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浙江民营企业 动力之源 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作为富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群体已成为拉动浙江经济不断攀升的主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浙江民营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长期发展下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经长期形成并融入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的优势,是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领先性、整合性、延展性、持久性等特点。
一、浙江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虽然民营企业在浙江的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等级层次低、市场竞争力缺乏、生命力不强等情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从目前来看,浙江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许多民营企业经营方向迷失。例如,许多民营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仍处于成长阶段,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这种战略上的错误往往使自己在新行业没站稳,也失去了自己原有行业的竞争地位。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许多浙江民营企业成长初期盛行“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或者干脆搞拿来主义,企业研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多以“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生存。因此,不仅影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导致产品市场相对狭小,难以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立足。
3.企业管理体制落后,人力资源匮乏。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数是私人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这虽然有有利的一面,但他们的精力、知识毕竟有限,发生决策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一些管理层人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行业分布结构上也不尽合理,加之人员流动性大,致使民营企业总处于人力资源短缺的状态。
4.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浙江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增长方式以量的扩张为主,企业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在加上其在金融信用方面的先天不足,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一般都比较差。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在激烈得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是竞争中的弱者。
二、培育和提升浙江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升竞争优势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之源。浙江民营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1.培育企业文化,铸造企业灵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浙江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企业精神和明确的企业目标,来规范员工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使得企业员工自觉提高工作质量,关心企业前途,使企业内部充满活力,最终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显示出企业强大的生命力。
2.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当今世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而质量是品牌创立、发展的根本,是品牌的生命。因此,浙江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按照高标准组织生产,把质量为先的意识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中去。同时,根据自身的实力,对品牌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注重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浙江民营企业要从百年发展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钠士。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建立有效的业绩指导、评价和改进体系,以此准确评估员工的各种表现。要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营造相互尊重和谐的工作环境,赋予员工更多的工作自。
4.创新技术机制,增强研发能力。近几年来,一些浙江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像波导、恒生等一批知名企业。但是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促进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完善企业的研发机制,积聚企业的财力,通过技术转化、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来培育和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完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体系。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浙江民营企业家们要从战略思考与规划的角度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一个适合长远发展的计划,从产业、产品、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全面规划,并坚定不移地按计划组织实施,从而使企业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有效规避行业风险。
6.加强信息管理,推动企业联合。浙江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浙江民营企业还必须拥有高超的联合能力。这样不仅能够规避风险,提高了综合实力,而且更具有竞争力。巧妙配合、强强联合、互惠互利、共享资源,创造出“1+1>2”的奇迹,从而彻底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双“多”亡竞争,实现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的发展。
未来的时代是属于民营企业的时代。浙江民营企业只有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秉承“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2
大学生 职业素养 职场培训 就业竞争力 市场化
职场培训主要是指通过校内外的职场教育、职场训练、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基本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的“实战感”,增强其职场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以更快的适应工作,缩短就业适应期(即将就业后适应期移至校内),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
当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在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影响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与就业竞争力的主体主要有四个:其一,是高等学校;其二,是学生自身;其三,是用人单位;其四,相关职能部门。
一、大学生职场训练与就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体制尚未建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然而,很多高校并未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其教育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至今其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未与市场需求相接轨。例如,尽管大学生就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几乎仍然遵循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府对学校的控制和限制仍然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各类“计划”按部就班,并未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及时的调整。
2.对学生职场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而言,经过职业历练、具备丰富经验的员工比“新人”更能为单位做出贡献。目前,高校多是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并未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吃苦奉献精神等职场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在多数大学里,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程。而与学生就业创业息息相关的职场训练、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则多属选修课的范围,加之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致使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出现明显的偏差。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此类课程。
3.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与过去相比,大学生群体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类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社会与市场的具体需求,只有一少部分人可能会继续从事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工作,而大多数人则会投身到一线的生产与建设中去。而大部分高校仍然会采用一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做法,如在教学中,由于学时的限制与学科的设置,无法将教学的注意力真正转移到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培养上来。此外,由于高校拥有的办学自太小,从而进一步导致了高校学科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4.大学生自身的定位不准,综合素质不高
大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缺乏恰当的估价,定位不准,综合素质不高,这主要表现在:(1)频繁跳槽,骑驴找马。大学生不安心现有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2)缺乏诚信,作茧自缚。(3)缺乏敬业、团队精神。
此外,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了解、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择业经验,会导致部分人自我感觉良好而躇踌满志,也会导致部分人不知所措而悲观失落。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1.强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理念,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高校必须正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现状,积极探讨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例如,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横向联系,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积极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取向和人才聘用标准,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实习+就业’的合作培养关系,以此为参照寻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更新理念为主旨,积极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积极推动学科与课程设置等诸多层面的改革。
2.坚持就业市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和制订培养方案
首先,加强通识教育,培养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设置专业,增加部分就业指导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第三,调查研究人才的需求状况,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急需或是具有巨大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适当增加此类专业的招生数量。第四,积极强化包括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培养方式等在内的教学改革。第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及时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目标,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品性、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3.营造和模拟一个职场环境,增强大学生的实战感和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围绕就业市场要求,突出核心竞争力培养,营造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业的职场训练环境。当前的高校不仅要重视外语和计算机等热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测试的通过率,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更主动地开辟新的渠道,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4.重视职业规划,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高校里的相关部门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同时也要将就业指导的方针、政策贯穿至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其次,积极推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此作为有效提升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的一种途径。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他们也可以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如此,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与引导,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扶持,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5.依靠持续学习能力,获得动力源泉
当前,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等等名词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只能形成一时的竞争力,还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确保自己在就业市场的求业竞争力,都应努力学习,并尝试开发一种“比别人更会学习”的核心素质。这是一种方法论素质,不是简单地学会一种知识。当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开发核心素质的基础。核心素质是知识、技能的一种提炼、升华,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迅速捕捉新的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主动进行思索、反省,并敢于抛弃现有的一切,果断采取行动的一种素养。因此,为了比别人更会学习,从而拥有个人的持久竞争优势,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不同的阶段目标有针对性地持续不断地学习,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性。二是学会根据自己的阶段目标,提炼及利用外在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适应力。三是将已掌握的知识形成严密、深厚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专长性。
6.端正就业和择业心态,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这主要包括客观认识自己,把准就业定位;增加诚信意识,奠定就业基石;珍惜就业机会,切莫频繁跳槽;修炼敬业精神,培养良好习惯;认同企业文化,实现角色转换;尽快进入岗位角色,积累工作经验等。
参考文献:
[1]杨健全.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06,(3).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刘加宁等.经管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教育与教学,2004,(5).
