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创新模式;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1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概述

1.1 创新模式的含义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指的是利用新近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来创新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的管理模式,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及成本等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以此来实现管理目标,保证工程质量。

1.2 创新模式的作用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近年来,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工程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采用先进的创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主要发展方向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五大任务,到“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政府规划和经济发展来看,2016 年建筑市场仍然是机遇与挑鸩⒋妗O秩缃窠ㄖ行业很多方面都在进行改革,来适应转瞬即逝、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和销售导向正在逐渐转变成更深层次的人文导向、成本导向和市场导向。

2.1 明确市场定位

建筑企业应做到统筹安排,坚持将大型公建、城市综合体、地下管廊、超高层等高端项目作为市场营销主攻目标,牢牢把握国家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政策机遇,提升市场拓展质效。

2.2 整合营销资源

落实“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理念,切实增强换位思考和服务意识,坚持“以现场赢市场”,与合作良好的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试点分公司实施模拟实体化运作,根据模拟结果,今后将把其他分公司也进行实体化运作,大力给予资金等支持,切实提升分公司主动营销的积极性,加大外埠区域市场营销力度。

2.3 锤炼营销能力

建筑业要继续完善营销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特别是项目经理拓展市场的能动性,推动营销阵线前移,项目提前介入技术方案编制和组价,加强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培训与转化应用,强练内功,不断提高投标报价水平。我们要采取引进创新、模仿创新等创新方式,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不断改革创新。

3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具体应用及发展趋势

3.1管理观念创新

改革创新,观念先行,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首先要对管理观念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当积极树立并创新市场观念,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和评估建筑市场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以此为导向开展工程管理工作;(2)人本化观念。虽然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和环节众多,但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管理,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人本化管理观念,站在施工人员的角度去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落实,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3)绿色化观念。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建筑工程来说,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扬尘等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应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树立绿色化观念,加强绿色施工管理,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精益化观念。传统建筑企业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过于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在应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树立精益化管理观念,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以此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善经济效益。

3.2管理体制创新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来说,管理体制的建立就是“规矩”,通过管理体制的建立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效落实,因此在应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创新管理体制【3】。建筑企业应当适应市场化发展趋势,以建筑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合理创新管理体制。例如,对于一些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来说,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印度刚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于一些小型的建筑项目来说,建筑企业则可以将管理任务分配给施工单位即可。除了总体的管理规划外,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还体现在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方面没需要明确内部责任体制,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制度、法人制度,明确相关责任,提升独立法人地位,以此来强化建筑工程管理。

3.3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模式的关键所在,不同的管理内容有着不同的特点,企业需要结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择管理方法:(1)技术管理方法创新。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员灵活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这就需要加强技术管理。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培训和技术考核工作,建立技术监督体系,制定科学的施工技术方案,并引入先进的施工设备,全面加强技术管理方法的创新;(2)成本管理方法创新。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各项工作息息相关,加强成本管理至关重要。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应当加强成本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接,促进信息流通,加强成本控制;(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创新。建筑企业应当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合理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管理能效。

3.4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理念的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要想做好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陋习,创立全新的管理思路,充分的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其创新的意识,真正的实现多劳多得;其次要强化品牌战略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做好内部管理的同时积极地开拓外部的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健全成本的管理理念,并加强质量管理的观念,不断的增加员工的创造性,建立以人为本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总之,建筑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筑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分析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连勇.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2:54-55.

[2]陈曦.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5:240.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市场;发展规律;创新管理;

一、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行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型产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前期规划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管理等各个复杂的方面,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创新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和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性发展进行探讨,是摆在现代建筑企业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模式应用于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创新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要求建筑企业管理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新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施工企业与建筑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创新的理念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将各种影响施工管理进程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初始阶段。

(二)时代环境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根据宏观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加强了对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开发力度,为建筑工程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政策调控下的建筑行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就要求承接项目企业的相关实力和资质与之匹配,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筑企业只有占据管理创新的优势地位,才能提高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辅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筑行业内部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建筑行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性产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市场管理涉及国家宏观调控、人为导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无法以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普遍规律对其进行妥善处理。针对市场经济洪流席卷下的建筑市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创新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新规律,在逐渐完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整个建筑市场的长足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有建筑市场并未完全建立起体系化的制度规范系统,建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为和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手段,以创新来应对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市场中获取项目,在市场中运作项目,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进入到下一轮激烈的竞争中。市场的动态化和多变性,决定了只有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获得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实践科学管理的需要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必然需要依托先进科学的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将逐渐完善的科学管理理念逐渐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转化为企业实际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达到促进建筑行业各方面竞争实力的有效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建筑行业科学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也随之登上了一个台阶,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已经具备相当的可行性,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只有在各要素高效有序地互相作用下,生产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来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下,不仅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更是要以优厚的条件吸引生产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即劳动者。只有集合了优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操作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发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模式改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走向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道路,制约了企业管理方式的盲目改革。

(四)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符合提升企业品牌效益的需要

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提高企业的文化及品牌效应的需求。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效应是企业对外宣传策略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综合实力过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做到迅速准确地明晰自身的市场定位、即时更新企业血液,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要求。在激烈竞争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往往能够使企业的品牌效应深入人心,消费者争相称赞的口碑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需要管理层给予高度重视,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创新型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不要拘泥于现有方案或从前的成功经验,而是不断从实际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施工管理方案,使之在遵循创新原则的前提下,符合时代的需要。

(二)管理体制创新

1、通过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项目经理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要依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经理部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法人的财产,就构成不了企业法人。这样项目经理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承担法人责任。

2、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形成来自所有者(对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来说,企业就是所有人)的激励和约束,因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是企业出资来形成的,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控股公司的意志。控股公司的意志是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追求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尽量规避市场风险。

3、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并行,具体可以表现在工程项目的考核工作上:根据项目工程承包合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及竣工的考核工作体系,对于既定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切实实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了庞大建筑工程责任的具体化落实,有利于企业监督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具体来说,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技术创新就是利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型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体员工中的比例,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素质和科技含量。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存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转型期,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更是要迎难而上,在整个项目工程中切实有效贯彻创新思维方式和管理办法,确保企业实现长足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0,29(15):47-47.

[2] 陈磊.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的构建[J].世界家苑,2011,(10):78.

[3] 谭雪峰,盖波.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J].城市建设,2010,(32):35-36.

