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

篇1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当你在海边沙滩上放松休闲时,灼热的阳光会直接照射到你身上。为防止耀眼的阳光刺伤眼睛,我们可以戴上太阳镜或者帽子。科学家们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种与太阳镜类似的策略应对全球变暖:在地球轨道附近,用无数个小型超薄镜片或者微型太空船给地球制造一个圆环。这个环会减少地球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抵消一些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但是这个怪异的点子造价相当昂贵,可能要花费数万亿美元。

2.往海水中加铁

海洋中有一些浮游植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而当它们死亡后,就会沉入海洋底部,碳也随之储存到海底。因为铁可以刺激浮游植物生长,一些人因此建议向海洋中加铁,制造大量的浮游生物,以吸收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过量二氧化碳,几家私人公司甚至已经在尝试向海洋中倾倒铁。但是许多科学家担心,这种人工方法导致的突然变化会给野生动植物和食物链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到海洋生态系统。此外,谁也不能保证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后会沉到海底,安全地在海底度过几百或几千年。二氧化碳也可能从浮游生物体内重新回到大气或海洋中,使部分海水变酸缺氧。一些喜欢硝酸盐的细菌会因此繁殖并释放一氧化二氮,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3.用管子搅动大海

环境保护人士、未来学家詹姆士’洛夫洛克近来提出一项缓解全球变暖的怪异方法:使用管子搅动海洋,将深海中营养丰富的海水带到表面上来,让藻类能够繁盛生长,从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种方法很有潜力,因为即使我们现在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全球变暖依然还在继续。

4.往空中撒硫磺

一些特殊的微粒可以漂浮在空中,它们具有冷却大气的作用。这些粒子可以截留一些太阳辐射,甚至可以将一些辐射反射回太空中。同样,火山喷发后,数百吨硫磺进入大气层,从而令地球气候在更短时间内冷却下来。基于这些现象,一些科学家们建议,我们可以模仿自然,将一些硫磺喷入大气层,抵消全球变暖。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大量硫磺会导致酸雨的产生。另外,为了保持冷却,需要经常向大气中注入硫磺,否则全球依然会持续变暖。

5.养蠕虫消灭剩余食品

厨房蠕虫听起来像是城市里新发现的麻烦,这可能是恐怖电影里的主要情节。然而实际上,这些蠕虫却非常有用。它们不仅可以吃掉厨房垃圾中剩余的三明治和果核,还能将它们转化成肥料。目前,美国洛杉矶的上班族们经常在办公室中放置一个塑料箱,里面饲养着这些蠕动的生物,以回收他们的午餐垃圾。

6.少吃肉多步行

如果更多美国人日常选择步行和不吃红肉,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减少很多,肥胖问题也会得到缓解。一名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如果所有10岁至74岁的美国人,每天不开车而是走路半个小时,美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6400万吨。此外,改变饮食方式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报告称,肉类工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8%,其中包括动物粪便产生的温室气体和在运输动物食物与肉类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7.将多余的二氧化碳埋入地下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后,地球就会开始变暖。一些科学家提议将多余的温室气体埋在地下含水层、煤层、石油或者天然气层中。为此,二氧化碳首先要从工厂中分离出来,被压缩后注入“地下坟墓”,它们可以在地下保持数千年。但是,这种方法的一个问题是成本太高,一些环境保护组织还担心这些气体会渗漏出地表。

8.住进垃圾里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停止扔垃圾,并住进大量食物包装袋或者其他垃圾中。英国利兹大学一位工程师利用废物,如回收的玻璃、下水道软泥以及焚尸炉灰烬等,创造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被称为“沥青砖”。据说,生产“沥青砖”消耗的能量要比生产传统的砖节省得多,而且它的强度是普通砖块的6倍,因此绝对是一种高性能的产品。其他科学家还建议使用家禽废物,比如鸡毛制造更加环保的塑料等。

9.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通过“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不算一种科学方法,但它却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策略。通过修补正在排放污染的核电站,限制商业、工业以及各个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或者征收温室气体排放税等方法,都有助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许多国家已经自愿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美国担心损害经济,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只有加州同意限制二氧化碳排放。

10.限制灯泡和塑料袋的使用

篇2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得知自己买来的衣服是不是个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而什么样的购衣、穿衣标准才算是低碳生活呢?现在,四步穿衣攻略教“低碳族”“碳”为衣止。

第一步:“钱”、“碳”排放两头省

很多年轻人不断地添购最新款、最时尚的衣服,但真正对于穿着有实用性的衣服却没几件,大多是躺在衣箱里,或挂在衣橱中。其实,每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种植到被遗弃在垃圾箱,它的一生都与二氧化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平均少买一件衣服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于减少约5.7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全国有2500万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效果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低碳族倡导“低碳生活”,减少衣服购买可谓上乘之选,既省钱,也降低碳排放。

第二步:面料、颜色、图案的选用

但是也不能总不添加新的衣服,在需要添加进行选购时,低碳族则需要在面料、颜色、图案等几个方面共同关注。

相比之下,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学纤维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此外,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同样,有一些人造纤维,如人造丝,聚乳酸纤维也具有更加环保的特性。建议低碳族多选用此类面料。此外,皮革源自动物毛皮,是通过对动物的无情伤害得到的,致力于环境改善的低碳族当然不应选购此类面料。而且,在皮革的加工过程中,更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鞣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的危害。建议不选。

色彩不一的各类款式衣服为各类人群带来不一样神采,而多数衣服的颜色都经由化学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好选择白色、浅色、无印花、小图案的衣服。这种类型的衣服较少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进行处理,不仅更环保,对人体也更健康。

第三步:延长衣物使用寿命

减少衣服的购买之后,平时的穿衣就要注重保养。怎么才能将旧衣服穿出新风格?怎样才能延长衣服的使用寿命?

