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物流的认识

篇1

第一条 根据“山东省财政厅(56)财行字第153号关于解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自行租赁住宅租金高负担重的问题的通知”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计租标准:

一、定分:一律按照青岛日报1956年5月3日公布的“山东省青岛市公共房产住宅租试行规定”(以下简宅租金定分标准及其他条件增减表”评定房租“分”数,作为工作人员应交租金的评分标准。

二、分值:每一房租“分”值定为人民币2.6厘。

三、附属面积的租金拆扣率:凡一户使用的内走廊和厨房而所间等,按照住房标准50%收租;2户使用者按30%计租(两户分摊);3户以上共同使用者不收租。

四、新建住宅及花园住宅与院落空地面积圈套的住宅,可不按市标准第六、七两条执行。但第六条中“如因房屋修缮条件发生变化时,随时调整房租‘分’数,一般在每年年终重新评定”仍依照执行。

五、房租的计算方法与市标准同。其中分值与附属面积折扣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房租补贴及交租方法:

一、机关统一承租之宿舍:一律按本办法第二条规定评定租金,由所在机关从工作人员每月工资中扣交,不再补贴。其中

公房租金:按扣交数由机关汇交房管局。

私房及委托房管局管理之私房租金:按照租赁价格由机关按月交付房主或房管局,其差额由机关房屋租赁费内报销。

本单位工作人员住在其他单位统一承租之宿舍,应由本单位按月坐扣租金转交承租单位汇交房管局。

二、个人自行租赁之住宅:亦按本办法第二条规定评定租金,并由机关按月坐扣。其实交租金高于机关宿舍租金标准部分由机关予以补贴,其中:公房及委托房管局管理之私房租金:由各单位按照房管局发给之缴租赁证的月租额从工作人员每月工资中坐扣52%,补贴48%,全租汇交房管局。

私房租金:应按协议租金并凭有关租约凭证差多少补多少,其租金由工作人员自行按月向房主付租。

三、机关自有之房屋:亦按本办法第二条评定租金,直接向工作人员扣租,可由机关作为房屋修缮之用。

第四条 工作人员之房租补贴均列机关房屋租赁费内报销。

第五条 工作人员住房面积标准:

一、住房标准“(不包括墙壁、走廊、楼梯、过道间、厨房、厕所、卫生间等附属间的面积,下同)。

1.市长级以及相当于市长级的工作人员,每人20平方公尺。

2.局、处长级以相当于局、处长级的工作人员,每人10平方公尺。

3.科长级以及相当于科长级的工作人员,每人7平方公尺。

4.一般干部每人5平方公尺。

5.勤杂人员及各级工作人员的家属、保姆、小孩,均为每人4平方公尺。

6.凡不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0级工资标准的单位,其工作人员应住之面积标准由各主管单位比照上述标准自行确定。

7.单人宿舍的计租面积仍按每人4平方公尺计收租金,不足4平方公尺者,按实住面积计租。为了计租工作便利,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

8.(略)①

二、个人自行租赁之房屋每户均按上述标准计算其应住面积予以补贴,如因房屋构造关系及其他原因,其实住面积总数在不超过应住面积总数的20%时,仍可按补贴办法,差多少补多少,其再超出部分不予补贴,由个人自理(如有特殊情况,作为个别问题解决)。但附属房间面积的租金差额仍予仍补贴。

计算工作人员应住面积的人口,系指与工作人员共同居住或由其供养生活者进行核算,如工作人员之亲属,在其他单位另有住所寄宿但必须定时返回居住者,亦作为同居人口计算其应住面积总数。

第六条 工作人员住宅租金补贴范围:

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其供养的家属的内)因机关住房不足,自己又无私有住宅,必须在外租赁住宅,而租金高于机关宿舍租金者,其高出部分应由所在机关予以补贴,但工作人员在本市自有房屋出租,加租住宅者,不予补贴(加租住宅租金高出其出租一部分者,亦应按各项规定予以补贴)。

第七条 工作人员之人口增减及住房变动,均由本人申请,经由机关批准后可随时调整其房租补贴数额。

第八条 工作人员调动工作后,其房租补贴均由其调入单位负责。至于是否补贴,应依其单位是否实行房租补贴办法确定之。

第九条 (略)②

篇2

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课程建设一、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背景

物流金融是指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以流转中的商品价值为依托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活动。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和数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险服务还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风险能力,实现了“三赢”的效果。

面对社会对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却是空白。据抽样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未曾有院校开设了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极不利于现代物流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更不利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实践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物流金融”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经济结合紧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要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基本内容与先进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并对货物的真实性、安全性承担责任,贷款安全系数提高,贷款规模扩大,并有稳定的客户。可以看到,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要求物流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机动灵活、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其中的三大应用都将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即一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实力,改变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提供进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带来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变,势必影响具体的物流金融融资方案。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物流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授课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建设探讨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四、总结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是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以智慧物流为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为契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利用智慧物流创造物流赢利模式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对于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欢妮.“柏亚仓”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领物流金融新蓝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

