固道路客运的保障能力、竞争优势及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市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郊区主要乡镇。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实现全国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100%的中心镇建成客运站、候车亭或招呼站;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力争实现县域内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30%以上。

广西区内各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在制定当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发展目标时,应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城市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来确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例如,桂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全市50%的农村客运线路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力争到2020年,全市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又例如,广西北流市制定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目标为:(一)2010年,组建北流市农村客运公交有限公司。(二)2010年,北部镇的43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95辆。(三)2011年,南部镇的42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137辆。(四)2012年,推广到南部镇及玉林周边县市的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200辆以上。

四、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步骤

城乡公交必须要根据农村客流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出行要求,摸索农村公交客运的发展规律,形成适合农村需要的公交客运组织模式。现在,不少地方对农村公交客运的管理还停留在强制完成农村通达率、延伸公交线路的层面上。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要着力于规范行业标准上、着力于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上、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着力于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上,笔者认为,其发展的基本步骤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行业标准

地方政府应加强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技术标准体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落实公交扶持政策;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规范城乡公交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监督城乡公交安全工作,保障城乡公交的运营安全。

(二)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

公交事业是公益型事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社会的监督。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制订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信用评定和服务质量考核通报制度。例如,制定基本的城乡公交服务标准,开展优秀驾驶员、从业人员评比等文明创建和规范化服务活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公交企业的资质、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车辆安全、排放要求做明确规定等等。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公交要得到发展,就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首先,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城乡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其次,在土地使用上,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行划拨,保证城乡公交换乘站场建设用地。最后,加快车辆更新,加大科技投入。启动GPS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对车辆的实时调度监管能力。

(四)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

城乡公交的线路应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应分设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比如一些较大的乡镇作为主线,较偏远的乡镇作为支线。科学规划站点布局,按照便利、优先的原则,统筹城区公交、乡镇公交和农村支线班车运营,逐步将城区公交与乡镇公交进行融合,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五、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推广思路

(一)采用新能源汽车

篇2

一、任务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的要求,结合“村村通公路”工程,对全市所有尚未绿化的乡村道路进行全面绿化,并对绿化质量较差的路段进行补植和升级改造,同时建立起管护责任制,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的乡村道路绿化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城乡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原则。由市、县、镇三级财政按一定比例筹措资金。在此基础上,还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绿化资金,以确保乡村道路绿化顺利实施。

(二)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乡村道路绿化的重点是村村通公路的两侧,对于村周围的田间路,以新建完善农田防护林为主。优先绿化靠近城镇、干线公路、旅游景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

(三)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乡村道路两侧各栽植1—2行树木,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加宽。在树种选择上,以绿化美化和经济林树种为主,做到适地适树、乔灌结合、针阔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

(四)坚持依靠科技、注重质量的原则。实行增加绿化数量与提高绿化质量相统一,依靠科学技术,全面提高造林绿化的科技含量,在绿化苗木使用上,大量栽植适宜本地生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良种壮苗。

(五)坚持依法治绿、巩固成果的原则。一手抓乡村道路绿化建设,一手抓绿化成果的管护,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绿化管护形式,确保乡村道路绿化实施一块、成活一块、保存一块。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2月—3月10日)。

1.成立机构。成立市乡村道路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区、开发区和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都要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

2.调查摸底。各市区要组织各镇(办)、村(居)开展调查,摸清辖区内乡村道路绿化的底子,主要包括:村村通公路里程及状况分类,栽植树种和规格,以及资金预算等,并以镇(办)为单位列出明细表。

3.制定方案。各市区和各镇(办)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绿化规划方案,根据不同的路段、地形、土壤条件,逐路段做好绿化规划和补植完善的作业设计,同时保证乡村道路绿化与干线公路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等相衔接。各镇(办)的绿化规划方案,由各市区林业、交通部门共同审核把关;各市区的绿化规划方案于2月底前分别报市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审核把关,并需经市乡村道路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市区林业、交通部门要提前介入工作,在摸底调查的同时,指导做好规划设计方案。3月10日前要完成各市区的规划审核工作。

4.调剂苗木。各市区林业部门要坚持边规划边准备,提早调剂好苗木,选用良种壮苗造林,确保乡村道路绿化的质量和水平。

5.平整土地。各市区、各镇(办)要提前搞好整地等土方工程,对于需要调整土地的绿化路段,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保护好农民群众绿化家园的积极性。

