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世界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呈现出其两面性。一方面,就10年左右的中周期来说,经过5年的繁荣,经济确实有了收缩的强烈要求。即使不在今年通过次贷危机冲击国际金融表达收缩的诉求,也可能会在其它时点以别的方武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就50年左右的长周期来说。走出低谷才不过10来年,接下来应该是经济繁荣的全球扩散阶段,没有理由因为一个次贷危机就把世界经济拉入全面衰退。
从世界经济平衡的角度看,次贷危机的恶化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一种追认。考察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是一种常态。这种不平衡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必然导致原有经济实力地位发生变化。但是,在当今世界,由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大规模使用,这种实力地位的变化如果不是同时发生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领域。实体经济的实力地位变化往往会被遮盖。不过,虚拟经济毕竟需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因此,当契机出现,虚拟经济就会向与实体经济相对应回归。由于美国在虚拟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完全遮盖了其因为伊拉克战争等原因而被削弱了的实体经济地位,危机所引发的调整也许不过是一次虚拟经济向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回归。
从世界经济管理的角度看。本次危机出现后,美国经济管理当局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的。当危机刚露头不久,2007年9月,就已经开始降息。当危机开始恶化,2008年1月22日,美国紧急推出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降息幅度0.75个百分点,30日又再降息0.5个百分点:同时,美国推出了减税1680亿美元以刺激经济的计划。其他各发达国家也针对危机进行了应对。应该说,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在短期内阻滞美国经济、世界经济的迅速下滑会是有效的。
篇2
由于德国的财政及政府预算体系的分离,德国各个地方政府拥有独自的财政预算及投资体系,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各个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不同的投资项目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样,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形成了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不同城市经济圈之间也能很好的实现产业互补和良性互动,这就形成了一个国家,多个产业中心的分散型城市圈经济体系,这样的发展模式很自然地实现了人口的良性流动和地区产业的良性发展,也同时避免了城市化后期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城市病等问题所必要实行的逆城市化过程,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东京地区作为日本的首都,较早的实现了重工业化,从而成为日本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在重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东京较为迅速的完成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也较早的实现了将第二产业逐步调整到周边地区这一过程,因此,东京地区自始至终的发展程度都领先于日本其他地区,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东京地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将资源配置与周边地区均衡化,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就业结构和土地使用结构趋于合理化,具体表现为,周边地区与中心地区的就业机会几乎没有差异,因此也较快的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力求在对以上发达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寻求对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发达国家 借鉴经验 工业化
一、美国纽约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纽约作为城市化率先进入后期的城市之一,纽约地区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非首要功能的疏解,其表现为纽约地区的人口仍然维持增长,但增速放缓,随着产业的向外迁移,也逐步的提高了周边地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能力来促进纽约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纽约周边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因而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大都会区,因此在上世纪末,美国形成了几个较大典型的大城市都会区,其构成都是以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基础,在中心城市发展进入后期时,将中端产业向外迁移从而促进周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相似的形成过程,这就形成了城市间的产业共享与合作的共同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也同时促进了城市间人口和产业的合理流动与转移,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当地的就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纽约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是符合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的,而且城市化进程的提升是以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纽约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化进入后期之后,通过产业的合理分散和疏解,结合周边地区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合理的产业配置,在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时也缓解了中心地区的城市压力,形成了周边地区与中心地区良好的产业合作和互动机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从结果上来看,以纽约为中心的大都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状况,包括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纽约呈现了趋同的趋势即周边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纽约城区,发展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二、德国柏林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德国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柏林地区的工厂分布就逐渐向扩散,此时柏林的城市化程度已经接近城市化过程的后期阶段,从而很早的形成了柏林-勃兰登堡城市经济圈,在工业化的末端很自然的实现了由第二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城市经济圈内的城市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同样形成了以行政、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柏林-勃兰登堡城市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也同样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也在趋于同步,城市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我们可以看出,与美国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由于地方财政体系的独立,德国很自然的在科技革命进行的同时,很自然的实现了各个地区的平稳发展及产业过渡,形成了以不同主导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圈,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良性互动,也平衡了各个地区的资源分配和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缩小了城市间发展的差距,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也同步实现了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可以说,德国柏林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比较成功的典型。
三、日本东京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篇3
关键词: 榆林市;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2-01
解放思想是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党的十报告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一项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那么榆林市如何落实十精神,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解放思想?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榆林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现状特点
(一)从经济发展方式上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1.我市的经济发展是高度依赖资源开发、高度依赖工业的经济。各类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是我市经济活力的源泉,我市集煤油气盐于一地,质量优良,储量丰富,易于开采,这是我们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先天优势。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又为我市的开发繁荣创造了政策上的优势。据统计,在我市目前的工业总产值中,煤油气盐及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将占到90%以上,而工业产值又占到我市GDP的近70%。因此,是高度依赖资源开发、高度依赖工业的经济。
