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光伏产业深受资本市场与各地政府的宠爱,至今中国已涌现出100多个产业基地,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然而,2011年欧债危机、“双反”调查的“外忧”与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的“内患”交织纠缠,曾经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进入“极寒严冬”。
一、光伏的光明未来
在经历了2010年初的几个月的强劲增长后,EPIA修订了预测:2010年光伏系统安装量将达到10.1GW至15.5GW之间,2014年全球年光伏安装量将达到30GW。当然,这些也需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政府能源部门给予足够的支持。虽然目前公布的全球光伏产能足以应付未来5年市场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由于需求模式变化而产生的暂时性短缺。逆变器和多晶硅将在未来数月十分紧俏。
2011年10月18日,美国SolarWorld联合另外6家光伏企业向美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组件等太阳能产品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1月29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主要光伏生产企业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坚决否认美国“双反”调查中的指控。此外,中国也指责美国向中国倾销多晶硅。这次贸易战将会给中美两国甚至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可能最终要在今年才能解决。
与之相伴的是已现端倪的光伏“破产潮”。德国太阳能技术公司SolonSE日前成为德国首家申请破产的太阳能上市企业。而英国政府日前宣布将削减50%的太阳能行业补贴,这无疑将置英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于黑暗之中。
不过,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一个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GW,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指标较原目标高出50%。相关配套政策可能会在2012年密集出台。
二、光伏发展的历史
从第一次空间应用到现在,光伏业已经超过40年的历史。过去十年,是强劲增长的10年,同时预计这种增长仍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截止2008年底,世界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已接近16GW,今天,近23GW的系统安装每年将产生约25TWh的电力。 (Shine注:德国地区一般每年每瓦可发0.8-1度电,西班牙光照较好地区在1度以上。)
欧洲截止2009年以近16GW的安装量遥遥领先,占据约70%的光伏发电总量。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以2.6GW和1.6GW紧随其后。中国进入全球十大光伏市场之列,预计未来数年将扮演重要角色。
三、国内光伏技术状况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做大了,但是,并没有做强。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光伏界对光伏技术应用方向认识不足。纵观光伏产业内各种应用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笼统地说,光伏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上还不完善,为此,前一段时期建造的光伏工程,大多都是以示范或实验的名义建造的。而这些示范类工程也只有几种简单形式,不妨对这几种形式逐项分析一下。
1.逆变并网电站应用方式
这种应用可以大量的消耗电池板产品,对于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愿望中的应用方向。但是,这里的问题也是显然的。在经济上分析,光伏电力的成本价格比常规电力贵得多,几十年内都不会改变,同时,光伏电站的建造过程,也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使光伏电力的低碳和节约意义降低;从经营上说,并网是光伏电力对常规电力建造体系的占用,这会引起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不符合市场经济制度;从技术上讲,光伏发电是不可控的自然状态,脱离了电气工程的规划模式,不并网调度难以正常运行。同时,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与光电池小功率、低电压单元特性构成矛盾,严重制约了光伏系统的规模应用,导致效率下降和故障频繁的结果是电站寿命的大幅缩短。上述问题的确在影响光伏产业的规模发展,业内人士也为突破这些障碍做了顽强的的抗争,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一切努力都未见实效。
2.应用终端切入点
光伏建筑一体化具有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原地用电减少输电投资和输电损失等特点。另外,光伏系统发电高峰与建筑用电高峰基本重合,可大大缓解电力紧张,保证建筑物的电力供应,对于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屋顶”阵地越来越受到光伏企业的重视:2011年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兆瓦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湖南湘潭九华并网运行。
再就是屋顶光伏应用,也被业内看好。从实用上看,屋顶应用可以降低光伏电站的基建投资,以及增加了建筑用电的多元化。由于电站方案的先入为主和方便应用,屋顶应用也趋向于屋顶电站方式。其实,屋顶电站在降低成本上的意义尚不如电池板降价直截了当。目前,电池板价格已较呼吁屋顶应用之初缩水一半,加上补贴几乎是白送,却也没有形成建屋顶电站的空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除了有相当的屋顶不具备安装电站的条件之外,就是电站本身的利弊让市场做出了选择。光伏电力究竟用于何处?并网,杯水车薪,还有可能影响电力网络;独立系统,不带蓄电池就没法使用,带了蓄电池更是麻烦事。逆变,保护,供电时断时续,电池频繁更换……会令用户望而却步。热水器这样简单的应用,都难登大厦之顶,何况高达千伏高压的光伏矩阵,装在屋顶上的隐患不得不让人担忧。所以屋顶电站被克林顿、施罗德这样的政治家叫得雷响,却没下多少雨。
3.储能的光伏照明系统产品
可是,也没有实现成为一类绿色家电的预期。相反,很多作为扶贫和援助的光伏小系统,都在短期内由于无电区通电、设备损坏等原因报停、报废。光伏小系统在理论上寿命要优于大功率集成。并且小系统对电池板参数一致性要求不高,可以消费掉电池生产中大量衍生的残次品。在家电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指望二十年不淘汰的电器也不现实。短期淘汰对于光伏发电来说,既不经济,也不节能。另外,对于居住在城市之中的居民用电,除非因为经常断电苦不堪言才会考虑到添置一部有储能的光伏照明系统。这也不过是和应急灯差不多的价位才有一些销路。
关于光伏路灯,这是光伏应用领域的异化现象。光伏应用被提升到可再生能源概念中,使一些对光伏技术一知半解的人,产生很多奇思妙想,光伏路灯和草坪灯应运而生。与草坪灯不同,路灯是公众照明设施,不允许时亮时灭。光伏电力的不确定特性,不能依靠蓄电池去解决。用蓄电池的光伏路灯在经济上比用市电轮流充电蓄电池的路灯还要昂贵,而且不稳定,有污染。光伏路灯完全是花大代价做光伏表演的道具,不是实用产品。在中国的现实体制下,缺乏应用价值的独体光伏路灯,必然是出现在科学知识普及不足与行政管理制度不全又卖地有钱的城乡结合区域。假定实用,它们应该在采光条件更好的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桥上最先得到应用。
PV-LED是光伏技术的最新应用。PV是光伏发电,LED是半导体电光照明。经过两次光电、电光转换,能量的利用效率达到2-3%。能用到什么地方呢――白天不见天日的地方的照明。这也许对人类向地下空间发展有用。光伏发电首先是用于外太空,其次是试图用于地面,最终大量应用于地下空间照明。
总而言之,光伏产业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光电池生产也规模化了。但是,光伏应用技术发展滞后,成为光伏产业瓶颈。找到了光伏应用,就找到光伏产业的出路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光伏产业现状 光伏专业 专业建设
一、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继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征收惩罚性关税后,欧盟又着手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加上原先的投资过大、产能过剩且无序竞争,光伏产业进入了“寒冬”。针对光伏产业的困境,2012年以来,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发生相关调整,由出口为主改为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促进国内需求。国家多次完善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加大对终端环节支持力度。2013年7月,国务院又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八条意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出台配套措施。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给出的《2014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提到新增光伏装机10GW。我国政府采用整合光伏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行业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配合国家政策出台了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如《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继续扶持光伏发电政策意见》等,新一轮光伏发电扶持政策的出台将有效刺激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土光伏发电站的建设进度,从而转变光伏生产企业依赖于出口生存的现状。本省还组建了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成立了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全省六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之首。太阳能光伏产业居江苏省十大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之首。目前,本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大约占全国的60%,占全球的30%左右,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全省拥有太阳能光伏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江苏省光伏产业苏南、苏中、苏北光伏企业竞相发展,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区域发展尤为迅猛。产业链上中下游齐头并进,太阳能电池产量与产能呈几何级数增长,吸聚了光伏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根据江苏省最新发展规划,未来5年将大力发展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技术与装备,薄膜电池关键技术及大规模生产线,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区域建筑光伏和光伏微网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持单晶硅和多晶硅等关键材料产业的发展,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水平;支持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各类产品研发,扩大其应用领域。同时,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配套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推动光伏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机遇,将带动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导致人才需求量的剧增。而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暂,国内外光伏产业生产、管理、研发的各层次人才紧缺,光伏发电专业人才储备相当少,从事光伏行业的技术人员大都从化工、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相关行业经过二次培训后从业上岗,在技术层面上来讲,这些转型人员在进入光伏企业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磨合期、技术成长期及技术成熟期。
