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展望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展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恶化。欧债危机已经从冰岛、希腊等国家的问题逐步演化为系统性的债务危机。2011年4月6日,葡萄牙向欧盟寻求财政援助;7月21日,希腊形势再次恶化,欧元区向希腊提供第二轮救助;10月6日,全球最大城市银行德克夏银行破产;10月8日,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和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遭遇评级降级。总体来看,目前对欧洲债务问题的救助方案并未取得切实成效。欧洲的债务危机暴露出欧洲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财政联盟、经济结构日益僵化等,但面对日益恶化的危机,欧洲采取的对策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2011年绝大多数时间里,欧元区所做的努力是提供对危机国家的流动性支持。2010年5月欧元区成员国和IMF共同出资设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欧元区各国共同出资4400亿欧元。在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渐发酵,EFSF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例如,2011年10月,在EFSF施救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后,其可贷余额仅剩约2500亿欧元,这与“欧猪五国”超过3万亿欧元的债务相比只是杯水车薪。10月27日,欧盟峰会通过了EFSF杠杆化方案,试图将其可贷资金扩充至1万亿欧元以上,但最终实施细节还未落实;12月9日,欧盟峰会通过了联合声明,同意加强财政融合,并且欧盟各国同意向IMF提供2000亿欧元双边贷款。即使这样,EFSF与IMF可用的资金规模仍相当有限,目前出台的救助措施总是赶不上市场流动性需要。若要根本性地解决欧债危机,不能依赖外部的救援资金,而是要基于经济增长或者财政转移支付。
12月份欧盟峰会中关于财政融合的建议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正确的一步,但在目前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财政紧缩措施能否取得效果还有待观察。倘若欧洲债务问题处置不力,欧债危机具有演变为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2011年欧债问题中就蕴含了两个风险引爆点。第一个是意大利。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属于系统重要性国家。它在EFSF中占有787.84亿欧元的出资额。如果意大利出现债务危机,它在EFSF承诺的出资将无法兑现,会使救援资金出现较大的缺口。意大利危机所引发的市场信心崩溃,也将进一步传染到法国、比利时等更多的欧洲国家,引发更为严重的系统性危机。第二个引爆点是欧洲银行危机。欧洲银行业在欧洲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且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系统重要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欧洲银行业总资产为16.48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52.57%。一旦因债券评级下调或是债务重组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将迫使银行降低财务杠杆,抛售风险资产,导致风险资产(股票、公司债)价格下跌,这将使市场信心不断恶化,打击银行相互借贷的意愿,引发市场上的流动性短缺,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局面,甚至将传染到新兴经济体,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2012年上半年将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惊魂时刻。从2012年2月起,欧洲迎来偿债高峰,仅意大利从2月到4月就将面临超过1500亿欧元的到期偿还额,其他“欧猪五国”也有近1000亿欧元的到期债务规模;2012年4月法国将举行大选,政党之间纷争往往使得决策效率低下,法国政府可能难以制定有力的财政政策。财政问题涉及不同集团的利益分配,决策程序复杂,出现事与愿违结果的风险加大。各种事件在第一季度集中发生,将再度拉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警报。面对数量巨大的偿债规模,一旦市场的信心突然崩溃,或者发生难以预料的交易对手风险、评级下调风险和各种黑天鹅事件,极易产生第二轮金融危机。2012年还有一个风险点在新兴市场。新兴市场金融体系出现动荡的迹象已经出现。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了贬值。2011年下半年,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超过10%;印度尼西亚盾、新加坡元和马来西亚吉林特纷纷触及近两个月的低位。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资本大量外逃的现象,并导致了股市的大幅缩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表现远远好于发达经济体。一些人认为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脱钩”,事实上并非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国家,导致新兴国家面临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和货币升值的压力。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引发了国际资本的回流,这使得新兴市场陡然出现资本外逃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截至2011年6月,欧洲银行对亚洲的贷款大约为1.5万亿美元,对非洲和中东约为5000亿美元,对拉美为8500亿美元,对东欧和中欧为1.3万亿美元。本次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欧债危机前景的担忧以及欧洲银行业对资本要求的提升,导致欧洲银行从海外抽调资金回国,满足较高的资本需求。可以预见,2012年如果欧债危机再有风吹草动,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逃的风险仍然存在。
世界经济将陷入长期低速增长
欧洲的债务问题使得全球存在爆发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而美国和日本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两国复苏乏力,世界经济或陷入长期低速增长。就美国来说,2012年美国经济形势将略好于2011年,但经济的整体活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美国在未来10~15年难以解决债务问题。美国财政支出中有55%以上的支出属于法定支出,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等,这部分支出不随政党的更替而减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了老年,这又极大地增加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联邦政府不得不继续发债,甚至借新债还旧债。另一方面制约美国长期增长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生产率。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获得发展的动力。而目前,支持美国长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出现。美国面临的挑战还有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迟迟难以恢复。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依然高达9%,这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和居民消费;房地产市场难以从泡沫重创中走出。2011年9~10月美国的新开工房屋数量仅相当于战后平均水平的39%~44%。
只要房地产业不走出低谷,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就难有根本性改观。尽管目前美国企业资金充裕,真实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日本经济复苏对于经济回升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的局面。就日本而言,2011年经济增速预计在-0.4%左右,2012年会有所反弹。日本也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压力。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资本市场泡沫破裂,日本反复使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但是经济持续的低增长率,使得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变得越发沉重。根据IMF的数字,日本政府的净负债率由1991年占GDP的11%增长到2010年的117%,由于2011年地震灾害后所需的重建工作,预计2015年政府净负债率将达到占GDP156%的高位。同时,日本国内投资和消费信心十分脆弱,过度对外投资导致的产业“空洞化”严重,这都降低了对于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预期。唯一利好的消息是日元汇率开始走弱,由于日本贸易已出现逆差,为支持灾后重建,预计逆差在中短期得以继续维持,日元汇率的总体转弱使得日本经济得以依靠外需支持经济的反弹。2012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一方面深陷债务泥潭,另一方面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IMF研究显示,预计2015年G20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15%。为维持债务的可持续性,各国将不得不制定较为严格的“灭赤计划”,增加税负并降低开支以巩固财政状况,这无疑会打击脆弱的经济复苏。
同时,在巨额美债面前,美元贬值或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因为在国内经济形势并未好转、就业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况下,仅依靠提高税收偿还债务已经没有希望,利用通货膨胀把债务稀释风险很大,最大的可能是美元贬值,将风险转嫁给债权国。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会因外部环境恶化而明显放缓。一旦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将出现过剩,热钱大量涌入经济状况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推高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与此同时,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高涨,加大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为维持自己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各国可能会打起贸易保护战或者货币战,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中国的对策
篇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今年报告称,2月份美国综合领先指标连续五个月上升,显示该国经济已“重获增长动能”。
制造业数据转危为安。据美联储6月6日经济形势报告称,今年4月份,包括工厂、矿业和公共事业企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5.2%。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报告说,3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2个月扩张,今年2月份美国制造业新增就业岗位3.1万个,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延续几十年下滑势头后,已出现历史性拐点。有专家认为今年将是制造业引领美国开启复苏之年。
个人消费企稳回升。在价格见顶并大幅回落五年后,美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已呈现底部企稳的迹象。美国房市将在2012年对经济增长带来正面贡献,预计美国住房市场销售的活跃将带动房价在6个月后企稳,但市场完全恢复还有待时日。
部分巨型公司开始走出危机。据美国《华尔街日报》今年4月9日公布的一份针对公司财报的调查分析报告称,由于成本大幅削减,到2011年底,美国大部分大型公司已走出本轮危机,它们不仅生产能力更强,利润更多,现金流动性也十分充裕。
美国经济呈现较强复苏,首先缘于周期性因素。历史经验表明,美国经济的一个周期通常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本次“衰退”烈度较强,时间可能超过以往,但自2007年12月步入危机开始到现在,美国经济本轮周期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应该来到复苏起点了。
其次,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政策取得成效。其中包括延长减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企业提供税收激励的财政政策;美联储长期压低联邦基金利率,出台两轮量化宽松和“操作扭转”等宽松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出口的贸易政策,使得过去两年多来美国出口增长了24%,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40万个。
