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2 17: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常高校内部的人文体育教育和高校的德、智、美等联合组成了高校内部教育体系,并且在整体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根本,开展育心和育人都无法脱离育体。特别是高校内的校园文化,主要也包含了高校内部人文体育的制度、精神以及设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制度、物质及精神等方面文化,而人文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直接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非常集中且羡慕地表现出校园文化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促使其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达成有效互动,通过互动的形式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2.内容广泛,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高校体育教育属于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通常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会及启迪,从而领悟到体育活动中的科学、严谨性的规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育和感悟。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当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人文知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其体育发展技能。另外,校园文化也属于高校人文体育进行实践发展的载体,融合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对学生的导向、熏陶以及激励的作用,从而以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高校人文体育具备综合教育的优势
高校内的人文体育必须具备较为广泛的内容以及非常强大的科学依据,因此这些因素直接给予了高校人文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其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高。可以说不但打好了学生的身体基础,同时也直接培养了学生完善的人格及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的能力偏向社会化发展。另外,这种独特的教育优势,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可迁移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其综合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
二、高校人文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
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内部的课程通常都是具体体育项目的学习课程,像篮球、跑步以及羽毛球等,这些课程中普遍缺乏人文教育因素,即使是存在一定内容的人文课程,也并没有真正获得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直接忽视这部分的人文课程内容。因此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沉的特点,不断地改善其自身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可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中人文内容的特点及重要性。
2.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
在大多数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的教学成果。很多报名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高中阶段时,学习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及所用的时间都普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少很多。因此就要求高校内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将体育技能直接上升到一个理论化的高度,将智育和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此来促使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人文体育精神,最终促使学生各个方面都获得有效提升。
3.营造整体人文氛围
篇2
在中国,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代表的是儒家价值观中的一类,特点是对生命重视,核心所指是道德。人文将文明与野蛮两个时期划分开来,也代表着人性。它对人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肯定,将的尊严地位进行强调,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较为完善的理论。本质上人文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向,所得出的结果是如何做人。人文素质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一定的研究,对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也有涉及。
2如今护理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外的情况
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很大的比重,比较明显的麻省理工大学便有108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外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程度。
2.2我国的情况
2.2.1医科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传统的医学模式对我国护理教育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向于技术层面与科学的教育,而对于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国本科类护理教育的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甚至出现了一起学习基础课的现象。而高等护理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的理科生,对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很大一部分社会学科设为考查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抑制。
2.2.2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不足现在很多护理院校有着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这个严重的问题,有很多担任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护理类课程转型而来的,对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不足。虽然现在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人文类课程的研究教室,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专业教授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经历,对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结合不成熟,也不能更深入地教育学生,因此无法满足现在护理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2.2.3护理院校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护理学院之间很少开展学术讨论会,教学内容单一,偏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发表的护理学术论文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也比较少,或者发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护理人员在实习工作时,老师通常不够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探讨。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人文教育与护理进行融合变得重要起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帮助护理人员转变和改进思想,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提倡人文护理教育
人文教育的表现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本质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而最终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上的塑造,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已经不是要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教导,而转换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上的陶冶,要教导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2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比较好的心里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护理人员遇见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护理人员抗挫折的能力,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所以,要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要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要营造出优良的心理。
4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4.1宣传教育
每一所护理院校都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的环节,要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同时心理素质过硬以及人文素质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的进步。
4.2对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许多护理工作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把《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作为拓展模块,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一些课程作为提高模块,体现出“重视基础,强化人文教育”的新理念。
4.3提高护理学院中教师的素质
篇3
关键词: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方式
先生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是培养和谐的人――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现今,我国高校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上,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则相对薄弱,往往由学校划定专门的机构或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
1.在理工科专业课课堂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给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让学生了解这种结晶当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1]。自然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紧密联系告诉我们,在理工科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2.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
笔者从2005年开始尝试在课堂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专业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