(二)实施阶段(2011年3月11日—2012年8月)。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乡村道路绿化工作。其中,各市区、各镇(办)要确保在2011年内完成绿化任务的50%以上。市林业局、交通运输局要加强调度,确保绿化工程按进度实施。

(三)验收阶段(每年9月—10月底)。

按照“完成一条、验收一条”的原则,由市乡村道路绿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检查验收。

(四)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1月)。

乡村道路绿化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后,市政府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取得明显成效、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篇3

一、工作目标

以“隐患治理年”为主线,以“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强化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进一步促进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进一步促进事故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严防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全县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稳定。

二、整治内容和重点

全县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内容为十个方面:(一)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二)无机动车号牌上路行驶;(三)酒后驾驶机动车;(四)挪用号牌上路行驶;(五)驾驶机动车超速、超载;(六)客运车辆超员和客货混装;(七)农用车、拖拉机非法载人;(八)货运车辆违法载人;(九)两、三轮摩托车违法超员;(十)两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

整治重点:(一)机动车达到报废年限、无牌无证、无保险的从事转矿运输的“三无黑车”;(二)无牌无证的农用车、摩托车;(三)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三、整治措施和方法

这次全县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与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相结合,以马桥镇为试点,推动全县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各地要根据整治方案,迅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发现重大隐患,应及时上报县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整治不留死角。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履行部门职责,严格依法处理各类违法行为。整治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以乡镇为单位,广泛宣传,掀起整治。各乡镇制作专项整治标语,在集镇、学校、村委会、矿区生产企业及乡村道险路险段悬挂、张贴,发放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和《致驾驶员朋友的一封信》,营造强劲整治氛围。

(二)以村为单位,对专项行动整治的重点全面摸底、重点排查、分类处理。以行政村、矿区企业人员居住集中场所为基础,对所有机动车辆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做到不漏组、户,不漏车辆,对摸排起来的车辆底数以村为单位进行归类建档,区分处理。对未年检、购买新车未上牌、未购买交强险的限期补办手续,督促年审、办牌办证;对私自压制的假牌、假证依法处理,号牌予以收缴,查清假牌、假证来源;对达到报废年限的货车、农用车等各类机动车辆集中报废处理;对无牌无证的黑车及来历不明的车辆予以收缴或报废处理。专项整治期间各工作专班特别要对边缘乡村道路从事转运矿石、运输农副产品的货车、农用车、低速载货汽车进行严格检查,发现超速、超载、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从重处理。

(三)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在专项整治期间,各地要设置举报站,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不乘坐违法车辆。主动检举揭发各类违法车辆和违法行为,对举报查实的人员由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进行奖励。

(四)各乡镇要以专项整治为契机,会同交通部门加大村级道路险路险段的排查整治力度,逐步改进防护措施,在陡坡、弯道处设置警示标牌,做到警钟长鸣。

(五)各矿山企业要与合法运输车辆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发现“三无黑车”从事矿山运输的,要依法追究矿山企业和“三无黑车”车主责任。

四、整治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是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推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是当前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为切实加强全县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同志任组长,县政府办党组副书记、工会主任同志、县公安局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县安监局、交通局、农机办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由田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切实抓好本辖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集中精力,集中人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上来,迅速行动,周密部署,确保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 乡村道路; 通道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the country vehicles and its type increases gradually, rural road is developing fast, so highway channels to constantly perfect design, so that bring into play better the service function. Channel design proble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mass of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along local daily traffic, and of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their daily life, its importance should be caused design depart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paid enough attentio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by personal work practic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rural road in highway channel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Keywords: highways; and Rural road; Channe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通道的设计要点

2006 年年10 月1 日开始实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通道的间隔以400m 左右为宜,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间隔宜适当加大。通道的交角以正交为宜,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通道的构造物宜在原交叉址并按实际交角设计。通道处的乡村道路平面线形应为直线,其两侧的直线长度应不小于20m。通道处的乡村道路纵面线形应为直坡,宜不大于3%,构造物不得设于凹形竖曲线底部。通道不宜下挖,否则必须按自流排水方式做好排水设计。对通道的净空要求为:

净高:通行拖拉机、畜力车时≥2.70m;通行农用汽车时≥3.20m;

净宽:按交通量和通行农业机械类型选用≮4.00m;

通道过长或敷设排水渠时:视情况增宽。

因此,在通道设计中如何根据高速公路路堤高度、现场调查的被交乡村道路交通量合理地布置通道、选定通道的类型,以及确定通道的净高和净宽设计标准,成为了通道设计中的要点。

