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伤救护技术的核心

篇1

   红十字活动心得体会1

   我校红十会组织积极响应今年世界红十字的主题思想,全面落实区红十字活动精神,让更多的孩子认识红十字,了解红十字,走进红十字,并用实际行动温暖他人。本着“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活动宗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唤起小红十字会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地参加爱心救助活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教育效果与社会效应。

   一、积极开展多项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1.举办知识讲座及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活动

   我校组织了新老红十字会员参加了国际人道法、红十字基本知识培训讲座活动,在活动中我校的小会员更深地了解了红十字的起源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地认识了作为一名小红十字会员是多么光荣自豪。

   另外,我校红十字会有组织一批骨干会员进行了卫生救护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了急救知识与技能。在发生意外与伤病的第一时间知道该干什么,能立即进行自救与互救,尽可能减少伤员的疼痛、伤残,将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小会员在卫生救护技能培训中增长了才干,体会到这些技能对于个人及帮助他人是十分重要的。更多的孩子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并且愿把这些技能带到家庭与社会。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我校红十会组织还积极举办了“红十字演讲”“红十字诗歌创作”“红十字绘画”等活动,使会员们在活动中感受爱,传递爱,分享爱。

   二、大力开展“防灾避险及献爱心捐款”活动

   今年5月8日,是第67个世界红十字日,我校爱心小使者团的队员们不怕烈日炎炎。他们来到镇主街道,向过路的人们宣传红十字的博爱精神,向社区居民介绍防灾避险知道。

   全校师生也举行了简朴、庄重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二元、五元、十元……共计2476.40元。钱虽不多,但却代表着同学们那一颗颗热忱的助人之心。“明天还能捐吗?”看着同学们一张张热切的笑脸,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为普及防震教灾知识,提高师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能力,5月12日,学校大队部通过集体晨会作了防震救灾知识讲座。各班利用晨周会进一步作了讲解,全校学生对地震知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5月16日,我校开展了防震知识讲座、防震逃生演练活动。随着“地震警报”的拉响,上课教师立即停止授课,组织学生撤离。对来不及撤离的,教师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用双手护头。学生撤离后,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到操场集合,清点人数,向总指挥报告。救助组对撤离中可能出现的受伤人员,进行了模拟救助。

   以上就是我校于201X年为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所做的一系列活动,今后,我校会一如继往、扎扎实实地做好红会工作,使单集中心小学的红十字事业更上一层楼。

   红十字活动心得体会2

   今年是_省红十字会成立_周年,按照省红会部署,全市联动将五月作为“博爱宣传月”,开展“博爱在_,人道万人捐”以及一系列宣传纪念和办实事的活动。为此,市红会早在四月上中旬就召开了相关工作的布置会议,要求全市各单位上下联动,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树立红十字会的公益形象。

   我校作为基层单位红会先进集体,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红会的有关工作,接到会议的通知和有关精神要求后,立即积极应对,开展有关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宣传环境和条件,在校运会期间广泛开展宣传,利用橱窗、标语、广播等多种渠道拓展宣传渠道,分发宣传材料,积极开展救助培训和救助活动,为五月份的宣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我们首先召开红会理事全体会议,培训红会小组长怎样测血压、测体温、心肺听诊和外伤伤口清创处理等内容,运动会期间各项现场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得到师生广泛好评。四月底,我校工会有关负责同志专门召开各班红会小组长会议,布置5·8红十字日当天和五月份整个月的宣传活动和蓦捐事宜。

   5月份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组织1—3年级全体同学缴纳红十字日特殊会费,并将之作为文明班级评选的重要条件。

   2.每班出一期红会黑板报,全校范围组织评比,优胜者在班级常规考评中予以加分鼓励。

   3.在校内悬挂大型横幅标语。一条内容为:让爱心化作涓涓细流;让红十字精神处处闪光。标语悬挂在校园内最醒目位置,直到六月上旬才收起,成为五月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最主要的内容。

   4.5·8当日,我们组织同学在校门口开展宣传活动和募捐活动。摆设摊位,宣传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和“博爱在_,人道万人捐”的活动,散发材料,引起路人和本校同学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这次教育宣传和募捐活动,全体同学增加了对红会组织、红十字知识和红会精神的理解,增强了人道主义的使命感和奉献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各项活动的参与和组织,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相信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将红会精神进一步渗透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把红会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红十字活动心得体会3

   20xx年x月xx日至x月x日,我通过xx救援队队内选拔,有幸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北京举办的第17、18期全国红十字救援队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目前,国内公众应急救护普及率低,持证率低。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红十字会努力推动救护培训。通过对救援队的应急救护师资培训这个公益项目,红十字会希望把各地救援队打造成一支能够拉得出手,经得住考验的队伍。也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师资,实现应急救护的推广,达到公众能够自救与互救的目的。

   学习期间,在总会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系统学习了红十字运动、救护概论与教学法、心肺复苏与创伤救护、常见急症与避险逃生、心理援助和国家救援队建设等内容。

   红十字运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强大生命力,蕴藏于它对人类不存歧视的人道主义思想中。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红十字运动所奉行的 “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七项基本原则中。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开展围绕三救(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和三献(献血液、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为中心的工作。

   应急救护,是指在突发伤病或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护员在专业人员到达前和保证安全、防止感染的前提下,以“挽救伤患生命,防止伤患伤病恶化,促进伤患恢复”为目的,通过现场协作,为伤病员提供初步、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这些救护措施不仅是对伤病员受伤身体和疾病的初步救护,也包括对伤病员的心理援助。

   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是应急救护中需要掌握的最基础技能,也是应急救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因为心脏原因猝死,而成功复苏率极低,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通过学习,我们很好的掌握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心肺复苏技能。这也要求我们以后在遇到心搏骤停的患者时,能够为其提供及时的救护,以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而要做到高质量心肺复苏,则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纠正错误,来强化技能。数据表明,创伤事故是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创伤事故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对严重创伤如救治不及时将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通过学习创伤救护,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能,以“先救命,后治伤”为原则,争取在事故发生后,能在最佳时机、最佳地点、尽最大努力、尽可能救护最多伤员。

   这次学习,还学习了很多常见急症的救护原则和办法,包括气道异物梗阻,意识障碍,休克,晕厥,昏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糖尿病急症,支气管哮喘,癫痫等。也学习了如何处理交通事故,烧烫伤,冻伤,中暑,电击伤,淹溺,急性中毒,动物咬伤等带来的意外伤害。同时,对火灾,地震,洪涝,踩踏,核生化等突发事件的讲解,让我们对事故有了更好的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

   总会在救护课程上,把理论和实操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习质量,很好的增强了学员应急救护能力。意外无处不在,我们不仅仅要自己拥有应急救护能力,还要能够传播应急救护知识。总会安排的教学课程,让我们能够根据学员成分、培训需要和培训目的,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用多媒体,借助讲述导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技术开展应急救护教学。教学,对个人来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自身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更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做好自我评估,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我发现,培训中心每一层都在醒目位置配置了AED。老师们特别强调AED对于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重要性,虽然因心搏骤停而猝死街头的新闻时有报道,但目前社会上对于AED的重视程度仍然很低的。就算是国内公共AED投放密度很高的深圳,也没法做到大部分公共场合“黄金4分钟”内能取到的密度。xx公共AED的投放量更是处在江苏省末位。xx救援队2018年通过众筹,在机场投放了xx第一台公共AED,我作为项目专员,深刻感受到AED投放任重而道远。2019年“99公益日”xx救援队联合xx市红十字会将继续开展公共AED投放工作,我希望通过大家努力,能够带动投放工作顺利进行。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蔡文男处长希望,各救援队需要向前看,努力学习,强化技能;更要横向对比,学习其他队伍的优点,寻找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积极推动社会救援力量的发展与进步。培训期间,我结识了很多其他救援队的成员,在和他们探讨队伍发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共有的问题:

   (1)队伍如何保留人才和壮大队伍。全国各地很多队伍都存在着人员流失和“兵多却不壮”的问题。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人文环境,思想观念等存在着差异,鉴于xx救援队目前的情况,以求精不求量的思路发展是稳妥的。

   (2)队伍定位问题。有部分队伍发展定位不清晰,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应急救援力量的前提下,定位不明确,也是没法做到长远发展的。xx救援队目前服务范围定位于xx本地,辐射xx周边,在大力发展水域救援和医疗保障的同时,稳步推进绳索救援、坍塌建筑物救援等专项技术的发展,是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的。

