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China's wildlife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看法

Key words: wildlife;resources ut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conservation;opinion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300-02

0 引言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世界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地域使得我国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数14%以上;无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10%左右,植物占到了世界物种数12%。此外我国还独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植物:水杉,珙桐等)。对于如此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何加以合理利用与保护,使之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及国内外的处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就

目前全国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800多个,面积超过1.3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新建成的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了750多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动物及130多种珍稀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起到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此外,专门针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地纷纷得以开展。目前已建成的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已达到14个,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达到400多个。其中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最为成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没有下降,还极大地拓宽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大熊猫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另外野生扬子鳄,东北虎,金丝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基本都已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种群数量都已得到了保障。第三,湿地保护工作也已见到成效。我国现存的湿地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大致为湿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2.7%。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工作,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为国内湿地保护争取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项目。同时,与湿地保护工作配套的相关机构建设,人员培训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现已建成湿地类自然保护区达473处,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多达36处。第四,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国际影响。我国相继加入了多项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了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软件基础,极大地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与多数国家的友好交流中,起到极好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给执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难以把握执法的尺度,执法成本直线上升。其次,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级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前的保护制度固然对珍稀物种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从动物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如果对食物链底层动物保护不力,滥捕滥杀,那么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珍稀动物也会因为找不食物,最终陷入灭绝的困境。而对于珍稀植物而言,有的珍稀植物是寄生或伴生在某种普通植物上的,如果对寄主植物破坏严重,那么珍稀植物也会随着寄主的消亡,失去生存环境,从而渐渐走向灭绝。因此,想要保护好珍稀物种不致灭绝,要有针对性地将保护范围逐步扩大,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才会真正让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得以自然延续。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存环境保护措施未能跟上。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地域不断扩大,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而依照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保护对象常常过于集中在野生动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恢复帮助有限。而栖息地丧失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野生动植物就成为了孤立的个体,很难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就会慢慢出现退化现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第四,在野生动植物的驯养、驯化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目前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经营管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方式、方法老旧,效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一些私营驯养场所或者动物园在捕捉野生动物后,一般只需交纳一定数额的资源管理费即可实施捕捉活动,而在整个捕捉过程中缺乏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这一点常常被一些利欲薰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籍此进行乱捕滥杀活动。此类滥捕活动一旦过度就会直接造成野外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与濒危灭绝。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将134种哺乳动物、156种鸟类、33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5种鱼类、343种无脊椎动物列入了ITES公约的附录,使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贸易中均受到了严格管制。第五,环境的污染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通过污染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使污染得以进入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最终将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恶果,最后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的大面积灭绝,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于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牛蛙对中国西南、江浙地区的入侵,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当地两栖物种的大量

减少。

3 针对当前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首先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滥捕滥杀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真正起到遏制作用,从源头上减少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②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国各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工作推进到县,乡,村一级,增强当地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个别典型案例,要做到大胆曝光,对犯罪情节严重的偷猎分子一定要做到严惩,加大其震慑作用,用以警醒妄想依靠倒卖珍稀野生动植物发财致富之人。③重视经济投入,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在野生动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立自然保护区,让它们能够拥有使种群得以恢复的时间与空间。另外还要设立各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濒危动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科学合理的拯救方案,确保这些珍稀物种不会完全灭绝,使种质资源得到保护。④积极研究药用濒危物种的替代品。濒危物种之所以会遭到人类的捕杀或滥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经济价值,如果能尽快地研制出相关的替代品,就能极大降低市场对濒危物种的需求,从而使这些物种免遭偷猎分子的祸害。

4 结束语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国内,甚至从整个世界中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庞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拿出爱心与勇气,做到不吃野味,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开成.略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993.

篇2

一、严禁猎捕、杀害、非法收购、出售、经营、加工我县境内的属国家、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严禁毁坏、非法采挖、采集、无证收购、出售、经营、加工国家、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

二、加强野生动植物的经营利用管理。凡收购、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的,必须凭林业、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方可经营。

三、严格保护天然阔叶林,除依法允许利用薪炭林、造林炼山剩余物、林木采伐剩余物、制材剩余物烧制木炭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伐其他森林植被烧制木炭。

四、严格保护城边、路边、水边的森林植被,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擅自毁林开垦、毁防护林改种经济林等其他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

五、加强林区、市场的综合管理,林业、工商、公安、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林区、集贸市场、集镇市场、宾馆饭店、饮食摊点的监督检查,对非法猎捕、倒卖、运输、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

六、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拒食野生动物,广大人民群众也要自觉拒食野生动物,要改变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饮食文明新时尚。

篇3

一、20*年上半年度所做的工作

1、组织开展“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宣传重点的第二十七届“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各地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积极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的安排,认真开展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派出督查组对部分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冰雪灾害后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应急值守工作做出明确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上半年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

3、组织完成项目申报工作。今年上半年共申报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野生动植物监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4类项目23项,总投资11603.28万元,申请国家投资9261.8万元。一是新申报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额度103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入8312万元;二是申报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4项,总投资354.4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60万元;三是组织开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焦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等11个单位完成了2009年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总投资691.7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569.8万元;四是组织*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灵宝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汝南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3个国家级监测站的2009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7.0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20万元。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编制了自然保护区及2009年投资计划。

4、组织指导国有林场灾后重建工作。20*年春节前后,我省信阳、南阳、洛阳、驻马店等11个省辖市遭遇50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雪袭击,由于受灾国有林场大多在深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平均积雪厚度达50余厘米,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60余厘米,致使全省58个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基础设施、野生动植物和国有林场职工个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害,直接损失达28902.8万元。针对我省国有林场受灾情况,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国有林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指导全省国有林场恢复重建工作。