再次,今年适逢美国的大选年,宏观政策环境基本稳定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较好的环境。许多经济学家据此认为,2012年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黄金之年。
欧元区经济增长停滞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
众所周知,长期国债收益率7%被视为正在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是否需要救助的门槛。今年6月14日,十年期西班牙国债收益率突破了7%这一重要门槛,这是继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之后又一个不得不寻求欧盟救助的国家。值得关注的是,西班牙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后,十年期意大利国债收益率突破6%,塞浦路斯也再次发出求救信号,作为“避险天堂”的德国国债的收益率也出现连续上涨的状况。这说明西班牙信用下降带来的传染效应正在蔓延,欧债危机仍在加速扩散。扩容后的“救火资金”尽管将对欧洲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意大利和西班牙中期总融资需求仍不匹配,预计这两国仅在2012年的总融资需求就将达5219亿欧元。欧盟的“救火”资金尚有较大缺口。
经合组织最新发表研究报告称,欧债危机仍是全球经济最严重的下行风险。虽然欧元区就金融“防火墙”达成了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有望完成增资,以更好地帮助欧元区国家应对危机,但二级市场潜在的动荡仍可能影响银行业稳定,干扰巩固财政的努力。报告还指出,欧洲企业和家庭信心脆弱,资本市场仍然紧张,财政整顿可能在短期内对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欧元区国家的选举结果显示民众对紧缩的容忍已经达到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增长放缓甚至衰退、金融市场脆弱、失业率高企和社会问题等多重因素结合在一起,仍可能会引发危机风险外溢和市场动荡。
新兴经济体集体“失色”
金砖国家风险凸现,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其首要表现是增速普遍放缓。自年初开始,新兴经济体增长减速的迹象已有所显现。巴西、印度这些新兴经济体的领军者最为明显。巴西今年一季度GDP增长仅为0.8%,而其2010年的增长率为7.5%。 印度一季度GDP增速也下降至5.3%,创下近几年来的新低。俄罗斯虽然表现较好,但近期油价大幅下挫可能给增长带来威胁。
新兴经济体风险越来越被国际社会公认并已开始进入国际评级机构的视野。近日标普发出警告称,新兴经济体国家因经济放缓、外部流动性恶化以及财政风险加大,印度评级前景展望已出现下行压力。目前,在标普的评级体系中,印度的债信评级为“BBB-”级,为金砖国家中最低的投资评级。该国未来一旦被降级很可能产生较大的溢出风险。IMF在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也警告新兴经济体注意经济下行的风险。
新兴经济体之所以出现集体下行,其原因有欧债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发展模式问题。作为赶超型经济,新兴经济体大都采取“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以后,发达国家消费能力严重萎缩,导致全球总需求明显下降,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已达极限。加上新兴经济体自身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使用受限等瓶颈,导致很多国家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二是经济失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外汇储备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过度累积和对外债务在发达经济体的快速累积。但新兴经济体庞大的外储没有有效转换为国民财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将贸易盈余转变成官方外汇储备,并通过购买收益率很低的美国国债回流美国;而美国再将这些美元投向新兴市场获取高额回报。美元这种回流在金融危机之际,严重增加新兴市场“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加上新兴市场本身通胀问题,使得这些国家的通胀压力日趋加重。
第三是内需不足问题。目前,多数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巨大,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反映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有所增加,导致两极分化明显,中间阶层缩小,结果是内需相对不足。
世界经济回升乏力
随着欧债危机蔓延和各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包括石油价格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已由年初的100美元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0美元上下;白银、铜价格也都出现大幅下跌,创2010年12月份以来最低价位。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说明市场生产萎缩,需求下降,预示着经济走势减弱。
债务危机仍在继续,是悬在世界经济复苏头上的“利剑”。欧债危机不仅在欧洲继续发酵,而且已经继续蔓延到亚太地区及其他新兴经济体,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今年以来,日本的债务保障体系开始出现“裂缝”。据统计,今年首季GDP降幅为远超预期的2.3%;日本这个出口大国还出现了1980年以来首次全年贸易逆差。有预测认为,随着出口的减少,日本一些大型出口企业可能出现创纪录的亏损数据。比如,最近松下已宣称本财年预计亏损100亿美元,索尼本财年净亏损将翻番至28亿美元左右,创下公司历史上最高的年度亏损。日本大企业亏损意味着日本经济增速放缓,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维持运转,政府只能继续不断增加债务总额,日本债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美国经济顽疾尚存,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脚步。尽管泡沫破灭后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光亮”,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走出困境,如大量止赎房屋短期内难以消化,银行信贷标准对部分购房者来说仍显门槛过高,租赁市场升温也给房屋销售带来竞争压力等。尤其是拖累美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仍未解决,这不仅使美国经济陷入本轮危机与衰退的房地产业积重难返,美国经济倚重的消费模式也无明显改观。再者,任何一次经济危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真正走出危机最终还是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完成,需要靠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来实现,这一过程或许正在发生,但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
篇3
与去年5%的增速相比,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趋缓,且仍呈双速复苏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4.4%,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增长2.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对强劲,增长6.5%。
(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于增强,但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去年2―4季度,美国经济逐季提速,全年增长2.9%,私人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1.8%、16.8%和11.8%。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年来首次超过消费,出口增速为近10年历史最高点。工业生产持续扩张,产能利用率明显上升。通胀低位运行,2010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升1.6%。就业有所改善,失业率从去年的9.6%降至目前的8.9%。去年9月以来,美国经济先行指数强势上升。目前,美国企业经理人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提高,银行对工商业和消费者贷款意愿改善,企业现金流充裕,融资成本较低。2011年,美国将继续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国际机构、美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今年走势判断基本一致,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以略高于去年的速度继续增长,增长率在3.2%左右;价格水平温和上升,通胀率在1.4%左右;就业状况缓慢改善,失业率为9%左右。不过,美国经济增长政策驱动特征仍将十分明显,内生动力不足,复苏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失业率仍远超危机前水平,制约居民收入增长;房地产市场低迷,去年下半年房价指数持续下跌,1/4房屋所有者处于负资产状态,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建筑投资意愿,也制约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改善;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去年赤字率为8.9%,政府债务负担率达91.2%,今年赤字率预计升至10.9%的历史高点,对长期利率可能形成上行推力,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进一步增长。
(二)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0年,在德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实现复苏,全年增长1.7%,低于美国2.9%和日本3.9%的水平;物价温和上涨,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3%;但失业率仍处于10%以上的较高水平。
目前,德国、法国等核心经济体制造业增长强劲。今年2月,德国和法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62.7和57.4,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德国处于1996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欧元区核心国家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健,7500亿巨额救援计划的出台也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欧元区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葡萄牙、西班牙等部分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将进一步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对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有一定消极影响;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使欧元区面临较强通胀压力,今年2月欧元区通胀率已达2.4%,连续3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警戒线,欧元区货币政策将趋于紧缩。总体来看,2011年欧元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可能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5%,低于去年的1.7%。
(三)日本经济将呈现“V”型走势
去年日本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实际GDP增长率高达3.9%,其中贸易盈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8%。但受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内消费疲软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前高后低,4季度实际GDP环比降幅达0.3%。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重现复苏态势,前两个月日本私人消费保持平稳,工业产出呈稳定增长趋势。今年2月,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达52.9,为近6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但是,地震将改变日本经济短期走势。日本内阁府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资本存量损失约9―16万亿日元,地震及核事故导致的电力供应不足可能持续至2季度。受此影响,今年1、2季度日本经济将呈现环比负增长趋势。但灾后重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逐渐显现,3、4季度日本经济有望快速回升。日本内阁府初步测算,灾后重建将在2011―2013年内每年拉动GDP增长0.75到1.5个百分点。因此,今年日本经济将呈现“V”型走势,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1.5%。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在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持续高涨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挑战,亚洲地区面临的压力最大。今年2月,印度尼西亚CPI同比上升7%,越南上升12.31%,印度上升8.31%,巴西上涨6%。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这些国家央行已多次宣布加息。巴西央行去年以来已五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1.75%;印度央行今年3月17日提高关键利率至6.75%,为去年3月以来第八次加息。2011年全球通胀压力仍在加大,石油价格持续上升将对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带来较大冲击;粮食价格上涨不仅将加剧政府财政负担,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新兴经济体既要控制通货膨胀,还要防止经济“硬着陆”,宏观政策平衡面临艰难选择。