   (3)队伍资金问题。大部分救援队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很多队伍也始终保持着纯公益,不收费的发展性质。民间队伍发展难,很大一部分困难就在资金,资金是队伍发展的必需品,装备维护,技能培训,人员补贴等都需要资金来维持。包括xx队,很多民间队伍都在探讨队伍发展转型的问题。xx救援队目前的经费还是比较匮乏的,需要在未来探讨实行更多的新办法,获得合理的经费支持和技术支持,来更好的促进队伍发展,这也需要每一位龙救人自身努力付出,来回馈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4)队伍核心问题。通过横向对比,xx救援队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向优秀队伍学习请教的。xx红十字搜救队,学习期间每天晨跑锻炼,夜间集体学习,其队内平时定时开展基础训练已经成为常态化,这是我们xx救援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而一个队伍的发展,总需要那么几个能给队伍注入灵魂的核心人物,目前xx救援队也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来领导队伍稳健发展,提高队伍综合实力。

   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提高了技能,开拓了眼界。在此,我感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提供的这次培训机会,也十分感谢xxxxx等老师的悉心指导。

   “新时代,唯努力,不负韶华;新征程,唯奋斗,不惧风雨。”做为xx救援队的一员,在以后的队伍工作中,我对自己有以下几点要求:

   1.不断提高个人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积极参加队内队外各类医疗培训。多学多总结,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2. 在提高医疗救护能力的同时,学习水域救援等专项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篇2

1 院前急救医疗体系

1.1 急诊供需失衡与院前急救的关系

急诊科拥挤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急诊的供需失衡导致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出现破绽,将会引起巨大的社会风险[2]。欧洲很多国家指责急诊科目前的现状,包括布局设计不合理、容纳患者人数过少、工作流程繁琐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院前如何限制病情紧急度较低的患者使用救护车,包括加强宣传、提高家庭医疗诊治水平、就近诊疗等[2-3]。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报道,对院前风险较低的伤病患者进行家庭治疗,和既往的救护车转运到急诊科治疗进行无作为化的对比,发现两者无明显差异[4]。在我国如果提高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救护车将轻症患者全部送往社区诊疗,将会明显减少大中型医院急诊科的巨大压力。

北美型的急救体系结构,当患者需求增加立刻会影响到急诊室,出现急诊室危机(emergency room crisis)。Felton等[5]在密歇根州对134个急诊室在星期一的某一时刻进行横断调査,发现可接受更多患者,但从星期二开始,患者就诊出现明显迟滞,平均接诊时间为星期一的数倍。在我国大多城市却是星期一急诊室拥挤的患者最多,星期二开始减少,其不同之处尚需进行更好研究。此外,在加拿大急诊室的供需失衡也成为该国医疗界最大的问题,为此政府投入500万加元,计划在3年内重新构筑急诊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疗体系,成果可能会引人注目[6]。我国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研究多数属于重复性的自我评估,以国家层次的研究尚未进行。

1.2 急救转运体制

1.2.1 救护车转运

院前急救医疗体系运营无论是私立还是共有制,今后影响其运营最大可能的问题是使用救护车的数量骤増,尤其转运老龄人口増加、经费不断攀升、急救医疗人员数目增加以及搭乘救护车的人员倍增等等,将会引起急救需求和成本之间的矛盾,而需求的锐增将会成为全世界院前急救医疗面临的共同危机[7]。对救护车转运延迟的原因分析,新南威尔斯州救护车服务(Ambulance Service of New South Wales,ASNSW) 中心研究发现,市区患者转运延迟较城区多见,冬季转运延迟更易发生,65岁以上老年患者转运延迟较16岁以下多见,心脏疾病和创伤患者转运延迟发生率较低,在大医院对患者交接延迟较小医院常见,其中1/8患者交接延迟为30~60 min,1/20患者交接≥60 min[8]。而救护车出车受到沙尘暴的影响也被人关注,来自Ueda等[9]的报道,发现强烈沙尘暴时救护车出车车次增多,尤其持续3 d时可增加12.1%(95%CI: 2.3~22.9),因心血管疾病出车次数明显增加20.8%(95%CI:3.5~40.9),相对呼吸系统疾病增加不明显10.3% (95%CI: -11.5~37.5)。为提高救护车分派、转运及临床交接,Samir等[10]利用移动网络和定位技术,采用全程电脑系统提出一个院前急救新模式。呼叫紧急电话时,系统能够根据患者在互联网上的健康记录(online health record, OHR),分派出离患者最近的救护车,在实施快速院前急救的同时,取得患者同意后为其找到并送往最近医院的急诊科。我国救护车转运患者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均属于公有制经营,其运营能力低下需要整个急救系统进行研究的问题。此外,尚需借鉴国外的先进机制予以改善。

1.2.2 急救直升机的应用

鉴于目前医疗卫生费用预算的压力,直升机救护的时间-成本-效益性一直备受争议。来自德国直升机救护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直升机救护在心搏骤停、卒中和儿科急诊的时间-成本-效益方面明显优于地面救护系统,在多发伤、脑外伤和烧伤等病例中,两者时间-成本-效益比相当[11]。因此,在院前启动急救直升机前对患者的初步筛查有着重要意义。Ware等[12]对悉尼地区院前创伤患者初测结果的研究显示,悉尼地区直升飞机急诊医疗服务处登记人员并没有全面地对创伤患者进行初步检查。评估严重创伤患者的首诊医生(急诊医生和麻醉医生)不仅有不同的院前初次评估标准,而且对不同创伤部位的关注程度也有差别,导致在初次评估时因缺乏指导和记录出现不恰当的转运、治疗,甚至漏诊,从而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因此提出应该使用相同标准并加强对创伤患者的院前初步筛查。值得一提的是该文提到急诊医生相对对重症患者病情的总体把握上更完整些。我国急救直升机的使用尚属起步,虽各地医疗机构纷纷修建了直升机停机坪,但由于目前我国低空空域尚未开放,关于直升机救援的规章和标准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直升机医疗救援的安全监察责任还没有明确等等,使得直升机在紧急医疗服务方面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我国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在将来较长时间里还比较落后,并且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急救直升机商业化的运作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1.2.3 院前救援人员

院前急救合理人员的配置,无论从数目到质量到目前为止尚无合理的证据,急救医疗辅助员和医务人员在院前的效益/成本分析用单纯的手段还不能得出正确的评估。人员增多对预防院前暴力、减少风险、进行良好准备或训练有意义,但是否会影响到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遗憾的是几个临床试验结果都是阴性[13-14]。我国院前急救人员均属于医务人员,多数成本虽远远低于国外的医务人员,但就急救能力(效益)来讲尚不如国外的急救医疗辅助员,包括院前急救职能定位和培训均参照中国香港地区的医疗辅助员的水准。因此提高我国院前急救人员的救治能力并非是单纯技术层次,可能将是一个系统工程。

2 院前急救患者的诊治

2.1 心肺复苏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2.1.1 预防心搏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中Chain of Survival最初一环为预防,作为公共卫生学预防极其重要,但在急救领域杂志上的专业稿件很少。成人心搏呼吸骤停预防,在于早期识别伤病原因,防患于未然。对其触发指标,Prytherch等[15]在早期预警(early warning score,EW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vital PAC EWS (ViEWS),通过点数评分进行风险评估,多项临床研究认为该评分标准有用[16-17]。

2.1.2 识别心搏呼吸骤停和指导复苏

早期识别和通报是Chain of Survival的第二环,关于早期识别尚无新的内容发现,提高临终前呼吸的认知率,发挥通讯指令的作用以及省略“看、听、感觉”的功过是非等,期待有更高的研究报告。指导目击者对突然卒倒和呼吸停止的心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是否会引起严重的合并症,White等[18]在31个月内对1700例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目击者进行电话指导复苏,其中非心搏呼吸骤停者762例(占45%),非心搏呼吸骤停而进行了胸外按压者313例(占18%),对其中247例进行了追踪调查观察其有无合并症,其中29例有不舒服症状,考虑因 CPR导致损伤者4名(锁骨骨折、肋骨骨折、疑似肋骨骨折以及转移患者时引起股骨颈骨骨折), 可能与CPR有关损伤的2例(肋骨骨折、呼吸道出血),全部小于2%的结论,与对心搏骤停进行CPR的医务人员引起患者解剖损伤的25%~65%相比较相当的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实际进行胸外按压平均时间较短(91 s),且未接受训练的目击者胸外按压相对较浅。因此,通过电话判断心搏骤停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容忍过度评估的事实。有趣的是本研究中近半数为非心搏骤停病例,其中脑血管病变占10%,胸外按压是否对其有影响没有描述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实则在院前用什么样的简单技术可以正确判断心搏呼吸骤停,精准判断心搏呼吸骤停的标准是什么,判断心搏呼吸骤停所需要的时间和临床转归有无关联等等课题需要更多的研究。

2.1.3 胸外按压和通气

在G2010中非常强调优质的胸外按压,即快快压、用力压、不停压。Chung等[19]的研究发现在人体模型上随按压频率的增加带来按压幅度的相应增加。Idris等[20]的研究发现在院前胸外按压的频率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但并不增加生存出院率。Monsieurs等[21]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在大约1/3的心搏骤停患者中,与按压频率120次/min时按压幅度明显变浅。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在按压频率为86次/min时按压幅度最深,而当按压频率> 145次/min时按压幅度