通过混搭、新旧服装搭配等方式,可以提高服装的再利用率,来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同时搭配出新的时尚感,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例如,男士可减少领带、领结的使用,并使领部敞开,既保持本身的清爽,又节省深色面料的使用。

一件衣服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其使用过程中的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其洗涤过程不仅耗费大量的水和电,而且洗涤剂和干洗溶剂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平均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6千克;而全国所有的洗衣机每月少用一次,则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万吨。 建议低碳族多用手洗,既可延长衣物使用寿命,又在清洗过程中降低了碳排放。

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过程中释放。需要注意的是,洗衣时用温水,而不要用热水;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不要放进烘干机里。这样,总共可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四步:淘汰衣服的低碳式处理

篇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上对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当前,全球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力求减少碳排放量.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求减少8%到10%,同时把该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全国各地区,要求各地区务必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作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个新标识,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密切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也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中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各省市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省级层面都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那么,我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影响?这些相关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也关系到低碳战略实施成效的显著与否.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3]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运用相关方法对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估算,比较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各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

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比较广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烧外,在水泥、石灰、电石、钢铁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发生,也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约占56.8%,石灰大约占33.7%,而电石、钢铁生产所占不足10%.为了进一步增强估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不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估算了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为精确起见,本文进一步将化石能源消费细分为煤炭消费、焦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其中石油消费则更进一步细分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类.所有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都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水泥生产数据来自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CC=Q×EFcement.(2)其中CC表示水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Q表示水泥生产总量,而EFcement则是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本文估算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仅仅计算了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没有包含水泥生产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1列出了各类排放源的CO2排放系数.经过一系列准确计算,可以得到我国30个省市地区1997—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计值.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地区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现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为了更好的体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性,将我国30个省(市、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11个省(市);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这8个省份;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由于缺乏数据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12个省(市、区).表3显示我国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从总体上来看,1997—2011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7年的336565.69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066359.01万吨,增长幅度达到729793.32万吨,短短15年间排放量大约增长了2.17倍.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1997—200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为3.48%.这个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2003年起,亚洲各国陆续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但由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这一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达到13.70%.之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为9.37%.虽然增长率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意识到能源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探寻低碳经济路径,为实现绿色生产付出努力.特别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国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白皮书,郑重声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相关行动,更是明晰了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从表3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总体来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少.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从图2可以看到,这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其增长规律均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7—2002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总体来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2003—2007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2008—2011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增速下降阶段.图2是我国1997—2011年30个省市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区有: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河南、广东、辽宁、内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北、江西、江苏和河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国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为传统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天津、甘肃、宁夏、青海和海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图3是我国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的降序排列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宁夏、内蒙古、海南、福建和山东,其中宁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36%.宁夏出现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与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997年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0.92亿元,2011年为2102.21亿元,增幅达到1891.29,增长了8.97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长到了2011年的50.2%,增长了8.6个百分点.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陕西、广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长率也均超过了10%,高于全国8.59%的平均增长水平.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为辽宁、山西、黑龙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以1.95%位居全国最低.

3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能源价格等[5-8].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出口贸易、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选择的面板数据模型如下:yit=α+Zitβ+ηi+εit.(3)其中,yit是第i个省份第t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α是常数项,β是回归系数;ηi是个体效应,主要用来控制各省份自有的特殊性质,εit是外生解释变量,主要包含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及出口贸易等因素.其中,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度量(用energe表示),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度量(用city表示),出口贸易以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度量(用export表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度量(用industry表示),同时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取对数处理.结果显示,该面板回归模型拟合地较好,回归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符号方向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说明二氧化碳对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比较敏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4%,这说明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每增长1%,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会增加0.5812%,这说明经济增长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1%水平上不显著.

4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4

而非让自然悲鸣

你是否曾经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在上班的道路两旁,“人造树”沿两边排开,办公楼外墙的管道里种植着藻类,屋顶能够将热量反射回空中――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全球变暖效应。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建议利用新技术改变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和过量二氧化碳排放有很大关系,工程师发现,在办公区道路两旁种植“人造树”,在墙壁和屋顶管道种植藻类,可有效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这个提议的原理是通过植物抵消相应的二氧化碳量,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该设想是由一名机械工程师提出的,他说:“在未来20年,这个提议可产生不错的生态效应。”

所谓“人造树”,其外形大体和天然树差不多,高7米~10米,有树根、树干和树叶,但都是由耐火的聚酯类酚醛泡沫塑料制成。硬而挺直的树干,由布满孔道的聚氨酯做基本材料,这种孔道能通过毛细作用吸收水分。树根由三条边上带孔的空心管道构成,呈三脚架状,然后将聚氨类高压注入这些管道,使它渗入土壤形成长长的聚氨酯类压出带,外向延伸达20米之远,起到固定作用。树顶被浇注成棕榈树冠的外形,这种外形有利于冷凝露水。这种没有生命的人造树在严寒的沙漠夜晚,吸收凝在表面的水分,并将其贮存在体内,到了炎热的白昼,水分缓慢散发,可以降低四周气温,形成降雨冷空气云团。在气候可能有所改善的前提下,适时栽种天然耐旱的植物,这样,沙漠就有可能向希望中的绿洲演变。

英国环境和气候变化大臣说:“人造树在外形上有些像树,也有点儿像插在棍子上的一个散热器。在设计上,它们会像树一样吸收二氧化碳并储存起来。它们看上去像挂着百叶窗的门桩,功能则与植物光合作用一样。据统计,十万棵人造树即可捕捉整个英国家庭、运输和轻工业的碳排量,而500万棵即可应对全世界碳排量。”

这种人造树看起来更像一种小型建筑而不是树,它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是真树的1 000倍。一颗人造树一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这个排量相当于20辆汽车的排放量。在吸收二氧化碳之后,该设备会将其压缩成液态以便回收。由于人造树也是需要动力的,所以它本身也有一定的排放,计算下来它每吸收一吨二氧化碳自身会排放200千克二氧化碳。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

    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1.烟草产业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