篇3

关键词:物联网 港口物流 RFID信息采集技术 应用实践

1.对物联网概念本质的几点认识

目前我对物联网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仍较为困难,但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基本形成。物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自动采集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是现代物流发展到高级阶段不可或缺信息技术

物联网技术集成将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物流发展。

2.港口现代物流应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雏形实际早已在港口物流中得到应用,有些港口物流系统采用了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传感、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新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是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目前物联网在港口物流领域应用主要为:

(1)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

(2)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的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借助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目前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系统。

(3)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如何精细化管理、全天候满足客户产品部件加工供应需求,使生产企业物品“零”库存,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

(4)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目前,在港口滚装船商品汽车、钢材、水产品、农产品、食品等物流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目前,港口企业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随着物流业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为实现物流流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公司的仓储、物流信息等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促进数据共享、货物和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同步的信息化流程。

3.RFID信息采集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实践

RFID技术和传感技术和是物联网中重要的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应用较广。采用远距离RFID射频识别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物流货品进行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可实现自动记录货品出入库信息、货物配送、配载出库、卸货中转、货品盘点信息。物联网RFID信息采集技术在广州港新沙公司、新港公司及珠海港达供应链有限公司物流企业已成功应用与实践;主要技术方案及功能如下:

(1)RFID信息采集技术系统组成。RFID信息采集技术系统是集射频自动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集成。

系统硬件主要由固定式阅读器、平板天线、货物电子标签、无线手持式阅读器、管理服务器组成。固定式阅读器与天线一起安装在仓库出入口处,以获取物品上电子标签的信息并通过局域网(或者RS485总线)把所读取到的电子标签信息传送到管理服务器上进行处理,手持式阅读器用于物品盘点时,读取物品电子标签信息,并通过无线方式把电子标签信息传送到管理服务器上进行处理。

(2)RFID信息采集技术在港口物流实践中实现的功能。

①物品入库货品入库前,在其外包装上粘贴一张柔性电子标签,并写入物品信息,物品入库时通过阅读器读取后,通过局域网讲这些信息显示在屏幕上,让操作人员根据其信息进行存放。

②散货配送。散货在收货称量完毕后,通过无线手持式阅读器在管理中心数据库寻找空闲车辆的信息,为该货品分配运输车辆。车辆到达并装货后,再通过无线手持式阅读器输入车辆信息、货品信息、到达目的地及时间、货主名称等信息,并通过手持式阅读器的无线功能传送到中心数据库中进行确认和保存。

③配载出库;操作人员根据客户的出库计划制作出货清单,同时通过车辆的GPS信息找到空闲车辆,分配运送该清单上的货品,然后在仓库中找到所需货品进行出库作业。

④卸货中转;货品达到目的地(或中转地)卸车后,采用手持式阅读器读取货品上电子标签信息。了解产品的情况。

⑤货品盘点;盘点时,工作人员可采用手持式阅读器,在仓库内采集物品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完毕后,把所采集到信息通过无线方式传送到中心数据库上进行对比、保存,形成盘点报表。

广州港新沙公司通过RFID信息采集技术实现跨区域集中式管理、分布式操作和实时监控功能;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改进仓储管理,提高物品出入库过程中的识别率,确保实物与单据数量保持一致,提高出入库效率。

4.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中将会广泛应用,其应用发展趋势:

①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物流企业。

②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应用。如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方便地实时查询、追溯产品信息。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篇4

两个基础

青龙系统从2012年研发版本1.0,到目前的6.0的演进过程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以大数据处理为核心是构建智慧物流的关键。

“大数据”的经典定义是可以归纳为4个V: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从青龙系统看,每天处理亿级数据,具有海量信息的数据规模;支持快速的数据流转,实现了物流各个节点实时数据监控优化;系统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含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推动系统成本和效率优化1%,可以节约上亿成本,具有了显著的大数据特征。

我们在实战中认识到,把大数据转化为智慧系统,需要具备两个基础:首先是业务数据化,并且具有数据质量保障。京东物流在青龙系统的支撑下,实现了所有物流操作的线上化,也就是数据化,并且,对每个操作环节都是可以进行实时分析,这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果业务都是线下操作,或者系统无法准确及时收集数据,那么,即时数据量够大,缺乏关键数据和数据不准确,也会给大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二基础就是大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收集,传输,存储,计算,展示等一系列技术。青龙系统在数据处理技术上也踩过很多坑,最早我们用数据库生产库做一些数据的分析,发现很快性能就不行了,因为数据分析SQL一执行,生产库性能急剧下降,然后开始利用读库,并结合MQ,也就是操作数据库的时候,会发出一个MQ,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接收MQ重新解析,但是,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后面,我们总结发现一点,作为传统的技术人员,我们是试图用OLTP的方法来解决OLAP的问题,这在方向上就存在问题。