二、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
(一)日本地震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是汽车、电子等产业核心零部件的主要供给国,地震导致部分芯片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出现临时供给中断,会波及到一些国家的下游产业。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地震导致的日元回流可能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东亚国家约1/4的债务以日元计价,地震后的日元升值将加大东亚国家的债务负担。此外,核事故后续影响尚难准确评估。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今年全球经济将保持温和增长趋势,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实施将进一步增加全球流动性,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等将影响大宗商品市场预期。今年大宗商品供求关系预计进一步趋紧,价格仍将在高位大幅震荡。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防控通货膨胀的难度将加大,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走向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可能受到影响。
(三)发达国家债务沉重可能制约全球经济复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去年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与GDP之比达96.5%,远超60%的国际警戒线。其中,日本为220.7%,美国为91.2%,欧元区为84.3%。债务沉重可能拖累发达国家经济,进而制约全球经济复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场对发达国家长期偿债能力的信心可能削弱,对长期利率形成上行推力。去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和日本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明显走高,10年期与2年期债券息差扩大。二是发达国家运用刺激性财政政策的空间受限,对宽松货币政策依赖加大,美、日等国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可能加剧全球通胀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三是发达国家退出刺激性财政政策的要求更加紧迫,但若退出时机和力度选择不当,则可能影响依然脆弱的经济复苏进程。四是欧元区其它国家银行持有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大量资产,规模约占欧元区GDP的10%、银行股权的80%,四国债务风险可能通过银行体系影响德法等核心国家,延缓欧元区经济复苏。
(四)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加大了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资本大量流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出现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2011年,美国在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市场依然疲弱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仍将趋于宽松;日本央行为支持灾后重建将继续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全球资本流动性仍然充足。新兴市场调控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同时还面临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国内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的风险,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面临挑战。目前新兴市场占全球消费的近40%,占全球增长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低速增长将限制我国外需拓展的空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国际短期资本大规模进出可能影响我国金融稳定。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增加值;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扩大区域内贸易;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设备、零部件等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三)积极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加快国内能源资源定价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节约能源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对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的依赖;加快能源资源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发展期货市场,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密切关注全球农产品市场,适时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
(四)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定
篇4
(一)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胀水平攀升,逐步陷入“滞胀”
由于仍旧缺乏自主增长的动力,同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发达经济体在刺激政策到期后,经济加快复苏的态势也不得不终止。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增速仅为0.4%、1.3%和2.5%(环比折年率),远低于去年3%的水平;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增长则由一季度的0.8%大幅下滑至0.2%(环比),曾经表现强势的德、法两国经济几近停滞,英国经济也呈现下行态势;日本经济则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与之相伴,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形势再次恶化:美国失业率自3月份降至8.8%后再度回升至9%以上;英国和欧元区失业率则分别稳定在7.9%和10%的高位难降。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美、欧的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快速升至3.9%,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核心通胀率也达到了2%的警戒目标;欧元区通胀率则连续9个月超过2%的警戒线,英国通胀率更是高达4.5%。依据当前的形势判断,英国已经陷入了滞胀,而美国和部分欧元区国家正在步入滞胀。
(二)新兴经济体因政策紧缩而经济减速,因流动性泛滥而通胀高企
自去年进入加息周期以来,巴西、印度、俄罗斯已经分别连续8次、11次和3次上调基准利率水平,中国也5次加息并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政策紧缩措施的效果在今年开始逐渐显现:巴西前两个季度GDP分别增长4.2%和3.1%(同比),工业、服务业的涨幅均明显回落;印度则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放缓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7%(同比),创6个季度新低;俄罗斯二季度GDP仅增长3.5%(同比),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在前两个季度也有所回落。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已经率先实现了完全复苏,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但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
(三)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击,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美国债务上限上调之争和信用评级被降,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法国3A评级可能不保,美联储预期经济前景悲观等标志性事件无一不使紧绷的全球投资信心濒临崩溃边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股指和国际油价数个交易日的单日跌幅超过5%,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已经全部回吐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涨幅。衡量投资者恐慌程度的标准普尔VIX指数甚至在8月8日跳升至48,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高点。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中的避险资产受到追捧: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8月一个月的时间内上涨接近300美元,最高触及1911美元/盎司;瑞士法郎和日元也因为避险需求的增加而连续升值,迫使瑞士设定汇率下限的方式阻止瑞郎升值;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仅没有因债务评级被下调而上升,反而持续下降并在9月初跌破2%,创60年来的新低。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随着美国QE2结束以及美、欧债务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全球经济前景渐趋悲观,国际大宗商品(不包括黄金)价格失去了继续攀高的动力,8月后多次出现单日暴跌现象。然而,由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仍维持宽松,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相对强劲的支撑,CBOT玉米、LEM铜等品种价格仍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二、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一)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殆尽,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面对债务和泛滥的流动性,欧美决策者手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尚未找到刺激增长和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尽管得到了上调,但其也将被迫重视财政纪律,不可能、也无力继续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同时实践证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使实体经济恢复造血功能,反而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而欧洲各国更是已经陷入“债务危机―减赤―增长前景恶化―债务危机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二)欧洲债务问题的持续蔓延可能危及到全球现行的货币和金融格局
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欧洲国家进行彻底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从而扭转以财政赤字维持国民高福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则需要欧洲国家实现更为均衡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提高政府的偿债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债务问题短期内难有改观,不仅各国国内改革步履维艰,抗议声不断,而且欧洲经济在全球经济放缓和政府紧缩计划影响下,短期内还有进一步减速甚至负增长的可能。一旦意大利、西班牙这些较大经济体出现偿付危机,将直接冲击到欧洲乃至全球的银行体系,引发金融系统崩溃而酿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而且,如果欧元因此而崩溃、欧元区因此而解体,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造成重大影响,全球将失去一支抗衡美国经济霸权和美元霸权的重要力量。
