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进步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技进步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此问题,经济理论界的研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Smith(1776)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经济思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大家广为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变革,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经济增长因素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长除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贡献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余额”。那么这个国民收入增长的“余额”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经济学家经历了长期探索。Solow(1957)认为这个因素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经济突破传统模式增长的根本原因。Denison(1962)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另一类就是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的技术进步。以Lucas、Romer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溢出模型(Lucas,1988)和知识溢出模型(Romer,1990),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纳入了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认为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由其技术进步水平差异所致。因此,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创新。之后,以Young(1991)为代表的技术扩散模型,Aghion、Howitt(1998)为代表的Schumpeter主义增长模型等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拓展,深化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Kydland和Prescott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是技术的冲击变化所引起的。迄今为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并深深影响着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将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学者更多的研究焦点不是侧重从理论上阐释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多的是围绕着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算,进行量化研究。如,刘伟、张辉(2008);袁堂军(2009);胡宗义(2010);陈诗一(2010);高昌林等(2012);何锦义(2012);张浩然、衣保中(2012);邹心勇、赵丽芬(2013),以及周绍森近几年的一系列成果等。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由于学者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测算函数形式不一、科技进步的内涵界定不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假设的前提不一,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不一,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算结果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测算结果都在30%-50%之间,这一方面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不同侧面的贡献,能起到互相补充或交叉验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演进的理论研究进展
产业升级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的一个过程。Clark(1940)通过经验分析揭示出了三次产业逐步演进的内在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呢?Clark研究发现这个规律形成的原因除了需求因素之外,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才是关键。Schumpeter(1942)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科技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在时间上也不呈均匀分布,先是一些企业科技成功创新,领先市场,之后是大多数企业争先跟进、模仿;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由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一个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内部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破坏过程。20世纪50-60年代,Kuznets在研究产业演化规律时指出单一产业部门的兴衰往往是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的;Rostow(1963)认为主导产业部门是区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而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持续增长则是这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部门的一个关键原因。Porter(2008)认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专有知识的扩散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产品的创新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实现产品差异化,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过程创新或者工艺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专有知识的分享或扩散则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或行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产业演进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更多学者对科技创新作用和影响产业演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以1978年哈佛大学的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tterback提出的描述产业技术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最为典型。Abernathy和Utterback指出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形成了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分布规律。A-U模型为我们更好理解技术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它不仅考虑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指明了在单一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迁。吕明元(2009)运用A-U模型对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路径及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特点,应该结合产业的自身属性以及特定的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U模型。除此之外,众多学者还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如,张倩男(2008)、赵玉林(2012)等;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施建军(2009)、江可申(2011)、孙冰(2012)等。近年来,个别学者开始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即从需求空间、需求异质性和需求条件、需求约束等视角出发勾连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孙军(2008)、孙晓华(2012)等,从而改变了以往过于侧重如何改变技术创新的供给,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传统研究范式或路径。从上述研究文献可知,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演进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还应该结合产业的属性以及特定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三、现代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进展
