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开放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开放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线开放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创新人才

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才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快,我国拔尖人才日益紧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其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高等医学院校主要是以专业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在限定学时的情况下,按部就班的讲解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统计遗传学教学学时相对较少,教师要完成教学计划,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依靠课堂理论教学不会有显著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继续拓展学习、深入学习、实践学习。但是学生如何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这就需要一个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线开放课程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学习不受时间段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合理安排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可以分析具体的问题,直到理解掌握为止。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将以服务平台建设的形式,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资源,高效参与完整的教学过程。因此,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更方便学习者对知识点的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拓展了教学时空,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统计遗传学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借助计算机的实现手段,研究生命体基因组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它是我校生物信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毕业设计的完成效果。其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遗传学方法解决生物信息学相关问题,而这恰恰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如果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得到建设并实践应用,它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遗传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解决实际问题,医学院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统计遗传学知识,并成为其他专业学生了解生物信息的一个前导课程,提高统计遗传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线开放课程是培养学生生物信息学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交流沟通的平台。

二、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平台

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特色,满足高等医学院校的统计遗传学教学和学习者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的需要,并以使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为中心,建立与学生創新思维能力相适应的统计遗传学开放课程体系。拟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合作意识差、缺少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缺少科学探究氛围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等问题。达到高等医学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库平台建设

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资源库包括基础教学资源和学术拓展资源。基础教学资源包括统计遗传学的重要理论知识讲解视频、统计遗传学常用软件讲解及介绍、统计遗传学相关内容(连锁分析、关联分析、群体遗传学等)的分析实例及数据等资源,给学生提供统计遗传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平台,数据集库是常用的分析数据集及数据库链接,供学生练习和测试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拓展资源包括统计遗传学的应用领域、用统计遗传学可以解决的科学问题、统计遗传学研究进展及近期前沿热点问题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二)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学生测试平台建设

建设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学生测试平台,调用数据集库中的数据,应用学到的统计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方式进行测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弥补知识欠缺。使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应用。

(三)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定期留一些具体分析实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各组自行设计方案,最后对应的各个题目进行分组汇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具体思路及实施方案

(一)组建团队建设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

统计遗传学教学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5名教师组成,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资源库的建设包括基础教学资源和学术拓展资源,由基础到实践再到学术前沿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章节理论内容视频、实验课常用软件讲解和常用分析的实例演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和难点,团队中的教师根据各自擅长的章节内容的知识点进行视频录制,教学视频要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去设计,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段微视频,一个教学视频一般不超过20分钟;挑选典型性内容做实例分析演示进行视频的录制等。学术拓展资源是统计遗传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教师每周都查找国内外文献,搜集最新的科研成果放在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学术拓展资源中,让学生了解统计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组建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技术团队

为了取得更好的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设计效果,聘请专业人员给课题组人员进行视频录制、页面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让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更具特色、更吸引人眼球。同时对课程内容及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内容丰富、精彩、精练,知识体系衔接紧密、结构合理,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授课效果,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统计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与创新平台

篇2

Abstract: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provide a mutual learning and exchange platform for learners, sharing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enable learners to become a leader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ideas, significanc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open onl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Test and Detection. This open online course is buil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learning effect in a practical way.

关键词: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

Key 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Test and Detection;open online course;teach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187-02

0 引言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起源于美国,2012年以美国一批顶尖高校建设的网络课程为代表,为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1]。国内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鼓励高校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掀起了国内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热潮。

《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96个,5.5学分。先修课程主要有材料力学应用、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高性能混凝土试验与检测等,后续课程主要有试验室组建与管理等。为了使学生掌握桥梁工程的检测任务、内容和检测项目,合理选择检测仪器及了解仪器的使用性能;具备查阅相关技术规范规程,掌握常用技术规范规程的能力;能够正确填写试验记录,正确处理试验数据,并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学院智慧职教课程资源平台,本着“建以致用”的原则[2],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为将来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提供保障。

1 建设思路

本n程依据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中的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工作项目设置。其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是以桥梁工程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验收阶段的检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利用检测项目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检测项目以桥梁工程建设顺序为引导,理论知识围绕指导工作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培养过程共管,培养质量共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在真实检测工作条件下最终掌握职业能力。同时结合高职教育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对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融入相关内容,并由此形成过程性考核、项目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1.1 合理设置学习情境,构建“岗位能力+职业目标”的课程标准

按照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双融共育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依据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标准,以桥梁工程为载体划分学习情境,以检测员真实、完整的工作内容构建学习情境内容,由桥梁工程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验收阶段为主线安排学习情境顺序。

1.2 紧密结合检测员岗位需求,构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参照检测员岗位工作流程,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建立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

2 建设内容

2.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图2)

2.2 构建情境化的学习项目

按照工作任务流程,从桥梁工程整体评价方法、检测试验仪器介绍着手,以桥梁工程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验收阶段的检测项目为设计思路,将课程划分为两个模块七个教学情境,基础模块包括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概述和桥梁工程结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连个学习情境,核心模块包括桥梁工程原材料试验检测、桥梁工程制品试验检测、桥梁工程地基与基础试验检测、桥梁构件状况及耐久性检测、桥梁荷载试验与承载力评定五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3 建设流程

在线开放课程具有知识“碎片化学习”特点[3],侧重于网络平台的在线交互学习交流[4],鉴于此制定相应的建设流程。

2.3.1 网络平台建设

由学院提供的职业院校数字化学习中心为网络平台,将课程分为课程公告、课程内容、作业、考试、讨论区、答疑、笔记、学习档案八个网络模块。

2.3.2 知识点设计

按照在线开放课程知识“碎片化学习”的特点,需要将《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再进行教学设计并将他们串接起来,每个知识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并设置相应的测试。

2.3.3 课程设计

《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简况、教学简况、课程设计思路、成果、考核评价、教学条件、参考资料、教学组织这八个方面。

2.3.4 课程录制

建设团队根据课程内容确定录制的知识单元、录制场景和风格,将每个知识点做好脚本后进行录制。

2.3.5 课程上线

将制作好的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课程网址,课程正式上线。

3 数字资源规范要求

为了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维护效率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数字资源的规范要求很重要,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规范性和格式的规范性。

3.1 结构的规范性

在线开放课程结构的规范见表1。

3.2 格式的规范性

在线开放课程格式的规范见表2。

4 结语

《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专业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开放性更好,可以与老师随时进行网络交互式探讨,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试验检测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56-62.

