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时期,在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下,农村众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2004以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但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得到系统研究比较晚,许多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是因为概念界定、取样等。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父母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或亲戚一起生活,这与一般性儿童相比较,个体成长的自我概念在共性基础上,有其独特的方面。另外,由于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主要是一些负面方面的报道,其实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也有众多正向的方面,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能量。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应该以自我概念为理论指导,以留守儿童正能量为引导,学习他们在不同环境下,依然保持一种高的心理弹性,表现出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人格特点。
一、自我概念与正能量
(一)自我概念的结构
James最早将自我概念(self-concept)分为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并将其细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纯粹的四个成分。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一般认为在社会环境背景下,角色身份变化速度加快,个体的自我概念也处于调整中,不是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处于解构与重建自我的过程,表现出新的、动态与发展的自我概念模型。
(二)儿童自我概念发展
研究表明,在年龄特征方面,儿童进入小学后,自我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客观,入学初期( 1- 3,4 年级),自我概念水平不高,自我评价明显下降,但到了小学中期( 3,4 -6年级), 自我概念相对客观,表现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儿童在青春期,自我概念波动较大,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在自我概念的社会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评价较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述
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普查抽样估算,年龄在17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61万人,而这个数量在我国现今社会环境下,数量继续“壮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区域,调查显示主要分布于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四川省最多,规模达792.60万,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13.52%。
(二)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反思
任运昌认为要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也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不能将留守儿童以问题儿童来看待,要反思留守儿童认识的误区,要从“减法”转向“加法”。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转向
基于以上不足,研究者们提出了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关注留守儿童,从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入手,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正能量,向公众展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方面,让众多同龄人和其他人群受到启发,学习他们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高弹性,同时获得一种新的成长,与同龄人相比,有不同的自我概念构建。
参考文献
[1] Cole D A, Maxwell S E, Martin J M,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domain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 co ncept: a cohor t sequent ial lo ngitudinal design. Child Development,2001,72.
[2]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
[3] Gergenk.Technology and the self : From the essential to the sublime. In Grodin and lindlof (Eds) Constructing the self in a meridted word.Sage,1996,8.
[4] 李旭.从非问题儿童的角度看待留守儿童[J].农村经济,2011,3.
[5] Marsh H W, Barnes J, Cairns L, et al.The Self-Descriptio n Questio nnair e ( SDQ ) : Age eff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level of self- concept for preadolescent children.Journal of Educatio nal Psychology,1984,76.
[6] 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7] 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1).
[8] 徐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启示[J].科技创业,2011,8.
[9] 许海文.关于留守儿童认识的误区及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
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分析
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依赖于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的深入了解。目前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并没有全面权威的调查研究结果。有学者做过小规模的调研工作,典型如郑素侠,2011年她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县四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研究结论包括电视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及网络日益成为留守儿童娱乐消遣的工具,这个研究结论也在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出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结果和笔者长期对江西的实地调查,发现这些研究中可能遗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大众传媒发展现状,留守儿童有机会接触到的电子媒介有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智能手机;纸质媒介有报纸、杂志和课外书。尽管电视机和电脑网络是留守儿童接触频度最高的媒介,但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得知,纸质媒介拥有电子媒介不具备的影响力量,对受众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江西调查发现,12岁的女孩思雨谈及课外书《哈利·波特》时,多次强调对书本描述的奇妙世界的惊讶,从笔者的观察看,这实际上帮助女孩从《哈利·波特》的阅读经验中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情况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媒介使用时间来衡量,更要充分考虑不同媒介接触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这才有助于我们更为科学地设计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路径。
二是在现有的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研究中,并未对留守儿童进行区分,将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媒介需求及偏好视作相似。实际上,根据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的儿童对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差异性。其中,对于具有相似境况的留守儿童,年龄在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儿童成长特点,将留守儿童划分为0-5岁幼童期,6-11岁小学期,12-14岁初中期,15-17岁大龄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明显差异性,幼童期媒介需求主要体现在认知,而在媒介使用上留守儿童存在着缺乏使用能力和引导机会,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缺少符合幼童期需求的读本、故事书等,在电视观看方面也依附于监管家长的观看方式,常常和成人一起看电视,而由于监管的祖辈家长文化、观念有限,并没有意识到引导幼童观看符合他们需求的电视内容。小学期的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上已具有较大的自,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接触自己需求的媒介,而同样面临着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有限的问题。在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研究中,也普遍观察到这个现象,即目前能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以电视媒介为主,并从电视观看中获得娱乐、情感慰藉、认识外部世界的多重功能。初中期的留守儿童由于课业负担加重和祖辈家长普遍认为观看电视或接触课外读本会影响到学业而加以管理,在笔者的考察中甚至有奶奶将13岁留守儿童父母从外地邮寄过来的儿童文学读本也锁起来,以免影响学习。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媒介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不仅表现出了娱乐、情感慰藉、认知等需求,而且还需要通过电视学习社会规范和习俗。因此在节假日和无人约束的时候,留守儿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视机前。此外,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也开始通过网吧接触互联网,并表现出对互联网极大的兴趣。在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中,一部分已经结束初中学业留在家里或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外出务工,一部分离开家继续高一阶段的学习(包括进入技校、中专、高职和高中,因为周末和寒暑假也大都回到农村,本文依然将他们视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媒介使用情况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不再有课业负担和家长管束,开始更为自由地使用媒介,包括看电视和使用网络媒介;另一部分由于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中生),在媒介使用上花费的时间受到限制。但这个群体也有一个明显共同的特点,即更多地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也具有较为复杂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二、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
