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安全隐患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包装安全隐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包装安全隐患

篇1

本文旨在介绍食品包装给食品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以及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和要求,为食品质量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包装生产不规范,部分生产企业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重视不够,一些小型加工企业甚至非法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来生产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

(2)国家食品包装相关标准、法规不健全,监管缺乏技术支撑,使不法生产商有机可乘。

(3)对食品包装所用的胶黏剂、油墨以及相关助剂无明确规范、要求,监管缺乏依据。

(4)检测设备落后,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测手段以及快速、高效的检测设备,无法对许多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的安全性进行检测。

食品塑料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

塑料包装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树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如聚丙烯腈;树脂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塑料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有毒助剂;塑料回收再利用时附着的一些污染物、添加的有毒色素和回收加工产生的裂解物。

1.几种典型的有毒单体

(1)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氯乙烯聚合生成聚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氯乙烯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人体四肢血管收缩而产生疼痛感,同时还具有致癌和致畸隐患。氯乙烯在肝脏中可形成氧化氯乙烯,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烷化作用,可与DNA结合产生肿瘤。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成型品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mg/ kg;欧盟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氯乙烯单体迁移量≤0.01mg/kg;美国相关标准规定,聚氯乙烯包装材料、板材、片材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0.01mg/kg。

(2)偏二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偏二氯乙烯聚合生成聚偏二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偏二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偏二氯乙烯属中等毒性物质,蓄积性极弱,无致突变性。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树脂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0mg/ kg,成型品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

(3)己内酰胺单体

①来源:己内酰胺是聚酰胺(尼龙)材料的单体。

②毒性:己内酰胺是一种致痉挛性和细胞原生性毒物。中毒的轻重与接触己内酰胺浓度高低、时间长短及暴露面积大小有关。除皮肤接触中毒外,动物试验和工业毒理研究表明,其还能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腹腔注射剂静脉注射而中毒。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成型品中己内酰胺单体残留量

(4)苯乙烯单体

①来源:聚苯乙烯塑料中未聚合而残留的单体。

②毒性:苯乙烯单体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抑制大鼠生育,使肝肾重量减轻,易被氧化生成一种诱导有机体突变的苯基环氧乙烷化合物。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限量≤0.5%。美国相关标准规定,接触脂肪食品的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5.0mg/kg,其他食品包装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10.0mg/kg。

(5)双酚A单体

①来源:双酚A(BPA)是制造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涂料的单体。

②毒性: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雌性激素活性,能导致白血病和淋巴瘤。

③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在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双酚A单体限量

(6)丙烯腈单体

①来源:丙烯腈是合成橡胶(如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和丙烯酸树脂的重要单体。

②毒性:丙烯腈对人体的慢性毒性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易怒等。此外,丙烯腈可致接触性皮炎。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丙烯腈橡胶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1mg/kg。欧盟指令2002/72/EC中规定,丙烯腈从塑料包装制品向食品或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量不得检出,其检测限量为0.02mg/kg。

2.几种典型的塑料添加剂

(1)增塑剂

①功能与类型:改变塑料的刚性甚至脆性,使塑料具有一定绕曲性的添加剂。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酯、脂肪酸酯、磷酸酯、柠檬酸酯等。

②安全性:邻苯二甲酸酯具有较大的毒性,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等对动物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③有关规定:1999年12月7日,欧盟1999/815/EC指令,规定在欧盟成员国内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直接接触的玩具及用品(如婴儿奶嘴、出牙器等)所采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含量进行限制,要求PVC中所含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DEHP、DINP、DNOP、DBP、DIDP、BBP)的总含量≤0.1%。

(2)稳定剂

①功能与类型:稳定剂的主要功能是阻缓或防止塑料在物理(加热、光)和化学(氧、微生物)因素作用下产生降解,主要包括热稳定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②安全性:热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重金属硬脂酸盐类(硬脂酸的铅盐和镉盐)和有机锡类(三烷基和四烷基锡);光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聚胺类物质,如六甲基磷酰三胺,可引起老鼠出现鼻癌;抗氧化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酚类抗氧化剂,如丁基化甲基苯酚BHT、苯基取代的亚磷酸酯如三苯基亚磷酸酯。

③有关规定:我国在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某些添加剂(65种,实际使用的达几百种)进行了规定。欧盟在2002/16/EC指令的附录三“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添加剂不完全清单”中对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其限量做了明确规定。

(3)发泡剂

①安全性:在餐饮业广泛使用的发泡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制品中通常需要添加某些发泡剂,如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和偶氮二羧酸二异丙脂等,然而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等在加热过程中容易降解产生致癌物氨基脲,导致食品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

②有关规定:欧盟2004/1/EC指令规定,自2005年8月2日起禁止进口和生产含有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的食品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内壁涂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涂料是有机高分子胶体的混合物溶液或粉末,涂布于物体表面并形成涂层,从而达到防腐、阻隔等目的。涂料通常由不挥发的成膜物质和挥发性的稀释剂组成。

涂料的卫生问题主要关乎残留单体和重金属含量两方面,如游离甲醛、双酚A、双酚A二环氧甘油醚(BADGE)、双酚F二环氧甘油醚(BFDGE)、铅等。对此,欧盟已有限定,而我国还没有。

食品复合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复合包装材料是由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种类的材料,经各种复合技术加工制成的多层结构包装材料,所用材料有塑料薄膜、铝箔、纸等。

复合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内层材料、胶黏剂、印刷油墨的溶剂残留。内层材料通常采用PE、PP、EVA等;胶黏剂通常采用聚氨酯,聚氨酯的主要成分是毒性较大的异氰酸酯,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易水解成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内层材料中的添加剂、印刷油墨溶剂残留会迁移至内装食品中,引起食品污染。

1.异氰酸酯

(1)来源:异氰酸酯被用于制作聚氨酯包装材料和胶黏剂。

(2)毒性:异氰酸酯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致过敏作用,反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性哮喘,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影响到呼吸功能。

( 3 )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塑料制品中异氰酸酯残留量≤1.0mg/kg。目前共有8种异氰酸酯被允许用于制作食品包装材料。

2.芳香胺

我国出口的食品包装及餐具常因芳香胺迁移溶出问题而遭到国外预警通报。

(1)来源:一是复合包装使用的聚氨酯胶黏剂,在加热蒸煮过程中,残留的芳香族异氰酸酯单体水解后生成芳香胺;二是黑色餐具材料中使用的偶氮染料,受热分解生成芳香胺。

(2)毒性: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间苯二胺、二胺基二苯甲烷等能诱发泌尿系统发生癌症。

(3)限量:我国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规定,甲苯二胺的含量≤0.004mg/kg,该含量是指五种同分异构体的总量;欧盟指令2001/62/EC中规定,以芳香族异氰酸酯为原料和偶氮染料的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胺类物质(以苯胺计)的检出限量为0.02mg/kg。

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因与食品直接接触,已成为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包装材料及容器中的各种成分会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释放,从而对食品产生潜在的危害。除了上述食品包装材料本身及加工产生的安全隐患外,食品在运输、储存、使用中也可能受到二次污染,为了确保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包装质量控制还是客户的要求,或者是为顺利出口提供保证,都需要对食品包装进行相关检测。

1.有害物质迁移

根据食品包装的用途,分别用蒸馏水、4%乙酸、65%或20%乙醇、正己烷(分别模拟水性、酸性、醇性、油性食品)对食品包装材料浸泡后进行蒸发残渣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含量和脱色试验。

2.溶剂残留量

GB/T 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对溶剂残留进行了规定。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包装、贮运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目前实施的《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也对溶剂残留做出了必检的规定。今后新制定的国家或行业食品包装标准都将把溶剂残留列入必检项目。

3.甲苯二胺

食品软包装材料大多是复合包装材料,因此由胶黏剂导致的甲苯二胺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将其规定为必检项目。