5、组织开展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工作。因省重点工程河口村水库建设的需要,我们组织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工作,召开保护区涉及的济源、焦作、新乡3市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座谈,研究调整方案,并组织编制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论证报告》、《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整后)》,填报了面积及功能区调整申报书,并按程序由省政府向国家林业局致函报送。

6、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程序要求,与计划财务处共同完成了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期工程等7个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组织了对新县连康山、灵宝小秦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的验收工作。

7、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8件,其中人大提案5件,政协建议3件,均按时给予答复。

8、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审查。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规规定,对安阳—洛阳天然气管道工程、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输气管道工程、博爱—*输气管道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第二回100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穿越保护区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不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9、积极做好国有林场改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国家拟下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意见,进行了改革前有关情况调研和统计。为更好的掌握国有林场工作现状,5-6月份,全省分4片召开了国有林场场长座谈会,听取了国有林场工作汇报,了解掌握了全省国有林场有关情况,为下一步国有林场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10、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作。元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了河南大鸿寨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300.00公顷,建设单位为禹州市鸠山乡人民政府。至此,全省国家森林公园达到30处。按照有关程序,组织考察了灵宝河西村申报的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待专家考察论证后批复。

11、全省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为有效应对森林旅游安全风险,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和森林风景资源安全,结合国家林业局有关通知精神,制定下发了《河南省林业厅关于加强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申了森林旅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对森林旅游经营工作进行了统一规范。

12、行政审批工作。上半年共办理《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出省运输证明》36份,《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运输证明》5份,完成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审核3项,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审批5项,经营利用审核1项(国家林业局已批复),审批2项。

13、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普查。按照国家林业局通知要求,对全省自然保护区的机构、人口、规划、经费、资源、旅游等因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从而全面掌握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14、完成了部分物种库存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完成了虎皮、豹皮及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原材料库存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并上报国家林业局。

15、开展森林公园调研工作。今年上半年有计划、分步骤的对全省森林公园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全省森林公园有关情况,为今后全省森林公园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16、朱鹮繁育获得新突破。国家林业局去年调拨到我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只朱鹮,今年已繁育成功。3月,国家林业局保护司领导实地考察了朱鹮人工繁育、放归自然项目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17、完成厅统一安排的造林督查和集体林权改革督查。3月,由我处带队,对*、开封两市春季造林进行督查,及时掌握造林进度,帮助两市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加快造林进度。5月,由我处带队,对*、开封两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督查,帮助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谈讨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18、承办全国旅游交易会相关接待任务。4月,由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了“20*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按照会议总体部署,我厅负责接待辽宁省代表团,由我处具体承办。同时,我处还接待了厅交办的接待黑龙江森工集团代表团任务。会议期间,我处派专人搞好后勤服务,保证代表用车,帮助他们安排食宿、领取证件及资料等,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19、承办中南地区国有林场区域论坛座谈会。4月,中国林场协会在*组织召开了“中南地区国有林场区域论坛座谈会”,湖北、湖南等7个省份的近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处具体承办了会务,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保障。

20、协助中国林场协会开展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调研。4月下旬,中国林场协会沈茂成会长一行对我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进行调研,我处陪同沈茂成会长实地察看了洛阳五马寺林场、鲁山林场、石漫滩林场和修武林场,并分别在五马寺林场和石漫滩林场召开了部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座谈会。沈茂成会长对我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上半年,全处同志以贯彻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主线,以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计划分步骤开展职责内的各项工作,保证了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监管体系建设、疫源设病监测、国有林场改革及森林旅游开发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我处全年责任目标14项,其中4项为全年性工作,其他10项工作中有8项已开始实施或部分完成,还有2项工作计划安排在第三季度完成。由于我处工作涉及面广、事务性强,非计划内的应急工作多,影响了全年目标进度的完成,对照全年目标任务,今年下半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二、承担的列入省政府下达责任目标的任务完成情况

林业厅20*年度责任目标涉及我处的任务有2项,一是

“森林旅游收入达到210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直接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二是“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具体完成情况是:

1、森林旅游工作。经初步调查,截止6月底,预计森林旅游接待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将超过2亿元。受灾害和节假日调整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森林旅游保持平稳,增速较往年减缓,森林旅游接待人数和森林旅游收入基本于去年持平。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目前森林旅游呈现日益好转的局面,森林旅游人数和经济收入将稳步上升。

2、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的安排,认真开展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向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报送疫情报告单181份。派出督查组对部分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冰雪灾害后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应急值守工作做出明确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上半年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落实淮滨、封丘、孟津3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国家投资120万元。

三、下半年工作基本思路

对照年度目标任务,除做好全年性的工作外,下半年我处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组织全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宣传教育活动;

2、举办全省第二期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

3、举办第二期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班;

篇4

关键词 植被保护;问题;对策;孟达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X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08-01

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景色秀丽,构成了青藏高原上少有的优越生境,是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最复杂的次生林区之一。孟达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分布着逾1 005种野生植物(约占全省野生植物种的2/5),其中近百种植物是它们在国内水平分布的西界边缘,对于物种稀少、植物景观单一的青藏高原,堪称为一座天然植物园,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成为西北地区少有的植物地理、植物分类、生物学及森林生态学等方面理想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同时在生物种源保护、学术研究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生态系统和环境演变规律、青藏高原物种资源等领域的科研价值十分显著。对于补充和丰富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1 孟达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地群众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求不断加大,社区经济发展的压力对保护区的生存威胁越来越大。