(三)全球新一轮宽松可能引发货币战争
由于美国经济前景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奥巴马提出了就业促进和减赤方案,美联储也宣布实施“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以刺激经济。尽管美联储并没有直接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但其可能推出一些非QE的货币政策刺激措施,如调整债券期限结构、设定债券收益率上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重新估值黄金储备等,已经对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预期。针对未来美国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酝酿应对之策,如英国央行宣布将在两个月内重启国债收购举措,日本央行也随时准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抑制日元升值,瑞士则直接锁定瑞士法郎与欧元汇率下限,同时巴西、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也正在放松收紧的货币。如果更多的国家效仿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引发一场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战争。
(四)金融市场波动将导致负反馈循环,从而冲击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可能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会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息。现阶段负反馈循环的风险正在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更加暗淡,如果银行流动性得不到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动荡预示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更具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增长;同时信贷紧张压低投资消费,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信贷紧张。
三、世界经济下一步发展趋势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快速度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
(一)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二)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出现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三)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经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的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四)新兴经济体经济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将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二)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增大,多元化战略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3.2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而美债问题和美元贬值将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缩水风险。同时,随着欧洲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而且,如果欧元因债务危机而崩溃,不仅使我国直面美元独大局面,而且使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遭受重大挑战。
五、对策建议
(一)继续坚持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将“调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以国内经济为出发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应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减速的时机,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留出空间,并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带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多边渠道参与对欧洲的救助,在支持欧元的同时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从战略角度来看,支持欧洲度过债务危机,避免出现欧元区解体,对于保证我国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支持和积极参与对欧洲的救助行动,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欧洲各国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之时,通过IMF或者联合金砖国家等多边方式进行援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在援助的过程中扩大我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唯一可以抗衡美元的欧元,也因欧债危机的影响而自顾不暇。我国正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时机,通过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国家和规模、加速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四)调整外汇储备,在合适的时机下增加黄金储备资产
篇5
一、经济法理念与全会精神不谋而合
经济法所倡导公平正义、平衡协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依法治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契合,即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经济法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这种公平观念包括了竞争环境的公平、社会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结果的公平,即经济法确保各市场主体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展开竞争,保障社会的公平分配以期达到结果的公平。经济法的平衡协调,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即其主张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经济法的以人为本,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提髙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公平正义、平衡协调理念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人自身,只有这些理念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有其存在价值。具体到税收法律制度,其公平正义体现在置能课税、税负公平合理,通过税收实现社会收人的再分配功能,追求结果上的实质正义;其平衡协调体现在通过税收这一宏观调控手段实现纳税主体之间、地域之间的平衡协调,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让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贯穿于税收法律制度的始终。
二、深化改革税收法律制度发展
(一)税收基本法的制定
税收基本法是税收的一般性规范,是税法领域内的“宪法性法律”,它用以统领、约束、指导、协调各单行税法、法规,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它通常对税收的基本制度做出规定,对税收的共同问题进行规范,主要规定税收的立法原则、税务管理机构及其权利与义务、税收立法及管理权限、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等。税收基本法是税法体系的重要法律,税收基本法处于主导统领地位,是税法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税收基本法坚持公平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和概括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具体来说,税收基本法作为税收法律制度的统领性规范,其必应彰显税收法律的税负公平原则,同等条件同等对待,不同条件区别对待;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既要规定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所享有的诚实推定权、信息保密权等各种权利,同时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现阶段,税收基本法的制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制定税收基本法是税收法治的需要。从税收法治的内涵来看,必须要有法可依,无法可依也就无从谈及法治。要做到有法可依,必须要建立税收法律体系,其中税收基本法又处于核心地位,畏其他税收法律的“母法”。依法治国,推进税收法治,必然需要完善我国的税法体系。其次,制定税收基本法是构筑现代税法体系的内在要求。虽然我国已制定《税收征收管理法》,各单行税种也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分别加以规定,但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仍未形成。另外,为了弥补单行税法的不稳定、不完整,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更好的维护税法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税法的功能,实现依法治税,需要制定一部税收基本法,对其他各单行税收法律、法规发挥统领、指导和制约作用,最终建立一个以税收基本法为统帅、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驾齐驱的税收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
《税收征收管理法》作为税收程序法,它以规范税收征纳程序、保障纳税人权利为立法宗旨,并通过税收法定和正当程序两项法律原则的支撑来促进立法宗旨的实现。税收法定主要包括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和征税程序合法三个层面的内容,《税收征收管理法》所指向的主要是征税程序合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作为程序法,正当程序理念价值维度的充分表达是其实现税收正义无法替代的方式。税收征管的制度化表达应遵循正当程序理念,这种导向性的作用不仅为税务机关行使征管权设定了基本界限,而且为纳税人提供了权益表达渠道。在对将使某一税收程序主体的权益受到影响的税收程序活动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结果的有效性和正当性,而且应当考虑征税决定的作出过程,考察程序本身是否符合程序正义的最基本要求。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整个条文修改幅度过小,忽视了税收征管理念的提升,保留了许多保守与落后的成分。当前形势下,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管理法”之定位,而导向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治理法”、”服务法”的基本定位。虽然民主与法治首先表现在形式上,但彤式也是走向实质的必然之路。在形式的制约下,普通民众的权利越来越丰富,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纳税人权利应该妥加考量,特别是要增设纳税人诚实推定权、纳税信息保密权等具体权利。当然,基于税收征纳平衡之考量,在立法宗旨中强调“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倡导纳税人的“纳税遵从”。通过国家征管权与纳税人基本权的合理配置,协调国家税收利益与纳税人基本利益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国家征管权与纳税人基本权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三)营业税弊端需要加快推进“营改增”步伐