4.邻苯二甲酸酯类

篇2

关键词:包装材料;食品安全;问题;策略

一、包装材料种类及优缺点概述

目前而言,食品包装材料主要可以分为塑料类、纸质类、金属类、玻璃类以及其它材料等。其中,比较常见的包装材料主要是塑料类和纸质类。塑料在由树脂以及一些添加剂组成的一种高分子聚合材料。塑料作为食品的包装被应用范围较广,由于其原材料丰富、化学稳定性较好、易于加工生产,从而包装生产商更倾向于使用塑料。同时,由于塑料质地较轻、具有阻隔性、耐热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以及有着不同的色彩,对于消费者而言更习惯和喜欢使用塑料。但是,塑料的自身缺点是存有游离单体、裂解物以及剂和着色剂等,这些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另外,塑料难于降解,处理相对较为麻烦,对环境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纸质材料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尤其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纸质包装材料约占到约占40%-50%之间。纸质材料基本成分是木和草,原料较为丰富,价格低廉。对于纸质类包装而言,纸质包装一般比较经济实惠,防护性能好储运方便,其本身没有污染性。但是,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微生物污染,同时,使用的荧光增白剂、施胶剂、漂白剂、填料、染色剂等也成为影响纸质包装材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玻璃是一种无味、无毒、无色、透明的一种惰性材料,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其作为包装材料稳定性好,外观好看。但是,由于其质地笨重、易于破碎,不利于运输。而对于一些有色玻璃着色剂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金属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其作为包装材料比较牢固,具有良好的阻湿性、气密性和耐高低温性,在运输和存储中耐压,同时易于回收和处理,其废弃物污染较小。但是,其生产复杂、成本较高,化学稳定性较差、耐酸碱性差。

二、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

(一)塑料包装材料

塑料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本身性质上。塑料包装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同时,塑料易于产生静电,在其表面会被微生物以及尘埃所污染,在与食品接触中会造成食品的污染。塑料树脂的单体分子以及裂解产物会向食品扩散进入食品中,比如,塑料树脂中聚氯乙烯单体有着较强的突变型,受到外界温度影响较大,当外界温度高于五十度就会释放氯化氢气体,对人体造成危害。而聚氯乙烯的游离体氯乙烯具有麻醉作用,导致人体四肢血管收缩。同时,氧化氯乙烯具有烷化作用,可与DNA结合产生肿瘤。[1]另外,在塑料加工中会添加甲苯、丁酮以及醋酸乙酯等混合溶剂,一旦操作工艺不严谨,会导致大量的苯类物质残留在包装材料上,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另外,塑料油墨中会含有铅、汞、锡等重金属,也会影响着人体健康。除此之外,塑料的回收和处理也是影响食品问题的关键,由于塑料回收尚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有些商家在把回收的塑料直接当成新材料重复使用或掺在塑料中,造成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二)纸质包装材料

纸质包装材料的污染源主要是在原材料的利用以及加工生产环节。纸质原料可能会含有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污染,在生产的环节也会存有微生物污染。而对于收购的废纸,在生产中油墨颜料虽然能出去但是仍残留有着铅、镉等。对于有些纸质包装,需要提高其洁白程度,这个时候添加的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致癌物质,对包装材料有着较强的污染。同时,在造纸过程中添加的染色剂、填料、施胶剂等也会产生污染。当然,油墨仍是纸质材料一个不能忽视的污染源,印刷油墨含有着色剂、凝色剂载色体、添加剂和溶剂,[2]而铅、镉、汞、铬、苯胺等重金属会存在于这些颜料、染料中,可引起重金属污染。同时,在大量印刷过程中,产品叠在一起,造成包装材料内面也接触油墨形成二次污染。另外,一些细菌和化学残留物、清洁剂、涂料等,也都会对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三)金属包装材料

金属包装材料的金属离子的析出具有危害性。金属类的包装可以分为涂层金属类和非涂层金属类。而对于非涂层金属类的包装容器而言,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重金属的溶出;而对于涂层类的金属包装容器而言,其对食品的影响则是涂料中的游离酚、游离甲醛及有毒单体的溶出。目前而言,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金属主要是铝和铁两种金属包装材料,比如常用的铁、无锡钢板、铝和铝箔等。[3]显然,铅锌等元素存在于铝制材料中,在与食品接触中这些元素会进入食品内,长期使用或者食用过量则会引起中毒。而铁制品为防止锈化常常会镀锌,镀锌层跟食品接触,锌会迁移至食品引起食物中毒。而对于不锈钢而言,在高温的环境下,钢中的镍元素会使容器表面会呈黑色,容易引起物质发生糊化、变性等,同时乙醇可将镍溶解,不锈钢如果与乙醇接触,可导致人体慢性中毒。[4]

(四)玻璃包装材料

无色、无味的玻璃在常温状态下对食品是没有影响的。但是,玻璃的透光性和透明性对于需要避光存贮的食品是不利的,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有毒物质。所以,会见到各种色彩的有色玻璃来防止光线对食品的影响。另外,根据玻璃化学成分的不同,玻璃可以分为钠钙玻璃、铅玻璃、硼硅酸玻璃等。但是,有色玻璃的着色剂会对食品产生污染。总体来说,玻璃包装容器的有毒物质较为单一,主要是铅、砷、锑等,这些微量元素向食品的迁移相对较少。

(五)其它包装材料

在包装材料中也可以见到木制、瓷器等,而木制和瓷器的染料易于挥发容易诱发食品污染问题。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木制包装食品,木制包装一般都会经过涂料或者上釉的处理,从而使得木制包装含硅酸钠和金属盐,因此存在不安全隐患。而对一些陶瓷釉涂覆面,其元素组成比较复杂,釉料主要由铅、锌、镉、锑、钡、铜、铬、钴等多种金属氧化物及其盐类组成,多为有害物质。[5]同时,在烧制的过程中,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温度,则无法形成硅酸盐(不溶性),此时如果装有呈酸性的食品,这些元素则会溶出到食品中,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三、食品包装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相关法规

我国的食品行业发展和起步相对较晚,大多食品包装行业的法规和制度的制定没有形成系统并且更新较慢,与食品包装的发展形成正比。目前,我国食品包装行业所执行的法规很多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制定,这些法规中基本没有涉及苯残留、迁移量以及部分重金属含量相对应的指标。[6]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食品安全管理的条例没有很好的落实。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包装材料却是日益增加。为此,应针对现有的包装材料的组成和性质建立健全完善相关的安全法规和标准。诸如,对于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着色剂、油墨等成分组成相应的标准。同时,建立食品包装材料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食品包装安全保障体系。针对现有的食品安全问题,要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行政干预,要求相关监管单位和技术部门调整现行的包装材料标准,对各种标准进行添加、修订、废除,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能与国际接轨的包装材料质量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食品安全体系。

(二)完善食品包装质量技术检测体系

食品包装材料要有着一套完善的质量技术检测体系。对于包装材料的不同的分子结构、元素组成以及不同加工工艺和助剂,建立一套系统的检测体系。正是由于包装材料差异性的存在,对其的检测是比较复杂的。为此,可以建立完善食品包装检测中心,对于不同的材料和包装按照国家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检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高检车技术,改善检测的方法,提高食品包装中的残留单体、重金属等物质的检测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强化感官检测,对于有异味、破损的包装材料以及包装的标签、商标、安全标志进行筛查。在此基础上,提高仪器检测技术水平,研发多功能的检测设备,以便高效、及时的检测出包装材料中的有毒残留物和重金属等。通过完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技术可以有效遏制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流向市场,从而提高食品包装安全性。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市场准入制度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防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建立相应法律法规、完善检测的基础上,要严格市场的准入制度。唯有在市场准入环节进行布控,才能有效的截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为此,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充分结合有关的法规制度,对于食品包装行业进行“链条化”的管理,对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和有关的其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规范生产、加工、包装流程,严格相关企业的生产资质和生产条件。在市场准入制度环节完善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检验制度、提升市场准入标志制度、规整监督检查制度。针对不同的种类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具施行相对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市场准入环节为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开发新型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食品包装行业正在逐渐与国家标准接轨。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力弘扬,在食品包装行业也可以研发绿色环保材料。因此,有关部门应结合传统材料基础上,加大对新型材料的研发,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机构进行技术研发,提升生产和包装工艺,降低材料的损耗和有害残留物。据专家预测,未来用智能包装技术生产的包装袋将占食品包装总数20%~40%,食品包装材料走向功能化、智能化、环保化已是大势所趋,比如气调包装、抗菌包装、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等。[7]在食品包装的源头出发,通过研发新型包装材料和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食品包装的安全性。

(五)增强企业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认识

对于企业而言,应有着较强的行业自律,提升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检验能力,落实食品检验,自觉担起法律责任。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消费环节提高认识,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性。消费者在购买食品要注意食品包装的完整性和洁净度,通过感官识别提升食品安全。因此,有关的部门进行宣传教育,提升企业和消费者对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认识,注重宣教食品包装安全常识,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认识氛围。

参考文献:

[1]康智勇,杨浩雄.我国塑料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塑料,2018,32(10):13-19.

