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开发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开发趋势

篇1

一、高校旅游功能开发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高校旅游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例如,国外知名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必去的高校旅游胜地,国内的清华和北大也不例外,人们渴望感受高校旅游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

二、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概况

新建的鞍山师范学院项目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汤岗子新城,汤岗子新城目前正在经历从“以采矿业、钟化工业和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城郊型城区”向“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巨变中。而新建鞍山师范学院项目将会为新城带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文化活力。

三、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资源类型梳理

(一)自然旅游资源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位于鞍山市汤岗子新城,温泉旅游资源丰富。汤岗子温泉被誉为"亚洲著名温泉"和“亚洲第一泥”。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途径此地,坐骑马失前蹄,不想竟踏出一池清澈的泉水,没想到神奇的泉水将疲劳一扫而光,结果,东征大胜。从那以后温泉旅游也发展起来。而汤岗子温泉拥有独特的二大地热资源,是全国四大康复理疗中心,鞍山五大旅游景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人文旅游资源

1、特色建筑

特色建筑带有鲜明的特色,代表了鞍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的用地北侧为古城公园,环境宜人;校园园林化,校园采用了园林布局,中间设置绿化带,同时优美的水景设计也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作为标志性建筑,既强调庄重典雅,又展现了现代建筑活泼的一面。所以,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之上,彰显其特色,是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的一大特点。

2、学术资源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的科研力量雄厚,技术先进,拥有很多的知名学者、专家,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参加感兴趣的学术活动,既开阔了视野,又对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帮助。鞍山师范学院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党建工作、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3、基础设施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交通布局合理,而且步行交通与景观相结合,创造了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设置环路组织交通系统,打造环路两侧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效果;在饮食方面,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食堂规划合理,清洁卫生,食物种类丰富,菜肴品种多样,游客可以自由进行选择;娱乐方面,举行诗歌朗诵大赛、重要节日庆祝、辩论赛等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

四、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功能开发对策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游憩、弘扬校园文化和招揽游客三个方面。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休闲与度假发展潜力大,由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休闲与度假旅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是人们休闲度假、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一)保持本色,适度开发

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应当有自己所追求的,适度开发,保留高校原有的精神氛围。幽雅的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应当的游客最想看到和感受到的。根据对鞍山师范学院师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校旅游。适度开发旅游资源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之风,同时也是对高校旅游资源的一种节约。所以适度的将自然与人文较好结合的特色资源无疑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二)增强旅游项目体验性,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途径一,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的内容上讲,应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能够亲自体验到鞍山师范学院新校区旅游的魅力,从而提升游客体验,增加游客的回头率。途径二,设计特色校园旅游纪念品。

(三)转变发展观念,深化旅游资源开发

篇2

1开发利用新能源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常规能源利用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中国能源消费一直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供给不足已影响经济发展。a)常规能源储量急剧下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仅够开采20a、50a、100a。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达59.50%,天然气供需缺口超过30%[1];b)能源结构严重失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50%、石油占17.70%、水能占7.10%、天然气占4.70%、核能占0.80%、其它占1.20%[2]。且在未来几十年“富煤、贫油、少气”的储量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c)环境污染加剧。过度开采煤炭等常规能源,已造成雾霾、地表沉陷、水位下降、气候变化等环境污染。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损失已使每年GDP折损1.2%,世行预测到2020年仅燃煤污染导致的损失将高达3900×108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d)使用低效。中国能源消费平均效率约33.40%,比国际先进水平至少低10个百分点左右。单位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0倍,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2];e)应对能源风险能力弱。中国已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资源净进口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面对常规能源的短缺及开发利用的负环境效应,政府需加速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新能源体系。

1.2开发新能源拥有巨大潜力符合低碳环保发展潮流新能源因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更能满足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新要求。国际能源署(IEA)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需求研究显示,新能源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各国普遍将新能源领域作为开发重点。中国可利用的新能源品种齐全,而且蕴藏量丰富。资料显示,每年可开发太阳能潜力达23×108t标准煤、风能1000GW、海洋能50GW、生物质能3.18×108t标准煤、地热资源31.60×108t标准煤及丰富的核能等资源,每年可利用资源量在87×108t标准煤以上。加快开发新能源,既可缓和能源短缺矛盾,又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仅将每年农业产生的4×108t作物秸秆和薪柴、有机废物转化发电,即可获取相当于8座三峡发电站的产能,实现年增收800×108元~1000×108元。提高地热利用1个百分点,相当节约替代标煤3750×104t,减排CO2约9400×104t[3]。新能源利用已成为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2中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制约瓶颈

2.1中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逐渐走向成熟和规模化,从技术、装备到产业化积累,为规模化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a)技术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等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处在市场导入期;b)产业建设初具规模。核电、太阳能热发电、潮汐发电、氢能储存和燃料电池技术已形成产业并走向国外市场;c)强劲保持规模增长趋势。水电、风电的装机容量,发电量和核电在建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在2013年新能源占比首次突破30%,并在2014年装机突破4×108kW,保持全球利用规模第一的增速。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超过2.9×108kW、风电装机8497×104kW、光伏发电装机超过2000×104kW、生物质发电装机超过940×104kW。

2.2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新能源正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a)管理跟不上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急需利用国家规划、技术引进、政策优惠等方式牵动发展。现有匹配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性要求,但未建立项目审批、价格和战略石油储备相关机制,缺乏《上网电价法》等配套法律,民营企业在享受国家价格补贴、贴息贷款方面限制较多,各地执行政策不平衡,甚至出现设备闲置和“弃风”“弃光”现象,仅2014年上半年因限电产生的“弃风”损失达91×108kW•h,占风力发电量的10.50%,极大挫伤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b)核心技术空心化。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研发少,兆瓦级风电机组、生物质直燃发电的锅炉、太阳能光电多晶硅、铀原料等高技术材料、关键核心设备多靠国外引进,缺乏领军产业高端研发、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阻碍形成中国新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c)设备制造国产化率低。风机的控制机构和风率预测系统、光电转换和逆变设备等先进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d)产业规模偏小,未形成并网联营一体化消费市场,90%以上产品靠获取国家补贴出口;e)技术标准门槛低,对新能源无序开发,导致产能相对过剩,返修率高,行业利润下滑;f)上网电价过高。因新能源建设成本高,并网需增加调峰电源机组等资金,加上并网限额造成“发得出,送不出”损失,过高售价挫伤民众消费积极性;g)布局不够合理。国内资源分布多数远离市场,出现“北煤南运、西油东调、北油南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利用格局,造成国家运力与能源巨大浪费;h)能源利用效率低。与蕴藏潜力相比,水电开发容量只达到技术可开发量的52%左右,发电量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40%左右[4],风能约10%,而地热能利用尚不及十万分之一,急需提升开发利用的效率与规模;i)在参与海外能源开发中,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冲突和战争高发区,容易受政策变化与激进民族主义者反对,开发压力与运输安全风险大。

3中国新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对策

能源供应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战略,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的同时,保持能源安全自给,加快构建安全、绿色、高效能源供应体系。