[2]于歆杰.在线开放课程需要建以致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5(24):9-10.

篇3

企业培训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企业培训发展的历程看,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各不相同,比较发现,MOOC更可能实现企业培训高效、个性化的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高效、及时、费用低廉、务实的需求。远程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第一个阶段,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制约,远程教育更多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传播传统培训内容,落后的网速和乏善可陈的互动性使之始终处于传统面对面培训的陪衬地位。E-learning阶段:高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在教育和企业培训领域出现了众多的网络学习平台,视频课件学习成为主体,但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技术的藩篱,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大量的视频课件和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率低,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无法实现教育培训目的。MOOC阶段:MOOC的出现为企业培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MOOC技术为企业解决了长期以来在线培训的诸多难题,如面对面的培训规模小、培训受众数量有限、培训费用高、培训效果差等等。企业MOOC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学习方式多样化成为可能,如混合式培训打通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微课组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习难点和教学互动;移动(终端)学习使得学习者能够自主合理安排碎片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企业培训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经济和及时,企业MOOC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培训重要形式。

企业MOOC为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培训理想提供可行之路

MOOC是教育和信息技术结合,MOOC技术也因此包含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两方面。MOOC教育技术是人本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的产物,在MOOC课程的三大核心组件――视频、互动、习题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理念是运用教育技术实现课程设计,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社区等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主动学习的教育理想。

企业培训领域特别是大型企业大学不约而同地看到了MOOC在培训课程应用的美好前景,纷纷尝试在企业培训实践中引入MOOC理念,使得企业培训呈现出新气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纷纷投入网络培训建设,根据各自不同的项目特征和需求开发了具有MOOC理念(虽然可能并不冠以MOOC之名)的网络培训课程(课件),成为企业MOOC的领先实践者。但实践中,关于企业MOOC的界定、企业MOOC的特点、MOOC技术等问题,实践者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下面就以笔者参与的陕西省公司承担的国家电网网络大学课件开发实践为例进行讨论,梳理MOOC技术在企业培训课件开发中的经验和体会。

国家电网网络大学课程开发

2013年为了应对新技术、新环境、新的培训对象下的企业培训,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网络大学培训平台建设项目,经过2013、2014年两期建设已初具规模。陕西省公司在两期建设中承担了数十门网络课件的开发工作。笔者有幸参与了两年的陕西省公司网络大学课件开发工作,我们在课件开发实践中引入MOOC理念和技术,形成了一套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坚持将课程设计贯穿始终。

企业MOOC教育技术的核心是课程设计

建立了一套基于MOOC课程设计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1)开发流程以课程设计为起点。课件课程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课程设计前的调研:对课程受众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地域分布、学习习惯等因素进行调研,通过团队研讨、培训学习等形式进行分析。2)制订课件课程设计草案:由开发小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设计人员共同制订课件内容框架和媒体呈现方式等课程要素的设计草案。

(2)组建了专业开发团队,实施专家团队评估+开发小组+制作团队运作模式,在课件开发小组中首次确立了课程设计师的重要地位(见图2)。

根据课件专业方向建立对应的开发小组,组长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能手担任,组员由课件课程设计人员、一线技师能手、组织协调人员组成。每一个课件分别由主要负责人+课程设计人员+其他专业辅助人员三部分组成,主要负责人和课程设计师合作负责确定课件学习对象、内容和脚本的编写,其他专业辅助人员辅助主创人员进行脚本的修改;课程设计师同时负责内容知识点的梳理和呈现形式设计。

课程设计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灵魂人物在开发过程中起到贯穿始终的作用:首先,在课程开发之初,要进行课程培训对象调查和学习行为分析,确定培训对象基本特征等,如年龄、知识结构、学习特征,据此设计课件内容范围和初步的表现形式;其次,本着碎片化的原则确定各章节的内容;再次,在此基础上细化各章节知识点(或操作);最后,确定合适的多媒体表现形式。

(3)组织了学习型专业团队。在开发团队中,通过微信推送、培训班、研讨会、专家评审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团队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促进团队成员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掌握。

内容框架设计上突出碎片化

这是MOOC大规模化特征在课件内容上的体现,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起点的学习层次和学习目的。一是减少章节层级,章节之间逻辑关系尽可能松散,可以实现跳跃式学习。二是每个章节内部知识点尽可能完整。

课件设计强调体验感

第一,知识点的选取有侧重:不是按照传统课堂教学由易到难、逻辑严密的原则进行选择,而是立足于成人学习实用性的要求遴选,知识点不追求大而全,而是突出重点。理论内容结合陕西地区典型事例进行有针对性讲解,实操内容突出经验介绍,淡化一般性知识介绍。操作流程讲解突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操作要点、容易犯的错误和解决方法。第二,课件呈现形式上强调直观、活泼。充分运用flash二维动画进行展示,增强设计感,提升课件制作的精致度。

企业培训面对的员工年龄层次差距大,特别是新一代青年员工,他们号称是“网络原著民”,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其他年龄段的员工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本着效率和成本综合的原则,使用flash二维数码动画展示可以大大增强课件感染力。

结论和展望

通过在国家电网网络大学课件开发的实践,我们体会到,随着MOOC理念和技术在中国深入人心,面对新一代数字原著民员工,企业必然更多地借助MOOC技术参与企业培训,培训课件的开发也会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建立一套高效、有序、合理的课件开发模式是培训课件开发的关键,必将在未来企业培训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MOOC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将为企业培训带来新的生机。

第一,从MOOC平台建设看,自建的企业培训平台将越来越趋向高等教育的MOOC平台。国家电网网络大学培训平台虽然没有号称企业MOOC平台,但它平台结构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高等教育MOOC的特征,为国家电网系统员工提供大规模、在线和有限开放的网络课程,平台可以跟踪员工学习行为,提供在线习题练习和在线考试系统等功能。

