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中和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词汇量 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技巧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外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学习和掌握课内外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词汇、句型、语法和习惯用法等)及文化背景,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上得到提高。
一、中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单词与句法知识储备不足
在阅读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影响中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也是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原因。学生的阅读速度一般与掌握词汇量的多少成正比。由此可见,单词是构建英语大厦的一砖一瓦,要建成一幢坚固、实用而漂亮的大厦,就得从备好、备足建筑的最基础用料开始。
2.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果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一无所知,基本上就无法读懂材料。一个人背景知识的扩展必将有助于他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例如,public school在美国指的是政府办的、不收学费的公立学校,private school才是私立学校。但在英国,public school则指一种私立、为培养将来要升学或从政的英才服务的非公立的寄宿学校,如伊顿公学(Eton)。因此,要想学好英语,真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不良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能力差,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阅读中存在着不良的阅读习惯。例如:
(1)译读。在阅读时将英语转换成汉语,这样势必会延长理解过程、放慢阅读速度。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阅读不是翻译,应该养成用英语思维英语的好习惯。
(2)依赖词典。有的学生在阅读练习中,往往遇到生词就去查词典或者电子词典,一边阅读一边把遇到的生词的意思弄清楚。这种方法虽然会及时弄清楚生词的意思,使阅读顺利进行下去,但是也会养成过分依赖词典的坏习惯,使阅读速度大大放慢。等到正式考试中没有词典的帮助,思路会完全被打乱,因此查词典的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3)阅读缺乏整体性。不是从总体上把握句子的含义,而是一词一读。很多同学在阅读中拘泥于字和字、词和词之间的搭配,忽略了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会放慢阅读速度,还会造成对文章的理解支离破碎、不连贯,甚至歪曲了文章的意思。
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扩大词汇量
牢记“基本词汇”,积累“超纲词汇”。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意。因此,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
2.掌握句法知识
句法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长句、难句就是指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同时还伴有分隔、倒装或省略。我们要搞清楚各类从句,就要学会分析句子。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遇到长句往往找不到主语,这是语法差的缘故。这类学生可以先仔细地读几本语法书,比如《实用英语语法》《高中习题化知识清单》等,它们的内容比较全面,一般问题都可得到解决。
3.阅读英语报纸是提高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速度的有效途径
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版面作为阅读的重点,遇到生词要查字典并记录在生词本里,只要坚持这样做,一个月内基本都是阅读选定的某一天的报纸。那种天天看报,但就是不能快速阅读和半懂不懂的读报方法是不可取的。其次,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成良好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努力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要撇开私心杂念,逐步由“点读”到“线读”再到“面读”。
4.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所谓阅读技巧,是指在阅读时能够合理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解决各种阅读问题的能力。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不仅能降低阅读的难度,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略读。“略读”即“全景式”的通览全文,是为了抓住文章的要点,对文章的题目、各部分的小标题、文章介绍部分和结论部分等进行的阅读;是以掌握全文大意为宗旨,重点从整体意义上把握作者思维轨迹的阅读。
(2)跳读。“跳读”即把与问题无关的词、句、段略去不读或不细读,常用于查找人名、地名、年代、数据上。“跳读”的关键在于“视读”,即不是逐词、逐句或逐段去阅读文章,而是像扫描器一样,从头到尾扫视下来,目标一进入视线就要锁定放大细细研究。“跳读”最好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经过略读,对文章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查询问题的效率会更高。
(3)查读。“查读”即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找出某一特定的资料和细节,单刀直入,而无须通读全文。
三、结论
总之,阅读就是为了理解文意,获取信息。在英语阅读中,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方法都不尽相同,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改掉一些不良的阅读方法同时又不断地学习科学的阅读方法,就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从而大大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主要有以下不同:性质不属同、营销方式不同。
1、性质不属同:直营店属于品牌形象店。一般要求较高,主要起品牌宣传的作用;授权店相当于加盟专卖店,主要是销售各种品牌手机。
2、营销方式不同:直营店是体验式营销为主的一种营销模式,是某品牌授权或特定产品专卖,而授权店可能混杂各种品牌的手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产品和服务,曾获“2019中国品牌强国盛典年度荣耀品牌”。
篇3
为帮助乳制品生产商降低外部耗水量需求,专业供应商开发出创新的节水技术,通过更新内部工艺水,优化用水以及在源头处理水。
在集成污水处理技术时,应考虑包括污水量、工厂规模和当地的排放标准在内的因素。
2016年,威立雅集团为1亿居民提供饮用水,为6100万居民提供废水处理服务。
牛奶富含骨骼生长所需的钙和重要营养素,在健康均衡的饮食结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约7500年前,人类开始饮用牛奶,且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2015年,全球共消耗了1074亿升牛奶,世界各地已经形成了一种饮用牛奶的文化。这种有益健康的全能食品现已得到广泛普及,同时也是奶酪、酸奶及冰淇淋等多种乳制品的主要原料。
随着全球乳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加,乳制品厂商不得不加紧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原配料的消耗,其中一个配料就是水,加工牛奶所必需的重要资源,加工乳制品的主要原料,水也广泛用于消毒加工设备的冲洗水、加热乳制品和冷却水等应用中。
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牛奶生产需要水并不是秘密,但你是否知道生产1kg的乳制品需要4L的水。更让人吃惊的是乳品加工会排放大量的污水,仅1kg的乳制品就会产生14L的污水。
加工乳制品产生的污水往往富含有机物、脂肪、油脂(FOG)和悬浮固体,不适宜直接排入下水道系统或海水中。若未经处理,废液中的过量可溶物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耗尽水体中的氧气,造成水生生物窒息。
从另一个角度看,奶牛场排出的污水为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目前,企业不得不应对乳制品更高的生产成本、价格波动、竞争压力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等因素。在非接触应用中回用处理的污水的前景对生产商具有吸引力,他们寻求在保证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考虑到法律、社会和经济等因素,鼓励乳制品厂商处理他们的废液和优化他们的用水。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创新的水和污水处理技术,并转而寻求威立雅水务技术这样的专业公司的支持。
回用乳业废液 降低能源成本
为帮助乳制品生产商降低外部耗水量需求,专业供应商开发出创新的节水技术,通过更新内部工艺水,优化用水以及在源头处理水。例如,回收乳制品蒸发产生的冷凝液是生产商可以考虑的一个轻松起点。利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反渗透(RO)系统,冷凝液回收的效益可扩展到节约耗水量和热能回收。
水汽冷凝液可回用于不同的应用,其中包括锅炉和冷却塔给水、定位清洗(CIP)水、奶粉的冲调乃至干酪冲洗水。冷凝液是一个良好的热能来源,还允许预加热产品或锅炉给水,回用回收的热能,从而使生产商显著节省加热成本。
用于锅炉和蒸汽布气系统的蒸汽冷凝液回收液也可降低运营成本、药剂用量和锅炉补水需求量。此外,一个冷凝液回水系统还可降低能源成本,因为热冷凝液不再需要大量的重新加热。
乳制品污水处理
在排放前处理乳制品污水时,可应用广泛的技术,比如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MBR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取决于乳制品污水的复杂性,能去除98%以上的COD和总悬浮固体的创新颗粒技术可以最小的占地空间在现场集成,以取得超常的废液水质并整体提高性能,显著节省运营成本。这些解决方案包括威立雅的Biobed? Advanced、Biobed? Modular Plants(模块化小型厌氧反应器)、AnoxKaldnes? MBBR和Biosep? MBR。