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目前全国l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江苏省不足10家,难以满足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在光伏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光伏行业急需大量专业学习和研究光伏科学与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光伏专业建设重点
江苏各高职院校以光伏技术专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为任务,以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为手段,以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力争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江苏高职院校骨干示范专业方向。
光伏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课程、课程改革、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
2.创新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混编型”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借助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力量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训形式,新建和完善一批校内专业实训室。
4.建立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虚拟教学、远程教学的目标。
5.服务江苏光伏产业,辐射长三角,以合作企业为主体, 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晋升方面的教学活动,共同申报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
6.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时机,依托江苏光伏产业集团优势,增设光伏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人才,拓宽高校学生就业面,促进光伏产业和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21).
[2]李文萱.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的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安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光伏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0(29):35.
[4]田拥军,罗先进,文其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5).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服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合同签订金额比2011年下降10%,但亚太地区增长31%,中国更是增长了近40%。
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不仅产业规模迅速增长,而且外包价值链提升较快,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结合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实,服务外包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广州市是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服务外包规模居广东省及华南地区首位,占广东省全省规模过半。广州市2013年前7个月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货物贸易低位运行,但服务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尤其迅速,在此期间,广州市服务外包合同额38.6亿美元,同比增长53.3%;离岸合同额24.7亿美元,增长47.8%;离岸执行额15.4亿美元,增长40.6%,占全省比重超6成。
在北京、上海、大连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广州市服务外包规模仅排名第七位。基于广州市良好的综合商务环境和毗邻港澳的有利地域环境等因素,广州服务外包尚存较大发展空间。
本文将系统阐述广州市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并对广州市服务外包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机会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定对策建议为广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国际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的部分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相关流程委派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提供商的经济行为,外包的两个核心目的是节约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按照发包国和接包国是否在同一国家,服务外包可分为离岸服务外包(onshoreoutsourcing)和在岸服务外包(onshore-outsourcing)两类。本文中国际服务外包是指离岸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有助于优化接包国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广州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一)外贸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广东省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增长幅度均高于同期全省货物贸易,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广州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2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64.76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0.32%。其中,出口539.24亿美元,增长22.62%,进口525.53亿美元,增长18.05%。
2013年上半年,即使在货物贸易不景气的情况下,广州市服务贸易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283亿美元,同比增长64%,占据全国总额的1/12,与货物贸易额的比值上升至1/2。
(二)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服务外包规模取得新突破,2013年上半年广州市服务外包全口径合同额31.1亿美元,同比增长58.9%;离岸执行额13.1亿美元,同比增长38.3%,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51%提升到59.3%,广州市服务外包企业接包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7个。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额55.46亿美元,增长47.32%;离岸执行额40.0亿美元,增长42.91%。
(三)已形成四大服务外包优势领域
目前,广州市已发展形成电信、金融、软件和工业设计四大服务外包优势领域。
(四)多家国际国内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在广州落户
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设立服务外包企业27家,国际外包专业协会(IAOP)全球外包100强有31家落户广州,全球十大在华服务外包供应商有6家在广州;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有5家已在广州投资。
(五)已成立12个服务外包产业园区
截至2013年7月25日,广州市共认定12个服务外包产业园区,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有助于推动广州的服务外包发展。
三、广州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问题和机会分析
(一)广州国际服务外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广州研发外包动力不足
据2013年《推进广州研发外包快速发展研究报告》,广州研发外包企业数量在国内中心城市中居末,仅有775家,相当于北京的43%,上海的69%;研发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广州27810人,仅相当于上海的48%,北京的66%;研发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偏低,广州为667万元/家,北京、上海分别达20600万元/家、7360万元/家。
2.人才问题是现阶段广州外包服务发展的瓶颈
目前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地区,服务外包高端人才供应不足。有经验、有专业知识,善于同客户沟通、进行需求分析的高端IT人才严重缺乏。
3.珠三角地区服务外包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和自有品牌
