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修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物修复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生物修复技术

篇1

近10年来,由于海洋在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海洋环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1989年首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MPS大会)在日本召开时仅有几十人参加,而1997年第四届IMB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时参加入数达1000多人。现在IMBC会议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出现了火红的局面。《IMBC2000》在澳大利亚刚刚开过,《IMBC2003》的筹备工作在日本已经开始,以色列为了举办们《IMBC2006》早早作了宣传,并争到了举办权。每3年一届的IMBC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前往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在各大洲,先后成立了区域性学术交流组织,如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各国还组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其中比较著名的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康州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挪威贝尔根大学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和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等。这些学术组织或研究中心不断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或工作组会议研究讨论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问题。1998年在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原《海洋生物技术杂志》与《分子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合刊为《海洋生物技术》学报(以下简称MBT),现在它已成为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刊物。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海洋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如细胞生物学及其它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1996年,中国也不失时机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言而喻,迄今海洋生物技术不仅成为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应用潜力。

1.发展特点

表1和表2列出的资料大体反映了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1.1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石

海洋生物技术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学等广泛内容,为了使其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者非常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在《IMBC2000》会议期间,当本文作者询问一位资深的与会者:本次会议的主要进步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多了。事实确实如此。近期的研究成果统计表明,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更侧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分子克隆、基因组学、分子标记、海洋生物分子、物质活性及其化合物等。这些具有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影。

1.2推动传统产业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

目前,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在水产养殖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两个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步,如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培育、贝类多倍体育苗、鱼类和甲壳类性别控制、疾病检测与防治、DNA疫苗和营养增强等;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开发分离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测定分子组成和结构及生物合成方式、检验生物活性等,已明显地促进了海洋新药、酶、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等新一代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

表1近期IMBC大会研讨的主要内容

表2近期IMBC大会和《MarineBiotechnology》学报论文统计表

1.3保证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海洋环境、治理污染,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更加有效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应用发展领域,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它都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出来。目前已涉及到的研究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如生物降解和富集、固定有毒物质技术等)、防生物附着、生态毒理、环境适应和共生等。有关国家把“生物修复”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工程手段,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制定了海洋环境生物修复计划,推动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与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有关的海洋政策始终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其中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策略、海洋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海洋生物技术对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转基因种类的安全性及控制问题、海洋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关系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倍受关注。

2.重点发展领域

当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发展领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基础

弄清海洋生物胚胎发育、变态、成熟及繁殖各个环节的生理过程及其分子调控机理,不仅对于阐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分子调控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于应用生物技术手段,促进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及调控其生殖活动,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主要包括: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甲状腺激素受体、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一催乳激素、渗透压调节激素、生殖抑制因子、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诱导因子、性别决定因子和性别特异基因等激素和调节因子的基因鉴定、克隆及表达分析,以及鱼类胚胎于细胞培养及定向分化等。

2.2基因组学与基因转移

随着全球性基因组计划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各种生物的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海洋生物的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自然成为海洋生物学工作者研究的新热点。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对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包括鱼、虾、贝及病原微生物和病毒)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同时进行特定功能基因,如药物基因、酶基因、激素多肽基因、抗病基因和耐盐基因等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基因转移作为海洋生物遗传改良、培育快速生长和抗逆优良品种的有效技术手段,已成为该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近几年研究重点集中在目标基因筛选,如抗病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等作为目标基因;大批量、高效转基因方法也是基因转移研究的重点方面,除传统的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和携带法外,目前已发展了逆转录病毒介导法,电穿孔法,转座子介导法及胚胎细胞介导法等。

2.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

随着海洋环境逐渐恶化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子之一。开展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制有效防治技术的基础;同时,开展海水养殖生物分子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弄清海水鱼、虾、贝类的免疫机制对于培育抗病养殖品种、有效防治养殖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已成为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重点是病原微生物致病相关基因、海洋生物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系的建立、海洋生物免疫机制的探讨、DNA疫苗研制等。

2.4生物活性及其产物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利用是当今海洋生物技术的又一研究热点。现人研究表明,各种海洋生物中都广泛存在独特的化合物,用来保护自己生存于海洋中。来自不同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在生物医学及疾病防治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如海绵是分离天然药物的重要资源。另外,有一些海洋微生物具有耐高温或低温、耐高压、耐高盐和财低营养的功能,研究开发利用这些具特殊功能的海洋极端生物可能获得陆地上无法得到的新的天然产物,因而,对极端生物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抗肿瘤药物、工业酶及其它特殊用途酶类、极端微生物定功能基因的筛选、抗微生物活性物质、抗生殖药物、免疫增强物质、抗氧化剂及产业化生产等。

2.5海洋环境生物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比生物降解含义更为广泛,又以生物降解为重点的海洋环境生物技术。其方法包括利用活有机体、或其制作产品降解污染物,减少毒性或转化为无毒产品,富集和固定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等),大尺度的生物修复还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等。应用领域包括水产规模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城市排污以及海洋其他废物(水)处理等。目前,微生物对环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降解过程的生化机理、生物传感器、海洋微生物之间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和互利机制,抗附着物质的分离纯化等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3.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1发育与生殖调控

应用GIH(性腺抑制激素)和GSH(性腺刺激激素)等激素调控甲壳类动物成熟和繁殖的技术[1],研究了甲状腺激素在金绍生长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水平在大脑中最高,在肌肉中最低,而在肝、肾和鳃中表达水平中等,表明甲状腺素受体在成体金银脑中起着重要作用[1],对海鞘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进行了鉴定,分离到30个同源框基因[1],建立了青鳉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1],建立了青鳉胚胎干细胞系并通过细胞移植获得了嵌合体青鳉[1],建立了虹鳟原始生殖细胞培养物并分离出Vasa基因[2],进行斑节对虾生殖抑制激素的分离与鉴定[2],应用受体介导法筛选GnRH类似物,用于鱼类繁殖[2],建立了海绵细胞培养技术,用于进行药物筛选[2],建立了将海胆胚胎作为研究基因表达的模式系统[2],通过基因转移开展了海胆胚胎工程的研究[2],研究了人葡糖转移酶和大鼠已糖激酶cDNA在虹鳟胚胎中的表达[3],建立了通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活性测定海水鱼苗细胞增殖速率的方法[3],研究了几丁质酶基因在斑节对虾蜕皮过程中的表达[4],从海参分离出同源框基因,并进行了序列的测定[4]。

3.2功能基因克隆

建立了牙鲆肝脏和脾脏mRNA的表达序列标志,从深海一种耐压细菌中分离到压力调节的操纵子,从大西洋鲑分离到雌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基因,从挪威对虾中分离到性腺抑制激素基因[1];将DNA微阵列技术在海绵细胞培养上进行了应用,构建了班节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海洋红藻EST,从海星卵母细胞中分离出成熟蛋白酶体的催化亚基,初步表明硬骨头鱼类IGF-I原E一肽具有抗肿瘤作用[2];构建了海洋酵母De—baryomyceshansenii的质粒载体,从鲤鱼血清中分离纯化出蛋白酶抑制剂,从兰蟹血细胞中分离到一种抗菌肽样物质,从红鲍分离到一种肌动蛋白启动子,发现依赖于细胞周期的激酶活性可用作海洋鱼类苗种细胞增殖的标记,克隆和定序了鳗鱼细胞色素P4501AcD-NA,通过基因转移方法分析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分离和克隆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建立了适宜于沟绍遗传作图的多态性EST标记,构建了黄盖鲽EST数据库并鉴定出了一些新基因,建立了班节对虾一些组织特异的EST标志,从经HirameRhabdovirus病毒感染的牙鲆淋巴细胞EST中分离出596个cDNA克隆[3];用PCR方法克隆出一种自体受精雌雄同体鱼类的ß一肌动蛋白基因,从金鲷cDNA文库中分离出多肽延伸因子EF-2CDNA克隆,在湖鳟基因组中发现了TC1样转座子元件[4];鉴定和克隆出的基因包括:南美白对虾抗菌肽基因、牡蛎变应原(allergen)基因、大西洋鳗和大西洋鲑抗体基因、虹鳟Vasa基因、青鳉P53基因组基因、双鞭毛藻类真核启始因子5A基因、条纹鲈GtH(促性腺激素)受体cDNA、鲍肌动蛋白基因、蓝细菌丙酮酸激酶基因、鲤鱼视紫红质基因调节系列以及牙鲆溶菌酶基因等[1—4]。

3.3基因转移

分离克隆了大马哈鱼IGF基因及其启动子,并构建了大马哈鱼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载体[1]。通过核定位信号因子提高了外源基因转移到斑马鱼卵的整合率[1],建立了快速生长的转基因罗非鱼品系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对转基因罗非鱼进行了三倍体诱导,发现三倍体转基因罗非鱼尽管生长不如转基因二倍体快,但优于未转基因的二倍体鱼,同时,转基因三倍体雌鱼是完全不育的,因而具有推广价值[2];研究了超声处理促进外源DNA与金鲷结合的技术方法,将GFP作为细胞和生物中转基因表达的指示剂;表明转基因沟鲶比对照组生长快33%,且转基因鱼逃避敌害的能力较差,因而可以释放到自然界中,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危害[3];应用GFP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了斑马鱼转基因的条件优化和表达效率[3];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方面,构建了海洋生物抗菌肽及溶菌酶基因表达载体并进行了基因转移实验[2];在转基因研究的种类上,目前已从经济养殖鱼类逐步扩展到养殖虾、贝类及某些观赏鱼类[2.3]。通过基因枪法将外源基因转到虹鳟肌肉中获得了稳定表达[4]。

3.4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多样性

研究了将鱼类基因内含子作为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应用SSCP和定序的方法研究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几种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1]。研究了南美白对虾消化酶基因的多态性[1];利用寄生性原生动物和有毒甲藻基因组DNA的间隔区序列作标记检测环境水体中这些病原生物的污染程度,应用18S和5.8S核糖体RNA基因之间的第一个内部间隔区(ITC—1)序列作标记进行甲壳类生物种间和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2];研究了斑节对虾三个种群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用PCR技术鉴定了夏威夷Gobioid苗的种类特异性。通过测定内含子序列揭示了南美白对虾的种内遗传多样性,采用同功酶、微卫星DNA及RAPD标记对褐鳟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评价,在平鱼鉴定并分离出12种微卫星DNA,在美国加州鱿鱼上发现了高度可变的微卫星DNA[3];弄清了一种深水鱼类(Gonostomagracile)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并发现了硬骨鱼类tRNA基因重组的首个实例,测定了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水轮虫的卫星DNA序列,用RAPD技术在大鲮鲆和鳎鱼筛选到微卫星重复片段,从多毛环节动物上分离出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DNA,用RAPD技术研究了泰国东部泥蟹的遗传多样性[3];用AFLP方法分析了母性遗传物质在雌核发育条纹鲈基因组中的贡献[4]。