分清应用场景

当你做一个大数据应用,首先要分清你自己的应用场景。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时性的维度,你做大数据分析是秒级的还是离线的,也就是24小时以后拿到也没问题。另一个是一致性维度,你对一致性到底是什么样的要求,要求是百分之百一致的,另外很多场景不要求一致,很多的消息推送不要求一致。

从这两个维度来看可以划分四个场景,强实时性强一致性、强实时性弱一致性、弱实时性强一致性、弱实时性弱一致性。到底你的应用落在什么样的场景,你要分清楚。如果问你的运营团队和业务团队,他肯定说要百分之百一致,肯定要实时,不仅是分钟量级的,最好是秒级的,甚至比秒级还小,完全一样的。你可以告诉他,要实现这个没问题,但你要实现这个对应的代价非常大,你用代r换取价值是不是足够。

另外还有一个维度,就是数据量。你的数据到底是什么样的量级,GB、TB,甚至是PB。从现在新系统发展来看,架构支撑业务两年发展已经足够了,要对两年内数据量有一个预估。这几个维度确定以后,现在从ETL数据抽取到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以及数据计算,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了,你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

大数据平台技术栈很多,有些公司可能不会自己开发,但它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从技术上提供基础数据质量保障。如果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的,后面所进行的分析就是不靠谱的,数据质量就很差。另外如果你对一致性要求很高,它可能10%的信息都丢失了,如果你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它可能延迟好几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分析应用不可能做好。在可靠的数据源和处理技术基础上,就可以逐步构建智慧物流系统。

四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及时还原业务。也就是我们可以及时准确采集业务运行的数据,并分不同层次需求展示出来。

对于物流系统来讲也是一样,图形化展示,一图胜千言。在时间维度,实时展示各个节点的生产量,相邻节点的差异,可以很好把控业务。我们还发现,移动端的开发,对业务非常有帮助。对于物流来讲,是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因此,地理维度展示也非常有帮助。青龙系统做到了车辆,配送员实时展示,例如在京东APP上就可以查看订单的实时轨迹。

第二步就是通过大数据提升业务。这块对于离线数据,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业务日报,周报,月报等,这都是业务管理的基础,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准确,数字化运营是无法进行的,更不用说智慧化了。对于物流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我们利用实时数据,进行业界排行,对现场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在对业务能够进行实时监控和准确评估后,就可以进行第三步,也就是利用大数据对业务进行预测。预测一直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对于物流行业,如果能够提前进行业务量预测,那么,对于资源调度等非常有意义,不仅能够实现更好的时效,而且能够避免浪费。举一个青龙系统的例子,就是单量预测,根据用户下单量、仓储生产能力、路由情况等,可以进行建模预测。

最后一步就是依托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做到了这一步,才可以称作智慧物流。目前,做决策最好的方式依然是人机结合,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为人工提供辅助决策,让人工的决策更加合理。

因为京东业务每年增长也非常快,就遇到如何增加配送站的问题。在以前没有系统辅助决策,就只能拍脑袋,但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发现拍脑袋代价会很大。于是,我们就想用大数据的方法来解决一下如何建配送站的问题。

构建配送站

首先,建站依赖于什么?大家看过《大数据时代》就知道,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非常重要的是找到它的关联物,建站最直观的是跟订单相关的,我们也从订单开始着手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从订单分布数据,加上我们的客户分布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订单聚合等技术手段,找到订单很密的点,这个过程有很多的模型可以供参考。然后,加入更多的数据,包括位置信息、当地租金成本、管理成本、从分拨中心到传站的距离等,我们就能输出一个模型分布,根据不同的维度,将建站预测展示给用户,辅助业务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并且,可以根据业务人员的使用情况,输入更多的业务知识,形成业务闭环,让系统更加智能化。

首先,要选择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大数据技术架构,把数据质量能够做好。然后,要对业务进行分析,第一步主要进行业务还原,包括业务节点,环比、同比,环节差异,最好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篇5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

图书馆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在图书馆界,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图书馆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

1.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目前社会各种各样智慧的概念,如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医疗等成为人们研究和描画的重点。其中,智慧图书馆也概莫能外。

当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相应的描述,例如从智能建筑的角度等。检索近期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地与物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相联系。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人物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构成,而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提升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精髓。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外在特征是泛在,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而其内在特征是在继提供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之后,提供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满足读者日益增长与不断变化的需求。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技术提升、服务理念创新、管理形态转型的一场革命。

2.智慧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及特点

智慧的定义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把握和解决事物的能力。智慧是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价值化的重要力量。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的知识中心,是知识聚集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要帮助读者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是仅仅提供信息服务就能做到的,必须依靠图书馆创造性的知识服务,也就是说图书馆要提供有智慧的知识服务。可见,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整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支持读者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因此,图书馆智慧服务是通过知识产品的服务给读者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知识产品的增值性。同时要求图书馆员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才能构建“智慧图书馆”[1]。