媒介教育的概念最早产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随着电影的普及,与传统文化相左的大众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倡导应培训青少年,以提高其面对传媒的辨识能力。几十年中,媒介教育的概念也不断完善,人们也逐渐达成共识,即媒介教育是为了具备正确理解和有效使用媒介的能力,即获得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出,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密切相关,在当下中国的很多文献中,谈及媒介素养的概念等同于媒介素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欧美等国媒介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从小学到大学的不同阶段都对应相应的媒介教育。在中国,媒介教育、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引入中国,至今媒介教育实践依停留在摸索阶段。
谈及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和路径时,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受到重视,即一方面要认清媒介素养的培养中既要尊重儿童媒介需求,面对不同年龄段设定不同的媒介教育目的和路径;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从而完善留守儿童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进程。在上文的分析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媒介需求是不同的,相应的媒介教育的目的就应有所区分。
0-5岁的幼童期,处于认知发展期,媒介接触的内容应符合幼童身心发展的内容,如各类幼儿读本、天线宝宝、巧虎等动画片。这个阶段媒介教育的目的是认知,即通过媒介接触增加常识性的知识。6-11岁的小学期,媒介接触最主要是满足娱乐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儿童在没有家长的管束下会接触暴力等信息,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获得社会行为规范的常识和标准,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会通过大众传媒寻找符合自己标准的偶像。面对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引导对娱乐性节目的选择,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12-14岁初中期留守儿童,对媒介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高娱乐的需求状态,并继续通过传媒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偶像崇拜,所以媒介教育的目的之一依然是增强对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除此之外,应当看到,随着以电脑、智能手机、ipad掌上电脑等代表的网络信息终端设备日益进入留守儿童的视野,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也开始使用网络,并学会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发言和表达,因为媒介教育的另一个目的便是培养留守儿童网络使用能力,获取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15-17岁大龄留守儿童在媒介需求方面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娱乐功能,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他们渴望通过网络媒体更真实地了解现实社会,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发言和参与的权利。因此,媒介教育的目的即进一步提高对传媒内容,尤其是网络传媒内容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赋予的权利。
结合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媒介教育的目的不同,媒介教育的路径也应有所不同。一个现实的困难是,国外成熟的媒介教育系统通常会依附于学校教育体系,但即便是教育基础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媒介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而面对基础教育本就很薄弱的农村地区,单纯指望通过学校系统开展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问题目前也日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公益组织都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因而对留守儿童的媒介教育可以综合各种渠道开展。例如,学者郑素侠提及的参与式媒介教育;教育志愿者卢安克在柴静的访谈中提及的用排演故事剧的方式开展的媒介教育,即通过参与演出故事剧增强对电视媒体暴力内容的反思;以及各类面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所在地开展的图书捐赠活动;这些都可以更为灵活地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教育尝试形式。
篇3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
一、模式的产生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这5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学习、心理、思想品德、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而教育好这50%以上的特殊留守儿童,成为学校、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和新课题。
我们曾用旧的教育模式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收效甚微。于是,我们便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成长环境与学校教育策略的研究》的基础上,把学校成功的“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加以提炼完善,便形成了下图适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二、模式的构成与分析
﹙一﹚模式的构成
模式由在教育中起主导地位的施教者(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和受教主体(农村留守儿童)两个部分组成。
﹙二﹚模式的分析
1. 模式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指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学校领导、年级组组织、教学班实施,三者融为一体,对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在校学生进行的一种针对性教育管理方式。
2. 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者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党支部、行政在起领导作用,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它既能向年级组、教学班提供组织保障,又能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物质保障。既可根据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整体情况进行直接教育,又可向年级组、教学班的教师布置任务,还可检查、评估年级组和教学班的组织、实施教育工作的情况。
年级组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肩负着对学校、教学班上传下达,组织并指导本年级各教学班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把学校的意志落实到各教学班中,实现教育本年级留守儿童的职责,在学校、教学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中心环节。
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学校和年级组对农村留守儿童再好的教育管理理念、办法都要靠每个教学班去贯彻和实施。只要每个教学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好了,整个年级组和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就好了。因此,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依靠和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校、组、班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有别,联系却十分密切,目的都是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模式的基本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把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三者的教育与留守儿童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得到健康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
把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因材施教与个体教育、集体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心理内化学说和发展心理学作为该模式的哲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四、模式的操作
﹙一﹚学校
1. 更新学校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让每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组长为组员的农村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成立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教育指导机构和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列入学校日常工作来抓,强化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
4.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施方案。
5. 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守则》《学校领导、年级分管制度》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农村留守儿童评价、激励机制。
6. 加大对留守儿童物力、财力的投入。设置爱心救助站,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7. 利用报告会、图片展览、纪念活动,开展适合留守儿童需要的爱国主义、理想、法制、心理等教育。
8.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监控,并组织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9. 争取相关职能部门帮助,整治、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环境,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
(二)年级组
1. 成立以学校分管年级工作的领导为指导,年级负责人为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留守儿童”年级实施小组。
2. 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安全、健康的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3. 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本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会议。
4. 利用春节、农忙、务工农民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更新家教理念,教给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5. 开设留守儿童监护人培养班,给予科学指导。
6. 开展争创留守儿童示范班活动,推动组内留守儿童工作的全面开展。
7. 落实并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小组、编外家长、托管中心工作。
8. 成立教育、心理咨询站,对本年级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教育问题、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其健康发展。
﹙三﹚教学班
1.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制定适合本班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案。利用主题班团队活动和黑板报等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2. 实行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分工责任制。
3.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表现等各种信息。