第二,课程设计师成为课程开发中的重要角色。课程设计师参与课程内容框架搭建、知识点遴选、媒体呈现方式设计等核心工作,如:细分目标学习对象,开发分级课程;课程突出课程设计环节,在课件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多样化,如微课、三分屏、二分屏、PPT、FLASH、3D、手机终端等形式的课件,充分满足了数字原著民的学习特点和习惯。

第三,互动性增强,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游戏机制。互动性差是传统网络学习惹人诟病的主要原因,而电子游戏是当前网络上公认互动性最好的方式。MOOC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独立的互动社区,如同伴互评、教师答疑等,MOOC课件内部互动主要使用嵌入式测试为主,形式较为单调。未来如将游戏设计领域的“游戏机制”引入课件设计中,如以培养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设计中,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实现技能的训练,会大大提升课件的培训效果。

篇4

一、MOOC课程及其设计模式

MOOC课程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大卫·怀利最先开展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2011年,MOOC课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一个正式的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郎创建,后期出现的Udacity、Coursera、EDX等成为了目前最受欢迎的大型网络课程平台。

(一)MOOC课程特征

MOOC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课程结构较为完整。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不同,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MOOC课程不仅有基础性的课本知识讲解、实验操作、在线问题解答,同时还有社区互动平台,学习者可以在线与不同地区的人进行经验交流,另外,MOOC课程还提供学习证书,并能够获取学分,与一般性大学无异。

二是学历路径导航工作比较到位。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都会采用邮件等方式通知学生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起始时间、课前准备等。学生能够根据平台上的导航较为快捷地进入所要学习的页面,相关资料的获取也都较为简单。

三是学习过程反馈的及时。学生在MOOC课程学习时,会有单元测试和机器测评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出评估,如编写小段程序,教师也会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

(二)MOOC课程设计模式

MOOCs不是“一切照常”在教室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课程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设计原则是混编、集结、目标的重新制定和信息回馈。在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MOOC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知识点为体系的课程设计大纲。

2、各知识点主要讲解内容。

3、录制上课视频,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录制,多为10—20分钟左右,视频中设置提问。

4、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

5、课后练习

6、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主题

7、课后测验

MOOC课程的开展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运用大型网路开展对大众互动和回应,如小组合作的处理。在进行学习过程中,该课程会有自动化的评量系统,如随堂测试。

二、MOOC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

这里就Udacity课程平台edX移动学习平台为例作简要的分析。

与Coursera、edX等课程平台不同,Udacity使用的授课模式以测验为主,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授的课程讲授停留在知识主题介绍阶段。该平台采用的是专用学习管理系统,通过内置编程接口、论坛和社交元素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该平台已提供三十余门课程供学生学习,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也提供工作介绍等中介服务。

对实验课程的拓展是目前困扰该平台负责人的主要内容。但其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都较为明显。

edX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2012年成立的,这是一个开源、非盈利性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推出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麻省理工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博士指出:“edX是提升校园质量的一项挑战,利用网络实现教育,将为全球数百万希望得到学习机会的人们提供崭新的教育途径”。该平台edX以开源软件的形式其在线学习平台,以MITx为基础,其它感兴趣的大学和机构可自行托管其平台,或者帮助改进和增加功能。目前,该平台已提供一百二十余门课程供学生学习。

通过对这两个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分析发现,MOOC课程具有以下发展特点:

第一,合作多样化趋势明显。受到MOOC课程平台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的吸引,全球各大教育机构和科技公司都着眼于对相关平台进行投资与合作。教育公司如Instructor已经转向MOOC课程的支持服务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联盟也逐渐扩大化。

第二,课程设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MOOC课程在开展之前都会对学习者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提供写作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动态跟踪,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合理的进行课程内容安排。MOOC课程在面对不同学科性质的课程时,会有意识的进行课程趣味性调整和学习情景设置,增强课程的可学性。

第三,课程设计的结构化。MOOC课程具有较为科学性的课程结构规划,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以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为依托,帮助学生落实信息学习。MOOC课程不仅有文本讲解、视频资源、课堂测验,同时还进行了讨论版设置,让学生能够与在线学习者进行交流。

第四,课程认证趋势明显。Coursera和Udacity平台都致力于学生学习认证和学分获取两项内容,但也会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习费用。

(三)经验借鉴

从MOOC课程平台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

第一,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各高校在推动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时,需要加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第二,加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国内高校在进行网络公开课的创建时,需要积极应用Internet网络和教育技术,积极用视频翻转老师课堂内容,加快移动设备学习平台建设和个人电脑网络资源共享。

第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推进国内网络公开课建设时,高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推进学生的知识获取为导向,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和网络平台开发,推动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结束语

MOOC课程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不仅代表着大众对知识的渴求,也是教育大众化和平等化的体现。从该网络公开课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教育技术和网络为依托,通过教育技术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电子线路;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61-02

一、前言

电子线路实践教学是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教学时间。与传统的电子线路实践教学相比较,开放式的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综合设计性实践的授课时间长,课程学时量大,对实验室场地、实验室的使用时间、实验授课人员的需求倍增。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实践的过程,即知识内化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协助下在课堂上完成。因此,我们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开放式课程中,结合两者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电子线路开放式课程设计。

二、电子线路实践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设计

首先,对电子线路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分层设计,结合基础性验证实验、开放性综合实验、创新设计三种实践模式,使得不同难度的内容衔接交错,实现“基础”、“设计”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依据实验内容的难度和课时数将电子线路实践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基础验证”,内容相对基础,覆盖面宽泛,完成难度相对简单。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常用器件、常用工具,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二是“设计实践”,给定设计目标和必要的电子器件,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一个内容相对综合、难度适中的设计任务。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比较和验证,完善设计方案,完成理论报告和实物制作。三是“创新项目”,只提供设计目标、功能指标和性能指标,由学生个人或组队完成一件实物作品。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这三种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设计,不但可以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其次,创新电子线路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从而突破实验场地不足、器件资源不充足等局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电子线路实践教学,要求实践的全过程集中在特定实践、特定地点和特定内容上。我们在“基础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实践”和“创新项目”这两种教学模式,模糊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拓展了实践过程中“教”与“学”的概念和内涵。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开放的实践过程,即不再将课程的全过程都集中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内容上。

