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

篇1

1抓住栏目主题,进行生活化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是以栏目为单位进行内容编排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也不例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单元的主题都非常鲜明,并且,每一课的内容都是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友谊”,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师长友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栏目主题,以学生生活体验、经验为起点,将学生已有经验引入到新课中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实现自身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交流、碰撞与共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有所想,有所悟,有所得。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周华健的歌曲《朋友》进行导入教学,用动感的歌曲点燃课堂。然后,结合内容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入这些内容:①人是群居群体,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圈子、朋友和家庭,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或多或少都会受朋友的影响。你个人认为,有知心朋友,与朋友的友好相处,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好处?②几乎所有人在成长中都要经历几次阵痛,如果你有一个或几个乐于助人、乐观豁达的朋友,祝福你,那是你的幸运。请大家畅所欲言说出那些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让自己感激感动的朋友,让我们带着友谊和感动上路;③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一下大家在交友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友谊的错误认知,如认为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自己的好朋友结交了新朋友,自己会有失落感,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被朋友“背叛”;认为友谊就是讲义气、够朋友,能玩到一起;为了不伤和气,对朋友存在的问题、坏习惯等避而不谈等。如此这般,借助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话题来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还能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朝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不断前进。

2模拟现实,创设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换而言之,生活是课堂知识的来源,同样,各种可以激发、激活学生情感和体验的生活素材,都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初中生虽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关于许多事情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和生活体验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是新课改的要求。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协调的生活化情境,并在生活化氛围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是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可行性路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生活,深入生活,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来挖掘、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朝着生活方向拓展、延伸,使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接受价值引导和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则有关“小学生因为玩游戏、看电视挨父母、教师批评跳楼自杀”的新闻,然后,围绕新闻提出几个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什么导致一些年轻人越来越轻视生命?你认为孩子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是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和过高期望?是教师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还是学生情感脆弱、缺少自我约束?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该如何应对挫折,对生命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去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问题,给出答案后,教师再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要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更好。

3将课堂朝生活方向延伸,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生活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将社会场景展现在课堂上,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还能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自我”,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营造一种多方交织融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活化氛围、场景中扮演角色、进行想象、得到锻炼、受到启发,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苏丹红咸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废纸包装方便面、皮革酸奶和果冻等饮食安全问题入手,讲述法治与民众生命财产、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法律、法治的地位和意义,使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中学生熟悉的一些话题来进行法治教育,如亲戚朋友之间借钱,碍于情面,没有打借条、立协议,结果借款方不愿意还钱,双方闹上公堂;出行时,上学路上,一些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飙车造成交通事故,人员伤亡;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网游而抢劫他人财物,或者在网络空间中随意攻击他人,浏览非法网页,传播不良信息等,教导大家树立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守法守信的好公民。

4聚焦社会和生活,突出学科特点

篇2

关键词:法治教学;艺术化设计;高效课堂

引言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有很多关于法治的内容,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几乎就是法治专册。课堂上,教师要力求使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学习更加通俗易懂,努力探索融合授课内容多样化、授课语言特色化、授课方法个性化、授课方式形象化、教学氛围互动化的课堂艺术化教学模式。教师要依据情感主线开展教育活动,备课时利用互联网增加新鲜内容和感人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感人肺腑;通过多媒体一体机,把比较抽象、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融入情感教育,运用歌曲、漫画、图像、诗歌、视频资料、巧妙的板书设计,以营造真实、具有震撼力的教学情境,感动学生的心灵,使法治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易懂,让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一、法治教学的艺术化设计与操作