目前,薪柴采集、林火隐患、偷猎和非法捕捞、非法采伐林木、非法采集等危害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其中森林火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一方面,人为干扰活动直接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并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历史上形成的采矿活动和开垦活动对生境造成的破坏亟待恢复;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干扰活动与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处置不当会影响到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关系。

同时保护区又处于两省四县交界地带,周围分布有16万贫困群众,文化教育比较落后,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严重,使得保护区保护难度加大,尤其是一些周边社区群众越境界毁林,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致使植物资源发生变化,如一些林相整齐、质量好的林分已不复存在;林线上移,部分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如保护区原有成片的辽东栎,现已几乎被破坏殆尽;细叶云杉林、冷杉林、圆柏林以及其他林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巴山冷杉、小叶朴则已完全失去更新能力。如不尽快有效制止毁林行为,则保护区内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将不复存在,保护区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不仅会给植被稀少的青藏高原雪上加霜,而且会对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后果严重的不利影响[1-2]。

1.2 生态定位监测能力较差

孟达自然保护区由于缺乏补充调查,现有的资源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限制了保护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活动;缺少完整的气象、水文、土壤资料,以及管理所需的地质地貌图和野外工作用图;大型猫科动物种群数量动态、栖息地质量、生态系统、旅游环境状况和容纳量、社区经济变化状况、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等专题性的监测活动未开展;科研监测活动与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没有实现有机结合;资料信息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完整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尚未建立,无法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和分析[3-4]。

1.3 科普及宣教能力亟待加强

由于资金缺乏,缺少必要的装备与设施,导致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力度受到限制,使外来威胁因素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和消除,影响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保护区及周边群众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入,尚未形成人们共同的自觉保护行为,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也亟待提高。

2 对策

2.1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孟达保护区是我国西部罕见的北亚热带、亚温带和亚寒带南缘植物的汇集生长区,汇集生长了唐古特地区、华北地区、横断山脉地区三大植物区系的植物种类。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工作重点是保护天然林,保护内容包括森林群落的多样性、完整性、原生性。禁止乱砍乱伐、盗砍盗伐的破坏行为。逐步把实验区内的天然林分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的范畴,按重点生态公益林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建立封山封沟区,设置封山标志,公布公告禁令,禁猎禁采。加强防火巡护和病虫害监测,配备必要的防治设备,防止对森林的破坏。

2.2 野生植物保护

保护重点区内珍贵、稀有、濒危、特有和具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坚持“就地保存为主,异地保存为辅”的原则。绝对禁止在核心区采集植物营养体,严格控制在缓冲区中采集植物营养体,加强保护实验区中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建设珍稀植物扩育基地,收集区内珍稀、濒危、独有的植

物物种基因,建立异地保存资源库,并实现科学研究、生态教育、旅游观光等用途,珍稀植物扩育基地规模控制在10 hm2以内。严禁引入外来有害物种。

2.3 生态恢复

2.3.1 退耕退牧。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共有坡耕地、牧地300 hm2以上,规划在1~3年内,对核心区、缓冲区内的100 hm2坡耕地、牧地进行退耕退牧。

2.3.2 珍稀物种扩育基地建设。孟达保护区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未开展育苗工作,影响了造林绿化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了保证荒山造林、植树绿化工作的正常进行,规划在异地建苗圃1处,面积20.0 hm2,主要培育适合于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的造林绿化用苗。育苗树种包括杨树、巴山冷杉、太白红杉、侧柏、华山松、小叶朴、羽叶丁香、栾树等。

2.3.3 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设。为保证育苗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良种育苗的目的,规划在华山松谷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地10 hm2。

2.4 宣传与教育

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山区,当地群众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而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居民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建立保护区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抵触情绪和行为。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才能消除对立。因此,宣传教育是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3 参考文献

[1] 王文浩.甘南水源补给区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J].中国林业,2010(16):69.

[2] 袁军.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0(3):138-142 .

篇5

森林防火是我场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时刻紧绷这根弦不放松:一是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制定防火应急预案,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森林防火与目标管理考核有机结合。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保护意识。森林防火重在预防,贵在宣传,我们始终把森林防火宣传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环节。今年来共发放宣传单1800余份,张贴宣传通告200余份,喷绘宣传标语40余条,悬挂宣传横幅30余条,出动宣传车及摩托车180余次,走村入户宣传400余次,为护林宣传车配备一台便携式扩音器进行流动式宣传,及时提醒村(居)民、过路车辆注意森林防火,营造了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日常防范,严格火源管理。不断强化岗位值班及巡查监控等防范措施,在节假日和防火期,护林员取消休假,将场部所有人员安排到重点地段值班,对重要部位严防死守。今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寒衣节期间以晴热、高温、大风等高森林火险天气为主,森林防火形势极为严峻,全场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全员上岗,确保了节日的森林防火工作安全。四是开展林区禁烟,严控火险隐患。采取定点禁烟和流动巡查禁烟相结合的方法,在辖区内设置五个定点禁烟点、五个流动禁烟段,加强巡查宣传,及时劝阻和制止在林区内的随意吸烟行为。今年来我们制止吸烟行为400余人次,教育200余人次,辖区内随意吸烟用火行为明显减少,火险隐患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全场上下对森林防火的齐抓共管,实现了我场森林火灾的“零发案”。

