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2 17: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碳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学习兴趣;桥梁;闪光点;学会学习;进取。
G623.5
职业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双差生,要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解决好双差生的转化。双差生基础差,习惯差,不想读书,不会读书,没有信心学习,更没有毅力学习,这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是占主要方面。只要教育得法,这些学生是能迎头赶上的。以下是本人对双差生的转化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双差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承认、赞扬,只有这种心理上的欲求不断得到满足,学生的非智力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传统课堂教学只满足了少数尖子学生的影响力的需要,使双差生渐渐地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需要,教师要改变优秀生“一统课堂”的局面,增加双差生表现的机会,有意识地满足其“成功感”。首先应降低提问起点,减小提问坡度,以他们独立思考后能解答为宜,也不是无限度地降低要求,还要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甜头。其次是改变练习考查方式,可以大胆改变传统练习时统一命题的方法,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考题,让他们都能得到优良的成绩,享受成功的愉悦。再次是建立兴趣小组,如魔方、棋类、球类、绘画等。既可以使他们通过这些能力的发展,得到成功体验,又可以使他们在成功中激发兴趣。
二、以爱暖其心,架起爱的桥梁。
有相当一部分双差生,其“双差”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爱,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之爱等。他们受到的多是批评训斥和冷眼,精神上受到刺激,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厌学心理。对此类学生,关键是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的心,使他们在失去爱与得到爱的温暖的对比下,开启情感的闸门,重新奋发向上。
我班上一个学生,其母瘫痪,其父从此悲观厌世,脾气暴燥,经常打他出气,生活的艰难和爱的缺失,使原本天真活泼的他一下子变得怯懦懒散了。为了温暖他的心,我发动同学们帮助他,关心他。师生在他生日那天,为他开了一个生日晚会。他看着眼前摆放的蛋糕和爱心捐助,听着那一声声真诚的祝福,回想起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他那颗冰冷的心被彻底融化了,从那以后,他变得勤奋、开朗,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他进步也很快,期末有单科成绩获得学校奖励。
在教学中,运用人的情感因素,以情入手,以情激人,创设师生平等融洽的关系。用教师的爱唤起学生的良知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如能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溢于言表,无论是和学生谈话,还是批评教育,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内心共鸣,其效果都会大于空洞、枯燥的说教。有时处罚都难以奏效的顽症,却能被真诚的情感所溶化。
三、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其自信心。
不论何种类型的差生,都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却又往往对其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毅力。转化差生就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其自信心,并利用兴趣迁移原理,培B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班上一个男生,学习成绩差,有一天我发现他在教另外一个学生魔方,随后我就找他谈心,原来他很喜欢魔方,并乐于和他人分享魔方心得,我就建议他参加学校的魔方兴趣小组,他接受了,后来成了兴趣小组组长,并代表学校参加过几次比赛,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从走进魔方小组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人也精神了,也开始主动学习了。
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决定学生学习行为,具有自信心的人能较长时间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并勇于攻克难关,接受困难的挑战。而差生往往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把培养差生的自信心作为转化他们的重要措施。培养差生的自信心主要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态度、观念及教育方式。教师必须全面评价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长处,采取鼓励性评价,减少对差生不恰当的批评。在平时学习和考试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评价和考试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多角度给学生评分,甚至“借分”给学生,把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既当作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又当作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教与训练,使差生学会学习。
不会学习也是差生产生的重要成因之一,有些教师往往把他们的成因单纯地归于不努力,于是便鼓励差生要勤学、刻苦。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差生尽管成天忙忙碌碌,加班加点,甚至付出比别人几倍的努力,但因学习不得要领,仍改变不了成绩不佳的状况,而且这部分学生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其实,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的区别在于前者已经“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给学习效果不好的差生传授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则更能加强他们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使差生继续努力,认识自己不足,掌握并灵活地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为了教会差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差生掌握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有意识的传播给学生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联想学习法、回忆学习法、卡片学习法、阐述学习法、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应的学习情境。其次,加强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差生在学习过程独立地选择、运用并根据学习过程的进行情况,不断调节学习方法,提高其广泛的迁移能力,变盲目的学习为策略性学习。
五、以理想激励其奋发进取。
有些差生没有理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感,不关心集体,对学习没兴趣,不遵守纪律,意志比较薄弱,对待他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他们谈心应该有恰当的方法,了解他们的想法,采取相应的对策。
篇2
关键词:产量;品种;配方施肥;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97—1
1 双辽市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所选品种与种植土壤条件不适应;2.不能合理密植;3.盲目施肥,存在投肥量不足的问题;4.栽培方式落后:传统栽培方式导致产量低下。在干旱少雨气候条件下,我们还采用以往的三铲三趟的高垄种植不行了。我们在田间,经常看到地头、地边、越是没垄或垄沟浅的地方的玉米长的最好,穗大,秆绿。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1)地的垄沟和垄台就和家里取暖用得暖气片一样,暖气片的楞叶越多,叶沟越深,暖气片散热越多。就地而言,六月份追肥的时候,用大铧趟的越深,垄起的越高,地散热越快,散热越快,土壤水分蒸发的越快,水分蒸发的快,养分流失的快,玉米吸收的养分也就越少。(2)在追肥的时候,玉米根系已经发育到两垄相接了,当你用大铧起垄追肥的时候,肯定伤根,伤根必缓苗,缓苗必耽误玉米的生长。(3)玉米根系是分布在25厘米到30厘米土层中,成伞状生长的。直接对着玉米秆中央是没有根系的,当你把垄边根系切断后,玉米得重新发根,由于你把两边的土给弄没了,根系就得往垄底深处长,我市的土壤结构大多数30厘米以下的土层,不是黄土就是沙土,根系扎在这样土壤上的玉米肯定长不好。
2 提高玉米产量的措施
2.1 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 优良的玉米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先决条件。选择优良玉米品种必须根据当地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而定。我省的气候条件是十年九旱,春季低温少雨,土壤肥力处于中低水平,所以选择玉米品种必须着眼抗旱、需肥、需水少,耐密、抗倒伏的玉米品种。在整体玉米品种布局上不要多选、乱选;角质粮和高水分粮混种。这样由于每个品种生长所需的肥水不同,生育期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光照不同,必然影响其产量。另外几个品种混种、混收也影响玉米出售价格。一般1—2垧地选一个品种,而且要单种,单收,单卖。综合我省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应该进行如下选择:第一,生育期在126~130天的品种。第二,在干旱无水浇条件地区,尽量选米质好,低水分抗旱品种;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可以种植高水分白轴品种。第三,要选择耐密,不倒伏剑叶形玉米品种,由于近几年玉米螟危害相当严重,玉米大、小癍病也有高发趋势,要选择抗玉米螟,抗病害的品种。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看:雷奥150、云生10号,良玉88,北育288,郑单958和先玉335等品种,都适合我省种植,生育期表现很好,丰产、稳产、产量高,抗逆性强。
2.2 配方施肥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肥料是提高玉米产量必备的条件,再好的玉米品种如果没有肥的施入,也不可能有较好的产量。
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掌握化肥三大元素在玉米生育期中的作用,然后根据氮、磷、钾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的配比规律,科学配施化肥。
化肥中的氮、磷、钾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的作用是不同的:氮肥是主要发小苗促进茎叶生长的,植株长的好与坏,叶色浓不浓绿都和氮肥有关。磷肥是促进玉米开花授粉,籽粒干物质积累的,玉米籽粒好坏,饱满不饱满,秃尖大小都与磷肥有关。钾肥是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壮秆的,玉米根系发育好坏,抗不抗旱,是否早衰都与钾肥有关。玉米整个生育期需要的氮:磷:钾的比例是2:1:2,每生产100公斤玉米籽粒需要纯氮肥2.52公斤,需要纯磷肥1.5公斤,需要纯钾肥2.1公斤。如果按每公顷产玉米10000公斤算的话,需要施入纯氮肥252公斤,纯磷肥150公斤,纯钾肥210公斤。按照这样的投肥量算的话,要想公顷产量达到10000公斤,应该施入吨肥。玉米吸收氮肥的高峰期:喇叭口到抽雄期。吸收磷肥的高峰期:拔节孕穗期。吸收钾肥的高峰期:喇叭口到抽穗前。要想提高施入化肥的利用率,真正发挥化肥的作用,必须把各种元素施用在玉米吸收的最高时期。我们以往用三个“15”的复合肥做底肥,用尿素做追肥的施肥方式已经很不科学了。原因是:氮、磷、钾施入不合理,没有真正发挥化肥的作用,特别是在追肥的时候,单独追施尿素,不追施磷、钾肥,造成玉米秆棵长得好,玉米根系发育不好,玉米籽粒不饱满,玉米出现早衰。所以,我们应该改用高氮复合肥做追肥,来弥补喇叭口期到孕穗期的磷、钾的不足。同时,由于钾肥的施入促进了玉米根系的发育,形成了庞大的根系群,提高了玉米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也增强了玉米的抗旱能力。目前,做追肥的优质高氮复合有,硝酸磷肥26.5—11.5—0,硝酸磷钾肥22—9—9,丰喜30—0—5,丰喜30—5—0的追施肥,丰喜26—14—8以及丰喜26—10—10追施玉米效果都非常好。实践证明,用高氮复合肥做追肥,要比用尿素做追肥可提高产量25%以上。在玉米价格看涨的情况下,农民应该转变观念,重视投入,选好肥,科学施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收入。