3.5DNA疫苗及疾病防治

构建了抗鱼类坏死病毒的DNA疫苗[1];开展了虹鳟IHNVDNA疫苗构建及防病的研究,表明用编码IHNV糖蛋白基因的DNA疫苗免疫虹鳟,诱导了非特异性免疫保护反应,证明DNA免疫途径在鱼类上的可行性,从虹鳟细胞系中鉴定出经干扰素可诱导的蛋白激酶[2];建立了养殖对虾病毒病原检测的ELISA试剂盒,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了虾类的病毒性病原,将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用于海洋环境监控,研究了抗病基因转移提高鲷科鱼类抗病力的可行性,研究了蛤类唾液酸凝集素的抗菌防御反映[2];研究了一种海洋生物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3];建立了测定牡蛎病原的PCR—ELISA方法[3];研究了LatrunculinB毒素在红海绵体内的免疫定位[4]。

3.6生物活性物质

从海藻中分离出新的抗氧化剂[1],建立了大量生产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海藻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通过海绵细胞体外培养制备抗肿瘤化合物的方法[1];从不同生物(如对虾和细菌)中鉴定分离出抗微生物肽及其基因,从鱼类水解产物中分离出可用作微生物生长底物的活性物质,海洋生物中存在的抗附着活性物质,用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抗受孕剂,从蟹和虾体内提取免疫激活剂,从海洋藻类和蓝细菌中纯化光细菌致死化合物,海星抽提物在小鼠上表现出批精细胞形成的作用,从海洋植物Zosteramarina分离出一种无毒的抗附着活性化合物,从海绵和海鞘抽提物分离出抗肿瘤化合物,开发了珊瑚变态天然诱导剂,从海胆中分离出一种抗氧化的新药,在海洋双鞭毛藻类植物中鉴定出长碳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8),表明海洋真菌是分离抗微生物肽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理想来源[2];发现海洋假单胞杆菌的硫酸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活性,从硬壳蛤分离出谷光甘肽一S一转移酶,从鲤血清中分离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从海绵中分离出氨激脯氨酸二肽酶,从一种珊瑚分离出具DNA酶样活性的物质,建立了开放式海绵养殖系统,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大量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海绵原料[3];从虾肌水解产物中分离到抗氧化肽物质[4];从一?趾Q笙妇蟹掷氪炕鯪一乙酸葡糖胺一6一磷酸脱乙酸酶[4]。

3.7生物修复、极端微生物及防附着

研究了转重金属硫蛋白基因藻类对海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表明明显大于野生藻类[1],研究了石油降解微生物在修复被石油污染的海水环境上的可疗性及应用潜力[1];研究了海洋磁细菌在去除和回收海水环境中重金属上的应用潜力[1];用Bacillus清除养鱼场污水中的氮,用分子技术筛选作为海水养殖饵料的微藻,开发了六价铬在生物修复上的应用潜力,分离出耐冷的癸烷降解细菌,研究了海洋环境中多芳香化烃的微生物降解技术[2];从噬盐细菌分离出渗透压调节基因,并生产了重组Ectoine(渗透压调节因子),从2650米的深海分离到一种耐高温的细菌,这种细菌可用来分离耐高温和热稳定的酶,在耐高温的archaea发现了D型氨基酸和无氧氨酸消旋酶,测定了3种海洋火球菌的基因组DNA序列,借助于CROSS/BLAST分析进行了特定功能基因的筛选,从海底沉积物、海水和北冰洋收集了1000多种噬冷细菌,并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到多种冷适应的酶[2];建立了一种测定藤壶附着诱导物质的简单方法,研究了Chlorophyta和共生细菌之间附着所必需的形态上相互作用,研究了珊瑚抗附着物质(dterpene)类似物的抗附着和麻醉作用[3];分析了海岸环境中污着的起始过程,并对沉积物和附着物的影响进行了检测[4]。

4.展望与建议

篇2

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可知,外来物种入侵主要包括对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入侵。海洋是陆地面积的近2.5倍,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因其开放程度相比陆地更高因而更容易发生物种的转移,因此,对自然海域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对陆地系统的物种入侵来说影响范围更大、时间更长久,控制和治理也更加困难。同时,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入侵还可能对沿海国国家主权构成威胁。因此海洋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比陆地生物多样性更为特殊的潜在危险性。但现实是,在海洋生物入侵方面,无论立法还是研究都落后于陆地生物入侵的防治。预防和控制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证沿海国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一、海洋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特殊危害

目前,理论研究领域对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通过分析、研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于外来物种和外来物种入侵所下的经典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海洋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某海洋物种通过自然途径或是人类有意无意的活动,被引入到其他海域生态系统,其建立的族群影响和威胁到了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对当地海域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海洋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入两类。自然因素入侵诸如洋流运动,热带风暴等自然原因导致的物种转移;人为活动引入包括船底携带外来附着生物,压舱水,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等。相较于陆地物种入侵,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具有一定的特殊危害性。

首先,入侵的海洋生物会破坏本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区域生物的独特性,威胁本地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入侵物种可能通过占据当地物种的生态位,建立起自己的种群,逐步消灭当地种族群,打破了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它们还可能与本土物种进行杂交,对本地物种遗传多样性造成破坏。同时,还会破坏当地海底的自然原貌和特有景观,比如珊瑚礁。此外,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很可能连续爆发赤潮,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其次,入侵的海洋生物可能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当地经济上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危害农林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景观破坏进而影响旅游业的收入等,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改变生态系统。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被40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损失是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导致的。

最后,入侵的海洋生物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海洋入侵物种有可能携带着一定的寄生细菌或病原体,这将对本地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海水养殖类的物种,经常会携带各种病毒和病原体,稍有不慎就会在引入地区爆发疾病。例如,从1993年起,我国海水养殖对虾开始流行大规模病毒侵害,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当时从台湾等虾病流行地区引进了带病毒的苗种。

海洋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由于海洋处在地球的最低处,各种废弃、污染物质最终都将进入海洋,海水通过洋流运动进行着不停地流动,污染的来源往往难以确定。同时,海上作业的科学技术要求极高,海洋物种一经破坏便难以修复,损害结果往往是无法挽回的。尽管,目前已有二十余部有关外来物种入侵预防及管理的国际公约,但专门解决海洋和水生环境生物入侵问题的国际法律规制却发展缓慢,落后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对生物入侵防治的国际法律规范,也与海洋物种愈发严峻的形势不相适应。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特殊性探析

源于德国环境法的风险预防原则,最初的核心是社会应当通过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来避免破坏环境。以第二次保护北海国际会议为开端,也就是从海洋环境保护开始,风险预防原则逐渐进入国际环境法领域。由于环境保护领域的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伦理、科学等多方面问题,哪怕是在海洋环境领域,目前在国际上都很难对风险预防原则下一个统一或权威的定义。但人们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价值角度是一致的,根据大量的国际条约和会议宣言对于该原则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该原则的核心要素:

首先,环境风险的潜在危害被怀疑达到了一定严重的程度。环境风险是指公众对环境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的认识,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的环境风险几乎是不可控制的,而人为的环境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人类利用、开发、获取资源的活动,当这些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风险达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应当及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和扩大。当然,风险程度因地区和适用范围而异,各国可以基于自身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进行衡量。

其次,发生的风险与其将要产生的危害的因果关系中存在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尚未取得支撑该因果关系的确切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在面对从未遇见过的新型海洋环境问题时,必然会存在不确定的认识。但是,这种科学的不确定性不能作为延迟行动或拒绝行动的理由,否则,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或许将遭受更为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这种损害远比提早做好预防措施的人力财力耗费大得多,更何况人类的生命健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最后,风险预防原则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正确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目前国际公认的风险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禁止与限制、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和清洁生产等。各国应当在本国能力范围内,最大化地就现有水平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以之为重要参考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环境风险。但是从上面对于科学不确定性的论述可以得知,这种不确定性会对成本效益分析构成一定的局限,人类只能够按照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科技水平进行分析,在将来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与成本一一效益相违背的。因此,环境风险的成本效益分析只具有参考价值,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决定性依据。

三、风险预防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中的适用

如上所述,海洋生物入侵问题所带来损害结果是灾难性的,但如今,该问题愈演愈烈的现状似乎还没有唤起人类的危机意识。风险预防原则在这一问题上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在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上引入风险预防原则,并配以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国际协作,必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有力的保护。

(一)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必要性

1.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海洋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

国际海事组织指出,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对全球海洋健康造成致命威胁的元凶之一。海洋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入侵途径多样,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土著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占据后,就很难再继续繁衍,只有逐渐消亡这一条路。海洋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复存在。风险预防原则正好与这一点相对应,只要出现对本地海洋物种产生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2.适用风险预防原则弱化了海洋生物入侵对于科学因素的高要求

在无法预知环境对外来物种吸纳能力的情况下,根据法不禁止即允许的理论,现行法律一般默认不能证明对环境有害的即视为环境安全的的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上,无论是在事前预测还是事后治理上都对科学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在风险与损害的因果关系上一定会存在着科学的不确定性,若是都以无法证明对环境有害而逃避责任,那么必然会放纵外来物种的入侵。采用风险预防原则可以在这点上做到很好的弥补,各个国家都不得以缺乏准确的科学依据为理由,延迟或拒绝采取预防措施使海洋生物入侵带来的损害最小化。

3.对于海洋物种多样性的预防保护符合成本效益理论

在应对海洋物种入侵问题上,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实比较难以适用。一方面是海洋环境复杂性、变化性的特点使得这种预防成本难以精确估测,另一方面是从历史上来看,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一问题的保护,一直以来都遭到忽视,人类通常只会看到引入物种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不会考虑本地稀有物种所拥有的更为长久的生态利益。海洋物种一旦灭绝就无法修复,其生态价值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贯彻风险预防原则防止海洋生物入侵所带来的效益一定远远大于事后修补所花费的成本。

在防治海洋生物入侵方面,较之损害预防原则,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明显更为合适。下面以船舶压载水这种海洋物种入侵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为平衡船舶,保证安全航行,在船舶离岸时底舱都要注入一定的水体,当船舶装载为了空出吨位,就得将水体排除舱外,这样就产生了在不同海洋生态系统间进行的压载水排入和排出活动,同时发生无意的物种引入行为。据估计,船舶每年将约百亿吨压载水带到世界各地,几乎每九个星期就会在世界各地发现一种新的入侵者。这种合法的人类活动所引起外来海洋物种的入侵,比违法活动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并且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风险预防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的防治上更加有效用。压载水所携带的外来物种往往会对本地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土著物种若是遭到排挤直至灭绝,这种后果是无法修复、无法逆转的。若是等到破坏后再进行治理,地球生态利益所遭受到的损失将难以估算。目前,将有害水生物体引入新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被确定为全球海洋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因此,不仅在船舶压载水排放之前必须对排放地以及压载水中的生物进行调查,还应当在本国的能力范围之内采取足够的措施进行预防,比如及时清理压载水中的沉积物等。即便存在尚未确定的科学证明,也应当将预防措施最大化,倘若污染,便再没有进行治理的机会。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适用