2.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得力

我们把森林资源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按照“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保护管理措施。加大对原始次生林、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林地资源的管理,严防林区内葬坟建墓,严抓未经许可随意破坏地形地貌、乱搭乱建、开山采石、乱采滥挖、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加强与区林业局的工作衔接,及时主动沟通协调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切实履行保护职责。今年以来使用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对石峡峪、上寺源等路段的林区树木进行病虫害防治2次,查处制止了破坏林地案件8起,破坏林木资源案件2起,处置智障人士在林区逗留事件3起,做到保护、管理到位,使森林资源保护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3.保持森林资源不断优化,做好营林生产工作

为扎实推进林场林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营林质量,我们狠抓营林生产工作。一是抓好中幼林抚育工作。抢抓上半年中幼林抚育有利时节,年初组织职工对现有的中幼林进行除草、切干、修剪、整形,提高林木品质;在各条防火道路边坡上全部播种草籽进行绿化和防护。二是开展救灾抢险。因今年雨水天气较多,引起土质疏松,造成林区道路周边多处树木倒伏及林区道路塌方,存在公共安全隐患。面对险情,我场积极组织开展救灾抢险20余次,累计投入人力120余人次、车辆27台次,清理倒伏林木75棵、抢修道路塌方9处。三是维修林道。从7月份开始对辖区内的林道、防火线进行全面维修,构筑森林防火安全网。累计砍(锄)修防火林道31公里,砍修防火线25公里,同时雇用铲车维修全部防火道路。四是清理病虫害林木和枯死松木。根据区林业局安排,我们今年雇用民工60余人、车辆20台次,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清理中心林区内灾害林木及病虫害枯死松木约15立方米、枯枝落叶200余吨。

4.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年初,我场按照区森防站的安排部署,对2020年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坚持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为总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新理念,推进无公害防治,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依法防治和科学防治,积极推进防治体制改革与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机制创新,全面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1)建立和完善了监测预警体系。我场坚持每个营林区有监测预报体系,全林区有测报点14个。对我区近年来常发病虫害春尺蛾、鼢鼠、栎黄枯叶蛾、沙棘木蠹蛾、柳叶蜂等有害生物进行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的报告制度,严密监测虫情动态。同时,特别对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实行每周“0”报告制度。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根据全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情况,及时有效进行了病虫害的防治及除治工作。其中,防治中华鼢鼠0.5万亩,除治侧柏毒毛虫40亩、沙棘木蠹蛾50亩、柳沫蝉50亩和杨树天牛20亩。同时对防火道路、林区村庄道路等重要场所林木进行了全面的药物喷洒防治。

5.野生动植物保护

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根据中、省、市和区林业局有关要求,为有效遏制乱捕滥猎及非法收售野生动物现象,切实强化野生动物执法监管,以及对野生动物繁殖地、停歇地、迁飞通道等实行划区管理。我站坚持信息报告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人员到位,举报信息处理及时;彻底清理、收缴和销毁猎套、猎夹、毒饵、鸟网等非法猎捕工具,并制止不当的放生活动。我场联合区森林派出所,加强对辖区内的集贸市场、农副产品集散地、餐饮店等进行检查进行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中森林派出所、林政执法人员、单位工作人员共32人次、车辆18台次,共悬挂宣传横幅7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有效地提高广大市民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篇6

中国是世界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作为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到2001年底,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551个,国家级171个,面积达1.4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44%左右。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90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55处,总面积1.0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63%。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护着约2000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1200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中国自然保护区作为宣传教育的基地,通过对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自然保护科普知识的宣传,极大提高了我国公民的自然保护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内的20多项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开展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然而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在“数量”上得到了迅速扩大,但“质量”提升却相当滞后。【1998】1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片面强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全国1/3的自然保护区尚未建立管理机构,基本上处于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状态;一些自然保护区名存实亡……”,表现为体制不顺、管理不力、经费不足等许多矛盾。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有关的法律条文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和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把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资源完整地保护起来,避免人类的直接利用,这就限制人类一些眼前利益。在现实生活中,要顺利地达到这一目标,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涉及各种利益的冲突,如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大局利益、自然保护区利益(代表国家)与社区居民利益、自然保护事业与其他事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自然保护区立法首先是保护国家利益,当然是不影响其他利益的前提下、是渐进式的,因为认识自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是渐进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与现实冲突非常明显,特别是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严格的法律保护之间,如《森林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严重制约了社区的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说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投入问题,但没有明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哪一级政府安排;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有关分区管理的条款规定,可以在实验区开展一些经营活动,有利于缓和社区矛盾,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自然保护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更有利于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为此,如何根据实际,完善《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制定《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是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纵向的分级管理体制

针对自然保护区点多面广、地域偏僻、条件落后的实际,建立一个“虚拟”的管理体系更显得迫切和重要。这种“虚拟”的管理体系是充分利用数字高速公路建立的能够下达指令、信息反馈、建立数据库、又能对社会开放、让公众参与的网络信息系统,只要一台服务器,各保护区为网络终端,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的指令通过网络办公系统即时到达各保护区,各保护区也可以即时汇报工作。况且,我们现在资金紧缺,没有必要把有限的资金用来济汽车、乘火车去参加一个培训和几个小时的会议,因为这个系统为大家开通了网上培训系统和会议系统。同时,各自然保护区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积累大量的数据为自己建立档案(需要保密的文件资料可加密打包,单向传输),网上开展的资源调查,为建立全国的数据库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社会开放系统,完全有能力完成宣传教育任务,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关心、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

三、认真编制规划、分步实施

《总体规划》是每个自然保护区落实有关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订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且要结合保护区和社区的实际。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必须合理划分三个功能区,把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和旅游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致力于保护区和社区经济的同步发展。在开发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选择不破坏自然资源又可重复利用资源的项目。

