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物流的发展

篇1

----邮政智慧流的未来与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智慧物流迎来了发展机遇期, 个人认为,智慧物流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备,通过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物流产业智能化,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新兴业态。邮政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专业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过进一步加快智慧物流的应用,将深刻影响生产和流通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所以智慧物流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已成为必然趋势。

  首先是连接升级。预计未来5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入成熟期,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形成全覆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万物互联”助推智慧物流发展。其次是数据升级。随着邮政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对接协同和手持终端普及,物流数据将全面做到可采集、可录入、可传输、可分析,物流数字化程度将显著提升,“全程透明”强化智慧物流基础。三是模式升级。众包、众筹、共享等新的分工协作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打破传统的分工体系,重构邮政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创新驱动”成为智慧物流动力。四是供应链升级。智慧物流将引领智慧供应链变革,凭借靠近用户的优势,智慧物流带动互联网深入产业链上下游,以用户需求倒逼产业链各环节强化联动和深化融合,助推“协同共享”生态体系加快形成。

那么智慧物流对当前的邮政企业又能起到多大的帮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紧缺人工的替代者。邮政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紧缺已经成为行业普遍难题。例如,我国快递业从业人员缺口率在20%左右。劳动力紧缺局面直接反映在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近年来保持在10%~15%的增长水平。邮政企业加大技术和装备升级力度,提升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实行“机器替代人”战略将有效的缓解人工紧缺的现状。

  二是个性需求的满足者。随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消费体验成为价值驱动力。智慧物流借助分布式物流资源网络,能够以快速、便捷、低成本、个性化的方式满足消费者需求,极大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例如,我国快递时效已经接近3天,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缩短时效面临巨大的边际资本投入。智慧物流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将所需货物布局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实现即时物流需求满足,大大提升客户体验。

三是绿色生态的创造者。根据数据显示,物流业能耗排在工业和建筑业之后,大量能耗浪费在无效的长距离运输、商品库存、过度包装等物流环节。智慧物流通过智能规划和资源共享减少无效物流的能耗排放,为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马云曾提到:通过使用电子面单,一年内为快递行业省的所有纸张相当于少砍了400万棵树。

当然,智慧物流之于邮政还属于较新的事物,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比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智慧物流关键技术及设施设备研发投入不够。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受传统监管模式和体制机制制约,物流业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与物流互联网相关的物流大数据、物流云等智能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物流互联网的覆盖度和精确度尚显不足。还有企业观念急需转变。当前,面对新一轮技术改革,传统物流企业的观念转变和战略转型速度稍显不足。如何推动物流企业拥抱互联网,加入到智慧物流生态体系的构建,形成“协同共享”的产业新生态是邮政智慧物流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篇2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聚;区位熵;空间面板数据模型;集聚结构与特征

中图分类号:F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5-0014-08

产业集聚是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背景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物流产业集聚具有的产业联动性和基础服务性能够降低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和企业资产的投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安徽经济发展总体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部分地区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综合性的物流园区、大型的沿江港口以及密集的物流网点加速区域企业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反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速度。产业集聚是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农业集聚等共同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服务业的物流产业集聚,在带动服务业本身发展的同时,联动相关制造业发展,加快农产品流通,推动城市化发展。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制造业工业,研究物流产业集聚,探讨区域不同城市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分工与专业化理论[1],后来在马歇尔(Mashall)的规模经济理论、韦伯(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科斯(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克鲁格曼(Krugman)的中心理论等经典理论中均有涉及。产业集聚的定义首次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领域内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2]。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基本是在波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起来的,仇保兴和王缉慈是我国较早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后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发展了产业集聚理论,魏守华(2002)、蔡宁(2002)、吴结兵(2008)等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王今(2005)、王子龙(2006)、贺灿飞(2007)等研究了产业集聚如何测度;涂山峰(2005)、吴玉鸣(2007)、雷鹏(2011)等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学者们还从不同产业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刘志彪(2005)现代服务业集聚,陈建章(2009)生产业集聚,李杰(2010)金融产业集聚,李玲(2012)农业集聚等。产业集聚理论在我国已经成熟,研究重点逐渐向产业集群升级、地方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等方向发展。

国外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部分是从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的。Porter(1998)研究荷兰运输业时,发现以鹿特丹港为代表的港口物流集聚提高了荷兰运输业竞争力[2]。英国商业趋势研究公司等(Trends Business Research Ltd et al)对英国中东部地区物流产业集群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Hun Soo Lee (2003)认为,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较有潜力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但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迅速吸引大量关键的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3];Olli Pekkaxinen(2005)在他的论文中探讨了俄罗斯西北利亚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与竞争力问题[4]。Yasamir Kayikci(2010)认为,联运货运物流中心在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侧面反映了物流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5]。Yossi Sheffi(2012)认为“物流产业集聚是地理上与物流相关的一些列商业活动的集合”,物流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6]。国内物流产业集聚研究方面,吴万敏(2010)、温晓丽(2014)在不同角度下研究物流园区的发展[5-6];刘明菲(2008)、王瑞荣(2014)等研究认为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7-8]。实证研究方面,王珍珍等(2009)通过省级面板数据计算得出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差异导致了制造业增加值发展水平的差异[9];关高峰等(2012)采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就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六省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差异性[10];王健等(2014)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得出不同区域物流服务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不仅具有空间差异,而且存在动态的时间滞后效应[11]。以上理论分析表明物流产业集聚是物流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安徽省物流产业发展规模经济不明显、物流集聚尚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中心城市还有待发展。本文从安徽省市级层面考察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制造业的关系,利用区位熵测度安徽1998年以来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水平和空间的差异性,以及三大空间格局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比较;根据安徽物流业实际情况分析物流业集聚发展的模式选择。同时,通过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不同空间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安徽物流产业集聚的测度与特征性分析