我国营业税这一税种产生于上世纪的分税制改革,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妥协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的产生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分税制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然而,营业税的全额征税模式这一弊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击我国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发展与进步。肇始于2012年的“营改增”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正逐步地扩展到各个服务行业营改增”打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营改增”的顺利实施必将迎来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营改增”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税制调整或税制改革举措。它所产生的效应,不仅可以跨越税制改革领域而延伸至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而且可以跨越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而延伸至财税体制改革领域,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牵动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全面改革。因此,在我国深化税收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快推进“营改增”步伐正是迎合了我国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大势。
(四)税制结构亟需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存在完全竞争市场,那么市场配置资源便能达到最佳状态。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导致市场配置资源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政府配置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配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财政配置。其中一个童要方面就是通过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即通过科学的税制模式、税收优惠等方式调节级差收人,促进收人的公平分配。然而,)我国现阶段以商品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制模式却约束了税收的公平调节功能,从而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商品税因其具有累退性,违背公平原则,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十分有限。具体来说,它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营业税的全额征税本来就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并且,现阶段如火如荼进行的“营改增”也充分说明了营业税全额征税的弊端;消费税形式上消费数量越大、税负越重,消费数量越小、税负越轻,符合公平课税原则,但个人收人的髙低与消费品的数量多寡并不是成比例的,因此,实质上也是不公平的。而所得税对于促进公平的作用较大,尤其是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真正符合“量能负担、公平税负”的原则,因此它也成为调节收人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税种。但是,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较低,这极大限制了个人所得税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因此,应当调整税制结构,提髙所得税在税收中的比重,特别是个税的比重,以强化税收对我国收人分配的调节力度。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契合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而且有利于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税制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推进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改革
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分类征收制的税制模式阻碍了对收人进行公平调节的目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包括三种:分类征收制、综合征收制和混合征收制。分类征收制,即我国所采取的模式,是指将纳税人不同来源、性质的所得项目,分别规定不同的税率进行征税。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但是,对纳税人整体所得把握的不一定全面,容易导致实际税负的不公平。综合征收制,是指对纳税人全年的各项所得加以汇总,就其总额进行征税。这种方式从收人角度体现了税收公平的原则,但不能针对不同收人进行调节,并且不能充分体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政策。混合征收制综合了上述两种税制模式,是指对纳税人不同来源、性质的所得先分别按照不同的税率征税,然后将全年的各项所得进行忙总征税。这样一来,既可以实现税收的政策性调节功能,又可以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因此,在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当推进我国个税的税制模式改革,由分类征收制逐步过渡到混合征收制,以充分发挥个税在收人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实质公平的实现,为我国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经济法发展之展望
篇6
关键词:自导学习;阶段式;竞赛;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836-02
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竞赛是每年一度的重要赛事,它对于提升和检验大学生的多媒体制作技能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次考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竞赛的难度也逐步增加,从最初的无命题自由式竞赛到2011年开始的命题竞赛。在命题竞赛中,对于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十分重要,教师的指导地位也就日显突出。学生在一届届不停地变化,生源情况各不相同,加上参赛学生是从各个班级、专业选的,他们的专业基础、现有操作技能、已学课程、空闲时间各不相同。指导教师又是在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常常连个统一的辅导时间都很难凑齐,为此,辅导多媒体竞赛的教师开始逐渐关注到目前流行的阶段式自导学习模式,并且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日常工具——网络中。
自导式学习,英文是“Self-directed Learning”,它的描述性定义是:一个人能在任何环境下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使得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得到提高,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自导式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管理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只是一个咨询者和顾问的作用。[1]
王兴辉博士提出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或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应有下列四种不同风格的自导式学习设计模式:
1)学习依赖型教学设计模式(低度自导)[1]
这个阶段学生学习具有依赖性,有很低的自导学习能力,因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仍然是权威的、令人信赖的。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2)激发学习兴趣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中度自导)
这个阶段的学习者能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一旦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所教的内容和要求掌握的能力,学习者就能主动配合,愿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学生主导、教师主动提供帮助的教学设计模式(间接自导)
这个阶段,学习者有了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他们把自我当做了教育的参与者,并做好了研究的心里和能力准备。
4)自导学习模式
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的学习模式,学习者控制着学习的全过程,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在这个阶段只起到顾问、咨询和指导的作用。
根据上述四种自导式学习设计模式,竞赛的辅导教师借助网络工具,设计制作了专门用于竞赛辅导的网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同一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选定合适他们的网站上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通过配套作业和阶段性项目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也可以自我检验);在学习期间,还可以随时通过论坛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与教师的答疑解惑。
整个教学过程在划分了模块之后,学生可以分阶段地进行自导式学习。一开始,也就是在自导式的初级阶段,学生可能会较多的依赖教师,学习的进步也会很小,这些都很正常,教师千万不要灰心,而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即便是在这种阶段下,教师也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不受空间的限制,比如,教师可以在晚上在家里完成这个教学过程。随着阶段的深入,学生逐步进入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设计、自我体会过程……这个阶段教师的讲授任务减少了,但是解答疑问的工作开始增加,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有了相当的难度,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和解决。网站运行实践下来,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方法从空间上大大解放了教师和学生,时间上也赋予了极大的弹性,大家没有必要为一个共同的地点和时间而费心。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困难,沟通也更加有效及时;学生也因为教学任务的细化而没有感到过于困难,相反容易调动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步步紧跟。
下面,就这个网站教学功能的主要模块划分和阶段式自导学习模式分析进行解释(如表1):
下面具体介绍各个模块:
1)竞赛和辅导介绍:首先给大家介绍竞赛的主要情况,包括竞赛主题、参赛流程、时间节点、技术要求等。同时,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参赛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阶段式的学习计划。还包括辅导教师的简介页面,使得学生进一步熟悉竞赛和辅导教师。
2)课程内容:以文字、练习、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由浅入深、全面展示课程内容。
3)授课教案:提供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课件演示版以及下载,明确每块内容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我学习。
4)视频内容: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从基本操作到高级应用,不仅可以在线观看,还可以下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5)资源扩展:提供优秀网站学习资源,辅助素材下载等,同时教师可以开发部分权限,鼓励学生同时参与资源库的建设。
以上2~5四个模块均属于课程资源库建设,遵循的是个别化弹性学习原则和个性化学习原则,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别,设计的阶段式自导学习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个性,同时采用多媒体的学习资源展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料,使得学习不单调,加深了学习者的印象。
6)实践技能:“晒作品”、“晒体会”、“晒技巧”是此模块的核心。作品可以是历届获奖作品,可以是国内外优秀的网站,让教师和同学一起来鉴赏、评论、探讨。体会是参赛学生的心得体验、获奖学生感言。技巧是同学们在学习中、作品制作中的经验体会,这是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场所……
7)论坛交流:开展有主题的讨论,如进行专题的“作业分析”和“设计点评”等,在这里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实时交流讨论。
结合竞赛辅导工作实际,尝试了该教学网站,获得了多数参赛同学的认可。这是一个目标明确的网站,是为竞赛服务的,因为它获得了参赛者十分的关注,作为课程的衍生,在稍做改造之后,也可以为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兴辉,陈向东,张际平.基于自导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27-30.
[2]孙萍,冯巧娥,胡峰俊.基于Web的阶段式自导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5):86-89.