广东服务外包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全省服务外包发展水平不平衡,业务主要集中在广深两市(占全省95%以上);本土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品牌效应。
(二)广州市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1.广州市支持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强化服务外包企业员工培训
2010年广州市就出台相关政策培养服务外包人才,首次认定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1家国际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登记服务外包企业468家,新增从业人员8.66万人,从业人数增加至10.11万人。
广东省外经贸厅也于2013年10月12日公布第一批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名单,共7所院校或培训中心。
2.广州毗邻港澳和新加坡,具有地缘优势
香港和新加坡是广州市服务外包的主要市场,由于地缘接近,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广州便成为承接香港、新加坡离岸服务外包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3.广州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
2013年9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准“试点”,同年11月,广州成立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产业园,为培育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搭建了有效平台。
4.南沙欲成立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服务贸易基本实现自由化
广东省政府已经正式上报国务院,南沙、前海、横琴申请设立国家自由贸易区,定位为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服务贸易基本实现自由化。
5.粤欲打造“广东服务外包”品牌,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广东要打造“广东服务外包”品牌,到2020年,力争培育5家出口超亿美元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构建“双核双带、三线延伸、多点崛起”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以广州、深圳市为核心和龙头,推动沿江形成两条服务外包产业集聚。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发展服务外包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外贸结构,实现专业化以及促进就业。广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虽然仍面临众多发展难题,但仍有较大潜力能够发掘;同时,政府出台各项利好政策也为广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地方政府应全力贯彻落实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从法制保障、人才培养、营销渠道、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深化与港澳地区合作,开拓与东盟地区合作领域,开发东盟国家成为服务外包新兴市场,大力开展离岸外包业务,是广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大力培养服务业方面的高级人才,建议政府搭建权威公共信息平台与渠道,建议鼓励广州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进入研发外包市场。
参考文献:
[1]沈鹏熠.中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关键成功因素实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3.1
[2]徐姗.基于连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与技术扩散――国外研究综述及展望.国际贸易问题,2012.1
篇4
摘要:近年来,江西省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其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光伏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对应国际金融危机,很多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并启动了光伏产业在我国江西省的经济市场。这就为江西省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文主要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光伏产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光伏产业;江西省
引言
自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市场大大萎缩,江西省光伏产业也出现资金链断裂、订单减少等现象。江西省光伏产业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中江西省光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江西省光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
1.江西省光伏产业的现状
江西省关顾产业从2005年开始起步,逐渐形成了以新余为主产地的生产能力。江西省光伏产业在发扎期间,建立了原料生产到太阳能配套产品的完成产量链,同时拥有了优秀人才的工作队伍,因此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经济市场竞争力。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江西省光伏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经历了很多改革,获得了位居全国首位的成就,占全球光伏产量的四分之一。
江西省为了促进光伏产业的规划实施,对光伏产业的发展给予电力保障、优先安排用地、融资等扶持措施。同时,江西省还加大了对外开发的政策,招商引资,同时还支持江西省光伏产业的结汇,使各个企业都支持光伏产业建设公用与自用的保税仓。这样可以科学有效、适时的建设光伏产业综合保税区。总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江西省光伏产业的工作人员剪钉信心、应对挑战、政府坚持导向不变,因此江西省光伏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江西省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瑕疵”:
(1)光伏产业的汇率调整,损失严重。在2008年,欧元汇率大幅度下降,贬值的速度超过美元。并且在2008年第四节度,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下降率超过了百分之二十。江西省光伏产业从2006年开始,为了避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带来的汇率损失,将产品由原先的美元结算改为了欧元结算,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元的贬值给江西省光伏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2)江西省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光伏产业中期处于缺乏经济竞争力,需要依赖江西省政府的扶持。光伏产业的投资与供电成本比较高,因此需要依赖优惠的价格与财税政府的扶持。但是目前,还没有指定比较完善的光伏发电扶持的政策,有待于政府制定发电上网的具体措施。但是,目前我国江西省还缺乏光伏发电、上网等项目的考验。
(3)光伏产业短期的产能过剩,组件价格直线下跌。光伏产业在美国上市之后,就有大量的政府、民间朝着光伏产业的发现发展,导致其产能就会集中爆发。但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西省光伏产业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压力,短期之内产能过剩并且其组件的价格直线下跌。因此,刚进入经济市场的江西省光伏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2.光伏产业的解决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江西省光伏产业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从形式上分析,江西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研究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为了鼓励光伏产业资源的整合,促进我国光伏产业专业化的产业配套,形成江西省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具体措施为:
(1)政府政策。首先,江西省政府充分发挥其财税政策的作用。江西省政府应该定期进行一定资金来建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向基金,可以采取资金投入、贷款等方式,来支持江西省光伏产业的发展。其次,江西省尽快全面启动光伏产业的市场,进一步研究与完善有关投资的财税价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江西省光伏产业的推广,使光伏产业的经济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复苏。因此,尽快启动江西省光伏产业经济市场已经迫在眉睫。另外,江西省政府还应该通过收购、参与股权等的形式进入国际光伏的市场,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其江西省光伏市场的领域。江西省政府还可以支持与鼓励光伏产业向下游领域延伸,为江西省光伏产业领域提供更好的机遇。同时江西省政府还可以简化有关光伏产业的投资,外汇管理等手续,同时还应该建立光伏产业的导向资金,支持江西省光伏产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金融政策。首先,建立适合江西省光伏产业的金融环境,与江西省各个政府之间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光伏产业在集群内建立担保机构,才能使江西省光伏产业的融资能力大大提升。其次,强化光伏产业链金融,创新信贷产品以及服务模式,与光伏产业的下游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相互结合的融资模式,同时还可以为光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江西省政府还可以充分改进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发挥货币信息贷款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还应该建立风险投资的机制,主要由各个政府的资金作为引导资金,鼓励、吸引资金进入江西省光伏产业的集群,从而充分发挥风险的投资体系。目前,针对江西省光伏产业推出的机遇,江西省光伏产业可以通过分析风险的投资来开辟新的发展渠道,尽快帮助江西省光伏产业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拓宽光伏产业的规模与经济市场。总之,金融支持的措施,可以使江西省光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结语