解决方案能够生产再生能源和沼气,这些技术还为奶农提供了附加的绿色效益。沼气由有机物的自然分解产生,当用作燃料时,产生双倍的环境效益。当加以利用时,沼气是一种碳中和燃料,可以提供与燃气热电联供(CHP)设备相同的优点。此方法还最小化了大气中的甲烷排放量,甲烷对环境有更大的潜在危害。
并非每个乳制品加工厂都以类似的方式运营,故专业的水解决方案提供商可以针对独特的处理需求设计工艺总包解决方案,能够为生产商提供附加值。例如,在处理奶酪和乳清生产期间产生的高浓度废液时,威立雅的创新的Memthane?厌氧MBR就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案。此技术用错流超滤膜去除高化学需氧量(COD)悬浮固体(SS)和脂肪、油脂(FOG),成功地处理了过去被认为无法通过传统工艺处理的高浓度和高固体成分废液流。
有时,对于希望处理污水进行回用的生产商,他们的处理需求不尽相同。在雀巢公司的一个早期项目中,威立雅安装了其Aquantis膜生物反应器,这是一个精处理系统,生产出的滤液几乎不含固体,并进一步集成了一个反渗透处理工艺,以留住溶解固体和盐分。在威立雅的支持下,雀巢公司当时能够将处理过的水回用于冷却、清洗和工业用途,对每天节省160万升地下水做出了有效的贡献,水量相当于6400个墨西哥人的平均日用水量。这只是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帮助生产商减轻污水挑战和提高环境绩效的两个例子。
变废为宝 造福环境
负责的污水管理对环境有积极的影响,可消除废液流中潜在有害的污染物。雀巢公司和达能公司等领先的乳制品公司已在全球的工厂中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标准,信守了他们对环境可持续性做出的承诺。这影响了小型的乳品厂,使他们紧随其后并遵守当地的排放标准,最终共同努力减轻乳品行业面临的污水压力。
在处理乳品废液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让生产商明白,不能简单复制其他生产商的污水处理方法,即使他们的工厂生产相同类型的乳制品,其需求也会有很大差异。在集成污水处理技术时,应考虑包括污水量、工厂规模和当地的排放标准在内的因素。对于那些试图升级二级废液进行回用的生产商,需要比那些主要将处理乳品废液进行排放的生产商更复杂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需要由领先的水处理供应商解决。
除了能使乳制品厂商把精力放在自身的核心业务上外,专业的水处理供应商还确保乳品加工厂能够符合污水处理的最先进卫生标准和法规要求。后者尤为重要,这能使乳制品厂商保障其经营业务所需的许可证,防止公司受到地方政府的处罚。
乳制品公司在求助专业的水解决方案提供商时,会获得很多收益。随着乳制品消费持续增加,生产商期望进一步发展业务,通过污水处理解决方案能将乳品废液转变为可再生资源,造福于行业和环境。
Woodlands Dairy(Pty) Ltd去除95%的废液COD
公司位于东开普省Humansdorp,在南非的东海岸,Woodlands乳品加工厂需要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减轻公司不断升高的工艺废液流。除了奶酪厂外,乳制品加工厂还建有一个牛奶杀菌和包装厂。Woodlands Dairy发现,随着产量的升高,也增加了大量工艺废液,以至于难以在其组合废液池中进行处理。
为有效满足生产商的污水处理需求,威立雅提议建一个资源回收厂(RRP),每天能够处理3600万升(MLD)的废液。RRP采用了威立雅的Biothane Memthane?技术,这是一个简单的全自动化系统,与传统的技术相比,可显著降低总运营成本。
Memthane?技术是一个创新而又环保的污水处理系统,组合了厌氧生物处理和膜分离技术,能够最大化去除COD和总悬浮固体(TSS)、最小化处理成本并生成富甲烷沼气。在威立雅的支持下,Woodlands Dairy设法处理其不断升高的废液需求,以及实行了将工厂废液浓度完全降到市政标准以下的目标。
Arla食品力争创建第一个零碳排放的鲜奶加工厂
Arla食品是一个全球性的乳制品公司和奶农自有合作社,在12个国家建有生产厂。随着其在英国白金汉郡艾尔斯伯里的新乳品加工厂的投产,Arla现可年处理10亿升的牛奶。公司渴望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和水回用技术,力求创建全球首个零碳排放的鲜奶加工厂。为支持客户实现其愿景,威立雅提议采用BiothaneMemthane?生物反应器,这是一个创新的技术,综合了厌氧处理与外部错流超滤的优点。每天能够处理500立方米的污水,并可去除99%的COD,反应器还最大化了TSS去除率,从而取消了处理成本并生成富甲烷沼气。
在威立雅的支持下,Arla还能在反渗透系统中处理低浓度污水和灰水,回用于其乳制品加工厂中回用。此外,生成的沼气还用于给现场的热电联产(CHP)设备提供燃料,进一步使客户接近了其设定的碳中和的目标。
篇4
据绿色和平组织近日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云计算数据中心和远程通信网络的快速增长,使得2010年的用电量激增。而这些逐渐成为网络核心的“云”数据,正在产生真正的污染云。绿色和平组织尤其指责了微软、Google和苹果等IT巨头,认为他们才是气候变暖的幕后黑手。因为这些公司建立的数据中心主要都是靠传统煤电来维持运作,从而对气候变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算算“云计算”的耗能
云计算数据中心究竟要耗多少能?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计算。数据中心是以机箱为单位,每个机箱里有1000余台服务器,每个数据中心有众多机箱。按一般标准我们设定有50个机箱,也就是一个数据中心总共有50,000台服务器,一台电脑的服务器功率大约500瓦,服务器一般全年无休。也就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地运转着,那么,一个数据中心,一年耗电量约22亿千瓦时。以Google为例,据现有公开信息,包括在建的数据中心,Google在全球共有36个数据中心,那么一年,仅Google一家公司,就会耗掉约790亿千瓦时电力。有统计称Google部署在美国的服务器和冷却系统在2005年总计耗电450亿千瓦时,显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结论是,如果把“云计算”涉及的全球电信和数据中心当成一个国家,那么它则在2007年全球能源消耗榜上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为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
而同时,“云计算”所使用的、庞大的电脑群会产生大量的废热,热度最高可达到50℃,需要高功率的冷却装置来处理这些废热。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将这些废热通过空调冷却机组降温后排入大气,但是,冷却机组也需要耗电。在北欧寒冷的冬天,能将废热利用起来吗?从这个角度出发,芬兰赫尔辛基的公共能源公司Helsingin Energia将目光投向了云计算数据中心。
最简单的方式是自然冷却
Helsingin Energia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外包绿色设计方案,使客户可以专心于其核心产业,早在半个世纪前的1953年,他们就配合芬兰市政部门,在赫尔辛基市建设大量区域集中供热系统。如今,这种集中供热系统可以满足该城市供热需求的93%,而运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城市区域冷却系统,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Helsingin Energia主要经营就是区域集中冷却与供热系统,以及热回收系统,数据中心的废热正是他们需要的东西。
“我们是将产电、产热和冷却过程融为一体,通过区域集中冷却和供热系统,将数据中心的废热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收集,再流向企业建筑或者居民家中,提供暖热,再将冷却后的气体输回数据中心,给数据中心的计算机降温,以此形成能源的良性循环。”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Juha SipilR为我们介绍了废热回收方案的基本原理,“从专业的角度讲,新的废热回收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的限制值大大降低,由以往的1.0达到近乎零限制。比如,我们使用热泵收集废热,一个单位的电能可以产生五个单位的热能,所以能量的有效率很高,因为电能可以以热的形式五倍返还。一个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废热由一个热泵来回收即可,热量随之流向区域供暖系统为建筑供暖及提供热水。冷却废热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自然冷却,每年11月到次年5月这段时间,(赫尔辛基)海水温度会降到8摄氏度以下,此时区域冷却就可以通过使用天然的海水来完成。另外还可以通过吸收技术,吸收那些可能被浪费的废热,这种方式主要在海水温度过高、不适合采取自然冷却方法的夏天实行。”Helsingin Energia根据不同气候特点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个1兆瓦规模的数据中心,节省下来的能耗可以为3万户当地居民供热。
不仅节能,而且减排
“刚开始做这个项目非常困难,我们花了几个月时间去了解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及需求。好在了解得越多,我们越相信这是一件可以长期做下去的事情”,Juha Sipilä如是说。
这种新方案在节省能源的同时,还降低了碳排放。一个1兆瓦规模的数据中心运用区域集中冷却系统的方案后,在一年内可以降低的、对环境的影响相当于“3000兆瓦时传统能源带来的能源消耗”+“600吨碳排放”+“100辆轿车分别行驶6万公里”。更重要的是,传统空调使用的制冷剂中含有氢氯氟烃化合物,它能破坏大气臭氧层,现在则不再需要制冷剂了。
而且,传统的冷却方案不仅浪费电能,还大都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占用的空间大、噪音大,也不美观。但区域集中供冷设备是引入到数据中心建筑中的,它没有噪音,也不会造成视觉污染。一旦建筑与区域集中冷却系统相连接,维护和其他建造活动都不再需要。
但该系统的花费却并不昂贵,仅仅为使用空调冷却机组的五分之一,
Helsingin Energia设定的目标是要将用户100%的电能都用于计算机的运行上,尽可能在冷却过程中不花费一分一毫的电能。从实际的操作中看,也有数据中心反映,有时这套系统所提供的冷却还是不够,需要额外的电来供给。但即便如此,这套系统仍可以保证至少50%的电量会用在计算机的运行而不是制冷上,这已足够让人高兴了。
绿色方案,节能更省钱――专访赫尔辛基公共能源公司
Juha Sipilä:数据中心废热回收项目负责人
新知客:请问你们这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Juha Sipilä:我们的目标是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生产,即减少的碳排放量和产生的碳排放量相等,为此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着。
新知客:新能源的使用必定需要政府政策或是资金方面的支持,芬兰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Juha Sipilä:建立大型的供热和冷却系统网络为整个城市服务,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这个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的项目是盈利性的,并不需要任何经济补贴,相反,我们公司营业额的25~30%会作为客户的收入返回给客户。
新知客:这项技术是否适合其他国家或城市的同类型企业效仿?有什么条件限定吗?
