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环境建设

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途径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这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的是校园文化的功利主义,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面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那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核心在于精神文化建设。但很多学校偏离了这一目标,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发展娱乐文化,大力搞建筑、植花草、购设备等,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但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没有认识到失去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给师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而精神文化是虚幻的,所起的作用远不如物质文化那样明确。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偏重物质文化,这种意识必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忽视校园文化引导作用。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从宏观角度来把握。校园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隐性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忽视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必对校园文化带来双重影响。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处在封闭性、隐蔽性的状态,导致学生焦虑、孤僻、冷漠,久而久之使学生心理错误。

(四)建设者网络修养待提高。师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者,建设者网络修养是指师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形成的规范和操守,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判断对错、是非、美丑等。但一些校园文化建设者存在网络道德修养淡化的现象,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增多,因此应加强建设者网络素质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校园文化建设观念。首先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现代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非智力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高度,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其次改变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认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既要看到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首先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做好物质保障。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物质设施,还包括网络硬件环境建设,如建设绿化、美化的校园物理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智慧,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建设和谐的生态校园,创设美好的物质环境。其次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要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做好物质保障。当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接,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与信息化要求还相差较远。再次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做好制度保障。网络环境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入,这就需要采用最新的网络技术,防止外界对网络的非法访问,同时增加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安全性。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首先注重隐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包括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图书馆、墙报、标语等,是可视的。隐性文化是无意的、非公开的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等产生影响,包括教师的人格、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隐性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其次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包括长远目标,又包括年度安排,因此应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动态性。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动态会反映到学校,当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应随之变化,使校园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首先协调学校网络软硬件的发展。目前校园网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软硬件建设还存在问题,影响着信息化的推进。其次协调校园文化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发展。硬环境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开展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软环境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就要发扬优良学风,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正常的学习、工作,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五)提高建设队伍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学生,教职工是主导者,领导管理层是倡导者,建设者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因此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提高建设者的综合素质。首先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者应树立网络意识。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敢于面对挑战,又善于抓住机遇,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其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网络技术水平。只有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网络,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30-02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并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不是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形态,其发展和建设要受到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影响。目前,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已深入高校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高校校园文化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网络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特点

信息化校园的出现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网络环境促使校园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

1.1 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形式

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并进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它克服了主、客观的分离,实现了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构造了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社区。

1.2 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主体的参与方式呈现出平等性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在于交往的虚拟性,在虚拟条件下,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交往更加平面化,是一种典型的横式的平等交往。当代的青年学生受其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强烈的多元化和个人本位化特征,这在校园网络文化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同时,网上交往的虚拟性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乡等种种交往“圈限”,从而使的交往更加自由平等。

1.3 主流文化影响作用弱化、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更加显著

价值多元化的基础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比较,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和价值取向,经过反思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由于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因此,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必然弱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伴随着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度空前加大,传统的“校园特色”或“独立性”有一定程度减弱,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日益增强。

2 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影响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网络世界。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正逐渐成为高校师生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网络的普及应用开辟了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新时代。

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不是存在于学校围墙之内的闭环系统,而是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功能性联系。当今,对于校园文化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无疑就是网络。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影响作用,“并非简单是非、优劣、好坏能作结论,即使是消解与融合、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也是相互包容的关系,是一种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2.1 网络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新的机遇

(1)网络使先进思想有更快的传递速度;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发展速度,将相对封闭的校园变成开放的信息交流空间,扩大了校园文化的信息来源和活动空间。

(2)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校园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高校可利用网络充分展示自己极具个性的校园文化,将抽象的精神文化具体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既可将本校学生凝聚在自己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同时又向社会宣传本校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积极扩大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3)网络的应用能够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在接受文化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将刺激和强化已经觉醒了的民族文化意识,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今后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坐标和新思路,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2 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

(1)传统校园文化内容受到强烈冲击。网络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互联网上或相互交融或相互冲突。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信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外来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左右。从而使网络文化给传统校园文化内容带来强烈冲击。

(3)互联网淡化了大学生的责任心。由于目前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网上行为主要依靠用户的自觉和道德约束。因此,在互联网上,人们似乎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些都给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造成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4)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文化环境。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相比,在互联网上组织活动,不需要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的约束,从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也比较难以控制。网络文化的这一特性,也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和发展。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网络时代,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当前应从精神文化、物质基础、管理监控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真正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和引导功能,保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在网络环境下,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为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1)塑造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高校应把塑造大学精神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在网络环境下,更要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学校个性特色的大学精神。以校园网为交互平台,培育师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理性

