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20:5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实践课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实践课教学

篇1

这种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注重学生的人格,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调通过研究学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一、联系生活、亲历亲为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比如我在讲三年级《有趣的叶子》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己去采集各种植物叶子进行感性认识,再通过采访、调查、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最后得出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的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探索创新,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新。学生可以按照课程的一般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看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他们有权利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以研究性学习为例,我在让学生研究子课题之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从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只需适度引导和组织,注重让学生自己活动、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所以更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并且教师对学生和指导也要安排适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意义。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方式接受他们无法感受、不能理解的东西,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能急于求成,包办代替。而是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推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新的进步。

三、勇于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在《有趣的叶子》中,让他们对“叶子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这一子课题进行探索,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泉。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答案,会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内容与方法交织的过程。是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养成融为一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多种方式的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而在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进行评价时,还要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看着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量的多少。

篇2

【摘 要】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引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要求教师开拓多种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获得发展。

关键词 综合实践;小学社会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上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社会课教学,笔者浅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知道他们各自不同的习俗及传说。我国有56个民族,节日习俗之多,难以计数。教材限于篇幅,仅列举了其中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且只是点到为止。如果只是就教材学习,信息量太有限。如果由老师来收集资料再介绍给同学们,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上此节课前,我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为课题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大量信息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资料,有的图文结合,有的播放视频,有的还表演了少数民族歌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节课学生是主角,是实施主体,教师是配角,是组织者,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二、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实践活动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特点。

社会课教学中,我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拓展渠道,广泛开展实际活动。如讲到《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种粮食的这份辛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这份辛苦呢?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背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自己参与到了劳动的其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我们再进行交流汇报和总结。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变化真大,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进而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学习“保险”我让学生到邻居、朋友家调查,谁参加了保险,是什么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各是多少,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使得保险这一现代意识更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学习了《逛商场》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到几家商场、超市去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说原来自己是怎样到超市买东西的,有些什么教训,同时让他们分组讨论,使学生不仅明白了“货比三家不吃亏”的道理,还知道了购买商品时要注意“五看”,即看注册商标、看生产厂家、看厂家地址、看生产日期及商品的保质期,掌握了抵制伪劣商品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购物后别忘了拿购物发票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知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也是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的,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他们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应该怎样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并从体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懂得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明白课间十分钟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只要活动开心。上课伊始,我随机进行了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采访活动让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要拥挤,要主动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但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重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体验一下有何感受?人们对此会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想到刚才看到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不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了交通规则,而且还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可见,实践活动在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使学生在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了知识。

总之,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融入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了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小学社会课研究与实验[M].高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篇3

摘要:科技教育中心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被重视。科技教育中心将担负起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啊哟任务和责任,综合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本文就科技教育中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做以简略阐述,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科教中心;综合实践;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已被高度重视,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课本上得不到的教育。

1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1.1请进来走出去: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1.2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依托当地的“山”“水”、“洞”、“厂”、“场”等,开发研究、调查了解当地移民生产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更认识深刻,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变化

1.3通过课题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对当地的“山”、“水”、“洞”、“厂”、“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资源的开发,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信息资源、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注意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指定领域的利用,又注意在班队活动、节日系列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利用。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建立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实施的形态上,从学校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使学校教育的课程组织形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广泛地发挥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注意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2.1加强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过程的管理,建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导小组,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活动。一是通过走出去,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理论书籍和文件资料,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请专家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2.2做好每项活动前的预设:确定开展活动的主题、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时,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主题和方案的可行性,是否切合实际、反映时代特征、主题是否鲜明等,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等,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教师对开展活动的内容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要熟悉,要首先去进行研究。在学生活动前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学习和研究。这是开展好活动的前提。

2.3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开始设计的方案在实施中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实践中加强改进完善。在活动中我们要多给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但由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已习惯给予的教学模式,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过程,设计问题时不要太大、太繁、太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活动过程、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教师在活动中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2.4要体现在“做中学”:“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力。当然,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解决立项后的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人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阶段,这时的老师,则起辅助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在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在实践中点燃了学生的“联想”风暴,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多多,只要我们多动脑,以教育为己任,科教中心将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M],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角色扮演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比如我在讲三年级《有趣的叶子》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己去采集各种植物叶子进行感性认识,再通过采访、调查、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最后得出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的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改变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回想一般的综合实践课,由于教师重视了文本的学习活动,重视了教室空间进行教学活动,是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很自然地感觉到古老的学习方式的复古,认为老师还是像以往的活动课一样,只是哄着大家玩玩而已,不会动真格的去实施,造成了实施时无法进行。这种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认识课。