图书馆智慧服务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其服务是面向广大用户、社会群体和全人类的,是一种普惠范围的服务;二是智慧性。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智慧服务,图书馆充分发挥客观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启发者的核心作用,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提升智慧;三是资源丰富性。图书馆必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四是管理集群化。图书馆通过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知识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便捷性获取、无障碍转换、跨时空传递等;五是服务协同性。包括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在系统的顶层设计上整体推进,使资源由分散趋向集约、由异构趋向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使命。

3.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形式

“图书馆2.0”与“智慧图书馆”体系都是建设在复合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基础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硬件及技术上。“图书馆2.0”主要依赖“Web2.0”技术,包括Blog、Rss、Wiki、Instant Message、Tag、Ajax等等,而“智慧图书馆”则主要依赖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云计算机。因硬件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智慧图书馆”与“图书馆2.0”相比能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个性、更加智慧的信息服务,但两者的服务理念与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深度知识挖掘以及具有用户需求分析功能的专家式的系统服务,是一种有内容、有品质、有价值的高层次服务。柯平教授曾说:“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由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这一路径反映了服务从依赖资源、技术与工具到越来越依赖图书馆人的智慧。”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台阶应该增加一个,即第四个——智慧服务[2]。

4.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

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必须具有异构性、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读者的实际信息需求,通过构建、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提供让读者放心且安全的使用环境,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无障碍使用图书馆资源,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需求。

4.1 资源服务原则

在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资源、技术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技术是必备的手段,资源奠定了内容基础,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阮纲纳赞曾说“书是为了用的”,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可以看作“资源是为了用的”,“资源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所在。技术是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资源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资源,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统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服务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立身之本。

4.2 资源利用原则

资源集成是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和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部门信息共享、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它是智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技术基础,图书馆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整合集群管理系统和文献感知服务系统[3]。目前国内已有110多家图书馆自愿成立联盟,如2012年3月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联合组织。建成的联盟组织将给首都市民仅凭一张读书卡就可浏览百余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达到“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讲座,各馆转播”、“一馆咨询、多馆服务”和“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优惠图书”的便捷性和资源共享性。

4.3 以人为本原则

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与人的时时相联,其中既包括资源与馆员的互通相联,也包括资源与用户的互通相联。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如深圳图书馆研制出的第二代智能书车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台湾研制的智慧型图书馆和图书定位系统,上海普陀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漂流自助亭等。这些表面看起来无人值守的图书馆,其自助服务是建立在前台的服务机与图书馆后台的集群网络化布点、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物流的庞大的管理系统之上的。通过后台强大的管理系统和集成化服务,实现了馆员——资源——用户的互通互联,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体现出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4]。

4.4 服务读者原则

图书馆阅读呈现多样性的变化,表现为纸本阅读与电子阅读、物理阅读与网络阅读、定点阅读与移动阅读、碎片阅读与集中阅读、文字阅读与视听阅读、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线性阅读与互动阅读、大众阅读与经典阅读、本土阅读与国际阅读融合共存、交叉汇聚的阅读新形态,对图书馆的阅读管理与阅读服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需要运用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读者为本的理念,对阅读进行再认识,并进而对传统的图书馆业务程式和流程提出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以适应社会阅读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为书香中国添砖加瓦。

5.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愿景和新的希望,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尽管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仅仅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尝试也属于试验性的,但随着RFID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一定十分远大。一是建立起用户与馆员多维的交互模式,图书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二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的自主组织和自主知识空间的构建,通过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构建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用户特定的微观知识空间[5]。

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将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专业人士提供科技咨询以及确立人与社会和环境和谐相处为主要服务发展方向。为此,有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在当代科普工作中的地位与定位;图书馆科普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图书馆科普工作的方向与内容;公共图书馆开展现代科普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阅读推广工作与科学普及等。

参考文献

[1]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 2010(7):65-68.

[3]王世伟.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4]姜永常.基于知识构建的知识服务实现机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2):76-81.

篇6

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 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 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 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期待宁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宁波智慧建设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应当通过适当的营销和宣传、通过表征城市国际地位的旗舰项目(如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之地、技术集成与社会融合的标杆等),获得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大奖。

篇7

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而且各种预测表明,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在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70%左右的水平。但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城市问题不断累积,弊病越来越突出。我国城镇化既面临资源环境、科技支撑的约束和挑战,又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刻不容缓。

党的十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实现我国城镇的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好信息化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和革新,形成以智慧城市为发展模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信息化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当前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有多种解读,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从城市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绿色人居环境、城市均衡发展等方面开展城镇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效益。

信息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合理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生活品质,最终实现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