三、电子线路开放式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一种整合化的主动学习工具,其组织形式包括项目驱动法、问题解决式学习、案例教学、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测试等教学元素。参照美国翻转课堂教学先驱Robert Talbert教授所总结的翻转课堂的实施模型,我们提出了更适用于电子线路开放式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子线路开放式课程中的应用,包括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

(一)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教程材料,供学生自学,其形式包括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以及实物模型等。教师借助在线统计工具,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活动。以基础验证部分的教学环节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常用工具、常用元器件的外形特征和选型。我们将每节课分解为2~3个知识点,为每个知识点录制5分钟左右的视频,学生观摩后在线答题,然后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由此完成课前的知识传递。

(二)课内

知识的传递在课前完成,而知识的内化则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协助下在课堂上完成。翻转课堂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使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加速知识的内化。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查找资料、比较和验证,完成理论报告和实物制作。这一阶段,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小组等,组织学生进行互学、互助、互评。由于前期的认知结构、先备知识、学习经验存在差异,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易于查漏补缺。

(三)课后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学生明确了知识点的疏漏,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巩固和补救,整理和完善各组的项目成果,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从而完成翻转课堂的过程。

基于翻转课堂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实验场地不足、课时数不充足的局限,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过要普遍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难题: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制订明确可达的学习目标,设计清晰简练的学习路线,精心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具备更高要求的职业技能,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

四、翻转课堂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案例

下文以“带记忆调光台灯电路制作”这一教学项目为例,介绍翻转课堂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修不同程度的项目,分别设置学习目标如下:①基础验证部分。掌握带记忆调光台灯设计原理,熟练掌握焊接技术,可以通过测试、分析排除故障。②设计实践部分。掌握用Protel DXP软件绘制原理图的技术,独立完成带记忆调光台灯设计原理图绘制,掌握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熟练掌握焊接技术,通过测试、分析等排除故障。③创新项目部分。根据项目提供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自主设计一种调光台灯,自主完成器件选型,绘制原理图,运用软件仿真,制作实物,进行焊接、调试,测试并分析故障原因。

(二)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中,“带记忆调光台灯电路制作”需要8周课时完成,课堂上讲授电路原理、绘图软件的使用等陈述性知识以及焊接技术等程序性知识着力颇多,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因个体程度差异较大,教师无法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这违反了电子线路课程设置的初衷,消耗了学生的求知欲,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小组中的学习同伴间的协作、互助和分享,更有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实践中的互动与沟通,更容易发掘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与盲点。

因此,我们对“带记忆调光台灯电路制作”这一教学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线小测试等,完成陈述序知识的学习;通过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专业软件的使用及焊接技术等程序性知识;课堂时间则允许学生根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个人兴趣自由组合,选择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组成项目小组。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验收”形成最终课程评价,完成知识的查漏补缺,深化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

通常,电子线路的课程考核模式是“报告成绩+实物验收成绩”。该考核模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实施开放式“翻转课堂”进行分层教学时,为使教学评价适应多元化教学模式,我们为不同难度的课程设计设置了不同的权重,当学生选择不同项目的同时也选择了课程的难易系数。同时,根据作品的功能和性能指标,结合每个学生对项目组贡献度的互评指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弥补了以往平时成绩记录的模糊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

(四)成效反馈

本课程的学生反馈渠道是匿名的调查问卷,主要从课程总体评价、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课程影响力、学生学习模式等几个维度进行调查,有助于后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反馈了学习感想并提出了不少建议,如增加本科生助教、调整实验室开放时间、制订小组考评方式等。从统计结果得到如下反馈。

1.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分层教学模式(基础验证、设计实践、创新项目等)的满意度为86.7%~96.7%。

3.学习模式、互动形式、学习效果检查形式的调查。

实践表明:基础薄弱或不努力的学生产生了学习困难,而到课率高的学生成绩相对较高;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高度相关。

五、展望

翻转课堂对于实践教学类课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利用好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开展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踪科技发展的趋势,把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设计等作为重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这也是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96-104.

[2]赖锦辉.强调“竞赛标准+竞赛奖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3,(16).

篇6

关键词:MOOC;高职院校;教师

“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OOC的音译名称。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在中国,它也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流行到中小学,2013年相继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小学)及C9+3慕课联盟(大学),联手创建慕课平台。

当前,“慕课”席卷全球,虽然它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教育,也不会完全替代现行教育制度,但是,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这势必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撬动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课堂。慕课的在线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它是否会威胁到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是否会被“电子教师”所取代,退居二线乃至消呢?教师怎样才能适应其“慕课”风暴冲击,怎样转换角色立于不败之地?

一、职业院校加入慕课势在必行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副校长邓恩・纳特比穆在伦敦举行的英国大学开放及在线学习会议上宣称,“不接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又称‘慕课’)就是死。” “大学必须欣然接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行动,并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否则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未来”。他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大学的教学内容免费提供,为什么会有人每年掏9000多英镑接受大学教育?如果大学课程随叫随到,谁还会再来听课?”他表示,结论“显而易见”,“不是‘慕课’就是死。更重要的一点是,赶快做。”因此,纳特比穆认为,“聪明的大学将会接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行动,”并以此在教学和学习的前提下发展创新。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非改不可

一方面,我们天天在呼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教师依旧是老样子,也许“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多见了,但是把“黑板”换成“白板”,把多媒体作为“机灌工具”的新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值得我们警觉。慕课的翻转课堂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变化。采用学生课下看视频,课上分组讨论、大组汇报,全班交流的方式,结果收到了良好反馈。

三、老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

老师的课堂将逐渐电子化,微课堂将逐渐成为课堂的主流,实践性视频将冲溢学生的时间,越来越直观地将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优秀老师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学习网络上发生改变,学习者可以轻松看视频,可以徜徉在学科游戏中,可以在讨论吧进行自由地阐释自己的观点,自然地教师将成为吧主,成为视频的主角。