三、教学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考虑到我校所处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在以当前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如“农药的使用常识”、“养殖”、“种殖”等等。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具有生命力的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的生活看似简单,但是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秘密与特点。比如,孩子中有很多“小胖墩”,究其原因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满城尽是‘小胖墩’”的主题研究活动开始了,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自主进行研究,首先随机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问题;再在一些比较胖的学生中开展调查,发现他们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很大原因与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运动有关。

篇5

“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这一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

本课设计一方面力求体现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会利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进行组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应学会如何进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即课前准备什么,准备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对活动进行评价等。

由于本节课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笔者以本节课为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本章的理论知识,了解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方法与过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学以致用,会根据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的特点,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简单机械组合模型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制作组合机械的模型、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4教学难点:

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5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

6活动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前、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第一章的结尾,又是初三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我将本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外准备活动阶段。主要由学生讨论确定小组设计方案、活动评价内容、制作机械模型及完成小组活动报告。第二阶段为课堂汇报和评价。每一小组结合作品(机械模型)用PowerPoint进行活动汇报。在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有5分钟时间留给其他小组提问,本小组成员负责答疑,然后全班对此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7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

(1)设计组装方案

首先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主设计组装方案,画出组装图。

其次,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比较优缺点,研究制定一个能体现本组集体智慧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机械模型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时要明确它的用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机械,要有提高机械效率的思想。

然后,大家分工找材料,尽量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选取滑轮拉线时,首先要测量拉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使其符合设计要求;还要考虑线的光滑程度,以便于工作减小摩擦力,提高效率,但是不能太光滑,否则容易打滑;还要考虑线的粗细、硬度、质量,过粗过硬的线不便于缠绕且容易滑脱,质量大的线会降低效率等。

设计组装方案:(略)

画出组装图:(略)

(2)全班同学讨论,确定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表

小组名称:______小组作品名称:______

(3)分组制作机械模型:

①本小组机械模型设计方案为:(略)

②设计表格,测出用该机械模型提起重物所需的拉力和物重之比以及机械效率。

③完成活动报告,准备运用计算机等媒体对机械模型的原理、技术指标等进行说明。

第二阶段:

(1)各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所制作的机械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根据全班拟定的评价标准,为各组的表现打分。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总结本课题的学习体会。

学生作品举例:

第四小组

多功能步兵战车设计方案

将坦克模型改装,滑轮与杠杆使机械符合实际运用。

本机械以电动机为动力,用齿轮转动,使“车轮”转动,“车轮”上绕上细绳,细绳通过并列的定滑轮,连接重物,“车轮”可向前转,亦可向后转,使重物自由上下,此机械的摩擦力应很小,尽量提高机械效率。

多功能步兵战车说明

本机械利用动滑轮可以省力而设计。机械造型美观,是人们提升不能直接用手提的东西时的首选机械。该机械的效率可达到92.9%,可节约能源等等。该机械与车轮相结合,可移动机械的位置,有创新。根据S=hn,本组使用动滑轮可以更省力。但该机械稳定性不够好,有待于改进,可根据机械具体情况来改进。

8教学反思:

(1)此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毕业后回忆的话题,也为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

(2)本活动除了课后制作的时间外,用了两节课堂教学时间,即活动过程的第一、二阶段。由于此活动学生兴趣高,学生自由发言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活动评价比较匆忙。

(3)活动汇报结束后的自由提问和答辩是课堂最为精彩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无限深化和拓展。如果学生每节课都能这样,那么我们的物理课节节都是好课。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48-02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重视不足

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把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把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内容直接删去。这说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直接原因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内容不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很多教师认为没必要花时间去研究它。再就是许多教师只看分数,视野狭窄,没有真正理解小学数学中开设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意义,不能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价值。