[4]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刘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7]陈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
篇3
职场生变,收入锐减,这对家庭财务来说同样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威胁因素。
专家表示,维持职场稳定重在预防危机的发生。在职场危机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预测职场上的“地震”,比预测自然界的地震要容易一些。因此如果做个“明白人”,预判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提前找到应对之策,不失为明智的做法。
而如何化解职业危机,专家给出四种方案,最主要的是掌握核心竞争力,其次是提高自身能力,再就是转型,或者做好创业准备。职场“地震”伤害家庭财务健康
刚刚辞去一家广告公司业务经理的徐亮根本没有歇口气的想法,他频频与人事经理见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实现“再就业”。徐亮坦陈,没有工资收入,家里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对于某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换工作如同换衣服,异常随便,似乎并没什么难。但是对于徐亮这样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来说,则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因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开支,主要还是依靠工资收入。
在我们的收入组成部分中,分为主动性收入和被动性收入两种,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主动性收入如工资,在家庭收入中占到的比重很大,因此如果由于职场“地震”引起工作上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总体收入。如果失业,可能会造成家庭财务的崩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屡见不鲜。香港、台湾等地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少行业由盛转衰,许多原来高收入白领突然失去工作,随即陷入家庭财务危机,贷款、保险等无以为继。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邹羽表示,造成职场“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由于职业技能缺失造成的危机,其次是工作能力上出现问题,还有就是行业衰落而引起的危机。当然,办公室政治、同事以及职场新人的竞争等也会形成危机。
预防职场“地震”的四大招数
如何破解职业危机呢?
也许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因此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从总的方面来看,不外乎以下四种措施,让我们结合具体案例来予以解析。
招术一 拥有核心竞争力
能人向来都是职场“不倒翁”,这种人在职场上往往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案例:钟先生曾经是一家上海模具公司的技术骨干,精通数控磨床技术,同时在工作中也注重生产技术方面知识的积累。因此当原来所在的公司因为产量下降面临缩减薪水困境时,他很快就接到猎头的电话,成为另外一家模具公司的生产主管,薪水与原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点评 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表示,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拥有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最佳的应对职场危机措施。他说:“职场取胜之道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拥有核心竞争力。”在专家看来,核心竞争力包括成为技术骨干,或者公司业务能手等,而且要做到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比如钟先生所从事的模具生产行业,磨床技术一直在发展,从原来的手动到数控,向复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钟先生都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所以他始终保持很强的职场竞争力。
招术二 提高自身能力
职场也讲究知己知彼,如果能够了解自身不足,并通过不断学习来弥补自身能力上的不足,也可以增强职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机会。
案例:程先生在深圳一家通信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在业务方面与其他同事相比并没有优势。为了不被同事甩开,在工作之余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年前他还参加国内一家知名培训机构关于3G工程师系统学习。因此最近公司经营策略调整而裁员时,他作为技术骨干被留了下来,离开公司的同事对此感到很惊奇。
点评 邹羽认为,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这也是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邹羽表示,在职场中,有很多之前是骨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老的技能会逐渐没落,如不通过学习来更新,被淘汰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有些是因为本身能力上不如别的同事,因此在刚开始起跑时,便已落后。但这些并非没有办法解决,要做到后来居上,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能力。“就如建筑师一样,如果他不吸收新的思想,那么他设计出来的作品则会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他也会失去饭碗。”他说。
招术三 为转型做准备
在职场上不能死心眼,一旦发现方向不对,请立即重新调整方向。如非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吃亏的是自己。