2.我市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家投资和国外投资,GDP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增长,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极低。据统计,从2001-201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0%以上;而利用外资规模也逐年加大,从2000年到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6577万美元,引进内资总额达2616亿元人民币。在我市2001-2011年的GDP增长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在60%左右,而与此同时,全社会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只有30%左右。
3.我市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重化工特征明显,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与日俱增,煤电油运的紧张,客观上助长了资源能源产品的价格上涨,使我市在前几年在西部大开发中上马的能源重化工项目如日中天,市场一片繁荣,也就催生了我市GDP的连续1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
4.我市的经济发展是高度依赖内外贸市场交易体系的经济。国内外巨大的能源矿产资源及特色产品需求是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伴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等工程的启动和扩展,我市作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地位日益巩固,战略地位日益明显。
5.我市经济发展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环境成本、高生态成本及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经济效益实现的,经济增长中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对GDP的贡献度较低。
(二)从产业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一产业薄弱。表现在: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低,其中“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占比大,但产值受自然天气条件影响大及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导致农业总产值发展不稳定;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地农林牧副渔业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布局参差不齐,内部结构有待完善;市场意识淡薄,农产品品牌建设落后,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弱小,“谷贱伤农”现象频发。
2.第二产业素质不高。表现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高,但工业经济综合效益与国内及国际水平相比水平很低,技术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以粗加工能矿产品为主,缺乏精细深加工高技术含量品牌名牌产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发展工业所吸纳的劳动力相当有限。
3.第三产业落后,质量不高,与我市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表现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小,从2000-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从37%下降为24%,这与国内国际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新兴的金融、环保、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咨询等服务业比重偏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深度、广度不够,内容不全。
二、榆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主要方向与路径
1.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突破原有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建立新的政绩考核体系,创建绿色GDP标准,并用国际流行的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快乐指数等指标引领发展潮流。要确立GDP增长≠发展的思想,片面强调工业的突飞猛进并不利于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不利于协调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协调资本与劳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加剧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矛盾。
2.树立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目标上,要把生产与生活、富国与富民、兴市与富民、富企与富民、中央与地方、国税与地税的关系协调好,重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不仅仅依托资源优势,更主要应加大科技、教育、人才、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深化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演变有一定规律性,我们应结合本国实际,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别国在发展过程中的成败经验,科学选择适合国情、市情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做到高瞻远瞩,先人一步。
4.如何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是关键。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而要让企业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使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全面塑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环境和氛围。
5.结合实际,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6.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突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一环。目前的投资过度主要是工业投资过度、城市投资过度,目前的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村消费不足。因此,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对此,要改革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政策,形成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一体化推动格局,制定一套制度体系,使城乡各类资源要素能充分自由流动的城乡互动、工农对接的新机制。。
7.通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此,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丰富政府服务内容,公开政务信息,大力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通过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能。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执政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败。
篇4
[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4个,即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结构。资本和劳动力推动属于生产要素的推动,技术推动属于生产力的推动,生产结构推动是将前3个因素结合起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推动。不同的生产结构,代表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其结果是带来不同的生产效率和不同的产出水平。生产结构主要指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变迁,而产业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新增长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进程中,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是两个辩证的统一体。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重心,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由低效率化向高效率化演进,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即产业规模适度、供需平稳、素质提高、联系协调、效应明显,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高级化的基础,高级化是合理化的目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脱离了合理化,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空洞化”.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倒退;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后,如不及时向高级化过渡,就会出现产业结构的“时滞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因此,研究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属于资源型省份,是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点地区。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被誉为“共和国之子”。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东北地区在建国初期形成的产业结构随之改变,东北地区失去了工业发展优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究竟A不合理,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正还是负,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促进东北三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从量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反映在人均CDP水平上。1978年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均CDP分别为680元/人、381元/人、564元/人,依次位列全国第4位、第8位、第5位;200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均CDP分别为21 788元/人、15 720元/人、16 195元/人,依次位列全国第8位、第13位、第12位,辽宁省下降了4位,吉林省下降了5位,黑龙江省下降了7位。在此期间,辽吉黑三省平均经济增长率依次为8. 87%、地.23%、7.69%。可见,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属于东北地区最高的,吉林省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缩小了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经济发展差距,黑龙江由千发展速度缓慢,拉大了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差距。