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

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

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篇6

关键词:北京市 碳排放 经济增长 因果关系

一、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能源得以大规模的开发及利用,全球经济特别是工业因此得到高速发展并且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在大量能源开发及利用却使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中,温室气体的过量累积会导致全球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及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5%以上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燃烧的化石燃料,它已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这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更是面临着PM2.5的严重环境污染,这对我国的外交形象以及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产生着严峻的威胁。面对如此形势,在探索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理应作为表率,积极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义务。因此研究北京市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十分有必要。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评述

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公众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在学术上,国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从最初的对能源供需矛盾的研究发展到能源消费所带来的气候与环境安全问题的研究;从孤立地探讨能源问题发展到探讨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多重点的复杂系统的研究等。但从总体看,采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能源容易导致低估技术进步的潜能,而采用工程学方法则倾向于高估技术进步的潜能,而混合能源模型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便于进行更详尽的能源经济分析。

在国内,关于能源、减排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内容包括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碳排放原因解析、发展低碳经济途径与对策及减排潜力测算等几方面的内容,但将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三者同时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尤其是进行定量研究还远远不够。

三、碳排放的测量及发展趋势

我国碳排放研究起步比较晚,统计机构没有公布二氧化碳排放的官方数据,省市区的数据更加缺乏。本文需要使用的数据为北京市碳排放的历史数据和分行业、分产业、生产生活和城乡碳排放量,所需数据比较细致,所以选用IPCC指导目录的方法进行计算。

从发展趋势看,北京市碳排放量呈逐步攀升态势,从1980年的1315.95万吨猛增到2009年的3958.5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56%左右。北京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基本上跟北京市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基本成平稳增长。从2004年起,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显著的下降,说明奥运会期间北京市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是见成效的。但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碳排放量是必然有增长的趋势。

四、北京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指标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测算方法得到了1980年到2009年的碳排放量数据,记为CO2。同时选取相同时期的GDP数值。利用GDP平减指数对GDP绝对值进行变换,全部转换为1980年不变价的GDP。在参与计量分析时,采用了它们的对数形式来进行考察,因为对数形式有以下优点:第一,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形式;第二可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GDP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GDP。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评述

如果仅仅用一个简单模型去估计北京市碳排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结论。因为可能会出现伪回归,所以需要协整的支持。如果仅仅是把非平稳时间序列变化为平稳时间序列之后,再建立回归模型,这样会导致模型是伪回归,认为得出的相关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假象。所以在进行动态回归模型拟合时,必须先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当各序列都平稳时就可以直接建立回归模型,所以要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时序图可以已得出GDP和二氧化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可以判断它们是不平稳序列。因为只有相同单整阶数的两个变量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在协整分析之前要先对变量的单整阶数进行检验。进行lnGDP和CO2的协整分析,首先要检验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对序列lnGDP和CO2的平稳性进行ADF检验,从表的结果可看出ADF检验值都大于5%的临界值,说明lnGDP和CO2均为非平稳序列;对两个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lnGDP和二氧化碳两系列仍然是非平稳序列;进一步做二阶差分后,进行ADF检验,发现两个序列的二阶差分都为平稳序列。可知,lnGDP和CO2都具有二阶单整性,即lnGDP~I(2),二氧化碳~I(2)。

通过对两变量进行的分析表明CO2和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这种动态的均衡关系说明了自1980年以后北京市经济增长和碳排量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共同增长的趋势。

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滞后4期时lnGDP不是CO2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5.6%,这可以说明在滞后4年时北京市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增加的效应最为明显,也就是说GDP是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然而无论是滞后1期,还是6期,二氧化碳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都在40%以上,说明北京市碳排放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从回归方程的检验结果得知,北京市的GDP对其碳排放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说明北京市的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线性关系长期平稳,这符合客观实际。随着北京市能源消费量增长,碳排放量增量巨大,只有通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使碳排放量的增长放缓。

五、政策建议

在产业结构方面,北京市应当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加速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业、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努力构建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篇7

关键词:SML指数;CO2排放绩效;技术进步;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57-05

Spatial Difference and Causes Research on Continuous Total Factor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China――Based on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Analysis

YOU Jian-xin1, CHEN Zhen1, ZHANG Ling-hong1, MA Jun-jie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School of Law,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ML(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Index i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continuous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9.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is performance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re analyzed. As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increase of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provinces in China are all contributed by technical change; Regard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o the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R&D professional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ll offer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while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structure both present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and the intensity of R&D plays an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as indirect moderating effect.

Key words:SML index;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technical change; technical efficiency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最严峻的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以CO2为主)排放持续上升,环境气候问题凸现,从科学角度出发,必须大幅度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但是,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确保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减少40%~45%的减排目标是摆在面前的又一难题,根本出路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因此,科学精确地评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现状,深入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空间差异,是挖掘其主要影响因素的首要条件,是进一步开展各类减排活动和制定各种政策的基础。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碳排放绩效的研究尚仍处于起步阶段,从要素投入角度可以将现有研究划分为单要素碳排放绩效研究和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研究。Ramanathan认为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将所有相关的变量,如经济活动、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放在一起构建绩效评价指数更为合适[1],即“全要素”的思想。环境DEA技术即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的全要素环境绩效和二氧化碳绩效。Chung et al.首次将 Malmquist-Luenberger 技术应用到宏观层面[2],随后, Kortelainen运用ML技术估算了欧盟20个国家的动态环境绩效(CO2)[3];Zhou et al.首次将CO2排放绩效作为一个独立于环境绩效的概念进行研究,通过运用ML指数估算了1997~2004年期间18个国家动态的CO2排放绩效[4];陈诗一通过构建动态(节能减排) 行为分析模型对我国工业节能减排损失和收益进行了预测[5];王群伟等应用Zhou et al.的环境DEA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区域差异和其影响因素[6];王兵等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指数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中国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7];刘明磊等运用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对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的我国省级地区碳排放绩效水平和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研究[8]。