篇3

关键词:供应链 建筑项目 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35-02

1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条件分析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在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同时,也加快了管理创新的步伐, 特别是企业已意识到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随着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具有了一些的有利条件。

1.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资集中管理体制

这对规范采购、供应管理行为,降低工程采购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了物流一体化试点工作,建立“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为建立企业现代物流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培养与造就了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物资人才队伍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 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和锻炼, 施工企业已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业务和思想素质比较高的物资供应队伍,为创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1.3形成了集中批量采购优势和资源优势

工程项目采购资金、储备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具有良好的资金支付能力。在长期的采购、供应活动中,与国内的设备、材料供应商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货源基地。

1.4具备了一定的仓储配送设施

企业拥有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等储运设施以及送货线路,为开展现代物流业务提供了良好条件。

2基于供应链的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

物资采购是项目物资供应的基础。采购管理是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采购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是做好物资供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材料成本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利润。 强化物资采购管理, 把好材料采购价格关,最大限度地降低进料成本,是目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需要有高质量的施工组织管理和材料组织管理。 在整个工程管理中,严格而有效的材料组织工作,特别是主要原材料的采购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竣工期的关键。实行原材料的供应链采购与传统的采购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变化:

2.1为订单采购而不是为库存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以工程订单驱动方式进行, 工程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作业计划。在这种订单驭动模式下整条供应链可准确响应客户需求,降低库存成本, 提高原材料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2从单一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换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对工程采购需求不能及时响应,产品质量控制多为事后把关,不能在线控制,这些不足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无法实现同步运作。工程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有效利用了企业外部资源, 推动企业从内部资源集成走向外部资源集成。

2.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换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买卖双方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而是一条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 供应商与工程施工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 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供应链管理下工程施工企业与重要供应商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是 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企业合作伙伴之间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共同努力解决共同问题,实现共同目标,这种关系的着眼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供需双方都能较清楚地知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向和趋势, 可更好地相互协调,降低成本,减少各环节的延迟时间。

3供应链模式下的建筑项目采购组织结构重组

为了更好地实行供应链采购,传统采购部门必须实行重组,以建立一体化供应链。

3.1成立独立的采购部门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自身的情况,重新设计和调整企业的采购组织,使采购组织设置更完善和合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其具体构想如下:继续延用分散的采购组织结构,各项目经理对其采购后果负责,但将采购职能从物资机电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采购部,部门经理直接向项目经理汇报。将服务型物资的采购从办公室划分出来,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的主要职能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对于施工企业的采购部门,其主要职能是:

(1)负责所有物资的采购,包括生产型物资、资本型物资,以及保证日常办公需要的各种服务型物资。

(2) 制定采购制度、 采购计划, 设计合理的 采购业务流程。

(3)控制和保证采购流程的实施,保证采购质量和交货周期能够满足公司生产和市场的需要。

(4)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控制并保证采购价格优势。

3.2采购部门的岗位设置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所需的材料种类多,专业性强,因此,可根据采购的物品类别设置采购人员。具体可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消耗性材料、办公设备和零部件四个部分,不同的材料由不同的采购人员进行购买。

4采购业务流程再造

采购业务流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造,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及时性。

(1)改变过去任何单据都要经过项目经理批准的程序,根据采购物品的不同设定采购审批权限。把采购次数少、但价值高的物品,交给项目 经理负责审批,反之将采购次数频繁、但价值不高的物品,交给采购部门主管审批,同时,也留给基层采购人员一定的采购权限。 这可以与采购成本控制中的ABC分类保持一致。

(2)改变过去任何物品均经过先入库,再出库的程序,物资到货后,可以直接送到施工现场的,由监理人员、项目部质检人员、仓库保管员共同检验,合格后,直接送到施工现场,仓库保管员现场履行入库、出库手续,降低了材料周转费用以及库存费用;其它物品则由项目 部质检人员检验合格后,送至仓库保管。

(3)再造后的采购业务流程完善了供应商管理体系, 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册,采购人员在选择供应商时只需从合格供方名册中选出相应的供应商,然后根据采购物品的数量、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询价即可,减少了议价环节,大大降低了采购周期。

(4)将采购职能从物资管理部门离出来,采购管理和仓储管理分开,利于监督,减少了采购环节中避免了企业资产的流失,灰色采购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购质量。

5建筑项目的准时化采购

在物料的需求预测以及采购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施工的变更导致物料需求的增加, 交通事故导致物料供应的延迟, 原材料上涨导致物料价格的上涨等等。如果这些信息没能及时传递给对方, 就会影响施工进度和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运作。 因此设计一个适合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流的关键。

现在运用电脑来处理各种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必备手段, 但却很少有企业把采购管理信息的处理纳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采购信息处理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央服务器连接。 具体流程如下:

(1)中央服务器为采购管理子系统提供物料需求信息和库存信息

(2)采购管理子系统将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 分析、处理,根据物料情况数据库和供应商数据库, 生成对供应商的联系单, 联系单中包含有物料需求情况、 参考价格、 供货要求等信息。

(3)供应商将处理联系单, 并回复一个联系单。 回复联系单中包含预备供货信息、供货价格等信息。

(4)回复联系单中内容被确认后, 将信息传送到中央服务器再转送到各相关部门, 由相关部门提出意见。

(5)意见被汇总到中央服务器, 传送到采购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系统生成联系单发给供货商。

如此往复, 直至采购过程完成为止。当采购完成时, 系统将把采购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汇总储存于供应商情况数据库中, 同时根据交易物料情况更新物料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吕彬丽,高英.供应链条件F库存管理模式变迁[J].电子商务世界,2005(4).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创新模式;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工程管理最早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指由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者、实施者等专业技术人员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以共同完成建筑工程项目为目的,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重要。工程管理旨在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计划、施工、验收等环节提供全面的控制、监督和协调,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高效的进行。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数量的增长规模非常庞大,又因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时效性,所以,在具体的建筑项目工程中,建筑项目管理者更多的倾向于建筑工程的时效性,而忽略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等一系列问题。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问题

导致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方式的问题。许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所使用的管理方式都是传统的、不科学的,没有保持与时俱进,学习使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等一系列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关系到其管理效果。据资料显示,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不够重视,使得豆腐渣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和)发生。对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加强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的进行相关宣传,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团队中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材料、设备的管理方式

现代的建筑工程一般都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体系,其材料的种类、数量,设备的购买、租赁等相关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设备的费用成本居高不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应该加强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对材料从采购、进库、出库、使用情况等各个相关环节进行严格的检验、记录、及时盘存等工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应该注重岗前培训,提高员工的使用效率和对设备的维护意识。

(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施工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主要是对建筑工程中项目的施工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其管理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是随着其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问题的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对项目实施施工的管理没有与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现象问题进行无缝化处理,不能够及时应对突发问题,管理效率也就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模式应用及发展