4. 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团队干部等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5. 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做好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监护人、编外家长的沟通工作。
6. 教给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调节的方法,使之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7. 营造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
8. 教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沟通、行为监护、学习辅导、生活管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思想、心理、行为、学习、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
目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意识淡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比较差,思想政治比较薄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别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形势情况知之甚少,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当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意识错位日益突出,很多的留守儿童特别崇拜歌星,他们觉得人生的目标就是能够挣到很多的金钱,缺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陷入拜金主义的功利性中,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他们的性格过于倾向偏激,如果一遇到烦心的事就会脾气暴躁走向极端,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4、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正处在一个心理极为敏感、内心情感的渴望时期,他们特别依赖于家庭和父母。现在的很多农村家庭中,父母离异或是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使得这些孩子缺少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最终形成了内心情感的缺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内心情感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当今,我们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注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以心灵的关爱,父母要从站在孩子的立场出发,为孩子找到并落实合适的监护人并应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有些年轻的父母常年外出,舔犊之爱与抚育的义务感使他们内心强烈的愧疚。这种愧疚成为一种强大驱动力,促使他们去寻求补偿。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这也是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
2、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学会因材施教
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是来自于自人的个性这个话的源泉。任何人设置的规章制度的结构,不管是多麽的巧妙,也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同样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是如此,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特点,以因材施教的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来保证时效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他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学校以及教师了解这一特点后,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以及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通过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寄宿制学校可以方便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了解,通过了解之后,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帮助以及及时的指导。学生在寄宿学校上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寂寞。对于走读的学生和在校寄宿的学生来讲,后者更为方便安全,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所以说,建立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对策。
3、制定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生活的初始点,家庭的教育影响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替代不了的。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这对他们未来的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讲,和不在身边的父母团聚是它们最大的心愿。那么,变革现行户籍制度,真正的帮助了农民工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对改变他们的生活待遇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和孩子不见面的状况,这使得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了远离父母的生活状态,能够健康的成长。
从政策方面来说,要大力推进法律的完善以及加强政策的调整,尤其是推进国家制定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起进城生活的有关政策,以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带来的诸多困难,不仅要创建还要完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同时还要坚持以进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同时,还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抓好并落实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国家政府制定而且已经出台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于此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另外,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在实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要合理保护并完善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障,同时还要强化监护人的职责,确立对监护人的法律制度,创建一个以家庭监护为主、学校为保障的制度。
结束语:
总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作,那么我们要针对于当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很好地解决办法,才能开辟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安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探析[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而导致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在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一文中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即“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辞海》中对道德教育的解释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的分析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集中在家庭、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有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的理论分析,还有跨学科不同视角的原因分析。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对社会、政府方面及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不够成熟,这也是以后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学者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路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道德情感方面来看,荣红涛②何建云③他们都认为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孩子对情感的渴望难以满足,亲情关系失调,因而儿童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从家庭道德认识方面来看,黄珏子④、沈琴⑤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对孩子承担监护责任的祖辈文化水平低,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不能对孩子学习和思想加以正确指导和教育。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尽力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从家庭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方面来看,包舒畅⑥认为父母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对孩子的意志力教育不到位,受学习、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产生不良的思想,导致儿童部分行为的偏差。从家庭教育内容来看,王艺宝、王敏灵⑦分析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扭曲了教育内容,也没有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这种家庭教育对教育内容的曲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虽然这些学者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隔代教育盛行,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
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王娟⑧、何健雯、赵庆海⑨认为学校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理念缺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并没有秉承以德为先,只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道德观念淡薄。从学校的教学内容来看,荣红涛⑩研究指出农村学校教育投入少,各地教程不统一,学校只注重成绩的提升,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从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来看,乐晓勇瑏瑡认为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样家长也不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上,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者基本上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调查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层次较浅,对社会、政府的道德教育和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还不成熟,从学者研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于多元化,研究结论有待于形成规律性认识。
作者:牟丛丛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注释:
①辞海(第六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09-419.