综上文献,在测度全要素环境绩效和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时都是运用了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指数或ML指数,在计算距离函数时均以当期观测值来构造生产边界,每一年的投入和产出是被割裂开的,是一种割裂的非连续的绩效测算方法。一般来说,在宏观经济视角下技术总是进步的,至少维持在原有水平不会倒退,传统的ML指数计算方法通常会得出长期的技术退步[9]。为了防止出现技术退步这一缺陷,本文通过借鉴Donghyun and Almas[10]序列DEA的思想,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ML指数方法对我国1999~2009年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估算,同时降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结果讨论其空间差异并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索其差异形成的主要成因。

2 变量、数据及方法

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假设投入指标为资本(K)、劳动力(L)和能源(E),产出指标为期望产出地区生产总值(y)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b),则生产过程可描述为

P(K,L,E)={(y,b)∶(K,L,E;y,b)∈T}(1)

样本及数据选取考虑实证的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观测区间为1999~2009年面板数据,由于和海南数据缺失过多将其剔出,而计算资本存量时重庆与四川一起方便统计,故样本为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资本存量计算是在单豪杰[11]基础上根据其资本存量计算方法测算补充了2008~2009年数据。劳动力是各地区年初、年末就业人数的算术平均值。能源投入是分别将各地区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根据各自能源标准煤折算系数统一换算为标准煤加总。各省市GDP是根据各省区市GDP平减指数将名义GDP转化为以1952=100 的价格。CO2分别将煤炭、石油、天然气换算成标准煤,借鉴徐国泉[12]碳排放折算系数再分别将其转换为后加总。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投入产出数据描述性统计见表1。

在具体测算过程中,已有研究均是通过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对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进行主观处理,如Zhou et al.[4]和王群伟[6]采用了基于二氧化碳为导向的方向距离函数,而刘明磊等是通过将方向向量定义为g(gy,gb)=(0,-b),表示假设在保持经济产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减少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率使评价达到有效,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经济在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在增加,但是,主观上我们希望的是不断提高期望产出GDP增长率,同时尽可能减少非期望产出CO2排放量的增长率,因此,本文采用直接产出距离函数,即将DDF定义为D(x,y,b)=max{(1+β)y,(1-β)b∈P(x)},表示寻求经济产值增长率最大化的同时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尽可能减少。旧经济模式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低碳经济是追求保证经济增长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量的低碳、高增长的发展模式。而基于直接方向距离函数的SML指数正是主观上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期望实现真正的高效、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Zhou et al.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用来估算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4],即为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

3 中国省际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测算及结果分析

SML计算方法与传统的ML测算方法相同,可以测算出我国各省市碳排放绩效指数(SMLCPI)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STE)和效率变化指数(SEF),由于篇幅所限,详细技术可参见Chung et al.[2]和Donghyun and Almas[10]的文章。

3.1 我国CO2排放绩效总体趋势分析

从全国平均来看,SML指数估算CO2排放绩效指数、技术进步指数、效率变化指数总体平均值为1.00732、1.008874、0.998511,表明1999~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增长率为0.732%,技术进步率为0.8874%,效率变化率为-0.149%;总体碳绩效平均值大于1,说明近10年来,我国碳排放绩效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效率变化指数平均值小于1,说明随时间推移各省市之间追赶效应在弱化,经济差距在拉大;技术进步指数平均值大于1,显示技术进步是我国各地区碳排放绩效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结果总体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绩效降低的年份只有2004、2005年,与王群伟等[6]估算结果2003~2005碳排放绩效都有所下降不同,此处2003年技术进步规避了效率降低带来的负面效应,碳排放绩效总体有所提高,2004、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十一五规划”中后期显示出过度重工业化特征,特别是2003 年后,我国的重化工业化趋势再度显现,中国的能耗和排放再次大幅增长[13]。

3.2 我国各省市碳排放绩效空间差异分析

根据估算结果,为了方便分析,将我国各省市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碳排放绩效大于1,且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共同作用,如北京、天津、山西、黑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包含重庆在内的四川、贵州;第二类,碳排放绩效大于1,但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作用抵消掉了效率降低的影响而使得碳排放绩效提升,如河北、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陕西和甘肃;第三类,碳排放绩效小于1,如辽宁、河南、云南,但是三者成因各不相同,辽宁主要是技术进步指数降低导致,河南绩效降低是效率降低的影响大于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云南则是由于技术退步和效率降低共同导致。

从各省市变化情况来看,多数省份效率较低,可能存在只重视技术进步这一硬性因素而忽视了影响效率变化的管理机制等软性因素所造成的,因此,接下来将以SML指数运算结果对各省份碳排放差异进行分析。

4 中国省际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空间差异成因分析

通过运用SML指数方法估算了我国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绩效(SMLCPI),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我们更想知道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上所述,省际间的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绩效贡献影响很大,众所周知,R&D投入是衡量技术进步水平的关键指标,而本国的R&D投入是一种受商业或国家利益驱使的广义上的人力资本投资[14],在本文特指R&D人员RD和R&D强度RG。除此之外,综合考虑前人的研究,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四个指标,因此,分别从技术进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和结构因素四个方面六个指标对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的成因进行考察诠释。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各省市1999~2009数据构建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的面板模型(3),表3给出了计量模型相关变量的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此处,对回归模型(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运用一般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显示,调整后R2为0.74816, 拟合度较高。R&D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不显著,表明近阶段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向能源环境研究领域侧重;R&D人员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很大促进作用,系数为0.190109,且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在很大程度上R&D人员对降低碳排放绩效作用很大,主要原因可能在于R&D人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通过知识溢出提高当地技术水平,从而促进碳排放绩效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亦有正效应,系数为0.020228,且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即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应的碳排放绩效越高;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绩效呈现负效应,系数分别为-0.024007和-0.052750,且分别在1%和10%显著水平下显著,即表明能源强度越高、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比重越高,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越低;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也是正向效应,系数为0.295127,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绩效提高也有显著影响。此外,笔者将R&D强度与其它解释变量做了面板回归检验,R&D强度分别对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影响显著,表明现阶段我国R&D投入是通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降低能源强度、优化能源结构来间接促进二氧化碳绩效的提高,呈现间接调节作用。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运用基于直接距离函数的SML指数对1999~2009年我国各省市碳排放绩效进行估算,并将其降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对运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进而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计量模型挖掘其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我国1999~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SML平均值大于1,效率变化指数SEF平均值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STE平均值大于1,表明过去10年我国碳排放绩效呈改善趋势,技术进步是我国各省市碳排放绩效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根据各省市碳排放绩效、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空间差异将我国各省市大致分成三类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需要继续强化技术进步外更应该重视软实力研究;第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主要影响因素中,R&D人员、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显示显著正的效应,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分别提高0.190109、0.020228、0.295127个单位;而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绩效影响呈现逐负效应,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分别降低0.024007和0.052750个单位;此外,R&D强度对二氧化碳影响不显著,但是R&D强度分别对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影响显著,存在间接调节作用。