(一)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其科学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都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处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这对于现场管理来说,是管理人员最应该具备的。创新管理模式可以不拘泥于现有的管理思想方法,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强有关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学习,适当的借助一些成功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筑工程项目案例来丰富自己的创新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来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其管理效率,保障工程质量。

(二)创新管理模式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工程体系,其组织结构也会相对复杂。在创新管理模式下,就需要对其组织结构进行完善,确保每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融洽。首先,应该注意,施工管理部门与实际施工部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保证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对一些效率不高的部门应该进行整顿,适当精简或是进行重新组合,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最后,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部门的级别和其职责的重要性进行相关的编排,重点管理。

(三)创新并发展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理念

首先,对于创新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理念,工程管理人员首先应该领悟创新的本质,创新既来源于生活,又新于生活。其次,工程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只有加强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才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探索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最后,创新管理模式也需要相关领导部门给予支持和配合,在创新管理工作中提供一些好的环境。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在工作中敢于创新,才能在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实行全方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工程质量管理涉及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包括工程施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工程完成后的质量验收等。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认识和全局性的把握。首先,在建筑工程开始前,应该注重相关的预防工作,适当的调整工程管理策略;其次,在工程施工的整个环节中,应该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质量、进度、安全、设备使用情况等方面,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管理、监督,确保工程进度按计划顺利的执行,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中应该及时有效的对现场安全、质量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解决,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准则,提高随机应变能力,不能完全死板硬套的按照建筑工程项目计划执行;最后,在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的过程中,应该制定科学全面的方案,可以采取以工程管理人员为主体的验收方法,如,分小组进行考察、讨论、审核等,也可以采取体验者为主的验收方法,如,对体验者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其结果进行审核。

结论

工程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行业的核心,工程质量管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而创新模式为工程管理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思想方法,对于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也就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是其更好发展的奠基石。本文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出发,对于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对提高建筑工程的竞争力、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曦建.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05)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师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性以及技术性的保障,同时还有节约成本,保证工程进度的作用。因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也要随之进行创新,只有实现创新模式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才能使建筑工程管理适应现在的建筑施工工作。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原则

如今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大多应用的还是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还未完成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种情况不但不会促进社会进步,还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时要即时的把握好建筑市场的特点,认真分析建筑行业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等,及时对相应问题进行管理模式的整改,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构建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需要

建筑行业有着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特点,在建筑市场的发展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得建筑市场的发展无法按照一般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其市场极易受到政府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成为了完善建筑市场的必要手段,并且建筑工程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脚步。

2.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

建筑企业的建筑改造工程就是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将先进的科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因此企业要重视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对其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造,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增强竞争力。

3.优化配置建筑资源的需要

创新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做到施工人员的合理分配与管理,并且可以指定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管理的创新模式还能优化员工的薪资等调配,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让其在进行工作分配是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对于施工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

1.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的创建主要依靠于企业整个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在建立创新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识,用创新的管理模式来提高企业整个系统的管理模式,然后将建筑市场中各方面的实际要求为基础,全面的建设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同时企业领导还要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长期性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要将工程管理的创新提升到整个企业发展的高度。

2.创新企业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主要部分就是企业的制度。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虽然建筑的投资、施工工期与工程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企业、施工人员与整个工程之间并没有相应的责任制度,因此常常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问题出现后难以进行协调,相应制度的约束力度也远远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因此在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时,必须要弥补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首先,要明确整个工程各方面的责任分配,严格制定合理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产权。其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明确产权界限。最后,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控股程度,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利润,还有有效的避免市场风险的影响。在施工合同期内,齐腰还要加强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监督,避免建筑工程管理风险。

3.创新约束与激励模式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其运作应该呈良性,而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做好建筑工程呈中的协调和调控工作,而建立完善而且合适的约束与激励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约束和激励制度的施行主要依靠于考核制度,通过对建筑工程中各项目的工期、质量以及盈利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按时完成工程合同规定的内容或者超额盈利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责任心。对于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或延误工期的现象要对其负责人进行相应的惩罚处理。另外,在考核制度过程中,对于施工的施工、竣工以及最后的审计工作也是另一种监督,也有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4.创新技术管理

创新技术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之一,管理部门的技术创新指的是将最新的管理知识技术以及设备引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创新模式来提高施工质量。其中知识技术的引用主要是对人才的培养,企业要自主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保证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根据实际市场的需要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技术研发,或者与其它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保证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能够稳步的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设备的引用,主要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普及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的方面较广,数据信息复杂,因此需要大量的信息进行储备分析。而信息化技术正好满足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需要,并能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也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建筑企业要尊重人才,加强人才的培养,争取让整个企业的员工都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与操作技术。

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也比较多,如施工工具、施工用电对施工人员安全的威胁以及高空作业时的危险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安全,对于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也有一定的保证。在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时首先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施工图纸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一些相应的注意事项和管理措施。在加强安全技术的完善与安全警示工作的同时,还加强对施工人员现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培训,让其在出现突发状况后可以进行最为有效的处理。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即时的掌握施工动态的监督,对于一些违规的动作进行纠正。

6.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招收施工人员时,要优先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并且在施工前要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与其工作相关的专业培训,并让其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也有利于整个施工过程安全有序的进行,因为工程管理人员对于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相应的知识技术与法律法规都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整个工程都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并且,工程管理人员对于施工各个环节都会参与,不仅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必要的时候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其中在管理人员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后,还要定期的对其进行培训,以免与最新的知识技术脱节。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其面临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工程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邸书风.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36):55-56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

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在激烈的竞争巩固自身的地位。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用的重视,提升功臣管理水平。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一)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正朝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不高仍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严重落后于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二)建筑工程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素质不高

第一,大多数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负责人都是企业内部的各级领导,为了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升项目效益,这些管理者经常要求施工人员延长作业时间,甚至在一些不符合施工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施工人员冒着危险进行作业。

第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对象方面,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中通常涉及大量的施工人员,而这些施工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人是外出打工的农民,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安全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短时间内很难对他们形成影响。

第三,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管理对象,施工的基本条件还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工程建设成本也将大部分投入在这沙子、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上,在各国的建筑工程材料耗费中我国居首,材料浪费和材料质量不合格是造成我国建筑工程材料耗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工程施工,必要的工程施工时间是所有工程有效建设的保证。实践中有些建筑工程需要较长的施工周期,并且采用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设备较多且复杂,同时还有众多的施工环节还存在于建筑工程施工之中,所以完善的施工管理对这些工程显得尤为必要。可现阶段的施工单位却没有形成对项目施工过程管理的充分重视,存在施工技术支持不到位、施工环节衔接不到位的问题,还有一些工程施工中还存在重复作业现象[1]。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需要。创新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逐步确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而适应竞争要求。第二,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进步的动力,企业要想与市场发展同步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创新贯穿于管理互动的始终。第三,创新是科学理论的要求。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日益完善的科学管理理论,并通过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本质要求。施工单位只有依据施工项目的具体内容创新管理手段,才能将日新月异的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2]。