以“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科技”为关键词进行CNKI检索,之后再经过筛选,发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产业概念的层系研究(段莉、胡惠林,2013);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雷宏振,2012);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朱智文,2013;冯根尧,2014);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郭玉军,2012);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研究(金元浦,2012),等。仅有部分文献围绕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的融合问题进行了一般研究,但大多是理论的可行性辨析,或者散见于数字产业、内容产业等新兴文化业态的零星论述中。如,胡惠林(2007)就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革命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正是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解学芳(2007)、张培奇(2010)、祁述裕(2011)等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解学芳(2010)进一步深入地对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逻辑演进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短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现代科技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现代科技的反文化特性以及管理主体的利益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顾江(2010)通过构建赫芬达尔指数对我国大多数省域的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进行了测算。张京成(2011)、朱自强(2012)等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过程中纷纷认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是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特征。近两年,个别学者还对文化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如郑世林和葛珺沂(2012)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起步晚,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收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有关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交叉研究的文献规模相对而言较少,且比较零散,亟需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可行性辨析,实证研究还非常薄弱,也有待今后加强。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篇2
[关键词] 展示理念 展示主题 内容框架 科技馆
福建省科技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建设项目已列入2009年度省预备重点项目,目前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新馆建设由建筑和展示两大工程组成,且互为作用。在新馆建筑方案确定前,应首先确定展示内容的框架,并作为建筑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对建筑提出基本要求。本文从展示理念入手对新馆展示内容框架作一探讨。
1 展示理念和主题
展示理念是整个新馆内容建设的基石,而展示主题则是新馆的灵魂,决定着建设什么样的新馆,决定着新馆未来的发展。本文不对如何确定展示理念和主题进行详细阐述,只对新馆的展示理念和主题提出参考意见。
1.1 展示理念
新馆展示理念为“体验科学、启迪创新、促进和谐”[1]。
体验科学――营造从实践中学习科学的情境,使公众在参与、互动过程中体验科技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其对科技的爱好与追求。
启迪创新――展示科技创新历程,让公众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感悟科学、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
促进和谐――宣传科学发展观,揭示人与科技、自然、社会的关系,传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2 展示主题
新馆展示主题为“梦想与科技”。该主题旨在通过对人类科技文明的体验,反映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意义。它不仅突出了科技特点,更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不仅强调科技进步,也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表现了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也寓意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前途与科技密切联系,突出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2 展示内容框架
新馆可设置“基础篇”、“历史篇”、“方法篇”和“生活篇”等四大主题板块[2]和“福建地理”专题板块来反映展示主题与我省的区域特色。
2.1 基础篇
科技的进步需要基础,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里,所谓“基础”已经不限于一条条具体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而是大众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因此,应打破以往的模式,大胆创新地将基础篇分为“物质世界”、“能量天地”、“信息时空”三个部分,从具体到抽象来呈现一个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科技基础知识。
物质世界――我们生存在一个物质组成的世界里,宏观大到宇宙,微观小到电子,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和形形的运动状态,激发人类无尽的探索。
能量天地――能量从哪里来?会不会消失?人类如何把能源变成自己需要的各种能量?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能量天地将一一呈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信息时空――宇宙赋予人类一个物质的时空,人类在其上又创造了一个信息的时空,当两个时空叠加在一起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
2.2 历史篇
与人类社会一样,人类科技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年年更替与创新,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世界;正是因为科学思想的代代相承,人类发展的指针才永远指向美好的未来。历史篇将分为“科技回眸”、“华夏生辉”、“行业记忆”三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地展现科技与社会、与人文的历史联系。
科技回眸――作为地球上拥有最发达大脑的物种,从砍凿第一块粗糙的石器起,人类就开始在科技领域孜孜不倦地前进了。对世界科技史的一次回眸,透过如烟往事,看见科技精神与智慧在闪亮。
华夏生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进步都有着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回眸,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行业记忆――古老行业的消失,经典行业的转变,崭新行业的兴起,在各行各业背后,科技像一只无形的手,移花接木,点石成金。
2.3 方法篇
科学的方法是实现梦想的途径。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获得了探寻科学宝藏的工具。有了工具,梦想触手可及。方法篇将分为“异想天开”、“自然睿智”、“数字疯狂”、“经典实验”四个部分,分别介绍假说与实证、观察与仿生、计算与推演、试验与实验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异想天开――人类从来不缺乏奇思妙想。是真理,还是荒谬?找到证据,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自然睿智――自然的无穷智慧千百年来启发人类灵感,带着一双慧眼和一颗恒心,人类以实践向自然致敬。
数字疯狂――从写满了公式和数字的纸堆里,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每个人并不一定都能深刻了解这个过程,但每个人都将体会到其间的智慧与艰辛。
经典实验――在著名科学家的带领下,体验或声名显赫、或构思精巧、或经历坎坷、或妙手偶得的经典实验。
2.4 生活篇
科技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生活篇将分为“人体健康”、“运动科学”、“食品安全”、“数字生存”四个部分,从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人体自身的健康到科学、合理、先进的生活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人体健康――健康,人类近年来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全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全新的健康理念将成为改善生活品质的科学指导。
运动科学――五花八门的运动建议是不是都有科学依据?不同的人需要哪些不同的运动呢?本单元让公众做一个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的现代运动达人。
食品安全――人类在希望的田野里播种着永不饥饿的梦想,却常常会经历食品安全的梦魇,尤其是近年我国食品安全备受责难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数字生存――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现一个数字生存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通过种种神奇的体验,依稀看到未来的轮廓。
2.5 福建地理
我省独特的丘陵生态资源和丰富海洋文化,古代的各种科技和制作工艺,当今的海西科技发展等都应成为展示亮点。“福建地理”专题版块将分为“特色生态”、“富饶资源”、“领先科技”三个部分,从生态、资源等方面展示科技与福建社会进步的关系。
特色生态――绵延的武夷山脉,富庶的闽南风光,宽阔的海洋,在家乡山水间遨游,将更激起爱我家乡的热情。
富饶资源――茂密的森林,百余种的矿产,丰富的海洋资源,养育着八闽儿女,给八闽儿女带来无尽的福祉。
领先科技――水运仪像仪、航运等古代科技在中国科技史留下了浓重一笔,材料、信息、石化、制造、医药、动漫等产业将为海西建设再添辉煌。
3 展示特色
以“基础-历程-方法-生活-福建”的展示主线,打破了当前国内科技馆建设内容框架雷同,科普目标和群体单一的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主题鲜明
“梦想与科技”的主题突出了人类的梦想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发展观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这个主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内涵比较容易掌握,容易发展。
3.2 理念新颖
突出展示科技创新在改变人类生活、创造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作用,让公众了解科技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3 富有创造性
打破国内大部分科技馆按学科分类的模式,而是以一个现代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进行分类,不仅关注了基础,注重历史方法和生活,而且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予以特别的重视。
3.4 内容丰富
