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气体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漏电保护器;工作原理;安装;应用
漏电保护器多用于lkV以下的低压配电系统,是防止由于间接或直接接触引起的单相触电事故、防止由于漏电引起的电气火灾、监测或切除各种一相接地故障、防止电气设备损坏的一种技术措施。
一、装设漏电保护器的范围
(一)必须装漏电保护器(漏电开关)的设备和场所。
1.属于I类的移动式电气设备及手持式电动工具(I类电气产品,即产品的防电击保护不仅依靠设备的基本绝缘,而且还包含一个附加的安全预防措施,如产品外壳接地);
2安装在潮湿、强腐蚀性等恶劣场所的电气设备;
3.建筑施工工地的电气施工机械设备;
4.暂设临时用电的电器设备;
5.宾馆、饭店及招待所的客房内插座回路;
6.机关、学校、企业、住宅等建筑物内的插座回路;
7.游泳池、喷水池、浴池的水中照明设备;
8.安装在水中的供电线路和设备;
9.医院中直接接触人体的电气医用设备;
10.其它需要安装漏电保护器的场所。
(二)报警式漏电保护器的应用
对一旦发生漏电切断电源时,会造成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电气装置或场所,应安装报警式漏电保护器,如:
1.公共场所的通道照明、应急照明;
2.消防用电梯及确保公共场所安全的设备;
3.用于消防设备的电源,如火灾报警装置、消防水泵、消防通道照明等;
4.用于防盗报警的电源;
5.其它不允许停电的特殊设备和场所。
二、漏电保护器的安装
正确地安装使用漏电保护器对人身、设备以及整个电气系统的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规定,安装在水中的供电线路和设备,安装在潮湿、腐蚀性等场所的电气设备,移动式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建筑工地的电气施工设备,临时用电的电器设备,建筑物中的各种插座回路等;都应安装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的安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充分考虑供电线路、供电方式、供电电压及系统接地型式。
(一)漏电保护器分三极四线式和四极式两种,如图1所示。漏电保护器安装时必须严格区分中性线和保护线(设备外壳接地线)。漏电保护器的中性线应接入漏电保护回路:接零保护线应接入漏电保护器的中性线电源侧,不得接至负荷侧,经过漏电保护器后的中性线不得接设备外露部分,保护线(设备外壳接地线)应单独接地(见图1)。
(二)漏电保护器负载侧的中性线不得与其它回路共用。
(三)漏电保护器标有负载侧和电源侧时,应严格按其规定。
(四)安装漏电保护器后,不得撤掉低压供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措施。
(五)漏电保护器安装完毕后,应操作试验按钮,检验其工作性能,确认正常工作后,才能投入使用。
(六)安装必须由国家法定机构培训合格的专业电工进行。
漏电保护器的日常使用中,应每月检查一次试验按钮,看漏电保护器动作是否正常。使用中漏电保护动作后,应进行检查,未发现事故原因时,允许试送电一次,如再次动作后,必须查明原因找出故障,严禁强行连续送电。有故障的漏电保护器要及时更换,漏电保护器的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应由专业电工进行,非专业人员不得乱动,除经检查确认漏电保护本身发生故障外,严禁拆除强行送电。
■
三、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
漏电保护器主要包括检测元件(零序电流互感器)、中间环节泡括放大器、比较器、脱扣器等)、执行元件(主开关)以及试验元件等几个部分。
在被保护电路工作正常,没有发生漏电或触电的情况下,由克希荷夫定律可知,通过TA一次侧的电流相量和等于零,即:
iLl+iL2-iL3+iN=0
这使得’TA铁心中的磁通的相量和也为零,即:
φLl-φL2+φL3-φN=0
这样TA的二次侧不产生感应电动势,漏电保护器不动作,系统保持正常供电。
当被保护电路发生漏电或有人触电时,由于漏电电流的存在,通过TA一次侧各相电流的相量和不再等于零,产生了漏电电流Ik。
iL1+iL2-iL3+iLN=iK
这使得TA铁心中的磁通的相量和也不等于零,即:
φL1-φL2+φL3-φN=φK
在铁心中出现了交变磁通。在交变磁通作用下,TL二次侧线圈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此漏电信号经中间环节进行处理和比较,当达到预定值时,使主开关分励脱扣器线圈TL通电,驱动主开关GF自动跳闸,切断故障电路,从而实
现保护。
用于单相回路及三相三线制的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与此相同,不赘述。
四、漏电保护器的正确接线方式
TN系统是指配电网的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该接地点相接。
TN系统可分为:
TN2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分开的。
TN2C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
TN2C2S系统:系统干线部分的前一部分保护线与中性线是共用的,后一部分是分开的。
篇2
中图分类号:D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培育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从有利于曾强职工体质、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强职工团结、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形象等方面论述了企业工会加强文体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企业工会文体工作意义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企业的群众组织,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推动企业和谐发展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与职工文体活动更是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性文体活动业已成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组织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文体活动,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相处的局面,努力打造和谐企业氛围。基于此,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实现有效互动联合,可以做到文体活动资源共享,形成“活动大家,大家活动”的可喜局面,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为职工群众营造了良好活动氛围,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增强职工体质,提升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工会文体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在社会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高了职工身体素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消除疲劳,增进职工的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中,职工工作节奏加快,工作时间饱满,集体活动受限,大部分职工长期缺乏文化娱乐和舒展身心性的休息方式。由此,往往导致体质下降,甚至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开展经常性、普遍性的职工文体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从机械化、程式化的劳动中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感受生活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又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和升华,感受到工会组织对他们的关爱,增加了对工会的信任度。职工心情舒畅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必然会在干事创业,搞好本职工作方面,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所在单位的经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的贡献。
二、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我们煤矿企业“天”字号大事,是我们工作永恒的主题。围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促进职工安全意识的增强。可以建立“安全、警示、宣传、亲情、平安长廊”,通过漫画、宣传灯箱等形式,使职工从走出家门、戴上矿灯到达工作地点,都能时时刻刻接受安全文化理念的熏染。也可以编印一些小册子,如《安全事故案例》、《安全警句汇编》等,运用通俗化的语言,使小册子成为职工“手边”的教育载体,人手一册,随时翻阅,潜移默化中得到警示。同时,精心组织常规活动。如“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安全承诺宣誓、安全一日一题、一周一案、安全生产咨询活动;组织千人安全承诺签名活动;组织人员把“十荣十耻”安全观创作成小品和歌曲,深入区队班组进行宣传、传唱。通过“眼边、手边、身边”的教育形式,可以让职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安全氛围。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促进矿井的安全生产作业。
三、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提升职工生活品位
不断加大对文体设施的投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的需要,可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与进步的文化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效杜绝职工参与赌博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工会组织职工经常地、广泛地开展贴近职工的文体活动,丰富活动文化内涵,使干群之间、职工之间在共同兴趣和爱好中陶冶情操,融洽感情,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文体是一种行动的教育,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文体活动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职工工们在参与各种文体时,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容易真实地表现出来,道德、精神文明规范教育等都可以在这种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可以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可见,文体活动既可以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又可以多方面地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培养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等好风气,还可以在活动中和他人比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升生活品位,从而得到精神的升华。
四、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促进职工间的团结互助,增强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工会工作是一项“鼓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职工文体活动有利于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企业的凝聚力。职工文体活动,具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融洽企业内部关系,激发员工荣誉感的功能。良好的职工文体活动如“生死电网”、“信任背摔”、“走向同心圆”、“驿站传书”等倡导的是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弘扬和塑造的是企业内部巨大的的凝聚力。团体项目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赛场上的精诚团结被释放到工作中,增强了集体和企业的向心力。在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职工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形成团结、和谐的发展氛围。由于职工文体活动弘扬的是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必然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带来工作上的连锁反应。职工由竞争进而迸发出的那种不服输、不认输的竞争意识势必转移到工作中,培养了开拓、创新以及克服困难勇于奋进的进取精神,
五、加强工会文体工作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形象
篇3
关键词:体育价值;精神文明建设;企业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53-03