篇7
在全球经济几近萧条时,中国经济能逆风飞扬吗?环视周边国家,其经济成长颇多沧桑,亚洲危机爆发时跌入深渊,却又随美国新经济的强劲而急剧反弹,其颠簸之剧烈如承冰火。在亚洲危机爆发后,中国曾在外贸零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背景下创造了199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同样,今年上半年我国7.9%的GDP增速尽管与去年同期进行纵向比较,应该说还有所不如,增幅约低0.3个百分点;但如果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用“一枝独秀”来描述,也毫不为过!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与去年同期基本相等的增长速度,这表明经济增长格局早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0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2001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98年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性维持。
2、国际乱局难以扰动我国公众的乐观预期心态,这样的情绪因为申奥成功和入世在即也可得以中期性维持。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时,我国政府、和居民对未来乐观预期基本稳定,这对上半年经济增长平稳也功不可没。美国新经济之所以突然褪色,和其消费和投资信心从季度乐观到悲观的突然逆转有关。反观我国,企业和居民预期不仅没有逆转,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7年的“奥运经济”和“入世振荡”而得以强化。
外国人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万事达卡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出,大陆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其79.1的信心指数成为自1997年万事达卡在全球举办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列亚太区第一位。在亚太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到低于50的焦灼不安的悲歌中,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却继续攀升并在亚太区独占鳌头。不仅如此,和2000年12月的那次条长相比,我国大多数大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和固定收入等项的反映尤其良好,这几项的指数分别达到90.9、88.2和83.4,此外,就业情况方面的指数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1,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54.8。上述调查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既和众多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轨迹并不雷同,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从从1997年来,我国已经悄然步入培育内需之路并渐收成效。
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2001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4月份97.5的基础上,微降0.3点;同期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7点,比一季度降低了1.3点。这使得我国内部需求中的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相对平稳。6月份,上述两个指数双双平稳攀升。不仅如此,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结论是:外部需求中,外资流入的增加,内部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和公众预期的平稳乐观,构成了200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如果我们比照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我们很难说中国经济在衰退中,因为7%以上的数字已经十分骄人;如果我们比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井喷式”膨胀,则这种增长速率似乎低于公众所预期的。加上中国经济处于“过大关”的“尖峰时刻”,不能不依赖快速增长靠新成果化解旧。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度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同一条路,中国经济正拖曳着渐进体制改革的沉重包袱,艰难地爬坡,期待着击水三千里的驰骋,但路虽清晰行进却难,致使人们感觉到了“蓝灯区”的寒意。
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狭路相逢智者胜
预测之一:中国经济体制处于微妙的深层变革时期,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微妙地”平稳。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陷入大乱局,使得我国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局势,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调整也从1997年开始就悄然展开。大国经济的化,不可能完全沿袭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旧巢穴。故世界经济动荡不休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害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1)、“微妙”一词,于外部局势来说,是下半年世界经济能够多大程度上收拾乱局很微妙。据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林赛预测,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成长将趋近于零,三季度可能到达1%,四季度则有望进一步扬升至2%。另据联合国、OECD等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长约在1.7%-2%之间,稍高于上半年。而近日欧盟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们也对欧盟在下半年出现复苏充满信心,这也许是哀兵鼓勇之辞,但毕竟,世界经济增长陡然失速后,可能于下半年有所回稳,舒缓我国的外需氛围。(2)、“微妙”一词,于内部局势来说,是我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热宏观”上的“冷微观”十分微妙。高通货膨胀和双位数的增长,和基本无通货胀威胁的适度增长之间孰优孰劣还难下定论。总体,今年下半年对我国经济不利因素的要略大于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GDP增长幅度约在7.3%左右,比上半年约低0.6个百分点,全年增幅约为7.6%。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约6%左右,外资流入约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为什么公众和企业却普遍感觉中国经济在蓝灯区运行?甚至这种“冷”感觉让政府决策部门也产生了寒意?这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性的阶段,从中期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潜伏已久的战略性问题几乎已经开始要进行总决算了。
预测之二:和上半年的增长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中滑落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恰当背景。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平稳但稍有滑落。理由如下:一是下半年国际经济格局仍将基本维持旧观或回稳,但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和10年来新经济的超长景气相对应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能期望外部环境会出现一个意外的外部需求来刺激我国经济。去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47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急剧上升可能使GDP多增长0.3-0.5个百分点,因此资本内流的急增大致可以抵销外贸滑坡的。二是经济增长中,显性的不稳定因素基本消除,甚至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显性不确定因素,例如加大对外开放,国有改制、阶层稳定等,均已无大碍。而隐性的则又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是公众预期平稳依旧,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尽管繁荣,但却是市场自主性的内需启动,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就算十五计划末,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龙头的消费信贷达到2万亿,在整个贷款中的比重也不过10%。四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城镇就业状况的加速恶化和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等等,对GDP增长的负面扰动冲击不大。因此,有理由相信,2001年下半年,甚至在中期角度,中国经济都有可能在7%-8%的箱体内宽松运行,而不是紧运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迁时比较恰当的战略背景。
预测之三:和难以量化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至今我们也并不确知所谓“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度,对此宜冷静不宜热衷。这样的否定式预测也许经典预测相去最为遥远,但却值得警惕。下半年的两个外部提材,一是入世在即;二是申奥成功。入世冲击之所以量化,就在于其不仅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体制提出了新范式,更在于也许政府不能不经历痛苦的涅磐,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地,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国家统计统计局到经济专家们对“奥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也是千奇百怪,从拉动GDP的0.3%-1.0%等各种说法都有,这提醒我们对“奥运经济”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我们不妨简单剖析一下一则被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大小媒体,国内外众多网站争相传抄洋洋洒洒三万余言的所谓“奥运经济”,看看这种“奥运经济”类的研究东西是如何接近荒谬的。彼“专家”将“奥运经济”之显赫效果列项,我们也就不妨挑出若干显示“奥运经济”已有白热化趋势。(1)、所谓奥运会的“直接收入”,据说包括:电视转播权;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计划;中央和北京政府补贴;组委会赞助商等等。更据说国际奥委会与各大公司的签约已经到了2008年,(PTO)计划4年的合同金额为5~6 亿美元,北京将得到10亿美元左右的分成。按照1997-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各项收入比例一下北京举办奥运的收入,大约30亿美元。直接收入竟然包括了中央政府的补贴,既如此,岂非政府补贴越多,“奥运经济”就越富强?除了北京得到的10亿美元之外,另外20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2)、所谓奥运会的“间接收入”,据说汉城1988年奥运会收入比例,北京此项电视转播权总收入为54亿美元,450亿人民币。而此项“间接收入”岂非是所谓“直接收入”已经计算过?(3)所谓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及全国的派生收入”,据说包括了食宿、特种服务(指如饭店的总统包间,特种参观游览等)、观光等。据说估计在奥运会准备期7年当中,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 0亿美元,7年140亿美元左右,接近1300亿人民币。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50亿美元,相当于400亿人民币,仅仅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需求为1 700亿人民币!且不说特种服务按此种估算已经被包括在食宿和旅游观光中,也且不说对运动员和辅助人员的食宿是支出而不是收入,竟然“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旅游,50亿美元”?一般奥运会的运动员加辅助人员加记者充其量也就4-5万人,另外97万从何而来?住在何处(北京奥申委承诺了2万多个房间)?难道为其增设一次性宾馆?这97万又为什么将在北京化掉人均5000美元?
篇8
几乎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敢斩钉截铁地断言,2012年不会再出现一场全球经济的衰退。主流观点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前景明显比初秋时黯淡了许多。欧元区危机进一步恶化,目前已席卷意大利和西班牙,并来到了法国门前。其他发达经济体复苏疲弱依旧,而新兴市场也开始感受到经济放缓的压力。
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忧心忡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在今年9月份几次三番地警告称,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危险阶段”。3个月后,她在巴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些威胁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全球经济前景将更加糟糕,有些方面甚至比当初预想的还要糟糕很多” 。
在发达经济体对2012年越来越预期为“又一个失望之年”时,全球经济引擎随之转向新兴经济体。然而,即便像是金砖四国和迷雾四国,这些新兴经济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问题。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当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时,中国感受到了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放缓,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开始担心它们能否有能力在未来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贡献了全球40%的经济增长。该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表示:“难怪我们如此担心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
《福布斯》在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五大“黑天鹅”事件中,也将“中国GDP增速低于8.5%”排在首位。做出这样的预测主要是基于中国的制造业在11月份呈现放缓态势,官方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由10月份的 50.4降至49。该指数超过50意味着这个部门在发展,而低于50就表明该部门在收缩。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最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许意味着对经济减速感到担忧。而笼罩在欧洲的债务危机是造成这一减速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于它的制造业部门,当制造业发展放慢,经济也会随之减速。
“如果你认为2008年的情况已经很坏,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系好安全带吧。世界可能不会毁灭,但你的钱包将会缩水。”经济学家谢国忠发出这样的忠告。他认为,明年可能是近20年来形势最不稳定的一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如今正肆虐在欧洲,明年可能将一些相对稳定的主要新兴经济体拖下水。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大部分发展只是海市蜃楼,建基于西方国家不可持续的政府支持和新兴经济体的泡沫。明年,这两种支持因素都会消失,海市蜃楼将会彻底破灭。
当前,全球经济阴云密布,到处充满了风险。发达经济体要从2008至2009年的危机中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兴经济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持续型的增长,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在2010年的强劲复苏之后,2011年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至于明年能否拨云见日,谁也不能确定,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这个冬天会很冷?