展示内容涵盖了生态、生命、能源、环境、材料、信息、工业、农业、健康等现代科技的众多领域,包括人类科技进步的各个方面,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3.5 注重体现福建
突出展示福建的地理、资源、科技等区域特色,树立爱我福建的自豪感,且特色不局限于科技特色,还包括了内容特色、人文特色、展项特色、体验空间特色等。
参考文献:
篇3
一、要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
近几年之所以科技进步快,自主创新多,经济发展猛,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展理念新,发展思路优,发展机制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与“258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工业强势,进行机制创新并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力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以及近两年推行“一个工程七条线”的工作落实机制,等等,都是立足县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借鉴经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首先解放思想,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正视差距、逆中求进、顺中更快的思路上,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奋力赶超的紧迫感,提升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发展的气魄和胆略。立足本县市客观实际,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出发,依靠科技创新使“特色”产业化,上规模、出效益,构建特色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同时,把握和利用好国家支持和扶持政策,超前谋划、精心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要搞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谋划
近几年来县经济社会之所以得到了较快的持续性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注重对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搞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谋划。从提出“工业立县”,到制定出台《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决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从积极转方式调结构,靠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到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借力发展、注重合作创新,到鼓励自主创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从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到抓战略储备,扩张群体规模,着力培植“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等等,无不显现出重视科技战略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战略谋划的影子。因此,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要想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理论的精华,从本县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做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分析,制定适合本县市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在某一或某些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靠正确的科技政策激发创新热情
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良好科技政策的刺激作用。结合本县实际,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县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县技术改造鼓励目录》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支持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及自有知识产权创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对科技创新支持的政策措施进行细化。例如,对新投资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补贴企业;在工业企业用地政策中,通过“标准遴选”、“门户清理”、“腾笼换鸟”、“增减挂钩”等方式,淘汰产业档次低、科技含量少、高耗低效、土地闲置的企业,为科技含量高、循环经济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项目提供用地指标。可以说,正确科技政策的刺激,对全县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借鉴经验,要求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赶超战略、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政策因素,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切实可行的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政策。
四、要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
县注重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十一五”期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5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8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项),比“十五”增长136.8%。截至目前,时风集团参与制定全国低速汽车行业标准5项,泉林集团参与制定本色纸等行业标准4项。时风集团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前油后汽复合刹车系统,对车辆实现了刹车双保险,使装载了该复合刹车系统的新型轻卡汽车销量倍增,依托全国农用车行业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风集团在轻卡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农业装备机械等领域相继研发出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40多项,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连续几年稳居产销量全国同行业第一。借鉴的做法,欠发达县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本县市实际,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力强与辐射面广的民营骨干企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突破,打好高端提升、重点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增收富民等方面的攻坚战。
五、要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十一五”期间,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时调整了“工业立县”的推进策略,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力度。2009年时风集团、泉林集团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成功认定,标志着县在汽车、造纸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前列,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201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52%,增幅和提高百分点数连续5年居市首位,被评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把优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选择路径。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三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虽然具有开发难度大的特点,但一旦开发成功,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品和项目进行重点联系,定期调度,做好跟踪服务,以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较大突破。
六、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为了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并逐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近三年,县级科技经费投入4039万元,扶持科技项目40项。还积极引导帮助企业通过承担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争取科技计划资金的支持。“十一五”期间,该县共立项市厅级以上科技计划45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6项,市级16项),比“十五”期间增长66.7%,共争取项目资助资金1183万元,是“十五”期间项目经费的4.7倍。2009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1项。被认定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因此,欠发达县市应该学习经验,牢固树立科技研发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和引导力度,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应高于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增幅。要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并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费用加计抵扣、省级以上新产品税收返还等鼓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七、要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为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千方百计地引进科技专门人才和技术拔尖创新人才;为创造吸引科技人才来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出台了《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为补充自有人才资源的不足,借助科研院校的人才库来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为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强化企业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育培训,并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注重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所有这些,都对科技素质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验启示我们,要尽快提升欠发达县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要搞好高层次人才培养总体谋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库,掌握并联系一批专家型技术人才;要适应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干事创业的能量。