经上述论证,推进光伏产业新能源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紧张的问题,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复苏。江西省光伏产业技术得到突破,就会想信息产业一样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且该行业的发展也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因此,光伏产业已经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因此江西省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光伏产业,积极通过金融对策促进江西省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进江西省广业产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光伏产业占领下一个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光伏;金融服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光伏行业现状
光伏发电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目前主流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电池,其产业链包括从硅料提纯、铸锭切片、电池片制造到组件制造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下游发电系统集成安装、发电运营等发电业。根据欧洲光伏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0G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0GW。目前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前5位国家为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西班牙。
我国光伏发电2009年以前一直增长缓慢,主要用于偏远地区或特殊供电领域。随着政府陆续出台金太阳工程和特许招标等鼓励政策,尤其是2011年10月正式公布光伏标杆电价,我国光伏发电迅速发展,2011年新增装机陡增到2GW,累计装机达到3GW,成为世界第6大光伏装机国。与之相反,我国光伏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迅猛。2007年至今我国光伏装备制造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10年后电池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经超过35GW,当年产量达16GW;预计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将超过40GW。SolarBuzz公布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10强企业依次为:First Solar(美国)、尚德(中国)、晶澳(中国)、英利(中国)、天合(中国)、茂迪(台湾)、晶显(台湾)、新日光(台湾)、阿特斯(中国)、Sun Power(美国);其中中国大陆有5名,中国台湾有3名。
自2010年10月起,全球光伏装备行业进入了下行周期,产业链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四个环节的价格至今下跌均在60%以上。2012年以来价格下跌趋缓。近期,由于美国双反制裁导致美国市场对非中国制造电池片的需求增加,引起电池片价格小幅反弹,但不具可持续性。本轮周期带来了行业震荡。2011年底至今,Evergreen Solar、Solon、Solar Millenium、Odersun等海外光伏巨头相继宣告破产,曾经世界最大电池片生产商Q-Cells于2012年4月递交破产申请。国内也接近全行业亏损,尚德、英利等亏损严重,LDK甚至出现运营困难;大量中小光伏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但总体来说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低,行业情况相对好。
二、产业现状分析
1.产能过剩引起价格下跌。本轮价格下跌是由产能严重过剩引起的。201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9GW,而组件产能近50G,过剩严重。与常规能源及风能、核能等平价上网的清洁能源相比,光伏发电成本高,尚不能实现平价上网,市场发展严重依赖各国的补贴政策。随着德、意、葡等欧洲传统光伏大国的补贴减少,新增需求减速,进一步加剧了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导致了价格持续下跌。
2.国内光伏产业凸显制约因素。(1)光伏产业投资过热,供需失衡,产能过剩。(2)主要硅料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电池和组件90%以上销往国外,两头在外极易受国外政策干扰。(3)很多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4)多数中小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劳动密集和盈利能力薄弱的环节,抗风险能力差。
三、产业发展趋势判断
1.产能过剩将持续。2011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已超过30万吨,可转化为近50GW电池产能。Solarbuzz预测,2012年全球组件产量将达53GW、新增库存约10GW;与欧洲光伏协会(EPIA)预测的2012年全球最乐观40GW新增装机相比,产能仍处于过剩状态。
2.国内光伏市场启动,欧洲市场增速降低。2012年2月工信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也明确了光伏的上网政策目标,2015年累计装机达到15GW。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2011年国内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业界普遍预期2015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可能达到近20GW。受欧债危机及光伏装机价格下降影响,欧洲各国补贴政策大幅减少,市场增速将放缓。EPAI预测2012年在乐观情形下欧洲光伏新增装机约为21GW,略低于2012年的装机量。
3.成本下降与平价上网。过去5年欧洲光伏装机成本已下降50%,2011年最低装机成本达1.85欧元/瓦。预计到2020年装机成本有望再下降35%-51%。过去3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超70%,2011年平均水平为1美元/瓦,预计2012年将再下降13%。2011年,意大利、塞浦路斯等光照条件好的国家已实现居民用户平价上网。预计2012年德国、西班牙等大部分主流光伏国家都将进入居民用户侧平价上网。2013年到2015年,中国、意大利等主流光伏国家将大规模进入工商业用户平价上网的时代。
四、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坚定不移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太阳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之一。预计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可很快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市场前景广阔。而在全球高科技电子领域,中国光伏产业是为数不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型产业发展一般经历以下历程:(1)科技创新;(2)产业导入;(3)快速发展;(4)产能过剩、技术提升、成本下降;(5)行业整合集中;(6)持续健康运营。目前价格下跌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有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技术进步。金融系统应继续坚定不移的支持产业发展,帮助企业转危为机。
2.选择性支持重点企业,促进产业整合集中。金融机构内部应建立完善的风控机制,可参考“名单制”管理的方法,选择性支持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与品牌效应的重点企业,支持其利用先进产能在市场中扩大优势地位,促进产业的整合集中。
3.严控新增产能,重点推动技术升级改造提升。金融机构应完善光伏信贷政策,除极少数先进技术改造项目外,严控新增光伏产能贷款,防止行业继续盲目扩张。同时在具体操作中,利用信贷工具,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好技术储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4.重点支持光伏企业下游电站建设,拓展全产业链。为应对行业过剩危机,金融系统当前应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光伏厂商向下游拓展,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方面可通过终端系统建设拉动其组件、电池产能的消化,为其产品提供市场保障;另一方面电站作为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光伏企业的收入结构,提升光伏企业的盈利水平。
5.近期加大流动性支持,提升企业“造血能力”。目前在光伏业全面亏损的情况下,可加大对重点企业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提升“造血能力”,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光伏产业;反倾销;反补贴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098-02
“双反”调查意指对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截至2009年11月,我国已先后遭受“双反”调查达37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力度不足,更有不少发达国家一度深陷衰退泥潭。因此,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以欧盟与美国为首的经济体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双反”调查如今已经成为继反倾销后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救济手段。
一、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现状
2012年9月6日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立案。2012年11月8日欧盟对华光伏电池反补贴调查正式立案。2013年6月5日欧盟做出初裁,将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中国光伏产品征11.8%的临时反倾销税。与美国“双反”相比,欧盟此次的反倾销案波及面更广,涉案金额更大。这将直接导致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风险,超过30-50万人同时失业。
二、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发起双反调查的原因分析
1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中国对外贸易自1994年开始一直保持贸易顺差,1997-2007年累计顺差达到5415.5亿美元。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由于发展疲软,鼓吹“中国”,诬陷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不断挑起贸易争端,引起贸易摩擦。欧盟运用双反调查,意在抑制光伏出口,打击中国光伏产业,保护本土企业,控制贸易逆差。