的批判精神,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离开和谐的人文精神,网络技术就有可能将青年学生引向邪路。应将网络技术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广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训练他们的情感意志,抵御网络不良思想的侵害。

3.2 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在网络环境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1)加强校园网络系统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络硬件系统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关系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要求高校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运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综合性主题教育网站。利用电子公告、聊天室、电子信箱、专题栏目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在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 加强管理和监控机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它的建立健全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网络环境下,不仅要发挥传统制度的优势还需要建立适合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制度。

(1)依法治网。近年来,网络犯罪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世界各国纷纷积极推进网络立法,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对网络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法律政策,严格依法治网,打击网络犯罪,为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环境。

(2)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虽然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网络使用管理制度,使网络管理和监控在具体实施阶段缺乏依据。各高校可以广泛发动学生,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利用这些制度对学生网络游戏时间、浏览内容等进行一定的限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利用校园网向广大师生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采用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网络化是时展的特征,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培育时代精英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开发网络优势,加强学校物质环境、管理制度、精神内涵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个性的校园文化,为完成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 1 ] 蔡克勇. 网络与校园文化建设[ J ] .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6):1-8.

[2]高鸣.试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32-33.

[3]高鸣,贾敬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70-71.

篇3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以网络为传播媒体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需要借助一种不同于以往载体的信息载体――网络,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是来自Internet的各种网络服务器上的虚拟信息,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形式的信息。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更加方便,而且存储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利用。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纪录手段

网络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使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3、数据结构具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

数据结构的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使得信息资源易于扩充,各个系统之间易实现互连和互操作。

4、具高度的整合性,便于多种媒体一体化

易于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转化和二次开发,在新的平台上形成新的综合性信息产品,便于检索,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5、交互性能增强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交互性,从多方面贴近人们的生活,它具有潜在活力,也最具表现力。

二、网络时代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

信息资源是人类采集、开发并组织的各种媒介信息的有机集合。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图书馆及信息机构,以信息需求为依据,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它既包括文献资源建设,也包括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只有将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信息资源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化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大量的信息纷至沓来,如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是每个读者面临的一大问题。传统图书馆开展的是以借阅为主的被动式服务,向读者提供的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文献检索服务等工作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的,这种工作状况与信息化社会很不相称。现代社会要求图书馆数字化,它具有以下特征:(1)收藏数字化;(2)操作计算机化;(3)传递网络化;(4)信息资源存取自动化;(5)信息资源共享化;(6)结构联接化。高校图书馆在收藏数字化、操作计算机化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而在信息资源存取自由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化方面还急需加强建设。

(二)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同步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尚不能完全数字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也不能完全代替纸质文献。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的并存将是长期的。所以高校图书馆对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可分为两大部分,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传统图书馆文献的收藏对象是以纸质印刷型的图书、报刊为主;而在网络环境下,馆藏对象由单一的纸质文献发展到缩微、磁介质、声像、光盘等电子文献,馆藏实物文献与虚拟资源共存。

(三)信息检索系统功能的强化

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进步与电子信息资源的扩展,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查找与输出,还要利用检索系统处理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不仅要具有灵活的数据组织、管理和检索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远程传真、联机信息处理和服务的多种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加快和查询费用的降低,以及计算机与网络用户的普及,使读者可以摆脱时空的制约,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系统拥有一个“全球图书馆”,即网络上的“虚拟图书馆”。

三、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然停留在“坐、等、靠”的指导思想下开展各项工作,经费靠“皇粮”,服务对象是校内读者。在信息化社会,这种服务思想严重制约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参与市场竞争,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才有生机,否则将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转变观念、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信息服务应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有偿服务项目。②在原有的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服务对象,树立品牌形象。③在做好本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将服务向社会延伸,使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

(二)将信息服务为基础转变为知识服务为基础

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为图书馆实现从信息层面服务转变为知识层面的服务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与传统信息服务的最大不同是,它不只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积累、加工和传递的低层次上,而是置身于高层次的知识开发和利用,是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

(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首先,区域性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种比较密切的协作方式。馆与馆之间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协作,才能有利于合理使用经费,合理分配补充馆藏资源。