新型产业化的变革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需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体育的拼搏精神正是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同时,强大的竞争压力也对职工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职工体育锻炼,才能培养具有强健身体的企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建设,要在提高企业职工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塑造企业的文化内核,并在两型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领头军的作用。而体育无疑是展现企业精神风貌和文化风尚文明的窗口,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体育建设对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育的价值
1.健身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达到使锻炼者身体、心理健康的目的是体育的基本功能。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证。与传统企业相比较,现代企业体育健身功能的实现更表现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机器论”已成为过去,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何有效地发掘和调动人力资本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因此,企业发展体育运动可以使企业员工拥有强健的体魄、敏捷的思维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减少医疗投入和人才损失。另一方面,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员工体力劳动强度降低,脑力劳动强度加大,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2.沟通与凝聚功能。在我国传统企业里,职工的固定性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而直接,很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认同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员工从“单位人”回归到“社会人”,传统企业小社会的“围墙”被打破了,员工之间的交往、人与企业的关系出现多元化,企业呼唤一种新的价值观和向心力。正如海尔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王颖民所言:海尔集团之所以很少有高级人才外流,最主要的不是员工的收入高而是员工对海尔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他们为成为“海尔人”而感自豪。体育运动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
3.激励功能。现代社会激励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去努力奋斗,去竞争,去获取最大的发展,这与体育运动中在公平、公正原则下运用各种战术和方法去克服困难、取得新的突破、战胜对手的体育精神是一致的。正因如此,体育的激励功能在现代企业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企业的拓展体育训练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IVIBA体育拓展训练基地,IBM公司中国总部每年有2OO多位包括CEO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接受体育的拓展训练。可见,体育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亲和关系。
4.导向与教育功能。企业体育文化能有效的融入企业的理想信念、行动目标、规章制度和精神实质,集中反映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对企业员工形成巨大的感召力,促进企业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二、体育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1.体育是培养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体育就是一门以人体为对象,以运动为手段,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的学科。通过体育,能够不断开发人的身体潜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体育,能够不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以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文明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和谐的宗旨,为社会塑造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体育在实现人自身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同德育、智育、美育一道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2.要窗体育能提升道德水平,促进文明建设。体育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和重要载体。通过艰苦的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抗挫力和坚韧性。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观的强化有着独特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激烈,工作和生活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物理空间”越来越小,而“心理空间”却越来越大,人际关系趋于疏远。所以,体育运动是亲和、亲情、友情的纽带,是创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平台,它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邻里和睦的增进等都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有利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3.创造、更新文化。现代体育具有更为强大的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一方面,体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了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另一方面,现代体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进文化变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在现代体育中,体育人对作为体育内容的文化素材,已不是简单机械地搬照,而是根据体育原理和各种文化素材的特点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在体育运动中所提出的新概念、新观念和新模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们的精神生活。“竞争”的概念取代了信奉“中庸之道”“甘安求稳”的处世哲学,使青年由老成持重向锐意进取转变。
三、企业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若干建议
1.提高体育在企业中的地位。《体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育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文化对经济的推进作用日益明朗。企业需要主动地利用这一优势,自发地将体育文化加以拓展,将体育工作真正纳入到企业管理范畴,这是促进企业体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只有正确的职工体育方向,才是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
2.改变观念,淡化工具性,重视人文性。职工健身运动的开展,不能被表浅的看作是一项社会福利活动,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公司和企业保护劳动力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是一种智体合一的活动,通过开展职工体育,可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出勤率,降低医疗费用,这是职工体育工具性的一面。职工体育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过程,它不仅单单代表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并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那么,重视职工体育文化活动,是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影响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3.转换职工体育运行机制。“以人为本”,是时展的要求。企业体育要以职工的利益出发,使职工通过体育活动来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享受,把职工体育工作摆到企业的大局工作中去统筹,并做好三个转变:首先,由单纯地组织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转变为直接或间接地维护职工合法参与体育锻炼的权益,为提高职工健康水平服务。其次,把原来集中、统一的活动下放到基层,全力组织吸引更多的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实现职工体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新局面。最后,倡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大众体育为主,实施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出资兴建大型体育设施。一种城市企业多较集中,员工多而供员工体育锻炼设施少,一家企业出资兴建大型体育设施是有困难,但多家企业区同出资兴建体育场馆是可行的,但操作的难度较大,后续的使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必须得到政府支持、扶植,使更多的企业投入举建集体育场馆的活动中去。
5.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体育设施。企业体育设施是职工开展体育活动的最佳场所,适应强,忧患少,有条件企业可将企业体育设施全开放,供职工锻炼也可以优惠价供员工锻炼。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大中型企业职业体育现状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2]薛留成.企业职工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篇4
——全国地市州邮政速递物流分公司主要领导培训心得体会
又是一年秋菊黄金月,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组织在京举行的第一批为期十天的领导干部培训为我带来巨大的收获。
回顾9月2日起连续数天的这次影响力深远的培训,我深感公司总部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在课程设置、授课师资、活动安排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布置,让我们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和领悟到总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战略推进步骤,提高了对当前邮政速递物流工作的全面了解,增强了抓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明确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短暂的学习,精彩的授课,开放、互动、全新的教学方式,为我们学员开启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对克服和突破企业发展瓶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惠州分公司正处股份制改革初期,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本人就此针对培训所涉及的相关课程,浅谈个人心得体会,以求共同探索。
企业文化建设对管理模式创新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对我们惠州分公司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股份公司的成立,对我们自身在思想观念、业务知识、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这将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自我蜕变的洗礼。因此,在改革创新形势下,公司必将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和流程优化,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为公司长足发展的“造血”系统工程奠定夯实的基础。
由于公司过往存在经营成本高、管理体制僵化落后、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使我们在与国外企业乃至国内同行业竞争中失去优势。于是,如何强化我公司的内在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竞争力,便成为我们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只有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管理水平,提高整体员工素质,改善企业形象,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 进一步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