八、要通过产学研合作走借力发展之路
县注重加强科技交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借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被评为省产学研合作先进县。的成功经验说明,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决速发展的捷径。借鉴的做法及经验,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走借力发展之路。要支持本县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共建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或创新联盟,促成企业产业与高校院所智力资源的联姻,借助高校院所的智力库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通过多种方式由单一的、短期的项目合作,向长期的、全方位的技术经济合作转变,由松散合作向利益共享的紧密性合作转变;要借助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积极推进人才培训合作,或通过举办多种培训班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或通过派科技人员到高校学习进修等形式来为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总之,要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尽快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以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装上“科技芯片”。
九、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为了营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宣传工作。注重从舆论氛围上找准科技素质提升的“制高点”,整合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开设宣传栏目,宣传鼓励科技创新的方针政策、科技自主创新的先进企业和先进典型、本县科技创新的成就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等,并介绍普及有关科技创新知识,通过全方位、大密度、多视角的宣传报道,来营造自主科技创新的氛围,激发科技创新、干事创业的激情。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普及活动,来营造科技创新的软环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了5届科技宣传活动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团队”在技术创新中的“推手”作用,在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方面做出了诸多不懈努力。所有这些对提升全县科技素质并激发科技创新热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借鉴经验,要求我们在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环境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生命线”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导向明确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的科技环境、激发活力的创业环境、心情舒畅的学术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尊重理解的人文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等,把“软环境”做成“硬实力”。
篇4
关键词:生产力知识经济产物经济形态
0引言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将面临工业化与知识化的双重挑战,实现现代化的压力更重。所以,我们不能全盘走发达国家的老路,等到实现工业化之后再向知识化转移,而应将工业化与知识化协调起来,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发展知识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1.1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
所谓“知识”,它包括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从有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一天起,知识便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存在。在人类社会自然界获取生存必需品的竞争中,人类经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形态。在以往的这些经济形态中,经济形态越发展,所需的知识就越多,知识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变引起质变,终于会到达比任何其他要素,如海洋、土地、森林、矿藏、工厂、机器设备、货币(资本)等都更为重要的这样一个转折点,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1.2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
因而它是生产力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的发展过程。此时,物质财富的增长,主要不是靠增加资源、劳动、资本和场地,而是靠知识、技术等智力资源的作用,带动物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时间,创造日益丰富多样的社会必需品(物质的和精神的)。
1.3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
它以科学知识为资源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中介,以经济发达为目标,是知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高级生产力发展形式,是以科技为主的、以知识、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为要素的经济。以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运用知识生产、发展知识产品,并以此来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1.4知识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物质力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
知识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物质力量为保证条件,另一方面它最终还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和物质产品(当然也包括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知识经济的生产标志着人们获取物质产品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由物质到物质,消耗巨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是由知识到物质,以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物力资源的开发。这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反映了生产力不断智能化的历史趋势。
2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升级换代,即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而促成这一质的变革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生产力系统的全面改造。
2.1现代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系统“软化”
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诸因素和生产流程以及产品都开始向“软”的方面转化;劳动力由体力型的大量投入,转变为文化型和科技型的少量人才,生产工具由粗大笨重的普通机器,变为精细灵巧的智能机器;劳动对象由天然的原材料变为优质的人工合成材料和新的能源;生产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系统化的科学管理,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虚拟化,汽车、飞机的设计检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许多产品的商标、品牌等软的成份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一些传统产业的“软化率”进一步提高。这一切都预示着“硬化”的物质生产力系统,正在向“软化”的知识生产力系统转变。
2.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缔造了新型的生产力系统——信息产业和服务产业
知识型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微软为代表的一批计算机和软件企业,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当今国际的竞争已经主要变成了技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谁拥有知识控制权,谁拥有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这可以由该国获得的专利数目、高水平的科学家的数量、研究和开发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其它的技术力量等来衡量。
