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减排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减排建议

篇1

关键词:地方政府;企业;碳减排;博弈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40-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这对我国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我国企业大多是高能耗工业,并且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使得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荷兰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MNP)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体的1/4,加上排放量第二的美国,共占了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46%(如表1所示)。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召开,促使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促成全球达成气候减排协议,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已得到政府与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同,我国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在其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的报告中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十二五)开征碳税①。从全球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来看,低碳标准必将很快成为国际通用硬性标准。如果我国尽早自行开征碳税,则能变被动为主动,及早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在我国,企业作为市场中排放污染气体的主要成员,是否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整个社会的能源减排上起到了主要作用。而政府作为管理者,起着引导和制约企业行为的作用。政府和企业作为一个博弈双方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政府和企业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和梳理对于节能减排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地方政府一方面起着遵循中央政府政策执行的作用,一方面又有管理地方的行政职能,所以地方政府在对于碳减排的作用尤为明显。基于此,本文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的角度来研究碳排放。

表1 2007年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环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描述

1、基本假设

(1)假定地方政府同质,包括省、市、县、镇四级;

(2)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企业如果采用低碳设备当期成本会增加,利益在下一期中体现出来;

(4)中央政府检查的概率设为?琢,不去检查的概率为1-?琢。

2、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中,其基本要素如下:

参与者:地方政府LG,企业:F,则参与者集合为I={LG,F};

策略空间:地方政府的策略空间为SLG={要求企业低碳,不要求企业低碳},其中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低碳的概率为?茁,企业的策略空间为SF={低碳,不低碳}。

(二)模型分析

1、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低碳,企业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要求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DL、因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当期利润损失造成的税收减少TL、对实行低碳企业的经济补贴S;地方政府的收益为中央政府在?琢的概率下检查所得的经济奖励?琢P、政绩的提升?琢L以及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在未来利润增加所带来的额外税收TR。企业的成本为安装低碳设备的直接成本CF,企业的收益为当地政府的经济补贴S,在未来因安装低碳设备所带来的利润的增加EK以及社会公信力知名度的提高PF。

2、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低碳,企业不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要求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DL、地方政府的收益为中央政府在?琢的概率下检查所得的经济奖励?琢L、政绩的提升?琢P、对不实行低碳策略的企业的经济处罚FP;企业的成本为因不实行低碳策略所受的处罚金FP、在未来丢失的额外的利润EK以及社会知名度的提升PF,企业的收益为因不实行低碳策略所节约的直接成本CF。

3、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企业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中央政府以?琢的概率检查下对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的处罚金?琢F以及政绩的损失?琢L、因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当期利润损失造成的税收减少TD,地方政府的收益为因不要求企业低碳所节约下来的直接成本DL、对实行低碳企业的经济补贴S以及企业安装低碳设备在未来利润增加所带来的额外税收TR。企业的成本为安装低碳设备的直接成本CF,企业的收益为因安装低碳设备在未来增加的利润EK以及社会公信力知名度的提升PF。

4、地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企业不实行低碳策略

此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为中央政府以?琢的概率检查下对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的处罚金?琢F以及政绩的损失?琢L,地方政府的收益为因不要求企业低碳所节约下来的直接成本DL、对实行低碳企业的经济补贴S。企业的成本为因没有实行低碳策略失去的在未来额外的利润EK以及知名度的提高PF,企业的收益为因不实行低碳策略所节约的直接成本CF。

这样,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可以用图1表示。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规定一些符号:U01表示在企业选择低碳策略时的收益,U00为企业选择不低碳策略时的收益,?仔01为地方政府选择要求企业低碳的收益,?仔00为地方政府不要求企业低碳时的收益。

由此可知:企业是否会实行低碳策略与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CF、企业因实行低碳策略在未来利润的提高EK和社会公信力知名度的提升PF、贴现因子?籽、地方政府对企业实行低碳策略的经济补贴SL以及企业不实行低碳策略当地政府的处罚金FF有关。

得出

由此可知,地方政府是否会采取低碳政策与地方政府落实政策政绩的晋升P、中央政府的经济奖励L、对当地政府不落实政策的处罚金FF、地方政府对不实行低碳策略的企业的处罚金FF、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的直接成本DL以及对于实行低碳策略企业的补贴S有关。其中,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政策时政绩的提升P、中央政府的经济奖励L、对当地政府不落实政策的处罚金F、地方政府对不实行低碳策略的企业的处罚金FF越大,越有利于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而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的直接成本DL以及对于实行低碳策略企业的补贴S越小,越有利于当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

三、政策建议

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开发新能源、发展新技术已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使得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采用新的节能减排技术而放弃固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设备技术需要政府部门积极的引导和宣传,同时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干预企业的相关行为,使得采用低碳的减排技术成为其最优的选择。

(一)政府应事先做出令企业可以信服的承诺

政府应通过某种制度安排使企业认为,即使企业采取了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政府的承诺仍是有效的。这种制度安排主要有四种:一是强化自己的行动准则,使其无法相机抉择经济政策。二是加强政府制定政策的独立性,有研究表明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很好的解决货币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三是建立政府良好的声誉,这就要求政府保持政策执行上的一贯性。四是委托方法,即由某些独立的个体来制定政策。

(二)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基金来支持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创新。同时政府可以出台具体的措施来补贴和奖励那些在碳减排技术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类评优和晋升都与这个积极的挂钩。在资金的来源方面,政府可以尽可能的开展多种渠道,如民间募集、企业赞助、国际合作的支持、征税等。同时对于资金的去向和用途,需要进行公开透明,每项用途都需要具体的注明,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项政策措施产生良性的循环,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目的。

(三)政府应该有目的的对企业的具体需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对于企业如今的设备和技术特点需要实地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在整合规划市场现有的技术下进行统筹规划,不能盲目的一概而论。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企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予以大力的支持,对某些企业应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指导和鼓励,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正确的采用新的减排技术。

(四)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低碳经济下节能减排的实际意义,使民众充分的了解节能减排对于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作用,使得节能减排真正落实到百姓实际生活中去,使其意识到节能减排并不是降低生活品质,而是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更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形成一种文化,无形地约束着百姓的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的技术不断的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更新换代。

(五)加强国际合作

当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趋势,在国际贸易下,各国也纷纷以绿色壁垒、碳关税作为一个产品进出口的标准。中国目前的低碳技术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各方面的技术和国际领先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应该树立起一个大国的形象,积极主动的在碳减排等尖端技术上向其他先进的国家学习,通过人员派遣、出国考察、国际项目合作交流、项目引进等方式拉近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同时,中国自身也应该不断的自主创新,将先进国家引进的技术逐步的消化吸收,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整合,开发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企业相匹配的技术。

注释:

① 碳税的目的就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建立一种经济激励。它相当于一种庇古税,通过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以纳入价格系统,进而影响经济主体决策(Bemard P.Herber&Jose T.Raga,1995;hwrence H.Goulder,1992)。

参考文献:

[1 ]苏明.开征碳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2] 胡静峰.建设低碳经济的演化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和企业双方互动角度[J].经济问题,2011,(04).

[3] 聂力.低碳时代基于节能减排的博弈均衡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1,(12).

[4] 胡静峰.建设低碳经济的演化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和企业双方互动角度[J].经济问题,2011,(04).