2 通道的布置

2.1 通道位置的选定

通道位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沿线乡镇道路的现状和当地政府的长远规划。一方面,通道数量不能太多,以避免提高工程造价;另一方面,通道数量也不宜过少,因为通道过少会给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一般500m 左右设置一座通道较为合理,在靠近城镇、人口密集、路网发达、通行率较高地区,可适当增加通道数量。必要时对横向道路进行归并与调整,适当减少一些交通量较小、利用率不高的横向道路,而对另一些横向道路适当提高等级,并通过纵向的辅道加以连接,这对促进地方路网的改造,改善地方交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交通量调查

交通量是确定公路等级的主要因素,但是在通道设计中,除了要考虑交通量的大小之外,还应该仔细调查乡村道路通行车辆的高度和宽度,不能简单的套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中关于通道的净高和净高设计标准,否则,很可能会限制当地民众的出行,造成矛盾纠纷。

在外业勘测时,一般是使用GPS 采集被交道路与主线的交叉桩号、被交道路方向、地面高程,详细记录周围地形地物、有无排洪要求、原有桥涵构造物等。在内业设计中,将采集的数据在电子地图中展点连线,数据精度足以满足设计要求,最终确定通道的桩号、角度等。通道的设置方案还应与当地乡村充分协商,征求意见,最终签定协议确认。

3 通道型式的选用

在通道设计中,应对不同的结构型式加以比较,合理选用。根据目前和长远的通行需要,结合当地路网和地质情况以及施工养护和维修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目前通道的结构型式多采用板式通道、拱式通道、箱型通道。通道各种构造型式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见表1。

4 通道净高设计

4.1 路堤高度对通道净高的影响

路堤高度作为一个综合宏观的技术指标,对高速公路质量、造价以及占用土地、环境保护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参数。合理地确定路基高度,则既能满足高速公路安全、稳定、高效、占地少、工程量小的要求,又能满足道路两侧群众生产、生活跨越高速公路安全、方便的要求。据文献调查,目前国内的高速公路路堤高度在3.0~3.8m,见表2。

表1 各种通道型式的适用性及优缺点

路基高度过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造成土石方数量的增加,桥涵工程及排水防护工程的增加,导致工程造价增加,加大公路用地,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增大。同时,路堤过高也是路基在营运期产生沉降、变形,路面平整度下降及边坡水毁的根本原因。但如果为了节省投资而过分地降低路基高度,则会造成通道设置及通道内排水的困难,影响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表2 路堤平均高度调查表

4.2 通道净高设计标准

篇5

运市场、开展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加强规范管理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为全省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化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708公里,实现了乡镇通二级路、管理区通油路及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宜黄高速公路和318国道为主动脉,以二级公路为骨架,以乡镇、乡村等级公路为分支,辐射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结构。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农村客运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客运线路65条,运行车辆387辆7175座,日发班次1161个,城区通往乡镇班车通达率达100,所有通公路的村都通了客车,实现了“让农民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有车乘,乘车30分钟可到乡镇,从乡镇乘车1小时能到市政府所在地”,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多种选择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已初步形成。

一、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硬件建设,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打好基础

道路客运市场是以客车为运输工具,以公路为运行基础,以客运站点为作业基地,以旅客为运输对象的有机结合体。因此,要发展农村客运市场,要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就必须建好“三网”,即路网、站网、车网。一是建好路网。2000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交通建设资金4.5亿元,使全市建成二级公路和三、四级公路分别达到327公里和1335公里,构筑起市域内干线公路“五横三纵”及干支线公路连通成网的构架,形成了干支相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在市域内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小时内就可上高速公路,从而达到了交通发达地区的交通公路水平。二是建好站网。全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广辟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乡镇客运站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客运站19个、候车棚15个,基本实现了客车通到哪里,乡镇客运站就建到哪里。三是布好车网。在以城区为始点发往乡镇的县乡道路客运线路上,大力发展中档舒适型客车,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鼓励车辆加快报废更新、提档升级的步伐,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舒适、便捷”的客运服务。在以乡镇为节点,镇与镇之间、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乡村道路客运线路上,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市场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乡村客运车辆给予3年的培育发展期,在培育期内各种税费视同农用车对待,培育期满后再根据经营情况适当收取税费。大力鼓励车头向下,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降低税费标准,让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主动将购车资金投向乡村客运市场,以方便农民出行为目标,大力提高乡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为农民朋友提供“经济、方便、安全”的客运服务,实现了路修到哪里,客运车辆就通到哪里。

