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篇1

关键词:楼古镇;乡村旅游;关中民俗体验地

引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向传统农业领域的延伸,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以旅游为目的,通过旅游业的推动,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发展形成一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新的产业形式[1]。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下,一是政府缺少统一规划,宣传力度不足,二是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三是受楼观台道展区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受到制约。因此,本文梳理楼观镇乡村旅游的现状,发现问题,探寻适合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

1.1 楼观镇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楼观镇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东西楼观为主的道文化旅游资源;以大秦寺为代表的佛文化旅游资源;以田峪、就峪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猕猴桃、薰衣草为主的特色产业观光旅游资源;以道情、牛斗虎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周至碗、黑河鱼、道文化饮食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传说以及大量的碑文时刻[2]。

1.2 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大楼观地区现已由曲江文旅建成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赵公明财神文化展示区、曲江农业博览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分布于环山路两侧。其中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均在楼观镇镇域范围内。楼观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开发程度高、知名度高,吸引了数量可观且较为稳定的客流。

2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主要以旅游度假为宗旨,旅游者可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观光、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当地的美食[3]。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乡村田野风光未得到开发,虽然楼观景区已建设多年,但是楼观镇旅游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中较为重要的餐饮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消费高者如楼观印象酒店,消费低者路边摊比比皆是,游客很难享受到既经济实惠又特色美味的餐饮服务。

3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稳定且数量可观的游客。楼观镇的乡村旅游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以发展特色民俗饮食为切入点,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低廉、特色的餐饮服务。特色饮食的发展应以农家乐和特色饮食街相结合的模式进行[4]。这种模式的成功在袁家村特色民俗村和马嵬驿特色民俗村已得到证明,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依托杨贵妃墓,最终实现了对景区的反哺,袁家村也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依托道教圣地黄山宫独特的历史资源而建,同时马嵬驿也是唐朝西行的第一驿站,它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田园观光为一体的的民俗体验地。从现在马嵬驿民俗村的经营状况来看,它的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但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对周围景区的反哺。

将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与马嵬街道办事处相比较,在诸多方面楼观镇都拥有优势。在道路交通条件方面,楼观镇经由沪陕高速进入环山公路可直达,环山公路路面宽阔、路况好,马嵬驿则需要穿行兴平城区并行使一段不太宽阔的104省道,而且进村道路狭窄,桥窄处行驶不畅;在基础设施方面,楼观镇由于景区建设早、数量多、规格高,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完备,马嵬驿进入景区道路状况差、人车混行、道路紧邻水沟且无防护措施,停车场少,厕所狭小;在旅游发展成熟度方面,楼观镇景区种类齐全、数量多、开发程度高,游客量大,马嵬驿则只有杨贵妃墓一处有名的景区;在自然资源方面,楼观镇背靠秦岭,水体资源丰富,猕猴桃种植面积大,马嵬驿则缺少水体资源和美好的田园风光。

依据楼观镇的实际状况,将关色民俗体验地选址在田峪河西岸,该地区紧邻田峪河,可以打造滨水空间。田峪河西岸地势平坦且开阔,无大量建筑物,拆迁量小。该区域紧邻楼观台景区,交通通达、停车便利、客流量大。整个区域划分为特色美食街、关中民俗体验街、休闲广场、住宿区、休闲娱乐区、农家乐区、民俗文化博物馆七大区域。特色美食街以经营楼观镇特色美食和关中地区美食为主;关中民俗体验街以观赏,体验民俗活动为主;休闲广场以喝茶休闲,观看当地特色民俗演出为主;住宿区以关中传统民居住宿为主;休闲娱乐区以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为主;农家乐区以品尝农家饭为主;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关中传统建筑、劳作工具、传统工艺等。建筑样式仿造传统关中民居,富有变化,控制街巷宽度和建筑尺度。

4 结论

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可以得知,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明显优于马嵬驿街道办事处。马嵬驿民俗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楼观镇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现有资源,虚心学习成功经验,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饮食体验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初步选址在田峪河西岸区域建立关中民俗体验地,发展特色民俗体验和特色饮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扬关中饮食文化,实现对楼观台景区的反哺以及帮助村民致富。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蕾,郭晓宁,吉慧.道教圣地楼观台的保护与利用 [J].山西建筑,2007,33(10):70-71.

篇2

一、引言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 农耕文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8-0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出去散心旅游,已成为多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旅游的饱和使人们把目光投向离家较近的乡村。另外,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以及地方对乡村旅游业大力扶持。近些年,在政策扶植与市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淮南市潘集区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依托本地的区位、社会、资源、文化、客源优势,综合发展吃、住、行、游、玩于一体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根据潘集的具体情况,提出几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1、建设生态湿地景观