(一)法治教学艺术化的理论学习教师要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学习有关法治教学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方法,运用网络等新兴传媒开展普法学习,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深入领悟法治文化教学内涵,进而找准学校法治文化教学方向。除此之外,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还应深入学习探讨法治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的关系,找到法治课堂教学促进法治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平时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研究,进而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文化建设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法治教学艺术化的课堂创建一节课的前锋当然是导入。开课伊始,巧妙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催化剂,使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上来。例如,教师可以编写有关法治的儿歌,因其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很受学生喜爱。法治故事更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形式,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故事更感兴趣的了。除此之外,有关法治的有趣猜谜、传奇童话、美妙寓言、优美歌曲、惊心动魄的时事,再加上新奇绝妙、精彩纷呈的导语,定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新课讲解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应运用悦人的亮点激发学生兴趣,否则课堂就会和不能打动观众的电影一样最终失去观众,学生会对教师所做的一切视而不见。俗话说,“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颜色、实物、动作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因此,我们应多多设计实践操作情境,如有关法治的新闻会、机会面对面、实物卡片、演示实验、小品表演、接龙比赛等,真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升华。另外,以案释法,以现场真人真事说法,可以达到感动人心、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也可通过艺术作品、漫画及习俗书画等形式展现法治内容,让学生在欣赏法治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法治文化,真正实现法治文化学习由灌输向渗透、单一向多样、重过程向重实效的转变[1]。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手段不断多元化,教师通过图文、动画、色彩、音响等,可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觉,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潜能。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到成功的愉悦,学到法治的知识,更能悟出做人的道理。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个人特长和学校教学设备的情况,笔者运用优化大师随机抽取两名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新鲜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运用计时器,使合作探究更具时效性;使用蒙层技术,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这些新型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法治知识具体化,枯燥的法治理论更显生动性,使乏味的知识也变得有趣。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可对题目做进一步的延伸,使它的教育作用更加突出,这有利于学生对法治知识的串联、综合、积累、运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可具体运用以下方法来展开教学。第一,教师形象演示。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设情景、小竞赛等活动形式获取法治知识,尽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师生合作讨论。教师应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科学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困惑,而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课堂小结时,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凸显课堂传授的知识,建立内容体系,使课堂更具动态化、层次性和新颖性。科学、艺术的课堂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逐渐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视听艺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印象,所以应多多策划一些出人意料的板书设计。例如,将一节课的法治内容熔炼成一个字,用彩笔或卡片形成或演变成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法治教学艺术化的实践活动在课外开展“法治在心间”“我的家庭学法小故事”等主题的征文及演讲比赛和交通文明百米画廊创作、上路交通“执法”实践、青少年法治故事征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青少年法治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着力将普法与文化有机结合,积极运用法治文艺形式开展法治学习,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平台和作品,凸显法治文化的亮点特色。将用法优秀征文、青少年法治故事、法治小记者演讲比赛和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作品编辑成册,为深化普法工作起到借鉴和推广作用。通过春联、年画、短信、书画、动漫等艺术形式,将法治文化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开展各种法治实践活动,与当地居民一起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团团坐,大家来学法”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理解法律,从而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信仰。积极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和“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重点时机,不断扩大法治文化的引导力。

二、法治教学艺术化设计的实效

篇3

【关键词】异质分组;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南京市第十一期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小班化思想品德学科分层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70-03

一、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业基础、接受能力,以及道德认知和实践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根据这些层次的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分层教学,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成绩,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进行认同和内化,为学生的德性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如果仅仅是把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并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组成各层次学习小组,这样分组可以为教师分层施教提供便利,但是,无形中,把班级的学生进行标签化,其缺陷也非常明显,优良组别的学生在班级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和骄傲情绪,在与中低组别学生相处时可能会看不起他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很难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需要在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中实施异质分组,将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学业基础、接受能力及道德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分在一组,这样,每一组不论从知识的接受程度、能力的大小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人,而不同组别之间是同质的,即都有多层次学生组成,这样组与组就形成竞争性关系。异质分组下的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有助于课堂学习的高效进行。具体来说,异质分组下的分层教学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的情况下,小组内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好、愿意帮助他人的学生可以承担“小先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同时,可以通过发挥组内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带动学习水平、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步,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建设氛围。

2.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中,因为把不同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学业基础、理解能力和道德认知的学生分在一起,为组内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还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组内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满足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3. 思维方式得到了丰富

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中,因为不同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不一样、家庭背景不同、思维方式有别。但是,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经常在一起就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在交流中,各人对问题的看法、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样,各种思维方式得到了展现,在长期的分享氛围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得到不断丰富。