二、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质量

从2000年开始,全市就着手从“运输组织结构、运力结构、车辆技术和从业人员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了农村客运市场运输组织优化、运力结构合理、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优良的总体目标。

1、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全市在农村客运市场的早期培育和发展上,由于提倡“有路大家行车,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从而导致经营主体过多,弱小分散,服务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差,很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为此,全市积极稳妥地推行了农村客运线路公司化改制,引导经营者以线路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公司制客运企业,通过推行一线一公司、一公司多线的管理模式,即一条客运线路统一由一家公司经营,一家公司可以经营多条客运线路,从而逐步实现了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公司化。经过调整,全市农村客运经营业户由304家调整为7家,实现了农村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制定客运发展规划,合理调整运力结构。针对我市农村客运市场运力大于运量以及乡村客运农用车参营、缺乏统一规划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调查、整顿、调整等多种方式来合理制定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运力调整。一是在对农村客运市场整顿中,通过采取报废更新、更换车型、延伸现有线路等办法进行运力结构调整。近2年报废更新客运车辆192辆,占车辆总数的50,并将原有的105辆农巴车平稳地清退出了农村客运市场,以乘坐舒适、运行安全的中巴客车代替了农巴车,促使农村客运市场运力结构上档升级。二是结合我市乡村客运市场实际,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市22个镇、场、处、区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拿出了各镇乡村道路

客运市场调查说明,形成了一镇一策一说明,并根据市交通局编制的《**市乡村道路客运发展规划(2004—2007)》,制定了《乡村道路客运市场2004年规划》和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办理程序下发各乡镇交管站执行,为我市农村客运发展提供了规划发展的方向。

3、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通过加强对营运客

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状况不合格或达到报废规定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在营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事农村客运的司乘人员必须在开业、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参营。

三、加强农村客运市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有序发展

围绕农村客运市场网络化建设的主题,我市提出了行业管理规范化、车辆运行公交化、客运管理一体化的规范管理目标,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步伐。

1、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监管,确保运输秩序良好。在农村客运市场监督管理上,积极争取市政府重视,由市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监控管理目标责任状,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管好农村客运市场的责任。同时,针对农村客运车辆的经营场所主要集中在乡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交管站的“前哨”作用,由交管站直接管理本辖区农村客运车辆,市运管处实施业务领导。交管站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常年深入到车站、业户家中,做到了宣传运输法规到源头,行业管理到源头,办理营运手续到源头。在经营行为规范上,我市对农村客运车辆严格实行了“十统一”,即统一线路牌、统一道路运输证、统一班次时刻表、统一收费标准、车内喷统一的票价、车头喷统一的线路起止点、车身喷统一的监督电话、使用统一的车票、办统一的进站证、签统一的进站协议。

2、积极推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满足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我市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运作。2002年,首先开通了园林至竹根滩公交化客运线路,对经营园林至竹根滩的44辆道路客运班车,按照两条线路分开,每天循环的方式运行,并严格规定开班、收班时间,统筹安排班次时刻,合理调度上下班高峰期运行车辆,使该线的客运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了。今年,又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取得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跨区域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的会议纪要,并制定了《东西城区道路客运公交式运作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总体规划,总量控制,保持稳定的原则,仿照城区公交车辆的运行模式,实行公交式运作,公交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运输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

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乡村道路;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上说,农村公路连接了乡镇、城县和广大农村,从农产品生产来说,农村公路是农林牧副渔产品运输与传递的桥梁,从人们的生活角度来说,农村公路是学校、市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机动车行驶道路。农村公路等级较低,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抵御灾害能力较差。农村公路兴建完成投入使用之后,受到车辆载荷、自然环境影响问题较为严重,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管理和养护,农村公路的维修频繁增加,甚至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最担心的问题。只有不断强化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才能增加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保证公路发挥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和人民的经济损失。

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公路的运行功能,同时不断提高公路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但是公路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就会受到载荷与自然因素影响而不断遭到破坏,其功能也不断退化。公路的管理与养护工作属于保护公益资产和财富,如果公路管理工作及时到位,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国家财政投入,对国家经济建设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分析

2.1、养护资金缺乏保障

目前除国、省、县公路有养护资金保障外,很多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未列入财政预算,仅依靠交通部门对已建成通客车乡村公路按每公里1500元养护资金补贴,县、街(镇)、村三级财力用于公路养护资金有限,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缺口大,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得不到保障。

