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篇1

1.1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从目前来看,森林生态旅游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特有的活力和发展潜能,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促进了当地地区的发展,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森林的保护。森林生态旅游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实现。只有对森林进行保护,才能够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正常顺利进行,因此旅游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森林的保护,避免对森林的破坏。在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中,将森林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任务,采取合理措施,使森林环境得到优化和美化。

1.2森林保护利于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森林保护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对森林进行保护,能够保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能够避免因保护不当导致森林衰退现象的产生。森林保护,能够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有充足的物种资源供人们游览观光。对森林进行保护,有利于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推动森林生态旅游的向上发展。

1.3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森林保护保障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的管理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只有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2如何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的发展

2.1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原则政府要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政府支持,抓好森林生态旅游区的道路、通水、通电等设施的建设工作。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单位要做好森林生态旅游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放在同等的地位。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旅游的规章制度,对森林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进行保护。

2.2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范围对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域的开发,不能盲目进行,要根据功能区的结构划分规则,根据景观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生态旅游的区域开发。在对区域进行开发时,要对不同的生态旅游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限制措施,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减少人们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

2.3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只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真正发挥实效作用还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方式。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乱刻乱画现象严重,随地乱扔拉圾的现象更是普遍。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出发,对森林进行保护。

3结束语

篇2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篇3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我们必须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看清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沿着生态旅游正确的道路前行,才能使旅游业真正走向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旅游新需求、反思传统旅游活动弊端而产生的可替代性旅游。多数人认为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公认。进入21世纪,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主题。生态旅游活动获得世界性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延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观长期受到旅游业是高产出低投入产业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掠夺式、粗放式”的开发实践,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相关制度、措施的有力实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还强调了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为未来各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的新型文化形态。生态旅游一方面关注自然保护及环境生态,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知识和文化的洗礼,使生态旅游成为环境友好型旅游。

三、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东邻上海,北濒太湖,西接安徽,南连杭州,是太湖南岸的一座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它是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冲,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之称。自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春申君筑菰城至今,湖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市内名胜众多,古迹遍布。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蚕丝织物之一,有4700多年历史。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湖丝衣天下”的美誉。历代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也产于湖州。湖州山水清丽、景色秀美,正在向经济更繁荣、社会更文明、功能更齐全、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湖州作为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的诞生地,有许多文化资源堪称国内外精品,如世界最早的丝绸文物遗址——钱山漾遗址、名出天下的湖笔、大书画家赵孟

与吴昌硕故居、千年古镇南浔及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等人文资源,纳凉胜地莫干山、黄浦江之源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城内河网密布、北靠碧波三千顷的太湖、名茶—安吉白片、安吉竹博园、江南小巧别致的城郭匀称错落的格局,为湖州打造出一道道美丽风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以“山、水、湖、竹”等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以“古镇、园林、丝绸、湖笔”等为特色的人文景观。

四、目前湖州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意识淡薄

生态旅游刚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还知之甚少,甚至在旅游管理组织者的意识中生态旅游也还没有占据中心位置。当我们跟着一些旅游团去游玩的时候,很难听到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导游团队过于商业化,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有的旅游者片面地认为旅游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活动,而忽视了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开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以及生态旅游地人民渴望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而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没有考虑长远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接待游客,追求收入利润最大化而强化开发力度、对生态旅游地环境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因此造成了生态旅游的负外部性。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影响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进程。有的虽然实施了规划开发,但在规划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一些地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在政策和体制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成型的体系。在安吉县下的一个镇新开发一个叫仙人洞的景区,便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去开发和管理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这样的结果导致最后该景点无法开发下去,却造成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损害和浪费。因此,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十分重要。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 经济发展 问题对策

一、前言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 年提出的,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其主要包括单纯的旅游活动和自然及文化生态系统保护两方面内容。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独成篇的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出了“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做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郑重宣誓。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存在市场可行性及时代必然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充分。