2.1.4 院前亚低温疗法应用

目前在院前开展亚低温疗法的研究中尚有争议,Garrett等[25]对2008至2009年的12个月542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进行调査,其中208例在现场使用骨髓穿刺针在4 h内快速输入冰盐水最大量2000 ml进行低体温诱导,334例进行正常复苏和转运。平均使用548 ml的冰盐水进行输液,在到达医院前亚低温组ROSC的患者增加1.83倍。另外Bernard等[26]对 234例心搏骤停后患者(现场心搏恢复)为对象,在现场输入2 L的冰乳酸林格液诱导低体温组与到医院后诱导低体温组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神经学功能预后两组间(47.5%和52.6%)无差异,分析无差别的原因可能与转运时间太短 (大约半数未输完预定的液体)。目前院前开展超早期亚低温疗法尚需研究亚低温疗法在院前使用能否改善患者的复苏率和生存率;亚低温方法在院前最佳的方法是什么(体表冷却还是血管内冷却);院前亚低温的最佳下降的温度是多少;检测的方法等。

2.2 院前急救中的外伤患者诊治

2.2.1 外伤检伤分类

对重症外伤患者,尤其有严重损伤导致出血性休克患者迅速转运到创伤中心已无异论,但在院前评估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钝性外伤患者中,常会因检伤分类过低出现错误转运,故确立客观的评估指标是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决定重症外伤患者是否启用急救直升机转运,该检伤分类的指标有重要意义[27-28]。我国对外伤患者的检伤分类尚无标准,因此救护车转运采用就近就急就自愿的方案,送达患者后常常会出现转院治疗,因此如何分类转送外伤患者是院前急救急需考虑的问题。

2.2.2 头部外伤诊疗

头部外伤占外伤死亡的第一位,存活后遗留的后遗症也临床面对的难题。 Dewall[29]强调对重症头部外伤早期在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40万人因头部外伤就诊,其中25万人入院治疗,约5万人死亡。钝伤患者约有1%死亡,如合并有头部外伤则病死率升高到30%。头部外伤患者死亡约50 %出现在受伤2 h以内,为此,加强院前急救对头部外伤的处理,不仅可降低病死率,对减轻继发性的脑损伤也极为重要。尤其及早开放呼吸道,在Brain Trauma Foundation (BTF) Guideline中推荐end-tidal CO2 (ET-CO2)为30 ~ 35 mm Hg,在急救现场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气管插管有重要价值[29-30]。

2.2.3 胸部外伤诊疗

在院前对胸部外伤患者的早期评估、诊断以及紧急处置的论文逐渐增多,既往在外伤中使用超声(US)进行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ocused assesment of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不仅对心包积血、腹腔内出血的诊断有用,对内科疾病如心包填塞、腹水潴留等诊断也有用。近年来在既往FAST基础上追加包括气胸的探查EFAST (extended FAST),与胸部X线比较敏感度48.8%和20.9%,特异性99.6% 和 98.7%,极高的特异性在鉴别诊断上有效。Jrgensen等[31]在院前对胸部和腹部外伤患者利用超声检查 (EFAST),寻求可提高外伤患者生存率的证据,认为院前急救可以使用US进行检查,瞬间可确定血性腹水和血性心包液潴留。与单纯依靠临床表现或血液动力学诊断准确度较低的方法相比,US值得信赖[32]。Cureton等[33]还报道了超声在创伤性心搏骤停中的应用价值,创伤后无脉性心搏骤停的存活率极低,但超声检查无心脏活动的患者存活率更低。心脏超声检查预测患者存活至入院的阴性预测值为100%,对于院前心肺复苏延长的患者,超声评估有助于判断停止复苏。院前对胸部外伤患者的处理,尤其锐器导致的外伤行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救命处置,Davies和Lockey[34]带来13例珍贵的报告。使用超声诊断在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急诊科已广泛开展,但在院前的应用尚属空白区,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超声检查的培训和应用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提高对外伤患者的救命治疗(如环甲膜穿刺、胸腔穿刺等)也是当务之急的任务,不能再局限于“院前外科四术”的表演。

2.2.4 多发伤

Ball等[35]2010年在Canadian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的外科学戏剧化进展一文中提到近年来称得上外科学革命的项目包括:损伤控制外科学(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非手术治疗(non-operative management,NOM)和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尤其对损伤控制复苏在院前的应用,即对多发伤进行输液治疗的议论颇多,遗憾的是有多篇发表的论文否定其有效。Haut等[36]在美国外伤学会利用数据库对院前静脉输液患者的生存率是否提高进行调查,数据取得311 071例,对院前静脉输液与病死率的相关性进行多变量分析,其结果发现输液群比非输液(4.8% vs.4.5%, P

2.3 心肺疾病在院前急救中的诊治

2.3.1 急性呼吸困难

院前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常需做出有效判断,在临床单纯依靠症状和体征难以鉴别,尤其是否属于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或急性心力衰竭无法判断。随着床旁即时检测(POCT)技术的发展,使得诊断这些标志物的检测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的特点,迅速达到指导临床医生决策的目的,有助于在院前对患者做出诊断、危险分层和处置。关于在现场和转运途中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重症支气管喘息发作,心源性肺水肿、COPD急性恶化等)使用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的有效性越来越被证实。德国有数篇关于急救转运使用NIV的报告,多个结论认为,院前转运中对急性呼吸不全患者,NIV可作为一线的治疗方法[37-38]。我国院前使用POCT进行检测和NIV转运急性呼吸不全患者,仅在极少数急救中心开展,但相对院内来说可能因费用过高、时间太短而应用较少,制定项目和标准是扩大该项目开展的重要途径。

2.3.2 心脏疾患

提倡在院前要迅速妥当的诊断为基本条件,因此院前使用12导联心电图、无线电话的视频传输、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检测(POCT)等研究成果陆续有报道[39-41]。对胸痛患者临床评估、心电图和可量化心肌坏死的心脏标志物如心脏肌钙蛋白(cTn)的测定构成了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基石。Venturini等[42]对胸痛患者在救护车行驶途中和急诊室利用POCT设备检测TnI,研究证实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使用肌钙蛋白的高敏测定方法(hs-cTn)最近也已开展,与常规cTn的测定方法相比,hs-cTn似乎可更早检测到AMI。此外Hajdinjak等[43]通过院前急救时测定NT-proBNP和TnT,发现二者的升高提示急性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意大利、悉尼使用超声波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院前测定每搏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心室血流等监测评估心脏功能,临床医生认为该设备在大多数患者是很容易使用的,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4]。Brun等[45]对院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行床旁超声心动检查,认为可以鉴别休克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我国院前使用心电图诊断心脏疾病已广泛开展,但使用POCT和超声检查还未开展。

3 灾害医疗

3.1 灾害医疗的最新话题

来自2011年秋由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进行灾害医疗的专栏组稿。其背景基于2001年美国多发恐怖袭击、炭疽杆菌发作的10周年,且2011年各地灾害频发。在此专栏中首先有4月份阿拉巴马州发生龙卷风导致43人死亡,超过1000人受伤的报道,指出地区核心医院应对灾害所起的作用,尤其事先的灾害计划、完善的培训使得医护人员应对多数伤病患者得心应手。其次应对灾害的专业人员,要有充分的灾害医学救援知识,在工作之外对于基本的灾害教育和训练的必要性进行了叙述[46]。另外从2007年开始,美国灾难医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Disaster Medicine,ABODM)极力主张所有全科医生学习灾害医疗,包括目前在岗医师培训灾害医疗也成为常规[47]。我国是灾害的高发国,包括医学院校在内还没有专设灾害医学的课程,临床医生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目前我国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水平。

3.2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合并症

2001年9·11恐怖袭击造成美国约2800人死亡,数千人遭受继发性健康损害,明确经历9·11事件和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现场活动时间较长的人易患呼吸系统疾患,靠近现场的易患PTSD。Wisnivesky等[48]对当时参与救援者目前已恢复原职业的27 449人进行长达9年时间的健康损害观察,结果显示哮喘累积发病率为27.6%,副鼻窦炎42.3%,返流性食管炎39.3%,抑郁症27.5%, PTSD 31.9%较高的数值,认为有必要进行持续的干预。

3.3 灾害与信息

社会媒体(social media,SM)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有代表性的SM包括My Space, Facebook, Twitter, Google+等。最近有代表意义的是突尼西亚共和国、埃及等非洲各国的民主化运动也开始使用SM,成为社会活动引发灾害的一个方式。使用SM市民来积极参与应对灾害,与既存的灾害信息管理进行融合等将是今后研究的必要部分[49]。