二、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分层教学小组建设策略

异质分组在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好分组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根据“全班分层,同组异质”的原则,组织实力差不多的学习共同体――小组。教师首先要通^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情况、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行摸底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来说,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A、B、C3层。当然,这种层次的划分是教师隐性操作的,避免引起学生心理变化而影响课堂教学。然后,依据“同组异质”的要求,兼顾性别、特长差异,分别从排查的3个层次中随机抽取学生组成小组,对于小班化学校来说,每个班级人数在30~36人之间,全班可以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这样,每个小组的学生有3个层次)。人员定位后,即开始进行座位调整(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进行分层分组教学,但是要求在思品课的时候按照思品课的座位),使一个小组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小组内的探讨和协作,也有利于对各小组的测评。

其次,做好分工,明确职责,增强小组成员归属感。异质分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挥各组员的个性与特长,是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共同成长。所以,在小组成员确定后要进行小组建设。每个小组都要做好小组文化建设,如取一个反映小组特色的组名、学期目标、小组纪律、响亮的口号等。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如“组长”要精细化分配任务和协调好本组人员;“记录员”要负责记录本组研讨问题时每个人的发言要点;“发言人”要整合组内各成员的发言内容,厘清观点和思路,代表本组发言,这里也要求在对外组时,同组同一声音原则,组内有不同意见,可以组内交流。当然,为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小组成员之间角色要定期调换,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所发展。这样,学生都知道自己在这个学习小组内做什么,怎么做,就会主动参与,消灭组内看客现象,将分层教学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开启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要求学生时时刻刻保持浓烈的学习氛围和激情有点不切实际。如果在学习中能够找到竞争对手,就会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疲惫状态。所以,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建立竞争性机制,促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而小组间进行有序竞争可牢牢吸引学生,让学习更加高效。为此,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制定一个竞争性量化方案,在这个方案中,需要把各种加分和减分项目商定清楚,内容涉及很多,如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堂发言、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率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当然,在这种竞争性机制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当教师、学生都能熟练利用这种竞争性机制时,必然会在课堂中营造你追我赶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分层教学操作策略

小组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及异质学生的个性发挥。但是,有效的班内分层教学肯定离不开班级分组。所以,在异质分组情况下,如何有效进行班内分层教学是教师研究的课题。

在分组中,每组的成员已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道德认知等综合因素进行A、B、C3个不同等次的划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不断关注3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状况,找准他们的 “最近发展区”,按照教学目标、课堂问题设计、作业设置和评价检测等基本要素进行异质分组下的分层设计,让每个层次学生都有所提升和发展。

1. 教学目标的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的分层,需要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3个维度出发,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主干知识和主要观点,所要提升的各种能力要求及所要体验的情感过程。同时,根据已经划分的3个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要求,将这些目标区分为3个层次:A层目标则要在“课程标准”全部要求的基础上拓展提高;B层目标为“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要要求;C层目标为“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达标要求。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内容时,通过对学生的前测,制定如下分层目标:

A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加深自己的爱国情感。能力目标:具备主动发现和自觉发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能熟练运用民族精神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时期的表现及作用。

B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体验民族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加深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能力并能够践行;能够利用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时期的表现及作用。

C友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感受到民族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能够利用给出的民族精神内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表现。这样的目标定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既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当然,这样的目标定位,教师心中有数,不一定要告诉学生个人。

2. 问题设计的分层

分层是为了每位学生发展,分组则是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如何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业和能力水平,既要让他们感到这些问题可以解决,但同时也要他们感觉到这些问题不那么好解决,要让学生有那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为此,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的问题串,激发学生思维。在设计问题串时,有意识地把问题分成A、B、C3个层次,其中以知识性为主的基础问题面向C类学生;分析、阐释类等难度稍大的问题则面向B类学生;思辨性、多角度等难度大的问题面向A类学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设置以下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串: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不同时期有什么样的表现?(A、B、C层学生回答);②我们常常把民族精神称为民族的“脊梁”,结合上图及你的体验,谈谈对“脊梁”的认识。你知道中华民族精神在哪里吗?(主要由A、B层学生回答,C层学生可以思考);③民族精神只是中华民族独有吗?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异同?你认为未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会有哪些新的发展,并请谈谈你的理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设计的问题串,不仅兼顾所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而且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紧紧吸引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能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撞击起来,而巧设不同层次的问题就是有效途径之一。