1.将风险预防原则确立为制定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

将一项原则能够尽快用于解决现有问题,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以该原则为中心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如前所述,海洋生物入侵问题具有特殊性和不可逆转性,针对这类问题法律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弥补其稳定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空白,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损害的目的。例如我国1988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在立法宗旨、预防原则的精神,提出的诸多诉求,但遗憾的是该法并未明确设立风险预防原则,制度设计等方面或多或少渗透着风险其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风险社会所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上更是如此。把风险预防原则正式确立为制定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环境立法中将该原则的几个要素一一科学的不确定性、危害结果的不可逆转性、本国范围内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等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中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能减轻海洋物种遭到破坏的程度。

2.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方面的先进措施

对于海洋生物入侵问题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最富有经验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早在1991年,澳大利亚为预防及控制由压舱水携带引入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颁布了《压舱水管理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执行的关于压舱水方面规定的法律。该法明确要求压舱水排放前要进行交换并去除其中的沉积物。1999年,为保护自然物种,《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全法》第一章第3条中规定了预防灭绝、促进受威胁物种的恢复和为鲸建立保护区等措施。此外,还要求行政机关制定有关生物多样性事务的决策时必须适用风险预防原则。2001年7月起,澳大利亚还加强了对进入其沿海地区船舶的压舱水管制。凡是由管制机构评估后显示含有危险外来海洋物种的高威胁度船舶,必须在公海更换压舱水。这种典型的风险预防方法可以成为我国国内法关于这方面防治的典范。

还有一些国家根据风险预防原则制定具体措施,并且对这类措施给予法律保障。例如,1993年,德国于《遗传工程法》第6条中规定,从事遗传改性生物体的任何人必须进行风险评价,这种评价程度应当根据最佳实践、适用最佳可行技术以避免对人类、自然和环境的潜在危害。而比利时、奥地利等国的相关法律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定。

3.加强国际协作

由上述海洋的特殊性可以知道,海洋物种的维系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不是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就能做到的。防止海洋物种入侵,必须要加强国际协作,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国际公约对这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1982年《海洋法公约》第196条规定: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由于在其管辖或控制下使用技术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或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环境某一特定部分引进外来的或新物种致使海洋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和有害的变化。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更是多处涉及了风险预防原则。其中第8条规定,各成员国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计划或其他管理战略,建立保护区,重建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促进受威胁物种的复原,防止引进、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2000年的《卡塔赫纳议定书》第15, 16条中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更是充分体现了风险预防精神。

篇3

迈向海洋

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海洋生物化妆品主要取材于两大类群,即具有各类活性作用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与海洋植物)和海洋矿物。由于海洋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种类复杂的有机物,含量低且分离困难,因此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在分离技术没有得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提取和后期处理的方式都很普通,只是获得海藻当中的某些简单成分,海洋生物化妆品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滞缓期。

随着高精仪器、技术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海洋科技得到突破,从海洋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型化合物已经占了10,000多种,其中申请专利的化合物有200多种。与此同时,一些世界著名的化妆品公司凭借先进的化妆品领域技术相继推出自己的海洋生物护肤品产品,国内化妆品亦闻风而动,在海洋化妆品方面大下苦功,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个趋势:以新型海洋活性成分为核心的化妆品,已在美容护肤领域崭露头角并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容院线的护理也刮起了畅快淋漓的海洋之风。

海藻美体排水护理

技术支持/PALAISAP贝黎诗专业美容中心

贝黎诗的海藻美体排水护理融合了西方生态与东方物理治疗的精髓,撷取海洋中的宝贵元素,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让这些藏身于海洋中的海藻、海泥、海水及海洋生物,各自发挥潜藏的神奇能力,充分活跃细胞,促进循环代谢,改善橘皮组织、水肿及肥胖现象,令肌肤紧实年轻。

1.放松

在疗程开始前,让顾客舒服地俯卧,美容师用背部松筋按摩手法,约按摩15分钟。

2.祛角质

提前将身体祛角质霜用5毫升热水加热、稀释,然后均匀地涂抹全身,以打圈方式按摩磨砂、祛角质,深层清洁肌肤的死皮及油脂、污垢。

3.清洗

用温水清洗掉磨砂及祛除的死皮。

4.敷膜

整个疗程的关键便是这步敷膜兼按摩,其采用的海藻排水身体膜由胶囊和精华A、精华B混合而成。首先打开胶囊,将粉末倒入量杯,加120毫升冷水到“EA”线,再加40毫升精华A到“A”线,最后加20毫升精华B到“B”线,搅拌至呈喱状,体膜便准备完成。以法式放松按摩手法将体膜轻轻涂抹全身,并轻柔按摩30分钟。按摩的同时可以促进体膜的吸收,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排出体内毒素及过多水分。

5.包电毯

敷完膜,包好台布,再包裹电热毯,持续20分钟,促进体膜内的海洋精华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裹电毯的同时美容师可进行约5分钟头部按摩放松。

6.冲洗

在这个环节,美容师建议只用水冲淋,不使用沐浴露,这样可以自然留住体膜中的营养,利于皮肤的后续吸收。

7.保护

最后选用海洋精华类产品呵护全身皮肤。其中海藻紧致霜用于局部肥胖部位,能有效紧致肌肤,预防及抵抗橘皮组织,身体水分乳液或深层滋养保湿霜则以安抚的手法涂抹于全身,更好地舒缓肌肤,为肌肤提供持久保湿、滋润的保护。

爱可登海洋健康滋润SPA疗法

技术支持/深圳市骄毕特贸易有限公司

ALGOTHERM DAY SPA带你体验自然的享受,点一盏散发海洋气息的薰香灯,来杯最纯味的海藻茶,聆听最纯净的海洋音乐,静静地沉浸在淡蓝色的海水中,没有尘嚣、没有杂念……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和惬意。完美的海洋SPA配上完美的产品系列,让你从健康中体会美丽。今天我们将带你进入法国天然纯美的ALGOTHERM爱可登海洋健康滋润SPA疗法。

1.海洋芳香泡浴

海洋SPA疗法的第一个环节是海洋芳香泡浴。我们推荐的是ALGOTHERM经典泡浴海藻浴盐。

美容师将准备好的海藻浴盐溶于水中,温润的水瞬间变得湛蓝透彻,滴入十二滴复方减压精油,令浴盐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迅速释放出来。沉浸于淡蓝色的海水中,周围弥漫着淡淡的海洋精油气息,轻闭眉目,仿佛已置身于广阔的海洋之中……ALGOTHERM海藻浴盐能提供活化机体的基本必要元素,舒缓疲劳及肿痛,促进表皮微循环,维持肌肤水分,有减压及瘦身功效。最突出的是泡浴过后的滋润效果,即刻让肌肤光滑柔软,并能有效维持5~6天之久。

2.海藻排毒磨砂

法国美体专家指出,在进行任何身体保养及疗程护理时,清除身体老化角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积聚的老化角质会使肌肤暗淡无光并降低养分的吸收率。在这里,我们选用了ALGOTHERM海藻排毒磨砂。当蕴含多种海藻精华及无机盐成分的海洋身体磨砂轻柔而均匀地抹于全身时,能感觉到一颗颗细小的盐粒在全身肌肤上轻柔地滚动。除了能有效吸收多余皮脂,清除肌肤深层污垢之外,更能为促进肌肤细胞再生提供弹性蛋白,加强随后养分的吸收。更值得一提的是,角质清除过后,即使不擦乳液肌肤也一样丝滑润泽。

3.全身CROMO能量按摩

这是海洋SPA疗程中最放松的步骤。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能享受最专业的CROMO能量按摩外,更能享受到ALGOTHERM爱可登润泽身体精油带给你的晶莹剔透水嫩肌肤。这时淡蓝色的精油液体及淡淡的香味让你幻逸于海洋之中,结合了鱼肝油提取液、维生素E及多种海藻精华成分的精油,其高效渗透力充分润泽身体,让肌肤喝足水分。随着美容师柔软的双手弹跳于肌肤上,自己也能即刻感觉到肌肤如丝般光滑软润。按摩后,精油内独特的香味会持久留于肌肤上,让人神清气爽。

4.能量盈润矿物美体膜活肤

这是整个SPA的精髓所在,能让肌肤真正呈现完美。在这环节中,我们从ALGOTHERM爱可登十一种体膜中选出能量盈润矿物膜。在上体膜之前,先使用特定的完美纤形引导液滋润肌肤,让肌肤完全滋润并引导体膜养分吸收。随后使用的能量盈润矿物膜内含昆布海藻、钙化海藻及植物精华等混合成分,加以热海水调配,滴十二滴香味芬芳的ALGOTHERM复方活力精油,能给予肌肤真正的补充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治疗,并有效舒缓及消除机体疲劳,滋润肌肤、加速基础代谢、提高肌肤抵抗力、强化免疫系统,真正达到减压放松的效果。

3类肌肤的海洋化补水秘方

清爽保湿

很多人以为干性肌肤的人才会成为缺水大户,其实不然。所有类型的肤质,都可能成为缺水的对象。对于油性肌肤,补水最关键的是要彻底地清洁和保湿肌肤。最好选择质地清爽、具有控油效果、同时还能高度保湿的产品。由于海生海藻内含有丰富且互相制约平衡的生物元素,因此含有海藻类成分的亲水性控油乳液、保湿凝露,喷洒矿泉水或化妆水是推荐给顾客的首选。

亲油补水

干性肌肤补水最重要的是涂含有透明质酸和植物精华等保湿配方的滋润型乳液,干性皮肤角质层水分减少,皮肤易出现的细小裂痕,所以在给皮肤补水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油分,由于海藻类表层所含的粘滑成分具高度保湿效果,用后肌肤保湿柔软,不会出现紧绷感,因此可以给顾客推荐亲油性的一些海洋性动植物油类滋润产品,即产品高度补水但并不油腻,以免增加皮肤的油脂负担。

适度保养

拥有中性肌肤的人是属于肌肤的幸运儿,可以给顾客推荐与其肌肤Ph值相近的保养品,因为很多化妆品中都含有保养及保湿的成分,所以只要喷洒适度的脸部矿泉水外加适当的按摩即可。海生海藻具有独特的再生性,同时细胞内部具有浓缩的直接吸水元素,因此普通的海藻类护肤品也是不可多得的中性肌肤的保养品。

CSC推荐:

1.THAL’ION水漾保湿面霜

含新鲜海藻精华,为肌肤重建及密集锁水保湿网络,令肌肤常处水嫩湿润状态,增加养分滋润,阻止水分流失,同时对抗导致肌肤老化的自由基,尽展年轻弹性、柔嫩美白。

2.贝佳斯高效妍白再生活化修护眼膜

(精华液+骨胶原眼膜)

