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重点 教学方式
一、我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张红玲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定义为:由学校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严明指出在我国学者对大学英语夸跨文化教学的研究中,多集中于交际和语言的关系、中西习俗比较、非语言交际及中西管理模式比较等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标和研究成果不足,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较少,大学英语的教师的研究能力较弱。在我国目前的跨文化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偏差,教学内容片面,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主要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不是英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语言教学中着重强调语言的运用;确定英语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开发英语教学的潜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
跨文化教学重点在于提高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和加强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应该从既有的教材中挣脱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知识视野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体会和经验联系实际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如果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不具体举出实例,学生就无法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高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跨国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教师在完成海外进修后需要和正在进修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双方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没有进修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时事热点、风土人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1.丰富教材内容,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教材的内容着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时,要突出教材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教材内容中的对话要取材于真实的语境,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现有教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呈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教案中加入相关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等内容,将教学分为多个模块。例如:在国际视野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全球视野,整加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语法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习语对比法、关键事件分析法等,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在教学中注入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中西方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进行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F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辅以生动的语言,令学生能够客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提高,为学生了解跨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视频等,令学生直观感受英语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英语教学中的量和度有适当的掌握。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跨文化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广义角度看来,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道德、社会生活等;在狭义角度看来,则包含了日常用语、民间谚语、专业术语、成语典故等。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关注国外时事、阅读外文杂志和期刊的习惯,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3,(22):127-128.
[2]蒋志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6,(30):180-181.
篇2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类比迁移
素质教育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而类比迁移是近年来教育学中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方法,在多个教学领域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笔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类比迁移教学法的理论意义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合理的链接,并且各种知识点之间有效的分类的过程。因此,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衍生出一种类比迁移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之上,进行知识的类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在类比和迁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能够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问题的思考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现实价值
首先,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迁迁移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点,而且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够从某种事物联系到另外的事物上,学到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面对问题能够从容不迫,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类比迁移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对于一些生涩的文章,隐含的情感,通过此种方法的讲解,学生内心形成更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法的展开,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在类比迁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横向、纵向的延伸和比较,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的一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知识上,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并且使旧的知识得到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三、大学语文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建议
为了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教师应该对类比迁移教学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从理论上进行分类,分别分析常用的横向比较、纵向联想等类比迁移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横向比较与拓展
教育专家曾经明确的指出,比较学习是进行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新的知识,学生往往觉得生涩没有意思,提不起来学习兴趣,最多也就是读读课文,很少进行独立的思考。而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愿意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存在类似的表达、主题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寻找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描绘方法。在同中见异,并在异中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的文章,有古文古诗到小说诗歌,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学习的重点。而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教材的分析,寻找教材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横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横向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旧的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而且可以通过联想生动的进行新的知识的解释,开拓学生的新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2.纵向联想与沟通
相关的理论指出,在任何学科知识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形成特有的知识结构的。对于大学语文来说,各种文体、语言、表达写作方面的知识,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作为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归纳,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更加的清晰明了。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和延伸形成的,合理的借助类比迁移的方法,梳理新旧知识发生的关系,提出知识的不同,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巩固旧的知识。
因此,纵向的进行知识的类比,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重新组合和延伸,以形成的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得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且,在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进行合理的联想,进行掌握学习的方法,拓展知识视野和提高文学欣赏品味。
3.纵横交织,整合学习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训练,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类比方法的整合。相关教育专家指出,为了提高知识的学习效率,应该寻找相同的例子,加深学习的迁移效果。而孤立的知识点容易被遗忘,为了深化记忆,应该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纵横组合。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横向的联想和纵向的沟通,更好地将知识链接成网,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进行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类比迁移的方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吴晓旭. 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类比迁移法[J]. 教育与职业,2010(35):154-155.