问题设计需要分层,但分层设计的问题如何不留痕迹地落实到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也需要讲究策略。如果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自主阅读,教师自己可以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如果这些问题落实到各学习小组,由小组共同完成,如何才能保证分层设计的问题落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笔者采取的做法是:在建设小组的时候,要求每个小组准备3种不同颜色的6支铅笔,每次上课前,笔者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颜色的笔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颜色不固定给某一层次学生),教学中,笔者就会要求每次的问题要求不同颜色笔的学生重点考虑,也会请拿不同颜色笔的学生来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分层设计的问题就基本上落实到各层次的学生身上。当然,笔的使用好处还有很多,如可以通过笔的摆放位置就可以知道哪些学生上课回答过问题等。

3. 作业的分层

作业的分层,一方面可以在量上体现,但更主要的体现在质的方面。如何才能体现质和量两方面的内容呢?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遵照一个原则,即“两做三层”。“两做”就是选做和必做;“三层”是指布置作业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知识和基本观点训练,所有人必做;第二层次为给予一定的材料,学生能够利用教材中观点说明即可,以B层次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准;第三层次为综合类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以C层次学生达到的能力为主。鉴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第一、第二层次的作业基本上都在课堂完成,所以,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独自完成作业的时间,然后要求在组内进行研讨,研讨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看答案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找出具体的原因。然后找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本组作业答案情况或者对其他小组的作业答案情况作出评价。对于第三层次的作业,虽然是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但是也可以分成不同的要求。例如,C层次要求,只要找出部分知识即可;B层次要求,找出全部观点;C层次学生不仅要找出全部观点,材料和观点还要进行对应,对问题的认识要辩证和全面,这样A、B、C3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当然,对于一些实践性的任务,则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作业的分层设计让不同类别的学生都有选择余地,而且提供了不同类别学生展示和发挥的空间,对于作业的分层如何落实到学生身上,同分层问题落实一样,利用不同颜色的笔可以实现。作业的分层设计是为了配合目标的分层和教学设计的分层,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活跃学习氛围,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其核心在于促进不同类别的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

4. 评价学生的分层

有差异的学生用同一个标准来评判,既不科学也不公平。这种评价方式只会让中低层次的学生更低,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自满心理,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的做法是把评价分为两节,第一节为阶段性评价,第二节为学期结束评价。阶段性评价主要看小组评价,根据前面的异质分组中的各小组考核情况,每一小组的得分就是这个小组每一位成员的得分,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半学期进行总结,一学期进行最后评定。在每月小结、半学期总结及学期评定中对于优秀的小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学期结束评价,因为是纸笔测试,笔者会要求学校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命制AB卷,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试卷,不论选择哪一种试卷,都以卷面分计算。当然,在选择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疏导相应层次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试卷。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更加紧密,同时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找回自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学科分层教学策略,主要是为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养成。在这其中,异质分组的策略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在课堂中能够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个性也得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策略则主要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服务,所以,教师在进行异质分组分层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异质分组的策略研究,更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效果的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海峰.分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5):116-P117.

篇4

关键词:中职 德育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62-01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最北部,世居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地区总人口的56%,其中哈萨克族占87.92%。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全疆唯一一所以汉哈两种语言授课的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在校生为78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7%,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哈族占98%。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积极收集、整理,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取得实效的“三三”模式。

1 系统地构建中职少数民族德育教育体系

1.1紧扣中职学生“四个特点”,突出中职思想教育特色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不同于大学和高职的德育教育工作,也不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延续。要根据中职学生年龄小和年龄差距大的特点,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抓吃苦耐劳品质教育;根据学生心智特点,抓实践育人;根据未成年人教育规律特点,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拓宽思想教育领域。

1.2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解决专业与德育教育脱节问题

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困难。

1.3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积极收集、整理,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取得实效的学生德育教育。