[2]王凯利,马健,王登科,安红周.不同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对食品储藏特性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05):58-62.

[3]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J].中国包装,2018,38(03):64-67.

篇3

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第二条规定: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遵守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等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实施生产许可。第五十二条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贴)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没有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这样做,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和监督,便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检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产企业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

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

1.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现状

2009年《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后,将食品包装材料纳入管理范围,实施卫生监管,我国包装材料的管理才逐步完善,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也在构建之中。目前,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标准主要由通用性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性方法标准三部分构成,基本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雏形。

其中, 最为基础的通用性基础标准主要有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23887-2009《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生产企业通用良好操作规范》和SN/T1880《进出口食品包装卫生规范》。

产品标准主要由产品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构成。产品安全标准规范了诸如塑料、橡胶、陶瓷、复合包装袋等一系列包装成型品的卫生规范,这些产品安全标准主要规定了产品的卫生指标。除此之外,还有GB19778-2005《包装玻璃容器铅、镉、砷、锑溶出允许限量》、GB12650-2003《与食品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等涉及具体的重金属溶出量的安全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则是针对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日常用品的耐热性、机械强度、阻隔性等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标准主要有两个标准系列,一是GB/T5009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系列,其中GB/T5009.156-2003《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浸泡试验方法通则》是比较通用的基础方法标准;二是GB/T23296食品接触材料中物质迁移量的检测方法系列,其中GB/ T23296.1-2009《食品接触材料 塑料中受限物质 塑料中物质向食品及食品模拟物特定迁移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以及食品模拟物暴露条件选择的指南》规定了迁移实验的通用要求。这两个标准系列分别规定了包装材料总添加剂的安全限量指标和迁移量指标及其试验和检验方法,是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检验方法的主要指导标准。

2.完善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的建议

虽然我国在完善食品包装材料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短缺、标龄长等问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国际贸易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因此应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标准整合清理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要求、安全方面的质量要求等应当制定统一的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应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风险监测及监督抽查,不断扩大风险监测的范围、种类和检测项目,进一步健全风险监测体系。

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的特点及主要检测项目

食品接触材料作为威胁食品安全的危险源之一,在食品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包括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和流通以及餐饮服务等生产消费全过程。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同时,更是将监管的重心前移,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工作。

1.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的不同之处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等活动,对系统性的风险进行连续监测,从中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而监督抽查突出的是当前食品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带有明显的针对性,而且主要得到的结果是某环节中某种食品是否合格。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区域性、群体性、基础性的数据和相关信息。目的主要是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咨询,为风险评估与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数据。而监督抽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发现不同类别、品种、批次食品中有问题的个案,目的是为行政处罚提供法定证据,并对食品生产加工者的行为起到监督和督促作用。

风险监测计划中检测指标的确定、采样量的分布等细节,不仅要考虑可操作性,还要考虑包装材料的消费量、地域分布等特征,是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由于风险监测不是监督执法行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还需按照监督抽检的要求进行采样检验。监督抽查通常是针对特定问题或隐患开展的常规或专项抽查,是由各监管部门依据标准在本监管环节中开展的执法监督活动,采样过程是依法取证的行为,抽检样品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履行法定的手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最关注的是具体产品是否合格。这项工作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后续的行政干预手段,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常见的有召回、查封、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是一种具体的执法行为。

监督抽查工作从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就已逐步展开,现有各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展多年,经验比较丰富,也拥有较健全的监督队伍与组织网络。而我国2010年才正式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上基础比较薄弱,方式方法等都还处于探索创新阶段。因此,现阶段应掌握和摸清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一般规律,搜集基础数据,掌握各种健康影响因素的波动趋势,并据此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2.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的有机联系

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都是按照各自的法规或规范采集样品,采集的样品符合法定或技术规范的要求,都由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检测并出具检测数据。对媒体曝光和公众非常关注的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风险评估机制,选取检测能力和人员技术水平较好的监测点开展应急风险监测。同时,各相关监管部门也立即采取行动,在各自的环节进行突击监督抽查。对这些检测数据最终汇总后,做出科学的评估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得到了很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

(2)风险监测为监督抽查提供线索,而监督抽查为风险监测计划提供参考。《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相关部门可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突击检查、全面排查等。而各监管部门也应当主动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配合卫生部门核实信息,必要时应及时调整当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同时,各监管部门也应当根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向卫生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议,如果建议被采纳,就可能纳入风险监测计划,作为专项监测来开展。

3.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检测项目

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包装或容器用接触材料成型品和原料的安全检测项目是一致的,主要检测项目可分为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个别材料还规定有溶剂残留量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具体检测项目及标准见表1。

食品接触材料,特别是包装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其检测方法也多种多样。例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测定包装材料中的铅、砷等重金属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测定包装材料中的增塑剂、残留单体等。

对风险监测工作的建议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将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计划,监测范围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食品污染、食物中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评价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和污染趋势;分析研判健康风险隐患,为风险评估、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收集科学数据;为开展针对性监管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意见;为政府制定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实际风险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标准,加快标准整合清理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限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要求、安全方面的质量要求等应当制定统一的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

篇4

食品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近年来见诸报端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就源自食品包装质量不合格,例如含有致癌成分的保鲜膜,苯含量严重超标的奶粉袋,使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状况的关注已由食品本身发展到食品外包装[1]。根据FDA的解释,食品包装材料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接触的物质,以及盛放食品的容器,而这些物质本身并不用来在食品中产生任何效应。食品包装材料出现于食品中,可能是由于这些物质向食品的迁移,或由于意外萃取而出现于食品中,因此,食品包装材料也称为间接食品添加剂。这样造成食品包装的化学迁移也给食品带来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合成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导致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迁移物质可能造成食品感官状态的劣变,如产生异味、色变和有污点出现等[2]。因此,对食品包装材料进行安全检测非常重要。尽管我国已有与食品包装检测相关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现有食品包装检测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材料安全卫生管理需求。

2.食品包装材料检测现状

2.1 检测机构的能力水平[3]

在国内包装产品检验机构中,八十年代末国家质检总局按区域设定了广州、天津、大连、兰州、成都和济南共6个国家包装产品检验中心。这六个检验中心中在食品包装方面实力较强的有广州、大连、济南中心。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检验中心等检测机构也加入到食品包装安全检测行列。在食品包装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方面,大部分国家中心基本上都具备了按现有国内的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的要求开展检测的能力,但对于某些国内暂无产品标准的新型材料产品和暂无检测方法标准的检测项目,仅有少数中心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具备检测能力。

2.2 检测人员的素质[3]

目前国内从事食品包装产品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特别是六家国家包装产品检验中心和部分相关产品类别的国家检验中心,人员结构相对合理,拥有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高,其技术力量基本形成初级、中级、高级有机的人才梯队,检验人员大多来自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研究生。使检验工作初步具备从保证日常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到可以制定研究项目检验计划,开展新的检验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但具有业内权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较缺乏,尤其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面缺少领军人物。

2.3 检测设备状况[3]

国内从事食品包装产品检测工作的各检测机构,在检测设备配置和检验能力范围上差距很大,各国家中心的检测设备基本上可以满足现有国内的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的检测要求,少数中心已拥有包括原子吸收光谱、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透气透湿测定仪、耐压试验机、红外光谱仪、盖耐压测试仪、定氮仪、半自动纤维检测仪、饮料罐轴向承压测试仪、易开盖启破力、全开力测定仪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精尖设备。

2.4食品包装卫生检测标准[4]

我国当前涉及食品包装的国家卫生标准共有45项,控制指标主要为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等,只有个别标准涉及了单体和有机化合物残留项目,这些标准绝大部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制定的,不能从根本上适应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食品包装安全研究这一背景下,我国食品包装安全限量指标要么限量值过高,要么缺乏相应限量值及检测方法。如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助剂使用卫生标准仅规定了65种助剂限量指标,而欧盟在2002/72/EC指令中便对近400种化学物质制定了明确的限量标准,由于缺乏食品包装卫生检测标准使得出口上述国家食品包装屡遭阻碍,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包装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2.5缺乏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评估标准[4]