上述结论对于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启示:针对第二类地区,存在效率降低的问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软”性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更加重视鼓励技术效率的提高,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重视“软”实力的提升;针对第三类地区,仍然要下大力气在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是提高碳排放绩效的关键,此外,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另外,各省市都应该持续加大研发资源投入,在R&D投入方面,将R&D人才的引进作为发展的前提,做好相关配套,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应该持续不断提高R&D强度,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对能源环境领域的R&D投入要有所侧重,不断创新改善能源环境技术,从正面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应该保证经济稳步增长,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技术投资,尤其是能源环境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鼓励发展服务业。但是,我们在扩大第三产业比重的同时需要注意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普及低碳理念、增强低碳意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尽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

参 考 文 献:

[1]Ramanathan R. Combining indica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 2002, 17(3): 214-227.

[2]Chung Y H, F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3): 229-240.

[3]Kortelainen M. Dynamic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is: a malmquist index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4(4): 701-715.

[4]Zhou P, Ang B W, Han J Y.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1): 194-201.

[5]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3):129-143.

[6]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1):45-54.

[7]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5):95-109.

[8]刘明磊,朱磊,范英.我国省级碳排放绩效评价及边际减排成本估计: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3):106-114.

[9]Shestalova V. Sequential malmquist indic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n application to OECD industrial activities[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3,19(2): 211-226.

[10]Donghyun O, Almas H. A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technology[J].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9): 1345-1355.

[11]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12]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个人自由;环境

一、引言

关于国际贸易的成本与收益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并且持续引起政府、宏观营销者、环境主义者和那些越来越关心个人福利及其所在国家经济与环境健康的普通人的关注。自由贸易主义观点倡导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充分利用相对稀缺或丰富的生产要素优势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受益。反对者则认为,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会损害环境。而且,产生的经济收益流向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精英,而不是普通公民(Cronin2003)。几十年以来,传统的宏观营销学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提升(Mullen,Doney和Becker1996)。Kilbourne(2004)的扩展模型将政治和文化变量明确地包括在内:生活质量,实际自由和环境。最近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关于社会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生活质量时使用的是概念性描述,只有Peterson(2006)在其研究中使用了国际年度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来对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衡量。极少的研究者在宏观营销体系中将物质生活质量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度量进行过实证的检验,也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实际的自由和环境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一批的研究假设起源于Mullen(1993)以及Mullen,Doney和Becker(1996)的研究。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营销学中的竞争理论,本研究设计并检验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展示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方式。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和非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本研究找到了证明出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证据。与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进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和从属关系理论,出口对物质生活质量有损害;相反,进口会提高物质生活质量。最后,经济增长与提升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关。假设1:出口增加经济增长假设2:进口减少经济增长假设3:出口减少物质生活质量假设4:进口增加物质生活质量假设5:经济增长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二)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对个人自由的影响个人自由的概念尊重居民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一些研究者建议GDP的增长和提高会提升实际的自由。如Torras和Boyce认为,政治权力方面的提升与收入相关。Edwards(1992)认为,出口和进口扮演者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通过出口和进口产生新的观点和选择。Mullen,Doney和Becker(1996)指出,国际贸易导致更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因此,本文认为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增加,导致更多的新观点,更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从而提升个人自由。假设6:出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7:进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8:经济增长提升个人自由(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相关(Hill和Dhanda2004)。传统的环境经济分析检验了一国GDP与该国环境的关系。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以及随之而产生的GDP的增长将导致环境的改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导致政府税收的增加,政府可用于环境改善的资金从而增加。但是,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增加的GDP将确保环境健康。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增加虽然能改善社会环境,但是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的。许多研究者认为出口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水平,从而增加污染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些试图出口的国家将会增加其农业投入和建立新的生产设施,这些会导致空气和水污染以及森林破坏。随着商品出口增加,一国需要增加其产出来满足需求。这样,该国会耗用更多的资源并且产生更多污染物。虽然如此,随着出口的扩张,一国经济变得更为富裕,国民收入开始增加,国民开始更多地考虑环境问题并且开始从事改善环境的工作。而进口则不是如此。当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时,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因此,在本国产生的污染物就更少。假设9:出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假设10:进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1:出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假设12:进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四)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着认为空气和水的质量因为经济发展而下降。环境污染的加剧往往是由于一国基础设施的改进导致更多由交通而引起的污染或者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导致更多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引起的。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不断增长的GDP和出口既可以导致环境恶化也可以导致环境的改进。问题在于GDP和出口的增加是否会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以及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投入资金的增加。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环境政策。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增长有必要与环境改善相联系。由于一国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假设13:经济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假设14: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五)物质生活质量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生活质量强调诸如人均寿命,蛋白质消费水平,文盲率,医疗水平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教育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是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往往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往往是到政府觉得有能力去推进环境政策的实施时才会生效。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政府已经能够解决如粮食和交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问题时,才会开支去改善环境。因此,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减少,环境的总体表现如人们期望地那样提高。假设15:物质生活质量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6:物质生活质量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六)个人自由对环境的影响自由覆盖了很多的变量,如资质,公正,文化整合等。自由在很多文献中被认为是提高人们帮助自我和帮助世界的能力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当人们拥有自由并且有能力影响政治进程的时候,他们会给政府施压,让政府来改善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假设17:个人自由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8:个人自由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包括104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超过六百万,人口总和大约占世界人口的95.5%(世界银行2012年数据)。样本广泛代表了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物质生活质量和环境表现。(二)测量营销者,国家,消费者和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在贸易发生一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McDonagh和Shultz2002)。例如,Mullen,Doney和Becker(1996)发现,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略微滞后一点的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来。因此,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了2012年的进出口数据,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个人自由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使用了2013年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使用了2015年的数据,这样可以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对环境政策和实施产生可测量的影响。(1)个人自由。对个人自由的衡量使用了2013年“自由之家”的‘世界自由’调查的数据。“自由之家”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的排名是受到公认的,并且在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一年度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世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评估,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政治权力是指人们能够自由参与政治进程,包括投票权、竞选公共职位、选举具有对于公共政策有决定性影响和对选民负责任的代表。该调查包括10个有关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到制度给予选民从候选人中自由选择的程度和候选人被独立选举的程度。公民自由是指给予个人自由言论和信仰的权力,组织权力以及个人不受政府干预的自治权。该调查包括15个有关公民自由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和实际实践。调查的总得分决定了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排名。每一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的排名进行平均,从而得出总的排名。(2)二氧化碳排放。国际上通行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用每1000美元GPD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每1000美元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一个国家的环保效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国家间的规模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国的排放总量很难有效比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国总人口除一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结果。(3)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的衡量使用2012年环境保护指数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对150个国家的环境健康做了评估。环境保护指数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规和政策中心提出。环境保护指数主要强调两个环境保护的问题:一是建好环境对于人类健康的压力;二是保护生态系统活力和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通过6大类共16个具体指标来衡量。这6大类分别是: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产性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能源。(4)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宏观市场者,社会学家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提倡使用线性方法来评价消除贫困的效果。用于衡量物质生活质量的指标更为以人为导向,并且抓住大多数人经历过的生活标准。物质生活质量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采取的是指数的形式。本文通过三个独立的指标来衡量物质生活质量,他们分别是: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三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5)经济发展。本研究与以往学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使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2013年进出口的人均GPD,2012年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于世界银行。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分析图1中描述的假设方程模型是运用LISREL8建立的。独立结构间的相关性需要通过建模,直接的、间接的和总体影响需要进行估计。LISREL分析是建立在最大可能性估计和观测协方差矩阵的基础上的。(二)假设检验总体而言研究中假设模型的数据拟合度良好。X2的值是948,自由度为36。拟合指数也证明模型拟合度良好([NFI]=0.95,[NNFI]=0.90,[CFI]=0.96,[IFI]=0.96,[GFI]=0.91,[RMSR]=0.06)。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在个人自由(R2=49%)、物质生活质量(R2=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R2=96%)和环境表现(R2=82%)方面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这些结果显示,模型是建立在对研究假设检验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参数估计的统计显著性都在.05的水平。