篇3
(一)职场人际沟通要求
团队作业模式已成为现代组织内部运行的主要特征,因此提升高职学生职场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便成为应有之义。沟通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场合特定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隐语的理解能力等。作为最为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则时常成为高职学生步入职场的软肋,表现为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语言过于杂乱等。
(二)职场情绪控制要求
高职学生步入职场,也意味着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人际交往对自身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这似乎与大学语文课程无关,实则不然。通过构建学生内在的人文涵养,将有助于他们通过“自我解嘲”的方式来转移思绪,最终达到跳出负面情绪的效果。
二、解读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分析
在上述解读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可作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知识传递功能
知识传递功能其实是当前起到主导作用的功能定位,它成为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正因如此,前面笔者提到了“仍突出传递学理性和知识性”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尽管这种单一功能影响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但作为基础仍要得到继承。
(二)行为训练功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作为高职教学、教改的指导思想,也应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贯彻。因此,还应将行为训练功能设置为功能之一。在于职业素养相契合下,须提升高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可见,语言组织、场合特定语言应用等便构成了行为训练的内容。
(三)意识提升功能
这里的“意识”可以界定为人文意识,即使学生在面临职业困境和不良职场环境时,也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应对,并在自我解嘲中使自己在职业思想上不断趋于成熟。事实表明,通过对筛选后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意识上的提升。
三、分析引导下的优化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导下,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增强对教学功能的认识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疲劳感,这或许与课程当前的地位有关。但在重建大学语文课程地位时,根本还在于教师们的努力。因此,应在业务学习时引入对教学功能认识的内容,并在集体智慧的支撑下不断创新功能定位。
(二)完善教学内容板块设计
根据功能分析所得到的结论,需要将内容板块细分为基础知识点、能力训练、职场意识提升等三个部分。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师资编撰校本课程,从而明确教学的内容。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则可以通过编撰教案和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分别完成对这三部门内容的讲授。
(三)创新教学内容知识体系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仍然是按照学理性知识体系来编撰的,从而与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容,也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相背离。因此,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同时,教师应紧密围绕着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广泛收集相应的素材。其中,在意识提升板块领域的素材收集应成为重点。
(四)完备教学评价机制建设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需要在最后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不仅针对学生学习,还应针对教师的教学。对于前者而言,应改变现有考试模式,即将情境能力考查也纳入其中;对于后者来说,则需要加大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的力度,进而督促教师将职教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工具。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从目前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分析来看,他们的语文基础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夯实他们的文学素养、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活力。
1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有些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甚至取消了课程的设置,造成了学生语文素质的缺失。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难展现出自己的优秀之处,从而影响进步。
1.2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
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采取的大多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尽管不少高新技术被运用到了教学中,但由于教师认识的不足以及课件更新不及时等原因,教学手段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很难真正发掘出语文这门学科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以及人文气息。
1.3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性的课程,很多教师认为从事专业化的课程教学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就现实意义而言,有利于他们的薪资待遇的提高,有利于职称评定,因此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有些是非中文专业的老师,有些是学校刚招聘的年轻教师,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
2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对策
2.1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而且利于大学语文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借助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如主题性的语文拓展训练活动、诗歌比赛等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人文素养,而且为教学手段的创新埋好了伏笔。其次,要注重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在语文作品分析中,把与作品相关的时代特色以及文化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把握,以便找寻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将个体的思考、文化知识点和现实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再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培育,在贴近学生情感世界与心灵世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良好的形象以及积极饱满的热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好印象。
2.2借助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大学语文教学要想增强时代性、技术性,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融合进来。(1)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介让教学内容变得活灵活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可以不依托于语文课本,如可以在班级播放知名人物记录、哲理性电影、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等,让大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语文知识的魅力和作用,在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也督促了大学生朝着更加正确的轨道迈进。(2)为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内容既能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语文名篇的理解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平时所参加的各种语文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改革参考。(3)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建立班级专属的网络平台,通过QQ、微博、微信、博客等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亲和的形象获得学生的支持和拥护,鼓励学生积极说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从而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大学语文教学的完善提供不可替代的活力因素。
2.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之外,还要创新考试模式,将传统意义上的一张试卷"定胜负"的考试模式转变成多方式综合的考试模式,具体包括课堂讨论、期末考试、课程论文以及学生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再者,可以尝试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与课外活动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如开展以"保护民族文化、守卫精神家园"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自由发挥,在活动中可以朗诵诗歌、歌唱爱国名曲、分享优美文章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借助实际的行动来传承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比在课堂中单纯讲解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要好很多。
