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伏产业状况

篇1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发展,问题,战略对策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且伴随着大量的环境问题,致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可再生资源不但能够环节当前人类的能源结构,还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就需要对我国当前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1产业融资状况不乐观。为了进行产业相关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进行融资的渠道仅有上市融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几种。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不景气,货币政策收缩,要从银行争取到信贷存在着很大难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上市融资几乎不可能,国内关于风险投资的实践还不十分很充分,当前的融资环境对光伏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1.2产业对外依赖较强。火力发电会导致CO2排放量增多,光伏产业本来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当前的光伏产品去主要用于出口,CO2排放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也并没有享受清洁能源,这使得产业发展的目标并未实现,其对于国外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若是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减小或者出口国贸易保护政策实施,我国的光伏行业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当前很多对于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都逐渐降温,太阳能电池需求量也逐渐降低。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光伏生产企业,陆续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以维护本国的企业的利益。之所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对外依赖性,技术限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的百姓享受更多的清洁能源,就需要从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入手。

1.3产能过剩严重。自2006年开始,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诸多企业在海外上市,光伏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央和地方支持的新兴产业,这使得进军光伏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超过500家光伏企业在进行光伏产品的生产。然而这些产品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处于光伏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数量占到了大多数,企业重复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产能过剩情况日益突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面临了“寒冬”,很多光伏企业就此夭折。

1.4光伏并网不畅。当前国外市场仍旧是我国光伏企业主要的依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将国内市场逐渐打开,为此就需要并网发电向居民出售电力,然而这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技术不是非常成熟,在电网中接入光伏发电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若是鲁莽地进行光伏并网,将会出现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二,太阳能发电受限因素较多。无论是季节、昼夜,还是天气的变化都会对光伏发电造成影响,致使其发电不稳定,若当其出现供电不稳定状况用储备能源发电弥补,则就会造成大量的额外成本的支出。其三,太阳能资源存在区域性,我国太阳能辐射最多的地方是我国的西北部,大量的光伏电当地并不能消耗,需要运输到东部才能实现价值,而长距离的运输成本,也是这一设想的重要的阻碍。其四,补贴政策不完善。光伏电站企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政策补贴对象,而电网运输企业获得的补贴则比较少,而电网公司为了改善原有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链条容易断裂,若是缺乏相应补贴的话,则很难促进其发展。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我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来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政策扶持。为了促进光伏行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不系统,难以进行有效地落实,为此,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其一,要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看似和公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只有公众认可和接受这些新兴产业,认识到太阳能资源的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用户,采油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群众基础。为了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台湾地区采取了相关的政策,通过教育系统的教育、公共系统太阳能的使用来逐渐提升公众的认知。大陆也应该出台相似的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公众的认知度,奠定光伏产业的市场基础。其二,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产业链条,制定系统的光伏行业发展战略,细化产业政策和决策,使产业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三,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这样才能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其四,进行价格激励政策,不断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并逐渐增强传统发电行业的成本,使新能源价格的市场适应性能够得以提升。

2.2解决贸易争端。“双反”调查在欧美等国家发起,由于缺乏在这方面的应对经验,我国的很多光伏企业蒙受了损失,为了更好地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权益,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完善应对机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预警体系,对行业的相关信息,诸如政策、政治、价格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行业发展的走向进行越策,以便完善相应贸易争端应对手段。其二,提升应诉能力,为了更好地对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进行维护,是国外的贸易环境对我国的贸易自由权进行保障,就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抗诉能力,以争取应有的权益和保障。其三,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更好地预防争端的发生,应该建立广泛的交流机制和协商机制,这样才能逐渐改善当前的贸易争端状况。

2.3创新关键技术。巨大的利润是促使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然而由于政府引导不到位,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其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技术能力不强,产品重复竞争压力大,这样就限制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关键的技术上予以突破,实现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永恒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促进产学研合作,光伏产业不但需要科研能力、资金实力,还需要技术转化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攻破更多的核心技术,就需要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技术转化为产量,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其二,吸取国际经验,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分析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和路径,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尽快走出困境。要实现技术的发展,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产业平台,国家不但需要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还需要建立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只有完善这些企业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相关的光伏企业能够得到整合,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实现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长远发展。

2.4规范行业发展。光伏产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若是不顾企业的实际而使这个行业涌入大量的企业的话,只能造成大量的资金、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门槛,使行业的初始发展状况能够更加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在行业组织和检测体系的建设上加强力度。通过行业组织,可以更好地优化我国的行业形象,使其更好地进行自律,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优势;要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监督,将行业报告进行定期,这样能够保障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相应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得到改善;整合光伏产业,对于当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加强对行业的整合,完善中小企业联合经营模式,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产能过程的状况。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若是不对这种状况予以改善的话,我们的生活质量不但会大幅下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如何促进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本文分析了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伏产业战略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波,俞善庆.太阳能光伏技术及产业发展[J]. 上海电力,2006(04).

[2]吕志新.光伏产业的2008[J]. 阳光能源,2008(01).

篇2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遭遇美欧“双反”,对外依存度畸高的中国光伏企业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被迫进入寒冬,产品价格直线下跌,企业盈利状况急剧恶化。

一、光伏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自2011年以来,欧洲各国相继下调补贴标准,光伏主流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强,而全球光伏产能在经过几轮无序扩张后出现严重过剩,产品价格持续走低,2011年6月份以后,光伏产品价格加速下滑,令整个光伏产业陷入寒冬,企业亏损倒闭增加。2012年光伏产品价格下行趋势仍未扭转。多晶硅价格已经从2011年最高的90美元下降到2012年底的16美元不到,价格跌去逾80%。中国多晶硅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受美、韩、德多晶硅低价倾销影响,目前中国90%的多晶硅生产厂已停产。

二、全球范围内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据IHS iSuppli估计,2012年全球多晶硅总体产能为32.8万吨,比2011年增长15%,而多晶硅需求只有19.6万吨,比2011年减少4%左右。过剩产能从2011年的8万吨扩大到13.2万吨,供应比需求高出67%,产能过剩问题异常突出。

在电池供给方面,欧盟2011年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光伏电池产能达到80GW,中国占据超过50%份额,产能在40GW以上。仅当前中国的电池和组件产能就可以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与快速增长的光伏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电池需求量的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

近三年来,国内晶硅及电池生产环节产能利用率一直在50%上下,这更加剧了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三、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处于绝对不利地位

我国光伏产业虽然经历了“超越任何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占据全球一半的产能,但却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国外。欧洲市场目前是我国光伏产品最重要的产品销售区域,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全球销售格局中欧洲市场占到74%。近两年,美国市场在逐步扩大。

篇3

经营困境

本刊记者在近期走访了一些光伏一线企业,情况不容乐观,部分企业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9月21日,记者来到了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国英利集团。虽然车间井然有序,工人们积极地开展着工作。但在进入光伏业的14年中,英利同国内其他同行一样,过去一直专注于急速扩产、扩容和争夺市场份额,由此带来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管理基础不牢、企业文化稀释、队伍建设跟不上企业的步伐等问题日益突出。

据英利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光伏行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大量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比如市场产能过剩,光伏组件价格持续快速下跌。国内晶体硅组件平均售价已从2007年的36元/瓦下降到现在的5元/瓦,降幅达85%,并可能将继续下跌。

在光伏市场的剧烈波动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保定整个光伏行业由于其特色和优势,则影响相对较小。对于英利集团这种大型光伏企业来说,凭借其规模和品牌优势,通过采取加强内部管理,推进技术进步等措施,在市场价格逼近工厂成本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正常销售状况。但是不少中小型光伏企业处境比较难,甚至出现停产。