其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文献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合作与共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开展了广泛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金图工程),如中国教育部的“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文化部组织建设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我国各级公共馆连接起来,将丰富的文献资源逐步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查询、检索、联合编目、数据库建设、馆际互借等,并能与国内外信息网络互联。

(五)优化馆藏结构,突出资源特色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馆藏将与电子馆藏、网上虚拟馆藏资源始终处于彼此共享、互为补充,整体结构逐步变化的局面。高校图书馆要切实注重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整合,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在充分发挥传统馆藏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特色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生命,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高校图书馆要选择本馆独有的,具有资源优势或发展潜力的重点学科、专业、专题和项目开展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和网上资源虚拟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本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数据库。

(六)重视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篇4

1 对网络背景下图书馆期刊资源特征的分析

1.1 期刊资源凸显多样化的特征

对于期刊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种类的多元化以及发行模式的多样化。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期刊载体形式多样,如印刷、电子以及网络等,同时,数字出版备受关注,得到业界重视,期刊网络化出版以及网络化的期刊发展迅速。同时,期刊的发现渠道也得到拓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2 期刊出版速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目前,印刷类的期刊在出版频率方面不断加快,同时,电子期刊的出版周期更是进一步缩短。

1.3 期刊资源共享性较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期刊资源获得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对于纸质期刊,借助馆际直接的交流,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而电子期刊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扩大了期刊传播的范畴。

2 全面分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扩大馆藏期刊书库,忽视馆藏期刊的质量

对于传统馆藏资源的建设,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大而全与小而全,因此,使得一些图书馆盲目扩大馆藏期刊?Y源数量,进行期刊的大规模采购,忽视读者的实际需求,不重视特色建设,馆藏期刊资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造成期刊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很难构建科学的藏书体系,特色不突出。

2.2 缺乏对期刊资源的深刻认识,期刊资源馆藏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对于图书馆管理者,很多盲目重视图书的采购,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人员责任感不强,缺乏对读者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注重图书文献的购买,忽视期刊资源的价值。因此,图书馆期刊资源馆藏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首先,立足期刊载体,纸质形式过多,电子期刊数量十分有限,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资金和人力因素的制约,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采购经费所占比例不高。其次,立足期刊语种,大部分以中文期刊为主,忽视外文期刊的采购。

2.3 期刊资源开发力度不强,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对于期刊资源建设而言,既包含期刊资源的选择、采集和管理,同时,要囊括期刊资源的开发。当前,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利用仍不尽如人意,虽然进行了期刊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但是,数据著录缺乏规范性,期刊目录数据库质量不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阻碍。有的图书馆虽然进行了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但是,系统设计缺乏科学性,很难提升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另外,图书馆期刊服务方面不到位,只是提供简单性的借阅服务,但是,缺乏对现代阅读者需求的深入分析,对期刊数字化加工认识不足,很难发挥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的作用。

3 网络背景下如何加强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

3.1 对纸质和电子期刊的采购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在网络背景下,纸质与电子期刊处于同时发展的趋势。电子期刊发展速度飞快,促使读者利用期刊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电子期刊的传播速度较快,体现为多种形式,检索优势突出,操作简单,被网络时代的读者所接受。在此过程中,纸质期刊的优势也不能忽视。因此,要对图书馆纸质和电子期刊采购比例进行合理界定,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结合图书馆自身的性质,立足读者需求,对馆藏期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3.2 重视特色期刊建设

对于图书馆的建设而言,特色馆藏十分重要,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规模性特征,结构完整性突出,形成文献资源的优势。因此,特色馆藏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根本。要重视特色期刊资源建设,对相关内容的期刊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收藏,积极开展特色期刊资源,形成特色数据库。

3.3 重视对网络电子期刊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

3.3.1重视OA期刊链接的建立。对于OA而言,是网络背景下学术界以及出版学术信息的方式。借助网络支持,可以实现OA资源的免费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传播、交流与出版。这种期刊是电子期刊的一种,主要特征是免费,质量源于收录的期刊,能够得到同行的质量评审,参考价值较高。

3.3.2重视建立数字期刊导航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出版业的出版形式发生改变,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数字期刊与纸质期刊并存,通过网站,向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需要建立数字期刊导航系统,对期刊进行分类,积极整合,为读者提供期刊多维检索。

篇5

Cheng Lin; Zhang Wei; Cui Wenhao

(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沈阳 110021)

(Library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110021,China)

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现展环境下,特色资源库建立的意义与开发前景,同时依据大量的图书馆特色信息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的深入说明了如何进行了数据挖掘,形成特色信息资源库。提出了特色资源库建立的方法及思路,同时对后续开发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手段。为在相关领域进行此课题的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meaning of characteristic library development is elaborated in modern network environment, methods and ideas of characteristic library establishment are discussed. Problems needed to think about in subsequent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ir solution is proposed.