(一)安徽物流产业集聚的测度

产业集聚的测度基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度量方法,市场角度的集中度指数(CRn)、企业角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行业角度的空间基尼系数(GiNi)、综合企业与行业的EG指数以及要素空间集聚的区位熵指数(EI)等。

本文借鉴产业集聚度的度量方法和已有物流产业集聚的测度研究,结合物流产业集聚的特点,选取区位熵指数度量物流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水平。

区位熵指数被认为是辨识区域产业集聚的手段之一,借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集聚,反映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用LQ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LQ=(Eij/Nj=1Eij)/(Mi=1Eij/Ni=1Mj=1Eij)

Eij表示某一区域 i 产业 j 的就业或产值。N表示该区域产业总数,M表示区域数量(行政区划数量或经济体数量)。

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1999-2014年),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依据物流产业产值所测算的物流产业集聚度LQ1和依据物流业从业人员所计算的物流产业集聚度LQ2,并测算了历年的平均值(见图1,图2)。LQ1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别是芜湖、蚌埠和宣城;LQ1最低的三个城市为马鞍山、安庆和淮南。LQ2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别是芜湖、蚌埠和合肥;LQ2最低的三个城市为六安、宿州、淮北。同时,根据物流产业聚集的均值,将安徽省各市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其空间分布见图3和图4。

(二)安徽省物流产业特征性分析

1. 各市物流产业集聚存在空间差异性和片区性。

安徽省各市物流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的差异性。有关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尚未统一,本文按照以1、1.25为临界点(王珍珍、陈功玉,2009),将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分为缺乏集聚、初步集聚、中度集聚。在依据物流产值测算的物流产业集聚中,缺乏集聚的城市、初步集聚的城市与中度集聚的城市比例为,2:1:1(表1)。而按照从业人员计算的产业集聚中(表2),安徽省各市物流集聚度差异明显,大部分城市还处在缺乏集聚和初步集聚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集聚规模。蚌埠、芜湖是仅有的在两种统计指标中都保持较高集聚的城市,前者得益于其便捷的交通,而后者得益于其快速地经济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文中图3、图4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具有片区性。图3中大体包含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图4中主要包括西南山区片区、合肥中心片区、东部片区以及皖北片区。西南山区片区和皖北片区,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工业化发展尚处于初期等原因集聚程度较低,合肥中心片区和东部片区物流集聚程度较高。

2. 按不同指标计算的物流产业集聚存在差异性。

依据物流产值指标和物流从业人员指标计算的物流产业集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见表1,表2)。物流产业中度集聚中,LQ1包含黄山、蚌埠、宣城和芜湖四个城市,在LQ2中仅有蚌埠和芜湖,而合肥、马鞍山、铜陵三个城市在LQ1中处在缺乏集聚的一栏中。由于黄山、宣城物流产业产值在其GDP中所占比例较高,其他产业创造产值能力相对较低,所以按照物流产业产值计算的集聚程度较高。合肥、马鞍山和铜陵是安徽省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物流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较低,所以集聚程度较低。物流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同时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产业从业人员能更好的反映物流产业集

聚的发展。如何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GDP创造能力,是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 各市物流产业集聚级别及类型存在差异。物流园区是物流集聚的一种典型模式,安徽省已建成各类物流园区近70个,在建的近100个。合肥被确定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安庆、阜阳、马鞍山、芜湖被确定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其他城市则是物流节点城市。各级物流园区之间紧密联系,形成辐射性物流网络(如图5)。全省物流以合肥为物流中心城市,作为省外物流的链接基点和省内物流的运转中心。不同城市物流产业集聚的类型存在差异,铜陵属于资源型城市,逐渐建成以铜及铜制品、化工为特色的物流中心。依托两淮能源和重化工产业基础,建成以能源和重化工产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发展资源型物流产业集聚。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将宿州建成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依托现有的中药材市场,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的功能,支持亳州建成以中药材原料及医药产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促进中药材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发挥旅游城市人流集中的优势,支持黄山建设以文化旅游商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促进旅游产品物流集聚的形成。

4. 三大物流区域产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

安徽省物流行业规划(2009-2015)将安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分为合肥物流圈、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沿淮物流产业带三大物流区域。合肥物流圈,主要依托和服务于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巢湖、六安、滁州;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主要依托和服务于皖江城市带,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沿淮物流产业带。主要依托和服务于沿淮城市群,包括蚌埠、亳州、阜阳、淮北、宿州(如图6)。合肥物流圈、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沿淮物流产业带的LQ1值分别为1.13、0.88、1.06,LQ2值分别为0.97、1.02、

1.03。三大物流区域LQ1值相差较大,而LQ2值几乎处在统一水平,按照上文的集聚分类方法,三大物流区域集聚水平处在初步集聚阶段,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安徽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的影响

物流产业集聚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频率、建立信任机制和监督软约束、扩大规模经济等来降低制造业的成本,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物流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之一,本文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安徽省各地级市物流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程度与经济效应。

(一) 模型设计和变量、数据选择

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型尚未成熟,本文参考王珍珍等(2009)利用古典经济学理论构建两者之间的理论模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将物流产业集聚作为制造业的投入要素引进模型,为简化模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M=ALαKβLQγ (1)

其中,M表示制造业增加值,L表示人力资本,K表示物质资本,LQ表示物流产业集聚度,A为自然资源(技术)变量,α、β、γ为变量的弹性,0

lnM=lnA+αlnL+βlnK+γlnLQ (2)

假定短期内某一地区自然资源和技术不变,根据上式理论模型建立计量模型:

模型一:

lnZit=α0+α1lnLit+α2lnKit+α3lnLQit+μit (3)