篇2

关键词:碳金融;碳金融工具;节能减排;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6日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各国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我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曾经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绿色低碳的模式必将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金融行业也积极响应,碳金融在我国悄然兴起,成为节能减排的一种新途径。一边是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另一边是金融工具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碳金融工具应用于节能减排领域的研究就具有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一、碳金融与碳金融工具

关于碳金融的概念,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自欧洲气候交易所2005年陆续推出碳排放的期货期权后,使得碳排放权具有了金融属性,所以狭义的碳金融可以理解为以碳排放权期货和期权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世界银行下属的Carbon Finance Unit认为碳金融“可以为产生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行为的项目提供资源”。Sonia La-batt和White Rodney (2007)定义碳金融为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包含与碳限制社会有关的财务风险和机会及预期会产生的市场工具等。国内学者对碳金融概念的界定则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碳金融,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配额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包括基于碳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金融中介等服务。但是,不管怎样定义,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碳金融就是以碳排放量作为金融标的物,运用金融工具来进行节能减排。

在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还较为缓慢。由于法律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大多数银行仍处于观望态度。以最早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例,目前,浦发银行有关碳金融的业务有:(1)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2)创新CDM应收账款抵押贷款;(3)法国开发署(AFD)的长期低息贷款。而兴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有:(1)绿色信贷业务,包括项目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等;(2)节能减排贷款业务,包括企业节能技改贷款模式等;(3)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包括CDM项目业务等。此外,还有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模式、设备制造商增产融资模式等。可以看出,有关碳金融的业务和碳金融工具的应用仍然较少,大多数银行并未发掘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

碳金融工具是实现碳金融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是金融技术应用于能减排领域的直接体现。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类方法,我们把碳金融工具也分为碳金融原生交易工具和碳金融衍生交易工具(也称碳金融衍生品)。碳金融原生交易工具主要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换,或用于债券债务清偿的凭证。碳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碳排放权的货币化/证券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和碳交易保险等。这些衍生工具为碳排放权的交易双方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和套利手段。

作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金融机构也提供了多种金融工具,渗透在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在原始碳排放权的生产中,商业银行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原始碳排放权的开发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等等。

二、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运用于节能减排现状的SWOT分析

我们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节能减排当中,结合碳金融工具的应用现状,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外部威胁四个方面,来看一下我国碳金融工具运用于节能减排的情况:

(一)内部优势

1、企业利用碳金融工具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企业都是趋利的,在面临碳排放限制时,能源型企业会想办法使得自己在未来的生存期内,碳排放的成本达到最小,相比于缴纳税金和罚款,碳金融工具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之一。根据中国碳交易网截止到2017年4月30日的数据,碳金融市场已经实现了9,332.2万吨的碳交易量,其中湖北地区成交量达到3,551.7万吨,市场占比38.06%,不得不说这些数据都非常惊人,也让我们看到了碳金融工具应用于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2、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我国,节能减排、降低经济增长的碳强度已成为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则(2014-2020)》这一国家专项规划,确保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借鉴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说,碳金融工具的应用是碳金融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二)内部劣势

1、国内企业对“碳金融”认识不足。国内许多能耗企业对CDM和碳金融并没有充分认识,也没有对碳金融工具应用于节能减排的巨大效益和潜在经济价值引起重视。许多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内容尚不熟悉,从而不敢盲目开展碳金融的相关业务。此外,我国在碳金融领域的人才还很稀缺,国内很少有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现有的工作人员也很少能得到碳金融业务的系统培训。

2、发展碳金融工具所需的投入会产生风险。碳金融工具目前主要应用在一些新能源产业,而他们大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都不成熟,需要持续地、不断地有巨大的投入。由于目前我国碳金融领域的相关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这种持续、巨大的投入相比于有效的产出来看,无疑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这对银行的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也增加了银行推动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三)外部机遇

1、全球碳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迅猛。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碳金融的兴起给各国的企业尤其是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年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为100亿美元左右,到2008年已达到1,260亿美元,4年时间里,增长超过10倍。世界银行还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将分别达到440亿吨和4,440亿欧元。如此大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我们不得不感叹全球碳金融市场前景之广阔。

2、国际社会对碳金融专业性人才的日益重视。目前,国外一些大学和机构已经开设了碳金融的相关课程,为其国家的碳金融发展大力培养和储备相应的人力资本。例如,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商学院从2011年起开办碳金融专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碳金融硕士研究生专业。爱丁堡作为苏格兰乃至欧洲的金融中心,其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体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以爱丁堡大学气候变化中心、低碳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为领导者,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学研合作链条。这种专业人才驱动的产学研模式,很值得我国的碳金融行业借鉴。

(四)外部威胁

1、国际合作中各国的诉求不同。在国际合作的层面上,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不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分歧,比如,在各国发展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各国的排放目标?是否能允许发展中国家有相对更高的碳排放量?如何设定统一的监管制度?诸如此类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各国满意的结果,从长期上来看,国家之间的争执难免会发生。

2、存在国际间的市场分割。目前,国际碳交易绝大多数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多种多样,这些市场大都以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发展而来,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相关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排放配额该如何制定与分配?受管制的行业该如何进行规定?如何认定减排单位以及交易机制?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不同市场之间难以进行直接的跨市场交易,形成了国际碳金融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

三、对策建议

根据之前的资料和研究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改善碳金融工具运用于我国节能减排领域的现状。

(一)加大对碳金融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一方面对于银行工作人员,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在公司内部开展培训活动,使其掌握碳金融基A知识、了解最新碳金融国际动态;另一方面对于能源型企业,要加强碳金融领域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也能将碳金融工具考虑在内,推动项目业主和开发商根据行业、自身发展计划,扩大二者之间合作,充分发挥碳金融工具的效用。

(二)加强碳金融定向人才的培养。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在实际金融业务和实践发展中逐步进行,但同时创新也离不开相应的碳金融理论知识、金融工具知识、创新原则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我国在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都还缺乏专门的碳金融人才,这对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应用于节能减排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导致效率的低下。所以我国可以借鉴西方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本国特色,在一些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碳金融人才。

(三)完善碳金融领域相关法规与制度。在CDM机制下,碳减排额拥有十分严格和规范的交易规则。由于我国碳金融领域的相关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我国尽管已经有多个试点城市,但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交易体系。这说明我国需要加快碳金融领域的制度完善,在此基础上可以使银行业更好地推出有针对性的碳金融产品,从而不断扩大碳交易市场,以达到减排的目标。

(四)鼓励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激励机制以补偿风险。企业和银行进行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风险太高。积极制定优惠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参与并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对致力于碳金融研究的企事业单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比如绿色信贷的利息补贴机制、CDM项目的税收减免政策等,以此带动各行业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积极性和关注度,为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华.低碳金融(第1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market in 2002-2009.

[3]Sonia Labatta,Rodney R White.Carbon Finance: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M].New Jersey:John Wiley and Sons,Inc,2007.

[4]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R].北京: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2016.

[5]中国碳交易网.国际碳交易中有哪些金融工具.2015.3.5

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成本收益;减排成本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81-04

1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自然灾害加剧,终于引起人类的注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间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寻求解决途径。从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到每年举行的公约缔约方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已经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政治、经济、环境等多个层面向纵深发展。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7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6月,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八国集团峰会的首要议题。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很快成为研究热点。

世界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我们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是世界的潮流,城市化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它贡献了全球主要的GDP,近5/8的城市人口贡献了全球80%以上的GDP,但是,同样城市也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给世界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据统计,目前温室气体释放量60%~80%是城市排放出来的,其中CO2是75%,还有城市热岛效应,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等,所以解决低碳经济的重要核心就是建设低碳城市,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低碳城市才能解决。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需要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需要较大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协调好气候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可能途径,就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因而,研究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对我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2 减排角度下成本收益法分析

2.1 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与收益的定义

(1)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本文是指在对一个城市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过程中,以及这项方案完成之后的未来一段时期内,所需要耗费的社会总资源或社会所作的总的消耗。

(2)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的收益

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所创造的收益是指减排项目完成之后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减排能够为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总效应的增加。本文从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般而言,对于收益,应是可以计量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其可计量性,但如收益的含义所述,一些收益的计量,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3) 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收益的时间效应