案例:小朱原本学的是财务专业,可在前几年,经不住销售额提成的诱惑,去做了一名销售员。但是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优势渐渐消失,销售业绩大不如前。近日,上司跟她进行了一次谈话,当然除了鼓励,也提出了希望她改变的要求。但努力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没有起色,小朱想到了改行,于是她重新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
点评 北京宏威职业顾问总经理兼首席咨询师郭策表示,转型也是应对职业危机的一种办法。在职场中,允许职业纠错,即再次进行职业定位。不过他提醒,转型时一定要慎重,在转型之前,一定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定准,以免发生再次纠错的情形,这会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郭策说,转型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更快地接近成功。如对小朱而言,她还需要系统地学习财务知识,并寻找机会实习,以弥补工作经验上的不足。
而对于进入职业成熟期的人士来说,如果要转型,专家建议向跨界行业方向靠拢,因为在新兴行业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积累,无疑会使得转型变得更为容易。
招术四 为创业做准备
如果自身积累已经足够,则可考虑创业。
篇4
寓言:龟兔赛跑
第一回 初涉江湖
从前,有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在互相争辩谁跑得快。他们决定來一场比赛分高下,选定了路线,就此起跑。
兔子带头冲出,奔跑了一阵子,眼看它已遙遙领先乌龟,心想,它可以在树下坐一会儿,放松一下,然后再继续比赛。
兔子很快地在树下就睡着了,而一路上笨手笨脚走來的乌龟则无声无息地超越过它,不一会儿完成比赛,成为货真价实的冠军。
等兔子一觉醒來,才发觉它输了。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缓慢但持续的付出的人会赢得比赛。
这是从小伴随我们長大的龟兔赛跑故事的版本。但最近有人告诉了我一个更有趣的版本。故事这么连续下去。
第二回 风云际会
兔子当然因输了比赛而倍感失望,为此他做了些缺失预防工作。并从根本原因上分析,于是它很清楚,失败是因它太有信心,大意,以及散漫。如果它不自认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乌龟是不可能打败它的。
因此,它单挑乌龟再來另一场比赛,而乌龟也同意。
这次,兔子全力以赴,从头到尾,一口气跑完,领先乌龟好几公里。这故事发展到这一步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没有超出预料,但故事到这里让我们知道: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将可胜过缓慢但持续的人。
如果在一个组织中有两个人,一个缓慢,按部就班,且可靠;另一个则是动作快,且办事还算牢靠,那么动作快且牢靠的人会在组织中一直往上爬,升迁的速度比那缓慢且按部就班办事的人快。缓慢但持续固然很好,但动作快且牢靠则更胜一筹
这故事还沒完沒了。这下轮到乌龟要好好检讨了
第三回 移布换景
乌龟深入的分析敌我双方,它很清楚,照目前的比赛方法,它不可能击败兔子。它想了一会儿,然后单挑兔子再來另一场比赛,但是这次比赛的场地是在另一条稍许不同的路线上。兔子同意,然后两者同时出发。为了确保自己立下的承诺-从头到尾要一直快速前进,兔子飞驰而出,极速奔跑,直到碰到一条宽阔的河流。而比赛的终点就在几公里外的河对面。
兔子呆坐在那里,一时不知怎么办。
这時候,乌龟却一路跚跚而來,撩入河里,游到对岸,继续爬行,完成比赛。这个故事到此似乎感觉乌龟有点赖皮,但故事发展到这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首先,乌龟分析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自身的特点改变固有的游戏场所,进而达到以适应(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现实的职场竞争何况不是如此,再好演员一旦失去表演的舞台,将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改变固有的游戏规则,量身订做属于自己的舞台才是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路径.
故事发生到这里,似乎还沒结束-----
第四回 天高云淡
这下子,兔子和乌龟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它们一起检讨,两个都很清楚,在上一次的比赛中,它们可以表现得更好。
所以,他们决定再赛一场,但这次是同队合作。
它们一起出发,这次可是兔子扛着乌龟,直到河边。在那里,乌龟接手,背着兔子过河。
到了河对岸,兔子再次扛着乌龟,两个一起抵达终点。比起前次,它们都感受到一种更大的成就感。故事发展到此是个圆满的结束,但这个故事让我们不得不认为:
个人表现优异与拥有坚强的核心竞争力固然不錯,但除非你能在一个团队内(与別人)同心协力,并掌控彼此间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你的表现将永远在标准之下,因为总有一些状况下,你是技不如人,而別人却干得蛮好的。
团队合作主要就是有关情境(权变)领导这档事,让具备处理某一情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人当家做主。
同时从这个故事,我认为,在遭逢失败后,兔子和乌龟都沒有就此放弃.兔子决定硬拼,并且投入更多的努力.在尽了全力之后,乌龟则选择改变策略,重新改变游戏规则.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当失败临头时,有时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有时则需改变策略,尝试不同的抉择;有时候,两者都要一起来。
故事里兔子和乌龟也学到了最关键的一课。当他们不再与竞争对手较力,而开始逐鹿某一情境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好。
小结:龟兔赛跑的故事启发我们良多;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现代职场上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总是胜过缓慢但持续的人;依着自己的优势(专长)来工作,结合所有的资源且团队合作的人,总是打败单打独斗者;同时在面对失败时,绝不轻言放弃;并且在无法限定竞争对手时,或许改变某一情境,重新定义游戏规则,就是成功的机关。
现代职场竞争价值观: 本人推崇的有如下几个
黄金定律1:把握方向,一步一个脚印!