2.3现代科技的发展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现代科技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系统而又细微,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促进了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活动的效果。以往依靠大量投入资源和劳动,消耗大量物质和能量的粗放经营,正在被更多依靠科学和技术,注重效率和效益的集约经营所代替,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所有的这些将把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入高效、优质、和谐、公正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境界。
2.4知识经济是一种高级的经济形态,因为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实现了四个转变
2.4.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知识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不再依托稀缺资源,它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和集约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知识,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量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
2.4.2从知识本身的获取向求知能力的开发转变。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是厂商的基本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地获取知识是完全不够的。知识作为商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知识成本十分高昂,因此形成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就成为至高无上的任务。同时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从而任何知识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
2.4.3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转移,曾经是一些国家企业实现赶超的基本途径。在此种形式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国和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企业管理就不是一般的信息管理,而是创新管理,即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并把这一点看作是企此经营的中心任务。
篇5
【关键字】灌区管理 改革 具体思路
一、灌溉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也相应的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自动化种植、收割,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农业自动化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而相应的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但是我国的灌区管理水平较低,灌区的管理改革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部分灌区管理工程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灌区设备使用的设备落后等问题。
(二)管理制度落后
部分灌区因为管理理念和制度比较落后,缺乏改革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因此导致灌区管理水平低下。
(三)缺乏相关专业管理人才
部分灌区缺乏相关管理人才,在灌区的管理上得不到专业技术的支持,或是部分灌区专业管理人缺乏创新精神,固步自封,不能够很好的促进灌区的管理制度改革发展,导致管理水平较低。
二、新时期灌区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加快灌区改革是新时期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量和灌区水之源两者之间紧密相连。
(1)灌区要保证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多产量、多品种、高质量的需求,因此灌区的改革可以保证粮食的安全。
(2)农业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水之源短缺,一旦干旱或是缺水,就会导致灌区发展,从而影响灌区对农业的供水,导致农业的上产产量下降。因此,灌区应当进行改革创新,使灌区有更加强的应变能力,为农业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快灌区改革是巩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需要
虽然在“九五”以来,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也相应的逐渐增加了投入,这项措施为解决灌区设施配套不齐,或是年久失修等问题带来极为重大的帮助,而在投入过程中,工程状况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变。但是现状在改变的同时,不少人也比较担心花费了巨额新建的设施到底能支撑多久这一问题,如果不同时对现存的不合理的体制与机制进行改革,那么之前花费巨额国债续建配套的成果可能巩固不住,因此,从事灌区管理的工作人员对这一极为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三)加快灌区改革是目前摆脱灌区困境的根本出路
一直以来,我国的灌区就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了,在建设初期存在资金短缺、设计标准低、施工设备不完善、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在建成之后存在产权模糊、管理者权利、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技术落后、职员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因为灌区管理的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因此想要摆脱灌区管理目前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加快灌区改革是目前摆脱灌区困境的根本出路。
虽然近几年年,部分灌区已经对灌区改革给予高度重视,在改革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纵观全国,很多地方对于灌区管理重建设、重工程、轻管理的现象还是很多,还有部分地区简单。照搬其他部门的做=做法较多,对灌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甚少,对改革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要想扭转灌区管理的这一现状,就需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
(四)加强灌区改革是跟上全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我国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改革措施。从全国的改革发展情况来看,科研、教育、社会保障、卫生等行业的改革成果较为显著,反之国有灌区改革明显呈落后的趋势,对于改革的成效也并不显著,部分灌区的管理还停留在十几年的水平上,因此灌区管理应当奋起直追,不然将会成为时展下的落伍者。
三、灌区管理改革思路及策略
(一)改革灌区责任制度
在灌区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原有陈旧管理制度进行新理念的改革,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扩大和完善灌区管理的合理工作分配,并且鼓励灌区人员解放陈旧思想,实行改革创新。
(二)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在灌区管理改革中,无论多么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都必须结合当地灌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灌区管理制度和设备的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经济。
(三)加快灌区科技进步和创新
灌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发展,因此,只有将灌区管理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找寻适合灌区发展的管理制度,真正的促进灌区管理改革。灌区改革的相关人员应当进行实践探究、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为灌区管理服务。
(四)提高灌区管理人人员自动化操作水平
灌区引进现代化的机器和设备,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操作、维护。因此灌区在引进现代化设备的同时,还有注重对于相关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提高。才能将设备和技术进行结合,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五)按成本计收水费,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灌区应当向社会和用水户进行灌溉供水及灌排技术服务的商品属性进行宣传,实行有偿服务,按供水成本进行收费,增强用水户的自觉性、积极性。
(六)灌区渠系维修与维护
部分地区灌区,由于当地存在法治观念相对较弱,认为破坏严重等现象,部分灌区的损坏、老化、失修等现象严重。甚至还有部分地区是灌渠、水闸等年久失修,导致排水沟堵塞严重,大大降低了排水能力,因此灌区管理应当十分注重灌区渠系维修与维护。灌区管理可以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灌区渠系进行维护,以保证灌区的排水正常,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灌区灌溉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要想保证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灌区管理的改革应当加快脚步。
灌区管理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认清我国当前灌区的发展现状,不断健全灌区管理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实行节水灌溉工程、加快灌区管理创新步伐,因地制宜的制定改革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龚孟健. 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02:17-19.