潘集区煤田塌陷形成大面积水域,包括大大小小的水塘、水池、水坑、低洼地、沼泽湿地不计其数。除少数被开发建生态园,部分水塘被农民放养鱼虾外,大多还待开发。水生植物较少,周边植物更是稀稀疏疏,或土壤或杂草丛生,冬天更是一片荒芜。由于煤矿、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一些水体与湿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果这些水资源与湿地通过生态恢复加以利用,建设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群,将成为潘集最宝贵的财富。可因地制宜养殖鱼、虾、鸭、鹅;种植淮南本地的水生蔬菜莲藕、红菱、白菱、芡实、荸荠、茭白等;综合栽植本地常见或易活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芦苇、菖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搭配卵石浅滩、生态铺装、木桥、景石、园林小品等综合造景,建设生态湿地景观。营造水草肥美,渔舟唱晚的怡人景色。这样不仅能发展农业生产,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像淮南焦岗湖湿地公园每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清波绿水芦苇荡、蓝天白云翱翔的飞鸟,夏季更是有千亩之称的荷花淀,烟雾朦胧、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成为焦岗湖湿地公园旅游的最大看点。与焦岗湖湿地相比,潘集区的湿地生态资源更丰富,可开发的旅游项目更多。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将煤田塌陷区变废为宝,积极开发。湿地生态系统除了经济、社会价值,还有着深远的生态意义。9月1日开放的东辰湿地生态园,是在煤田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上上建设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部分鸟类栖息或停留进食,被破坏的生态链条正在恢复。

2、发展赏花游

人们天花,通过赏花游来吸引游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显而易见。如合肥的香草农庄,植物种植以香草类植物为主,山坡上的香草花海是农庄中最美的景观。由此衍生出的香草类产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成功的赏花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最忌跟风,看人家种什么就种什么。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切实可行模式。可以某类当地适合生长植物为主,打造主题类花卉游。为避免观赏时间短,花种单一的问题,也要合理搭配其它植物,如荷花、油菜花、山茶花、迎春花、桃花、杜鹃花、栀子花、桂花、铁线莲、玫瑰、紫苜蓿、酢浆草、向日葵、鼠尾草、孔雀草、腊梅等,随四季交替与变化营造各具特色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将植物的季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种植形式灵活采用丛植、片植、列植、孤植等种植形式。借鉴英国庭院花镜种植方式,在路边、林边、篱边、水边,搭配岩石、园林小品等进行植物造景。这种种植形式以自然式为主,与中国乡村景观的气质非常吻合。注重植物整体的高矮层次搭配、色彩搭配、不同季节的效果与植物自身美感的展现。

3、农耕文化的展现

农耕文化的展现是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所有的农耕文化都来自于农业生产,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是农耕文化的最直接表现。根据不同的土质,规划种植水稻、油菜花、桃树、葡萄树、有机蔬菜、潘集酥瓜、草莓等,既保留了农业用地,又能观花观果,营造乡土气息,还能发展果树认领、瓜果采摘项目,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流传于潘集的“花鼓灯”艺术,被称为“东方芭蕾”。表演形式以传统舞蹈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在“花鼓灯”艺术上发展起来的“采莲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的夹沟乡农民体育文化节,是农民在农闲时举行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和文化艺术表演。充满丰收节日喜庆色彩的踩街、舞狮,色彩鲜艳、造型朴拙的泥塑小老虎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开拓思路,继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创造经济利益。如在景区设计露天剧场,表演潘集传统民间艺术;让“健康、休闲、运动、时尚”的理念引领农民体育文化节,注重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提供场所让游客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泥塑小老虎制作技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发展特色餐饮与民宿

借鉴四川新农村建设中的“微田园”与“农家乐”模式。在房前屋后的部分绿地种植有机蔬菜,为人们提供了新鲜蔬菜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涵养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形成良性小气候。在“微田园”、家禽养殖及其它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农户自家种植的蔬菜、新鲜瓜果,养殖的土鸡、土鸭,加工成饭桌上的美味,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在旅游密集区可建美食中心,专买特色美食,如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宴、祁老大豆制产品、芦集绿豆圆、糍糕。民宿的建造先试点后分期建立。根据市场需求、区位分析、客源分析,建造多种形式高品质的民宿,如农舍、邻水别墅、山坡木屋、传统建筑民宿、个性化民宿、主题性民宿。民宿建筑风格应体现中国田园建筑的风貌和农耕文化的内涵。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为满足游客现代生活的需求,内部配套设施要完善。制定相关的卫生、餐饮、服务、监管标准,服务人员应接受多方培训,提高素养与服务水平,确保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田园风光,还能享受舒心惬意的居住环境。在这里中国乡村特有的静谧与朴实,会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变得释然。

5、其它措施

要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水电、消防、公厕、垃圾箱、停车场等不容忽视。像潘集区煤田塌陷恢复治理的典型―后湖生态园,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周边市民村民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但由于通往景区的公交车不多,部分道路不平,给自驾游也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旅游的重复次数。景观效果的呈现很重要的是后期的细心维护与管理。基础设施要及时维修,植物要定期修剪、浇水,卫生要指派专人管理与清洁,避免垃圾成堆,无人打扫的局面。对附近村民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激发村民的责任意识,为共建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乡村而努力。

小结

潘集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广阔。应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生态为基础,以农耕文化的展现为核心,走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使旅游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把潘集的乡村建设成淮河岸边最美丽的乡村。

篇4

其实很容易猜到,土著居民们出发的那座大山,名叫阿里山;他们最终到达的那片湖泊,名叫日月潭。而阿里山和日月潭所在的美丽海岛,当然就是享誉世界的祖国宝岛――台湾!