目前我国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缺乏充分研究和评估,尤其是缺少对食品包装材料中重要有害物质的安全性评价相关技术方法,尚未建立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安全评价体系。虽然我国对食品及其包装材料有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卫生标准,但有关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尚未做出任何规定。尤其针对活性和智能材料和制品、粘合剂、离子交换树脂、打印墨水、再生纤维素、软木等这些欧盟指令中明确列出的包装材料和制品,缺乏基本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

3.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检测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

目前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标准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检测方法标准不完善或欠缺。因此,有必要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检测技术的研究,最终建立和完善各类食品包装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开展食品包装中重要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研究,重点针对国际广泛关注且占我国出口比例较高的与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开展研究,将科研上的突破迅速转化为技术标准,以尽快承担起进出口食品包装材料有害物质检验任务,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建立我国食品包装领域技术壁垒,从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另外,还应对食品包装材料中残留有机物快速检测技术和食品包装印刷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深入探索,综合运用标记免疫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研究食品包装中化学物质加工、贮藏与运输过程中的变化机理及控制理论,提高我国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水平。

3.2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由于食品包装检测涉及食品、化学、微生物、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造纸、印刷、包装等多学科。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检验队伍,各检验中心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引进和吸纳上述学科的专业人才,充实检验队伍。另外,各检验机构现有部分检验人员,原来不是从事食品包装或相关检验的,今后拟从事这方面检验工作的,应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尽可能多地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提高自身的检测水平。

3.3 加大食品包装标准制定力度

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国家质检总局已于2006年下达了《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实施检验监管工作管理规定》,对食品包装中涉及安全、卫生项目实行强制性检验。为此,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制定进出口食品包装材料急需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以满足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材料检测标准紧缺的现状。但这些标准的制定并不能从根本上缩短我国现有食品包装标准与发达国家要求的差距,还应密切跟踪欧美发达国家与食品接触包装领域相关技术规范,继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包装安全检测标准。

4.结束语

食品包装材料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物直接与食品接触,其卫生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原材料的质量安全也得到广泛重视。相信经过全国食品包装检测机构的共同努力,我国食品包装产品质量检测水平一定会达到国外先进检测机构的水平,为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对食品包装产品质量的监管提供强有力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萍. 浅析当前食品包装材料中存在的问题[J]. 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34(7):45-46.

[2] 田益玲,于志彬,迟建,等. 食品包装的安全隐患及检测[J]. 食品科技,2008(9):205-207.

篇5

关键词:塑料制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缺陷;改进

【中图分类号】TS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43-01

近年来,塑料制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问题频发,其中以废旧料饮用水桶、致癌保鲜膜、一次性塑料餐盒和毒奶瓶事件等事件影响为大。尤其是2005年黄岩区毒奶瓶事件,自媒体披露以后,质监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到严重的取证问题,许多外观明显不符要求的劣质奶瓶在现有标准下均为合格产品,严重影响了标准的公信力。

我国现行的塑料、橡胶、纸等69项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的法规,共涉及5类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7类检验方法,大部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早期,不但项目偏少,而且标准制定时间早。与其他食品卫生标准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不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标准可谓几十年如一日。而众所周知二十多年来化工工艺已有巨大的变化,各种新型增塑剂,黏合剂,抗氧化剂等加工助剂层出不穷,直接导致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无论从量还是质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由此便带来了旧有的国家卫生标准日益无法适应实际情况的矛盾。本人归纳了一下,现有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存在以下问题:

1 标准数量少,层次低,覆盖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涉食品包装的国家卫生标准仅有45项,和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助剂使用卫生标准仅规定65种助剂限量指标,而欧盟在2002/72/EC指令中便对近400种化学物质制定限量标准,结果直接导致导致我国塑料制包装材料经常出口受阻。二是过低的标准使得主管部门无法及时检测大多数新型增塑剂、加工助剂等,大量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对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 检测指标设计不够科学,未能体现工艺的革新和发展

主要在指标的设计中。目前对于此类产品卫生检测指标主要为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等非特异性指标,而忽视了单体和有机化合物残留等特异性指标。但从当前的情况分析,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最易出问题的第一就是由废旧塑料回锅生产的产品的有机化合物残留,第二就是滥加帮各种加工助剂带来的有机化合物残留。如DEHA是一种良好的增塑剂,但在遇上油脂或加热时会从保鲜膜中释放出来,并进入人体干扰人体内分泌,引起妇女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生殖障碍甚至精神疾病。根据当前的检测标准,DEHA却不属于必检物质。

再如荧光性物质,此类材料中含有的荧光性物质主要是荧光增白剂,可使灰暗、无光泽的再生塑料包装袋变的透明鲜亮。但其常含有苯、蔡、嗯哇、唆吩等基团,具有致癌作用,用作食品包装后,会被油条、煎饼、卤肉等食品中的脂肪溶解进入人体。据金华疾控中心金良正同志研究发现,该市流动摊点食品塑料包装袋几乎全部受到荧光性物质的污染,固定小吃店及卤味店受污染率达82.4%,农贸批发市场包装袋受污染率100%,这表明荧光性物质的问题非常的严重遍,而现行的卫生标准并未有明确指示。

下面对当前常见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理化卫生检验项目进行简单的归纳(表1):

由上表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常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无论是PVC,PP,还是PE,PC之类常用材料,对于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脱色实验以外的指标均很少涉及。而这4类指标卫生安全性评价效果并不佳,如我区2004-2010年对400份左右的各类常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仅进行4项指标的检测和评价,仅不合格2份,不合格率远低于含多个特异性指标的国家抽检水平,因此必须纳入更多检测指标以确保安全。

对此,笔者认为,改进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标准的建设:

2.1 加快标准制定速度,扩大标准数量。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符合卫生标准体系框架下,要加快制标速度,改进制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报批程序和安全性评价程序。要定期修订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卫生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2.2 增强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和广泛性。尽快建立若干个通则性质的通用食品包装标准,构建整个食品容器、包装糙料卫生标准框架体系,增强标准的科学性和通用性。例如QB 2197-1996《 榨菜包装用复合膜、袋的标准》,完全可用于其他酱腌渍菜的规定,但是由于限定是榨菜,因此不适用于其他同类食品,而实际上此类产品的包装用料和包装环境,包括人的使用和存储条件都类似,没有重复制定的必要。

2.3 增强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估。目前我国对仍未对大部分塑料制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安全性评价作出任何规定。由于缺少重要有害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因此其安全性缺乏充分研究和评佑。尤其是对各种新型增塑剂、粘合剂、离子交换树脂、打印墨水、再生纤维素、软木等这些国外发达国家中明确列出的包装材料和制品,缺乏基本的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

2.4 标准的制定和项目要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在做好塑料制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当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易出问题的重点领域开展监测。如废旧塑料回料生产的产品往往易在使用中溶出大量的化学污染物,而新塑料制成的产品质量往往都很好,这样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前者上。

笔者根据个人的工作实践和资料汇总,认为以下几类物质化学性质对人体健康较为不利,且超标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在新的国家卫生标准强制列入,这些物质包括:

2.4.1 双酚 A(BPA)。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破坏内分泌化学物质,双酚A类似雌激素,可引发人体荷尔蒙的反应。双酚A现在的应用很多,它可作为抗氧化剂和硬化防止剂加入增塑剂中,也可作为聚合抑制剂加入PVC中。加入双酚 A的PC塑料质地透明、耐摔,广泛应用于许多消费品,比如水杯、婴儿餐具、体育器械、医疗器械和家用电器。2008年10月18日加拿大联邦政府正式宣布禁用双酚A。

2.4.2 荧光性物质。荧光增白剂常含有苯、蔡、嗯哇、唆吩等基团,具有致癌作用,用作食品包装后,会被油条、煎饼、煎饺、卤肉等富含油脂食品中的脂肪溶解,进而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荧光物质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再生塑料生产包装袋。