目前,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普遍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到生态环境中参观。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商为了招揽游客,几乎所有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旅游项目都被带上了“生态旅游”的头衔。大多旅游地普遍缺少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被恣意泛化,与乡村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科考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等概念含糊交叉。生态旅游内涵的泛化与含糊,会造成实践产生误导,其结果很大可能会发展成带有假名义的“生态旅游”。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及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让游客在欣赏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回归自然的同时,唤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并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生态保护措施的不到位, 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一些资料显示,大部分风景区的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大多数游客对环境保护观念尚未形成、生态意识较差。随意采撷、乱刻乱画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许多垃圾,由此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经济效益是旅游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但生态旅游与经济效益是相互兼容的, 应提倡在把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同时, 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但有的风景区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旅游景区,过度修建旅游设施。从而导致风景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三)生态旅游与假日旅游相矛盾。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假日旅游”的热潮,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各名胜景区和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大大超过了景区的承载力。例如,黄山在1999年初就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并以此作为旅游宣传的内容。当年的5月2日,黄山风景区进山游的旅客总人数人数竟高达到2.5万之多,大大超过其1.4万承载力。仅凭借五一、国庆、春节这3次长假的旅游收入,几乎就会占旅行社和名胜景区的年收入的40%左右,如此高的收益就使得相应的管理部门在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容量控制的措施上力度不够。各地政府及投资者发展生态旅游的功利性非常浓重,片面的仅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不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客流量,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对生态旅游区带来极大的危害。显然,“假日旅游”所带来的大量游客涌向生态景区的现象与生态旅游景区要求的严格的承载力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有关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的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可借助电视、广播及学校教育等宣传环保,在宣传保护环境的同时促使人们选择生态旅游,并做到高素质出游与高品质享受。使人们认识到, 破坏旅游资源不仅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危机到自身利益,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自发的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同时还应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应把生态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关于生态旅游方面的教育。同时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使其爱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热爱大自然,增强其环护意识。通过相应的宣传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为自觉的行为,尽量的减少对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生态旅游是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融合的一门科学。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由于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对专业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建立生态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都需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要采用向社会招聘或引进的方式吸引人才,使其为生态旅游做出贡献。要协调好生态旅游企业部门与旅游教育院校的关系,积极培养生态旅游相关人才。

(三)强化法制管理,注重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于法规相对比较薄弱。政府及旅游地居民由于仅追求经济效益,将一些生态地区开发成旅游景点,造成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相关主体的行为,同时加大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生态旅游业正常运营.从而加强行业管理,减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最终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之,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它对旅游资源及旅游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只要各方一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

(四)增加生态旅游景区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自身就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对其的开发和经营中,应大力采用科技手段,采用古老技术与现代技术一体的技术发展策略。在开发上,须注重定量分析, 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科学监测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注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112-01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它有特定的内涵和概念。生态旅游应包含两个基本内涵: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形式,另外,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即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而且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1]。因此,本文将生态旅游概括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内涵,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具有明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参与性强、品位高雅,能为地方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旅游体系。它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追求环境、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从定义中可得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核心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

二、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受人类干扰较少的区域。生态旅游目的地应选择未受人类干扰(现代工业文明影响)或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自然生态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具有典型自然景观特征的自然区域)和典型人文生态区域。(二)、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类型,选择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一般应具备一定的生态旅游常识或在专业导游指导下,亲自参与到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之中,在旅游活动中领会生态环境的奥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享受和对其内在文化品味的体验,反映了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旅游活动。因此,其费用、价格比一般的观光旅游要高。(三)、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形式。它要求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业以维护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原生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为根本宗旨,把开发旅游资源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较晚,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注意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近十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2]。(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法规得以落实的基础是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使强制性的法律与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生态旅游的经营者们应该和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进行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原生状态和对当地开发做出贡献,并希翼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相互理解[3]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三)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的设施,也包括软件的服务与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尤其要解决好交通问题,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可按“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减少对区内环境的影响。建筑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四)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森林公园是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追求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4]。(五)生态旅游研究与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利用旅游院校、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请进专家讲学,派出人员学习的办法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我们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达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作者单位:朱龙凤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朱金凤金田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5-9.

[2]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1

篇6

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建议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它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它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社区的因素和内容,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发展新途径,在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之下,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居民,它更强调和注重居民和社区的利益,社区居民由传统较为被动的状态逐渐成长为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进而促进和实现社区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

在当前形势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仍然以旅游企业管理或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和决策中并没有多少决策权,其参与的主要形式多是被雇佣及自我经营的方式,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之中,将成为我们着重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新的发展形势下,匮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之所以出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匮乏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所造成的,在社区旅游未开发之前,居民往往以传统经济或社会活动为生,在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之后,居民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比如游客和居民之间的矛盾、集团利益与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很多都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无形中对当地文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一个旅游景区,当地人文又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旅游标识物,由此二者形成尖锐对立和矛盾,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人文因素势在必行,而这绝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的。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企业运作的弊病

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周期较长的产业,要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转,就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综合起来考量,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尽快收回本金,往往违背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健康理念,把关注点只放在经济收益上,建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的成功,这严重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实现科学合理社区生态管理应该采取的举措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事关社区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健康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建立科学、合理及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可适当借鉴国外的做法,将门票及经营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回馈给当地居民,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引导社区居民自身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好的经济收益;其次当地政府还要做出积极努力,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居民利益,比如可以与金融企业联手,支持当地各种主体开发旅游服务项目,并提供居民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使之有更多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机会,此外在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政府要鼓励厂家尽可能采用本地原料,在招聘生产工人的时候,优先选择雇佣当地居民等。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经济活动,对居民给予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管理之中