我们一行25人――包括第二轮部分省派“第一书记”、菏泽市部分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以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在山东早已寒风萧瑟、渐入严冬的时节,来到了翠绿满眼、芳香拂面的台湾。2个半小时的空中旅程,让我们实现的不仅是空间转移,更是时间转换――猛然间就从秋冬穿越到了春夏。温暖怡人的环境和气候,带来的当然是身心的舒畅和愉悦。在短短五天半时间里,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认真地听、仔细地看,进而深入地思考、细致地探讨,一步步加深着对台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台湾乡村旅游协会荣誉会长、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博导郑健雄的说法:“台湾自实施周休二日以来,开创了旅游经济,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设施也因此得以强化,持续吸引都市游客至乡村游玩。”需求引领供给,供给满足需求。正因为几十年来台湾城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使得农村也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除了提升农产品价值外,也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并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实,台湾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并快速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从效益低下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跃迁的“不二法门”。否则,仅凭台湾那“一亩三分地”,只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纯粹农业”,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农村群众的衣食所需和发展愿望。

二、民间而非政府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台考察学习期间的两次座谈会上,笔者均在主讲介绍相关情况后向他们提问:“政府在台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即政府发挥的仅仅是鼓励(给一些发展成效较好的地区以适当资助)和规范(制定政策法规加以规制)作用,并未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发展乡村旅游,是民间自发的行为、是市场推动的结果。因为,台湾早已形成了完善的市民社会和成熟的市场体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完全民间组织的“台湾乡村旅游协会”在推动乡村旅游a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协会是非营利性的自发性社会团体,它的宗旨主要是:“⑴推动产学研官合作,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参与产业政策的制订和推行,并促进健康产业环境的形成;⑵拓展旅游服务及相关产品的市场商机;⑶开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效果的教育培训活动,协助会员单位进行有关研究发展事项,促进会员间的经验交流;⑷接受各级机关、团体的委托协助开展有关业务事项(比如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打造差异化的旅游品牌,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⑸促进乡村旅游两岸交流事项的开展。”该协会近几年来确如最后一条所言,与内地的合作日渐增多。比如,它在我省设有办事处;多次接待“山东千人乡村旅游带头人交流团”赴台考察学习;它为莱芜市齐长城“一线五村”制定的乡村旅游规划,已在落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致力于打通全产业链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我们考察学习过的每一个景区,几乎都不是为单一满足游客某一方面的需求所创设的,而是尽可能将“食、宿、行、游、购、娱、育、美……”聚为一体向游客推出,供游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尤其是习惯偏好做出选择。在不同时段,还可根据农业特点和本地优势不断推出契合游客口味的项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游客进入一个景区之后,便能完全沉浸其中,短期内不必再奔波到其他景区。换句话说,只有在同一空间中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才能不断刺激其消费欲望,解决一直以来均被视为难点的“留客”问题。当然,在“食、宿、行、游、购、娱、育、美……”中,也并非平推平拥、平均用力,而是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比如,“食”乃人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最重要需求。任何一个景区,都要在这个最基础的第一环节上做好文章,抓住游客的口腔和胃肠,才能促使其留下来,进而在更多项目上进行消费。举个例子,位于苗栗县三义乡双潭村的卓也小屋景区,是一片完全座落在山林中的休闲景区。在这里,不仅可以在全木结构餐厅中伴着一汪水塘享受自家园子里出产的果蔬和肉类,还可晚间居住在完全由老板本人设计建造的一座座草顶木质小屋之中。食宿以外的时间,既可在山间漫步,看着猫头鹰在树枝上静静休憩的憨态和蜗牛在水缸边慢慢蠕动的笨样,体验城市中难得一见的精彩生态,更可走进染坊,在服务员指教下用纯天然的或蓝或紫染料和一些竹板、牙签、筷子、皮筋等简单工具,在白布上勾勒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随着季节的变化,景区还不断推出以花、果和昆虫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不断吸引游人再次前来。位于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休闲农业区,除具有与卓也园区一样优美的自然景观外,更强调游客可以在此对传统农业进行体验和感受。尤其是对萤火虫和青蛙的悉心保护并利用它们开发出的各类有形(如食品、服饰、民宿)和无形(如学习培训、节庆活动)产品,更可起到让游客流连忘返之效。