3.1优化现有能源结构立足国内保障安全确立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以开发洁净技术和替代能源为重点,优化现有能源结构。a)坚持“立足国内”方针,将国内供应作为能源保障的“主渠道”,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稳定石油储采比例,加大新能源和天然气开发,保持能源自给能力在85%左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辅以多元化购进其它国家能源,鼓励企业参与石油储备,健全完善能源储备应急体系;b)制定节能约束性目标,推行清洁高效技术,提高能效。逐年降低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并尽可能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例,将石油用于生产交通燃料,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c)加快新能源开发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推进大型核电、水电站建设与特高压输电,加快发展分布式水电、太阳能、风电和天然气电热冷多联产能源系统。

3.2加快法制配套建设保障民资参与建设从能源法制保障、发展规划、发展转型等方面,立法先行,理顺能源相关主体权益关系,提高能源监管能力和水平,尽快改革完善能源定价机制,加快新能源发电应用,出台减免新能源产业环节税费、税收等产业扶持政策,改革现有电力系统和电价,推行峰谷电价和差别电价,建立上网强制配额和节能减排激励体系,吸引商业银行、民间资金及国际资本进入新能源开发领域,通过放开价格管制,对消费新能源行为给予补贴等体制创新,使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全民共识,引导消费者广泛参与。

3.3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加大核心研发投入实施追赶与跨越并重的技术发展战略,从目前以需求拉动“跟随”式创新转向需求拉动与技术推动并行,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加大对战略性前沿技术和重大应用技术的自我研发,支持和引导组建基于市场机制产业创新联盟。针对智能电网、储能技术、氢能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核聚变能开发等核心技术联合攻坚。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技术路线,提升能源去碳化水平,提高能源关键设备与材料国产化率,逐步建立在全球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中的技术优势。

3.4培育新能源消费市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挥中国政权管理与市场规模优势,健全能源监管体制及环境监管体制,推行紧凑型城市群布局,强化工业、交通、建筑节能和需求侧管理,对公共建筑提出新能源利用比例,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优化城市能源系统,加快城市交通能源电气化战略。重视生活节能,引导就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推广北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管网系统与南方分散式采暖和空调技术,提高低碳新能源使用效率,扩大新能源应用产业链。

3.5统筹产业布局规划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将新能源开发纳入政府总体规划,宏观规划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并按照输出与就地消纳利用并重、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并举原则,以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为抓手,落实节能提效措施,推动节能型生产与消费。加快西南部水电、天然气开发和东中部核电发展,打造区域综合能源基地布局。通过技术提升与产业升级,加大对“三北”及沿海地区的风电、太阳能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内陆和海上的风电开发,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

3.6加大海外资源利用拓展能源国际合作海外能源开发需坚持投资与贸易并举、陆海通道并重,分散风险,加强战略布局,积极拓展石油能源进口通道。在确保中东石油进口的同时,加强与非洲、拉美、中亚及俄罗斯等产油地区和周边油气管线国家的多方互利合作。遵守国际贸易体系交易法则,利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发挥“亚投行”融资机制,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政府协定,争取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优先支持能源技术、装备和工程队伍走出去,扩大中国与其它国家能源产业投资合作,进一步提升运输安全保障,增强国内能源储备。

3.7推动互联网化运营提高能效分布发展运用互联网数据平台ICT技术,将电、水、气等能源数据化,加强对新能源开发前期分析和后期调配,实施全过程联动介入管理,有效规避电量评估等错误,提高发电侧和使用侧实时数据交互,加快新能源分布式发展和离网电源剩余电量联网销售。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创能、储能、送能、用能系统的监测控制、操作运营、能效管理等综合服务,提高使用效能与投资效益。降低波动发电对消费者生活的影响,推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

4结语

篇3

1.1注重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我国的矿产资源相对比较贫瘠,只有高效的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才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采矿新模式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循环发展模式的吸取,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毁灭性的开发。为了保证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矿产开发模式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制定出循环发展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促进采矿工程的技术转型发展随着现代采矿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矿行业可以选择的采矿设备和采矿技术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色彩。但是,我国的采矿技术和采矿设备的先进程度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后续的采矿新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注重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吸取和研究,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充分的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完善对于采矿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的规划好企业的采矿规模和数量,保证我国采矿行业的健康发展。

1.3增加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我国大部分采矿企业存在的资金技术困难,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进行对采矿企业的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注重对于采矿企业的转型支持工作。例如,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鼓励相关的科研单位(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和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建立和采矿单位的合作关系,并对采矿企业提出的新型管理技术方法给予鼓励,让采矿企业充分的感受到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力度,鼓励采矿企业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

1.4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在进行采矿新模式的研究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可以通过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为我国的采矿行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出路。通过开展新能源开发研究工作,不仅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使用,还可以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可能出现的资源浪费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需要相关的科研单位集中力量,进行新能源开发方式的研究,促进采矿效率的提升。截至目前为止,以风能开发、太阳能开发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这也是我国采矿行业和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5注重采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进行采矿生产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采矿过程大部分是在地下进行的,这就需要高度的重视采矿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保证采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采矿新模式中,要将采矿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对于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违规采矿生产的企业,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予以严惩。与此同时,采矿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要为采矿生产过程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对矿井下的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采矿工程的安全生产提供充足的保证。

2结语

篇4

1 江城县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从2002年至今,江城县已累计完成农村节柴改灶5047户,沼气用户7519户,受益人约30000人。目前,三国庄园等一些大型种养殖场中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已开始起步。同时,农村太阳能的推广使用也已形成规模,2009年至今,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建设2914套,农村群众长期以来的洗澡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下一步还计划在农村开展炒茶灶等节能改造工作。随着地区新能源工程不断展?_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多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能源建设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长期的项目,不仅需要前期建设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后期的维修、运转资金作为保障。目前,江城县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资金主要依赖于省级政府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困难。政府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新建项目,对于已建项目运行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切实保证,出现了重视项目建设,轻视项目养护的现象。针对资金不足的现象,省级政府部门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制定人性化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投资和个人投资,扩大资金的投入渠道,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建设完善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大中型项目必须在进行充分的评估之后才能开工建设,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能正常的运转,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技术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民群众是农村能源利用的主体,而农民群众的专业素质不高,对技术认知程度不足,农村能源建设和利用工作常常受到影响。如果农民群众缺乏正确使用和维护沼气发酵池和光伏电池板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如果这些技术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会影响到农民群众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相关部门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沼气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宣传强农惠农政策,交流各县市沼气工作经验,通报各市沼气进展情况。在沼气工程和光伏太阳能工程建设重点镇村、企业,组织举办沼气使用与管理培训班,传授日常应用、维修及安全使用知识。同时,加快沼气合作社和太阳能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沼气站、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市环能站三级沼气建设管理服务网络。

1.3 农村能源利用模式比较单一

尽管最近几年、江城县积极发展新能源工程,沼气和太阳能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主要以秸秆气化、液化和秸秆生产沼气为主,能源利用模式比较单一,依然存在大量秸秆丢弃和燃烧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将农村沼气建设与优质米产业、烤烟和无公害蔬菜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沼气,使用优质的沼液、沼渣肥料,提高稻米、蔬菜品质,有力地促进优质米产业优化升级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同时,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积极发展“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药”能源利用模式,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 农村能源利用发展趋势分析