五、结论

篇9

关键词:碳税必然性框架影响对策

我国GDP高速增长过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战略转型的新方向,基于二氧化碳排放税基的碳税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步骤和最具市场效率的政策工具。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我国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碳税出台的重要推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等多位著名学者高调表态希望碳税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开征。

1 开征碳税的重要性

①开征碳税能够促使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出发,加快淘汰低能效的落后工艺,长期研究和开发减排新技术。②碳税可以提升我国企业竞争能力。一个拥有强力竞争能力企业的国家,其资源价格越高,能源价格高会引导企业放弃高能耗的粗放式管理和生产,企业必然会想办法从技术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③开征碳税,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④开征碳税可以降低政府管理、监督和强制执行的成本。直接的环境管制手段缺乏碳税政策的这种弹性。

2 实施碳税的必然性

①从我国总体的税收制度来看,征收碳税都是有必要的。发达国家大多有环境税、能源税,在我国能与碳排放沾边是资源税,但因为其税负很少,很难达到征收目的。②碳税和总量管制的碳交易(cap & trade)被提上议事日程。“十二五”规划的草案中强调了能源使用效率、低碳型发展和气候变化,设定了我国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40%~45%的目标。③实施2012碳税方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出于节能减排巨大压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大部分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是以行政手段来实现:下达减排指标,由地区或者行业来分解,做得很艰苦但效果十分有限。④碳税是我国进行下一轮的税制改革、促进经济活力的理想的税收杠杆。碳税被组合进“一揽子”收入中性的税制改革计划,以减少现存的无效的针对生产性劳动和生产性投资的税收。

3 碳税的概念与性质

3.1 碳税的概念 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为减排温室气体、减缓全球变暖、实施环境保护而设立征收的税收制度也是当代最重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税制改革。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从而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3.2 碳税的性质 ①碳税是一种间接税。与直接税征收最末端的收入相对应,间接税是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征收的,它不改变分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②碳税是一种典型的特别目的调节税。它能够发挥激励作用,促进节能,促使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业和技术,避免社会经济滑向不可持续模式的深渊。③碳税是一种行为税。碳税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碳排放量进行收税,以达到让企业、行业等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4 2012碳税的框架构想

2010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包括碳税与相关税种的功能定位、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议,并指出,我国碳税比较合适的推出时间是2012年前后,初步设计了碳税制度的基本内容。

4.1 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 我国现阶段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可能最终将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直接对化石能源企业征收的方式,碳税可能先征企业暂不征个人,再由企业将增加的成本传递给消费者,从而不改变碳税作为一种消费税的本质。

4.2 碳税的形式 碳税可以采取产品税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碳排放税的形式。采取碳排放税的征管成本较高,碳税可以采取产品税的形式更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

4.3 碳税计征方式 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且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价值量无关,因此,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即采用定额税率形式。