②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1):60-61.
③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48.
④黄珏子.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138.
⑤沈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成因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246.
⑥包舒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89-91.
⑦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6):69.
⑧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47-48.
篇6
关键词:单亲儿童;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一、前言
单亲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留守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整体来看,发现他都是被忽视的儿童,但实际上两者大有区别。从城市方面,单亲家庭占据大部分,很多家庭因为经济状况、父母问题让儿童变成单亲儿童;从农村方面,则容易出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半外出打工,祖父母也很少能照看到。这样一比较,两者都应该是现如今应该被人关注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大多在单亲儿童或留守儿童,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却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小学阶段。
二、单亲家庭儿童
1.单亲家庭概述
单亲家庭现象自古便有,但其概念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提出,且经过实际考察得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会重视单亲家庭,是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在进行了 十八 年的研究后, 对单亲家庭的概念有所界定:“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这便是单亲家庭。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现状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不仅在生活上经历很多的磨难,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会随之出现上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出现无非就是几个原因:一是父母离异;二是另一方意外去世;三是外出务工。不论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都会使其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如第一点中父母离异后,对子女的关心会不如之前的健康家庭,并且随着新的家庭产生,孩子心理方面也会和之前得到的关注进行比较;而第二点中两者有一方意外去世后,剩下的一方会过度伤心,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第三个现象大多出现在农村,父母为了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了解。以上的情况都会使孩子心理发生变化,使其常常怀疑别人会议论自己的家庭,变得自卑,对父母的感情也日渐淡薄。
3.单亲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结构与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亲父亲的经济状况会比单亲母亲好一些。传统性别角色中都是男方占据主要劳动力,女性较苦。而且现在适应女性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工资也相对偏低,这样的经济状况来抚养子女的话会很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女性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会低于男性,平常的家庭福利也大多来自男性。而大多女性在离异或其他原因变成单身后,经济状况会大不如从前,她们本身也会因为离婚等问题至少在五年之内陷入经济问题之中。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大多会用钱来安慰孩子的心灵,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状况,但大部分单亲家庭无法采取这种方式。
4.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现状
家庭是社会中一个小部分,是孩子享受父母关爱、躲避社会风暴的幸福港湾。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重视的,但变成单亲家庭以后,家庭中教育就不再适合孩子成长,这时学校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孩子在变为单亲家庭儿童后,心理产生的落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上,还会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多帮助、多讲解,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学校不应该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给他们带来伤害。据了解,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因为家庭原因使得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也没有想要继续学习的念头,过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农村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概述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捐款以及捐助有用物品,还有些人选择去支教,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很快普及到。改革开放后,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而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交由祖辈或亲戚抚养,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亲家庭抚养,一类是祖辈进行抚养,但不管是两者哪方来抚养,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虽然是在人们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但我们只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捐助及教会他们知识,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平的,它所带来的伤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刻体会。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 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被迫面临了一些不是他们的年龄段所应承受的事物,就像揠苗助长一样,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年龄差异使得代沟产生,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卸给隔代教育,只能说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产生。
3.留守儿童经济状况
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多数在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也只勉强承担家庭日常支出。而留守家庭中的儿童一般不只一个,且大部分是由祖辈来看管,祖辈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挣别的钱维持家用。结合调查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来看,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儿童之间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也都各不相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差很多。
4.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形式有: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或亲戚来看护。父母一方看护孩子要比祖辈或亲戚看护孩子要好一些,父母与祖辈之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祖辈给再多的关爱也不如父母的一个电话,而且父母的知识和观念比祖辈更接近孩子,若只用祖辈的教育观念来培养孩子,那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但在一个留守家庭里,男性多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则在家承担农活等家务,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看护儿童,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都是缺失的。再加上农村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教师稀缺,无法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辅导,以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情况始终得不到缓解。
四、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对比