2.1就地取材,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内涵。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学科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记住的。在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时,笔者谈到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谈到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辛勤付出,并针对一些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谈了这样一个观点: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一些是知名的,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身上往往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而更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仰。从专业学科中挖掘出的人文内涵,使人文素质教育尤为深刻具体。
2.2博览群书,找学科间的交叉点。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学生的知识面十分广博。教师如果仅仅只是加强专业知识的钻研,就可能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适当涉足其他学科领域会对教学甚至科研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人文学科和本学科的交叉点,教师适当引申,不仅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例如:在广泛的阅读中,笔者发现《周易》中蕴涵二进制思想,然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该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来很自然地将其引用到《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数制与编码”章节的教学中,使课堂增色不少,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申,和学生谈起《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
2.3关注时事,找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或多或少地会给我们一些人文方面的启示。因此,教师应关注时事,找到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在课堂上自然引出并加以引申,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例如:在《电子测量与仪器》的课程教学中,谈到“深空探测技术”,笔者很自然地引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举世瞩目成绩的取得是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象征,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谈到“传感技术”时,举例引出“汶川”地震中使用的“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设备,然后给学生谈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谈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
2.4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引导。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地,因为学生亲身的体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其认识上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试验教学中,笔者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挫败感教育、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4.1加强学生挫败感教育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利用实验本身对学生进行挫败历练外,笔者有时会在实验准备阶段随机地给一些组的实验设备配上若干接触不良的导线或信号线,让学生在反复的测试、调试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2.4.2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在社会中,人不可避免要与他人接触,在工作中,更是需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一般采取分组实验,一是实验的需要,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2.4.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语
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教师要注重把握实质,不拘泥于形式,不急功近利,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在这整个过程中,理工科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关键。
篇4
1.1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2006年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保证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状态。医学上的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化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我国护理教育专家沈宁指出“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关心、尊重和帮助,护理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出护理的人文关怀精神”。
1.2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教学的需要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儿科护士要理解患儿、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宽容、豁达、博爱,这样才能为患儿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服务。所以,加强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护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儿科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原因
2.1家庭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长辈凡事优先替孩子着想,尽量减少孩子的社交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人沟通也存在很大问题,这是造成现代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社会环境缺乏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贫富差距日渐明显,人们注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现象反映在护理专业上,就是只重视专业知识、技术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生普遍对护理工作热情不高,特别是儿科护生,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心理不平衡。
2.3教师人文知识相对不足,引导不够护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讲台,几乎没有任何的临床工作经历,忽视临床锻炼的重要性,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与临床脱节,对当今社会儿科护理的现状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依据教材理论“纸上谈兵”。此外,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行为(如随意放置婴儿模型、不爱惜模型、操作时动作粗暴等)没有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的方法
3.1更新观念,循序渐进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人及人的思想感受,爱我们的家人以及爱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关怀精神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习人文课程、听人文讲座、看人文书籍就能够养成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宗旨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我们要注意培养护生乐观、豁达的心态,使其树立“病人至上”的护理服务意识,具备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美德。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教师的思想、学识、人品直接影响着护生价值观的取向。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教师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人宽容,对护生负责,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校也要经常为教师提供临床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及培训的机会,教师可通过亲身体验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拓宽自身知识面,以适应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
3.3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护生内心深处对弱小者关爱和保护的意识。例如,在讲授生长发育这一内容时,可以给护生播放小儿发育过程的视频,以激发护生对儿童、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又如教师在抱婴儿模型时,应告诉护生因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颈肌无力,故抱婴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其头部,并一边向护生讲解,一边用婴儿模型示范,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再如在用婴儿模型示教婴儿抚触时,也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求环境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面带微笑,动作轻柔,还要注意保护婴儿的关节。实训时指导护生认真练习,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习惯将逐渐养成。
3.4定期安排赴社区及幼教机构服务的实践为了拓宽护生的知识面,使其进一步了解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教师可组织护生赴社区及幼教机构与婴幼儿亲密接触,让护生亲身体验照顾婴幼儿,在护理时想办法让他们配合,探索与婴幼儿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理解他们对婴幼儿健康的需求,宣教育儿知识。让护生从家长和孩子的现场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护理技巧,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3.5在临床实习中实践人文关怀理念许多患儿的治疗主要靠静脉输液完成,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在儿科护理实习前,要求护生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从而尽量避免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躁情绪。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包括安慰和鼓励患儿、适度表扬、适当解释等。护生对患儿应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使患儿愉悦;对稍大一些的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心理方面的需求等调节护患关系。良好的沟通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4结语
篇5