(二)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定位不清

多次参加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观摩,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功夫,力图完整地呈现实践活动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不管其量有多少,难度有多大,生怕有所遗漏。把小学数学实践课上成了数学知识课,原因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定位不清。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还是深受应试教育的观念束缚,重知识轻实践,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实践活动缺位

在大多数综合实践课中都存在一种现象,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角。教师操纵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演示各种图片,然后根据图片不断提问,学生踊跃回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唯独缺少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缺少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践活动的缺位,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成了热热闹闹的演示课或表演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除了主观方面教师不重视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现行的班级人数较多,组织活动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其二,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活动室,没有专门供学生活动的器材和设备,学生只能窝在教室里通过“想象”进行实践活动;其三,教师考虑学生安全和组织上的繁琐也不愿把学生带到室外开展实践活动。

二、改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数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解与记忆为特征的方法,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直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舒展身心。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历史,会发现早在几百年以前他们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的一块“短板”。在小学数学课中加强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要深刻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开拓数学思维的积极意义,而且要从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二)重视引导,规范操作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规范操作,这样才能使数学实践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般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大致包括五个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环节进行相应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相关的操作。

确定活动主题和目的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确定了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自行车里的数学》),但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践活动,不知道活动的目的。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入相应的活动主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活动目的。

制订活动规则和分配活动任务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二个环节,其任务是确立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具体任务,是对活动目的的具体化。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互动,通过协商确定活动规则和活动任务,以增进学生对规则与任务的理解,提高遵守活动规则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自觉性。

进行分组及各小组成员角色的分工是实践活动课的第三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小组,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一定的任务,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竞争,共同提高。这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一般而言,每组人数控制在4到8个之间,各组人数基本相同且能力相近。同时,按活动要求,各小组要根据所完成的任务,分配各人应承担的角色。

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是实践活动课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必要时应注意帮助协调小组内的人际关系。教师还要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为活动的评价和总结做准备。

活动评价与总结是实践活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由各小组报告活动的情况(活动的过程、结果和活动后感受等),再由教师做总结。教师应重点评价各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

(三)优化管理,拓展资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改进,不仅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个人努力,还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管理,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开设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条件的创建和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拓展实践活动课的资源。

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考虑数学实践活动课课型的特点,立足于过程管理。一方面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与实际教学是否一致;另一方面检查活动课后学生的作业、感言等过程性资料。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同时学校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的评比和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展示活动,提高教师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层要注意改善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条件,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要进行小班化教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展示;为每一个班级配备足够的教辅人员,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指导,使活动更有效。学校还要在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上给予保障,使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不致于在小组活动中产生“弱势群体”。

另外,在学生家里和学生所在的社区里,有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如家里摆放的各种物品包含着丰富的数与形的信息;社区的超市、活动场所也包含着丰富的数与形的信息。学校要善于发挥家长和社区的作用,在家庭活动或社区活动中安排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拓展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资源。使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研究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对策,会使数学教学更给力。

参考文献:

[1]徐晓华.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5).

[2]蔡翠珠.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科学探微[J].科技资讯,2008,(2).

[3]周 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一些思考[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6).

[4]谭玉玲.例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操作程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4).

[5]万俊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要求[J].江西教育,2006,(7).

[6]杨兆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特点例谈[J].云南教育,2003,(34).

[7]李 冰.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篇7

关键字:微课;翻转课堂;综合布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6-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高校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笔者将基于翻转课堂与微课理论,利用微课网络平台,对“综合布线”课程教学过程进行重构,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及微课的概念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开始由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为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为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提供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知识传授的任务,而利用课堂时间采用课堂学习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教师的主导性,开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2]。

微课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制成的一段长度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教学目标明确且单一等特点。“微课”这一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并应用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2年开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吸引了全国1400多所高校的18000多名一线教师的热情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6年)中,将微课定义为“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它适合微时代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自主学习,更适合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学习的需求,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3]。

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结合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提供保障。

二、综合布线课程的情况

“综合布线”课程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综合布线行业所需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核心课程特别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总体规划设计、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综合布线的施工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综合布线系统运行维护等。由此可见,“综合布线”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核心。

目前在“综合布线”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布线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所建设的综合布线实训室难以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升级,加之综合布线实训平台与仪器设备本身价值不菲,学校经费有限,往往使得实训设备难以满足实训要求。