2 光伏产品出口目标市场单一,结构单一
在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的总出货量中,美国市场约占15%,欧盟市场约占75%。目标市场单一,集聚欧美,本身带有较大的风险。其次我国出口的太阳光伏产品结构单一,以低附加值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为主,基本是以来料加工为主,利润水平低下。核心技术的缺失和市场的不稳定造成行业波动大,抗风险能力低。
3 不合理的政府补贴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在光伏领域内采取的“事前补贴”方式,盲目补贴导致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光伏企业更多垂涎的是财政补贴本身,这样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也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和稳健发展,还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出口商品提起反补贴调查提供了可乘之机。
4 欧盟光伏市场需求持续下降,竞争强度加剧
受2008年经济危机和持续的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的影响,欧盟国家大幅削减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市场需求锐减,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光伏产能大幅度提升,生产与市场不匹配,导致供给需求失调,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
三、应对策略
1 企业积极应诉,寻求解决之道
当下欧盟终止调查的可能性很小,企业只有积极应诉才能争取更大的机会。一旦欧盟确定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应诉和非应诉的企业的税率是不同的。在美国商务部做出针对中国光伏电池征收反倾销税决定时,针对应诉企业的税率是31.14%,而对非应诉企业则高达249.96%,所以企业应该预设最坏的结果,团结国内企业,在分析总结应对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欧盟市场特点,准备上诉材料,争取更好的处理结果。对于针对政府行为的反补贴调查,寻求政府协调,建立健全贸易救济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获取财政与信息支持。
2 调整市场选择,发展多元市场
从国际市场结构分析,光伏企业对欧美等传统市场出口持续下降,东盟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日本、乌克兰、韩国、越南和丹麦成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新兴市场。企业应及时调整市场选择,加大对除美欧外的国际市场的开拓投资,重视潜力市场,从饱和市场及时转移。同时审时度势,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扩大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61-02
作为工业大省的湖北,面对“缺煤少油乏气”,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应用难度较大的现实,用可再生的新能源来补充、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能源,光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我国的光伏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与江苏、江西等省光伏企业扎堆相比,湖北省的光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差距,省内比较强的光伏企业仅三家。近几年,我省日益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
光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之际,湖北省已经将光伏太阳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正谋划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链,即在未来数年内,通过对光伏电站百亿元的投入,拉动从太阳能电池核心元素硅的生产到发电设备安装等全产业链,形成千亿元产值。届时,高技能光伏行业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据悉,在全国1 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由于光伏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巨大的缺口亟待高职毕业生填补。
我院位于武汉腹地,准备依托光电子专业开设光伏技术专业。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对“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内的光伏企业,如珈伟太阳能(武汉)有限公司、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兴隆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光伏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对高职光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建设目标
基于湖北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布局呈现的特点,未来5年我省将形成以武汉为主体,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推进“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依托光谷核心圈、武汉城市圈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和集团优势,培养区域产业升级急需的、熟悉光伏组件工艺流程、掌握光伏组件焊接与检测的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太阳能电池应用、光伏电站安装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我院要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为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在课程体系和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方向。
(二)建设重点
实践“项目引领”的情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补充、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相关光伏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伏系统相关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实行“项目引领”的情景式教学。主要项目应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压带、串带焊接,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检测,太阳能电池的选择和使用,蓄电池的选择和使用,控制器和逆变器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构建“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掌握原理、制造工艺等基础能力到相关电池生产等专项能力,再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综合能力,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2008年9月,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开班,是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高职院校光伏专业才刚刚起步,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很少,因此,有必要与企业合作、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光伏教材。当前,我系正与企业合作,开发《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实训教材和学材。
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 除了电工电子线路等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外,加快建设具备光伏发电系统所特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下页表1是我系即将建设的校内光伏技术实训室部分设置。校内实训室可以完成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的相关实验,包括串焊、层压、组装等训练以及电池电特性的检测训练;完成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相关实验实训,包括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的使用、维护训练;完成风电、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此外,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争取校企共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组件加工实训室,前者可以提供校内部分照明用电,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的工作;后者可以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我系已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每个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对于光伏专业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技能培训,提高师资队水平,培养在光伏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光伏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机遇,在相关专业中增设光伏专业方向,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世辉.低碳经济与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类学校开设光伏技术专业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198-200.
[2]陈蓉,赵静,高品文.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定位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01(5):10-13.
[3]张适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7):127-127.
[4]宋伟杰,杨晔,王维燕,等.光伏产业:现状、前景及研究需求[J].太阳能,2011(3):15-17.