[关键词]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专业教师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扩招之后,开始过渡到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发展阶段。从重知识的传授到重能力的培养再到全面素质教育,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高等教育认识上的深化,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起来的新理念成为不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难能可贵的是探索没有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进一步的衍化为了一系列具体、细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人们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实绩。本文拟从理工院校落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时专业教师的作为这一微观视角进行探讨。
1 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认识。李政道先生曾说过: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千秋,两者的融合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自然科学教育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人文教育则熏陶人的高尚情操,培育人的文化功底。科学技术需要人文精神为其提供思想指导,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的技术不但得不到长远的发展,而且有可能违背人类的初衷而伤害人类自身:而缺乏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的人文工作者,也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新时期的人才,应该是贯通文理,拥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务实态度的复合型人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配合可以一定程度消解作为双刃剑的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现实中,构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往往没能很好融合,而是相互游离,甚至有所偏废。在一些单科门类的学校中,这种状况似乎更令人担忧。
从理论上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非对立的,“因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的结晶,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追求‘真’,人文精神追求‘善’和‘美’,而‘真’、‘善’、‘美’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实践指向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应该有机融合。”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看,科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人文教育对于人的培养更具有根本性意义。因为,科学技术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中,比人掌握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显然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2 目前理工院校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认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院校的人文教育只由人文课教师来承担,故在专业课老师头脑中逐渐地形成这样一种误解:人文教育应当由文科教师担当,而与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无关。受此影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专业”教育,而很少涉及对诸如因各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米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原理、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其结果,文科教师和理工科专业教师面对同一教育对象,进行互不相干的教学,即在教育主体和教学内容上都未达到有机融合,因此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2 把出现在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看成是文科教师人文教育的失败,与专业课老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干系。在这里,“教书”和“育人”被悄然割裂,“教书”是专业课老师的任务,“育人”则是人文课老师的责任。其实很多问题会出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同样也会出现在文科大学生中,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育人也同样是所有老师的责任。
2.3 认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主要原因是人文教育的课程时数太少,主渠道作用有限。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不足矫枉过正地强求文理知识的教育对半开,其整合过程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片面主张增加理工类专业的人文学科的教学总时数,增加学生课程负担作为弥补人文教育缺失的最终手段,这种以量取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加强理工类专业的人文教育,其最根本的努力方向在于提高整个育人过程中人文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在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在2002年7月教育部主办的“中外学校校长论坛”上,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Colin Lucas)在演讲中指出:“独立思考、心境澄明、想象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所有这些一个成功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美德和个人美德都应在包含所有学科的这一学习环境中成长。”
这些年来,不少理工院校加强“两课”建设,增设人文选修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对强化人文教育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时间分配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认为,从资源配置优化的角度分析,如何在占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专业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不失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3 理工院校的专业课老师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上可以大有作为。学生以学为主,课堂教学始终都是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理工科院校中,专业课(科学教育)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重要方面军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人文教育课程时数较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人文教育真正浸润到育人的全过程,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中也包含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当然,这就给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转变专业教师认识,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大学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理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则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的突破口。
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思想,多么完善可行的制度,其作用最终须由教师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在学术水平、教育思想境界及具体教学方法、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上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的欠缺,这是大学素质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修养与素质。它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综合表现,它的有无是工具理性人格与健全人格的重要分界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真理追求、人生道理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专业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领会“教书育人”中“育人”的含义,充分认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
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会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再次,加强对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目前专业教师身上集中表现为:人文知识薄弱,艺术修养缺乏。如何提升理工院校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个专业教师提高对“两融合”教育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对专业教师进行“两融合”教育培训。当前理工院校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因扩招、评估、发展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人辈出,高学历者所占比例逐年增大,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显示,可做好几类培训:
第一类培训打破学科界限,将教师按能力分成新上岗老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几种类型进行不同的培训。如对新上岗教师重点进行教学基本功强化训练、教学过程分析与指导、教师角色意识的认同与培养、班级的行为分析和控制、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对合格教师提高其教学艺术水平,强调课堂设计与实施,并从思想境界、教育科研、教育哲学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提高培训;对骨干教师送其参加各层次的高教骨干培训班,充分发掘其对课程的整体研究能力,提炼其有效教育方式并着力推广,同时让其在相互切磋、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育哲学素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近两年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集训,收到良好效果,缩短了新教师的适应期。骨干教师频繁参加各种研讨会,取长补短,带回经验或启示供同仁借鉴,很好的带动了整个教研室或学科备课组群体的教学。
第二类培训是按学科分类进行,重点放在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提出教师素质目标,在培训方法上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专题讲座、理论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探讨融实用与超越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发展心理、中外教育家、科学发展简史、课堂教学计划的设计、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学习的测量、交往艺术、生命哲学、哲学方法论等。
另外还可以形成松散的沙龙形式,如华中科技大学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利用周末,举办系列经典名著读书班,邀请著名专家讲授,有兴趣的教职员工都可以自愿参加。通过自由论辩和不同学科思想的碰撞,很多老师都觉得开阔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跳出了专业的圈子,对自己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都有很大促进,达到了多学科交融的目的。