关键词: 网络 特色库 信息 数据库

Key words: network;characteristic library;information;databas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82-01

0引言

当今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传递文献信息的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变。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纸质模式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数字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特色库资源的建设方面。特色资源建设也就是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学校专业、学校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期、分批逐步形成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馆藏结构与体系,有效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本课题的选择也是依据本馆进行大量的图书馆特色信息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进行了数据信息挖掘,形成了特色信息资源库。围绕我校重点学科及重点课题馆藏信息资源调查分析,掌握资源分布情况,从而提出收集与处理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构建以我校重点学科为中心的特色资源库。

1研究意义

高等院校图工委联合多家高校开展了“中文书目合作回溯建库”项目。高校图书馆都相应地引进了如:《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国道数据库》等等各种数据库,虽然这些数据库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但随着现代知识的大规模爆发,读者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单一的数据库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各高校急待建立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2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以教学科研需要为依据,以资源共享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重点挖掘符合本校开设的学科专业及与重点学科相关的特色资源数据信息。本着这个宗旨,围绕本校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专题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著作、科研成果等特色资源的收集、整合、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高速链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增值服务[1]。我们围绕着以下两大资源库进行开发建设:

2.1 学术成果特色资源数据库此库包含学术论文数据信息、科研成果论文数据信息、学术著作数据信息、会议论文数据、专利信息等,经过反复实验及调研所撰写的研究成果。一般以科研成果论文为主,这些文章的学术价值比较高,累积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建立一个独特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原生态资源库。在图书馆已收藏了多年的教师学者的论著纸质版,整理、建库,使原始的论著信息获得升值,为希望获取学术信息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的查询与学术交流的好途径,从而起到推动教学科研交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这些论著将给学生带来许多参考价值[2]。

2.2 科研项目特色资源库主要突出科研项目特色,选定实用性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科研项目作为建设目标,进行建库,逐步扩大覆盖所有学科。开展资源调查,根据选定的科研项目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掌握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提出收集与处理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3]。

3实现技术平台

①采用国际先进的多层互联网应用架构,后台应用SQLserver及据库技术,前台应用WEB、XML和多平台应用技术。

②采用了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利用Web服务器和用为数据库作中间层,将C/S模式的数据库结构与Web技术紧密结合,形成具有Web结构的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

4建设理念与方法

开发软件采用了目前较先进Vs2008它引入了250多个新特性,整合了对象、关系型数据、xml的访问方式,语言更加简洁。使用visual studio 2008可以高效开发windows应用。

5后续开发思考

建设特色的数据库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基础,应注重教学以及科研的需求程度和实用价值,假如失去了读者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开发的意义。然后,应依据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基本思想,在重点学科范围之内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要对建立院校重点的科研项目发挥出文献保障的作用。

6结束语

建设特色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和机遇,也是数字图书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佐证。这个问题关系到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下的生存和发展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认真实践和探索。努力实现本校数字化图书馆与国内其它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互联及信息共享,这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在协作的基础上,建立特色馆藏 实现文献资源优势互补,尽最大可能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潜能与优势[1],促进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全面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晟,雷振华.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10,(3).