2.1 电力消费速度增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电力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家庭中的家用电器,特别小型家电的数量显著提升,居民生活做饭都使用电能,这就大大增加了农村供电网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结合地区能源优势,强化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发电,加强技术研究,实现并网供电,缓解供电系统的压力。

2.2 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江城县光照资源充沛,可以借助光伏太阳能工程,在农民群众中积极推光伏电池板,利用光伏电池板发电。同时为了解决农民群众洗澡问题,可以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一组太阳能热水器成本在2500元左右,使用周期为10年,能够满足一户群众10个月以上的热水需要。最近几年,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篇5

【关键词】 节能环保 绿色交通 发展策略

引言

汽车自从在19世纪末被发明以来,已成为自由的象征,其所有者无论何时都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无需担心公共汽车或火车时刻表的限制。汽车改变了人们居住和工作的方式,自从20世纪初匈牙利人李恩时将两辆汽车带入中国后,汽车就逐步成为人们的常用交通工具。到今天,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已发展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我们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它了。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愈来愈严重。

1. 当前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之一。目前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世界都需要石油资源,但是它的分布从总体上看却极端不平衡,整个的供求体系也出现严重失衡。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了10.51%,即925万桶/日,累计进口石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4%,增长量位居世界首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3.8% 。

1.2我国汽车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对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虽然在2011年车市出现了小幅回调,增幅放缓,但未来十年中国车市上长的空间仍然巨大。截至2011年8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机动车的主要构成部分汽车的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尽管目前环保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全球看来,包括中国在内,汽车的保有量至少在最近几年内是不会下降的,而且仍将保持着增加的趋势。

1.3交通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汽车拥有量的急速增加,汽车尾气带来的问题又成了一个新的全球性话题。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当前,全球所有碳排放的25%来自客车和轻型货车,未来更多的将来自客车和卡车。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交通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并在逐年增加。

2. 发展绿色交通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交通发展面临的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寻求一种绿色交通发展策略变得非常重要。

2.1开发清洁、可持续替代的新能源

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油价,日益短缺的石油资源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交通压力过大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清洁的、可持续的替代新能源。在鼓励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首先,我国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税收组合政策进行政策支持。在财政政策上,应该考虑设立有关新能源开发的专门基金,用于支持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活动,对开发商、制造商提供优惠的贷款,对新能源经营者提供必要的补贴。可以借鉴美国政府出资1亿美元建立“国家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的经验,由政府出资,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全国性的新能源研发机构,为新能源开发提供支持。从企业角度而言,处于不同环节的新能源企业应联合开发新能源、新产品,开拓新能源市场,建立新能源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

2.2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针对目前石油资源短缺和日益严重的交通污染问题,各国政府都开始大力倡导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其主旨在于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和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绿色交通的推广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一、交通引导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具有密切的关系,要减少城市交通出行总量并能充分发挥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的作用,其有效的措施是从交通观点来进行城市规划与布局。二、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造可持续的机动化模式,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率,是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建设绿色交通的核心。例如,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智能中心,启动GPS监控和无线调度工程,普及电子月票,设置电子站牌等。三、大力开发绿色交通工具。要从根本上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利用现代化技术改善汽车工业,制造出在尾气排放、噪声、振动和其他性能方面完全符合环境标准的新型汽车。如:清洁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等。四、充分利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具有清洁、方便、无污染的特点,是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交通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城市交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事道路设计和交通规划的工作者,应该充分考虑自行车特性,发挥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中安全、方便的优势,发挥自行车的换乘功能。

目前中国正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发展绿色交通,节能减排。首先,健全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运输工具不准投入营运,鼓励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生产、运营和消费等环境的碳排放强度。其次,尽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使各种单一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形成互补,形成新的优势,这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第三,以人为本,倡导绿色出行,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通过正在实行的试点达到公共绿色交通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第四,把信息化作为绿色交通的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前沿技术,推进绿色交通的发展,从而推进交通效率的提高,达到节能减排。发达国家的公共绿色交通比例高,推动交通发展的技术高,中国需要在这些方面与之交强交流合作,多多借鉴国外经验,形成适合本国发展的完善的绿色交通体系。

结语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资源快速消耗和需求过大造成的短缺问题,以及每一天都在增加的汽车废气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必须找到清洁的、可持续的替代的新燃料能源,以取代石油,降低环境污染。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出行,并辅之以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工程的手段。总之,只有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系统紧紧相结合,促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才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龙利,面对能源短缺与环保需求的可持续交通策略[J].城市交通,2008,NO4.

[2] 冯仁科,浅析如何控制交通污染[J].山西建筑,2011第二期.

[3] 李学林,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与新能源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11(1).

[4] 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能源开发利用 供需区域平衡 能源建设布局

一、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1、依据资源地域组合发展城市经济

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辽宁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建国初就有大中型工业城市10座,1979年有特大、中型工业城市12座,目前已有各类城市21座。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要因素建成的各类型城市占1/4,特别是抚顺、阜新、铁岭、盘锦等能源资源开发型城市更具典型性,这是资源地域组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大发展,大型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凝聚力普遍增强的结果。历经50余年的建设,辽宁大致可分为四类:区域性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综合性工业城市与地域性贸易口岸和轻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经济的资源特征和发展趋势,正是能源建设与布局应该着重考虑的基本要素。

2、围绕超重型工业经济发展配置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深化,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经常的、大量的、相互交错的技术经济联系,这要求在物质内容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种适应国情省情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工业部门比例结构,是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辽宁是全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1952年重工业占57.8%,“一五”末期进入超重型产业结构状态,重工业比例长期占71%以上,1990年经改革调整降至67.8%,2000年又回升至78.7%,2007年全省经济总体构成的三次产业之比为10.3∶53.1∶36.6,说明工业经济仍雄踞主体地位,而在工业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例高达82.2%。由此可见,辽宁工业的超重型产业结构特征很突出,这是制定全省能源建设与布局规划的关键点。

3、能源资源结构欠优,互补性差,后续不足

按照常规能源测算,全国人均为190万吨标准煤,而我省为89万吨标准煤,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2。按资源探明储量分析,全省能源资源结构比例为煤炭占89.8%,石油占5.5%,天然气占0.7%,水电占4%。按现有剩余可采储量、生产能力和70%的回采率计算,煤炭和天然气均可再采30―40年,石油可再采不足10年,阻碍了辽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以煤炭为主的地产能源资源耗失量大,受经济和产业体制机制的局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不平衡,从而导致各种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加大,这是调整能源建设与科学布局的基本依据。

4、能源发展与布局的调整任务重

辽宁经济的主体框架和超重型格局的典型模式是高投入、低收益的初级原材料生产供应为特色的资源输出型区域经济。资料表明,在全省重化工业中能耗高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和中间产品约占60%。调整格局的历史负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接续产业,都将是亟待完成的艰巨任务。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总量规模登上新台阶,需要能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供给保障。对于传统资源开发已进入中晚期的辽宁能源经济来说,能源建设与布局规划研究要转变能源观念,树立新能源思想,确立新能源意识,建立新能源结构,统筹新能源生产布局,强化和创新能源管理。