Juha Sipilä:使用冷却系统最好因地制宜,净化废水、工业废热或者冷海水,都可以被用在系统中。当有更合适的、非提炼的能源方式存在的时候,用电来供热或者冷却并非明智之举。
燃料转化为热源比起先转化为电再产热在能源损耗方面会大大降低,能源越以最原始的形式被利用,则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就越少。电能是高度提炼的能源方式,在其产生、传输以及输压变化过程中都会造成损失。冷却系统有很强的区域限制,数据中心必须设在需要这些冷却能源的范围内,但是最终用户,比如说使用数据中心服务的人,甚至可以居住在另一个大洲上。从这个角度上考虑,任何一个数据中心都可以建造在适合使用类似系统的地区,而不是数据中心所服务的最终客户所在的地区。
篇5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过载的影响,使得环境污染和能源等问题日益凸显。以往对于城市绿地的讨论主要从城市生态系统中研究绿地资源与环境作用时的各项指标用以评估绿地的性能,并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然而,却很少关注绿地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的节能减排的贡献,更进一步地通过绿地规划、植物群落和功能延伸上的提升绿地节能减排功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城市绿地中提升城市的节能减排效果,为达成“零碳城市”的目标努力。
1.城市绿地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将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解析为城市生态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协调能力和城市影响能力。就相关性找出影响因子,可以排序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顺序:城市协调能力、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影响力和城市生态水平。
城市生态水平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中所占比重最小。用以衡量城市生态水平的因素包括:人均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生态赤字、人均氧当量、城市供养能力。其中和城市绿地有关的指标中,人均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环境却有着相当可观的常态化作用。绿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了城市环境:树木通过蒸发作用在经常干燥的城市环境中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大量的植被能降低温度,在炎热的季节差不多能降低气温1~4℃;光合作用储存碳并且释放氧气;叶子吸收灰尘并固定有毒气体,减少了空气污染(1公顷林地每年吸收大约50吨的灰尘)【1】等等。因而城市生态水平直接作用于城市环境,对城市环境质量这一状态指标的评定起到决定性作用。
城市绿地在节能减排上的贡献主要基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为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城市绿地这一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对于减少城市C02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观与城市绿地
2.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警示着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在1968年新成立的国际思想库――罗马俱乐部,通过一个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当时的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蓝图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的观点。。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在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上达成了一个共识:“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一共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考虑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发展使用天然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在原来开采、产品使用和废物销毁或再生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能源。会议重点还只是在关注于材料和能源的节约利用上。
为将在里约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精神具体到可实施的措施上,1996年召开的京都首脑会议明确了温室气体C02的排放标准,并且将温室气体C02 的排放量作为能耗指标来衡量各国的能耗水平。这样的规定带来了节能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它将单纯意义上的节约材料和能源的观念转化为减少C02排放为导向的节能观念。随后,减少C02排放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2.2 城市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市绿地对消减城市能耗带来的C02排放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能耗来源主要以轻工业、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交通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为主。这些领域产生了大量的C02,加剧了城市内部的高温化,造成独特的地区性气候现象“热岛效应”。【2】其中植物的减少、大面积的裸地也是“热岛效应”的成因之一。
3.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3.1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楔形绿地规划策略
风在通过地表时,会受到地表粗糙程度、湿度和温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而植物作为地表的覆盖物能很好地增加地表的湿度和降低温度,同时能使风穿透,形成 “冷岛效应”。但是植物的“冷岛效应”十分有限。热岛效应作为城市热环境变化的代表,成为急欲解决问题。景观生态学家和城市规划者大胆地提出了楔形绿地规划策略。它是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分析,建立了一个城市边界层的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平衡模式得到城市边界。【3】通过由边界引入一个植物带直接连接到城市内部,形成类似于“楔形”绿地的规划模式。这样的绿地规划模式在北京2008年奥运村周边被采用,来降低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尤为显著的特殊时刻。
3.2 增加“碳汇”的植物群落种植方案
植被本身具有“碳汇”的功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4】然而,城市中的森林资源有限。为了加强植物碳汇的能力,可采用复层群落式种植,将不同根系种类、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使单位面积植物的固碳量最大化。【5】同时在群落的选择上也优先选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类型,将二氧化碳吸收量最大化。
3.3 开发城市农业基地
每年向城市市场供应的蔬菜量可以以万吨来计算。2005上海蔬菜批发市场调研报告中显示上海当年的蔬菜需求量约为160吨并且这一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其中绿叶蔬菜主要来源于上海市郊,其他蔬菜品种则来自山东等北方一带。原产地和消费市场之间隔着巨大的空间距离,主要通过陆路交通运输。运输过程带来了巨大的能耗。尝试在城市中发展城市农业基地是减少运输过程中能耗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在城市中间形成“冷岛效应”,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先进生产模式下,平衡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趋势,也是目前现有技术条件和认识上的巨大挑战。其中,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降低城市能耗所带来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关键着力点,它的利用还有着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法】多米尼克・高辛・米勒・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顾震弘,韩冬青・低碳节能城市空间规划策略[J]・低碳生态城市・2013
【3】佟华・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5
篇6
空客的母公司一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透露,拟在未来5年,率先在北京一上海之间开辟生物燃料航线,并投入商业运营,以作为其全球生物燃料飞行的商业试点。
在目前波音的试飞中,生物燃料与传统燃料的比例为5:5,未来可提升到9:1,甚至是100%采用生物燃料。资料显示,只要航空业燃料中的1%采用生物燃料,便可以维持生物燃料市场。不过,生物燃料成本非常高昂,通常是传统航空燃料的4倍以上。
航空公司使用生物燃油,整个行业每年可以减少0.7%的碳排放量,在付费排放的大趋势下,这将为航空公司节省一笔费用,而节油将是更大一笔收益,整个行业可能因为生物燃油而产生1000亿美元的价值。
航空业对替代能源的渴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过――CEO们每晚被油价意外上升的噩梦惊醒,醒来后又发现自己的飞机已经被纳入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体系中……虽然大多数人不愿承认,但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只有被逼上绝路时,变革才可能发生一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宣布,汉莎航空将从2011年4月开始,在一条国内常规航线进行生物混合燃料飞行试验,它将是全球首条使用生物燃料的民用航线。
应对油价波动,航空企业主流的解决方案将是寻找更可靠的生物燃料。与传统燃油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提取不同,生物燃料可以从植物等生物可再生资源中提取,尽管以目前的技术生产,其成本远高于化石燃料,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价格要比深受地缘政治和国际游资双重影响的石油更容易控制。更重要的是,它将是前所未有的“洁净”燃料。
最快5年京沪航班用上生物燃料
汉莎航空介绍说,2011年4月起,该公司一架往返于法兰克福与汉堡的空客A321型客机将使用生物混合燃料试飞6个月,汉莎航空将为此投入约660万欧元。
试验目的是研究生物混合燃料在常规飞行中的应用效果、有害物质排量以及对引擎的影响等。据介绍,这种生物混合燃料添加了50%的生物合成物质。与传统煤油燃料相比,其燃烧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和二氧化碳量较低。在6个月试验期间,这架空客A321客机预期总计将减排二氧化碳1500吨。
而就在稍早之前,空客与巴西塔姆航空公司合作,在拉丁美洲进行首次生物燃料试验飞行。此次试验飞行所用的飞机是一架空客A320飞机,所使用的生物燃料以巴西当地产的麻风树果实为原料,生物燃油和传统航空燃油各占一半混合而成。该飞机由里约热内卢起飞,在成功进行历时45min的飞行之后返回起始点。研究表明,与传统以石油为原料的航空煤油相比,利用由麻风树果提炼而成的生物燃料可以使整个航空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0%。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在国内坐上使用生物燃料的飞机。空客的母公司一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宣布,拟在未来5年,率先在北京一上海之间开辟生物燃料航线,并投入商业运营,以作为其全球生物燃料飞行的商业试点。
目标:100%采用生物燃料
目前,专家普遍认为,汽车燃油的替代品应该是电力驱动而非生物燃料。但对机来讲,至少从目前看来,电力驱动还不是一个好选择。
航空发动机使用较“清洁”、可再生的生物燃料似乎是目前的惟一选择。现今在发达国家,航空燃油的使用占整个石油产品产量的8%,因此,比较现实的考虑是,逐步增加生物燃料在航空燃油总使用量中的比例。目前第二代原料主要是麻风树、亚麻荠、海藻和盐土植物;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玉米、小麦相比,这些燃料更加环保廉价,且不需要制造商重新设计引擎或飞机,航空公司和机场无需开发新的燃料运输系统。
作为全球两大飞机制造巨头之一,波音公司也很早就致力于航空生物燃料的开发。2008年2月,在商业客机的首次生物燃料试飞中,波音公司、英国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和通用电气航空证明了使用可持续性生物燃料与煤油的混合燃料的技术可行性。同年12月,波音与新西兰航空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再次进行了可持续性生物燃料的试飞。2009年初,波音公司又分别与美国大陆航空公司、通用电气航空、日本航空公司及普惠举行了一系列进化测试,所有这些试飞都强调可持续性生物燃料可应用于现有机队的减排,无需改造飞机或引擎。波音称,环保可行的可持续性生物燃料将在2015年成功开发。
在目前波音的试飞中,生物燃料与传统燃料的比例为5:5,未来可提升到9:1,甚至是100%采用生物燃料。
节能减排就是“真金白银”
对于航空界而言,生物燃料之所以如此迫切,是因为清洁天空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真金白银的成本。
作为全球航空业的代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提出了三大承诺减排目标,并通过国际民航组织(1CAO)递交给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变化大会。这三大减排目标包括:到2020年,每年燃效提高1.5%;从2020年起,通过碳中和增长,稳定碳排放量;在2050年,碳的净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欧盟更是在去年单方面公布,自2012年起对所有抵离欧盟的商业航班实施碳排放权配额制度。按照这一方案测算,中国民航业仅2012年一年就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元人民币。
在越来越大的航空碳排减压力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航空公司都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目前世界各航空公司业已实施的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实施“碳补偿”计划,通过旅客自愿为其合作的非营利组织捐款的形式,购买“碳补偿”额度;改善机队机型提高能效;降低服务能耗等。