黄金定律2:不能改变游戏规则,就只能改进方法
篇5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就业能力 作用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因此,探索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特点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特点如下:
一是复合性。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绝不仅是指一种就业的技能,而且是一个符合性的概念。包括人面对自我、有存在勇气的IQ(智力商数)、活在社会中的EQ(情绪商数)、后天学习得来的客观知识KQ(学识商数),是一种综合素质和在职场中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是外显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是可以明确表现出来的。而不是眼高手低,妄自尊大却缺乏踏实做事的态度和能力。其具体表现,有基本的专业素养、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基本素质不是内含的,而是以恰当的方式彰显出来的。
三是长期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时间维度上说,不仅是求职的阶段,更包含其在职场中的表现和发展潜质。就业能力应该涵盖大学生从毕业求职到从事实际工作,贯穿整个职场生涯。
二、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领域,重任在肩且大有可为。
(一)新时期的学生工作实际对辅导员素质的要求
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课题中,高校辅导员是引导者、执行者,又是服务者。当前,学生工作的情况日趋复杂,因而对辅导员的要求随之提高。新形势下,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1.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由衷的热爱。
爱是教育的事业,没有爱心,没有真诚的情感付出,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
2.学习能力。
辅导员自身要保持学习的状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唯有如此,才可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对现实情况的认识能力。
辅导员要有战略思维和眼光,既要认清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更要认识到在校生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并采取适当措施尽量缩短这一“鸿沟”。
4.对学生的影响力。
辅导员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有一定影响力,对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具体措施
1.实施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模式。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季节性快餐”,而且内容上偏重于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培训,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学生在求职中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绝非传授一些技巧便可应对的。应该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化于对学生综合素质、意志品质的塑造,时间上,应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始终,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真正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塑造大学生的整体气质和素质,而要做到这点,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时间跨度上应该从入学直至毕业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目标体系为:学会为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内容上也是针对大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各个年级的工作重点为:一年级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专业;二年级主要是学业指导,培养就业素质;三年级则重点为择业指导;四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可以侧重就业指导。[2]不仅如此,更要将学生性格的完善、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
2.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引导和塑造,以及良好工作习惯的培养。
分析心理学大师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不能改变,但是,性格可以修正。”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雅曾写了一本风行全球的畅销书《性格解析》,提出了“四种性格理论”。该理论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将人分为四种:可爱乐观型、权威急躁型、完美忧郁型、平和冷静型。高校辅导员应该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发挥他们各自的优点,同时与学生一起制订“性格计划”,适当完善他们的性格,尽量克服各人的性格弱点,争取“让活泼型统筹起来,让完美型快乐起来,让力量型缓和下来,让和平型振奋起来”。
提升就业能力,除了完善性格外,还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好习惯是宝贵的职场素质,比如学会计划和总结、良好的执行力、不拖延高效率地工作等,这些都应该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生活中培养。
篇6
【关键词】市属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交流频繁,英语在我国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应该说学好英语的前景是乐观的。但由于近几年英语专业招生过热,而相当一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实力并不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不理想,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市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经济建设等重要任务。但由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师范类专科院校演变而来,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存在明显差距,再者由于发展受到区域社会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市属本科院校在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时压力远远大于重点本科院校。而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相比重点大学以及专门外语院校学生存在明显劣势,毕业生就业单位不理想,与心理期望值落差大;自身定位不准,缺乏同其他综合性高校学生差异化优势,导致自身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学校缺乏实践教学,与相关学科无交叉兼容,学生人文素养较低,知识面窄,与地方单位对人才需求脱节,整体就业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提高市属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加里.哈默尔于1990年在其合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为客户带来可感知价值的经过整合的学识和技能。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含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是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就业的优势能力,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想就业继而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的知识与能力的总和。市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服务定位上与重点院校都有区别,主要以应用型为主体,培养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而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缺乏实践性创造性,社会适应面狭窄,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本研究目的,本文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构成部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并将从三个部分依次讨论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1.加强基础教学,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所掌握的包括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英语基本技能。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成功走向就业的关键。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保持优势。而如今很多学生口语基础薄弱,表达磕磕绊绊,翻译靠字典,语法错误频出,整体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建议在以后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多开设语言技能类课程,如翻译,演讲等。同时有针对性开设语言选修课,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扩展学生知识面。还可增设专业性英语课程,将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实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业词汇,更好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可建立供需预测机制,加强与劳动力单位的沟通,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2.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及广博的语言知识,并能在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应聘者的实践能力,相比专业能力,甚至优先考虑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顺应社会需要,更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更好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衔接。
首先,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如商务英语教学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突出专业训练,通过创设商务活动模拟情景等,使学生更生动了解商务活动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商务活动的环节,掌握商务活动的技能。学校可在教学模块中增加实践活动模块,定期组织相应活动,如创业技能竞赛,假期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其次,学校可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职前有机会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参与企业活动。企业方在接受学校的实习生之后应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协作技能,而学校应参照企业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建立一个符合英语专业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
3.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提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成功获取就业机会,维持就业,获得职业提升,有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的能力。它包括三个主要内在联结的系统性核心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就业技巧与职业适应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生涯规划,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对邢台学院英语专业大三本科生的调查发现:2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42.8%的学生职业规划模糊,28.6%的学生对未来迷茫,不清楚自己求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目标,8.6%的学生从未考虑过职业规划。调查说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规划能力有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职业意识,并尽可能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找准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调整,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将来的就业。
就业技巧是指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方法技能,主要包括招聘信息采集技巧,求职信撰写技巧以及求职面试应对技巧。由于大学生普遍缺少求职实践经验,自身求职技巧缺乏,无法有效获取有价值的招聘信息,面对面试机会紧张,不知所措。高校可开展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聘请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体验面试氛围,增加面试经验。
就业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包含职业机会的获取,更重要是职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潜力。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力,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交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合作意识,跟上团队的步伐。其次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英语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包含校内实习,外贸公司,培训机构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提高应变能力,如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乐观面对职场困难。
三、结语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市属本科院校必须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真正从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角度出发,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就业指导,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树立学生就业信心,才能使其在就业中突出优势,实现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奕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J].嘉应学院学报,2012(9).