信息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方式变革来实现的。城市物质生产的空间组织形态和生产经营方式从大工厂、工业区的存在方式开始向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分散小企业和生产单元转变,传统的生产流水线及其大批量小批次生产逐步转变为小批量大批次的生产。柔性生产方式和规模适度的模块组合型生产方式,规定了这一过程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信息化促使劳动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和智能设备进入生产流程,劳动方式从半机械式、机械式控制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在社会生活方面,信息化带来了人们消费技术性的提高,并促使消费的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网络消费、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娱乐成为城市新的物质与文化消费模式,经济合理型群体性消费成为城市低碳消费方式的主要组织形式。

信息空间的发展带来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信息技术推动物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城市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空间结构变化。信息空间弥补了物理实体空间的局限,拓宽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从微观企业管理角度看,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企业价值链管理的能力和本地需求的响应能力都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链的空间分离与网络管理成为可能,在组织网络中创新资源更为丰富、信息网络更为发达的城市中心成为企业总部区位的首要选择。从产业部门来看,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向城市中心区域集聚,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向城市边缘转移,或推动其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空间布局演变促使城市交通设施和物流的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分工和资源配置优化。从资源配置效率来看,信息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通过与工业工程技术的结合,以及推动服务活动的网络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而影响城市物流、商务等活动。信息网络活动所具有的实时性、交互性和无界性特点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信息技术推动城镇规划与公共资源管理的前置化和科学化。在城镇规划信息化方面,通过网络、3S、遥感通讯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等信息资源,统一数据标准,形成国土资源信息和规划信息的基础数据支撑体系,建立起集信息采集监测、分析预警、辅助决策、在线指挥、科学规划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规划与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城镇规划信息的可视化模拟,发挥出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前置引领作用。在公共资源管理方面,面对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资源分散化服务与集约化管理的内在矛盾,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提高公共资源服务的整体运行效率,并构建内在包含着平等、关爱、效率的秩序基础,从而保障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我国城市科学发展不仅需要对城市发展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而且还要面对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竞争的问题。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绿色宜居、就业便利、社会和谐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方式就是要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各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智慧城市将成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当前,我国城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重点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智慧化和可持续化。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应减少对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和资源的依赖,重视对数据、信息、知识的价值创造和利用开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智慧项目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将城市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孵化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新兴产业集群。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思想市场以顺应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学习和创新的要求。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激发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素的潜力,创造大量知识性岗位,加快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以民生领域的智慧项目建设为主导,推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发展,拉动本地产业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篇8

关键词:物流;理论课;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33-03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消除物流发展瓶颈已被提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本文拟就物流理论课教学应有的重视地位略论教学实践思路,以求引起共鸣。

一、物流理论与实践关系新解

物流突出的特征是社会性、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这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重看适用性,轻看理论性,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基础。涉及学生“会用”的实践性固然重要,但决不能把理论课的必要性限制在相当窄小的范围内,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物流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又指导实践。但如果把理论的作用夸大,其结果只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反之,如果贬低理论的社会功能,其结果也必然造成“无为有处有还无”。物流理论既非全能,也非无能。因此,在青睐“使用”的同时,别忘了“理论”的本源。

在研究物流理论课教学时,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寻找创新点,弥合理论和实践间的逻辑鸿沟。物流理论课教学法的创新能够充分发挥物流理论对物流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完善物流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物流能力,实现物流营销的节节高。

二、物流课有效教学理念关注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但在教学上寻找和采取新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一定要因“才”施教。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如此,教师若仍沿用老套路、老办法教学,其尴尬局面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只有充分认清受教育对象的普遍特点,方可拥有真正教改的叙述权。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处在不能更动的需求、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主导作用,两者类似市场营销中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生的就业需要是教师教学的最终关注点,主动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是教学的集中追求,学生作为“营销”需求客户对教师“服务”质量拥有话语权。学生的满意度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根本标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也不可能撼动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只是重新梳理“教”与“学”这对矛盾,使其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变接受型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师之滔滔不绝为生者朗朗有趣,变相互不悦为渐进式沟通,变以成绩论为以进步论。

在理顺了“教”与“学”的正确关系后,有效教学理念便应运而生。有效教学是以关注学生就业为核心,而非仰赖教材框死在固有知识体系内;是以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为尺度,而非教师有没有完成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是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学,而非强输硬灌、无为而作的教与学。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标准,其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既有当然性也有使然性,但更多的是使然性,即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渐促成学生想学、愿学、能学、会学。

有效教学的关节点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正如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一样,要明确增长的目的是什么、受益是谁、成本是多少、能持续多久、是否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物流教学综合性强,涉及的面广,融入的知识多,也存在着数量、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多、快、好、省”是根本的原则。从数量看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切忌囫囵吞枣;从质量看要精益求精,做到宁缺毋滥;从效益看培养“专”才、“干”才,无需盆满钵满。物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目标的有效、内容的有效、教法的有效。