第三,在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中设立“人文教育效果”项目,比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创新、表达,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精神面貌,注意选用能体现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例证来阐发相关原理;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启迪和提炼等等。
3.2 在课堂教学每个环节渗透,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当然也是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做人道理的重要途径。
3.2.1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探索。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往往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从而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2.2 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试验课环节增加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就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华中科技大学数、理、化、外等基础课量大、面广,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他们首先在这些课程里选择一、二进行试点。物理系在研究过程中,着重探索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了让学生自由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索和创新,他们进口组合式教学仪器,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能随意搭配的仪器,设计新的实验和装置。物理系李元杰教授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新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CCBP创新教育,其指导思想就是全面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几名大学生给李元杰老师的信中说:“您和您的《大学物理CCBP》对我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改造。您不仅将物理的浩瀚、神奇、风趣赠予我们,更用您对物理的见解、执著感染着我们。”“热是同生命相连的,热是生命的象征――连热都没了,还有生命吗?因此,研究热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生命的关注,对热增加一点理解,就是多了一步向生命意义的接近!”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在这方面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教师刘霞颇有心得,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3.2.3 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课后答疑以及作业批改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答疑及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要给予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篇6
[关键词]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49-02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相互融合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用人文素质教育弥补科学技术教育的不足和缺失,可以使教育到达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补兼容、统一协调,因此加强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农林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和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首先,两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完善人的心性和灵魂为目标,是以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和道德价值观为目标的。
其次,两者的教育内容是融通的,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发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启迪、人格塑造和行为指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野和内涵,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多种环节,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最后,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农林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用疏导的方法取代单纯的强制性说教,在教育过程中保证对大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和被理解的情感需求,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农林高校适应时展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理念向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广泛渗透。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根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大学生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各种专门人才赖以确立人格、气质、修养的基础。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但同时需要大学生具有对真理追求的勇气和科学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个国家的兴盛,有赖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通过政治教育的引导和人文教育的感化,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只有与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上的。不论学什么专业,大学生都应该了解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依靠文化的积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
三、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各种素质、能力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农林院校应该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基础上,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使大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培养综合性、高质量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农林院校大学生具备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品质,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农林高校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受到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失衡,出现道德缺失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价值观扭曲、心理脆弱、社会责任感淡薄。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农林高校应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渗透和贯穿到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引领大学生正确理解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自觉地用科学精神改造主观世界,用理性精神评判事物,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去理解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大学的真正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在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生价值的取向是人文素质中最深层次的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陶冶情操、锤炼人格、净化心灵。
五、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7
论文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是刻不容缓。本文探讨了基础教育视野下班级管理中人文素质的构建与培养问题,意义尤为重大。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迫切性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气质风度等。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轻人文性,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刻不容缓。
1.由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决定。
目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国人中出现许多不良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如:“读书无用论”泛滥,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求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自我意识膨胀,功利心强,缺少互助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冷漠麻木,缺乏爱心,不尊重信任别人,公德意识差;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等等。这些现象都制约当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谈成才成人,又怎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由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
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与全面性特点,它担负着为国民人生奠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人文素质的奠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生成长阶段,教育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源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它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发展,而且围绕生命与尊严、自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情感与意志等核心,使学生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人文关怀,具有全面适应现实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强化人才素质,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如美国在现代人才素质观中,提出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是个人品质,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确定“学会生存”为主题,80年代又确定“学会关心”为主题,要求青年一代面对挑战有责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然道德的重要性。为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下一代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层承担者和实施者,班级管理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全面完成教书育人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基?