三、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管理体制的创新

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建筑市场发展实际。若果建筑企业中标的建筑项目规模较大,就应当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管理部门管理、组织项目建设。可采用项目的评价和监督有建筑企业负责,资源的投入和施工管理由分公司依照协议进行的模式,这样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对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实现建筑企业对资金的强有力控制。并且保证项目资金委派管理的有效实施,为资金管理负责人独立行使责任提供保障。同时严格管理和审查财务的支出,对资金的预算工作进行强化,实现资金的合理应用,对招待费用等非必要支出进行严格审批,从源头上避免浪费,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二)观念的创新

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更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建筑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是具备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建筑项目管理责任也由其承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的观念会随着企业管理者观念的创新而发生积极地改变,创新的氛围会应当到企业的每一个人,进而为创新观念的树立创造良好的条件。项目管理人员对项要实现目多重目标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才能保证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只有对目标管理进行强化,对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成本目标进行合理的确定,施工企业才能有效履行同建筑企业签订的合同,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和进步。施工单位对目标值进行确定时,不可能将每个目标都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只能对三个目标的综合达到最满意。对每个目标进行确定时,应当对其他目标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分析比较目标内容的各个方面,做到每个目标的相对最优。通过目标的设置促进工程水平的有效提升,及提升了项目的社会效益,也提上了项目的经济效益[3]。

(三)技术的创新

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与施工管理的创新息息相关,项目部是施工企业形象的缩影,是企业实力的集中体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都有赖于此,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使得项目施工管理才能经久不衰。通过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和新经营管理模式的施行扩大市场占有率是技术创新的实质。通过有效培养技术与经济复合型人才、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技术复合型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全面提升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引进的方式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应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施工单位应当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引入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促进建筑行业整体科技含量和技术素质的有效提升。科学设置组织结构中科技人员的比例,重点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选拔和培养,通过在重大工程课题的开发和研究锻炼他们,最终实现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

对国内外的优质大型企业进行了解不难发现,企业要想由小变大、稳固发展,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企业文化通过创新获得生命力,而企业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有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前进。创新企业文化应当从以下两点出发:首先,创新企业的价值观;其次,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进行建立健全。在企业精神的指引下,传播机制、激励机制、目标机制等创新机制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创新进行不断地推动。企业应当对国内外的技术和市场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机协同企业内外的各项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创新机制进行实施转换。同时还应当从企业的特点出发,通过对从国家创新体系获得的创新资源的应用,帮助企业自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有效应用创新模式,才能保证企业能够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本文研究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创新模式的应用策略。但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通过创新模式的有效应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璐. 解析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J]. 科技与创新,2014,(10):84-85.

篇7

Abstract: With the interaction I effects and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knowledge sharing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designs a two-stage teaching model with advanced community a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The first stage is the pan-community learning for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as the main behavior of supply chain and its management theory teaching.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second-order community learning form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teaching.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clears the teaching idea, the frame,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 and the teaching aspect and the process. It also gives the advice of model practic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l; community;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MOOC

?S着产品同质化和消费者诉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已从内部转向外部一体化角逐,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固此,人才市场对于职业者是否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为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顺应需求,我国各大高校开始深化教学改革,实践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技能和素养[1]。

由此,近年来关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课题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李君[2]从现阶段供应链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情境教学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法。杨剑锋[3]分析ERP沙盘模拟对供应链管理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模式等,并就其实施提出建议。潘恒和黎青松[4]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设计出适合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封俊丽[5]则将生命周期理论与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探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设计问题。李建颖[6]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啤酒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进。以上研究主要提出或优化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某一具体教学方法或课程内容,呈分散状态,未曾构建具有整体性的课程教学框架或模式。齐军领[7]的文献弥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其根据供应链运作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框架,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然而,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设置整体的教学结构和章节内容,并未涉及到与教学方式相关的教学模式,更未能从学生出发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关键。在实际运作中,企业要求供应链管理应用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目前,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能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和创新能力,规避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所出现的单向授课缺乏启发式、体验感等缺点[8-9]。续润华[10]亦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应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培养个体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态度。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化发展,学生的搜索能力加强,信息可得率变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交流、分享和学习需求[11]。例如微信朋友圈、知乎、WIKI等社群作为新型的学习场所引起一股追捧狂潮。从学习者个体出发,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社群环境中,个体/社群之间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并由此产生一种正向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促进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有效构建新知识。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不少学者已对社群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梁展锋[12]将微课与微信结合,构建适用于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生活的移动社群教学形式。陈磊等[13]则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普通微信账号等建立相应的在线教学型社群。以新浪“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对学生的参与数量、参与深度等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内容与深度均有相应提升,能激发实习者自主求知热情,实习效果较好[14]。

因此,针对已有研究的欠缺及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与理论性均很强的特点,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设计以进阶社群为知识构造场所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以个体为中心的一阶社群和以社群为中心的二阶社群教学阶段,并明确了进阶社群的教学理念、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环节与流程等,最后给出了模式实践的建议。期望为高校构建、??施供应链管理课程社群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或为其他也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提供帮助。

1 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主要研究供应链构建与优化、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规划、运作与管理等基本规律、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较强,要求学生能掌握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战略方法,且具备供应链设计、构建、协同规划等问题的解决能力。固此在教学中,需从理论渗透、强化操作的角度出发,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而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特征,本文将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利用学以致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篇幅有限,部分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不做罗列,仅列举主要的教学和实践内容,详见表1。

2 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结合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将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程序共四方面来阐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15]。

2.1 基于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其认为知识构造和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主动的过程,并非教授者向学习者传授的过程,教学只是一个手段,学习的真正内化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吸收,从而构建出更具有个人特征的学问[16]。其次,知识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信息、文字等的表征,更不是只有唯一的标准,而是在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对其的个体理解或形成私人技能。

社群是基于某种需求、特点而形成具有边界性的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其可表现在地区、领域上,亦可为虚拟、抽象的空间里。在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社群会产生独有的社群精神、感情和文化。同时,社群文化等对个体亦会造成影响和产生作用,促使个体向某个方向发展。