四、对传统的保护与尊重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业属于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既然是服务,就必须围绕人的心理狠下功夫。如果提供的服务能触动游客的情感,那自然就是成功的。怀旧,是把握游客心理诉求的极佳选择。台湾,是一个不具悠久历史的地区,可向上追溯的时间短得可怜,但一些眼光精明的投资者却能够从短暂的过去发掘出长远的商机,确实让人佩服。宝岛时代村,尽管是草鞋墩人文观光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江钦良“生造”出来的一个室内景观,但反映的却是台湾“前现代化”时期百余年的历史风貌。置身其中,真似时光倒流,过去的生产生活场景尽现眼前,让人感怀过去并不总意味着黑暗、混乱、贫穷和压迫,那时也有那时的美。没有当时,便没有当今。传承历史,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埔里镇的广兴纸寮作坊和水里乡的蛇窑陶艺制作区,都曾是现代化前盛极一时的产业“骄子”。尽管它们如今已无任何生产上的意义,但却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被废弃甚至拆除。相反,这些地方都被完完整整保存下来了,让游客能够超越时间阻隔,近距离触摸、感知过去的生产场景。在这样的氛围中,再亲自动手制作一把纸扇、一个陶罐,自然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新北市三峡区的三峡老街和新竹县横山乡的内湾老街,更是全景留存了商业街区当初的风貌。红砖、木门、灰瓦、石板、拱廊、浮雕,相映成趣。而且,它们还都是“活的”,一直被持续保护并经营,不断向游客倾诉着当年的风情。三峡老街下水道的铜制盖板,都镂空雕花,分外别致。内湾老街的小火车站更是坚守原貌,尽量不改变旧时的陈设和布置。站牌、挂灯、摆钟、时刻表、售票窗口、红油漆的长条凳,都展现着过往的身姿。

五、企业家的敏锐眼光和独具匠心往往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力量。郑健雄博士在为我们授课时曾说,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四:政府政策、产品开发、需求市场和新经营者。他强调,后者(包括小资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企业和具有城市经验的返乡人员等)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这其实与我们通常的观点相同,即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最具活力的因素。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11月份以两办文件形式出台的《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生态环境优美良好、农业迫切转型升级、城市生活急需改善,甚至部分青年期盼回乡创业,等等等等,都可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条件。但只有企业家能将这些条件整合起来,注入资金、敢担风险,加入创意、敢为人先,将现实的需求切实落在“食、宿、行、游、购、娱、育、美……”各个具体业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创设并满足属于他们自己和广大游客的利益和心愿。非如此,就不会将普普通通的凤梨酥做成台湾最知名的伴手礼和梦工厂,就不会让一颗小小的草莓演化出250多个品种的产品,就不会把一块块再平常不过的木板变为浸透着中国文化神韵的脸谱……此外,民间机构和企业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刻意培训和严格教育,也对该产业的蓬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让专业之花结出专业之果。

篇5

乡村旅游具有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实现本土转移、满足乡土情结、有利于女性等弱势群体就业等转移劳动力的就业优势,然而在实际的转移劳动力就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就业质量不高。由于乡村体育旅游景区离城市较远、社会文化环境较差、工资收人低、职业变动性小、工作劳动时间长、随意性大、就业相关保障低等多种原因,高素质劳动力选择就地就近就业的意愿不明显,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从事与乡村体育旅游相关工作的大部分是本土的大龄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这就出现了就业挤出效应和畸形就业的现象。因为游客对乡村体育旅游的体验来自于旅游项目的丰富性、特色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及相关服务的高水平性,因而要求乡村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事实是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本土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滞后,难以适应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要求,导致就业质量不高。事实也是如此,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本土居民,由于其不符合旅游公司的能力要求而只能通过招揽游客,销售纪念品、特产,或自主经营小型旅馆、餐馆等方式来进行就业。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居民为了经济利益做出了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做人诚信准则的行为,甚至出现坑骗游客的现象,导致游客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也降低了乡村体育旅游的体验效果。

(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开发设计不合理、村民素质不高、旅游废弃资源处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一些地区的乡村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W开发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结合地方的乡村体育旅游特色,区域植被、土壤等实际,大规模高标准盲目建设修建体育场地、设施等乡村标志性建筑物,大量修建标准高尔夫球场、滑草场、骑马场、射箭场等永久性、标志'h}的高档运动场所,导致当地大量植被、自然环境和土壤破坏。(2)环保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善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这主要体现为部分游客在参与乡村体育旅游的过程中,随意乱丢废弃物,没有放置在规定的废弃物装置,导致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交通工具高碳化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大部分游客采用私家车出行旅游进而排放大量尾气污染是造成乡村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一些乡村体育旅游景区为减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巴士来运送游客往返不同景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篇6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是农业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业的一部分消费功能,不是以营养物、生活用品、工具等形态去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而是以多姿多彩的情趣来满足其文化消费要求。最近几年以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花样翻新,一些大中城市的郊区乡村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农业观光”等,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旅游者都产生了新的吸引力。

1.2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1)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2)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3)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4)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5)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份,它应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1.3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应运而生的。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等休假制度的推行,休闲度假旅游逐渐从边缘的旅游方式上升为主流。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一种较为廉价和方便的选择,一方面,它的健康和绿色的特征对城市居民构成极大的吸引力,乡村成为人们释放压力、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使游客参与具有生态旅游、户外活动等多种色彩的乡村活动,亲身体验乡村文化,以追求更为独特的个人体验。目前我国共有20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

2.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

2.1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

2.1.1 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关系

(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的开展,可以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不利局面,众所周知,旅游业是高关联性的行业,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为游客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物资消耗,势必会带动当地的交通、商业、文化等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许多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发乡村旅游,并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进步。