篇8
1.绿色建筑。光伏建筑利用的是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同时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改善温室效应。
2.节省土地资源。光伏建筑的光伏系统一般都是安装在建筑的屋顶或充当了建筑材料的一部分,不用占用额外的土地,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光伏系统不但能利用太阳能发电,还节约了土地资源。
3.光伏建筑可采用并网光伏系统,不需要配备蓄电池,节省投资。
4.建筑节能。光伏建筑能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像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由于发达国家的各种优势如:人力,技术,环境等,其发展步伐要明显快与发展中国家,据光伏市场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西班牙的安装量居世界第一,德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国外对光伏建筑的研究己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笔者将以德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来对比分析国内外光伏建筑的发展现状。
一、德国光伏建筑发展及激励政策现状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发达国家,在产业方面有很好的发展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光伏建筑系统。由于其产业里的技术领先优势,使其在光伏建筑器件方面的产业发展很快,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德国的ASE所属的几家企业分别开发生产了了多种光伏建筑系统的相关组件,比如开发生产的无边框非晶硅组件的功率可以达到360wp,在倾斜面房顶和垂直墙面方面有很广的应用;还有其开发生产的具有不透明特性的,尺寸为1m×0.6m的非晶硅组件,其分别在屋顶、垂直墙面和窗户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德国的光伏建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激励政策,很多方面值得中国的借鉴和研究学习。德国早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就开始重视光伏建筑的发展,在此期间政府出台了“1000个屋顶计划”做为示范工程,就是在私人屋顶安装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容量为11w-5kWP。并强制指定并执行了光伏发电的富余电力的入网价格。新生事物的出现很难容群众以及相关产业短时间内接受,所以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政策,强制政策的实施也反映了政府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和魄力。
在1995年到1999年期间,政府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大力鼓励建设光伏建筑示范项目,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实行节能返款策略。此举使其示范项目规模进一步发展,大力鼓励了光伏行业的发展。
在1990年到1999年十年间,德国的光伏建筑在政府的鼓励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多为示范建筑项目,光伏建筑增长量还是不到40MW,于此,德国紧接着在1999年到2003年期间推出了“10000个光伏建筑屋顶计划”,并在经济政策方面开始给相关行业给予低息贷款和100%的初始启动资金贷款,另外在2000年也推出配套服务政策,通过立法推进光伏建筑的发展。该法案让上网价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3倍,该政策在2004年又再次修订完善,修改后的法案有效期为20年。此举使得德国的光伏建筑规模从量变转向质变,整个德国光伏行业逐渐走向完善,和快速发展的道路,在2004年光伏建筑安装量增加了300%,在2007年德国光伏建筑在世界光伏市场里占到46%,更在2008年超过日本,市场份额在世界排名第一。
2010年,为鼓励民用建筑融入光伏发电系统,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推广发展光伏建筑产业,此次投入了1亿欧元的研发经费。
2012年,德国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由于市场的完善和相关技术的提高,使得光伏建筑成本降低,政府开始降低入网电价。于此同时提出了光伏电力的“双价制”。
对德国以上光伏建筑激励体系进行整体归纳,见下表1。
德国是最早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激励光伏建筑发达国家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激励政策的优势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国家立法,为光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德国通过立法强制执行光伏电力入网电价,上网电价的强制提高本质上也是政府的一种补贴方式,其优点是,通过国家出面,给消费者以信心看到长期稳定的效益,为了得到长期的效益,消费者必定会主动建设、维护光伏建筑,从而避免了后期的维护费用,大大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变相的降低了光伏建筑推广成本。
(2)由市场主导光伏产业发展方向,保证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
1991年德国政府分析了近30年里光伏建筑产业发展的规律,发现光伏建筑相关产品的成本随着光伏系统的安装量的增加而降低,即每增加一倍的安装量,其安装成要降低20%左右。德国政府所指定的上网电价和政府补贴资金数额都是通过对光伏建筑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指定的。
(3)配套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德国政府出台的光伏建筑激励政策从1991年开始的光伏建筑统一固定上网电价,到2003年来的上网电价调整体系和初始投资贷款政策,再到2010年新增的光伏产业研发经费。德国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光伏建筑激励体系,由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配套服务政策等激励政策和政策调整体系组成,从而有效地激励了德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日本光伏建筑发展与激励政策现状
日本作为亚洲少有的发达国家之一,又因为其资源相对贫乏,日本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尤其在太阳能方面。在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方面,日本政府先后资助了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以鼓励其开发研究。如在在太阳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三洋电气公司先后开发研究出了多种非晶硅电池和与建筑材料相结合的产品,比如可以做成曲面的瓦面,其输出功率和面积分别可达到2.7wp和305平方厘米;还有便于安装的有脚电池组件。三洋电气公司也研究开发出了德国拥有的半透明和不透明的光伏组件。
在多年前,日本政府就出台了“七万屋顶”的光伏建筑阳光计划,该屋顶安装的光伏系统的容量达到37MWP,此政策应用后,日本当年就成为了光伏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政府计划在以后几年会加大对光伏建筑的投入。
1980年日本成立了以太阳能为研究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接着在1993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新阳光计划,该政策于次年开始执行,该计划核心内容主要是:政府出资补贴,低息贷款,回收富余电力。在1997年后的十年中,日本政府又相继颁布了《有关电力企业牙》用新能源发电的特别措施法》、《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等特别措施法》等一系列鼓励新能源开发研究的文件。日本的政策主要以政府补贴为主,所以其发展也相对迅速,因此在2003年以前的7年里日本光伏建筑市场在世界上处于第一,具体情况可见下表2。
日本是典型的以政府直接补助为主要手段来激励国家光伏建筑产业的发展的国家。自1993年开始执行相关政策后,到1997年日本光伏建筑市场就超过了美国,此后的7年里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光伏建筑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国家。到2006年日本停止补贴政策,两年后推行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由图中数据可看出在此期间其发展速度相对放缓,2009年又恢复光伏建筑补贴政策,对12万家庭光伏系统进行补贴,总额度为290亿元,该年光伏建筑光伏系统安装量增加了近5OOMW。
根据日本政府推出的光伏建筑相关激励政策及日本光伏建筑发展状况,其激励政策的优势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断出台政策高额补贴消费者
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贫乏的一个发达国家,其开发研究推广新能源的需求比其他国家更为迫切,因而其推广政策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其直接补贴在光伏建筑上的资金曾一度达到50%,同时国家金融单位也给光伏建筑企业提供非常低的利息贷款。政府的力度始终在一个新行业中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日本的光伏建筑行业一直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比如政府高额的补助使消费者长期产生了依赖。尽管政府相应的出台了逐年降低补贴的的措施,但是消费者对此反应不不是十分的明显,当补贴政策完全被取消时,整个光伏市场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毕竟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作为高科技产品相对于其他普通产品来说性价比要低很多,若没有政府出资补助来激励消费,市场降低的反应就会很明显,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所以在停止补助一段时间后,于2009年政府再次恢复了补贴政策。
(2)在技术上重视研发和创新
在技术激励政策方面,日本政府始终也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日本通过国家一些重要行政部门通力合作促进光伏企业的发展,比如市政当局、经济产业省、运输部、科技部等。