篇7

引言

本文通过人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家园的角度,从生态平衡被破坏及人类生存坏境的高度,深刻分析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生存环境的危机。为此,人们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保护,使其与人类和谐相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环境中。但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现代工农业飞速发展,盲目利用自然资源,大面积砍伐森林和延伸农业耕地,严重毁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平衡,使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灭绝边缘。由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濒危物种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批准了林业部关于建立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总体规划,于一九九三年设立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成立以后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管理经费不足,保护意识差,对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区资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着对如何加强建设管理和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作初浅的分析。

1 建立冶勒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利用生态资源创造了条件

冶勒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冶勒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小相岭南麓,是小相岭大熊猫唯一集中分布区,该区域气候温和,森林植被茂密,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息繁衍条件。它的建立,对保护大熊猫物种基因的多样性,避免大熊猫在该区域灭绝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的建立也为区域内其它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它们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保护区除保护大熊猫外,还将保护区域内的牛羚、豹、小熊猫、林麝、猕猴、斑羚、金猫、绿尾虹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油麦吊杉、红豆杉、垂枝香柏等珍稀植物。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大渡河支流南垭河源头的重要高山水源涵养林,对现有南垭河电站、冶勒水库和梯级电站的蓄水保土,调节大渡河及南垭河流域的气候,稳定发展工农业生产起到重大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热点研究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不仅为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运用科学区划及有效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保护区中试验区和缓冲区的资源,是保护区获得较高综合效应。务实的态度,发展经济,增强活力,缩小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发展经济,增强活力,缩小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把保护管理与持续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

2 冶勒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的现状:保护区曾是古代生物的庇护所,保存了一些比较特殊原始古老种类。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兽类有大熊猫、扭角羚、云豹、豹、雪豹五种。鸟类有绿尾虹雉、金雕、雉鹑、斑尾榛鸡四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猕猴、红腹角雉、白腹锦鸡、血雉等28种。属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豹猫、毛冠鹿、赤狐等9种。此外,区域内还分布有上千种昆虫,确是一个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基因库。

保护区管理处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人。保护区内设机构“综合股”,下设三岔河、石灰窑、拉马街托三个保护护站,负责保护区的巡护监测、日常保护管理等工作。在石灰窑的拉利塔和牛场沟的朱细脚巴分别建有一个监测小屋。

冶勒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以保护为主,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开展主动性保护管理。

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开展了很多保护管理工作,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综合科学考察、管理处址建设、巡护监测、林权发证等项工作。管理处主要以巡护检查、林业行政管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主,将资源保护与管理放在首位,下设的综合股、保护站构成了一个保护区的管理体系。

管理处对下设的各机构的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各保护站分管相应划定的片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综合股配合各保护站及相关部门,每年对周边社区进行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和学校的防火、保护意识。案件查处、巡护监测、项目申报及实施等由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组织实施。

冶勒自然保o区基本工作

2.1 按照国家林业局新制定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并对监测人员的工作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年终考核。定期按时进行野外监测工作,并完成数据库的输入工作。

2.2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完善和落实了管护责任,加强巡山护林,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人员落实到山头地块,近年来未出现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效保护了区域内的森林资源。

2.3 为了把冶勒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搞得更好,提高冶勒自然保护区的整体能力,近年来积极争取到了国际组织的项目资助,所有争取到的项目都实施得非常好,特别是红外相机陷阱监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在野外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两张赤狐照片,这在四川的红外相机监测中尚属首次,2010年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11月2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牛场沟安置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活体野外大熊猫照片。根据专家鉴定,拍摄到的大熊猫为亚成体。继10月份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照片之后,冶勒保护区于12月6日再次利用红外线相机在另外一个地方拍摄到了野生大熊猫照片。这次拍摄到的是一只正在独自嘻戏玩耍的大熊猫的连续动作照片,共19张,经专家鉴定,是一只成体大熊猫,该大熊猫与10月份拍摄到的大熊猫不是同一只,在野外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拍摄到野生活体大熊猫照片,这在凉山州大熊猫保护区尚属首次,连续两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照片,表明在冶勒保护区的牛场沟区域大熊猫的分布密度相对其它地方较高。

2.4 2015年冶勒自然保护区争取到省财政建设项目,完成了保护区标桩、标牌建设。

2.5 2016年7月,冶勒自然保护区完成了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下达的,重点区域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野外调查,以及数据库录入工作,为今后掌握冶勒野生大熊猫分布现状及动态变化提供了最新信息。

2.6 2016年冶勒自然保护区制定了《保护区巡护监测实施方案》,并协调相关NGO组织,为冶勒自然保护区安装了一套野外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保护区的巡护覆盖面和频度,有效管控保护区内人类活动,从而降低保护区内放牧、采集、偷猎等人为干扰,进一步加强该区域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目前除人员经费由县财政解决外,其余开展工作的经费没有渠道来源,由于经费的紧张不能很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严重制约着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同时还存在社区及周边居民扶持跟不上,导致他们利用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对保护区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冶勒自然保护区人为破坏比较严重,保护区内放牧、采药、盗伐等现象严重影响保护区的建设。人类对动物栖息繁衍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扩展,以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肢解,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形成 数量极小的小种群。如:四川境内的大熊猫,在七十年代至吧十年代中期的十余年中,其栖息地面积和数量均下降50%,栖息地有原来的五大片被割裂成十八小片,形成十八个小种群。其中有一些种群个体数量不足十只,它们的濒危状况已经引起人类的极大关注。

3 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对策及措施

3.1 增强保护意识,保证管理经费,加大管理力度

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保护区的认识,争取社会各方面对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宣讲的领域,丰富宣传内容。