从质的角度来看,反映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上,辽宁省的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14. 14:71. 07:14. 79,2006年为5. 28:65.2:29. 51。吉林省的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29. 25:52. 4:18. 35,2006年为9.71:59. 06:31. 23。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比重,1978年为23. 46:60. 98:15. 56,2006年为9. 31:60. 48:30.2。1978—2006年,辽宁省始终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均是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且分水岭均为1985年。东北三省的一产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三产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二产比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纠偏,东北三省的二产比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回归到稳步上升的轨迹上来(见图1)。
2.从地区来看,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正数,说明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促进了经济增长。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及其波动幅度都是东北三省中最小的,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 0019,Z值的极差为0.0129。1978—2006年28年期间,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19次高于辽黑两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和波动幅度都是东北三省中最大的,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0049,是辽宁省的2.58倍,黑龙江省的1.2倍,Z值的极差为0.0254,是辽宁省的1.92倍,黑龙江省的1.09倍。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后,吉林省相对而言还在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表1中可以看出,1978—1992年间,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波动幅度较接近于吉林省的水平,均值和极差较大,1993—2006年间,较接近于辽宁省的水平,均值和极差较小,1978—2006年,Z值的平均值为0.0041,Z值的极差为0.0229。
3.从地区和时间两个维度综合来看,计算改革开放后各地区每个“五年计划”Z的均值,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辽宁省改革开放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很快,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六五”时期,此后,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上。吉林省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六五”和“七五”时期,“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九五”时期是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幅度大、延续时间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特点。黑龙江省主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为“七五”时期,其他时期产业结构变化都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小,“八五”时期后,进入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不断下降。
根据Z值和东北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进一步计算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P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产业结构调整期远远高于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期。1978—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辽宁省经济增长的8. 66%、吉林省经济增长的14. 2%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13. 25%都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1993—2006年,结构稳定的产业发展时期,辽宁省经济增长的0.496%、吉林省经济增长的1.889%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0. 5040/0也是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说明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对于产业结构变化的依赖程度较强,同时,也说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合理的,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1993—2006年,辽宁和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吉林省相差不大,但辽黑两省由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份额较少,也就说明辽黑两省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由式(2)中的At´1}G‘所贡献的,即辽黑两省的经济增长相对吉林省而言,更大程度上是由要素投入和生产力提高所贡献的。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 1978~ 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期,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解释力强;1993~ 2006年,结构稳定产业发展期,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解释力弱。
2. 1978年辽吉黑三省的二产比重分别为71. 07%、52.4%、60.980/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 88%,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此时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所以,产业结构呈现出“空洞化”的迹
象,产业发展乏力,产业联系不强,产业效益不佳。经过1978—1992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1993~ 2006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产业结构调整期各自有所上升。
3.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相比,较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结构变化。1978—2006年,吉林省的经济增长率为9.23%,高于辽黑两省,作为经济发展主体产业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也上升了6. 66个百分点。1978年,吉林省的二产比重低于黑龙江省8.58个百分点,低于辽宁省18. 67个百分点,2006年,吉林省的二产比重仅低于黑龙江省1. 42个百分点,低于辽宁省6.14个百分点。说明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也说明吉林省如果在产业结构变化、资源重新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能够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经济增长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4.辽宁省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六五”时期,后期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1978~ 2006年,辽宁省的经济增长率为8.87%,慢于吉林省,1978—1992年,产业结构调整期,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仅为8. 66%,而吉林、黑龙江两省分别为14. 2%、13. 25%,说明辽宁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应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产出。