1.4优化校园环境,以境育人

环境育人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促使人的心灵美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学生不断奋发向上。

1.5加强德育研究,丰富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

德育研究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做好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先导。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才能体现时代性、富有实效性,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2 “三三”模式的构建及运行

2.1以“三三”职业理想教育平台为抓手,实施“三大素质”教育

积极创新“三三”职业理想教育模式,即学校领导、企业和行业人士、班主任三层次,专业、年级、班级三对象职业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职业,了解社会,使他们的职业理想逐步系统化、科学化。

2.1.1道德素质教育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和“五观”、 道德与法治、劳动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七大”教育。

2.1.2专业文化素质教育

注重德育课教学,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自治区教育厅规定,开设德育课程。2009年起,学校通过学习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模式,增强了德育实效性,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规律。

2.1.3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2011年,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阿勒泰市2位知名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干预。到2013年,学校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专职老师已达3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2建设 “三支” 精干高效德育教育工作队伍

2.2.1党政团工作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分层递进的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校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保卫科、总务科、团委通力协作,开拓创新,共同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2.2教职员工队伍建设

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把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习实训等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评估。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既懂职业教育规律,又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职员工队伍。

2.2.3“双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有效解决中职辅导员专职岗位设置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专门研究确定每位中层党员干部和党员高级讲师担任各班级的政治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各班级专业辅导员。校党委在“双辅导员”选配上严格把关,要求政治辅导员,政治上强,宣讲有力;专业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强,学生信服,指导有力。2012、2013年安排科级以上干部30人次担任班级的政治辅导员,安排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40人次担任专业辅导员。

2.3环境建设“三加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2.3.1加强自然环境建设

重视德育工作软硬件条件建设,从物质保障、环境保障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学校硬件环境建设,逐步完善生活设施,添置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长廊,开辟校园广播;改进生活设施,添置文化设施,丰富校园广播内容。

2.3.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学校地处哈萨克民族聚居地区,学生主体为哈族学生的特点,突出区域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校训、校歌、校史的丰富内涵,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和空间。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中职校园,在校内建立企业文化展示场馆;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校通过现身说法,讲述岗位成才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成立师生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团,采用喜闻乐见的阿肯弹唱形式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人格教育等。形成一支由师生组成的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团,专项宣传,录制碟片。

3 建设成效

篇5

论文摘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重新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

我国高校扩招之后,计划体制下的大学生高就业率不复存在,就业问题逐渐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创业教育成为国家行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面向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应该不断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研究,为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服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与此相适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目标则是提高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更好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服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顺利达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教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则是围绕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深入认识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内容设计

创业是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在国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要通过就业观的调适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创业者。[1](P.159)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则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章中都应该渗透创业素质、创业价值、创业观念与创业方法的教育,系统讲授创业过程中的道德与法律。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一)绪论部分内容设计

绪论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适应新的环境,提高创业素质,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创业教育的重点可安排在第二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形象塑造三部分内容,重点阐述以下问题:第一,创业素质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必要准备,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这些素质有助于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技能、人际协调等各种能力,都与大学生成才目标息息相关;第三,创业形象是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之一,重点从形象塑造方面去分析创业者的形象。

(二)第一章内容设计

本章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重点阐述创业理想及其实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创业理想,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主要安排四个主题:第一,创业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创业理想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创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部分,大学生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中进行创业,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创业活动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给学生分析创业的风险,打好预防针,增强学生对创业风险的抵御能力;第四,创业理想的实现。

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在教育学生树立创业理想的同时,又对创业理想实现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第二章内容设计

第二章主要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可以重点讲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爱国情怀,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那些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爱国理想,勉励学生努力寻找创业与爱国的最佳结合点,在创业活动中践行爱国主义;第二,梳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传统,从中发掘一些创业思想和创业教育素材;第三,梳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的创业精神;第四,如何弘扬创业精神。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创业教育,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摆脱以往抽象阐述的弊端。