二、能源供需区域平衡性分析

辽宁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全境的北部和东部,而能源消费的重点则集中在中部城市群和沿海地区,能源供需区域平衡有较大差异。

1、中部城市群高耗能区

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是辽宁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域,人口占全省的45.6%,2007年生产总值6064亿元占全省的55%。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的重化工业高度聚集,其装备制造业产值、钢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和90%以上,能源消费量占全省的63.1%。其中,鞍山年能源消耗2988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16.2%,居第一位,抚顺年能源消耗298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16.1%,沈阳年能源消费1059万吨标准煤,占全省5.8%。域内仅抚顺、辽阳两市年原油消费量近1320万吨,占全省24%以上。域内抚顺、沈阳两矿区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抚顺煤炭资源、沈阳煤田进入衰退期,而域内重化工业正在加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将持续加大。目前,本区煤炭消费除依靠有限的自产外,主要由铁岭等煤田供给,不足部分从关内产地通过铁路调运。原油除部分由辽河油田供应外,其余都从大庆油田调入。本区域是全省最大的能源调入区。

2、辽南沿海缺能区

本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其地域大体为地理属性的辽东半岛(鸭绿江、辽河两个入海口环抱阵地),包括大连、营口、丹东等城市。该区人口1045.7万占全省24.7%,2007年生产总值4165亿元占全省37.8%,是辽宁经济的发达地区之一,这里以装备制造和石化产业为主体,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建设,使域内经济得以跨越式发展,随之能源消费持续增长。2006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2569.67亿元占全省27.8%,年能耗1298万标准煤占全省7%,用电量183.93亿千瓦时占全省15.2%居全省之首,其中工业用电量达122.5亿千瓦时。本区能源资源匮乏,但是由于该区域港口基础设施完备,承接国内外市场能源物资的能力较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的制约。目前,域内煤炭消费以关内调入为主,原油消费主要依靠国外海运购入。

3、辽西滨海能源供需平衡区

本区由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组成。域内面积约5.5万平方米占全省37.3%,人口1245万人占全省29.6%,城市化率35%低于全省水平。2007年,五市生产总值2059亿元占全省18.7%。域内交通运输业发达,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产业基础比较雄厚。阜新、北票、南票是我国早期开发年产近2500万吨的煤炭基地,地处盘锦的辽河油田是全省唯一的原油生产基地。2006年,本区能耗4336万吨标准煤占全省23.5%,用电量234.84亿千瓦时占全省19.5%。本区系辽宁能源调出区之一。近年来,阜新和南票煤田资源不足、煤炭产量持续下降,而以锦州为中心的滨海区各市经济则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年年上升,致使本区能源可供调出量正在锐减,将逐步成为能源供需自我平衡区。

4、辽北能源输出区

本区以铁岭市为主体,属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一部分。经济基础薄弱。域内土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8.76%和7.23%,2007年生产总值403.9亿元仅占全省3.7%,人均生产总值仅及全省1/2左右,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有36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23亿吨占全省1/3强,人均煤炭占有量750吨,是我国可开采百年的煤炭基地。现有煤炭企业13户,年产原煤2205.2万吨,已列入全国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辽宁唯一保持青春的煤炭基地。另有大型坑口电站实现二次能源转化生产,使本区成为全省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能源调出区。

三、辽宁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一五” 规划纲要,未来全省经济发展将形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的三大经济板块。辽宁能源发展应充分考虑各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发展趋势、能源需求特点、能源资源条件等相关要素,调整能源建设布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1、指导思想

辽宁能源发展为了从战略上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尤其是保障重点开发地区的能源需求,应不断优化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实现空间的合理化布局。编制新的能源建设发展与布局调整规划,要突破原有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依据,走出辽宁、立足东北经济区,以东北亚国际能源合作为依托,以区域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站在统筹全局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省情实际谋划辽宁能源发展布局。

2、布局原则

坚持“五统筹三结合”的规划原则,即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境内资源与境外资源、能源资源建设与港口资源建设、能源建设布局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政府、企业和市场统筹运作等。坚持节约优先和扩大供给,能源节约和科技进步导向,能源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通过加大能源的区域合作开发,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适应能源资源供求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力争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求的长期短缺矛盾,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预期发展目标

篇7

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

解决能源危机,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美国的不二选择。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美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传统能源石油的储量已经相当有限,并且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寻找新能源已成为美国迫在眉睫的任务。面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的局势及中东军事部署的消耗,美国新一届政府意识到彻底变革传统能源主导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美国始终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领军者。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使发展新能源成为“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计划用3年时间使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2012年占发电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美国未来10年还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可见,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新能源革命的开始。新能源革命的成功实施,将促使美国以高消耗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美国几十年来所追求的能源独立。

能源是经济的发动机,能源的变革必然引发经济结构的变革。在国际危机重建中,奥巴马已将能源产业选择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核心,能源改革已成为美国经济振兴的主力。奥巴马拟定的能源战略政策目标主要包括: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提供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从短期来看,开发新能源和推进节能改造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摆脱经济危机;从中长期来看,可重建竞争优势,占领后石油时代的经济制高点。奥巴马能源战略构想显示,美国希望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夺未来能源和科技制高点。

德国:不断强化新能源领域优势

作为欧洲老牌工业基地,德国正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为了保持并扩大在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德国联邦政府决定,在2006年至2009年的“高科技战略”规划中,投入20亿欧元之后,再追加20亿欧元,用于支持和奖励企业在新兴能源领域里的创新计划。随着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德国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出口也呈现良好态势。仅以风能发电设备为例,2005年德国的出口收入大约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德国为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

大力发展新能源,对德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这有利于环境保护。据测算,仅2006年德国新增加的新兴能源产量就可以减少100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国联邦环境部和各大研究机构经过市场调研后得出,到2020 年,新兴能源及其产业为德国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将首次超过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其次,这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德国97%的原油依赖进口,年均进口量约1.1亿吨,此外还需进口大量的成品油,天然气进口的比例也很大。如果进口渠道出现变数,势必影响能源安全,因此加速发展新兴能源已成为德国各界的共识。德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的新兴能源达到全部能源消耗的20%。再次,这是着眼于未来的有效举措。由于世界石油储备日趋减少和需求增长强劲,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长期呈现升势,德国的及早谋划有利于其未来灵活应对。

日本:为新能源开发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之一,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节能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日本除大力发展火电、水电、燃油、燃气等常规能源项目外,还注重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展潮汐、波浪、地热、垃圾等发电项目的研究工作。

为了摆脱对进口和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日本近年的能源政策把重点放在节约传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方面,以期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1993年日本制定《节能支持法》,以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日本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从1998年起都要完成每年提高1%能源利用率的政策性指标。同时,政府对企业安装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改进能源管理技术等,提供一定的支持性补贴和减税优惠。日本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广节能技术,在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员制度,负责管理企业的能源使用。1997年京都气候变化会议上,日本承诺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而日本电力基金研究机构预测2010年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1990年增加14%。为履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义务,日本加快了与其他国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体系的步伐。