4 院前急救医学和信息技术

4.1 信息技术在院前急救的进展

救护车远程医疗的应用,在医疗质控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开发出自动传送系统,通过通信卫星可以将包括喉镜所见、12导联心电图、对光反射、超声检查、除颤、呼吸机应用、生命体征等视频信息瞬间进行传递。今后,随着手机或智能手机等通信器材的先进化,Telemedicine将会有更大的发展[50]。

4.2 Telemedicine对院前急救的医疗支援

Charash等[51]对外伤专科医生利用telemedicine对救护车进行指导的研究,分成两群telemedicine使用组和非使用组,对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脑疝致死性的征候等进行指导识别与恰当应对。结果发现telmedicine使用组对致死性的征候能够及早发现,可以正确应对。提示Telemedicine的应用,对院前急救缺乏经验的人员可恰当处置,尤其对在偏僻地方,缺少重症外伤患者的区域可以改善外伤患者的预后。

5 医疗教育

5.1 模拟教育的效果可维持多长时间

Boet等[52]对麻醉医生进行紧急气道管理方法的模拟教育后,观察其知识技能维持的时间,发现使用高功能模拟的通气、不能插管 (CICV)状况下行环甲膜切开进行确保气道方法教育,前后比较掌握的技能可维持12个月,提示复训的重要性。

5.2 团队医疗教育的推进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涉及模拟教育对团队医疗合作培养的研究。Capella等[53]对创伤中心的团队进行模拟培训前后对照,发现他们的处理能力、检查患者的时间优于个人,认为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团队医疗推进模拟教育的优点在于可提高互相配合、相互交流以及相互监督的能力。其次,团队医疗中培养领导也是一项重要内容,Ten 等[54]以医学学生为对象,在心搏呼吸停止病例的模拟教育中培养团队领导,发现以模拟教育效果为好,但是能否成为领导,不仅与每个人的知识和技能高低相关,与性別或性格也有较大关系,提示今后,可根据性別或性格上差异进行不同的教授方法。

6 结语

纵观近年来的院前急救医学相关进展,可以发现众多的具有“里程碑式”的研究及观念,尤其是引进了一些院内急诊诊治手段对院前急救进行评估。笔者想透过这些“围墙”认识到我们与国外院前急救医学发展的差距,为更快地发展我国院前急救医学提供更多值得借鉴的线索和题材。

参考文献

[1]Fevang E, Lockey D, Thompson J,et al.The top five research priorities in physician-provided pre-hospital critical care: a consensus report from a European research collaboration[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11,19:57.

[2]Heyworth J. Emergency medicine-quality indicators: the United Kingdom perspective [J]. Acad Emerg Med,2011,18(12):1239-1241.

[3]Kirby SE, Dennis SM, Jayasinghe UW,et al.Frequent emergency attenders: Is there a better way? [J]. Aust Health Rev,2011,35(4):462-467.

[4] Arendts G, Sim M, Johnston S,et al. ParaMED Home: a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paramedic assessment and referral to access medical care at home. [J].BMC Emerg Med, 2011, 11 (8):7.

[5] Felton BM, Reisdorff EJ, Krone CN,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overcrowding and inpatient boarding: a statewide glimpse in time [J].Acad Emerg Med,2011,18 (12):1386-1391.

[6]Ovens H. ED overcrowding: the Ontario approach[J].Acad Emerg Med,2011,18(12):1242-1245.

[7]Lowthian JA, Cameron PA, Stoelwinder JU,et al. Increasing utilisation of emergency ambulances [J].Aust Health Rev,2011,35(1):63-69.

[8] Cone DC, Middleton PM, Marashi Pour S.Analysis and impact of delays in ambulance to emergency department handovers[J].Emerg Med Australas,2012,24(5):525-533.

[9] Ueda K, Shimizu A, Nitta H,et al. Long-range transported Asian Dust and emergency ambulance dispatches [J].Inhal Toxicol,2012,24(12):858-867.

[10]El-Masri S, Saddik B.An emergency system to improve ambulance dispatching, ambulance diversion and cinical handover communication-a proposed model [J].J Med Syst,2012, 36,(6):3917-3923.

[11]Mommsen P, Bradt N, Zeckey C,et al. Comparison of helicopter and ground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 German rescue helicopter base [J]. Technol Health Care,2012,20(1):49-56.

[12] Ware S, Reid C, Burns BJ,et al.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registrars do not comprehensively document primary surveys [J].Eur J Emerg Med,2012 Jul 2. [Epub ahead of print]

[13] Martin-Gill C, Guyette FX, Rittenberger JC,et al. Effect of crew size on objective measures of resuscitation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J]. Prehosp Emerg Care,2010,14 (2): 229-234.

[14]Nishi T, Maeda T, Takase K,et al.Does the number of rescuers affect the survival rate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Two or more rescuers are not always better than one[J]. Resuscitation,2012,15(6):4561-4566.

[15]Prytherch DR, Smith GB, Schmidt PE,et al. ViEWS——Towards a 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 for detectinginpatient deterioration[J].Resuscitation,2010, 81(8):932-937.

[16]Kellett J, Woodworth S, Wang F,et al. Changes and their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in the abbreviated Vitalpac? early warning score (ViEWS)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 of 18,853 acutely ill medical patients[J].Resuscitation,2012, 83 (3):297-302.

[17]Hock Ong ME, Lee Ng CH, Goh K,et al. Prediction of cardiac arres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score incorporat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J]. Critical Care,2012, 16(3):108-110.

[18]White L, Rogers J, Bloomingdale M,et al.Dispatcher-assis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isks for patients not in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10, 121(1):91-97.

[19]Chung TN, Kim SW, You JS,et al.A higher chest compression rate may be necessary for metronome-guid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Am J Emerg Med,2012,30(1):226-230.

[20] Idris AH,Guffey D,Aufderheide TP,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hest compression rates and outcomes from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12, 125(24):3004-3012.

[21]Monsieurs KG, De Regge M, Vansteelandt K,et al.Excessive chest compression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insufficient compression depth in prehospital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12, 83(11):1319-1323.

[22]McDonald CH, Heggie J, Jones CM,et al.Rescuer fatigue under the 2010 ERC guidelines, and its effect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performance[J].Emerg Med J,2012, 22(7):1136-1139

[23] Kitamura T, Iwami T, Kawamura T,et al. Bystander-initiated rescue breathing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of noncardiac origin[J].Circulation, 2010;122(3):293-299.

[24] Jiang Y, Bao FP, Liang Y,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reathing through nasal and oral routes in unconscious apneichuman subjec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 Anesthesiology,2011,115(1):129-135.

[25] Garrett JS, Studnek JR, Blackwell T,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ra-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n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among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2011,82(1):21-25.

[26] Bernard SA, Smith K, Cameron P,et al. Induction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by paramedics after resuscitation from out-of-hospital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ardiac arres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irculation,2010,122(7):737-742.

[27] Giannakopoulos GF, Saltzherr TP, Lubbers WD,et al. Is a maximum revised trauma score a safe triage tool for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cancellations? [J]. Eur J Emerg Med,2011,18(4):197-201.

[28] Cudnik MT, Werman HA, White LJ,et al. Prehospi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injured air medical patients[J].Prehosp Emerg Care,2012, 16(1):121-127.

[29] Dewall J. The ABCs of TBI.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traumatic brain injury care[J].JEMS,2010,35(4):54-61.

[30] Bernard SA, Nguyen V, Cameron P,et al. Prehospital rapid sequence intubation improves functional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nn Surg, 2010,252(6):959-965.

[31] Jrgensen H, Jensen CH, Dirks J.Does prehospital ultrasound improve treatment of the trauma patient?A systematic review[J]. Eur J Emerg Med,2010,17(5):249-253.

[32] Hyacinthe AC, Broux C, Francony G,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acute assessment of common thoracic lesions after trauma[J].Chest,2012,141(5):1177-1183.

[33]Cureton EL, Yeung LY, Kwan RO,et al.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utility of ultrasound of cardiac activity during traumatic arrest[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 73(1):102-110.

[34] Davies GE, Lockey DJ. Thirteen survivors of prehospital thoracotomy for penetrating trauma: a prehospital physician-performed resuscitation procedure that can yield good results[J]. J Trauma,2011, 70(5):75-78.

[35] Ball CG, Sutherland F, Kirkpatrick AW,et al. Dramatic innovations in modern surgical subspecialties[J]. Can J Surg,2010,53(5):335-341.

[36]Haut ER, Kalish BT, Cotton BA,et al.Prehospital intravenous fluid admini d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ortali1 trauma patients: a National Trauma DZ Bank analysis.[J]. Ann Surg,2011,253 (2) : 371- 377.

[37]Schmidbauer W,Ahlers O, Spies C,et al. Early prehospital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mproves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merg Med J,2011,28(7): 626-627.