(一)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

按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定:课堂教学目标是“结果性目标、程序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应清晰、简明,深、多、高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物流关联多个学科,是一个应用性极强专业,所以规划教学目标时一般应立足于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即学懂、学会、能用。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要服从、服务于学习过程的规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正确,关涉结果的正确。物流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常常牵动师生的教、学思维,那么,对此的认同、体会、内化,便形成了真切的现实体验。

(二)内容的有效_适量、适度

物流职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学会“工作”的过程。那么,对此理论课教学也不能须臾忘怀,但教学内容不可连篇累牍、扯肠拽肚,应少讲、精讲、适量、适度。

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三大基本因素,由此形成三个相互影响的教学场。教师有很大的教学内容准备的主导权,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处于相对定型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的发展比相对滞后,教师依托教材,但不能依靠教材,要读懂教材,并不断激活、创新教材,把自己新思维、新发现灌输在课堂讲授中,力争讲得通,讲得活,讲得精,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导教。教师是主导不是主体,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学生是主体不是客体,学习自己做主、行德立事亲力亲为;教材是主线不是主宰,教师借助、利用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经历、一种体验。

(三)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

物流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调专才,突出实操性。教法上要高度重视灵活性、恰当性和针对性。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找对路子,迈对步子。

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有效教学是教师充满智慧的教学,物流理论课教学要把“活动”引入其中。在主体教育理论的视界里,教育活动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着眼于调节和解决学生与外界隔离的矛盾,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物流教学要通过案例、范例、事例、经历体现教学过程和目的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兴趣、热情、专注。物流要致力将“教育生活化”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地把教育过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真谛,让学生真正地接近生活,走进生活,享受生活,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三、物流课有效教学方式与技巧巧悟

物流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综合性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较强的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形式上,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改革,通过教学技巧细致人微的撩拨,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是借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兴趣,变厌倦为愉快,从而潜移默化地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物流起源时,以二战“诺曼底登陆”海陆空突袭,“抗美援朝”“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的军事物流为发端;以“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为商流让渡;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为串缀。从军事、政治、经济、历史等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快乐教学属于启发式教学,问题调动也是其中另一个有效之策。在讲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关系”时,可以提出:举例说明“发生商流不一定发生物流(房产买卖)和发生物流不一定发生商流(捐赠物品)”的问题。通过发问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在问题中思索,在思索中质疑,在质疑中得到知识的真趣。

快乐教学不可或缺的是幽默教学,幽默教学的本质是寓庄于谐,庄指教学内容的严肃性、规范性、科学性,谐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生动性、诙谐性、趣味性。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讲到物流效益背反理论,即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矛盾时,可以“买椟还珠”为蓝本叙述恰当包装的效益理论。

(二)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围绕着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文化来组织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多元发展为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

物流“专”才、“干”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与主题教学谋化的思路一拍即合,主题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分化整合”为主要课程建构形式,通过物流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的需求,自主框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架构,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例如,关于物流运输合理化问题。先提出物流合理化的关乎点:路径、环节、速度、费用和效益等,然后讨论运输不合理方式(空驶、对流、倒流、迂回、过远、重复、无效、超限、托运不当),反向推导出尽可能或必需改进的运输形式。这类案例俯拾即是,讲述、讨论能够给学生带来切实的生活体验,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1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方面。这突破了智力一元论的评价体系,在朗月中仍能感觉到繁星的存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学生中千奇百怪的个性存在有力地颠覆了“课堂教学就是普遍营销”的谬误,这也为物流专才的培养找到了理论依据。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目标定位,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培养出千差万别的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培养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能把事情干熟、干活、干绝就行,说复杂也复杂,复杂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行。物流用人无可为与不可为之分,只有可用于不可用之裁,学生智力的尺长、寸短对应宽泛的就业渠道来说,应该、也能够实现根本的对接。

2 分化与整合。“分化是指教学要根据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在呈现新教材内容时,遵循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即先呈现具有较高概括性和包摄性的知识,然后再安排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识,教材的各个章节之间要不断分化,各个课题的内容也要不断分化”。简言之,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分解,把零散问题系统化集合。分化强调的是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整合强调知识间的横向综合。

从大处着眼,物流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物流的核心是集成,不仅依赖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内层,还涉及采购与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流等物流中层,也连带着竞争、服务、成本、营销等物流外层。关于物流总体感觉的认识应贯穿于多态并举、多业融合,但始终围绕物资的位移这条主线,是创造时间、场所、加工价值的活动。以主线为主题,实施综合点染的教学思路可以促使学生逐渐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进而积聚渴望而不仅仅是欲望。

从小处着手,物流知识庞杂,涵盖面广。物流教学应集中主干,加深发展性深度,讲深度不是增加难度,而是在适度前提下的深入。物流教学应丰富支脉,拓宽开放性广度,深化、超越教材,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深广的现实生活。

关于“供应链全球化意义”,如讲供应链时,可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为引申。在理解供应链时,脑海中要有大物流、专业物流、精细物流等,其可比性应从欧盟、非盟、东盟、阿盟等的战略利益集合中得到启示。供应链所需关注的基本功能有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优化、库存调节等,不求一时一事的得势,唯求整体效益的攀升,集约、和谐、共赢是关键。

(三)迁移教学

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迁移的方法就是凭借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互相制约规律,依靠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事实上在物流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概念、方法、原理不是被遗忘就是孤立独存,甚至与其他经验无法链接,这种教学手段(灌输)的单一性也是引起学生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何以为之?