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属于两种不同的群体,因为无论是从心态来看还是从经济状况和受压能力来看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的数量逐渐增加,长此以往,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1.生活环境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的单亲儿童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城市的单亲儿童之所以越来越多也是因为时代变革,人们的观念不同,造成x婚率增高,许多家长离婚显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想法,也没想到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则是因为其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补贴家用,导致其外出务工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
2. 心理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相比是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一些。单亲儿童在变成单亲儿童之前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父母对其也是关爱有加,甚至宠溺;在变成单亲儿童后,落差较大,导致其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其父母离婚后多半会沉浸在离婚阴影中,还要想办法维持家用,对孩子的看护明显减少,所以单亲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很弱,长大后逆反心理也很强,经常看到的不良少年也是由此而来。而留守儿童即使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不会去给父母添麻烦,同时有些祖辈会把老一辈的思想教给他们,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年龄小,无法将其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产生自卑等心理。
3. 经济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的出现明显是城市多于农村,而城市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农村的留守家庭,父母不用去种地,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得到固定的工资。无疑单亲家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经济条件是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变相地惯养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或教育也没有多大帮助。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城市大部分的单亲家庭还是属于小康水平。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是农民,他们外出打工只能干些苦力活,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挣的钱也较少。经常看到农民工辛辛苦苦一年挣到钱后也不回家以节省路费。因此,留守儿童比单亲儿童更懂得艰苦和节省。
4. 教育现状不同
教育是自改革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然而教育可以很快普及到城市,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普及到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地方,教育资源却不多,现在大部分教师也很少有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而城市因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开始有很多关于单亲儿童的研究。
五、小结
无论是单亲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多加爱护。因而,我们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也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2).
[2]邓喜红.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4]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8(2).
[5]王 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6]谭 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7]叶 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4):221-222.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32-34.
崔 楠(1993―),女,辽宁辽阳人,渤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篇7
农村留守幼儿是新时展的一种“衍生物”,其行为习惯与身心健康都受到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据2016年11月9日,民政部了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其中,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占全国总数的39.02%。从省份来看,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都在70万以上。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让人担忧和深思,他们中多数任性、放纵、逆反、生活邋遢,没有规律,不讲卫生,对幼儿园老师的管教忽视,或采取冲撞行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行为问题,作为幼儿管理者应该如何肩负起教育责任呢?
一、农村留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一)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
家庭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教育组织,也是幼儿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学习模仿对象,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格特征、行为习惯都是幼儿学习的最主要对象。但农村留守幼儿大部分的父母都忙于出外打工,多数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运用他们老一代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幼儿,并且他们由于缺乏科学教育理念的接触和深入探索,无法给幼儿以良好的行为引导,使其幼儿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存在偏差。
(二)学校教育没有到位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偏僻,接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更重视知识技能,而忽略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别提心理与人格问题的处理。并且,幼儿园在监护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重智轻德,更多的引导幼儿学习不符合年龄特点内容,如在提前学习拼音汉字,算术等。同时,农村师资力量匮乏,班级人数众多,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孩子成长的细节关心与心心交流,忽略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两者缺一不可,留守幼儿的父母长期在外,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托付给老师的做法使其老师跟家长的沟通难度加大,不能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难以实现家园共育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农村社会教育力量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缺失。如生活环境中的社会小青年的不良陋习,辍学的大哥哥大姐姐的行为影响,充斥着众多网吧、茶馆的环境等,这些都可能对留守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一)加强家园联系,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留守幼儿的健康和学习问题的重任就落到了新的监护人身上,新监护人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新监护人对幼儿的教育大多数偏重养育,而非教育对留守幼儿的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较为看重,但是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明确的概念。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之一,父母应强化家长身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如外出务工父母可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使其充分感受父母的爱;另一方面,父母要多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成长状况,防止消极行为和思想的滋生。
(二)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幼师团队建设
农村留守幼儿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家庭教育难以做到十分完善,这就需要跟幼儿接触时间长,影响作用深的幼儿园承担起对幼儿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需要不断的改变、完善自己,不断地补充自身的知识含量,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够适应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定期为幼儿教师讲解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幼儿观念,使其能够打破地区的局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同时,教师更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在年幼孩子的心里,教师往往胜于父母。他们更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所以,幼儿教师应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榜样,做到正确良好的示范。
