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医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艺术专业 教学过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08-02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思维特点进行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摆在了每一位任课教师的面前。
笔者从事多年的高校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关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断进行实战,现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艺术类学生专业与自身的特点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整合、教学方式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合理化的探讨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合适教材
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仅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大类进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为文科范畴,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就形成了“通用”知识强、“专业”知识弱这样一种状况。即基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后继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例如教材中关于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二进制、编码形式等内容)、网络的拓扑结构等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与艺术设计、绘画、动画、音乐、表演等相关的数字艺术概念及应用软件这些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反而较少。
(二)教材内容滞后
从目前大多数的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包含计算机硬件知识、Windows XP系统操作、Office2003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知识。其中多数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版本滞后于现在流行的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07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部分介绍的数字艺术类软件少且版本低,如果以此进行教学,因为新旧版本软件在操作界面、功能、使用习惯上的变化,使得部分学生在今后使用新版本软件时会不适应,部分已经在提前使用新版本的学生不屑学,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效果差。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一)形象思维强,凭兴趣学习
艺术类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与文理科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m应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排斥。
(二)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
对专业课的重视和对文化课的忽视在艺术类学生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源于学生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认识上的偏差,忽略了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后继专业课程的提升作用,同时也有专业课程压力与作业量大,迫使学生挤压文化课的课外甚至课内学习时间这一因素。据了解有约60%的音乐、表演、舞蹈学专业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一般,甚至有学生认为计算机课与本专业学习有冲突。
三、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脉络
教学能否吸引学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是关键。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软件、新技术层出不穷,若在教学中仍使用滞后于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其它应用软件,这对于形象思维强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就很不尽人意。为此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以艺术类学科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笔者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整合:
1. 自学内容:与高中重复的、不影响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影响学生今后继续深造的内容。如:计算机概述、计算机常用的数制与编码、网络的拓扑结构等。这部分教学0课时。
2. 基础教学内容:在现有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材中归纳提取能提高计算机综合素质与操作的、与数字艺术相关联密切的内容。如新版操作系统、新版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3. 增加与学生后继专业相关联的内容:如图形图像处理、视频采集编辑、音频采集编辑、图形图像与视音频格式转换等相关概念与软件的教学内容。整合好了教学内容,也就清晰了教学脉络,对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数的分配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方式的选择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本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任何约束地自由地进行作品创作,体现其思想内涵,这就决定了艺术类专业学生他们的审美情趣、创作兴趣与能力与文理科学生有较大的差异,在主观意识上更接受“作品”的创作。在潜意识里认为“作品”的创作是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主动完成的,“作业”的完成则被看成是在某种状态下被动的完成的,即接受“主动”学习,排斥“被动”学习。根据艺术学生这种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就要因势利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本人尝试采用:“作品创作”方法进行教学,即是将要学生完成的大作业包装成“作品”,而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像是为了完成不同的“作品”而展开的实验操作。例如进行“操作系统”部分教学时,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小电影”作品,并对“小电影”的原创性、艺术性、专业性提出具体要求。然后教学按制作一个“小电影”须掌握的知识点(如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文字、图片、声音文件的下载、编辑、小电影制作软件Movie Maker的使用)展开。为了顺利完成小电影的制作,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大为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采用“作品创作”法进行教学,与现在流行的“任务驱动”、
“案例驱动”法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提法上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创作在操作技能上、相关软件的运用上对自己的后继课程帮助很大;这样的创作能展示本人的艺术才华和与众不同。于是主动学习的积极很高,从作品的选题到制作技巧这其中遇到的计算机相关知识除了能认真听讲,还积极到网上去搜索下载,甚至有些还没有讲到的操作知识都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料自学。按上述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分别让学生提交了“电影海报”、“名曲欣赏”等作品,要求与教学过程同上。从教学效果上来看,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乐于展示自我的特性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制作出了非常有特色的作品。总之,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要因势利导抓住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提高专业水平的能力上,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采取实践考核形式、合理评估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长期以来以笔试为主,题型基本为判断、选择、填空、简述等,但若需要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视频、音频、图像方面综合运用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则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即改为全部实践考核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将考核方式分为两个部分:
1. 上课考勤与课堂表现。
2. 在系y学习完某一模块知识后按规定时间提交阶段性的作品或大作业。两个部分的占分比为20%与80%。
3. 量化分值。
提交的阶段性作品或大作业要根据选题的广度深度、内容采集编辑能力、相关软件制作能力、作品呈现效果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给出量化分值。这样可以在考核的作品或作业中反映出学生在本阶段知识点的掌握熟练与否、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在本专业能力的高低、学习态度认真与否、创作思维是否活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经过14级、15级两届学生的实践,此种考试方式较为理想:让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质量并未减低。以“小电影”创作为例:按“小电影”创作的原创性、艺术性、专业性要求,创作时要采集大量的图片、图像、视频、音乐、文字素材并加以编辑,但这并没有让学生感到麻烦,反而让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很高,为了凸现作品的个性、做出有特色、有感染力的作品,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四、结语
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地与艺术相结合,并融合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是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将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整合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本专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电子工艺 技术本科 实践训练 创新能力
为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技术类本科普遍开设了电子工艺课程。它全面讲述电子产品制造过程及典型工艺,是学生贴近工程实践的良好切入点;它以电子技能训练为重点,结合电子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研技术类本科的电子工艺教学,主要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研究探索,尝试围绕生产实际需求设置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的基础性、成熟性和适用性,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
(一)突出应用性
电子工艺理论学时较少,但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和检测方法及安全用电、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微组装技术、表面贴装技术等。因此,授课时力求叙述简明扼要、形象直观,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如重点讲解元器件命名及标志、技术指标、选用原则和检测方法、应用范围等,使学生对各种元器件有总体了解和掌握。通过学以致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加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保持先进性
电子工艺课为现代电子制造业培养掌握制造工艺、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教学要紧跟业界发展,时刻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将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随着全球电子产品的硬件装配生产全面转变到SMT为核心的第四代工艺,课程内容及时更新SMT相关内容,使学生视野保持与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同步。
(三)加强整合性
教学内容打破原有课程界限,建立电子工艺与电路、模电、数电、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合理衔接,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同时将电子工艺的实践部分和各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相结合,建立整合性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电子工艺教学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为目的,尝试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教学:“教学”变为“导学”
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是知识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换言之,构建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创理论教学新境界。
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如讲授电路调试部分,先介绍故障检查方法与原则,列举详细检测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并排除故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尝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检测能力及严谨工作作风。每个故障的排除,每个异常现象的合理解释,都会给学生带来收获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能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基本功,在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
(二)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学以致用,其实很简单,只要让学生主动“从坐着听,到站起来练”,即加强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物,使难记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规范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成为切身体会,掌握就变得水到渠成。
1.合理设置实践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电子工艺训练将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及严谨工作作风,为后续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积累必要知识技能,奠定扎实实践基础。根据基础实践激发兴趣、突出工程特色的原则设置内容:
(1)基础训练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命名、型号、规格及选用知识;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使用方法及安全知识。
(2)电子装配工艺
各种工具的用途及安全操作方法;元器件表面处理;焊接手法练习、焊接质量分析、虚焊避免等。
(3)制作常用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掌握PCB基本知识、电气物理性能和选用原则;按电路原理图独立设计PCB,并对潜在电磁干扰采取防护措施;并焊接调试。
2.更新实践手段
CAD辅助设计PCB技术继承借鉴电路、图论与拓扑逻辑和优化理论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分析、仿真、制造,有助于电子工程师开发新电子系统时,有效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及提高可靠性。因此,我们改革电子工艺实践手段,训练学生的CAD辅助设计PCB的专业技能,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前沿知识。
具体地讲,舍弃手工描画电子线路,然后用Fecl3腐蚀制作电路板的老方法;采用新方法:按设计指标,用Protel设计电路原理图,生成网络表,仿真测试并调整参数,直至符合设计指标,接着规划板面,加载网络表及元件,布局元件,自动布线并手工调整,然后生成并保存PCB文件,转化成标准Gerber文件后,通过RS-232通信口传送给HW线路板刻制机,快速自动完成钻孔、雕刻、割边等操作,制作精美线路板,最后安装元器件,焊接调试。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83%来自视觉、l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视听再现形式,将声音、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交替生动表现,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而产生最好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独特优点 :一,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难以观察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知识理解;二,增加知识传输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缓解课时紧张;三,利于规范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
四,将国内外一些先进电子工艺技术清晰再现。
结合电子工艺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和掌握。比如,Flash动态演示焊接流程,使学生身临其境,透彻理解焊接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潜移默化中规范操作程序,消除操作误区;视频播放展示最新电子工艺技术和学校尚未购买的尖端设备,有利于学生开阔专业视野,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元评价机制建立