2.2、养护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重建轻养”现象严重,全县境内除国、省、县和部分乡道公路交通部门专业养护外,其余乡村公路几乎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尤其是对新建成通车的乡村硬化公路,虽然县政府已出台政策,硬化乡村公路移交交通公路部门负责养护管理,但至今很多财政未纳入财政预算,建成通车通畅工程基本缺乏失养状态,大大降低了公路使用寿命。

2.3、路政法规不健全

现行《公路法》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没有具体规定,路政只负责国、省、县公路管理,而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却是一块空白。同时,大量超限超载车辆长期碾压,加剧了公路破损。路政法规宣传不够,沿线农民一般缺乏公路法制意识,路护路意识差,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交通安全,加快了道路的破损。

2.4、养护技术水平低

乡村公路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养护设施,道班工人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常见病害不能及时处治,路面得不到及时维修,缩减了公路使用年限。不少乡村公路养护人员是当地农民,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养护专业知识,培训难度大,公路养护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影响了公路养护质量。

2.5、养护管理主体不明确

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分工不够明确,也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对于相关的公路管理标准或管理规范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没有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小组,使当地政府或管理机构对公路的养护不够重视,没有调动当地居民共同养护公路的积极性。大多数农村道路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设计不合理的因素,公路建设的规划不够科学,公路的建设没有进行合理化的规划,为公路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2.6、养护管理人员技术不达标

对于农村来说,公路的管理人员和养护人员的专业性较差,没有组成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团队,并且大多数农村没有管理和养护公路的意识。对于农村来说,居民关心的仅仅是道路是否已经开通,对道路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则任其发展,没有做到真正的预防性的对公路进行养护和管理。

在农村,养护队伍主要是由偏向老年群体的人群组成,这些人的专业性较差并且工资较低,一般无法胜任公路的养护工作。一定程度来说,养护人员并不能保证公路的质量,这样更加不能有效提高公路的养护水平,从而,公路的管理和养护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公路管理和养护人员也不具有专业性,最终导致管理和养护的不足。

3、提高农村公路中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

3.1、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制

应明确各乡(镇)交通管理办公室的职能职责、人员构成、办案设施设备、经费保障途径等。全市农村公路面广、线长,光靠县(区)路政大队的有限人力很难有效管理和保护好所有的农村公路。建议县(区)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时委托各乡镇人民政府行使交通路政执法权,县(区)法制办及时为交通管理办公室人员办理交通管理行政执法证件,交通管理办公室人员应着交通执法服装,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行使交通综合管理职能,并按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3.2、加强对公路养护队伍的建设

对农村公路而言,要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各个地区公路的建设,并且还要组建一支具有专业能力的养护队伍,并使其保持稳定的状态。各个地区的公路管理部门要经常养护人员进行公路养护知识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基本素养以及操作能力,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能够逐步朝着专业化以及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3.3、加强对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

加大养护巡查力度,强化路面保洁等日常养护管理。针对路况毁坏严重,大中修力度较小等客观原因,因路制宜,推进县道小修保养工程,重点实施农村公路的预防性养护工作,加强对水泥路面病害修补和接缝的灌缝养护工作,对桥梁栏杆、桥头跳车、桥梁伸缩缝等要及时维护,以保障通行安全,充分利用有限的农路管养经费,逐步提高养护质量。

3.4、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公路养护是长期的任务,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如何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渠道,是亟需破解的难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县、乡财政安排的养护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导致养护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宽、经费不足。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还没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认识,重建轻养的思想还很突出。地方政府虽为养护资金的筹集主体,但缺乏一个资金筹集的监督体系。由于管养资金的缺乏,给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的形成造成很大困难。

3.5、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

公路养护的核心是提高路况质量,保证公路的通达能力,发挥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提高公路养护标准,在突出路面养护的同时,又重点抓了路基、桥涵、边沟、边坡的全面养护。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从严要求,向精、细、美发展,努力建设高标准的文明路段。

3.6、强化路政管理,巩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成果

抓好公路养护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路政管理,突出依法治路,确保公路畅通。在路政管理上,要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从而加强政府和部门对路政的管理。对乡村道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养护管理工作,采取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沿线村民保护公路的积极性。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对于现有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从而尽早实现农村公路护养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吉占泉.农村公路中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要求[J].交通标准化,2012,21:37-39.