其次要搞好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资金问题。加速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保护区建设,地方和国家应列入计划预算,保证有限资金的投入,切实提高保护管理水平,要扶持周边群众,让周边群众富裕起来,减少保护区的人为破坏。加大社区扶贫工作,让群众得到实惠,使保护区群众充分体会到保护区建设带来的好处,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主动配合保护区搞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让冶勒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为此,冶勒保护区2008年和2009年已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申请了冶勒乡共120口节柴灶试点项目,并按项目要求全部建设完成。该项目的实施为当地保护森林资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县能源办实地测试验收,每年可节18万公斤木柴。并且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当地社区群众反响极大,通过对传统耗能相比,既节约了资源以节省了劳动力,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的卫生条。冶勒乡全乡共有农户229户,之前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下已建成120口节柴灶,没有建的农户由于经济条件太差,自身没有能力修建,但他们都极积要求修建成节柴灶。据调查,全乡都修建节柴灶后,每年可为保护区及其周边节约森林资源近200万公斤,将会有效地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因此,现特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申请冶勒乡节柴灶第三期项目35口,该期项目实施后,冶勒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节约更多的薪柴,保护更多的森林。

3.2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要搞好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减少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灭绝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很重要,当种群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如空间、隐蔽、食物生境),致死因素的引入(如过多的捕食者),或自然灾害等都必定会对种群构成危害,导致其缩小,对种群来说,这类灾害性因素是不可预计的,无论种群大小,遭遇灾害都受到影响,而对小种群来说,就极可能导致其灭亡。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大熊猫主食的高山箭竹两次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许多大熊猫因缺食病饿而死亡。局部地区的死亡率达80%,有的小种群已经灭绝就是一例。

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于如何利用,要合理利用好保护区内的资源,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再生是生物资源的特点。但再生的基础要求保留一定的资源储备,保持“需”与“供”的平衡,是保护与利用生物资源的一条重要原则,要让生物资源持续较高的生产力,就必须让环境能源源不断地得到物质与能量的补偿,只有持续供给生物所必须的营养和空间,才能是生物得到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繁衍。否则,生物资源质量就会退化,资源就会枯竭。

第二,生物生长发育的快慢和繁衍数量的多少,除了需与供的平衡关系外,还取决于环境条件质量和生物自身的基础数量,要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就必须保持种群的一定数量和适宜的年龄。

第三、生物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其数量通常在达到一定高密度后死亡增多,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群体的自我稀疏调节。自然界的生物原始群体的自我稀疏调节不断发生,自生自灭和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波动。在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的阶段合理利用部分资源,是有利于生物群落发展的。把数量多的生物群体转移到其他地区,在把其他地区多的部分生物群体转移过来,用科学的“人为稀疏”来取代生物的“自我稀疏”就可能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

篇8

关键词:大兴安岭 生态旅游资源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1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

1.1 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共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28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5处,分别为呼中、南瓮河、双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720124 hm2;省级保护区3处,分别为北极村、岭峰、盘中保护区,总面积261000 hm2;地级自然保护区11处,分别为北庆貂熊、大青山、干部河、绣峰、塔林、常青、呼中原麝、嘎啦河、河泥碳藓、额木尔河、呼源钻天柳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5处,分别为金沟、吴家碑尼河、那都里河自然保护小区、倭勒根河、额木尔河入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地4处,分别为哈拉巴奇、门都里河、依西、湖通河自然保护地,总面积758215 hm2。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981124 hm2,占全区总经营面积的11.75%。初步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1.2 形成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区内原始生态类型齐全,几乎容纳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所有的陆生、湿生、水生生物类群的物种。区内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湿地景观、寒温带典型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湿地景观。在本区宽阔河谷地带,地势下降平缓,流速不大,降水很难排出,加以冻层的普遍存在和分布,使土层透水性极差,故水分大多滞留于地表,故多沼泽化,而使其流域几乎全部形成沼泽,从而形成特有的森林湿地、湖泊湿地等景观。②水域景观。全区内河流山溪密布,水流湍急,河道曲折,湖泊相连,水量适中水体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是理想风景河段。③生物景观。古树名木。呼中自然保护区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未经过采伐作业,区内保存有许多古树,最大的林木径级达100 cm以上,高达30 m以上,古树参天,甚为壮观,这是周边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范围内也很少见到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鸟类216种,兽类49种,两栖、爬行和鱼类44种,列入国家保护的Ⅰ、Ⅱ级动物有56种,这些物种多属耐寒动物群落典型代表物种。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环境为这些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断扩大。因此,保护区也是观赏寒温带鸟、兽的理想场所。

2 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

(1)是资金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老旧;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保护意识淡漠等等。山地范围内违法开垦、排放湿地水资源、挖沟筑坝、擅自采沙、取土、放牧等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导致植被破坏现象严重。(2)是地方法规不健全,管理机构不健全,从事湿地保护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国家也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中提出,为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将设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新设的专项资金将以推进林区产业转型和吸纳就业再就业为主要目标。事实上,光投入钱还远远不够。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研究员李渤生曾指出,要学会利用高品位的森林资源。现有人才中,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更是凤毛麟角。(3)是全区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分布、动植物资源状况、利用现状等资源数据还没有详细的资料和档案,更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保护工作盲目性大,不能实现统一部署、综合管理。

3 改进措施

3.1 积极划建保护区,保护区域不断扩大

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的保护功能,加快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步伐。对已划建的保护区从更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提高保护区功能上考虑,本着有利于保护区建设和科学管护的原则,对部分保护区进一步区划调整;对于一些濒危物种的重点分布区域、典型的寒温带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域,通过划建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地等措施,增加保护面积,构建布局合理、特征显著、结构完整的自然保护网络。