篇6
[关键词]陶瓷文化;区域科技;创新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反映民族心理、民族信仰等价值观念的精神产品和智力成果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集中的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
从表现形式来讲,景德镇陶瓷文化表现为在陶瓷的制作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器物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纵观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镇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景德镇的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材质文化、陶瓷工艺文化、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装饰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习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装文化、陶瓷官窑文化、陶瓷民窑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献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开放思维、合作意识等等。
二、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与科技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实现条件所构成的体系,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景德镇地区经济的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陶瓷产业基础不断加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景德镇陶瓷工业经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这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和区域技术创新辨证关系
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传统文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一般来说,文化创新不仅促进科技创新,而且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常认为传统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传统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传统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2]
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又有与现代科技的精神相背离的一面。传统陶瓷文化对科技发展有着两方面的作用,即正面促进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我们要挖掘和推动其正面作用,遏制和消除其负面效应,不仅要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而且必须注意消除那些潜在的危害人们创新能力的观念,努力形成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1、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有利因素
传统陶瓷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和积极的因素,对科技发展起着参与、建构、修复、导向和启示作用[3]。传统陶瓷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观念、方法对科技创新起到实质性的参与和建构作用,成为科学技术进步新的增长点。比如,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形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价值取向等,对匡定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4]。
2、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不利因素
景德镇陶瓷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对科技创新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要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构建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从古代的官窑开始,景德镇为皇室烧御瓷,向来是不计成本的,用百里挑一来形容毫不为过。从考古发掘成果和拍卖行历年来的拍卖品来看,进贡的官窑器不能有一点瑕疵,在烧成后即使发现有芝麻大的缩釉点,也会被打碎后就地掩埋。残次品一旦流向民间,或有民间仿画官窑器纹样,窑督和窑工就有杀头之虞。这种精益求精的传统、为皇帝服务的优越感以及炫技心态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官窑文化,而在市场上则积淀为官窑崇拜。
在传统的分类上,艺术陶瓷是和生活陶瓷、建筑卫生陶瓷以及工业用瓷相并列的一类陶瓷细分产品。纯艺术陶瓷是将陶瓷创作与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其艺术、文化特征已经决定了其所面向的市场较为单一、客户群规模不大。生产工序都由各种瓷艺工人纯手工完成。这就造成了当地陶艺产业产能较低、产品价格较高的结果。低产量虽然可以满足客户的收藏等心理需求,但是由此带来的高单价却又将许多有陶瓷爱好的潜在消费者排除在外。市场和生产两项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规模小、经济贡献率低的局面。
四、利用陶瓷文化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瓷都经济发展
1、传统陶瓷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点
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时代,而文化本身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的影响与作用日益明显而重要。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具有陶瓷特色的千年瓷都,继承和弘扬传统陶瓷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作用,促进瓷都科技发展,仍应成为瓷都人的共识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有悠久的制瓷历史、珍贵的文物古迹、传统的制瓷技术、大批的陶瓷名家、丰富的陶瓷产品、独有的陶瓷习俗等等,因此,弘扬传统陶瓷文化,进行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也应是多样化和全方位的。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掘陶瓷文物古迹、传统制瓷技术以及陶瓷风俗的文化、旅游价值来发展旅游经济。
2、传统陶瓷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
创新是弘扬传统陶瓷文化的灵魂和精髓,陶瓷产品及相关的各项工艺技术、设备、建筑等都是陶瓷文化的物化成果,自古以来,景德镇之所以称为瓷都,是由于历朝历代都有其创新的陶瓷文化,如宋代的影青,元、明的青花,清康、雍、乾的“鼎盛”,尤其是而今的品种丰富,技艺精湛,人才济济,精品迭出,正因创新,才使得传统陶瓷文化生生不息。
3、传统陶瓷文化有利于形成特色区域科技创新
景德镇以瓷为名,对传统陶瓷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形成景德镇地区特色科技创新。一要观念创新,破除小作坊、小生产的影响,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上规模、上档次,把陶瓷工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发展瓷都经济的骨干;二要加强技术创新,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加速陶瓷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三要加强产品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品牌、上档次、增效益为中心,加大新产品、新瓷种的开发力度,努力形成瓷种多元化品种多样化,日用陶瓷艺术化。
[参考文献]
[1]方旋.区域科技创新模型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3 ,(05 ).