1 温故而知新。同其他知识体系一样,物流也有自身完整的系统性,而且系统内知识连接紧密,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种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完整性给迁移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比如:精益物流理论。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以越来越少的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涉及精益制造,关乎物流生产;涉及精益采购,关乎采购物流;涉及精益销售,关乎营销物流;涉及精益设计,关乎物流产品;涉及精益信息化,关乎物流信息系统。复习“过去”开拓“当前”。

2 触类旁通。物流与其他学科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连性,在课堂讲授中能够经常寻找、发现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各环节、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有利于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物流讲到库存时,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铺垫,涉古论今,引动文学兴趣,可谓开场有声。零库存、零缺欠、零距离、零废品,其中的“零”非无,而更多是少到不能再少,甚至为零。“零”只是管理上的一种愿望、一个方向、一种趋势。物流营销中讲到:分销渠道是销售物流的“运动场”。就是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运动项目:跑、跳、跨、举、掷与五花八门的营销渠道进行相关性比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到“约束理论”时,找约束点,以“草船借箭”实现的关键因素是“雾”为例证,在相似性贯通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筑记忆的基石。

3 潜移默化。潜移默化关注的是人的潜意识所能发挥出的潜能。在迁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显意识与潜意识互惠,边教边暗含不经意的信念熏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或

篇9

1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1.1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2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3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欧勒锐(Daniel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实时FAQ”(RealTim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它帮助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大效率方面却力不从心。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而第三方物流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11】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来管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以及处理合作双方的信息并使之发挥效益,这个组织就是第四方物流。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8]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管理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流知识管理实践应用的典型实例。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byJohnGattorna)。此外通过比较“图3第四方物流运作流程”和“图2物流知识管理”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管理思想与知识管理大同小异,均涉及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4促进物流信息化向知识管理转换的途径

4.1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地库存资料和经营资料,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与实际相符的决策【6】。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物流知识管理。国外一些知名公司如微软、施乐早早就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而我国企业大多还处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阶段,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4.2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库存量、供应商资料、网点布局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观点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2】这种观点表明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历程。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2】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4.3加强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知识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篇10

近年来我国商贸物流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商贸物流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近年来伴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人民消费理念和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趋势。为适应这种需求,商贸物流企业积极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大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传统物流运输方式深刻变革,服务模式得到创新,产业集约化现代化持续拓展,高效、安全、畅通的商贸物流体系逐步形成,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物流产业竞争力日趋增强。我国物流业效率和效益逐年提升,物流降成本取得实际成效,商贸物流业整体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整合带动物流服务能力整体跃升。在互联网时代下,商贸流通产业经营模式正在被颠覆,互联网和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成为大趋势,商品流、贸易流、信息流、物流有效融合,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日益完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保持高位增长。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34.81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0.1%,较2012年的8.01万亿元增长了4倍多。电商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已接近三成。在电子商务带动下,商贸物流的运输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健全,铁路、公路、航空等各类交通运输体系衔接更加便利,跨省市、跨区域、跨国家的运输日趋便利,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互联网技术加速推动产业融合,传统商贸物流流迸发出新的活力。以快递服务业务为例,2019年我国快递业业务量累计完成635亿件,近10年年均增长39%,业务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近70%是由电子商务交易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的变革带动了商贸物流企业的变革,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互联网技术推动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步伐加快。市场营销模式是以企业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通过在营销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推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商贸物流业应用日益广泛,生产、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环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现代化程度大大增强,产业链与供应链基本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并推动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网络营销、品牌营销、电商营销层出不穷,企业各类资源要素得以整合融合,市场营销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无车(船)承运人、第三方物流、智慧物流、托盘共享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满足市场需要和客户要求的能力持续增强,物流服务成本持续降低,服务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极大拓展了商贸物流产业的市场空间。同时,强大的网络系统不断孕育发展新模式,互联网和商贸流通融合不断加快,商贸流通网络逐步形成,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商贸物流业传统市场营销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市场营销模式传统单一,明显不适应商贸物流发展形势。商贸物流产业涉及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各方面服务,多数商贸物流企业集加工、运输、装卸、仓储、配送于一身,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商贸物流企业大多为传统物流企业,正处于由传统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客户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仍然沿袭传统模式,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对市场营销推动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高层普遍不太重视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创新。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无论是客户群体、市场需求还是服务方式,都给商贸物流产业带来巨大变化。很多商贸物流企业特别中小型企业,对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敏感,适应这种形势变化的反应能力较低,市场营销模式单一,在营销管理、营销策略和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明显不适应形势发展对物流行业的新要求。