采用自大青鲨的纯正骨胶原,强化及修护真皮层内的弹性及骨胶原纤维,促进细胞再生,深层滋润肌肤及锁紧皮肤底层内的水分,令双眼焕发光彩。

3.思妍丽香薰水分修护霜

独特技术,将滋润肌肤的最佳元素花卉精华油和海藻萃取物完美结合,利用水分微循环技术,帮助循环、保留并刺激肌肤产生水分,保持肌肤润泽健康。

4.岱蔻儿舒缓水分面膜

含可承受14天缺水状态的海藻提取精华,在夜间松弛神经,强效舒缓保湿,能使肌肤焕然一新,立即恢复最佳水分状态,使肌肤舒适柔软。

5.欧琳格全天候锁水保湿乳液

肌肤的娇嫩和柔滑都依赖于水分的维持,其特有的超强保湿因子结合蜂蜡成分快速渗透至肌肤深层,促进细胞间的水分流动,保持水分运动的理想状态,二十四小时锁住水分。

6.思蒂身体滋润营养乳液

汲取海藻、海洋矿物盐及微量元素精华,内含小球藻和维生素成分,能有效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为肌肤提供保湿、滋养功效。

海洋类成分带来的持续美白

关键配方

判断一款美白产品是否有美白功效,最关键的是从其产品配方来看。如果一款化妆水配方中含有足量的美白活性成分,借助其水质易于渗透和被吸收的特点,就可以发挥较深入的美白作用,达到美白效果。如可作用于尚未形成的隐约淡色斑,也能促进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减少,进行美白。

成分鉴定

有一种美白品从古流传至今,它就是美誉中外的珍珠粉。一枚来自海洋的珍珠含有钙、镁、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还有18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必需氨基酸,多种蛋白质和短肽、生长促进因子及以目前科学技术尚无法进行研究的活性因子。珍珠粉涂面后通过促进人体肌肤超氧化物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保持皮肤白皙,同时还可防止皮肤衰老、起皱。选择珍珠粉要分清珍珠粉、珍珠层粉及假冒珍珠粉的云母粉,优质的珍珠粉才会对美肌有益。

肤质解析

干性肌肤应该把美白与补水结合起来,油性肌肤美白的关键是彻底清洁皮肤。混合性肌肤的T字部位容易出油,产生斑点及毛孔粗大,因此在美白之前要调理好水油平衡,同时注意保湿干燥的双颊。不同的美白成分适用于不同肤质的肌肤,而添加全天然珍珠粉的美白化妆品适用于所有肤质,长期使用(服用)全天然珍珠粉,不仅美白肤色,对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有显著功效。

CSC推荐:

1.THAL’ION亮采能量美白素

含新鲜海藻精华,给予细胞能量,加速修复底层细胞,减褪皱纹,增加胶原弹性,强化天然保护膜,帮助细胞锁紧水分,令肌肤细致柔软,均匀净白,击褪导致衰老的自由基。

2.岱蔻儿海洋轻柔角质霜

含欧洲海莲子精华,面膜式与无颗粒的质地,能轻柔地深层祛除老化角质,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温和无刺激,使肌肤绽放白皙细嫩光彩。

3.欧琳格强效美白精华素

含甘草萃取物、熊果苷、含羞草等植物精华,可迅速渗透至皮肤深层,促进色素分解,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调整细胞的代谢功能,使皮肤透亮有光泽。

4.肌丝奥美白补给霜

含橘子、柠檬精华油等植物精华成分,有效分解黑色素,给肌肤最温和的美白呵护,令皮肤光泽柔滑,自然白皙。

5.思蒂海洋生物科技柔软祛角质

汲取海藻、海洋矿物盐及微量元素精华,内含小球藻及杏仁油精华,可柔和软化粗糙表皮,细致肌肤纹路,令肌肤如丝般柔滑。

6.爱可登白钻祛斑修护晚霜

蕴含独有的美白专利配方及抗衰老活跃成分,其美白复合物能促进细胞再生,绿海藻精华能深入皮肤底层,帮助骨胶原增生。果酸成分能清洁肌肤中的污垢,于晚间击褪黑色素,令肤色均匀无瑕,嫩白剔透。

海风般享受的防御修复

全面防晒

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大概可以概括为:UVA引起的长期慢性的伤害和UVB引起的即时而严重的伤害。要做好肌肤的防护工作,选用的化妆品一定要兼具抵御UVA和UVB的双重功能,即防晒产品上标有分别针对紫外线中的UVA、UVB的PA、SPF标识。含有海藻类成分的化妆品除了可以提高肌肤的保湿度之外还可提高肌肤的免疫力,强化肌肤的防护功能,由于造价不高,所以可以在炎热的夏天多次使用,有些护肤品还添加了冰凉成分,令人真正能体验到冰凉防晒的真正感觉。

问题肌肤

肌肤修复包含了对问题肌肤的预防、急救、强化等多重概念,对预防肌肤的衰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容师需要针对晒伤的具体情况进行修复,敏感性肌肤一般选择抗敏产品调理,再进行保湿护理。由于压力、熬夜等造成的(准)问题肌肤则需急救、舒缓两者兼顾。我们一般都认为珍珠只有美白功效,但实际上珍珠的收敛及消炎作用也不可小视,上好的珍珠粉可以解决痘痘甚至发炎症状,还可以舒缓、镇静肌肤。

双管齐下

不管是进行怎样的肌肤修复,都要谨记的是兼顾到深层修复和表层修复两种,这两种方式的修复功效完全不同。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为皮肤提供营养,吸收是关键;后者的功能是为皮肤增加一层修护膜,防止外界不良环境对皮肤的侵害。在这方面,从一些海洋鱼类提取的胶原蛋白是上上之选,因此也成为推荐给顾客进行深层修复的上佳护肤品。

CSC推荐:

1.THAL’ION亮采美白防晒霜SPF25

含新鲜海藻精华,有效防止紫外线、空气污染对肌肤的伤害,促进肌肤的正常代谢,使肌肤自然更新,多层美白保湿因子令肌肤更加柔亮。

2.欧琳格高效美白防晒乳SPF40

含过滤因子、矿物质粉、甘油和维生素E,能有效阻隔阳光对肌肤造成的伤害,同时能够滋养和舒缓被灼伤的肌肤,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抑制色素生成,防止皮肤老化。

3.肌丝奥玫瑰水

用玫瑰花瓣蒸馏而成的100%纯正玫瑰水,能效消除肌肤炎症,舒缓晒红的肌肤,同时美白软化肌肤,令肌肤柔嫩。

4.怡乐海藻钙复合粉

原料取自被誉为“清净海域”的北大西洋爱尔兰近海的红藻,其特有的蜂窝状多孔结构能使其富含的天然镁、硼、锌等多种营养素彻底被人体吸收,增加肌肤抵御能力,令皮肤更加健康亮泽。

5.思蒂海洋精华紧肤霜

含螺旋藻及南瓜子精华,有效刺激肌肤骨胶原纤维合成,修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肌肤老化、松弛,恢复肌肤紧实与弹性。

篇4

一、海洋产业确立优势地位

从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这是青岛市海洋产业在2013年中的最大变化。自2013年年初开始,青岛市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一产领域,青岛市出台远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吸引了19家远洋渔业公司来青岛注册,建成和在建远洋渔船达到51艘,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渔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青岛市海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增长1.7%。在二产方面,青岛市以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要突破点,船舶海工产业预计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0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7.4%。以航运、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预计2013年青岛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6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4位,国际邮轮母港启动片区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同时青岛市完成了“千万平方米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设施工程”建设工作。2013年青岛市海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增长21.5%,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3%,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4∶45.3∶48.3。

青岛市100家涉海重点企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预计10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过20%,高于青岛市海洋经济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滨海旅游、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渔业6大行业的增加值分别为318亿元、239亿元、209亿元、168亿元、88亿元和8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2%、18.2%、15.9%、12.8%、6.7%和6.4%,合计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4.2%,行业集中分布较为明显。

二、“一谷两区”发展迅猛

作为青岛市发展蓝色经济的桥头堡,“一谷两区”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蓝色硅谷核心区目前在建、签约、在谈重点的项目达70余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18个重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天津大学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青岛)中心等10个项目顺利签约,蓝色硅谷核心区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

西海岸新区优化形成了“一核、两港、五区、一带”的发展布局,董家口、中央商务区、国际经济合作区、古镇口示范区4个功能板块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保税港区整合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功能拓展区规划建设全面展开;中德生态园成为国家首个标准化示范园区。2013年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4亿元,增长20.2%,快于青岛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21.8%。

红岛经济区实施了《青岛软件科技城产业发展规划》,目前,软件科技城已引进龙头项目20个;同时,红岛经济区内已形成蓝湾创业园、蓝湾创意园、蓝湾软件园、蓝湾药谷等孵化器集群,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中科院技术研发园”、“海洋技术研发区”和“青岛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等一批创新载体。2013年红岛经济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4%。

除了“一谷两区”发展成果显著外,青岛市在园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13年,青岛市实施了“重点园区带动战略”,对8家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加强跟踪服务,并积极推进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其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崂山区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开发区前湾国际物流园、胶南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市南区滨海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园5个市级园区获批上升为省级园区。

三、海洋科研成果取得突破

2013年青岛市涉海类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推出的“黄海1号”中国对虾、“丹法鲆”大菱鲆等9个海水养殖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审定;以青岛大学、黄海制药等为代表的企业、院所推出的9个海洋类新药取得一类新药证书;博益特生物手术止血材料、明月集团海藻纤维材料、中皓生物组织工程眼角膜等系列产品完成中试。

此外,青岛市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启动海洋人才云中心建设,成功研发海洋高层次人才项目信息数据库,2013年征集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需求2500余个;新建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和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态养殖技术两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海大微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则成为山东省第三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组织完成首批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项目阶段性申报,纳入山东省《引才目录》创新类、创业类企业分别占山东省总数的25%和60%,初审通过项目占山东省的40%,引进各类高端涉海人才101人,进一步确立了青岛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人才聚集地的战略地位。

四、积极推行海洋修复措施

篇5

[关键词]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海域

中图分类号:P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237-01

人工鱼礁(包括鱼类礁、藻类礁和贝类礁)是人工置于海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它通过适当地制作和放置来增殖和吸引各类海洋生物,达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的目的。

目前,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人工鱼礁,我国人工鱼礁大规模建设刚刚开始,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用海项目,人工鱼礁的建设应该办理用海申报手续,其中人工鱼礁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是用海审批的依据之一。建设项目选址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因而项目用海选址也就成为海域使用论证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1 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在人工鱼礁用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论述选址合理性分析首要应考虑人工鱼礁建设是否与拟投放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相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开发利用的指针和方向,任何项目的开发建设均应与其相一致和相协调。但在实际建设中可能会出现与其相冲突的工程,因此在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时应注意人工鱼礁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兼容性和排他性。