[2]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作者简介:
篇7
摘要:一切成功的企业都有适应其特点的企业文化,面对日益竞争的激烈,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培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是结合以往的研究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将会重点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主要内容和如果建立并完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强调该理论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企业需要获得并且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那就需要有核心竞争力,这个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一切成功的企业都有适应其特点的企业文化。如果说20世界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是管理与科学的结合,那么21世纪所强调的是如何推动,怎样推动,企业是以人为主的经济组织,怎样发挥每个个体的智慧,增加每个人的才干,最终以最佳的组合形式来实现企业目标,这便是企业文化之灵魂。文化因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能够发挥能动作用。重视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发掘企业无形资产,以便现代服务和产品文化附加值的提高,这类措施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现代营销管理中,产品的营销过程就是一种文化融合和认同的过程。同样的产品,如果辅之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服务水平,其市场地位可能会完全不同。实践也证明,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并不断的把企业文化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当中。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广大员工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精神、经营之道以及经营境界等。企业文化可以作用于企业内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市场竞争力提高。
较为典型的是蒙牛乳业就采取了在企业文化导引下发展企业的做法。蒙牛乳制品在创立之前,已经确定了企业文化方案,并且根据企业文化所提倡的核心内容被强制执行,将企业文化在员工中进行广泛宣传,很快形成上下一致的认识,快速深入人心并被遵循。到蒙牛乳业参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随处可见,“事在人为”的做事理念;“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无德有才限制录用”的用人理念;“管理是严肃的爱,培训是对员工最大的福利”的管理及人才培训理念;“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的产品质量理念等等。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极大的统一,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使他们能够自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蒙牛乳业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以才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了国内乳品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排他性和独创性,别具一格并能够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基础性的能力,具有独特性、渐进性、价值性、延展性的特征,能给消费者带来长期利益和价值增加;是无法用钱买到的,为员工所专用,难以被其他所模仿和替代,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同时具有“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企业市场发展。
1、拥有专利或专项技术
企业的竞争力可能来自于专业化。踏踏实实的做好一个市场,依靠分工形成专业化,从而发展专有技术,形成专利产品并最终占据职场。专业化的优势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创造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并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比如长虹集团因为在彩电方面拥有自己的背投专项技术,所以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让被业界认为“夕阳产业”的彩电一跃成为了长虹的利润新的增长点,进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具有创新能力
熊皮特曾讲过,创新是企业生产手段的重要组合部分,具体可以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制度设置上进行创新、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技术改革等等,在这些创新中,针对企业制度创新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通过制度创新也涵盖了企业的各级契约,例如股权结构、激励机制、产权结构等的创新,这类制度在本质上解释了企业组织,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技术改革中能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某些核心技术的拥有将会研发出符合市场的产品;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能够让企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前进的动力;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体制模式,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成功的创新案例包括海尔,它通过在OEC管理、斜坡理论上进行上市和改革改革、研发等,从中研制出一系列适合当代市场的新产品,并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3、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
魏杰讲过,企业核心能力管理的基础是良好的管理方法,具体细分为随机化管理模式、分为友情化、亲情化、制度化、温情化等管理模式,他进一步指出,管理模式的趋势将会逐步演变成是一种混合管理模式,即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的基础是制度化管理,并综合其他三种管理模式的有利因素。因此,以制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以其他各方面为辅的一个混合体,并始终不断完善,否则其不能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4、拥有完善的市场网络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胜,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完善的市场网络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产生的影响也很直接。企业存在的最原始的目的还是在于牟取利润,产品和服务作为利润的载体,只有在完善的市场网络中才能完成利润实现。基于此,拥有完善的市场网络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正是基于此种思想,“哑铃型”组织结构才得以实现。
5、专有的品牌形象
在现代企业营销中,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竞争的结果,更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消费者需求的异质化和产品的同质化的现实中,品牌效应的地位突显的格外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品牌的塑造。如我国的海尔公司一直贯彻“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用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使自身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得到极大提升。在国际上,摩托罗拉、可口可乐、雀巢、GE等众多跨国企业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都是不遗余力的。注重培育顾客的忠诚度,良好品牌形象也正是这些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使得其能够长久不衰。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竞争越演越烈,企业想在市场中仍然保留一席之地,那么企业就必须全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和培养企业家的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家在组织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营实践中,优秀的企业家常常能够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因此,企业家的素质往往与企业的未来紧密相连,而培育和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就显得迫切而重要。在培育和提高企业家素质的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家自我素质的提高,一是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完善。自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家掌握现代管理技巧,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家正确的运用现代管理技巧。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
21世纪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人才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它不同于其他资源只是转移价值,它通过与其他资源的结合能够创造价值,因此,人才资源是企业利润的源泉,选拔和培养人才应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选拔渠道多样化,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相结合;二是才能挖掘深入化,充分利用现有内部人才资源;三是用人体制竞争化,实现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四是富余人才稳定化,合理安置富余人才,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
2、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企业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便在于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有助于企业形成专业优势,对市场进行占领,抢占先机。在NASDAQ证券交易市场上,其股票价值一度超过微软,并据此占领了全球80%的市场。思科的CEO钱伯斯坦诚,核心技术能力是思科成功的关键因素。深圳柏特瑞电子集团,其企业文化是柏特瑞-定制化智能,让高端设备商更舒畅,极大促进了其核心竞争力。根据调查研究,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7年,造成国内企业寿命短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都没有培育核心技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许多昙花一现的例子,如做保健品的飞龙、VCD行业的爱多、零售行业的亚细亚,它们没落的最主要原因都是忽视技术核心能力的培育。