翻转课堂带来了师生角色转变,教师变成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中,要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它们要进行微课程设计;要为学生进行学习课程设计;要根据学习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组织技巧,让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及同学求助,无错误积累,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未来的教师会变成演员、助教。

四、慕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慕课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教师借助于“慕课”的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支撑,统筹安排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衔接,才能做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慕课”并非简单地制作教学视频,“慕课”是对教学流程的再造,对教师综合能力是个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慕课”时代。再次“变身”成真正的“课程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教学的设计是一项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我们的教师是否能够适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要迅速提高,教学理念需要迅速转变,教育的管理模式需要适应未来的发展。一节课40分钟,教师正襟危坐,讲课一本正经,学生并不爱听。与此不同的是,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甚至还可以做成像游戏里的通关一样,学生只有答对问题,才能继续听课,当然这需要软件技术来支撑。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未来的教育,一门学科只需要一名教师来讲授,其他教师则成为课堂上的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将面临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你想成为教师还是辅导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在线教学

一、前言

社会需求是推动远程教育事业和远程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际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的爆炸性增长,强有力地推动着远程教育队伍建设和远程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环顾全球,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不少大学已开始开设作为独立学科的远程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丁兴富,2002)[1]。到2004年,根据互联网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个国家30余所大学或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的系列课程,进行着学历的或非学历的专业教育。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远程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大,但也面临着教育质量等诸多问题。丁兴富认为,“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远程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形成、提高和发展。我国组织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面临的质量危机或学历证书与学位的含金量挑战,归根结底是对远程教育队伍人才的专业素质的挑战”[2]。为使我国远程教育事业能长久、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远程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当前在我国加快远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系统化地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目前国际上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从其教学方式上讲,远程与在线教学的方式十分普遍,而近年来以“体验式”的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更是其发展新走向。

二、国际上以远程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教学的情况介绍

国外院校的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在其名称中多带有“远程”、“开放”、“在线”、“分布式”与“灵活”等语词。大多数项目都提供证书或学位,所授予的资格包括研究生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研究生文凭(PostgraduateDiploma)与硕士学位(MasterDegree)等。

本文作者通过互联网查阅到表1中所列的4个国家14所院校正在以远程在线教学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并提供学位或证书(见表1)。

由此可见,当前国际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中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十分普遍。为什么国际上有如此多的机构要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呢?使用远程在线教学方式是如何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呢?本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分析。

三、案例研究

案例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在线与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

英国开放大学所提供的在线与远程教育(OnlineandDistanceEducation,简称ODE)硕士学位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该计划完全以远程与在线方式进行教学,无任何面授环节。计划除可授予硕士学位外,还可授予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它面向全球招生,其灵活的远程与在线教学方式为许多在职成人提供了学习远程教育专业知识的机会。该计划共开设五门课,分别是:“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开放与远程学习的实施”、“领悟分布式与灵活学习”、“互联经济中的学习”和“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

ODE项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在教学设计理念中强调学习者对在线远程学习新环境的亲身体验(做中学),以及对集体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者在“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一门课的课程指南中指出,该门课第一个模块的实施方法是:一、做中学;二、对活动与交互作用的评论反思;三、社会建构的观点;四、协作学习。(TheOpenUniversity,2004)事实上,这套理念不单是存在于此模块中,而是贯串于整个ODE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的。

做中学,亲身“体验”在线与远程学习是课程所强调的首要方法。学习者被要求亲身体验师生分离、学习者间相分离的情形,体验远程特别是在线环境下的教与学,要求尽可能生活于其中,而不是仅仅通过阅读。课程指南要求学习者要用足够的时间和其他参与者及辅导老师在一起,融入一系列结构化的团体训练和活动中,选择、访问和应用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工作和协作。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课程设计者十分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交流。课程各模块中设计了若干活动,要求学习者参与,如小组讨论与辩论、组间辩论等。同时,课程也设计了将学习者参与在线讨论的行为和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行为计入成绩的评价环节。

例如在“在线教与学”这一模块的教学中,课程设计者认为,计算机媒介会议在网络学习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使学习者能体验到计算机媒介会议是如何应用于教与学的,并学会组织这种教学,课程设计者安排了如下为期三周的结构化辩论活动:

由辅导老师把学习者分进一个6至8人的小组(每3至4名学习者被分配给一个辅导老师,即每个组两个辅导老师),相关阅读材料和信息资源的指示信息提供给所有成员,并要求每个组围绕一个设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辩论。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将被分配一个明确的角色(辩论的正方与反方、主持者、总结者、评论者、解说者、辩论报告起草者等)。课程为参与者提供了供参考的论点陈述方式,如“计算机会议是一个理想的协作学习方式”、“在线辅导要求的是与面对面的辅导完全不同的技能”等。在第三周的末尾,每个组将被要求上传一个对会议的总结报告。教师将根据每个组的表现及各成员在线辩论中做出的贡献给学生作业成绩。

通过“做中学”,通过亲身经历远程在线环境下的学习和教与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学习者能真正地学到从事在线与远程教育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ODE项目的课程资源包括在线资源和离线资源两部分。在线资源主要通过项目所使用的FirsstClass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讨论和向辅导教师进行咨询等,平台集成了邮件功能,还提供在线学习指南、信息资源链接、软件演示站点和相关文章、报道与论文等信息。项目提供的离线学习材料包括:一、课程光盘,其内容可以是视频,如记录着对远程教育专家的访谈或对参与ODE项目的学生的访谈,也可以是包含课程相关的多媒体开发案例或相关的应用软件。二、印刷材料,课程绝大多数模块中都提供了参考书籍列表,此外课程中还会发给学生一些活页材料。

案例二: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

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OnlineMasterofDistanceEducation)也是一项享誉国际的远程教育专业发展项目,在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第21届世界大会上获得了优秀奖。它由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学位授予机构,并由德国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CenterforDistanceEducationatCarlvonOssietzkyUniversityofOldenburg)参与。该项目于2000年开课,完全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教学,设有7门核心课程、10门选修课程和一门必修的结业课程,可提供远程教育硕士学位和远程教学等6类证书。