中国加入wto数年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一如dhl、fede、ups等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已大举“入侵”中国市场,国内顺丰快递公司等民营企业及其他传统企业也纷纷改革与外来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导致国内速递市场的竞争日愈激烈。在这内外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邮政速递物流的市场占有率从八十年代几乎为100%降到了目前仅有的25~30%左右。
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格局,集团公司适时地提出速递物流改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从事竞争性业务的ems,被彻底推向市场,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整个速递物流行业的格局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博弈。对此,我们及时地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和分析,总结出目前制约公司发展的几大重要瓶颈问题,其中最为关键因素的就是由于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时限慢、服务质量欠佳、员工危机意识淡薄,团队缺乏向心力与凝聚力等原因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我们要想重新赢得市场和效益,就必须结合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当前速递物流专业化经营改革的进程,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速递物流业务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思维,改善心智模式;寻求突破,力争超越自我”为行为导向,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模式、采取新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力促进邮政速递物流做强做大,争夺失去的市场份额。
二、适时理顺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累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随着公司改制、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内涵在进一步进化。在管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企业文化更能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它将带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发展,促进各项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纵观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但凡成功的企业,无不以其深厚的文化沉淀,传承着企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取向,凝聚着企业的共同信念与整体合力;无不以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励着员工的创新梦想与工作激情,推动着企业的日愈兴盛和持续发展。创建企业文化,应该着眼于企业文化最终作用的发挥,立足于企业文化力的构建来分析其内部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
目前,我们惠州分公司正处改革阶段,经过前段时间的沟通和了解,发现所有的经营管理理念仍停留在过往传统的理论或制度上,企业文化建设几乎为零,公司很多员工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企业经营理念表示并不清楚,员工的积极性和忠城度也是非常的低,大部分员工都不愿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接受公司的改革要求,再加上资源分配不科学,成为逐步失去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主要原因。面对如此顽固的意识形态,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深层次的文化理念来约束、统一员工思想和行为,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充分挖掘和发挥员工才智,激励员工向上,才能让企业之树常青。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内容虽包罗万象,但总体可以将其划分为精神层文化、非物化层文化和物化层文化三个层面,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科学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来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取决于企业知识与服务的创新能力,而知识革新和服务的创新变化则根源于文化观念的转变,并且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起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薪酬体制、管理机制和模式、营销体系等。对此,我们正强有力的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价值和团队凝聚力
管理的价值,重点体现在团队凝聚力上。而团队凝聚力直接影响着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它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它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高凝聚力团队必将塑造出
高绩效团队。团队凝聚力在外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荣誉感及团队的地位。团队的荣誉感主要来源于工作目标,团队因工作目标而产生、为工作目标而存在。因此,必须设置较高的目标承诺,以较高的工作目标引领着团队前进的方向,使团队成员对工作目标形成统一和强烈的共识,激发团队成员对所在团队的荣誉感。同时,管理者要引导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的统一,增大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团队的任务为导向,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要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树立阶段性里程碑,使团队对任务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创造出令成员兴奋的“梦想”,再加以积极努力的推进得以完成,则可实现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管理危机一直是推动管理模式创新的最强大推动力,因为遇到危机,所以必须创新,不创新就会死亡,而创新就会带来重生。因此,我们管理者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认真审视现状,分析和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去伪存真,以务实的心态和方法来推进管理创新,为公司的管理工作提升价值,有效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互相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体,良好的企业文化能牵引整个公司朝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我们策划并制定出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建立“以精英团队塑造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培养优秀员工;以优秀员工创造管理品牌,以管理品牌推进规模发展;以规模发展追求企业效益,以企业效益凝聚优秀人才”的企业文化模式。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来装备我们全体员工,强化人本意识,把“管理也是生产力”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以“管理兴企”为核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大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我们倡导“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关爱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享发展,同享财富”的经营理念,让员工的努力工作贯穿于企业的发展过程,同时通过企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为员工的成长及努力取得更好的价值。并提出“创新思维,改善心智模式;寻求突破,力争超越自我”的行为导向,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2、人力资源改革
人力资源工作,一定要围绕股份公司的总体战略,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从是否有利于支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有利于支撑长远发展,有利于维护员工根本利益,来审视和安排我们的工作目标、思路和措施,更好地肩负起公司战略转型的重任。
基于公司目前的现状,人力资源的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薪酬体制改革
根据在北京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个城市属于中国内地,其中惠州排名第八,这充分显示惠州拥有强大的经济增长能力,是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目前我公司却仍受过往“工资总额制”的局限,员工整体工资水平低下,无法与地方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平,与珠三角劳动工资水平相比差距巨大,这将大大降低公司吸纳人才的能力。因此,为满足公司发展的人才需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岗位、薪酬、绩效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改革,实现岗位明确化、薪酬市场化、绩效科学化,搭建一个以岗位为基础的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分配理念,有效提升员工的生活指数和企业凝聚力,完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
(2)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员工职业发展是员工的深层次需要,通常情况下这种需要将伴随员工在企业的整个职业历程,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是企业实现对员工的长期激励,从而提高员工忠诚度。我们将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双通道”。一是专业领域的发展通道(成长模式:新员工—初级—中级—高级—专家—资深专家及以上),从而激励和保留专业的个人贡献者;二是管理领域的发展通道(成长模式:新员工—主任—经理—总监—副总—总助及以上),通过晋升来实现员工职业的发展。设计“双通道”、不限定单一的发展方向,目的是让员工发挥各自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近几年速递物流业务量迅速增长,面对市场需求跨越式的发展,我们领导层却经常感觉到用人捉襟见肘,因此,我们要高度关注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能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因素,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又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它不仅限于是hr一个部门的责任。各部门要相互协作,加强对阶梯人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准确查找阶梯人才中的薄弱环节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由hr主导尽快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首先,要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员工的工作愉悦度和生活幸福指数。现有人才是宝贵的资源。研究表明,各公司60%至90%的领导岗位都是通过内部晋升的人员担任的,这些人才的专业经历和受过的专业培训是晋升的台阶,因此,我们要对其加强在职教育、岗位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现有人才具有四个明显、独特的优势:一是知情。他们对公司、本部门情况熟悉,工作中可以避免多走弯路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和损失;二是好用。新引进和培养人才通常花费大、周期长,现有人才具有进入角色快的优势;三是潜力大。通过适度调整和激励,可以改变现有人才中的许多闲置和浪费现象,充分挖掘他们应有的潜能;四是稳定性强。由于现有人才多为本地人,配偶、居住都在本地,因此较新引进人才来说,相对稳定一些。在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我们要高度关注如何来提高员工的生活幸福指数。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个人薪酬能随其工作贡献度和能力的提升而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公司发展与社会、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并在和谐发展中提升员工生活质量和精神素质。hr应通过相关组织活动充分了解员工的愿望和需求,提升员工幸福感,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员工工作幸福指数调查工作,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员工在薪酬、培训、个人发展、情感互动等多个方面的诉求,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整改措施。