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的旅游管理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要切实保障居民的这一权利,为此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建立保障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机制的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旅游发展的方向、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等;其次为了保证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和旅游经营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关协商制度、重大事宜通报制度等,确保任何旅游决策性方案都经过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对一些旅游区重大决策实行否决制度;最后要注意构建完善的旅游引发问题协调机制,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虚心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其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保护区管理部门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加强对社区居民旅游知识的培训

很多居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知识比较匮乏,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比如在社区环境内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使居民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要加强社区居民在环保知识、导游及旅馆服务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不但可以更好的体现他们参与旅游管理的价值,还有效拓展了社区旅游市场的开发。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广播的形式,加大对旅游知识及概念的宣传,积极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使他们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促进社区旅游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当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因此我们决不可放松警惕,而是要继续保持努力的精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切实为社区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

篇8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

篇9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

一、我国目前旅游的状况

尽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总需求的疲软,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12月1日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此前世界旅游组织作出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二、“生态旅游”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原因:

1.粗放开发,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保护区的有关部门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个别保护区甚至在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还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多数保护区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2.缺乏科学的管理。保护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如风景区归建设部管,森林公园归林业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综合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推诱扯皮、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生态旅游区、当地社区和政府、保护区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多于合作与协调。

3.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其实际做法离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差甚远,普遍缺乏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实际上仍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旅游管理规章,对保护区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管理。

4.保护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开展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监测等各项功能全面发挥。然而,大多数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滞后;大多数保护区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不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当地社区参与少。生态旅游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保护区与当地社区是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正如在其指导方针强调的一样,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当地社区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而在目前,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比较低。据统计,开展旅游使当地社区50%以上家庭受益的保护区占11.2%,20%-50%家庭受益的占8.1%,20%以下家庭受益的占51.3%,完全不受益的占19%。因此我国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方面仍然欠缺。

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坚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的,没有完整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就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保护区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要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保护上,以使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得到改善、美化。在发展生态旅游相关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导向机制,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资源保护要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原则

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关系中,保护区应该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效益最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生态旅游保护区获得经费补充;自然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社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达到科普和生态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和临测,确定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和旅游开发强度,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做到定点、定线、定量、定时旅游,使之不超过自然破坏的临界点,杜绝有损生态系统完整的过量旅游活动,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的原则。

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尹婕.人民日报海外版.

篇10

    1.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启发下提出,同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6].Roberto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对生态旅游系统保护有积极价值和贡献,也 为 当 地 居 民 创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组 织(WTO)特别推崇“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之《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核心规范体系,并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联合国曾将2002年命名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创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学界的重视,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对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关生态旅游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细分,野生动物观赏的生态影响,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但对一些重要领域,如旅游质量控制,旅游外部环境、旅游组织和生态旅游整合的研究匮乏,生态旅游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期[8],并从供给、市场需求、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部环境等角度综合阐述生态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认为需要规划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旅游保护地网络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区积极变化,维持和提高保护地的生态健康,关键主题是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态健康,社区参与和发展,构建合作关系来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9].我国旅游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在生态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10].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从生态旅游主体、属性、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等方面发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刘德谦曾指出,由于“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保护,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生态旅游的消费标准与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开展 生 态 旅 游 的 条 件[11].叶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观点,认为大众旅游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小规模旅游更能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实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要满足了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某些生态旅游活动也可以归于大众或者大规模旅游之列[12].叶文等对比中西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生态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严 格 生 态 旅 游 的 一 个 有 益 过渡[13].1.2生态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生态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国内多元化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需求,使大众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接受环境教育、认识和体验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同时也能够为高端生态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服务的本土化旅游发展方式.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在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文中将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西南部(陕南)为例,辨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实证研究

    2.1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陕南面积6995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陕西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单元,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点富集,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区域集中连片[14],陕南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等,既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陕南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因而可成为陕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2.2陕南生态旅游市场特征通过考察陕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年龄、教育背景、产品偏好、市场行为特征、环境保护意识与支付意愿、及其对环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场规模等指标,并将其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类生态旅游市场的显着差异(表略)2.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可行性陕西南部拥有雄奇壮丽的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自然风光,因为受人为干预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等因素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显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并进行配套政策扶持.随着西汉、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陕、西武等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的加快发展,汉中、安康机场的改迁建工程动工,陕南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格局逐步形成,并实现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通畅连接,陕南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长,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为陕南突破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生态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条件、潜力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