在功能定位为人工鱼礁区的海域投放鱼礁当然是最合理、适宜的,但考虑到海洋功能区划的兼容性,在少数其他功能区域也可以投放人工鱼礁。如海洋捕捞区,除了拖网、围网和定置网的捕捞区域以外,其他如流刺网和钓鱼等作业区域都可以投放人工鱼礁;资源恢复区域(包括增殖区和禁渔区)也比较适宜投放人工鱼礁,并且在该类功能区内投放人工鱼礁不仅可以起到增殖渔业资源的作用,还可以禁止底拖网作业,起到一定的渔业管理的作用。对于一些排他性强的功能区域,如航道功能区,在人工鱼礁投放时,要注意与其有足够的距离,避免由于礁体的移动或投放时定位精度欠佳而妨碍海域的其他功能。

2 与海洋物理环境的适宜性

海洋物理环境状况是决定人工鱼礁建设效果的重要基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收集海域现有物理环境状况资料,针对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及礁体本身的特点分析该海区水文、底质和地形特征,进而分析人工鱼礁选址的合理性。

2.1 水流

海流状况是影响人工鱼礁投放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流向影响鱼类的活动,进而影响人工鱼礁的选址。有学者为了解鱼类对鱼礁的反应,利用海洋生物遥测技术专门观测过牙鲆的活动,同时对照牙鲆的移动路径与观测到的底层流况,发现大多数情况牙鲆是往水流方向移动,如:有涡流等水流较缓的场所或者水流方向不定的场所,就会定居在附近的鱼礁处。

2.2 水深

人工鱼礁投放的海水深度对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和渔业资源的增殖效果影响也较大。多数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控于温度(光照)和盐度的影响,而不同水深的光照有所不同,海洋生物呈现垂直分布状态。鱼也会根据水深改变游泳层,如:真鲷在近岸由于水深浅,沿着海底移动;远离海岸,海水变深,它们就会浮上来,沿着海面移动。

2.3 海底底质

礁区的底质情况将影响礁体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海底最好是表层有泥沙的硬质底质,而且其表面泥沙的深度不能太深,以避免礁体投放后由于底质太软而沉入海底。鱼礁的投放场地应是海洋生物总量大的海域,而底栖生物的数量与海底底质类型和沉积物质量环境有很大关系。渤海和东海的调查资料表明,底栖生物总量以细粉沙底质为最高,中细沙和细沙底质次之,软泥底质的生物总量最低。另外,海底底质沉积物质量状况好的海域,其底栖生物相对也较丰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也好。因此,该类用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应尽可能收集详实的海底底质资料,必要时需进行海底底质调查,分析底质类型、底质承载力以及沉积物质量环境是否满足人工鱼礁的要求。

3 与海洋资源环境的适宜性

3.1 水质环境

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浮游藻类的原初生产力和各级饵料生物的产量,进而影响鱼类的生产量。水体透明度不仅直接影响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也可大致反映出水体溶氧量的补充数量、浮游生物的数量和水质肥度。海水中溶解氧含量将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进而影响人工鱼礁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拟选海域的水质及其他理化因子,还应满足鱼类的生息条件。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应详细调查拟选海域水质状况,选取温度、透明度、溶解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作为水质环境指标,分析其是否满足人工鱼礁建设的要求。

3.2 生物资源

人工鱼礁的投放场地应是海洋生物总量大,且生物群体分布密集的海域,尤其是叶绿素a含量较高和初级生产力发达的海域,以此符合生物链的规律。另外,人工鱼礁的建造位置要看有无对象鱼种在该地生息,或者是否是鱼道,其海区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生物饵料等基本条件是否充分满足对象鱼种的各个发育阶段。因此,在选择人工鱼礁投放区时,应了解该海区渔业资源状况,以确定人工鱼礁建设目的和结构类型。

4 与其他方面的适宜性

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分析,除要考虑海洋功能区划、资源和环境条件对人工鱼礁建设的适宜性外,还应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拟投放区域内的海洋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状况,收集海洋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资料,从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工鱼礁建设的包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另外,选址合理性分析还应考虑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的协调性,调查拟选海区的开发利用状况,明确周边用海活动的性质,分析人工鱼礁建设与其他利用方式能否协调发展。

5 结语

人工鱼礁选址合理与否对拟选海域的经济效益和海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环境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人工鱼礁建设的成败。如果人工鱼礁选址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人工鱼礁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妨碍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因此进行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分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马翔,章守宇,林军,于红兵,黄华接.人工鱼礁流场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比验证[J].中国水产科学.2009(03).

篇6

摘要: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重要的经济特区。依靠当地海洋资源优势,厦门的海洋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厦门的经济发展起了主导性作用。本文拟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对区域的调查以及前人对社会经济情况的总结,研究厦门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厦门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各海洋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得出:港口资源是厦门十分重要的海洋资源,临港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取决于港口的建设;低附加值的海洋第一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退出,海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而高附加值的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在所有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系数最高;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海洋高新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有待加强。

关键词:厦门;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4(25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38-04

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挑战日益严峻,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巨量的能源,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制定了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以图充分利用并可持续地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1,2]。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海洋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入而发展的,近三十多年来,世界海洋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海洋产业日益增多,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产业也已由过去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等三大传统产业迅速增加到十几个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临港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

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海洋资源尚未作为一个整体被人类去认识去开发,海洋产业的出现是独立发生的,人类在海洋方面的经济活动只是作为陆地经济的延伸或补充[3],所以人们也就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现有海洋科技水平来选择和培植出一些产业。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厦门(118°02′~118°13′E ,24°25′~24°33′N)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东临台湾海峡,拥有海岸线总长约234 km,海域面积约390 km2,大小岛屿31个。其中深水岸线约27 km,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398 m。港口具有水深、港阔、不冻、少淤、浪小的优势[4]。

厦门海洋资源比较丰富不仅体现在港口资源上,而且海洋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海洋生物近2 000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60多种。厦门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滨海城市景观资源、海岸景观资源、海岛景观资源、海洋生态景观资源、海洋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厦门海湾毗邻九龙江入海口,具有河口、海岛、滨海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5]和区域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厦门已形成规模的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业分析依据。选取指标见表1。其中,水运客运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两项代表海洋交通运输业。进出口商品总额作为二级指标辅助分析。

22 关联计算

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提供了一种分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关联度分析的概念,其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理清系统中各因素间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关联度分析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社会经济领域,如区域经济优势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微观经济的因素分析等方面[6,7]。

选取表1中各个行业数值系统影响因素X,其中:X1:地区生产总值; X2:渔业总产值;X3:滨海旅游业总产值; X4:临港工业总产值; X5:海洋生物制药总产值; X6:进出口商品总额; X7:水运客运量; X8:港口货物吞吐量。原始数据采用均值化变换,作列间产业关联比较。母序列个数为0,分辨系数为05。计算后可得到关联度矩阵。根据分辨系数,将关联系数指标分为5个等级[8]。Ⅰ至Ⅴ级相关程度从低到高(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分析

各组数据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从大到小为:X3>X4>X7>X6>X8>X5>X2(表3)。

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最大的是滨海旅游业总产值,关联系数为08913,临港工业总产值次之,关联系数为08892,两者均接近Ⅴ级;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最小的是渔业总产值,关联系数为05923。在7个系统影响因素X2~X8中,有5个系统影响因素与X1(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等级达到Ⅳ级,它们分别代表着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临港工业。这足以看出海洋产业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厦门拥有滨海城市、海岸、海岛、滨海山岳、海洋生态、海洋历史文化等景观资源,滨海旅游业已经形成规模,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组成部分。并且,滨海旅游业的繁荣吸引了投资,带动了餐饮业、住宿业、会展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利用海洋第一产业的渔业资源来开发都市休闲渔业,提高海洋产业效益。滨海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最直接和最全面,对它的所有投资和它所形成的所有效益都成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并且相对于开发工业、农业和高级服务业,开发滨海旅游业所遇到的困难要小得多。

依托厦门的深水良港优势,需要通过港口大进大出的石化、汽车、冶金、能源等临港工业得以发展,港口体系满足了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基本功能,包括码头、堆场、仓库、商务区及其各类配套设施,能高效、有序地开展装卸、拼装、流通加工、配送、仓储、运输及信息处理等作业。通过港口的带动作用,厦门的临港工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高速稳定地发展,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持续稳定的贡献。

32 渔业与其他海洋产业的关联分析

渔业总产值与其他产业数据相关程度偏低。与海洋生物制药总产值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7038;与临港工业产值的关联系数最低,为05904。

厦门地处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每年夏秋5~11月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都有可能影响甚至登陆厦门,造成海洋渔业的严重损失。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台风移动路线并不稳定,因此渔业总产值稳定性差。渔业的下滑与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致使渔业总产值与其他因素的关联系数低。

33 依托港口发展的产业的关联分析

进出口商品总额与临港工业总产值关联系数在所有产业关联系数里最高,为09663,达到Ⅴ级。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关联系数为08909,与临港工业总产值的关联系数为08722,两者均接近Ⅴ级。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临港工业直接利用沿海港口资源向外运输其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与商品进出口密切相关。港口航运是厦门海洋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极,随着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厦门港已成为闽东南乃至福建省货流集散中心和腹地运输枢纽。

34 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的关联分析

水运客运量与滨海旅游业总产值密切相关,关联系数为09386,达到Ⅴ级。厦门水运业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滨海旅游业发展情况。厦门的滨海都市文化旅游圈包括海上游览线,滨海都市观光环等[9]。水运业直接决定了旅游圈功能的发挥,因此两者关联系数很高。

35 海洋生物制药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海洋生物制药业发展波动大,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生物制药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厦门海洋生物制药业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技术与投资规模的限制。海洋渔业对海洋生物制药业的影响一般,关联系数只达到Ⅲ级,但应该看到其他产业与海洋生物制药业均不超过Ⅲ级。

36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

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的产值呈下滑状态,年均增长率-169%;而海洋第二产业中最重要的临港工业的产值则是稳步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203%;代表海洋第三产业的滨海旅游业年均增长率105%,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225%,水运客运量年均增长率104%。

4 讨论

41 厦门岛东部与东南部海岸岸滩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无沙或接近无沙的海滩:这类海滩主要分布在五通至香山之间;二是残留薄层沙滩:主要分布在溪头下至厦门大学白城;三是完好的蚀退沙滩:主要分布在石胃头至溪头下[10]。应采用生态方法维持岸线稳定,继而可发展如冲浪、快艇、摩托船驾驶、游泳、日光浴等旅游项目。

42 在原有捕鱼岸段可考虑在传统渔业的基础上发展滨海旅游休闲渔业,如游钓、渔村度假、鲜活海鲜品尝、观赏渔业等。这样既可以获得高额的“休闲附加值”,又不用为获取大量商品鱼去掠夺资源,从而加快海洋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优化本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厦门的海岛资源丰富,可在生态保护的条件下开发海岛观光等产业,也可与旅游渔业开发有机结合到一起。