模型二:

lnZit=α0+α1lnLit+α2lnKit+α3D1lnLQit+α4D2lnLQit+α5D3lnLQit+μit (4)

模型三:

lnZit=α0+α1lnLit+α2lnKit+α3D4lnLQit+

α4D5lnLQit+α5D6lnLQit+μit (5)

其中,Zit表示安徽省i市t年的工业增加值,以各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值为衡量指标;Lit表示安徽省i市t年的人力资本,以各市从业人数为衡量指标;Kit表示i市t年的物质资本,以各市固定资产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为衡量指标;LQit表示i市t年物理产业集聚度,以LQ2为衡量指标;D为虚拟变量,μ为误差项。各虚拟变量表示的含义如下:

D1=1,缺乏集聚0,其他

D2= 1,初步集聚0,其他

D3=1,中度集聚0,其他

D4=1,江淮物流带0,其他

D5= 1,合肥物流圈 0,其他

D6=1,皖江物流带0,其他

以上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1999-2014)。

(二) 模型估计与检验

本文采用eveiws6.0软件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三种:混合数据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包含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时点双固定模型。判断模型中是否存在固定效应通常有两种方法:F检验和Hausman检验。在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时,Hausman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模型应该采用个体固定模型;在选择混合数据模型和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时,F检验p值小于0.05,表明模型应该采用个体固定模型(见表3)。所以,本文采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模型。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采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模型对上文中的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5。

在回归之前对各个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取对数后均不存在单位根,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具有稳定性;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回归结果消除了伪回归,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由表4可知:

在模型一中,变量、模型均在1%上水平上显著,物流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影响制造业的产值。其中物质资本系数最大,表明在推动安徽省工业化过程中,物质资本作用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物流产业集聚作用相对较小。这也一定程度反映安徽省工业化进程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资本需求巨大增长。

在模型二中,变量D1lnLQ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均通过。D1lnLQ表示缺乏集聚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未通过检验表明该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尚未对制造业产生显著性影响。缺乏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皖南山区,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交通不便,农业产值占比较高,大部分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在物流产业初步集聚和中度集聚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都具有促进作用。中度集聚的贡献度高于初步集聚表明随着物流集聚的提高,其对制造业的作用增大。在中度集聚区域均有城市特色的主导型产业,如芜湖汽车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蚌埠交通运输业、玻璃产业、滤清器产业等,带动服务于主导产业的物流业集聚的发展,物流产业集聚又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在初步集聚区域,马鞍山、淮南、铜陵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带动了服务于资源型工业的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

在模型三中,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合肥物流圈、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沿淮物流产业带三大物流区域对制造业的产值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其中,合肥物流圈区域物流产业集聚对工业的贡献最大,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和沿淮物流产业带对其贡献几乎相等,这与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吻合。合肥物流圈得益于省会城市的吸引力,聚集省内大部分物流技术人才,提高物流产业对制造业的联动效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于区域物流发展提出较高要求,物流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产业转移的速度与效率。沿淮物流产业带发挥淮河水运优势推动制造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加速皖北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仍处在初步阶段,理论不足、数据缺乏,根据物流产值和物流从业人员指标计算物流产业集聚只是总体上反映物流产业集中的程度,缺乏微观数据的支持。

(一)根据上文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结论:

1. 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总体水平较低,各市物流产业集聚存在空间差异性。

通过区位熵计算的安徽各市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大部分处在缺乏集聚和初步集聚阶段,物流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集聚规模。物流存在空间的差异性和片区性,地域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使得物流资源整合和集聚化发展存在一定的枷锁。物流产业辐射网络尚未形成,区域性物流集聚中心发展缓慢。安徽市县物流发展明显落后,影响了安徽省物流总体水平的提高。

2. 物流产业集聚对安徽省制造业促进作用明显,集聚水平越高,贡献度越大。

安徽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影响效果显著。不同的集聚水平,影响效果存在差异,集聚阶段越高,对工业促进作用越明显。物流围绕城市主导型产业向集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物流集聚规模的扩大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3. 三大物流区域物流集聚水平存在差异,对制造业的贡献度不同。

三大物流区域物流分别处在安徽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差异,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差异形成了对制造业联动效应的不同。合肥物流圈、沿淮物流产业带以蚌埠市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最高,形成以蚌埠为物流集聚中心、其他周边城市为的沿淮物流产业带空间发展布局。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主要以长江为轴,其他沿江城市为点,形成物流产业点轴发展模式。合肥物流圈是安徽省物流发展的总枢纽,辐射全省,向网络型方向发展。

(二)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和结论,结合安徽目前物流业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安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政府统筹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合理的物流空间布局。

物流产业作为生产型服务业, 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局限在区域范围内, 发展规模受到市场需求量和辐射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安徽全省物流园区建设方面,政府需统筹规划,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型综合的物流园区(如阜阳、蚌埠、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市),其他区域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物流园区规模,或者建设物流基地、物流节点等小规模物流集聚区(其他市县)。在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包括铁路中转站城市(蚌埠、合肥)、沿江港口城市(如芜湖、马鞍山、安庆)、重要航空城市(黄山、安庆、九华山)建设铁路、水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物流中转中心。

2. 政府应该重视物流集聚化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协调性。

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性,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物流效率。随着制造业的深度发展,物流服务外包将是企业选择的主要物流模式,物流集聚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政府在促进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同时,要重点关注物流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产业协调发展。各市应该发展与其特色主导型产业(合肥高新技术产业、芜湖汽配、铜陵有色、蚌埠玻璃等)相适应的特色物流产业集聚。安徽是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接受地,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发展水平,形成工业园区物流集聚,能更好吸引优质企业的转移。