其次,要“破除利益格局束缚,增强大局发展意
识”,打破国有企业传统的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注重内部人才的挖掘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样需要大量的外部新鲜血液注入,特别是企业转型需要的人才必须重视外部人才的获取。因此,有效利用内部挖掘和外部搜寻两个手段来猎取人才, 加强阶梯人才建设,是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成功落实的关键。优秀的外来人才不仅可以很好地充实工作需求,更重要的意义是可对现有员工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通过差距感应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带动整体员工素质的提升。(4)建立科学合理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随着公司的发展需求和业务量的增加,人员编制问题矛盾日益突出,此问题一直困惑着hr部门,一方面,各部门不断的以满足工作和服务为由要求增员;另一方面,hr担负着有效控制企业用工成本的职责。但无论如何,公司一切经营活动的实施最终要素是人,hr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公司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等基本需求。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人力资源问题是公司内务富余人员偏多,但揽投力量严重不足。很多业务部的揽投员都属于严重超负荷工作,例如大亚湾和淡水业务部,人均揽投量已普遍达到120~140件/天,而根据省速公司的相关文件标准仅为人均80件/天,如此大的劳动强度,势必造成揽投队伍的躁动和流失性大。
对此,人力资源要结合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来衡量人员定编的合理性,要做到“釜底抽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岗位人员的合理配置。开展定岗定编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针对不同的岗位性质应采用不同的定编方法,其中针对生产保障类业务岗位,采用3种定编方法,包括流程定编(即运用工作流程来考虑人员定编问题,将“人、岗、事”考虑顺序换成“事、岗、人”的顺序,解决“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有事抢着干,有事都不干”的现象,使hr更了解业务,实现人力资本,实现流程化组织),工作量定编(即根据员工的具体业务量或工作饱和度来定编)和值守定编(即指点检或巡检及固定的、必须的安防值守等,此定编方式一般更适用于生产或营销旺季);职能部门定编受公司战略、管理模式、人员素质影响较大,采用岗位职责定编法(即根据组织工作内容和特性确定具体的岗位需求)和标杆对比定编法(即根据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绩效差异相比较,采取特殊的定岗方式,以增强人的价值体现)。
篇5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全球气候变化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因化石燃料燃烧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被普遍认为是诱导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原因,成为悬在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类生产、生活过程的碳足迹均被纳入对温室气体效应影响的评判中,筑坝蓄水的温室气体效应也备受关注。
科学研究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是以自然观作为预设前提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实践方案,在“螺旋上升”的往复认识中逐步完善对自然现象和过程的系统认识。对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认识亦有赖于此。
设计客观合理的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需要充分认识水库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碳循环特点,辨识在人类活动干涉下水库温室气体可能产生的途径与过程,提出关于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典型代表性时空区段的预判并开展跟踪观测。
对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跟踪观测,起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巴西、加拿大等国的早期研究。根据地表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的基本特征和近地层大气中气体传输机制,科学家们发展了各种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主要有模型估算法(化学平衡法)、通量箱法、微气象法、遥感反演法等,并延伸发展了10余种界面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虽然方法的改进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水库温室气体交换通量强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很显然,对特定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系统认识还需辅以适配于水库水文地理条件与生态特征的系统监测方案,在不断的科学修正中探究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的真实本质。
水库是人类高强度流域开发的产物,同湖泊千百年来自然缓慢演进与沉积相比,筑坝蓄水诱发的各种生态响应是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发生发展的,其环境本底状态同成库前的土地和水域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库温室气体强度的大小。譬如,在成库前有机质丰富的农田与贫瘠的土壤,其在受淹后所能够释放的温室气体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而成库前流动溪流与静止湖盆,它们形成水库后的温室气体效应也明显不同。另一方面,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的改变,与水库生态系统重建和完善过程息息相关,受水库利用方式与水域功能的发挥影响显著。
水库作为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人工水体,在人类利用下往往可能表征出近似于河流的搬运型特点(如河道型的发电水库),也可能表征出类似湖泊的沉积型特点(如渔业用水库),其温室气体的产生途径与释放过程受人类利用方式的胁迫十分复杂,并具有不确定性。
合理的布设监测布点与科学的选择监测时空频次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典型性与代表性通常是监测方案的两个基本要求。这不仅归因于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投入下较快获取监测数据的现实要求,而且是保证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犹如仅占体表万分之四却能影响各项生理机能的人体穴位。
而随着水库库龄的增加,水库生态系统演化的过程将可能影响温室气体强度的大小,甚至逆转温室气体的源汇特征。加拿大等国的经验表明,水库成库后15―20年,温室气体释放强度将恢复到天然河道的水平,但其经验是建立在其独特的水库水文地理背景和人类利用方式基础上,而在其他水域的情况则仍不确定。因此,设计客观合理的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需要充分认识水库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碳循环特点,辨识在人类活动干涉下水库温室气体可能产生的途径与过程,提出关于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典型代表性时空区段的预判并开展跟踪观测。
合理的布设监测布点与科学的选择监测时空频次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典型性与代表性通常是监测方案的两个基本要求。这不仅归因于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投入下较快获取监测数据的现实要求,而且是保证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犹如仅占体表万分之四却能影响各项生理机能的人体穴位。虽然野外监测提供了有限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但却需要系统表征出水库全水域的温室气体效应。
当现有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连续跟踪观测时,在全天或全年的哪一个时段实施监测能够客观反映温室气体通量特征是值得探究的。
对监测布点的合理分布与监测时空频次的优化分配需考虑众多对温室气体产生过程的潜在影响。例如在深水河道型水库中,入库后伴随河道纵向输移的颗粒物质在大坝拦蓄的条件下逐渐沉积,形成了“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的纵向梯度。
在连续的区段内,水动力等的物理背景差异使得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组成呈现较大差别,温室气体产生和界面释放呈现连续波动变化的特征。这使得在纵向的空间监测布点中,不仅需要考虑水库物理背景改变导致生境条件差异而在各区段呈现的典型特征,而且在同一监测区段内的具体点位布设亦需要予以充分考虑,局部的空间点位显然不足以代表温室气体产生及其通量过程。另一方面,当现有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连续跟踪观测时,在全天或全年的哪一个时段实施监测能够客观反映温室气体通量特征是值得探究的。
随着昼夜和季节变化,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亦呈现出时间上的连续变化特征。日渐光照增强与水温、压强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温室气体在水一气、土一气界面间的交换特征,而伴随藻类光合作用进行,温室气体的交换通量受控于水生生物生长衰亡的影响而产生改变。虽然人们通常以每月一次或每月二次的监测频次开展野外跟踪观测以期反映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的全年特征,而采用日变化过程的24小时跟踪观测反映日变化下的温室气体通量特征,但明确水库监测时段的代表性,分析在某一时间内开展监测能够客观反映出所研究时间区段的水库温室气体特征并不容易。
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开展的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的长期性与持久性,以期能够在充足的历史序列上提供关于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系统认识。
不仅如此,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开展的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水库温室气体监测工作的长期性与持久性,以期能够在充足的历史序列上提供关于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系统认识。诚如前面提到,已有的研究经验表明在成库后的15―20年内,水库温室气体通量将恢复到成库前的水平,但问题在于水库对碳、氮等生源要素的转运或埋藏以及水库温室气体释放特征同水库流域内人类生产生活水平、水库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当水库生态系统长期受迫于人类活动干扰而呈现往复变动的特征时,是否这样的状态能否让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特征恢复到成库前的水平?长期持续的跟踪观测显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充分认识水库温室气体产汇过程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方案是客观评判水库温室气体效应的关键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五个方面的要素是值得考虑的,即:1)成库前的土地利用历史和环境本底特征;2)成库后的水库功能与运行方案;3)水库不同时空区段内的水文地理特征;4)水库温室气体关键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与关键生态过程;5)适配于水库特征的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篇6