除完全以在线方式进行教学外,该项目还具有如下特点:

1.国际合作

OMDE是马里兰大学学院与德国奥登堡大学长期合作的签约项目。在项目启动时,两机构所达成的协议是:一、UMUC是远程教育硕士学位的授予机构,承担所有的学生管理责任,提供学习管理系统及基于WEB的课程传送系统;二、奥登堡大学作为UMUC的合作伙伴,提供一项认证和若干课程;三、两个机构各自发展各自的课程,雇用并管理各自的教师;四、课程和教员发展是两机构共同的责任。课程主持人是德国的乌里奇·博纳赤(UlrichBernath)和美国的尤金·鲁宾(EugeneRubin)。

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远程教育实践经验的机构,有着完善的服务于学生与教师和支持项目发展与传送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一系列的管理、财政援助、注册、学生建议、在线书店和图书馆等在线服务。而合作的另一方,德国的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在远程教育研究方面颇具实力。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平台系统与从事远程教育的实际经验和奥登堡大学在国际远程教育方面的专长相结合,两个机构通过合作做成了各自单独都不能做成的事情。

2.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员

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克服了地理距离,使得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易于被作为教员吸纳进该项目,该项目的教员汇集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格兰、以色列等国家远程教育学者和专家。学者们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对远程教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对学生建立广阔的视野十分有益。项目启动四年来,还曾请到过迈克·白多恩(MichaelBeaudoin)、迈克·穆尔(MichaelMoore)、希拉里·佩拉顿(HilaryPerraton)、奥托·彼得斯(OttoPeters)、格伦维尔·鲁姆勃尔(GrevilleRumble)等国际远程教育界的著名人士作为客座专家短期地参与课程教学和在线讨论。

3.面向国际招生

OMDE项目的学生除来自美国本土三十多个州及美国的海外驻军外,还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国家。

案例三: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

在此要剖析的第三个案例是,作为马里兰大学学院在线远程教育硕士教育的源流与雏形的,1997年和1998年由马里兰大学学院和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联手举办的三期“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该研讨班受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授权与资助,同时有博瑞·霍姆博格、奥托·彼得斯、盖瑞·米勒和托尼·贝茨等国际远程教育研究界的学术泰斗参与教学。三期研讨班每期持续10周,累计招收了127名学员,学员遍及德、美、澳、墨西哥和菲律宾等24个国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自1993年第一个网络浏览器诞生以来,基于网络的教育出现爆炸性的增长(TheOpenUniversity,2004)[3]。在1995年,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的博纳赤和时任马里兰大学学院教学设计办公室主任的鲁宾看到未来远程教育事业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展,大量需要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而当时对远程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却未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存在极大可挖掘的教育市场,两人决定要开办一个研讨班。经ICDE授权,由ICDE和美国AT&T公司注入启动资金,1997年第一期研讨班启动。1998年两机构又继续举办了两期虚拟研讨班(第一期研讨班是免费的,而后两期则需付费)。

研讨班之所以要以虚拟在线的方式举办,主要是因为研讨班所面向的学员都是在职的大学教员或管理者,他们很少有整块时间参与面授,再者参与虚拟研讨班对学员来说花费较少。而研讨班之所以采用了国际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远程在线的组织方式使得国际合作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是因为举办者认为,远程教育正在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活动,将虚拟研讨班置身于国际化的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对其本身是有益的。

虚拟研讨班的特点包括:

1.基于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的在线学习

研讨班的课程内容是被分成模块的,每一周或两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在每个模块开始的时候,由模块的主持者在论坛中推荐的阅读材料,包括客座专家的论文,要求学员阅读。同时也本模块所要探讨的问题,请学员进行讨论。为使研讨的内容能为参与者所充分研讨,专家被要求在模块的后半段再开始参与讨论。在一个模块的末尾由模块主持者对本模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介绍下一模块的内容与客座专家。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方式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口语的讨论,每个人的发言都是经过深思的,每次发言的内容都将被保存下来,在研讨会结束很久后仍可被他人阅读。在研讨会前,大多数学员对以异步的计算机文本会议方式进行的在线教学感到十分好奇,通过参加虚拟研讨班,他们了解了在线环境的新型教学是如何组织的。“在每期研讨班中,参与者相遇、交谈、达成共识,有时意见极不一致,也有时能激起强烈共鸣,互相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学习社区,有些时候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之后。”(UlrichBernath&EugeneRubin)[4]

2.采用客座专家领航,学员互学的策略

在职的远程教育者很少有时间与远程教育同行相交流,更少有机会与学科的理论专家相交流。虚拟研讨班请来了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参与在线讨论,学员得以阅读专家们的文章并直接在论坛与著名专家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十分兴奋,与专家的交流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更使他们意识到远程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学员们了解了本行业的动态并感受到他们从属于一个远程教育专业共同体。

3.跨时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跨文化的对话

在线学习环境采用异步通讯模式,这使得两名研讨班的主讲教师可以跨越时空协同教学。主讲教师在各自所在的大学跨越大西洋计划并举办研讨班。此举实际上验证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协作是切实可行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每个参与者带着文化和地区的视角参与讨论,这引发了更广阔和更深入的对远程教育的思考(UlrichBernath&EugeneRubin(2004)[5]。

举办三期虚拟研讨班的实践为两机构积累了丰富的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经验。虚拟研讨班的内容与设计是后来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中远程教育基础一课的基础,该课的大纲和教学方法直接建立在虚拟研讨班教学的基础上。在2000年1月,马里兰大学学院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终于走过了从非学历培训到正式的学历教育的历程。可以说,虚拟研讨班是马里兰大学学院远程教育专业从无到有间的一座桥梁。

本文系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中国特色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国家级:BYA01011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兴富.论加快远程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3]TheOpenUniversity.H802Applications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OpenandDistanceEducationCourseGuide2004[DB/OL].,2004-12-8.

[4]UlrichBernath&EugeneRubin.TheOnlineMasterofDistanceEducation(MDE):ItsHistoryandRealization[DB/OL].2004-12-8.