3. 提高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物流集聚的优化升级。

创新是企业、产业、区域经济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集群创新是集聚内企业发展的新动力,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物流集群创新是物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物流集聚优化升级的重要模式。物流集群创新通过物流产业的集聚优势、隐流、知识溢出和技术转移提高集聚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随着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其面临的优化升级问题将日趋严重,创造有利于创新的集聚氛围、加强物流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与资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物流创新分为自我发展创新和外界需求创新,自我发展创新是企业自身的主动创新,而外界需求创新则是由于产业升级发展或者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淘宝村引致的物流企业创新。芜湖市2014年拟计划建设100个淘宝村,这种新的业态发展引致新的物流需求。

4. 加强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形成物流虚拟集聚发展。

企业虚拟集群是指以合作创新与共同发展为内容和目的,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络,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通过正式和隐性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且长期合作(在虚拟空间)的集聚体[12],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商就是企业虚拟集聚的代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实效性要求。加强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形成物流虚拟集聚发展是物流集聚发展中重要模式之一。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搭建物流需求方与供给方信息交流与分享平台,提高供需双方的匹配速率。同时,公众信息平台有利于形成监督与诚信机制,降低不确定风险。虽然已经建立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但是活跃度较低,并未发挥平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Porter, 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77-90.

[3] Hun soo Lee,Han Mo Yang. Strategies for a Global Logistics and Economic hub: Incheon International Airpor[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3 (3): 113-121.

[4] Olli Pekkarinen.Northwest Russian Transport Logistics Cluster:Finnish perspective [J].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orthern Dimension Research Centre,2005(14):76-78.

[5] Yasanur Kayikci. A Conceptual Model for Intermodal Freight Logistics Centre Location Decisions [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3):6 297-6

311.

[6] Y. Sheffi. Logistics clusters: delivering value and driving growth[M]. Cambridge:MIT Press, 2012.

[7] 吴万敏,倪良新.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物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0(6):32-34.

[8] 温晓丽.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探讨―基于地区产业价值链的视角[J].物流技术,2014(3):39-42.

[9] 刘明菲,孙君军.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关联性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6):8-11.

[10] 王瑞荣,李志彬. 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物流技术,2014(6):246-248.

篇3

关键词:智慧物流;区域;发展

一、智慧物流的含义、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

智慧物流就是传统物流与信息物理系统(CPS)相结合,是信息物理系统应用于物流领域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物流业态。信息物理系统(CPS)是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形成的技术体系,是物质世界互联互通、虚实融合的智慧系统,这个系统的产生与发展,给社会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推动着包括物流业在内的各行业的发展创新。智慧物流的提出最早源于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最初理解是在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纳入信息系统的控制之下,实现系统全面的感知、处理、调整,使物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于2009年提出了“智慧物流”概念,开始了智慧物流的探索与发展。随着“智慧物流”三大核心系统的发展,2017年以来,智慧物流已经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无论是电商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开始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特别是各级政府也认识到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提出了“感知中国”建设战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五大新兴战略产业这一。2010年,“智慧物流”入选物流业十大关键词。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中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这标志着智慧物流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物流业是应用物联网技术最主要的行业,随着二者的深度融合,智慧物流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感知、采集的技术与产品全面应用。仓储盘点、物流分拣、快递收件与配送等领域手持终端已经全面普及。特别是在快递领域,手持终端设备正在向与手机融合、小型化化方向发展。2018年物流领域手持终端产品产销量同比增长30%以上。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深度探索与初步应用。物流机器人全面发展。仅2018年销量增长至少在2万台以上,同比增长50%以上。无人机、无人仓、无人港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无人机配送网已经在江苏、陕西、云南、广东等地尝试常态化配送,预计目前物流领域参与货运、配送的无人机有1万架左右。从企业看,京东于2018年2月获得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的授牌,成为陕西省无人机航空物流多式联运创新试点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以省域为范围进行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国家级试点企业。2018年3月,京东无人配送站开始运营,可以实现无人配送中转。2018年3月,顺丰速递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许可,可以在指点的授权空域内商业化运营。同年5月,中国邮政EMS水陆两栖无人机试飞成功,“饿了么”获准开辟中国第一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目前已有17条无人机航线,覆盖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等等。无人驾驶货车开始上路进行测试,“无人配送车”开始在特定区域常态化运营,并在繁忙的市区继续进行配送测试。在青岛、厦门、上海,无人港码头空无1人,巨大的集装箱被稳稳抓起、平移、放下,无人驾驶车辆来回穿梭运输。三是仓储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自动化仓储系统已经日趋成熟完善,仓储系统是到目前为止物流智慧化水平最高领域。特别是在制造业物流领域,无人的全自动化物流系统发展最早,由于产品品类简单,产品包装标准,智慧无人化仓储已经越来越普及。四是大量物流装备已经接入互联网。据有关媒体报道:到2018年底,全国已有600多万辆道路运营车辆、近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000多座内河导航设施,近3000座海上导航设施使用北斗定位导航。使用GPS定位导航的货运车辆估计更多。这些接入互联网的货运车辆,以信息互联、设施互联带动物流互联,推动了智慧物流的发展。五是货运互联网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利用物联网打造的车联网,实现了货物运输的透明化管理,实现了货运资源优化整合与最佳配置,降低了车辆空驶率,提升了货物跟踪与追溯的信息化水平,是近几年来物流领域资本投资的热点,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资本聚集已呈饱和状态。目前,5G应用已经开始试点。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传统物流领域各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将迎来快速发展。