瑞典:对新能源税收实行补贴政策

瑞典是新能源的先驱,是世界上拥有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瑞典政府就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石化燃料,减少对石油的依存度,从而使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40%之多。从1990年到2006年间,在经济增长46%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了9%。这一切成功均来源于瑞典先进的能源、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首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是抑制燃油发电和燃油取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瑞典面临的迫切任务,其中的关键是开发和利用新的电力资源。其具体措施如下:市一级能源咨询、信息和培训服务机构及其区域性的活动可以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者。2007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是1.35亿,2008至2010年之间,用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措施还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为市和地区一级提供一项3000万克朗的特别财政支持用于规划风力发电项目;加速发展风力发电,建立以瑞典能源署为中心的国家风力发电网络,作为对地方的支持,将提供有关风能的技术、信息和机会。二是实行建筑领域的能源高效化。瑞典的建筑能耗在降低50%的同时,房屋舒适度也得以提高。为此,瑞典政府确定的目标是:相对于1995年的能耗,2020年要降低20%,2050年要降低50%。三是减少汽车废气排放。发展交通,顺应气候变化是瑞典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瑞典国土广阔,不可能摆脱对汽车的使用,所以必须减少汽车废气排放,才能降低对气候的影响。

篇8

一、可再生能源全球发展趋势

(一)各国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制定激励政策

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各国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都对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给予极大的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43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30多个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财政补贴或其他优惠措施,32个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上网政策。

(二)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成为可能

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为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总比例将达30%。

2004年,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1%、8%、4.3%和6.8%;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7.5%、20.5%、10%和22%;到2020年将都提高到20%以上;到2050年,德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达到50%。韩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由2004年的2.1%提高到2010年的5%。日本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由2004年的3%和7.5%提高到2010年的10%左右,2020年分别达到20%和15%。

(三)国际社会对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加大

根据《经济学家》杂志2006第11期的研究文章,国际社会对清洁、可再生能源投资幅度增长很快,2004年为300亿美元,2005年为490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约100亿美元,私人投资约250亿美元),估计2006年将超过630亿美元。目前,可再生能源公司股市市值达300多亿美元,一些风险投资正从IT行业转入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举措

(一)部分欧洲国家的政策与措施

德国通过了新的《可再生能源法》,为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德国制定了《未来投资计划》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迄今投入研发经费17.4亿欧元。200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年销售额达100亿欧元。风力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54%,太阳能供热器总面积突破600万平方米。

法国推出了生物能源发展计划,2007年之前将生物燃料的产量提高3倍,使其成为欧洲生物燃料第一大生产国。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4个生物能源工厂,年均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生物燃料的总产量将从目前的45万吨上升到125万吨,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面积也将达到100万公顷。由于生物燃料目前的成本比汽油和柴油贵两倍,因此法国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生物燃料的生产和消费。

英国把研究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作为开发新能源的突破口,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重点开发海洋能源。不久前,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世界首座海洋能量试验场正式启动。英国第一座大型风电场一直在不断发展,目前风电装机总量已达650兆瓦,可满足44万多个家庭的电力需求,近期还将建设10座类似规模的风电场。

(二)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计划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重要性。

中国制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定了明确目标。

印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政府全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印度在风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上已居世界前列。

东盟国家也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工作。10个成员国各自都有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包括地热、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来自棕榈或椰子油的植物燃料等。按照东盟的计划,到2010年各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达到2.75万兆瓦,其中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将成为领先者。

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状况与发展

(一)太阳能的发展与利用

太阳能发电以其无污染、安全、维护简单、资源永不枯竭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光伏电池生产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整个光伏行业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特有的“卖方市场”格局。太阳能市场目前占全球能源市场的1%,市值约70亿美元。据欧洲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研究报告,太阳能工业2030年将占到全球能源市场的8%。

(二)风力发电的发展与利用

丹麦BTM咨询公司估计,2004年至2008年世界风电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4%,累计装机增长率约为18.8%,欧洲风电在近海风电场真正“起飞”之前将保持中等增长。2002年欧洲风能协会与绿色和平组织发表了一份《风电在2020年达到世界电量12%的蓝图》的报告,对展望未来20年风电的发展很有参考价值。报告认为,首先,推动风电发展的因素是气候变化,风电不排放任何温室效应气体,在电网中可以达到工业规模。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温室效应气体指标已经分配到地区和国家层面,各国一定会增加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其次,市场已经表明风电成本正在显著下降,目前的发电成本仅相当于20年前的五分之一。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长,最大的商业化机组达到2500千瓦。迅速增长的风电商务引起金融和投资市场的密切关注,新的投资商如石油公司等正在进入这个市场。第三,世界各国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风电的经验。在欧洲的德国、丹麦和西班牙;美洲的美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都积累了成功发展风电产业的重要经验。第四,近海风电正在开辟新兴市场,欧洲北部将要建设2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

(三)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利用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独特的,它贮存的是太阳能,更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生物质能也称“绿色能源”。 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国家开源节流、化害为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至少有14个工业化国家在开发“绿色能源”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有些国家通过实施“绿色能源”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国能源不足的矛盾,而且显著改善了环境。

生物质能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质能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电能质量最好、可靠性最高,其效果远高于小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发电,可以作为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补充能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次,农村能源结构由传统生物质能利用为主向现代化方向转化,生物质能发电是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第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亟待有效开发利用,加工增值,促进经济发展。第四,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比较成熟。

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能发电,而目前生物能发电只占整个电力生产的1%。届时,西方将有1亿家庭使用生物能电力。生物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为社会创造近40万个就业岗位。

(四)水电的发展与利用

水电是可再生能源,而通常的大型水电属于传统能源,而小水电却属于新能源。小水电从容量角度来说处于所有水电站的末端,它一般是指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据2003年世界水能大会估计,世界小水电可开发资源大致为1.2-1.44亿千瓦。中国可开发小水电资源如以原统计数7000万千瓦计,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水电资源只开发利用了18%。小水电站具有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等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中国于2006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就鼓励包括小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

四、工发组织的促进举措

联合国工发组织将能源与环境作为组织工作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并于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工发组织在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生物质能

2005年12月,工发组织与印度科学院合作,以促进现代生物质能(BIOMASS)技术和非洲南南合作为框架,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专家会议。这次会议增强了来自非洲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对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现状和所提供机会的认识,这些技术可利用当地生物废渣为农村地区发电,为工业应用供热。

(二)小水电技术

推进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合作,其中中国与非洲国家进行小水电技术合作,工发组织与国际小水电中心合作,帮助建立印度、尼日利亚分中心,培训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人员,提供咨询与设备,在非洲建立多个示范项目点。工发组织将进一步加强与杭州国际小水电中心的合作,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探讨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在非洲10国开展“点亮非洲”及“发展生产”的试点项目,这些活动预计需筹资1000万美元。工发组织计划于2007年5月在马来西亚召开棕榈柴油亚非合作会议,推进棕榈柴油在亚非国家的发展。