任何一个减排方案,其所产生影响决不仅局限于当下眼前,往往会对若干年后甚至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其环境时间效应更是不可小觑。

2.2 减排成本与收益的要素甄别与赋值

要对温室气体减排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对成本和收益进行赋值是必要的。但这也是本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本文认为,由于气体减排的复杂性和其影响的深远性,因而气体减排实施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可穷举的,本文只能就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本研究的需要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1)减排成本要素的赋值

这一成本的构成要素主要从排放主要来源入手,来甄别要素组成。能源成本可以

参考城市的能源结构和能源需求总量,根据当期市场价格计算出城市的能源消费;根据能源系数换算能量需求,在相同的能量需求下,根据减排的标准,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重新计算能源消费,两者的差值就是城市的能源成本。

(2)减排收益的要素甄别与赋值

收益要素的赋值即减排方案收益的量化是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效益分析的另一难点。减排收益的衡量是不易的,尤其是对于减排的社会收益和生态环境收益。这些收益的显现的时间很长。这种收益可能是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内才会逐步的体现出来。

一是直接收益。在减排的实施中,最直接的收益就是CO2的减排量。我国在国际上已经对CO2气体的减排作出了一定的承诺,因而直接的减少CO2的排放量就是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最有效的贡献。那么其量化标准就用城市的计划的减排量来作为直接收益。

二是间接收益。社会收益表现为生活环境的改善给公众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还包括由环境改善带来间接的经济报酬。城市减排会提供更加清洁的各种能源,并会提供与其配套的设施,会给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与清洁能源有关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减排之后,城市环境气候并不断地改善,使人们在更加健康的城市环境中工作、生活,会使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增加,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发展低碳城市的根本目的。

2.3 减排成本收益合并分析

在作决策时,我们必须比较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在一般的成本收益分析中,一般用到公式:净收益=总收益-总成本。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很多间接收益很难用经济指标直接赋值,所以用一般的成本收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本文准备采用将收益固定化,来讨论成本的方法研究分析。固定的收益就是计划减排CO2量,然后计算减排单位的CO2需要的能源成本是多少。

利用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的比值,可计算能源结构调整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值。若以某年为例进行研究,先保证满足基年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不变,调整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比例,计算得出煤炭消费减少1%,石油消费增加相应量引起的CO2排放量的变化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减排潜力=单位煤炭消费排放的CO2量×(调整前煤炭的消费量-调整后的煤炭消费量)-单位成品油(或天然气以及清洁能源)消费排放的CO2量×(调整前的消费量-调整后的消费量)(1)

减排成本=单位成品油消费市场价格×(调整前的消费量-调整后的消费量)-单位煤炭消费市场价格×(调整前煤炭的消费量-调整后的煤炭消费量)(2)

3 北京市能源减排成本分析

3.1 北京市能源消费概况

(1)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与能源结构

要计算北京市能源成本,必须对其能源消费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表1是北京市2007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种能源消费情况的数据,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图1的能源结构图,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上看(如下图所示),煤炭仍然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费,因而减少煤炭使用量,利用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对于北京市的节能减排具有重大的意义。

(2)北京市能源市场价格概况

从表2的能源价格来看,石油是最贵的,其次是天然气,而煤炭最低,因此单从目前的价格来看,煤炭竞争力最强,其次是天然气,石油竞争力最弱。但未来的竞争力走势就未必这样,如最近北京市天然气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北京天然气价格小幅上涨。因此,还应结合能源储备量及未来能源政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进行分析。

3.2 北京市各能源消费成本计算比较

(1)单位各种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由能源消费产生的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详细的燃料分类为基础的计算方法,第二种是以详细的技术分类为基础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收集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并进行比较计算,本文最终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见表3):

由上式知在计算CO2排放量时需要北京市历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mi的统计数据。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为以实物消耗量为标准,所以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相应的换算,统一折合成标准煤。表4为折标准煤的系数以及各种能源的发热量(平均低位发热量将会在后面计算用到):

在保证满足当年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消耗能量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计算当煤炭的使用量减少1%的情况下,其所消耗的能量被石油或天然气所替代,则石油或天然气的增加量。根据表的数据换算得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增加量分别是14.925万吨和16.03102412万吨。

(3)各能源消费成本比较

利用表4的数据以及换算的能源结构调整后的能源消费变化量,根据公式(1)和公式(2)计算得出将原油或天然气替代煤炭之后的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如表6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原油还是天然气都有巨大的减排潜力,根据其成本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来逐步代替煤炭燃料是可行的,也为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4 相关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上看(如上图所示),煤炭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费,因此,北京市在满足经济发展用能需要的同时,要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只有实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总量,才能实现CO2的减排目标。应该逐步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碳排量较少的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燃料。从表5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未来的能源发展中,应该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天然气的减排潜力要大于原油,而成本却要比原油小很多,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减排发展措施。

4.2 认识化石能源资源的局限性,提倡新能源的开发

改变能源结构是减排中效果比较明显的措施,因为CO2的排放大多是来自于化石能源燃烧,但是改变资源结构也是有其一定局限性的:首先是资源的有限性,不论是石油原料还是天然气其含量都是一定的,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有限性决定了对其不可太过依赖,而要积极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资源,只有这样减排才不会是高成本的无限投入,也不会受国际原油等资源波动的影响,可以长期而有效地坚持下去。

4.3 放眼长远利益,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生态意识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的含量占了我国化石燃料的绝大多数,产量也是居首,在有低成本的资源供给时,为了生态环境而提高城市的成本,这的确给城市的政府、企业、居民提出了挑战,可能需要牺牲短期经济利益来满足长期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利益。

另外,减排收益的获取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对成本与收益的时间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突出在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态度上。温室气体减排从长远来看,能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但是若做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考量,这种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连续的长期收益,即收益的获得可能不是在一届政府中可以实现的,有可能要在数届政府长期连续成本投入中得以显现,所以政府一定不能局限于眼前增长的短期利益,而要放眼未来,注重城市生活的环境效应和幸福指数,同时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低碳宣传,让整个城市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耘.首都资源―收益―成本与比较优势[J].经济界,2008(5).

[2]姜克隽,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2050年能源和排放情景分析[J].绿叶,2009(5).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4]张烨,牛东晓.北京市终端能源的价格竞争力比较及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

[5]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6]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7]陈晓浩.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5).

[8]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9]王菊,崔秀平.基于总成本分析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谈判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10]邢芳芳,欧阳志云,等.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E011012201001)。

篇4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政策的有效落实,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目前,国家和地区为了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相继出台了大量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密集化与枢纽化,推动了城际间生产要素的空间互动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隐患。作为碳排放大国,在大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进程中,实证测算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城际空间转移问题,对于共建绿色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防霾治霾”、打造美丽西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托比(Tobey,1990)首次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影响[1]。尔后,以翰威特(Hewitt,2008)为代表的学者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发生空间转移问题[2]。克拉克·萨瑟等(ClarkeSather et al.,2011)论证了我国境内产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区域差距的结论[3]。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以吴先华等(2011)为代表的国际间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研究[4];二是以李小平等(2010)为代表,采取产业增值与单位产值碳排放系数相乘法对国际间产业区域转移碳排放的研究[5];三是以杨骞(2012)[6]、张为付(2014)等为代表,采用动态分析法测算省际间碳排放空间布局的研究[7];四是以李磊(2012)为代表,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经济区内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的研究[8]。

 