市场乱局

“乱”。

对于这几年的光伏产业,市场人士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个字眼。

“拿这几年的‘金太阳工程’来说,金太阳当时提出的节点是在光伏行业蓬勃发展的那几年。其目的在于推进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使光伏应用从‘地面’转到‘屋顶’,这个趋势把握得很正确。从集中招标到分散招标也没什么问题,我们企业的意见也是接着实施不要放松。随着下一步发展规划的出台,金太阳可能还要翻番。这样就更要求解决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以次充好,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同样是太阳能电站,采用不同的效率、不同厂家生产的组件,其效率差别是很大的,主要是初始效率和终结衰减后的效率。同样是一个太阳能电池,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可是有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能发电。再比如,同样一个电站,在验收的时候是可以过关的,用上一段时间后,它的效率是会衰减的。这些问题现在非常普遍。”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总监粱田说。

另一位企业管理人士也抱怨道:“若不是迫于生存,加上库存严重,实在不想在国内做生意。在销售环节不仅要与众多企业比价格,还要比回扣、拼酒力。”他认为,大企业有规模效益,还可通过其他手段降低成本,而小企业则不然,其生产成本是大企业的2倍,但在价格上却低于大企业不少,质量问题肯定就出来了。”

粱田认为:“虽然质量问题并非光伏行业独有,但光伏还在初期发展阶段,必须予以一定的规制。国家一开始采用集中招标,质量还是比较过硬的。而在2011年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财政补贴的力度,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采用了分别招标。有些地方只要2兆瓦规模就可以上项目,比如南方此时就出现了一大批小企业。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我们主要反对的是质量不能达标的问题。比如对于电站,电池不达标,今天发1度电过几天由于质量问题,只有半度电,这对国家财政资源是巨大的损失。同时还占用了屋顶,这就使有限的可以安装太阳能的空间受到了压缩。”

资金困境

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按业内的话说,“就是一个由金钱和概念堆砌起来的行业”,可以说持续的资本投入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资金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最近一份针对江西省26家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资金链变化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2009~2011年全省26家样本企业的融资总额分别为195.4269亿元、240.0319亿元、292.8418亿元。其中,直接融资68.9733亿元、70.7401亿元、93.9451亿元,分别占企业融资总额的35.29%、29.47%、32.08%;间接融资126.4536亿元、169.2918亿元、198.8967亿元,分别占企业融资总额的64.71%、70.53%、67.92%。大多数光伏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且主要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2009~2011年银行融资分别占融入资金的63.48% 、68.81% 、67.3%。

更为现实的挑战是,不少银行和金融机构正在慢慢抽走光伏产业的资金,更恰逢宏观紧缩性调控,资金面上可谓岌岌可危。

光伏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发展壮大,近10年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膨胀也得益于此。而面对现今巨大的危机,地方政府也显得“有心无力”。

某经济开发区管理人士表示:“目前能使用的财政资金很有限,除了减税、争取专项资金或定期表彰企业家等形式,以表达政府支持的态度以外难以有大作为。比如我们开发区目前一年税收大概30亿,中央大概拿走23-24亿,80%差不多要上交中央,而返还却很少。一方面就是返还的额度比例偏低,第二就是投入的方向也不对等。我们开发区一年只能得到1000多万的转移支付,这样让地方财政难以有所作为。”

技术突破

这是中国制造业的通病:关键技术不过硬。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专利上受制于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然,光伏也许是中国新兴产业中比较“拿得出手”的一个产业。

某业内人士就向记者表示:“现在都说这个行业技术含量如何高,显的很神秘,其实我看未必如此。比如现在我们的很多企业设备就是在国外购买的,而且在硅提纯方面利润较高,单晶硅加工环节就是劳动密集型,利润很低。中国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是有待突破。”

总体来说,我国光伏产业的专利申请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状态。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的查询,截至2011年11月17日,共检索到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专利5757条,包括发明专利2727件,实用新型专利2786件,外观设计专利244件。这些专利中为数不少的核心专利属于国外光伏企业在华申请。在属于我国的光伏专利中,光伏企业为专利权人的数量不多,大部分专利是由个人和科研院所申请的。另外,由于在专利战略布局方面做的不够,我国光伏企业近年来与国外同行业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和专利纠纷不断凸显。

启动内需

过于依赖海外市场被视为中国光伏业的致命软肋。不少业内人士就此指出,光伏产业走出危局的根本出路就是尽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加速消化光伏企业的过剩产能。

梁田认为:“前些年由于成本很高,中国无法推广光伏发电。这些年由于技术的革新和规模化生产,让光伏发电在国内也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在中国的东部地区采购火电不如使用光电,由于“削峰填谷”政策的存在,成本在1.5元到2元,而光电仅为0.6元,但仍不及水电。但由于水电和火电的枯竭,其成本必然逐年上涨,而我们由于规划生产和规划应用,应该会逐年下降,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很长。”

然而,目前国内市场的推广应用仍有很大阻碍。并网难仍是不少企业都提到的主要瓶颈。

所有光伏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都会不自觉的提到这个问题,目前的电网成为了制约光伏发展的瓶颈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光伏装机容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光伏电站并网的速度却跟不上装机容量的发展速度。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并网光伏装机容量为2.14GW,这也就意味着有0.8GW左右的已建光伏电站并未并入电网发电,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

在技术方面,新能源确实对电网构成了一定冲击。英利公共关系部总监粱田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火电和水电,今天需要多少电网就可以发多少电,水电都是可控的,而诸如风电和光电,时有时无。总之,太阳能资源受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光伏发电的间歇性特征明显。”他还认为,目前中国的布局有问题,能源都部署在西部,而我们在西部发展包括基建方面是有欠账的,我们国家这些年已经开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个问题在未来会得到一定缓解。

篇4

关键词:新能源;产能过剩;破解途径;河北省

河北省的太阳能、风能发电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始于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末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该目录中发改委积极鼓励使用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虽然经历了持续5年的快速增长期,但这种盲目无序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与发展的实际目标不相适应,直接导致产能过剩。以这期间表现最为明显的光伏制造业为例,由于供过于求,2013年9月以来,河北省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停产光伏生产企业,而真正满负荷生产的开工的企业也仅占少数。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省内50多家光伏企业,能获得对欧洲市场出口配额的仅仅3家,分别是英利、景龙、巨力。这意味余下的40多家中小型光伏企业面临的就是失去欧洲这个最大光伏市场的局面。[1]

为严控产能过剩,加强光伏制造业管理,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2014年1月15日开始,河北省对省内光伏制造企业的主要产品产销存实行月报制度。[2]这并不是说要遏制行业的发展,而是说要控制行业内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在合理有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我省光伏产业在产量方面虽然很高,但是核心技术并不是在自己手中,在光伏制造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滞后,很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光伏产业只是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缩影,风电等行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能源产业在我省是仅发展了几年的新兴产业,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破解途径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无疑能够极大程度上推动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河北省可供开发的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这些新能源中尤以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可供开发的价值最大,这也是河北省太阳能和风能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国内新能源基地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全国范围内除开西部省份,河北省可供开发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5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而在风能方面,根据初步探查的结果显示我省陆域风能资源大约有7400万千瓦的储量,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和沿海的沧州、唐山、秦皇岛地区是风能资源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地热资源方面,已探明的浅层和深层地热资源总量大约相当于五百亿吨标准煤,在国内位居前列,全省可采地热资源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方面,因为河北省属于农业大省,除去用于薪柴、还田、造纸等的用量之外,还有将近1200万吨的废弃量,加上全省林地面积7100多万亩,可作为能源林资源2100万亩,林木枝条年可利用量200万吨左右,总的能源储量也很可观;在水能和潮汐能方面,全省共计有20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有条件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同时河北省紧邻渤海湾,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方面也有天然的优势。渤海湾是我国近海海流能较好的区域,适宜潮汐能开发利用。[3]