幼儿园鼓励丰富多彩课余生活的开展,增加农村留守幼儿在园活动,增进老师对留守幼儿的了解和接触,引导幼儿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用示范和鼓励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
篇8
一、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现状研究
(一)社会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又称“空巢儿童”“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娃娃”等称呼。最早的界定是父母因工作或学习停留在国外,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如今,多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偏远老家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者双方长期进城或者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叶敬忠在对西部劳动力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在外打工4个月以上,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養,管理和教育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吕绍清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在外务工就业长达半年以上,被留在家接受义务教育的少年儿童等等。总之,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概念界定观点不一。
(二)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的独山县,幅员2442.2平方千米,全县辖8个镇、7个乡、3个民族乡,9个居委会、133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据独山县2014年关心爱护留守儿童“雨露工程”统计,全县共有留守儿童8963人。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今天,独山县也在大力积极推进各方面建设,尽管如此,但自古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微薄的收入早就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为了改善贫困落后的生活、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给孩子和老人创建较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大量农民工赶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发达城市务工,从而出现大量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学习、生活、安全、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出现了“家庭管不好,学校教不到”的不良问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上都出现严重问题,这给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省外教育费用昂贵,且对农民工权益认同和保护不够完善;而且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处于社会的底层、做的工作主要是以出卖劳动力为代价;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甚至有超额象;再之儿童身体柔弱,不宜长时间路途的奔波。独山县农村家庭大多以三代结构为主,年青劳动力外出还留下了年老的父母在家,为满足长辈心理对亲情的需求将孩子留在长辈身边,给家庭带来一片生机。多种原因致使把孩子待在身边照顾是不可能的。
(三)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现状
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与关爱本应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但迫于生活压力的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只能外出务工、经商,这便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留给子女的却是只要是留守儿童想要的一切都以金钱来交换,更多的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精神的培养,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
农村基础教育落后,投资经费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体系不完善,在留守儿童社会教育上没有明细规划。以及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过程等现象,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各种表现的漠视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
为解决和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独山县一些学校做了以下有影响力的工作:
独山县第二幼儿园自2013年建园以来,每年定期地开展“留守儿童之家”“结对帮扶”等丰富多彩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每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添画上美丽的一笔。
自2011年3月以来,独山县打羊小学把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作为教育重点工作来抓,他们时时处处出实招,重实效,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如:2015年9月29日下午,打羊小学给全校13个班的195名九月份出生的“留守儿童”过“留守伙伴”集体生日,相约来到了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
2016年7月,为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保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全社会共同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工作目标。独山县民政局在下司镇中心小学,依托“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室”,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独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现象分析
案例一:陈某,女,今年6岁,生长在三代式家庭,出生后一年父母到外地打工,让其跟爷爷奶奶生活。从小由奶奶照顾她,奶奶在她生活中担任着双重身份,跟爷爷虽然不是有血缘亲情的联系,但对孙女却很疼爱。奶奶每周都给孙女买小面包、糖果、酸奶、苹果、梨子等各类零食,只要孙女一哭奶奶就用零食来安抚,而且得到零食时总是不情愿分给同龄小朋友,占有欲很强。爷爷奶奶平时忙于干家务就打开电视给她看,不带她参与社会生活,认识的人少,见到陌生人时胆小害怕,不愿意开口说话,有客人到家也不会问好,等等。
案例分析:经过多次访问后得出陈某在生活中表现的不愿意与人分享,胆小怕事,不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
1.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外界的接触较少,见识少且隔代教育思想陈旧,得不到新的育儿知识补充。
2.离镇上远,交通闭塞,今年才上幼儿园,接受教育时间较晚,社会认知较弱。
3.农村重男轻女陈旧思想观念的存在,家人对她的教育不上心,认为只要养大就好,父母把刚出生的弟弟带在身边而陈某继续由奶奶照顾,在心理上更是对父母的不满,从而表现得更内向。
案例二:莫某,男,今年11岁,2岁起父母都外出打工赚钱,由奶奶照顾,每年春节回家团圆十多天,在幼儿园常与小朋友打架,曾多次发生手被摔断。与长辈讲话总是脏话、粗话连篇,爱动手打人。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不愿意上学。不但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连父母的名字也不知道。当有人向他问话时,时常答非所问,答不上来总是摇头或低头。
案例分析:经过深入了解后,莫某产生安全事故,攻击性较强,沉默,缺乏责任感等不良行为的原因有:
1.奶奶年迈且经常生病,还继续辛勤耕种那一亩三分地,实际照顾孙子的时间不多,常常寄托给大伯或邻居照顾。父母在身边时,经常因为意见不和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2.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只是给他买各种玩具,或委托别人带新衣服回家给他,只能从玩中寻找快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3.学龄前期与电视为伴,而电视中有很多不符合儿童发展的内容,幼小且没有判断和选择能力的莫某,从电视上学到一些不良行为。
(二)问题概述
独山县历来都是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为赚取更多的收入,大部分留守儿童常被家庭纳入免费劳动力,生活场所被限制,在学习之余没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发展自己的社会见识,社会性知识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隔代血亲,知识文化水平低且观念陈旧,不重视儿童的学习,父母长年的打工生活潜移默化地助长留守儿童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观念。监护人、父母只重视日常物质生活,忽视精神培养和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常导致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安全隐患。