综观国内外可查阅的相关文献,以交通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研究地区间碳排放问题很是鲜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的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研究更是阙如。因此,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研究样本,以交通运输碳排放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这条经济带上各地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空间转移特征、差异及程度大小,以期测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特征,为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推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及美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目前,在测算碳排放的方法中,较科学易操作的是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基准法。即对样本年度所消耗的各种化石资源折算为标准煤系数,以0.7143∶1的标准将其换算成原煤,进而计算碳排放系数及碳转换系数(见表1、表2)。考虑到交通运输碳排放存在空间动态的非均衡性,为了较准确地测算其碳排放变化的空间动态特征,文章参考张为付等(2014)对CO2排放测算方法,[7]从动态分析角度,选取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各地的6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项目,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指数等模型,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变化率空间差异,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的计算公式为①:

 

(二)数据分析

 

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

 

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增加了2.76倍。其中,陕西(34.74%)、新疆(30.08%)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占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两地区的占比高达六成以上, 均呈现出逐渐增长之态势。甘肃(20.6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占比适中,呈现出在2000~2008年占比趋势逐渐下降,2009~2014年渐转上升的趋势。宁夏(10.5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较低,尽管其占比在趋增,但增长幅度并不显著。青海(3.8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低,2008年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高达31.45%,尔后几年的占比渐而下降(见表2)。(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出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随着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先下降,后略有增长,尔后逐渐减少,表明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渐而呈现。从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结构来看,青海地区最小(年均0.1316万吨/亿元),宁夏地区最大(年均0.3264万吨/亿元),次之分别是甘肃(0.1862万吨/亿元)、新疆(0.1645

 

表3显示:15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2000年的0.9260万吨/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0.8571万吨/亿元,下降了7.44%,年均下降率为0.045%。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最大,上涨了67.61%,呈现出年均0.4034%的增速之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上升了4.95%,年均增长率为0.1542%。甘肃、宁夏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均有所下降,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1637%、0.2993%。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逐渐凸显,而新疆、陕西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在下降,其中,陕西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最为显著。

 

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

 

表4的相关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除了青海地区小于1以外,其它四个地区该项系数值均大于1,按系数大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表示15年来,青海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渐而向外地转移,陕西、新疆、甘肃及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相对转移。

 

分时间段来看,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即,2000~200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仅有青海小于1,表明西部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同时,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在增加。2010~2014年,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均有小幅下降,其中,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系数值变化最为显著,从系数值大于1转向小于1。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值仍大于1。表明最近这5年来,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逐渐减速,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呈现出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其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日渐凸显。(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 。表5的计算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大于1的仅有宁夏、青海,陕西、甘肃、新疆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均小于1。即15年来,西北五省(区)的宁夏、青海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对向外地转移,其余地区均向本地转移,按照向本地转移的速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陕西、新疆、甘肃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

 

分时间段来看,2000~2009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相对较低。其中,该项系数值大于1的有陕西、青海;系数值小于1的有甘肃、宁夏、新疆。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陕西、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而甘肃、宁夏及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则向本地内部转移,即甘肃、宁夏、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2010~2014年,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小于1,甘肃、宁夏、青海的该项系数值大于1。即最近5年来,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本地内部转移,陕西向本地内部转移的速度显著快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外地转移,转移速度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宁夏、甘肃、青海。这表示陕西、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低,而甘肃、宁夏、青海则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高。

 

分地区来看,陕西在为期10年的西部大开发阶段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最大(大于1),尔后转为最小(小于1),说明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外地转移转为向本地转移,陕西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在快速下降。甘肃则与陕西相反,从西部大开发期间的最小值(小于1)渐而上升为大于1,说明该地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本地转移变为向外地转移,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上升。宁夏与甘肃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相似,近5年呈现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并且其值最大,转速最快,说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上升速度最快。青海、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均有所递减,其中,青海该项系数值在不同的两段时间均大于1,尽管有所减小但变化并不显著,表明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有所下降。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本地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的速度仅次于陕西。

 

(三)实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见表6):青海的两项指标值显示均外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出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最慢、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指标单项外向,表明宁夏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陕西、新疆、甘肃三个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均内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增长高于经济带均值的地区,表明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高碳排放。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相关数据的实证测算,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趋增,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以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变化,其年均下降率为0.045%;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内向,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外向,属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2.陕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均值与强度变化率均为最大,交通运输碳排放增速明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与强度均显著趋增,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快速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不断递减,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西部五省(区)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低的地区。

 

3.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趋增,其均值位居第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增长率均显著高于西北五省地区的平均值;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较为显著;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加速转移,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次于陕西而渐减;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二低地区。

 

4.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自2009年以后渐转上升,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值较高,属于西北地区仅次于陕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较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双内向,呈现出本地承载了外地向本地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逐渐下降,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三低地区。

 

5.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小幅趋增,其强度变化率有所下降,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向本地内部加快转移,该地区承载了外地向其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2010年以来,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及强度均转向外地转移,交通运输转向低碳发展态势逐渐凸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6.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系数值均最小并呈下降的态势,单位经济增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最少。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相对向外地转移,2000年以来,其规模向外地转移速度趋增,其强度向外地转移速度稍减,呈现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最高而有所降低的特征。

 

(二)政策建议

篇5

由最初的雏形“横门”,演变到 “坊门”、“ 棂星门”、“冲天式牌坊”,再到单体的、无门无墙、独立成型的牌坊出现,最后形成具有屋脊和各种装置雕刻的多柱多间多楼式牌楼,可以说,牌坊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牌坊与牌楼的概念定义略有不同,有无楼顶是区分两者的主要标志。泰山地区多数为有坊顶的牌楼,以明清时期建造的数量居多,尤以清“康雍乾”三朝的成就最高。从现存的泰山牌坊、牌楼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融汇了诸多朝代的建筑技艺,与泰山风景名胜和古建群落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呈现出泰山地区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

一、 泰山牌坊、牌楼建筑构造与形制

泰山石是泰山地区古建筑施工材料中最常见的一种。不仅是因为石料便于就地取材,且牢靠持久,也因其坚硬粗犷的气息和自然舒展的肌理,能够使建筑与泰山景象浑然一体。大部分的泰山牌坊、牌楼建筑整体全部用泰山石打造,石材的美感与自然美景相互辉映,看上去既有人工雕琢之美,也有宛若天成之意。

(一)单间石牌坊

单间石坊是泰山牌坊建筑类别中最为简洁明快、古朴庄重的一种。因为石条建造材料的长度较为有限,牌坊“间”的宽度受到很大的限止,单间牌坊即使再宽也宽不到哪去,所以泰山单间石牌坊体量一般较小。此类形式的泰山牌坊中最典型的是“中天门”、“五大夫松坊(1984年重建)”、“昇仙坊” 、“廻马岭坊”、“望吴圣迹坊“等(图1)。“中天门”高约5.4米,宽约3.2米,高宽比约1.68,比例协调、适中(图2)。两侧方形立柱跨路而立,配以稳固的底座基石,方石柱两侧设两尊通体雕饰有卷纹的门鼓石,鼓石的造型简洁质朴,线条连贯,富有韵律和变化。门间高约2.8米,上下额枋之间夹一字板,题“中天门”三个大字。额枋上五个方形石斗,承托五脊简瓦顶,正脊脊面高立,两端对称出头,垂脊平整,并有简易形式的挑檐造型。其整体形态古朴、简约,轩昂有力,浑厚稳重,可谓泰山传统牌楼建筑色鲜明、形态独到的一种。此类坊较注重实用价值或纪念含义,具有明确的功能和文脉精神,外观简易大方、比例匀整、结构严谨,虽体量不大,但丝毫不欠缺凝合力和厚重感。