岁末年初,犹如完成一场期末大考,各家机构纷纷撰文对明年的全球经济走势进行预测。
德意志银行全球研究主管大卫・傅克斯・蓝多研报指出,中美经济增长冲抵欧洲衰退拖累,预期全球经济明年续增3.5%。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2012年下半年增速约达9%;上调美国明年经济增速至2.3%,欧洲经济增速则降至0.4%。预计欧债危机将于明年出现转折点。当前,欧元区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关键在于意大利。此外,法国也会在2012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由于大选临近,二方面公众对其能否保持AAA评级持怀疑态度。美国经济在经历了今年上半年出人意料的疲软表现后,年底开始缓慢复苏,各项经济数据均有明显改善,特别是消费水平表现出惊人的恢复能力。谈到中国,蓝多尽管认为市场夸大了中国在房地产、银行和中小企业领域所包含的风险,但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会降至7%。
高盛在对明后两年的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2012年全球GDP增幅将放缓至3.4%,低于市场预期。欧元区将陷入衰退,但欧债危机不会蔓延至美国,明年美国的经济增速甚至有望加快。对于成长型经济体,即金砖四国和迷雾四国,高盛预计2012年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步伐也将放缓,除巴西外,其他几国的经济增幅都将低于预期。中国的经济增速保守估计约为8%,即可称之为软着陆的水平。报告称,全球经济将在2012年上半年触底后反弹,因此,2013年的经济形势较为乐观,GDP涨幅将达到4.1%。高盛认为,未来两年全球金融市场将经历更加剧烈的波动。预计明年一季度全球股市面临下滑风险,然而一旦出现任何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的迹象时就会快速反弹。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日前也表示,已将2012年中国实际GDP增长预测由10%下调至8.5%,并进一步预测2013年中国的GDP增长也将为8.5%。
招商银行在2012年中国经济及债市展望报告中,少见地用了“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等词汇描述明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报告显示,2012年的国际市场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欧债危机将在明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意大利会是焦点战役。美国经济表现虽然好于预期,但预计明年也将受到波及。招行分析,日元可能会成为明年非美货币中为数不多的坚挺货币之一。报告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2012年的中国经济,预计经济增速将延续放缓趋势,内需所受冲击远远小于外需,但类似2009年大规模的投资恐难以重启,未来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明年通胀前高后低,通胀下行趋势基本已能确定。
目前,各家机构对于中国2012年经济发展走势的看法存在分歧。GDP增速以8%为分界点,绝大部分国内机构及部分国外机构认为,明年中国GDP增速将为8%到9%;其它一些机构则相对悲观,认为明年中国GDP增速将低于8%。
美国太平洋投资公司PIMCO在最新的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当前的欧债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或将抑制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至7%左右,这将导致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在1%至1.5%之间,低于2011年2.5%的预期增幅。
日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也表示,从今年年底到明年的第一、二季度,中国的GDP增速将放缓,维持在7.5%左右,直到下半年才会回升至8%。“从各个方面而言,我们都明显感觉到,中国经济这个冬天会很冷”。
然而,即便是做出低于8%的GDP增速判断,绝大部分机构都不认为中国经济明年会实现“硬着陆”。
GDP增长,是否会在明年“失速”?
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2年《世界经济黄皮书》,预计2011年中国GDP增速约在9%至9.3%之间,2012年的经济增速将略有下降,维持在8.5%至9%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这样的预测,不少机构和专家质疑是否过于乐观。
中国政府连续7年将经济增速目标确定为8%左右,基于明年经济形势不够乐观,有观点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可能调低为7.4%至7.8%之间。花旗集团在其的2012年度展望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可能会将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中金公司也在新年展望报告中表示,“预计201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可能略微下调,比如7.5%。”然而,他们同时表示,外界无须担忧中国经济是否“失速”,实际上,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的GDP年均增速为7%。
按照惯例,每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会在当年3月份举行的全国两会上通过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至2011年,中国GDP的预期增长目标均为“8%左右”,而此前的2004年则为“7%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12.7%、14.2%、9.6%、9.2%和10.3%。2011年,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已从一季度的9.7%回落至三季度的9.1%,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9%。
“中国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其实是我们所期望的,但要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
对于明年的物价水平,部分专家表示,2012年的CPI预计将低于今年,至少明年上半年CPI会呈现下降趋势。明年下半年,由于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情形不明朗,因此物价走势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预估明年CPI涨幅控制目标会在4%左右。
得益于中国政府一系列抑制通胀的政策举措,11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2%。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年度物价涨幅控制目标为4%左右。基于此,各相关机构普遍预测中国2012年通胀控制目标在4%以内,其中,瑞银证券、中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预测为3.5%,招商证券和德意志银行对明年中国CPI涨幅预测较低,分别为2.7%和2.8%。
悲观情绪蔓延,“中国崩盘论”再起
目前,对于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和国内持续宏观调控双重影响下的中国市场,一种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这种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不看好的态度,不断升级演变,就诞生了“中国危机论”、“中国崩盘论”等。
一时间,各路学者甚至名嘴纷纷加入这支大军,其中,一个重量级的“中国崩溃论”者是成功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的“末日博士”鲁比尼。他看空中国的理由是,“中国内部到处充斥着在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的过量投资……那些光鲜靓丽却旅客寥寥的机场和高速列车,通往偏僻之地的高速公路,数千座高大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筑,空无一人的新城区,以及被迫关闭以避免引发全球价格下跌的崭新铝冶炼厂。”他认为,沿着这条投资导向的道路走下去,已经暴露出来的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产能饱和现象进一步恶化,并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无法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剧未来的经济放缓。鲁比尼预言,“中国经济大概会在2013年后遭遇一场‘硬着陆’”。此外,一些西方投资界人士甚至认为,中国正在卷入一场经济风暴,中国经济的泡沫一旦破裂,情况将比迪拜糟糕1000倍。
对此,部分中国学者同样表现出十分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十年的最低点。随着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及楼市红利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三大动力的逐渐消退,中国经济将进入“增长的黄昏”。预计2011年GDP增速为9%,2012年降至8%,2013年继续下行至7%甚至更低,未来中国经济衰退将难以避免。多年来,中国把大量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表面上看取得了“光荣的GDP”,实际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
篇9
[关键词]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纠纷;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90-02
一、视频分享网站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视频分享网站的运营模式大致是:视频分享网站提供网络信息分享平台,用于上传和下载视频;网络用户将视频上传到这个平台里共享与交流;广告商提供广告资源;视频观众在线观看视频或者通过应用网站的专门程序将视频下载观看。视频分享网站通过视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和下载获得高访问量、提高点击率由此来赚取广告费用。
2007年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纠纷开始在我国出现,此后,案件数量持续快速上升。
二、诉讼败局原因分析
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2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供服务对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1)明确标示该信息存储空间是为服务对象所提供,并公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联系人、网络地址;(2)未改变服务对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3)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4)未从服务对象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5)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删除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在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纠纷中,视频分享网站败诉率惊人,结合《条例》22条之规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改变”上传作品的认定
对于《条例》第22条第2款规定的“改变”,每个法院作出不同的法律解释。在慈文公司诉我乐网案中,法院表示原告的证据仅能证明涉案作品的片头前屏幕上显示了“”的标志,并没有证据证明该公司改变了涉案作品的内容,判定我乐网未改变上传作品。而在华夏树人公司诉优酷网的案例中,涉案的三个电子出版物的播放中,播放屏幕右上角均显示了“优酷网”三个字的标记,视频播放前有一小段优酷网自行添加的“优酷网”黑屏。法院认为上述标识具有指示视频文件来源的作用,由此判定优酷网改变了上传的电子出版物。法院对此项规定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视频分享网站败诉风险的增加。