2.3 推广普及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 要想提高玉米产量,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先进的玉米种植模式有:1.大垄双行覆膜种植,该种植方式的优点有:田间土壤小气候相应明显,保水、保肥;边行效应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高和肥料利用率;单位种植密度增加。此技术适合于水源充足地块。2.玉米畦田栽培,它的优点就是池埂通风透光玉米光合作用好;边行效应显著,玉米根系发育好抗旱,抗倒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密度。适合于可以浇灌地块。3.比空种植。它是利用边行效应;增大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的投肥量。适合所有地块。4.膜下滴灌栽培膜下滴灌栽培方式具备打垄双行栽培和畦田栽培的优点。同时它省水对地势要求不那么严格,土壤微循环好增产显著。以上4种玉米栽培方式各有优点,和传统的栽培方式对比都可增产15%以上。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种植方式。总的说来,无论采用哪种栽培方式,在追肥的时候都不要用大铧起垄,要用小铧追肥。改变传统每个垄沟都追的方式为:隔一个垄沟,追施一个垄沟,总施肥量不变。同时把原来放到铧底部的施肥管,上移10厘米左右,让化肥施在根系分布最多的20厘米范围内的上下暄土中,以利于根系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
2.4 由于春季低温,会导致苗期病害的发生 在播种时候,必须用抗低温的种衣剂包衣,包衣剂的浓度含量一定要足。避免玉米钻心虫的发生。在包衣时,要用多菌灵拌种,预防玉米大、小癍病。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不但需要氮、磷、钾,还需要各种微量元素的补充,例如锌、镁、硼等,在玉米生长期,补充微量元素更有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玉米的抗逆性,提高玉米产量。所以在玉米小苗期和喇叭口期各喷施一次叶面肥和多菌灵的混合液。在喇叭口期喷叶面肥的时候,加克百威或呋喃丹农药来防治玉米螟。
2.5 适时晚收
篇3
关键词:资源型 转型 低碳化
吕梁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主要依托的是矿产资源优势。在国家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吕梁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研发高新技术、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对此,笔者选择辖区煤炭、化工、焦炭、电力四大行业36户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发展方式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吕梁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如:交城义望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用废弃的煤矸石作原料,经过脱硫后发成了电;电厂的余热供居民使用;电厂排放出来的粉煤灰经过处理,制成了高强度的空心砖;铁合金冶炼电炉每天产生的180吨炉渣水淬全部进入水泥厂制成了水泥;循环废水集中以后供给铁合金厂用于冲水渣和喷洒煤矸石,电炉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压块回炉提高金属元素的有效利用;硅铁电炉中的粉尘回收用于建筑行业。
(二)注重研发、采用高新技术
吕梁市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低层次扩张,注重研发、采用高新技术,以少量碳排放赢取更多产品附加值的实现。如:孝义市天章铝业有限公司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新型竖式预热器(中信重机的专利产品)回转窑,取代落后的中空回转窑,并采用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新技术――大室大灰斗长袋脉冲除尘技术(中冶集团专利产品)和高浓度煤粉袋式捕集技术,吨熟料耗煤降低为140kg标准煤,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0mg/Nm3,真正解决了安全防尘问题和高效节能问题,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一家真正能够达到国家环保排放标准的企业。
(三)主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吕梁市主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拓展低碳化发展新路。如:英国气侯变化资本集团与辖区交城县政府签订3亿欧元的清洁发展合作协议,购买交城县经济开发区内8家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首开我省CDM(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合作的先河,加快了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二、政策、资金支持情况
(一)政府对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
1、财政补贴。如交口县人民政府积极鼓励焦化企业利用煤气集中供热,通过税、费减免,政府利用煤炭发展基金投资公用事业来支持集中供热等方式促成此项工作,从2012年到现在共减免税、费约3200万元,投入资金约6000余万元,利用财政资金对煤气集中供热企业供热每平米补助0.5元。
2、税收支持。如:交城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29户,是以煤焦、化工、冶炼、机械铸造、建材为特色的符合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产业集聚区。交城县财政以2004年底的园区税收为基数,每年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30%用于园区开发建设,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二)金融对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
1、汾阳市政府、人民银行联合出台了《汾阳市三泉工业园区“双千双百”项目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为区内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提供便利,2012年,对工业园区内15个项目,获得信贷支持15亿元,其中用于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煤焦化项目就占到7项,占到全部贷款的65%,一年可节约标准煤100余万吨。
2、出台相关信贷政策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吕梁市各金融机构通过实施“绿色信贷”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如:2009年12月,人民银行汾阳支行、汾阳市银监办《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汾阳市“双千双百”项目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辖内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文水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出台支持农民发展沼气的相关信贷政策,每家农户修建一个沼气池,县财政补助800元,当地信用社贷款1000元预以支持,到2012年年底共发放支持沼气贷款46.3万元。
三、实施效果
(一)有序推进了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气“四气”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发展
如:山西大土河煤焦有限公司富家堰煤矿,年产原煤120万吨,2009年投资2000万元开工建设了煤矿瓦斯发电站,利用井下抽放的瓦斯发电,发出的电直接供煤矿生产。据统计,每年可消耗瓦斯9.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
(二)增加森林碳汇
吕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森林碳汇储备。通过重点抓好通道绿化、平原农田林网绿化、重点景区绿化、经济林覆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矿区植被恢复等六大造林绿化工程,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增加了碳汇储备。如:交城县2012年投资4200万元,栽植各类绿化树种380万株,守成退耕还林0.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1.07万亩。孝义市以煤补林,增强碳汇能力,新投6000万元用于城乡造林绿化,造林8.6万亩,植树495万株,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3%。
(三)企业开始从低碳发展中取得了收益
如:吕梁市于2009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积极组织山西吕梁CDM项目的对接,促成了山西亚通焦煤集团与瑞典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DM项目购碳协议的正式签署。该协议购买的减排量由山西亚通“2×12MW清洁型热回收焦炉余热发电”项目产生,预计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15万吨,为企业带来上千万元的减排收益,成为吕梁市推进清洁发展战略的新突破。
篇4
摘要:后危机时期,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缓慢,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手段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我国也是这轮贸易保护的重灾区。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及其新特点,以期对企业在应对这轮贸易保护战争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新特点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
组织世界贸易预警组织( Global Trade Alert)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国较为常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是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税、保障措施等),特殊保障和国家援助措施、关税措施、购买国货、投资措施、出口补贴等也被广泛采用。这反映出在后危机时期,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仍然被是各国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而环境壁垒和技术壁垒等非传统贸易保护方式也逐渐成为自由贸易的主要障碍。
(一)反倾销与反补贴
后危机时期,在全球反倾销调查总量下降的背景下,我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截至2013年,我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对华反倾销目标从过去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高附加值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此外,反补贴也是后危机时期各国采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与反倾销调查范围类似,我国今年遭遇的反补贴调查也主要集中在钢材、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行业。据社科院报告2012年报告,中国遭遇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位,自2007至2011年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反补贴的最大目标国。不仅如此,近年以来我国所遭遇的几乎所有反补贴调查都是与反倾销调查同时发起的。近年我国光伏行业、钢材行业、风电行业等频繁遭遇国外“双反”调查,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二) 环境壁垒
目前,环境贸易壁垒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各种名目繁多的检验标准不仅要求严格,而且程序上纷繁复杂。我国是环境壁垒的主要受害国。例如,2011 年 10月1日起,欧盟将对来自中国的茶叶采取新的进境口岸检验措施,凡进口自中国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口岸进入。同时,欧盟还将按照10%的抽检比例对来自中国的茶叶进行农药检测。正如赵辰(2012)所说,后危机时期发达国家的绿色检验检疫制度日趋严格,标准也越来越高。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同一种商品的标准也存在差异,这给我国商品尤其是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个国家以其保障人类或动植物健康和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看似合理性,实际上却是为了阻碍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服务等进人该国或地区市场。后危机时期,各种新型技术壁垒层出不穷,各种技术标准也变得更加复杂。如马来西亚的玩具安全新规中规定,所有进口玩具必须符合马来西亚玩具安全标准,而该标准的申请程序相当繁琐。欧盟也在2013年7月正式实施了全新的《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由于该法规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因此也被称为“史上最严厉欧盟玩具法规”。 我国是玩具出口大国,这一新规无疑将对我国玩具出口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 后危机时期我国面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非传统贸易保护措施成为主要手段