(二)四柱三间石牌楼

泰山牌坊、牌楼建筑的形制是依据其结构的变化,以及构造形式的繁简程度而确立的,在大的结构框架之下,变化出各种不同形制的建筑。除了单间石坊之外,泰山地区比较多见的便是四柱三间石牌楼。此类形制的牌坊大都建造于明清时期,规格与等级都要高于单间石坊,且结构复杂,装饰繁琐,具有华美的外表,如“岱庙坊”、“岱宗坊”、“孔子登临处坊”等。 “岱庙坊”建造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庙正阳门(图3)。坊为石质四柱三门的牌楼式建筑,高约12米,宽约9.8米,进深3米。中间正门宽大,两侧次间窄小。次间所用的四根雕饰立柱分别矗立于两块巨型雕刻石基座上,石座之间产生的宽度当作正立门入口,次间不作通行而用,更多的是展现牌楼的宏伟气势和均衡感。石座之上,每根立柱的前后分别设立夹柱抱鼓石,其上方各圆雕一蹲居的立体石狮,鼓石表面高浮雕有麒麟、鹿、凤等纹样,与姿态逼真的石狮组成一个丰富、生动的整体。正间两柱上施对联,柱上方设过梁,过梁下为两根额枋和两根平板枋,下额枋表面高浮雕有云龙图案,上额坊浅浮雕花卉、枝蔓等纹饰,意蕴着吉祥与高贵,平板枋表面只字未题,也无雕刻的装饰图案,次间两额枋间各夹有一根透雕菱形图饰的花板。正间过梁上有6个石方斗,两次间各3个,承载上方的双昂五彩式斗拱,方斗间的拱眼透雕有宝瓶形状的孔洞。屋顶为九脊歇山顶,正间宽高,两次间窄低。由上至下,正脊高耸,竖立面透雕龙纹,两端对称雕有螭吻,中间立体雕长形葫芦宝瓶,垂脊与戗脊上雕有走兽,坊顶屋面有瓦楞、勾头、滴水等。整座建筑充满了庄重高雅的艺术气息,其雕工精美,形态生动,在中国牌坊、牌楼建筑中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岱宗坊”虽然也是四柱三间石牌楼,但风格却与“岱庙坊”迥然不同(图4)。“岱宗坊”有8根巨型的石戗柱斜顶于立柱,石基座变为四个,分别置于石立柱下部,立柱两侧沿用了夹柱抱鼓石的做法,具象的巨型立体雕刻变为抽象意味的斜式卷云纹造型。当心间的立柱之上有额枋、过梁,中间夹有大字板,上面篆书有贴金大字“岱宗坊”。额枋下均设计了卷云纹雀替,过梁上有6个石座斗,次间分别3个,梁斗上承托九脊歇山式的挑檐坊顶,斗拱的设计被去除了,正脊、垂脊与戗脊的做法、雕饰与“岱庙坊”大体一致,坊顶浮雕出瓦垅、垂兽、滴水等建筑构件,尤其在东西对峙着两座高浮雕龙纹碑头的石碑,碑身分别刻《重修泰山谕碑》和《重修泰山记碑》,碑文尚可读,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脉价值。相比而言,“岱宗坊”减少了繁缛的雕刻装饰图案和结造线条,但更增添了高大稳健的体积感和雄伟大气的气息,这也恰巧反映出泰山牌坊的一个特点,即在整体结构和基本形制统一的前提下,随着细节设计与装饰程度的不同,塑造出牌坊各自的艺术特色,确立出各自的艺术风格。

(三)冲天式石牌楼

牌坊的形制特征,还可以分为柱子出头与不出头两种形式,前者又称为冲天式牌楼。冲天牌楼在我国古代的木牌坊、石牌坊建筑中都比较常见,在泰山地区也是重要的形制类型之一。冲天牌楼最早的形式是坊门与华表的结合体,宋代后称为“棂星门”,之后这种组合方式被作为牌坊的一个血缘分支保存延续下来。因华表柱远远高出牌坊的额枋和楼顶,呈冲天状,故称为冲天式牌楼。

泰山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冲天牌坊要数“遥参坊”和“天街坊”(南天门)。“遥参坊”位于岱庙的序幕—遥参亭建筑群前,为四柱三间无楼顶的冲天式石牌坊(图5)。四根坊柱柱身为方形,树立于巨石基础之上,每柱的前后均施以夹柱抱鼓石,通体雕饰拐子龙图案。柱头形制为仿华表形制,柱头顶部雕有承露盘,承露盘上还蹲有石兽,4根坊柱柱身在与坊顶额枋相交的上方,有贯柱伸出、雕刻精美的大片云板,坊正间和次间分别设两根额枋和一根额板,正间两额枋中的字板上刻行书“遥参亭”,额枋下沿设有浅浮雕云纹的雀替,坊顶额枋有雕刻精美的立体式火焰宝珠,整座牌坊古朴、庄重而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天街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的屋宇式冲天牌楼,四根立柱以屋檐为分割线,下部分为方形石柱身,上部分为冲天华表式圆形石雕柱头(图6)。两部分虽同属于一根整线,但具有明显的形式差别和分隔迹象,四根柱头均为华表柱身式精致的龙云浮雕,雕刻十分精美,与规整呆板的方柱形成鲜明的对比。楼顶为九脊歇山顶,三个楼的正脊两端均有浅浮雕螭吻造型,当心间正脊中间立体雕火焰宝珠。与“遥参坊”相比,“天街坊”既有高高冲天的华表柱,又有华美的楼顶,牌坊、牌楼、冲天牌楼三者的形制特征兼而有之,且外观华丽高贵,造型优美,气势威严,纹饰瑰丽,雕刻精美,是泰山牌坊建筑中形制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

二、泰山牌坊、牌楼建筑艺术特征

纵观泰山牌坊,我们可以从这些复杂、多样,充满传统文脉精神,但又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中,感受到建筑的浓郁艺术气息和地域文化色彩。

(一)选址讲究、取材精良

泰山牌坊建造选址并不是随意而定的,都是依据相应的根源,经过严谨的考究。登山途中各个牌坊的位置,选择的路径顺序,或是依附相应的景点、场所,或遵循明确的目的和原则,人们在辗转游离中参照牌坊就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记录下浏览的信息,而且一些牌坊从属于古建筑群落,充当古建的标志和门面,具有显著的位置优越性和重要性。此外,泰山牌坊基本选择就地取材,将泰山石材进行打磨加工,营造出来的建筑景观与泰山景象融会贯通、浑然一体。这两点足以说明牌坊与泰山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是泰山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庄重高雅、气势雄伟

泰山牌坊建筑更注重于“势”。“形”是泰山牌坊建筑表现的外观特性,透过“形”所传递的态势、动势、气势则是建筑的“势”。泰山牌坊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中,不能算是最为华丽高贵的,与精美绚丽的北京牌坊、牌楼相比,其在“形”的因素上要简易很多。但就是如此简易的“形”,却拥有凝重威严、器宇轩昂的气势,不需要极致繁复的形式,却用简单的形态元素和组合方式,创造出庄重高雅、气势雄伟的建筑艺术。

(三)精雕细刻、装饰精美

泰山牌坊建筑有着华丽细致、精彩绝伦的石雕装饰艺术,雕刻内容极为丰富,雕刻手法十分广泛,且追求细节的塑造和雕刻技术的精湛细腻。泰山牌坊建筑须要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具备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才能与泰山久远的历史溯源和显赫的政治、文化地位相契合,而精致的石雕艺术则恰恰是体现这一内涵的最佳艺术语言。无论是雕刻装饰的文字、图案,或是雕刻的繁缛程度、精彩程度,都从另一种角度证明着泰山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篇6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徽派建筑、风格、空间、技术

1. 传统徽州建筑特征分析

谈到徽派建筑、皖南民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马头墙、粉墙黛瓦、天井这些词语,这里,我们将徽州传统建筑的特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分析,即风格、空间、技术。

1.1风格特征

最能体现徽州民居特点的表象特征便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这包括人们最为熟悉的对徽州建筑的形象认知:粉墙黛瓦、马头墙、门头等等。