(二)实践教学时间有限

“综合布线”课程理论及实践的知识点众多,而课程一般都是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学时非常紧张。而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不牢,自学能力较差,而实践教学中的知识点众多,教师随堂指导与监督的过程中无法面面俱到,难以保证所有学生的实践学习质量。

(三)实践设备仿真性有待提高

“综合布线”实训室中的实践设备虽然是根据综合布线工程的环境仿真设计开发的,但始终无法完全模拟出实际工程中的效果。而由于客^原因,学生无法前往工程现场实地参观与操作,这对于初次接触综合布线的学生,往往无法正确了解综合布线工程。

三、理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分析,结合基于翻转课堂的“综合布线”课程微课教学改革实际,梳理出相关的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协助者、引导者,学习环境应包含四个因素:学习内容情景、学生的协作、成果的交流和意义的构建。该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和“情景”的构建意义重大[4]。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视频展示工程的现实环境与情况并构建仿真的实训环境,为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工程”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加以引导与纠正,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保障实训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习者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中,我们通过微课网络教学平台所准备的微课视频,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自行决定观看的时间与次数,直至掌握所有教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度,并能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理论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我们以微课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多次、反复观看教学微课视频,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四、实施过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根据对综合布线行业一线企业的调研,我们确定了以综合布线项目经理作为培养目标,企业希望学生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都需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并结合综合布线工程的组织与施工过程,设置了5个学习情境,并在各学习情境下创设了工作任务,明确了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二)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

笔者以水平干线线缆敷设项目为例,进行微课视频的开发与制作工作。

1.制定拍摄脚本。“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脚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拍摄环节的质量与速度,因此要在拍摄视频之前,应根据实训的要求与特点,制定拍摄脚本。脚本中应包含场景序号、视频内容、配音内容、字幕、时长等内容,如表1所示:

脚本的内容应尽量详细,特别是重难点部分应标明,并与拍摄小组商议拍摄的手法,并增加特写镜头。脚本写好后,应与拍摄小组进行沟通,从摄像与制作的角度对脚本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脚本的内容。

2.现场拍摄与录制。首先准备好拍摄的环境,如实训平台、工具、拍摄设备、人员、灯光、采音设备等等;其次,与拍摄小组根据脚本进行交底,确定各场景的拍摄位置、角度需达到的效果等;最后,分场景进行视频的拍摄工作。本项目拍摄的是实训环节,所以就选择在实训室进行拍摄,在拍摄器材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家用DV或者带高清摄像功能的手机。因为参与拍摄过程并非专业人员,加之摄像设备的使用不见得熟练,所以最好在正式拍摄之前进行一次彩排。在正式拍摄时,采集的素材应比脚本中的计划时长多一些,以方便后期的加工剪辑。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可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及PPT进行录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屏幕录制功能,简单易上手,能轻松完成PPT课件及同步讲解的录制工作。

3.后期剪辑制作。拍摄好的视频素材需经过剪辑加工,这里使用会声会影作为编辑工具。会声会影是加拿大corel公司制作的一款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具有图像抓取和编修功能,操作简单,适合个人使用。根据脚本的要求,首先按照场景的顺序与时长,对拍摄的视频资料进行编排剪辑,再根据实训要点在相应的时间点添加字幕说明,如果再拍摄时没有进行声音采集的话,还应进行解说文件的录制与添加,最后可增加视频片头或背景音乐对微课视频做进一步的美化与完善。

(三)基于微课的教学实施

在开展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其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如图2所示:

1.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同时制作学习任务单。在课前2-3天将相关微课视频上传至微课学习平台上,每位同学使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并进行学习,教师可通过学习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状态,并通过预习问题测试模块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开展微课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微反思等教学资料(如图3)。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相关资源、困惑与建议等内容,其中,学习任务的问题设计是关键。在“水平干线线缆敷设”微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水平干中线缆敷设的方式,二是各敷设方式中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并提高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

2.课中。课堂上,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践,以老师讲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课堂上,学生根据课前微课学习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对操作要领进行讲解与演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训,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了解了实训操作的要领,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实训操作过程,指正操作要领,必要时对关键操作进行示范演示。