电子工艺考核,不做简单分数测试,而是通过一定手段,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表述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给予把握和判断,建立以下成绩评定办法:
1.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电路原理设计、电路板制作注意事项等。
2.平时教学中,观察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捕捉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完成实践任务,产品的设计、组装与焊接是否标准、美观,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有创新、发挥的部分,并加大这方面的成绩比例,对于勇于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
4.评价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考查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自我评价能力。
这种考核将学生的实践完成情况与学习积极性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公平合理,既肯定成绩,又认识不足,作为今后学习的启迪与激励。同时教师获得多方面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电子工艺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学生获益良多,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良好平台,合理教学模式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后反映较好,多名同学在上海市大学生科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专业水平得到发展提高,并对本学科的相关课程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李晨晖,徐有明,杨瑞.对电子工艺教学的思考.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83~384
[2]宁铎,马令坤,郝鹏飞.电子工艺实训教程(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方凤才,曾忠宁,李平.改革《电子工艺实习》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7~100
[4]何建新,黄丽.电子工艺实习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51~52
[5]符玉荷,黄谭友,杨启洪.电子工艺实习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29~131
篇3
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任务驱动
一、利用小组合作,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发挥作用,对保证每位学生都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对学生分组情况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经过合作学习阶段,不少学生拥有了“强项”。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可根据学生的专长和他们所选的主题内容,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同一组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每组的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学生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如在第四册第三单元制作《少儿报》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满足了求知欲和成就感。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剩余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探索验证。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自主探究形式学习
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爱好是探求知识熟悉事物的推动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突出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如在教学“因特网上信息搜索”一课时,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对“艾滋病”的各种知识所产生的种种疑问,独立自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因特网上对产生的疑问进行检索,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了信息素养。
三、任务驱动形式教学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或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师生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实际任务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探索。如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背景、声音”一课时,把教学任务融入一张音乐贺卡中。展示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了初步印象,接着分析贺卡的结构:哪些部分用艺术字,哪些部分用普通字;哪些地方是剪贴画,哪些地方是文件中的图画;哪些是文本框,哪些是自选图形;哪些地方须进一步完善,如何将存在电脑中的音乐、背景放到贺卡中。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有了直观认识,这时,我讲解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和审美意识。
四、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建立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讲课多是强制性的,学生必须听讲,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一对多广播操作实现。在广播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的键盘被封锁,学生操作被强制性地中断,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将自己屏幕上的教学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各个学生机,学生机屏幕上的显示内容与教师机同步。使用这种实时传递屏幕的方法,可同时满足实时性和强制性的要求,方便教师讲课。
五、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篇4
为高职设计类学生制定合适的色彩教学大纲,便于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我认为色彩基础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常规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
由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零基础,要想学好色彩课程首要条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数字化技术到教学过程中,理论的讲授一定要有吸引人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并且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2、色彩基础教学的连贯性作用
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在教学上完全没有联系性,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的“基础”,摒弃掉原有的基础教学模式,纠正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走出教室,去校园绘画,去大自然写生或者去进行一次艺术作品的视觉洗礼,多看有创意性的色彩案例并动手设计属于自己想要的色彩艺术。
3、改变教学的“信息导入”为“能力培育”
职业教育中最引人注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讲授型,恰恰是这个被广为传授的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及动手能力。应该关注学生的接受信息的状况,改变讲授模式,以项目为导向,先抛出项目名称,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分析总结,学生认知知识重难点,这样的效果就是一种能力培养。
4、意象联想创意训练阶段
当头脑里的主观意向与外在物象互相契合时,大脑中就会描绘出具有美感的形象,这就是意象联想,然后通过物态化的形式表现于作品中,就成为了艺术形象。因此,意象联想是以意摄象、以象表意,而因为有象则重自主意识、思想、感情的发挥、创造。
5、运用数字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色彩的规范化设计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行业的新技术、新观念为色彩设计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数码产品带给大众的是精彩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是时尚领域的重要部分。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一场信息化革命,同样也带来了色彩设计使用改革。这种改革意味我们都已经完全接受设计行业特点,因为所有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们而服务的。对数字色彩的学习和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质量,而且还影响着诸如数字动画、多媒体、游戏、网页等数字媒体设计特点的把握。由此可见,各行各业如果缺失色彩设计专业人才,必定会影响行业的迈步前进。综上所述,教育的革命就是思维的革命。