2.4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提高薪资待遇、拓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等措施,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主动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去。与此同时,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通过推荐优秀教师出国深造、语文教学技能专业培训、轮换教学、开展教学交流会等方式,让大学语文教师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与领域,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注入所需的因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改革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37-01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的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断强化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专业课程。与此相反的是,作为能够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的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在高职学院屡见不鲜。所以,要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重视大学语文的地位,研究其性质,对其进行改革,把语文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和技能课程来开设。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写作、听说、阅读等方面建立培养语文职业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以解决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足和需求提升的矛盾。
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第一,大学语文的地位日趋尴尬。由于该课程不能代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所以导致高职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学生认为专业课很重要,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第二,大学语文的教材得不到认可。高职院校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方法古老而陈旧,缺乏吸引力,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不起学生兴趣,也就难以引起学生对母语的重视。
第三,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不少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等老式教学方法,从头讲到尾单调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第四,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语文教师队伍被日益边缘化,往往学历低、职称低、自我评价也低。大学语文老师失去了“研究方向”,在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
二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
第一,更新教学内容。(1)将文学作品进行遴选,分成必读、选读、自读三类,缩减授课内容,增加“口语、写作与评读”的内容。(2)应用写作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及新理论进行教学。(3)将“口语”“写作”“阅读理解”的大量训练内容延伸到课外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之中。(4)寓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技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于语文教育之中。(5)提倡古诗文诵读,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所提供的文学滋养,感受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教育。在课外“活动教学”的广阔天地里组织丰富多彩的“三字一话”“三报一文”“三赛一班”“三办一社”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问题。(2)巧妙地将新老知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解疑的能力。(3)依据教材内容引进相关文章或书籍,潜移默化地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四,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以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采用开放、协作、随时随地教与学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点通过现代技术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
第一,建立语文应用能力考核机制。可给企业招聘人才提供语文应用能力考核依据和结果;促使各高职院校真正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改变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各项语文应用能力。
第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坚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为就业服务。
第三,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学好大学语文仅靠小课堂不行,仅靠几十节课也不行,还应与文化素质、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唐诗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赏析等文学选修课,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第四,大学语文还要树起国际化的教学观。目前中国正不断走向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互相了解,从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础。大学语文教学应反映出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不同文化价值理念不同程度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饶异伦.大学语文教育整体优化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艺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1)
篇6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直接就明确了要以职业技能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促使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往往重视技能性的课程,而轻视人文性的课程,尤其是工科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很多高校里一直是作为公共课来设置,甚至于有些院校还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设置,学生想选就选,不想选就不选。而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文化层次上要差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上也往往是落后一截。这时学生再以公共课、选修课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就更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一个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学学语文课程,学生不应以选修课、公共课的态度来对待。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应列入必修课程,从宏观上首先确立它的地位,重视它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技能和人文并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精力主要是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所以我们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应针对他们多开设文史哲方向的辅助课程,便于大学语文的消化吸收。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应以文学审美为主,以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修养的培养作为学习要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培养学历高、文化低,知识多、素养差的“半成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也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法则。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的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懂得如何生活,学会正确的活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虽然重视人文性教育,但绝不是对技能教育的忽视或者不进行技能培养。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可以学习掌握本专业技能,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里也能学得某些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实际上在语文的教学里除了有人文素养的陶冶,还会穿插了部分技能训练。比如在写作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对学生将来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可避免地会写工作情况汇报等类型的应用文,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而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在教学里适当地进行人文和技能的双结合,比如写读后感既能培养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写作技能。总体上,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完善,职业技能的充实体现了个人素养的水平,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3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比较传统,少有革新。比如在讲解作品这一部分,一般是按照作家简介、作品赏析、作家总结三个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古板老套单一。