(四)第三章内容设计

教材第三章主要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因而可以结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分析创业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创业对于拓展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创业者面临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围绕五个问题进行:第一,创业对拓展人生价值的意义;第二,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第三,创业者的人际环境、人际交往;第四,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进行创业;第五,科学发展观对创业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创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五)第四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基本原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结合道德教育来进行,分析创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切实履行。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渗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创业者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系统梳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从中精选一部分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具体规范,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第二,创业者的荣辱观,教育学生以创业为荣,以满足人民需要为荣,以成功创业者为榜样;第三,创业者的基本道德素质,尤其是对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利益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第四,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道德教育所开展的创业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创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者的道德素养,并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自觉遵守各项道德规范。

(六)第五章内容设计

第五章主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创业活动与社会公德密切相关,创业活动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创业者自然应该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本章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创业需要稳定的公共秩序,着重讲解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于创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二,公共生活道德失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此处重点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化认识;第三,《环境保护法》对创业活动约束与规制,当前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自然要渗透创业教育始终;第四,网络创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创业活动离不开网络空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空间,需要切实遵守。转贴于 (七)第六章内容设计

本部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相关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分析职业道德及法律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家庭生活对创业活动的支持,重点讲解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创业者的职业道德,分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对创业活动的约束与规范;第三,创业观教育,强化创业意识;第四,创业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业环境的优劣,明确创业风险,作好心理准备;第五,创业者的爱情、婚姻与家庭,教育学生兼顾创业与婚姻家庭,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八)第七章内容设计

本章主要进行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教育,因而结合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者的法治意识,主要从以下五个问题入手:第一,创业者所处的法治环境,分析我国法治建设和创业活动的辩证关系;第二,创业者应该具有的法治观念,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观念有合理认识;第三,国家安全与创业,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坚定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信念;第四,创业者的法律修养,在处理创业纠纷时能够讲法律、讲程序、讲证据、讲法理。

(九)第八章内容设计

第八章主要进行法律制度教育,包括宪法、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讲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创业者的权利维护,重点讲解宪法、民法和刑法;第二,民商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三,行政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四,经济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第五,刑事法律制度与创业活动。这些法律规范与创业活动的启动、运行、调整密切相关,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明确具体法律规定,以具体法规为导航,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创业者。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手段,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的创业型人才是目的。因此,教学方法要始终围绕有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讲授法。讲授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讲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教育,开展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确创业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第二,讨论法。讨论是讲授基础上的延伸,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创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认识,探讨道德理想、法律理想和道德实践、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增强创业者践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案例法。案例是理论的动态呈现,引用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尤其是本校校友创业的先进典型,从中概括出他们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即创业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篇6

工作计划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1、本学期学生学习情况与上学期基本相同。基本懂得了学习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

2、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

3、几个班的孩子还是有些差别,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有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在呈现形式上,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鲜活的样式,给孩子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儿童自身出发,运用儿童语言、对话、旁白等形式,让儿童置身其中,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与启发性。

2、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每个单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3、教材在内容特点上,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性、活动性、启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4、教材在实现教育目标上,各单元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具有发散性、自我性,又按照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结构排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近及远螺旋上升。能够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综合的课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做勇于挑战的人。并通过尝试种下一粒子,学会呵护、养育小小的生命。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了解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活动,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场地创新健康安全的游戏。

3、通过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的教学,延续上学期“公共场所”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从生活的点滴认识到人类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生态环境的需求和保护。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4、通过第四单元《我会努力的》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做得更好。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机动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6、教学活动形式:

搜集调查、讨论交流、合作探索、情景模拟,实践活动,游戏与欣赏,讲授与故事等形式。

工作计划二

一、学生基本情况:

1、本学期学生学习情况与上学期基本相同。基本懂得了学习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

2、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

3、班上的孩子还是有些差别,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有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在呈现形式上,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鲜活的样式,给孩子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儿童自身出发,运用儿童语言、对话、旁白等形式,让儿童置身其中,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与启发性。

2、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每个单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3、教材在内容特点上,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性、活动性、启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4、教材在实现教育目标上,各单元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具有发散性、自我性,又按照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结构排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近及远螺旋上升。能够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综合的课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让我试试看》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做勇于挑战的人。并通过尝试种下一粒子,学会呵护、养育小小的生命。