在本微课中,学生主要对两种敷设方式使用的场合、穿线器的使用、为何需进行线缆保护等环节存在疑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特别是在穿线器的使用规范中,还要进行现场操作,并详细介绍各步骤的操作要领。从穿线器的作用,线缆与穿线器的绑扎,拉线的力度、方向等环节可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操作要点要直观的了解。在分组实训环节,先让各小组进行讨论,确定采用何种敷设方案。然后先让一部分小组先进行实训,另一部分小组在一旁观看并指出他们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通过学生互评,提高实训的质量。

3.课后。完成课堂教学后,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里结合“综合布线”课程的课程设计――某大楼的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拓展,在完成微课学习后,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内容及教师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开展设计方案中水平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完成相关的设计文档,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水平干线线缆敷设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评价

微课教学的评价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前环节,教师通过微课网络平台,查看与回答学生的提问,初步掌握各学生的自学情况;课中环节,学生开展分组实训操作,教师通过实训情况评判各学生的实训质量,同时,组内同学开展互评,对实训情况进行总结;课后环节,教师通过各位同学所提交的设计方案掌握其学习效果。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先后在江西省大学生技能竞赛网络工程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五、实践之后的反思

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实施,“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均有很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对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统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内化的引导者。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所教授的知识点及技能点,还要能及时解决实训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学生的实训操作规范、实训设备的故障等)。此外,教师还需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微课教学视频的拍摄于制作,回答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阶段所提出的问题,这对教师的精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二)对学生的要求提高

对学生而言,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这对学习能力与主动性本就不高的高职学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优良学风的养成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三)对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对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教师课余时间的教学准备及答疑互动进行管理,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

总之,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如何保持教学效果形成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2]何文涛,张新明.基于微课程的电子课本内容整合及其教育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89-95.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48-0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教学在设计教学结构的时候,没有从学生心理学角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情感等方面来考虑,没有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热情、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气氛等角度来考虑,因此学生在上课时只是被动的听,没有真正参与进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它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着教师的教育自主和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发展,促进了学校评价体制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重建。它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综合性课程和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及经验课程。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程包含经济、政治、哲学等极其实用的丰富知识。例如,通过经济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和判断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掌握经济规律;通过政治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我国的政治时局和国际间的政治关系;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哲学方面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而且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内容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它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思想品德的学习非常重要。

思想品德课在传统教育这样大环境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做到的,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妨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上思想品德课,这样我们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课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去探究生活并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五个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们知道“创新来源于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明创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一种“传承”教育、“灌输”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这种意识越来越淡化,直至成为毫无问题可言、循规蹈矩的毫无“生气”可言的人。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这一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要研究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当派生出新的问题时便进入新的问题研究阶段,其流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交流、产生新的问题。因此课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这种生成性的活动课程,极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在“做”、“考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去理解和感悟生活。从而在获得“程序性的知识”的过程中,在探究与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自觉地强化这一能力。

(三)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即是财富。人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标。而以往的学科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久而久之,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日趋淡漠。反之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常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然会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四)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恰充分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小课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因此主动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有效联通、有机融合提供了可操作平台,更体现出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每位数学老师都应积极探讨的论题。

一、选择有趣的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满腔热情地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确定主题很重要,应选择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祖国未来的期盼,就可以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如果以学生喜欢的主题,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和探索,学生会表现得更认真和主动,因此,在备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数学内容,选择学生关注的主题,让这些兴奋点与活动内容结合,以兴趣激活课堂,是提高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装沙子”的实践活动。我让学生用一个袋子在学校运动场的沙池里装沙子,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装一袋一千克的沙子,然后交给老师统一测量,看谁装的沙子最接近一千克,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第一次装的沙子跟一千克差距较大,在第二次装沙子之前,我先称出一千克沙子用袋子装好,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然后再开始第二次活动,经过测量,学生第二次装的沙子都比较接近一千克了,老师对装的沙子最接近一千克的几位学生进行了表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兴趣高昂,也从活动中深深地感知了一千克这一计量单位。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而教学中更需要让学生参与各项实验、练习、操作,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活动主题相应的要开展各种调查以及资料的查询等活动,而现代的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就成为学生常用的工具。如,在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一课时,为了增加学生对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合理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积累实践经验,我在学校计算机室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任务之一是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对江门地区的一些大型建筑、风景名胜区、江门各区的占地面积等信息进行搜索记录,利用这些学生比较熟识的地方,配上新学的计量单位,一方面可以让新知识与旧的认知自然融合,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五邑侨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城市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时空拉近,把空间缩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