但是,目前航空业最大的碳排放源其实是航空燃料,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不仅排放出大量氮氧化物等传统污染物,还排放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温室气体。航空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航空业总排放量的90%左右,因此专家认为,从航空燃料人手才是航空业减排的根本。
据估计,航空公司使用生物燃油,整个行业每年可以减少0.7%的碳排放量,在付费排放的大趋势下这将为航空公司节省一笔费用,而节油将是更大一笔收益,整个行业可能因为生物燃油而产生1000亿美元的价值。在业内人士看来,燃油市场定价的不稳定性和未来石油储备的问题,都使得航空公司维持运营并赢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除了不断提高飞机的效率,寻求飞机使用的燃油的改进也十分重要。
不与粮食抢耕地
在中国,在全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种植生物燃料将有可能侵占宝贵的粮食生产用地。
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藻类是生物燃料的最佳选择。例如汉莎航空机队中的所有飞机一年能消耗2500万吨石油燃料,若使用棕榈油作为生物燃料,需要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个国家的全部土地种植,才能满足巨大的燃料消耗。若选择藻类作为生物燃料来源,根据预计,汉莎航空所需的藻类燃料,只需1/2的柏林城市面积就能满足需求。
不过,不一定非用土地才能完成种植,水甚至二氧化碳加上废水、自然光,都是藻类的生产原料。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计生产模式,例如可用游泳池、生物燃料反应堆、反应池等。藻类不供食用,因此不会消耗土地和粮食,仅作为生物燃料的来源,也不会和粮食生产竞争土地使用。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正在此方面进行认真扎实的努力。加拿大“海洋营养”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产“欧米伽3”脂肪酸添加剂的公司,该公司的科学家筛选了数百种海洋微生物植物后,发现了出油率特别高的“超级海藻”。据专家称,该“超级海藻”单细胞的出油率是其他海藻单细胞出油率的60倍。目前,“海洋营养”公司已经掌握了这种海藻的人工培植技术以及低温储藏方法。
篇7
嘉宾简介:
王昀,自2015年5月起担任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一职,主要负责飞利浦照明在大中华地区的策略制定、业务发展和管理工作。曾先后在多家智能/信息领域的领先企业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拥有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走进一家全球领先的照明企业的办公大楼,最关注的自然是他们的照明有什么高明之处。
开放的办公环境,明亮的灯光,似乎并没有让飞利浦照明在上海漕河泾高新科技园区的办公楼有什么不同。目之所及,当然不如员工的体验来得真切:
大小不等的会议室,有着风格不一的照明方式,“灯光就像灵感的咖啡,让沟通的氛围变得活跃、自然”;靠窗的LED灯具可根据窗外日光调节亮暗,晴天几乎不用打开,靠近走道的办公区域内如果15分钟没有人活动,灯光就会自动熄灭;办公区域的照明设有白天模式和夜间模式,下午六点以后,灯光控制系统就会自动切换到加班模式,“既节能,也提醒大家提高工作效率早点回家”……
因“光”而生的飞利浦照明――125年前,在弗雷德里克・飞利浦和杰拉德・飞利浦荷兰埃因霍温开设的工厂里,白炽灯和电力技术的结合改变了世界――对光无疑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光’其实一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全新的理念、更卓越的思考与创新。”飞利浦照明大中华区总裁王昀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正是因为创新,在照明行业的每一次大变革中,飞利浦不仅未曾缺席,更是一次次成为行业变革的领军者。
照明作为三大主要能耗之一,消耗了世界近1/5的电力,因此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将极大程度地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照明行业对于光的价值进行探索,发展出更加节能,更加智能的发展模式。这一次,飞利浦照明依然希望做领先的行动者。
2016年9月飞利浦照明下一个五年可持续发展计划――“闪亮生活,美好世界”。这是飞利浦照明2016年5月上市后设定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飞利浦照明承诺,到2020年,公司80%的营业收入来自有益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产品、系统和服务;商业运营实现100%碳中和,并采用100%可再生电力。
“我们不仅视可持续发展为企业责任,更是势在必行的全球化行动。对我们而言,可持续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善我们发展业务的途径”。王昀希望,透过“光,超乎所见”这一品牌承诺,人们能够看到飞利浦照明不断推出有意义的创新,改善人们生活的努力,更能看到飞利浦照明对于事关未来人类发展的责任担当。
你之所:照明是一个传统行业
你所未见:闪亮生活的新触点
作为一枚发光的芯片,一块半导体,LED改变了许多事,飞利浦照明无疑是其中之一。
2006年,为了支持能效更高的LED技术,飞利浦就开始呼吁世界各国逐步淘汰其首款电子产品及其照明业务的起源――白炽灯。到2020年,飞利浦照明更承诺将售出20亿个LED灯泡。对利浦照明来说,这一照明行业的转型,正是有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据了解,飞利浦照明已将80%的研发资源投入到了可持续创新中。
“全球范围的LED照明技术革新可以为照明领域带来53%的能耗降低。而当LED照明通过物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无线控制,其能耗同传统白炽灯相比,可减少近80%”。王昀在加盟飞利浦照明,担任大中华区总裁之前,已在IT领域沉浸了十余年。两年前的这次“跨界”多少有些让人费解:互联网与“开+关”的照明有什么关联?但如果考察近年来照明行业的发展,就会发现这种跨界的顺其自然。巧合的是,昀,意即日光,这也让他与飞利浦照明更多出了一些缘分。
照明是一个传统行业,但照明产品和解决方案却没有受制于传统,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影响下,灯光早已突破了照明的局限,变得更加高效、“聪明”。
每一盏灯都能根据日光变化和人的动静转移,调整照明强度;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同时实现对照明设备供电和传输数据;员工只要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办公室的照明进行个性化控制……让王昀自豪的是,飞利浦创新的智能互联办公照明系统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建筑”中的应用,让整栋楼的照明能耗降低了75%。
王昀认为,这体现了飞利浦照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在他看来,循环经济即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有限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具有共享化,节能化的特点。
“对资源利用的再思考意味着放弃20世纪消耗即增长的商业信条,在物联网的实力辅助之下,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有望得到质的飞跃,继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的再设计和再思考。这是一种根本性的系统变革,无论是在公司还是组织当中,拥抱循环经济下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各个部门心态和方法论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将会是历史性的机遇”。王昀认为在两个维度上的模式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个维度是业务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产品售卖转变到提供服务与产品的综合模式。正如你在餐厅享受美食不必将餐具一同买下,客户同样可以选择只购买光的服务,而灯具和维护由照明企业提供。目前飞利浦照明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就尝试了这种模式。客户节约成本的同时,飞利浦照明通过对灯具的回收利用实现了50%电力消耗的减免。
另一个维度则是发掘产品的衍生价值。例如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以及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管理。
“照明在一个城市是最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家居照明还是市政照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照明,这就让它变成了物联网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王昀表示,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平衡对于资源、空间和安全的各种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还要让城市更宜居,让市民的日常生活更舒适,这让智能互联照明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照明点的数量预计将接近700亿。
当路灯不再只是灯杆加灯头,也不再只解决照明需求,可能成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载体,用来传输信息和数据,城市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将大大提升。
“如果我们通过智能互联照明系统控制这些路灯,比如说系统识别这是一条鲜有人迹的街道,就会把亮度调暗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通过系统可以即时获知路灯运行状况以降低S修、运营的成本。比如灯泡的检修,现在可以从后台操作,代替了人力的巡查。这些举措的累加可以节约能源,提高运营效率,可以达到近80%。”王昀说,这引发的是对照明行业的重新思考和塑造。
你之所见:百年品牌的历史厚重
你所未见:面向美好世界的可持续积淀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互联LED照明产品、系统和服务领导者,飞利浦照明正在积极应对挑战,通过物联网技术改善生活的同时大幅减少能源消耗。与此同时,我们也主动承担责任,提高我们在生产、运营和供应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王昀看来,企业的运营不能仅追求效益,更要考虑环保,可持续和社会责任,平衡今天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这也是125年来,飞利浦开展业务的方式。
“闪亮生活,美好世界”体现的是飞利浦照明面向未来的宏伟愿景。2016年9月在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7)上,飞利浦照明向全球了202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意在以高品质照明营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在关于这一计划的描述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对于“2020年公司80%的营业收入来自有益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产品、系统和服务”的目标,飞利浦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产品、系统和服务需至少在一项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上领先行业标准。这些核心指标包括:能效、包装、有害物质、重量与材料、循环利用、便利性、基本照明需求以及以人文本的照明方案。
作为全球管理层委员会11个成员之一,王昀参与了这一计划的制定。他坦言,对于这种“自我加压”,在公司内部也曾遭遇反对,因为这会把制造的成本、门槛提高很多,但最终飞利浦照明还是选择了严苛的目标。为了兑现这一承诺,飞利浦照明重新审视了包括业务运转、生产工艺和供应链在内的每一项工作。
“为什么很多欧美的公司能够做成百年老店,不只是技术的领先,有很多还是在文化、理念上,从一开始就要铺垫中长期很多愿景,这是整个企业价值观的沉淀。”王昀很有感慨。
打开飞利浦照明全球官网,的确可以看到其对可持续发展及其路径方法的详细介绍。正是在碳中和、可持续照明、可持续运营、可持续供应链、确保产品合规、创造社会影响方面的实践,支撑着飞利浦照明“闪亮生活,美好世界”的可持续计划。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飞利浦照明系统、深入的供应链可持续管理。“我们负有改善人们生活的使命。这一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创新产品、系统和服务,还延伸到了供应链。我们致力于与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尊重善待工作人员,并以环保方式工作的供应商建立关系”。
为引领供应链向更健康、更安全、更合乎道德转变,飞利浦照明制定了很多战略性计划来帮助供应商改进其可持续发展表现,这些计划涵盖对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表现的评估;对管控物质、冲突矿产、循环采购的管理;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负责任的采购计划。
而其中重要的经验,王昀认为是“全行业与其他社会利益相关方通力合作”。
作为“可持续贸易组织(IDH)”电子产品项目的倡议者之一,飞利浦照明携手多个利益相关方,与中国100多家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合作,支持开展创新型劳务管理、提升可持续发展表现和业务绩效,以改善中国电子行业超过10万名员工的工作条件。
为了创造社会影响,飞利浦照明充分发挥自身业务所长,调动企业自身及价值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以“光”为主题的公益项目。在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的乡村地区捐建LED照明项目,既改善当地人的生活,同时又促进了环保,节约了能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篇8