在制造业物流领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输送分拣系统、装卸、搬运机器人等将高速增长。物流系统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一部分。在电商物流领域,手持智能终端系统、智能终端自提货柜快速增长。在物流配送中心,智能拣选系统、机器人等也快速增长,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信息系统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等与物联网不断融合,成为引导电商物流配送、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物流网络的神经系统。云仓储系统将得到较大发展。在商贸物流领域,仓储业转型不断升级,智能物流系统快速发展。带托运输、按托盘进行货物的定位与追踪、按托盘订货交货将快速增长。智能周转箱循环共用系统增速较快。在智能追溯领域,各项感知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如RFID、视频技术、传感技术、条码技术等应用更为广泛。物流技术装备的可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空间巨大。在“物流业+物联网”创新方面:智慧物流操作系统将开始应用,并推动全面的创新与升级。人工智能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并不断创新。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不断融合,推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与创新。物流领域大数据计算模式将不断创新,边缘计算、雾计算出现,会朝着实时/离线计算融合方向发展。机器视觉技术应用更为广泛,在仓储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仓储柔性自动化系统和作业模式不断成熟,相关技术标准将得到全面推广。

二、智慧物流得到高度重视的客观必然性

智慧物流的产生源于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目前尚处于研发推广期,还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应用阶段,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在于:

(一)这是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被定位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融合了运输、仓储、信息、金融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对于其重要性,有专家学者曾这样论述: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可以没有工业、农业,但绝对不能没有物流业。国家也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从出台《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到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再到《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既彰显了物流业的重要性,也为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这是解决我国物流业目前存在问题的必然途径我国虽是世界第一物流大国,但也存在着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4%左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在8%~10%之间。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率运营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诸多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进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集约物流各环节资源,不断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加大物流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力度,提高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

(三)这是信息化时展的客观要求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是信息社会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各行业各领域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断深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信息化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在社会信息化水平日趋提高的环境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水涨船高是客观必然。

三、区域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智慧物流的发展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很不充分。尽管如此,智慧物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显现。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企业的智慧化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北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既使在同一行政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物流企业的智慧化水平也高于经济条件弱的地方。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各地政府不同程度地把推动智慧物流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多年来的学习、考察及思考,同时借鉴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各级政府如何引导推动本区域内智慧物流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从业务角度看,智慧物流涉及工信、交通、商务、科技等部门。从现行的管理体制看,对物流的管理却比较分散,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并不统一。有的发改部门管理,有的交通部门管理,有的商务部门管理等等。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造成了管理职责不清晰、投入分散、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不利于智慧物流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管理物流的职责进行集中。为此,有的地方政府成立了物流局(办),作为政府管理物流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成立了物流工作专班,将过去的分散决策、分散投资统筹起来,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最优的资源、最短的流程,全力引导推动智慧物流有序快速发展。上述创新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另外,最好将既懂信息化又熟悉物流运作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行政管理队伍中,用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

篇4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物流;管理;应用

1物联网技术与智慧物流管理

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其核心与基础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延伸与拓展,即物与物相连接、物与物之间交换信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实现物流企业的可视自动化操作,形成一个互相交换信息的完整的通信网络体系。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货物进行实时监控、识别、跟踪与定位,是对物流管理方式的创新。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设备对货物的ID与属性进行编制,将货物的静态属性标准化并储存于标签,再采用相关设备对货物的属性信息进行识别,并将获取的信息转换为可以传输的格式,然后物流企业通过网络系统将各项信息上传到信息处理中心,以此完成货物信息之间的数据处理与通信。智慧物流是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物流网络体系。智慧物流管理可以全程监控物流的运输、存储以及配送情况,同时获取货物所处的位置与状态,自动、实时地掌握全程物流信息,并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处理,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物流业的运行效率。智慧物流管理能通过深入分析与挖掘物流信息数据、了解用户需求等,及时做出智能化决策。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在关键性技术、支撑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网络系统技术。物联网技术系统的综合应用充分体现了它的应用价值。物联网技术不同层面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物联网感知互动层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感知互动层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定位与跟踪,其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射频技术、GPS定位系统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这些技术在智慧物流管理中有不同的应用。其一,无线射频技术即RFID技术,又叫射频识别技术,它实现了非接触的双向通信,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物流行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关键技术。该技术通过使用电子标签对货物做上标记,自动识别、采集货物的有关信息,对物流车辆进行动态的监控跟踪,实现了对货物的智能配送与指挥调度,而且,它能对仓储中的产品真伪情况进行有效辨识,实现了物流业中的可视化管理,进而帮助物流业掌握货物运输中的各种信息。其二,GPS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进行实时监控与定位,同时根据电子地图上反映的信息,及时掌握当时物流的交通情况、跟踪货物所处的状态与地点,进而调整与优化运输路线,科学、合理、实时地配送车辆,完成紧急救援工作,使物流过程能更加快捷,从而为物流的快速配送提供保障。其三,无线传感网络即WSN。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无线通信,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网络系统。它结合多种技术,实时、自动、远程地获取各项物流信息数据,然后对数据的可靠程度进行检测,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时效性,进而远程掌控整个物流运输的状态,以便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并针对物流的状况或出现的问题进行智能调控与自动决策。此外,该技术还能监测车辆的运输、仓库的环境以及货物的配送等情况,从而实现物流管理的智慧化。

2.2物联网网络传输层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中国;物联网;RFID技术;智能物流

1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

1.1 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绝大多数把物流管理看作是物品的运输、仓库、配送、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管理活动。从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物流的观念上,物流供需双方往往都关注价格而忽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许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设备开展业务,从而使企业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少数一些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其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国产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及提高效率。

1.2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2 物联网发展促进智能物流的建设

当前,物联网发展正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的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据专家预测分析未来的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几个趋势:

2.1 利用RFID技术促使供应链与生产融合并实现智能化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但是我国物流业现状中较为注重供需双方的价格成本,并没有估量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的优化成本远远低于以前的传统运输成本。如果物联网中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得到普及,使得物与物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提供平台,而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普及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2.2 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网络开创智慧物流网络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能够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3 智能物流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智能物流的建设离不开网络信息的链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各种消费需求与客户订单,怎样能使物流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3.1 实施智能物流的成本开发高