3.2 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不断健全,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新晋升的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布库尔、绰纳河、盘中、岭峰、北极村)健全了管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区林业系统已建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28处,总面积173.93万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编制了《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合理规划保护布局。按总体规划要求,到2010年,自然保护面积达到1,650,00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19.8%;到2030年,自然保护面积达到2,450,00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9.3%,形成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

3.3 保护区立法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保护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加大依法治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了保护区清山、清沟和清除狩猎窝点等项工作,依法加大了对保护区内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4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呼中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北方林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数据采集和传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湿地资源“生态定站”。开展了《嫩江源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破坏的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功能恢复示范。

3.5 森林可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充分发挥

由于划建保护区,使近2100万 m3的可采森林资源不能利用,占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可采森林资源的近37%。

3.6 未来要积极争取保护工程项目

要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载体,科学规划保护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对于一些濒危物种的重点分布区域、典型的寒温带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域,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要在改善保护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好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工作,编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洪星,张菡.大兴安岭旅游与文化系列丛书尽览魄宝[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5).

篇9

【摘要】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统筹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中药资源概况,指出中药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我国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稳定、良好的中药资源是我国中药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对于重要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某个中药具体物种以及使用该种中药的经验,结合各种有效的综合方法和手段来充分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应该根据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有效地保护好自然资源,让中药重要资源实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保证足够的药物资源供应。鉴于这现实情况,如何促进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继续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药资源概况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772种,其中植物药10000多种,动物药800多种,矿物药800多种。分布在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青藏区及海洋区域。

2 开发利用中药资源遇到的问题

当前,中药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保健品种和化妆品都是由中药材为原料研制而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很多人对以中药为主要材料的保健品产生了足够的兴趣,这就使得制造商需要采集大量的中药材资源为原料;而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对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提升了中药材在社会市场上的需求,但由于我国的野生资源储量有限,长期的开采利用必将导致资源匮乏。对于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的使用还未达到成熟阶段,使得药材单量产低、质量不理想。在保护珍贵的物种资源、引进优良的中药材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的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有在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调查研究不到位,不能深入研究地道药材,在防治中药材的病虫害和农药残留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金属超标问题。

由于中药在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中的效果较好,让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而中国的中药资源因未能受到较好的保护而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现状,这将给自然环境带来成巨大压力。例如:20世纪50年代野甘草的蕴藏量达200多万吨,但至今却低于35万吨,麝香资源比50年代减少70%。杜仲、黄柏、麻黄、千金藤、冬虫夏草等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参、霍山石斛等野生个体几乎找不到了,虎骨、犀角等动物药几乎消失。这些中药资源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大面积植被被毁,恶化了生态环境,使得野生资源逐年减少。

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兴起造成森林大面积的消失,生态失去平衡,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生存。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不足,使得野生用药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皮坏。而人类对野生动物盲目、大量地屠杀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资源的大量减少,加快了珍贵野生动物的灭绝速度。如麝香、犀角、虎骨、羚羊角等资源的大量走私造成了濒危药用动物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问题。

3 实现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完善管理法规:

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医疗和保健品的需求量,这就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我国中药材的需求量、资源蕴藏、主产区分布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社会调查得出,如今我们只能列出一个“可能濒危”的物种目录,但对其生存的相关情况却得不出具体的数据。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定期对野生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并出台《中药资源保护条例》,列出保护目录,一方面要重点保护列入国际公约的濒危物种,另一方面要对目录所列的物种要展开科学地划分保护等级和动态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

3.2 对濒危的野生和栽培的药用植物要采取双重政策:

任何一个物种的野生资源的蕴藏量根本无法真正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发展药用资源的种养业。国际动植物保护管理(CITES)公约规定只要是在人工栽培或养殖两代以上的CITES公约附属物种,都应该排除为野生动物,不应享受野生植物的待遇。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需要对野生物种和种养物种积极采取双重标准与政策,鼓励我们在遵守国际公约的同时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监控生产植物提取物企业:

一般生产植物提取物的企业并不会直接生产药品,但其经营的浓缩原料基本销售到国外。改生产模式引起了重要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后果最为严重的是野生资源尤其是濒危物种毁坏性的破坏。国家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对于生产植物提取企业利用濒危野生资源应立刻停止,对种植的原料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管理。对濒危的植物采取栽培原料市场准入制度。对含有濒危植物的产品进行检验,使得企业运营逐渐适合于市场的准入制度,海关对出口产品也实行同样的查验放行制度。

3.4 展开全民教育:

国家政府需要积极开展一些与中药资源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得人们逐渐树立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育,不断增加人们保护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观念。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除了靠政府和中医研究人员外,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个有思想的民族,就需要积极吸收当代和后代的不同利益,从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规范自己的生产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培根,陈士林.国家中药资源宏观管理系统的建立.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4-6