[38]Roessler MS, Schmid DS, Michels P,et al. Early out-of-hospit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s superior to 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 pilot study[J]. Emerg Med J,2012, 29(5):409-414.

[39]Russi CS, Myers LA, Kolb LJ,et al.Prehospital diagnosis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an “all-posterior”12-lead electrocardiogram[J].Prehosp Emerg Care,2011,15(3):410-413.

[40]Gonzalez MA, Satler LF, Rodrigo ME, et al. Cellular video-phone assisted transmi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rehospital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in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Interv Cardiol,2011,24(2):112-118.

[41]Srensen JT, Terkelsen CJ, Steengaard C,et al. Prehospital troponin T test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triage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11,107(10):1436-1440.

[42]Venturini JM, Stake CE, Cichon ME. Prehospital point-of-care testing for troponin: are the results reliable?[J].Prehosp Emerg Care,2012,17(1):88-91.

[43]Hajdinjak E, Klemen P, Grmec S.Prognostic value of a single prehospital measurement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troponin T after acute ischaemic stroke[J].J Int Med Res, 2012,40(2):768-776.

[44] Duchateau FX, Gauss T, Burnod A,et al.Feasibility of cardiac output estimation by 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in the prehospital setting[J].Eur J Emerg Med, 2011, 18(6):357-359.

[45]Brun PM, Chenaitia H, Gonzva J,et al.The value of prehospital echocardiography in shock management: a case report[J].Am J Emerg Med,2012, 38(11):687-689.

[46] Avery D.Why train physicians in disaster medicine? [J].Am J Clin Med,2011,8(3):124-125.

[47] Cordi H. Disaster medicine: every physician’s second specialty[J].Am J Clin Med,2011,8(3):141-143.

[48] Wisnivesky JP, Teitelbaum SL, Todd AC,et al. Persistence of multiple illnesses in World Trade Center rescue and recovery workers: a cohort study[J].Lancet,2011,378(9794):888-897.

[49] Merchant RM, Elmer S, Lurie N.Integrating social media into emergency preparedness efforts[J]. N Eng J Med,2011,365(4):289-291.

[50] Demaerschalk BM.Telemedicine or telephone consul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2011,11(1):42-51.

[51] Charash WE, Caputo MP, Clark H,et al. Telemedicine to a moving ambulance improves outcome after trauma in simulated patients.[J].J Trauma,2011,71(1):49-54.

[52] Boet S, Borges BC, Naik VN,et al. Complex procedural skills are retained for a minimum of 1 yr after a single high-fidelity simulation training session[J].Br J Anaesth,2011,7(4):533-539.

[53] Capella J, Smith S, Philp A,et al. Teamwork training improves the clinical care of trauma patients[J].J Surg Educ,2010,67(6):439-443.

[54] Ten Eyck RP, Tews M, Ballester JM,et al. Improved fourth-year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as a resuscitation team leader after a simulation-based curriculum[J]. Simul Healthc,2010,5(3):139-145.

(收稿日期:2012-11-27)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1.023

作者单位:048000 山西省晋城, 晋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张海涛);海南省海南医学院(吕传柱)

篇3

冯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军神经系统疾病微创诊治专科中心、全军神经创伤防治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主任,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南医院人。

1984年,冯华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医疗专业,同年分配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近30年的不离不弃,冯华和西南医院甘苦与共,共同成长,终获累累硕果。

1999年,自冯华出任神经外科主任起,他就提出“面向战场,面向市场,以临床为基础,以科研为翅膀”的发展理念,带领科室大力开展创新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在科学研究、临床诊治、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成绩。

锐意进取 求真务实解疑难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战争呈现多元化特点,战创伤救治面临着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理复杂、新伤类新伤型增多、战创伤救治难度大等考验。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国的战创伤救治研究都相应加大了力度。神经损伤是最常见的战创伤之一,其死亡率和残废率为各种损伤之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神经损伤的现代研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冯华立足高远,坚持开展军事医学研究,把握前沿,重点突破,抓住新战略机遇期,系统研究了神经系统战创伤的伤情特点和机制,提出一系列救治新措施,开发了新型救治装备,为提高我军后勤卫生保障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始终致力于将现代神经研究技术应用于新形势下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近年更获得国家863计划及军队“十一五”重大专项的支持,开展了包括“严重颅脑创伤救治技术”、基于地震伤的“模拟平台的自备动力便携式地震颅脑伤救治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高原颅脑战创伤救治规范及监护新设备研究”等在内的众多项目研究,在神经战创伤的治疗与修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颅脑战创伤救治研究领域,冯华通过多年悉心钻研和不断摸索,通过建立系统的颅脑战创伤动物模型,阐明了伤情特点,揭示了发病机制,为颅脑战创伤的早期治疗和继发性损害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创新性地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态脑水肿监测仪,成功解决了无创监测的难题,为颅脑战创伤的现场救护提供了新手段;自主研发了新制剂脑伤泰,创用高压氧预适应等多种新方法,显著降低了继发性损害,为颅脑战创伤救治提供了系列新措施,有效提高了颅脑战创伤救治成功率;此外,他还制订了系统的颅脑战创伤诊治原则,提出综合救治方案,并形成指南和规范,通过学术会议、教育培训等各种方式,在军内外各家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推动了颅脑战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

2009年,冯华主持的“颅脑战创伤救治新技术研究”项目获2009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颅脑战创伤救治关键技术与战救器材研发”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神经系统战创伤研究外,冯华还擅长脑胶质瘤、脑功能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颅脑、脊髓创伤救治。

神经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其救治难度大、手术挑战性高。为攻克这一难题,冯华围绕神经肿瘤微创诊治过程中术前评估、术中解剖与功能定位、术后局部综合治疗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连续开展了十余项相关项目课题,有效提高了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极大改善了病人预后。

此外,他综合应用神经电生理、功能区定位、神经内镜及术后光动力治疗等方法对神经肿瘤进行微创诊治,显著提高了神经肿瘤微创诊治水平,减少了并发症,为神经肿瘤微创诊治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和方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学管理 团结协作共进步

一个优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强有力支持。在医院,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互助、齐心协力更能使临床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自冯华出任科室主任以来,便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并领导科室大力开展临床新业务、新技术,先后推动了术中多普勒超声及荧光造影引导下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脑血管病及颅内富血管病变的介入诊断及治疗、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脑功能成像下神经影像导航手术、脑磁图(MEG)致痫灶及脑功能区精确定位手术、系列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手术、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早期手术(CCTV专题报道)、术中荧光引导下脑胶质瘤微创手术与局部光动力治疗、外周神经病变微创治疗等十几种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科室的临床诊疗水平。

他还带领科室人员一起,组织建立了一流、完整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诊断、科研及教学平台,其中包括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设备(神经影像导航系统、手术显微镜、激光刀、电磁刀、系列神经内镜等专科设备)、完备的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设备(脑磁图、24小时动态脑电图、网络视频脑电图等)、功能齐全的专科实验室(可完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实验)、全军神经创伤防治重点实验室、专科资料室(病历管理信息库、手术录像数据库)以及专科网站(省略)等,创造了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冯华介绍,科室现有工作人员1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后2名、博士16名,主系列人员均已研究生化,多数人员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科室现有8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常委或委员,28人次担任国内外各种期刊副主编、常委、编委及审稿人,是西部地区担任各级学术机构职务最多的学科。多年来,通过共同努力,本着“科有重点,人有专长”的原则,科室以4位博士生导师领衔、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组织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已经建立完成,为科室和医院的发展积蓄了雄厚的人才力量。

此外,科室还在冯华的带领下多次举办高水平的大型学术会议,包括连续主办4届重庆国际脑血管外科与脑血管痉挛大会,主办第2届华人神经外科大会、全军神经外科会议、全国神经内镜学术会议、西南地区神经外科会议等;并积极加强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天坛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天津总医院和美国纽约大学Nelson研究所、罗马琳达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医院、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学科发展的视野与道路。

篇4

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医学教,育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急诊科室总结汇报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急诊科室总结汇报一

急诊科心肺复苏模拟人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4ssiogf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模拟人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医学教,育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文章的承诺。如20_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五、做好急救药品及急救仪器的管理

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药品准备及各种急救设备的调试是急诊工作的基础,现已施行每项工作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做到班班清点、定期检查,这一年里未出现因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的原因而影响抢救工作。从而保证了抢救患者的及时、准确、快速。

急诊科室总结汇报二

_年8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急诊科,因为刚刚进医院工作的我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又习惯了妇产科单一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很多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及急救设备都不熟悉,我怕自己很难担起急诊科护士的责任,但是,在护士长及其他姐妹的耐心教导与帮助下,我渐渐适应和融入了这急,忙,杂的工作环境中,从第一次为病人插胃管手还颤抖,到自己当班独立抢救危重病人,我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光如水,_年在一阵阵烟花爆竹声中悄然走来,而我也要认真的总结一下过去一年里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的地方努力改进,来迎接新一年的挑战。