后危机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复杂多样,各国除了沿用关税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外,还采用了出口补贴、紧急援助等形式的国内法规及包括安全壁垒、卫生壁垒、 包装标识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较为突出。在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资金和福利制度等优势,广泛采用安全壁垒、卫生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表面更加合理和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在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如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之后,欧盟便加大了使用技术壁垒的力度,仅在2011年,欧盟就先后修订和制定了“欧盟REACH法规新规”、“塑料制品特别措施指令(No284/2011)”和“玩具安全新规”等技术法规。我国是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2012年我国有23.9%的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导致我国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685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62.4亿美元。
(二) 以“碳关税”为代表的绿色壁垒成为热点
在绿色壁垒方面,随着低碳经济成为近年的焦点问题,“碳关税”、“航空碳税”等绿色壁垒成了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的新型贸易壁垒。2008年以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提出对高排放国家征收“碳关税”,发达国家寄希望于通过“绿色革命”推动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绿色”问题日益转变成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关于经济、贸易发展权的斗争。近年“碳关税”成为了经济问题中的热点,其实质是披着“环境保护”的合法外衣,行贸易保护之事实。
一旦“碳关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将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将会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新兴经济体如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低耗能的技术类产品和服务行业。“碳关税”的实施将增加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难度,降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总体水平。其次,将会增强发达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削弱新兴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贸易保护的重灾区
经济危机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都在呼吁制造业的回归,而新兴产业如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由于其具有的广阔前景,被视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本轮低迷的重要引擎,同时也关系着未来各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和计划,扶持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后危机时代,世界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问题,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成为人类解决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政府便借此契机大打环保牌,出台各类环境保护壁垒保护本国产业、打击他国相关产业。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便不断加大对本国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希望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刺激本国经济增长,同时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并最终能拉动美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沼。因此,2011年美国便针对中国光伏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14年1月美国又对我国光伏产品展开了第二次“双反”调查,此次美国将“双反”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所有光伏产品,目标是所有在中国生产的光伏组建产品。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也正式立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2014年,澳大利亚多个光伏企业就向其商务部递交报告,要求对原产于中国大陆的光伏产品展开“双反” 调查。
在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一面努力保护本国产业,一面又斥责其他国家过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面对目前贸易保护的新特点,我国一方面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遭遇重大损失;此外,我国企业必须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避免受限于各类绿色壁垒。(作者单位: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辰.后危机时期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研究[D].外交学院, 2012.
[2]刘伟.当前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特点与我国应对策略[D].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篇5
关键词:柴油机 喷油系统 排放控制
柴油机的有害排放取决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气缸内燃烧过程,而这些归根到底是由喷油、气流、燃烧系统以及缸内工作特质的配合所决定的。柴油机净化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消除NOχ(氮氧化物)和微粒碳烟的生成量。而这两项排放物的生成规律常常是互相矛盾的。因此,任何一个单项措施总有它的负面影响。人们总是在采取某项措施的同时,应用另一项措施来加以补救和平衡。最后,常常是多项措施的综合应用,才使排放性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柴油机是一个多性能、多工况、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统一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排放净化措施,如何进行选优、折中和综合控制是一个极为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柴油机的电子控制和综合管理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使各种机内净化措施得以充分发挥效用的保证。在所有净化措施中,喷油系统的改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农业机械使用的柴油机中常用的燃油喷射系统有两大类,直列泵系统和转子分配泵系统。直列泵系统包括直列多缸泵、单体泵和泵喷嘴系统,多用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柴油机上。转子分配泵系统有端面凸轮驱动的VE泵系统和内凸轮驱动的径向对置柱塞系统,多用于小型农业机械的高速柴油机上。上述各系统都是应用柱塞往复运动、脉动供油的方式工作。以下是五种控制柴油机排放的具体措施:
一、推迟喷油提前角降低NOχ排放
喷油提前角是喷油始点早于气缸压缩上止点的角度。柴油机都要求喷油提前,这是因为从喷油到着火燃烧有一段滞燃期,为保证实际燃烧放热中心能接近上止点,避免燃烧拖后,经济性下降,因此,柴油机喷油要提前。单从动力性、经济性角度出发,最佳提前角随转速上升而增大,随负荷加大而略有增加。农用柴油机因为在宽广的转速范围内工作,所以在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柴油机上有专设的转速自动提前装置来满足此要求。同一工况,若提前角改变,会使滞燃期改变。一般推迟喷油时,因初期喷油更接近上止点,故缸内压力、温度较高,滞燃期缩短。其结果是滞燃期的预混喷油量减少。当然,若喷油太迟,使滞燃期挪到上止点之后,则缸内压力、温度未必上升。这种情况一般难于碰到。预混燃烧阶段是影响NOχ排放最重要的时期。预混油量及混合气量的减少将使速燃期中压力、温度上升程度降低,从而大大减少NOχ的排放量。同时,由于压力升高率的下降,噪声也大大降低。因此推迟喷油提前角这一措施,是最早应用的有效降低NOχ排放和噪声的对策。推迟喷油,直喷机的NOχ大幅下降,而间接喷射式涡流室柴油机的下降幅度则小一些。但是喷油过迟,则燃油消耗率和烟度均会恶化,对CO和HC也有不利影响。油耗和烟度的恶化是喷油推迟,燃烧跟着推迟以及缓燃期油量增加,燃烧时期也拉长的必然结果。早期控制排放的措施不多,为了排放达标,不得不牺牲经济性能。近期已可通过提高喷射压力等多种办法来综合解决这一问题。
二、燃油高压喷射降低微粒碳烟排放
近年来,提高喷油压力的高压喷射措施,日渐成为直喷式柴油机机内净化的最佳手段。而间接喷射式柴油机,由于主要依靠气流进行雾化、混合,所以对喷油压力要求较低。在循环喷油量及喷孔大小和分布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喷油压力就是加大喷油速率,它直接产生两方面的效果。
1.降低微粒碳烟的排放量
可以看出,喷油压力增高,则粒径减小,贯穿距加大,雾锥角加大,喷雾区的总容积也跟着加大,再加上紊流的增强,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其直接效果是降低了每一时刻浓混合气成分的比例,使生成微粒碳烟的范围自然缩小。即使不可避免仍有过浓混合气出现,但因粒子小,周围空气多,也会加快燃烧和氧化速率,使碳烟形成之初就被加速氧化。所以高压喷射必然使微粒碳烟排放降低。
2.降低燃油消耗率
喷油速率增大必然缩短喷油时间,燃烧加速,使燃烧放热更集中于上止点附近,从而降低了燃油消耗率。高压喷射降低烟度和油耗的优点,恰恰弥补了推迟喷油所带来的缺点。反过来,高压喷射不可避免地使混合气快速变稀,燃烧加速,温度上升,从而NOχ排放必然有所增大。这一缺陷又会被推迟喷油,降低的NOχ功效所弥补。但是,高压喷射并没有过大削弱推迟喷油,减小滞燃期喷油量所带来的改善NOχ排放的显著效果。因此若两种措施同时应用,进行合理调配后,NOχ和微粒碳烟排放都会同时降低。
三、喷油率控制技术
广义的喷油率控制,指的是喷油规律控制,它包括定时(喷油提前角)控制、喷油期长短控制和喷油率大小控制。此处撇开喷油定时,单指在定时和循环油量不变时,喷油长短和喷油率大小的控制。喷油率是除混合气形成因素外,对燃烧过程又一重大的影响因素。当然,喷油率本身也和混合气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设想,如喷油时期控制得很长,即使大幅度提高喷油压力,也无法缩短放热和燃烧时间;又如,初期喷油量很大,即使推迟喷油,也无法把NOχ和噪声降得很低。反过来,如能把初期喷油量控制得很小,就是不推迟喷油,也可达到同样效果。可见,喷油率若能控制,将极富成果,因此,它成为近年来喷油系统研究、开发的热门课题。
理想的喷油率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喷油初期,喷油中期,喷油后期。理想的喷油率一般公认为:初期要求喷油率低,喷油量少,以降低NOχ和噪声;中期要求短而高的喷油率段,以提高喷油压力,缩短缓燃期,促进混合气形成,使微粒碳烟排放和耗油率降低;后期则要求迅速结束喷油,以减少后燃油量和促进碳烟氧化。喷油中期的控制,一般是通过提高喷油压力来实现。控制初期喷油率的主要技术有:机械式预喷射装置,双弹簧喷油器,电控喷油系统控制预喷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要获得良好的效果,预喷射油量、主预喷射的间隔角度以及油量和时间的控制精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电控高压共轨式喷油系统才能全面满足这些要求。末期喷油段要求迅速关闭,可以通过减轻油嘴往复运动部分(针阀、推杆、弹簧)的质量,加速针阀关闭速度来控制。这就是已广泛推广使用的低惯量喷油器和小型喷油器。此外,增大针阀开启压力也可加速针阀落座。但是真正有效控制手段,仍是使用电磁阀电控喷射系统实现迅速断油。
四、小直径、多喷孔加速雾化混合
在喷油速率不变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小喷孔直径,增加喷孔数目,使喷注在燃烧室内分布更均匀、更充满的方法,来加速油、气混合,获得较好排放效果。六孔喷油嘴与四孔喷油嘴相比,六孔的总混合容积加大,单个喷注较窄,芯部浓混合气易于扩散、燃烧。这些都与加大喷油压力的效果相似。增加喷孔数后,可以降低对气流的要求。涡流比可以减小,从而改善了燃油经济性。若喷孔过多,由于贯穿不足和相邻喷注的干扰,反而有不利效果。