篇6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企业档案 信息化 建设

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企业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档案作为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推到了浪潮的前沿。随着企业OA(办公自动化)、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子模块,其管理现代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数字化向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和理论提出了挑战,档案的信息服务作用日益突出。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指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依靠科学的思想和组织管理方法,凭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企业的文件、档案等信息进行发掘、整合,使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1.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2.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面对庞大繁杂的企业档案信息,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减轻档案人员重复进行的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企业档案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 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受到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许多企业面临转型,认为档案信息化作用不大,不愿增加额外投资。总体上看,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 ,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 ,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行性研究开展不够

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交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之间联络,未能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的有效衔接,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

四、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目前,有些标准还不明确,有的还没有标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尽快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3.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因素。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对档案部门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

4.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档案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引导档案人员适应信息化要求。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技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5.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档案部门可借鉴网络建设已有的成果和经验,与办公自动化、政府网、互联网等系统相连,建立基于企业网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文件接收应用系统,构筑企业信息网络报送及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文件的归档、 接收、 保管与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生龙:如何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J].北京档案,2003, (10):32

篇7

关键词 校园网络;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71-03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一个重要部门,而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搞好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明确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筹划、合理配置,就能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不同层次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到文献资料的订购、借阅和传递,已逐步从人工操作时期过渡到计算机网络时代。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特别是Wi-Fi之类极为便捷的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载体也出现不可逆转的多样化趋势,除传统上纸质的书刊文献外,光盘、电子书之类的声像产品普及率日增。学校师生无论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其获取信息的手段均日趋高度智能化、自动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出现,信息资源的传递由分散化变成一体化,这在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促使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能让众多需要者同时共享。校园网络在逐步改变高校图书馆资源状况,也在固守其出现的宗旨:给师生搞好教学和科研创造更便利的资料条件和更多的机遇。

1 高校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资源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很多情况表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来源于高校图书馆与环境发展的不适应性及高校图书馆系统自身矛盾运动的本质要求,数字网络信息环境是影响当前高校图书馆危机及其管理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献工作手段落后,检索设施不健全 虽然采用的是计算机对采编流通进行管理,但高校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分系统没有联成浑然一体的网络,往往还是不能直接与读者沟通,一次文献检索和二次文献检索所获得的信息常比例失调。贺州学院在检索文献的种类和质量上虽有较大改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数量少、报导文献少、覆盖率偏低,而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源的结构分布又常常疏于了解。这些原因就造成文献采集经费的利用率低,采集的文献资源与读者所需要的文献不相符合的后果――资源的结构性失调,从而造成有关经费的无形浪费。所以,科学地制定出文献检索原则,合理配置文献检索设施,是提升文献检索工作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文献购置经费不足 书刊价格的上涨,书刊订购量相对减少,但为保证专业学科、重点学科文献资料的采集,一些综合性、交叉及边缘学科的专业书刊只能忍痛割爱,往往少订购甚至不订购,这就造成馆藏文献在知识体系方面出现令人扼腕的断层。师生为教学科研所需求的文献得不到充分满足,高校图书馆工作常出现提供的文献读者不满意、读者需求的文献提供不出的矛盾。

重藏轻用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图书馆也难以摆脱有关陋习,如仍然习惯袭用“藏书楼”的概念来理解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尽可能收藏用户所需要的文献一直被视为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其他服务也多是以收藏为基础展开的。加之传统封闭的僵化管理体系、人手短缺和服务方式的局限性,馆藏文献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借阅工作显得比较被动。

2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依赖于校园网络的建成

“技术环境是资源共享体系发展的基本保障,共享服务体系对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共享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潮流。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文献资源的发展趋势是电脑化的操作、网络化的传递、数字化的收藏、自由化的信息存储、资源共享化与结构连接化。光盘数据库、电子文献、综合文献数据库的大量涌现,成为网络化服务的重要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服务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努力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由于最主要的读者是在校的师生,理当涵盖整个学校所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领域,应千方百计保证文献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做到定期甚至随时更新馆藏文献资源信息,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馆藏文献的增加情况,了解近期的文献出版信息,在高校图书馆内部的网络系统上实现读者与文献采编人员的信息沟通,使信息资源在使用中可以及时传递,如同师生在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文献资源共享。

网上信息资源的优势是基于信息的数字化而营造的,依赖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网络化以及高密度存储与高速检索等技术的融合。这种网上信息环境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行为及处理事务的方式,是一场信息革命,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应根据本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科发展方向与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的原则,统筹兼顾,广泛征询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学养深厚的教务处领导的意见,听取各学科带头人的意见以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然后,着重采购重点学科的核心文献资料、教学参考书,以及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生复习指南、实验指导书,收藏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内容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专著等。为满足高校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应重点采购中文参考书,重点采购各学科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编撰的经典专著以及多校联合编写的教材等。