关键词:非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排放 空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31-02
当今环境问题中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损耗导致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大大增强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人们谈及温室气体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二氧化碳,是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是CO2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但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气体,例如CH4(甲烷)和N2O(一氧化二氮)。在全世界,CH4和N2O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比例估计分别为14%和9%。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除了CO2外的其他五种温室气体,即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CH4和N2O在大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但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增加了它们的含量,含氟气体则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制冷剂和含氟气体在工业中的应用的释放。(见图1)
长期以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除甲烷外)的排放多与能源消费有直接关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因此在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中需要加入控制这些气体的排放。根据EPA(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排放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占全球该类气体的比重最高(13.6%),其次是美国(9.84%),然后是印度(8.59%)、巴西(6.12%)、俄罗斯(5.54%)。非CO2温室气体的存续时间长、全球增暖潜势大,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中国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国内环境条件恶化,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未响。
1 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中国在上个世纪的重化工发展阶段中,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无论是从排放总量角度,还是从排放增速而言都在迅猛增加,从而跃居世界第一,并远高于其他国家。下表列出了各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在大气中相对二氧化碳影响的时间。(见表1)
1.1 甲烷的排放现状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影响气候的温室气体。在过去的150年间,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增为原来的三倍。生物界中甲烷是由于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还原二氧化碳及利用醋酸盐发酵产生了甲烷,同时自身厌氧分解有机物。目前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生物过程的排放,如湿地和稻田、垃圾场、污水处理厂,以及反刍动物和白蚁的消化系统,产生的甲烷占全世界每年排放的6亿吨甲烷的三分之二。
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即使在完全正常、氧气充足的环境里,植物自身也会产生甲烷并排放到大气中。据德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甲烷也来源于植物和落叶,而且随着温度和日照的增强甲烷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加。另外,植物产生的甲烷是腐烂植物的10~100倍。他们经过估算认为,植物每年产生的甲烷占到世界甲烷生成量的10%~30%。
1.2 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现状
一氧化二氮(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并可输送到平流层。进入大气平流层中的N2O发生了光化学分解,作为臭氧消耗的主要自然催化剂,导致了臭氧层的损耗。虽然N2O的含量仅约二氧化碳的9%,但其单分子增温潜势却是二氧化碳的310倍,对全球气候的增温效应在未来将越来越显著,N2O浓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N2O的增加主要自然源包括海洋、森林和草地土壤,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硝化作用将铵盐转化为硝酸盐和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N2)或氧化氮(N2O);人为源主要是农业氮肥过度使用,部分氮肥被庄稼所吸收,剩余相当部分的氮素肥料在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变为一氧化二氮释放到空气中,造成了污染。工业源包括硝酸生产过程、己二酸生产过程和己内酰胺生产过程,目前,硝酸生产过程是大气中N2O的重要来源,也是化学工业过程中N2O排放的主要来源。
1.3 含氟气体的排放现状
《京都议定书》界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中含氟气体包括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
1988年,《Nature》首次发表了英国南极考察队关于南极臭氧空洞的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发现了臭氧低值中心。氟利昂在制冷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当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后受到紫外线辐射发生光解,产生氯原子,这些氯原子迅速与臭氧反应,将其还原为氧,从而加快臭氧的破坏速率,导致紫外线过强,致暖作用明显,因此逐步被淘汰。由于以前产生的大量的废旧冰箱空调,原来密封的氯氟烃(CFCs)释放到空气中,加上氯氟烃的存续时间长,使得平流层臭氧层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完全修复。
氢氟烃(HFCs),虽然其ODP(消耗臭氧潜能值)为零,但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GWP较高,大量使用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HFC-134a分子中含有CF3基团,在大气中解离后易与OH自由基或臭氧反应形成对生态系统危害严重的三氟乙酸。
虽然六氟化硫(SF6)本身对人体无毒、无害,但它却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其单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万倍,根据IPCC提出的诸多温室气体的GWP指标,六氟化硫的GWP值最大,500年的GWP值为32600,且由于六氟化硫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其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可长达3200年。
由于氟化气体主要是在工业加工过程中排放的,而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新能源工业的兴起,在制造工艺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氟化气体,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氟化气体排放,减少其逃逸和泄漏,无害化处理末端气体,成为未来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重中之重。
2 对策
2.1 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统计制度,在现有的统计标准下还存在很多问题,譬如温室气体种类不明确、覆盖面不全、地域差异等等。为了推进研究工作,我们应建立起统一、科学、规范的统计方法制度,采用合理的数据模型,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进行数据测算等等,建立起完整的一套体系。收集到的温室气体报告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政策、帮助企业改善现排放状况,可以使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制定政策法规。
2.2 发挥森林的碳汇能力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持续林业:投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揭示,森林每年能够固定碳率达1.1~1.6 Gt。有资料显示,2008年森林碳汇抵消了8.86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2008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EPA,2010)。因此在保证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条件下,在对天然林、湿地、草原保护的同时,要坚持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充分发挥和提高森林、湿地等资源的碳汇能力。
2.3 调整农业结构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耕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传统的深耕细作农业,严重破坏了土壤层对有机碳的固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因此,国内可以通过减少耕地面积或采取免耕的方法来实现控制碳的排放。而且我国可以发展精准农业,实验表明,通过对农场进行精准农业技术试验,使用了GPS指导施肥的作物产量比传统施肥提高30%,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延伸到精量播种,精准灌溉技术等相关领域。
2.4 集中发展畜牧业
目前,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农业的43.9%,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肠道消化、畜牧草场、动物粪尿垃圾,IPCC(2000)认为反刍动物以甲烷的形式损失的能量约占采食总能量的2%~15%。因此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动物个体甲烷排放量是减少温室气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应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转变传统的散养方式,采用舍饲、规模养殖方式,积极引导大型生猪、牛、羊养殖场利用动物粪便生产沼气,发展畜牧业沼气生产。
3 结语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89年的主题是“警惕,全球要变暖”,1991年的主题是“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气候的变化确实已经成为了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
尽管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在19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过程中单独所起的作用较小,但它们的综合影响却是相当巨大的。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含氟气体所产生的净暖化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暖化效应的2/3,再加上空气污染形成烟雾带来的升温,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暖化效应大体上与二氧化碳相当。
篇7
【关键词】温室气体;低碳;污水系统;碳尺;节能减排;
前言
开展污水和污泥处理系统低碳技术研究, 目的是在我国污水处理工作向中小城镇快速推进时, 在排水规划、工艺技术选择方面, 不仅仅关注工程造价, 也不仅仅采取包含运行费用后的全寿命方案比较, 而应在更高层次上关注低碳技术的研发。近期应特别关注污水系统碳排放指标研究, 在方案选择中注重污水输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全过程整体性考虑; 注重分析污水输送的方式, 工艺技术的原位排放和异位排放, 污泥处理过程的能源资源回收;注重分析低碳运行指标; 采用碳尺进行方案比较, 推动我国低碳污水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使城镇污水系统的建设运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
一、污水输送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分析
在污水输送过程中, 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主要途径是排水管道厌氧环境产生 CH4, 间接排放则包括污水提升所用电耗等。有研究表明, 污水在压力管道中停留的时间越长, 产生的 CH4 量越大, 管道的管径越大, 产生的 CH4量越大,压力管道中的 CH4浓度接近甚至超过标准状态下CH4的饱和浓度 22mg/ L, 这些溶解于污水中的 CH4, 通过放气阀、有压流转换为重力流或者进入污水处理厂后, 释放到空气中。