篇6
【关键词】碳汇林;现状;发展;对策
碳汇林即碳汇林场。当前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二氧化碳过多排放,而治理二氧化碳污染、减缓温室效应是世界性难题。能不能找到一个低成本、容易实施的减排途径?碳汇林适用而生。紫金县于2010年开始启动森林碳汇重点工程建设,经过三年的实践,本人根据紫金县碳汇林工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和技术措施,供林业战线同行参考。
一、紫金县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概况
紫金县地处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土地总面积3621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0℃-20.9℃,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毫米;据2012年统计资料,紫金县全县总人口82.38万人,国民生产总值(GDP)7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21.8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30.1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27亿元,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2000元。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24万亩,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0%,活立木总蓄积量1183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6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72%,林木绿化率75.32%,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林业县,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
二、碳汇林工程建设的现状
1、紫金县启动碳汇林工程建设以来,目前,总完成建设面积10万亩左右,因此,发展速度是较为缓慢的。
2、从所营造的工程质量来看,虽然各项造林指标通过了国家、省、市的验收,均为合格以上,但,由于后续抚育管理无法跟上,造成造林林木生长较为缓慢,因此,不能较快地发挥碳汇功能。
3、社会各界对碳汇林工程建设的认识不够,因此,造成社会对投资碳汇林的积极性不够高,制约了工程建设的发展。
三、发展碳汇工程建设的对策
为充分利用紫金县的土地资源等优势,积极推进碳汇林工程建设,下面我提出如下几个发展对策。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做好碳汇林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全社会多作贡献,县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森林碳汇林造林工作,全面部署,周密安排,县委县政府应建立领导挂点联系工作制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各级应签订森林碳汇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责任书,林业职能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应把各项技术工作责任到人,以确保工程建设又好又快的推进。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碳汇林即碳汇林场是一个新概念,各级党委、政府可采取广告牌、新闻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对碳汇林建设的目的、意义的宣传,发展碳汇林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发展碳汇林业是确保林业“双增”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大宣传,能够提高全社会对碳汇林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植树造林的自觉性,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植树造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伟大事业中来。
3、筹集资金,确保投入。紫金县是广东省的16个重点扶贫号之一,符合碳汇林建设资金竞争性分配申报对象条件,因此,县委、县政府、各有关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支持,同时,县、镇应积极筹集资金,以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碳汇林工程建设,应认真做好调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造林地的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建设顺序上应先考虑先易后难的造林地。
四、碳汇林工程建设的技术措施
1、林地治理
碳汇造林项目工程应禁止炼山和全垦整地。宜采用带状割杂的方式清理林带,带宽1.2米,清理杂草块状堆沤,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对造林地原散生树木和灌木的保护保留,打穴的位置刚好有乔木或灌木时,应将位置前移或后移。在山脚、山顶应保留一定的原生植物保护带。
对造林地中的极小种群、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小区不得进行造林、整地,并保留适当宽度的缓冲保护带。
2、整地挖穴
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植穴规模采用40*40*30厘米。植穴整地采用明穴方式,并且宜于造林前一年冬季完成,让穴土有一段风化,热化时间,有利于消除土壤中的病虫害和提高土壤肥力。
植穴原则上按照水平布设,上、下两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部分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如避开原有树木、石头等)局部位移,采取不规则式随机布设,不强调严格的横直成形,但,要求保证单位面积密度和适当的株行距。
3、苗木
造林苗木选用一年生以上顶芽饱满、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级营养袋苗,要求苗高50厘米以上,地径0.5厘米以上。苗木必须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和种源地标签,禁止使用无证、来源不清、带病虫害的不合格树苗上山造林。要根据造林地块里苗圃场的远近选择最近的苗圃场供苗,缩短运距,降低成本,并减少碳泄漏。
4、造林密度
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树种科学确定造林密度,碳汇造林项目的造林密度89株/亩,即株行距为2.5*3米。要求造林地内的林中空地按林地内乔木稀疏、密度低的见疏加密,保持造林小班株数达到造林密度要求。
5、混交方式和比例
造林采用随机混交的方式,各作业小班树种比例荷木36株、枫香36株、樟树9株、火力楠4株、木土英4株混交,要求相邻的同一树种不超过10株。
6、基肥与回穴土
施好基肥是保障所栽苗木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根据立地条件,人工造林施放基肥标准为:复合肥0.2千克/穴,所使用的复合肥氮、磷、钾的总量不能小于30%。穴土经过风化后,在春季造林前一个月即要回穴土,回土要打碎及清除石块、树根,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当回土至50%左右时,施放复合肥,每穴一般不少于0.2千克复合肥。
7、栽植
栽植应于早春雨过后的阴雨天进行,栽植时应在植穴中央挖一个比苗木泥头稍大稍深的栽植孔,去掉苗木的包扎材料和营养袋后,带土轻放于植孔中,扶正苗木适当深栽,然后在苗木的四周回填细土,回满时用手把回松土呈馒头状,以减少水分蒸发。施工期间,技术人员应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强质量检查,确保栽植质量。
8、抚育与追肥
造林当年抚育一次。种植后当年7-8月份进行抚育。抚育工作内容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追肥和兼顾补植。追肥标准为每穴追施复合肥0.2千克/穴,具体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沿树冠垂直投影线方向两侧各开挖深5-10cm的浅沟,将肥料均匀地施放于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肥料流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
要落实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维持林分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减少碳排放,对碳汇造林项目活动中或成林后发生的病虫害,以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营造碳汇林的过程中,要减少碳的泄漏,碳泄漏是由项目活动引起的,发生在项目边界外的可测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
碳汇造林项目中的碳泄漏主要指造林、抚育、护林过程中使用运输工具、燃烧化石燃料、施用化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减少碳泄漏的措施要从造林、抚育、护林三个阶段的相关环节着手。一是在造林实施时减少苗木肥料、造林工具等的运输距离,减少碳泄漏;二是肥料、造林工具最好采用非燃烧化石燃料工具;三是抚育管护工作最好由附近居民进行;等。
五、小结
总之,为做好碳汇林工程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广筹资金,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也要认真做好各项造林技术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紫金县创建生态县文件汇编
篇7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政策的有效落实,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目前,国家和地区为了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相继出台了大量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密集化与枢纽化,推动了城际间生产要素的空间互动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隐患。作为碳排放大国,在大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进程中,实证测算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城际空间转移问题,对于共建绿色生态“丝绸之路经济带”、“防霾治霾”、打造美丽西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托比(Tobey,1990)首次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影响[1]。尔后,以翰威特(Hewitt,2008)为代表的学者从国际视角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发生空间转移问题[2]。克拉克·萨瑟等(ClarkeSather et al.,2011)论证了我国境内产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区域差距的结论[3]。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以吴先华等(2011)为代表的国际间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研究[4];二是以李小平等(2010)为代表,采取产业增值与单位产值碳排放系数相乘法对国际间产业区域转移碳排放的研究[5];三是以杨骞(2012)[6]、张为付(2014)等为代表,采用动态分析法测算省际间碳排放空间布局的研究[7];四是以李磊(2012)为代表,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经济区内商贸物流碳排放转移的研究[8]。
综观国内外可查阅的相关文献,以交通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研究地区间碳排放问题很是鲜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研究视角的交通运输地区间碳排放研究更是阙如。因此,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研究样本,以交通运输碳排放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这条经济带上各地间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空间转移特征、差异及程度大小,以期测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特征,为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推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及美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目前,在测算碳排放的方法中,较科学易操作的是参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基准法。即对样本年度所消耗的各种化石资源折算为标准煤系数,以0.7143∶1的标准将其换算成原煤,进而计算碳排放系数及碳转换系数(见表1、表2)。考虑到交通运输碳排放存在空间动态的非均衡性,为了较准确地测算其碳排放变化的空间动态特征,文章参考张为付等(2014)对CO2排放测算方法,[7]从动态分析角度,选取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各地的6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项目,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指数等模型,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变化率空间差异,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的计算公式为①:
(二)数据分析
1.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
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增加了2.76倍。其中,陕西(34.74%)、新疆(30.08%)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占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两地区的占比高达六成以上, 均呈现出逐渐增长之态势。甘肃(20.6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占比适中,呈现出在2000~2008年占比趋势逐渐下降,2009~2014年渐转上升的趋势。宁夏(10.5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较低,尽管其占比在趋增,但增长幅度并不显著。青海(3.89%)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低,2008年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占比最高达31.45%,尔后几年的占比渐而下降(见表2)。(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出了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随着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先下降,后略有增长,尔后逐渐减少,表明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渐而呈现。从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结构来看,青海地区最小(年均0.1316万吨/亿元),宁夏地区最大(年均0.3264万吨/亿元),次之分别是甘肃(0.1862万吨/亿元)、新疆(0.1645
表3显示:15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2000年的0.9260万吨/亿元下降至2014年的0.8571万吨/亿元,下降了7.44%,年均下降率为0.045%。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最大,上涨了67.61%,呈现出年均0.4034%的增速之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上升了4.95%,年均增长率为0.1542%。甘肃、宁夏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均有所下降,年均下降率分别为0.1637%、0.2993%。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逐渐凸显,而新疆、陕西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在下降,其中,陕西的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最为显著。
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分析。
(1)“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
表4的相关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除了青海地区小于1以外,其它四个地区该项系数值均大于1,按系数大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表示15年来,青海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渐而向外地转移,陕西、新疆、甘肃及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相对转移。
分时间段来看,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即,2000~200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仅有青海小于1,表明西部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同时,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在增加。2010~2014年,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均有小幅下降,其中,宁夏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系数值变化最为显著,从系数值大于1转向小于1。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转移系数值仍大于1。表明最近这5年来,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逐渐减速,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呈现出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其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日渐凸显。(2)“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 。表5的计算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大于1的仅有宁夏、青海,陕西、甘肃、新疆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转移系数均小于1。即15年来,西北五省(区)的宁夏、青海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对向外地转移,其余地区均向本地转移,按照向本地转移的速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陕西、新疆、甘肃。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陕西、新疆、甘肃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
分时间段来看,2000~2009年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相对较低。其中,该项系数值大于1的有陕西、青海;系数值小于1的有甘肃、宁夏、新疆。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陕西、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而甘肃、宁夏及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则向本地内部转移,即甘肃、宁夏、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2010~2014年,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空间转移系数值小于1,甘肃、宁夏、青海的该项系数值大于1。即最近5年来,陕西、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本地内部转移,陕西向本地内部转移的速度显著快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相对向外地转移,转移速度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宁夏、甘肃、青海。这表示陕西、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低,而甘肃、宁夏、青海则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相对较高。
分地区来看,陕西在为期10年的西部大开发阶段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最大(大于1),尔后转为最小(小于1),说明陕西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外地转移转为向本地转移,陕西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在快速下降。甘肃则与陕西相反,从西部大开发期间的最小值(小于1)渐而上升为大于1,说明该地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从向本地转移变为向外地转移,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上升。宁夏与甘肃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相似,近5年呈现出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态势,并且其值最大,转速最快,说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上升速度最快。青海、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变化趋势均有所递减,其中,青海该项系数值在不同的两段时间均大于1,尽管有所减小但变化并不显著,表明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外地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有所下降。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向本地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的速度仅次于陕西。
(三)实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见表6):青海的两项指标值显示均外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出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最慢、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空间转移指标单项外向,表明宁夏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陕西、新疆、甘肃三个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均内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也是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增长高于经济带均值的地区,表明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高碳排放。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相关数据的实证测算,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趋增,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以下降上升下降的态势变化,其年均下降率为0.045%;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内向,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高,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外向,属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入地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相对滞后。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2.陕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均值与强度变化率均为最大,交通运输碳排放增速明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的规模与强度均显著趋增,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快速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不断递减,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西部五省(区)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最低的地区。
3.新疆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趋增,其均值位居第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变化率、增长率均显著高于西北五省地区的平均值;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下降较为显著;交通运输碳排放向本地内部加速转移,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不断下降;2010~2014年,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向本地内部转移速度次于陕西而渐减;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二低地区。