实现智能物流RFID技术开发的成本对于建设智能物流道路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一道墙,尽管RFID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提到RFID应用是很多人会有疑问,那就是谁来为RFID买单?“以RFID标签开发为例,当前可以实现远距离扫描的标签每个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还包括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讯、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这对低利润率的物流产业可谓是难堪重负。业界预计,只有当标签成本将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所以在我国RFID的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智能物流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3.2 难以形成统一的业界标准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整体上来看,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这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标准的研究要有权威性、应用性、被行业接受,就目前而言,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韩国产业资源部正在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计划提出了推行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可以效仿一些国家的有用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物流业。

3.3 政府政策要有所侧重并付诸实践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更多地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真正落实到实践上的很少,我国很多物流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这就是我国物流业得不到提升的一大障碍,如果政府能在资金技术上对一些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支持并且不断融合一些小型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的整合,物流也不断得到统一化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推快我国实现智能物流的步伐。

4 结语

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的,我国凭借强大的物流产业的市场,以及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最终我国会实现物联网与物流业的整合,从而转型我国的物流产业,使得产业化不断升级,最终为我国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福生.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物联网及其对物流供应链影响之展望,2010.

[5]佚名.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问题,2011.

篇7

文/本刊记者庞彪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其影响已经开始深入到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物流行业也不例外。如何为传统物流业插上信息的翅膀,充分挖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优势,破除信息孤岛难题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随着我国货运司机移动互联化程度的全面普及和提升,互联网思维已经变革了传统公路物流,“滴滴打车”的模式在物流领域的跨界已然成为了一种趋势,而罗计物流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正迅速崛起。

强强联合

6月19日,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与罗计物流战略合作会在京举行。福田戴姆勒汽车携手智慧物流020平台罗计物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物流行业,实现物流装备制造企业与物流信息互联网平台的“互补互促,互联互通”,通过整合线上线下物流信息,建立起更高效的“互联网+物流,十车辆”的智慧信息平台,拥抱“互联网”引领行业智慧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公路物流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全国3300万左右的货车高达40%的空载率则显示出公路物流行业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依旧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互联网思维助推我国公路物流转型升级的趋势正在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公路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升,公路物流企业开始逐渐迈人信息化时代,通过破解“信息孤岛”难题,大幅降低了物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了运行效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福田戴姆勒汽车与罗计物流携手拥抱互联网,借助双方优势资源,实现车队资源与货运资源对接,从而优化调度货车运力,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匹配车货,提升物流效率,打造创新的智慧物流商业模式。双方将以规模取得成本优势,共创共赢,整合物流“上下游业务链”打造出一个涵盖货主、司机、经销商、服务商,“互利共赢”的物流生态圈。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以新思维创造新商业模式,强强联合实现共创共赢。”福田戴姆勒汽车副总裁张伟表示,与罗计物流形成战略合作后,将围绕“货主”、 “司机”的核心需求开发增值服务业务,以批量取得成本优势,打造新的“生态圈”,在不增加投入下,提高新车销量。同时也能够由过渡依赖新车销售向汽车后市场延伸,形成均衡的盈利来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模式。不断将业务拓展渗透到所有物流环节,将传统的上下游业务链横向打造成“互生共赢”的生态圈。

“在‘互联网+’的趋势影响下,双方利用资源整合创新的优势,重新构建智慧物流价值链,打通供需信息通道,从而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定制化的智慧物流需求,为物流用户带来更为高效的利益。”张伟指出,福田戴姆勒汽车与罗计物流的深度合作,是物流装备制造企业拥抱互联网,探索物流020商业模式,构建全新的智慧物流生态圈的一次尝试。

“通过与福田戴姆勒汽车的优势资源匹配构建物流价值链业务,共同探索全新的物流运输新模式,将有效整合货源与运力,大幅降低空驶率,节约成本,提升货物运输效率,造福物流用户,助力物流行业发展。”罗计物流CEO宋睿先生表示,罗计物流开创全新大智慧物流平台的同时,通过实体重卡资源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将进一步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向智慧化物流的转型升级。

目前,作为行业佼佼者的罗计物流智慧平台,现有司机端客户125万,货主端客户112万,日货源数达到12万条。罗计智慧物流通过其主要产品物流移动信息平台,包括“罗计找车”、“罗计找货”APP等以精准高效的信息匹配撮合货源方与司机方交易。而福田戴姆勒汽车作为国内领先的重卡生产企业,其下欧曼品牌重卡拥有超过80万的市场保有量,800多家经销商,3400多家服务商与2000多家配件店,双方的深度合作,让货源与车主之间的信息更对称,运营更高效。应该说,福田戴姆勒汽车与罗计物流的此次深度战略合作,依托了各自的核心资源、抓住物联网发展的机会,将会不断提升物流运输中人、车、货的匹配效率,将强大的“无忧物流”理念注入到全新智慧物流生态圈。

以互联网思维拥抱公路货运

“我发现中国物流行业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发达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8%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8%,相当于10万亿都用在了物流成本上。货车司机返程空车率接近40%,货主和车主通过向信息‘黄牛’付费对接,成本高,效率低。”宋睿表示,公路货运物流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没有做好,国内物流行业现状非常需要改善。

篇8

关键词:连锁零售业;城乡一体化;智慧物流;配送

一、引言

中国自入世以来,国内流通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作为生产服务型行业的物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近期两会的政府报告中也相继提出了“营改增”、“一带一路”、“淘金内需”、“物流基建”、“农村物流”等物流行业利好政策。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传统物资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日趋完善,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城乡流通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连锁经营凭借“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的竞争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资流动,成为刺激城乡经济增长和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信息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电子商务、O2O等创新模式推动了小城镇连锁零售的快速发展,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小城镇连锁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有物流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并借助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打造面向互联网、面向未来、面向战略的城乡一体化智慧配送模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优化物流配送服务。