4.4 碳税税额 碳税的起始税额为每吨二氧化碳10-20元,而后根据企业适应能力逐步提高。环保部规划院课题组则建议,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20元,到2020年可以征收50元/吨。具体而言,煤炭(每吨)、石油(每吨)、天然气(每立方米)分别征收11元、17元、12元的碳税。

4.5 碳税可能会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成比例为7:3 考虑到我国目前地方税税收收入过低,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报告建议将碳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5 2012碳税的实施对企业和国民的影响

5.1 对于物价的影响 征收碳税会带来煤炭涨价和电价上涨,但由于起征税点较低,不会导致明显的物价上涨或所谓通货膨胀之类的问题。如果按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20元看,每消耗1吨标准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1.9吨,等于把煤价提高30-40元,按照现行的煤价来计算,征税所造成的煤价上涨为3至5个百分点。煤炭涨价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电价上涨。

5.2 对于二氧化碳排放较大,耗能较高的企业的影响 征收碳税会给这些企业增加很大税负压力,降低利润,降低这些企业竞争力。比如煤炭、石化等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如火力发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以及与石化相关的汽车、航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3 对于一般企业的影响 由于征收碳税会带来煤炭涨价和电价上涨1.5%左右,碳税征收可能会使一般企业年增长率下降2%-3%。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导致利润的降低。

5.4 对市场和投资的影响 征收碳税会降低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碳税会导致价格上升,价格的上升会致使消费量的减少,在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的情况下,碳税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避免一部分企业盲目扩大产能,也可以使那些产能落后的企业负担更重而被市场淘汰。

5.5 对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将最终承担碳税。当前我国依旧偏重煤炭、石油,由于上述这些行业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大企业和能源上游产业在承受征税负担的同时,具备将其负担分解传递给终端用户和下游产业的能力,碳税成本会传递给消费者,很可能导致终端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者生活成本的提升。

5.6 对家庭的影响 碳税具有一定的收入累退效应。开征碳税,会碳税导致的公共福利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通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即相对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用于燃料的支出比重较大,因而会因征收碳税而遭受较大经济损失。

6 2012实施碳税产生的问题

碳税是一把“双刃剑”,在倡导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同时也会带来问题:

6.1 碳税征收高低难以把握。当技术革新的成本要远高于碳税征收成本时,企业很难有技术革新的动力。这就会产生两难情况:碳税低了,难以起到推动企业积极革新的作用;但如果征收高碳税,许多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营将大大受到影响。

6.2 依碳税负担率水平差异而征税,必然引致社会福利水平变化。上海的一课题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税收负担等多项指标,却得出了一项重要的调查结论―城市社会福利下降约2%,而农村下降约1.7%。

6.3 从短期来看,碳税的实施将很难达到节能减排的预期效果。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高峰期,大部分工业依然是高碳排产业,整体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如果在短期内全部要求进行技术革新、设备更替,绝大部分企业显然难以承受这样的高成本。

6.4 相对落后的企业仍然在经济增长和确保就业的贡献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果政策过于激进,也会引发有违公平的社会矛盾。

7 2012碳税实施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7.1 对物价:政府应将碳税用于补贴民生和进行宏观调控,如果假定其他的变量条件不变,合理的税收和设立良好的税收体系可能会导致其他的物价下降。

7.2 对家庭:应该实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同时政府可以对民生领域给予补贴,碳税收入的使用实行“专款专用”制度,主要用于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以抵消碳税征收所带来的累退性。

7.3 对个人:个人应该避免生活中许多资源的浪费行为,尽可能低碳和生活生活,减少排量。同时政府对低收入者减征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7.4 对于市场和投资:政府需要制定特别纲要来规范和推动私有化部分的能源利用效率。政府还需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考虑低收入或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平衡地区间减排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格局。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来调整税率,从而降低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7.5 对GDP:由于碳税的开征对GDP有一定影响,由国税征收碳税收入部分资金可以建立国家专项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考虑,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研发节能新技术,开发低排放的新能源等方面。同时划归地方碳税收入的一部分政府,可用于弥补由于增设碳税而导致的行政经费的增加。

7.6 对于一般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经营管理的思路,转变营销思维方式,要将低碳理念变为低碳行动,把低碳技术转为低碳工程,以节能减排降耗为导向,有效开展低碳经营管理活动,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转换的新型经济模式。

7.7 对高能耗企业:企业一方面必须寻求生产更加节能的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综合考量碳税征收后的企业负担,为环境优化让渡制度性利益空间。

①企业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革新设备,优化工艺、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生产装置、延伸产业链,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并积极探索二氧化碳的利用途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②企业要积极组织协调相关研究力量,建立开放式低碳与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和投资部门,可以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③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发挥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优势,从设计、生产、消费全过程寻求节能的途径,推广节能技术。④企业要挖掘和培育低碳人才,加快科研机构的设立;搭建低碳和新能源信息平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⑤为了保护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于对该类企业可以建立健全合理的税收减免与返还机制。对于排放量大的支柱型企业,可以采取浮动税率的办法。还可以减免企业给职工强制性缴纳社保的那部分钱,同时通过转移支付将征碳税的一部分钱补充到社保基金里面去,来实现改变要素投入比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碳税的中国路径》,《环境经济》2009年第9期.

[2]鲍芳艳.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时代经贸,2008.4.

[3]李伟,张希良,周剑等.关于碳税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8(3).