1.1.1屋顶

徽州村落的屋顶形式是坡屋面,参差错落。房屋的屋顶和山墙的上缘均铺以青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徽州民居中的“黛瓦”。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厅堂脊头有做成龙,鸡等花饰。普通山墙为硬山式不出屋顶,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的不同。

1.1.2墙面

与之前所阐述的屋顶一起,徽州“粉墙黛瓦”的说法早已为人熟知。古徽州的能工巧匠们刻画出墨色的屋顶与白色的墙面的对强烈比,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白墙面,却有着极为理性与低调的美感。

1.1.3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在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千姿百态,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

1.1.4门头

徽州古民居的门,有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券门等。徽州民居的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可以类比做现在的雨棚。门头也是建筑中最为讲究的精华部位,是房屋主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1.2空间特征

1.2.1建筑平面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绝大多数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元,单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轴线取中,两厢对称。徽州民居典型平面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辟有厢房,可住人或起到调节起居的作用。

1.2.2天井

天井是皖南建筑必不可少的部分,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天井是堂屋的延长空间,是空间受限的徽州民居里唯一能感受到四季交替变化的空间,正是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

1.2.3庭院

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生态化特色。一年四季,庭院里总是水常流,鱼常游,花儿常开,香气常飘,使人一置身其间就顿感赏心悦目,为浓烈的园林化情调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1.3结构特征

皖南木结构的建筑的建筑特点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穿斗式的木结构形式:

(1)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分离机制——墙倒屋不塌。墙体只起围护作用,木构架为承重体系。这是充分发挥大木构架结构作用和土材围护作用的最佳构筑方式。

(2)抬粱构架与穿斗构架互补机制。这些穿枋斗枋都是穿过柱身形成纵横交错的框架,柱枋间嵌入板壁加强框架刚度,增强抗震抗风性。

2.新徽派建筑创作手法分析

这里,我将新徽派建筑的乡土地域性传承也概括为三种主要的方式:风格特征传承、空间特征传承与技术特征传承。

2.1风格特征元素传承

2.1.1屋顶

传统的屋面形式可以再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具有生命力。这里笔者将新徽派建筑的屋面造型手法归纳为三大类.

1)抽象简化。将坡屋顶化为面和边界线进行处理,同时经常将部分结构框架外露以获得边界,抽象表达了传统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

2)传统符号的提取拼贴。在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大量应用了坡屋顶的符号,再重点配合中国传统庭院等元素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一个现代感很强,但是又充满民族韵味的居住建筑精品。

3)隐喻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继承传统屋面的造型特点与实际的视觉感受,通过其他构件或是特殊的空间来营造具有传统屋面意向的建筑形式。

2.2.2墙面

徽州建筑墙面精髓在于低调典雅,不喧宾夺主,烘托出居住群落的山水意境。

2.2.3马头墙

现代建筑通过对马头墙的形式进行抽象提炼,并在实际应用中应做极大的简化,马头墙更作为一种代表徽州文化的符号出现,起着一种象征的效果。

2.3空间特征传承

2.3.1天井

有着“四水归堂”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为有特色也是最主要的代表元素之一。在这里,我将天井这一空间原色的运用手法与作用大致分为三类来阐述。

(l)注意高度比尺度的把握。“井”与“院”的区别在高度比,相对于院落空间,天井更为高耸和封闭,这样才能表现“井”的光影效果及空间特性。

(2)对“井”的合理位置规划。天井设计在的一侧,这样当两个建筑体块对称拼接时,天井空间增大一倍,有利于节约用地。在建筑进深较大时,把天井设在两边,可解决了一侧的窗问题,从而避免暗房的出现。

(3)注重设计通风。传统徽派民居多采用大进深、小天井以组织穿堂风。现代建筑中可借鉴这一点。当建筑进深较大时,则设有两个以上的向内开敞的天井,其后天井做成楼井式,上部开通风气窗或者天窗。这样有利于通风,在保温节能上也是有很大贡献。

2.3.2庭院

庭院空间能够提高建筑整体的环境素质,使其从室内到室外的空间层次丰富多彩。在设计时,可将庭院置于建筑一侧,庭院设计应小巧灵活布局紧凑,把自然景观浓缩在建筑内部,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2.4技术特征传承

徽派的斗拱,月梁,柱,凛,雀替等等木结构构件,已经渐渐的失去本来的的承重意义。所以在新徽派建筑中运用,更多的是做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性符号来表现。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方面,传统的砖、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徽派建筑的设计中,应当去抽象概括传统砖瓦等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传统建筑材料只作为辅助点缀材料,用的恰当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地域建筑创作手法总结

基于上述对于徽派建筑的传统传承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将其范围推广到地域性建筑与乡土建筑的创作中,笔者将乡土地域建筑创作手法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对于地域性建筑风格特征的提炼升华。传承乡土地域建筑的表象特征,使得传统元素适应与当代建筑,这就需要建筑师运用类型学的手法对地域传统元素进行提炼、精简、重构,从而传承并升华地域建筑的各种元素,维持地域性的建筑风貌特征。

其次是对于地域性建筑空间特点的把握。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建筑给人带来的内在精神感受也在于空间。所以对于地域建筑的传承,重点在于对于其空间本质特性的继承。

最后是对于地域性建筑技术的继承。传统的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是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地域适应性创造手段。虽然往往传统的地域建造手法不适应当代建筑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改造,使其满足当代建筑适用、美观、安全的标准,同时有具有地域传统的建造特征。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等.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 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金乃林.传承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 梁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86-87.

[5] 高璐璐.论在现代小区规划中的徽派建筑的实践[J].安徽建筑,2009,(1):32-37.

[6] 聂玮.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 安徽建筑,2011,(1):28-30.

[7] 单德启.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问题研讨.2008,(3):30-33.

[8] 曹磊. 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生态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福建建筑,2011,(6):9-11.

篇7

关键词:机动车;排气检测;仪器设备;维护;自检

中图分类号:U467 文献标识码:A

在2005年7月1日,我国实施了《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05)与《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05),这两大检测方法对机动车使用排放量监督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点燃式的汽车应当采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压燃式的汽车应当采用加载减速工况法。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机动车都是比较多的,环境污染程度也是比较严重的,基于这种现状,必须采用工况法对机动车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建立工况法检测站,进行机动车检测试验,定期对机动车排气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测 。

一、点燃式汽车排气检测仪器设备维护与自检

完整的工况法设备和仪器检测系统主要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在点燃式汽车排气检测当中,主要对其底盘、流量计以及分析仪进行检查并给予合理的维护,进行定期自检。依据工况法检测的相关标准以及机动车排气检修的日常要求,最好确定出20个左右的自检和维护项目,对机动车排气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能。要利用网络计算机软件对检测过程进行控制,采用人工操作的检测方法对自检项目进行检查。

点燃式汽车排气检测的主要项目除了以上三大设备之外,还应当对计算机监管软件进行检查,对相关取样系统进行检查,具体可以有14个检修项目,其中流量计有2个,分析仪有8个,底盘测功机有2个,气象站和取样系统分别有1个。检查频次为每天检测之前项目有加载滑行测试和流量计养检查,误差分别控制在7%和21%之内;检查频次为每月第一天的项目是寄生功率滑行测试,误差应当控制在55km/h之内;检测频次为每月第周第一天的项目有计流量检测、分析仪低标准检测、和当量系数检测;检测频次为每车检测前的项目有HC残留量检测和五气分析仪低流量检测,必须经过要求检查确定误差;检测频次为每天两次的项目是气象站参数校准,温度应当控制在3℃,湿度误差控制在10%。