5.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主要集中在“七五”时期,1978~1992年,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率为6.83%,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为13. 25%,1993—2006年,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率为9.09%,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仅为0.504%,说明黑龙江省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构稳定产业发展期的经济增长率比产业结构调整期提高了2. 26个百分点,主要贡献在于要素投入和生产力提高,说明黑龙江省具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扩大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6.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远远低于产业本身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地区,不断提高生产力,加强技术创新,才是促进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范金,郑庆武,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世界经济 出口 进口
国际贸易也被称之为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世界上的国家为了更好的规范国际贸易行为,设置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等。这些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法律依据、资金扶助等措施,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而世界经济则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各国经济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主要是进行商品与劳务的进出口,以优化各国间的资源配置,促进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一、国际贸易的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本国的商品与劳务输送到其他国家中去,并引进其他国家的商品与劳务的活动。整个世界都是国际贸易的交换范围,因此国际贸易又被称为是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的形式只有两种,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值有多大。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商品数量及金额都很大,而且还要长时间的进行交易,而国内贸易可以进行小额的近距离的交易,只交易一次也可以,所以国际贸易的风险比国内贸易的风险大;2.交易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上发生问题的话,国际贸易就会终止,引起巨大损失,而国内贸易只会受本国的政治经济影响,损失较小;3.货品要进出口,要经过很多部门的检查,盖章,耗时长,而国内贸易只要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进行交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就经济效益而言,国际贸易扩大了交易市场,更大程度的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是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出现的,国家是进行国际贸易的主体,而生产力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只有生产力高的时候,才会有剩余产品用来进行贸易,两者缺一不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生活需求的增长,促使国际贸易也在不断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a、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多的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世界市场经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就成为加快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总体而言,尽管WTO阵容扩张,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却始终没有变动。c、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多边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d、国际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服装与技术的进出口比例仍在上升。e、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使贸易投资走向一体化。f、各国为保护本国的贸易进出口,设置了一大堆贸易堡垒。了解和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各个国家调整本国的贸易进出口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受世界科技、生产力、各国关系等因素影响,有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对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使世界成为两个经济阵营,相互联系又相互敌对,但是世界经济关系却变得复杂。
3.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科技的发展、国际之间出现的贸易往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因此国际贸易进一步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三、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经济增长机制。现在社会上有两种的经济增长机制。一种是传统模式,只是增加原材料或劳动力的投入来提高产量;另一种是规定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投入分量,采用最新的科技,提高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优化其配置,以提高产量。因此可以得出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基本要素的数量;二是运用最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国际贸易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资源的进出口贸易,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出口贸易的结构受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并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使世界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让各国可以将本国富余的资源出口到稀缺的国家,取得较大的资金收益;再用这笔资金向其他国家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国别经济层面。国别经济是构成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别经济的分析,得出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国别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主要体现在贸易的进出口上。
(1)进口
①国家进行进口贸易是因为本国对于所进口的商品比较稀缺,而国内又需要对这种商品进行消费。国家为了以后能够减少对这种商品的进口,就会研究这种商品,形成新的产业。
②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富余的资源,也会有自己稀缺的资源,这是就需要进口稀缺资源,增加本国的要素供给。还可以进口其他国家的最新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和生产率。
③企业在日益激烈的进口要素竞争中,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完善,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出口
国家将自己剩余的资源出口到其他国家,既可以为这些资源提供市场,还可以减轻因这些多余资源所带来的压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某商品有市场、有需求,国家就会增加商品的生产量,推动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3)概括
国家进行贸易进出口会对国家经济产生以下影响:
①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可以打入世界市场,扩大市场范围,使国家经济增长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
②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引进本国没有的商品,刺激本国消费,产生新的需求,促进新的产业的出现。
③通过国际贸易将剩余资源换取稀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贸易所引起的需求和资源效应,可以促使企业进行企业改革,优化企业结构。以便国家淘汰效率低的企业,扶持效率高的企业。
⑤企业的增加引起竞争的加强,可以刺激企业引进新技术,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有利于加快国家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出口贸易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知识体系。国际贸易是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了解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有利于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从经济增长机制以及国别经济层面两个方面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许小平.论国际贸易创新对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影响[J].贸易与投资.2011
[2]玉雁.浅谈国际贸易的实现机制[J].现代商业.2011
[3]均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一个扩张模型[J].广西大学学报.2012
篇6
新世纪伊始,世界经济虽然经历过一次短暂而轻微的衰退,但是从2003年开始全面复苏,迄今已经持续了四年,预计2007年将延续增长态势,只是增速有所减缓。根据IMF统计,2001-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3.0%、4.0%、5.3%、4.8%、5.1%和4.9%(2006和2007年为预测数)。这就是说,2003--2007年世界经济5年累计增幅将达24.1%,年均增速为4.82%,超过了1996-2000年5年累计22.7%的增幅和4.54%的年均递速,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近三十多年中最好的增长期,其中2004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3%和5.1%,是继1976年增长5.2%之后出现的最近三十年两个增幅超过5%的年份。