篇7

Abstract: at present, my area still does not have complete adaptation characterized throughout the economic utility of the townships, the highway that connect a village of typical pavement structure system is, therefore, urgently we based around road building materials,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 a set of perfect system, suitable for all 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the highway that connect a village of typical pavement structure, to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of rural a pasturing area, stimulate and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字:调查分析 ,结构体系

Keywords: Survey and analysis, structur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F540.31

1.调查的原因

由于内蒙古幅员辽阔,各盟市在自然气候状况、水文地质条件、交通发展水平情况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在修建通乡通村道路时的施工技术水平和采用的路基路面结构都不尽相同。为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调查资料,既采取在全区广泛调查现有通乡通村道路的使用情况,又着重收集了各盟市修建的有代表性的通乡通村道路收集路面结构、材料类型等资料。

2.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对道路的路面结构、材料类型、路基高度和路面路基的排水状况进行调查,采用的方法包括挖坑或钻芯取样,记录面层的结构、厚度、和材料组成。对路基材料取样,通过室内或现场试验,检验路基填料的颗粒组成、液塑限和压实度等情况。

调查路面的破损情况,观察并记录路面的横向纵向裂缝、龟裂和网裂、车辙、波浪、沉陷、鼓包、推移、泛油、松散、坑槽等现象。

调查路面的使用性能,主要指路面的行驶舒适性、行驶安全性和运行经济性。调查的内容包括路面平整度、抗滑性(摩擦系数),平整度采用三米直尺法,摩擦系数使用摆式摩擦仪测量。表2-1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路面结构。

我们对全区各盟市的通乡通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做了广泛的调查,为使调查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中西部地区选取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地区选取通辽市和呼伦贝尔市,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呼和浩特市:统计共包括354条通乡通村道路,以三、四级道路为主,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为32条,占总调查道路的9%,沥青混凝土路面为45条,占总调查数12.7%,砂石或简易铺装路面为277条占总调查数的78.3%。

2)鄂尔多斯市:统计共包括319条通乡通村道路,以三、四级道路为主,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为25条,占总调查道路的8.1%,沥青混凝土路面为68条,占总调查数22%,砂石或简易铺装路面为226条占总调查数的70.9%。

3)通辽市:统计共包括391条通乡通村道路,以三、四级道路为主,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为5条,占总调查道路的1.3%,沥青混凝土路面为92条,占总调查数23.5%,砂石或简易铺装路面为294条占总调查数的75.2。

4)呼伦贝尔市:统计共包括248条通乡通村道路,以三、四级道路为主,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为21条,占总调查道路的8.5%,沥青混凝土路面为26条,占总调查数10.5%,砂石或简易铺装路面为201条占总调查数的81%。

在对全区通乡通村公路路面形式的选择和运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来说,通旗县公路由于资金比较充足,所以等级比较高,各地均以沥青路面为主,水泥混凝土路面较少;通乡通村道路工程资金比较少,受到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的制约,道路等级比较低(以三级、四级为主),许多路面采用砂石路面或者简易铺装路面(如石砌路、红砖路、碎石路、预制板路等结构),但为了更加方便村民的出行,部分也会选用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结构。

与此同时我们对典型路段的路面结构通过挖坑或钻芯取样等方式,对面层的结构、厚度、和材料组成进行了调查,具体见表2-1

表2-1代表性路面结构

由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通乡通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水泥混凝土路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为水泥砼+水稳半刚性基层(或级配碎石基层),此路面为高级路面,使用年限长、养护费用少,但水泥用量大、造价随水泥价格的影响大。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为3-4cm沥青混凝土+20cm水稳半刚性基层(或二灰半刚性基层)+25—40cm砂砾(或天然碎石)垫层,此路面结构类型为常用的高级路面,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需用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但使用年限较长。

(三)沥青贯入式

沥青贯人式路面结构为3-4cm沥青贯入式表层+20cm水稳半刚性基层(或级配碎石基层)+25—40cm砂砾(或天然碎石)垫层。此路面使用年限较短、施工难度小,受气候的影响大,在我区高寒地区不易成型。

(四)沥青表面处治

沥青表面处治结构为3-4cm沥青表面处治+20cm水稳半刚性基层(或级配碎石基层)+25—40cm砂砾(或天然碎石)垫层。此路面使用年限较短,对施工机械要求不高,但受气候影响大,在我区北部高寒地区不易成型,且后期养护费用高。

可以看出,我区通乡通村公路的路基路面结构总的特点是:薄沥青面层+水稳性整体基层+调整水稳状况的天然沙砾、天然碎石等垫层+土基。遵循了强基薄面的修建理念,基本适应我区目前的经济水平和交通运输需求,可以说我区现有通乡通村道路的路面结构总体上是合理的。