2000年,日本设立“绿色电力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补贴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和推广,对光伏建筑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后的五年,日本有接近600个公共建筑设施得到了这个基金的补助,总共安装量超过了12000千瓦。到2006年又增加了130个以上,使得总安装容量超过2000千瓦。
日本以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为中心研究光伏建筑技术,研究机构主要是学校和光伏企业,其研究经费主要由科教文体部提供。以2002年为例,日本相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的光伏预算为350亿日元,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超过总预算的20%。日本光伏系统的安装成本在1992年的时候接近400万日元/KW,随着对光伏建筑的发展,到2005年的时候就降到了不到四分之一,可见日本政府的技术研发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技术研发取得的成绩大大降低了光伏建筑的成本,同时也为以后光伏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各相关主体的激励
日本政府在激励光伏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对企业进行激励外,还注重对消费者的激励。在21世纪初,日本就对光伏建筑的各项成果进行展示,建设了很多示范项目,其支持力度很大,接近50亿口元,接近总预算的15%。太阳方舟(Solarark)在2008年建成,成为当时最大的光伏建筑(该建筑有三洋公司建造),节能和美观在该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对光伏建筑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日本光伏建筑激励政策进行整理归纳,见表3。
三、中国光伏建筑发展与激励政策现状
据光伏建筑市场相关报告显示,太阳能发电是21世纪新能源研发的前沿阵地,世界各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支持光伏发电事业。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城市设立光伏发电试点。直到2010年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1000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已经达到5万KW。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屋顶光伏建筑项目规模将达到20000个,总容量将超过100万KW。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光伏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市场行业和政策的双刺激下,中国的光伏建筑相信在未来几年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便于后文对我国光伏建筑激励政策的研究,接下来笔者将从各方面仔细来分析我国目前光伏建筑发展现状。
(1)我国光伏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篇9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光伏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各部委陆续推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光伏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等多项有利政策,并批准了“金太阳”、“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等多个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以大力支持国内光伏产业的建设。这对于指导行业发展方向、引导市场资源倾斜、提升行业关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国内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民生产对能源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具有清洁、安全和可靠等特点的太阳能给以上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且近年来太阳能发电成本逐年降低,给太阳能发电的普及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未来低价的太阳能发电将会成为电力来源中的主流,太阳能行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对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宏观经济波动对光伏行业的影响
2012年以来,我国光伏行业主要面临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欧债”危机升级及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可能恶化外部宏观市场需求;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导致内需下降;国内光伏行业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一直为欧美多晶硅供应商掌控,价格的上涨将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冲击。此外,行业供需结构不平衡、人民币汇率继续上升、整体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也将会对光伏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2.转型升级时间紧迫,行业结构亟待优化
目前,我国光伏行业急需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加强设计业发展,发挥现有优势,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实现生产和贸易的转型升级。市场转型升级的宏观趋势将在短期内对行业中的初创期、中小规模企业带来较大的转型成本与技术压力。
二、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现状
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大力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应用市场的扩大、地方补贴对分布式光伏的刺激,光伏市场被逐渐打开。
2009年7月21日,中国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金太阳”),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这被看做是中国支持光伏产业的首部政策。
不过在推出“金太阳”之时,中国光伏市场还未形成,成本尚未摸清,政策采取的是按装机容量进行补贴,这个方案简单易操作,但是弊端在于这种事前补贴方式,项目通过评审后就给补贴,“骗补、先建后拆、报大建小”的现象难以监管,而且电站建设“采用次级组件,质量缩水,难以管控”的问题也难以监控。
光伏产业经过几年迅猛发展之后,恶性竞争不断产生,当大家清醒之后才发现光伏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国家上层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到下面执行和落实就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时间慢慢改善,很难一步到位。很多地区根本没有落实国家政策,优惠的政策没有分享给用户。2013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对光伏电站发电实行上网电价制,按不同光照资源地区,上网电价划分为0.9元/千瓦时、0.95元/千瓦时和1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按电量补贴,补贴标准为0.42元/千瓦时。尽管国家明确了补贴标准,但是下到地方部门落实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用户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仍面临“并网难、审批难、结算难”的问题。整个并网申请流程时间过长,手续复杂。相关文件制定的是45个工作日并网,可是实际流程一般会超过60天。
其次,光伏下游产业发展瓶颈还体现在国内公众对太阳能发电的认可程度上。欧美国家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认可度比较高,因为,其有很长的发展过程,而我国真正鼓励公众投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从2013年才真正开始。光伏太阳能的电池板需要很大的空间面积进行安装,目前大多数的楼房小区不支持安装或者不具备安装条件。别墅区的住户不愿意投资这笔钱进行安装,他们觉得国家电网的电用着更省事省空间。农村的住户空间倒是没有问题,但是资金有问题,一套太阳能发电设备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大部分住户很难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
再次,目前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还比较低,主要有3种商品化的硅光伏电池:单晶硅光伏电池、多晶硅光伏电池和非晶硅光伏电池。单晶硅光伏电池所使用的单晶硅材料与半导体行业所使用的材料有相同的品质,单晶硅光伏电池的成本比较贵,光电转换效率为13%~15%。多晶硅光伏电池的制造成本比单晶硅光伏电池低,光电转换效率比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要低,一般为10%~12%。非晶硅光伏电池属于薄膜电池,造价低廉,光电转换率比较低,一般为5%~8%。最后,太阳能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部分中型及小型企业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严重。生产厂家繁多、规模小,污染较严重、品质参差不齐,一些不具备环保条件的作坊式工厂一哄而上,约四分之一的企业未经环保审批擅自选址建设,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生产没有在严格的环保措施和工业安全卫生条件下进行,对操作者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生产许可证制度没有严把清洁生产、环保设施达标这一关口。虽然我国自2005年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制度,但由于在审批和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真正促使生产企业实现清洁生产,许多不达标厂家都转为合法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分布式光伏市场潜力及发展趋势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中国光伏发展路线图(2020/2030/2050)”研究推算,2020年我国建筑总面积将达到700亿m2,其中可利用的南墙和屋面面积为300亿m2,按照可利用面积的20%用于安装光伏系统计算,则届时可安装光伏的建筑面积约为60亿m2。