三、融汇生活素材,凸现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特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操作的时间占的比例较多,学生通常都处在一个真实的、开放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调查、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多彩,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扮演主角,尽可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大胆操作,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技能、提高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探索创新。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题为《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践活动课。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安排在学校自然实验室上课,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装了水的长方体容器、尺子、石块,具体要求是利用这些工具测量记录不同石块的体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得出测量的方法后,小组的同学通力合作,通过实践的测量,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鲜明地凸显了数学实践活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四、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彰显数学实践课的魅力

当学生完成一个主题任务时,展示成果后,教师的评价也不可忽略。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很信任老师,老师的肯定或者是一个表扬,就能在他们心里播下种子。所以,教师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得到成长。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多元评价,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通过调动他们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他们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和成果的分享与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下一次的探究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自豪与喜悦,从中彰显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魅力,提高了实践活动课的效果。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计富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 主题选择:适度把握“加与减”,从“零散”走向“整合”

选题指导课是主题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课。一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对于实践活动成果有效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题选择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但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抓不住事物本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指导,努力做好“加减法”,在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中去寻找结合点,把问题定位在有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水平上。

1.主题确定,要做“加法”

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生成和确定指导时都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学习的角色。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主拟定出“有趣、可行、富有研究价值”的主题,指导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既要考虑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又要体现主题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可以做“加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富有新意的主题。

如在“心感秋韵”选题指导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问题,其中A组同学展示了4个主题――的颜色有多少种、关于的种类研究、的作用有多大、的功效,并把四个主题展示在黑板上。B组同学展示了3个问题:关于的故事;和有关的诗词有哪些;的功效有多大。C组同学展示了2个主题:干花的制作;的颜色有多少种。D组同学展示了2个主题:干花的制作;的栽培研究。E组同学展示了2个主题:的功效有多大;干花的制作。最后共有13个主题供学生选择。只要主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适宜研究”,都可以选择。

从问题到主题的确定过程就像是滚雪球的历程,越滚越大。显而易见,教学中围绕“”展开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提炼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适宜研究的主题。

2.课题形成,要做减法

学生提出的研究主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减法”,对自己提出的研究主题进行初步的合并、筛选和整合。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转化”法,用准确、恰当、贴切的词语概括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要准确反映自己所研究问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使研究的问题转变成活动主题下的子课题。

如在“心感秋韵”选题指导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专题登记表,分析一下哪些是无需深入研究的,哪些是无法研究的,删除后选出适合现阶段研究的专题,并说说理由。如“的栽培研究”就可以删除,因为就目前的条件和知识经验来看我们难以企及。接着引导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专题登记表,看看有没有可以合并的专题,如果有就可以合并。如“的作用有多大”与“的功效有多大”可以合并,整合成“的功效探究”。

从生活出发,由问题入手,依据有价值、可操作的原则,采用删除、合并、分解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删选,最后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专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考虑乡土性,而且是当下的主题。乡土文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最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一资源开展选题活动。我们要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成为探索乡土人文资源的主体,让乡土人文资源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源头活水。

二、 活动时空: 有效把握“深与广”,从“窄小”走向“阔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这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但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时间上的限制。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要保证每位学生的实践时间,就无需时间限制。

1.保证时间,深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学生,要保证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感受到实践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而获得深度的实践体验。

如笔者在执教“秋天的食谱”这个主题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制作食谱前呈现了一段提示语:

(1)推荐2~3个健康菜;

(2)写出理由;

(3)不确定,请教电脑老师;

(4)每组派一人上台展示。

从这段提示语我们不难看出,围绕秋天食谱的制作,笔者没有给学生时间的限制,而是给足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活动开展得有滋有味,学生做出了形式多样、美味可口的健康菜,将实践引向了深入。