3、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培育适宜的企业管理模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管理使其在激励的汽车行业竞争中胜出,并最终创造了用一半的成本(相当于欧美竞争者)打造高质量名车的神话。丰田的生产管理方式是丰田汽车公司在生产管理中长期探索的成果,它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生产的各个流程利用看管进行作业指示,准时生产,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丰田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4、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品牌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短期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其对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品牌的增值服务使得寻常的产品拥有不平凡的意义,这种不平凡的意义使得寻常的产品能够占领其原本不能够占领的市场份额,而市场占有率能够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品牌的主要认识还仅仅是体现在知名度上,而对品牌美誉度重视不够。这种狭隘的品牌观或许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短期利润,但是从长期来看,其获利能力并不确定,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如红极一时的“红桃K”。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5、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和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文化氛围的良好渠道,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学习型组织是让员工在参与研究型项目和产品研究的过程中学习,从来改善组织本身。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强调的是三方面,一是学习覆盖的人群范围,它要求员工自上而下全体参与。二是全程参与学习,即在准备、学习、推行阶段全程参与学习。三是团队学习,即注重全体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关注团队学习和智力开发。因此学习型组织是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6、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的公众形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文化。所以,要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文化战略须先行,以改善我国本土企业企业文化意识淡薄或存在不良企业文化的状况。
(1)大力实施企业文化战略,促成我国本土企业文化的形成。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应将企业的文化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看重品牌建设和企业形象效应。名牌战略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头戏,然而品牌的支柱因素是企业文化。品牌效应等于给产品加入了附加值,这就会大大的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国外依靠企业文化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国内的海尔和华为也是营造良好企业文化取得成功的例子。
(2)营造良好企业文化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制度和与员工的习惯是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表征,另外要避免陷入企业文化的政治化、表象化、僵硬化、空泛化等误区。同时应关注企业的客户群体,只有满足甚至超越了他们的需求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在竞争中屹立不倒。“资源是会枯竭的,但文化会生生不息”,员工是企业最具价值的资产,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方向的指引者是企
业文化,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我国本土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欠缺,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大企业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形象,在科技和管理制度上创新,向优秀企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走上科学发展之路,适应国内外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编著:《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2]王霞林著:《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人民日报,2007年3月28日第十版
[3]陈庆修著:《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九版
[4]林仙富著:《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民铁道报,2002年11月1日第三版
[5]张东风著:《管理是一种文化》企业文化网,2003年10月12日
[6]任文著:《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企业文化网,2003年9月18日
[7]李志军著:《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网,2003年8月22日
[8]韩慕林著:《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看,2006年7月26日
[9]鲍锦君著:《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中国管理传播网,2007年7月25日
篇8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化队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第一资源,加快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是现代企业首要任务。IBM公司创建人沃森说过“你可以接管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下我的那些人,我就可以重建IBM公司”,进一步验证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科学的人才政策和管理流程,坚持长久高效的培训和激励,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员工会创造更多的而服务附加值和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职业化员工队伍建设的价值职业化内涵职业化是行业发展与竞争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反映行业发展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职业化,就是以此为生,精于此道;职业化,就是职业人必须遵循的职场准则;职业化,就是无论年龄、学历、职位,无论行业、规模、性质,所有的个体和组织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职业化的核心是职业素质模型。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行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化的价值(1)对于企业而言,职业化建设价值巨大。通过实施职业化管理与队伍建设,能够提高组织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节省企业高额的人力管理成本和费用;改善企业文化,打造优质企业雇主品牌,建设一支战无不胜的职业化精锐之师。职业化员工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职业化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职业化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职业化员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对于企业员工而言,通过实施职业化建设,可以实现普通员工由社会自由人变成现代职业人,并逐步胜任岗位要求,适应企业发展;最终能够提升职业品牌和职场竞争能力。
凤凰山森林公园加强职业化队伍建设的措施建议
现代景区管理、旅游管理是综合性很强、专业化要求很高的新领域,如何适应这样的转变和挑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培训。针对中高层管理者培训课程建议包括森林公园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地市场营销与产品设计、旅游文化、旅游景区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与产品设计等系统化专业课程。培训的方式一是学历升级,比如攻读EMBA、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学历培训班;二是标杆学习,组织管理人员分批次到国内外经营出色的森林公园、现代景区、主题公园进行考察。比如国内经营管理非常出色的森林公园:如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吉林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辽宁长山群岛国家海岛森林公园等,主题公园类如迪斯尼、欢乐谷等都是非常值得去考察,通过标杆学习,引进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开拓管理者的眼界和思路;三是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非常重视培训,他认为:培训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培训,它其实是一种团队学习的方法,团队工作的方法,团队决策的方法,团队建设的方法。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机制,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培养核心竞争力重要管理方式。具体可以在公园内开展行动学习、团队学习等方式,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与标杆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加强生态导游员队伍建设凤凰山森林公园优势是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和地质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如何能够提高游客游历过程中的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就是要有一批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思想素养过硬的生态导游员队伍。而目前就凤凰山森林公园导游员队伍恰恰是该景区的一块关键短板。建议从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思想素养培训养成入手,一方面要积极招聘引进一批培养潜力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就是对现有导游员和新聘大学生进行以生态导游员为培养目标的系统培训。生态导游员的培训重在生态知识、森林旅游、讲解技巧、服务意识等培训。专业素养方面比如生态导游基础知识、观赏植物、动物学、鸟类学、导游技能、团队服务与管理、野外生存技巧、森林生态学等课程学习;行为素养比如公关礼仪、言谈举止训练、工作习惯和旅游文化等培训课程;思想素养方面导游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职业理念等课程培训。导游员培训可以通过学校进修、集中培训、交流考察等方式进行。
作者:赵希勇 刘亚洁 于泽波 那守海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水利施工;核心竞争力