所以学生久而久之会产生审美疲劳,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中可以多运用几种方法穿行,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现在高校里基本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比如讲解诗歌的时候播放一些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从听的过程里感悟诗歌的情感、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模仿录音去朗读作品。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过于单一的缺点,也能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之美。再比如讲解小说的时候,由于长篇小说很长,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大学语文课本里小说节选的部分还不足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信息,这时老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迅速掌握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调动他们的专业特色以丰富教学,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根据诗歌内容、诗歌意境画上一幅生动的画。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某些诗句、小说改编成歌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突出了他们的专业特色,还加深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印象,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以上只是借助外在手段来丰富大学语文教学,而在实际教学里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教师自己的方法来丰富教学。比如在讲解过程里可以穿插使用比较法、体验法、联系法、探索法等方法。如将多个作家进行对比,或者将多个作品进行对比,甚至进行古今对比,中外联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既学习了新的作品,又不忘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时,向老师反映学习起来很吃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文言文,有些字词学生不认识,语句也看不懂,很难理解作品内容,更难以对这部分作品产生兴趣。而目前全社会都处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里,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想方设法使同学们对这部分作品感兴趣。比如可以给他们讲讲古代人的生活,吃饭穿衣出行礼仪等等,使学生对古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稍微感性点的认识。然后再联系作品给学生分析作家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写作背景,这样就有利于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要学习的作品里去。
4调整教学重点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除了可以改变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是增强学生实践。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里,很多教材在选取作品时基本上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外国文学为辅,古代文学为主,现当代文学为辅来设置讲授内容的。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里也是主讲古代部分,略讲现代部分,主讲中国文学,略讲外国文学。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确实有限。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一般都只有32节课左右,课时的压缩也不可能让老师在课堂上有太多的发挥,做到面面俱到。尽管课时有限,我们也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的涉足面变得宽阔一些。所以我们应改变固有模式,尽可能地做到古代与现代并重,中国与外国齐举。我们不应把视野局限于某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培养他们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人格修为,而不是让学生只掌握了单一的知识点就大功告成。在这一点上就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要兼收并蓄,厚积薄发。此外,在大学语文课程里主要还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的部分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还应在教学里多加强学生读、写的练习,让学生多读书,多写作,以免造成只会空想,不会动笔的结果。比如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文章,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比方说,很多学生现在文体不分,连基本的常用文体都还搞不清楚。一份请假条包含几十个字但都还说不清楚请假原因,或者一份求职信不能恰当地介绍自己,甚至还错漏百出。更有甚者,连基本的写作格式都是错误的。还有的同学遇到要写的作业,通通去网络上下载抄袭,就算抄好了还存在一大堆错字。造成这样局面,不仅仅是大学生在中学里没有学好语文,还有身为大学语文老师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里不仅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要适当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适时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去锻炼,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给学生纠错。
5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0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50 [本刊网址]http:∥
虽然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但是大学专业课程、各种社团活动和实习机会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占有着主要地位,很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视而不见,认为学学语文对日后的个人发展没有多大用处;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使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种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从而无法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来看,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看重的是学科的实用性,认为语文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多大用途,且大学语文学术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大学生想要避开语文课堂,这对大学语文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显得没有吸引力,种种问题的出现,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二、大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教材单一
虽然大学语文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公共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被“边缘化”。由于在大学里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且是一门不具备学术性的课程,因此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语文的学习完全看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大学语文的课程教材也是各种各样的,针对性不强,课本内容缺乏时代性,知识结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更加提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大学语文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在高职院校中,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对学术的讲解和研究,专业性太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没有学习效率也没有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三)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在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的形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一张试卷看似题型多样,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测试出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另外,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临近期末,学生常常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短期内记住大量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而考试过后,所保存的短期记忆很快被遗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也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在大学语文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新的定位并对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除个别高校之外,大学语文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还处在正在建设的阶段,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题提升大学生的语文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要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它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它的知识面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专业知识上,