二、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温室气体排放途径。污水处理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过程而言, 主要产生 CO2、CH 4 和 N2 O, 对能量供给过程来说, 发电、燃料生产会排放 CO2。按照温室气体产生位置划分, 污水处理的温室气体可分为原位排放和异位排放两种类型。原位排放是指污水和污泥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 异位排放主要是指污水处理厂现场消耗的电能、燃料和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 除此以外, 还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 以及污泥运输和处置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但因缺乏 N2O 排放的准确数据, 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研究主要集中在 CO2和 CH4排放方面。
2、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水处理过程涉及到的温室气体产生环节较多,需要限定的边界条件也很多。对好氧工艺而言, 其碳排放量与工艺泥龄和进水 BODu浓度均呈正相关。比较好氧和厌氧工艺, 在进水 BODu浓度小于 300 mg/ L 时,由于厌氧工艺可回收利用的 CH4对碳排放的削减不足以抵消其处理出水中溶解的 CH4 量, 此时, 三种好氧工艺的碳排放量均低于厌氧工艺。当进水BODu 浓度超过 300 mg / L , 厌氧工艺通过回收沼气, 一方面可减少 CH4排放, 另一方面降低化石燃料消耗, 使处理过程的碳排放少于好氧工艺, 此时,进水 BODu越高, 厌氧工艺的优势越明显。
3、污泥处理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水中的有机碳有相当部分转移到污泥中, 计算和评估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污水处理厂削减碳排放和评价项目长期可持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 3 种浓缩工艺中, 离心浓缩的碳排放量最大, 气浮浓缩次之, 重力浓缩最少; 通过回收厌氧消化过程产生的沼气, 厌氧消化反而降低了碳排放量; 在板框压滤、离心脱水和带式压滤等 3 种机械脱水技术中, 碳排放总量从高到低次序依次为: 带式压滤板、离心脱水和板框压滤; 对焚烧/ 熔融技术来说, 沸腾炉的碳排放量最高, 流化炉次之, 熔融最低。由此可见,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沼气回收对减少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的碳排放量贡献较大。
三、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分析研究
1、树立低碳规划理念。污水系统规划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排水体制和处理模式, 实际规划中应在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和布局、受纳水置、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评估不同方案并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资源利用的方向和规模。显然, 就污水收集系统而言, 采用分散处理的方案, 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 又可降低污水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和 CH4排放。
2、选择低碳水处理技术。(1)选择生物处理降低药剂用量。在污水生物处理中, 药剂消耗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超过污水处理厂排放总量的 50% , 是生物处理原位排放量的 2倍, 是电力消耗排放量的 4 倍。而化学处理往往需要消耗比生物处理更多的药剂, 药剂制备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更多, 因此, 生物处理比化学处理更低碳。(2)选择节碳工艺减少外加碳源。选择节碳工艺, 避免外加碳源, 是减少生物处理过程碳排放的关键。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是两种广受关注的节碳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是通过创造亚硝酸菌优势生长条件, 将氨氮氧化稳定控制在亚硝化阶段, 使亚硝酸盐氮成为硝化的终产物和反硝化的电子受体,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可节约 25%左右的需氧量和 40%左右的碳源, 减少 50%左右的污泥量; 反硝化脱氮除磷是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在缺氧状态下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 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脱氮过程, 可节省 30%左右的需氧量和 50%左右的碳源, 减少 50%左右的污泥产量。(3)高浓度污水可选择厌氧工艺。污水厌氧反应产生 CH4的量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污水浓度越高, 采用厌氧处理所回收的沼气越多, 经过收集利用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越大,当减碳量足以抵消厌氧处理出水中溶解的 CH4量时, 厌氧处理技术较好氧技术更低碳。
3、关注污泥处理处置能源回收。(1)选择厌氧消化回收能源。在污泥处理方面, 厌氧消化是一种较为低碳的污泥处理技术, 在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的同时回收沼气, 实现污泥能源回收。沼气可以用于发电和加热, 沼气发电可补充污水处理厂 20%~ 30% 的电耗, 发电过程还可从内燃机热回收系统回收 40%~ 50% 的能量。(2)避免污泥填埋降低碳排放量。污泥填埋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 且填埋过程会产生大量无法有效收集的 CH4, 在污泥处置中属于高碳排放工艺。因此, 在工艺选择时应避免采用填埋。
4、加强低碳运行措施。(1)提高收集输送系统的有效性。排水管道的作用是将污染物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因此必须提高输送系统的效率。管道淤积将增加 CH4的产生, 而管道渗漏将影响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输送能力。因此, 建立日常养护制度, 借鉴国外先进养护技术和修复技术, 减少管道污染物沉积量和渗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统低碳运行的关键。(2)改善曝气处理过程的精确性。污水处理厂的各种能耗中, 曝气系统日常运行的能量消耗中占40% ~ 50% , 曝气系统的节能效果直接决定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精确曝气系统是对污水处理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能够实现按需曝气、降低电能消耗、稳定生化环境等功能。以上海桃浦污水处理厂为例, 通过在 3 组生化处理单元中, 选择一组作为试验池(2 万 m3/ d)进行精确曝气控制试验, 连续监测数据表明, 曝气量可节约 30. 51% 左右。
篇8
关键词:心理资本;工作倦怠;一线服务员工
一、引言
随着工作场所中工作倦怠问题的突显,解决企业员工的工作倦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2010年中国企业心理资本调研报告中,中国员工的职业倦怠得分高于欧洲公开的常模均值近10分,中国员工的职业倦怠现象已经比较明显,主要反映为身心疲劳和情感麻木。工作倦怠的产生与个体的心理资本是密不可分的,外因对个体的调节虽然很重要,但也应当注意到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内而外的去缓解工作倦怠情况。
二、相关概念
目前,工作倦怠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是由Maslach等人提出的,他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情感衰竭是指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而带来过度疲劳的感觉,代表了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人格化表现为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冷漠情感去对待同事或工作对象,甚至冷嘲热讽,代表了人际环境维度;失效感则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积极性丧失,代表了个人评价维度。
心理资本是Luthans等人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所提出来的概念。在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可开发和测量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有以下四个维度: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三、一线服务员工工作倦怠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
一线服务员工多为“85后”和“90后”,他们的家庭、学历、工作背景相当。究其这类群体心理资本较低,容易产生工作倦怠的个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方面,该类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水平有限。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总体心理资本在年龄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并且,受教育程度对员工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效能感均值水平随着学历的上升逐渐增大。较低的心理资本,使得员工在遇到工作困难时,抗逆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的情况。另一方面,个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高,情绪控制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来自家庭工作多种冲突交锋时,无法理性处理好各种矛盾,会以消极、否定的态度面对工作,面对他人。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员工自我效能感会降低。
2.组织因素
(1)缺乏组织支持感。服务业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不难发现,“顾客第一”等信条是服务企业所跟随的目标。这种观念会驱使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时,忽视一线服务员工的心理状况。并且,在一线服务员工与顾客发生冲突时,组织更易偏向顾客,忽视员工心理诉求,甚至遭到质疑,使其感受不到组织的关注和支持。有学者通过721个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样本调查,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长此以往,缺乏组织支持感的工作环境会使员工产生情绪衰竭。
(2)工作模式固定化。由于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服务员工工作模式有着标准化的限制和规定,都是围绕着不同的顾客重复同样工作内容。在企业内部政策不灵活的条件下,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使工作本身失去了吸引力,工作变得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模式让员工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失去工作的积极性,易产生倦怠心理。
(3)工作缺乏自主性。一线服务员工的工作内容是根据组织要求和顾客特定需求确定的,这种缺乏自主性的工作方式会加重员工工作的心理负担。同时,员工的绩效评定由顾客、上级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考核人员多方进行综合考核,企业内部考核有固定的参照标准,但顾客的评价并没有标准可言。由于绩效考核的不可控性,员工工作进一步地失去自主性,造成低成就感的心理状态。
(4)缺少职业生涯发展机会。服务业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是社会需求量大、流动性强,企业在招募员工时,偏向以低成本招聘学历低的一线服务员工,再通过短周期培训让其上岗就职。上岗以后,对一线服务员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规划就此画上句点,没有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员工对组织、对自己难以抱有乐观的态度,工作倦怠就会产生。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促使员工产生情绪枯竭。社会的迅速发展给一线服务员工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使得员工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服务业员工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有高情绪的需求。一线服务员工在面对顾客时,需要随时努力保持微笑友善,为了维持这种情绪状态,会使得服务业员工产生工作倦怠。已有研究表明,服务扮演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更有甚者,服务业中会频繁地遇到顾客的言语侵犯行为,让员工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研究表明顾客言语侵犯加大了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强度,造成个体资源的大量损耗,进而导致其工作倦怠。