43 港口是厦门对外贸易的重要保证,应该合理开发港口资源,避免盲目建设。同时,应该加大港口建设投资,借用天然深水良港优势,提高厦门港综合货物吞吐能力,一举挤入世界强港行列。

44 适当的渔业养殖(如虑食性贝类、藻类的养殖)有利于海水营养盐的净化[11];土地拓展应该结合淤积性海域的综合整治,对其他功能发挥影响小的高滩部分可进行围填,其他应作为滨海湿地进行功能修复或提升[12],同时保留一定的自然海域作为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的空间。

5 结论

海洋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有利于为各海洋产业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利用效益最大化提供参考。

51 通过对各海洋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可以得出:港口资源是厦门十分重要的海洋资源,临港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取决于港口的建设。

52 低附加值的海洋第一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退出,海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而高附加值的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通过原有渔业资源可开发出滨海旅游休闲渔业等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53 在所有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系数最高。但滨海旅游业发展还不快,其潜力巨大。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依靠各种海洋景观资源以及宜人的居住环境,应加大力度发展滨海旅游业以吸引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4 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海洋高新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有待加强。参 考 文 献:

[1] 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5-9

[2] 王 颖,朱大奎海岸地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4

[3] 朱晓东,李杨帆,吴小根,等海洋资源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148-163

[4] 左玉辉,林桂兰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0-162

[5] 孙 清,吕春花,张玉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HY/T 052-199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23-25

[6] 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0-111

[7] 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26-228

[8]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43-364

[9]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年鉴(2007)[M]厦门:海风出版社,2008

[10] 高智勇,蔡 锋,和 转,等厦门岛东海岸的蚀退与防护[J]台湾海峡,2001,20(4):478-479

篇7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增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出

在新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的海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缓解国家资源压力、增加经济实力、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7%的增长步伐;海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439亿元,增长了4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了2010年的9.7%,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总人口共计3350万人,当年新增的涉海就业人员80万,为全国的新增就业人口的6.85%,与上年新增就业人口的52万人相比增长了1.5倍。

(二)海洋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不断增多、特别是海洋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海洋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8∶43.6∶49.6调整为2010年的5∶47∶48,初步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渔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养殖业向集约化的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扩大;海洋盐业产量近1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第二,重工业化海洋产业类群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造船工业继2007年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23%以来,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三,牢牢占据世界主要船舶市场;海洋油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年产增加总量4600万吨的60%即2800万吨来自海洋石油;深海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功研制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当今世界上可能下潜最深的潜水器,可能达到世界99.8%的洋底。第三,海水淡化、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第四,第三产业中海洋服务业范围逐步扩张、服务层次逐步提升,以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为主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突出

受沿海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政策导向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三大核心区域——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南高北低和总体水平中高南北低的区域差异。同时,海洋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占居主导地位,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超过第三产业战局首位;同种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横向集聚表现为特定资源的产业如海洋石油天然气业以及滨海砂矿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海洋水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既有遍在资源性质,又有特定资源性质如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居于前两者之间。

二、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以往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资源型传统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海洋开发的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环境退化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海洋开发的进程。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渔业、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盐业四大传统产业中,除海盐业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高达74%,仅渔业一项所占比重就将近1/5、从业人员占所有海洋从业人员的50%以上;代表现代海洋开发水平的海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尚不足1/4,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部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科技支撑力不足是影响海洋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二)资源开发无序,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并存

一方面,在海洋开发活动比较集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滩涂、河口、海湾区等近岸区域和近海,资源开发不合理,不同用海方式之间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如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过度,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等。另一方面,大片海域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底油气、金属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平均探明率分别仅为12.3%和10.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和60.5%的水平,而且近年来已开发的十几个海上油气田中产量位居前6位均在渤海,东海、南海海域开发缓慢,特别在占中国主张管辖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三)沿海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相关规划和区划的出台,海洋利用和海洋产业在空间上盲目扩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置,但是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无序竞争仍存在,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导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三大传统领域;作为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各地,不仅生产风险加大,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的市场竞争;大规模围海造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临港重化工业“遍地开花”,未发挥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港口建设竞争不断升级等。

(四)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近一倍,超过17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尽管我国在海域污染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中城市毗邻海域和部分海湾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河流入海口海域污染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造成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上溢油危害也呈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康菲公司海上重大溢油事故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行政、立法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监管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当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未来5—10年,我国将进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问题,切实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盐和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以工业化为主体,突出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将其作为推动海洋产业战略升级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打推动海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海洋综合服务和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优化

抓住“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以城市群崛起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各省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加快实施的机遇,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加强港口资源的空间整合,以港口建设和港城互动型滨海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海陆复合型临海产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促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陆海型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三)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海洋产业、临海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陆域污染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治理与河口、海湾等海洋环境污染中灾区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强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保障。近期,将海洋岸线保护、重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能力恢复作为重点任务。

(四)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和政策支持

篇8

关键词:沙蚕;生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963.21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沙蚕(Nereid),又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是一种富营养、速生长、高产值的海洋生物,其主要核心营养成分包含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抗菌肽、微量元素锌Zn的含量远高于其他,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68%营养价值极高的底栖、无脊椎海洋生物。

近年的研究表明:沙蚕有抗癌、防癌、免疫及防辐射的特殊药理作用,沙蚕体内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尤其富含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原激活物、胶原酶等3种酶系,是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和消除疲劳的有效保健食品,沙蚕体内所含的沙蚕激酶具有治疗脑血栓、心肌梗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功能,所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提高记忆力的功效,还具有抗血栓、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此外,含有丰富的羟氨酸,具有美容养颜、抗衰老的作用,成为海洋生物药品的主要原料。

1 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状况

广饶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东营市南部。地理坐标为E118°17′04″~118°57′11″、N36°56′09″~37°21′23″。北连东营区,南靠淄博市临淄区,东与潍坊市寿光市接壤,东南与潍坊市青州市相接,西与滨州市博兴县毗邻,东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2.35km。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0.1km,南北最大距离46.2km,总面积1137.87km2。

2009年,总面积为77.27km2的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成立,依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4个功能区。

2 目前广饶沙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生长野生沙蚕,如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的少数地区,日本的沙蚕早在80年代就已经因为过度开采致资源枯竭,转而向韩国进口,近年,韩国的沙蚕资源也濒临枯竭,日本转而向我国每年进口大量沙蚕,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中国的沙蚕资源是否也会像日本和韩国一样枯竭?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广饶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和海岸滩涂的污染等因素,沙蚕资源已出现萎缩现象,虫体范围越来越小,部分区域已无开采价值。为此,保护沙蚕资源,让这一古老的物种能够与人类一起共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从目前沙蚕的种类开发来看,目前东营广饶沙蚕种类繁多,主要为双齿围沙蚕和多齿围沙蚕等大体型品种,其余的优质品种主要有疣吻沙蚕、异须沙蚕、溪沙蚕、腺带刺沙蚕等。广饶居民自古以来就有食用沙蚕的习俗,更把成熟的沙蚕性腺视为珍品,吐浆蒸膏。过度的捕捞以及海洋资源的污染加剧,广饶的海洋生态系统完整的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潮间带的沙蚕生物量也逐年降低。自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2009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以来,广饶县先后联系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在沙蚕保护区内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同时,该保护区每年都在近海海域高涂内实施“沙蚕关键物种修复活动”,以恢复保护区内的沙蚕种群,促进沙蚕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 尽管如此,无证采捕、掠夺性采捕、繁殖期偷捕、超范围采捕仍然时有发生,违规处罚管理力度不足等仍然存在,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大环境。

3 广饶沙蚕资源保护应该采取的措施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摸底排查工作

广饶沙蚕资源科学开发与保护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和避免过去的错误。资源评估是研究和预测沙蚕系统对管理决策的反应。沙蚕资源评估生物学家要配合管理者和决策者适时提出适当的问题,思考行业变化的动态反应,不断修改数学模型以得出更加精准的分析。

3.2 缩减开采许可证的发放范围

对采捕、收购沙蚕的经营者,实施有限发放许可证,对无证采捕者,依法予以处罚。

3.3 全面开展繁殖期禁捕工作

针对当前繁殖期禁捕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部署禁捕期管理工作的目标及任务,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管控措施,签订安全责任状,禁捕期间禁止开采沙蚕。禁开采期是一个管理的重点时期,对恢复广饶沙蚕的自然种群意义重大,应该重点安排。

3.4 加强污染有效控制和治理

积极协调污染治理,加强污染管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产业。兴建大中型污水处理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永续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

3.5 发展滩涂型增殖放养,适当投苗

只捕不养,只会使天然资源遭受毁灭性破坏,日本、韩国的前车之鉴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以目前广饶沙蚕资源的现状,笔者认为是非养不可的。

3.6 加大渔政监督与执法力度,尽早制定完善沙蚕保护法规

广义来说,沙蚕资源也是一种渔业资源,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相关部门集中管理下,有计划采捕,使沙蚕资源开采管理规范化,力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星鸿.沙蚕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8(06).

[2] 顾晓英,蒋霞敏,郑忠明,等.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8(08).

[3] 朱丰锡,王景悦,陶寿森.沙蚕暂养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2009(03).