部分商贸物流企业缺乏市场营销战略,企业营销目标模糊。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对商贸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商贸物流企业没有清晰的市场营销战略,对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营销目标、营销策略、营销手段模糊,难以全面掌握客户的实际需求。由于缺乏营销战略目标的引领,营销资源比较分散,难以整体协调联动,导致产品、服务、价格、渠道等各类要素支撑不足,市场营销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往往处于被动从属地位。部分商贸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往往凭主观意识行事,靠熟人关系或者低价优势来维持市场,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忽略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管理和维护。有些商贸企业缺乏独立设置的营销机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影响了营销战略或计划的贯彻执行。

商贸物流企业市场营销信息化模式应用相对缺乏。部分商贸物流企业信息化思维不够,缺乏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视野,企业整体信息化不足,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能力不足,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设备应用不够广泛,物流信息共享不够,市场营销信息化模式尤为欠缺,部分商贸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进行市场营销,营销渠道十分有限,与消费者和客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沟通,难以及时掌握客户的服务需求。部分企业缺乏市场需求导向,不善于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来宣传企业、扩大影响、吸引客户,一定程度影响了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融合发展不足,商贸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开拓市场能力。加之商贸物流市场缺乏科学市场划分,很多商贸物流企业主营业务优势不突出,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商贸物流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很多商贸物流企业由传统企业转型而来,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普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缺乏。一些企业对营销人才培养和选拔不够重视,内部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不完善,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难以有效发挥。部分市场营销人员缺乏现代市场意识,缺乏现代营销理念,而熟悉精通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业务的综合性市场营销人才更为稀缺,成为商贸物流现代化的制约。物流企业、电商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动不足,培训培养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商贸物流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难以同步跟进。随着我国商贸物流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与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合作不断加强,通晓商贸物流国际规则、熟悉相关国家物流贸易政策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的措施途径

创新市场营销理念,主动适应商贸物流发展新趋势。信息技术变革推动商贸物流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崛起给商贸物流产业带来巨大机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大量应用,商贸物流智慧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趋势凸显。商贸物流企业要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准确研判外部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深入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选择合适的市场客户群体,提供客户满意的优质服务。适应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要求,推动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融合,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不断提高交易效率,带动商贸流通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商贸物流的产品管理、销售渠道、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努力降低成本,深化服务创新。积极推动市场营销信息化,打通市场营销与企业业务、财务、管理的堵点,推动全员一体化营销,实现整个市场营销系统的高效率、精准化管控,提升市场反应能力,实现成本的管控和效率的提升,最大化为客户创造价值。建设企业网站,加强市场宣传,不断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服务美誉度。要立足我国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的新阶段,大力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推动商贸流通产业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不断迈进,在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坚持因企而异,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商贸物流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决定着企业的业务结构和经营方向。商贸物流产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而选择合适的市场方向、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商贸物流企业一般业务比较分散,要结合自身在物流业的发展定位和实际,从战略方向、业务结构、经营目标出发,对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市场营销能力现状、市场竞争优势劣势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在运输、加工、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营销战略,统筹企业营销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要锁定客户群体,深入分析市场环境、市场结构、认真研究识别市场机会,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要选准目标市场,细分市场特点、竞争状况和未来需求趋势,结合企业优势,选择相应的营销目标市场。要加强营销战略执行、市场营销管理,组建高效协同、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营销组织结构和团队,通过组织保障、人员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等,确保战略顺利推进和目标落实落地。要强化市场营销战略和经营战略、人才战略、研发战略的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商贸物流企业现代化。

实施组合市场营销模式策略,为商贸物流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服务方案。商贸物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往往决定着客户的直接体验。要真正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紧贴客户需求,以专业化水平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服务方案,实现货物运输、仓储配送、报关通关、售后服务等一体化配置,实现最优方案,切实提高物流效率,减少客户业务接口,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要聚焦商贸物流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市场,注重有效传播,增强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沟通,针对不同的物流服务需求,实施组合市场营销模式,提高客户对物流服务的价值感知,增强客户的信任度和依赖感,从而不断开辟新的市场空间。要紧紧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顾客的消费行为,找出客户的关注点、需求点和兴奋点,提供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服务。要加强市场营销环节与其他业务环节的联系,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产品交付、订单结算、信息查询、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保障服务的快捷性、便利性和可靠性。要大胆应用新的传播方式和网络技术,创新市场营销模式,不断开发新的消费群体和新的市场需求,调动优化融合各类市场营销资源和要素,实现商贸物流资源的最优组合,有选择地实施品牌营销、服务营销、价值营销等策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高价值的商贸物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