(2)促进生态农业的形成

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走向自然,认识自然, 保护环境”。在资源的利用方面,主张采用无公害的、新型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节约能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如采用无土栽培、滴灌技术、节能日光温室等;就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而言,应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如无公害蔬菜和瓜果培养,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可以说乡村旅游是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产业,它的发展,使农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形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1.2 乡村旅游与农村的关系

(1)加快农村非农化的步伐

在乡村旅游的三种形式中(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老少边贫型) 以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发达。[3]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于它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边远农村的可进入性,距客源地距离较近,以及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带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加速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大城市和偏远地区的连接和扩散作用,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我国农村非农化的步伐。

(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受到就业岗位和城市承载力的限制,所以转移大量人口到城市是不现实的。[4]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在乡村“转业”,也就是说不再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而转入乡村的其它行业就业。旅游业作为高关联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每增加一个旅游者,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安排五个劳动者就业。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农村生活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旅游接待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都会得到改善。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户经营乡村旅游的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城乡交流的加快使农民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生活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更主动地种植花草、果木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使乡村成了城市的后花园。

2.1.3 乡村旅游与农民的关系

(1)提高农民的收入

依据我国全民奔小康的政策,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开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在农闲时期,可以从事其他的产业,增加了收入的渠道,而且旅游的接待多是现金收入,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据调查,1996~1997 年,我国从南到北设计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我国目前已有至少一万个村,约三百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5]

(2)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乡村旅游的开展,使大量的人口(特别是厌倦了城市喧嚣的城市人口) 涌入农村,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人口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消费行为上,更主要的是引起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展,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转变和增强,这些都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2.2 发展乡村旅游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分析

2.2.1 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

乡村旅游把旅游活动融入到农业、农村的日常活动中,向游客提供了新奇的、自然的、幽静的、新的旅游休闲空间。乡村旅游大大拓展了旅游资源,使原来的农场、渔场、林场、牧场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大大地增加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数。[6]

2.2.2 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范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休闲意识的增强,极大地拓展了旅游资源的范围和产品的类型,旅游业的发展范围由原有的有限景区、景点拓展到了边远的山区、沙漠、农场、牧场等,乡村旅游延伸了旅游的产业链,扩大了旅游经济的覆盖面,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有利于做大、做强旅游业。

2.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旅游市场的开拓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直接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从事和旅游相关行业的农民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再加上受到了来自城市的游客的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的示范效应,使许多农民转变了过去的思想,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开始外出开拓眼界。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对于大力开拓我国的农民旅游市场,壮大我国旅游队伍人数,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地区和大都市工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乡村旅游作为新时期诞生的旅游经营模式,极大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宁静并且远离城市喧嚣,放缓生活节奏的需求。同时,它还有效促进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点(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部沿海经济区、中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高,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最低,其他区域居中。

二、乡村旅游类型

(一)都市郊区的乡村旅游

都市郊区的乡村旅游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类。这种乡村旅游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截然回异的田园、村落、以及采摘、捕钓、品尝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前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旅游产品。(二)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

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里,观光旅游可以向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游赏。

(三)特色村寨的乡村旅游

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由于人们天生的好奇天性、对传统民俗文化和异族民俗文化的兴奋趣的增加,特色村寨的乡村旅游将继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汶川县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并且非常适合乡村旅游开发但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参差不齐,经营混乱以至于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有些地方却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各地学习的经营方法与理念。其中以汶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尤为突出。

(一)汶川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汶川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类型的“农家乐”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特别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也快速兴起,风靡乡村,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其中以映秀镇渔家大院为主的星级农家乐尤为突出。

(二)汶川县渔家大院发展模式和特点

1.支部引领、农户参与,组成联合体,集群式发展

渔家大院依托映秀“5・12”纪念地景区,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经营,成立了映秀镇渔家大院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村民自行投资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筹资方式经营,集餐饮、娱乐、住宿等多功能为一体。突破了以往村民们“各自为战”、服务标准不统一,游客无所适从,流失量很大的问题,逐步形成“一户一特色”的农家乐发展格局,创造了新模式。

2.突出农字、参与农活,品尝农家餐

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其主要发展载体,其中重点在于突出一个农字。渔家大院保持和突出了农家乐旅游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从房屋的外部装饰体现藏羌建筑艺术,让游客亲身感受藏羌民族文化。根据季节变换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丰富花果采摘、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乡土风情等内涵,增添游客参与农事项目,真正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玩得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3.独立经营、收益分成,标准化管理,精品式打造

汶川县成立了汶川县旅游协会农家乐分会,并制定了旅游协会章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以协会为龙头,把分散的“农家乐”资源联合成为规模实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由县旅游局牵头,根据《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全县“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对获得星级称谓的农家乐给予5000元至25000元不等的补助,从经营场地、服务设施、环保安全、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其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汶川县“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通过汶川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 他们的经营发展理念是非常值得各地学习的。汶川县成功地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旅游基地设施完善,发展地方特色体现“农”字,彰显乡村味,并且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了从长远利益出发,开动脑筋,结合地方采取“公司+农户”这一新型管理方式,带动农民积极性,公平、公正、规模化管理使得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有条不紊,市场意识完善。农家乐旅游在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旅游景点压力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是游客分流有效的减少了旅游地设施容量和环境容量上的压力。还根据季节变换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丰富花果采摘、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乡土风情等内涵,增添游客参与农事项目,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避免了产品单一、同质化,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四、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不能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结果旅游地收入在淡季无农业收入补充,波动起伏较大;二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是一项次要的补充收入。