二、教学成果反馈反映出教学改革略有成效
篇5
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与新时期国家人才培养方针极不适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改革现有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是目前电子技术实验教师所需应对的现实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首先,强化元器件参数测试,增加仪器使用教学课时。之前的电子技术实验课只对CMOS数字集成器件与TTL逻辑性能进行测试。现今的电子实验课增添了对二者各部分参数的测试,主要包含:扇出系数测试、低平输出输入电流和高平输出输入电流测试、输出输入电压测试、电流电压传输性能测试。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输出集成器与输入集成器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关联,要求学生手动绘出电压传输曲线图。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理解各部分元器件的参数,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各类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增加了电子仪器使用教学课时,从原来的1个课时增加到了3个课时。
其次,充分发挥验证性实验的功能,强化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验证性实验指的是学生依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利用现有的仪器进行数据测试,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性实验能够较好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4个可行的验证性实验,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四个验证性实验为:“555时基电路测试”、“组合逻辑电路应用”“单稳态触发器应用”“标准转换器的应用与测试”。通过验证性实验,强化学生具备以下能力: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流程、独立解决基本的电路故障问题、熟悉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撰写合格的研究报告、明确实验各个步骤以及采用的方法。
2教学体系的改革
首先,增加实验课学时。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学时设置过少,且大都为综合学时,缺少验证学时和设计学时。依据最新大纲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数量上安排了36个学时,而在学时的分配上则按照1:1:1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学中的验证、综合、设计三个环节的教学。做到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分离,且学生的实验成绩也单独统计,提高了实验成绩在总学分中的比重。这样就改变了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地位的重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课中。
其次,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原有的考核方式中,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20%,新的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实验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比例达到35%。其中学生综合性和设计性操作实验占到20分,实验论文占10分,平时表现占5分。与之前考核方式相比,此种方式除了增加了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之外,还强化对学生综合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能力的认定,弱化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分,这样就减少了人为操作学生实验成绩的现象,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实验课时。
3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电子技术试验教学中,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老师先对实验步骤进行细致的阐述,然后进行示范操作,最后让学生依据教师指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此种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学生盲目的模仿教师,缺少对实验的思考。并且学生“依照葫芦画瓢”,出现的错误很少,即使能够出现错误,也不甚理解,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出错――纠错模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笔者设计了“教师辅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做好预习,了解实验的内容、目的和基本的思路,并让学生及时记下在预习中的困惑,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下次上课时能够有选择地、有针对地去学,较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只讲解实验的大致步骤,而不为学生提供原型操作;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各个实验步骤的要点、应注意事项;当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表现,跟踪学生的操作进程,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指导。
除了上述之外,笔者还把先进的EDA仿真技术融入到了传统实验之中,如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借助Miltisin仿真软件对实验的操作流程进行验证。此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篇6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兽医临床诊疗作为一门学习兽医诊断技术及治疗技术的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紧跟专业发展,密切联系实际,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措施
1.理论教学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材为准讲授理论知识,但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材得不到及时更新,学习该门课程时要善于总结,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单纯依附于教材。我们在修订课程标准时,将理论教学内容已经由原来的50学时减少到40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及时将最新的学科发展内容补充进理论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步伐相一致。
2.实践教学的改革。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兽医临床诊断技术仍由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不利于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实施。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设计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践项目,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在实践之前,仅仅完成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兽医内科学和家畜解剖等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实验部分完成了解剖等教学内容,大部分没有完成,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着重突出兽医临床的诊断技术、方法和治疗技术的实际操作。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利用自己的实际生产经验,详细讲解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技术,例如: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问诊、视诊、叩诊、触诊、听诊、嗅诊。每种检查方法均现场演示,讲解要领。对于生产中不常用的技术略讲或不讲,如:粪尿的实验室检查技术等。对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我引入生产中常见的临床病例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内科病、寄生虫病、传染病的一般病例,为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家畜解剖学的学习上普遍基础较薄弱,所以在每个系统检查之前,我们都会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各个系统的解剖构造和生理特点,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更有针对性,接收得更快,教学效果更佳。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各个系统检查等章节的内容。对于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如果没有采用形象和生动的授课方式就会枯燥乏味,我们在教学中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开发了内容丰富的PPT课件,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同时开通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络交流模式等与学生建立零距离的信息交流平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演示临床病例的图片及诊断步骤、治疗方案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诊断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讲授听诊过程时,采用Flas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示听诊的过程及声音特点。此种授课方式不但形象,还有利于学生接受,与单纯讲述比较优点非常突出。