下面分别对这五大项目进行具体介绍,首先是底盘测功机的工况法自检,要进行加载测试和功率测试。在进行功率测试的时候,要把测功机的速递控制在55km/h,从而带动滚筒进行连续转动,要抵挡住外来的一切阻碍,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机动车频率检查。如果功率达不到标准的话,要进行传感器校准,保证量程误差在1%之内,才能保证测功机的顺利运行,最终完成机动车的加载滑行。然后是分析仪的工况法自检,把标准气体通入到分析仪当中,等到检测计数趋向平稳,可以对数据进行记录,检查检测值和相关标准值是否存在误差,进行记录,每月至少检测一次,如果检测不合格的话,就要用标准气体对机动车进行标定,通入标准气体,完成标准气体检查。另外要检查分析仪的进气和排气通道的通畅性能,利用计算机检测软件进行低流量检查,如果检测结果不合格,要对滤芯进行更换。最后对气象站进行工况法检测的时候,要对气象参数进行控制,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系统对检测环境的监督力度。

二、压燃式汽车排气检测仪器涉笔维护与自检

对压燃式汽车进行工况法检测的时候,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底盘测功机、取样系统、气象站和烟度计等设备检测,一共包括6个检修项目,其中烟度计2个,气象站1个,取样系统1个,底盘测功机2个。检测频次和误差要求大致和点燃式汽车工况法项目内容一致,除此之外多了烟度计线性检测项目和取样管道泄漏检测项目,前者的K值应当控制0.1m-1以内。

下面对检测项目进行具体介绍,首先检查底盘测功机的质量,主要对其功率滑行和加载滑行进行检测。把测功机控制在一定的速度,带动滚筒转动之后,要进行电机断电,按照点燃式汽车排气检测滑行速度区间进行实际滑行和标准滑行时间误差检测,要保证误差小于或者等于7%,每天至少进行1次车辆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频率检查,压燃式汽车排气检测法和点燃式汽车排气检修法相比,其功率滑行速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然后对烟度计进行检测,要进行零点校准,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滤光片进行检查,控制滤光片N值的误差率,每天至少进行一次频率检查,在进行线性检测的时候,要把滤光片放正,等到线性校准工作完成后再对界面进行检查,此时的滤光片N值必须为零,要消除热风机的相关影响,要对滤光通道进行K值检查,保证测试软件检测环境的清洁性,如果检查达不到标准,要用相关清洁设备对通道进行清洁,要用干燥布对检测室进行清洁,另外还可以对空气进行压缩。其次,要进行取样管检查,防止探头泄露。最后要对电子环境进行检查,要在真实的检测车间当中进行气象检测,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结语

研究机动车排气检修仪器设备维护和自检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增强机动车设备质量,必须进行智能化的设备自检和维护,保证机动车关键部件的时效性以及机动车自检操作的规范性,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清凤,余文永,黄小伟,等.机动车排气检测仪器设备维护与自检[J].分析仪器,2014(03):95-99.

[2]王科.机动车排气检测质量保证与管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37.

[3]史韵,朱云,周勤,等.省级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管系统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1).

篇8

关键词:给排水;施工工艺;不足

【分类号】:TU992

1 给排水施工工艺论述

从传统意义来讲,给排水是指一些建筑的排水性能;例如,现代城市建筑的内部排水通道,以及现代城市交通的地下排水通道,这些通道整体的排水性能就构成了给排水的基本概念;给排水系统包括室内外两个环节,室内与室外的给排水系统因为其自身环境的差异,给排水施工工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室外给排水施工来说,室内给排水施工就比较简单,相对室外给排水就比较复杂。

给排水系统包括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不管在给水系统还是排水系统中,整个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管道的铺设和相关处理的问题,按照正规的管道铺设施工工艺,有基本的流程,即“准备管沟确认管道清理设置支墩管道及附件就位管道连接施压、冲洗、消毒管道定位管道防腐保温”;其中,室外管道的安装,应该从下游依次往上进行安装,而室内的管道安装则应该由下至上依次安装,管道的铺设过程中,需要对管沟进行标高和管道的基础检测,确认标高符合标准,管道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才能够开始进行管道的铺设;而下管的过程中,根据水流程度采取不同的下管方式,水流急,则可以采用人工单节下管,水流缓慢或者没有水流,则可以采用机械进行集中式多节下管;管道对口的过程中,则要将管道对准水流的方向,并在对口处保留3 mm左右的距离,逐步对口;待管道铺设完毕,进行敷设的时候,则要注意将覆土保持在至少500mm的厚度。

2 施工技术要点

2.1 给排水管道安装要点

2.1.1 近年来,给水管材多采用PP-R管,排水管多采用UPVC管。以上两种管材与传统金属管道相比具有自重轻、耐腐蚀、耐压强度高、卫生安全、水流阻力小、使用寿命长、安装方便等特点。

2.1.2 PP-R管材有热熔和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其中热熔连接最为安全可靠。连接前应清除管道及附件上的灰尘及异物。连接时应无旋转的把管道插入加热套管内,达到预定深度;同时无旋转的把管件推到加热头上加热,达到加热时间后,立即把管子和管件从加热套管与加热头上同时取下,迅速无旋转的均匀用力插入到所要求的深度,使接头处形成均匀凸缘。在规定的加热时间内,刚熔接好的接头还可进行校正,但严禁进行旋转。管材和管件加热时应防止加热过度,使厚度变薄。连接完毕时必须紧握管子与管件并保持足够的冷却时间,使管与管件连接牢固。

2.1.3 UPVC管材用排水胶粘接。粘接剂使用前需摇匀。管道和承插口部位必须清理干净,承插间隙越小越好。用砂纸或锯条把承插口打毛,承口内较薄的均匀刷一遍胶,插口部位外刷两次胶,待胶干40~60秒后插入到位,同时应注意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胶干时间。粘接时严禁沾水。

2.2 给水管道试压

在管道安装完毕后再全面检查核对已安装的管、阀门等,全部符合设计和技术规范规定后,把不宜和管道一起试压的配件拆除,换上临时短管,所有开口处封闭,并从最低处灌水,高处放气。系统试压时须考虑应急措施,发现异常立即中止,并应有及时泄水或排水的方案和设备。试压合格后应对管道进行吹洗工作。

3 质量控制

3.1 给排水材料质量的事前控制。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检、试验,严禁不合格的产品进场;对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使工人熟悉关键部位操作方法、提高操作水平。

3.2 质量的事中控制。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阶段。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设置以下质量控制点、停止点且应分清主次,重点控制。预留洞及预埋件位置、尺寸;钢套管在钢筋上的固定,宜用加筋点焊固定,并按设计构造处理;钢套管超出楼层建筑地面高度;管道和设备的防雷接地焊接质量;防水套管,检查刚柔性套管埋设是否准确,翼环尺寸、套管材质、壁厚直径,埋设的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埋地管道防锈防腐处理;室外排水管道的标高,接头处理;设备基础位置、尺寸与管道之间的尺寸配合;管道的伸缩节、支吊架安装及间距。

3.3 严格执行隐蔽检查制度。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隐蔽验收制度。高层施工中给排水管道及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要求通过监理工程师隐蔽验收。

4 给排水施工中解决问题的措施

4.1 针对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给排水施工企业必须要能够敢于自我正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开始着手解决;从具体工作来说,企业必须要完善对施工的管理制度,这就减少了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管理和检测的难度,提高了检测的效率,避免管理人员偷懒的行为,那么,应该如何着手完善相关制度呢?可以将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标准化施工工艺进行明文规定,并将施工的流程进行明文的标注,就像第一部分所提到的管道铺设流程一样来进行规定,让给排水施工人员按照此标准来进行施工,而检测人员则也按照此管理制度中的标准来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和上报,而企业则将这些检验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形成对施工员工的日常考核,并针对考核结果设定对应的奖惩标准,从而规范施工流程;而针对施工团队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则要注重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的完善,让施工人员参与到对上司的日常工作监督当中,并设定匿名举报途径,并根据监督的结果对管理人员进行奖惩,从而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