二、智慧物流模式

在国务院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核心思想是打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开放数据资源、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运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则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城乡经济发展模式――智慧城乡,即依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城乡中的交通、商业、信息、能源等领域以智能化、互联化、感知化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城乡系统。在此基础上,搭建小城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通过精细动态的科学管理,开展智慧物流示范,启动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并逐渐形成以城乡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为枢纽,以连锁便利店、便民服务网点、宅配服务站点、末端智能自助提货柜为基础,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实现城乡要素公平交换和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缓解农产品“买难”、“卖难”压力,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城镇化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与传统配送不同,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借助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形成了订货、提货、送货、退货管理的双向通信路径,以及补货提醒、配送路径优化等智能管理功能,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柔性灵活、快速响应等优势。为满足新环境下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要求,小城镇零售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三者融合,从而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网络与配送优势,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首先,鼓励连锁超市、便利店和老字号企业扩大直营连锁规模,培育连锁便利示范店,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优势。其次,开展农村电商物流试点,推广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共同配送,并鼓励大型家电、家居企业提供“一站式到家”、“个性化定制”等O2O物流增值服务,构建智慧城乡绿色物流体系,形成“互联网+”形态的便民商业服务新模式,解决运输分散、信息不对称、“最后一公里” 等配送问题。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网络订购配送模式

近几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顺应“互联网+”的新趋势,大力推动现代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发展多层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从而提高小城镇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逐渐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丰富的产品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订购配送模式。

以内蒙古食全食美公司为例,2011年公司建立了自营物流配送中心,并逐步形成了以生鲜副食品、肉食水产品、工业和进口食品、日用百货为主体的四大配送体系和覆盖酒店饭店、企业食堂、超市等辐射呼市和周边旗县区的的配送网络。历时四年的用心经营和管理,2015年9月,推出了由企业自主研发的、面向中小餐饮企业和小饭桌等客户的生鲜配送电子订单系统。客户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线上下单,公司迅速接单并送货上门,方便快捷。且网络平台的规模采购优势和价格公开优势,有效解决了客户采购难、采购成本高、食品安全无保证等问题。同时,中小餐饮企业和小饭桌等庞大的客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快速占领市场并形成规模经营,从而降低配送成本,获取规模效益。

电子订单、线下配送作为一种现代化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省时省力省心。公司引入了更先进的运输设备,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芯片记录,实时、快速地汇集和处理包括采购、分拣分包、仓储、配货送货等商品周转环节的信息,建立了商品的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采购到最终配送全程的标准化、智能化、精确化,且企业可充分发挥零库存优势进行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操作,消除库存冗余风险,降低库存成本。这些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了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实现了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进和城市配送网络的日益完善,食全食美集团将在原有的生鲜商品电子订单系统的网络平台上,启动“前店后配”模式、拓展区域配送业务,加快形成跨越呼市市四区和周边旗县区的区域生鲜网络经营配送体系,重点培养便民菜市场和便民连锁超市的区域配送能力,打造更加智能化、标准化的区域智慧城乡配送模式,顺利实现呼和浩特节点与全国生鲜电商网络的有效衔接。

四、结束语

“十三五规划”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物流行业的利好政策,物流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传统物流行业的商业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日趋完善和“互联网+”思维的日趋成熟,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流通市场和连锁零售的经营模式,对物流的效率、服务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依然存在物流管理不规范,配送模式落后、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促进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

参考文献:

[1]邵占鹏.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0-25+122-123.

[2]李尧林.推进“智慧城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先锋队,2015,25:10-11.

[3]卢美丽.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22:71-78.

[4]何梅芳.城乡一体化构架下推进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4,05:59-61.

[5]王晓洋.基于城乡一体化优化餐饮连锁企业原料配送物流业务外包[J].物流技术,2014,19:99-101.

[6]朱苏琴,马刚.山东推进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N].国际商报,2016-01-07B01.

[7]罗文丽.智慧物流起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05:33-35.

篇9

物联网即一种巨大智能网络,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系统以及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把具体的物品和互联网实现连接,然后实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换,对农业信息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并且管理。农业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利用物联网技术融合、处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再进行智能化操作,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过程监控、科学管理,以实现即时服务。

二、物联网在广西现代农业物流中的应用现状

与国际形势相适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农业生产多个方面如农产品溯源以及精准农业等诸如这些现代农业物流中也开始引入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如依托物联网技术,省会城市南宁市已经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如广西牛博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广西成立最早的农业物联网企业,在山西太谷2万亩的红枣基地、百色澄碧湖上千亩的芒果基地,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均获得成功,两个基地的农产品均成为国内同类最优;其它城市,如梧州、凌云也已开展了一些信息管理试点项目,如无公害蔬菜、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在这个追溯体系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手机短信,方便、快捷地扫描获取柑橘运输车辆以及柑橘的信息,并实现快速放行。当前,为了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多项农产品在其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已经开始使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借此技术建立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档案。RFID技术推广应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技术毕竟属于新兴技术,其价格尚且偏高。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以及需求的增加,RFID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实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今后,在广西物联网农产品溯源技术中,RFID技术将会是主流应用形式。再如有些市实施了卫星定位配方测土施肥。在计划施肥中,就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投入即增加收益。如金光农场就实施自动化控制,还应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采集和控制远程数据,所有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的包括温度、风速、风向以及蒸发量、日照辐射量等在内的数据都会被精准采集到,从而有助于土壤中水含量的测定,在对作物进行浇水、施肥时,都可以及时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借助于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有效节约水、肥以及农药。