过去的一年里,我觉得自己做的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工作作风方面,我自觉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服从管理,准时上下班,和同事关系融洽,和谐相处,团结合作,保证工作顺利完成。其次,在护理工作方面,我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记得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在工作中,我学了会观察,只有细心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

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在工作中我还我学会了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对于需要做检查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需要去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

虽然,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搀扶的动作解决不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却能迅速缩短护患距离,有效满足病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减少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保证自己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在业务水平方面,我通过理论及操作考试,不断的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但是我在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工作缺乏灵活性和整体性,尤其是在抢救病人时,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我还要加强理论知识,把常用的抢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不良反应牢记在心里。我还应该加强技术水平,如小儿头皮针及各项抢救仪器的使用。_年急诊科护士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天我坐在桌前写这份总结,回想来急诊科这几个月工作生活的点滴,不禁感慨万千,曾为了打中一个头皮针高兴过,曾为病人及家属一句谢谢而满足过,曾为经常不能准时下班而抱怨过,也曾为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而伤心流泪过,但是,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痛楚,_都已经划上了句号,也成为了记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一个全新的自我。

急诊科室总结汇报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了20__年的年终岁尾。20__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旧急诊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新建的急诊科专属的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就会有很好的改善,科室业务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14年度,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始终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篇5

【关键词】 临床综合能力; 评价指标; 护理程序; 护理本科生; ecs

ecs能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模拟临床护理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实习前的综合素质。随着ecs在模拟教学、考核中的广泛应用,其有着传统考核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经过本次课题研究发现ecs模拟系统的应用尚不完善,其中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目前没有一套客观、统一的体系。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客观、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严格选择咨询专家,反复讨论专家的入选标准,选择时需综合考虑专家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代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三轮专家咨询的均为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人数分别为31名、30名、30名。

1.2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2.1 拟定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国际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教育学理论、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等相关文献等,将护理程序和护理管理结合运用为理论框架,初步拟定了专家访谈的内容大纲和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

1.2.2 通过专家访谈拟定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 选取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在内的5名专家根据拟定好的访谈大纲进行访谈,对初步拟定的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予以指导和建议。

1.2.3 拟定专家咨询问卷 对专家访谈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建议做出指标的增加、删除或合理合并,最后形此次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主要包括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特色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第二部分为问卷填写、评分方法,即:假定一级指标包括三项指标内容,总权重系数为100%,如果其中某一项指标的权重占此层重要度的60%,那么剩余两项指标共占40%;专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具体的职业、工作年限、职称等;第三部分为了解专家对问卷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等条目。第四部分为本课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综合知识、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人文素质和终末质量个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

1.2.4 进行delphi专家咨询 进行3轮专家咨询,选择均为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领域相关专家。第一轮发放专家咨询问卷31份,教授或主任护师11人,副教授或副主任护师20人,其中包括教学专家19人和管理专家12人。回收有效问卷30份。第二轮、第三轮的专家咨询均是对上一轮答卷积极性较高的30位专家进行了咨询。针对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性问题,向教育评价、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的专家或主任护师进行深度访谈共5人次。

第一轮专家意见咨询:专家填写问卷时,需要综合判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并且给出权重值,以此了解专家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意见,请专家对不认可的指标提出修改建议或删除,也可新增指标。第二轮专家咨询中,根据第一轮的专家建议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并对咨询表进行相应修改和说明,于咨询表的前言部分告知专家,请专家再次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建议,并再次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统计分析资料后,根据咨询结果形成第三轮咨询表进行第三轮专家咨询,具体方法同第二轮。将最终收回的

专家咨询表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完成本课题研究。对专家有疑议的指标要综合考虑满分比,变异系数值等,如指标满分比<0.2、变异系数大于0.25[1],则应对其进行讨论,并进行修改或删除[2]。

1.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原始数据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保存,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2 结果

2.1 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及各个指标权重 本次研究结果,从专家权威性、协调性、和积极性及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等多方面对三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构建形成了4项一级指标。从统计结果中得出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指标权重值的均数为0.0497,是四个一级指标中最大的,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该部分在整个考核评价指标中,最为重要。其余三项一级指标专业综合知识、人文素质、终末质量的权重值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0.0484、0.0452、0.0435。相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各权重值见表1~表4。

表1结果显示,有效心肺复苏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值均数最大的一个,为0.0500,居首位,可能说明专家认为此项指标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且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权重值均数也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大的,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该部分为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

2.2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专家协调程度可用变异系数来表述,各个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可以说明所咨询的专家对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值越小,越能说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高。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本次课题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说明各专家对本课题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意见较为一致。积极系数 除第一轮发放的31份问卷收回30份外,其余两轮每次发放的30份问卷均全部收回。三轮的回收率为96.87%,100%,100%,有效率为96.87%,100%,100%,均高于70%,说明专家积极性程度高,认为可得到合理的结果[3]。

2.4 专家权威程度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咨询,提出建议,决定其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就是专家的权威程度,本次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00,由此可见专家组权威程度是较高的。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当cr≥0.70时,专家权威程度认为较好[4]。

3 讨论

3.1 研究的可靠性 delphi(德尔菲法),也就是专家经验判断法进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通过专家的基本情况、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权威程度等指标体现[5]。此法在护理领域被较多应用于构建护理质量管理、教育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种评价方法[6]。学者brown[7]也曾指出,delphi法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专家的挑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构建一套科学的、客观的、能够全面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指标体系,所以,其包含和涉及到很多因素,需要广泛收集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建议,课题研究所选的专家包括护理行政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等多个领域,且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等综合方面因素均在挑选范围内,保证了本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全面性,使其更加真实可靠。

3.2 护理综合技能操作质量指标

3.2.1 从统计结果中得出该指标权重值的均数为0.0497,是四个一级指标中最大的,有效心肺复苏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值均数最大的一个,为0.0500,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该部分在整个评价指标中为核心部分,在临床抢救中能否有效、准确的执行抢救措施是保证患者存活的关键,此项指标使护理技能考核不再拘泥于形式化的表演,而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在过程中突出将操作考核围绕着模拟病情变化这一主题,注重每项操作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结合实际、贴近临床[8]。该一级指标根据护理程序中的实施和评价环节设定了10个三级指标,它们是护理本科生教学大纲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能和急救技能,客观全面的反应了护生对基础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3.2.2 二级指标团队合作性沟通可提高团队的交流沟通水平。随着护理技能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模拟患者的有效沟通也被列入评价中,但却很少有关注到团队之间的合作性沟通。护理工作是一种具有奉献性、合作性、服务性、辅的工作,护理流程的优化、抢救过程中医护及护理人员间的高效配合至关重要[9],护士与合作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配合直接影响到患者治

疗方案的实施效果。在校期间培养护生的合作性沟通,通过团队讨论和角色分工,制定护理计划,模拟临床工作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或步入社会后更快的适应医院工作环境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专业综合知识指标 本指标体系最大限度的突出了ecs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考核特点。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二级指标病情判断、数据收集的权重值的均数为0.0487,是三项二级指标中最大的。此项指标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重点抓住以下两个环节。

3.3.1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收集所设病历整体资料 在考核前收集所设病例各方面资料,并做出正确评估,其方法主要为:阅读所设10个病例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与考核目的相关的情况;总结医院见习时护理查体得到的相关信息。

3.3.2 收集与护理操作目的相关的资料内容 模拟病室环境、床单元、设备带是否完善等;学会通过心电监护仪来判断模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全身及局部情况等,通过团队讨论做出相应的计划。

3.4 人文素质指标 1998年教育部在护理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10]。另外,在新的《医疗事故理条例》颁布实施后,举证责任倒置,患者在医疗服务中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使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11],从专家咨询表统计及5人次专家深度访谈结果来看,均认为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体系的逐渐完善,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应引起护理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应作为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使其在对患者进行整体化、人文化护理的同时,维护患者利益、保护自身权益,并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和减少护患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 终末质量指标 可从统计结果中看出,四项二级指标中无菌与隔离权重值均数均为0.477且并列首位,可能说明专家认为这两项指标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临床,两者时时贯穿于医护人员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其能够有效减少医源性感染以及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不仅保护患者、医护人员,更能保护其他人群,这种贯穿于工作中的自觉的意识行为就是“慎独”。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独处的机会较多,因此,加强护理人员“慎独”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从护生开始强化培养无疑是最为有效而快捷的途径[12]。

4 小结

随着模拟及虚拟教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护理模拟教学技术和方法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模拟教学进行的是否扎实,将会影响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的适应能力,甚至毕业后的就业[13]。在新的考核模式下,必须规范模拟教学考核的评价指标,对护理本科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以保证护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次研究使评价指标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突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考核特点,体现了护理程序与护理管理学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并包含人文素质在内的特征等,对今后国内规范、统一ecs评价护理本科临床综合能力的指标构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献

[1]关勋强,李瑞兴,刘运成.医学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j].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

[2]陈璐,刘晓英.护理本科生问诊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50-53.