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很好形成亲密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得不到及时处理,在留守儿童心理萌发厌恶感,导致了他们对整个社会没有信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够健全的农村教育机制和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不稳定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结构,使得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问题。
(二)对策思考
1.家庭教育方面
第一,親子之间常沟通。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远大影响。
第二,选好孩子的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相处时间长的是其监护人,监护人的一言一行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极大,所以将孩子委托照管时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和教育环境,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的监护人。多与老师联系,知道子女的在校情况。
第三,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少给子女安排家务劳动,多给子女留些学习时间;给幼儿提供较为安静、舒适、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第四,完善家庭结构。创建新型农村家庭,迎合新农村建设潮流,更新观念,尽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2.幼儿园教育方面
第一,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以国家教育目的为前提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而不是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应真正投入到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化形成之中。
第二,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了解留守儿童实际生活状态;利用假日和春节农民工返乡潮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
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环境,加强学校教师培训,提高思想素质,强化师资力量。在给予教师精神感化的同事,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物质方面的待遇,增强教师敬业精神。
3.社会教育方面
第一,政府应多渠道、全方位地发展地方经济,给农民工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促使农民增收保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完整的家庭教育。
第二,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权利。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三,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齐心协力,多方面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多给留守儿童创造锻炼的机会,关注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打败心理上的自卑、孤僻和偏激行为。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篇9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
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从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定义是比较模糊,在称谓上先后有“留守儿童”、“空巢儿童”等等。对其概念理解应区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农村”指户籍的所在地方;第二个“留守”指现在的居住地方;本文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区务工时,被留置在原户籍地的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1.政治因素
我国的城乡二元户口体制,解放初期为了便于管理国家。我国把农村和城镇分开管理,建立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结构;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并废弃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但因该制度存在长达数十年,其影响并不会因为国家宣告废弃而消失殆尽。
2.经济因素
我国的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需要更多的劳动工人来推动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经济向前不断的运转。需求的增大的同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更大规模的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因此留下更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或者第三产业,晋升空间狭小收入增长困难他们的收入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要求,还需支付子女抚养及老人赡养等开支。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监护权益现状
现实生活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方式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隔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这种隔辈监护往往很容易造成这些儿童在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第二种,上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上辈监护当中,作为父母本身的叔伯姑姑他们也有自己的子女,他们除了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外还要去照顾农村留守儿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第三种,同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此类监护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2.接受教育权利的现状
在诸多问题中,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尤为突出, 教育乃一国之根本。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初级教育, 它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学校教育, 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大多都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因父母远赴他乡受制于地域及联系方式的限制使得彼此间的沟通不畅。 从而造成了孩子亲情化观念的淡漠, 孩子的心理意识就在亲情缺失的境况下形成, 孩子心理健康严重受到影响。
第二,学校教育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受到影响表现有二。其一,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以升学率为主, 因此教师更容易把注意力以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身上, 相对而言就忽略其他学生;其二, 乡村教师素质整体不高, 教学任务负繁重, 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没有足够的认识,在管理模式上不加于区分对待,使得这个群体的发展更加的滞后。
3.人身安全保护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效监管和保护。第二,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处于学习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很是有限。第三,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不良文化向农村渗透,导致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第四,一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或者看管不到位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习惯,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对策
我们应平等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充分尊重他们, 努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此为目标,笔者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一)增设监护监督机关
截至到目前,我国尚未对监护监督机关做出规定。鉴于此可以尝试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当中选定监督机关,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的权益,还应扩大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范围,弥补有些监护人诉讼能力不足的弱点。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和美国的做法,设立公权力机关去专门的管理,当遇到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可以主动出击通过剥夺监护人的监护权来更好的保护儿童。
(二)设立指定诉讼人制度