[4] 郑忠明,顾小英,蒋霞敏,等.若干生态因子对双齿围沙蚕生长发育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篇9

关键词: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引言

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统一管辖位于中国南海区域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所有岛礁及附近海域。中国政府设立三沙市,重申了对南海诸岛的,强化了在南海区域的行政存在,对南海实现有效管辖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南海所辖海域和岛礁的管理、开发、保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沙市的西、南、中沙群岛包括数百个岛、礁、沙、滩和暗沙等,散布在南海上,东西相距约900千米,南北长约1800千米,岛屿面积约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三沙市岛礁面积狭小,自然环境恶劣,经驻岛军民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设施缺失、资源利用及建设开发无序等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三沙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沙市建制升级仅仅四个月,三沙市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将以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加强三沙生态环境保护。《意见》对三沙的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和规划,所有工作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并经常开展生态环保巡护执法。仅2013年就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巡护28次。建立了永兴岛现代化环卫站,实现永兴岛环卫工作常态化管理。实现永兴、赵述、晋卿、鸭公、银屿等岛礁太阳能发电入户。开展“绿化宝岛”植树活动,在鸭公、赵述等岛植树3500多棵,赵述岛400米水下人工礁体工程完工,实施了4次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已经建成,永兴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厂即将安装建设。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生物资源日趋减少;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渔业资源退化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二、三沙市管辖岛礁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三沙市所属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满足功能要求和环境保护目标。该年度中,海水和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优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主要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洋自然保护区整体状况良好;未发生赤潮灾害、海上溢油或化学品泄漏事故。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和大气引起的自然灾害较往年轻,却仍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损失”。虽然三沙市海洋环境质量整体较好,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多年来由于对南海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保护力度不足,加之周边国家在争议海域掠夺性的开采,导致南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地破坏。经调查,笔者认为三沙市现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

南海岛礁安全主要受海平面上升与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威胁。在海平面上升威胁方面,国家海洋局的《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三沙市海域海平面1993年至2012年的上升速率达到了每年4.9毫米”。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表示,“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岛礁尤其是南海部分岛礁构成严重威胁,南海部分岛礁在时只有很小部分露出海面,海平面上升造成这些岛礁消失将严重威胁我国海洋权益”。南海岛礁的部分或全部“消失”会使我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域的范围改变,进而可能会加剧南海现存争端。在南海,我国与海上邻国存在着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南海岛礁。

在人为因素方面,由于长期存在的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矛盾造成我国对于南海部分岛礁管理不利,这些岛礁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和海洋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等问题的困扰。例如,南海某些岛礁往往成为南海周边国家军事演习中的“靶子”,岛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海岸开发、油气勘探和破坏性捕捞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资源开采活动,对南海岛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二)生物资源日趋减少

南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三沙岛屿(主要指西沙群岛)植物资源丰实,岛上的植物共有80科211属,296种(含变种),其中资源植物有283种,占种总数的95.6%,以食用和药用的种类较多。三沙海域海洋动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腔肠类、棘皮类、鱼类、虾类、贝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其中腔肠动物珊瑚虫就有110种和5个亚种,占全国珊瑚虫种数的一半以上;鱼类有2000种左右,其中经济鱼类约800种,价值高的有200多种;珍贵水产品还有珠贝、海螺、鲍鱼、海参、海胆、龙虾、海龟、玳瑁、抹香鲸等。岛屿陆生动物主要是海鸟类,有鲣鸟、鹭、鸥、军舰鸟等60多种10多万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锐减,有些种群已成濒危,个别种类已经灭绝。例如座头鲸、蓝鲸、长须鲸等目前已基本绝迹,南海沿岸红树林面积减少约一半,珊瑚礁数量减少约70%等。南海生物资源日趋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趋严重的陆源污染,改变了海洋生物生境,导致赤潮等灾害的频繁发生。一类是对于渔业资源、珊瑚礁等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西南中沙群岛有户籍登记人口为216户、276人、常驻人口约900人。虽然常驻居民极少,但是三沙市所辖的南海诸岛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多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稳定性较为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人类活动易造成影响。岛屿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通过垃圾船运转回海南岛集中处理,产生的生活废水需要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三沙市岛屿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事关三沙市生态环境大计,而妥善处理三沙市居民垃圾又需要较高的成本。这些都是三沙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已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都具有聚油气的良好地质条件。有关专家估算,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蕴藏的油气资源储潜量为700多亿吨。其中,石油储潜量为292亿吨,天然气储潜量为58万亿立方米。南海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一直以来是南海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性海洋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油气资源被发现以来,南海周边国家例如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具备先进技术与海上石油开采能力的发达国家联合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南海的外国油气公司达到200多家,开发的油气田多达2000多口,每年从南海抽走的油气资源有数亿万顿。如此大范围、高强度、掠夺式的油气资源开采必然会给南海海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在油气勘探环节,开采船舶的废水,钻井的泥浆、钻屑,海上油井井喷或泄露,炼油厂排污等,在石油运输环节,海上石油泄露风险等,都对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更应该注意的是,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运通道之一,“每天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400多艘船舶穿梭其间,其中石油、液化石油气运输总量占世界的1/2和2/3”,这对南海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南海珊瑚礁星罗棋布, 从近赤道的曾母暗沙(~4°N),一直到南海北部雷州半岛、涠洲岛(~20~ 21°N)及台湾岛南岸恒春半岛(~24°N)都有分布,包括环礁、岛礁和岸礁等多种类型。三沙市所辖西、南、中沙群岛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胜认为,珊瑚礁对维护海岸稳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海水洁净、减轻地球温室效应等具有巨大作用,因而被称为“海上长城”。再者,由于西、南、中沙群岛远离中国大陆,许多岛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保护珊瑚礁显得尤显重要。然而据生态监测结果显示, 南海珊瑚礁在过去几十年来处于急剧退化之中。“西沙群岛永兴岛珊瑚覆盖度从 1980 年的90%下降到 2008~2009 年的10%。”《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2年,对海南三沙市的永兴岛、石岛、北岛、赵述岛和西沙洲等5个海域的珊瑚礁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005年至2012年西沙监控海域的珊瑚覆盖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2.37%。”眼下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及遭人为破坏现象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剧的人类活动及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水遭受污染、长棘海星蚕食、渔民滥采珊瑚、炸鱼及不规范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及水温持续过高的自然原因,均对珊瑚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威胁。

(六)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

西南中沙群岛为海洋型海岛,除了西沙群岛的高尖石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熔岩露出海面为火山岛外,其余全部是珊瑚岛礁。这些珊瑚岛礁上没有可供饮用的地表淡水。地下的淡水透镜体就成为珊瑚岛礁上宝贵的淡水资源。珊瑚岛礁是由珊瑚和其他造礁生物在长期地质年代中营造而成的海底隆起构造,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和有暖流经过的洋面。这些地区雨量充沛,降雨部分被植被截留、蒸发或径流流失,部分渗入地下形成漂浮于海水之上的淡水水体,其形态中央厚,边缘薄,宛如一枚透镜,称为淡水透镜体。各岛礁上淡水奇缺,岛上军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陆船只补给和降雨储水,岛屿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活用水之一。永兴岛等岛屿受地质构造和海水渗透的影响,淡水资源匮乏,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无序开发,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和一定程度的破坏。淡水透镜体是可再生资源,但其十分脆弱。降雨回补,会促其再生,但抽取和渗漏又会使其缩小,如果开采量和开采强度过大,会使海水上涌击穿淡水透镜体,从而将一个大的淡水透镜体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小淡水透镜体进而使淡水贮量大大减少,导致地面植被枯死,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三沙市市长肖杰表示:“三沙要力争在2014年实现海水淡化设施全面覆盖有居民岛礁,2015年永兴岛不再提取地下水。”现在三沙市正着力通过加强船舶补给与加快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多种方式解决三沙岛礁淡水使用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对三沙市岛礁淡水透镜体的破坏,保护三沙稀缺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七)渔业资源退化严重

南海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极具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商业渔场之一,也是周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南海已知鱼类多达2321种,分别隶属于3纲、35目、236科、822属,是世界上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之一。南海渔业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南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无序捕捞,正在使南海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由于周边国家逐渐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南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有所缓和。时至今日,整个南海海域除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部分渔场还尚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外,其余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北部湾渔场、西沙海域渔场、南沙海域渔场在内的各大渔场的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已大幅下降,部分资源品种趋于枯竭。南海岛礁和海洋划界争议长期悬而未决导致南海周边国家彼此孤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南海渔业政策,正日益损害南海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南海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的最大困难。此外,三沙渔业养殖业本身对于南海的生态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海水渔业养殖因对海域资源的超负荷利用及海产养殖和滩涂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水体交换能力下降,水体中有机物积累,营养盐异常补充等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除以上七种情况外,三沙市过分依赖柴油发电提供能源、南海愈发频繁的军事演习等都对南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三、三沙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三沙市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把生态保护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三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从前文列举的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看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针对三沙岛礁及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

世界很多著名岛屿在开发时都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对岛屿经济体尤为重要。世界著名海岛,例如韩国济州岛、美国夏威夷、日本冲绳岛、印尼巴厘岛、毛里求斯等岛屿,在发展岛屿经济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这些海岛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也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发展经济确立环保先行原则,使农业、渔业、旅游业发展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毛里求斯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加强对周围珊瑚群及海洋生物的保护。韩国济州岛为保护环境,采用了利用GIS(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地下水保存管理系统。日本冲绳岛通过建设大坝,保证海岛淡水资源的供给。马尔代夫通过为每一个度假岛屿确定容量标准,来保护岛屿生态环境。因此,结合世界著名岛屿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三沙市应将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视为三沙市发展的生命线。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三沙市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在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后,再行编制南海海洋产业、资源利用、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岛屿开发、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各规划。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应该按照规划行事,坚决杜绝随意修改规划的行为。此外,要制定严格而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准入标准。并严格依照政策、法规、各项标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二)多渠道加强岛礁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南海岛礁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三沙市应克服困难,尽最大可能有效保护和控制南海岛礁。三沙市应积极探索与南海周边国家采取区域合作、共同保护的措施来保护南海岛礁不被人为破坏,其次针对海平面上升对南海岛礁的威胁,应积极通过建设防潮海堤、构筑防护网、防波堤甚至培养珊瑚虫等措施来对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潜在威胁。

应减少对于岛屿地下淡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对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破坏。积极通过建造“三沙一号”等大型补给船运输淡水和建设海水淡化工厂等措施彻底解决对于岛屿地下水的依赖。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冲绳岛建设大坝收集储存淡水的措施,结合三沙岛礁具体实际,因地制宜收集雨水等淡水资源,确保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停止开采地下水的目标。

应合理开发三沙岛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海岛土地资源,合理填海造地,严格填海造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和强度。统一规划三沙各岛屿土地资源的利用,整合海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南海渔业资源的合作开发不仅是避免当前频繁发生的南海周边国家渔业纠纷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防止对南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必要措施。渔业合作的顺利开展也将为南海划界及岛礁争端的解决奠定一个良好的互信基础,有利于争端的最终解决。应加强国内渔业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休渔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加强渔具渔法管理等资源养护。

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清洁能源,改变三沙市以往以柴油发电供应岛屿电力的状况。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综合利用常规能源、太阳能、储能、发电机尾气综合利用等多种能源技术,逐步形成具有三沙特色的能源供应系统,将三沙市打造成节能低碳示范城市。

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对于南海油气资源,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下,应加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加强执法巡航,保护南海油气资源。加强与沿海国家合作,缓解沿海各国掠夺式开采的现状。此外对于国内企业对南海油田的开采,应尝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生态税收等途径鼓励开发企业在开采时积极保护南海生态环境。

(三)加强岛礁环境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永兴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使永兴岛全岛污水都能够统一净化,并提高污水净化标准,保证生活污水排放达标,并使得净化后的污水有更多的用途。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与离岛处理,加快西沙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后期建设,逐步使其他小岛的垃圾处理也达到常态化运作。加快“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的建造,确保2014年底投入运行。加快永兴岛海水淡化厂投入建设,彻底解决永兴岛及附近海岛淡水资源的问题。扩大绿化宝岛活动,扩大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范围与面积,持续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岛活动,增强三沙岛礁抵御风浪等自然灾害侵蚀的能力。此外,所有海洋与海岸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应坚持“环境准入不降低、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四条原则。