4.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自2009年以后渐转上升,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均值较高,属于西北地区仅次于陕西、新疆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增长较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空间转移系数值双内向,呈现出本地承载了外地向本地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逐渐下降,属于西部五省交通运输低碳排放质量第三低地区。
5.宁夏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小幅趋增,其强度变化率有所下降,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向本地内部加快转移,该地区承载了外地向其较高程度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转移。2010年以来,其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及强度均转向外地转移,交通运输转向低碳发展态势逐渐凸显,交通运输碳排放质量渐而提升。
6.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与强度系数值均最小并呈下降的态势,单位经济增长的交通运输碳排放最少。2000~200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强度均相对向外地转移,2000年以来,其规模向外地转移速度趋增,其强度向外地转移速度稍减,呈现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质量最高而有所降低的特征。
(二)政策建议
篇8
关键词:减排目标;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
中图分类号:F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113-05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一些国家签订《京都议定书》,设立了“碳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履约机制,催生了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交易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由于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市场机制和成本最小化等原理引入气候保护的国际合作中,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2004年,世界上第一个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成立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 10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400多亿美元。受欧债危机影响,2011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低迷,但新西兰碳交易体系(New Zealand Emissions TradingScheme,缩写NZ ETS)的交易却逆势而上,市值由2010年的910万欧元增长至1.06亿欧元。虽然NZ ETS市值与欧盟无法相比,但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个启动ETS的国家,经过近4年的发展,不但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效果。
一、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概况
1990年,新西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9 797.2千吨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ee,简写CO2-e),2010年,增加到71657.2千吨CO2-e,增长19.8%,平均每年增长0.9%。其中,二氧化碳是新西兰主要排放的温室气体,增长最快,达到34%。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是农业和能源部门。虽然新西兰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球总排量的0.2%~0.3%,但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达7.80吨/人,是西欧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中国的1.6倍(2008年中国为4.91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上升对新西兰的气候影响越来越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1950年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气温上升0.3~0.7摄氏度。气候的变化使新西兰西部雨季泛滥,东北部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近年来,新西兰大部分地区遭遇严重干旱,导致农牧业产量及产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是新西兰经济的基础,其农牧产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50%,鹿茸、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而农牧业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因此尽早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实施节能减排,对新西兰而言刻不容缓。
NZ ETS自2008年运作至今,已将林业部门、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纳入NZETS中。同时,企业按照政府的要求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参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与开发,设立气候变化科研基金,积极承担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社会责任。NZETS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实现了低成本节能减排的目标。1990年以来,新西兰的总排放量逐年上升,但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出现下降。新西兰通过NZ ETS成功实现了低成本减排、促进清洁能源投资的目标。可见,NZ ETS发挥了应有的减排作用。
(一)明确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新西兰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一个长期减排的气候变化政策,不断提出更高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目前,新西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目标是实现《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的要求,即到2010年碳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中期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将本国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lO%~20%。2011年3月,新西兰又提出长期减排目标,即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0%。为实现减排目标,新西兰采取了碳税、奖励、补贴、直接监管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加强立法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新西兰加强了立法工作。2001年11月通过了《2002年应对气候变化法》(CCRA),并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间,就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奖励、补贴、直接监管措施等五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广泛征询意见,最后确定建立NZ ETS作为低成本实现新西兰碳减排的首选方法。2008年9月15日,新西兰对该法案进行修订,明确NZ ETS是新西兰以低成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给所有经济部门限定了二氧化碳排放限额,超额排放需购买额外指标。并确定了加入的行业部门和时间表、温室气体类型、排放单位的配额分配、碳价格等内容,同时制定措施以降低NZ ETS对企业、家庭和就业的影响。2011年5月17日,新西兰针对2050年的长期减排目标,对该法案再次进行修订,针对有关的机构和人员做出了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NZ ETS。2012年8月,在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全球碳交易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新西兰再一次提出修订草案。此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在新西兰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上,确保NZ ETS的推行不会使国内企业、家庭面临额外经济成本的增加,同时进一步提高NZ ETS系统的运作效率,确保NZ ETS在新西兰减排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制定各部门减排时间表
NZ ETS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2008年1月1日,林业部门成为首批进入碳交易体系的产业部门;2010年7月1日,扩展到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2013年1月1日,废弃物排放和合成气体行业进入Nz ETS。农业部门原定2013年加入,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推迟到2015年。到2015年,NZ ETS将覆盖新西兰的所有行业及由《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全部六种温室气体。同时,在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过渡期,采取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免费发放较大比例排放许可配额,其他部分通过NZ ETS以25新西兰元(约等于127元人民币)的固定价格购买一单位新西兰排放单位(New Zealand Units,NZUs)。二是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的企业,只需要履行50%的减排责任义务,每排放两吨CO2-e温室气体上缴一个NZUs配额,相当于12.5新西兰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四)合理分配碳排放配额和规范碳交易价格
为使新西兰企业不因NZ ETS竞争力受损,NZ ETS允许本国企业只对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承担减排义务,并在过渡期对一些企业免费发放排放许可配额。以2005年排放合格的企业排放水平为基准,对碳排放中、高密集型企业按照基准的60%或90%进行免费发放。此外,出口企业按排放基准的90%进行免费发放;农业则在2015~2018年享有2005年排放基准的90%的免费排放额度,从2019年才开始逐年核减免费排放额度。免费发放碳排放配额的措施不仅消除NZETS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也有利于各行业逐渐接受、熟悉进而加入NZ ETS。
超过额定排放的企业通过NZ ETS购买NZUs,或通过海外交易购买国际碳信用额度,为自己的额外排放支付更多的费用,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同时,节能减排有盈余的企业,也可在碳交易市场出售自己的排放单位获利。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会根据市场交易中排放单位价格的不同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减排的目的。在过去几年里,NZUs的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交易稳中有升,而二级市场交易规模很小,只有少量的补偿项目交易,二级市场价格在17新西兰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和22新西兰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之间。
(五)建立完善的登记、核证、监管和惩罚制度