三、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

1.物流网在广西畜牧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随着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水产畜牧业也稳步发展,但与其生产相比,其质量安全水平仍然比较低。而且,和畜牧产品质量的国际通用标准要求相比,广西的畜牧水产的质量安全仍有较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迫切需要在畜牧养殖过程及其物流中引入现代技术。而物联网可以使这一想法变为现实。如可以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植入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为每头牲畜建立档案,并且设置相应传感器,并适时监测建立档案的牲畜体征,准确感知其生长发育状况。此外,还可以依托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对牲畜的投料喂食的智能化。也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需求,在线采集、处理和传输水质环境的参数。信息处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增氧设备和饲料投放设施的智能控制,对它们的增氧或喂食也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通过这些现代物联网技术,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就可实现及时预警。

2.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前景

广西是水果之乡,这里的特色水果很多,如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等,大多保鲜期短,鲜嫩易烂。在运输过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不妨利用CPRS、WCDMA等2G或3G等技术,可在农产品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及温度、湿度等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可实时地向调度中心传递运输车辆的相关信息,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的损失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运输车辆及货物的快速识别,有效防止伪造和涂改通行证,同时也可实现远程运输。

3.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

篇10

(“互联网+”时代,下一个千亿级“风口”)

作者简介

文丹枫:博士、独立作家、互联网观察家,国内医药健康创客空间~“医创社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电信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八百方医药健康商城(医药电商平台A证试点)、金天医药(香港上市企业)、霍英东?鹤年堂等多家企业移动营销顾问,著有《移动营销》《微信力》《微营销》《解密社群粉丝经济学》《移动营销新解密》《IT到DT》《再盈利》《互联网+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与创新》《互联网+医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革命》等系列书籍。

王先庆:教授,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现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商务部、广州市政府、北京百荣集团、广百集团、中国商业联合会、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等全国各地30多个政府部门、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咨询顾问或行业专家。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广东智库等专业智库成员,主持、承担和参与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各类课题150余项,专著《产业扩张》、《市场进入战略》、《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国际会展之都研究》、《渠道控制权》等10多部,主编《现代零售丛书》、《粤商研究丛书》、《现代国际商都研究丛书》等。

李征坤: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原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硅谷ITU访问学者,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广州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广州市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学会法人代表兼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暨专家委员,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电子商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专家顾问,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时代不仅能对物流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变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散、乱、小、差”,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中间过程冗余,标准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缺陷。而且,互联网与物流的结合,能够使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元素也融入到物流行业的当中,提高物流行业的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物流必将是下一个千亿级“风口”,至于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把握物流业的发展机遇和战略选择,本书能够给相关从业者们带来些许启发。

目录

Part 1互联网+物流:经济新常态下,物流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

“互联网+物流”:一场颠覆传统模式的物流信息化革命

机遇与挑战:深度揭示“互联网+物流”的10大新特征

一个崭新的蓝海时代:“物流+电商”引发的商业核裂变

变局VS洗牌:物流与信息的深度整合,重构物流生态圈

转型VS重生:互联网时代崛起,构建新型物流服务体系

第一物流: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物流产业“四重奏”

Part2再造商业模式:“互联网+”时代,颠覆与重构传统物流商业价值

群雄逐鹿时代,“互联网+”引领物流企业的“模式竞争”

全新的物流生态圈:互联网物流企业的5大主流商业模式

赢在移动端:快递企业布局APP,抢滩移动互联网“风口”

物流+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给物流业带来怎样的商业启示?

物流园区模式:“天网+地网”融合背后的物流供应链变革

自建物流模式:电商企业“野蛮生长”背后的4大物流路径

“物流+O2O”模式:O2O模式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

Part3物流4.0战略:物联网时代,智慧物流引领现代物流新变革

智慧物流:物流4.0时代,基于物流互联网的产业大变革

物流+物联网:物联网在物流业的4大应用领域及未来趋势

自动化物流仓储:电商需求驱动下仓储物流的“智慧之变”

智能无人机+仓储物流:自动化物流装备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瓶颈VS破局:物联网时代,传统物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丰巢”智能快递柜:顺丰布局社区快递背后的物流生态战略

Part4物流+电商: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开启电商与物流的互通之路

决战电商物流:2015年电商物流领域将呈现哪些趋势?

症结与突破:打造高效物流配送,提升电商核心竞争力

电商物流的“落地”策略:降低物流成本的3大发展路径

物流+农村电商:渠道下沉,农村电商如何做好配送服务?

物流+生鲜电商:生鲜电商平台如何突破冷链物流的制约?

“物流企业+微商运营”:物流平台如何玩转服务型微商?

菜鸟网络VS顺丰速运:电商与快递的混搭与跨界经营战略

Part5物流+供应链金融:如何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

“物流+电商+金融”模式:为消费者打造一站式服务方案

即将到来的物流“三国杀”:如何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

顺丰VS“四流合一”:顺丰布局互联网金融背后的战略思考

UPS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创新

腾邦物流:“价值供应链+互联网金融”,引领商业模式创新

Part6物流+大数据:物流大数据时代,物流企业的自我颠覆与谋变

物流+大数据:大数据重构物流生态圈,开启物流变革时代

大数据时代下的供应链管理:大数据如何推动物流业变革?

颠覆VS变革:大数据给传统物流业带来怎样的模式创新?

优势VS应用:“物流+大数据”的4大优势及4大落地实践

揭秘亚马逊“神奇物流”:优质配送服务背后的大数据玄机

Part7跨境物流:跨境电商开启黄金时代,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跨境电商迎来崭新的黄金时代,给跨境物流带来怎样的机遇?

跨境电商2.0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从注重货源渠道到物流为王

跨境物流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如何完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跨境物流的5大类型:跨境电商卖家如何调整物流资源配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