摘要 目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三大政策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与国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相比,我国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产品与服务仍然缺失。文章分析指出严格环保执法将刺激投资需求、推动治污市场的形成,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环保规划将引导并推动治污市场的投资需求,尤其是“三大环保行动计划”将深度释放治污市场投资需求;因此,污染减排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 绿色金融;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政策;零售银行:污染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内生产总值( GDP)跃居世界第二,2013年与1978年相比,GDP总量与人均值分别提高了156倍和110倍,城镇化率从17. 9%提高到53. 7%。然而,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持续推进,虽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是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废水等污染物排放量跻身“世界前列”。二是水质恶化、土壤污染严重。2013年,我国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达59.6%;土壤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三是雾霾问题日益显著。2013年全国74个城市PM2.;的达标率仅为4.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不断扩大的治理资金需求,出现了两种看法。一般看法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环保类项目是公益性项目,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应由政府来解决。新的看法认为环保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环境治理不能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出,政府治理支出的增加短期内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而更应依托银行、各类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开展的产品与服务,对环保项目进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
绿色金融的内涵及特点
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金融绿色化。金融绿色要求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引导资本进入环境友好型投资项目,项目融资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的测评。绿色金融除了金融本身绿色化外,还要求资本运行绿色化、投融资政策绿色化。资本的投资领域、运行过程应该满足绿色化的要求。政府制定投融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融资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注重投融资政策的绿色效果。
绿色金融,也是商业机会。绿色金融是金融投资的方向。长期以来,银行金融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虽使经济增量提高,但也产生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环保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以此衍生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金融投资的方向。因此,绿色金融是一种商业机会。以新三板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为例,2014年节能环保企业挂牌的数量为137家(2013年仅34家),占新三板全部公司的8.9%。137家节能环保公司总市值为113.1亿元,其中盈利122家,占比89.1%,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23家,500万元的有19家,100万元的有58家。绿色金融还提供了绿色抵押贷款、碳金融等产品与服务,并衍生出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多种投融资模式,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绿色金融的特点
绿色金融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投资决策和投资项目的“绿色性”、金融手段和投融资方案的“多元化”、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绿色性”是指绿色金融投资的项目需考虑环境预期风险、回报与成本,在基于投资项目潜在、长期的环境影响考虑下,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决策,进而开展环境友好型投资。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注重项目内部的绿色管理、绿色服务。
“多元化”是指绿色金融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衍生工具和手段,提供生态产业环保指数、生态证券、碳基金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投融资模式,影响主体的投资意向和市场行为。
“多样性”是指绿色金融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政府,为投融资环境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第二类是金融机构,包括银监会、各类银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第三类是投资机构,包括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负责环保项目的投融资;第四类是第三方机构,包括技术交易所、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等,负责项目环境风险、技术的评估;第五类是企业,包括污染企业和环保类企业,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参与主体。政策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引擎
依据我国的部门和金融领域分类,绿色金融政策大体分为三类: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政策和绿色证券政策。三类政策为绿色金融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我国现阶段与之相配套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仍缺失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国家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二是作为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基于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是指国家通过调控银行信贷行为实现环保目标的环境经济政策。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依据环境经济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和优惠利率,而对污染生产企业限制贷款。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详见表1。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等8家单位签署协议,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与授信机构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降低了授信机构的信用风险,也降低了绿色金融体系的风险。
绿色保险政策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基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2007年至今,投保企业已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2014年,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00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医药、印染等行业。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保险政策,见表2。绿色保险的实施有利于分散企业,尤其是化工、农药等行业的环境风险,利用费率杠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保险企业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绿色证券政策
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证券政策,具体内容见表3。实施绿色证券政策能有效遏制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资本扩张,引导资金进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截至2014年12月12日,我国共有77家环保主营上市公司,其中,200亿元以上的有8家,100亿--200亿元的有14家,100亿元以下的有55家。在22家市值100亿元以上的环保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11家、民营企业11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届政府注重简政放权,有关上市核查的一些政策已经取消,简化了企业上市的程序。
产品与服务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全球各类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逐渐开展与环保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并推出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方案,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金融业的发展。本文从上述几个部门的产品与服务出发,比较国内外的异同点,研究发现我国基本上符合该分类体系,但我国大部分产品与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尤其是零售银行的绿色产品与服务与国外相比缺失较多。
零售银行
零售银行专门提供个人和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其产品与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信贷、汽车及运输信贷、信用卡及借记卡、绿色销售和旅游支票、其他产品与服务。与住房、办公建筑相关的节能融资产品与服务主要有三类: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贷款,主要鼓励个人和企业购买节能型建筑、购置节能家装设备。荷兰银行实施绿色住房抵押贷款计划,符合环保标准的贷款可减息1%;美洲银行业推出“一站式太阳能融资”的房屋净值贷款方案。在我国,浦发银行在2011年联合亚洲开发银行推出了建筑节能融资产品。加拿大、美国推出了汽车及运输信贷,鼓励个人购买节能汽车设备。荷兰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分别推出了气候信用卡、碳中和借记卡,我国的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也分别推出了绿色零碳信用卡、低碳信用卡。香港汇丰银行推出了绿色产品销售、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旅游支票抵减排放的产品。此外,瑞士的瑞信银行、我国的台州银行等推出了绿色节能环保贷款项目。
企业和投资银行
企业和投资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机构、政府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主要有:项目融资、部分贷款担保、碳商品产品与服务、技术租赁、各类指数、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证券化。
项目融资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领域。爱尔兰银行对废弃物再生能源项目进行了融资,我国的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部分贷款担保主要指排污权抵押。2010年,浦发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单排污权抵押融资产品,光大银行至今已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8000多万元。技术租赁包括金融机构以优惠价为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如德国)、排污权租赁等。法国巴黎银行推出各类碳信用服务。2014年5月,中广核发行国内首个碳金融产品;2015年9月,北京挂牌国内首个可用于履约的抵消项目。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在国外较多。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为温室气体排放信用参与公司进行了l亿美元的IPO。花旗创投与黑河资产管理为辛迪克碳资金(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公司)提供专项资金。各类指数主要包括荷兰银行碳封存技术等股权指数、海通环保指数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以及上证环保产业指数、中证环保产业指数、深圳环保产业指数等。证券化主要包括各类证券和债券。国际金融公司推出了生态证券,拉美国家推出了森林债券。2008年,世界银行发行首只绿色债券,截至目前发行规模累计达56亿美元。2014年5月,我国中广核首次发行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绿色债券——碳债券,规模为10亿元。
资产管理和保险
资产管理是当前银行的一个核心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保险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环保特性,提供差异化的保险费,如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等;专门针对清洁技术和减排的产品,如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财政资金主要指政府设立的绿色基金投资。荷兰的绿色基金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机农场等与环保相关项目的低利率贷款。投资基金主要指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等专项基金。瑞士银行推出了未来能源股票型基金,我国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基金和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节能、环保、新能源)。巨灾债券基金主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2年,瑞士瑞信集团首次推出了2亿4000多万美元的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发展较快。荷兰合作银行与荷兰政府设立的原型碳基金是全球首个碳基金。2014年11月26日,我国首个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上市,基金规模为3000万元。2014年12月30日,海通资管与宝通新能源成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专项投资基金——海通宝碳基金,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碳基金,主要用于新能源与节能减排项目。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在国外较多。欧美的金融服务集团推出了与环保相关的车险,实行银行对汽车年排放量减抵的办法。英国环境运输协会推出了“气候中和”房屋保险单,也可进行抵减。2006年,美国国际集团与达信保险经纪公司推出了碳保险。