2.4.3 以邻苯二甲酸酯及DEHA为代表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干扰内分泌,使男子量和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形态异常,严重的会导致癌。邻苯二甲酸酯能起到软化作用。它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油、个人护理用品等数百种产品中。DEHA的全称为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醋,这种增塑剂在遇上油脂或加热时,会从塑料中释放出来。DEHA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特别是干扰人体内分泌,引起妇女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生殖障碍甚至精神疾病。致癌保鲜膜的主角就是DEHA。

2.4.4 以苯为代表的溶剂型油墨残留。目前很多企业使用含苯溶剂型油墨作为塑料包装材料的印刷油墨。含苯溶剂的毒性较大,被美国FDA列人可致癌化学品中,此类溶剂如果渗人皮肤或血管,会危及人体造血机能,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导致白血病的发生。虽然印刷时可通过干燥除去绝大部分溶剂,但由于油墨中的颜料吸附力强,仍易产生残留。残留在包装内的苯类溶剂,被食品吸附后,导致食品污染,从而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4.5 以PVC为代表的塑料单体。作为合成PVC的原料氯乙烯单体(即VCM)是一种致癌物,可至肝血管肉瘤,急性吸入有麻醉作用。长期接触VCM对神经系统、肝脏、胚胎等有毒副作用,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血症,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出现,使得人们能用低廉的成本,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而一套良好的卫生标准,必将使得日常检测监管工作更为准确,全面,也能更有利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因此修订此类标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赵琢,王利兵,张园,李学洋,于智睿,王华.我国食品包装标准体系研究食品研究究与开发,2008年12月

[2] 田益玲,于志彬,迟建,王贞强,李慧玲.食品包装的安全隐患及检测,食品科技,2008年9月

[3] 张文德.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化学物质的残留和分析.理化检验一化学分册,2002年4月

[4] 李向辉.欧美食品包装检测标准带给我们的启示.食品包装,2007年5月

[5] 张萍.浅析当前食品包装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年第34卷第7期

[6] 兰敏,王少敏,谢丽芬,国内外食品包装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分析与建议,检验检疫学刊,2009年第1期

篇6

关键词:安全教育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国家对于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一级初级教育阶段的教学推进也越来越紧张,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形式的大局面。大部分的中小学以及高校关于硬件条件和基础教育教学的建设和进一步的改革也越来越丰富,改革和创新的不发在加快,也就提醒改革教育专家们,我们要紧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加快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

一、安全教育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任何一个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在安全教育中,最大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问题,我想这也是所有的家长都非常担心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家长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接送自己的孩子,由此他们吧这种安全教育的问题托付给了学校。由此来说,学校的安全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校期间接受完善的科学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们才会养成安全意识,避免许多安全问题发生。

二、道路交通安全是重中之重

对于当今的中小学生来说,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识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严格的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实行路队制放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严格的遵守一些规范:比如,来校上课或者是放学回家都必须在人行道内行走,不能打闹玩耍,我们都知道中小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比较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规范也是非常困难的,由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旦学生们养成了一种习惯,这将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再就是学生们需要知道没有人行道的,一定要须靠边行走!在新闻上有这样一个血淋淋的实例:某地的一群小学生在一条没有人行道的马路上玩耍,最终酿成惨剧。这们就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非常全面的告诉学生关于安全教育的诸多实例,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遵守安全规则的必要性。许多中小学生喜欢穿越、攀爬、倚坐道口护拦。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危险的。更有甚者会在路上扒车、追车、拦车或甚至在车内往车外扔东西!在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司机被车外不明物体击穿胸腔,肾脏,失去生命的案例。这些血淋淋的案例都在提醒我们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三、安全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的措施

对于安全教育问题,不但涉及安全交通,安全饮食,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交通安全我们为您一定要提醒学生严格遵守禁止在马路等危险地点踢球、跳皮筋、打闹、玩耍以及进行其他任何娱乐活动的行为。并且在校园校内要严格的遵守中小学生学生放学“小黄帽”路队制,学生们一定要要戴好小黄帽,或者是红领巾这是一种警示作用。并且中小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过程中如果要经过山间小路,林荫小道,小巷口等人员流动少的地方是,切记一定要尽量的与自己的有同伴结伴而行,不可单独行动。在过程中不做危险活动,避免由于打闹玩耍不注意车辆造成意外伤害。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因为通过观察我们也可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引导中小学生了解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各种表现及危害,并且让中小学生们知道生活中的相应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农药残留在食品中对于人类健康一级生命安全的巨大危害,并且要明确的分析社会中存在的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以及无处不在的危机,这种社会食品安全现状对于食品安全教育的普及来说是非常好的实例。

另一个就是关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关于食品添加剂社会上以及网上以有不少,新闻中也是揭示出很多无牌、无良的商家和个体经营者,这些人单单是为了谋利而不顾及也不屑于关心关注食品受用者的生命安全,滥用色素、香料等添加剂;了解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在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实例:很多不法厂家不顾及消费这的生命安全问题,只关注利益,不能以一个合法的经营商的身份来面对广大的消费者,而是牟利是图,在最后导致了人财两空的局面,教师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耐心,教育教学也存在隐患,有这样一个案例。在2002年10月的某一天,某校中学生何某趁陈老师上课在黑板板书之机,偷偷地在下面抽烟。老师发现之后,便叫何某交出烟来,但何某再三否认抽了烟。于是陈老师怒气冲冲地骂了他一顿,并打了他两个耳光,恰好是打在何某的左耳上,致使何某左耳失聪。后来老师赔偿了该同学的经济损失。最后一个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食品包装容器与设备的危害,一般教师对于以上两种实例是非常熟悉的,但对于包装材料的危害就比较容易忽略了,我们都是到的事,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食品与他们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食品包装继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积极危害,可能导致各种疾病,例如胆结石等。食品包装是隐藏的安全杀手,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不得不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方面,极小的领域是关于中小学生安全资源的关注,但是,不关注并不代表就不会有问题发生,目前国内关于小学生安全问题以及安全隐患的存在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必须因其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文献:

[1]王刚.安全教育[M].上海,2004.

篇7

学校应当从学生幼儿时期就培养他们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并对其实行路队制放学,这既是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好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范,比如说,放学回家或者来学校上课的路上,不能随意大闹玩耍,注意在人行道内行走,但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尚不成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律意识。所以让学生自身遵守道路交通规范往往不会很容易,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而如果学生养成习惯,势必会受用终身。还要让学生知道,如果道路没有人行道,尽量靠右边走。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为他们讲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相关案例,让他们认识到遵守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少中小学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无视自身安全,随意穿越、攀爬,或者倚坐在道口护栏上,还有随意扒车和追车甚至随意突然拦车等,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安全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措施

安全教育问题并非只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它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整个过程。为了保障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师要格外提醒学生,不得在马路边上踢球、打闹或者开展其他娱乐活动,学生放学时,要求学生佩戴小黄帽或者红领巾,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交通警示作用。如果在上下学的途中,需要经过山路或者人流量较小的地方,尽量结伴而行,避免一个人单独行动。禁止在上下学过程中做危险活动,也不得打闹玩耍,这样很有可能造成车辆意外伤害。

饮食安全问题主要注意农药残留危害,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饱受社会热议,所以教师应当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了解食品农药残留的表现和危害,并告知其一些生活实例,从而让其了解到农药残留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所以要对社会中食品农药残留危害进行准确分析,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教师可以列举当前社会食品安全现象为学生普及食品安全教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很多电视新闻或网络新闻都曾曝光过不少无良商家或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对食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屑一顾,在食品中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比如说色素或者香料等。同时还要让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滥用的表现和危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厂家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利,而不顾及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更不可能以合法经营商的身份面对消费者,这种经营商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此外,课堂上也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作为教师,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耐心,否则就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出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课堂上也要时刻注意,行为过激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篇8

关键词:塑化剂;起云剂;邻苯二甲酸

中图分类号:TS206 文献标识码:A

向食品中添加各类非法添加剂,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食品的质量安全也一直是未能解决的问题,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苏丹红”到“三聚菁胺”,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其安全质量仍未做到应有的保证。在当前社会上,为了最大可能地追求经济利益,仍不断有不良商家将各类不合法甚至是严禁添加的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使食品安全质量堪忧,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2011年台湾的“塑化剂事件”更是继“三聚氰胺”的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后,将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推到风口浪尖。而与三聚氰胺不同的是,三聚氰胺的添加是为了使需要进行蛋白质检测的产品蛋白质含量达到合格,因而,三聚氰胺只在需要检测蛋白质的产品中存在,而塑化剂却是任何塑料制品中都可能存在,并迁移到食物中,一旦有非法添加,造成的伤害面会更广。