与此同时,从2002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失衡现象,到2005年IMF总裁拉脱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这已成为当前被普遍关注的世界经济重大热点。国际和国内的权威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一再呼吁和警告要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譬如,2005年10月16日第七届20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不断扩大的全球失衡及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膨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IMF2006年4月的春季例会的议题就是“全球贸易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运行常态和基本规律之一,不同时期的失衡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平衡的循环积累严重化和风险化便是失衡,就可能危及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当前“全球失衡”的集中表现,拉脱强调的是全球贸易失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强调许多国家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持续性依赖”,实质是一回事。我国国内有学者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但美中经济同时存在内部失衡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综言之,当前“全球失衡”是指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失衡,进而导致“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的经常项目失衡,存在引发全球性后果的危险。具体地说,是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的巨额“双赤字”和少数经济体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多”并存,后者成为平衡美国经常项目窟窿的主要资金来源地。问题在于,这种脆弱的平衡能够维持多久?一旦维持不下去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全球性后果?曾担任过重要官方要职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库伯指出,“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高达6600亿美元,而2000和2003年这个数字分别为4740亿美元和5310亿美元。这些赤字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许多人认为这些赤字不可持续,必须降下来。如果不能通过审慎的办法将这些赤字降下来,这些赤字将使美元暴跌并有可能引发世界性衰退。”(库伯说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他本人的观点)德国六大经济研究所在《2006年秋季世界经济与德国经济形势》的专家咨询报告中指出:“在过去15年里,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到2006年可能接近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5%。与此相对应,石油输出国、中国、日本和德国等拥有较大的盈余。持续增长的经常账户赤字是美国国际债务剧增,截至2005年底其债务余额达到2.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21%。许多观察家认为,美国巨额赤字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
二、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与“全球失衡”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全球失衡总是与世界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相生相伴,总是与世界首强之国的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密切相联。换言之,没有美国地位及其与其他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就没有全球失衡,而没有全球失衡就没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当前“全球失衡”,从根本上说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经济结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首先是发展中与转轨中大国的)本土经济国际化三股潮流时空交汇互动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进程带来的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世界经济第一次得以真正地按照“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来运行和发展了。这主要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发生的那场世界格局变化推动的结果。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国,如中国、越南、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等先后确立了市场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基本国策,扩大市场和产业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其中,一系列中东欧国家还加入了欧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空前紧密而深化了。
第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革命性地改变和创新了全球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空间、方式和形式,跨国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及可遥控性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空前凸现,推动和加快了国际产业的重组和转移,深化和创新了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各国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尤其是发展中大国、转轨经济大国和资源丰腴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整体上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耐冲击能力,从2003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始终伴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飙升和剧烈波动,但增势未衰而持续走强。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各国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发展的循环积累必然导致上面提及的“全球失衡”现象。
但是,与历史上的失衡相比,当前“全球失衡”有新的特点,矫正失衡必须走出新路径。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全球失衡”。
第一次在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美元危机频繁,导致以美元与黄金、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这促成了欧共体/欧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一条从货币合作到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孕生出了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一柱擎天”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历史转折性变化,以及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由“美元独霸”到“(美元、欧元)双元争雄”格局的演化。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因此而扩大拓宽了。随后,1973/74年和1978/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宣告了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结束了增长的黄金时代,陷入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危机”。OPEC取得了国际油价升降的主导权,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进一步扩充。但是,美国不是失衡的净受损者,“石油美元”回流使美元地位很快重新得以恢复。
第二次“全球失衡”发生在80年代中期,突出表现为日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先是压日本“自动限制出口”和“出口有序安排”,继而1985年9月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亚洲四小”尤其是其中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利用日元升值和日本推进东亚“雁行”战略的机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吸引日本对东亚的直接投资,变成为日本对美的加工出口贸易生产基地,实现了经济腾飞,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世界经济增长面进一步扩大了。
而当前“全球失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第一,与前两次失衡相伴随的是美国全球地位的相对下降,而当前“全球失衡”则是美国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火车头”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不考虑“9.11”袭击后美国“反恐”战略失误导致的国际形象等“软实力”的下降)。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新经济”,提升了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地位和能力。欧元问世后,无论兑美元汇率是升是降,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和作用,比如全球国际收支盈余构成1999年时美元、欧洲货币和日元比重为71%、17.9%和6.4%,到2005年时变成为66.4%、24.3%和3.7%,变化不是太大。