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群中个体认知有差异的特点,而被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群体间通过相互分享和作用,实现个体知识建构的修正、完善和巩固。因此,群体的认知、社群的氛围和文化等外部环境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自主学习、社群互动、个体分享等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内化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库存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等内容,构建个人知识。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供应链课程教学里的主导者,教师作为个体、社群导师的身份出现,课堂教学结构由教―练―评的直向模式转变为学―享―导的融合模式,学生学习活动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是与社群内个体或社群与社群间的互动、分享而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以上教学理念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享等教学活动,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达到能构建个体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2.2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框架。根据上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本文从个体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出发,利用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进阶的个体―社群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包括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两个阶段的教学形式。具体的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模式中,学习过程被分为两个阶段: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一阶社群学习阶段主要是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是围绕学生个体,由班级、微信朋友圈、QQ群等所组成的泛社群形式。学生通过泛社群与其他同学、朋友等相互交流,探讨课本、MOOC或WIKI上的知识,在各类情景中建构各自的意义。二阶社群学习阶段则是针对课程后期的实践教学而开展的,是在泛社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群域和边界的精社群形式。其由班级学生自行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群内个体产生交互作用,形成社群知识结构、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模式。其次,社群间通过观察、会话、定期交流等方式,产生交互影响,在同化或顺应社群外部情景的过程中,促使社群对知识的意义重新建构或完善,并用于其实践项目中。最后,在考核期中,各个社群展示其意义建构下的实践成果。

2.3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教学对象和实现条件。在一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堂的课本知识、MOOC课程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且学生个体作为教学行为主体的基本单位。个体通过与班级其他个体、朋友、知乎好友等建立起的泛社群,进行知识共享,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经验和见解等,从而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个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则作为学生个人导师的角色出现,主要为学生讲解核心内容和答疑。因此,教学场所除黑板、讲台、桌椅等必备教学条件外,还配备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能够利用课本外的MOOC课程或WIKI知识。另外,配备4~5个流动性的立式移动黑板,用于学生交流、讨论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泛社群,例如供应链课程微信群,可供学生自由分享案例、名家访谈等。

而在二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而教学的行为主体则以社群为单位,每个社群由4~6个学生组成。在导师指定的学习情境下,社群通过内部个体的协作、会话以及与其他社群的沟通和交互影响后,形成关于实践任务的一致性社群知识意义建构、文化和实践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社群的导师,引导社群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实践任务和建构起社群知识意义。基于社群的团体特点,教学场所应设在活动空间较为广阔的新多媒体课室或者需操作实验的实验室。新多媒体课室,除了具备传统多媒体室的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和音响设备等教学工具之外,还应具有较为广阔的活动、行走空间,里面配有数个移动黑板(以学生社群个数为准)、数张讨论圆桌,便于社群讨论和交流以及社群与社群之间的沟通。而实验室则应为教学一体化的教室,具备教学、讨论、实验操作、工具储备等空间,其中教学区类似新多媒体课室,配备讨论圆桌和移动黑板,实验区除了操作系统外,亦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配置。

2.4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环节与流程。根据以上教学理念和框架,进阶型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两阶段多环节:

2.4.1 一阶社群阶段

(1)个体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个体在听教师讲解供??链课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MOOC课程或WIKI上相关的知识,补充和加深了对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明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对供应链及其管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2)泛社群形式下的知识共享和交互作用。在课堂上,个体与班级内其他个体分享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经过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知识和认知,完善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更优化的知识意义建构。另外,利用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与外部个体、组织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和交流,增强个体与其他外部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作用。

(3)教师对(1)和(2)环节的指导。教师作为一阶社群阶段的组织者,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泛社群中个体间的交流等环节,令学生通过自学、展示、反馈三个环节,能自我形成对知识的辩证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学习周期中需为学生解难答疑。

(4)形成最终知识意义建构并参与考核。经过(1)~(3)环节,个体已将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自我认知和个体间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此时,个体应接受来自教师或者其他权威部门的考核,以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和目标。考核形式多样化,可选用开卷或闭卷测试、论文、知识陈述展示等。

2.4.2 二阶社群阶段

(1)教师制定实验操作或项目设计实践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事先制定相应的实验操作内容或者相应的项目设计等实践任务,设计好活动情境,规定内容水平应达到的标准、报告的撰写规范、要求等。

(2)社群建构知识意义。在一阶社群的知识认知基础上,针对实践任务要求,社群内部进行会话,利用群内个体的知识结构,共同建构实践内容的知识意义。同时,社群与其他社群进行交流,同化或顺应其他社群的知识,完善自我社群知识意义的建构。

(3)社群确定实践模式及开展实践。在第(2)环节的基础上,每个社群明确自身任务执行的实践模式。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社群成员共同协作开展实践活动。

(4)定期参加社群间的交流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社群与社群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会,相互探讨和研究任务实践过程的相关内容,解决遇到的共性问题。

(5)教师对(2)~(4)环节的指导。在社群知识建构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而当存在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特殊问题,教师需给予指引和建议。

(6)形成实践成果并展示。每个社群按照要求和规范,结合社群的项目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等各类事件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撰写各自的实践报告。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专家、企业人员、学生等组成评价团。每个社群依次上台展示其实践成果并全员参与答辩和提问。

3 教学模式实践建议

3.1 巧借平台,激发学习主动性。新一代大学生,尤其是95后,行为特征较为显著,其爱好分明、个性张扬、渴望交流、乐于表现、自我意识强等。在生活中,他们喜欢使用各类社交平台例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表述个人心境和见解。因此,供应链课程教学可将个体常用的交流场所发展为知识构造场所之一,充分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设计部分教学场景,激发学生个体探讨供应链问题的主动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社交平台带来的问题分享、朋友圈的回复、微信订阅号的好文转发等不但能吸引学生关注,还能激起个体探讨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2 创设情境,促进意义建构。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个体吸收知识和建构知识意义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情境的内容很多,例如书本、网络知识、人物言论等客观事物,也可以是个体间的情感、社群文化氛围等抽象场景。将供应链知识融合到学习、生活中,管理和规划知识构造过程,创建有利于个体建构意义的情境,促使个体能动地思考和创新,为师生、个体间、社群间互动交流提供有效的知识和内容。

3.3 整合资源,增强交互影响。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教学资源和学习交流场所穷出不尽。例如MOOC,不但提供优质的线上微课程,还创建了可供互动交流、探讨分析的板块区。又如新浪、网易的公开课,以及微信的订阅号等,资源和交流方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将线上与线下可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移动端等工具,促进个体间、社群间、个体与社群间的分享,增强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令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吸收来自其他外部的知识和理解,从而同化或顺应建构的知识意义。