二、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无意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品德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确,教育行为才更坚实有力。班级管理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人文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尽可能从各方面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牢固的人文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涵养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生需要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班级管理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思想学识、个性风度、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养,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班级管理者既要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又要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
3.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是一个有力的育人场,它体现为整肃的班容、严谨的班风、求实的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大课堂。
班级管理者应注重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如张挂富于哲理启迪的班训、名人名言、伟人画像,定期举办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黑板报、班级日报或班刊,等等。学生置身于这既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又整洁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引导主体体验。
人文素质的培养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还应运用活动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社、主办班级日报、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他们找到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针对学生成长期的学习、思想、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开设经典导读课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利用人类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参观访问,思考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标,加强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其目的是服务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告诉我们暗含期待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不应一味批评,而应本着仁爱精神,身怀人文关怀,加强正面激励。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本意识,坚持爱心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思考、比较、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个个争先进取的氛围。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师生的赏识和关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最终通过目标导向,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6.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在民主和谐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进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政指令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明显的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为主要特征。但是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该突出自我的特色,这种模式使医学成人教育缺乏灵活性。
1.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
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很多学校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目标是不断扩大学校的规模,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这种片面性的办学理念影响着医学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管理机制等,使得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失去特色。医学成人教育目标是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进行专业调整,但是其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也应该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2.医学成人教育的对象层次不一
医学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面对的对象更为广泛。其一是医学专科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进行了医学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且这一部分学生通常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开始进修和学习,这一部分学习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其二是一些高中或者中专毕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迫于社会形势的需要,为了能够找到工作而不得不开始学习。这一部分学生没有医学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基础知识底子也比较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部分学生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方面会出现一些困难,也不能按时完成一些课余作业。正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层次不齐,也要求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更加灵活。
3.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学习时间约束性强
医学成人教育的在校人员大部分都是医疗单位的在职人员,他们不仅在单位承担着繁重的任务,而且还得兼顾工作和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在校人员的精力被严重的分割,学生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高中和中专尚未取得工作和成家的在校成员,也面临着找工作和满足自我物质需求的压力,在学习时间上也无法像普通高等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这些特征也表明了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二、促进医学成人管理的有效策略