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要仅仅局限在课本,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方面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来讲,最主要的对文化意蕴的体会与理解,把教材中的案例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探讨,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材的编写上面,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根据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进行编写,顺应时展的潮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弱化较强的学术性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范围要广阔,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放松下来,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课堂对于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课堂上做与语文课无关的事情,既浪费生学僧学习语文知识的时间,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朗诵、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多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与语文相关影视资料、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下自己多搜集一些课外资料进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改善考核机制
考试一般成为测试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标准,分数的高低成为考核是否通过的标准。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弊端也是亟待解决的。学生为了应付卷面考试,常常突击复习,并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造成书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的分离。因此不能单单将卷面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期末学业水平的测试的形式要多样化,如将平时课堂表现的良好和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能力高低也作为测试的评分标准,再与考试的形式相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不再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意蕴,丰富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此外,还可以实行社会实践加分机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接受各类文化的熏陶,在无形中逐渐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而这些经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大学语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
与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公共课同样是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受课时、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师经常苦恼于课程内容难以完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不够系统,教学吃力不讨好。如何掌握“理论够用为度”,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公共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公共课改革是目前需要进行探讨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以高职旅游管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例,探索高职公共课程教学如何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通过改革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培养陕西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宗旨。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母语水平、提升人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理所应当地承担起这些使命和义务,而且不应该停留在一般公共课的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大学语文教学还更应该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需求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母语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
现阶段,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以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地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二是探讨如何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三是作为语文课,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口头和书面写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途径是大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地域的产业、行业、企业及文化结合起来,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抛砖引玉,为其他专业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打下基础,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使大语的教学不再游离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之外。在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发挥公共课特点,探索如何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优良,技能精湛,个性成长,身心健康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作为本文探讨实践的专业之一的旅游管理,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企业服务和经营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能从事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产品营销、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和设计规划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要能适应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为区域旅游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生除必须具备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工作必须具备的旅游知识、素质、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较深厚该地域的文学、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口头、书面表达等能力。
陕西旅游的特色就是以周秦汉唐为主的历史古迹游,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来看,不管是导游还是景点讲解员培养方向,一名优秀的导游,绝不是把讲解词照搬给游客,而是要对景点的历史、地貌、风土人情有足够的了解和热爱,用准确生动,绘声绘色幽默诙谐的语言,甚至连带表情动作,带领游客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体验历史风云,感受时代风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真正让游客感受到景点的魅力,让游客有所收获。所以学生必须熟悉陕西地方历史文化古迹,不但知道现状,还应了解熟悉其渊源来历,能够引经据典地给游客讲解清楚其历史脉络,同时浓郁的地域人文风俗也是旅游的一大特色,学生也应该具备陕西地方民俗知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
1.大学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关于大学语文的性质,传统的观念认为:它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以语言文学为核心,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其作用表现在,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知耻与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育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传授。了解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发展,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方针和任务;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精神提升。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2.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