3.4 多方合作,加强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是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令其分解、内化信息和建构知识意义。但不少普通教师受其知识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辅助学生或提供其想要的资源。而联合企业、协会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更契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供应链课程教学中,指导主体可由校内教师、盟友学校教师、企业人员、行业协会成员构成,从多角度和多方向指导学生,使得学生视角会更开阔,实践能力更强。另外,多方指导除了有利于完善学生理论理解、活动、项目设计或实验操作等知识或技能外,还能帮助学习个体从学生到企业职员角色的快速转化。

4 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造价管理;发展问题;建议

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全球化的经济趋势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作为建筑业中的新兴产业,在项目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决定着项目的信息决策和最终的盈利模式。而项目发展的复杂化,导致了造价人员所要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本文就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总结了其发展问题,从而提出发展建议。

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

1.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含义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的管理;二对工程价格的管理。[1]

1.2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特点

由于建设项目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投入回收晚等特点,因此,建设工程造价的运动除具有一切商品价格运动的共同特点之外,同时又单件性计价、多次性计价和按工程构成的分部组合计价等特点。[2]而这些也决定了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必须从项目初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对项目整体及后续盈利状况做一个预估分析,从而为项目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且造价管理不是静态的管理,也不能用事后的弥补来挽回损失,在工程中根据工程的运营状况随时调整工程的投资状态及协调工程各参与方的工作,才是合理的、动态可调的造价管理。

2、中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问题

2.1行业发展环境不理想

当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缺乏指导性的计价标准,各个地区出台的各类造价相关条纹法规复杂而庞大,国家的删减工作杯水车薪,难以消除地区分割,工程造价管理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市场,会造成某些项目过度竞争,从而导致造价项目出现失真状况,影响造价管理模式的正常发展。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业务,会恶意压低项目竞标价格,从而导致造价管理失败甚至影响项目质量,造成严重的工程安全事故。部分地区对造价管理缺乏明确认识,甚至以施工直接代替造价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理念难以传播和发展。

2.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中国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上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导致项目各参与方均已短期利益为决策目标,忽视项目的长远发展,片面地以降低工程施工费用作为获得更得利润的手段,没有做到“质量、投资、进度”相辅相成,最终只会影响项目的综合盈利能力,这也进一步阻碍了中国造价管理理论的革新和发展。

2.3企业自身建设不足

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业主方代表,专业咨询公司,施工方代表,保险业,而专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它所做的决策会受项目其它参与方的影响,或为了项目某一参与方的利益而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案,从而无法保持项目良性建设。现今国际化的项目造价管理发展趋势是国际化、信息化、全程化,我国的造价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和全程化建设,企业缺乏该方面的专业人才,无法及时学习和改进造价管理方式。

3、中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建议

3.1加强造价管理理念的推广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造价管理理念的推广,从而促进行业发展。将全程化造价管理贯彻到项目实施的标准中,作为一条强制性规定,来要求行业必须进行项目管理,且要重视项目建设前期,即项目决策阶段以及项目建成后期的造价管理,进一步与国际造价管理模式接轨,从而推动中国的造价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化。消除以施工代管理或者由业主临时组织管理部门来进行造价管理的模式,扩大造价管理市场,避免过度竞争,提倡专业人才来进行项目整体运营期的造价管理,从而使项目发展更符合客观规律,实现项目各参与方互利共赢。

3.2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从而保证造价管理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行业标准和人才认证标准,为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行业环境,同时规范项目各参与方的行为以及建设主管部门的行为,为造价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避免过分压价,低价竞争和人为操纵项目归属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同时为造价管理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专业造价企业的建立、人才互以及信息交流。

3.3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企业自身建设

中国的造价管理企业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兼任管理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由更具行业发展眼光的专业管理人才负责公司运营与改革,技术型人才改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推动其更具国际化、信息化,完善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3],更好地为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同时,推动企业研究新兴的信息管理系统,如BIM等,提高企业的业务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内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也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结论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和谐的行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更能促进造价理论的更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企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改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凝聚力,推动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国际化相接轨,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加强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学习,创造信息化盈利模式,为项目的正确决策和各方共赢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沈杰.工程造价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 建筑设计 事务所 经营管理体制

一、中国建筑事务所目前存在问题

1.大型设计院的压力

大型设计院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政策的制定倾向设计院的既得利益。事务所的业务性质被政策局限在传统设计院的补充上,使其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阻碍了小型建筑事务所通过合作取得大型项目的机会。

这也导致大量在职公职建筑师在设计院以外挂名从事第二职业。引起“一些单位与个人间的矛盾,同时加大注册管理难度”。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大型设计院与行政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在被逐渐改正,设计事务所与设计院间的竞争也趋于正常化。这正是市场细分的结果,从当前设计市场可以看到,人们以前担心的诸如设计事务所抢走大型设计院的项目的情况并没有演变为恶性竞争。设计事务所因为自身的灵活机制,开辟了更多的设计领域,为我国建筑整体品质提高加速。

2.企业形式

当今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企业形式单一,市场较著名的建筑事务所以两个方面特征区别于传统设计院的。“以行业内名人领衔成立;采用合伙人制的企业形式(无限责任公司)”。

建设[2000]285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设计事务所)是指具备一级注册执业资格(或取得高级职称的)、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设计人员合伙设立,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合伙人对设计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另外,该管理办法的附件《建筑工程专业事务所资质标准》中提到申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资质条件为“……至少有三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为发起人……建筑设计事务所资质不分级别……”,执业范围则参考的是注册建筑师的标准。

以合伙人制作为设计事务所的基本企业形式固然有利于规范市场,但是单一的企业形式并不利于青年未成名建筑师成立其设计事务所。在大型设计院中无法得到重视的青年设计师正是中国建筑事务所的主力军,如果没有一种机制鼓励和扶持没有名气但有足够能力的青年建筑师,我们的事务所必定会成为著名建筑师们的摆设。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当代中国建筑事务所比较分析

1.专门化程度

事务所的专门化,不仅包括设计领域专门化,还可以理解为在事务所坚持原则上的一种划分。在发达国家,“建筑事务所以对建筑的认识和追求来分为本质截然不同的两类:组织事务所或称之为商业性事务所(Corporation),与建筑家工作室,或称之为艺术性事务所(Atelier,Studio)”。

“组织事务所是提供建筑设计咨询服务换取报酬的由建筑师组成的公司,通过以图纸等设计文件对项目的预期计划为商品的价值交换过程,获得投资回报及赢利的经济实体。”因此,设计是作为生意和业务(Business),设计项目是作为一个经济工程(Project)而被运作,对时间、成本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多快好省”的设计是赢利的保障。