二、河北省新能源产能发展过剩的情况分析

近十年来,新能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从其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新能源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理论上看是不应该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的。产能过剩一般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从总体上说,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因行业不同,原因也不尽相同。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之所以会在成长阶段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受欧债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光伏产品外销国际市场受到阻碍,国际市场缩水导致部分企业甚至遭遇停产或倒闭。而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风机制造业,也受限于滞后的上网发电情况,出现较为突出的“弃风”问题,造成风能资源极大地浪费,这也是直接导致“未熟先衰”状况发生的一部分原因。

河北省的光伏产业主要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传统的两头在外,主要靠产品加工制造为主,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核心技术。部分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国际地位,靠的是迅速扩大的企业生产规模。这样的弊端就是经不起冲击,一旦市场出现危机,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光伏产业现在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扶持发展,河北省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市场,但是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国家政府削减补贴,为了保障其国内企业,开始对我国实施“双反”调查。此外就是河北省虽然拥有全球近一半的光伏产品生产能力,但是国内的市场却没有发展,也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都盯着国外市场,没有在发展的初期做好国内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导致生产的产品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出入,市场基础并不牢固。而从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上看,河北省的光伏企业较之于国外同行也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研发投入低;第二,省内太阳能光伏专利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主要是大学与自然人,而国外专利权人以企业为主;第三,专利产出质量不高。例如,英利集团共有专利1176项,发明专利368,授权专利共777项,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47.36%,而美国通用电气共有7747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7564件,实用新型专利有95件,外观设计专利为88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97.64%。这也说明,河北省的光伏产业空有生产规模世界第一的名头,实际上仍然是处于行业链条的低端环节,仅能从加工制造方面获取收益,核心收益以及新能源产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其他助益依然被发达国家获取。

河北省风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其目标是建成国内风电领域的“三峡”。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单兵突进、“后援”不足等的问题。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更多的原因应该算是体制造成的。例如,电源建设与输电规划不协调导致风电建设过快,却没有能与之匹配的电力外送线路,电力外送受限。此外,由电网收购风电再分配给用户的用电模式又严重地影响了风电的就地消纳,全额保障性收购名存实亡。2013年,河北省新增风电并网容量68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775万千瓦,同比增长近10%,并网容量在全国排在第二位。喜中有忧的是,河北弃风电量28亿千瓦时,排在全国弃风电量的首位,弃风率16.59%,据估算,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4亿。[5]另一方面,不均衡的企业利益补偿,忽视了输电企业的利益,导致其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去消纳不规则可中断电源的技术,也是导致电网消纳风电的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从现阶段来看,全网占比尚不及2%的河北省新能源电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相应的政策建议

站在一个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势必会经历初期的无序、自由化阶段,逐渐向成熟期的行业体制和配套机制健全、注重技术进步过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北省新能源行业要更加注重拓展需求,扩大内需,推进战略合作,切忌盲目过度发展,而是应该从总体上做好规划,从而保证河北省的新能源行业发展健康、有序、可持续。

第一,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与过程中会走不少弯路。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新能源产业和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引导,一步步打开市场,避免盲目扩张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资源的研发与应用,政府应当做好协调、指导和重点攻关工作。长期以来,河北省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企业各自为政、相互交流不够的问题,直接导致低端重复研发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在新能源技术联合攻关的同时,政府需要通过制订相关标准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给那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更应该发挥好“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一起发挥作用,推动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6]

第三,突围国内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欧盟是河北省光伏产品的主要产品市场,所占比例接近9成,但当前的现状是欧洲市场受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光伏产品市场需求整体低迷。而其他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如非洲对光伏发电“用不起”,中东则无大量需求。这样的状况下,河北省光伏产业的出路唯有开发内部需求,亦即国内市场,从而摆脱对欧盟市场的依赖,重新焕发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活力。比如将新能源产业布局与国家电力规划相结合,使新能源发电有渠道进人电网;政府给予政策性补贴,鼓励终端用户使用清洁能源;拓展新能源利用方式和途径,提升市场需求空间。

第四,大力推进战略合作。在推动省内新能源开发利用时,也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加强与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之间的战略交流和合作,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对于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应该逐步放宽,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进来,鼓励本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只有这样通过与外部的不断竞争,才能推进河北省新能源行业更具有生命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另外,对行业准入标注加以明确并严格执行。以光伏产业为例,要从企业的规模、技术参数、能耗比、投入产出,尤其是在环保性等方面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标准来衡量新入行的企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因门槛低造成的蜂拥而入现象,也能有效的规范行业的发展秩序,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78)

参考文献:

[1]省经济信息中心青年经济问题研究小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EB/OL].

篇5

光伏产业贸易摩擦升级

此案是我国光伏产业遭遇的第一起美国337调查,引起了我国主要财经媒体的高度关注。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在设备和核心技术、产品制造,还是在市场开发、安装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甚至有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光伏产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已有多家国内企业陆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建立工厂,质优价廉的光伏产品为光伏产业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无疑这也加剧了产业内部竞争。

而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主要在海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约占全球的40%,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光伏市场则仅占全球光伏市场的2%,即中国9成以上的光伏产口均出口至国外。其中,德国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40%,整个欧盟约占80%,如再加上美国,则几乎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90%。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近期了4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9月16日,美国能源部已经担保了42个能源项目,吸引了逾40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并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太阳能已成为美国能源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而到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由此可见,我光伏市场在外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贸易摩擦中首当其冲。

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屡屡被诉,在反倾销反补贴领域,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调查的大幕已经拉开;现在,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光伏企业又受到美国337调查的威胁。目前,悲喜交加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陷入集体困顿,限产、停产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生存问题”成为当前业界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就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而言,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美国337调查和美国专利侵权诉讼等海外诉讼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产能过剩以及利用诉讼方式击退中国竞争对手均在诱发原因之列,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风险过高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光伏电池产业经久不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欧、美、日光伏产业正在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相继制定专利布局战略,同时极力推进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国际贸易通则的挂钩。中国光伏产业如再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跨国知识产权诉讼狼烟四起,短期是部分企业丢掉市场,长期则是整个产业失去竞争力,沦为国际产业布局的劳动力附庸。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应对海外专利诉讼

既然有危机就得应对,鸵鸟式逃避无法解决问题。以下以美国市场为例讨论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337调查和美国专利诉讼。中国光伏产业面对美国337调查及专利侵权诉讼,首先要做出的选择是应诉与否。在决定是否应诉时,中国企业需要综合考量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侵权可能性以及诉讼费用承受能力和应诉准备能力等因素。很多企业放弃应诉的首要原因是认为应诉的成本大于能从该市场获得的收益。许多企业对出口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对美国的出口量不大,与其花大力气应诉保住这块不起眼的蛋糕,还不如集中精力开拓主要市场或另辟蹊径,转售别国市场。建议这类企业完全可以采取和解或者其他方式结案,这样既可以节省费用,也是对于美国市场客户的一个体面的交代。

对于在美国市场有明显利益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应诉就不仅仅是体面结案的事情,而是如何在案件中掌握主动获取最大商业利益。当然,应诉并不一定胜诉,但应诉的企业毕竟能够掌握主动权,而不应诉的企业就基本上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实质应诉也不意味着血战到底,也有很多控制费用尽早结案的方式,简单总结起来如下:

寻求即决裁决(Summary Determination) 如果企业认为调查中的某些事实已经非常清楚明确且不存在争议,可以请求ITC就该问题先做出即决裁决。即决裁决一方面可以推进调查的进程,使得各方不必在无争议的事实上纠缠,另一方面ITC作出的某些裁决可以直接导致整个调查程序的终结。