2.充分利用学校动物医院和其他兽医院的典型病例、常见病例、季节性发生病例及稀有病例进行实地教学,同时将兽医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用视频或图片等方式保存下来,在课堂上对病例进行模拟诊断治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课堂讨论临床案例。在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针对典型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采用启发式诱导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准确结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保证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相长。我们特别强调实践训练,增加了教学实习周,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学实习之前,仅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理论有了初步了解,对实践操作技能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实习时,在必要的理论复习和示教后,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自身的不足。比如在兽医临床检查方法技能训练时,可以将学生两两分组,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其他学生观摩并提出不规范的地方,通过操作学生很快能够掌握操作要领;在系统检查时,直接将动物保定后,进行现场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检查;在学习治疗技术时,我们一般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和看演示的同时,可以自己进行实际操作。对于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可以在每次操作完成后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现场考核,同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考核促进学生提高技能。采用以上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知识点,并且掌握了临床工作中的实用技术,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再需要经过培训便能够上岗,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的改革
针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考核时就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突出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完成每个操作技能点后,逐个考核,对考核不及格的进行强化训练,确保课程结束前掌握所有技能操作要领。按过程考核占40%,实践操作占60%的比例计算成绩,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艺术设计 教学改革
一、专业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
自2000年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推广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益为目的、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为原则,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遵循“坚持高职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从省情、校情出发,将目光对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地方优势行业,把我们的教学重点内容调整到以木制工艺品的设计与开发为重点上来,把对环境艺术设计内容的广泛教学调整到以室内装修设计与施工、家具设计与工艺上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木制工艺品、家具、室内设计与装修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面向就业岗位群与企业共同构建起“1、4、3、2”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或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四个部分”是指理论课程体系分社科类、基础类、岗位技能类和选修类四个部分;“三个层次”是指实践教学体系要按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层次进行;“两个专业模块”指在共同建立一个专业平台之上,开设“木艺和家具设计与工艺”“室内设计与装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
三、课程体系建设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对人才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只有体现到课程中,才能被贯彻落实,课程目标既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各门课程的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教学具有导向、依据和测度作用。实践证明,不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高职的实践性教学就没有保障,新的教学体系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计划从根本上打破“学科型”“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和“三段式”教学体系,依据行业市场和生产一线职业技术岗位的需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筑理论教学体系。总学时由原来的2472学时降至1830学时(含课内实践课和选修课);课程门数由32门降至25门;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3比7;选修课由4门增到11门,并要求必须修满150学时以上。
四、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设计基础和生产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
1.实践教学环节措施:前四学期采取课内实践教学为主和课外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配合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基本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第五六学期为全程实践教学,与企业协手,共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工作。训练懂技术、能吃苦、素质高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转贴于
2.主要实践环节的改革:实践课的内容有所增加;对实训实习进行分层次分内容安排;基础课教学突出应用性,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突出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育方法是研究探索“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观主张以老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过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转变;教师由只重视教法向既重视教法更重学法的指导转变;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转变;教学技术向现代化应用上转变;课堂教学由“填鸭式”向“启发式”和“协作参与式”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六、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的中心环节
我们计划做好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制订轮流培训计划,努力为教师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实践能力,逐步实现“双师化”的建设目标。聘用兼职教师,聘请社会和企业相应专业人才来校兼课,缓解目前教师紧张的局面。