[2]李素珍.谈谈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J]. 科教论坛·引进与咨询,2005,(8).
篇7
一、科技意义
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世界博览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
物,它往往代表着当代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世博会让世人了解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等,让世人熟悉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人类基因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现代数码影像摄影技术等。世博会是各国展示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成就、科技实力与智慧成果的盛会,求真、求实、求规律,有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的探求以及自然规律的揭示
二、经济意义
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加速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世博会的举办动机。“世博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世博经济有五个特点:一是多元性。从参与世博经济对象看,不仅是参展城市、参展国本身,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到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二是阶段性。在筹备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为迅速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在会后阶段,主要表现为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三是带动性。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涉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刺激作用,为此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地区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四是非均衡性。世博会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力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影响和推动为次,对农业等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五是长效性。世博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世博会闭幕后延续多年。
三、政治意义
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大限制,参展国家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同时,参展国送展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并且都是本国最具特色、最新、最先进的,东道主花较少的钱就能看到和学到很多的东西。另外,举办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市政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届时,四海兄弟、五洲朋友和六方宾客云集,其中蕴藏了大小商机无数,举办国的第三产业又再度辉煌。当然,更多的是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显示综合国力的机会。难怪申请举办世博会的国家如此之多。
篇8
论文摘 要: 现代科技革命的沿革及其特征告诉我们要实现科教兴国,真正使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要更加重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人才培养困境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国内高校如何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具体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当今时生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以产业革命为后果的空前大变革,它涉及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各学科、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的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着新的技术群、产业群,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对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图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1]。
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应用、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2]。应该指出,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与高校的地位不相称的,因此,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技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比起以往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以及与其相关联系的其它领域中的革命有如下几个特征[3]: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紧密联系综合变革的总和,它使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及各学科向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科学理论趋于统一,技术发展趋于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结合。
3.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的主体因素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人对自然的关系由解释过渡到控制;由分析物质结构和自然过程过渡到有目的地合成物质结构和影响自然过程,甚至合成生命和影响生命的过程。体现了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从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者转变为监督者、调节者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全球性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着同一的科学技术革命。
5.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次使人类劳动智能化的革命,它被用之以代替或增强人的体力,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强化信息科学技术,是普及以自动化系统为结果的智能化。
6.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前导下而实现的现代生产力根本变革,它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二、现代科技革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增强的作用越来越大。哪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面,哪个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科学和技术创新又要靠人才来完成,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拥有大批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发展才有巨大潜力。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型人才,则科技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依靠教育培养和造就的。
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球,呈现出加速化、整体化、物质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顺应科技革命的需要谋求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自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然而,所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大学的培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4]。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5]。
三、高校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成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成功关键所在,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解决人才培养困境,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高校既是知识传播传承,知识创造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推广科学技术理论等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最佳基地,将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融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但是如何很好的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融入结合到高校教育的实际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则是我们高等教育成功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本人觉得在我国高校内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解放思想改变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和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改变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就必须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大力推行创新的精神理念,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着眼于将创新的理念要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各种基础性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否定某些事物或理念,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法方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倡导学生要敢于怀疑的做学问精神,通过怀疑,自己提出发现问题,最后自己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料研究解决问题。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首先,教学内容是培育人才的物质载体,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其次,要使用最新、最适用的教材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追踪学术前沿,增加应用性内容[6]。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如何科学正确利用现有的理论技术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改革单一的讲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将创新的理念渗透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中。
3. 加大高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将创新理念渗透于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家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要进入相关科研生产制造实体企业中,到生产车间中认识了解掌握最新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发现和形成新的科研课题,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加大推广校企合作,建议重视程度应上升到政府主导和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支持配合。
4.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有更深的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容易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更加容易发生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因此大学的实践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到生产实习,科技预研活动和实际科研项目中。开放校内更多的各种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所等实践教育研究场所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自主创新活动。
5. 近年来国家和部分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现象。通过参加此类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学习掌握新技术理论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大科技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奖励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大更多更广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更多的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中。
6. 要倡导高校内部建立院系独立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可以依托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吸收更多的行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到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校企合作基地成为相关行业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中心,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行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在校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掌握到行业内的最近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好奇心更强,求知欲持续时间更长,对新技术理论的认识程度更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
7. 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而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地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他们对创新趋势、信息的掌握程度,生动而又实在的创新工作等不仅直接贡献“实力”,而且蕴藏着教育的潜能。这种优势一旦被补充到大学,那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就可能产生优势互补式的飞跃。
因此,从优势互补考虑,在宏观上让大学、产业和科研三要素,以合作的联结方式组成更大的教育系统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就具有更完备的结构,也就能期待它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 史小俐.现代科技革命与教育体制改革[j].机械高教研究,2002(4):1-3.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3):1-4.