迫使申请人撤诉(Withdraw) 为避免深陷337调查的囹圄之中,被申请人可以通过找出申请人破绽的方式促使申请人主动撤诉。根据《程序规则》,在337调查立案前,方可以自主决定撤回。 因此,作为被申请人的中国企业可以在应诉过程中找出申请人的破绽,迫使其向ITC提出撤诉请求。

达成符合我国光伏企业利益的和解(Settlement) 为避免两败俱伤,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申请人与申请人以和解结案告终。《程序规则》第210.21(b)规定,一方可以基于一项特许协议或其他和解协议,提出动议申请终止对一个或多个被申请人进行调查。 这与前述纯为结案目的的和解不同,这种和解不以放弃美国市场为条件,我国企业以双方同意的其他条件继续保有美国市场。

确立中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知识产权策略

危机处理完毕,我国光伏企业更需从长计议。随着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未来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337调查案件可能将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目前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以及目前业界技术现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光伏产业将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面对337调查和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威胁,中国光伏产业应对措施的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完善自身的基本知识产权架构,稳扎稳打做好基础工作。比如,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目标;加大知识产权投入,获得商标、专利等相应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在确保不违反《反垄断法》的前提下与同行或者合作伙伴形成技术联盟;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等。

密切跟踪国际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动态,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调查,既包括调查监控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状况的目的和方法,也包括国外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获取途径。

篇6

近年来,光伏产业深受资本市场与各地政府的宠爱,至今中国已涌现出100多个产业基地,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然而,2011年欧债危机、“双反”调查的“外忧”与产能过剩、行业混乱的“内患”交织纠缠,曾经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进入“极寒严冬”。

一、光伏的光明未来

在经历了2010年初的几个月的强劲增长后,EPIA修订了预测:2010年光伏系统安装量将达到10.1GW至15.5GW之间,2014年全球年光伏安装量将达到30GW。当然,这些也需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政府能源部门给予足够的支持。虽然目前公布的全球光伏产能足以应付未来5年市场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由于需求模式变化而产生的暂时性短缺。逆变器和多晶硅将在未来数月十分紧俏。

2011年10月18日,美国SolarWorld联合另外6家光伏企业向美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组件等太阳能产品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1月29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主要光伏生产企业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坚决否认美国“双反”调查中的指控。此外,中国也指责美国向中国倾销多晶硅。这次贸易战将会给中美两国甚至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可能最终要在今年才能解决。

与之相伴的是已现端倪的光伏“破产潮”。德国太阳能技术公司SolonSE日前成为德国首家申请破产的太阳能上市企业。而英国政府日前宣布将削减50%的太阳能行业补贴,这无疑将置英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于黑暗之中。

不过,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一个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GW,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指标较原目标高出50%。相关配套政策可能会在2012年密集出台。

二、光伏发展的历史

从第一次空间应用到现在,光伏业已经超过40年的历史。过去十年,是强劲增长的10年,同时预计这种增长仍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截止2008年底,世界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已接近16GW,今天,近23GW的系统安装每年将产生约25TWh的电力。 (Shine注:德国地区一般每年每瓦可发0.8-1度电,西班牙光照较好地区在1度以上。)

欧洲截止2009年以近16GW的安装量遥遥领先,占据约70%的光伏发电总量。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以2.6GW和1.6GW紧随其后。中国进入全球十大光伏市场之列,预计未来数年将扮演重要角色。

三、国内光伏技术状况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做大了,但是,并没有做强。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光伏界对光伏技术应用方向认识不足。纵观光伏产业内各种应用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笼统地说,光伏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上还不完善,为此,前一段时期建造的光伏工程,大多都是以示范或实验的名义建造的。而这些示范类工程也只有几种简单形式,不妨对这几种形式逐项分析一下。

1.逆变并网电站应用方式

这种应用可以大量的消耗电池板产品,对于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愿望中的应用方向。但是,这里的问题也是显然的。在经济上分析,光伏电力的成本价格比常规电力贵得多,几十年内都不会改变,同时,光伏电站的建造过程,也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使光伏电力的低碳和节约意义降低;从经营上说,并网是光伏电力对常规电力建造体系的占用,这会引起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不符合市场经济制度;从技术上讲,光伏发电是不可控的自然状态,脱离了电气工程的规划模式,不并网调度难以正常运行。同时,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与光电池小功率、低电压单元特性构成矛盾,严重制约了光伏系统的规模应用,导致效率下降和故障频繁的结果是电站寿命的大幅缩短。上述问题的确在影响光伏产业的规模发展,业内人士也为突破这些障碍做了顽强的的抗争,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一切努力都未见实效。

2.应用终端切入点

光伏建筑一体化具有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原地用电减少输电投资和输电损失等特点。另外,光伏系统发电高峰与建筑用电高峰基本重合,可大大缓解电力紧张,保证建筑物的电力供应,对于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屋顶”阵地越来越受到光伏企业的重视:2011年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兆瓦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湖南湘潭九华并网运行。

再就是屋顶光伏应用,也被业内看好。从实用上看,屋顶应用可以降低光伏电站的基建投资,以及增加了建筑用电的多元化。由于电站方案的先入为主和方便应用,屋顶应用也趋向于屋顶电站方式。其实,屋顶电站在降低成本上的意义尚不如电池板降价直截了当。目前,电池板价格已较呼吁屋顶应用之初缩水一半,加上补贴几乎是白送,却也没有形成建屋顶电站的空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除了有相当的屋顶不具备安装电站的条件之外,就是电站本身的利弊让市场做出了选择。光伏电力究竟用于何处?并网,杯水车薪,还有可能影响电力网络;独立系统,不带蓄电池就没法使用,带了蓄电池更是麻烦事。逆变,保护,供电时断时续,电池频繁更换……会令用户望而却步。热水器这样简单的应用,都难登大厦之顶,何况高达千伏高压的光伏矩阵,装在屋顶上的隐患不得不让人担忧。所以屋顶电站被克林顿、施罗德这样的政治家叫得雷响,却没下多少雨。

3.储能的光伏照明系统产品

可是,也没有实现成为一类绿色家电的预期。相反,很多作为扶贫和援助的光伏小系统,都在短期内由于无电区通电、设备损坏等原因报停、报废。光伏小系统在理论上寿命要优于大功率集成。并且小系统对电池板参数一致性要求不高,可以消费掉电池生产中大量衍生的残次品。在家电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指望二十年不淘汰的电器也不现实。短期淘汰对于光伏发电来说,既不经济,也不节能。另外,对于居住在城市之中的居民用电,除非因为经常断电苦不堪言才会考虑到添置一部有储能的光伏照明系统。这也不过是和应急灯差不多的价位才有一些销路。

关于光伏路灯,这是光伏应用领域的异化现象。光伏应用被提升到可再生能源概念中,使一些对光伏技术一知半解的人,产生很多奇思妙想,光伏路灯和草坪灯应运而生。与草坪灯不同,路灯是公众照明设施,不允许时亮时灭。光伏电力的不确定特性,不能依靠蓄电池去解决。用蓄电池的光伏路灯在经济上比用市电轮流充电蓄电池的路灯还要昂贵,而且不稳定,有污染。光伏路灯完全是花大代价做光伏表演的道具,不是实用产品。在中国的现实体制下,缺乏应用价值的独体光伏路灯,必然是出现在科学知识普及不足与行政管理制度不全又卖地有钱的城乡结合区域。假定实用,它们应该在采光条件更好的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桥上最先得到应用。

PV-LED是光伏技术的最新应用。PV是光伏发电,LED是半导体电光照明。经过两次光电、电光转换,能量的利用效率达到2-3%。能用到什么地方呢――白天不见天日的地方的照明。这也许对人类向地下空间发展有用。光伏发电首先是用于外太空,其次是试图用于地面,最终大量应用于地下空间照明。