七、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和“教、产、研”一体化构想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完成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把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又一途径。努力建立起模拟企业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设计开发项目,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保证实习、实训任务的顺利完成,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某些不足,加大对 “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对现有实训基地的规模、设备、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建立起真正为教学实习服务的生产科研基地。建立适应家具、木制工艺品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基地,室内装修实训基地。同时投入资金建立起与家具、室内设计配套的现代化设计工作室。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的设计咨询机构和研究机构(如设计事务所和研究所)。一方面来配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一方面把教学成果及时转化成商品,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生产的“教、研、产”一体化机制。
2.校外部分。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关注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现状,是弥补自身孤陋、补充办学条件的优选途径。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工厂、企业建立多方位、多途径的联系,与市场建立密切的信息联系和生产联系。我们已与光明家具、光明工艺品公司、侨艺公司等多家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制订了具体合作方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实证分析 课堂教学 对比实验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04-02
【Abstract】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under the large sample, we find students’ mathematical learning effect factors that effect on learning efficiency in math.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we construct a new reasonable university classroom basic math teaching model, and use the new model to take a contrast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l has obvious effect.
【Key words】The empirical analysis Classroom teaching Contrast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model
一、绪 论
大学扩招后,大学数学基础课的“挂科”逐渐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二本、三本类的理工科院校。这个问题的出现与扩招后生源质量下降有关,也与大学数学基础课自身特点有关,大学数学基础课内容枯燥、难度大。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措施,有的学校直接降低教学难度,有的学校则改变考试办法,由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开卷或半开卷考试,有的学校搞“类似题”战略,考前讲解与考试类似的试题等。这些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办法。长远而言,这些办法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也会败坏大学的学习风气。
搞清问题背后隐藏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用大样本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对大学生基础数学学习影响的主要因素。这相当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根据这个实证结果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支持了新教学模式更有效的结论。
对于探索新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方面,刘黎清认为:“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则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课程重构和实现有效的交互过程”。[1]对于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方面,朱浩亮和张建明都各自总结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些因素,[2、3]但他们文中并都没有对这些因素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也没有进行对比实验。本文的所用的实证分析及对比实验的方法弥补了朱浩亮和张建明结果的严谨性欠缺;本文结果不仅支持了刘黎清的结论,还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能的并用对比实验证明的有效模式。
二、数据,课堂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课堂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中回归模型用到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级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一年级新生,发出问卷110份,有效回收问卷97份,问卷回收率88.18%,问卷有效率100%。问卷内容包括了学生年龄、性别、原来学生所在中学级别、学生来自哪个区、是否喜欢数学课、是否喜欢数学老师、父母学历情况以及高考数学成绩。其中外地生源,高考成绩不是150分为满分的,以150分为满分的标准进行折合。是否喜欢数学课打分标准是:不喜欢分值为-1,对这门课程感觉一般分值0,喜欢这门课分值为1,比较喜欢这门课分值为2,特别喜欢这门课分值为3;是否喜欢数学老师打分标准为:不喜欢分值-1,感觉一般分值为0,喜欢这门课老师分值为1,比较喜欢这门课老师分值为2,特别喜欢这门课老师分值为3;父母学历情况打分标准是:父母中最高学历为高中毕业以下分值为-1,为高中毕业分值为0,大学毕业分值为1,研究生毕业分值为2,博士毕业分值为3;学校级别打分标准是:普通校分值为1分,区重点分值为2分,市重点分值为3分。
对比实验部分数据来源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2011级大学一年级三个实验班及两个对比班的高等数A学期中统一考试成绩,成绩是百分制。选择期中成绩作为观测值的原因之一是期中成绩只有卷面成绩,与期末总评成绩不同,它没有平时成绩,这样避免平时成绩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让验证结果更有说服力,我们选择的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来自同一个学院,以保证他们入学水平相当。教学内容都是高等数学A,用同一套教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版),最后统一用同一套考卷。[4]
本文用学生的高考成绩为学习效果的被解释变量。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了喜欢数学课的程度,喜欢数学教师的程度,父母的学历水平等。学校的差别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加入了学校类型控制变量;还有学生个体差异因素、性别,以及学区差异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也加入了相应的控制变量。性别与学生所在的学区都是用虚拟变量,性别是男变量值为1,女变量值为0,学区虚拟变量有类似赋值,设定模型如下:
y=α0+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α6x6+ε
所用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第一列是变量名称,第二列是观测值个数,第三列是变量均值,第四列是方差,第五列是变量最小值,第六列是变量最大值。
篇9
关键词:物流运输组实务 教学 改革 技工学校
一、引言
“物流运输实务”是物流管理及货物运输等相关专业长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具有物流运输业务的市场处理与开拓能力,具有物流运输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及整体流程的操作、跟单能力的,具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内容复杂,实务性强,所以对于还未走入社会的学生们,在学习时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枯燥和乏味。所以,对于该课程内容及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运用的思考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校物流运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当前,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固守多年的教学习惯,不舍得丢弃,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新需求。其具体表现在:
(1)实训条件普遍较差,无法满足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条件