“建筑家工作室是独立建筑师或有相同志向的建筑师组合。本质上是以文化批判创新和艺术实验为目的的建筑艺术创作团体和建构的工匠作坊,经济运行的维系及发展则只是其附属产物。其目标是精神的独立和艺术创作的独立。”

目前的中国,我们常混淆两者间的差别。找准各自的定位对建筑事务所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性质的细分不仅有利于建立起盈利模式,更有助于整个“实验建筑-商业建筑-反思(实验建筑)-商业建筑(提升)”良性互动的建立。

而在商业性事务所中的设计领域的专门化的优势明显:

以美国SOM事务所为例,它擅长于商业摩天大楼设计,很少涉足其他类型建筑。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ADP公司,是300人左右大公司,但仍专长于超净车间、医院及高校建筑。

长期推动某方向的专门化设计,资深设计人员可拥有相对较多的经验,也会比其他公司拥有更多该领域内的固定合作伙伴,更熟悉专用的建筑产品。这不仅意味设计更加得心应手,还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加优惠的价格优势。

中国现在的建筑事务所“仍然比较广泛”,以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为例,“成立一年多来,除了设计完成了承德等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之外,还承接了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前期和设计工作。”

2.企业形式与规模

“美国目前约10000家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小的只有1人,最大的1800人,其中约85%的在6人以下。其形式可以是合伙人制、私人公司、专业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而且还可以采用有限―合伙人制公司(如SOM公司),其中有限责任性质的公司占大多数,无限责任的合伙制公司很少。”

“英国90% 以上的公司不超过6人,40人以上的只占1%,几家较大的设计公司集中了20% 以上的建筑师。”“有限―合伙人制公司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企业形式,在15年前还不允许有这种性质的企业成立。”

英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大部分是新型的“有限―合伙人制”,这比我国现在广泛常用的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制更易控制风险和保障合伙人的利益。

国内大部分业主对于传统设计院的极端信任,以及相应设计保险制度的缺位都给一些初出茅庐的建筑师开办建筑事务所带来极大的困难。小规模的项目(如房屋装修)正变得越来越多,《物权法》的颁布也使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增多成为趋势。但大规模小型建筑事务所的出现还亟待各种注册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以及市场对建筑师的信任。

3.管理结构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小规模事务所“典型的人员构成模式是1个~2个合伙人(或注册建筑师),1个办公室助理,1名兼职会计、2名~3名实习生。”

美国的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只有一个老板,公司归他一个人所有,英文称为Sole Proprietorship,一般小型事务所多是这种类型;一种是有几个合伙人;公司归合伙人所有;英文称Partnership;第三种是股份制公司(称Corporation);持股人都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由于持股人(Stockholder)拥有的股份数量不同,在公司的地位及发言权也不一样,一般比较大的事务所都是股份制。”

因此,建筑事务所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保证自己对项目设计的控制权,起主导地位的建筑师往往掌握着事务所大部分的股份且不对外出售,即对事务所的行政和管理起着决定作用。建筑师不仅需要进行设计,还需要对项目进行管理,才能够保证工程按照设计意图执行。而对于骨干的奖励模式可以看出老板建筑师对员工分层对待的特点。这几个层次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排列:董事长(持有股份,领导事务所);董事(持有股份,对决策具有影响力);副董事(享有年终分红);建筑师、设计师、项目经理(工资);技师、绘图员(工资)。

三、挑战

1.提高建筑师自身的管理素养。管理方面的素质对于项目和运营事务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有赖于引起教育体系的共识。

2.促进多元化的企业形式,建立设计保险制度。增强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3.明确建筑事务所定位。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专业化程度,设计适合的人员构成模式。合适的模式能够使事务所的项目进行得更加顺利,更可以使员工产生必要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

[1]卫更太:欧美的小规模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勘察设计,2006,04:28~30

[2]王早生:美国、英国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市场管理制度考察报告.中国勘察设计,2005,04:15~18

篇10

[关键词]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意产业价值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130-04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与文化紧密交融、知识高度密集的创意产业。当代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寻找新的赢利模式的压力。按国际惯例,建筑设计费大约占到建筑总投资的5%左右,而国内中方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只能拿到1%-2%报酬,住宅项目则更少。相较于某些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国外设计师的费用为总造价的11%,中外分工与分益显著“倒挂”。建筑设计产业价值链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内部各项功能及环节的有效整合。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归纳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如何实现价值链各功能和环节的整合,试图解决产业价值链中各要素间协作不充分的难题,提升其竞争优势。

一、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模式

由于创意产品本身就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产物,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创意产品在价值链上流通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的创造、产出、传递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结合价值链理论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模型,本文以高校建筑设计院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的模式进行分析。

1.创意设计与知识社会化

创意设计阶段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应是创意产品价值的重要增长点,高校建筑设计院在依靠高校优秀的设计团队资源,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实现个体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品。

高校建筑设计除了具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因素外,需要融入“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创意”。

“创意之初”——项目策划:必须先明确企业的理念,设计师再制定设计创意,才能做出绝妙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具备独特的气质形态,给予不同视觉下人们的美好联想,提高社会大众的认可度,是创意设计要求达到的目标与普通设计的区别。如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利用产学研的平台整合材料、能源、电子等学科优势,使有形的设计产品向上关联,在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智能建筑方面积极推进,通过技术专利的社会化实现价值增值,为低碳经济作贡献。

2.产品制造与知识外在化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带头以贯标认证、诚信评级等管理手段,在表达图形、计算书上以“具象化”为目标,如政策、程序、报告、备忘录、战略核计划等。

“初步设计”主要解决技术难题、工种打架、概算等问题,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决定了各专业彼此独立、互相需要、互相支持,如人防、消防与地下停车位设计的技术、经济、管理的复合问题。

“施工图设计”可由设计院、也可由施工总承包公司完成,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变更、完善的施工图、预算是产品制造实现的基础,知识外在化得以体现的环节。

3.市场运作与知识组合化

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凭借良好的学科背景及校园文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市场为主战场。向下产业链开发的价值增值可通过项目管理得以实现。

建筑产品是涵盖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建筑电气、建筑经济、工程管理多种专业的系统工程。

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投资水平、建筑定位、建设标准、智能标准等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重新组合。

4.商品消费与知识内部化

通过消费环节,创意设计变为流通领域的商品。

通过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投入使用后的跟踪回访、通过项目的评优等管理手段了解消费者的体验。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及时总结使用者的建议、好的经验、不足之处以形成简报等内部资料在全院