总而言之,光伏产业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光电池生产也规模化了。但是,光伏应用技术发展滞后,成为光伏产业瓶颈。找到了光伏应用,就找到光伏产业的出路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转型升级;光伏产业;政府救助

一、引言

近年来,依托太阳能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光伏产业已经成为继IT行业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截至目前,全球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30余万千瓦/年,已经成为继水能、风能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自2003年起我国光伏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90%以上产品出口至国外,也就是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与世界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而这给我国光伏产品生产带来了契机,在劳动力成本低及政府补贴的刺激下,全国各地纷纷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名义上马光伏项目。我国光伏产业的重点集中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及出口上,而不是大面积的光伏应用。在2011年欧债危机与欧美“双反”的情况下(近期由于中欧达成光伏产品出口承诺,出口量会出现反弹),严重依赖出口模式的光伏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光伏企业大面积停工甚至破产。基于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尽可能支持光伏企业走出低谷。截至目前,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光伏产业走向基本达成一致:转型支持国内光伏发电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光伏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营光伏)为案例,在我国整个光伏产业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通过对东营光伏发展历程的回顾,重点分析太阳能光伏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规律中政府与市场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对政府救助模式规范性与实证性的分析,探求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着力点及行为边界。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末,我国共有光伏企业达460多家,其中硅片生产商69家,组件生产商349家,电池组件企业42家。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已比较完备。

(一)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核心技术缺乏,高纯度多晶硅依赖进口。硅材料是整个光伏产业的基础,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没有硅材料的提纯、生产就不会有光伏产业。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从80吨猛增至7.9万吨,增长了986.5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5.6%。虽然我国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大量高纯度多晶硅。

(二)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之首,出口多、应用少。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部分,光伏电池生产也是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补贴政策刺激下,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光伏应用市场大幅扩张,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猛增,对太阳能电池需求猛增。受此因素推动,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5GW占世界产量的39.04%,光伏电池产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中心。与我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产量相比,我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却很小,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为20GW,而国内装机量只有5000MW,仅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0%,超过90%的太阳能电池要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光伏应用国家。

(三)传统模式受困,光伏应用扶持政策力度小、企业难以形成有效预期。对比国内外光伏发展政策,我国光伏政策不足之处:第一,虽然我国于2011年7月24日了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规定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为每千瓦1元,此外,根据项目核准时间和地点的不同,部分情况实行每千瓦时1.15元。但是该政策并没有规定此标杆上网电价实施的年限,不能给国内光伏市场投资者一个获取投资收益的预期。其次,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光照条件差异巨大,单一水平的电价无法推动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最后,对于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项目的并网规定,该政策都没有涉及。业内担心光伏电站有可能出现类似风电那样无法并网的情况。第三,缺乏国家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缺乏技术扶持和光伏人才培养政策。

国外光伏产业、光伏发电市场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支撑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德国的法律环境、日本的技术支持、美国的市场支撑,都有效地促进了该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

三、东营光伏政府救助产业转型案例

东营光伏(简称东营光伏)于2005年在东营成立,注册资金4亿元,公司目前涉足太阳能级硅棒生产、电池片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和光伏系统集成等多个光伏产业环节,2008年在欧交所创业板alternext市场成功上市,成为第三家在alternext上市的中国企业。东营光伏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一致:政府支持―依赖出口―规模扩张―出口受限―产业转型。

(一)企业出口扩张阶段

东营光伏在政策刺激、当地政府支持下,积极出口光伏组建以满足国外光伏应用市场,无论是光伏组件生产还是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遭受欧债危机以及欧盟双反,从2011年开始出口创汇以及电池产量出现明显下降。东营光伏在积极出口创汇的同时,由于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是欧美发达国家,光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最大,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滑,同时2010年以及2011年,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下调对于光伏产品的补贴措施。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展开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先后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和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产品90%出口欧美市场的东营光伏受到重创。根据东营光伏年报显示,2011年其收入为2.12亿欧元,同比2010年2.6亿欧元有所下跌,而运营利润为2710万欧元,同比前一年的2956万欧元也已下降。2011年的净利润则为负数。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东营光伏几条生产线仅在零星生产,而产品也只能经过台湾企业再销往欧美市场,这也使得本来就不高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最终使得东营光伏面临退市清算的可能。

(二)光伏发电转型阶段

在东营光伏依赖出口促进发展的同时,积极进军光伏发电市场,尤其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及欧美双反的情况下,从积极出口到积极建设光伏电站,东营光伏走出了一条成功转型之路:从光伏组件出口到光伏电站建设。东营光伏于2009年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第一个发电站是总投资4600万元的960KWp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在当时是山东省内规模最大、也是首家并网发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东营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未来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将以960K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先导,发展与光伏发电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促进光伏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空间,形成有东营特色的光伏产业链及衍生的光伏产品生产与检测设备、原辅材料制造产业基地。随着政府支持光伏发电市场政策的出台以及欧美双反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开始大规模启动。

2010年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并网仪式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由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承建,是山东省首批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2.25亿元,年发电量为948万kWh。该工程环保效益显著,年可节省标准煤3309吨,减排二氧化硫102吨,减排氮氧混合物32吨,减排二氧化碳9000吨,减排可吸入颗粒4吨,减排灰渣1015吨。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创造了多项“第一”。在规模上,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晶体硅并网电站;在产品上,它在国内光伏电站中第一个使用200W高效能电池组件;在工程施工上,它是全国第一个使用地锚式结构作为工程基础的光伏电站;在建设标准上,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欧洲标准建设的光伏电站。被列入“金太阳示范工程”的中国光伏集团东营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项目,自2010年12月29日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124万千瓦时,日均发电2.6万千瓦时。该项目设计年均可向电网输送948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三)当地政府托管阶段

为了保护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紧急出台相关方案,将东营光伏进行托管,2012年11月5日,东营光伏宣布公司所有权重组计划,根据卢森堡大公国法律组建的公开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光伏接下来将进行所有权重组计划来加强公司的发展。另外,东营光伏因为目前的光伏行业危机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资金流问题和子公司东营光伏归还银行到期贷款及履行其他承诺,因此相应来说东营光伏必须尽快找到其他融资措施。鉴于此,由东营市政府控制的公司提出了购买东营光伏50.38%的股份,东营光伏是中国光伏卢森堡的一个全资子公司也是公司的唯一资产,购买对价是1000万美金。经与东营光伏管理层的协商,东营光伏董事会认为该协议可以接受并且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司股东和雇员的利益。东营光伏董事会因此建议在2012年11月5号召集股东会来对此给予批准。其东营光伏的股份交易也将在该信息发出后下一天进行复牌。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政府后,东营光伏依托当地资源积极进行业务转型,转向国内市场,将业务重点转向独立电站的生产和建设,在其战略部署中光伏发电业务占将到公司营业额的40%。东营光伏的选择,正是目前陷入全行业困境的山东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在东营光伏之前,包括力诺光伏、华瀚光伏等,都已转向光伏电站的建设。2012年11月9日,东营光伏(东营光伏)正式通过了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国资控股企业的决定,这也标志着继江西赛维之外,政府直接出手光伏“救市”又添一例。鉴于行业内外交困的现状,目前整个光伏业“国进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东营光伏“依赖出口―转战国内―国资控股―建光伏电站”的自救路径,在国内光伏行业尤其具有代表性。

东营市政府雪中送炭注入的1000万美元,将使东营光伏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动性,并通过电站项目增加产业多样性,在行业大萧条背景下保持盈利和增长。而就在东营光伏宣布转向光伏电站建设,并希望这一业务能占到公司营业额40%份额前1个月,财政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联合了补贴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补贴计划,这一总补贴额度超过700亿元的庞大计划,意在通过扩大内需,解决目前光伏企业存在的出口难和产能过剩问题。2013年随着10MW并网光伏电站的启动,东营光伏政府救助后的转型之路正式启动。