篇7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脉介入术(PCI);B型钠利尿肽(BNP);心室重塑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29-02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心肌梗死患者数达2200万。临床研究证实,B型钠利尿肽(BNP)对AMI患者左室功能、左室重塑、病死率以及患者的预后的评价等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与认可[1]。临床治疗AMI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药物保守治疗,二是手术治疗,在众多术式中,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已经得到证实。本文主要对药物保守治疗与PCI手术治疗AMI对BNP浓度以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AMI的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检查 本研究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 h、48 h、72 h以及7 d分别抽取其肘静脉血2~3 mL,并于当天检测。采用ARCHITECT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BNP水平进行测定,根据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2]。
1.2.2 心脏超声检查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7~10 d之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其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3]。
1.3 血瘀证积分判定标准
(1)心绞痛:未发作,为0分;轻度:出现典型的心绞痛,但是可以耐受,稍作休息便可恢复;中度:每天出现比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的时间约为10 min,需要口服硝酸甘油便可缓解,记6分;重度:每日出现多次心绞痛,疼痛难以耐受,需要多次服用硝酸甘油,记为10分;极重度:出现明显的心绞痛症状,程度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记分为15分。(2)舌质紫暗或者出现瘀斑:无任何症状,记为0分;轻度:舌质暗红,记为3分;中度:舌质呈暗红色,并出现散在的瘀斑,记为6分;重度:舌质紫暗,记为9分;(3)口唇或者齿龈暗:无任何症状:记为0分;轻度:口唇及齿龈呈暗红色,记为3分;中度:口唇及齿龈颜色呈暗紫色,记为5分;重度:口唇及齿龈颜色紫暗且有瘀斑,记6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x±s”的形式进行表示,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对比
见表2。由下表可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两组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见表3。由表3 可知,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3 讨论
近年来,AMI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临床研究证实,AMI患者血中BNP水平与正常人群血中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将BNP作为AMI一个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BNP最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从猪脑中首先分离出来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体内激素激活首先表现为BNP的升高,而不是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血浆BNP有较好的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而且心力衰竭症状越严重,血浆中的BNP浓度就越高[4]。BNP是独立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对AMI后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预测因子,BNP提供的预测信息甚至已超过了LVEF。AMI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死亡。因此,应该注重加强对AMI患者的临床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两种治疗AMI的方法,即药物保守治疗与PCI手术治疗。本文主要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AMI的疗效进行比较。
本研究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两组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综上所述,PCIAMI患者血中BNP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塑,其疗效比药物保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海燕.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血中BNP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5):497-499.
[2] 何劲松,刘婧,白法文,等.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 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5):599-600.
[3] 王师菡,王阶,何庆勇,等. 冠心病介入术后证候分析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8,10(6):11-15.
篇8
怎么看待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另一句话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
首先,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一个增长态势中。现在各个国际组织对今年世界经济的预测,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联储以及很多研究机构的预测,主流的判断是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比今年有所减缓,但是不会发生经济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有可能从今年的5.8%下降到今年的4.8%;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从的2.5%下降到2.2%,日本等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有所下调;发展中国家可能仍然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增长速度也有所下调,比如说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从4.9%下降到4.4%,其他发展中国家从8.1%下降到7%左右。总之,我们不敢说是拐点,但是总的来看,今年世界经济会有一个小的调整。基本的态势就是如此。
在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今年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特点是增长发动机可能更加趋于多元化。美国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除此以外,许多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提高。前段时间,世界银行按照汇率法进行测算,2006年,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5.3%,中国是14%,欧元区和日本分别是12%和7.6%;2007年,这个顺序没有变化,但是中国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16.1%,美国则降为17.4%。最近,世界银行又了一个新的研究报告,下调了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尽管做了这样的调整,但是世界经济发动机趋于多元化的势头今年将进一步显现而且进一步强化。所以对我们来说,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基本上是好的。
其次,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核心问题就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还没有结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低收入人群发放贷款,按照目前的统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总规模大约为1.4万亿美元,占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10%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次级抵押贷款?2001年以来,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随后又发生了“9•11事件”,在这个背景下,为了防止美国经济萧条,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经过11次下调,由6%下调为1%,这个政策有效地防止了美国经济衰退,但同时也创造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在这个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开始所谓的金融创新,向信用等级较低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这种贷款采用“2+18”的模式,前2年是优惠利率,后18年是正常利率。美国的金融结构用这种方式提供了大量的贷款。
2004年6月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于美元流动性大量过剩,由于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全球物价开始上涨,美国也感受到物价的压力,所以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17次上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调到5.25%。利率一升,所有贷款者的还款负担就增加,借贷次级抵押贷款的低收入人群就不堪重负了。与此同时,房价开始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贷款人资不抵债,由此引发了次贷危机。
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银行调整了利率,前天欧洲央行又通过回购债券,将3486亿欧元注入银行体系,随后又注入了480亿欧元,希望能够化解危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没能解决问题,经济仍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目前美国仍然处于住房贷款还贷违约的高峰期,而且房价还在下跌,有人认为现在进入了第三次还贷的高峰,究竟会怎么样,到今年第三季度之后形势才会明朗。