根据每20m2安装1kW光伏系统进行计算,2020年建筑光伏最大装机容量可高达3亿kW(300GW),由于80%的屋面面积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因此建筑光伏的主要建设区域在中东部省份。按照中东部地区年平均等效年日照小时数1300h计,2020年建筑光伏年发电量约为3亿kW×1300h=3900亿kWh,约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的全年发电量(按照三峡电站2013年全年发电量828.27亿kWh电估算)。
分布式光伏发电量易于消纳,盈利模式看好。我国目前建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主要位于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地域优势,宽阔的地理空间便于大型地面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但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电网容量不足,并且地广人稀、不能大量消纳光伏电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弃光”现象,形成光伏发电阶段性产能过剩。相比于西部地区的光伏电站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该地区用电量大,光伏发电高峰时段与用电高峰重合,无论自发自用还是余电上网都可全部消纳,不存在产能消纳问题;而且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可以建在屋顶、厂房等闲置空间,不占用土地。因此,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商业盈利模式上具有优势,国内光伏项目向分布式转移是合理布局的必然选择。
从国外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经验来看,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成为光伏项目的主体。以德国为例,其太阳能发电占全部能源的5%,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占全部光伏项目的70%;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合理使用工业厂房、居民住宅等空间资源,大力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使得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步成为光伏项目的主体。
结束语
分布式光伏产业是前景广阔的可持续发展行业。首先,它是绿色环保行业,将太阳能合理利用,不破坏生态环境;另外,它使用方便,无噪声,适于工商业和家庭使用。但现在的分布式光伏发展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进行开发,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分析,对分布式光伏进行稳中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知寒.杭州地区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方式及其保护与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2]贾志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无功控制策略及算法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 ; 分布式;光伏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产业化本来是建筑行业比较关心的事,但是现在已经超出建筑本身的范畴,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了。比如大家现在关心的雾霾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跟建筑扬尘有关的;比如越来越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是密切相关的。我本人是从事能源行业,这几年在光伏发电领域做了一些事情,有一个切实的感受是:分布式光伏与建筑产业化也是息息相关,由此引发思考国内建筑产业化与分布式光伏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建筑产业化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建筑产业化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如果说建筑工业化更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建筑产业化则增加了技术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建筑产业化的核心是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本质是:生产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建设过程集成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
建筑生产工业化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工业发达国家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其建筑工业化的程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栋住宅有一半用预制构件组装完成,预制构件率最高达到80%以上。我国的建筑产业化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市场不成熟,企业不成熟、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集中度不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成效不太大。
二、目前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困境
“十二五”规划中对国内分布式光伏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几年伴随着国内光伏上游制造与下游建设成本的迅速下降以及一系列财政、产业、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刺激,国内光伏发电产业逐步由起步发展阶段进入到规模化发展阶段,2008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100%,最新中电联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新增并网光伏发电容量为113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35%。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一方面目前分布式光伏仍然占比不高;另一方面在财政初投资补贴政策退出后,未来能否持续快速增长仍然存有较多不确定。其中瓶颈之一是规模化屋顶资源。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分布式的屋顶光伏,天然地需要与建筑屋面相结合,屋顶是基础、是一种资源。适合市场化开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对屋顶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承重能力、规模大小、用电价格、并网难易等因素,举个例子,最近广州市组织做了一个屋顶资源的普查,发现现有可利用的屋顶资源达到3000万平方米,可开发建设200万千瓦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每年可以节约燃烧53万吨的标煤,可以减少140万吨的CO2排放。如果让广州市民投票选择,是利用现有建筑屋顶建200万千瓦的分布式光伏,还是在附近建2台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我想,大家一定会选择前者。放眼全国,可以利用的屋顶面积更是数以十亿计,只要有小部分能开发利用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从实际调研来看,有许多本来最适合光伏利用的规模化的工业厂房由于设计承重不足,屋顶设计五花八门,不能轻易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这是非常遗憾的。
三、对建筑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1、加快制定建筑产业化标准
建筑产业化是建筑业界的一次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推动建筑产业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建立一套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建筑体系。现代建筑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也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引导。在学习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国内的发展路径,利用国内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城镇化工作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应用推广。
建筑产业化,标准是基础。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还不够系统且缺乏权威性。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尽快推动制定建筑产业化的标准。
2、将光伏安装纳入建筑产业化的设计范畴
建筑与光伏相结合,这既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也是光伏新时代下建筑产业化概念的进一步外延。
前面已经论述了分布式光伏市场化开发的困境,那么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将屋顶光伏安装纳入建筑产业化的设计范畴,最主要是纳入工业厂房设计和建材的标准化要求。也就是说,在制定建筑产业化相关标准时,统筹考虑光伏组件的承重能力、安装条件等,尽可能提高一体化设计水平,。
我们常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说:点点能源,可以汇聚。我们的国家如此之大,可利用的屋顶如此之多,只要能够有一点点的改进,汇聚起来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建筑产业化的引领下,分布式光伏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上一篇:对碳中和的认识
- 下一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