新西兰将碳排放量的监测、报告及核查制度作为整个交易体系运行的核心,对检测和计算排放的方法进行详细规定,并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了新西兰减排单位登记系统(the New Zealand Emission Unit Registry,NZ EUR),为新西兰碳减排单位提供登记、报告、核查、监测等服务。要求NZ ETS参加方自我评估排放量,采取月报、季报、年报的方式提交排放报告,政府再通过审计部门核查其是否合规。新西兰还不断收集、修正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建立企业碳排放数据库。此外,对于故意不履行减排义务,即不能提交符合要求的排放单位的主体,既要以1:2的比例提交高一倍的补偿额和每吨二氧化碳当量60美元的罚金,还要面临被定罪的可能性。
二、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点
(一)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新西兰最大的特色。一般碳排放交易参与方是能源、交通高排放行业的重点企业。农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占GDP的10%、出口额的50%以上,为12%的就业人口提供工作机会。同时,2010年,新西兰农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47.1%。因此,要实现减排目标,将农业纳入NZ ETS就成为必然之举。2008年9月,新西兰《2002年应对气候变化法》修正法案正式将农业纳入NZ ETS,同时,考虑到碳排放价格化将提高农产品的成本,导致新西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农业是最后一个纳入NZ ETS的行业,并在2015~2018年过渡期内,享有2005年排放基准90%的免费排放配额,从2019年开始逐年核减免费排放额度,到2030年核减完毕,从2031年开始农场主承担完全排放责任。在将农业纳入NZ ETS之前,新西兰农业实施了5年的“无碳计划”,凡经认证获得无碳合格证书的天然低碳农业,均取得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的双丰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无化肥、无农药的天然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新西兰通过NZ ETS推动农业节能减排、发展有机农业,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二)企业既可通过国内市场也可通过京都市场进行碳交易
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不仅创建了NZUs作为国内的排放单位,用于国内各企业间减排量的交易,而且规范了《京都议定书》下确定的国际排放单位在新西兰的交易规则,国内企业可进行海外交易,使用国际碳信用额度。如,《京都议定书》中基于配额交易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核证减排量(CERs)和联合履行(JI)项目减排单位(ERUs)及长期土地补偿的清除单位(RMUs),以实现最低的成本减排温室气体。不过新西兰碳交易的价格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NZUs的需求和供给。
(三)强制减排和灵活参与相结合
2001年,新西兰通过《2002年气候变化应对责任法案》,并在2008、2009、2011、2012年进行修订,从2008年开始逐步将林业、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工业加工部门和农业强制纳入NZ ETS,最终在2015年,通过NZ ETS实现新西兰所有部门、企业和六种温室气体的减排。因此,NZ ETS可以说是双强制性碳交易体系——强制加入、强制减排。但NZ ETS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参与NZ ETS的方式上。已强制纳入NZ ETS的一些企业,可从政府获得一定的免费NZUs,企业可用于抵消自己的减排义务,多余的可选择在碳交易市场出售;尚未纳入NZ ETS的企业可选择是否进入NZ ETS。这时,企业可根据自己所处行业性质及规模与政府协商,获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通过与政府签订碳排放合同的方式来确定本企业的减排责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激励企业加人NZ ETS。
(四)预留了与其他国家、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接轨的相应条款
NZ ETS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与其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协调和衔接,并对未来使用其他国家、区域的排放配额预留条款。目前,NZ ETS主要是通过京都市场与其他国家或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进行衔接。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允许本国企业不但可在国内碳排放市场进行交易,也可进行海外交易,使用国际碳信用额度。不过,2012年3月,新西兰政府一度建议限制AAUs、CEils、ERUs的使用,主要是因为国际碳信用额严重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使新西兰国内碳交易价格由2011年的20新西兰元跌至7新西兰元。为确保NZ ETS与国际碳市场进行对接,国内企业有机会以最低的价格来进行碳减排,新西兰政府2012年7月宣布继续允许国内企业无限制地购买国际碳信用额度。同时,在2015年,新西兰、澳大利亚两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实现互联。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2012年之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并从2008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成立环境交易平台开始,尝试引入碳交易市场机制,实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减排和低碳技术的提升。新西兰自2008年建立NZ ETS,低成本减排效果明显,对我国有一定启示。
(一)以渐进式方式逐步建立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新西兰根据本国各部门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渐进式NZ ETS,逐步将林业、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工业加工部门和农业部门纳入NZ ETS。而目前我国企业碳减排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法制、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可借鉴新西兰的做法,根据我国国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阶段地构建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我国明确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计划于2013年各自建成碳市场,通过设立七个地区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积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验,到2015年逐步拓展到全国范围。鉴于我国国情,我国应先发展自愿减排市场,通过减免税收等奖励措施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随着企业减排意识与能力的不断增强,选择碳排放比较大的行业,如水泥、钢铁,电力等,根据我国的强制减排目标发放碳排放配额。我国在分配碳排放配额时首先应采取免费发放形式,然后再逐渐降低免费配额比例、增加拍卖比例,最终实现全部行业碳排放额的完全拍卖。
(二)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碳排放交易法律体系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有法律基础,无论减排目标的确定、排放总量的限定、MRV(可测量、可报告、可监管)体系的建立等都需要有法律的约束。否则,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成为缺少约束力的市场,很难运转起来。2010年,中国虽然把明确的减排目标和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计划写进了“十二五”规划,但与之相匹配的细则、奖惩措施、MRV体系建立方法等都并未“法律化”。而新西兰通过多次修订法案,从法律角度确定了NZ ETS的具体操作细节和管理流程。这种渐进式立法模式,不仅有利于新西兰政府赢得国内企业、环保团体等各利益方的支持,同时也通过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进行立法修订,使该机制日益完善。因此,我国可借鉴新西兰立法模式,先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基本法案,为目前正实施的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通行的法律规则,再根据试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修订法案,使我国碳排放交易法律体系日益完善。2012年9月,欧盟商会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2-2013》就指出,若无一个统一的规则,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可能会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未来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级别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形成我国的碳排放定价机制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目前中国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自愿减排的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参与碳交易。通过CDM市场,我国将碳排放指标卖给发达国家,换取资金和清洁技术,但作为卖方的中国企业没有定价权,完全处于劣势,这促使我国积极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省内四家水泥企业以60元/吨的价格,花费6799万元认购了130万吨碳排放权配额,成为我国国内首例配额交易。但这个碳排放价格并非由市场形成。新西兰的经验显示,碳交易价格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企业如果不采取减排措施或降低产量,则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一个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形成合理“碳价”。我国可在试点过程中发现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初期可像新西兰那样规定一个过渡期,但考虑到我国减排情况的复杂性,可制定一个有上下限的可浮动的固定碳价模式,实际碳价格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但不超出浮动范围,这样的“碳价”既有利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稳定性,又能发挥市场的灵活性。
篇9
【关键词】柴油机;排放控制;措施
柴油机的有害排放取决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缸内燃烧过程,而这些归根到底是由喷油、气流、燃烧系统以及缸内工作特质的配合所决定的。柴油机净化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消除NOχ和微粒碳烟的生成量。恰恰这两项排放物的生成规律常常是互相矛盾的。因此,任何一个单项措施总有它的负面影响。人们总是在采取某项措施的同时,应用另一项措施来加以补救和平衡。最后,常常是多项措施的综合应用,才使排放性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柴油机是一个多性能、多工况、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统一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排放净化措施,如何进行优选、折中和综合控制是一个极为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柴油机的电子控制和综合管理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使各种机内净化措施得以充分发挥效用的保证。在所有净化措施中,喷油系统的改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车用柴油机中常用的机械燃油喷射系统有两大类,直列泵系统和转子分配泵系统。直列泵系统包括直列多缸泵、单体泵和泵喷嘴系统,多用于大、中型车用柴油机上。转子分配泵系统有端面凸轮驱动的VE泵系统,和内凸轮驱动的径向对置柱塞系统,多用于轻型客车和柴油轿车的小型高速柴油机上。上述各系统都是应用柱塞往复运动、脉动供油的方式工作。以下是五种控制柴油机排放的具体措施:
一、推迟喷油提前角降低NOχ排放
喷油提前角是喷油始点早于汽缸压缩上止点的角度。柴油机都要求喷油提前,这是因为从喷油到着火有一段滞燃期,为保证实际燃烧放热中心能接近上止点,避免燃烧拖后,经济性下降,所以喷油要提前。单从动力、经济性角度出发,最佳提前角随转速上升而增大;随负荷加大而略有增加。车用柴油机因为在宽广的转速范围内工作,所以有专设的转速自动提前装置来满足此要求。同一工况,若提前角改变,会使滞燃期改变。一般推迟喷油时,因初期喷油更接近上止点,故缸内压力、温度较高,滞燃期缩短。其结果是滞燃期的预混喷油量减少。当然,若喷油太迟,使滞燃期挪到上止点之后,则缸内压力、温度未必上升。这种情况一般难于碰到。预混燃烧阶段是影响NOχ排放最重要的时期。预混油量及混合气量的减少将使速燃期中压力、温度上升程度降低,从而大大减少NOχ的排放量。同时,由于压力升高率的下降,噪声也大大降低。因此推迟喷油提前角这一措施,是最早应用的有效降低NOχ排放和噪声的对策。推迟喷油,直喷机的NOχ大幅下降,而间接喷射式涡流室柴油机的下降幅度则小一些。但是喷油过迟,则燃油消耗率和烟度都会恶化,对CO和HC也有不利影响。油耗和烟度的恶化是喷油推迟,燃烧跟着推迟以及缓燃期油量增加,燃烧时期也拉长的必然结果。早期控制排放的措施不多,为了排放达标,不得不牺牲经济性能。近期已可通过提高喷射压力等多种办法来综合解决这一问题。