Abstract: More and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dustr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gain a firm foothold in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i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from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core technology and corporate culture.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west river sluice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ompanies how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ree important factors.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西河水闸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是一座集防洪(潮)、排涝(洪)、航运、灌溉等多功能的大(1)型水闸。西河水闸工程项目部深入开展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和鼓励职工适应岗位要求,刻苦钻研业务,进行技术考核、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项目部坚持文明、优质、诚信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服务创新,为合作方提供热情周到、规范满意的服务。通过西河水闸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水利施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三个重要因素。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活动都离不开人,有优秀的人才为其服务,对企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什么样的管理者对企业来说是必须的?我认为有以下六点:①有社会责任感;②有开拓创新精神;③有组织能力;④有学习型的品格;⑤价值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一致。⑥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随着水利施工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驾驭全局(公司)的领导能力和统筹企业协调发展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诚信观念,研究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运营好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必须加强企业各类资源的战略整合,增强集约化发展和经营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些必须依靠“管理创新”,而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系统组合,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细分,企业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战略和文化的竞争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那么水利施工工程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创新,激励,绩效,学习,是激活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效益最大化,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效益最大化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打造一个具有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的职业化团队
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水利施工企业要想保持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打造一个专业技术过硬和服务效能突出的职业化团队。水利施工人士职业化是职业人士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企业的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是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敬业精神。
打造职业化团队的内涵又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就是像个会做事的样子,要对所从事的专业很内行,知识要很丰富,技术要过硬,客户不知道的,我知道,客户知道的,我比他知道得更清楚更正确,这样服务效能才能突出;对于整个企业来讲,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还必须有一个系统完善和可持续的知识管理体系,就是说要把员工个人的能力,转化为整个企业的无形资产。二是要有职业化的工作形象,就是看起来像干那一行的人。一个好的企业形象,不仅仅是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一个企业的专业档次。企业要有职业化的工作形象,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要有一整套系统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作为施工企业,有很多国家和行业的规范规程,企业内部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个企业有没有良好的工作形象,取决于企业内部制度的完善合理程度和是否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化的规程和制度。三是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就是要用心把事情做到完美,不管大事小事,难事易事,都有一种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如果总是把责任推给上级或下属的,那么这样的工作态度就是不职业化的,一个企业能纵容这样的工作态度,也是不职业化的。四是要有职业化的工作道德,总的来说就是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具体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对一个品牌信誉的坚持,另一方面是要对企业的商业机密和稳定有职业道德。
三、营建创新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管理上升为文化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手段。
企业文化的创新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中形成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是一个合适的企业,职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由此可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时,要善进善退,进以求治,退以求全,兼顾好企业的现实和长远的利益,用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来策划企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整体紧密相连的,它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独特文化。那么如何营建水利施工企业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呢?1,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观。企业要采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方式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塑造人、培养人,发挥他们的才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同时还应该尽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育职工的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2,树立优秀企业形象品牌。水利施工企业应重视企业形象的树立,通过开展树立优秀企业形象的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可以通过各项荣誉和知名度来表现,最应关注的是工程信誉、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3,以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企业文化,使年轻的员工熟悉和了解我们的企业,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员。水利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绝不是以某个领导者为主导的领导文化,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强势文化。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建设优良的施工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从而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学 教育 毕业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分类号]G250
图书馆学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培养,关系到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等,也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概念人手,提出图书馆学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式,宏观上从“大学科”视角研讨图书馆学教育问题,微观上从职业应用角度来设置课程体系,探讨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1 关于“就业竞争力”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涉及到就业观念、宏观层面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国外“提升学生就业力合作小组”认为,从社会人力资本的角度透视,就业能力是由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所构成的综合素质,该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的成功,它将使个人、行业力量、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受益,其核心内容是专业理解力和专业技能。我国学者大多将就业能力放到一个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考察,提出“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如禹元蔚将其定义为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郑兰琴等强调,这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除了实际的上岗能力,还具有生源、性别、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吴璇华认为,就业竞争力具体包含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生存能力等各个方面;楼锡锦等进一步将其概括为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三个层面。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具体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针对各个学科提出各自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优势资源,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对于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学科体系决定了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就业市场供求正常的情况下,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综合信息素质方面,但这仅是与其他学科的比较而言,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同样存在着同质化知识结构背景下的竞争。因此,本文提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包含了学科专业之外和学科专业之内两个层面,也可以界定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群体构建和个体构建,下文将具体分析构建的策略。
2 构建“内外兼修”的图书馆学就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站在学科专业的角度分析研究就业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区分学科内的个体构建和学科外的整体构建,前者强调大学生的个体优势,后者则关注整体强项。笔者认为,个体之间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异质就业空间的确立和发展基础之上。为此,一方面,引用生态位的理论,结合职业生涯的构筑,力求打造一种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建立在共性教育基础上的综合信息素质无疑是区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优势资源,可以从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树立能够贯穿于求职与从业过程的核心学科优势。具体的构建结构如图1所示。
2.1 专业内――个体构建
教条式的就业指导、雷同化的求职简历以及近似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使得图书馆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时常陷入彼此撞车的尴尬境地,如何在相同的学科基础上强化个体优势,创立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1.1 就业生态位的错位构建生态位(niche)的概念最早由Grinnell于1917年提出,其定义是: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1959年,著名生物学家E.P.Odum将其完善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它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包括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毕业生间的相互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其生态位间的关系,当两个毕业生拥有近似的就业竞争能力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niche overlap)。