试想如果侵害儿童权益的实施者的是其父母时,我们该如何去保护他们的权益呢?我们国家是个人情社会大家都恪守自己的本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很多事情我们都是采取这样的价值理念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可以尝试通过指定诉讼人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即由法院为被监护人指定诉讼人。这个制度类似于我国的破产清算制度,法院指定破产清算人来代替企业法人的地位处理在破产清算期间的一切事物。这样既保护到当事人本人的权益又使得其他人的债权得到有序有效的清偿。在确定诉讼人时充分发挥法院的职权让法院去引导但是这种引导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三)完善立法
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有《宪法》《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但是这些法律并不系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项事务都要相应的做出一定的改变。我们只有在立法时有明确的主体,立法才能有针对性。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儿童权益保障方面做得相当仔细认真,除《宪法》《民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儿童福利法》《劳动法》《少年法》等基本法律外,还建立很多保护制度,例如:1.家庭政策当中儿童津贴的支付、对单亲家庭的援助、对儿童虐待的严肃处理。2.设立专门处理儿童事物的机构如儿童咨询所、儿童委员会、福利事务所及保健所。这只是日本保护未成年人措施的一部分,但是其中的每一点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为了有法可依,我们必须去完善儿童立法,这个立法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完备的立法。切切实实的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出发从国家的未来出发。
结语
以上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应对留守儿童出现后的解决之道,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措施则要大力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以身作则,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天更蓝。
参考文献
[1]顾薛磊 论我国公益监护人制度之完善2009年3期 2009年5月
[2]齐艳英 对未成年人监护的几点认识 法学从论 2008(6)
[3]张琳 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州期刊》2009年9月第5期
[4]陈红艳 和谐农村语境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辨 2008年8月(下)
[5]阮积嵩 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辨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2)
[6]伊林 从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看日本的儿童权利保护 2005年第2期 2005年3月
[7]路建 对未成年人权利保障体系的探讨 杨庆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8]史尚宽 亲属法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58
[9]魏振瀛 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
篇10
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外出打工创业,他们取得了较以往更高的收入,但除了付出汗水与艰辛之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外出谋生,把自己的孩子留在本土由长辈或亲戚代管,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六千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四千多万,城镇居民中也不少。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变得孤独自闭,社会逆反,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不少孩子成为社会上的"问题"儿童,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这引发自上而下全面关注,央视曾多次播出相关专题节目;历次"两会"上也均有委员代表对此大声疾呼,期望建立起政府、社会、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协调体系,付出应有的关爱,为这些孩子所面临的人生风雨撑起一把伞,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开一扇闪亮的窗。
全国政协委员王正福指出,"现阶段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农民工子女既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无法享受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两头不到岸"。这是问题的根源,顶层设计应该从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如今状况已大为改观,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仍然有大部分还停留在问题当中,嗷嗷待"辅",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社区建设组成部分的社区教育,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介入关爱留守儿童,为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1 社区教育体系应当担负关爱留守儿童的职责
社区教育的概念此前的理解是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形式的协调管理,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以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教育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近年,社区教育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社区教育概念的内涵也逐渐清晰与完善。目前,形成通识的社区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无论是从此前的"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以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教育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的概述,还是到当前的"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概念中"全员"所指,都无一例外的包含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因此,社区教育体系在满足社区成人居民的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的职责。
2 社区教育体系具备介入关爱留守儿童的条件
从结构体系上,社区教育体系是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单元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与"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非常接近,只要承担起这个社会功能,就完全可以通过社区基层组织建立起完备的留守儿童资料,便于有的放矢的开展关注与教育。
从客观条件上,社区教育体系近年来发展蓬勃,无论是从政府资金支持还是成人培训收益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当前,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社区教育体系基本都建立了社区教育的三级网络,即:区(县)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的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市(村)民学校。在三级网络中均具备固定场所、固定师资等条件,一旦在社区教育体系启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不仅可以针对城镇所涉人员,对数量更为庞大、教育资源尤其匮乏的农村留守儿童也能大面积的惠及。
从社会资源上来说,社区教育接触整个社会群落,其中不乏企业资源、社会爱心人士人力资源,具备引导爱心企业介入、招募义工、组织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的平台。
从时间上来说,留守儿童放假期间是最为缺乏监管看护的危险时间,社区教育体系在这个阶段积极发挥关注和关爱活动,将是对学校放假期间最为直接的时间阶段上的补充和接力,具有非常正面的社会效益。
3 社区教育体系介入关爱留守儿童的办法与途径
社区教育体系在关爱留守儿童的途径和办法上,可以参照各地已经开始实施的方案并结合本地区特点和资源,采取多种办法与组合。
3.1 协同基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从学习、思想、安全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介入。
3.2 利用自身平台招募义工、志愿者与社区孩子结对,具有爱心的父母人员与孩子们的定期接触在情感上、沟通上带给孩子无法估量的心理宽慰。
3.3 积极牵线搭桥,在留守儿童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建托管体系。费用与家长协商解决并签订协议。
3.4 利用现有场所或教室资源,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购置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定期对留守儿童开放。
3.5 社区教育体系部分培训项目对留守儿童免费开放,让他们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 上一篇: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
- 下一篇:光伏行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