3现有通乡通村道路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得出我区通乡通村道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路面结构单一。内蒙古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 贫富差距较大大, 且地质、地形、气候条件、交通量也千差万别, 且对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的研究相对于高等级公路较少。通过调查发现乡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的路面结构相对单一, 硬化路面多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等高级路面结构, 基层、底基层的厚度及材料也很相似, 除少量公路采用柔性基层外, 绝大多数均采用水泥稳定粒料类基层。

(2)道路分级和路面分级混乱。由于我区目前没有统一的乡村道路技术标准,修建通乡通村公路时,各盟市往往以经验来确定所辖区域内的乡村道路等级和路面结构,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定位道路的服务水平。造成目前建成的乡村道路路面宽度类型过多,部分道路路肩宽度过小、不同等级道路采用相同的路面结构等一系列问题。表2-2、2-3分别列出我区乡村道路现有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

表2-2我区乡村道路现有技术等级

(3)部分道路使用性能较差。根据调查资料来看,许多路段都存在混合级配和用油量不合要求的问题,另外由于路基或路面材料设计和施工不当,造成路基路面排水结构欠缺或不完善(如路面横坡过小,路面面层抗渗水能力较小,路面结构自身排水不良,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断面尺寸、纵坡衔接不当等),导致路面出现一系列病害,其中车辙、沉陷、松散、坑槽是现有乡村道路的主要损坏类型。车辙和沉陷都反映了路基路面的竖向变形,松散和坑槽是面层材料自身耐久性、环境温度影响和车辆荷载作用的综合效应的结果。受上述一些病害的影响,使路面平整度不良,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另外在边远农村牧区,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等外级公路,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作者:刘莉 单位:东光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朱建新,王国华;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0

[2]韦秋杰;建设工程计价模式比较与结算审核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9

关键词:低碳;乡村规划;低碳乡村;石头村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低碳”已经成为了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在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低碳方案中,我国大量开展了以城市为主的低碳城市建设,即我们所熟知的“低碳城市”,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减少乡村的碳排放,从低碳的理念对乡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目标。

一、低碳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实施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理想的可持续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二、乡村规划的低碳建设研究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碳的消耗与排放量将与日俱增,目前农村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问题已开始受到关注。《农村社会转型与低碳排放路径》一文中提出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使得能源消耗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急剧增长,因此我国农村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改进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目前将低碳理念贯彻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将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低碳城市建设理论主要集中在“城”而对城乡一体化中的“乡”的低碳设计关注较少。笔者希望通过此次规划对如何将低碳贯彻到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低碳新农村规划可以借鉴低碳城市的研究成果,但因其与城市的不同,不能按照低碳城市的规划要求。低碳新农村规划内容包括: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以及与城市的联系发展低碳产业,采用生态技术,规划慢行交通及公共交通。

三、低碳乡村规划实例分析

通过对恩平市那吉镇石头村的实地调研,对石头村的发展现状有了深入了解,主要有以下情况。

3.1 现状分析

1) 产业结构单一。石头村现有农户230户,共687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村域内有小作坊12余家,主要从事木制品、工艺品、小五金等产品的生产,环境效益低,污染较大,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

2) 村庄布局分散,道路结构混乱。村居民点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性,主要受气候、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间布局分散的”的特征。乡村现有居住房屋以泥、结构为主,比较破旧;布局比较分散,不能融入村庄生态和乡村文化中。另外,村内道路结构混乱,没有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并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对这方面需要加以合理规划与布局。

3) 公建设施缺乏。乡村公建设施是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商店、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和公共绿地等。石头村目前主要的公建设施有村两委办公楼1幢、大礼堂1座、商店1处。缺乏供村民闲暇休息和运动健身的场所和公共绿地。

3.2 发展优势

通过与周边行政村的综合比较分析,石头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生态环境良好。石头村周围山体的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生态环境良好。

(2)物种资源多样。石头村村庄四周树林茂密,山坡旱地主要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和五谷杂粮。

(3)旅游资源丰富。村庄现留存10幢古民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村庄西部水口处有20多株古树名木;南部山地栽培有百亩银杏林;特色农产品蔬菜瓜果、各色水果和五谷杂粮等,为村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丰富的旅游资源。

(4)政策优势。石头村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县政府把石头村重点建设为乡村生态农家乐旅游名村,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3.3 低碳乡村规划

针对石头村发展现状,着重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新能源利用等几方面对石头村进行低碳乡村规划的探索。

3.3.1 低碳产业规划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乡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建设低碳乡村。根据石头村发展现状,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工业实现产业链延伸,改变原来村庄小工业各自为主的现状,进行企业改造,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衍生品开发等低碳产业,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3.2 空间布局