(二)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

现阶段全国上下乡村旅游季节反差十分明显。在旺季,游客太过集中,给旅游地带来了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又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设施的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

(三)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服务理念缺失

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四)产品单一、同质化,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按产品的功能,乡村旅游大致可划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类型, 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观光型阶段,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十分不够,参与型、度假型产品不多见。同时,由于个性的缺失难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造成很多产品的同质化。另外,未能形成产品体系,既缺少主打产品,又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产品的谱系和延申不足。

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解决方案

(一)政府主导加强思想认识,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认识到乡村旅游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业。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当地旅游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开展公共课堂普及知识,经营者应该将农业和旅游业放在同一等级上,共同经营,比如在旅游淡季着重发展农业以农业经营收入弥补淡季旅游业收入下滑的不足等。

(二)开展多项旅游项目,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建设投入

由于乡村旅游季节性强因此旅游经营者们应该在旅游旺季来临时开展多项旅游项目活动,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旅游景点压力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而不是单一项目使游客不能更好地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舒心与宁静。在淡季来临前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转而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收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投入减少损失。

(三)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完善服务理念

由于乡村旅游开展地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因此国家应该辅助旅游发展地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比如公路,绿化等方面,旅游经营者也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提高住宿条件等,同时一定要加强服务理念,加强对员工的服务礼仪配虚报。提高旅游地卫生安全问题例如厨房卫生、污水排放等问题。

(四)发展个性化旅游产品,注重产品多样性与组织形式多样性

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趋向个性化,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并且要有多样化乡村旅游类型,旅游经营者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广泛的局面以适应游人对旅游品牌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要求越来越高的问题。

六、结论

篇8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46-03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具体表现为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或自然景观,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如果从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来概括,乡村旅游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自然生态和个性多样为最大特点。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在国外已有100多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增长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2002年,意大利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企业,当年夏季就招徕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法国农会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大力推销农业旅游。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占全国总量28%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农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在美国夏威夷,2000年有5000多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事业。

我国的乡村旅游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开始崭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旅游规模逐渐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因地制宜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农业增值、农民获利。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轻视的新增长点。全国已建成的2万多个旅游景区(点)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已有1000多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黄金周期间,全国有70%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去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约7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亿人(次),旅游年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旅游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品牌意识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乡村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英、美、法、意大利、日本、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丰富,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无不与各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密切相关。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英国是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就兴起了乡村旅游。到20世纪90年代,农业和畜牧业类的旅游景点已成为与手工艺品中心、休闲类景点、主题公园、文化遗产中心、工厂景点齐名的旅游胜地。据英格兰旅游委员会统计,1995年农场景点、主题公园、工业旅游景点是英国最受欢迎的三大类景点,英国有近1/4的农场都开展了旅游活动。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自1991年以来,英国中央政府农村发展委员会提出向包括景点在内的目的明确的私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农业、渔业和粮食部也按计划对一些以农业为基础的景点开发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向通过发展旅游来努力使经营多样化的农场主提供资助。乡村委员会也向改善乡村地区旅游设施的项目提供资助,这些政策对于推进英国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意大利政府也积极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乡村旅游可以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意大利政府还对全国各地重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评估和协调,以便使各地能充分发挥区域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这些国家从立法上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制定强制性标准,从标准上确保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同时,政府还通过低息投资贷款、减免税收、补贴等方式,对乡村旅游给予特定的支持和帮助。在科技文化方面,通过向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和技术上的培训,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也可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坚持农业主体地位不动摇

英国的乡村旅游大多定位于“农业开展多种经营的一个方面”层面,乡村旅游紧密依托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虽然农业为了开展旅游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建设,但农业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削弱,农业生产本身可能为了方便旅游观光进行了一些必要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的性质。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国乡村旅游的运作也越来越规范,开展乡村旅游一般要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在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书。

如意大利政府规定,接待游客用房必须是非农业生产活动用房;游客的食物全部或大部分必须是本农场或当地农场的产品;乡村旅游应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乡村旅游主要利用农场的现有资源和条件,允许维修原有的庄园或别墅。

为了保护游客的利益,意大利还规定对向游客出售的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和特性进行评估和鉴定,出售价格应低于市场批发价。为了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规定旅游者留宿地应有其活动范围的限制和考虑旅游者自我留宿的能力,向旅游者事先说明设备尤其是电器的使用方法等。

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我国政府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来保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政府部门还应深刻认识到,即使乡村旅游收入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但乡村旅游仍然是农业的副产品,农业生产更不能成为为旅游服务的纯粹表演行为。

三、吸引旅游者参与体验

近年来,国外乡村旅游正在向更深层次发展,旅游者不仅要“看”而且要“做”,由过去简单欣赏转化为参与过程,真正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