因此,在面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应该加强食品塑化剂的检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1 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增塑剂,又称为可塑剂,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是常用塑料添加剂的一种,属于工业添加剂,在材料中加入塑化剂能够增加材料的延展性和柔软性,常用作沙发、橡胶管、玩具等的原料。

塑化剂的种类有很多,最常用的则是DEHP,即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主要用在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上,在输液袋、导管之类的医用塑料用品中也含这种有塑化剂。这是一种有毒的化工用塑料软化剂,非但不允许添加进食品中,甚至在食品的包装上也不允许使用。

塑化剂本身有易迁移的特性,这使得食品中的塑化剂除了非法添加外,还有另外另种途径来源。由于塑化剂的易迁移性,食品的塑料容器、密封材料和包装材料上所含有的塑化剂会通过与食品接触,将这种有毒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另外,环境中的塑化剂,如水、土壤中的塑化剂也有可能通过食品链,进入到食物中。

需要强调的是,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在2011年台湾的“塑化剂事件”中,塑化剂就是伪装成了被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而躲过了检测。

起云剂,又称作浑浊剂、乳浊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乳化香精,这是一种合法正规的食品添加剂,相当于是“稳定剂”和“增稠剂”的混合体,主要是通过将有一定香味的风味油,如葵花油、棕榈油等加入到含有阿拉伯胶和变性淀粉的水中,形成的一种水包油体系,能增加饮料的浊度,通常会用在橙汁等饮品中。

塑化剂和起云剂是2种不同的物质,但利用塑化剂代替棕榈油加入到食品中能够起到和起云剂相似的效果,而因为棕榈油的价格较昂贵,不良商家使用塑化剂DEHP来代替棕榈油生产“毒起云剂”。

2 塑化剂的危害

塑化剂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因此又被成为“环境荷尔蒙”,长期大剂量的摄入塑化剂会对内分泌产生干扰,可能会引起生殖系统的异常,造成畸胎,虽然尚未证实是否会对人类致癌,但在实验中已发现对动物有致癌反应。

据有关人员的实验证实,给小白鼠服食塑化剂,诞下的后代多为雌性,即便有少量的雄性后代,其生殖器也会较正常的小上2/3,数量也大大减少。实验者表示,塑化剂的毒性属于抗雄激素活性,如果应用在人类身上,对男性的影响会比女性大。

依据台湾对于塑化剂DEHP对人体危害的确定性研究,塑化剂会危害男性的生殖能力,使女性早熟;长期大量的摄入塑化剂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甚至可能造成肝癌;长期大量的摄入塑化剂还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的基因,透过基因危害下一代。

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和美国对DEHP进入成人人体的安全标准分别设定为1.5毫克、3毫克和2.4毫克,认为成人每人每天摄入量只要低于标准便能通过排泄将其排出体外。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塑化剂进入人体的标准。

3 食品塑化剂的检测

在对食品进行塑化剂的检测时,通过试样制备、试样处理、空白试验和测定的过程可以检测出样品中是否含有塑化剂。

首先应取固体不少于500克、液体不少于500mL的1批次3个完整样品,将其混合均匀(固体或者半固体进行粉碎)放置在玻璃器皿中,接着对样品分别进行加油脂和不加油脂的处理,并通过添加化学试剂对样品进行含油脂试样和不含油脂试样的实验,并对混合了纯油脂的试样进行空白试验,然后根据色谱和质谱的条件对实验后的样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结果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含有塑化剂成分。

台湾塑化剂事件中涉及到的塑化剂种类主要是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和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以及其它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对这些塑化剂成分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反相色谱法、高效液正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

塑化剂的检测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检测的相关标准不够完善。

在我们目前对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中,通常指针对塑料包装中塑化剂的最大残留量和特定迁移量进行检测。对最大残留量的检测依据的是国家标准GB/T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但针对食品包装中塑化剂特定迁移量的检测,我国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国家标准,因而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以保证食品塑化剂的检测更加科学合理。

4 加强塑化剂检测,保证食品安全

在对食品塑化剂的检测中,应该统一部署,使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深入到生产企业的前线,对各类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者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在生产加工部门内部开展自检工作,通过对产品质量自我检查、监督等措施,彻底排查出食品安全隐患。

相关的行政监管部门、社会团体、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在对食品进行检测时,应交托给专业的、有法定资质,并且有对食品塑化剂检测条件和能力的食品检测机构来进行检验,而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还要熟练掌握严格的检测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还应加大对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抽查力度,对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塑化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者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一旦发现有非法使用添加剂行为的,应对企业工厂及生产经营者进行严肃的处理整顿,绝不姑息;对前期出现了问题的产品及时查处流向,并彻底查处问题的原因,立即进行整改;已经流入市场的问题产品则需要及时回收,并进行销毁,且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追责。

质检部门还应针对食品检测中的漏洞,不定期地对食品中各种添加剂进行检测,扩大检测的种类,并不定期地对长期疏忽的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进行抽检,加大检测的力度,并及时将检测的结果公布出来,保证公众对于事实的知情权,从而通过舆论手段监督食品的质量安全。

5 结语

食品质量安全的隐患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塑化剂”的食品安全事件无疑为我们在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上又敲响了一次警钟。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不是一个短时期内能解决的问题,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任重而道远,因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加强对食品塑化剂的检测,建立起缜密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周晓萱.由“塑化剂”事件看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基于道德价值观视角的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2]黄荣荣.由地沟油、塑化剂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J].质量与市场,2011,(12).

[3]段玉静,李慧.塑化剂与食品包装安全最新动态[J].湖南包装,2011,(4).

[4]奇云.作恶多端的环境类激素——非法食品添加物“塑化剂”解读[J].家庭医学:新健康,2012,(12).

[5]杜雅正.构建诚信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从塑化剂事件再看食品安全[J].背景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篇9

面对这样的可能,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专业从事食品杀菌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的上海康久消毒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技术经理沈杨先生,针对食品包装环境中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杀菌展开了深入讨论,希望帮助更多是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的杀菌方式。

沈经理介绍说,对于食品加工业而言,有效地灭杀空气环境中的细菌,方能保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免遭二次污染。所谓的“人工杀菌”与“机械自动杀菌”的优势比较,即就是“传统”与“现代”杀菌方式的较量。人工杀菌方式包括药剂喷洒、甲醛熏蒸、臭氧、紫外线杀菌方式等;机械自动杀菌包含:括食品动态杀菌机、洁净室动态杀菌组件等。目前,药剂喷洒、甲醛熏蒸已基本被淘汰使用,剩余的都是空间环境常使用的杀菌方式,且至于说哪种各种杀菌方式效果更好,不能明确界定,因为各有优缺点。以下从各种消毒方式的杀菌特性来进行综述。

紫外线杀菌原理及优势

紫外线杀菌原理为:细菌吸收紫外线后,引起DNA链断裂,造成核酸和蛋白的交联破裂,杀灭核酸的生物活性,致细菌死亡,杀菌效率可达96%~99.9%。其安装方式为,固定吊装在天花板距地面2米(1.5米效果更好)的高度向下直接照射,按每立方米紫外线灯瓦数≥1.5W计算出装灯数,每次照射30分钟以上。由于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在每次使用前建议使用酒精棉球擦拭灯管,因此在消毒时,车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应该适当延长照射时问。

紫外线灯的使用时间和辐照强度成反比,一般使用寿命不得超过1000小时就须需更换灯管,建议使用过程中配备紫外线照度计监测辐照强度,也可记录使用时间作为更换灯管依据。由于紫外线的辐照对人体皮肤、眼睛有危害,所以也不能在有人的情况下使用。

紫外线消毒技术具有较高的杀菌效率,运行安全可靠。紫外线消毒仅需几秒钟即可达到同样的灭杀效果,且由于不投加化学药剂,而不会对水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臭氧的杀菌原理及优势

臭氧的化学式是03,比空气重。臭氧是种广谱杀菌剂。臭氧灭菌属溶菌级,杀菌彻底,无残留,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不仅对各种细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杀死霉菌也很有效。影响臭氧杀菌的因素有湿度、温度、新鲜空气量、臭氧发生量、臭氧杀菌时间等,可同步对空气、物体表面、水进行消毒。