二、燃油高压喷射降低微粒碳烟排放
近年来,提高喷油压力的高压喷射措施,日渐成为直喷式柴油机机内净化的最佳手段。而间接喷射式柴油机,由于主要依靠气流进行雾化、混合,所以对喷油压力要求较低。在循环喷油量及喷孔大小和分布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喷油压力就是加大喷油速率,它直接产生两方面的效果。
(一)降低微粒碳烟的排放量
可以看出,喷油压力增高,则粒径减小,贯穿距加大,雾锥角加大,喷雾区的总体积也跟着加大,再加上紊流的增强,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其直接效果是降低了每一时刻浓混合气成分的比例,使生成微粒碳烟的范围自然缩小。即使不可避免仍有过浓混合气出现,但因粒子小,周围空气多,也会加快燃烧和氧化速率,使碳烟形成之初就被加速氧化。所以高压喷射必然使微粒碳烟排放降低。大量试验都证实了这一点。
(二)降低燃油消耗率
喷油速率增大必然缩短喷油时期,使燃烧加速,使燃烧放热更集中于上止点附近,从而降低了燃油消耗率。大量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以上高压喷射降低烟度和油耗的优点,恰恰弥补了推迟喷油所带来的缺点。反过来,高压喷射不可避免地使混合气快速变稀,燃烧加速,温度上升,从而NOχ排放必然有所增大。这一弱点又会被推迟喷油,降低的NOχ功效所弥补。应该记住,高压喷射并没有过大削弱推迟喷油,减小滞燃期喷油量所带来的改善NOχ排放的显著效果。因此若两种措施同时应用,进行合理调配后,NOχ和微粒碳烟排放都会同时降低。目前,两种措施并用是最常见的手段。
三、喷油率控制技术
广义的喷油率控制,指的是喷油规律控制,应包括定时(喷油提前角)控制、喷油期长短控制和喷油率大小(喷油率曲线外形)控制。此处撇开喷油定时,单指在定时和循环油量不变时,喷油长短和喷油率外形的控制。喷油率是除混合气形成因素外,对燃烧过程又一重大的影响因素。当然,喷油率本身也和混合气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设想,如喷油时期控制得很长,即使大幅度提高喷油压力,也无法缩短放热和燃烧时间;又如,初期喷油量很大,即使推迟喷油,也无法把NOχ和噪声降得很低。反过来,如能把初期喷油量控制得很小,就是不推迟喷油,也可达到同样效果。可见,喷油率若能控制,将极富成果,因此,成为近年来喷油系统研究、开发的热门课题。
理想的喷油率图形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喷油初期,喷油中期,喷油后期。理想的喷油率图形一般公认为:初期要求喷油率低,喷油量少,以降低NOχ和噪声;中期要求短而高的喷油率段,以提高喷油压力,缩短缓燃期,促进混合气(下接第182页)(上接第173页)形成,使微粒碳烟排放和耗油率降低;后期则要求迅速结束喷油,以减少后燃油量和促进碳烟氧化。喷油中期的控制,一般是通过提高喷油压力来实现。控制初期喷油率的主要技术有:机械式预喷射装置,双弹簧喷油器,电控喷油系统控制预喷射。大量试验结果表明,要获得良好的效果,预喷射油量、主预喷射的间隔角度以及油量和时间的控制精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电控高压共轨式喷油系统才能全面满足这些要求。末期喷油段要求迅速关闭,可以通过减轻油嘴往复运动部分(针阀、推杆、弹簧)的质量,加速针阀关闭速度来控制。这就是已广泛推广使用的低惯量喷油器和P型J型小型喷油器。此外,增大针阀开启压力也可加速针阀落座。但是真正有效控制的手段,仍是使用电磁阀的电控喷射系统的迅速断油。
四、小直径、多喷孔加速雾化混合
在喷油速率不变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小喷孔直径,增加喷孔数目,使喷注在燃烧室内分布更均匀、更充满的方法,来加速油、气混合,获得较好排放效果。六孔喷嘴与四孔喷嘴相比,六孔的总混合容积加大,单个喷注较窄,芯部浓混合气易于扩散、燃烧。这些都与加大喷油压力的效果相似。增加喷孔数后,可以降低对气流的要求。涡流比可以减小,从而改善了燃油经济性。若喷孔过多,由于贯穿不足和相邻喷注的干扰,反有不利效果。
五.喷油系统的其他净化措施
目前已广泛应用的降低HC排放的措施就是减小孔式喷嘴压力室容积或采用无压力室式喷油嘴。大量使用试验表明,柴油机长期运行后,其有害排放值基本没有增加。这同汽油机长期使用后,有害排放量增幅较大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柴油机使用过程中,排放性能突然恶化,则相当部分是喷油系统不能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所致。当使用中发现过量冒烟时,首先要检查各个喷油器开启压力是否明显下降,或喷雾状态是否良好。有条件时,应在油泵试验台上测试循环油量是否超过所规定之值以及各缸油量是否严重不均匀。造成循环油量不均匀及超标的原因是很多的,如柱塞副的磨损,出油阀密封性变差,油孔的堵塞等等。应查明原因,该更换的更换,或进行清洗。但应注意,油泵及调速器一经拆动,必须重新在台架上调整。如果冒烟现象很难解决,无法达标上路,可以适当降负荷运行。这样做会牺牲一些动力性能。西方国家为了达标,也会采取同样措施。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推出的TDI1。9L轿车增压直喷机,无排放限制(赛车)时,标定功率达125KW;要满足欧II法规,标定为81KW;若要满足美国加州标准,则只标定66KW。还应强调指出,高压油泵及调速器出厂时已经过细致调整,很多调整部分还加上铅封,不允许使用中私自变动,包括任意拆换其上的与性能有关的零件,如油管,油嘴等等。发现问题须进行换件,必须重新调整。否则会使排放及动力,经济性能恶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燃油清净剂 汽车 排放
中图分类号: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055-03
近年来,汽车社会保有量逐年增加,其有害排放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汽油车有害排放物的控制重点是CO、HC和NOx,通过加装三效催化转换器可以将这些排放物控制在国家排放标准以下;柴油车有害排放物的控制重点则是NOx和PM,控制措施包括电控高压喷射技术、SCR、EGR、DOC、DPF等等[1],由于柴油燃烧方式的特殊性,而且随着排放法规的逐步严格,柴油机的有害排放控制起来较汽油机难度更大。
1 燃油清净剂作用机理及发展现状
1.1 燃油清净剂作用机理
汽车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燃烧不充分、油品等原因,发动机内部可能会产生沉积物,其中的非油溶性部分在高温环境下会变为积碳,附着在喷嘴、进气门以及燃烧室壁面,使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尾气排放受到影响[2]。
燃油清净剂是由清净剂、携带剂、分散剂、溶剂和其他功能性添加剂按一定比例调和成的复合型试剂,其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结构方面属于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同时具有亲水极性基团和亲油非极性基团,是一种既亲水又亲油的双性化合物。清净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到基础燃料中,一方面可以用来防止在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中产生沉积,另一方面可以带走已经形成的沉积物。通过控制和清除沉积物,改善燃烧,改善发动机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3-4]。对于那些行驶了一段时间,已经形成较多积碳的发动机来说,使用清净剂以后效果更加明显。
清净剂加入燃油并进入发动机以后,其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会吸附在沉积物的母体表面,而非极性基团则伸入油中,在这种拉拽作用下,沉积物的母体会悬浮在油中,这样就可以防止沉积物的母体接触到金属表面并发生沉积。对于发动机内部已经形成了的积碳,清净剂分子的极性基团会吸附在积碳的表面,形成吸附层,然后依靠分子间的运动和极性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清净剂分子逐渐扩散、渗透到积碳层的内部,破坏积碳网状聚合物的有序排列,使网状分子间的极性力减弱,积碳聚合物的结构会逐渐松弛。当清净剂分子和积碳分子间的作用力超过积碳网状聚合物分子间的吸引力的时候,积碳网状聚合物就会分崩溶解,变成比较小的积碳颗粒,并从发动机金属表面脱落下来,被燃油分子包围形成一些细小的、表面带有正电荷的油溶性颗粒,最终在高温下与燃油一起燃烧,这样就起到了清除已有积碳的作用。清净剂防止积碳形成的原理为:清净剂分子中的非极性基团会优先吸附到金属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在保护膜的阻隔下,沉积物将很难在金属表面粘附,从源头上减少了附着积碳的形成,而清净剂本身尽管吸附在金属表面,但是不易在金属表面上形成沉积物[5]。没有积碳的干扰作用,发动机就可以按照既定的控制策略喷油,燃油正常雾化燃烧,减少了有害排放的生成,同时发动机会保持比较好的燃油经济性。
1.2 燃油清净剂的发展
第一代清净剂最早出现在国外,当时的发动机还都是化油器式的,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现某些车辆出现启动困难,而且加速性不好,排放污染大,油耗比较高,怠速下车辆发抖等现象,采用了在燃油中加入清净剂的解决方法,主要目的是清洁化油器、进气喉管等部位,对于减少和抑制上述车辆异常情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汽车从化油器式发展到电喷式,喷射压力变高,喷油嘴的喷孔更细,对沉积物非常敏感,一旦因积碳堵塞,就会造成发动机供油不顺畅,汽车性能恶化,有害排放量增多,所以电喷车对清除喷嘴积碳的要求更加迫切。但是由于电喷机燃烧温度比化油器式的高,喷油嘴附近温度有80 ℃~100 ℃左右,而清净剂本身性能的发挥也受到工作温度的限制,即在适合的工作温度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清除积碳的作用,在这个喷嘴区域工作温度下第一代产品清净剂产品就失去了功效,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人们开发出第二代清净剂产品,目的主要是适应高温环境,有效清除电喷机喷嘴处的积碳,并保持清净剂的其他功效。第二代清净剂虽然有效清除了电喷发动机喷嘴上的积碳,但是对于进气门部位清除积碳的效果并不好,原因是这里的工作温度比喷嘴处更高,超过了第二代燃油清净剂有效工作的温度范围。进气门处积碳严重的话会造成密封不严,燃气逃逸,发动机功率下降,燃烧恶化以及排放增加,于是诞生了第三代清净剂产品,可以一并清除化油器、喷油嘴、进气门部位的积碳。与前三代清净剂产品的发展要求类似,第四代燃油清净剂的目的是清除工作温度更高的燃烧室里面的积碳,当然目前清净剂产品所能达到的技术还做不到把积碳完全清除,而只能部分清除或者抑制积碳的形成。如今,燃油清净剂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五代[6],其最终目标是彻底解决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积碳问题。
2 燃油清净剂用于汽车的试验研究
2.1 汽油车整车试验
2.1.1 试验条件
以某款国产2.0 L排量的普通汽车为测试对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352.3-2005》中附录C―I型试验,即常温下冷起动后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进行了使用普通汽油和加有清净剂汽油的排放对比试验,按照1∶1 000的比例在汽油中添加清净剂。试验时,该车已经累计行驶63 000 km,车况良好,试验采用93#汽油,环境温度21 ℃,清净剂为某知名国产品牌的汽油清净剂。排放检测采用AVL i60型排放分析仪,底盘测功机型号为AVL ROADSIM 48 MIM。
2.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试验结果及分析见表1。
2.2 柴油机台架试验
另外,采用0#柴油与添加柴油品质提升剂样品的同批次0#柴油,按照1∶1 000的比例在柴油中添加清净剂,在某四缸柴油机上进行排放测试,测试条件符合GB/T18297-2001和GB17691-2005标准的有关要求。测试转速在2 000 r/min下的负荷特性,普通柴油和添加清净剂的柴油排放测试结果对比如图1所示。
2.3 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1、图1、图2中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加入清净剂以后,大部分工况下发动机的CO、HC、NOx、PM等排放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油耗方面维持不变或略有改善,这说明加入清净剂对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以及减少排放有着积极的作用。
3 结语
燃油清净剂通过自身多种组分的作用,对发动机的燃烧起着影响,通过该文的实机测试来看,所检测的两种燃油清净剂均起到了减少排放的作用,且对发动机的经济性有着积极的影响。燃油清净剂可以改善油品,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结构的变动,是一项简便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参考文献
[1] 龚金科.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11-19.
[2] 卢翔,司徒粤,谢德龙,等.汽油发动机积炭的形成、清除机理及汽油清净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31(5):1018-1022.
[3] 刘浏,邵明龙,郭瑞莲.柴油清净剂清净性研究[J].清洗世界, 2012,28(7):29-32.
[4] 闾邱祈鸣,冯心凭,样善杰.汽油清净剂性能评定解析[J].与密封,2014,39(1):113-118.
- 上一篇: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 下一篇: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