四、案例分析及结论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景已形成全球共识,回顾德国、日本等国光伏应用的过程,政府扶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光伏发电成本高昂,严重制约着光伏应用市场的扩大,进而限制了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张。从产业政策上来看,由于光伏产业还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因此对产业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必须依靠政府产业政策弥补高成本、技术不成熟的不足。而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还十分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光伏市场的扩大,进而造成我国大量太阳能电池产量不得不出口国外。我国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

结论一:东营光伏在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支持以及国外光伏应用市场需求扩大的拉动下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柱企业;但是发展靠出口、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的现状使得其发展受制于国外市场,这种产品生产在国内、应用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真正发展。

结论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往往存在目标函数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光伏行业出口受阻、大量企业破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紧急出台光伏发电政策,启动国内市场的同时真正促进光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许多企业的生存发展交由市场决定,但是在政策落实中,地方政府出于考虑财政税收、人员就业、银行贷款质量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积极对光伏企业进行救市,东营光伏仅是其中一个例子,大多地方政府采取了类似政策,选择支柱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支持,尽量不被破产清算。

篇8

1.绿色建筑。光伏建筑利用的是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同时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改善温室效应。

2.节省土地资源。光伏建筑的光伏系统一般都是安装在建筑的屋顶或充当了建筑材料的一部分,不用占用额外的土地,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光伏系统不但能利用太阳能发电,还节约了土地资源。

3.光伏建筑可采用并网光伏系统,不需要配备蓄电池,节省投资。

4.建筑节能。光伏建筑能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像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由于发达国家的各种优势如:人力,技术,环境等,其发展步伐要明显快与发展中国家,据光伏市场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西班牙的安装量居世界第一,德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国外对光伏建筑的研究己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笔者将以德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来对比分析国内外光伏建筑的发展现状。

一、德国光伏建筑发展及激励政策现状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发达国家,在产业方面有很好的发展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光伏建筑系统。由于其产业里的技术领先优势,使其在光伏建筑器件方面的产业发展很快,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德国的ASE所属的几家企业分别开发生产了了多种光伏建筑系统的相关组件,比如开发生产的无边框非晶硅组件的功率可以达到360wp,在倾斜面房顶和垂直墙面方面有很广的应用;还有其开发生产的具有不透明特性的,尺寸为1m×0.6m的非晶硅组件,其分别在屋顶、垂直墙面和窗户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德国的光伏建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激励政策,很多方面值得中国的借鉴和研究学习。德国早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就开始重视光伏建筑的发展,在此期间政府出台了“1000个屋顶计划”做为示范工程,就是在私人屋顶安装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其容量为11w-5kWP。并强制指定并执行了光伏发电的富余电力的入网价格。新生事物的出现很难容群众以及相关产业短时间内接受,所以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政策,强制政策的实施也反映了政府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和魄力。

在1995年到1999年期间,政府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大力鼓励建设光伏建筑示范项目,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实行节能返款策略。此举使其示范项目规模进一步发展,大力鼓励了光伏行业的发展。

在1990年到1999年十年间,德国的光伏建筑在政府的鼓励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多为示范建筑项目,光伏建筑增长量还是不到40MW,于此,德国紧接着在1999年到2003年期间推出了“10000个光伏建筑屋顶计划”,并在经济政策方面开始给相关行业给予低息贷款和100%的初始启动资金贷款,另外在2000年也推出配套服务政策,通过立法推进光伏建筑的发展。该法案让上网价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3倍,该政策在2004年又再次修订完善,修改后的法案有效期为20年。此举使得德国的光伏建筑规模从量变转向质变,整个德国光伏行业逐渐走向完善,和快速发展的道路,在2004年光伏建筑安装量增加了300%,在2007年德国光伏建筑在世界光伏市场里占到46%,更在2008年超过日本,市场份额在世界排名第一。

2010年,为鼓励民用建筑融入光伏发电系统,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推广发展光伏建筑产业,此次投入了1亿欧元的研发经费。

2012年,德国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由于市场的完善和相关技术的提高,使得光伏建筑成本降低,政府开始降低入网电价。于此同时提出了光伏电力的“双价制”。

对德国以上光伏建筑激励体系进行整体归纳,见下表1。

德国是最早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激励光伏建筑发达国家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激励政策的优势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国家立法,为光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德国通过立法强制执行光伏电力入网电价,上网电价的强制提高本质上也是政府的一种补贴方式,其优点是,通过国家出面,给消费者以信心看到长期稳定的效益,为了得到长期的效益,消费者必定会主动建设、维护光伏建筑,从而避免了后期的维护费用,大大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变相的降低了光伏建筑推广成本。

(2)由市场主导光伏产业发展方向,保证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

1991年德国政府分析了近30年里光伏建筑产业发展的规律,发现光伏建筑相关产品的成本随着光伏系统的安装量的增加而降低,即每增加一倍的安装量,其安装成要降低20%左右。德国政府所指定的上网电价和政府补贴资金数额都是通过对光伏建筑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指定的。

(3)配套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德国政府出台的光伏建筑激励政策从1991年开始的光伏建筑统一固定上网电价,到2003年来的上网电价调整体系和初始投资贷款政策,再到2010年新增的光伏产业研发经费。德国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光伏建筑激励体系,由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配套服务政策等激励政策和政策调整体系组成,从而有效地激励了德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日本光伏建筑发展与激励政策现状

日本作为亚洲少有的发达国家之一,又因为其资源相对贫乏,日本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尤其在太阳能方面。在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方面,日本政府先后资助了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以鼓励其开发研究。如在在太阳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三洋电气公司先后开发研究出了多种非晶硅电池和与建筑材料相结合的产品,比如可以做成曲面的瓦面,其输出功率和面积分别可达到2.7wp和305平方厘米;还有便于安装的有脚电池组件。三洋电气公司也研究开发出了德国拥有的半透明和不透明的光伏组件。

在多年前,日本政府就出台了“七万屋顶”的光伏建筑阳光计划,该屋顶安装的光伏系统的容量达到37MWP,此政策应用后,日本当年就成为了光伏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政府计划在以后几年会加大对光伏建筑的投入。

1980年日本成立了以太阳能为研究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接着在1993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新阳光计划,该政策于次年开始执行,该计划核心内容主要是:政府出资补贴,低息贷款,回收富余电力。在1997年后的十年中,日本政府又相继颁布了《有关电力企业牙》用新能源发电的特别措施法》、《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等特别措施法》等一系列鼓励新能源开发研究的文件。日本的政策主要以政府补贴为主,所以其发展也相对迅速,因此在2003年以前的7年里日本光伏建筑市场在世界上处于第一,具体情况可见下表2。

日本是典型的以政府直接补助为主要手段来激励国家光伏建筑产业的发展的国家。自1993年开始执行相关政策后,到1997年日本光伏建筑市场就超过了美国,此后的7年里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光伏建筑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国家。到2006年日本停止补贴政策,两年后推行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由图中数据可看出在此期间其发展速度相对放缓,2009年又恢复光伏建筑补贴政策,对12万家庭光伏系统进行补贴,总额度为290亿元,该年光伏建筑光伏系统安装量增加了近5OOMW。

根据日本政府推出的光伏建筑相关激励政策及日本光伏建筑发展状况,其激励政策的优势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断出台政策高额补贴消费者