(三)氢能技术

2004年在土耳其建立国际氢能技术中心,计划五年内得到土耳其政府4000万美元捐助,该中心目前正在实施若干项目,并侧重生产“清洁能源载体”氢。

(四)海流发电技术

在意大利政府的资助下,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开始实施海流技术区域方案。这个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助并实施的项目使用的是一家意大利公司与意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海洋流发电机组。有关机构认为它是国际上将海洋流动力能转变为电能的最为成熟的发电技术。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开辟出一条新路。

(五)与拉美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方案

2006年9月26-27日,工发组织与乌拉圭合作在Montevideo召开了“生产应用型可再生能源部长级会议”,15国能源部长通过了“部长宣言”,加强区域合作以提高能源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应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并在乌拉圭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有效利用区域检测中心”。

五、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作为全球能源市场日趋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3.6%,世界能源消费将越来越向中国和亚太地区聚集。据预测,目前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80、15和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国煤炭国内生产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量,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则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原油的缺口最大。注重能源资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来说既重要又迫切。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能源的开发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几年来,我国小水电装机容量每年以超过250万千瓦的速度迅速发展。风电发展也很快,2005年底建成装机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6.5万千瓦,解决了约300万偏远地区人口基本用电问题。沼气年利用量达到50亿立方米,改善了1400万农户的生活用能条件。预计到2020年,中国水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风电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2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沼气年利用量达到24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生物质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虽然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但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仍面临着成本高、规模小等困难。例如,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成本的1.2倍,生物质发电成本为煤电成本的1.5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通过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鼓励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在法律、政策和市场层面的障碍,并给予相关产业以资金支持。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问题始终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与国际能源署(IEA)等国际组织和各国能源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能源战略研究与统计,跟踪世界能源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能源合作论坛与交流机制,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参与国际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制定,并为我国及时制定战略、政策提供参考。

二是扩大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上的合作,利用亚欧合作机制,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经验与技术,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的开发与利用,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06-06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除了造成传统能源迅速消耗以外,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要求对传统能源消耗方式进行转变。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清洁能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大对清洁能源上的投资力度。四川清洁能源发展较为滞后,在清洁能源投资的国际趋势下,如何将国际经验应用于四川清洁能源投资的实践,是四川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借鉴。

一、清洁能源投资的国际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迅速,特别是2004年以来,各国在清洁能源上的投资急剧上升,清洁能源投资成为全球资本流动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清洁能源投资已经涉及到整个能源产业链,并且衍生出了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为理念的新兴产业链。因此,除了以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地热、生物质能和沼气、波能和潮汐发电等传统清洁能源的生产投资以外,高效的设备和照明、高效建筑、智能电表、先进的电力储存、混合动力电池技术、生物燃料、清洁煤炭、碳排放交易等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投资领域也成为清洁能源投资的热点。随着清洁能源领域的突破创新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演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调整重塑期,清洁能源投资也进入了新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国际清洁能源投资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清洁能源投资放缓,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总投资规模从52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540亿美元,十年来投资额增长了10倍,年均投资增长率超过20%,清洁能源累计投资已超过1.8万亿美元。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清洁能源投资规模仍然持续增长,2008年到2011年的4年间,清洁能源投资从1550亿美元增长到历史高位3023亿美元,年均投资增长率接近20%。清洁能源成为经济危机时期最佳投资渠道,投资规模快速增加,清洁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清洁能源投资达到历史高位后,2012年与2013年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造成投资减速的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2012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市场供应过剩,供销失衡导致许多相关企业亏损严重,吸纳投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对清洁能源投资的支持力度减小,许多国家取消或大幅消减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i,政策利好消息减少,导致投资减少。另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其他宏观经济与社会因素也对新能源投资造成负面影响。

产能调整与政策调整表明清洁能源投资在快速发展后,进入调整阶段,投资过热的领域,不少行业根据市场的“优胜劣汰”进行规模调整,存活下来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而补贴的取消或削减使得企业无法再继续依赖政策扶持来生存,清洁能源投资进入市场运行的轨道,通过削减成本及自然需求增长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将推动清洁能源投资向健康、正常化的轨道发展。

图12004-2013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规模ii

(二)政策仍是影响投资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效力有所减弱

清洁能源投资的兴起最初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传统能源消耗过度的情况下,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对清洁能源进行研发和尝试,随着技术的普及以及能源问题的进一步扩散,清洁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投资主体多元,涉及面广的新兴投资领域。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将清洁能源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进行扶持,使得政策支持成为清洁能源投资增长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清洁能源投资最早集中在欧洲地区,而欧洲也是最早推行清洁能源支持政策的地区,如德国、丹麦、西班牙等国对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使得欧洲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领头羊和投资的主要对象。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新增投资额超过14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新增资金流入了欧洲,2009年欧洲吸引了944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投资,占到全球投资的一半,而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就是能源补贴政策的支持。但是,2011年以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取消或者削减了对再生能源的补贴,导致欧洲新能源投资急剧减少。根据BNEF的数据显示,2013年,欧洲清洁能源的投资从978亿美元降至578亿美元,降幅达41%。其中,德国从2012年的262亿美元下降至2013年的141亿美元,降到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下降68%和51%;英国则从143亿美元降至131亿美元。

同样,美国、日本、南非以及中国等国家的支持政策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促进作用明显。2005年,美国通过了一项新的能源法案(EPACT,2005)包含了修订《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CPCA),除了鼓励能源生产之外的美国,提议通过立法来促进消费者的节约能源,使用可行的措施鼓励清洁能源。专注于新法案是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并以减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使用更加节能和清洁能源产品。清洁能源产品的投资从2005年26亿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71十亿,增幅超过160%,在2008年8月,奥巴马宣布了其新能源战略,通过对短期和长期的计划,以增加发展支持清洁能源的投资,美国已成为清洁能源投资大国。而中国也以《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出台使其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迅速。日本和南非也通过国家政策刺激,实现清洁能源投资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在2012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减少的情况下,两国投资实现逆增长。其中,南非主要通过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项目招标,吸引了55亿美元投资。而日本在大地震后,为了发展新能源取代核电站,其清洁能源投资增长55%,达354亿美元。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清洁能源投资仍以政府主导为主,政策支持是影响清洁能源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清洁能源投资的日益成熟,经过产能过剩的调整以及欧洲多个国家取消或削减再生能源补贴,清洁能源投资的市场作用日益显现,可以预测未来政策虽有重大影响,但效力有所减弱。未来清洁能源投资须做好以供需为主的市场竞争准备。

(三)投资布局多元化,突破发达国家独大的局面

清洁能源发展是一个技术体系的发展,是以能源清洁、高效和系统化应用为标准,将地球上的资源向能源转化的整个过程。清洁能源的原料涉及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如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地热能,氢能等;而非再生能源主要涉及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等)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过的化石能源,如洁净煤、洁净油等。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也成为清洁能源投资布局的重要依据。因此,清洁能源投资呈现出投资布局多元化的特征。