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很多技工学校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基本以软件为主,由于没有经营实体,有硬件也难以真正运行,还有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实训室,完全是纸上谈兵[1]。实践性教学环节十分薄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学生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都得不到训练。这样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且缺乏实践经验
我国技工学校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许多技工学校物流专业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演变而来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机械工程学、交通运输学、宏观经济学、管理科学、计算机、营销学等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的,真正物流专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教师本身对物流缺乏系统的了解,专业水平不够,同时更缺乏物流实践经验,书上讲什么就教什么,不能联系实际展开来。这也导致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与实践脱节。
(3)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现代物流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因此,物流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很高[2]。应用型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很多技工学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仍然片面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仅有少数技工学校建立了从订货开始,通过生产、存储、配送、发货直至到货过程的物流网络模拟教学实训室,大多数开设物流专业的技工学校还没有建立面向市场、操作性强的物流实训室。另外,很多技工学校与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部分物流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成为物流企业里“不好用”的人才。
(4)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不少技工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准确把握技工教育的特点和物流工作岗位对初、中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模式,课程设置追求完整性,多而杂,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尤其忽视了实践课的比例,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了,但实际上却什么都没真正懂,什么都不精,实践动手能力更是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
三、针对运输实务课程教学提出的建议
(1)设计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
该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要从横向入手,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把教学过程分为公路运输实务、水路运输实务、铁路运输实务、航空运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联合运输实务、特殊货物运输实务七个模块,同时配合各模块具备的共性知识点,集中讲授运输管理决策、经营管理、成本核算三个模块。在模块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及业务操作方法。通过案例了解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运用到案例分析和操作中去[3]。这样既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又能规范自己的业务操作,避免发生违规行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既使得原本枯燥、空洞的授课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每章节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共同作小结,让学生明白这一阶段需要掌握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们回答的内容可以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方法又同时与合理的安排教学导入相结合,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任课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动脑,深入研习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启迪教师的思路。通过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沉闷,能够主动思考,领会教师意图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强化能力培养练习可以保证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是物流运输实务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特别对于单证部分的消化吸收。在情景教学法的同时,可以加上单证部分的填写和流转,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讲评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程所学。这些练习可以作为技工教育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优势
教师可更多的利用网络和视频开展课堂教学。把课件和图片录像等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实践表明,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喜欢看图片和录像,这是因为录像媒体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学生通过由形、声、光、色组成的优美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因此,组织得好的电视录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同时,视频教学能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以弥补学生缺少校外实践环节的不足。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用以提高学生的初学积极性。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与本章节运输方式相关的时事案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3)课内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实训、操作)
实训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有利补充,通过上机和社会实践,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操作技能,如果实训内容能够和社会实际应用匹配,就能有助于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岗位。此外,如果具备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运输企业进行实际的参观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认清运输行业人才的需要层次和状况,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会使学生跳出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学中来。
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技工学校物流人才培养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实训室,创造良好条件,使物流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根据物流专业的需要和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工作岗位特点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模拟物流企业生产第一线的“职业环境”,熟悉物流构成要素及生产过程和实际操作方法。另外,技工学校必须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大量依托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物流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或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
总之,完善物流运输实务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体现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技工教育特色。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探讨、研究教学方法,为适应对外经贸易的全面发展而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金土. 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机械职业教育, 2006,(03) .