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贫乏的一个发达国家,其开发研究推广新能源的需求比其他国家更为迫切,因而其推广政策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其直接补贴在光伏建筑上的资金曾一度达到50%,同时国家金融单位也给光伏建筑企业提供非常低的利息贷款。政府的力度始终在一个新行业中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日本的光伏建筑行业一直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比如政府高额的补助使消费者长期产生了依赖。尽管政府相应的出台了逐年降低补贴的的措施,但是消费者对此反应不不是十分的明显,当补贴政策完全被取消时,整个光伏市场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毕竟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作为高科技产品相对于其他普通产品来说性价比要低很多,若没有政府出资补助来激励消费,市场降低的反应就会很明显,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所以在停止补助一段时间后,于2009年政府再次恢复了补贴政策。

(2)在技术上重视研发和创新

在技术激励政策方面,日本政府始终也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日本通过国家一些重要行政部门通力合作促进光伏企业的发展,比如市政当局、经济产业省、运输部、科技部等。

2000年,日本设立“绿色电力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补贴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和推广,对光伏建筑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后的五年,日本有接近600个公共建筑设施得到了这个基金的补助,总共安装量超过了12000千瓦。到2006年又增加了130个以上,使得总安装容量超过2000千瓦。

日本以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为中心研究光伏建筑技术,研究机构主要是学校和光伏企业,其研究经费主要由科教文体部提供。以2002年为例,日本相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的光伏预算为350亿日元,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超过总预算的20%。日本光伏系统的安装成本在1992年的时候接近400万日元/KW,随着对光伏建筑的发展,到2005年的时候就降到了不到四分之一,可见日本政府的技术研发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技术研发取得的成绩大大降低了光伏建筑的成本,同时也为以后光伏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各相关主体的激励

日本政府在激励光伏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对企业进行激励外,还注重对消费者的激励。在21世纪初,日本就对光伏建筑的各项成果进行展示,建设了很多示范项目,其支持力度很大,接近50亿口元,接近总预算的15%。太阳方舟(Solarark)在2008年建成,成为当时最大的光伏建筑(该建筑有三洋公司建造),节能和美观在该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对光伏建筑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日本光伏建筑激励政策进行整理归纳,见表3。

三、中国光伏建筑发展与激励政策现状

据光伏建筑市场相关报告显示,太阳能发电是21世纪新能源研发的前沿阵地,世界各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支持光伏发电事业。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城市设立光伏发电试点。直到2010年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1000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已经达到5万KW。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屋顶光伏建筑项目规模将达到20000个,总容量将超过100万KW。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光伏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市场行业和政策的双刺激下,中国的光伏建筑相信在未来几年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便于后文对我国光伏建筑激励政策的研究,接下来笔者将从各方面仔细来分析我国目前光伏建筑发展现状。

(1)我国光伏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篇9

一、财务管理特点

(一)资金管理风险大

一般来说光伏产业的投资较大,资金在投入后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收回,因此,作为光伏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评估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尤其是当财务人员面对整个光伏行业处于过度悲观或过于乐观时如何对局面以及财务状况进行冷静的分析,需要财务人员严格地制定各类把控、规避以及应对的措施和方案,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光伏企业能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光伏行业具有较大的贷款规模,以往光伏企业的财务风险被销售量及较好资金周转速度掩盖,但光伏企业市场的恶化,逐渐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尤其增加了短贷长投的贷款续期压力,使得加大了大部分光伏企业资金量的压力。

(二)成本控制复杂

作为光伏产业,其主要的特点在于投入与产出的不确定,这主要表现在即便采用相同原料制造光伏组件面板前,也无法对最终的组件功率输出量进行准确地衡量。而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产品的研发阶段便开始介入,对产品的工艺、流程、技术、材料以及成品进行深入地了解。

(三)营运风险大

光伏材料的价格每年都会出现巨大的波动,使得光伏企业的营运决策、库存管理以及购销定价均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必须要具备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以及较快的反应速度。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一)财务管理工作落后

光伏行业市场的变化需要财务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数据,作为光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事前预测、事中跟踪控制以及事后收集数据资料。但是,我国光伏企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及时地让企业的会计人员转变角色,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要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记账,并且财务分析或成本控制也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影响企业的决策。

(二)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仅为形式主义

光伏企业实行成本控制以及精细化管理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持续推进和支持。而精细化的管理使得企业决策的理性化及制度化管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就要求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能够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带头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阻碍。尽管大多光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推广了ERP或是BI系统,但这些系统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最终却沦为了会计记账系统。

(三)没有严格实行预算制度

光伏企业尽管每年都会进行企业预算,但最终却沦为了形式。根本原因在于光伏企业的财务预算在制定时更多是无任何保证方案的结果,或者只是满足了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因此财务预算中若缺乏对数据来源的合理假设以及目标达成方案,那么企业的预算制度仅仅只是空谈。

(四)内部控制能力差

对于我国的光伏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都是经过爆炸式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大多数的光伏企业内部建立了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部门,但整体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光伏企业缺乏库存、物料、资金、费用以及采购招标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以至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内外勾结偷盗或者大吃回扣等不良现象。

(五)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主要是充分地依靠和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及外部资源,不断地重构企业价值链。而一部分光伏企业为了快速地实现降低企业的短期成本采用挖角对手的成本控制人员或者打听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和材料价格来实现,这种没有改革内部习惯,建立成本控制体系,而采用压榨产品价格,降低产品质量的行为只会使对手越来越远,无法实现企业成本控制效果。

三、光伏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一)建立大财务管理模式

光伏企业应该开始不断地转变其业务的重心,而财务人员为了能提供给企业具有前瞻性的决策支持,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转变其职能,逐步地改变财务人员事后的账务处理,使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上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总结。并且需要转变以往财务人员的角色定位,使其参与到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中,使其转变为合作、协作以及支持的角色,从而促进光伏企业的业务部门实现其经营目标。

(二)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光伏企业的预算是一个不断滚动并且更新的过程,制定光伏企业的管理目标必须建立在其整体战略的基础上,并适当地根据当地市场的状况进行调整。除此之外,企业在设计预算目标时要结合公司预算以及市场实际情况,预算目标不可过度的低估或高估。

(三)强化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

为了在薄利竞争时代更好地实现光伏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不断地加强企业内部员工财务管理的意识,在全体员工心中树立成本中心的理念,企业的财务控制应该从基础和自身做起。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责,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积极地协助企业的业务部门制定符合企业控制制度,而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地加强其自身的独立性以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有效监督。

篇10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光伏产业绿色制造

1.光伏产业发展背景

生态价值观是处理生态、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也是我国各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1]生态价值观要求科技既要满足人类经济利益需求,又要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容,实现生态进化、人类发展的稳态变迁。在实现全球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应对全球变暖,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已探明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具有储量的无限性以及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普遍可利用性,可视为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能源。

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光伏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激励措施,针对地方政府、光伏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在政策制定、生产活动、研发活动和消费观念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1光伏产业发展形势

上世纪90年代,日、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启动“屋顶计划”、“电价补贴”等项目,扶持光伏市场,拉动了光伏技术和产业的发展。[2]1997-2007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41.3%。

我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强大的国际需求背景下发展迅速,于2007年超越欧盟、日本,太阳能电池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经历几年高速扩张后,2011年10月,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欧洲在2012年11月正式宣布对华太阳能产品“反倾销”调查立案。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导致包括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在内的欧洲多国削减光伏补贴,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产值和销售额均下降,光伏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增长。

面对严峻的外部贸易环境和内部产业危机,我国2012年起颁布了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发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潜力。快速扩张的光伏企业在积极消化前期过剩产能同时,也急需调整发展布局,加强技术创新,统筹生态环境,促进全产业链稳态升级。

2.2光伏产业污染问题

目前大规模生产使用的是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作为重要原料,生产过程极可能外溢的三氯氢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对人眼睛、呼吸道有严重刺激性。大批多晶硅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和回收工艺不够成熟,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极大隐患。