石头村规划布局中,根据地形地貌、村庄历史形成格局,重点考虑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的需要,规划确定石头村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两园、三廊、四片”。“一心”指村庄北部保留古建筑至村大礼堂区块,为村民的公共活动中心;“两园”指百果园和百草园,村庄水口南面小谷地及附近区域和百亩银杏林及附件山坡地;“三廊”指石头村东西走向、东南走向、西南走向等3 条主干道,为石头村 3 条文化和生态景观长廊;“四片”指石头村东片、西片、东南片、西南片等 4 片村民组团区,可供“住农家”农家乐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如图1)。

图1 石头村规划结构图

3.3.3 道路交通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实现交通的低碳化是建设低碳乡村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进行合理的道路规划,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网络化的乡村道路系统,提高路网的密度,增强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庄的生产生活交通流,从而降低碳排量(如图2)。

对于乡村地区来说,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是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这就对乡村道路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乡村居民社区的公共娱乐设施尽量靠近村庄主干道路,以便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将其限制在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可接纳距离范围内。另外,设置合理的公交站点,尽量减少村民自驾车进城的频度,从而减少碳排量.

图2石头村道路系统规划图

3.3.4 绿地景观系统

绿地系统布局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石头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规划采用点(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道路绿地)、面(广场) 的布局模式。石头村充分保护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结合村内原有的景观特色,突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完善原有的绿化系统.

(1)点状绿化:庭院或路旁大树,形成石头村的景观节点.

篇10

请求资金的报告

一、项目背景

**村位于**县东部,南临**省**市,北接省道**至**主干道,东与**县**镇为邻,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9亩,辖22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村,680户,2690人。xx年人均收入3570元,为**镇农业大村,同时也是**县大型苗木、林果、花卉生产基地之一。

**村各组东西南北相连均有较长距离,尤其是围绕着林木花卉基地的几个村民小组:**庄、*湾、*湾、*庄、*庄、*庄、*庄等七个村民小组,至今还没有一条相应的乡村道路与之相连通行。此地地貌多为荒岗低矮风化页岩地区,现有道路坎坷难行,交通出行情况差。尤其新开通的基地生产道路状况最差。遇阴雨天气车辆基本不能出行。况该区域又是该村人口集中、经济活力较强的区域,是**村内以农业产品、林业产品、花卉苗木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中药材和特色经济农业发展也有一定优势。路况的低标准运行,日益严重危机着当地经济发展,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农产品输出购进不畅,已成为村民头等大事。

实施该道路建设,可切实解决**村村组群众及林苗基地的交通闭塞情况,有力开拓该村林产品、花卉及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使群众生产的林产品、果品、苗木、花卉、特色经济作物、中药材产品及时外运和生产资料、生活物品得以及时购进,为农民增收脱贫奔小康,创造物资基础。

二、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及总投资

**县**镇**村苗木花卉基地环行道路建设项目总长度7公里,工程包括路面开挖(回填)、水泥路面铺设。

1、建设规模:水泥道路全长7公里。

2、建设内容及技术指标:

①路基宽5米,路面宽3.5米;

②路边边沟0.6米×0.5米;

③最小内线平径20米;

④最大纵坡18%;

⑤计划行车速度30公里/小时;

⑥碎石水泥路面厚度0.18米—0.20米。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该环形道路用料以425#水泥及800千克/厘米碎石、沙石混凝土结构全程浇筑,涵管30处采用0.8米口径水泥预制件设置,总需结构浇筑体4410立方米,过水管涵用料110件。

按照**省土建工程预算《定额》和本地材料、人工、用工综合计价,项目总投资140万元。部分土建及路基工程由村民自筹资金完成,申请上级扶持资金120万元。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能彻底解决环行道路内7个村民小组群众出行、生产等,从根本上改善该地的农村农林副产品运输条件,使本村群众顺利实现农、林、副等产业产品的销售,人均收入可实现翻翻。

2、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可加快村组及基地内各行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可实现更多荒丘土坡、垦植面积得以保护、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土地墒情具有重要作用。小气候范围内也可改良空气质量,使区域内空气含氧量大幅度提升,水源更加洁净。

3、社会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能够加强和改善**村的农业经济朝着更多、更广的方向发展运行,对人居环境、生态观赏等综合利用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居住安稳,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活保障,保证村民生活和谐、人居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一个安详、和谐的生活环境。

此报告,特予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