臭氧消毒并不是闻到臭味就表明在杀菌,一般而言,臭氧消毒时室内相对湿度≥70%,臭氧浓度≥20mg/m3,消毒时间为30分钟以上,杀菌率达93%~100%。臭氧产生的原理为:将空气中的氧离子电离成活性氧,所以,所以工业使用需要配套制氧机或氧气管,方可保证足够的新鲜空气。臭氧消毒时对人体有毒性作用,因此不能在有人的情况下使用,而且消毒后须在关机40分钟后方能进入车间。

食品动态杀菌机的杀菌原理及优势

食品动态杀菌机是近年来才被广泛使用的消毒技术,主要用于食品企业的包装、冷却及灌装环节。其杀菌消毒原理为:通过特殊的脉冲信号使得NlCOLER发生腔产生逆电效应,生成大量的杀菌因子,整个杀菌过程只需0.1秒,使生产车问的环境保持在相对的“无菌无尘”状态。在对车间进行消毒时,人可同时在车问内工作,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所以,NICOLER空气消毒机也称作“NICOLER环境杀菌技术”。

该机器使用方法很简便,在工人上班时开机、过程中不关机持续不间断杀菌,工人下班后同步关机。据北海某饼业有限公司在2011年7月15~16日的杀菌效果检测如下:采用YKJ-2500型食品动态消毒机在60平方米的车间内,开机前1281个/m3,消毒机开启1小时候小时后1 564个/m3,开机2小时后934个/m3,符合企业标准及国家标准。

洁净室动态杀菌组件的杀菌及优势

洁净室动态杀菌组件是洁净车问专属的动态杀菌技术。众所周知,所谓的洁净室就是将室外的循环风,通过初、中、高效过滤器过滤后引入室内的种净化方式,其本身不具备杀菌功能,且只能通过控制尘埃的方式降低微生物含量。洁净室内设备只要运营20天,其“微污染源”将逐一显现,如空调表冷器滋生细菌、管道内壁繁衍细菌、过滤器蔓延细菌等。据此推算,原工艺技术建造的洁净室只能做到“无尘”,但做不到“无菌”。

因此,对洁净室的空调系统及通风系统内安装动态杀菌组件,同净化机组同步开启,等同于把整个洁净室变成大型的空气动态杀菌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正压无菌无尘室”。这个无尘无菌空气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其“无尘”主要依靠初、中、高效过滤器过滤器循环过滤得到;“无菌”则是在净化机组内配套安装“动态杀菌组件”,空气每被循环一次即进行一次杀菌,使得受控环境始终控制在在线杀菌状况,对人体无任何害处。

综上所述,紫外线、臭氧属于静态杀菌方法,食品动态杀菌、洁净室动态杀菌组件属于动态杀菌措施方法,4种方法在加工车间的消毒中都有优缺点,而把4种方法结合起来,恰好能取长补短。

篇10

食品标签应包含哪些内容?

要看懂食品标签,首先得了解标签上含有哪些内容。包海蓉副教授介绍,根据两大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必须包含:

1、食品名称

2、配料表

3、净含量与固形物含量

4、制造者和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

5、日期标志(包括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和保藏指南

6、质量(品质)等级

7、产品批号

8、食用方法

9、能量和营养素含量

10、其他特殊标记。

其中有六大特别需要关注的内容:

1、食品名称:食品企业可以在标签上使用“新创名称”、“奇特名称”、“音译名称”、“牌号名称”或“商标名称”,但必须在所示名称的邻近部位标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名称或等效的名称。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名称时,必须标示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不得使用会令消费者误解或混淆的常用和通俗名称。

2、配料表:必须在标签上标注制造或加工时使用并存在于最终产品中的任何物质,包括水和食品添加剂。各种配料必须按加入量的多少从高到低顺序一一排列。

3、制造者和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为保证追溯权,食品生产企业的详情必须在标签上体现。国内生产和包装的小麦粉、大米、玉米粉、白砂糖、食用盐、茶叶等,都必须标示生产、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详细地址;国外进口、国内分装的大包装成品,应标示国内分装的单位名称和地址,同时标示原产国的国名。

4、生产日期:生产日期是生产者生产的成品通过出厂检验的日期,不能含糊其辞。冷冻食品(如冰淇淋)等分装食品,必须在外包装盒(箱)上标示生产日期。

5、保质期:即食品可食用的最终日期。乙醇含量等于或大于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味精、固态食糖类可以免注保质期,其中固态食糖类包括白砂糖、绵白糖、冰糖、单晶冰糖等不易变质的食品,可以不标注保质期,但不等于“永不过期”。

6、转基因食品:凡列入农业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食品,必须在标签上标注“转基因食品”,如大豆粉、大豆油、玉米油、玉米粉、菜籽油、鲜番茄和番茄酱等。例如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其标签上应标有“转基因大豆(油)”字样。

包海蓉副教授介绍,我国正在把营养标签、过敏原物质、转基因物质及添加剂标示的有无作为关注的重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就已经规定不可伪造生产日期,不可自吹药用功能,转基因食品中文警示不可少,内含添加剂不可不标,不可乱标“营养”、“强化”。

食品标签上的营养信息

大多数人挑选食品时只注重花哨的包装以及品名,最多关注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和净含量。然而,仅仅通过这些信息,对食品的选择还只能停留在“是否新鲜”、“由什么原料构成”、“加入了几种食品添加剂”的水平上。

如果能了解标签上的营养信息,将会帮助你选购到适合自己健康的食品。如高血压患者一旦从营养成分表里看到含有较高量的钠,这种食品就应该避免吃;糖尿病患者则可以运用营养标签来做食物替换,比如两餐之间吃了一包标示有300克碳水化合物的饼干,相当于半碗饭的量,那接下来的一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就要减少。

但有些消费者仍心存疑虑,虽然食品营养标签确实有不小的作用,但普通人是否能看懂呢?参与制定《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的李东博士解释,只要掌握营养标签中的重要术语,并熟悉阅读标签的技巧,我们就可以方便获取营养标签中提供的信息,进而选择适合的食品。

以下是营养标签中涉及的内容:

1、营养成分表标示项目:我国现在实行的是“4+1”强制标示要求,即4个核心营养素加1个能量。4个核心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能量是指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几种营养素在人体代谢中产生的能量。另外,企业也可按照需要在营养标签上增加膳食纤维、胆固醇、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内容。

2、营养成分含量的标示单位:营养成分应以每100克或每100毫升或每份食品中的含量来标示。

3、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缩写为NRV%):是指该食物中各营养素占营养素参考标准需求的比例。比如说,一袋苏打饼干营养标签上能量的NRV%显示为22%,就是说这袋饼干的热量是一个人全天热量需求的22%。

4、营养声称:包括含量声称和比较声称;含量声称是对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的描述,如“含有”、“高”、“低”或“无”等专用词。如在一个食品标签上可表示为“高钙饼干”。当然,食品标签中的高与低并不是随便标记的。

5、营养成分的功能声称:指的是某营养成分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作用的声称。只有当食品的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显著”时,才能进行功能声称。例如:只有当食品中的钙含量满足“高钙”、“钙来源”或“增加钙”等的要求后,才能标示“钙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的功能声称用语。

目前《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给出了能量和22种营养成分的功能声称的标准用语,例如:“人体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并提供多种氨基酸”,“每日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少于每日总脂肪的1/3,过多摄入有害健康”等等。李东博士强调,根据《规范》的规定,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标准用语不得删改或添加,更不能任意编写。

以下是一份规范的空白营养成分表表格。核心营养素和能量按照要求,是要强制标示的,本表格中以加粗标示,使其更加醒目,其他非强制性内容以细体显示。

有关食品标签的四大误区

误区1保存期和保质期是差不多的意思

包海蓉副教授介绍,保存期指在标签规定的条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终日期。在此日期之后,该食品不再适用于食用。

保质期则指在标签规定的条件下保证食品质量的日期。在此期间,食品可以出售,并符合标签上或产品标准中所规定的质量,超过此期限,食品虽然可能是可以食用的,但质量已不能保证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李东博士进一步解释,保质期是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注的内容,而保存期则属于可附加标示的内容。保质期一般以以下方式标示:最好在……之前食用(饮用);……之前食用(饮用)最佳;保质期(至)……;保质期××日(××个月,×年);保存期(即推荐的最后食用日期)是指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预计终止食用日期。