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所占有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可视作为其就业生态位的宽度,当各自的生态位发生交叉甚至重合时,必然会引起激烈的竞争,并最终导致某一方被逐出。为避免就业活动中的恶性竞争,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将差异化竞争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认为差异化技能应与所学专业相得益彰,是别人不易模仿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在就业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我国也在实践中探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如从整体规划人手,把致力于考研和工作的两类学生分列,自由选择培养计划,避免考研的学生基础不牢,工作的学生技能缺乏的现象。梁军等人提出本科四年级“全过程就业指导”。1998年,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强调:“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突显其爱好、专长及自身特质,是就业生态位错位构建的有效途径。
2.1.2 全程职业生涯构建在一项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中,众多企事业管理者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情商(EQ)缺乏深感忧虑。在就业过程中,这种人内在稳定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增强社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交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明确的择业目标等。这些都不是仅靠毕业前的突击式就业指导能够培养起来的。
图书馆学专业的院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就业指导,如常规的宣传就业政策和信息、就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等;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如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估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种类,提高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⑧重视用人单位的人才价值观,跟踪研究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④建立合作培养制度,与相关的用人单位建立双向培训的合作机制,院系以学科标准为单位培训员工,完善其知识结构;单位以行业标准为院系培训学生,为其职业生涯的构建打牢基础。要吸引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毕业设计和答辩等活动,提前全面深入地考察人才;⑤将“定制培养”与“就业跟踪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将职业生涯的构建从大学初期规划一直延续到工作以后的发展,及时调整完善、全程辅助支持;另一方面,也为个性化的就业空间拓宽渠道,有利于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挖掘自身潜能,规避恶性竞争。
2.2 专业外――整体构建
从整个图书馆学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就业核心竞争
力,最重要的无疑是毕业生综合信息素质的完善。自1992年、1993年和1995年国家教委召开的三届“全国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确定的12门核心课程,到1996年高教司出版的10种专业课程大纲,再到2003年图书馆学系主任联席会议上修订明确的7门本科核心课程,人们不难发现:“大信息管理”的观念正在形成,传统课程过多过细较陈旧的不足得以克服,专业知识和课程结构趋向综合化,学科界限趋于淡化,交叉渗透形成了新的学科课程,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专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专业教学呈现出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开放态势,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造就了在就业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的核心能力。
建立在学科专业知识之上的综合信息素质涉及诸多方面,笔者将其概括为主要基于潜在思维的信息意识和主要基于实践操作的信息能力两个部分。
2.2.1 信息意识 《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于2005年设计问卷对9778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即将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和选才用人标准并不了解,而且相关知识也并非来自于学校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生如果能利用专业教育培养的特有信息意识,对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及时有效地感知并捕捉,在就业的起跑线上将占据有利地位。对已有信息的分析判断也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采用SWOT方法分析评估就业信息,权衡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再针对具体的行业或用人单位,分析考察其需求状况、用人策略及发展空间,使得自己的求职诉求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
市场经济下职场变更日益频繁,就业不再是一次性的终身行为,良好的信息意识可以为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业务技能的不断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将是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独具的专业优势,将会在不只一次的就业竞争中凸显核心作用。
2.2.2 信息能力 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的是图书馆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同时也贯穿于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和从业成长等职业活动之中,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一方面,“大信息”教育观势必促成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扩张,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信息增值”的共同要求正好契合了通过知识达到理解,形成智慧的教育追求;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流”过程的“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更加强化了毕业生的行业资格和核心竞争力。
3 提升图书馆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必然要依靠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体系来实现。马费成教授提出: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计时应考虑4个导向和4个原则(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2006年10月,《数字时代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提出:“图书情报档案类教育变革要以职业的变化为导引,以职业需求的变化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实现对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信息资源管理职业的支持为目标”。上述研究一致认同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信息职业支持是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并对图书馆学教育发展提出了目标、方向和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支持图书馆学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教育体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宏观上调整教育研究视野,从适应数字化信息环境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大学科”的视角,研究图书馆学教育问题。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仍然局限于为某・特定类型的机构如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来开展图书馆学教育,无疑是一种狭隘和固步自封的教育观,按这种观念指导开展图书馆学教育以及培养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生也必将缺乏竞争力。因此,要从“大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图书馆学专业及其教育,从适应和在数字信息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出发点,以满足信息社会发展需要乃至推动信息社会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在这方面,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界为应对LIS教育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I-Schools(信息学院行动计划)”模式值得借鉴。I-Schools促使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以“信息科学”新视角审视自身与相关学科,促进了图书馆学与包括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合作,整合信息科学各领域起了,有助于探讨和解决目前信息领域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对仍在探索自身定位的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来说应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果能从适应数字化环境出发,从影响信息环境的多个要素和维度出发,进一步探索各维度核心课程,特别是重视各要素间的联系和整合,从而构建图书馆学的教育课程体系,则无论未来图书馆学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哪个信息部门工作,都可以凭借对人、信息、技术三方的透彻了解以及独有的把握,将三方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在微观课程设置上,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驱动,强调课程设置职业应用性。基于上述“大学科”视角可以看到,人、信息、技术三个独立的方面都分别是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及传统图书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而唯独如何实现三者之间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是一个交叉的盲点,而图书馆学完全可以以该领域为基点,实现自身的核心价值,培育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的信息职业中,必然要面临人、信息、技术三方综合协调问题,问题解决的好,则能充分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反之,则不具备竞争力。要设置可以实现掌握上述领域知识的人才培养,体现本专业独特竞争优势的具体课程体系,可以从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需求和职业应用出发,分析其所需的涉及上述三方面要素及其融合问题的核心知识。课程设置应满足与职业需要紧密结合,科目覆盖面广、内容新、模块化以便灵活调整组合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