2.拓展空间,广度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仅仅通过“课堂”就能够实施的,学生自主提出或选择的活动主题往往需要有多次校外活动的空间。但大多数教师有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学生活动的空间加以限定,把大课堂搬进了小课堂,真实情境中的活动销声匿迹了,丰富的家庭资源、自然环境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

如有位老师执教“心感秋韵”这个主题活动,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设计了“认一认药材,尝一尝药材,制作一杯独一无二的茶”这样的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貌似精彩纷呈,学生活动也轻松愉快,课堂气氛还非常热闹,但我们冷静思考后会发现,“认一认、尝一尝、坐一坐”这是科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这位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科学课。另外,这位教师将社会实践活动搬进了课堂教学。所有这些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这位老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完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题:围绕药材,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然后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制定活动方案。“认一认、尝一尝、做一做”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去实践。

我们倡导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的广延性,强调要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其实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三、凸显主体:艺术把握“导与学”,从“异化”走向“同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益者,自然也应成为教学行为的主动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交流与评价等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只是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什么时候教师导,什么时候学生学,我们教师都要进行艺术地把握。导得巧,学得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1.确定主题,先“学”后“导”

在确定主题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查询资料,选择具有特色的、感兴趣的和急于想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在这方面可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大胆地放手。关于哪些主题值得研究,哪些课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这就需要对主题进行筛选。此时,教师应提出建议,进行有效的指导。

如在“珍爱眼睛远离近视”选题指导课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的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我发现围绕课题进行深度研究有一定的优势,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于是,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指导,最终帮助学生确定了这个研究课题。

2.制定方案,边“学”边“导”

研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方案,进行研究。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进行有效指导。

如“心感秋韵”主题活动中,当学生确定好研究主题接下来制定活动计划时都感到有些茫然。于是,笔者就出示了一份活动方案样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他们明白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所包含的要素以及应填写的内容。在学生解除了困惑后,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方案的填写。

3.实践体验,明“学”暗“导”

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课堂教学中实践体验应围绕问题解决的方法来展开。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活动过程性的方法,如怎样提出主题、怎样收集资料、怎样制定方案、怎样处理资料、怎样交往等;二是具体的活动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法、设计、制作等。

如有位老师执教“秋天的食谱”,在制作食谱的时候,这位老师出示了学习任务:聚焦“上火”症状,每组自主选择食材,借助PAO制作一种简单的秋季养生食品,并填写“小小体验卡”。这位老师放手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两人制作食品,两人查找资料,两人记录汇报,老师只是在学生碰到困惑时才给予操作方法上的必要指导。

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努力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要放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并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论,让学生在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方法论意识。

四、实践体验:合理把握“内与外”,从“课堂”走向“社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开放课堂,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以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是要明确课堂40分钟以内我们要做什么,完成什么任务,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合理地统整课堂内外的力量,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得以实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立足课程,制定目标

一个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不仅要体现人文关怀,凸显态度、情感、价值观,还必须是现实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着眼课程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实际需要、主题性活动的特点,更要考虑到活动时空的不同特点。

在“衣橱的整理”这个主题活动中,笔者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整理衣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衣橱的整理有深入的思考,能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次研究,树立大胆实践、积极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

(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合作精神”的教学理念。

(3)学生能够分析出问题与课题的区别,能够应用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常用方法,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课题名称的规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初步感受自己整理衣橱的好处,养成分类整理衣橱的良好习惯。

围绕“衣橱的整理”,考虑到活动时空的特殊性,教学时将知识性目标定位为了解整理衣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明确了教学目标和任务后,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只能定格在交流经验、提出问题、创新方法等。

2.内外实践,相辅相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实践活动形式是交流、分享、提问、设计、总结等,但课内实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课外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

如笔者在教学“衣橱的整理”这个主题活动时,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把握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交流整理经验、提出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收纳方法,适当地进行了模拟整理衣物、拟定活动方案等实践活动。到了课外,我安排学生在家中根据自己的衣橱大小和格局设计并整理衣橱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的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又相互不能代替。

聚焦课堂,把课堂搬到校园,搬进家庭,融入社会,努力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优势互补,提升主题活动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反向认知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许多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习惯性地关注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及时塑造。如何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笔者将立足课堂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 李恒俭,李海峰.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的有效性及其指导原则[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