严格环保执法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环境容量已达极限,但现阶段环保制度和环境执法缺乏严格的政策约束,使企业的污染成本难以内部化,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并严格执法,推进环境政策从指标性导向转变为效果性导向,能刺激环保市场的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环境容量已达极限,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刻不容缓
我国大部分环境容量指标已达或超过上限,但现阶段环境治理制度仍不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已刻不容缓。据估计,我国污染已超出环境容量的上限,超出50%—100%。其中,废水中的氨氮环境容量为不到30万吨,而2013年的实际排放量约为245.7万吨,超排部分是环境容量的7倍以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为1360万吨,而2013年的排放量达2043.9万吨。
我国虽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法、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等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但长期以来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环境考核指标未被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绿色发展绩效评估机制缺乏、环境污染追责制度不完善,使“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因此,在环境容量已达极限的严峻形势下,亟待建立并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
严格环保执法刺激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严格环保执法,一方面倒逼排污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并带动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另一方面,促使执法者加强对排污、治污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促进企业承担环境风险、公开环境质量与环保设施等信息,从而拓宽并刺激环保的投资需求,最终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该法对排污者作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通过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现场停产整顿、信息公开等措施,使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真正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同时,能够吸引环境治理企业进入,为专业的外包服务打开需求市场,并促进第三方独立运营主体的形成,进而刺激与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市场。
新《环保法>对执法者也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新《环保法》规定: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违法审批、包庇违法等8种行为属违法行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引咎辞职。对执法者严格的执法要求,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环保设施等信息公开化,为市场提供环保产品与服务奠定基础,推动治污市场的形成。
污染减排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
我国环保规划逐渐从污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向面向效果的环境质量标准转变,全国与区域性、重点领域以及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了治污市场的投资需求,三大环保行动计划以专项治理的形式,深度释放了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环境规划,围绕重点领域规划了一批涉及长远和全局的重大环保项目、重大环保工程,明确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节能减排规划从不同产业出发,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各类环境规划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约40个行业,涵盖90%以上化学需氧量、85%以上氨氮工业排放源和95%以上重金属排放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全国95%以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源和8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这项规划共涉及40多个产业部门,包括水、大气、土壤、固废、噪音等450项标准,约600项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珠江三角洲实施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正在编制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区域性环境规划,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等重点领域的环境规划涉及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各方面,为环保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节能规划在“十二五”时期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控制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32项节能指标,以及工业、农业、城市等部门15项减排指标,同时包括电力、炼铁、水泥、造纸、酒精等各类行业,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深度释放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本届政府针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而制定的专项环保行动。涉及到雾霾治理、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具体领域和环节,环保产业将出现大规模增长,并带动未来环保产业的阶段性增长.深度释放污染治理市场的投资需求。
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船、扬尘等具体防治措施,涉及能源、交通、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和众多产业部门,预计投入资金规模约为1.7万亿元。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基本编制完成,预计投资资金规模将达2万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加快推进,预计投资资金规模也将达数万亿元。据估计,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预计的环保资金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预计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将带动的投资规模约为3500亿元,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至少需投资5000亿元,提标改造至少需3000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若出台后,全国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将迎来跨越式增长,2015年将达到500亿元。
由于“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由国务院,具有最高的约束力和刚性要求,目前从资金、环保治理设施、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要求来看,环保治理投资需求和预期供给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因此三大计划所涵盖的治理任务和项目,将是今后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在内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政府要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设立政府性绿色投融资基金,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要加强现行绿色政策的实施,确保政策发挥效应。
二是探索并推出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应加快推进碳金融、排污权质押/租赁等形式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加快推进污染减排企业排污权的债券化,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丰富交通、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三是以新《环保法》为核心,加快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新《环保法》是环境执法的行动指南,在此法基础上,全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排污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
篇9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评价 气候变化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确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最后关口,制订出一项新协定,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外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以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
在脱钩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O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脱钩弹性”(decoupling elasticity)的概念,进一步将脱钩指标由原有的初级脱钩(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即能源与GDP的脱钩)、次级脱钩(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即CO2与能源的脱钩)、和双重脱钩(同时达到初级脱钩和刺激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和负脱钩三种状态,再依据不同弹性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类,使得脱钩指标进入新阶段。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本国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Panayotou(2003)认同对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呈倒“U”型关系的论断,并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角度解释了原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4]。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与评价研究为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家差异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尚无法直接套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
三、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
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二是发展方式。三是资源禀赋。四是贸易结构。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
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赵一平(2006)根据“脱钩”和“复钩”的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和“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脱钩指标研究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谭丹,黄贤金,胡初枝(2008)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儿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现有低碳经济理论和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近年来(下转第9 页)