未雨绸缪,制定应急预案。初步分析,这次次贷危机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影响,我们要高度关注,首先是一些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引发金融市场波动,一批贷款机构倒闭了,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第二是影响了美国的消费,如果美国的消费下滑,将会对出口国家和世界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从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的消费率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第三是美元大幅度贬值,2007年1-10月,日元兑美元上升3.7啊%,欧元兑美元升值11%,人民币兑美元升值4.1%;第四是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使大量的资金由金融市场流向了资源能源市场,对能源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为什么这么关注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如果次贷危机继续扩散,可能会对我国产生比较大的压力。第一,美国消费减少对我国出口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0年代末期不到10%,现在已经到了66.9%,而与此同时看俄罗斯,也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它的贸易依存度是14%,美国是20%。如果美国的消费下降,我国的出口减速过大,可能会引起国内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世界银行有个预测,这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比。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多依赖美国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另外,需要指出,这一次次贷危机和新经济危机不一样,当年互联网投资占美国全部投资的比重是14%,而美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是70%,所以,一旦美国房地产下滑,它的效应会远远大于新经济。
第二,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全球的油价、粮价就会继续攀升,我国的物价也会面临新的压力。我们过去说粮价带动经济,现在我们也认识到,油价、初级产品的价格对于经济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外,如果股市、房市继续增长,也会给经济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篇9
一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篇10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发明显,各种经济波动所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影响下相互之间的协同性也越来越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中受到外来经济刺激的影响,其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也在发生着不小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为与发达国家的协同性呈现上升趋势,而与发展中的国家则出现下降的态势。本文简要论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
【关键词】经济周期;协同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越加密切,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加剧,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也在对世界经济产生着不小的波动。世界经济共同周期其实就是一种经济波动的现象,它是把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个体之间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整体也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共振与传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也在增强,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计量分析。这种计量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协同性与差异性进行准确的掌握,同时也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进行准确的预估,为整个经济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经过了几大特殊时期,有计划经济时期也有时期,一直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时期,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的振动与影响,经济是随着国情而调整发展的,因此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现状其实也是对那个时期中国国情的一种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发的紧密,这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那就是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协同性特征联系更加密切。
(一)协同性与差异性研究的背景
经济发展的特征离不开协同性与差异性,这也就是说经济并不是单独无依靠而存在的,它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可以说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以此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是人类动态性概念,可以说单有物资而没有人们的管理是不能称之为经济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既是财富的代表也是一种管理的体现,因此国家想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以此来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让经济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而与发展中国家周期协同性则在增强,与世界经济的周期协同性却越发紧密。世界经济的共同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的现象,它把整个世界经济活动看作一个个理性个体所组合成的整体,在表现上具有阶段性特征以及协同性的特征。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就刺激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产生着共振,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传播。虽有共振但在国家之间经济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样的差异是与整个国家的体制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因此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中是存在协同性与差异性的。
(二)研究意义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经济的作用于影响的,为了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研究,在掌握好其发展规律才能制定有预见性的经济发展策略,让整个经济都能在宏观调控中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不过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说还是以微调为主,在调整的手段上以多样的形式展现,渗透的层次更加深入,调整重点从总量的调整向结构方向发展,为了使经济结构更加的完善成熟,就需要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这样在进行微调整时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也能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研究。
(三)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经济现在发展的现状就是发展潜力巨大,需求量巨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羁梢源恿礁龇矫胬纯矗积极面与矛盾问题,这样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比较客观也比较全面。
1.积极面
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还能实现8%左右的增长,靠的就是内需的拉动,这样的情况足以证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比重所占超过10%,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所占比重正在下降,而中国经济则是总量同比上升。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呈平稳状态,不但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在逐步减缓,很多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影响下积极的转型,增强创新意识使产品产业化结构更加的合理完善,在市场竞争力中适应更强。经济结构调整的脚步在加快,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是来源于科技的创新、劳动则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的创新等附加值与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让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自主创新的科技大国发展。
2.矛盾与问题
经济的发展体现着许多优势与积极的现状,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问题与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环保意识不强,过去的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就是依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发展过后遗留下的问题又是比较严重的,比如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利用率比较低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发展中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矛盾。我们不仅要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用一种发展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与矛盾,并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与改进。