现行绝大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厚重,篇目量大,内容繁复,追求经典。教学内容上指向性不明确,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双重效果,这就必须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那么如何改革?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首先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订适应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二是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编写针对这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要特色鲜明地体现大学语文对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该专业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的学习所要达到的与旅游相关的文学、历史、民俗、艺术等知识积累,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语言能力等。其次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编选、选择与陕西地方历史文化有关以及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意义的作品篇目,同时也要建议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材和阅读材料的编写也是如此,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专业特色。与此相应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规划设计好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现阶段,整个社会趋向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类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威胁和冲击。市场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大众消费文化、文化工业化、艺术商品化、泛审美化、文学边缘化等众多时尚、高频的词汇都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潮流影响到高等院校,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很少见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学子们对艺术、思想和学术的浓厚兴趣,学生普遍对教师煞费苦心的学术讲座漠然待之,而对诸如明星的到访等各种世俗的价值趋向却是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正日益受到冷落。在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降低,许多学生只是靠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应有的创造能力,又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不用说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了。在一个日趋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其语文诉求的弱化无论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如何起到增长学生人文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且不仅停留在多媒体运用等一些手段的改革上。
制订适应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选择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并不是就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研读品味与本地域有关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旅游管理专业,以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与陕西地域历史文化有关的作品,特别是在周秦汉唐作品研读和赏析中整理有关陕西历史文化的题材,甚至是点滴素材,关注其中的秦人秦事,感受那个时代的秦风秦韵,引导学生探讨陕西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民俗演变的渊源和细节。在教学方法上,不一味停留在课堂上的作品讲解分析,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合着进行陕西地区历史古迹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诗经》、《史记》、唐诗等经典作品所涉及的陕西民风民俗以及各时代诗人作家在陕逸闻轶事以及长安古乐,渭南老腔,秦腔、皮影等地方戏曲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说话、演讲、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编、排、演等技能也得到了的锻练。又如,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可打破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单一模式,将艺术、文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作品的学习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参考文献:
[1]王二元:《大学语文修订版前言》。
[2]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科研精神
说到大学语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之美,在教学中,也把能够表现文学世界人文思想和审美精神的教师的口才、情感投入等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固然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它放在唯一重要的地位,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的科研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中,教学的中心地位是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我们探讨的科研精神不完全等同于高校三大职能之一的科研工作,而是包含在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指完全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而展开,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服务进行的科研活动。对于一位大学语文教师来讲,甚至具体到为授课进行的科研活动。
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互脱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码事,认为大学本科教学不过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一些教师又或因自己的专业兴趣或因现行体制下晋升的需要,把科研弄成与教学无关的“纯科研”,认为教学工作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立起来。实际上,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如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后,笔者认识到科研无论对教师的授课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科研精神造就“名师”
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多种素质,其中,在教学中的科研精神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有很多不同层面的教改研究,这些科研活动对教学帮助很大。通过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应用,探讨教学内容、体系、框架的改革,总结教学经验,最终应用于教学实践。笔者不久前还参见过一次全国性的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的科研活动,通过与其他老师交流,聆听专家和名师的讲座,对自己授课能力和思维空间有很大的提升和开拓;其次,科研活动让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当前,文史方面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参与科研活动,教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些知识可以选择性地充实到讲义中去,完成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的结合。笔者在讲解《诗经·蒹葭》一诗时,就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伊人是谁”“该诗的境界是什么”,使学生加深对诗中的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让一首古诗的解读不仅具有意象之美,而且让这个解读的过程也变得兴趣盎然;最后,科研精神让教师成为“专家”。大学语文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对象不同,因此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果教师不具备站在专业的高度把握课程精髓所在的水平,往往讲授重点就会有偏离。只有经历一定的科研实践、有了一定科研积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教师自身才可能对专业和书本上的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科有了整体把握,才有可能从庞杂的知识中抓住主线,传授给学生。就如《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的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都会通过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把语文教学当做给学生知识之水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要有一壶水,才会游刃有余,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刚好只有一杯水,讲课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 二、科研精神造就“高徒”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看到,最优秀的学生不一定是那些会背多少知识点,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人,而是那些在学习中勤于专研,常常能发人所未发的创新观点的同学,他们就是具有“科研精神”的学生。首先,科研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仅仅把教材或讲义的内容进行宣讲,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吸收他们参与科研活动,让被动的吸收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求答案,这样的研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及其应用的认识和感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经历科研严谨的过程训练,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搜寻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而这是一种更加生动,更有效率的学习。在一次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探讨《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性格形成”,同学们通过网上、书籍和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在下次课讨论时,大家发言都很热烈,表现出浓烈的兴趣;还有,科研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感悟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小到大的语文课学习中,不少同学感到枯燥无味,并非这些同学不够聪明、感悟能力不够强,而是由于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这些同学的聪明才智没能得到主动发挥。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在教师教学的科研活动中,可以选择学生承担着部分相对独立的小项目,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就可以迫使他们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积累起有效的知识内容,培养面对困难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直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科研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与教学的互动中推进科学研究;其三,语文的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一个相对强调学术性的环节,无论学生是什么专业,撰写论文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的逻辑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开展了一些科研活动,就能激发其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篇10