清洁能源投资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表现在地理上的多元化以及投资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地理上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清洁能源投资空间布局从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清洁能源投资最初是以欧洲为主,继而扩散到美洲与亚洲,目前亚太地区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美洲地区,而非洲大陆也增长迅速。特别是欧洲与美国减少政策支持以后,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以南非为代表的非洲国家投资依然保持强劲动力。根据BNEF的预测,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达59亿美元,超越过去14年之和,非洲地区正成为可再生能源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之一iii。

投资经济主体多元化体现在清洁能源投资已不再是以发达国家的为主的投资领域。清洁能源投资最初主要由欧洲发达国家如德国、丹麦、英国等国发起,2007年以前全球新增投资资金也主要流入欧洲,其次是美国。而2007年以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迅速增加。2007年中国、印度和巴西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额达26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额22%。2009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达到346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清洁能源投资第一大国,虽在2011年让位于美国,但2012年由于美国清洁能源投资大降37%至356亿美元,中国目前仍是第一投资大国。

非洲也逐渐增加了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根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报告iv显示,2010年,非洲是世界除中国、印度和巴西外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地区。非洲2010年的清洁能源投资增加了400%,从2009年的7.5亿美元到36亿美元。非洲地区如肯尼亚由2009年投资几乎为零,猛增到2010年的13亿美元,其涉及的新能源种类广泛,涵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燃料。坦桑尼亚主要使用清洁天然气发电,以取代原来的柴油发电;乌干达则大力投资水电,以减少高排放的柴油发电。2012年,南非清洁能源投资额由2011年的3000万美元猛增至55亿美元,成为世界清洁能源投资最快的地区之一。清洁能源投资已经从发达国家主导转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集体参与的投资领域,存在清洁能源需求的地区都有机会参与清洁能源投资与发展。

综上所述,清洁能源投资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投资逐渐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投资增长率将进一步降低,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宜;政策支持依然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但影响将逐步减弱,市场化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投资的空间范围与投资主体持续扩大,过去的科技壁垒或资金壁垒将打破,供求关系将引导清洁能有投资的全球布局,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应该抓住机会,根据市场需求,着力发展清洁能源。笔者主要从四川清洁能源投资的问题入手,讨论四川省对于新的国际投资趋势的应用性。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对如何有效在四川进行投资实践进行重点阐述,从而为完善四川省清洁能源投资环境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为今后的能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四川清洁能源投资现状及问题

清洁能源的投资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投资的增加,清洁能源的应用将愈加广泛,我国清洁能源投资已经从项目盲目上马逐渐转向市场引导,合理投资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转变生产方式的大潮中,清洁能源投资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四川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省份,加大其清洁能源的投资对我国的清洁能源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清洁能源投资起步较晚,在2005年我国大规模投资可再生能源,跃升为与德国并列的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较多的国家之一时,四川还没有开始进行清洁能源发展,能源生产主要以传统能源如煤炭、天然气和水电为主。随着国家对风电开发与太阳能开发投资力度的增大,清洁能源投资才缓慢进入四川。风电项目在2006年开始论证,直到2010年第一个风电站才获批在四川建设,该风电站也是我国首个山谷风力发电场。我省太阳能资源有限,2008年第一个独立的离网式非晶硅太阳能发电站才开始建设。四川省清洁能源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从我省能源生产结构中可以发现,水、核电等能源生产占比逐年提高,2008年到2012年四年间,四川省水、核电等能源产量折合成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到17%,而原煤、原油与天然气产量分别只有3%、-3%与9%。

图四川省2008年-2009年能源生产结构(单位:万吨标准煤)v

四川清洁能源发展虽然迅速,但相比于国家总体发展速度仍然滞后,在世界范围内相比更是严重落后。四川省处于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区域中,转变传统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清洁能有投资的落后,除了自然条件约束外,其在产业体系建设、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以及创新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

从国内外的清洁能源投资经验来看,政策扶持是带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清洁能源发展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涉及到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利用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清洁能源发展必然需要政府推行扶持政策,引导经济主体参与投资。不管是欧洲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还是美国的新能源战略,再到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规划,都有效地拉动了地区清洁能源的投资。

在政府参与经济建设中,政策支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政策激励,从管理学的角度,激励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把潜在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而政策激励则是通过政策实施,使得企业拥有投入该产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积极性,在政策中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而企业遵循该政策选择最优行为,激发企业潜能。二是税收优惠,即指为了配合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政府利用税收制度,按预定目的,在税收方面相应采取的激励和照顾措施,以减轻某些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来补贴纳税人的某些活动或相应的纳税人。三是补助,主要指政府或集体专向的,使得某方获益的某种行为。如欧洲对再生能源的补贴便是对清洁能源投资的重要政策支持。四是低息贷款,主要是政府按照比市场利率更低的利率向发展清洁能源的企业出借货币资金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等等。这些都成为新能源的发展动力。比如,在西方国家,就制定了比较多的能源战略、政策以及法规,通过这些法规的实行,使得整个能源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政策支持是四川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推动力,但四川目前对清洁能源还不够重视,虽然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以及产业规划,四川政府也已经采取了相关的补贴以及费用摊派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清洁能源产业配套,但政策扶持效果还不明显,仅表现在局部地区的局部企业当中,难以发挥应有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措施没有形成体系,即便涉及到制度与环节上的建设,但都缺乏系统性以及协调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难以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与监督。

除了政策保障发例外,四川省的新能源开发体系还不够完善,比如新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开发标准制定不够全面,缺少科技指标、环保指标以及成本核算等环节,没有形成以新能源开发为核心的标准体系,而主要以总体能源作为主要参考;目前,四川省清洁能源主要是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主,对电力基础建设和电力运输要求较高。但由于缺少对能源发展趋势的判断,电网建设的规划也不成熟,难以适应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在清洁能源投资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比如项目审批制度不完善,以及定价机制不成熟。

(二)清洁能源投资成本过高,融资难度大

清洁能源投资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的技术体系,涉及到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燃料、生物制转换、能源效率、能源储存、能源运输、节能材料等各个方面,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大。但目前,四川清洁能源发展程度较低,在很多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四川清洁能源的金融支持却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投资难,投资成本高。投资难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投资方式较单一,二是融资的渠道较少。目前,四川清洁能源投资还是主要依靠政府以及少数大企业来进行投资,资金缺口较大。另外,在外资利用方面,四川吸引外资的力度较小,再加上自身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引入的国际资金投入规模依然较小,大多数外资投入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对民间资本的利用更加困难。特别是在大型的能源投资项目中,民间金融仍未获得合法地位,民间参与投资的机会较少。

投资成本高主要是清洁能源自身的投资特点造成的。清洁能源开发的持续投资时间较久,投资规模较大、且获得收益的时间较长。一般投资者都难以进入该领域,而有实力的投资者也转向其他周转速度快,收益高的投资领域。再加上四川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使得清洁能有投资的融资成本增加,难度增大。虽然四川省政府对清洁能源投资越来越重视,但由于资金短缺,对清洁能源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够。反映在市场中,表现为四川省清洁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成本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差,投资吸引力低。