(上接第 4页)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正悄然兴起,但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有关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则鲜有见到;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对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而并没有应用指标体系对区域或者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与实践应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三是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多限于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缺乏对多个城市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没有体现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
[2] Stern 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
[4]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8(3):14-19.
[5] 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 2009(8):10-13.
篇10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面临的能源与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碳交易市场具有全球应用价值和明确的收益前景,发展低碳金融有利于我国把握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低碳金融的资金融通和杠杆调节作用,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第三,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2],积极发展低碳金融有利于我国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在新一轮国际货币定价体系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第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低碳金融是推进金融产业经营模式创新和业务范围扩充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感。
一、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围绕碳减排权,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开始构建以碳交易市场为基础,包括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银行贷款以及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低碳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但对实践的支撑作用有限。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我国参照和遵循的国际公约主要有1998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2年的《京都议定书》。在此基础上,我国于2007年6月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指导性文件。在低碳金融方面,我国参照和遵循的主要是“赤道原则”①和联合国环境署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②。在具体的业务指导方面,中国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08年合作制定了《绿色信贷环保指南》,以规范国内低碳金融的管理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低碳金融的操作与管理主要参照相关的国际准则和公约,国内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但多为指导性的意见和纲要,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文件,难以起到有效指导实践的作用。此外,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缺失,突出表现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金融优惠三方面的政策尚未出台,导致金融机构的发展信心不足,缺乏业务拓展的动力。
(二)金融机构创新意识突出,但业务绩效相对低下。
在目前的政策和监管机制下,我国商业银行还不被允许直接投资或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卖。因此商业银行的项目切入点主要有绿色信贷和财务顾问服务两种。
1.绿色信贷有力推进了低碳金融的业务创新。
2008年,兴业银行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同时,兴业银行推出多种新型业务模式,覆盖了能源生产、运输和使用等多个环节,突破了原有企业贷款注重担保条件、期限较短等固有缺陷,减低贷款门槛,拓宽贷款期限。在具体的项目推进上,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同时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此外,兴业银行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核证减排额收入(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实现了低碳金融业务的创新。[5](PP405-406)2.财务顾问有效拓展了低碳金融的业务领域。
2009年7月,浦发银行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水电项目成功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预计每年至少为项目业主带来160万欧元的售碳收入。[6]2009年10月,浦发银行作为唯一的金融业代表,与天津中新生态城投资管理公司等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EGIA),旨在推广低碳金融解决方案。此外,为打造“低碳银行”形象,浦发银行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和《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对授信企业和新建项目“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即对绿色产业提供重点授信支持,对环境污染、能耗超标企业明确不得与其建立授信关系,确保将优先的金融资源投入环保,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碳交易平台逐步建立,但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1.碳交易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从国内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来看,目前已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三家机构,其中北京环境交易所是政府批准设立的特许经营实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综合性国际化环境能源权益交易市场平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除上述三家主要机构外,2009年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和昆明等几家交易所也相继成立。此外,大连、贵州、河北和山西等交易所目前也都在紧密筹备中。虽然各地碳交易平台成长迅速,但只是一级交易平台,碳交易市场的容量有限,远落后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各交易所之间缺乏沟通,业务内容和经营准则差异较大,离统一的碳交易平台还有相当差距,CDM机制支持低碳经济的作用有限。
2.注册项目成交偶然性大。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CDM最大的供应国。据CDM执行理事会网站预计,未来中国每年将获得1.9亿吨碳排放权签发量,占CDM项目年签发总量(3.2亿吨)的59%。[7]
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共有2232个。尽管在供应量上占绝对优势,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碳交易平台,我国现有的几个地区易所还处于试点阶段,交易清淡,已发生的交易项目偶然性很大,且已成交的CDM项目价格远低于国际通行价格。有资料显示,目前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的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我国国内的交易价格只在8-10欧元左右,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8]可见,我国低碳金融业目前处于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定价权和国际话语权,市场潜力未充分挖掘。
二、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约束因素分析。
低碳金融的发展反映出我国本土市场对未来碳交易市场的敏感性,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面临明显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低碳金融要符合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国家政策需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确保自身业务的可持续增长。要协调好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就必须深入分析制约低碳金融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意识约束是制约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被认为与环境问题无关,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被逐步提上议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要求参与到环境问题的解决中来。在此情况下,如何在原有经营模式与新的发展策略之间寻求一条可行出路,就成为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低碳金融短期内投资成本大于经济收益,金融机构对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态度普遍比较谨慎,目前已成交项目的价格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收益状况存在质疑。同时,我国目前有关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框架至今尚未落实,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盈利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一些达不到低碳发展标准的业务行为给其他金融机构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低碳金融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较短,我国金融机构对其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以及项目开发、程序审批等均不熟悉。在未对低碳金融业务充分把握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敢贸然介入其中。
(二)成本约束是导致低碳金融预期收益不良的重要条件。
1.低碳金融发展的机会成本分析。低碳金融的发展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
要实现金融领域的低碳发展和生态创新,初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强力的政府支持。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为消除市场风险,政府资金通常先行注入,商业资金后续跟进。但我国目前低碳金融领域的政府作用有限,在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中,属于低碳经济生态环保的投资比例只有5%,低碳金融的发展动力主要源自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有限的投资回报并存,导致低碳金融业务的机会成本较高,国内金融机构普遍持观望态度。
2.低碳金融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由于缺乏碳交易定价权和统一的碳交易平台,我国的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CERS需求方接洽时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交易成本巨大,容易造成CERS的压价现象,使我国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基于项目的交易涉及跨国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等问题,监管部门要求指定的国际运营机构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证,所涉及到的费用高昂。在政策缺失的情况下,CDM机制和节能减排所蕴涵的巨大商业价值短期内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利润,金融机构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存在矛盾。
尽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模式也得到积极拓展,但就项目实施的效益而言则不尽如人意:首先,从业务创新的主体来看,低碳金融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少数商业银行,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普遍持观望态度;其次,低碳金融业务面较窄,大多数银行设想有余、执行不足,呈“蜻蜓点水”状③。第三,碳信用机制尚未建立,我国从事低碳金融业务的机构普遍缺乏抵御和防范国际(三)禀赋约束是阻碍低碳金融模式创新的直接根源。
1.交易环境不健全。由于低碳金融业务的项目链条较长,在融资担保和合同订立等方面需要特定中介机构的介入与协助。我国目前低碳金融领域的中介机构发展不成熟,中介机构的专业人才储备也不到位,导致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内部动力严重不足。此外,目前国际碳交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我国缺乏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不少的交易所;既有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参与者自发形成的市场。这些市场在制度安排上差异较大,绝大多数市场效率比较低。