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碲化镉电池的制造成本低,转化效率较高,但是有毒元素镉以及镉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操作人员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砷化镓电池也是目前转换效率较高的太阳能电池,但其原料砷加工过程中如不慎接触皮肤或吸入烟雾,也会导致中毒。

边远农牧区可造成环境污染的光伏产品主要是废弃铅酸蓄电池内的铅、镉、硫酸和荧光灯内的液体汞。居民对危险废物污染的严重性不够了解加之废弃物量较小,一般做法就是随处丢弃堆放,掩埋。[3]这种污染目前虽然较为分散,但不及时采取措施统一回收处理,污染物积累到土壤、地下水中,将对居民健康,农业、畜牧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太阳能本身是洁净、绿色、可再生能源,但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背离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初衷,所以在发展光伏产业时需要科学选择发展路径,实现综合效益协调最优化、推进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3. 光伏产业发展政策

3.1国外光伏产业政策

光伏制造、应用大国在本国光伏产业发展阶段,纷纷制定激励、补贴政策以及绿色生产法规,开拓光伏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开展绿色制造、引导生态消费。

日本是最早制定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国家。1974年开始执行阳光计划, 1994年对家庭安装光伏系统提供补贴,1997年“七万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1998年对政府、学校等公共建筑的示范性光伏项目进行补贴。[4]这些政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光伏生产与安装第一国家,直到2005年取消屋顶光伏系统补贴后市场萎缩,2006年被德国赶超。2008年日本的“福田愿景”再次启动了国内市场。政府给予财政、政策支持的同时,成立研发机构,负责光伏技术综合研究,集中全国的研发力量促进技术创新。

社会效益方面,日本2008年开始向安装光伏系统的用户颁发绿色电力证书,给予相应补贴。在校园实施生态校园示范项目,向消费者实施绿色行动积分工程,促进消费者购买节能绿色产品。国家要求电气产品零售商回收旧产品,运输到回收站,给予补贴。

德国2000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4年、2008年进行修订,形成在上网电价基础上的长期市场激励体系,成为光伏激励政策中最科学有效的政策。在政策引导下, “1000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和 “十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得以保障,形成了从家庭起步的光伏市场机制,吸引了大批社会投资。激励政策促使德国超越日本,连续几年光伏发电安装量世界第一。2011年德国大幅削减太阳能光电补助费率,使得德国光伏装机量增幅下降,体现近年德国逐步退出政府财政激励、增强市场调控机制的倾向。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在全球生态环境方面法律最为完善。2003年2月,欧盟建立了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限制有害物质指令(ROHS)。欧洲光伏企业联合会和德国商业联合会启动的“光伏循环项目”,建立了欧洲范围内的回收循环和再利用体系。[5]

美国联邦政府对光伏产业干预较少,激励政策体现在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推出贷款补贴和税收政策。各个州政府的政策力度较大,例如加利福利亚州,实行了补贴退款、上网电价和净计费等。美国十分重视光伏技术研发创新,制订了太阳能技术计划,提供大量研发资金,促进产学研合作机会,为光伏示范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2013年美国太阳能光伏新安装量达到4.2GW,主要由大型电站项目主导,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光伏市场。

在生态环境方面,1986年美国建立了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有毒化学品报告制度。依据《联邦资源保护及恢复法案》以及各州的法律对光伏产品进行废料处理、回收、再利用、储藏和分解。美国环保署制定《废弃物毒性特性溶出程序》(TCLP),用以确保潜在的有毒物质无法进入垃圾处理站附近的地下水。

3.2我国光伏产业政策

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行,随后两年陆续出台了配套实施细则,为可再生能源入网提供了法律依据。2009年 “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示范工程、特许权招标等大型计划的实施,显示了政府发展光伏国内市场的决心。

2012年7月,国家能源局出台《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上调“十二五”光伏发电规划装机规模至21GW。2013年7月下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装机规模再次调整到35GW。随后,密集出台一系列扶持光伏产业的文件。其中,发改委2013年8月颁布《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确定了地面电站及分布式电站的补贴电价。在国家政策的拉动下,2013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66GW,成为新兴光伏应用大国,受益于政策拉动成效显著。

作为国内光伏制造和应用第一大省,江苏省2009年5月《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成为地方首部新能源规划。2012年11月初了《关于落实新一轮促进光伏发电扶持政策的实施办法》,明确了2012年至2015年的上网电价。2013年底江苏分布式光伏累计安装容量达65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也是该省注重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

光伏制造大省河北2010年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托产业优势,发挥市场资源配置。2012年河北省召开光伏产业银企对接会议,积极促进金融机构和光伏企业对接,解决光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2014年《关于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光伏制造企业每月15号之前将光伏产品的产销存情况报送主管部门,严控产能过剩。

光伏应用大省青海2011年5月,推出了光伏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当年9月30日前建成的光伏电站享受1.15元/度的上网电价,吸引大批光伏企业投资,拉动了光伏电站为主的应用项目大规模建设。2013年,青海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占到全国累计装机的19%。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核算体系。

4.光伏产业政策评价与建议

通过分析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光伏相关政策,结合截止至2013年的累计安装量,可以得知这些国家在政策激励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机制中优先受益,并形成了稳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值得我国发展国内光伏市场借鉴。上述国家在光伏绿色制造、回收和民众绿色消费方面的约束和激励政策相当成熟有效,较大程度发挥了光伏产业的综合效益,也为我国推进光伏产业绿色制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范路径。

国内选取的三个省份,分别处于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不同的光照资源、导致其发展路径也有不同特点。江苏作为光伏制造和应用大省,各方面政策相对完善,并且光伏创新研究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也相应完善;河北作为光伏制造大省,在继续发挥产业示范同时,大力扶植本省光伏应用市场,积极消化过剩产能;青海凭借其丰富的光照资源以及率先推出光伏上网补贴政策,奠定了全国光伏市场领先地位。在光伏绿色制造方面,我国目前没有特定政策,但随着国家和各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绿色发展制度保障也将逐步完善。

2013年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回暖,但供需矛盾,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布局,实现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相关政府、企业以及研发部门和每一个消费者思考的。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密切关注国际光伏市场动向,做好光伏形势预判。扩大光伏屋顶工程、光伏下乡工程和学校,行政机构的光伏项目建设,做到需求引领市场,市场带动产业,使上网电价真正发挥其最大化作用。鼓励银企合作,发挥市场金融杠杆作用,确保光伏企业正常运行。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激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研发制造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环境友好的光伏产品。制定相关条例促进创建绿色生产,建立包括光伏产品在内的电子垃圾回收政策。加强绿色、环保意识宣传,组织研发机构和媒体,对民众开展科普、宣传,和激励绿色消费的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内需铺路。

光伏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增强生产效率,合理调整布局。在保障光伏产品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降低能耗,同时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以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加强企业间合作交流力度,制定产业集聚化目标,在规模平台上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规范太阳能光伏企业责任延伸,设计并制造易于安全回收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整个光伏产业和供应链中确保工人和居民健康和环境安全。

光伏产业研发机构要提高研发水平,为企业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做出技术指导。加大力度研制转换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生产过程安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通过不断改进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设计,减少并最终在生产中停止使用有毒物质。对新兴材料与生产过程进行大量广泛的安全性测试,提早确保其安全性。

民众要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理念。购买太阳能电池板之前,查明企业是否愿意回收再利用使用过的太阳能电池板。了解太阳能电池板中有毒物质的信息,以及这些物质的潜在危害。在处理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电子产品时,确保通过可靠的方式循环再利用,而不是将电子产品随意丢弃。

参考文献:

[1]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马胜红.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J].电器工业,2004.10.

[3] 王恒生,尼玛江才.对青海光伏废弃物污染状况的调查[J].青海社会科学,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