首先总结了高职语文教学主要存在包括观念上不够重视、培养目标模糊以及教材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给出了相应的针对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9-01
高等职业教育也简称高职教育,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职业型和技术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都与一般大学教育有较大不同。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被赋予基础文化课的定位,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前者侧重于工具性(即应用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同时包含了这两重功能。高职语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1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必要的综合课,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观念上重视都不够。
首先,受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和相关主管部门狭隘地理解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仅仅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综合人文素质。如,认为像语文、英语、哲学这样的文化课程尽可能少开甚至不开。尤其是语文,想当然地认为汉语就是母语,即使不学也会,没有把语文课上升到一定高度来认识。于是,缩短学制、大量削减和占用文化课时的现象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这无疑会对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其次,很多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单纯地把语文当作一门语言教育课程,忽视了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功能。该课老师还有可能是其他岗位的兼职教师,就更谈不上对课程教学用心钻研和悉心提高。再次,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学习语文的必要性,甚至觉得语文课程可有可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
(2)培养目标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在其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就具有这样的独特的专业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院校过度重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缺乏合适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一方面,目前应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为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编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强,也与其语文素质和能力情况整体脱节。一些教材仍然按照中学语文的编排方式;一些又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偏重文学性,几乎没有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有些过于偏重中国古代文文学,缺乏多形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很多教师倾向于满堂灌,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难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心理预期。在知识的联系迁移方面,也还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讲授,还没有结合相关专业展开。合班上大课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这样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大学语文处于尴尬的境地。
2 高职语文教学对策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成才的终极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进行阐释。
(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如果要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改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观念。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其教学的积极性,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学生来说,要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大学语文观,加强对语言的重视程度,认真对待语文学科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
(2)编写合适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要编写适合不同高职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首先,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突出人文性,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生、人性、人格的完善,陶冶情操。其次,培养学生写总结、计划、会议记录等应用能力。再其次,根据高职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特点,还应多选用与今后工作学习有直接有关的实用性内容。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应从实际出发,增强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贴近大学生生活为他们所感兴趣也是一条依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改善学习效果。当然,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的限制,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也即是教材服务于教学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3)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课上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教学组织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如,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之中辨别是非。可以角色互动,具体有研讨式和提问式两种,前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后者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预先设计若干问题,由学生自学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开展诸如诗歌朗读与创作、办板报等课外创作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专长,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也能事半功倍,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意境之中,自觉地体验文章的意蕴美、哲理美。在教学形式方面,应多采取尽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组织教学,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更多的内容,知识图文丰富、声情并茂、印象立体,轻松活跃的气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形象也有助于其理解。
(4)改革考试办法。
当前的高职语文考试类型无非是填空、判断、选择、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作文和阅读理解的部分,其余类型基本沿用了中学的标准化试题。这种考试方式是以教材为基础,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对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考试不能仅仅关注若干语文知识点,也不能只限于培养单纯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通过教学和考试的检验,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可将考试分为语文知识、阅读、作文三个部分。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写作常识等,该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阅读主要从文章的语言、主题和中心思想等方面考核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作文根据教学重点,考核学生对于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大文体的写作水平。另外,还可以结合实际职业特点和相关知识考卷适当增加主观题目,尽量能测试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尽管目前其教学存在一些观念上或者方式方法中的问题,试想各位同仁不断探索总结,必定找到比较完善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周剑.如何突破高职语文教学困境[J].商界论坛,2012,(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