篇10

关键词:林业执法保护山区森林资源

1新丰县林业行政执法的现状

从现有的职能机构设置看,林业部门的行政执法还是比较齐全的。新丰县林业主管部门现设立两级检查站,监管着过境的国家主干公路、县乡级主干公路;设立了专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管理全县的野生动植物的采集、猎捕、运输经营等工作;设立了林政股,对全县林木采伐、运输、经营实行宏观管理;设立了森林公安机关,承担着查处森林刑事案件、涉林治安案件以及林业部门委托查处的其他林政案件。虽然新丰县在2005年期间开始试点县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承担各类林业案件的查处,但从执法效果上看则不容乐观,乱砍滥伐林木、非法收购木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非法占用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现象仍然严重存在,森林案件发案率也居高不下,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尚未得到抑制,源头管理不到位,流通管理漏洞较多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在流通领域管理方面,非法收购木材十分严重,非法运输木材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木材价格持续上涨,加上新丰县毗邻龙门、从化、佛岗、英德等市县的木材收购点多达四百多家,导致新丰县非法收购木材转卖牟利的相当多。有些木材检查站对违章运输木材的行为查处不力,不仅导致非法运输木材活动日益猖獗,而且还诱发了源头的乱砍滥伐,加重了源头管理的压力。在动植物保护方面尽管设立了专门管理部门,但人力配置不够,无法对全县的动植物实行有效的保护,只能停留在一般性检查和审批办证最基本的工作层面,造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执法环境进一步恶化,各类对抗林业正常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公然暴力抗法,如2006年5月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在新丰县小正村查获罗某兄弟俩非法运输木材时,不但不服从执法人员的处理,反而纠集几十人围攻执法人员,甚至用汽油浇淋执法车辆,准备烧毁,好在支援人员及时赶到才制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2新丰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因素

2.1协作意识不强,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为了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林业行政执法机构进行适当的职能分工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把这种内部的分工视为权利和权益的分配,而应视为是工作责任的落实,因此着重考虑如何将相关的职能科学地分解到位,使相关的执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使之更好地为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服务,避免出现管理工作的盲目区和死角。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执法单位将这种内部职能的划分看成是自己的“自留山”而不认为是“责任田”,不愿与其他部门合作协管,加之少数林业主管领导片面强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为明确分工是有效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好办法,从而造成许多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2.2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新丰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现有75人,虽然都普及了大专学历,但基本上都是通过函受获取的,真正全日制大专毕业的极少,专业院校毕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实际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水评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导致办案质量水评较低。

2.3没有建立科学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新丰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达161031.4公顷,占县总面积的82.6,7个镇共24万常住人口,林区的治安稳定就成是这70多个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首要任务。在林区社会综合治理上没有建立以为主、打防结合的科学综合治理机制,除重大案件外,一般行政案件都是罚款了事,没有做到事前预防、事后教育、疏导群众,导致有些违法的群众被处罚后对林业行政执法机关心存怨恨,给以后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隔阂。在宣传工作上手段过于简单,只是以标语和流动宣传车宣传,流于形式,森林资源保护和法律宣传不到位;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发生案件长时间没人上报,有些案件在调查阶段得不到群众有力配合,导致无法侦查,如山火案在侦查中因为得不到群众支持和配合,导致大量山火案无法破案。

3强化林业行政执法,保护山区森林资源的措施

强化林业行政执法要本着“整合力量,提高效率,规范程序,促进工作”的精神,紧紧围绕保护森林资源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这一根本目标,积极挖掘现有林业行政执法力量的潜力,建立完善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效遏制山区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文明发展目标服务。

3.1建立统一协调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

要改变目前罚出多门、各行其事的执法模式,建立统一管理综合执法的工作机制。综合分析目前林业执法单位的人员整体素质、数量配置、执法规范化的工作基础等诸多因素,应组建以林政为主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1.有利于消除内耗、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加强执法力度;2.有利于促进各执法单位的执法正规化、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水平;3.有利于抵制外部人为干扰,改善执法环境;4.有利于统一掌握惩治标准,树立执法权威;5.有利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用更多的精力去谋划并组织实施林业建设的重大工程,规划涉及区域林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3.2建立统一规范的林业行政执法标准

林业行政执法要建立规范的执法标准,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要规范案件的受理、立案、报告、审批等程序规定,建立案件台账;要规范各类林政案件的处罚标准,体现执法的公平、公开、公正性;要规范执法人员履行职务的相关规定,实现文明执法;要建立执法质量考核检查标准,确保执法质量;要充分发挥整体效能,在执法单位内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文件规定实现各司其职的执法原则,必要时采取联合办案的工作模式。

3.3建立严格的案件移送制度

《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森林案件的界定标准十分明确,各林业行政执法单位要严格依法办事,严禁混淆刑事和行政案件的界限。在办理林业行政案件和进行日常林政监管工作时,发现已达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要将案件移送到森林公安机关,并完善案件移送手续,不得瞒案不报、以罚代刑。森林公安机关在受理案件后,要及时将案件查处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以接受监督。

3.4建立严格的林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根据林业行政执法的特点,建立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建立完善授问首接责任制、主办案件责任制、案件审查责任制、过错赔偿责任制等方面的制度。对于违法违规执法的工作人员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法律、行政责任或经济责任。要通过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维护执法形象。

3.5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

执法是国家机关的行政活动,是由人来实施的,所以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执法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首先,要严把入口关,在今后的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录用上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要求拥有相应的学历知识水平;其次,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除参加必须的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外,还要加强各项技能培训;另外,还要加强学习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

3.6建立林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搞好林区综合治理是提高保护山区森林资源的有效手段,为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落实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年度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责任人身上;2.扎实搞好综合治理基础工作,对林区治安突出问题,进行排查、摸底,进一步完善治安管理防范网络;3.搞好接待工作,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尽量将林区治安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涉林案件的发生;4.加大普法教育、综合治理宣传力度,通过宣传齐抓共管,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社会综合治理。

3.7加强执法监督,做到依法治林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个人说了算,把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结合起来,与惩治相结合,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严惩不怠,通过完善监督,走上依法治林,以法养林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