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成熟,这种大环境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再者,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环境不仅为信息资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还让信息资源的获取迎来了新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不同的信息机构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大了建设力度,且这个庞大的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在整体化方面有了一定成效。虽然资源建设卓有成效,但是不可忽视在这可喜的成果背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调节”具有优势和盲目性并存的这种两面性,所以,在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的过度会出现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弊端,如缺乏安全性,缺乏全局性,信息管理紊乱等现象,这些均造成不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比如我们知道的外文期刊的订购,原版的外文期刊价格比较昂贵,这让许多图书馆无力承受,他们购买这方面书刊的条件有限,不得不减少采购量,导致馆藏量减少。而只有一些大型的高校图书馆等地方有可能加大这方面投入,建立较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显然,一来外文期刊的大量涌现是这种差距的根源,二来这种差距缺乏一种整体的协调。

其次,网络条件下如何协调信息资源的建设也是一大问题。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差别很大。这些年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这种时代潮流也伴随出现了明显的东西部不平衡的现象,近年来网络资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表现为东部地区网络资源的分布远比西部地区丰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相关资料表明,东西部的脚步快慢不协调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明显问题。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尽管图书馆行业做了大量工作,也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些矛盾,并不能做到大局的完善。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宏观的全面的协调,需要借助一定的具有强制和权威的体制来操作运行。只有通过多边的管理体制来协调并优化这一现有结构,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序化和合理化。因此,必须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宏观调控:

1.对信息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宏观调控

从宏观角度来出发,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需要有关部门的组织落实。我国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国家资源,共享要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上,且要借助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整体的优化,要通过各种政策的改革等措施来实现共享的目标。如:通过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来支助信息管理行业的发展;通过完善信息市场的方法来促进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通过统一的管理来协调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2.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

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就必须构建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建设。我国信息分布广泛,各地科技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也具有偏颇。政府和相关机构有必要作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利用法律环境作基础保障,贯彻分区域规划的原则,合理布局信息资源。让资源环境既集中又分散,建立有主线领导的各分线相互协调的完整大布局。

3.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宏观调控

必须对信息资源管理在标准化方面进行与管理体制和分布方面互补的宏观调控,标准化需要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大标准统一管理,在这个统一的基础上对某地区某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比如使用统一的书目标准、编目规则和相同的分类表,编制联合目录。实行大环境下的统一采购,并实行联机编目、互借、检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系统,在数据处理和交换、通讯接口、软硬件配置和兼容等一系列问题上制订出严格的规范和流程,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同时,为了最终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信息机构大联网,我们要对现有计算机管理的硬件系统进行评估,向全国推荐适用于我国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使用且可供不同的用户选用的机型,不断扩大网络范围。

总之,国家及地方有关领导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出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应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加完善,且在各地各系统的积极主动配合中,让完善的信息资源更优秀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克服各种不规范、不标准、不平衡现象,让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出现崭新面目。

参考文献:

[1]张学福.论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04).

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情报;档案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16-03

图书、情报、档案互为边缘性学科,三者的一体化建设一直是图书情报档案领域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为三者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和契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因此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浪潮。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概念

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建设,说到底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地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登录、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意义上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以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节点,以省市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网点,以各基层单位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大系统之间的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1]。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还处于初级的摸索探索阶段,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因此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挠,主要有管理因素、利益因素、技术因素、人才因素等等。

(一)管理因素

目前,中国的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机构各自为政,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互不联系或者联系很少,给网络环境下三者的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例如各级图书馆基本隶属于教育部和文化部,各级情报所基本隶属于科技部,各级档案馆基本隶属于国家档案局。这种局面造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缺少一个总的、能够统筹全局的常设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能独立行使跨系统、跨行业的一体化建设职权,能够制定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整体化管理,能够制定一体化的标准,能够解决三者一体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领导的态度和决策直接影响着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进展情况。目前,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还没有引起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的领导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三者在一体化进行中缺少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力支持,在一体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挠不能够有效的解决,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夭折。

(二)利益因素

中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研究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至今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虽然在此期间中国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仍然没有探索出一套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这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着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推行了一种双轨运行机制,这种机制采用市场机制和公益机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各参与方要签订协议用以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收益,谁投入谁受益,多投入多收益,从而激发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一旦某个参与方需要信息资源时,有条件的其他参与方都必须向其无条件地提供所需信息资源,所有的参与方都必须分担机制运行中所需的资金和费用 [2]。