2、通过《我们好好玩》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了解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活动,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场地创新健康安全的游戏。

3、通过《绿色小卫士》的教学,延续上学期“公共场所”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从生活的点滴认识到人类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生态环境的需求和保护。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4、通过《我会努力的》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做得更好。

5、在教学学做“快乐鸟”一课中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

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机动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6、教学活动形式:

搜集调查、讨论交流、合作探索、情景模拟,实践活动,游戏与欣赏,讲授与故事等形式。

工作计划三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情感能力快速提升,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思想和精神发育的核心主题。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三、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1.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2.基于学生实际,由浅入深

3.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体验

4.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引领

四、教学任务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1)尊重教材

尊重教材,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尊重不等于封闭,新教材能激发新问题、新思考、新讨论、新实践。

(2)深读教材:立足编写依据读懂教材。

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三个逻辑统一上册八个主题

(2)深读教材:立足课程目标读懂教材

(3)立足学生发展特点读懂教材

国家意志和学生经验、认知之间的矛盾

(4)立足多维方式读懂教材

用结构方式读懂教材(从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结构)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4、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拓展教材,开发资源

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功能的发挥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对接。(譬如,方法与技能的拓展)

5、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篇7

一、创立一个联动机制

我校以建立法制教育规范机制为主导思想,建立了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纪委、公安处、思政部、法律系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负责协调、安排布置、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的职责:党委宣传部负责“四五”普法、“五五”普法及有关法制教育精神的制定和安排,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落实,学生处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稳定教育,思政部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的安排实施,法律系负责模拟法庭工作的开展,纪委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实现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各施其能,共同推动我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抓好两个普法阶段

2001年以来,中央提出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根据陕西省对“四五”普法工作的具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突出特色抓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大学生也愈来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为此,我校着重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律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提高管理干部的法律素质与推进依法治校相结合,努力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修养,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四五”期间,我校党委宣传部、工会、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陕教政〔2006〕20号)的规划部署,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我校从2006年起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实施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积极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工作。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为普法教育夯实基础

我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度规范,对违纪学生、违纪现象给以相应纪律处分。修订完善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工作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管理文件,并编撰成30万字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程》,使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并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我校建立健全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成立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另外,还设立了学生申诉信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时安排有关部门调查落实学生申诉情况,查证属实的,对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学生申诉处理过程中,严格制度、严肃程序,坚持回避制,保证委员会会议的合法人数,给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每个环节都有书面材料及文书,并向学生说明学生具有上诉权。

(二)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法制教育稳步推进

我校针对新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采取学习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普法考试。我们逐班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集中组织学习,通过主题报告会、班会、观看电影等形式,对新生进行“法与人生”的法制教育讲座和“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针对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件,我校借此开展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法治主题教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举办思修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学校及各院系领导带头走入学生中间、走上讲台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谈心,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反思该事件的恶劣影响及教训,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探讨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及带来的深刻教训;组织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分析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剖析自己对法律法规存在的模糊认识,从而提出自身的整改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更是普法教育的核心所在。我校高度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将宪法精神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之中。校团委、学生处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团日活动,活跃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点滴中增强法律意识。

(四)立足课堂,让法制教育进头脑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我校着力于让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我国基本法律知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其他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选修法学二学位,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既成为法律知识的拥有者,又成为普法工作的实践者。

三、建设好三个教学渠道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传授法律知识的主课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绝不仅是简单地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在一起,而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具有专门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一门崭新课程。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针对新方案,结合我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由过去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改为启发式教学,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课本知识月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时我们注重采用启发、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探究、自主学习等符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特别是采用了“理论讲授-实物信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把每一个授课主题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讲授;资料、图片等演示;问题探究。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老师们普遍注重案例教学,每一章节、每一主题内容都精选案例,以案例导入主题,以案例提出思考问题,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密切联系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加,增进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以社会主义法理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进而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二)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势政策课专题”为法律知识普及的辅助课堂