围内、相关学院、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定位,从而使知识内部化为下一个“创意之初”打下基础。

二、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现有格局

1.行业咨询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根据2008-2009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建筑设计行业业务范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见表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工程咨询单位,特别是一些依托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自90年代始,随着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教育部部属院校勘察设计院共51家,其中有建筑设计资质的为32家,从业人员约510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60%以上,人才密集、专业齐全、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2009年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完成合同额约为24.3亿元,在全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占比为3.91%。高校的工程咨询机构大部分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提供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虽然他们成立的时间不长,但都有几十年的专业设计工作经验,技术力量雄厚。

2.高校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需求分析

为了顺应国民经济宏观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对建筑工程咨询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从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筑设计企业咨询服务需求空间的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业务覆盖范围不高,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目前来看,我国开展咨询业务呈现出业务覆盖面较窄、咨询收入量少的现象,从近几年我国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公布的工程咨询收入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工程咨询收入只占企业总收入的1.98%。

(2)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增长,外资项目的大量引进使得工程咨询行业得到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加大了对工程咨询的需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上甚至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居于世界领先,社会对工程建设咨询项目的认识趋于理性化,更加重视建筑的品质内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建筑设计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工程设计的传统业务范围,应该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前后相关服务延伸,而这种延伸,为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发展策略

1.价值营销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整合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强调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产品为追求目标,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兼顾运作良好并保持顾客亲密度,从而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形成价值链增值。

(1)价值选择,坚守“设计”为主业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为龙头的技术整合型设计总承包企业。如保温、节能一体化的幕墙设计、大跨结构设计、抗震加固专项设计、景观设计、智能设计、室内设计等。

(2)价值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色、设计院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如学生实训基地、投资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等。

(3)价值沟通,与政府、投资方、校领导及全院上下共同提炼企业文化,就每个项目达成一致的价值观。如通过项目策划等不断调整顾客价值主张以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

(4)价值实现,对于有能力基于全寿命期的经营与管理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经济”为龙头的资源整合型总承包企业。如收购、兼并或结成长期战略同盟,形成共享、共赢的良性循环,扩大市场份额。

2.创意设计阶段的创新

在创意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项目策划及建筑原创。建筑原创是指建筑设计方案基于项目策划,融合我国国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着眼于开创性的观念进行的自主创作。

在建筑原创的思想指导下,绝不是盲目地跟风创作,更不可能完全模仿某一种风格和流派,而是从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就有开创性的

见解和想法,并从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功能模式的拓展、建筑原材料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要在创意设计阶段实现真正的原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团队知识共享。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知识的充分共享,创意设计阶段的大部分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才华、经验、技巧),设计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必须向其他团队成员自愿贡献自身的隐性知识。根据hofsted关于国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显示出的权力距离较高,等级观念较强,以及风险回避倾向较高的特征,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会出现“唯上是从”的一言堂现象,并且,由于害怕自己新的观点的提出被其他成员否定而不愿意发表新的观点,甚至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团队成员害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自己的创新想法被别人窃取而利益受损。因此,一个有效的团队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创造知识共享的良好团队氛围。但是创意产业的产品——“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易逝性、难控制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这势必要求企业和团队成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与境外知名设计师积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化设计。国内已有与境外合作的多项成功案例。通常外方再好的创意也会因“水土不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交通、人防、消防、环保、劳动安全等环节较难满足当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他们也需要国内优秀的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景观、经济等各相关专业的深度配合。因此,中外设计师的合作有利于融合中西文化内涵的精髓,从而满足一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客户的高端需求。

(3)选择性地与国内设计院合作。与国外的产品内分工合作同样也可以用到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建筑项目中。培育开发国内建筑设计的优秀创意团队,带动国内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缺乏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会阻碍长期稳定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形成。这不但阻碍了创意产业领域知识的有效整合,还极大阻碍创意经济价值的实现。目前,若要建立符合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体系,还需要从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个人创作、促进社会进步的多维角度进行不断完善。

3.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

高校建筑设计院不仅占据了创意设计这一价值链的制高点,而且还参与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但是目前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尚未实现价值链各个功能和环节的整合。高校建筑设计院的产品是创意,而将创意这一隐性知识外显化,则是产品制造阶段,即工程建设。工程设计服务占据最核心环节,所有工程建设投资都是通过设计完成的。建筑设计理应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服务,前期要参与筹划、可行性研究,要提供概念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还应完成项目设计延伸服务。要实现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和价值增值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技术创新。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日益剧烈和技术变革不断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创意企业更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持和产业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持续吸收和创造新知识,因而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近年来,建筑业不断变革设计理念,开发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采用新的材料,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我国对低碳、绿色和环保的政策要求,主动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融合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超限结构体系(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建筑防火、建筑材料等方面实现建筑工程的创新。

(2)成本控制。200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须加快推行“代建制”。利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离,科学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风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选择性的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施工采购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这种工程总承包实现了建筑企业功能的整合。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涵盖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多项基本价值活动,并且节省了一些环节,如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采购活动中的互动环节。

通过功能的整合,简化设计施工采购过程,以实现价值增值。

4.市场运作阶段的创新

在高度竞争的经济市场中,随着理智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企业获胜的关键是调整价值传递过程以及选择、提供和传播优越的价值。

(1)新领域业务的开拓。高校建筑设计院应大力拓展工程项目建设咨询的全寿命周期产业链,积极开发新的工程咨询服务范围。随着国家对绿色低碳和环保的标准日益提升,建筑工程咨询也需应客户需求,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增加节能和减排、绿色低碳咨询、土地利用与生态环保咨询、安全评价咨询、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咨询业务。项目运营管理咨询、融资和担保咨询、风险评估和保险咨询、工程审计咨询、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工程等新领域业务,为委托方提供全寿命周期和全方位的工程咨询服务。

(2)品牌推广。构建高校建筑设计院营销管理创新机制,如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企业文化月”。文化月共有企业文化讲座、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摄影艺术展和优秀员工宣传周等活动组成。通过“企业文化月”的营销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推进,使员工更满意。

5.商品消费阶段的创新

(1)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到个人、定制营销或一对一营销。前期策划团队根据消费群体的分类,指导消费者确定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通过何种独特的方式来达到,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如绿色建筑一至三星的标准的选择与确定。

(2)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纵向一体化深度开发新的专业咨询。开发有明显“本土化”特色背景的利润创新点,通过对投资咨询、景观设计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咨询等专业咨询的服务逐渐形成以我国为龙头的国际分工协作。

(3)切实注重后评价工作。后评价工作是遵循独立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项目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目标以及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在对项目后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