(三)人才因素

目前,由于中国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各自为政,相互联系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联系,导致了工作人员只熟悉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其他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知识没有了解或者知之甚少。这种局面导致了他们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懂得计算机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因为在一体化过程中,涉及到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网络的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等等。因此,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开设合理的、完善的课程,不但要开设图书馆专业课程、情报专业课程、档案专业课程,还要开设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计算机课程,以完善相关人才的知识结构,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提供和储备足够的人才。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网络环境下,虽然在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毫不气馁,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仍然探索出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只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着手,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一)大力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顺利地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这方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队伍。这是真正实现一体化建设的人力保证。高校在培养图书、情报、档案人才时,在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应该积极探索出一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例如图书馆学系在开设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该以选修或者必修的方式开设情报学、档案学的部分课程。

中国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2005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首开新河,开办了以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的高校硕士研究生班。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课程,这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并不是三个孤立的学科,三者融会贯通,相互影响,为网络环境下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优秀人才[3]。

(二)搭建网络化的发展平台

目前,关于为实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搭建网络化的发展平台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强、阮湛钧、续雪瑾,在其论文《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施问题探讨》写道:“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以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节点,以省市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网点,以各基层单位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大系统之间的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各系统以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组织、转换与开发为主要任务,共建电子信息资源体系。这样,图书、情报、档案所包含的信息都可以融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中进行一体化管理。”[4]

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要想搭建网络化管理平台,必须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都要提供足够的保障。国家、地方各级信息机构要有足够的认识,有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的意愿。国家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站在信息机构的最顶端,应该建立一个总的国家级网络化管理平台;各省、各地市级信息机构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建立独立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国家级网络化管理平台和地方级网络化管理平台通过超链接等方式连接起来,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自己所在的网络化管理平台链接到其他网络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

(三)构建一体化模式

关于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很多专家学者都有深入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莉。李莉认为实现一体化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从上至下建立一个完整的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的体系,这种体系既是图书馆,又是档案馆,也是情报研究所,它既收藏图书、档案又提供情报信息;二是从宏观上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微观上仍保持三者主体制,只是通过三者的横向联系与协作,组成统一的网络;三是三种形式并存,有专门机构进行协调[5]。

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必须利用网络这个优势,把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放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进行,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各级信息机构都应该把馆藏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从而为实现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作为全国的信息机构,站在信息机构的最顶端,担负着全国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和责任,应该建立国家级网络信息资源中心;各省级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应该汇集本省的高校图书馆、省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的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本省特色的信息资源,建立省级网络信息资源中心;市县级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作为基层信息部门,应该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建立市县级网络信息资源中心。这些信息中心通过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达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各级的网络信息资源信息交流的途径(见下页图1):

其中,各级网络信息资源分别由各级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为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见下页图2)。

四、结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每一个转折,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图书、情报、档案参差不齐的现状,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和步骤也不是单一的,必将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杨锋.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实施途径探讨[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22-24.

[2] 李群.信息时代图书、档新乡教育学院学报案、情报一体化管理在欧美的新趋势[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5):68-69.

[3] 陈明艳.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 SWOT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4):77-78.

篇10

摘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网络的影响下,逐步完善和发展。网络信息无处不在,对于高校图书馆工作来说,网络更是威力无比,实体图书资料、虚拟图书资料成为现代图书馆一个重要的特征。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等软硬件建设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所学校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标志。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顺利实现图书馆文献检索的过渡和转化。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80—02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颠覆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给人们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事不能。对于高校图书馆工作来说,网络更是威力无比,实体图书资料、虚拟图书资料成为现代图书馆一个重要的特征。馆际之间的联网使馆藏资源实现共享,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及时的资料供应,虚拟资料是现代高校图书馆丰富资源储备的重要途径。实际资料和虚拟资料的互相转换,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和详实的资料信息。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以下是笔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看法和思考。