2.业务模式亟须创新。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虽有所行动,但业务模式主要以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为主,远未深入低碳金融领域的核心。不仅碳基金、碳证券、碳期货和碳掉期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匮乏,而且满足CDM项目下多样性金融需求的创新产品也鲜有耳闻。此外,我国现有低碳金融业务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不利于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要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需要切实加强其对低碳金融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创新高层次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
(四)风险约束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积极性严重受限。
1.市场风险。低碳金融是基于市场环境的金融创新,客观上必然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要实现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双赢,金融机构必须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索能够提高环境质量、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经济收益的有效策略。但目前来看,我国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未来金融领域对“两高”项目的融资贷款获利空间仍然较大,要转向发展低碳金融,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可能面临低碳项目回报有限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政策法规缺失的情况下,发展低碳金融首先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2.项目风险。目前我国的低碳金融业务主要是以CDM机制下的融资贷款为主,这仅是低碳金融业务领域的低端项目。要加快低碳金融发展,势必促使低碳金融项目链条的扩展与延伸,扩大碳基金、碳期货和碳证券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范畴。上述交易通常涉及到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且交易项目不仅需要满足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还要满足环境认证的国际约束。此外,项目建设和评估过程中,项目可行性分析是否通过、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碳排放量的评估测算是否符合要求等均存在不确定性,使得高端低碳金融业务面临较大的项目风险。
3.操作风险。在既缺乏必要的低碳金融业务知识,又不具备专业人才储备的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难以独立胜任发展低碳金融的重任。同时,由于低碳金融项目需要依托国际市场,国内金融机构在交易中需要频繁与国际金融组织、专业评估公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进行接触,业务往来中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此外,目前国际低碳金融项目以欧元、美元、瑞士法郎和英镑为主要计价货币,我国缺乏定价权,国内金融机构在业务操作中势必面临较大的操作风险。
(五)政策约束导致金融机构的发展理念相对保守。
1.国内政策严重缺位。出于趋利动机和成本收益的比较,国内政策缺位导致低碳金融发展的外部动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低碳金融业务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标准。如《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均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文件,缺少具体的操作规范和评估标准,金融机构难以把握。另一方面,激励和扶持措施尚未出台。虽然低碳金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但低碳金融发展面临较高的成本,目前有利于扶持其发展的税收优惠、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和利息补贴等政策措施尚未出台,这势必打压低碳金融的发展。
2.国际规则前景不明。对于有待进一步降低成本以促进商业化、需要继续研发具有技术可行性的低碳金融产业,国际机构和专业公司倾向于采取比较保守和谨慎的态度,造成了低碳金融的变化充满不确定性。例如,目前我国是《京都议定书》的附件I国家,2012年之前不必履行减排义务,因而获得了碳交易市场的巨大商机。但是2012年之后《京都议定书》是否续签、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附件I国家的位置则不得而知。在此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交易时势必重视低碳金融业务的潜在政策风险,大量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项目持观望态度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三、创新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金融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了低碳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导向为主,加以强制性的政策管制。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我们需要强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各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制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实现低碳金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今后应当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低碳金融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1.加大舆论宣传是前提。舆论宣传的根本作用是消除金融机构发展低碳金融的不良预期和观望心理,增强其业务拓展和模式创新的积极性。首先,应加强关于低碳金融的正面报道。对在低碳金融领域有所建树的金融机构进行报道,突出其经营业绩和社会效应,增强社会对低碳金融的认可。其次,强化试点地区和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宣传典型的方式,选拔在低碳金融领域有所创新的单位,给予表扬和政策扶持。一方面强化低碳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突出政府对低碳金融业务的扶持态度,有利于消除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顾虑。
2.出台政策法规是保障。制定并实施发展低碳金融的激励机制和相关政策,是创造低碳金融发展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保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政策制定的三项基本原则,即适应性、倾向性和可持续原则。具体而言:
(1)政策性纲要。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低碳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以行政手段推进低碳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变迁。(2)操作性文件。一方面制定妥善、长期的碳价格机制,让市场对碳交易价格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细化低碳技术创新、低碳金融业务类别、项目评估和成果转化等的操作流程。(3)激励措施。制定扶持低碳金融发展的扶持性政策,强化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金融聚集,这是提高金融机构认可度、稳定各利益主体发展信心的重要保证。
3.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是补充。要强化低碳金融的社会效应,避免逆向选择和寻租行为的发生,建立有效的碳交易信息沟通和披露机制很有必要。首先,政府应当建立统一的碳交易信息沟通机制,客观、全面、及时地碳交易相关信息,以提高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消除不完全信息的影响。其次,建立严格的监督和披露机制。监管当局、非政府组织、银行业协会和媒体等方面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与互动机制,及时通报商业银行执行“赤道原则”、推进环境风险管理、实施低碳金融等方面的情况,既能规范金融机构的操作,又能增强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二)强化金融机构的杠杆调节作用,为低碳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扶持。
1.自身环境友好是基础。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强调其作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通过制定严格、规范的《企业低碳发展意见》等约束性文件,树立“寓义于利”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将可持续金融作为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的核心理念。具体而言,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低碳金融问题的研究,树立“低碳经营理念”,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确保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机制与低碳发展目标相一致。然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在业务流程和项目运营规则上把好入口关和惩罚关,将低碳理念贯彻到项目审批和贷款发放等各个环节,严把“低碳”关。
2.杠杆调节作用是重点。商业银行是低碳金融发展的主体,应当通过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等手段,发挥其在贷款和项目融资中的杠杆调节作用。
具体而言,要充分考虑项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推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策略,配合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节能环保、可再生资源开发等项目采取“积极进入”政策,提高授信额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达标但属于信贷限额管理的项目,采取“适度进入”策略;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设立环境准入门槛,采取“限制进入”政策。
此外,还应高度重视环保标准提高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采用利率杠杆对现有融资客户进行结构调整,对以往发放的“两高”行业予以利率上浮,形成对企业履行“节能减排”责任的硬约束。
3.业务模式创新是关键。在国内相关政策缺失的情况下,要有效应对低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巨大投资成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环境因素引入金融创新之中,积极开发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具体而言:(1)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货款,实现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软约束。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就只能进入指定账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2)开发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如建立绿色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完善绿色信贷,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业务创新,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为低碳金融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1.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低碳金融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层面,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经营理念,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探索:(1)建立企业节能长效机制,通过改进生产方式等手段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突出低碳理念对环境和社会的贡献;(2)购买“熊猫标准”中的碳减排指标,积累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实现碳中和;(3)进行公开透明的企业减碳行动,在实现企业自身碳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引领和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减碳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规范碳减排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环保责任“自动履行”的社会舆论氛围,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价值导向,因此要促使企业履行“节能减排”责任,单靠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来规范与管理。今后可建立或指定一个全国性的专业机构为中心,按行政区划分设相应的信息采集点,组建“企业绿色社会责任联盟”。在具体操作中,各地区监督中心负责区域内企业碳减排情况的调查与数据搜集,在核证完毕的情况下向中心报送,中心负责信息的比较和共享。对未按要求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联盟有权进行信息披露,相关金融机构可以据此对不达标企业设立环境准入门槛。
- 上一篇:植物多样性调查
- 下一篇: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