[3] 蒋恕,王华.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s1):168-169.
[4] 徐金梧.培养创新人才[n].科技日报,2004-6-29.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地域文化;哈尔滨
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以其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能力、高速化的信息传输能力和高效的分析能力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深受城市规划界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大都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字化技术在此研究领域的应用必定使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规划三十年,转型与重构二次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多元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并深入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已经成为我们城市规划者值得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哈尔滨市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将数字化技术与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特征体现相结合,从而促使哈尔滨地域文化发展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长远性,并促进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更新更快发展和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数字化技术与哈尔滨地域文化
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研究领域愈加广泛。其中,3D Max三维建模、Web虚拟仿真技术、VRML虚拟现实场景漫游、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数码特效(三维虚拟场景、角色动画)等技术在数字化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已经渐渐被城市规划界所接受并得以广泛应用,如现代数字化技术在虚拟城市和博物馆仿真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数字化资源不仅能够对藏品进行忠实的描述和解构,而且还能对藏品相关信息和背景进行还原,为我国城市地域文化的活泼、生动展现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又如,武汉大学开发出数码城市系统,可以实现三维城市模型快速重建和动态实时更新,不但可完成城市景观的虚拟再现,而且可实现多层次场景、动态多层次纹理镶嵌及复杂场景碰撞检测等功能。此外,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开发了虚拟故宫,桌面虚拟建筑环境实时漫游系统等。以上诸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数字化技术的功能强大性和应用广泛性,并告知我们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地域文化的展现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城市地域文化,一般指城市的地域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等。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城市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其具有多个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具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等特征。在其多元城市文化的成分中,有弥漫欧陆风情的欧陆文化;也有体现齐鲁燕赵精神、蕴含八旗遗风的犹太文化、金源文化等民族文化;更有极具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等。这诸多文化,在哈尔滨城市肇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彼此渗透、或消或涨、或扬或抑,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脉相和人文精神 。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虽然城市地域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但从它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要素、社会环境和条件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其真实、生动的体现应该是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作用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正如达·芬奇所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城市文化亦然如此。
2数字化技术于哈尔滨地域文化的应用缺失
哈尔滨虽然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但在资源的利用率、商品转化率、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的精致程度方面还不是很高,缺乏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指导与应用,开发和整合方面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雄厚的文化特色资源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掘和释放,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与技术结合性差
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经济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哈尔滨许多珍贵稀有文物景观建筑已处于濒危或消亡境地。同时,现今的数字化技术在哈尔滨历史文化内容的展现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更没有与传统文物景观建筑保护工作相结合,对文物景观建筑的保存、重现和修复工作没有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效率与效果。除此之外,哈尔滨地域文化与数字化科学技术结合性不强的表现,又如,哈尔滨桦树皮工艺、鱼皮工艺、皮影画、剪纸、黑陶、木雕、麦饭石雕等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在扩大销售渠道和经营规模方面,借助数字信息化手段进行保护、整合、传播、开发的力度明显不够;倡导与宣传主题性创作、传统艺术创作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性不强;鼓励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走数字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优惠措施不明显等等。
2.2科技与品牌效应滞后
哈尔滨目前在对WEB技术、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较为滞后,不能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同步,与时俱进。一方面表现为,当前冰雪文化市场的原有垄断地位正伴随着吉林、长春等省市逐渐推出的冰雪旅游有所动摇。另一方面表现为,哈尔滨丰富的民俗文化、边疆文化、欧陆文化等文化资源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优势产品或强势产业,影响范围仅仅局限于本省或周边临近地区,致使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不足,文化传播受到很大强度的限制,文化资源市场仍有待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哈尔滨为实现将地域文化推广至全国,乃至国际的目标,必须加强数字化的研究与应用,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篇10
摘要: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从表现上还是空间的装饰性上,都无法摆脱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各种纤维材料的产生和运用,也促使了纤维艺术向着更为多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纤维艺术 纤维材料 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 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现代纤维艺术的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甚至是借用了许多其他工艺的制作手段,一件作品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现,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现代纤维艺术家们在研究纤维语言时,基本上由两种倾向:仍然利用传统纤维材料,根据材料的特点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开发新的纤维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法。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使作品具有新的形态,显示强烈的个性。”传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