篇10

1.冰箱门少开快开

使用冰箱时最好减少开门次数,且动作要快。如果每次开门1秒钟,将增加碳排放2.68克。每天开10次门,每次15秒,一天碳排放402克。每天少开5次冰箱门,一个家庭每天减排201克。有统计显示,仅在上海一地,只是随手将超市中的冰柜门关上这样的小动作,一年就可减排4.5万吨二氧化碳。

2.洗澡水温低一度

研究表明,热水器洗澡水温每降低一度,每人每次淋浴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克。淋浴每10分钟约耗费40升水,而盆浴则需要180~270升水。按照每个人洗澡约20分钟算,可节水170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1千克。淋浴时最好用大喷头的花洒,或换一个可以调节水流大小及水柱形状的喷头,这样在洗澡时可以随时控制流量,达到节水目的。

3.洗衣服多攒多泡

先将脏衣物浸泡20分钟左右,再放入洗衣机内,可以减少洗涤时间。洗衣粉的出泡多少与洗净能力无必然联系,优质低泡洗衣粉有极高的去污能力,且十分容易漂洗。如果是半自动洗衣机,在浸泡、洗涤、漂洗时,要将浅色衣物与深色衣物分开,按从浅到深的顺序进行。这样不仅可避免深色衣物染花浅色衣物,还可根据脏污的程度选择洗涤时间,有利节电。

饮食低碳

1.少吃肉,减碳排

全国每人少吃1斤猪肉,一年减排91.1万吨。以牛肉为例,不同的饲料、放牧与否、包装方法、运输工具及里程,都直接影响衍生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肉类生产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近1/5,比汽车和飞机的碳排总和还高,其中又以牛肉的碳排量最高,生产1千克可食用牛肉所需的饲料,比生产同等分量的猪肉高四倍。而生产1千克鸡肉需2~3千克粮食,而4~6千克粮食才能转化为1千克猪肉,所以吃鸡肉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远小于吃猪肉。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指出,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千克,全国每年可节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少吃肉同样重要。动物食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质过量,会招来高血脂、高血压等许多“富贵病”,同时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此外,动物食品多会被多重污染,大鱼大肉的饮食会给人体带来更多污染物质。

2.多粗粮,免加工

五谷为养,多吃粗粮。我国的传统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食物为主,养生之道也要求人们“五谷为养,五菜为充”,要节制饮食,清淡为主。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进食250~400克谷类、薯类及杂豆,就是既安全又营养的选择。

这个建议也与低碳饮食不谋而合。一亩耕地用来种植大豆,可获得60千克蛋白质,满足一个人85天的蛋白质需要;如果用来种粮食配成饲料养猪后再食用猪肉,仅能产蛋白质12千克,满足一个人17天的需要。因此,用全谷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会大大减少自然环境的负担。而且,粗粮未经精细加工,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是精米白面的3~5倍,对预防糖尿病、高血脂更有好处。

3.少精细,减能耗

多选完整食物,少选加工食物。完整食物,即少加工、少人工添加物、无化学肥料、无农药的天然形态的食物,例如吃一个苹果,而不是一杯苹果汁;吃一个马铃薯,而不是一包薯片。摄取完整无害的食物,可直接获取大量的营养成分,又减少了加工、包装和储藏过程中的巨大能耗,不仅收获健康,还能低碳环保。

精细加工意味着更多的食品添加剂,这些物质的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天然食物。以氢化植物油为例,它可以让食物酥脆又耐久放,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炸鸡、炸薯条、盐酥鸡、油条、经油炸处理的方便面食品或烘焙小西点、饼干、派、甜甜圈等,都经常使用这种油脂。这类食品经过油炸或酥化后,改变了食物本身的色、香、味,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食欲,成为饭店、餐厅,甚至家庭餐桌上的常备菜。但是,油炸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毒性物质,氢化植物油本身就有害健康。

少买瓶装水、袋泡茶和各色饮料。生产一瓶550毫升的瓶装水,可产生44克二氧化碳的排放。生产相同质量的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及普通白开水的能耗比为1500∶500∶1。

办公低碳

纸张对树木的浪费也很惊人,每吨用于造纸的木浆会消耗20棵大树,而一棵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的二氧化碳。

在众多被浪费的纸张中,办公用纸绝对“名列前茅”,其中用于打印、复印的纸张浪费又占多数。因此,建议企业加强对员工的约束。个人在使用打印机时,最好减小页边距和行间距,并缩小字号;尽可能正、反两面使用,甚至可以节约一半用纸;尽量用薄些的打印纸。有关数据显示,一张厚纸的耗材是一张薄纸的2~3倍;字体能不加粗、不用黑体的就尽量别用,也能节省不少油墨或铅粉;打印前要校对文字,不要因为几个错字而浪费整张纸;建立废纸回收箱。此外,企业还可选用再生纸。再生纸是以废纸为主要原料,减少了对林木资源的消耗。经过技术加工的再生纸,不会影响使用质量。

交通低碳

中国一向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但如今选择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反,在欧洲著名的“风车之都”荷兰,自行车却越来越受欢迎。

由于自行车无污染且节约能源,所以荷兰政府一直将其视为推广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为鼓励市民多使用自行车,荷兰政府在每个城市都兴建自行车专用道,仅阿姆斯特丹市区的自行车专用通道就达到1万公里。政府还提出“5公里内都骑车”的口号,并允许将自行车带上地铁和火车。

“自行车是最低碳和健康的交通工具,几年来我一直在倡导骑车出行。”国际保护联盟环境与经济社会政策委员会执委委员、北京“无车日”倡导者李波说,荷兰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建设足够的自行车道、停车点等。由于我国城市比较大,路程远,因此建议人们近距离路途选择骑车,远距离旅途则可以选择汽车与公交地铁并用的方式。“如果有1/3的人用自行车替代汽车出行,那么每年将节省汽油消耗约1280万吨,相当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产量。”

旅行低碳

提起出行,一定少不了外出旅游、出差。离开生活的城市,到另外一个地方,不仅涉及交通,而且关系到住宿、餐饮,其中就包含了不少“低碳学问”。那么,外出旅行如何做到低碳?专家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别天天换床单

选择住宿时,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虽然它们仅提供最基本的设施,但意味着能够消耗更少的能源。一次性洗浴用品、每天的床单换洗与房间的清洁都会造成污染,增加碳排放量。因此,最好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果连续住宿几天,可以要求不更换床单被罩和毛巾。离开房间的时候主动关掉灯和空调等电器。

2.尽量少带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