切实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我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教稳〔2006〕8号)精神,我校于2006年9月下发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进教学计划、进课堂、有课时”的安排意见》(西理教〔2006〕45号)文件,对我校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有关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根据文件精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由学生处组织负责,从2006年始每年在新生秋季学期进行,并将安全教育列入总体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在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选修课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和生理健康、性道德与健康知识、网络安全知识、自然灾害防范等诸多方面。从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处组织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认真讲授,有计划地在新生入学后集中对其进行安全防范、遵纪守法、自我保护的教育,而对毕业生则重点进行心理和就业疏导教育,还利用节假日、国内外重大活动和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力求将理论教育和鲜活的案例相结合,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提高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我们还与公安处、后勤处、曲江管理处等单位共同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并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校园文化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安全知识教育主题,营造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模拟法庭”为拓展的实践教育课堂

作为我校法制教育亮点之一的模拟法庭搭建了法律实践教育教学的平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当前生动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真实案例以及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严谨深刻的分析,都吸引着广大学生观摩参与。每年举行l-2次的全校性开放式模拟法庭活动,将真实的法庭引入进校园,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便于法律知识推广,法制教育效果尤为强烈,在专业外、校园内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认知司法实践、强化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开展的活动受到《光明日报》、《新华网》、《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肯定。还有由法律专业学生组成“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经常自办学术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借助“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与校外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制宣传活动,无偿法律援助案件,参与诉讼,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学法、用法、守法意识的同时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扩大了学校影响。另外,我们还每年定期聘请法学知名学者和司法实践部门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辐射全校学生,强化理工科高校学科交叉特色,拓宽学生视野,拓展思考维度,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四、实现四个教育结合

(一)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一优秀群体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可是,尚未完全脱离父母的庇护,又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尚不具有把握现实的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是迷茫和彷徨;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情绪方面的不稳定性与矛盾性等原因所引发的挫败、沮丧、偏激等负面情绪极易受到诱发而导致犯罪。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2010年的药家鑫案都属于情绪犯罪。我校相关方面注意到这种大学生犯罪新动向,及时在我校心理咨询的同时辅助以法律咨询的内容,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会理智思考,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负责。

(二)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情况就,最主要的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来考察。新方案中,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改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简单是两门课程的合并,更主要的是密切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同时也提升了法律教育的地位。

(三)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诚然,高等院校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特别像我校这样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人才,但培养专业人才与通识教育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则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在高等院校中两种教育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教育可以通识教育为塔底;通识教育可以专业教育方式为塔尖。法制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培养思维广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四)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1]法律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其他方面,如价值理念、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规约公民的行为。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

五、坚持五个教育原则

(一)目的导向原则

法制教育专题及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都以树立正确法制理念、培养坚定法律信仰为目的,尤其突出法律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强化法制意识。

(二)优势突出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优势,既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性强,理论功底扎实,还表现为案例选择突出典型和时代感,使学生体会到法制教育不是为了领会僵硬的法律规定,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内容科学原则

法律从概念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其极强的历史发展性和严谨的理论推理性,学会和尊重法律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

(四)功能互补原则

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法制教育处于无可替代的独立位置,但这种独立不是孤立,法制教育从来都与德育、美育、及哲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形式多样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形势可谓精彩纷呈,有学理分析的深入严谨,有典型案例的真实感动,还有东西渊源的异同比较等等,这些都给法制教育的课堂增添了活力,多种形式共用,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真正使法制理念深入人心。

六、力求六个推动功能

(一)推动学生遵纪守法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当前大学生遵纪守法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是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知法犯法,因此,遵纪守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唤醒和强化他们的守法意识,使其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推动建设法治校园

高等学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就必须依法治校,这既是现代化高等学校制度的要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学,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提高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基地,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单向度”的倾向,促进大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实现和谐的人的教育。

(四)推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学校校风、精神风貌和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4]物质文化绝不能包容校园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都应当是校园文化中主要的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更重要。在课堂内外我校积极开展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等时机,组织各学院、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生动、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特别是在“五五”普法阶段任务,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切实增强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意识。

(五)推动拓展网络功效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借助这一新途径和新方法,高等院校在网络时代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创建高校、家庭、社会网络互动机制;研究开发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资源库;积极开发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技术系统。我校相关部门已搭建了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但如何发挥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我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