在获得社会融资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四川省对清洁能源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较小。从四川省财政对新能源的支出可以发现,其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较少,而节能环保支出也主要投入天然林保护等传统环境保护项目,更多的省级财政资金都流入到常规能源项目,如常规电网设置与维护以及资源勘探等事务。在清洁能源建设中,投资反而较少,少量的投资资金还是大多投入到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中。再加上清洁能源并没有其他较为固定的资金来源。在政府规划产业过程中,其投资规模与发展规划必然受到限制。

目前,四川对清洁能源投资还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市场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得本来作为重要经济发展力量的中小企业,难以进入清洁能源领域进行投资。再加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难以激励使这些企业无法得到激励和利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当然也无法开展正常的技术开发与生产经营。

(三)缺乏科学规划,产业创新不足

清洁能源是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能源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是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页岩气革命、乙醇燃料的生产以及太阳能的运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然而,我国虽已成为清洁能源投资第一大国,但对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全盘规划还不完善。相比于迅速增长的投资金额,我国对清洁能源核心技术的研发还相对滞后。导致在国际上,我国对资源利用评价标准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缺乏话语权;而在国内,清洁能源项目遍地开花,却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技术服务体系,导致部分项目运营效果不佳,局部产能过剩。

这种情况在四川清洁能源投资上也有所体现。虽然目前清洁能源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重视,相应的新能源投资发展规划也陆续出台。但是更多较为细致的规定还是没有出台,比如最常见的风电以及光伏发电的发展,虽然在个别地方确定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但在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资源评估、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应的强制性检测、认证制度也没有形成,致使企业进行清洁能源生产时,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造成产品生产不集中,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四川清洁能源产业的均衡发展,导致有些地方难以实现规模生产,而有些地方又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从四川省清洁能源投资现状来看,清洁能源的已经慢慢成为其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能源投资项目选择较为盲目。投资项目往往技术含量不高,跟风现象严重,所导致的后果即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许多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根据四川省政府清洁能源投资备案情况可以发现,2008年关于风电项目的备案已经达到了300多个,对这些备案风电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大多经营效果不佳。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清洁能源企业布局缺乏科学性,上下游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发挥集群效应,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我省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生产装机投产,但与其他企业之间市场关联度不强,难以发挥协同优势,市场较为混乱。

我省水能丰富,但风能与太阳能资源相对有限,要在四川发展清洁能源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和技术利用方式,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与研发投入难以帮助四川实现清洁能源的跨越式发展。此外,由于清洁能源如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发电稳定性较差,转化、输出与利用对技术要求较高,为了解决该问题,就需要对电网建设以及相应的技术进行改造。

三、完善四川清洁能源投资拉动区域经济的建议

针对四川省清洁能源投资中暴露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下国际清洁能源投资已经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大、快、多”的项目投资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国际投资趋势,只有从市场的角度,建立完善的政策引导体系;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成四川省清洁能源投资的跨越式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推动产业科学发展

我国虽然已是清洁能源投资第一大国,但能源消费结构还未跟上,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需求,因此,除了加大投资,扩大供给,还应注重调节能源消费结构。市场力量对清洁能源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新时代背景下,四川省要在清洁能源的投资上有所作为,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明确部门责任,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全面领导清洁能源投资规划与建设。第二,与科研院校、相关企业合作,摸清四川省清洁能源投资环境,制定清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清洁能源发展布局。第三,在既定发展战略指导下,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到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第四,在市场的主导下,规范能源价格,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最后,加强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有选择地吸引适合在四川发展清洁能源的企业参与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大胆先试先行,不断完善清洁能源的标准以及相关的制度体系。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宽融资途径

清洁能源投资有助于四川省经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投资大,对技术以及环境的要求高,单靠市场主体进行投资建设,难度较大。另外,清洁能源投资涉及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协调与引导。借鉴国际清洁能源的发展经验。很多国家都依靠政府的积极支持,得以开展相应的开发活动,并发展迅速。特别是清洁能源发展初期,政府应是进行能源开发的主体。

四川省目前正处在清洁能源发展初期,在能源开发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并将这些策略落到实处。政府主要从两方面对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支持,一是针对供给方,对清洁能源投资提供支持,可以通过降低利息贷款,为科技创新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研发补贴;为环保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税收优惠等等。利用政策优势,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建设,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为清洁能源研发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拓宽融资渠道,如建立专项基金,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完善法律法规,吸引民间资本、国际资本参与投资。二是针对需求方,主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要加大对清洁能源运输和利用的投资,如提供一定补助,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网输电稳定性,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

总而言之,要通过政策为杠杆,吸引投资,调节市场,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的健康发展市场。

(三)加强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

清洁能源投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科技性,科技创新的冲击将会对清洁能源发展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四川省要认清科技创新在清洁能源发展中的作用。在制定产业政策过程中,,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建设:一是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利用补贴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式鼓励企业或单位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对一些企业难以承担但对地区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难题,政府应该拿出部分财政,支持科技攻关。利用招标的方式,鼓励科研院所以及有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承担重大科技创新课题;三是构建产学研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个体运用新的技术与手段,对在清洁能源科技创新或运用上取得重大突破是企业或单位进行奖励和宣传。

综上所述,清洁能源投资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在全球经济危机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与特征。四川地处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又处于生态屏障建设区中。因此,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对四川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清洁能源的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清醒判断清洁能源未来的国际走向,认清自身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构建清洁能源健康发展路径。

注释:

[1]2012年,许多国家如西班牙停止了对再生能源的补贴,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大幅削减补贴。

[2]资料来源: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报告收集整理。

[3]2014年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超过去14年之和,能源网-中国能源报,2014年9月。

[4]联合国环境署(UNEP):“2011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

[5]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中关于能源的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张继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2]成思危.新能源与低碳经济[J].管理评论.2010(06).

[3]李兴发,颜蕾,向志容.金融危机下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特点、趋势与启示[J].海南金融.2009(12).

[4]袁炜,成金华.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和管理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08(12).

[5]满向昱,朱曦济、陈健,能源投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J],2013(12)

作者简介:李博(1986-)男,四川乐山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能源经济。

篇10

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化已粗具规模。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中国未来新能源发展有以下几个主要趋势:

一是大力发展太阳能。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是指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电池。

在光伏发电方面,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但随着中国国内光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技术逐步提升,光伏发电成本会逐步下降,未来中国国内光伏容量将大幅增加。按照《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未来5年内中国太阳能屋顶电站装机规模将为现有规模的10倍。

在太阳能电池方面,近年来,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已在太阳能电池生产制造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也将成为使用太阳能的大市场。

二是大力发展风能。中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并网风电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再创新高,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也正式起步。“十二五”期间,中国风电产业将继续保持每年10 000兆瓦以上的新增装机速度。风电场建设、并网发电、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市场前景看好。

三是大力发展水能。目前,中国不但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水电装机在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加快西部水力资源开发、实现西电东送,对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短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无疑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是积极发展核能。发展核电是中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之一。未来5~10年,我国新建核电机组将以每年5~8台的速度递增,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