[3] sinead k,felicity h,mckenna h p.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as a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nurs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1,38(1):195-200.

[4]李守国,张霄艳,严靖.国际化趋势下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5):43-45.

[5]李淑花.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6] chang a m, gardner g e, duffield c,et al.a delphi study to validate an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tool[j].j adv nrus,2010,10(66):2320-2330.

[7] brown b.delphi process: a method by used for the elicitation of opinions of experts[j].the randcorporation,19

87,9(1):3925.

[8]陈运香,张萍萍,徐玲,赵嘉.ecs在基础护理技能综合考核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15(11):91-92.

[9]姜丽娟,崔秋霞,倪花,等.优化流程在创伤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84-85.

[10]姚慧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护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12):54-56.

[11]董梅,贺燕.优化护理服务,防范护患纠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55-56.

篇6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言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怎样写发言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做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医院交流讲话稿3分钟范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医院交流讲话稿3分钟范文1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由我们市医学会和市卫生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盐城骨科学术交流会”在新东仁医院隆重举行。首先,我代表市医学会和市卫生行业协会对“盐城新东仁骨科研究所”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关爱生命,预防疾病,倡导积极健康

3.的生活方式,向人们提供先进的、现代化的医疗设施与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旋律。

我相信,盐城新东仁骨科研究所的成立,将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民健康,人民满意,人民放心,是我们医疗卫生行业不懈的追求,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卫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骨科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多发,以及交通事故导致骨创伤人数的增多,已给国民的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医院的骨科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骨病患者不能得到规范化诊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开展骨病防治工作,惠及更多骨病患者,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希望新东仁医院利用“盐城新东仁骨科研究所”这一平台,积极举办学术活动,开展技术交流,为进一步推进盐城骨科医学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盐城地区的骨科临床科研能力和诊疗水平作出新的贡献!祝新东仁医院的发展蒸蒸日上!

祝学术交流会获得圆满成功!

医院交流讲话稿3分钟范文2在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和风送暖,阳光明媚。在这充满希望的美好季节,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今天在我院隆重开班,来自省内的专家教授和同仁欢聚一堂,共叙友谊,共同交流学术成果,我们很荣幸能够承担这次活动的举办和服务工作。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同仁的到来!向一贯关注、支持我院发展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院是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医学院教学医院,是全县医、教、研中心。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年住院病人3.5万人次,年门急诊量50万余人次。投资4.5亿元的我院新城区医院作为全县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按三级综合医院规划设计,内设病床1360张,是我院十二五期间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工程正在紧张有序施工,全面建成启用后,将全面提升我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

多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科教和人才工作都取得了较快发展。与--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与北京安贞医院、卫生部脑神经基地结为合作伙伴。继续医学教育是我们医务人员在职进修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院始终以全员教育为基点、以技术发展为目标、以强化管理为手段,

承担多项省、市、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均圆满完成课时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继续医学教育是一个取石攻玉的平台,各位专家教授将在本次活动交流平台上带来国内外消化肿瘤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动态,为大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演讲。大家通过这次难得的交流对话平台,可以就医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困惑求教于专家学者,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多视角畅谈,零距离接触。我们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可以学到更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力争达到融会贯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安排在我院举办,这是对我院的信任和鞭策,我们一定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热情服务,当好东道主,确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祝大家在培训期间学习生活愉快!谢谢!

医院交流讲话稿3分钟范文3----年,总医院将坚持稳中求进、加快发展工作总基调,坚持做大总量和提升质效为中心,实现经营收入-亿元,利润-万元。

一是抓住环境机遇,实现借力发展。

以国家安监总局--医疗救护中心----分中心(市二医院)为龙头,形成分层次、全覆盖的矿区医院医疗联合体服务体系。建设以医院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科室为牵头,覆盖-%矿区医院等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指导矿区医院等基层医院开展远程(心电)会诊占院外会诊比例达-%以上。着手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配合发放应用居民健康卡,推广应用居民健康卡加载其他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医养融合。与养老机构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开通养老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推动养老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二是深化内部改革,增强队伍活力。

加强人才引进、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降低管理人员岗位配置,探索科学的后勤改革方案。完成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三是强化医疗管理,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落实核心制度,提升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能力。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学科建设。力争完成-个以上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

医院交流讲话稿3分钟范文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中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县中医科研、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工作。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及县卫生局正确领导下,中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年县中医院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但距离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使创建工作如期达标,今后我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一认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使全院职工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重要性,人人都行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列中。成立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协助卫生局把各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设立齐全,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硬件”尽快达标

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要求标准,中医院基础设施不达标。为此我院计划在两年内筹措资金100万元,用于医院基础建设,基本上达到门诊与住院处相对分开;办公区与病区相对分开;医疗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急诊室、病案室、供应室达到要求标准;病床开放数达到100张,每床设备费达到7000元;争取尽快创造条件建设合格的制剂室和门诊楼。

三、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理论技术水平

为使医务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今后我们将做好院内学习培训及基层培训工作。以科室为单位,每月集中组织一次中医处方、中医病案规范化书写及本学科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讨论;全院医、药、护、技人员都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做好中医温课学习;鼓励在职职工参加中医自学考试,每年参加中医大专、本科专业学习者不少于5人;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医学教育培训班人数不少于20人;每年派出进修人员不少于4人,争取每年院内20以上业务人员培训不少于150学时。版权所有

中医基层指导科人员下乡对各乡镇卫生院指导中医工作一次;免费为基层培训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开办培训班至少一期,培训对象为乡镇中医人员,培训人数不少于50人。安排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人员对辖区村所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每季度一次,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培训率达到100。

四、提高中医工作质量,突出中医工作特色

巩固二甲级中医院成果,把抓中医工作质量作为我院工作重点,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以期达到急诊室进一步规范,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病房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病案书写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处方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在原有开设脑血管病专科、腰腿痛专科、痔瘘专科、皮肤病专科、乳腺病专科的基础上,计划增开肝病专科、骨病专科。把脑血管病专科、痔瘘专科作为我院重点中医专科发展,两个专科收入不低于医院总收入的10。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按照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指导乡镇中医工作和村卫生所中医工作。

五、总结交流工作经验,为科研创造条件

开展学术活动3次以上,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年内争取科研课题立项2项。到20--年争取获得县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

六、开源节流,为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提供经济保障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将加大管理力度,致力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拓宽收入途径,压缩开支,使经济收入比--年有较大的增长,为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打好经济基础。

总之,我们要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契机,按照相应要求标准,全面落实开展各项工作,争取顺利通过评审验收,为提高我县中医工作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医院交流讲话稿3分钟范文5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过去的20--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虽然面临国内外经济危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严峻挑战,但在我们全院上下凝心聚力的共同努力下,克难求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我代表公司及院领导班子,向一年来辛勤工作的全院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院的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与医院发展壮大的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差距,制定措施,改进工作,促进发展。当前,我们医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方面:

1、医院管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核心制度的落实,医疗准入把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这几年我院虽然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但执行起来,还不够严格,或者当时严格,而后逐渐淡化。这一问题在行政部门存在,在科室同样存在,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医院整体工作的开展。

2、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与医院共存亡共发展的使命感及事业心,没有站在一个高度及长远的方向上来为医院发展出谋献策。

管理水平不高,执行力低,主动服务意识差,没有团队合力,相互间不能做到相互服从、支持、配合。日常工作中缺乏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情感交流、理念灌输、形象感召、情绪感染等方面都没能激发出员工内在的动力和活力,没有在医院内形成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

3、人力资源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虽然我们建立起了一支专家团队,起到了一定的专家效应,但在日常工作中个别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缺少能够支持医院长期发展的中青年技术骨干,20--年部分中层骨干医生的流失,给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使人才梯队中间断层影响医院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4、中层管理者上下衔接不够顺畅,没有真正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足,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不能及时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缺乏执行力,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应有的责任和作用,许多工作上推委扯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没有真正把医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及时办。

5、今年医患纠纷仍时有发生,虽然有相当的一部分是社会风气造成的,但有的却是因我们工作的环节不到位而引发的,患者投拆接待处理流程不完善,各科室办理投诉事项时没有落实首问负责制,对待病人还存在推诿、敷衍、拖延现象,部分工作人员在医患之间缺少沟通,告知制度没有到位,服务没有完全做到主动、热情、耐心。

6、劳动纪律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员工对医院各项劳动纪律、职工管理规定等从思想上认识不足,还经常出现上班岗位上接打电话、窜岗、打游戏等现象,科室对员工请假审批上把关不严,没有根据正常岗位工作需要来合理安排员工的公休、轮休等;