4.2 针对操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则要注重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和检测,并完善奖惩制度。施工人员施工环节中如果出现操作方面的问题,大部分还是和技术本身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的,因此,给排水施工企业必须要注重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设定专业的施工培训部门,让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进行技术的专业性讲授,当然,企业也可以采用与第三方合作或者同行合作的方式,对自己的技术员工实施培训,到施工现场,让施工人员进行实践操作,培训人员从旁进行观察、指导和总结,通过观察、指导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从而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流程,而通过不断的总结,能够将在操作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以此为基础,培训人员在以后的培训工作中,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而促使施工人员的工艺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5 结束语

给排水施工工艺复杂,由于给排水系统的特殊性,有些问题必须要尽量避免或尽可能地减少。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从管理环节、技术环节中进行严密整改,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工艺的技术,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教学案例:

1.出示主题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块手帕中夹着一个夹子。

师:像这种两个夹子中间隔着手帕,两块手帕中间隔着夹子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呈间隔排列的吗?(学生举例)

2.出示“手帕夹子图”

师:夹子、手帕各有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2:夹子10个,手帕9条。

生3:夹子比手帕多1。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4:数的。(多数学生赞同)

师:不用数,你能把那个多出来的夹子找出来吗?

生5:可能是第1个,也可能是最后1个。

师:为什么不是中间的夹子呢?

生6:是一样多。

师:哪部分是一样多?谁与谁一样多?

生7:第1个夹子后面跟着第1块手帕,第2个夹子后面跟着第2块手帕……最后一个夹子后面没有手帕,它就是多出来的。

师:很好。(指中间部分)原来这部分的夹子和手帕是——

生(齐):一一相对的,也就是一一对应。

3.出示“兔子蘑菇图”“木桩篱笆图”

师:用刚才一一对应的方法分析它们的个数关系。(学生汇报,略)

4.建立模型

师:用“|”和“”把刚才的规律表示出来。

学生反馈:① |||||

② ||||

师:在①中,多一个“|”;在②中,多出来的是“”。原来多出一个的物体都在这种排列的什么位置?

5.出示

师:这里是多1个。 

师(动画隐去小正方形,只剩下三角形):这种排列还是间隔排列吗?物体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

教后感悟:

1.善于把握教材,分析内容背后的思想

本课教学内容是“间隔排列”问题,这种排列是有规律的。以往教学常常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规律(以植树场景为例):棵树-1=段数,段数+1=棵树。看似提纲挈领的总结,但很多学生却实在“翻译”不过来,无法理解。这些公式没有被学生内化,而是通过常规的操作训练熟记规律,不能用数学观点去看待法则和现象,难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其实,这种间隔排列规律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不管“多1”“少1”,还是“相等”,都是在两种物体“一一对应”之后出现的情况。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

 

2.占领思维高地,迁移已有的背景经验

“一一对应”思想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比多、比少”的学习中就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成为学生的已有经验。面对教师的提问“夹子、手帕各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还是习惯地通过数一数找出答案,并没有真正感悟“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个”的关系。教师通过“不用数,你能把那个多出来的夹子找出来吗”的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有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审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对应”从隐蔽状态中敞亮,直至学生脱口而出“一一相对”。

 

3.提取思想本质,建立稳定的数学模型

用符号来表示模型,将特殊与一般融于一体,提供了把情境和规律两者分离与整合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具体和概括、特殊与一般之间往返探究。在比较和变式中,进一步展示该模型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做到抛开形象的符号,真正走向抽象,理解和掌握“一一对应”的思想。

 

篇10

专业性医学期刊与综合性医学期刊的侧重点专业性医学期刊注重论文学术研究价值,侧重该领域最新成果的发表,注重编委会专家的组稿价值,因而自由来稿较少,多向学科领域带头人约稿,刊登论文量较少,单篇论文学术质量较高,以数据库的评价指标来看,专业性医学期刊更注重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国家级基金比、省级基金论文比等)等,从国内重要数据库来看,亦是更加重视期刊刊登论文的被引指标。例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从CSCD2015—2016年度的新增的评价指标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引影响因子、他引频次、EigenfactorScore、ArticleInfluenceScore、扩散因子、优秀指数、论文利用指数、互引指数,[1]这8个新增指标都是针对论文的被引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而综合性医学期刊如何才能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呢?从本质来看,综合性医学期刊更注重的是学术传播范围,对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编辑部组稿的前体下,接受大量作者的自由来稿,为广大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从国内重要数据库的评价指标来看,web下载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传播情况。从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014版与2011版比较,web下载量权重系数从0.03上升至0.05,RCCSE2015—2016与2013—2014比较,Web即年下载率权重系数从0.0496上升至0.0501,可以看出数据库对期刊网络传播情况也是逐年重视。

二、综合性医学期刊品牌建设措施的选择

(一)微博、微信推送扩大综合性医学期刊影响力

综合性医学期刊需要建立品牌战略,在如今新媒体盛行的情况下,采用多种媒体方式传播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推送最新的实用性强的临床工作研究内容,收集与医学领域相关的信息报道推送给读者,使关注该期刊的读者不仅能阅读到适合日常工作的值得借鉴的临床经验,也能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从而吸引各个领域的医学工作者阅读所刊载的论文。这点对综合性医学期刊或者专业医学刊物都是一样的,如《中华消化杂志》借助丁香园网站医学专业会员汇聚的优势,开设了丁香客微博官方主页,初步建立了一个有活力、高效率的线上交流平台,通过微博平台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到消化领域的发展动态,拉近了读者和作者间的距离,提高了杂志知名度。《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在大渝网举办的“2015重庆十大微信公众号评选”活动中获得微信公众号(媒体类)第一名。经过专家对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阅读量、服务能力的评比,入围决赛,获得了12196票的支持。这得力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平台除了向公众推送该杂志的相关信息报道外,主要还推送了检验信息、医疗信息、检验前言、检验技术、检验考试、专家论点、专家风采、行业动态等最新资讯,从而提升了其全国影响力。

(二)邮件营销增加综合性医学期刊影响力

邮件营销,区别于微信公众号,其最大优势是一对一的沟通。以运用邮件营销成果明显的电商为例子,在一封报刊鞋、包、手机、家电等商品的促销邮件里,如果用户多次点击某一类商品,即可判断他可能最近有购买此商品的意愿,于是电商可以给该用户投递与该商品关联的促销信息。对于综合性医学期刊来说最大的优势是他们所刊登的论文涵盖各个学科内容,在通过邮箱在向作者/读者推送的同时调查不同读者群关注的内容,建立与不同读者群的高度关联,从而达到推送的内容契合读者的需求。对于如何获得用户数据库,吕赛英等报道了一是通过编辑部的投审稿系统获得投稿作者及审稿专家的信息。二是通过编委资源库获取相关编委的信息。三是通过行业学术会议的通讯录获取。四是通过高校院系网站获取专业学科带头人及相关学者的信息。五是与其他编辑部进行资源互换。

(三)学术会议承载综合性医学期刊发展道路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提出“中国的科研目前两头在外”,其中“一头在外”说的就是我国的科研经费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却主要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例如,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他们研究的完整成果是肯定要发表在SCI影响力较高的国外期刊上,子项目或者是其中部分研究内容才会以中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而他们选择的这部分期刊主要是专业性期刊,而对于综合性医学期刊能得到的研究结果就更为稀少了。那么综合性医学期刊如何才能吸引这类优秀作者的论文呢?以《重庆医学》发表在2014年43卷29期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的论文《整合医学纵论》为例,《重庆医学》参与承办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为每位参会人员发送含有樊代明院士撰写的《整合医学纵论》述评的《重庆医学》消化专刊,很好地提高了《重庆医学》在全国消化病学研究领域专家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