四、基于心理资本调节员工工作倦怠的启示
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还有学者再进一步研究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各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时,得出了组织可以直接通过心理资本干预员工的工作倦怠的结论。
1.增强员工自我效能感
就个人而言,员工应对工作保持适当的期望,工作期望过高会导致受挫感,期望过低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适当的工作期望是最佳选择。员工应该明确自己能做和想做的差异性,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协调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分阶段前进。在进步中,员工可以通过心理暗示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认可自己对组织、对社会的价值,经常给予自己嘉许。积极暗示能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稳定情绪、培养自信,减少工作倦怠行为。另一方面,组织可以树立标杆,让员工通过学习和模仿标杆的成功行为来完成自我的提升,通过迁移成功的模式,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同时,每当员工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都对其给予肯定,尊重其取得的进步,来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2.培养员工乐观倾向
有学者指出可以通过体验现在的方式进行员工的乐观开发训练。从组织干预员工心理资本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当下环境,让员工无论处于什么困难下,能够以乐观的态度思考解决方案。因此,组织环境的正向引导十分重要。首先,企业应该信任、尊重和关心员工,确立"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关怀"的观念。尤其应当注意:在灌输“顾客第一”理念时,企业应该明确这种理念应当是在尊重员工的条件下进行,不应该为了顾客要求而损耗员工的情感需求。其次,要增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管理者发现下属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其能敏锐地感知到下属行为方式和情绪态度的变化,以便更好感知员工所需要的帮助,发现员工是否存在工作倦怠等心理问题。这样,员工受到组织的更多关注之后,会更加信任组织,就会对现下环境保持更为乐观的心态。
3.塑造员工希望品质
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的进步空间,是个体保持希望最重要的方法。因此,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学习工作相关技能与知识的机会。这可以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达到效果。职业规划的制定,可以提升员工的信心与职业预期。组织应针对员工的特点,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期和转折期,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辅导。使得员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减少由于繁琐、重复的情绪劳动而带来的倦怠感。并且,公平的晋升制度也是能提高员工希望预期的有效方法,能改善员工的倦怠情绪。塑造员工的希望品质,还可以通过丰富工作内容的方式进行,变化的工作内容能够缓冲、消除员工的疲劳感和乏味感。
4.提高员工韧性能力
提高员工的韧性主要可以通过建立员工支持系统来实现心理干预,提高抗压能力,确立良好心态,防止工作倦怠。研究表明有力的社会支持是消除工作倦怠的最重要手段,尤其是管理者的支持。本文从企业提供员工援助计划的角度来完善社会支持。员工援助计划是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为其员工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与服务支持项目。长期的员工援助计划就能让员工逐渐完成从外控转向内控的心理过程,内控者比外控者更能够理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挫折,通过调用自身积极主动的力量去克服不良情绪,加强韧性,减缓工作倦怠。
参考文献
[1]杜丽.2010年中国企业心理资本调研报告[J].人力资源管理,2011(2).
[2]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52):397-422.
[3]Luthans,F.,Youssef,C.M.,Avolio,B.J..Psychologicalcapital:Developingthehumancompetitiveedge[M].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
[4]郝明亮.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93-95.
[5]田喜洲,谢晋宇.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23-29.
[6]Brotheridge,C.,Grandey,A..EmotionalLaborandBurnout:ComparingTwoPerspectivesof“PeopleWork”[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2002,60(1):17-39.
[7]李晓艳,周二华.顾客言语侵犯对服务人员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39-47.
[8]赵简,张西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3):139-143.
[9]李晓艳,周二华.心理资本与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13,26(1):38-47.
[10]冯瑾涵,惠青山.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2010,13(19):52-54.
[11]Prins.J.T.,Hoekstra-Weebers.J.E.,Gazendam-Donofrio.S.M..TheroleofsocialsupportinburnoutamongDutchmedicalresidents.Psychology,Health&Medicine,2007,12(1).
篇9
一、目前全球总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仍然较快
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大气中CO2的浓度有379ppmv(2005年),而所有温室气体总体的浓度水平在433―477ppmvCO2当量,与Stern(2006年)设定的“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不高于550ppmvCO2当量”的目标只有约100ppmvCO2当量的距离。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一直在增长。相比1970年,目前的年排放总量增长了70%,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也增长24%。其中CO2的年排放总量比1970年代增长80%,相比1990年水平增长28%。甲烷的排放量相比1970年增长40%,相比1990年增长11%。氮氧化物的排放相比1970年增长50%,相比1990年增长11%。人口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力,IEA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仅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只有靠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对化石燃料的替代,使得全球的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才有可能使得碳排放总量出现下降态势。
从部门上看,CO2排放量增加最快的部门是电力行业和公路运输业,家庭和服务业的CO2排放量在过去35年中的排放量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2004年电力部门产生的CO2排放量占人为排放总量的27%,成为第一排放部门。从来源的角度看,2004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中,26%来自于能源供应(电力和热力),有19%来自于工业,有14%来自于农业,17%来自于土地利用,13%来自于交通运输,8%来自于居民生活、商业和服务业。
从地区和国家来看,不同地区的CO2排放趋势存在巨大差别。北美、亚洲和中东地区的CO2排放量从1972年开始都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增长越来越缓慢。前苏联地区的排放量从1990年开始则呈下降趋势,目前比1972年的水平还略低。
除了前苏联地区的国家之外,2002年二氧化碳排放比1990年有所减少的发达国家有德国、英国、瑞典和瑞士。英国的排放量减少主要原因是燃料由煤炭改为天然气,德国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则是褐煤用量大幅度减少。
还有一些国家通过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法国大幅减少化工业N2O排放量,从而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低。德国通过关闭废旧煤矿减少了45%的甲烷(CH4)排放量和30%的一氧化二氮(N2O)排放量。
二、减排政策的变化趋势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主要是采取具有综合性的经济和财政政策,包括:自愿协议、能源/二氧化碳税、排放贸易、可再生能源或热电联产生产配额、能源效率标准、对可再生能源等的直接资金鼓励如优惠费率、赠款、免税措施等等。但是这些政策随着实施情况的差别,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以能源/CO2税收为例,已经从单纯税收向“税收+补贴”的形式转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和/或降低对国外石油供应的依赖程度而开始实行能源或以燃料碳含量为依据的CO2税。由于能源/CO2税具有减少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能源/二氧化碳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
但是,后来,为了避免能源/二氧化碳税影响本国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国家对高耗能部门实行了低税率,挪威降低了海上油气生产的CO2税率,瑞典制造业的CO2税率已经改为标准税率的35%,某些能源密集型工业的税率也已经降低到接近为零税率,英国的能源密集型工业的税率仅为标准税率的20%。
为了激励节能技术的发展,又避免影响本国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多国家变税收为补贴。实行了对可再生能源和热电联产等高能效技术的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以鼓励其供应和消费。从供应端来说,主要包括对与可再生能源生产或热电联产相关的各种税收如生产税、固定资产税、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的优惠或减免。
英国政府为热电联产的发展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2002年,英国的热电联产装机为4700MW,按照政府的目标,在2010年时要建成高效的热电联产10000MW,为此英国政府对热电联产不征收气候变化税,并以税收优惠的形式对投资热电联产的企业提供投资补助。
法国对热电联产企业减少50%的企业税,地方政府可以将减少率提高到最多100%。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和降低增值税率,企业用于购买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成本将降低15%,同时,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企业一年以后可以享受加速折旧的政策。
三、对我国的启示
未来几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增长将不可避免。目前能源供应和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由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低资源消耗、低能耗的发展道路。我国应该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减排工作与推动节能技术的普及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减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缓解国内能源供应和能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大幅度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一是引导投资流向高效、节能技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投资率会在较长时间处于高位。因此引导投资流向高效、节能技术,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就会在未来出现产生巨大的节能效果,从而实现减排。