篇10
一、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学法的原因
从跟学生交谈的结果分析,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法的原因”。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不喜欢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缺乏学习独立性。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学法,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尽管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对一些学生仍无济于事,每做一题都会遇到困难,甚至一道题中会出现多处错误。部分新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闭锁性,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部分新生存在“只看不想,只想不练,只练不思,只思不悟”的缺点,缺乏良好的心态,情绪浮躁。
(二)教材的原因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我们发现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二是“教材的原因”。初中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数学学习内容由“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个部分组成。而“拓展内容”是进入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所必须修习的,但是有些初中学校对于这些“可教不考”的内容作了弱化和删减处理,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上的缺漏。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题型少且简单,多为常量,偏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而高中内容注重逻辑性、抽象性,教材叙述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多研究变量、字母。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更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一数学学习。
(三)教法的原因
通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访谈,我们认为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三是“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进入高中以来,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讲解演练,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引导、探索、发现,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书本上内容,还要补充课外知识。这对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新生,显然无法接受。初中教师比较习惯于手把手地教学生,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因而也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缺少压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一)学法的衔接
针对高一新生学法上的问题,我们采取“二本三习”的学习方法。“二本”指的是笔记本与错题本,具体方法是:
1.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及读书笔记。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也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觉将―些典型的错误收集在一本错题集上,并进行适当的注释。“三习”指的是预习、练习、复习,具体方法是:
1.强化预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环节,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自己有选择地进行一定的课外练习。做作业时,不但要做得整齐、清洁,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业应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二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一小时完成,拖沓的做作业习惯容易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3.强调及时总结复习,增强理解。总结复习时要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尝试写知识框图,建立知识结构,做好总结,把握规律,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从而更好地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
(二)教材的衔接
就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初中的知识点,由浅到深地过渡到高中知识。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数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
1.开学初用一周时间补习相关的初中知识,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对一部分初中内容要提高一点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复习的主要内容有:(1)分式、根式及其运算。(2)乘法公式。(3)因式分解。(4)函数与方程。
2.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
(1)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可以先详细复次函数的有关内容,然后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解决。当函数取一确定值时,求自变量的值即为解方程;当函数值在某个范围内变化时,求自变量的值的范围即是解不等式。
(2)在讲函数的定义时,可从初中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加以回顾,再运用集合的语言来揭示“对应”,给函数以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易于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初中给出了用“变量”描述的经验型的定义,而高中则从“对应”的高度给出了一个理论型的定义。但后者并不摈弃前者,而是把前者作为可供对比,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这一差异导致初中只需求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高中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的函数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抽象函数等。
(3)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可以先提初中教材中的说法:图像呈上升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呈下降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后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也就完成了从动态描述到静态刻画的过渡。
(三)教法的衔接
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应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启发,分层次”的教法,重点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
1.高一刚开始,可适当放慢进度,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在一开始就抢进度、赶课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一步一个脚印,尽量做到节奏慢一点,坡度缓一点,扎扎实实地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使学生早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课的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