(二)“明知或应知”的认定
《条例》第22条第3款规定的“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其实质含义可以等同于主观明知或应知。
1.如果视频分享网站提供的流行音乐、电影和电视作品侵权,则可认定网站对此主观上明知或应知。比如在北京新传在线公司就土豆网未经其许可播放其独享传播权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一事诉上海土豆网公司一案中,法院认为,拍摄电影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耗费巨大,这决定了电影的相关权利人一般不会免费在网络上公布其作品,也不可能授权提供他人免费的网络视频来源。《疯狂的石头》是较热门的影片,被告应当认识到必然存在版权问题。
2.如果权利人已通知视频分享网站删除侵权视频,网站未在合理期限内采取措施,应认定其主观上明知或应知。在北京佳韵社文化传播公司就侵犯著作财产权一事诉广州千钧网络科技公司与北京我乐信息科技公司案中,被告于2008年4月18日收到原告在4月16日发出的通知,要求被告删除被侵权作品。但被告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停止侵权行为,而是放任侵权行为延续到5月13日。据此,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不符合法定免责条件,应承担侵权责任。
3.如果视频分享网站“未公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联系人、网络地址”,应认定其主观上明知或应知。目前,绝大多数视频分享网站都符合此项免责条件。网站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联系人和网络地址予以公开。
(三)“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认定
对是否“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判断,要看网站获取的利益与侵权行为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视频分享网站通常依赖于免费的流媒体视频服务吸引广告投资中获利。以慈文公司诉我乐网案为例,尽管网站在涉案作品旁边显示了一则广告,但并不能就认定我乐网直接从侵权行为中获利,因为被告的广告收入往往是由广告商预先支付的,与涉案作品存在与否没有直接联系,且原告也未能提出相反证据,因此只凭广告收入是不能认定我乐网从侵权视频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是否通过侵权视频“吸引”了消费者要综合考虑侵权视频页面与其他网页上的广告数量差距、点击数量差距、广告收入与视频文件的关系等,如果侵权视频存在明显收益优势,则该差距很可能就是“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
三、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从法律层面看
通过立法对视频分享网站行为进行规制。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视频分享网站不经著作权人授权便擅自上传他人作品,或者非法侵入他人服务器,占用和使用他人网络资源。这些行为不仅对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很大侵害,而且严重影响了网站盈利模式的形成和传统电视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规制视频网站的行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视频分享网站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会受到很严重的惩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甚至造成其所运营的公司破产,所以纠纷很少。
(二)从视频分享网站自身看
1.视频网站应完善其经营模式。美国的视频分享网站出现较早,且上传的视频多为网络用户原创,而我国的用户原创视频很少。CNNIC指出,由于各大视频网站需要靠质量更好的视频内容来获得高访问量以赚取广告费用,致使获取网络视频版权的价格大大提高,加大了运营成本;而网站的广告收益较低,其他盈利模式短期内无法培养成熟,所以整个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在此类著作权侵权纠纷中,我国法院判处的赔偿金额较低,比起花费高价去获得版权人的授权,视频分享网站宁可冒侵权风险。所以,视频分享网站应完善自身经营模式,探索新的盈利方式以获得发展。除传统的广告收益外,还可以在法律框架内开通一些收费娱乐服务,以减少来自著作权领域的法律风险,既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又可为自己带来收益。
2.视频网站应承担相应的注意义务。视频分享网站都会对自己的网站进行布局规划,对上传至本网站的视频进行分类,归人到相应的栏目下。大多数情况下,视频网站会区别开原创视频和非原创视频。视频网站靠影视作品吸引用户,也理应对用户分享的视频承担合理的注意义务,及时发现著作权问题。比如院线最新上映的电影,正常情况下制作方是不会提供免费在线播放的,因为这必然会导致其票房收入的巨大损失,此时视频分享网站应当意识到必然存在著作权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实现对该作品著作权的保护。
(三)使用技术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技术研究,使用技术手段,可以促进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技术保护措施主要有:通过采用访问控制技术如“口令”、“身份验证”等来加强客户端的数据访问管理,保护网络的知识产权;利用加密、防火墙及其他计算机安全技术,保护网络信息资源,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赋予不同用户不同权限,用户按其权限访问不同的信息资源,防止非法用户入侵,避免知识产权遭到盗用。知识产权人可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电子认证技术,包括电子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控制他人访问的技术,可以采取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技术措施;网络追踪系统等。
(四)建立共享管理体制
许多国家设有集体管理组织,通常这些组织可以代表著作权人行使某些权利,我国在2004年也根据《著作权法》制定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并于2005年3月1日施行。建立共享协调机构,可以便于著作权人和相关权利人行使权利,便于使用者使用作品,同时在著作权纠纷发生时可以及时进行沟通调解,协商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诉讼的发生。
篇10
【关键词】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 大宗商品价格 国际金融
【中图分类号】F113
一、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挑战
(一)全球经济在现有基础上将略有增强
2016年,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乱中有变。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意大利修宪公投被否等“黑天鹅”事件相继发生。诸多重大风险事件频出,令全球经济发展环境脆弱。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低速且不稳定,增长动力不足,国际贸易继续低迷,跨国投资再度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增大,经济下行压力和不确定性增强,整体增速不及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低于2015年的3.2%。这一增速不仅低于1980~2015年的历史均值3.5%,还低于2008~2015年的危机均值3.3%。
展望2017年,世界济将受到一系列趋势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加快,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延续温和复苏趋势,亚太新兴经济体将保持较高增速,继续成为全球增长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不确定事件、不可预见风险的挑战复杂严峻,特朗普政府正式执政后美国经济政策如何调整、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溢出效应、英国“脱欧”谈判及欧洲多国大选的潜在政治风险、逆全球化思潮发展对贸易投资的干扰等,都可能制约世界经济加速的力度。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将导致世界经济环境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可以期望,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有所加快。总体上,主要经济体仍处于货币宽松状态,财政政策也有望在推动增长中发力。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提高到3.4%;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8%,新兴经济体增长4.6%,均比2016年略有提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6年11月28日半年度经济报告称,2016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9%,低于2015年的3.1%,但同时调升2017年预测值,认为2017年全球经济会出现适度反弹,增长率将为3.3%。当然,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下,现有的预测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低迷尚难改观
自2012年以来,国际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需求疲弱背景下,国际贸易增长已经连续多年低于经济增长。贸易放缓的范围广泛,对外贸易下降成为全球性现象。2016年世界贸易延续下滑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预计,2016年世界贸易量增速只有1.7%,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是全球贸易增幅连续五年低于经济增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少,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有所减弱。WTO预计,2017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1.8%~3.1%。这是WTO首次提出区间预测,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贸易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大。
导致世界贸易持续乏力的成因复杂。经济增长乏力、全球需求疲软对贸易放缓有着重大影响。近年贸易量急剧下降中的约3/4是因为经济活动疲软,在经济低增长下,全球需求增长有限,特别是投资不振,使贸易缺乏增长动能。全球价值链扩张的调整也影响了贸易增长。随着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调整,跨国生产重新分布与调整,导致跨境分散生产减速。传统的消费大国尤其是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部分进口商品和生产环节被国内生产替代。部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出于贴近市场、降低成本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将一些高附加值生产环节重新转移回国。此外,世界经济增长正逐渐以制造业增长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增长为主、贸易放开停滞不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也抑制了贸易增长。除非实现经济增长和投资回升,否则贸易增长可能将继续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