医院考勤工作流于形式,部分人员抱着侥幸心理,迟到、早退、中间脱岗、替人打卡,甚至有的员工打擦边球钻空子,累积休假,重复休假,希望大家以后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改正问题。

二、医疗质量方面:

1、临床科室重经营、轻管理;

重操作、轻服务;各科室对医院行政部门安排的工作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医患护患之间沟通不到位,不及时,没有把患者的病情、治疗等情况交代清楚,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2、临床医务人员没有良好的自主创新理念,懒于动脑,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缺乏创新性思维,工作中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服务性不强;部分医生对医疗工作中所存在的医疗风险认识不足,手术准入及临床用药搭配把关不严谨,不能严格按照各项技术操作规范来管理病人,没能很好的把握尺度,忽视医疗安全的重要,没有把个人的责任意识和执业安全意识放在心上;整体医疗诊断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

3、病案质量、处方质量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病历中对病情全面的分析讨论不够;

有些重要的记录记的不及时,甚至漏记;体检不全面,尤其对专科情况的记录过于简单;上级医师对病案书写重视不够,审签不及时,指导力度不够。部分用药存在不合理状况,尤其是抗菌素的应用,存在同时用药种类过多,用药时间长等现象,值得重视,应规范用药。同时药房在处方的用药合理性、准确性查对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杜绝目前仍然存在的有时发错药、开错输液单等问题出现。

4、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在工作配合上不够默契,有效沟通需进一步提高,检验科等做为医院一线窗口,岗位服务意识不到位,对待患者缺乏主动性,科室工作效率不高,应尽量缩短发送报告时间,方便患者就医,同时检查不细化,需强化报告质量及检测水平。

B超室、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诊断水平需不断提高,对科室的设备仪器维护保养没有做到专人专管,检查报告结果与临床诊断存在出入时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潜在纠纷隐患较为突出。

三、护理服务方面:

1、目前我们全院护理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服务意识、服务作风、服务态度和服务流程上都有待改进;

咱们的护理工作还只局限于被动的执行医嘱,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个别护士服务态度生硬,把不良的心态带到工作中来,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不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导医组由于去年归口楼层管理并且人员相继调新后,主动服务意识不足,服务还只停滞在初级层面上,没有向人性化服务纵深发展;

2、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基”、“三严”意识不强,训练不到位,操作流程还不完善,护理工作仍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工作状态,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致使许多护理工作总是沿用老办法、老知识,生活护理不到位,护理等级达不到,跟不上医院发展的要求;同时,在护理技能、院感消毒知识等方面有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3、患者住院期间,自我评价较低,对护士的态度很敏感,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希望参与到对自己诊疗计划中来,而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充分,不注意沟通技巧,解释不到位,回答问题过于简单,以至不必要的患者投拆仍时有出现;

四、后勤财务管理方面:

1、后勤在对日常水、暖、电的维护工作中效率低,时间概念差,工作拖拉,维修维护不及时,没有做到勤巡视,多检查,不注意保护和管理医院的公共财产及物品,没有真正把医院当做自己的家,把医院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来爱护。

2、在药品及物资的进、销、存等各个环节,我们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药剂科只注重购销和质量,但进货渠道狭窄、药品目录不够丰富,没有及时详尽的调查掌握医疗市场药品供需动态,在药品调换、价格寻查方面没有下功夫,对市场价格浮动信息不能及时掌握,使部分药品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甚远;

库房管理及财务科在入库验收、在库养护、出库复核等流通环节上不够严谨,部分还存在着入库时没有实物验证入帐、以旧换新管理上制度有待健全,同时,一些设备折旧报废财务管理不健全,没有合理化的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折旧方案,不能及时入帐、消帐,有效的盘活库存,降低运行成本。

3、医院食堂是保证医院正常工作的大后方,食堂在卫生、菜品质量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在保证正常饭菜供应的基础上要端正服务态度,勤打扫、勤收拾、勤微笑,员工们在打饭时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饭量选择,不要出现多打后吃剩倒掉这些现象,注意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以上所说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去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新的一年里认真加以解决,针对这一情况,下面我说一下20--年我们全院的工作思路:

一、完善学科群建设:

20--年, 临床及科研工作的专业化和综合化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之一, 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应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方式将普外科与泌尿外科、内科与胃肠科、消化内科与肝病科等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优势学科群,从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治能力、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优化梯队组合、培育和引进干细胞移植、肝癌肝硬化腹水介入治疗等高水平技术项目方面入手,衍生出新兴学科和业务工作新的增长点,这样不仅能够使我院原有特色更显著, 还能够形成新的诊疗特色, 成为医院的拳头产品,产生品牌效应,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全院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严把入院关,严格收治标准,严格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准入管理,进一步规范手术科室工作流程,健全医疗质控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遵守诊疗操作常规,坚持依法行医,依法执业,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强化病历管理,坚持疑难病人会诊制度,术前讨论等十二项核心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抓好“三基”培训和质量监控,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转变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程序,一切诊疗活动从方便患者、利于患者的角度出发,在严格执行原有单病种包干限价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辟临床路径管理,切实做到“让病人满意、让家属放心”,坚决避免冷、硬、横、推、态度粗暴等现象。明年针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医院将严抓落实,定期组织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及督察,努力提高医院各项服务质量。

三、优化人才梯队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把人才梯队建设作为医院发展战略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留住特色人才,引进特需人才,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既要培养人才,又要防止培养的一些医务人才跳槽是颇为棘手的问题,人员流失使医院骨科人才、住院医师断层,给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碍。20--年我们将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拔尖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两个梯队建设,结合我院专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我们要运用拿来主义,引进更多的特色专业人才,并通过走出去学习及选拔优秀毕业生等方式加强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同时采取措施改善现有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倾注个人情感、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保障我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使专业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和不断发展形成长效机制。

四、完善院内文化建设:

严峻的市场竞争,要求我们正逐步进入以患者满意度、忠诚度、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中心的品牌文化建设时代,医院的文化建设将向立足精神文化,完善品牌建设的方向不断发展。新一年我们将以提高病人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为出发点,在全院上下开展优质服务之星评选等特色活动,提升医院服务品牌,通过进一步改善院内环境、诚信经营等文化渗透,不仅让患者感知医院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对员工灌输医院发展战略,培养市场营销理念,强化职业思想道德教育等方式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奋斗,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在院内逐步形成科学严谨、认真负责、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

五、强化医患、护患沟通:

建院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医患、护患沟通的重要性,也通过各种培训、座谈等形式强化医务工作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技巧,明年我们将延着这个思路继续走下去,从六个方面来加强:(1)“一个要求”,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患者和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耐心和细心。

(2)“两个技巧”,要求医务人员多听患者的询问,多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效果、安全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3)“三个掌握”,要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及患者的社会心理。(4)“四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沟通的期望值。(5)“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患者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语言和患者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患者改变观点,避免压抑患者的情绪。(6)“六种方式”,针对不同的患者,分别采取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以及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

六、完善营销体系建设:

结合20--年我们的市场营销工作情况,在新一年我们要重点引进企划人才与市场推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医院营销体系:(1)继续开展下乡义诊工作,组织医生、设备、药品到周边农村、乡镇为农村居民及务工人员等免费体检义诊,扩大医院影响力,提高医院美誉度;(2)动员身边及医院职工亲友等各方面的关系,加大有偿体检的营销力度,重点对企事业单位、有实力的私营商户等进行开发,提升体检收入。(3)引进更多市场推广人才,扩大转诊范围,走访新的周边诊所和社区,增加协议单位数量,并做好现在转诊客户的维护工作;(4)对外媒体广告投放上调整投入的方式、方法,注重对外的医院形象宣传,展示我们的综合技术实力及诚信服务,与其它医院走差异化道路,走出只能治疗男女疾病的误区,提升患者的品牌认知度。对内,在医院导视系统、宣传手册、宣传展板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创建温馨、向上的环境氛围,营造我院特有的文化底蕴。(5)进一步加大医院的网络推广力度,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运营的时效性、灵活性,提高性价比。(6)咨询部在现有的业绩上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沟通技巧、服务态度、打字速度,定期总结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与患者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在咨询量及就诊人数上都有一个新的提升;(7)客服部在新一年中要继续深入跟踪调查患者满意度,定期回访各科患者为临床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体检服务流程,真正为患者提供满意的病前、病中、病后一条龙服务。

七、试行目标绩效管理:

为了进一步强化医院核心竞争力,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20--年将在部分科室试点开展目标绩效管理工作,以劳动生产率、病人满意率、员工流失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由每个科室的直接管理者(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绩效结果,每个科室形成一个具体的绩效管理单位,从符合医院文化;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医院年度目标;与本岗位职责相一致;符合本科室的目标;符合行业质量标准与规程,体现出该职位对流程终点的支持上等方面来综合评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试点运行,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提升员工技能、强化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