篇10
关键词:沥青路面;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养护
Eco-efficiency analysis of maintenance of asphalt pavement
Abstract:In this paper,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enance durability, reducing energy usag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paper analysis the common diseases and their reasons of asphalt pavement and recommend several reasonable curing technology by comparing energy usag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life extension of Asphalt Pavements rehabilitation and maintenance treatment to make reference for making rehabilitation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Keywords:Asphalt pavement, energy usag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aintenance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公路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中以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国家高等级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成为公路基础建设的主要标志。由于沥青路面的诸多优点,90%以上的高等级公路都采用沥青路面铺装。按照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和我国交通环境的实际情况,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相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早期修建的高等级公路陆续要进行大修,每年有6000-7000公里的沥青路面需要维修和养护,并且这个数量在不断增加。今后若干年内,在公路网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大修和养护的规模将超过在建的规模[1]。
为了处理沥青路面各种病害,已经涌现处了很多不同的工艺技术:如薄罩面、微表处、石屑封层、裂缝处理、热拌沥青修复和温拌沥青修复等技术。对于一些技术,现阶段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经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施工工艺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路面病害形式,很少从环境和能源的角度去考虑。2006年交通部颁发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给公路建设项目环保工作提供了相应的规范[2] 。“十二五”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关键期,在全世界能源即将用完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趋势下,我们应该把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选择养护和修复工艺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文章对比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维修养护工艺的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和使用寿命情况,从低碳环保和维修养护耐久综合考虑,推荐了几种合理的维修养护工艺,为制定养护策略提供参考。
2 沥青路面病害及其成因
早期病害是我国沥青路面的一大特点,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关。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养护,必须弄清楚病害的成因,对症下药。我国沥青路面的病害主要有:
(1)裂缝
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按照其成因不同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横向裂缝又分为荷载裂缝与非荷载裂缝。荷载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或施工质量低劣,或者交通严重超载,致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反复的交通荷载下,沥青面层或者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断裂[3],其主要表现为沥青面层温宿裂缝与基层反射裂缝。荷载裂缝首先在路面的低面发生,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裂缝逐点向上扩展至表面。
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沥青面层分路幅摊铺,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开裂;另一种是由于路基压实不均匀或者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的不均匀沉陷引起的。网状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引起的。路面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不足,路面材料配比不当,路面出现横向会纵向裂缝未及时处理等都可能造成网状裂缝。
(2)车辙
车辙是渠化交通的高等级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害类型之一。车辙一般是在高温季节,沥青面层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产生永久变形和塑性流动逐点形成的。车辙通常是伴随着沥青路面压缩沉陷的同时,出现侧向隆起现象,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由于半刚性基层具有较大的刚度,路面的永久变形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中。因此,为了延缓车辙的形成,主要要从提高沥青面层材料的高温性能着手。
(3)松散剥落
松散剥落主要是指沥青从矿料表面脱落。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沥青面层呈现松散状态,以致从路面剥落形成坑槽。松散剥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较差,在水或冰冻的作用下,沥青从集料表面脱落。还有可能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致使沥青老化失粘所致。
(4)表面磨光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在车辙反复滚动摩擦的作用下,集料表面逐点被磨光,有时还伴有沥青的不断上翻造成沥青路面表面磨光,尤其是在雨季常会因此而酿成车祸。。造成表面磨光的原因可能是集料的质地较软,缺少棱角或者矿料级配不当,沥青用量过多等。
(5)坑槽
沥青路面的坑槽是龟裂与松散等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3 维修养护措施及生态效应分析
目前针对沥青路面的病害已经涌现出很多维修养护工艺:如薄罩面、微表处、石屑封层、裂缝处理、热拌沥青修复和温拌沥青修复等。不同的维修养护工艺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不同,在修复和养护时,一定要根据路面结构、工艺类型和需要材料的实际数量评估维修养护工艺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沥青、石料等材料的获取、加工、运输、储存以及混合料的拌合、成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关资料显示:生产一吨沥青需要4900MJ的能量;生产一吨水泥需要4976MJ的能量;生产一吨集料需要40MJ的能量[4]。对于每一种工艺分析时,要考虑包括原材料获取、运输、加工、拌合以及维修养护施工等一个完整的过程。沥青路面维修养护的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表1,各工艺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情况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在修复方面,温拌沥青修复的能量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都少于热拌沥青修复;各种养护工艺下,不同的工艺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不同。从数据来看,HMA罩面和就地热回收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明显多于其他养护工艺;5cm厚度的能量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多于3.8cm;石屑封层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多于微表处理;裂缝密封和裂缝灌浆单位距离上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在所有养护工艺当中,雾封层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少,消耗能量最少为0.4MJ/m2,排放CO2最少为0.02kg/m2;各种工艺延长寿命情况不一,HMA薄罩面和就地热回收延长的寿命最长,可达5-10年,但这两种技术成本较高,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都较多;而雾封层最短,大约为1年,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温室气体则较少。
4 基于可持续的维修养护工艺选择
不同的病害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或者同一种病害类型可能同时采用几种方式来处理,因此在进行养护维修时,不要盲目的选择施工工艺,应该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考虑当地和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工艺,再通过其它的因素进行抉择。
由于路面维修养护成本占公路养护成本的比重较大,应优先做好路面养护成本的预测分析,运用成本管理原理, 建立相关线路交通流量、道路长度、通车年限、路面类型、地区因素等与路面养护成本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数学模型,针对预防性养护和专项工程养护方式,运用统计方法,推导各项因素的表达式,建立路面养护经费与交通量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以此构建路面维修费用模型,选择成本最低的预防性养护措施[5]。
根据前面对各种维修养护工艺的能生态效益分析情况,在选择养护工艺时,在成本选择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各个工艺的生态效益。尽量做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如:温拌沥青(WMA)修复与热拌沥青(HMA)修复对比,就地热再生与就地冷再生对比等。同时考虑各工艺延长寿命情况,做到用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论
道路维修养护必不可少的要消耗能量和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如何把消耗和排放降到最低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上面分析看来,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修复>养护。沥青路面WMA修复优于HMA修复;各种养护技术能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不尽相同,但是由于沥青路面往往是多种病害同时出现,养护技术的选择也可能不是某一种,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同时使用几种技术使能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小化,使寿命延长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争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技术[M].第一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吴光会,李浩东.浅谈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J].吉林交通科技2009(3).
[3]艾思伟.沥青混凝土路面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公路.2010,23(10).
[4]Jim Chehovits. Energy Usag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Pavement Preservation Processes for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s[A].2009.
- 上一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认识
- 下一篇:大学语文的知识点
精品范文
10温室气体排放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