篇8

“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是理工科机械类本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开课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学时数设为64学时,其中液压技术授课学时数为42学时,气压技术授课学时数为22学时。课程组自2012年起,在授课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对“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实施网络教学的根本。网络学习强调以学为核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液压与气压技术”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了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及思维深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丰富的网络资源,必须在统一的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与使用。

2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主要指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自主学习资源设计,而不是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重点需关注如何在网络平台设计具体的学习支持资源,比如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常见问题、讨论论题等,所有内容直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界面中录入,或通过标准的TXT或RTF文件提供。依托清华大学青果软件建立的石河子大学教务网络管理平台,搭建在典型的“液压与气压技术”网络教学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资源设计主要包括: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设计在线交谈话题、设计课程资源、设计测验试题等。

2.1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

网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地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参与人数讨论发言简要,讨论往往浮于表面层次,缺少非常理性的思考。授课过程中,基于WEB的BBS系统,开展对典型液压回路、典型液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液压系统典型的工程案例提出一些可以有多侧面、多角度分析的问题,并做好讨论发言资料收集,以便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诱导讨论展开的方向,促进讨论展开的深度与广度。经课程授课实践表明,BBS系统讨论以有效的形式展开,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深度。

2.2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

在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中应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选择的注意。提出问题是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课程的重要信息并参与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注意策略。在学习新内容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至重要的信息上,而且设问还具有“推敲”的功能,通过推敲使信息含义更为明了,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鉴于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位置和问题的类型。“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均可通过前置问题和后置问题的设计,达到设计疑问的目的。前置问题的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来达到。为了促使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学习材料,强化记忆,可通过后置问题的设计来达到目的。

2.3设计在线交谈话题

同步讨论类似于面对面讨论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实现实时跨越地理位置的交流。在线讨论比较适合用于新观念、新想法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实现实时答疑和辅导。在线交谈的平台不仅仅是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建立的课程学习交流QQ群及微信圈等网络交流的便捷手段,均可以实现课程学习的在线讨论。通过教师课程设计时应注意设计一些实时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设计应具有情感交流的情形,讨论话题集中,以便能启发新思路、新观点。

2.4设计课程资源

教师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相对有限,若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不利于学生多面性对知识的探索、发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全球化,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最适宜的基础条件。“液压与气压技术”网络课程资源设计遵循以下原则:①教学资源要与各章节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避免与课程教学目标无关的资源。②课程资源以良好结构的方式来架构,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定位各知识资源。③课程资源具备丰富的消息量,给学生提供足够学习空间。④课程资源以丰富的表现形态及多样性。涵盖媒体素材(音频、视频、动画、文本、图形)、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形式,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⑤课程资源内容不同资源以不同的阐述角度,在内容的深度上具有不同的层次,满足学习需求的多样性。⑥教学资源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重用性较强,具有比较合理的“颗粒度”。⑦课程资源对课程各章节的每一个教学知识点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支持。

2.5设计测验试题

测量与评价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测评系统可以对网上教学中的考试与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设计试题时应遵循以下两项原则。

2.5.1试题组织

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中各知识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组织试题时,尤其是在设计题库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并适应本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在设计“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测试和作业试题时,常用的问题类型有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计算题、绘制液压原理图等。试题的分布结构:试题数量要足够多,以知识点、难度与认知为核心属性,形成三维立体交叉网络,以核心结构的基础测试为主,注重试题在题型和区分度上的合理分布,使其保持均衡状态。

2.5.2试题质量要求

试题内容要科学、无歧义性、表述简单明确,针对课程的难点和疑点,注重试题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 现在 规范化 个性化

一、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

1992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正式建立,信息资源向公众开放,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共享。在此境遇下,一些大学开通了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把课程资源传送给学习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在线课程并未对所有的人开放。2001年4月,美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了要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师生提供教学讲义、笔记、作业等各类教学资源的计划。至此,在线课程正式成为了开放式课程。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行动的主要项目,在线开放课程计划旨在使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公众所分享。2003年10月,在线开放式课程网站正式对外了覆盖了两千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一经就吸引了众多学习者。但是这些教学资源基本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并没有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地设计,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平台。可汗学院在2006年推出了微视频课程,微视频课程推出后,因为它充分关照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适合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这一时期,耶鲁大学也了视频讲座。但是这些视频课程虽然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观摩学习,但是依然缺乏互动性。针对这个问题,2008年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门子开发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MOOCs。MOOCs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开放课程,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改变了以往开放课程缺乏交流平台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开放课程的实效性。

就我国而言,从2003年到2010年这7年间,我国相继建设了3790门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加入了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牵头构建的MOOCs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拿MOOCs来说,由于上线没有限制,课程没有限制,地区没有限制,使得在线开放课程的规模越来越大。且资源规模也越来越大,资源从本地架构到了云端,实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一是学习的媒介形式越来越丰富,从固定的PC客户端发展到移动的手机、平板等客户端。二是学习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过去的纯文字学习到后来的纯视频学习再到现在的多形式的互动学习,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三是学习的方法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过去的单个学习到现在的协作学习,从过去的碎片化学习到现在的系统化学习。但是就目前来说,在线开放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问题。传统的课堂学习就存在个性化学习空间和时间不足的问题。在线开放课程也存在这一问题,没有指定相应的个性化学习鼓励政策,缺乏交流与互动平台,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此外,在线开放课程还存在碎片化学习弱化了学科专业学习效果、与课堂学习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等问题。