(四)加快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三沙市成立前,海南已在西南中沙建成了六个海洋生态保护区。三沙市成立以来,正在筹建海南三沙群岛热带海洋动物保护区、三沙珊瑚礁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三沙市应继续争取国家及海南省政府支持,设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尤其是珊瑚礁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大对珊瑚礁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南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保护珊瑚生态系统,加大海洋生态环保投入,建立珊瑚礁监测网,通过人工繁殖法螺苗种放流增殖的办法,保护珊瑚礁资源等,力保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安全。

加强保护三沙市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调查和监测,重点对濒危物种采取就地或移地保护措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施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增殖。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共同维持南海生态平衡。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修复范围,积极推进对一些被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岛礁的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岛屿植被,保护海岛安全。

(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准入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加强海上执法能力建设,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保障。三沙设市后,海上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但非法旅游、盗采文物、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海上综合行政执法,提高海上快速救援能力极为必要。建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与应急联动机制,以便迅速、合理处置南海溢油、海上石油平台泄漏、赤潮、台风等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西、南、中沙海域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及时监测通报和环境公报,掌握三沙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六)科学发展三沙生态旅游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海洋生态旅游是海洋资源环境循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鉴于三沙生态环境容量还十分有限,三沙市发展生态旅游应坚持高起点、精品化路线,逐步发展。

(七)发动岛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三沙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人是关键,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离不开驻岛居民的参与。三沙市应在为数不多的居民中广泛宣传、普及三沙生态环保知识,树立起广大居民、渔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三沙”的建设当中来。例如,鼓励、发动渔民,积极承担责任,一起植树,参与绿化宝岛建设。此外,应充分利用三沙在国内的重大影响力及重要的战略地位,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三沙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参考文献:

[1]龚子同,张甘霖,杨飞.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02).

[2]王淼,段志霞.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8(03).

[3]焦双健,李龙飞.关于三沙市海岛工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4]苏纪兰.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性[J].科技导报,2013(16).

[5]张湘兰,胡斌.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的国际法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6]苗丽娟,王玉广,张永华,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03).

[7]唐议,邹伟红.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的探讨[J].海洋科学,2009(03).

[8]余克服.南海珊瑚礁及其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记录与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8).

[9]张莉.论南海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护[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3).

[10]乌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11]袁建军,谢嘉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研究概况[J].生物学通报,2001(05).

[12]杨振姣,姜自福.海洋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兼论海洋生态安全的涵义及其特征[J].太平洋学报,2010(06).

[13]于敏,那杰,关春江.三沙市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构想[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14]付海梅.三沙市与中国南海海权[J].学理论,2013(21).

[15]吴瑞,王道儒.三沙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2).

[16]曾祥山,韩福光,郑锦荣,等.三沙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2(10).

[17]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三沙市专题调研第三课题组,杨斌.三沙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呼唤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三沙市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情况调研报告(摘要)[J].海南人大,2013(01).

[18]刘家沂.生态文明与海洋生态安全的战略认识[J].太平洋学报,2009(10).

[19]孙立广,赵三平,刘晓东,等.西沙群岛生态环境报告[J].自然杂志,2005(02).

篇10

海洋在低碳时代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在:

(一)海洋为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了广阔空间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人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据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t,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20%一35%,大约为20亿t,而陆地仅吸收7亿t。另外,在土地中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以被储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可以存储上千年。

(二)海洋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以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英国为例,世界上第一个海洋能源中心、第一个并人电网的商业波浪能发电站都位于苏格兰地区。2008年英国政府确定在10年内建成33GW风力发电能力的目标,届时可向2500万户家庭供应电力。我国以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利用为主的海洋资源储量丰富,近海海域风能资源预计达7.5亿kw,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能源理论储量也十分可观。如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二、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驱动力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是更好地服务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上海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短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上海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上海想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上海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2009年国外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华盛顿现在是世界城市中耗能和排放最多的,不过在同等规模城市中,上海是最高的,但是上海GDP只有华盛顿的1/3一1/4,显然,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因素。2007年上海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2()690.17万t,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135t,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1.6975吨/万元;2005一2007两年间,上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了23.25%,明显高于北京和广州的排放量。同济大学碳减排研究课题组(2009)报告显示,最近十多年,上海的碳排放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呈现显著的相关度。1995一2005年,上海经济平稳增长,碳排放增长率为6.09%;2()()5一2007年,上海经济增速加快,碳排放增长率达10.02%;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一2008年,上海的碳排放增长率回落至4.6%。随着经济的复苏,上海能源需求量必将出现较大的反弹,进而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上海必须高度重视未来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中把握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由此看来,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上海发展形成趋势性压力和机遇,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上海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应对我国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尤为严峻。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快速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是第一大挑战。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第一大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而海洋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合作的交汇点、海陆经济的连接点、区域经济的拉动点。我国有近3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近海海域风能资源预计达7.5亿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能源理论储量也十分可观。这些能源如果能得到充分开发则既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又能有助于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上海近海海域风资源储量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较高,加上近海海域低层风速切边较小,湍流强度也较小,利于海上风机的安全运行,适合建造大型海上风电场。

(二)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有助于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其中心环节是通过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加快构建新型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重点在于发展海洋二、三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方面。

(三)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可以促进上海海陆环境的协调保护

发展低碳经济与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因此,切实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是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应有之义。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洋生态的恶化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即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据统计约8()%的海洋污染是由陆源污染造成的,陆上污染通过河流或降水源源不断地将污水、污物排人海洋,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的永续发展,必须从源头抓起。要把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加强对陆源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提高陆上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培养和倡导居民的环保意识,完善环境污染监测机制,加大对非法排污的处罚力度,从而实现海陆环境的协调保护和统筹发展。

三、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的海洋资源虽然远不及我国其他沿海省市丰富,但上海地处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接合部,为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产业和科技优势十分明显,且又受益于江浙两翼深厚海洋资源的有力依托,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上海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一2009年,海洋经济总量平均增长率为11%一12%。

(一)海洋碳汇能力分析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虽然全球的碳元素主要以碳酸盐岩石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但其中的碳元素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较少参与碳循环。所以,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4000万亿t,年新增储存能力约5亿t一6亿t,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三种主要形态存在。有机碳93%产自海洋,这是科学家的共识。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因其吸收了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二)上海海洋资源分析

上海市江海岸线长449.66km,其中大陆岸线172.31km,岛屿岸线277.35km。有大于5()()km,的海岛13个,总面积为1339kmZ。上海海域位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七个经济发展区(长江口一杭州湾经济区),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与上海海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资源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上海市大陆岸线已开发利用和规划的约13()km,占岸线长度的71%,其中深水岸线已全部开发利用,主要为港口和临港工业。上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中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近海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仔鱼等。上海靠海,宝山、南汇、奉贤、金山、崇明的海滩以及南汇的芦潮港、浦东新区的三甲港,都是滨海旅游资源,并和普陀山、嵘洒列岛相呼应。滩涂海滨沐海风、浴海浪、观日出、尝海鲜等都是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上海也在开发海洋能源方面积极做出努力,由于上海近海海域风资源储量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较高,利用这个优势,上海已着手建造大型海上风电场,2()1o年6月8日,东海大桥风电场全部风机并网发电,34台风机巍然屹立在东海之滨的上海。截止2010年8月底,东海大桥风电场已累计发电4500万kw•h。东海大桥风电场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节约8.6万t标准煤,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23.74万t,节能减排效益显著。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上海海洋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上海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主要海洋产业分析

据统计,20()9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约4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9%,占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在全国均位居前列。2008年,上海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超过了500亿元,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也分别达到894亿元和130亿元,三者占了上海GDP的11.13%,成为仅次于信息产业(占12.2。%)的第二大产业。即使不包括滨海旅游业,上海海洋产业增加值也占了GDP的4.60%以上,超过汽车制造业(2.98%)而成为继信息、商贸、金融、房地产和成套设备制造业之后的上海第六大支柱产业。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龙头,在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上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当前,上海主要海洋产业已形成。在新兴产业方面,上海还颇具潜力,比如,重点开发海洋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着力培育深海产业,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换代,并且在“十二五”期间,还将深度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水利用业等为代表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和以滨海旅游休闲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电子通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逐步促进海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将逐步走向健全。

四、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支持海洋低碳产业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为推进节能减排以及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抓紧开展海洋传统产业领域的低碳技术改造。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例,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简称IMO)调查研究发现,新旧船舶在潜在的技术条件下,减少二氧化碳的量不同,分别为5%一30写和4%一20%,因此,海洋运输也蕴藏着极大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海船大多数使用柴油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的寿命都较长,因此,可供现有船只减排C02操作的措施有:减小速度、负载优化、维修合理等,还有如,太阳能面板和帆布的混合使用、基于电池燃料的船队推进剂等,在2020年前,这些操作如果依靠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对CO:减排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上海造船业必须从船舶设计和建造阶段起就注重促进低碳能源的采用、低碳技术的应用,减少碳排放量,提高整体竞争力。再以海水养殖为例,国际上已经发展了循环经济新模式:在海水上层挂绳养海带,中间挂笼养贝类或放置深水网箱,下一层播养鲍鱼、海参和虾贝等,最底层是海底森林。第一层的废弃物及一些富余饵料进人第二层成为这一层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层到第三层,第三层到第四层,到海底那一层就是干净的。

(二)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低碳产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滨海旅游休闲业、休闲渔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信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等海洋服务业。比如,在海滨旅游地,很多游客品尝海鲜美味后,对于海鲜贝壳很感兴趣,企业可以顺势而为,为游客提供方便,开展换购活动,即让游客用吃完留下的海鲜贝壳换购加工后的精美工艺品也可以开展现场加工活动,将海鲜贝壳加工成游客喜爱的精美工艺品,变废为宝,并以实惠的价格销售给旅游者。这样做,一方面废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旅游地收入;另一方面,在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过程中,让游客切实体验到旅游地的低碳理念,让游客自觉接受低碳生产模式,并从中享受低碳购物实惠,受到教育。同时,还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快建立海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在海洋新能源领域,海洋风能是一条可行路径。风能资源是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电成本仅次于火电,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仅为煤电的2倍、每千瓦时为0.45一0.6元之间。由于海上风时长、风区广、风力大,所以,一台同样功率的海洋风电机在一年内的产电量能比陆地风电机提高70%。上海海域的风能资源储量和可开发量具有优势,已建成东海大桥风电场,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积极寻求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上海风能的蓬勃发展。

(三)推进低碳岛、低碳港和低碳示范区建设

积极构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选定典型区域进行试点,建立一批“低碳岛”、“低碳港”和沿海“低碳产业区”。比如,建立临港新城低碳发展示范区,由于临港新城频临东海,有着较长的海岸线,这使得临港地区有着较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风能方面,重点发展东海大桥沿线的海上风能,同时加大陆上风电场利用的规模。海洋能方面,实验应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同时,充分利用洋山岛上的天然气码头,规划建设天然气发电厂,提高天然气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能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