日本是亚洲开展乡村旅游较早的国家。日本各地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行社也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参与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等农场体验。到了收获季节,旅行社还会选出一小包稻米或茶叶给游客寄去,让游客亲口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服务十分周到。例如日本岩水县小井农场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设有动物农场,可供游者观赏到各种家畜在自然怀抱中的憨态,又能增加动物学的知识;牧场馆每天有定时挤牛奶表演和定时开放奶油加工过程,观赏之余,可以购买到各种包装精美而新鲜的奶制品;别具一格的农具展览馆陈设有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人们可以借此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和农机具知识;农场旁边,是由废机车改装成的旅馆,深受怀古思旧者和青年人的欢迎。

在美国,当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即将成熟之时,农庄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美国参加乡村旅游的人数每年达到2000万人(次)。

目前,在日本、瑞士等地,还出现了更高级的乡村旅游形式――租地自种。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留地”,假日里携妻带子,呼朋唤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这种浅尝辄止的劳作方式为忙碌的城市生活平添了许多雅趣,深受游客欢迎。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经验,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能仅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产品上,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层次,一是要提高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乡村旅游一大特点,这就必须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河捕鱼虾,上马牧牛羊,体验真正的农牧生活;二是提高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三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客流,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

四、优化旅游环境,坚守乡土气息

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其深层次原因是: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病加剧,人们越来越怀念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空旷的田野和绿色的大自然氛围,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因此,生态化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很多农庄都会在营造随意休闲的乡土氛围方面动足脑筋,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手段。在瑞士东部和中部有一种独特的农家度假产品――稻草之旅。参加稻草之旅的游客白天可以在农场体验农家生活,晚上则可以在农场的谷仓里使用自己带的睡袋,在散发着清香的稻草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一早品尝一顿美味可口的农家早餐,从而体验一种随意、慵懒、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

篇9

陈文华先生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1981年他创办《农业考古》,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20多年来不仅《农业考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刊物,而且陈文华先生在农业考古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1991年陈文华先生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这是一种开拓,他举起了茶文化研究的大旗,推动了茶文化研究的热潮。十多年来,陈文华先生在中国茶文化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厚重的专著。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不仅是陈文华先生个人事业的一种开拓,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开拓。“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在旅游业上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中国茶区乡村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好模式:

(1)发展中国乡村茶文化旅游正契合了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中国的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地向着乡村游、农家游发展,在节假日,人们纷纷走入乡村的山水、农家的果园、菜园、花园去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呼吸乡村的空气,而茶文化村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乡村游、农家游有了更多的内容。

(2)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拓展了中国乡村旅游的模式,使乡村游更具有文化意义,更具休闲、放松作用。

目前中国乡村游主要是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乡村自然山水和体验农家生活环境。而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则既可浮光掠影式的体悟自然山水、欣赏极具美感的徽派建筑,还可游览茶园、观赏利用自然水力的茶叶制作,还可在水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茗,感受中国茶艺,即使蜻蜓点水,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浮光掠影,更具意义的是休闲度假,有农家式的旅馆可住,有别具风味的农家菜可赏。晨光里,月光下,可悠然漫步田间、山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水口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茶总是特别惬意。如此的乡村游怎不让人留连?

(3)“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一模式,可使茶区的自然资源更好地得到开发利用。

中国有众多的茶区(1000多个产茶县),难以计数的种茶乡村,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空气,以往有限的茶区乡村游或欣赏自然风光或是茶园观光,茶区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的资源没有结合好,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正是把茶区乡村各种旅游资源融为一个系统,并提升了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使茶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

(4)“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种旅游模式向社会各阶层更广泛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

当今社会正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年青的一个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正越来越少。而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中国茶文化,正可使人们在茶文化村的旅游中得到感受和体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此外,“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对于当今中国正要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至少对于茶区的乡村新农村建设有着示范作用。

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蕴含着丰富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意蕴,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四川多个乡村地区已经被开发成为农家乐旅游基地,主要负责接待游客,为他们提供当地特色产品、介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使得游客可以在四川乡村享受不一样的旅游服务,为之后开发更具价值的四川乡村旅游项目奠定基础。截至2019年,四川乡村旅游收入超过2500亿元,已有超过3000多个乡村地区摘下贫困村帽子,超过10万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深厚的农耕文化,四川诸多乡村地区通过旅游脱贫。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各地区旅游项目大量涌现。这期间,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园等服务形式盛行,这一布局结构使得乡村地区的旅游得到一定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也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得他们可以在闲暇之余到乡村放松身心,获得满足感与轻松感。四川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副业,村民可以通过出售特色产品或新鲜瓜果获得一定收入,而且这一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之时,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不仅促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也为开阔农民视野、解放农民思想奠定经济基础。此外,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民宿、手工业以及其他服务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淡旺季区别不大、游客活动规律性不强等缺点,这导致游客很难判断什么时间到四川乡村旅游才可以享受美好的度假时光,也增加了游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的难度。但其优点远远大于缺点,优点在于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明显,地域性强,使得游客可以辨别旅游产品的好坏与真假,并理性进行购买。除此之外,四川乡村的旅游产品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例如,春之花、夏之水、秋之果、冬之收等,这既展现出四川的乡村旅游特色与文化习俗,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业在国家及当地政府持续支持下迅猛发展,且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成为乡村脱贫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四川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四川作为全国旅游大省,乡村旅游产业是其发展与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做较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Strengths优势