二、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实现方式

(一)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发展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课程结构的规范化。在线开放课程属于终身教育当中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对课程结构的规范化要求很高,需要教育者针对教育目标设计出学习的环节与程序,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平台,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可以说,课程结构的规范化对于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进而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课程结构设计可以以二级结构组织若干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可以安排视频、测验、讨论等活动;二是促进课程内容资源形式的规范化。一方面,要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流畅和清晰地呈现给学习者,且要避免教学资源与学习者所用的浏览器、操作系统等不相兼容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做到教学资源与学习者的互联网浏览习惯相符合。此外,各类课程内容资源都有着常见的质量和格式规范,要按照这些规范设计、组织和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比如视频格式,一般采用MP4格式,H.264编码方式,分辨率在1280*720以上,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25分钟,片头一般不超过10S;三是课程制作与运行流畅的规范化。在线开放课程从设计到制作再到运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模块,主要包括线下制作和线上建设两个方面。线下建设即课程制作要按照由总体到局部、自上而下、分模块推进的原则,使各个阶段的任务清楚、模块清晰。线上建设即课程运行也要实现规范化发展,其目的是形成完整和独立的线上教学周期,使平台内部形成一系列的关于课程推广、课程审查等的管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二)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个性化发展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课程内容设计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关照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团队通过搜集交流平台上常谈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作出解难答疑视频,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开展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形式,适应了在线开放课程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二是促进授课风格的个性化发展。事实证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除了视频样式等技术层面的改进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个性化的授课风格。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授课风格离不开个人气质、知识积累、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经验等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在这些方面发展自己,并在语速语调、神态表情、课程案例选择等等方面都要加以关注;三是交互手段的个性化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线开放学习越来越重视交互手段的发展,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大部分学习者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中处于独立学习的状态,缺乏与其他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只是处在临时浅层交流状态。为此可以采取创建学习QQ群、微信群聊、百度贴吧等交流平台,方便课堂交流。也可以开展常态化的见面会,将交往的场所从网络转移到现实当中,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

[2]宣葵葵.美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 : 特征、影响及争论[J].高教探索,2014.

篇10

关键词:慕课 尔雅通识课 高职教育 改革

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努力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家国籍,只需一个电子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间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1]

MOOC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2]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当下,已经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的全新方式(MOOC,在线开放课程),以教学高等教育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方式,它是集成,以使应用程序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网络互动,跨学科教育,在开放教育多样化的交互式高层次的课程开发网络,以提升学习者展示教育资源具有优良的高端的世界里,社会的面貌,已经从大学长大,他们在国际化加快,著名的多所大学的教学,它,包括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主要国家,先后推出开放课程全球学习者。在另一方面,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联盟组织正在逐步形成。[3]

从发展形态与趋势看,幕课教育与以往网络远程教育和传统大学教育相比,呈现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大规模、开放性的教学边界;二是低成本、易获取的教学方式;三是重需求、分众化的教学内容;四是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学导向。它正在引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的根本性改变和社会个体学习方式的重大变迁,不仅给教育技术手段,而且给教育观念、体制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带来强烈挑战和深刻影响。[4]

鉴于此,我们高等职业院校也应当认真思考幕课的发展,针对现有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态等,着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我们学院正全力开展戴士弘教授的“能力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基本初见规模,所有教师一致认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所有的先进教学改革观念,只有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落实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否则,教改成果没有进课堂,那些观念还是纸上的,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不能真正受益。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家不缺理念,缺的是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指导:“具体到我自己,我这门课、我这个学校,能进行这样的改革吗?”事实反复证明,具体教改理念的教师只能具有课程教改的“知识”,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课程设计,演示,点评,修改,测评,才能实现教师能力的真正提高和全校教学面貌的真正改变。我们必须完成课程设计,骨干演示,点评培训,正式测评,专业课程体系改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造,特色育人模式的创造,才能真正看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基于此,我要引进“尔雅通识课”这个概念。[5]

尔雅通识课作为知名的网络通识教育平台,为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面临的优秀教师短缺和优质课程短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解决途径。该平台既汇聚了名家泰斗的优质课程同时通过听课、作业和考试给予学生学分,为学生提供在线讨论、答疑、学习进度管理等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随着幕课概念的引入,尔雅通识课全面采用幕课技术―“打破校园的围墙,使优质资源共享成为时代的必然”。

尔雅通识课幕课化给我们的网络课程学习带来无以伦比的视听享受及丰富便捷的数字学习环境。通过幕课泛雅,教师可以定制个性化的课程空间,学校可将本校网络课程上传,利用修学分平台实现本校课程网络修读;通过课程泛雅,学校可以管理所有课程,全面建立数字学习环境;通过移动泛雅,把所有学习服务变成APP,随时随地进行课程互动及资源管理。平台依托超强大的资源库,构建起一个深度立体化学库,并通过构建大学课程共享联盟,实现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6]

课程范围

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然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

授课形式

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

测验

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

主要特点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能力本位,项目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做事的能力,必须学习、思考、创新并举,必须手脑必胜,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在熟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打开校门,拓展国际视野,与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联合行动起来,必须将教学与生产、研发、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密切结合起来。这些基本动力的实现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现状来说,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因此利用网络化的幕课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内涵建设是一条事在必行的捷径。[7]

努力实现从规制性教育向分众化教育转变。无论从变化的社会需求看,还是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看,素养与特色兼备,“细分”与“跨界”结合,是形成职场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从幕课的发展轨迹看,它恰是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分众化满足的结果。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职业教育的改革指向,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还是教育教学特色的提升,都应在优先满足国家职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总基调上,更加注重和细化学习者需求的分众化与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既包含着按照国家和社会需要对个体需要的有效引领,也包含着对益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合理需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满足。既要注重不同群体的同一需求,更要注重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还要注重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

幕课教育所显示的多样性教学内容,不仅仅实现有形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完成无形价值的建构。从国内外受大众喜爱的幕课课程分析,除去大学声望与授者个人学术声望之外,独特性与整体性的逻辑吻合、学术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相互渗透、权威性与互动性的彼此呼应,是其基本特点。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应当积极借鉴、分析和学习这些典型案例,加大我们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造,职教课程中的项目与任务,高职教改经验的普遍意义。

幕课的到来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它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全世界范围内共享提供了机会,给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什么是“慕课 .新浪.2013-07-09[引用日期2013-07-16].

[2] 在线课程“慕课”来袭 专家称大学应主动参与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3-07-18].

[3] 说说慕课的来龙去脉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引用日期2013-07-18].

[4] MOOKs .学堂在线[引用日期2013-10-18].

[5] “幕课”来袭,中国大学如何应对 .清华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