1.突破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管理大都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先不说这种模式中学员的被动和机械,学员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结合,因为学员面对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学员对于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也无法全部参加,这就要求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制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建立网络课程和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学员的学习。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购买由专业成员开发的网络资源。各商业网络公司和专业训练团队、重点大学合作开发的医学精品课程,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是由本校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的教学课件。专业成员开发的医学教学资源,是面向全国医学教学的一般需求,教学的针对性较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能够得到运用,或者经过本校教师的微变动进行运用,这就需要本校医学教学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制作充满学校特色的医学教学资源。
2.结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医学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展的,但是医学成人教育是由自我特色的。医学成人教育更加主要对学生业余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过高,不能满足解决学生实践困难和指导实践的功能,同时,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范围广泛,而内容浅显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医学成人教育要结合自我发展的特色,系统考虑学员的特征,制定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从实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其技术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利用学生的实践经验推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管理办法
篇9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点雷同性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通过设置校外教学点,方便了学生就近入学,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规模,增强了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多方共赢。在设置校外教学点中,规模、地点等问题是必须要面对并解决好,不然会影响到高校办学的质量、品牌、发展,设置校外教学点一般来讲都会考虑这两个因素。
一、校外教学点规模
校外教学点的规模最大应是多少?设置多少个教学点比较合理?教学点的辐射面积一般是多少?教学点辐射人口一般可达到多少?这些问题都是设置教学点时我们会思考的,也是影响校外教学点规模的几个约束条件。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约束条件对设置几个校外教学点的上限做个测算。根据教育部2007年底的消息,普通高校2008年开始将取消成人脱产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测算均以业余学历教育为对象。
1.教学点的规模与数量测算——师生比计算法
在影响校外教学点规模与数量的因素中,师资是最大的瓶颈,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条件。按评估的要求必须要有部分课程的教师由主办高校派出,假设比例为x%,然后根据高校普通教育的师生比上限1:18及高校现有的教师数量A和学生数量B,可计算出最大业余学生规模C(业余2个学生折合成1个脱产的学生)。公式如下:
C=(36A-2B)÷(1-x%)在计算出业余学历教育最大的规模C后,根据现有的业余学生情况、校本部的业余学历教育规模D,即可估算出校外教学点的规模E。按每个教学点每年招生200人,3个年级规模600人,可计算出最多可设置校外教学点的数量E。公式如下:
E=(C-D)÷600
2.辐射范围计算法
交通是决定辐射范围最重要的因素。一般大城市来讲,业余学习市民可接受的花在路上的时间在单程1小时左右,其中从家(单位)到车站一般步行10分钟左右,乘车40分钟,下车10分钟。如到教学点单程超过1小时,学生就会觉得太远,从而影响其坚持学习的念头。
例如,深圳公交道路平均行驶速度为18公里/小时,在国际警戒线以下,作为城市中心组团的罗湖和福田在晚高峰时段的公交车速为12公里/小时。也就是说,从方便学生上下课的角度来讲,以平均速度15公里/小时计算,间隔20公里(20公里=2x15公里x40分钟/60分钟)左右就可设置一个教学点,以深圳2020平方公里的面积来算,可设置6-7左右的教学点,计算方法如下。
n=m÷(πr2)=6.43(个)
说明:
n:可设置的教学点数量
m:城市面积。深圳为2020平方公里
r:辐射点半径,即间隔的一半。深圳为10公里
3.辐射人口计算法
在设置校外教学点时,高校需要做决策,一个地区(街道、镇)的需求是否能支撑一个教学点,达到基本的一个招生人数。我们可以参考2007年我国部分大城市的成人高考的报名情况来做一个测算。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平均3.76万人口可以支撑一个教学点每年招生200人的需求。深圳的情况较为特殊,因其人口流动性较大,要8.28万人才能支撑一个教学点每年招生200人的需求。如果我们拟在一个地区设教学点,则可考察其人口的数量、现有高校教学点的数量、每年的招生人数等因素,然后决定是否应该新设教学点。
以上三种测算模式均可作为成人教育办学规模的参考,一般来说应取以上三种测算模式经过再进一步推算得出最小的那个规模作为成人教育办学规模的上限,这需要更进一步的考虑学校、地点等具体情况。
二、设置校外教学点应以本地设置为主学性、逻辑性,并不断修改保持其先进性,正确认识评价病例模拟教学法,要使用得当。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既摸清了同学的思维走向,有的放矢地解决疑难问题,也开拓了教师自己的思路,有利于教学实效的增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熬新.急救护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7.
篇10
1.身传重于言教,教师自身人文知识不足。
临床护理教师中部分是毕业于临床专业有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但对临床上护士的工作没有亲身体验过,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
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
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
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
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
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
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
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7.学校团委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并进行评比打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