消费者除了关注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期外,还应注意包装上明确标示的食品贮藏条件,以保证食品的质量。

误区2 “纯天然”食品=健康食品,“100%果汁”=不添加水、添加剂的纯果汁

“纯天然”、“100%果汁”这些广告语也经常在标签中出现,且字体明显,容易引导消费者购买。

李东博士提醒消费者,“纯天然”食品应当不包含色素、香料或防腐剂等人工合成成分。不过“纯天然”并不能和“有益健康”划等号,它可能含有过量的糖分和卡路里。“100%果汁”的生产工艺使用的是还原手法,就是将鲜果进行脱水处理,在灌装之前再加入与脱去的水分等量或更多的水,制成还原果汁,这与消费者理解的“100%”有所区别。

消费者要想买到真正需要的食品,还是首先要读标签,特别是配料表。比如,100%果汁一般注明为水、水果浓缩汁,并清楚写明“不含任何防腐剂、糖及人造色素”;其次观色泽,100%纯果汁应具有近似新鲜水果的色泽,如果果汁颜色非常艳丽,说明其中添加过多色素,为伪劣品;再次看沉淀,100%纯果汁中如果存在沉淀,说明果汁在加工中保留了对人体非常有益的水果果肉和纤维素,营养更全面;最后品口感,100%纯果汁尝起来是新鲜水果的原味,入口酸甜适宜(橙汁入口偏酸),而劣质产品往往过甜,入口后回味不自然。

误区3无糖食品不含糖

李东博士介绍,所谓无糖食品,是相对于常规含糖食品而言,它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麦芽糖等),但可含有替代品,如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此外,目前我国无糖产品的管理比较混乱。比较严重的是,有的虽然标注“无蔗糖”,但在其配料表中却标注有白砂糖或葡萄糖。一些质量可靠的无糖食品,如无糖汤圆、无糖糕点等,由于其主料是粮谷类,淀粉含量高。淀粉属于多糖,在人体中经消化也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能造成血糖的上升。因此消费者除了看清配料表外,还要关注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

误区4牛奶饮料也是牛奶

随着食物种类的丰富,层出不穷的花哨品名也令消费者常常摸不着头脑。包海蓉副教授建议消费者找出食品的类别。食品类别往往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质,比如一盒“咖啡乳”,你会疑惑:它究竟是一种含乳饮料还是一种牛奶产品呢?购买时可关注每100毫升乳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若仅为1克左右或更低时,这种产品只能称为含乳饮料,里面仅有少量牛奶,其营养与纯牛奶差别悬殊,不可以长期当做纯牛奶饮用。

很多家长为了让小孩子多喝牛奶,就选择口味好的含乳饮料来给孩子喝,这种做法其实不宜提倡。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还是应给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多喝新鲜的牛奶。

快速看懂标签的小诀窍

1、关注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期),识别食品的新鲜程度。

2、要注意食品的“名称”与其“配料表”内容是否相符,正确理解食品名称。尽量少选择化学合成物多的食品,如用橙味香精调制出的果味饮料来冒充营养丰富的果汁,多选择新鲜原料制成的食品。

3、要注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识别食品的数量及价值。有些食品包装又大又漂亮,内容物却很少。

4、关注食品的热量和营养素。我国已开始推行食品营养成分的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是强制标示项目,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为自愿标示项目,这些营养素的标注可真实反映食品特性,消费者可根据本人或食用者的需求来选择。

营养标签中的特殊营养声称标准:

“高钙”:每100毫升的液体食物含钙量不少于120毫克,或每100克固体食物含钙量不少于240毫克;

“低脂”: 每100毫升液态食品中脂肪含量应在1.5克以下(包含1.5克);每100克的固体食品中脂肪含量不高于3克;

“脱脂”: 乳制品中标示脱脂是指每100毫升液态奶或酸奶的脂肪含量不高于0.5%,或100克奶粉的脂肪含量不高于1.5%;

“高纤”: 每100克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不低于6克;

“高蛋白质”或标示“富含蛋白质”:每100克固体食品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2克;每100毫升液态食品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6克;

“低糖”:每100克或每100毫升的食品中含糖量不高于5克;

“低胆固醇”:每100克固体食品中胆固醇含量不高于20毫克;每100毫升液态食品中胆固醇含量不高于10毫克,同时满足低饱和脂肪的声称含量要求和限制性条件,即其饱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占食品总能量的10%以下。

国外对食品标签制度的规定

据到美国考察学习过的包海蓉副教授介绍,在美国,自从有了“食品营养标识”制度,癌症及冠心病的患病风险有所减低。因此,只要你善于运用食品标签上提供的营养标签,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生活的质量,还可以节省一部分的医疗开支。

美国超市里的食品五花八门,不少进口自世界各地,但无一例外都用统一的格式标明营养成分、食用期限、可快速追查产品来源的编号、生产地区、厂家等等。肉类、海鲜等食品则有黑体“警告”二字打头的警示性标签,说明如果保存或加工不当可能滋生致病微生物。一些常用的调料或者食用油则用标签提醒消费者,产品的维生素C、维生素A、钙和铁等成分含量很少或者没有。这些警示标签和营养声明在字体大小、格式、印刷上都是整齐划一,印刷在包装袋的显著位置。

美国于2004年开始,除美国农业部管辖的肉制品、禽肉制品和蛋制品外,所有在美国销售的包装食品,必须符合有关食品过敏原的标注要求,其中食品过敏原主要包括8种产品。如果违反要求,对于公司和其管理者将受到民事制裁或刑事处罚,或两者并罚;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进行扣留;对于含有未声明过敏原的产品,国家管理机构可能会要求产品召回。

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也都规定在食品包装标签中标识过敏原。据李东博士介绍,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标识标注规定》意见稿中,强制要求凡是含蜂皇浆、咖啡因、脱脂乳等易过敏食品必须标注“过敏提示”,同时详细规定了警示语的内容。《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征求意见中亦增加了食物过敏原标示要求,要求以下食品及其制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果用作配料,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包括含有麸质蛋白的谷物及其制品;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鱼类及鱼类制品;蛋类及蛋类制品;花生、大豆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坚果及果仁类制品。需要提醒的是,在相关的规定尚未完善之前,消费者应提高安全意识,主动关注食品标签的配料,避免食用相对自己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据我国的大型超市麦德龙的负责人介绍,由于大部分国家的法律、法规只要求在食品的包装上加印保质期,这与我国要求大相径庭;所以麦德龙在组织进口食品货源时,会要求供应商另行提供生产日期,并标示在中文标签上,以确保消费者能及时地了解到商品的新鲜度。此外,考虑到消费者不容易理解或看不懂进口食品的标签,麦德龙超市还会将原外文包装上的相关内容翻译成中文,并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添加到中文标识上,以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对于一些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进口商品,还会在标识上介绍一些当地文化及食用指南。

我国积极探索食品追溯条码制度

超市冷鲜柜里,被分割好的一块块猪肉、牛肉,一条条速冻好的鱼,一个个新鲜的苹果看着都光鲜诱人,但消费者买回后却发现有问题。这时只要凭粘贴在食品包装上的商品条码标签,不仅可以找到超市里还有哪些同一问题的牛肉,而且可以溯源到这些肉来自哪个牧场?是谁饲养的?养殖过程注射了什么疫苗?吃过什么饲料、药物?它的“父母”是谁?哪个屠宰场屠宰的?如果你买的是一条鱼,你同样可以知道它来自哪里及投喂饲料情况,甚至可以追溯到鱼的“母亲”等全部信息。这里描述的不是未来生活,而是在麦德龙超市里触手可及的现实。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麦德龙超市在中国设立的一家农业信息咨询公司,营运经理罗爱军解释道,“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是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储运、流通、消费等诸多供应链环节,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食品安全隐患,比如:生产环境(空气、土壤、水)源头污染,各种化学制剂(农药、化肥、兽药、抗生素、添加剂、色素)的滥用和残留,生产设施陈旧,包装储运容器及运输工具落后,多渠道多环节流通加大食品污染的可能性,农业转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