二、世界经济的协同性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经济波动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影响力也在加深,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影响力也在加强,因此受到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就比较深。
(一)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家之间经济交往也越加的频繁与紧密,这就使得经济周期协同性与同步性都在不断的提升。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体现着不同的表现,在工业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上是在不断的增强,不过这种协同性在发达国家中会表现的比较明显,比如说欧盟中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的发展就不是都具备协同性的,尤其是一些新加入的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都比较低,甚至会出现不协同性。这说明欧盟经济在对成员国的经济周期影响方面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尤其是在经济周期的一致与同步性上,这样可以带动哪些经济周期协同性比较弱的国家能够在发展中得到益处。不过也有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加深了成员国之间的协同性的同时也加深了与周边国家经济不平衡性。
(二)经济周期数据方法
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早期就只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则很少体现,不过随着经济危机依赖,经济周期协同性则向发展中国家延伸,研究也就更加的广泛,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只要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停,那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呈现上升。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主要就是靠数据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也就说经济自有一套自身的计算公式,以此来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与协同性的标准。中国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比较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同性研究也不多,虽如此还是能发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周期协同性在下降,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周期协同性却在增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是并不影响经济周期协同性作为国际宏观调控政策中对于货币优化处理的基础,在整个国际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位置。既然经济周期协同是作为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波动一致性和同步性的方法,那它就有一套属于自己检验的方法。在这其中相关系数检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早使用的方法,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检验的方法也在发生着改变。
(三)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可以说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整个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就会比较多,只有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才能使得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避免产生大的波动。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联系也越发的紧密,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三、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研究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协同性发展特征,针对这种特征我们就有专门的研究计算方法,用这些方法得出的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性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也以此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让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滚动相关系数法和交叉相关分析法。这是最常用也最普遍的计算方法。
(一)协同性研究计算方法
1.滚动相关系数法
滚动相关系数法是指对于固定样本长度的滚动相关系数法来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它的计算公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个公式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用这样的公式碇惫鄣谋硎境龉瘫局械亩态变化,使其能有比较形象的对比性。
2.交叉相关分析法
交叉相关分析法则是用来对两组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的研究,一般使用时我们都是把中国与其他样本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相关的系数进行计算,然后交叉相关的系数来进行排序,以此来分析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经济交叉的系数关系来判定其相关度的高低。交叉相关分析法系数标准范围为:交叉相关系数大于0.7的为高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至0.7之间的为中相关度国家,交叉相关系数在0.4以下的为低相关度国家。计算方法公式如图2所示。
在这个公式中,Cov表示方差,var表示变量,R为变量间转化的常数。通过此公式来对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经济相关度进行计算研究。
(二)协同性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最大的特征就是协同性,也就是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协同性就是指在世界各国中的经济周期由于相互之间的交往、相互作用,使其经济进行同步性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协同性的体现在国家经济体系的波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的共振以及经济的传播行为。这种经济现象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表现的越发明显,也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联系更加紧密。为了使得能更准确的了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协同性就需要使用到我们的协同性计算方法,综合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来用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数据的表象看到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滚动相关系数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度还是很高的,也就是如此才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由强到弱,又由弱到逐步转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持续性比世界经济强,但是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却比世界经济大,且有比较严重的滞后性,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比较强。在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波动协同性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这其中贸易的密度和经济协同性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经济波动性程度越强对于贸易密度的作用不会被高估。这样的协同性研究可以避免出现经济大波动现象。
四、总结
因此,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影响的,而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为了实现我们的伟大复兴就需要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征与规律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在与世界经济保持协同性的同时,吸收其中优秀的经济因素与自身经济相结合,同时也能对世界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有效的规避,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的发展,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子晖,田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研究[J].世界经济,2013,01:81102
[2]王海红.基于共同周期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性特征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2,11:1114
[3]袁吉伟.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417
[4]蒋冰冰,张建华.中国与世界经济协动性的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2,03: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