四川乡村旅游之所以可以发展壮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策优势。四川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与交流,使得四川农民可以接受到先进的思想,学习到先进的旅游观念,为促进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当地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安排专业人员下乡进行指导与管理,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二,资源优势。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其别著名的当属文化遗产与名胜古迹,特别是大熊猫、都江堰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基础。加之,四川多个乡村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优势。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由之前的单纯接待型转变为产业型,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条件日益成熟,产业优势逐渐凸显。四川交通建设不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方便游客进入乡村地区,促进了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二)Weaknesses劣势

四川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存在的劣势与不足也非常明显。四川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其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物质基础与财力支撑,且没有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加之诸多乡村的地理位置偏远,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带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四川入境旅游指数较低,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导致进入四川乡村旅游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国外人员相对较少,缺乏对四川的整体认识,也就无法使四川乡村旅游事业取得更好发展。此外,四川乡村旅游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多地乡村的旅游部门职权并未完善分开,也没有相对应的管理能力与调控能力,很难及时对旅游产业进行全面管理,进而导致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四川村旅游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旅游市场有所改善与规范,但一些乡村依然存在拉客、骗客、抢客的情况,这一现象不利于旅游市场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三)Opportunities机遇

四川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开放与支持。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国家明确放开了三个领域,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国家放旅游经济开了国际市场的金融业,使得境外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与现金转账,这可以有效增加乡村旅游人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与网络销售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好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而到当地进行实地旅游与考察。游客还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或其他方式评论当地旅游情况,这为其他游客提供便利旅游信息的同时,也为促进旅游运作现代化奠定基础。最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百姓的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更多普通百姓开始热衷旅游,这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资源与优势。加之,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优势。中西部地区成为新型旅游产业发展的基地,实现中国向旅游大国迈进的第一步。

(四)Threats挑战

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当地拥有旅游资源优势外,还离不开政府以及游客的支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逐渐上升,国家愈发重视旅游产业,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与文物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一过程中必定会造成乡村原有生态风貌的破坏,使得乡村旅游不再具备当地特色,而是大众化的旅游场所。同时,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相当多的旅游企业纷纷瞄准四川这一宝藏之地,开始在乡村进行旅游布局与发展。由于四川乡村旅游资源还不够丰富,且旅游市场起步较晚,与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差距,这影响了四川本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旅游企业之间由之前的价格竞争转为服务竞争,使得诸多企业为获得更多资源与游客不择手段,破坏了旅游市场环境,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结论:通过对四川乡村旅游SWOT分析,得知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事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要想取得良性循环,应采取在发展中寻找机遇的策略,紧紧抓住一切可发展的机会。例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应将四川乡村存在的劣势变为优势,提高四川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深化四川乡村发展内涵

要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内涵,以保障乡村旅游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将文化保护作为第一原则,并积极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以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将乡村风土人情与村民心路历程纳入文化发展中,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乡村发展内涵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农村的风俗以及当地村民的风情,所以,实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乡村内涵的支撑,更离不开坚持保护的这一原则。

(二)完善四川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由于地形与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四川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造成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且乡村农家乐一般离市区较远,极大阻碍了游客到乡村农家乐游玩。为了将四川旅游资源发挥到极致,使游客享受到良好的旅游服务,相关部门应尽全力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并合理进行统筹与规划,使四川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当地政府还应改变旅游发展模式,由之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为集约型发展方式,为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相关部门应完善并优化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三)创新四川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

四川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应依靠产品与服务创新,进而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在于不断迎合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当地特色产品,进而以特色产品与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消费,同时也可以避免恶性消费现象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当代人的个性化追求,特色产品与良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与此同时,相关旅游部门应创造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服务与产品,并对相关导游人员进行培训,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要凭借自身市场收集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最终实现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传承四川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也是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及当地村民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本土文化、习俗与制度也是提升当地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凸显村民主人翁地位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要素。所以,首先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使村民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旅游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断为乡村旅游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应组织村民开展交流与学习,激发当地村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感与满意度,进而提高外来游客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营造“远方游客来,当地村民悦”的良好旅游氛围。其次,相关部门应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当地村民外出学习其他地区发展良好的乡村。学习并借鉴其优势之处,增长村民见识的同时为提高其素质涵养与专业意识奠定基础。当地村民还可以自发组织活动,积极开展特色旅游服务,这在提高村民整体服务意识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建设向好发展提供动力。此外,政府应根据当地旅游发展情况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村民达成合作互助协议,共同传承并创新乡村旅游文化、服务,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霞.乡村旅游收入、旅游年投资额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5(04):997-1001.

[2]帅婉.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财讯,2019(09):108-109.

[3]王丽莹.浅谈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明日风尚,2019(07):196.

[4]陈岭.基于互联网+的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探讨[J].环球市场,2017(12):45-46.

[5]罗正琴.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6):222-227.

[6]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