一、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新概念,是指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互结合,通过宽带、综合、广域性数字式电信网络形成的信息化图书阅览环境。高校的图书馆是师生进行科研、教学、学习的重要服务部门,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服务环境和管理内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图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大量的校外商业网络、高校之间的联网系统,同时学校内部也具有多种网络,比如校园网、局域网等,都对图书馆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图书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超文本的文件以及数字信息和电子资料等,网络上都可以轻松获得,信息资源的丰富使读者获得了改变与图书馆之间关系的机会。传统意义下的书籍资料再也不能满足高校师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网络环境下的藏书已经改变为信息的存储,馆藏资源变得更加宽泛。网络环境下的存取概念包括更为广泛的内容,网络、电脑、用户信息资料等,资源不再强调拥有,而是注重了获取,强调图书馆在网络上的信息提供和控制能力的强弱。

二、网络环境带给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变化

网络使地球成为一个村,网络的诞生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信息的传播,更为快速和迅捷。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等软硬件建设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所学校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标志。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信息就是生产力,在众多生产要素中,信息是最有价值的要素之一。特别是高校师生,他们对获取信息的要求更为强烈,尤其是知识的更新和高校的科研,对图书馆以及信息传递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图书馆对高校师生的教学工作影响极大,师生对图书馆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会更加凸显其重要的作用。网络早已经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障碍,使得图书馆的内涵更为宽泛,具有极大的外延。信息资料的浓缩、存储,参考资料的检索和传输,早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数字化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特征。电子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早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范围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藏量已经不局限在纸质书籍上,虚拟的图书资源更为宽泛,不再仅仅是物理实体,服务工作增加 了新的内容。阅读更加方便,信息获得更为迅捷,不单单是国内,即便是国外的图书资料查找也是相当便捷的。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特征

图书馆在学校教育和科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料信息具有许多特征,肩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料的重要任务,与社会上的图书馆比较有很大的差别。高校图书馆具有馆藏文献专业化、管理工作科学化、资料来源多元化等特征。资料信息资源更加丰富,本馆资源加上虚拟资源,与其他馆之间的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更为宽泛,师生对电子信息的利用率呈上升趋势。数字化资源更受师生的欢迎,形式更多样,为用户的服务效率更高。高校图书馆对网络资源的获取和依赖更高,而且网络资源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是高校图书馆搜集和整合资源的主要途径。网络资源比联机型和光盘型信息资源更加迅捷和丰富,形式多样、获取方便、成本低廉、分布广泛。但是由于传统图书管理理念的深重影响,目前一般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还不够规范,处于无序状态,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更加紧迫和必要,任务也更加艰巨和繁琐。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尽管数字化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传统的馆藏纸质资源依然不容小觑。纸质资料,学生可以直接借阅,资料信息具有实际性和有形性。重视本地资源的建设,重视网络资源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工作重点。

1.实体馆藏资料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资料具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便是本馆自己拥有、读者可以直接借阅的实际拥有资料。这部分资料主要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另外还包括馆内局域网中的数字化文献。这两部分资料的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虚拟化馆藏成为图书馆资源的生力军,值得管理者花大力气去建设。然而实体文献也是电子文献所无法取代的,文献的优势是电子信息不可比拟的。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围绕学校的发展思路和专业特色进行建设,全面收藏学校特色专业以及普通专业的资料和文献,为师生的需要和发展服务,以师生的需求为发展目标,增加纸质文献的数量,扩大积累。逐步增加馆藏纸质文献的数量,收藏本院特色学科的资料和文献,建立纸质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的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所藏文献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专业文献应该和学校的教学、学生就业密切联系起来,尽快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为之做好一定的物质铺垫。

2.虚拟馆藏的文献建设

虚拟一词是网络时代诞生的名词,虚拟与实际是反义词。虚拟馆藏文献是图书馆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阅读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实现的文献资源,比如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设施间接阅读到的馆外文献资料。图书馆在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困难是经费问题,资金是困扰图书馆建设的瓶颈。虚拟图书馆正好可以弥补资金缺乏带来的纸质文献收藏困难等问题,并且单纯的纸质文献也无法满足学校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因此做好虚拟图书馆的建设是当前高校图书馆藏工作的关键。图书馆的馆藏能力不再是以拥有多少纸质文献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数字化程度、虚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衡量标准。可以购买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实现资料的全文阅读,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和文献。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建设,重要的是要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顺利实现图书馆文献检索的过渡和转化。管理人员应该从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方面做好工作,利用网络的无限资源,条理性地整合图书馆的信息建设,实现各个图书馆的联网工作,精选网络文献充实到图书馆数据库中。以此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学校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思路[J].贵图学刊,2007(03).

[2]赵洁.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3]黄德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回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